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詩人之學

在文檔中 《紅樓夢》中的詩觀研究 (頁 38-57)

文 學 創 作 必 須 從 前 人 的 作 品 中 吸 取 知 識 養 料 , 累 積 創 作 的 基 礎 , 故 歷 代 文 人 多 看 重 學 力 養 備 的 必 要 。 例 如 :

漢 . 揚 雄 :「 讀 千 首 賦 , 乃 能 為 之 。 」55

梁.劉 勰:「 夫 經 典 沉 深,載 籍 浩 瀚,實 群 言 之 奧 區,而 才 思 之 神 皋 也。」

56

唐 . 杜 甫 :「 讀 書 破 萬 卷 , 下 筆 如 有 神 。 」57

宋.黃 徹:「 書 史 蓄 胸 中,而 氣 味 入 於 冠 裾;山 川 歷 目 前,而 英 靈 助 於 文 字 。 」58

明 . 謝 榛 :「 漢 人 作 賦 , 必 讀 萬 卷 書 , 以 養 胸 次 。 」59

清 . 何 世 琪 :「 為 詩 須 要 多 讀 書 , 以 養 其 氣 。 」60

可 見 詩 人 的 詩 才 與 其 學 力 、 學 養 是 相 關 的 。 楊 成 鑒 論 「 形 成 作 品 風 格 的 作 者 主 觀 因 素 」 說 :

凡 學 識 貧 乏 的 人 , 他 在 運 用 典 故 , 引 證 古 今 中 外 事 例 方 面 , 必 然 無 力 應 付 ; 而 才 能 平 庸 的 人 , 不 但 選 用 語 詞 表 達 思 想 感 情 很 費 勁 , 而 且 缺 少 構 思 的 創 新 能 力 。 所 以 , 文 學 作 品 內 容 的 深 湛 , 取 決 於 作 者 閱 歷 的 高 深 ; 作 品 語 言 的 精 彩,取 決 於 作 者 洞 察 世 事 的 敏 銳(「 世 事 洞 明 皆 學 問 」);作

5 5 葛 洪 著 , 成 林 、 程 章 燦 譯 注 :《 西 京 雜 記 》 卷 二 , 台 北 : 台 灣 古 籍 出 版 社 有 限 公 司 , 1997 年 2 月 , 頁 75。

5 6 《 文 心 雕 龍 . 事 類 》, 見 梁 . 劉 勰 著 , 王 更 生 注 譯 :《 文 心 雕 龍 讀 本 》 下 篇 , 頁 170。

5 7 杜 甫 :〈 奉 贈 韋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韻 〉, 見 清 聖 祖 敕 編 :《 全 唐 詩 》 卷 二 一 六 , 第 七 冊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96 年 12 月 , 頁 2252。

5 8 宋 . 黃 徹 :《 鞏 溪 詩 話 》 卷 八 。 詳 見 吳 文 治 主 編 :《 宋 詩 話 全 編 》 第 三 冊 , 頁 2398。

5 9 明 . 謝 榛 《 四 溟 詩 話 》 卷 二 。 見 丁 福 保 輯 :《 歷 代 詩 話 續 編 》, 頁 1175。

6 0 清 . 何 世 琪 :《 然 鐙 記 聞 》, 見 郭 紹 虞 編 :《 清 詩 話 》, 頁 102。

品 引 證 的 廣 博 , 取 決 於 作 者 知 識 的 淵 博 。61

學 問 的 廣 博 與 否 和 才 能 的 高 下 是 不 能 等 同 類 比 的。清.李 沂 也 說:「 讀 書 非 為 詩 也 , 而 學 詩 不 可 不 讀 書 。 詩 須 識 高 , 而 非 讀 書 則 識 不 高 ; 詩 須 力 厚 , 而 非 讀 書 則 力 不 厚 ; 詩 須 學 富 , 而 非 讀 書 則 學 不 富 。 」62有 的 人 學 識 豐 富 而 創 作 能 力 低 下 , 相 反 的 , 也 有 創 作 能 力 強 而 學 力 較 弱 者 。 本 節 將 探 討 詩 人 廣 博 的 學 習 與 學 識 是 其 創 作 才 思 的 墊 腳 石 , 論 究 《 紅 樓 夢 》 主 張 透 過 熟 讀 、 熟 參 來 涵 養 詩 歌 創 作 的 先 備 功 夫 ; 並 歸 納 如 何 藉 由 詩 歌 創 作 的 揣 摩 , 以 及 觀 摩 他 人 的 作 品 , 精 進 一 己 和 群 體 的 創 作 能 力 。

