• 沒有找到結果。

受僱律師離職通知,在我國事實上並不罕見,惟學界與實務較少關注。此一問 題事實上牽涉之法規範種類繁多,涉及當事人之利益、受僱律師之利益、事務所之 利益分配。解決此一問題時,此些利益間應如何分配方為妥適?美國之律師協會對於 此一問題,以 99-414 號意見為代表,建立一套解決模式。其將當事人利益之保障置 於首位,其次再附帶考量受僱律師、事務所之利益。

我國律師法第 1 條第 1 項規定:「律師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 治為使命。」律師倫理規範前言表示:「律師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 法治為使命,並應基於倫理自覺,實踐律師自治,維護律師職業尊嚴以及榮譽,爰 訂定律師倫理規範,切盼全國律師一體遵行。」律師此一職業有公益色彩,負擔一 定任務,即「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促進民主法治」,而保障人權此點,特 別是當事人權利之保障,更為倫理規範所進一步強調。例如第 6 條規定:「律師應體 認律師職務為公共職務,於執行職務時,應兼顧當事人之合法權益及公共利益。」

此外,學者亦認為,鑒於律師與當事人間信賴關係之維繫,應加重律師保護當事人 利益之責任:「律師執業之本質,乃其具有高度之專業知識,因而與其當事人間乃存 在之事落差之不對等關係,因而基於此一專業知識而對於律師所形成之信賴,並構 成律師能有效職業之重要基礎。但亦因此一信賴關係之建立,律師對於當事人私密 之保護、利益之維護,乃更有加重律師責任之必要511。」由上可知,當事人利益保 障之概念,實在我國立法者、學界、實務心目中,佔有不可或缺之重要地位。

鑒於當事人利益保障概念在我國之重要性,本文認為解決受僱律師離職通知之 問題時,自然不得忽略。參考美國法、實證研究意見後,本文提出受僱律師離職知 時所應遵循理想之架構。無論當事人為現委任人、受僱律師所有案件之當事人、律 師事務所所有案件之當事人,皆應納入當事人利益保障之概念,其間之差異僅在於 保障程度之不同。當事人為現委任人時,由於其事件現在正在處理當中,特別仰仗 對於受僱律師之信賴,其保護需求較高,尤其是基於此一信賴產生之選擇律師權(委 任契約之任意終止權),對其利益之保障強化為義務;當事人非現委任人,而為受僱 律師、事務所所屬案件之當事人時,因當事人利益保障之需求較不殷切,解決問題 時先著重受僱律師、事務所之利益分配,惟此不代表當事人利益之保障可即得被忽 略,受僱律師仍應遵守招攬之相關規定。

在法治國原則下,律師身為基本權之主體,享有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利,享有職 業自由、財產權。惟,鑑於此一職業之公益本質,為了保障當事人之利益,其自由

511 姜世明,前揭註 19,頁 208。

權利應受到一定之限制。故受僱律師離職而對當事人作通知時,無論是受僱律師或 事務所其他律師,仍應將律師業之重要公益使命─當事人利益之保障,謹記在心,

不得為私人利益所趨使、蒙蔽,使當事人淪為商業競爭遊戲下之犧牲品。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1. Michael Quinn Patton 著,吳芝儀等譯,《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三版,濤石 出版,嘉義 (2008)。

2. 丁中原等著,《營業秘密法解讀》,初版,元照出版,台北 (1996)。

3. 王惠光,《法律倫理學講義》,初版,元照出版,台北 (2007)。

4.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律師懲戒案例選輯》,初版,中華民國律師公 會全國聯合會出版,台北 (2007)。

5. 史尚寬,《勞動法原論》,2 版,自版,台北 (1978)。

6. 台北律師公會,《台北律師公會倫理風紀案例選輯》,增修訂再版,台北律師公 會出版,台北 (2009)。

7. 余若凡等著,《律師倫理規範逐條釋義》,初版,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出版,台北 (2011)。

8. 林更盛,《論契約控制─從 Rawls 的正義理論到離職後競業禁止的約款控制》,

初版,翰蘆出版,台北 (2009)。

9. 邱聰智,《民法債篇通則(上)》,新訂一版,自版,台北 (2001)。

10. 姜世明,《法律倫理學》,二版,元照出版,台北 (2010)。

11. 焦興鎧等著,《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初版,新學林出 版,台北 (2005)。

