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詹惠珍 博士 Advisor: Dr. Hui-chen Chan.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社會語言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以「稱謂語」為例. ‧. sit. io. n. al. er. Nat. Chinese Address Forms. y. Applica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in Teaching Mandarin.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曹嘉珍 Student: Chia-chen Tsao.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January, 2013. v.

(2) 謝. 辭. 在這三年半的研究生涯中,有許多學習的樂趣與研究收穫的喜悅,自然也有 許多辛苦難捱的時刻。研究絕非一條平坦易行的路,幸有親愛的同學們一路相伴 扶持,是你們豐富了每個一起共度的日子,在研究的路上相互鑽研切磋,與我一 同分享每個時刻的歡笑與淚水。. 立. 政 治 大. 感謝詹惠珍老師悉心地指導,跟著老師做研究的過程帶給我許多啟發,謝謝. ‧ 國. 學. 老師指導我順利完成這份研究。感謝口試委員曹逢甫老師與陳振寬老師所給予的 寶貴建議,使我的論文更臻完善。感謝所有指導我的老師,您們所傳遞的學術知. ‧. 識與態度使我受益良多。感謝我最親愛的媽咪,您無條件的支持與關愛,是我最. y. Nat. n. al. er. io. 地邁步前進。. sit. 大的後盾及動力來源。感謝大衛的陪伴,無論憂喜不離不棄,使我得以安心踏實. Ch. engchi. i n U. v. 所有愛我以及我愛的人們,擁有你們是畢生的幸運,千言萬語只能化做一句: 「謝謝你們」!. 2013 年元月 於台北溫暖的家中.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將語言功能教學納入華語教學中之可行性,並選取華語稱謂 語作為研究之對象。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以及訪談做為研究 工具,有效問卷共計 24 份,透過問卷調取語料及配合訪談,進一步分析華語母 語者在不同情境下對於稱謂語的擇用是否有規律可循。問卷調查以場合正式性、 熟悉程度、階級、輩分與性別五項社會因素為主,檢測此五項社會因素個別如何 宰制其對華語稱謂語的擇用,當其交乘時又會如何相互牽制與競爭。 經過研究實施與資料分析,在 35 個稱謂語中,只有 7 種形式使用頻率較高, 包括「(名字 你)」 、 「您」 、 「職稱({你,您})」 、 「姓氏+職稱({你,您})」 、 「(姓 氏)職稱({你,您})」 、「姓氏+先生({你,您})」 、「全名+你」。在社會變相 方面,發現性別對稱謂語的擇用不具顯著影響力。因此就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 階級與輩分四項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歸結研究結果如下:(一)受試者在公開場 合與私底下之首選均為併式「(名字 你)」。研究結果顯示場合正式性的高低對 首選的指稱形式的選擇並無直接影響。換言之,場合正式性對於稱謂語不具識別 性。 (二)在很熟、不大熟與不認識三種情形下, 「名字」或「你」使用頻率均很 高,凸顯現在社會價值體系的走向仍偏向協和關係,且其已超越權勢的強度。因 此,當需要標示社會差距時會使用「職稱」。換言之,熟悉程度對於稱謂語的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用具影響力,並依此分列為兩大系統,以「名字」與「你」指稱熟悉度高的對象, 以「職稱」指稱熟悉度低的對象。 (三)指涉對象為上司時多選用有「職稱」者; 指涉同事與下屬則偏向使用「(名字 你)」 ; 「您」則少用於指涉下屬。另外,原 先假設「階級」可分為上司、同事與下屬三種程度,然根據調查結果可重新切割. sit. y. Nat. n. al. er. io. 為「上司」以及「非上司」 (即同事與下屬)兩階即可。 (四)在對象輩分高於自 己的情況下傾向以「職稱」標示雙方社會距離,而在面對平輩或是晚輩時則不適 用。選用「您」的情形在面對長輩或是平輩時較為頻繁,對晚輩則不使用。「名 字」以及「你」的稱謂指涉則不分輩分高低,顯示這兩種語言形式基本上不受到 輩分高低的控制。 (五)綜合以上,發現四項社會因素個別對稱謂語之影響力的 優先順序為: {熟悉程度,階級}>輩分>場合正式性;交乘考量時,對稱謂語 之影響力的優先順序為:熟悉程度>階級>輩分>場合正式性。無論是對於單獨 或複合的稱謂形式,熟悉程度與階級的宰制均較強,影響力皆較大;而輩分與場 合正式性的宰制較弱,影響力不明顯,可見與聽話者之間的關係才是主宰稱謂語 擇用的主因。.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華語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並提出語言功能 教學在華語教學實務上的應用與設計,希望能夠培養學習者建立對語言功能的意 識與認識以及語言結構的使用能力,提升華語學習者的學習成效,達成語碼形式 的正確性與使用之適切性兼具的成功溝通。 關鍵字:稱謂語、指稱、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輩分、華語教學 i.

(4)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2. 1.4. 政 治 大 研究議題....................................................................................................... 3 立 文獻探討 ....................................................................................................... 4. 2.1. 溝通知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4. ‧ 國. Hymes(1972) .................................................................................. 4 Canale and Swain(1980) ................................................................ 5. sit. y. Nat. 2.1.2. ‧. 2.1.1. 學. 第二章. 2.3.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 8. n. al. er.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7. io. 2.2. Ch. engchi. i n U. v. 2.3.1. Leech 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 8. 2.3.2.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 11. 2.3.3. 華語中的禮貌原則 ........................................................................... 13. 2.4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15 2.5. 正式性(Formality) ............................................................................... 18. 2.6. 稱謂語(Address forms) ....................................................................... 20 2.6.1. Brown and Gilman(1960,1972) ................................................. 20. 2.6.2. Brown and Ford(1961,1964) ..................................................... 23. 2.6.3. Slobin et al.(1968) ........................................................................ 26 ii.

(5) 第三章 3.1 3.2. Ervin-Tripp(1972) ........................................................................ 26. 2.6.5. 華語中的稱謂語研究 ....................................................................... 29 2.6.5.1. Chan(詹惠珍 2000) ......................................................... 29. 2.6.5.2. Kuo(郭賽華 2002,2004) ............................................... 33. 課程規範與教學原則................................................................................. 35 2.7.1. 課程規範 ........................................................................................... 35. 2.7.2. 初階口語課教學規範 ....................................................................... 37. 2.7.3. 教學原則 ........................................................................................... 39. 政 治 大 採樣方法..................................................................................................... 43 立.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3. 語料調取工具............................................................................................. 44. 學. ‧ 國. 2.7. 2.6.4. 3.3 問卷設計..................................................................................................... 44. 作答方式 ........................................................................................... 45. y. Nat. 3.3.2. 問卷內容 ........................................................................................... 44. ‧. 3.3.1. er. 分析方式 ........................................................................................... 46. al. v i n 計量方式 ........................................................................................... 47 Ch engchi U n. 3.4.2. io. 3.4.1. sit. 3.4 語料分析..................................................................................................... 46.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 48. 4.1. 稱謂語基本使用狀況................................................................................. 48. 4.2. 單項社會因素與稱謂語選用的關係......................................................... 49 4.2.1. 場合正式性(Formality)................................................................ 50. 4.2.2. 熟悉程度(Familiarity).................................................................. 54. 4.2.3. 階級(Ranking) .............................................................................. 59. 4.2.4. 輩分(Generation).......................................................................... 64. 4.2.5. 跨社會因素對稱謂語限制之比較 ................................................... 70. iii.

(6) 4.2.6 4.3. 單項社會因素分析總結 ................................................................... 81. 社會因素交乘分析 ..................................................................................... 82 4.3.1. 稱謂語在社會因素中之比較 ........................................................... 83. 4.3.2. 社會因素交乘分析總結 ................................................................... 90. 第五章. 結論 ............................................................................................................. 91. 5.1. 本研究主要發現......................................................................................... 91 5.1.1. 稱謂語基本使用狀況 ....................................................................... 91. 5.1.2. 社會因素個別考量 ........................................................................... 91. 政 治 大 本研究之限制與建議................................................................................. 94 立. 5.1.3 5.2. 社會因素交乘分析 ........................................................................... 93. 5.3 華語教學之應用......................................................................................... 94. ‧ 國. 學 ‧. 參考書目.................................................................................................................... 102. y. Nat. 附錄............................................................................................................................ 106. 附錄二. 稱謂語選項與結構對照表 .............................................................. 123. 附錄四. er. al. v i n 稱謂語與場合正式性的使用狀況 .................................................. 124 Ch engchi U n. 附錄三. sit. 問卷 .................................................................................................. 106. io. 附錄一. 稱謂語與熟悉程度的使用狀況 ...................................................... 126. 附錄五. 稱謂語與階級的使用狀況 .............................................................. 128. 附錄六. 稱謂語與輩分的使用狀況 .............................................................. 130. 附錄七. 場合、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社會因素交叉相乘 .............. 132. iv.

