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計劃行為理論相關文獻

計劃行為理論是由另一個意向模式-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延伸而來。Ajzen and Fishbein 於 1980 年提出理性行動理論,藉以 預測及解釋行為發生的原因。理性行為理論有兩基本假設:

1. 人們大部份的行為表現是在自己的意志控制下,而且合乎理性 2. 人們是否採行某項行為的行為意圖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因子 (Immediate determinant)

該理論認為個人行為之展現是受先前之行為意向所影響,行為意向是只反映 個人從事某行為的(behavior)的意願。亦即人類是否行使某一特定行為,是由 他對該行為的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BI)所決定。而行為意向則會受到兩 大構面之影響:

1. 該行為的傾向態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屬於個人因素構面,係 指個人對於從事某行為之態度,包括關於個人對行為成果的信念或個人對行 為成果的評價。

2.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Toward the Behavior):屬於源自外在的社會因 素構面,由主觀規範所決定,進而影響個人從事某項行為。包括個人對於行 為所抱持的期待信念,或順從其他期待之動機(Ajzen & Fishbein, 1980)。

雖然TRA是個經過相當理論發展的意向模式,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某些行 為並未有足夠的解釋能力。由於TRA假設行為的發生乃是基於個人之意志控制之 下,但在實際的行為情境中,仍存在許多影響個人意志之控制程度的因素

(Ajzen,1985)。即個體行為的出現與否,不僅決定於個人行為意向,也受部份 的非動機性因素所影響(Ajzen & Madden,1986;Ajzen,1989)。例如所探討之行 為,其縱使有意圖想去做,但仍受非機動因素(如:外在機會、資源、技術或與他 人合作)強烈影響時;對於這些不完全由個人意志所控制的行為而言,理性行為 理論對行為的解釋力就會減弱。因此,為了增加TRA對行為的預測能力,Ajzen

(1985,1989)將TRA加以延伸,提出修正模型,後稱之為計劃性行為理論(TPB)。 修正過後的模型納入「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之考 量,乃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之限制,可能會阻礙意願的形成以及行為的執行。計劃 性行為理論的模式架構如下圖2-1所示。

綜合上述,TPB 認為對行為的態度、行為主觀規範以及認知行為控制等三 項因素可以共同決定個人的行為意向。由理論模型可知,有時態度會影響行為意 向;有些時候行為意向則是受到認知行為控制之影響;甚至有時候行為意向會受 到此三個因素共同之影響(吳盛,2003)。

圖 2-1 計劃行為理論模式

(二) 模式內涵

1. 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TPB 認為個人的行為是由行為意向所決定的,且行為意向是預測行為之最佳 因子。行為意向是指個人欲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

(Fishbein & Ajzen,1975),反應了個人對於某一項特定行為之執行意願。當一個 人對於某一行為之意圖愈強,就代表其愈有可能從事該行為;而所有可能影響行 為的因素,皆是經由行為意向間接影響行為之展現(吳盛,2003;邱家淮,2004)。

Peter A. et al.藉由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探討青少年打工行為,但研究中之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行為的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認知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行為意向

Behavior Intention

行為

2. 該行為之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態度是指一個人對人、事、物或行為所抱持之正面或負面評價,反應個人感 覺的好惡。對於特定行為的態度比一般行為所表現出來之態度,更能準確預測人 們的行為。藉由一系列相關之問項來衡量受測者之態度,且衡量態度之問項越明 確,則愈能以受測者之態度來預測其實際行為。

該行為態度是指個人對行為所抱持之態度,與此行為的發生有直接關係。當 個人對某一行為所抱持的態度愈強烈,則從事該行為的意向會愈強。

Henriette Walle’n Warner * and Lars A ˚ berg(2006)以計劃學習理論作為研究 架構,探討駕駛者之平日超速行車之行為,其研究證實,駕駛者對於超速行為之 態度對於其超速行為有顯著的影顯,即駕駛者若表現出對於超速行為有較高之接 受程度,此駕駛者也較容易出現超速之行為。

3.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計劃行為理論中,另一項影響行為意願之因素是「主觀規範」,其指個人於 執行某一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Fishbein & Ajzen,1975)。根據早先之TRA理 論,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是因為人們透過有意識思考的過程,以決定在某特定 情境下是否有從事某行為的意圖。然而很多時候,社會壓力的影響往往會超過個 人態度的影響。

例如當個人於執行某一行為時,其認為其他之重要關係人(important others)

是否同意或支持他的行為,亦即指個人從事某一行為可能承受的壓力。而當面臨 社會環境壓力的影響,大過於個人態度的影響時,行為的主觀規範會主導行為意 向;相反的,當個人態度之影響大過於面臨社會環境壓力之影響時,則行為意向 由個人對行為所抱持的態度來決定。