12. 楊文瑞,《保密協議與競業禁止─中英文條款教戰手冊》,初版,元照出版,台 北 (2007)。

13. 羅伯特 W.希爾曼著,王進喜、唐俊譯,《論律師的流動管理─合夥人退夥和律 師事務所解散之法律及道德問題》,初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北京 (2005)。

二、中文期刊

1. 王偉霖,〈營業秘密與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評台灣台北地方法院九十七年度 勞訴字第十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 186 期,頁 193-219,2010 年 11 月。

2. 朱蕙敏,〈律師廣告行為之思考〉,《全國律師》,第 2 卷第 4 期,頁 92-98,1998 年 4 月。

3. 何鳴,〈環境變了 53%律師:競爭更為激烈〉,在野法朝,第 3 期,頁 18-25 , 2009 年 10 月。

4. 吳啟賓,〈營業秘密之保護與審判實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98 期,頁 1-20 ,2007 年 9 月。

5. 林利芝,〈律師業務─廣告與招攬行為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 188 期,

頁 135-164,2011 年 1 月。

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訪模式與實施〉,《身心障礙研究》,第 3 卷第 2 期,2005 年 6 月。

7. 洪榮宗、劉偉立、黃心苑,〈我國侵害營業秘密與競業禁止違約判決之量化研 究〉,《科技法學評論》,第 4 卷 2 期,頁 1-30,2007 年 10 月。

8. 陳瑞敏,〈勞委會公佈競業禁止參考手冊〉,《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2003 年 5 月號,頁 1-3,2003 年 5 月。

9. 莊靜宜,〈勞動契約法修法芻議〉,《台灣勞工》,第 13 期,頁 40-47,2008 年 5 月。

10. 劉宏恩,〈律師可以「開除」當事人嗎?─律師終止委任關係的專業倫理問題〉,

《月旦法學教室》,第 115 期,頁 39-41,2012 年 5 月。

11. 謝哲勝,〈忠實關係與忠實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 70 期,頁 121-130 ,2001 年 3 月。

三、中文論文

1. 周光輝,《離職後競業禁止及其替代措施之研究─以車燈業技術勞工為例》,成 功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2. 黃偉銘,《員工競業禁止條款效力之研究─以競業禁止制度及營業秘密制度為中 心》,高雄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

3. 歐陽翠敏,《勞動契約中競業禁止條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 年 6 月。

四、其他中文參考資料 1. 台北市律師公會網站:

http://www.tba.org.tw/about.asp?id=80 (最後點閱時間:2010 年 5 月 13 日。)

2.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最後點閱時間:

2012 年 5 月 05 日。)

3. 簽訂競業禁止參考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

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1b7e6b 4:75ac&theme= (最後點閱時間:2010 年 5 月 13 日。)

4. 勞動統計調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

http://statdb.cla.gov.tw/html/com/statinvest.htm (最後點閱時間:2012 年 4 月 22 日。)

5. 100 年實施之考選新措施一覽表,考選部網站:

http://wwwc.moex.gov.tw/main/content/wfrmContentLink3.aspx?menu_id=53&sub _menu_id=166 (最後點閱時間:2012 年 4 月 22 日。)

五、英文書籍

1. DRINKER, HENRY S., LEGAL ETHICS (1953).

2. HAZARD JR., GEOFFREY C. & W. WILLIAM HODES, THE LAW OF LAWYERING: A HANDBOOKON THE MODEL RULESOF PROFESSIONAL CONDUCT (2d ed. Supp.1993).

3. PATTON, PAUL A., BEYONDTHE BIDDING WARS: A SURVEY OF ASSOCIATE

ATTRITION, DEPARTURE DESTINATIONSAND WORKPLACe INCENTIVES (2000).

4. ROTUNDA, RONALD D. & JOHN S. DZIENKOWSKI, LEGAL ETHICS-THE LAWYER'S

DESKBOOK ON PROFL RESP. (2011-2012 ed. 2012).

5. WOLFRAM, CHARLES W., MODERN LEGAL ETHICS (1986).

六、英文期刊

1. Agee, Michael L.,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 in Tennessee Employment Contracts:

Almost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but Were Afraid to Ask, 55 TENN L. REV. 341 (1988).

2. Bennett, Mark W., Note, You Can Take it With You: The Ethics of Lawyer Departure and Solicitation of Firm Clients 10 Geo. J. Legal Ethics 395 (1997).

