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整理及分析

本研究建構研究資料的分析過程包括:錄音謄寫逐字稿並建檔、資料編碼 的分類管理、訪談資料之內容分析,以及研究品質的檢核四個步驟,如下分述。

壹、錄音謄寫逐字稿並建檔

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應趁記憶尚清晰時,立即謄寫當次的訪談內容,並整 理實地筆記,補上遺漏的資訊(鈕文英,2018)。

本研究會在每次訪談完後,立即在每個錄音檔案與實地筆記上標明訪談的 日期、時間、地點、匿名處理過後的編號和對象,避免之後因記憶模糊而導致紀 錄失真,也會如實謄寫逐字稿,不加入個人主觀意見,完成逐字稿後再依訪談 編號建立檔案與備份,防止資料遺失。

貳、資料編碼的分類管理

本研究採取紮根理論的編碼方式,是指紮實地將其根基釘牢在資料上(林 本炫,2006),並用歸納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徐宗國,1997)。 研究開始之前,研究者沒有理論假設,而是直接對有經驗事實為依據的原始資 料,進行由上而下的濃縮式歸納分析,主要分析脈絡是藉由資料和資料、理論 和理論之間的比對,從中提出相關性,再抽取出新思想(陳向明,2007)。

由此可知,紮根理論並非是從既有理論驗證出來的邏輯,而是從龐雜原始 資料裡發現的論證,通常是在資料內找出關鍵詞或事件,並在旁做註解,將資 料概念化後命名類別,最後統整出本身特有的研究結果。透過「編碼」操作程 序,逐漸整理研究架構,可分為「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性編碼」。

一、開放性編碼

在開放性編碼的程序裡,注重不斷比較和問問題(徐宗國,1997),藉由將 資料打散、賦予概念,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陳向明,2007),發掘出範

92

疇,研究者在過程中,應盡量將個人偏見放置一旁,來進行開放性編碼,以建構 出研究中的精確性和特殊性。完成 8 篇訪談逐字稿後,研究者將每位研究對象 所描述的經歷打散,將相同概念的答覆重新編排,且在不曲解研究對象原意的 情形下,組成本研究欲使用之分析內容。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重要任務便是建立概念類屬間的聯繫,以表現出資料各部分的 關聯性(陳向明,2007)。透過反覆閱覽訪談資料,尋找和主要範疇有關之段落,

名稱為副範疇、次範疇,再加以編碼成為其屬性或面向,使主要範疇更為密實

(林本炫,2006)。易言之,主軸編碼即是將開放式編碼中所發現的主要範疇發 揚光大,藉由資料之間的脈絡和因果關係,來事先瞭解範疇和範疇間可能的存 在關係,替後續研究結果的深度分析作鋪陳。

研究者將 8 位研究對象之訪談逐字稿逐篇攤開,以本研究問題為核心,將 重新排序後的訪談資料,依學習權、勞動權與個人反思三大層次來分類,並分 別以英文代碼L、W、E,後面加上研究對象編號來表示,例如:L-A-1,代表研 究對象A-1 所闡述的話語與學習權益保障相關。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指有系統地開始處理範疇與範疇間的關連(林本炫,2006),

在此階段會面臨選擇核心範疇的問題,在數個主要範疇中,研究者必須要考量 各種因素、條件或脈絡,來決定出研究所要發展出來的故事線,其可能是找出 各主要範疇的相通性為核心範疇來敘寫,又或者是可能以一個主要範疇為核心 來論述,來達到統合的功能。

對於此部分的編碼原則,本研究則是依據學習權與勞動權的類型來細分,

將各權益保障所包含的子項目逐一拉出來作比對,例如:學習權的課程大綱規 劃與勞動權工作薪資發放,並思考本研究分析結果的撰寫順序。

93

94

證」,將具有連結性的資料再進行分類與命名,並注意資料佐證的清楚真實性,

推論出最後的研究結果(Berg & Lune, 2012)。

本研究完成逐字稿後,便再次逐一審閱每份內容,刪除與研究主題無關的 敘述,例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問候閒聊話語。之後,將同問題中性質相近的 回答放在一起,獨立出不同見解的答覆;比如說,以「尋找機構之方式」來說,

大多訪談對象均是透過「學校媒合」找到,只有少數一位是「自己找尋」的經 驗,即可比較由學校媒合與自己找尋機構的條件差異。

最後連結研究對象的非語言訊息,推論出訪談內容背後的深意,接續上述 例子,可試圖釐清訪談對象選擇其一方式找尋機構之背後原因,是否保障學習 權益。透過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適時插入研究對象的片段描述,並回扣本研 究之學習權與勞動權兩大主軸,讓研究結果的敘寫能夠更具豐富性。

肆、研究品質的檢核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一般會用「效度」來衡量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即研究結 果是否反映了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陳向明,2007)。研究過程中,不論是研究 者的期待和偏見、研究對象的個人因素或資料搜集的不適當,均有可能影響到 研究效度,甚至是整個研究品質。本研究為確保研究品質,使用了三角檢證法 來交叉檢核研究的可信性。針對同一個現象或焦點,學者Denzin (1989) 將三角 檢證區分為「資料」、「研究者」、「理論」、「方法論」四個基本類型的三角檢證

(紐文英,2018;吳芝儀、李奉儒,2008;Patton, 2001)。

「資料的三角檢證」是指可以利用多樣化的資料來源來查證,如不同的資 料搜集時間和地點、不同的資料提供者等,本研究於訪談過後會撰寫「研究省 思紀錄」與「訪談紀錄表」,是以研究對象所分享的經歷為主,參照研究者的研 究省思日誌與訪談紀錄表,尋找分析意義。「研究者的三角檢證」是使用不同的 研究或評鑑人員來檢核彼此的一致性,本研究完成分析初稿後,再請指導教授

95

96

2. 檢核方式:

A. 書面資料。

B. 口頭摘述並和研究對象進行非正式對話。

3. 檢核管道:

A. 書面回饋。

B. 口頭回饋。

二、 檢核結果劃記指標

(表示訪談逐字稿內容與研究對象實際經驗之表達符合程度百分比)

◆ 完全符合:100 %

◆ 非常符合:75-100%

◆ 符合:50-75 %

◆ 尚可:25-50 %

◆ 不符合:0-25 %

◆ 完全不符合:0 %

資料來源:修改自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頁 348)。臺北市:雙 葉書廊有限公司;林姿秀(2016)。高中校園人權教育的實踐與困境─從「公民與社會」科教 師的觀點出發(碩士論文)(頁63-6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