(7) 表次. 表1. 受試者分配律................................................................................................... 43. 表2. 稱謂語使用實際調查結果............................................................................... 49. 表3. 在個別場合中稱謂語的使用狀況................................................................... 50. 表4. 稱謂語之跨場合比較....................................................................................... 52. 表5. 在不同熟悉程度中稱謂語的使用狀況........................................................... 55. 表6. 稱謂語之跨熟悉程度比較............................................................................... 57. 表7. 在個別階級中稱謂語的使用狀況................................................................... 60. 表8. 稱謂語之跨階級比較....................................................................................... 62. 表9. 在個別輩分中稱謂語的使用狀況................................................................... 65. 表 10. 稱謂語之跨輩分比較..................................................................................... 68. 表 11. 個別稱謂語在場合正式性中的使用狀況 ..................................................... 71. 表 12. 個別稱謂語在熟悉程度中的使用狀況......................................................... 73. 表 13. 個別稱謂語在階級中的使用狀況................................................................. 76. 表 14. 個別稱謂語在輩分中的使用狀況................................................................. 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表 15 「(名字. Ch. engchi. i n U. v. 你)」在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社會因素中之. 比較 ............................................................................................................... 83 表 16 「您」在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社會因素中之比較... 84 表 17 「(姓氏)職稱({你,您})」在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 社會因素中之比較 ....................................................................................... 86 表 18 「姓氏+先生({你,您}」在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社 會因素中之比較 ........................................................................................... 87 表 19 「全名+你」在場合正式性、熟悉程度、階級與輩分四項社會因素中之比 較 ................................................................................................................... 89 v.

(8) 圖次. 圖1.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in equilibrium ................................................. 22. 圖2.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under tension................................................... 23. 圖 3 Graphic model of the progression of address in time ....................................... 25 圖4. Flow chart representation of one American address form system .................... 28. 圖5. 語言功能教學流程........................................................................................... 9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崛起,華語文化圈的力量逐漸增強,再加上東亞地區 在經濟、商業等方面的蓬勃發展,「華語熱」興起,學習華語的人數有越來越增 長的趨勢。華語文教學作為語言、文化,甚至是商業貿易行為等的交流媒介,人. 政 治 大 華語文教學的存在及發展的必要性越發顯得重要。 立. 們競相學習華語不論是基於何種需求,都顯示出華語的重要性更勝以往,也因此. ‧ 國. 學. 目前華語教學大多著重在詞彙、發音、句法等語言形式(forms)上的教學, 對於語言功能(functions)的教學較少獲得重視。如此一來,華語學習者普遍缺. ‧. 乏語言使用的適切性,語言功能技能的缺乏對於溝通的入碼與解碼也勢必會造成. sit. y. Nat. 影響。因此,筆者開始思考語言功能在教學上實踐的可能性。. al. er. io. 現今坊間已有多種版本、風格各樣的華語教材問世,其中《實用視聽華語》. v. n. 是近二十年來在台灣地區華語教學界使用較為廣泛、通行較久遠的華語教材。 《實. Ch. engchi. i n U. 用視聽華語》在 1989 年開始著手策畫與編纂,於 1994 年時先以「試用本」的形 式問世,通過實際教學與吸取各方專家意見後,終於修訂完成,在 1999 年正式 出版發行。如今國內大部分的各大華語中心都是使用《實用視聽華語》為主要教 材來進行教學,此教材具備普遍通行性及廣泛性,其在形式教學上相當完整而豐 富。然而,儘管《實用視聽華語》的編寫已盡其詳密,仍缺乏語言功能的系統性, 實是遺珠之憾。華語學習者若缺乏語言功能的知識,輕則應對不得體,重則可能 在溝通中產生誤解,甚至造成溝通失敗。據此,筆者以《實用視聽華語》作為本 研究的基礎,嘗試語言功能教學的可能。. 1.

(10) 1.2 研究目的. 有鑑於《實用視聽華語》在台灣地區通行十年餘,其使用之普遍與廣泛可見 一斑。然而,作為一套教材,由於篇幅有限,往往是用選擇性的重點以求達到最 經濟的效益,其餘更為深入、全面性的,只能有賴於授課教師自行整理和補充。 筆者觀察到,無論是《實用視聽華語》或是現今通行的其他坊間教材,普遍缺乏 語言功能教學。 《實用視聽華語》在其編輯要旨說明中,提到此教材之教法強調以「溝通式」 教學為主,即其所訴求的是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得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實. 政 治 大. 際生活中,人們的對話會因時間、地點、對象、主題、語境等等不同的因素受到. 立. 影響,而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只就原本教材內容,是否足以使華語學習者於日. ‧ 國. 學. 常生活中游刃有餘的與他人應對進退,在解碼過程中正確接收對方所釋出的訊息, 並且在入碼過程中也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使他人明瞭呢?我們從「溝通. ‧. 知能」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角度觀之,其所重視的是溝通能力的培養,. y. Nat. sit. 以避免因溝通不良而造成誤解。本研究認為在既有的語言結構教學中可添加語言. n. al. er. io. 功能教學,兩者之間能夠互相配合。據此,筆者擬由社會語用功能教學的角度,. i n U. v. 對《實用視聽華語》初級教本進行分析,取其中一個功能教學的議題作試驗性的. Ch. engchi. 分析探討,將之進行整理與歸納,以期能夠幫助教師於教學之中適時地作補充, 使華語學習者能夠學習到更全面、更完善的語言溝通技能。. 1.3 研究範圍. 由於本研究為語言功能教學的初探,因此選擇以基礎性的初階語言教本,即 《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做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目的在於建立華語學習者在 言語行為互動中正式性(formality)和禮貌(politeness)的觀念,論文中擬透過 稱謂語(address forms)的使用來建立此二觀念。正式性與禮貌是溝通中最常見 2.

(11) 到的觀念,並且這兩個觀念在溝通中所造成的影響甚鉅,若是觀念理解錯誤,可 能會導致溝通的不得體。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配合現有教材《實用視聽華語》,做出與之相對應的 「語言功能教學」之應用,並且此語言功能教學之應用是從原本教材中現有的「語 言結構」所開展的,補充現行第一冊教本缺少語言使用功能之憾。雖然,《實用 視聽華語》第一冊中除稱謂語以外,還包含許多語言項目可做初階功能教學之用, 、自我介紹(introducing) 、助詞(particle)、 例如:打招呼(greeting) 、道別(parting) 分類詞(classifier) 、句法省略(ellipsis)等。但是,相較之下稱謂語是語言互動. 政 治 大 獨立施教,學生在教學後,可立即廣泛使用。另外,稱謂語在互動溝通中出現的 立. 中會使用到的短程名詞組,學生在尚未具有太多語言結構能力的階段,教師即可. 頻率極高,使用頻率相當頻繁,因此,本研究選取稱謂語來進行初探性的語言功. ‧ 國. ‧ sit. y. Nat. 1.4 研究議題. 學. 能教學研究。. n. al. er. io. 本論文之研究議題如下:. i n U. v. 1.. 華語中常用稱謂語的構詞結構及種類包含哪些形式?. 2.. 場合正式性、交談者之間的熟悉程度、階級差別、輩分1與性別的觀念如何. Ch. engchi. 影響華語稱謂語的選擇? 3.. 上述的社會因素在宰制華語稱謂語的擇用時,有無優選順序(priority order)? 若有的話,順序為何?. 4.. 1. 這些語言使用功能觀念可如何納入華語教學系統之中?. 在中國文化中雖然輩分與年齡不見得是一對一的關係,但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下,年齡與代別約 是二十歲的對應關係。在本論文中以「輩分」來代表代別,意指有較大的年齡差距,以便在論文 內進行比較。 3.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節探討與語言使用相關之基礎理論概念,主要討論包含:溝通知能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 、正式性(formality) 、稱謂語(address forms),以及課程 規範與教學原則等。. 政 治 大. 2.1 溝通知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立.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的研究集中在語言系統的形式和結構。從 1970 年代,. ‧ 國. 學. 人們意識到除了系統的規則之外,還有功能的規則,也就是溝通的適當性,也對 溝通有很大的影響。從此以後,語言學家開始研究語言學習者的溝通知能. ‧.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和語言的溝通功能。. sit. y. Nat. n. al. er. Hymes(1972). io. 2.1.1. i n U. v. 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家 Hymes(1972)認為 Chomsky 對於知能的概念很有限,. Ch. engchi. 提出「溝通知能」(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其主要包含三個概念: 1. 語言結構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包含語言性(verbal)與非語言性 (nonverbal)的要素、語碼組合的規則(pattern)、可能的變體(variant)及 其意涵等。 2. 互動技能(Interaction skills):包含對於溝通語境(features or communication situation)特徵的知覺,對於特定場合(situation)、談話者在溝通過程中所扮 演的角色(role)以及談話者之間的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選擇適當 的形式及做出解釋,互動的規範(norm) ,以及為達到溝通目的所採取的社會 語用策略(strategy)等。 4.