一 、 熟 讀 、 熟 參

劉 勰 《 文 心 雕 龍 . 神 思 》 提 示 培 養 行 文 運 思 的 方 法 之 一 是 在 於 平 日 要 「 積 學 以 儲 寶,酌 理 以 富 才,研 閱 以 窮 照,馴 致 以 繹 辭。」63;陸 機〈 文 賦 〉云:「 佇 中 區 以 玄 覽 , 頤 情 志 於 典 墳 。 」64二 者 皆 言 必 須 透 過 紮 實 的 學 習 、 演 練 , 充 實 的 涵 養 、 潛 移 默 化 , 方 有 深 造 致 得 的 可 能 。 透 過 熟 讀 、 熟 參 的 借 鏡 方 式 , 加 速 領 略 詩 歌 的 旨 趣 和 格 律 , 用 以 滋 養 和 儲 備 實 力 , 是 創 作 前 準 備 工 夫 中 極 為 重 要 的 一 環。「 多 讀 書,則 胸 次 自 高,出 語 皆 與 古 人 相 應,一 也;博 識 多 知,文 章 有 根 據 , 二 也 ; 所 見 既 多 , 自 知 得 失 , 下 筆 知 取 捨 , 三 也 。 」65此 說 亦 可 提 示 熟 讀 熟 參 可 獲 致 的 成 效 , 以 及 其 對 創 作 能 力 養 成 的 助 益 。

《 紅 樓 夢 》 第 四 十 八 回 , 香 菱 搬 進 大 觀 園 和 寶 釵 作 伴 , 香 菱 希 望 寶 釵 趁 著 這 個 機 會 教 她 作 詩 。 因 未 獲 寶 釵 的 允 肯 , 香 菱 藉 著 到 瀟 湘 館 拜 訪 黛 玉 時 , 又 向 黛 玉 提 出 請 求 , 進 而 拜 黛 玉 為 師 。 接 著 , 黛 玉 告 訴 香 菱 有 關 作 詩 「 平 庂 虛 實 」 的 「 格 調 規 矩 」、「 詞 句 新 奇 」 等 「 末 事 」, 主 張 「 第 一 立 意 要 緊 」、「 不 以 詞 害 意 」。

香 菱 笑 道 :「 我 只 愛 陸 放 翁 的 詩 『 重 簾 不 捲 留 香 久 , 古 硯 微 凹 聚 墨 多 』,

說 得 真 有 趣 ! 」黛 玉 道:「 斷 不 可 學 這 樣 的 詩。你 們 因 不 知 詩,所 以 見 了 這 淺 近 的 就 愛 , 一 入 了 這 個 格 局 , 再 學 不 出 來 的 。 」

黛 玉 不 許 香 菱 學 淺 近 格 局 的 詩 , 怕 的 便 是 對 一 個 初 學 者 來 說 , 捨 難 就 易 , 以 迂

6 1 楊 成 鑒 :《 中 國 詩 詞 風 格 研 究 》, 頁 30。

6 2 清 . 李 沂 :《 秋 星 閣 詩 話 》, 見 郭 紹 虞 輯 :《 清 詩 話 》, 頁 843。

6 3 梁 . 劉 勰 著 , 王 更 生 注 譯 :《 文 心 雕 龍 讀 本 》 下 篇 , 頁 3。

6 4 梁 . 昭 明 太 子 撰 , 唐 . 李 善 注 :《 文 選 》, 宋 淳 熙 本 重 雕 鄱 陽 胡 氏 臧 版 , 頁 245。

6 5 清 . 吳 喬 :《 圍 爐 詩 話 》 卷 之 二 引 馮 定 遠 之 語 , 見 郭 紹 虞 編 選 :《 清 詩 話 續 編 》, 頁 524。

迴 曲 折 的 方 式 接 近 目 標 , 極 容 易 誤 入 歧 途 , 就 此 迷 失 學 習 方 向 , 無 可 挽 回 。 因 此 , 黛 玉 為 香 菱 規 劃 的 學 習 進 程 中 , 黛 玉 一 方 面 不 許 尚 未 懂 詩 的 香 菱 學 淺 近 格 局 的 詩,一 方 面 也 積 極 地 為 她 開 列「 讀 詩 書 目 」,指 示 她 正 確 的 入 門 方 法 和 學 習 方 向 , 黛 玉 告 訴 香 菱 說 :