Peter A. et al. (2008)藉由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探討青少年打工行為,且證 實青少年主觀道德規範對於其找工作意向有顯著的影響。當青少年感受到普遍社 會大眾對於打工是抱持著支持且必要之態度、週遭同儕皆有打工以及自我內心的 規範時,即表示其感受到較強烈之主觀規範,將促使青少年執行打工之行為。

Henriette Walle’n Warner * and Lars A ˚ berg(2006) 探討駕駛者之平日超速 行車之行為,其研究證實,當駕駛者於某特定情形下超速行車時,其感受到家人 與朋友之重要性越強烈時,其將會減少超速行駛之行為。亦即當受訪者承受來自 於家人朋友之影響越強烈時,將顯著減少超速行駛之行為。

4. 認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從事某些行為之下,其心理層面因素之影響性有時較個人意志控制下之影響 性來得高,也因此由理性行為理論延伸而來之計劃行為理論,將認知行為控制視 為一影響行為意向之重要因子。

認知行為控制代表一個人對執行行為容易度之信念,對於行使此行為所須具 備的技巧、資源、機會等,個人所認知的支配性,以及獲得這些技巧、資源、機 會可能感受的簡便。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對自己能力之確信度的影響。當個人認為 自己具有執行行為能力或擁有執行行為相關的資源或機會越多時,則其對執行該 項行為的控制認知就會愈強;當個人認為缺乏能力資源或機會去執行一個行為,

或過去的類似經驗讓其感到執行該行為是困難的,那麼就不會有強烈的意願去執 行該行為(Ajzen,1985)。此時,認知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完全是透過行為意 念「間接」地影響行為。

Henriette Walle’n Warner * and Lars A ˚ berg(2006) 探討駕駛者之平日超速 行車之行為,其研究證實,當駕駛者表示遵守速限規定是容易的,而此駕駛者將 會減少超速之行為。

(三) 修正後之模式

Ajzen(1985,1989)亦認為認知行為控制能夠直接影響行為,因為即使某個 人想做某事,若其真無能力、機會或是先前已有不好的經驗,那麼他也無法展現 該行為。例如某兩人對於學習滑雪皆抱持著強烈的學習意向(學習企圖),其中 一人對於其能力抱持著非常大的信心;另一人則懷疑自己的能力,那麼抱有較大 信心者將能夠堅持不懈並且成功的學會滑雪。

此外,由 TPB 之文獻亦可發現,行為主觀規範是會直接影響行為態度,進 而 間 接 影 響 行 為 意 圖 , 因 此 有 學 者 將 TPB 模 式 修 改 成 下 圖 ( Shepherd &

O’Keefe,1984;Shimp & Kavas,1984;Vallerand et al.,1992;Chang,1998;Hsu &

Kuo,2002;Ryu et al.,2003)

因此,認知行為控制與實際行為之間可能有直接的關係時,必須是於滿足下 列兩項條件之情形下:

1. 所預測的行為必須不完全受意志控制

2. 所測量的認知行為控制必須能反應個人實際的行為控制

圖 2-2 修正後計劃行為模式

一般而言,態度與主觀規範愈正向且認知行為控制愈強時,行為意向愈強。

相對於理性行為理論的基本假設,Ajzen 主張把個人對於行為的意志控制力視為 連續體,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下的行為,另一端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下的行為;

而大部份的行為是位於兩極端間的某處。因此,要預測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下的行 為時,增加認知行為控制之新變項是有必要的。但是,當個人對行為的控制程度 接近最強或控制問題並非個人重要考量時,則計劃行為理論的效果與理性行為理 論相似(Ajzen,1985)。Henriette Walle’n Warner * and Lars A ˚ berg探討駕駛者之 平日超速行車之行為,研究證實認知行為控制對於駕駛者實際速度並沒有直接的 影響性。探討可能原因為,由於駕駛者本身皆有許多年的駕駛經驗,駕駛者足以 實際控制其駕駛行為(受意志控制之行為)。

此外,與理性行為理論相同,計劃行為理論亦是一般化模式,在應用時必須 考慮外在的環境因素而引發之適當的、不同的想法,以決定態度、主觀認定的規 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因素。

對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行為的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認知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行為意向

Behavior Intention

行為

Behavior

(四) 近期研究

計劃行為理論曾被成功的運用於探討選擇職業之行為、決定是否捐血之行 為、是否使用保險套之行為 (Ajzen,2001; Armitage & Connor, 2001; Sutton, 1998) 。也曾應用於探討交通安全相關之議題,如酒後駕車之行為(A ˚ berg, 1993;

Beck, 1981; Parker, Manstead, Stradling,Reason, & Baxter, 1992),超載行為(Forward, 1997; Parker et al., 1992)、駕駛者行車速度之行為研究(A ˚ berg, 1997; Forward, 1997; Parkeret al., 1992; Stradling & Parker, 1997; Vogel & Rothengatter, 1984)。

計劃行為理論也常用來預測與探討健康或風險相關之行為;例如抽菸、運動

計劃行為理論也常用來預測與探討健康或風險相關之行為;例如抽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