(13) :包含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價值觀與 3. 文化知識(Cultural knowledge) 態度(values and attitudes) 、認知的基模(cognitive schema) 、涵化(enculturation process)等。 上述三個概念可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 可能性(Possibility):以便說話者可以產出合乎文法的句子。 2. 可行性(Feasibility):以便聽話者可以分解語碼結構,取得指涉意義。 3. 適當性(Appropriateness):以便說話者與聽話者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 能夠使用適切的語言形式與對方溝通。. 政 治 大. 4. 執行性(Performance) :以便語碼的建構與選擇可以付諸實行,以書面語或口 說語表達。. 立. 在 Hymes 的觀念中,學習者從句子中獲取的知識不僅只是合乎文法的,同. ‧ 國. 學. 時也具有適當性。語言學習的目的是具備執行全部言語行為技能的能力,並且能. ‧. 夠參與實際的言語行為。也就是說,學習語言是學習執行某些功能。這種能力的. y. Nat. 獲得必然涉及動機和一些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考量。Hymes 使我們注意到社會. er. io. Canale and Swain(1980). al. v i n 延續 Hymes(1972)所提出的溝通知能,語言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們提出類 Ch engchi U n. 2.1.2. sit. 因素對於選擇語言形式的宰制。. 似的觀點,其中以 Canale and Swain 的論點最常見用於教學中。Canale and Swain. (1980)以及 Canale(1983)提出溝通知能的架構,乃是由四個不同的元件或子 類別所組成的。前兩個子類別反映了語言系統本身的結構知識,後兩個子類別定 義了功能方面的溝通知識。 1. 文法知能(grammatical competence): Canale and Swain(1980)認為,文法 知能包括構詞(morphology) 、句法(syntax) 、句子文法語義(sentence-grammar semantics),和語音(phonology)規則的知識等這些方面的知能。這就是 Chomsky 所謂的「語言知能」 (linguistic competence) ,也是 Hymes 所謂的「可. 5.

(14) 能性」(Possibility)。這與能夠掌握語言本身的知識以及文法的能力相關,其 與文化背景則是不連貫的。 2. 言談知能(discourse competence):言談知能是關於意義是如何組織和代表整 個談話或文本中的知識,是我們在延伸談話中連接句子,並形成整體具意義 的話語能力,是許多文法知能方面的補充。表面上觀之,言談知能似乎和文 化沒有直接和明確的聯繫,但它往往反映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價值 觀念及基本思維模式。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來建造文本,即 使他們使用的是相同的語言,例如:美國人和華人以英文寫作時具有不同的. 政 治 大 特定文化中較為深層和本質性的觀念。 立. 寫作風格。因此,這可能對跨文化溝通帶來很大的困難,因為其涉及到一個. 3. 社會語言知能(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社會語言知能與溝通發生的社會. ‧ 國. 學. 背景知識相關。準確來說,社會語言知能是文化,獲得這種知能也就是正在. ‧. 獲得一種文化。Savingnon(1983)指出,社會語言知能是要求對於語言使用. y. Nat. 的社會背景的了解,其包括參與者的角色、共用的資訊(shared information). er. io. sit. 和互動的功能作用,只有在此全部上下文中可以判斷作出適當的特定話語。 在跨文化溝通中,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社會語言知能,因此就算. al. n. v i n 他們具備相等的文法能力,相互理解和溝通仍有可能充滿困難。 Ch engchi U. 4. 策略知能(strategic competence):策略知能是指在談話中談話者所採用的應 對策略。根據 Canale and Swain (1980),策略知能為可轉化為行動的口語和非 口語的溝通策略,以彌補由於執行的變數或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溝通不良。和 社會語言知能及言談知能相比,策略知能和文化是相互關聯的,有時學習者 會將母語文化的思考模式直接移轉(transfer)到對象語言的使用,移轉得當 能夠強化交談者相互之間的溝通;移轉不當則可能影響溝通,造成誤解。. 溝通交談講求的不僅是語言的正確性,同時也講求其適切性。適當的稱謂語 擇用也有賴於溝通知能,以上對於各項知能的討論,不僅適用於溝通交談之中, 6.

(15) 亦與溝通的功能性以及稱謂語的擇用相關。. 2.2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為了溝通可以順利進行,在交談中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共同遵守一些規 則及其執行方式,這就是「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 CP)的基 本觀念。由 Grice(1975)所提出的「合作原則」包含四條準則: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相關準則(Relevancy Maxim)以及方 式準則(Manner Maxim)。合作原則主要指出溝通的雙方應朝交談的共同目的. 政 治 大 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提供的資訊要真實,不說自知是錯誤的話,或 立. 而互相配合,以下分述之: 1.. 缺乏足夠證據、不確定的話,亦即是不要提供與事實不符或自己不確信的資. ‧ 國. 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應依交談目的之所需盡量提供資訊,但所提. ‧. 2.. 學. 訊。. y. Nat. 供的資訊亦不應超出所需要的量;亦即,所提供的資訊不必多於、也不能少. 相關準則(Relevancy Maxim):所說的話、所提供的資訊要與溝通主題與. al. n. 目的相關。 4.. er. io. 3.. sit. 於交談情況之所需。. Ch. engchi. i n U. v.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說話時要清楚,避免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易 造成歧義的說法,必且避免不必要的贅詞、冗語,必須簡練、有條理、具清 楚的架構。 在常態狀況下,合作原則的執行會遵守其準則;然而,在特殊狀況之下,有. 時人們會違反其準則。以相關準則為例,由下例我們可以觀察說話者對於相關準 則遵守以及違反的情形:. <例 1> A:待會下課後一起去看電影怎麼樣? 7.

(16) B1:不好意思,我沒辦法去。 B2:我明天還有考試。. B1 的回應遵守了相關準則,直接而明確的告訴 A 他沒有辦法去看電影;而 B2 的回應則違反相關準則,因此 A 需要經過推論與解碼了解 B2 的意思。 Grice 指出,當談話雙方於溝通過程中都遵循合作原則時,較易達到成功的 溝通,彼此間訊息的傳遞也較為完整。但是合作原則與溝通目的之間的關係,以 及是否要考慮到禮貌的問題,會決定合作原則執行的方法。. 政 治 大 人們在溝通過程中有時不遵守溝通原則,甚至故意違反這些原則。針對這一 立. 2.3 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 國. 學. 現象,Leech(1983)認為,人們違反言語溝通合作原則的最根本理由是他們要 遵循另一原則,即禮貌原則。也就是說,語言之所以存在委婉含蓄的現象,就是. ‧. 出於禮貌的要求。. Leech 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sit. y. Nat. 2.3.1. al. er. io. 根據 Leech(1983)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簡稱 PP),其對溝通. v. n. 活動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歸納和分類,為人們禮貌用語的正確使用提供了一個可. Ch. engchi. 借鑒與遵循的標準。他指出六條準則,分別為: 1.. i n U. 圓融準則(Tact Maxim):此準則以「聽話者」(對方)為出發點,減少表 達有損於他人的觀點,其中包含兩個次準則:(1)盡量降低在對方身上造 成的損失,與(2)盡量提升對方的受益。如下例所示:. <例 2> 明天把你的車借我。 <例 3> 明天我想借用一下你的車。. <例 2>不符合圓融準則,因為這麼說會讓聽話者多吃虧,也就是聽話者的 損失最大,而說話者得到的益處反而最多。<例 3>的禮貌程度較<例 2>來得 8.

