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 稱謂語(Address forms)

2.6.4 Ervin-Tripp(1972)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另一個例外的狀況是多樣式名字(multiple names,或 MN)的使用,Brown and Ford(1964)發現在好友之間,由於互稱為 FN 可能已不足以代表彼此的友 誼,雙方會用多樣式的名字(MN)來稱呼對方,有時稱 TLN,有時稱 FN 或是 LN,有時使用暱稱,甚至會創造出其他的名稱來。這些多樣式名字(MN)並非 用來表示憤怒,而是一種自由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以較正式的稱謂(例如:

TLN 或是 LN)來稱呼對方時並不是認真嚴肅的,稱對方為 MN 時也不一定要從 對方那裡得到對等的稱呼。

2.6.3 Slobin et al.(1968)

Slobin et al.(1968)對舊金山一家保險公司的面試做調查,面試分為四種層 級的管理人員:第一種是高階管理人員,第二種是中階管理人員,第三種是低階 管理人員,第四種是非管理階級人員。面試者被詢問是使用何種稱謂來稱呼下屬、

下屬的下屬、上司、上司的上司以及他們的同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都使 用名字(FN)稱呼與自己地位相等或是較低階者;大部分的人也稱自己的直屬 上司為 FN;每個人都預期同事會稱自己為 FN。部分管理者認為下屬或是下屬的 下屬會稱自己為 TLN,這些管理者大部分是中階或是高階的管理者。除了極少 數人認為與高階者應互稱 TLN 之外,其餘的所有人都認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 會稱高階者為 TLN,而高階者會稱自己為 FN。

如同 Brown and Ford 的研究,在選擇稱謂語時職業地位(occupational status)

的考量比年齡來的重要。從上述保險公司調查的資料顯示,一個年輕的高階者決 不會以 TLN 來稱呼年長的低階者,並且被對方稱為 FN。部分面試者表示,身為 下屬應被稱為 FN,但如何稱呼上司則視情況而定。這些調查也指出,雖然職業 地位的考量比較重要,但年齡因素也不能被完全忽視。

2.6.4 Ervin-Tripp(1972)

Ervin-Tripp(1972)將美式英語中對於稱謂語使用的選擇與體系以表格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用流程圖(圖 4)來呈現。每個菱形圖形都是一個決定點,E 是切入點(或出發 點),表示由這裡開始第一步驟,以是否符合(若符合以"+"代表,不符合則 以"-"代表)來判斷下一步,只要跟著表格的路徑走即可。Ervin-Tripp 的表格 將思考表格化呈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說話者在選擇與決定稱謂語時的想法與考 量。

在 Ervin-Tripp 的概念中,稱謂語的決定性因素和 Brown and Ford 及 Slobin et al.所認為的不同。如果在說話者和對方並沒有親密關係(例如:不是朋友或是同 事)的情況下,通常就會使用 TLN。如前所述,社會階級的考量優先於年齡,

如果對方的社會階級較高,年齡對於稱謂語選擇的影響力就不大。在兩者之間有 管理或統治關係時,較為年輕或是社會階級較低者稱較年長或是社會階級較高者 FN 的情形仍是有可能的。換句話說,較年長或是社會階級較高者有權決定對方 對自己的稱謂。

說話者在以下兩種情況之下,可能會避免使用任何稱謂。一種情況是當雙方 的關係不明確時,像是說話者並不確定對方認為兩人之間的友誼是否足以允許自 己稱對方的名字。又或是對方比說話者年長,但並非真的年長很多,若是說話者 稱對方的名字會不會讓對方覺得受到侮辱?如果不稱對方的名字又會不會使對 方感到受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做決定的系統便可能無法發揮效用,說話者也 無法依此做出可靠的決定。

另一種情況是說話者並不知道對方的名字。若是說話者跳出對話以詢問對方 的名字,可能會使氣氛尷尬。在這種情況下,依照 Ervin-Tripp(1972)的流程圖 引導,可以就對方的職稱、社會頭銜(social title),例如:課長、先生(Mr.)、

小姐(Miss.)作為稱呼,而不加上對方的姓氏。

由 Ervin-Tripp(1972)的流程圖(見下頁,圖 4)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度的 規律性,而利用此流程圖加入華語教學之中是否具可行性,亦是本研究所欲探討 的其中一項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圖 4 Flow chart representation of one American address form system ( Source:Ervin-Tripp,1972:219, cited in Fasold,1984:13 )

稱謂語會隨著語言、國家、同一國家內不同的社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不同,

或是同一個人面對不同情況所做的不同行為而變化,就算清楚地知道說話者與談 話對方之間的關係,也很難準確地預料每一個時刻所選用的稱謂語。Fasold(1990)

據此提出兩種影響稱謂語變化的主要因素,第一是群體差異(group differences),

第二是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就算是在同一個社會群體中,個人還 是可以自由選用不同的形式,有時人們會做出與平常截然不同的選擇以表現暫時 性的情緒與感受。例如:當媽媽對孩子生氣時,以全名(full name)叫孩子,增 加溝通情境的嚴肅性,以達到訓斥的目的;又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平常 稱賈寶玉為「表哥」,有次生氣時稱其為「寶二爺」,亦以相同手法凸顯對對方不 滿的情緒。上述二例都是因環境控制而靈活運用的例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另外,Bates and Benigni(1975)將 Brown and Gilman(1960)的調查修正 後探查在美國念大學的義大利學生。在義大利語中 voi 是一個表示恭敬的形式,

其是和表示 V 的 Lei 與表示 T 的 tu 一起使用。Lei 是一種敬語,用來稱非家族成 員的高階者或是認識但關係較遠的人;voi 是在家庭中使用,也可延伸至高階者 或是認識但關係較遠的人。先前提到,Brown and Gilman 所持的論點為協和關係 是優先於權勢的稱謂語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在 Bates and Benigni(1975)的調查 中,得到了與預期相反的結果,研究發現,共有六個不對等用法的顯著案例,其 中三個例子因家中年長的家庭成員而有 voi 的不對等用法;其中兩個例子指出,

並非社會階級,而是年齡引起不對等用法。另一個例子顯示,他們會稱在家中工 作多年的年長女傭 Lei,並被稱為 tu。這表示對說話者而言,年長的女性在稱謂 語選擇上的地位可能高於熟識的人或是其他社會階級較高者。另一個可以與年長 女傭的例子做比較的是總統七歲兒子的例子,在這個情況下,社會階級高者同時 也是較年輕的,並且可能不熟識,一般說話者認為他們會稱這男孩為 tu 並被稱 為 Lei,這裡需要考慮的不是社會階級或是是否熟識的問題,而是年齡。另一個 反例是許多受試者表示,在工作體系中他們會稱一個很少見到的上司 Lei,並預 期被對方稱為 tu。Bates and Benigni(1975)認為可能並非社會階級的差異,而 是年齡的差異引起稱謂語不對等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