3. Caiaccio, Kevin T., Howard v. Babcock, The Business of Law Versus the Ethics of Lawyers: Are Noncompetition Covenants Among Law Partners Against Public Policy?

28 GA. L. REV. 807 (1994).

7. Hampton, Wade, Associate Turnover: Why They Leave and Why They Stay--Part III, 25 LAW OFF. ECON. & MGMT. 16 (1984).

8. Johnson,Vincent R., Solicitation of Law Firm Clients by Departing Partners and Associates: Tort, Fiduciary, and Disciplinary Liability, 50 U. Pitt. L. Rev. 1 (1988).

9. MacBride, Jonathan R. & David J. Samlin, The Ethical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Lateral Moves Between Law Firms 40 WTR Brief 12 (2011).

10. Middleton, Martha Aggression Pays off for Chicago Firm, NATL. L.J., Oct. 6, 1986, at 1.

11. Richey, Monica R. Comment, Modern trends of Restrictions on Lawyer Solicitation Laws, 29 J. Legal Prof. 281 (2004-2005).

12. Russell, Roanld, Gauging a Lateral Partner’s Worth, NaTL. L.J., Nov. 16, 1992, at 24.

13. Sahl, Jack P., Thinking About Leaving? The Ethics of Departing one Firm for Another, 19 PROF. LAW. 2 (2008).

14. Shely, Lynda C., Law Firms Changes: The Ethical Obligations When Lawyers Switch Firms, 17 PROF.LAW. 69 (2006).

15. Siegel, Daniel J., The Ethics of Leaving-Lawyers Who Change Firms Often Face a Confusing and Inconsistent Array of Opinions Regarding Their Obligations to Their Clients and to Their New and Former Firms, 33 PA. LAW. 24 (2011).

16. Wood, Jason S., A Comparison of the Enforceability of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 and Recent Economic Histories of Four High Technology Regions, 5 VA. J. L. &

TECH. 14 (2000).

七、其他英文參考資料

1. Mystal, Elie California Bar Passage Rate Holds Steady; Shame For Underperforming Schools Deepens, Above the law, (Jan. 11, 2012),

http://abovethelaw.com/2012/01/california-first-time-bar-passage-rate-holds-steady-s hame-for-underperforming-schools-deepens/

附件一

一、本論文題目為「受僱律師離職通知之問題研析」

「受僱律師離職通知」,一般而言,指受僱律師告知當事人其離職或即將離職之 資訊、新任職地點,表示自己仍願意對其提供法律服務等。目的在於希望當事人終 止和原事務所之委任關係,並與自己或新事務所建立委任關係,以確保有穩定之收 入來源或經濟基礎。

二、解決受僱律師離職通知問題之思考出發點

目前我國與「受僱律師離職通知」較相關之規定,為律師倫理規範第 48 條:「受 僱法律事務所之律師離職時,不應促使該事務所之當事人轉委任自己為受任人;另 行受僱於其他法律事務所者,亦同。」

關於本條,目前實務並無懲戒案例出現。

惟有二學者發表意見:

(一)甲說:

思考受僱律師對當事人作離職通知之問題時,應區分當事人之類型。當事人 係直接或間接基於事務所,或雇主律師之關係而進入事務所者,則受僱律師不得 與此當事人有所接觸,即便該事人對於受僱律師已存有一定之信賴關係亦同。離 職通知,無論方式或內容,皆應被禁止;惟,當事人若係基於受僱律師個人關係 而進入事務所者,受僱律師對其作離職通知則是允許的。

(二)乙說:

若當事人與律師有信賴關係,則因此信賴關係,當事人享有選擇是否繼續委任 該律師之權利,受僱律師自得對其作離職通知。

三、受僱律師離職通知之問題解決

關於受僱律師離職通知之問題解決,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BA)之規範體模式如下。其區分當事人類型而異其處理:

一、 現當事人:

(一) 所謂現當事人,指該當事人之案件現正進行中,而當事人由該律師所代理,

或該律師對於法律服務之提供扮演主要角色之情形。但不包括「應指導律師之 要求,對該當事人之案件作法律資料搜索」之情況。

(二) 有義務通知

律師將離職之資訊,為會影響現當事人事件進行狀況之資訊,故依專業行為

律師將離職之資訊,為會影響現當事人事件進行狀況之資訊,故依專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