(17) 高,因為聽話者的損失相對較小。 2..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慷慨準則的受益和受損是以「說話者」為 出發點,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其中包含兩個次準則:(1)盡量降低自己 的受益,與(2)盡量提高自己的損失。如下例所示:. <例 4> 我去打掃廁所嗎? <例 5> 我來打掃廁所吧!. 以上例而言,<例 5>就比<例 4>更禮貌,<例 5>中說話者主動表明打. 政 治 大 就是可能不必打掃廁所),因此說話者的損失相對較小,相對而言較不禮貌。 立. 掃廁所的意願,因此說話者的損失大;<例 4>中說話者的提問可能被拒絕(也. 讚美準則(Approbation Maxim):讚美準則以「聽話者」為出發點,涉及說. ‧ 國. 學. 3.. 話者對聽話者的評價或批評,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其中包含兩個次準則:. ‧. (1)盡量降低對於對方的貶損,與(2)盡量提升對於對方的讚揚。如下例. sit. n. al. er. io. <例 6>. y. Nat. 所示:. Ch. i n U. A:這件洋裝我穿起來怎麼樣? B1:很難看。 B2:顏色淺一點會更好。. engchi. v. <例 6>中,B2 的回應含微量稱讚,而 B1 卻直接違背了「盡量降低對於對 方的貶損」的次準則,因此 B1 不如 B2 來得有禮貌。 4.. 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謙遜準則以「說話者」為出發點,減少對自 己的表揚,其中包含兩個次準則:(1)盡量降低對自己的讚揚,與(2)盡 量提升對自己的貶損。由於自誇往往是不禮貌的,因此貶低自己會顯得較為 得體、禮貌。例如:. 9.

(18) <例 7> A:這菜煮的真好吃! B1:我的手藝不是蓋的! B2:哪有,隨便做做的。. 在<例 7>對話中,B1 的回答相較於 B2 就顯得較為不禮貌,因為 B1 違背 了「盡量降低對自己的讚揚」的次準則,而 B2 遵循了謙遜準則,其回應盡量降 低對於自己的讚揚。 5.. 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一致準則關注的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 觀點、看法是否一致,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其中包含兩個次. 政 治 大. 準則:(1)盡量降低和對方意見的不同,盡量降低雙方的意見分歧,與(2). 立. 盡量提升對於對方意見的同意,盡量提升雙方的一致性。如下例所示:. ‧ 國. 學. <例 8>. ‧. A:這個紅色點點的化妝包真可愛! B1:真的耶! B2:是滿可愛的,如果可以換成藍色就更好了。 B3:看起來像瓢蟲,好噁心喔!.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在<例 8>對話中,B1 與 A 的觀點最為一致,因此顯得最禮貌;B2 部分同. Ch. engchi. 意 A 的觀點,但存在部分分歧(如果可以換成藍色就更好了),因此相較之下, B2 沒有 B1 來的禮貌;而 B3 直接表述了自己的想法,不僅與 A 的觀點不一致, 甚至還否定了 A 的觀點,因此顯得最不禮貌。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同情準則和說話者及聽話者雙方的心理感受 相關,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其中包含兩個次準則:(1)盡量 降低雙方之間的厭惡與反感,與(2)盡量提升同情心(同理心,站在對方 立場)。如下例所示:. <例 9> A:走慢點,我的腿不大方便。 10.

(19) B1:走這麼慢,要走到什麼時候才會到? B2:那小心點,我扶你。. 在<例 9>中,B1 顯然沒有 B2 來得禮貌,因為 B1 說的話會讓對方聽後感 覺不舒服並產生反感,而 B2 說的話則顯得同情且體諒對方,因此較為得體而禮 貌。 2.3.2.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人們使用間接言語、運用語用策略,最大的目的就在於保全彼此的面子。. Brown and Levinson(1987)指出,所有的「典型人」(model person)都有「正. 政 治 大 將面子分為「正向面子」與「負向面子」兩種:「正向面子」是「對於每個成員 立 向面子」(positive face)與「負向面子」(negative face)。Brown and Levinson. ‧ 國. 學. 而言,其欲求被他人所認同的期望」(the want of every member that his wants be desirable to at least some others);而「負向面子」則是「每個成員都有的這種欲. ‧. 求:其所欲至少對其他某些成員而言是可欲的」 (the want of every‘competent adult. sit. y. Nat. member’that his actions be unimpeded by others)。在對話過程中,若說話者經由. al. er. io. 某些行為,而使聽話者的面子受到威脅,即構成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threatening. v. n. Act,或稱 FTA)。Brown and Levinson 認為,任何理性的人都會想辦法避免這. Ch. engchi. i n U. 些威脅面子的行為,或是運用一些策略來降低威脅。. Brown and Levinson(1987)認為,禮貌有正向禮貌(positive politeness)和 負向禮貌(negative politeness)兩種,以下分別細述之。正向禮貌(positive politeness) 是對於對方(聽話者)正向面子的直接補償,其主要目的是滿足對方的「正向面 子」(positive face),讓對方感覺被認可、贊同,以及被視為同一群體的成員, 如果這些被認同與接受的傾向與意圖之條件得到滿足,正向面子就得以維護與保 留。正向禮貌不只包含聽話者希望被認同的意願,還包括說話者對於聽話者所需 的識別,以及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意願與認知的共同性。正向禮貌與對於對方人格 的認同,以及假定雙方具共同的意願和認知等相關。Brown and Levinson 提到, 11.

(20) 分辨正向禮貌補償和日常親密語言行為的關鍵在於誇飾,此為正向禮貌表達對於 面子補救的特徵。如此一來,即使說話者不能完全同意聽話者的意願,也至少能 夠希望聽話者的正向面子可以被滿足。 正向禮貌的具體策略有十五項:注意聽話者喜好(notice, attend to hearer)、 誇大給予對方的肯定(exaggerate)、強化對聽話者的興趣(intensify interest to hearer)、使用群體認同標記(use in-group identity markers)、尋求同意(seek agreement)、避免不同意(avoid disagreement)、假設/提升/確立共同立場 (presuppose/raise/assert common ground)、開玩笑(joke)、確立/預設說話者. 政 治 大 concern for hear’s wants)、提供與承諾(offer, promise)、樂觀(be optimistic)、 立 對聽話者需求的了解與關心(assert or presuppose speaker’s knowledge of and. 活動包含對話雙方(include both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activity)、提出/要求. ‧ 國. 學. 理由﹝give (or ask for) reasons﹞、假定或確定互惠性(assume or assert reciprocity),. ‧. 以及給予受話者好處(give gifts to hearer)等。. y. Nat. 負向禮貌(negative politeness)策略的目的則是滿足對方的「負向面子」. er. io. sit. (negative face),即不被其他人強制或干預的期望,擁有行動上的自由與自主 的權力。具體策略包含十項:規約性的間接(be conventionally indirect)、提問. al. n. v i n 與規避(question, hedge)、悲觀(be C h pessimistic)、將給予對方的負擔減至最小 engchi U. (minimize the imposition)、表示敬意(give deference)、道歉(apologize)、 避免提及對話雙方(impersonalize speaker and hearer)、以通則陳述面子威脅行. 為(state the FTA as a general rule)、名詞化(nominalize)、遭受損失或不使聽 話者承受負擔(go on record as incurring a debt, or as not indebting hearer)等。 稱謂語的選擇與是否得到說話者的認同與尊敬相關。換言之,本論文中擬探 討的稱謂語使用方法涉及對於對方的認同或是尊敬與否,即與正向面子(positive face)相關。. 12.

(21) 2.3.3 華語中的禮貌原則 Gu(顧曰國,1990)根據中國文化的特色,依據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 國人日常溝通的特點,提出了不同於 Leech 的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禮貌準則。 Gu 認為漢文化的「禮貌」有四方面的特徵:尊重(respectfulness) 、謙遜(modesty)、 態度親切(attitude warmth)、言行文雅(refinement)。並且,Gu 借鑒 Leech 的禮貌六原則,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禮貌原則。在語言形式方面,Gu 提出「稱 呼準則」與「文雅準則」;根據 Leech 的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Gu 也提 出「尊人貶己準則」;根據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Gu 提出「求同準則」;. 政 治 大. 根據圓融準則(Tact Maxim),提出「德、言、行準則」。如以下所示: 1. 尊人貶己準則. 立. 指對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同時,對聽話者或與. ‧ 國. 學. 聽話者有關聯的事物時要要「尊」、「台」。例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 y. Nat. 2. 稱呼準則. ‧. 稱他人父親為「令尊」。. er. al. n. 3. 文雅準則. io. 多因素。. sit. 即用適合的稱呼與對方打招呼,同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年齡、身份、場合等諸. Ch. engchi. i n U. v. 要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 求同準則 即溝通雙方儘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力求和諧一致,避免意見分歧。 5. 德、言、行準則 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 盡量誇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Gu 的禮貌原則和 Leech 的理論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盡最大努 力來降低不禮貌的表達,並提升禮貌的表達,只是各有側重。Gu 提出的五條禮 13.

