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資料包絡法介紹與文獻整理

第三節 資料包絡分析法基本模式之發展

一、Farrell 模式

Farrel(1957)依據 Pareto optimality 的觀點,首先以「非預設生產函數」

代替常用的「預設函數」來推估效率值,並利用數學規劃求出效率前緣線 Efficiency Frontier),此前緣線為一無參數的生產前緣。Farrel 提出一組織效 率可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TE)其反應一組 織在既定投入下,所獲最大產出的能力。另一則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AE),指在既定的要素成本價格比率下,以最低成本的要素投入 比例組合進行生產,因此在固定規模報酬及固定價格下的假設,將效率區 分為實質要素投入產出相關的技術效率,以及最適要素相關的價格效率,

而總效率(Total Efficiency)為兩者之乘積。Farrel 在無參數效率評估方法 使用上提出三個基本假設:

1. 生產邊界是由最有效率的組織所組成,較無效率的組織係位於效率邊界 線以外。

2. 固定規模報酬(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3. 生產邊界線為凸向原點(convex)。

Farrell 模式是以求得的效率邊界,評估單位生產的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TE)與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 AE);技術效率代表在現 有技術下,有效運用生產要素投入以達最大產出,其效率值為由實際觀察 點與投射至效率邊界上投影點之相對位置關係。配置效率(又稱為價格效 率,Price efficiency)係指在既定要素成本價格比率下,以最低成本的要素 投入比例組合進行生產,其效率值為由實際觀察點與投射至等成本線上投 影點之相對位置關係。將技術效率與價格效率兩者相乘,即可求得單位的 整體效率(Overall efficiency,OE)。

( )

技術效率( 配置效率(

整體效率OE = TE × AE

以圖3.01 說明,假設廠商使用(X1 ,X2)兩種投入要素,生產單一產 品(Y),在等產量曲線SS'上的任一點代表每一單位產出所需生產要素投入 最小的線性組合。因此,在固定規模報酬假設下,將SS'定義為效率邊界,

線上每點都具有相同且完全的技術效率,即Q 與 Q’點的技術效率值皆等於 1,而效率邊界線以內的生產組合點,其效率值則介於 0 與 1 之間,故 SS’

曲線上之生產組合點,存在有「投入固定下,產出最大」或「產出固定下,

投入最小」意涵。

圖 3.01 整體效率、技術效率及配置效率

資料來源:張秀伶,農民團體品牌水果經營效率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

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

就P 點而言,使用與 Q 點相同的投入量,但卻僅有 OQ/OP 的產出,故 將 P 點的技術效率值定義為 TE=OQ/OP。而價格效率的衡量是在既定之要 素成本價格比下,衡量組織使用各種投入要素組合之最低成本程度,Q’點 為AA’投入相對價格比例線與 SS'曲線相交點,此點為各 DMUs 最小成本組 合,取代 Q 點成為最適生產狀況。因此,定義在 Q 點的價格效率值為 OR/OQ,對於使用相同投入的 DMUs,其價格效率值是相同的,亦即 P 點 的價格效率值亦為PE=OR/OQ。惟若 Q 點同時達到技術效率與價格效率,

則P 點的總效率值為 OR/OP,計算式如下:

OR OP OR OQ

OP PE OQ

TE

OE

= × = × = ,且 OE<1

由以上整體效率、技術效率及價格效率關係模式觀之,Farrell 雖建立

CCR 模式是 Charnes、Cooper 和 Rhodes(1978)用以評估多元投入與 產出之相對效率,其原理在受評估單位集合中,對於接受評估之決策單位

(DMU)的效率等於產出之線性組合除以投入之線性組合,CCR 模式不必

事先指派權數,其可經由模式的運算求得最有利於受評估的單位,且不會

r

=1,2,3,KK,

s

i

=1,2,3,KK,

m

j

=1,2,3,KK,

n

ε 為設定的極小正數,稱之阿基米得數(Non-Archimedean Quantity)

在 CCR 模式中,(1)式中的所有組合係數 ur、vi需為正值,且不得為 0,其為對各個 DMU 最有利的加權值,使得效率值 Ek最大。作為受評估的 每個DMU 均有相同的限制條件,且均有成為目標函數的機會,其效率具有 相同的比較基礎。在 CCR 模式中之(1)式,可以看見其為一分數規劃模 式,如果要對其進行真正的求解運算是為一項困難的工作,因此Charnes、

Cooper 和 Rhodese 將上式轉換成線性規劃模式。

3. 線性規劃對偶模式:

Charnes 等人(1978)從倒數無效率的角度構建效率評估模式,亦即產 出導向模型。

2. 線性規劃一般模式:

CCR 模式在應用時,除了以實際投入產出量和最佳投入量的差距作為 效率改善依據外,且需考量外部的需求,當模式選擇的產出項目要經銷售 手段才能成為最終消費,如在需求不足情況下單方面增加產出將會造成資 源浪費以及效率有效的發揮。

三、BCC 模式

BCC 模式是 Banker、Charns 和 Cooper 在 1984 年所提出探討技術效率、

配置效率與規模報酬的問題,並將無效率的原因分為技術的無效率或營運

s.t. 1

(二)、產出導向模式

圖 3.02 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

資料來源:陳宗義,全民健保之總額支付制度下醫院經營效率之研究─DEA之應用,義

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

參考圖 3.02,若以單一產出為例,在生產的可能集合之全部的投入產 出組合中I 點為達到純粹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之生產位置,其位於生產的前 緣線上,具有最大的平均生產力YI/XI 上,以 J 點為基本點,其產出水準與 K 點相同,但 K 點的投入量卻小於 J 點,若以 K 點為基準點,J 點的純粹 技術效率為 XK/XJ,表示只要 YJ 產量就能達到現有規模。若以 N 點為基 準點,達到 J 點的規模效率為 XN/XK,則 CCR 模式之整體技術效率值為 XN/XJ。觀察三種效率之關係可發現 CCR 模式之整體技術效率值為 XN/XJ 小於或等於BCC 模式之純粹技術效率 XK/XJ,若將兩者相除,便得到規模 效率 XN/XK,假使規模效率小於 1 將需判斷 DMU 之規模報酬之狀況,以 作為組織管理者改善調正效率之參考。同時由圖 3.02 瞭解,純粹技術效率 可描述在既定產出水準下任一點道邊界點之距離,而規模效率可陳述在既 定產出水準下邊界點自最適生產規模邊界之距離。然而最適生產規模之必 要條件為固定規模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