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iaget與Vygotsky一致認為遊戲可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智力、保留概 念、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等四個面向。首先,在智力方面,「假裝遊戲」中使

用象徵性的事物,並分辨非實體的能力,被稱之為『抽象分解化』。幼兒使用他 們熟悉的基模,去同化、順應新事物,進而建立新的基模,可以幫助兒童熟練新 的心智技巧。『假裝』的訓練,被專家認為對兒童將來的假設性思考技巧有所幫 助,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運算能力以及判斷、思考、分析的能力。其次,在保留 概念方面,幼兒在「虛構的遊戲」中,了解自己及其所扮演角色之意義,排除了 自我中心的思想,又從扮演之角色,回到原來的角色,學會了逆轉性,都是保留 概念所需的能力(Rubin,Fein 及Vandenberg,1983)。再來,就「問題解決能力」

方面,扮演遊戲可增進幼兒對行為的選擇,遇到困難時,幼兒們也願意嘗試自己 完成問題的解決,而促進此能力 (Bruner,1972)。最後,提到「創造力」部分,

當幼兒自由的玩玩具時,經由操作發現可以有不同的玩法,而賦予更多創造性的 玩法,就屬之。

綜合上述的理論來看,遊戲學習對幼兒十分重要,不僅提供幼兒專注、滿足 以及充滿樂趣的經驗;還可以為幼兒打開世界之窗,因為透過遊戲的方式,他們 學習到不同於書本學習的能力與技巧,它們能夠深深吸引幼兒陶醉其中、到達渾 然忘我的境界,遊戲也可以隨時發動幼兒生命內在的力量,紓解日常生活中的壓

力,得到身心的復甦(郭宗斌,2009)。

本研究依據遊戲在幼兒語言、認知學習方面的正向影響力,也配合幼兒喜歡 遊戲的天性,在設計注音符號認讀教學方案時,彈性運用團體遊戲、分組競賽遊 戲,個人遊戲,以增加教學活動的變化性及趣味性,並透過遵守遊戲規則,服從 教師指令,接受競賽結果的方式,達到幫助幼兒快樂有效的學習。

二 二

二 二、 、 、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主張自古即有,中國有至聖先師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又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幾千年前的猶太法典中也強調要尋找學 習夥伴,方能瞭解猶太法;Comenius 認為學生可由教導別人和被別人教導得到好 處。十八世紀,英國的 Lancaster 和 Bell 提倡採取「合作學習團體」來進行教學,

此理念後來傳至美國,到了十九世紀,受到 Parker 和 Dewey 等人的重視,並運用 於教學中。

後來 May 和 Doob’s 開始研究關於競爭與合作的議題,發現合作的結果能獲 得大部分或所有人的注意。值得一提的是,學者 Moreno 研究有關社會關係的主 題時,發現同儕間的喜好會互相牽引。在加上 Lewin 開啟的「團體動力學」研究 發現學生比較喜歡民主式領導者,也就促使此學說蓬勃發展。Deutsch 研究合作 和競爭團體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下的表現,發現合作的互動關係,能產生良好的表 現,還有更多人際互動,而且因為合作的相互依賴,會相互助長團體中的每個人,

一起達到目標。後續有更多的學者投入歸納相關的研究,建立合作學習的理論模 式,考驗其有效性,進而推廣應用(林佩璇、黃政傑 ,1996)。

現代的合作學習,主要奠基於社會學及心理學,以不同理論為基礎,分別敘 述如下:

第一種是「社會互賴論」源於完形心理學派 Kafka 所提出理論,主張團體是 一個動態的整體,各團體中的成員的互賴有其差異性。後來 Lewin 提出團體的本

質是成員基於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互賴,此互賴促使團體成為一個整體,當中任何 成員的改變會造成團體的改變,而成員的內在緊張狀態,會產生共同完成目標的 動機。還有 Deutsch 以學習者完成預定目的時的互動形態,分析合作、競爭、個 別學習三種目標結構後發現,在合作學習結構下,學生一起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標,

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團體關係(林佩璇、黃政傑,1996)。

第二種是「接觸理論」聚焦於社會互動關係,以增進次級團體的和諧。Watson 提出促進人際互動的條件有:積極的互賴、評等的地位、維持平等主義的社會規 範、避免刻板印象、多接觸其他的人。Allport 認為人際間的合作能提高小組成員 的向心力及友情,建議以互賴、平等的地位,提供合作機會促進友誼。此理論可 適用於學生一起學習的情形(林佩璇、黃政傑,1996)。

第三種是「認知理論」Piaget 認為當個人在環境中進行合作時,產生了社會 認知的衝突,所導致的不平衡狀態,能激發個人認知的發展。Vygotsky 提出的觀 點是,認知具有社會性,年齡相近的兒童其「基本發展區限」相似,所以,經由 合作學習,個體在理解和解決問題方面都能獲得成長。另外,認知心理學家發現,

學習者要保留與記憶資料,必須就材料做某種認知上的建構或精熟,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解釋材料給別人聽,因為,在表達與聆聽的過程中,被指導者受益,指導 者本身更受益(Slavin,1990;Webb,1985)。

第四種是「行為學習論」強調團體增強物和報酬的出現,會幫助個體學習許 多行為,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因此提供合適的刺激、增強、回饋、酬賞都有助於 建立學習行為(林佩璇、黃政傑,1996)。

目前合作學習已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教學法,描述如下:

1.DeVries 和 Edwards 發展出「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簡稱 G-I),步驟流程如下:

(1)界定主題並組織研究小組:教師介紹完整主題概念,以協助界定主題,

再編擬選擇想要研究的次主題,然後讓學生針對有興趣的主題表達觀點,最後決

定次主題並分派給研究小組。

(2)計畫研究工作:形成研究問題、計畫出活動流程,再列出工作單,其中 包含研究主題、小組成員、個人的工作、探討的問題、資源。

(3)進行研究:學生蒐集整理程暫時性結論,與成員分享,以解決小組問題。

(4)準備報告:各組派一人組成指導委員會,檢視各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