(22) 貌準則中的主體是「尊人貶己」。華人喜歡貶低自己而抬高對方的身份。在中華 文化中,這條準則對人們的影響深遠。謙恭有禮是儒家道德規範的一個重要內容, 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別人的誇獎,華人總會謙 虛的說:「哪裡,哪裡,您過獎了」。精心為別人挑選好了禮品,在贈送時還不 忘說:「沒來得急挑選,隨便買了一份,希望您不嫌棄」。即使是知名的學者, 在做學術報告之前,也會說:「下面的報告是本人對這個領域的一些簡單研究, 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上看法顯示華人在人際互動中對禮貌的重視,在華人社會文化的規約之下,. 政 治 大 溝通互動中對言語的使用,是其背後的重要因素。Leech 和 Gu 的禮貌原則,二 立. 人們必須謙遜親切、尊重他人,並且注意言行的優雅,這些概念都影響了華人在. 者本質相同,得體且和善有禮的行為與言語,往往能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都是. ‧ 國. 學. 為了使溝通雙方易於接受談話的內容,而達到溝通與溝通的目的。然而,由於文. ‧. 化背景與價值觀等的差異,基於認知的不同,有時對於同一種情況,華人會做出. y. Nat. 和西方人不同的回應。舉讚美為例,美國人對於他人的讚美往往是爽快接受,因. er. io. sit. 為在美國文化的觀念中,最重視的是一致準則,接受讚美即是向對方表達「我同 意你的觀點」。而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對於他人讚美的回應往往不是爽快接受,. al. n. v i n 而是帶有折射(deflect) 的接受;不是全盤拒絕,而是留有退路的拒絕。在<例 Ch engchi U 2. 10>中,B1 是以否認(denial)的方式作為回應;B2 是以迴避(avoidance)的. 方式把焦點移轉(shifting),是一種折射。因為在華人社會的觀念中,最重視的 是謙遜準則,我們不得不捨棄一致準則以便成就謙遜準則。. <例 10> A:你今天怎麼這麼美! B1:哪有啊!還不是跟平常一樣邋遢。 B2:唉唷,你今天心情很好是吧?. 2. 「折射」(deflect)是託詞的一種,為非直接對應的方式,不正面接受。 14.

(23) 綜合考慮 Leech 和 Gu 的禮貌原則,我們可以得出:禮貌強調的是讓溝通對 方,即他人受惠,而非說話者自己。說話者在講話時,要儘量照顧對方的面子, 讓對方佔便宜,讓自己吃虧,從而帶給對方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如::好情緒、 榮譽感、地位、受尊重等,千方百計討好對方,讓對方高興。同時,反過來也獲 得對方對自己的好感。但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對於「禮 貌」認知觀念上的差異,以免於溝通中產生誤解。. 2.4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政 治 大 們要遵循禮貌原則。也就是說,禮貌原則的提出是為了對合作原則的執行(主要 立 Leech(1983)認為,人們在言語溝通中違反合作原則的最根本理由即是他. 是違例行為)提出解釋。合作原則與 Leech(1983)禮貌原則的六條準則之關係. ‧ 國. 學. 如以下所示:. ‧. 1. 圓融準則(Tact maxim). y. Nat. 圓融準則是減少表達有損於他人的觀點,在對方身上造成的損失要降到. er. io. sit. 最低,同時將對方的受益要提到最高。在以下這個例子中,一般情況下,若 B 是真心的,則符合圓融準則(obey the rule);然而,若 B 並非出自真心,只. al. n. v i n 是出於客套,為了遵守圓融準則,B(說話者)會違反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 Ch engchi U (Quality maxim)。例如:. <例 11> A 和 B 是鄰居,兩人在住家巷口巧遇,A 正抱著一箱看似剛從大賣 場買回的生活用品。B 基於禮貌(然而並非真心)對 A 說:「我來 幫你搬這箱子吧!看起來好重」。. 在<例 11>中 B 表示願幫 A 搬箱子,但實際上 B 並非出自於真心,也沒有 義務替 A 實行搬箱子這項工作。B 之所以這麼說的原因是藉此表示禮貌,使 A 的受益提到最高。如此違反質的準則,是因為 B 所表示的意圖並非為出自真心 15.

(24) 的意願,而是出自於禮貌。 2.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 慷慨準則是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使自己的受益降到最小,並使自己的 損失提到最大。此準則是以說話者為中心,但強度小於圓融準則。在<例 12 >中,若說話者是真心的,則符合慷慨準則(obey the rule);然而,若說話 者並非出自真心,只是出於客套而遵守此項準則,卻違反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例如:. <例 12> 你要不要開我的車去?(說話者非出於真心意願). 政 治 大 在<例 12>中說話者表示願意提供自己的車給聽話者開,即把自己的車借 立. ‧ 國. 學. 給聽話者。「出借」車子此舉使說話者的損失最大,即使說話者的出借意願與真 心意願不相符(即違反質的準則),說話者基於禮貌原則,依然表現出願意出借. ‧. 的意願,縱使並非出自於真心。. sit. y. Nat. 3. 讚美準則(Approbation maxim). al. er. io. 讚美準則是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並且將對方的貶損降到最低。若說. v. n. 話者是真心的,則符合讚美準則(obey the rule),例如:. Ch. en chi. i n U. g <例 13> 某學生欲申請推薦入學,請導師幫他寫推薦信函,導師在推薦信中 提到「該生學習態度認真」。 然而,若說話者並非出自真心,只是出於禮貌,為了遵守讚美準則,有 時說話者會違反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例如:. <例 14> 某學生欲申請推薦入學,請導師幫他寫推薦信函,導師只在推薦信 中提到「該生字體端正」。. 16.

(25) 導師在推薦信中只提到「該生字體端正」,從量的準則觀之,其所提供的訊 息明顯地不足量。導師用影射的方式讓對方去做推論,其為了降低對該生的貶損 而違反量的準則,同時也違反了相關準則,乃以此表示禮貌。 4. 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 謙遜準則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對自己的讚揚降到最低(可直接到零或 是負數),並且盡量誇大對自己的貶損。如<例 10>所示,在一般情況下, 若說話者是真心的,則符合謙遜準則(obey the rule),例如 B1 的回應。然而, 為了遵守謙遜準則,有時說話者會違反相關準則(Relevancy maxim),例如 B2 的回應。. 立. <例 10>. 政 治 大. ‧. ‧ 國. 學. A:你今天怎麼這麼美! B1:哪有啊!還不是跟平常一樣邋遢。 B2:唉唷,你今天心情很好是吧?. sit. y. Nat. 在<例 10>中 B2 對於 A 的讚美所給予的回答,其內容看似與主題毫無相. al. er. io. 關,違反相關準則,實際上是以迴避來迂迴地達到降低對自己的讚揚之目的。. v. n. B2 是以違反相關準則的方式來達到禮貌原則中的謙遜準則。由此我們可以發現,. Ch. engchi. i n U. 無論是遵守相關準則(如:B1),或是違反相關準則(如:B2),都是為了成 就謙遜準則以表示禮貌。 5. 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 一致準則是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和對方意見相左降到最 低(可壓到零),盡量減少雙方的意見分歧,並且盡量同意對方意見,將雙 方的一致性提到最高。為了遵守一致準則,說話者會違反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例如:. <例 15> 一名老師上課時總是照本宣科,台下往往睡成一片。一日,老師詢 17.