你 只 聽 我 說,你 若 真 心 要 學,我 這 裡 有《 王 摩 詰 全 集 》,你 且 把 他 的 五 言 律 讀 一 百 首 , 細 心 揣 摩 熟 透 了 , 然 後 再 讀 一 二 百 首 老 杜 的 七 言 律 , 次 再 李 青 蓮 的 七 言 絕 句 讀 一 二 百 首 。 肚 子 裡 先 有 了 這 三 個 人 作 了 底 子 , 然 後 再 把 陶 淵 明 、 應 瑒 、 謝 、 阮 、 庾 、 鮑 等 人 的 一 看 。 你 又 是 一 個 極 聰 明 伶 俐 的 人 , 不 用 一 年 的 工 夫 , 不 愁 不 是 詩 翁 了 !

黛 玉 告 訴 香 菱 的 這 一 段 詩 學 論 點,「 前 者,說 明 作 詩 需 要 有 豐 富 的 礦 藏,後 者 , 說 明 需 要 借 鑒 與 學 習 前 人 觀 察 生 活 的 方 法 和 對 生 活 加 工 時 的 精 湛 工 藝 。 」66在 理 論 與 邏 輯 上,和 嚴 羽《 滄 浪 詩 話 》有 著 許 多 繼 承 之 處,以 下 便 論 述 其 關 聯 處 。

嚴 羽《 滄 浪 詩 話.詩 辨 》說:「 學 詩 者 以 識 為 主。 」67皮 朝 綱〈 嚴 羽 審 美 理 論 三 題 〉 談 嚴 羽 論 詩 之 「 識 」 與 「 辨 」 等 問 題 說 :

所 謂 「 識 」, 所 謂 「 辨 」, 就 是 識 別 辨 別 詩 歌 的 能 力 , 也 就 是 對 詩 歌 的 鑑 賞 力( 審 美 判 斷 力 )。… … 學 習 詩 歌 創 作 和 詩 歌 欣 賞,就 必 須 學 習 和 借 鑑 前 人 的 優 秀 詩 篇 。 為 了 很 好 地 掌 握 詩 歌 的 審 美 特 徵 , 就 必 須 培 養 和 提 高 對 詩 歌 的 審 美 能 力。有 了 這 種 審 美 能 力,作 品 的 高 下 優 劣 就 能 瞭 若 指 掌,

「 其 真 是 非 自 有 不 能 隱 者 」。68

蓋 因 詩 有 其 特 有 的 要 素 和 格 律 , 作 詩 和 論 詩 能 先 認 識 這 些 規 律 , 就 能 分 辨 詩 的 風 格,掌 握 評 判 高 下 優 劣 的 標 準。為 了 掌 握「 識 」的 重 要 性 與 必 要 性,嚴 羽《 滄 浪 詩 話 . 詩 辨 》 接 著 說 :

入 門 須 正 , 立 志 須 高 ; 以 漢 魏 晉 盛 唐 為 詩 , 不 作 開 元 天 寶 以 下 人 物 。 若 自 退 屈 , 即 有 下 劣 詩 魔 入 其 肺 腑 之 間 ; 由 立 志 之 不 高 也 。 行 未 有 至 , 可

6 6 李 蘭 、 杜 敏 :〈 曹 雪 芹 詩 歌 的 美 學 思 想 〉,《 紅 樓 夢 學 刊 》, 1985 年 第 4 輯 , 頁 229。

6 7 嚴 羽 著 , 郭 紹 虞 校 釋 :《 滄 浪 詩 話 校 釋 》, 頁 1。

6 8 詳 見 皮 朝 綱:〈 嚴 羽 審 美 理 論 三 題 〉,《 中 國 古 代 美 學 史 研 究 》,上 海: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1983 年 7 月,頁 337。其 它 關 於「 識 」的 說 法,郁 沅〈 嚴 羽 詩 禪 說 析 辨 〉云:「『 識 』本 是 佛 家 語,… … 嚴 羽 用 它 來 借 喻 欣 賞 和 鑑 別 詩 歌 風 格 的 一 種 能 力 。 … … 嚴 羽 認 為 詩 歌 的 時 代 和 個 人 差 別 是 客 觀 存 在 的,所 謂『 識 』,首 先 就 是 要 能 夠 認 識 這 種 差 別。如 果 不 具 備 這 種 能 力,就 不 能 分 辨 作 品 的 高 低 優 劣,就 找 不 到 正 確 的 學 習 途 徑,無 法 入 門,也 就 達 不 到『 妙 悟 』的 創 作 境 地 。 」,

