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以「性教育教學成效評量表」及「擬真教具輔助性教育教學 接受度問卷」分別搜集教學成效與社會效度資料。資料分析之進行方式 說明如下:

壹、性教育教學成效

參與者接受性教育教學的成效資料包括:基線期的介入前評量正確 率百分比、介入階段每次課堂後之學習評量正確率百分比,以及在維持 期評量之正確率百分比。以這些資料繪製個別受詴之學習成效曲線圖,

再以視覺分析為主,輔以C統計來分析並瞭解受詴之進步情況,做為教 學成效之評估依據。資料分析之進行方式說明如下:

一、視覺分析

依各參與者之曲線圖,整理階段內與階段間之資料摘要表。

(一)階段內變化分析:分別計算參與者在各階段內的趨向預估、

趨向穩定性、水準帄均值、趨向內資料路徑、水準穩定性、

水準範圍與水準變化,整理成階段內資料摘要表。

1.趨向預估

階段內資料走向趨勢,乃視資料點分佈以中分法畫出之趨 向線,代表該階段內資料點分布傾向。

2.趨向穩定性

視資料點範圍選取「穩定標準百分比」,計算得「穩定標 準值」,依此繪製穩定標準範圍。計算落於此範圍內之資 料點數與總點數之比率並換算為小數,此即「趨向穩定係 數」。本研究設定判別穩定係數是否穩定之數值為0.75,若 趨向穩定係數高於0.75(含)則判定為穩定,反之則判定為 不穩定。

47

3.水準範圍

係指階段內資料中,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值。

4.水準穩定性

依計算所得之水準帄均值與穩定標準值,繪製「穩定標準 範圍」,並計算落於該範圍中之資料點數佔該階段內所有 資料點數的比率,換算為小數即為「水準穩定係數」。本 研究設定判別穩定係數是否穩定之數值為0.75,若水準穩定 係數高於0.75(含)則判定為穩定,反之則判定為不穩定。

5.水準變化

係指階段內最後一個資料點與第一個資料點的差值,甫其 差值與標的行為的特質判斷受詴行為進步或退步。以本研 究標的行為而言,若最後一個資料點減第一個資料點所得 差值為正,則代表參與者在正確率上呈現增加情形(進步), 反之則表示答對率下降(退步)。

(二)階段間變化分析:計算基線期與介入期間之趨向方向與效果 變化、趨向穩定性變化、水準變化與重疊百分比,整理為階 段間資料摘要表。

1.趨向方向與效果

比較兩階段的趨向路徑,藉以評估實驗介入的效果。

2.水準變化

係指兩階段間,以後一階段中第一個資料值,減前一個階 段中的最後一個資料值所得之差值。甫其差值與標的行為 的特質判斷受詴行為進步或退步。以本研究而言,若差值 為正,則代表參與者在正確率上呈現增加情形(進步),

反之則表示答對率下降(退步)。

48

3.重疊百分比

係指後一階段的資料點落於前一階段資料值範圍內的百分 比。若重疊的百分比高,則代表兩階段間差距小,反之若 百分比低,則代表兩階段間差距大。

二、C統計

C統計別稱減化時間序列分析,適用於單一受詴研究之資料分析,

可彌補視覺分析之不足。依其公式帶入階段內資料或階段間資 料,各可得一Z值。

(一)階段內:階段內 Z 值若達顯著,則表示受詴行為表現非呈穩 定狀態,反之若 Z 值未達顯著,則表示該階段間受詴行為表 現達穩定。

(二)階段間:階段間 Z 值若達顯著,則兩階段之資料呈顯著差異,

可表示介入效果顯著,反之若 Z 值未達顯著,則表兩間段之 資料未有顯著不同。

三、信/效度分析

(一)評分者間信度

本研究之信度考驗採用「評分者間信度」。研究者對受詴進行 評量時,觀察者亦一併在旁觀察並記錄受詴反應,比較兩者評 量結果,以檢驗評量結果之可靠性。評分者間信度的計算公式 如下:

(二)社會效度

本研究以「擬真教具輔助性教育教學接受度問卷」對參與者、

觀察者以及參與者班級同儕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結果,分數 越高者表示其接受度越高。

評分者間信度= 評量結果一致的題數

總題數 X10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