(26) 問班長對於他上課的感想,班長回答:「老師的課生動又有趣」。. 在<例 15>中,該名老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們理當覺得無聊,但是班長 基於禮貌原則,仍表示與老師看法一致,認為教學上照本宣科即可。若是班長直 接回答「老師的課沒趣」,雖然遵守了質的準則,但會直接威脅到老師的正向面 子(positive face),是為不禮貌的表現。因此班長以「老師的課生動又有趣」來 表示對於老師的認同,以便保住老師的正向面子。實際上由實際的情況可知班長 所表達的內容與事實恰恰相反,是為了達到禮貌原則而違反質的原則。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政 治 大. 同情準則是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盡量減少雙方的厭惡與反. 立. er. io. sit. Nat. A:我的普物被當掉了。 B1:沒辦法,只能怪你自己不用功。 B2:老師期末考題真的出得太難了。. ‧. <例 16>. y. 關準則(Relevancy maxim)。例如:. 學. ‧ 國. 感,並且將雙方之間的同情心提到最高。為遵守同情準則,說話者會違反相. al. n. v i n B1 所說的話或許為事實,然而如此一來雖然遵守了相關準則,卻違背了同 Ch engchi U. 情準則,顯得不禮貌。B2 則以違反相關準則的方式來替 A「普物被當掉」的事 實找藉口,以便保住 A 的正向面子,其目的在於遵循同情準則。. 2.5 正式性(Formality) Irvine(2001)認為正式性(formality)與非正式性(informality)是和場合、 行為類別等相關的概念。Fischer(1972)提出在正式的場合中為了表示禮貌因而 使用敬語以及正式的禮節。Fishman(1972)認為,在正式的場合中,我們可以 把正式性與輕率(levity)或親密(intimacy)區分,將二者理解為是相反的概念。. 18.

(27) Ervin-Tripp(1972)同樣把正式性和禮貌與重要或嚴肅的場合做連結。Rubin(1968) 則認為正式性和親密或是嚴肅(seriousness)的程度不同,其是語境的變數。Labov (1972)對正式性的界定在於說話者對自己的語言行為投注的注意力多少。 Maurice Bloch(1975)認為,語碼的構成和語境的正式性是因果相關的,談話結 構正式性程度的增強會導致禮貌、尊敬以及社會階級意識的增強。 Holmes(2001)認為,階級(status)與協和關係(solidarity)往往對於語 言選擇的適當性造成重要的影響。然而,有時場合的正式性(situational formality) 對語言形式的擇用所造成的影響力可以凌駕於階級以及協和關係。例如:在法庭. 政 治 大 結婚典禮上,新郎與新娘在儀式中所說的話並非視雙方關係的親密程度而定,而 立. 上,就算雙方是親姊妹關係也會以正式的職稱(occupational title)來稱呼對方;. 是依據典禮場合來決定的;一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是老師,在教室裡,孩子也是. ‧ 國. 學. 以「老師」而非「爸爸、媽媽」來稱呼自己的父母親。因為在這些場合中,談話. ‧. 者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所以稱謂語的擇. y. Nat. 用是依據場合以及談話者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來決定其適當的形式。. er. io. sit. 階級、協和關係的強弱,以及正式性的高低在不同的社會與社群中,其重要 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在一個保守且有階級結構的社會中,社會差異性是被放大的,. al. n. v i n 因此就算是與熟識的人互動,其正式程度也會因社會位差的存在而相對較高。相 Ch engchi U. 反地,一個協和關係的影響力高於階級差異的社會中強調的是相似性(similarity), 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會傾向於較不拘禮(informal)的溝 通方式。 語境的正式性對於語碼的適當性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操控因素。例如:在教 堂裡正式典禮舉行的過程中,語言選擇的變化與適當性和在典禮結束之後所使用 的語言自然不同;在正式演講的場合中,其所使用的語言當然也和在電視廣告中 所使用的語言不同。在巴拉圭,語言變化的適當性會依語言互動的場合發生在鄉 下或是城市而有全然不同的選擇。綜上所述,在所有使用語言的社會中,人們在. 19.

(28) 正式的語境下會使用的語碼,和在非正式而輕鬆的場合中會使用的語碼是全然不 同的。 對於語言正式性的判斷能力也是一種溝通知能,正式性高低是決定禮貌是否 要啟動執行的條件之一。一般而言,影響正式性的社會特徵主要有以下四項,分 別為:地點(location) 、題材(topic) 、對象(interlocutor)以及言語行動類別(speech activity) 。這些社會特徵無論是個別的或是加乘起來,都是決定正式程度的條件。 正式性高低亦會影響談話者對於稱謂語的選擇,隨著正式程度的遞增或遞減,談 話者會根據場合、語境等條件擇用合適的稱謂語。. 2.6. 政 治 大 稱謂語(Address forms) 立. 稱謂語是當人們在與他人說話時,說話者用以指明談話對象、或指稱自己、. ‧ 國. 學. 或指稱交談者在交談過程中指涉的第三方的詞彙。稱謂語分為指稱(indicative). ‧. 與對稱(vocative)兩種,由於指稱與對稱系統的差異性大且複雜,考量能力與. y. sit. io. er. 稱為主。. Nat. 時間之不逮,本研究中僅以指稱做為主要的研究目標,以下文獻回顧大部分以指. 大部分的語言中都存在兩種主要的稱謂語,一是名詞,另一是代名詞。原則. al. n. v i n 上,名詞稱謂語的形式可分為下列數種:名字(first name)、職稱(title)、姓氏 Ch engchi U +職稱(last name+title)、全名+職稱(full name+title) 、名字+職稱(name. +title)、或是親族稱謂語(kinship terms)。 當聽話者社會地位在說話者之上時,或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不具親近的個人關 係時,需要使用可表達尊重或反映社會差距的稱謂語。稱呼一個個體的指稱與對 稱也有可能是相同的,例如:一個男人依照談話對象的不同,可以用名字來稱呼 他的妻子,也可以稱她為我的老婆、陳太太、小凱的媽媽等。 制約稱謂語擇用的條件有權勢(power)、協和關係(solidarity)、親疏關係 (intimacy) 、熟悉程度(familiarity)等,可彙整為社會差距(social distance)的. 20.

(29) 觀念,以下各研究均與此相關。 2.6.1. Brown and Gilman(1960,1972). Brown and Gilman(1960,1972)運用面試、文學性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 來查探第二人稱代詞(second-person pronouns)在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 牙語中的使用情形。Brown and Gilman 認為決定代詞如何使用的因素有兩個:權 勢(power)與協和關係(solidarity)。 權勢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當一個人的權勢高於另一方到達一個程度時,此 人就擁有控制另一方言行的能力。權勢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因為在同一個領域. 政 治 大 對方為 V (取自拉丁文的 vos) ,位於權勢高階者則稱對方為 T (取自拉丁文的 tu)。 立. 內,兩個人的權勢不可能同時高於另一方,必定有高低之分。位於權勢低階者稱. 權勢的種類有很多,例如:年紀長的人權勢比年紀輕的人高、父母親的權勢比孩. ‧ 國. 學. 子高、雇主的權勢比雇員高、軍官的權勢比士兵高等等。當談話雙方權勢相當時,. ‧. 則同樣使用 V 或是 T 來稱呼對方。. y. Nat.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並非都和權勢相關,彼此之間尚有協和關係。談話雙方. er. io. sit. 可能在社會地位上權勢相當,但是來自於不同家庭、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專業 等。換言之,兩個在社會地位以及權勢上相當的人,還是有程度上的區分,這時. al. n. v i n 我們就需要依協和關係來做判斷 C 。協和關係與人們彼此熟悉或是親密的程度相關, hengchi U 這個關係是相互的,若你和一個人關係親密,對方必然同樣也和你具有親密的關 係。當談話雙方具備協和關係時,通常兩方都會使用對等的稱謂來稱呼對方。 但是,Brown and Gilman 指出,協和關係只有在與權勢不相牴觸時,才會產 生作用。如果兩個人具有相當的權勢,但不具備協和關係,雙方就不會和對方分 享像是家庭背景等的個人的資訊。權勢相當的兩個人在協和關係發展以前,可能 會互相稱對方為 V,一旦彼此之間具備協和關係,就算對話雙方都是社會地位高 階者,也會互稱對方為 T。 依圖 1 所示,是說話者試圖決定應如何稱呼談話對象。說話者首先考量的是. 21.