詳 見《 學 術 月 刊 》總 134 期,1980 年 7 月 號,頁 61。另 陳 伯 海 說:「『 識 』指 的 是 對 詩 歌 藝 術 的 識 別 能 力( 不 同 於 一 般 所 謂 的 知 識 或 見 識 ),也 就 是 從 藝 術 意 境、風 格 上 區 分 詩 歌 作 品 的 邪 正 高 下 深 淺 的 能 力;有 了 這 種 能 力,才 能 正 確 地 選 擇 學 習 對 象,達 到『 取 法 乎 上 』的 目 的。」

詳 見 陳 伯 海 :《 嚴 羽 和 滄 浪 詩 話 》, 台 北 : 萬 卷 樓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 1993 年 4 月 , 頁 112。

加 工 力 ; 路 頭 一 差 , 愈 騖 愈 遠 ; 由 入 門 之 不 正 也 。69

「 入 門 須 正,立 志 須 高 」,是 嚴 羽 提 醒 初 學 詩 者 必 須 把 握 正 確 的 方 向,走 正 道 , 學 習 高 格 調 , 立 志 成 為 第 一 流 詩 人 , 而 其 途 徑 就 是 「 以 漢 魏 晉 盛 唐 為 師 , 不 作 開 元 天 寶 以 下 人 物 」。 此 外 , 他 也 積 極 為 初 學 詩 者 開 列 一 份 入 門 書 單 :

工 夫 須 從 上 做 下 , 不 可 從 下 做 上 。 先 須 熟 讀 《 楚 辭 》, 朝 夕 諷 詠 以 為 之 本 ; 及 讀 《 古 詩 十 九 首 》, 樂 府 四 篇 , 李 陵 蘇 武 漢 魏 五 言 皆 須 熟 讀 , 即 以 李 杜 二 集 枕 藉 觀 之 , 如 今 人 之 治 經 , 然 後 博 取 盛 唐 名 家 , 醞 釀 胸 中 , 久 之 自 然 悟 入 。 雖 學 之 不 至 , 亦 不 失 正 路 。70

嚴 羽 認 為 初 學 詩 者 應 熟 讀《 楚 辭 》、《 古 詩 十 九 首 》、樂 府、漢 魏 五 言、李 杜 二 集 、 然 後 博 取 盛 唐 名 家 ;「 工 夫 須 從 上 做 下 」, 透 過 熟 讀 歷 代 第 一 流 的 詩 , 加 以 融 會 貫 通,從 中 去 體 會 正 確 創 作 的 最 直 接 方 法,便 能「 久 之 自 然 悟 入 」,掌 握 到 詩 的 要 素 和 寫 作 規 律。嚴 羽 說:「 此 乃 是 從 頂 寧 上 做 來,謂 之 向 上 一 路,謂 之 直 截 根 源 , 謂 之 頓 門 , 謂 之 單 刀 直 入 也 。 」71掌 握 純 正 而 明 確 的 方 向 和 目 標 , 學 詩 之 道 合 於 正 軌 , 方 能 有 機 會 進 入 「 頓 門 」。「 頓 門 」 是 指 牢 牢 針 對 目 標 走 去 , 務 求 達 到 目 標,「 從 上 做 下 」的 工 夫 雖 艱 困 而 費 時,但 絕 對 正 確 的 方 向,絕 不 令 人 遲 疑 ; 所 以 , 一 開 始 熟 讀 「 漢 魏 晉 盛 唐 」 第 一 義 的 醇 正 之 詩 , 工 夫 積 累 下 來 , 自 會 合 於 詩 的 正 確 規 律。與「 頓 門 」相 反 的,就 是「 漸 門 」,它 是 以 迂 迴 曲 折 的 方 式,捨 難 就 易 地 達 到 目 標,路 雖 好 走,卻 得 冒 誤 入 歧 途、迷 失 方 向 的 風 險。72「 從 下 做 上 」,先 從 普 通 的、第 二 義 以 下 的 詩 讀 起,詩 易 懂 而 有 趣 味,頗 能 吸 引 讀 者 吟 賞 , 但 也 因 詩 不 醇 正 , 易 入 邪 道 , 一 旦 「 有 下 劣 詩 魔 入 其 肺 腑 之 間 」、「 路 頭 一 差 , 愈 鶩 愈 遠 」, 將 造 致 嚴 重 不 良 的 影 響 。