(30) 權勢關係,如果自己的權勢高於談話對象,那麼說話者便稱對方為 T,並預期對 方會稱自己為 V;如果談話對象的權勢高於自己,那說話者便稱對方為 V,並預 期對方會稱自己為 T;如果談話雙方之間不存在權勢的差距,那麼說話者需要考 慮的就是彼此之間是否具備協和關係,若是具備協和關係,雙方就用 T 來稱呼 彼此;若不具備協和關係,就互相用 V 來稱呼對方。.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1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in equilibrium ( Source:Brown and Gilman,1972:259,cited in Fasold,1984:5 ). y. Nat. 然而,權勢和協和關係有時也會發生衝突。例如:在一間餐廳裡,來消費的. er. io. sit. 顧客權勢通常應高於服務生,理論上顧客應稱服務生為 T。但是,顧客和服務生 之間可能完全不具有協和關係的基礎,也就是互相為陌生人,如此一來,基於協. al. n. v i n 和關係的條件,顧客就會以 VC來稱呼服務生。另外,父母親和孩子之間基於協 hengchi U. 和關係的條件必然會互相以 T 來稱呼對方,但若由權勢的層面觀之,孩子應以 V 來稱呼自己的父母親。 權勢和協和關係之間所造成的種種衝突,使得稱謂語產生變化。圖 2 中間的 欄位和圖 1 的完全相同,表格右上角指出,位於權勢高階,但不具備協和關係者, 應稱其為 V;表格左下角指出,權勢與協和關係皆相近,並位於權勢低階者,互 稱對方為 T。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表格左上角指出,位於權勢高階者且同時具協 和關係者,需稱其為 T;表格右下角指出,位於權勢低階者但不具協和關係者, 需稱其為 V。. 22.

(31) Brown and Gilman 的研究顯示,控制稱謂語選擇的因素已不僅只是權勢,協 和關係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且已經遠勝於權勢,進而成為影響稱謂語選擇的決 定性因素。例如上述雖然權勢有差距,但因不具協和關係而稱服務生為 V 的例 子,以及父母親和孩子互稱為 T 的例子,都可以明顯看出這種情況。當雙方越 來越了解彼此,使協和關係逐漸提高時,對彼此的稱謂遲早會從 V 移轉為 T,在 這種情況之下,通常是兩人當中權勢較高的一方有權促使稱謂語的移轉。.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圖 2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under tension ( Source:Brown and Gilman,1972:259,cited in Fasold,1984:6 ). y. Nat. er. io. sit. 除了 Brown and Gilman 之外,Lambert and Tucker(1976)分析了法國與加 拿大的法語族群,以及波多黎各和哥倫比亞的西班牙語族群;Bates and Benigni. al. n. v i n (1975)則調查了羅馬義大利語的使用情形,兩者都支持了 Brown and Gilman Ch engchi U. 的研究結果。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稱謂語是根據說話者的社會階級(social class)、 年齡(age) 、性別(sex) ,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等背景來做選擇,而其變化也是這. 些因素互動的結果。 2.6.2. Brown and Ford(1961,1964) Brown and Ford(1961,1964)提到,在美式英語中稱謂語的種類主要為兩. 種:名字(first name,即 FN)與職稱+姓氏(title with last name,即 TLN) ;名 字(FN)大致上類似於 T,職稱+姓氏(TLN)大致上類似於 V。 這些稱謂形式的使用方法有三種可能的類別:第一種是互稱 FN(包括暱稱,. 23.

(32) 例如:小張和小王) ,第二種是互稱 TLN(例如:先生、小姐、醫生、教授等), 還有第三種不對等的形式是稱對方為 FN,以及被對方稱為 TLN。Brown and Ford 指出,以上兩種對等的稱謂是根據雙方從相識的人進展到關係親密的程度。美國 人通常對於剛剛認識的人稱為 TLN,並且預期對方也會稱自己為 TLN;雙方是 朋友關係的話,則互稱對方為 FN。但是 Brown and Ford 指出,對於美國人來說, 以上兩種關係的差異性並不大,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談話通常便足以使雙方關係從 TLN 移至 FN。舉例來說,一個剛搬到新社區且第一次和左鄰右舍見面的人,通 常在雙方互相自我介紹後,稱謂就會由 TLN 轉為 FN。以上這是美國人的特性,. 政 治 大 國家、或是同一個國家內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對於權勢、協和關係以及親疏關係 立 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語言的使用者或是其他地區的英語使用者。事實上,國家與. 的觀念,正是稱謂語使用變化的主要因素。. ‧ 國. 學. Brown and Ford(1964)認為,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主要在於兩個因素:年齡. ‧. (age)以及職業地位(occupational status)。兩人中較年長或是職業地位較高的. y. Nat. 一方通常會被稱為 TLN,並稱另一方為 FN。但是,並非年長的一方職業地位就. er. io. sit. 一定會比年輕的一方來的高。舉例而言,在一個年輕的主管和一個年長的守衛之 間,我們需要優先考慮的是職業地位,因此守衛被稱為 FN,主管則被稱為 TLN。. al. n. v i n 在 Brown and Ford 的研究調查當中 C h ,所有稱謂語的使用都和他們的主要準則 engchi U. 相符合。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Brown and Ford 的調查和先前的 T 和 V 極為相. 似,互稱為 FN 的情形和互稱為 T 的情形類似,都是出於在社會階級上的協和關 係。若是不具有協和關係,但雙方在權勢方面不相上下,互稱為 TLN 的情形則 和互稱為 V 的情形類似。 Brown and Ford 注意到稱謂語由互稱為 TLN,到不對等的 TLN 與 FN,再到 互稱為 FN 這樣的過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展。人們一開始可能會互稱對方為 TLN,接著其中較為年長或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一方會率先稱對方為 FN,最後雙 方可能皆互稱對方為 FN。然而,在傳統中華文化中,由於尊卑、階級以及年齡、. 24.

(33) 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等觀念在人們的社會價值體系中已根深蒂固,因此無法像美 國人一樣,我們的稱謂語可能永遠都沒辦法下降到互稱為 FN。 圖 3 中開始的步驟與中間的步驟都有可能被省略。但是,每個步驟都不會再 回溯,一旦說話者開始稱對方(聽話者)為 FN,就不會再回頭稱對方為 TLN。 但這種情形也有兩個例外,第一個例外的狀況是說話者欲表達憤怒或是斥責,一 個人如果對某人生氣到一定的程度,便會撤回原本使用的 FN 而改稱對方為 TLN 以象徵雙方關係的瓦解。當導致憤怒的狀況解除了,雙方又會回到互稱 FN 的關 係。在不對等的 TLN 與 FN 關係中,只有當中社會地位較高或是年齡較長的一. 政 治 大 FN,稱社會地位較高者為 FN,則社會地位較高的那一方可能反而以 TLN 來稱 立. 方有權將 TLN 移轉為 FN。若是由社會地位較低的那一方自行先將 TLN 移轉為. 呼社會地位較低的一方,以顯示對方的不恰當。例如:「嗨,珍妮。」可能會得. ‧ 國. 學. 到「你好,李大衛先生。」的回應。.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3 Graphic model of the progression of address in time (form left to right)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figure represents the major progression;the lower portion represents the full progression ( Source:Brown and Ford,1964:241,cited in Fasold,1984:10 ) 25.

(34) 另一個例外的狀況是多樣式名字(multiple names,或 MN)的使用,Brown and Ford(1964)發現在好友之間,由於互稱為 FN 可能已不足以代表彼此的友 誼,雙方會用多樣式的名字(MN)來稱呼對方,有時稱 TLN,有時稱 FN 或是 LN,有時使用暱稱,甚至會創造出其他的名稱來。這些多樣式名字(MN)並非 用來表示憤怒,而是一種自由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以較正式的稱謂(例如: TLN 或是 LN)來稱呼對方時並不是認真嚴肅的,稱對方為 MN 時也不一定要從 對方那裡得到對等的稱呼。. 政 治 大 Slobin et al.(1968)對舊金山一家保險公司的面試做調查,面試分為四種層 立. 2.6.3. Slobin et al.(1968). 級的管理人員:第一種是高階管理人員,第二種是中階管理人員,第三種是低階. ‧ 國. 學. 管理人員,第四種是非管理階級人員。面試者被詢問是使用何種稱謂來稱呼下屬、. ‧. 下屬的下屬、上司、上司的上司以及他們的同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都使. y. Nat. 用名字(FN)稱呼與自己地位相等或是較低階者;大部分的人也稱自己的直屬. er. io. sit. 上司為 FN;每個人都預期同事會稱自己為 FN。部分管理者認為下屬或是下屬的 下屬會稱自己為 TLN,這些管理者大部分是中階或是高階的管理者。除了極少. al. n. v i n 數人認為與高階者應互稱 TLN C之外,其餘的所有人都認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 hengchi U 會稱高階者為 TLN,而高階者會稱自己為 FN。. 如同 Brown and Ford 的研究,在選擇稱謂語時職業地位(occupational status) 的考量比年齡來的重要。從上述保險公司調查的資料顯示,一個年輕的高階者決 不會以 TLN 來稱呼年長的低階者,並且被對方稱為 FN。部分面試者表示,身為 下屬應被稱為 FN,但如何稱呼上司則視情況而定。這些調查也指出,雖然職業 地位的考量比較重要,但年齡因素也不能被完全忽視。 2.6.4. Ervin-Tripp(1972). Ervin-Tripp(1972)將美式英語中對於稱謂語使用的選擇與體系以表格方式. 26.

(35) 用流程圖(圖 4)來呈現。每個菱形圖形都是一個決定點,E 是切入點(或出發 點),表示由這裡開始第一步驟,以是否符合(若符合以"+"代表,不符合則 以"-"代表)來判斷下一步,只要跟著表格的路徑走即可。Ervin-Tripp 的表格 將思考表格化呈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說話者在選擇與決定稱謂語時的想法與考 量。 在 Ervin-Tripp 的概念中,稱謂語的決定性因素和 Brown and Ford 及 Slobin et al.所認為的不同。如果在說話者和對方並沒有親密關係(例如:不是朋友或是同 事)的情況下,通常就會使用 TLN。如前所述,社會階級的考量優先於年齡,. 政 治 大 管理或統治關係時,較為年輕或是社會階級較低者稱較年長或是社會階級較高者 立 如果對方的社會階級較高,年齡對於稱謂語選擇的影響力就不大。在兩者之間有. FN 的情形仍是有可能的。換句話說,較年長或是社會階級較高者有權決定對方. ‧ 國. 學. 對自己的稱謂。. ‧. 說話者在以下兩種情況之下,可能會避免使用任何稱謂。一種情況是當雙方. y. Nat. 的關係不明確時,像是說話者並不確定對方認為兩人之間的友誼是否足以允許自. er. io. sit. 己稱對方的名字。又或是對方比說話者年長,但並非真的年長很多,若是說話者 稱對方的名字會不會讓對方覺得受到侮辱?如果不稱對方的名字又會不會使對. al. n. v i n 方感到受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做決定的系統便可能無法發揮效用,說話者也 Ch engchi U 無法依此做出可靠的決定。. 另一種情況是說話者並不知道對方的名字。若是說話者跳出對話以詢問對方 的名字,可能會使氣氛尷尬。在這種情況下,依照 Ervin-Tripp(1972)的流程圖 引導,可以就對方的職稱、社會頭銜(social title),例如:課長、先生(Mr.)、 小姐(Miss.)作為稱呼,而不加上對方的姓氏。 由 Ervin-Tripp(1972)的流程圖(見下頁,圖 4)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度的 規律性,而利用此流程圖加入華語教學之中是否具可行性,亦是本研究所欲探討 的其中一項目標。. 27.

(3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Flow chart representation of one American address form system ( Source:Ervin-Tripp,1972:219, cited in Fasold,1984:13 ).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4. i n U. v. 稱謂語會隨著語言、國家、同一國家內不同的社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不同,. Ch. engchi. 或是同一個人面對不同情況所做的不同行為而變化,就算清楚地知道說話者與談 話對方之間的關係,也很難準確地預料每一個時刻所選用的稱謂語。Fasold(1990) 據此提出兩種影響稱謂語變化的主要因素,第一是群體差異(group differences), 第二是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就算是在同一個社會群體中,個人還 是可以自由選用不同的形式,有時人們會做出與平常截然不同的選擇以表現暫時 性的情緒與感受。例如:當媽媽對孩子生氣時,以全名(full name)叫孩子,增 加溝通情境的嚴肅性,以達到訓斥的目的;又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平常 稱賈寶玉為「表哥」 ,有次生氣時稱其為「寶二爺」 ,亦以相同手法凸顯對對方不 滿的情緒。上述二例都是因環境控制而靈活運用的例子。 28.

(37) 另外,Bates and Benigni(1975)將 Brown and Gilman(1960)的調查修正 後探查在美國念大學的義大利學生。在義大利語中 voi 是一個表示恭敬的形式, 其是和表示 V 的 Lei 與表示 T 的 tu 一起使用。Lei 是一種敬語,用來稱非家族成 員的高階者或是認識但關係較遠的人;voi 是在家庭中使用,也可延伸至高階者 或是認識但關係較遠的人。先前提到,Brown and Gilman 所持的論點為協和關係 是優先於權勢的稱謂語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在 Bates and Benigni(1975)的調查 中,得到了與預期相反的結果,研究發現,共有六個不對等用法的顯著案例,其 中三個例子因家中年長的家庭成員而有 voi 的不對等用法;其中兩個例子指出,. 政 治 大 作多年的年長女傭 Lei,並被稱為 tu。這表示對說話者而言,年長的女性在稱謂 立. 並非社會階級,而是年齡引起不對等用法。另一個例子顯示,他們會稱在家中工. 語選擇上的地位可能高於熟識的人或是其他社會階級較高者。另一個可以與年長. ‧ 國. 學. 女傭的例子做比較的是總統七歲兒子的例子,在這個情況下,社會階級高者同時. ‧. 也是較年輕的,並且可能不熟識,一般說話者認為他們會稱這男孩為 tu 並被稱. y. Nat. 為 Lei,這裡需要考慮的不是社會階級或是是否熟識的問題,而是年齡。另一個. er. io. sit. 反例是許多受試者表示,在工作體系中他們會稱一個很少見到的上司 Lei,並預 期被對方稱為 tu。Bates and Benigni(1975)認為可能並非社會階級的差異,而. n. al. Ch. 是年齡的差異引起稱謂語不對等的用法。 2.6.5 華語中的稱謂語研究. engchi. i n U. v. 在本研究中對於華語中有關稱謂語的形式或使用方法的回顧以 Chan(詹惠 珍 2000)與 Kuo(郭賽華 2002,2004)的分析探討為主。 2.6.5.1. Chan(詹惠珍 2000). 指稱形式與構詞可分為基本規範形式(canonical forms)與社會修辭之變體 形式(social rhetoric forms)兩種,本文主要探討的即為變體形式的變化與條件。 典範形式有第一人稱單數「我」、第一人稱複數「我們」;第二人稱單數「你」、 第二人稱複數「你們」; 第三人稱單數「他」 、第三人稱複數「他們」 。變體形式. 29.

(38) 包含:代名詞的變體、名詞虛化、複合形式等,以下分述之。 1. 代名詞的變體 Chan(2000)指出稱謂語「移轉(shifting)」的概念。在「我」移轉為「你 /姓名/你+姓名」的此種用法中,只有代表說話者的代詞發生移轉,其目 的是說話者要對方(聽話者)站在自己的立場設想。例如:. <例 17> 他就跟我說,(李大衛)你要繼續努力,不能放棄啊!. 上述例句中的「你」並不是指聽話者,而是指說話者自己,此為人稱的移轉。特. 政 治 大 移轉成「你」是為了使對方(聽話者)向自己(說話者)靠攏以產生協和關係, 立. 別當說話者正面臨某些逆境或不利的情境之下時,經常會使用這種用法。把「我」. 受。. ‧. ‧ 國. 學. 為了讓對方也站在自己這邊,藉此尋求認同及同情,並向對方分享自己心裡的感. 至於將「你」移轉為「我們」是把說話者和聽話者包含在一個群體裡。在. n. al. Ch. engchi. er. io. <例 18> 姊,這裡我們可以這樣做。. sit. y. Nat. Chan(2000)所舉的例子中,Chan 的弟弟幫她處理電腦問題:. i n U. v. 在這個例子中,說話者把「我」自己和對方「你」 (聽話者)包含在一起成為「我 們」,其是「一」的觀念。在這裡「我們」指的實際上只有聽話者,並不包含說 話者,這裡不僅是人稱的移轉,同時包含單複數的移轉。如此移轉的原因是說話 者為了要向對方(聽話者)表達友情或是同理心(empathy) ,使說話者自己向對 方(聽話者)靠攏以產生協和關係,並藉此保全對方的正向面子,表示尊崇與認 同,以免對方感到尷尬或是難堪。 2. 名詞虛化 說話者可以在談話過程中透過稱謂語的選擇,來調整自己和對方之間的 距離。當談話雙方的社會差距到達一定程度時,說話者可以將名詞虛化,用 30.

數據

圖 1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in equilibrium
圖 2    The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under tension
圖 3    Graphic model of the progression of address in time
圖 4  Flow chart representation of one American address form system  ( Source:Ervin-Tripp,1972:219, cited in Fasold,1984:1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學習語文必須積累。語文能力是在對語文材料大量反復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中

(ii)支援非華語學童---2018/19學年完結前,每所獲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 (語文)術語學習 無助學生掌握有關概念,如 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本計劃旨在根據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調適 課程大綱,發展適合非華語生使用的學與教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