要 做 到「 入 門 須 正,立 志 須 高 」,便 要 從「 第 一 義 」73的 詩 入 手。第 一 義 之 詩 是 指 前 人 詩 中 藝 術 成 就 最 高 、 體 現 藝 術 特 徵 最 顯 著 最 好 的 詩 篇 , 而 嚴 羽 標 誌

6 9 嚴 羽 著 , 郭 紹 虞 校 釋 :《 滄 浪 詩 話 校 釋 》, 頁 1。

7 0 嚴 羽 著 , 郭 紹 虞 校 釋 :《 滄 浪 詩 話 校 釋 》, 頁 1。

7 1 嚴 羽 著 , 郭 紹 虞 校 釋 :《 滄 浪 詩 話 校 釋 》, 頁 1。

7 2 黃 景 進 :《 嚴 羽 及 其 詩 論 之 研 究 》,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 1986 年 2 月 , 頁 155。

7 3 如 何 界 定「 第 一 義 」的 詩 呢 ? 嚴 羽 以 禪 宗 家 派 分 佛 法 為 大 小 乘 ,而 有 第 一 義 與 第 二 義 之 悟 的 分 別 , 提 出 了 一 個 典 型 「 以 禪 喻 詩 」 的 論 點 , 以 及 「 論 詩 如 論 禪 」 的 道 理 , 認 為 歷 代 詩 亦 如 佛 教 分 大 小 乘 、 禪 分 南 北 宗 、 道 分 正 邪 , 也 有 等 級 正 邪 之 分 , 藉 以 說 明 詩 的 等 級 和 歷 史 分 期:「 禪 家 者 流, 乘 有 大 小, 宗 有 南 北, 道 有 邪 正;學 者 須 從 最 上 乘 , 具 正 法 眼, 悟 第 一 義 。 若 小 乘 禪 , 聲 聞 辟 支 果 , 皆 非 正 也 。 論 詩 如 論 禪 : 漢 魏 晉 與 盛 唐 之 詩 , 則 第 一 義 也 。 大 曆 以 還 之 詩 , 則 小 乘 禪 也 , 已 落 第 二 義 矣 。 晚 唐 之 詩 , 則 聲 聞 辟 支 果 也 。 學 漢 魏 晉 與 盛 唐 詩 者 ,

7 3 如 何 界 定「 第 一 義 」的 詩 呢 ? 嚴 羽 以 禪 宗 家 派 分 佛 法 為 大 小 乘 ,而 有 第 一 義 與 第 二 義 之 悟 的 分 別 , 提 出 了 一 個 典 型 「 以 禪 喻 詩 」 的 論 點 , 以 及 「 論 詩 如 論 禪 」 的 道 理 , 認 為 歷 代 詩 亦 如 佛 教 分 大 小 乘 、 禪 分 南 北 宗 、 道 分 正 邪 , 也 有 等 級 正 邪 之 分 , 藉 以 說 明 詩 的 等 級 和 歷 史 分 期:「 禪 家 者 流, 乘 有 大 小, 宗 有 南 北, 道 有 邪 正;學 者 須 從 最 上 乘 , 具 正 法 眼, 悟 第 一 義 。 若 小 乘 禪 , 聲 聞 辟 支 果 , 皆 非 正 也 。 論 詩 如 論 禪 : 漢 魏 晉 與 盛 唐 之 詩 , 則 第 一 義 也 。 大 曆 以 還 之 詩 , 則 小 乘 禪 也 , 已 落 第 二 義 矣 。 晚 唐 之 詩 , 則 聲 聞 辟 支 果 也 。 學 漢 魏 晉 與 盛 唐 詩 者 ,

在文檔中 《紅樓夢》中的詩觀研究 (頁 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