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呂錘卿 博士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

之關係研究

研究生:賴炫光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十二 月

(2)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的相關。主要的研 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編的「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調查問卷。研究者於 正式調查問卷完成後,由母群體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的國民小中學當 中抽取 500 樣本,整理出有效樣本 453 個進行研究。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 分析方法包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 經研究者調查研究的結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結論: 1.國民小學的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的現況都達到「中上」以上的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民小學的全球化現況整體來看都達到「中上」 (M=3.13,SD= .43)以上的水準,顯示國民小學已有一定的全球化程度; 而國民小學學校競爭力整體來看都達到「中上」(M=3.08,SD= .46)以上 的水準,顯示國民小學具有一定的學校競爭力。 2.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以及不同情境變項的學校在全球化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的背景變項的教師方面,女性又資淺的 教師,對國民小學全球化的影響程度顯然高於其它的教師;在不同的學校 情境變項方面,學校規模中等又位於台中市的學校,對國民小學全球化的 影響程度顯然高於其它的學校。 3.不同情境變項的國民小學對學校競爭力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的情境變項方面,學校規模中等又位於 台中市的學校,對國民小學學校競爭力的影響程度顯然高於其它的學校。 4.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之間的相關性極高 根據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之間具有極高的相關, 也就是說,全球化愈高的學校,也具有愈高的學校競爭力。

(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main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was a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A total of 453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collect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Taichung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include t-test, one way-ANOVA, canonical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globalization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reach a “mid to high"level.

2.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es of teachers and different varies of school situation,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had differences.

3. For the school competitiveness, different varies of situation had difference.

4.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globalization, school competitiveness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全球化概念探討 ………9 第二節 學校競爭力概念探討 ………24 第三節 全球化對學校競爭力影響之研究分析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節 研究實施 ………6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的現況探討 ………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以及不同環境變項的學校 在全球化現況差異之分析 ………76 第三節 學校情境變項對學校競爭力影響之分析 ………89 第四節 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相關分析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5)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112 中文部分 ………112 英文部分 ………115 附錄………117 附錄一 預試問卷草案 ………117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21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4 附錄四 各學校受測情形統計表 ………127

(6)

表 次 表 2-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 ………17 表 2-2 全球化的具體概念化:三種傾向 ………19 表 2-3 競爭力的研究取向 ………29 表 2-4 Mayer 等人(2001)研究結果所歸納的指標架構 ………33 表 2-5 學校競爭力的思考面向 ………35 表 3-1 研究樣本資料分析一覽 ………63 表 3-2 預試問卷之內容摘要 ………66 表 3-3 預試問卷信度、效度與相關之分析 ………68 表 3-4 全球化量表學校競爭力量表之正式問卷編製分析 …………70 表 4-1 全球化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統計分析 ………….………74 表 4-2 學校競爭力量表各層面之平均數統計分析 ………79 表 4-3 不同性別之教師對學校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87 表 4-4 不同年齡之教師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88 表 4-5 不同學歷之教師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91 表 4-6 不同任教年資之教師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90 表 4-7 不同職務之教師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92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93 表 4-9 不同縣市對全球化之差異分析 ………95 表 4-10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不同環境變項的學校 在全球化之分析 ………96 表 4-11 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對學校競爭力之影響差異分析………97 表 4-12 不同縣市的國民小學對學校競爭力之影響差異分析 ………101 表 4-13 不同學校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對學校競爭力影響的 差異情形摘要 ………93 17 19 28 32 34 61 64 65 67 73 75 78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7 71 73 77 78 79 80 81 83 84 86 90 92

(7)

表 4-14 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各層面之相關分析表………95 表 4-15 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97

(8)

圖 次 圖 2-1 全球場域模式 ………24 圖 2-2 學校競爭力的公式………30 圖 2-3 企業「競爭優勢」的流程迴路………32 圖 2-4 教育競爭力的層級………34 圖 2-5 影響教育體系競爭力的因素………37 圖 3-1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架構 …………60 圖 4-2 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典型相關分析徑路 ………110 22 29 31 33 36 58 100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係針對研究主題,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研究問題。共分五節, 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重要名詞解釋、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一個改變世界面貌的動力─全球化思潮,已逐漸 瀰漫整個人類的生活世界(廖春文,2003)。全球化已不知不覺的來到每個人的身 邊,美國 911 的恐怖攻擊,南亞大海嘯,華爾街的股市可以影響全世界的經濟和政 治版圖;個人身邊吃的、穿的、用的,都和世界息息相關。全球化的影響力,就像 地心引力一樣將我們拉在一起,全球化改變我們生存的實體世界,生活世界也隨著 全球化的腳步而轉變。因此,我們必須透過各國緊密連結的相互依賴關係,來適應 今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而政府機關的領導人更應該善用國際交流的機會,改善自 己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現況,以適應、融入世界家庭,這是一個嚴肅而不得不面對的 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界的今天,重視全球化教育的聲音甚囂塵上。著名的天下雜誌曾 以「專刊」的方式介紹國際化教育,文中強調,今天的世界,是名符其實的地球村, 網路科技和全球市場讓全世界緊密相連,各領域都需廣泛的全球知識,才能在全球 競爭中勝出;要解決在地問題,更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全球化浪潮下,教育的觀點 也在改變,今天的教育教導年輕人要學會從其他人的觀點來看世界,在地生活更要 與全世界交流《天下雜誌,311》。「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杜 正勝,2004),這是教育部 2004 年的施政主軸。國際貨幣基金會(the Internation

Moneyary Fund,IMF)主席 Michael Camdessus 指出:「全球化是促進世界人類生活

(10)

世界人類更加緊密合作,可以促進共同的繁榮」(Naim,2000)。隨著知識經濟時代 的來臨,學校的創新與再造以及全球化等議題逐漸受到教育體系的重視(吳天元、 吳天方、樊學良、林建江等,2003)。國家政策制訂逐漸關注「教育」如何回應全 球化的潮流及挑戰,這個議題已成為近來各國教育關注的問題(顏佩如,2003)。 教育部長杜正勝(2004)指出,國際教育環境瞬息萬變,對教育的主要衝擊有三部 分:1.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需求;2.數位時代是學習型態的轉變;3.全球化時代 國際競爭激烈,這三個部分都已經列入此波教育改革的議題當中。所以為了確實瞭 解全球化對國民小學的影響,本研究的動機之一就是在探討國民小學全球化的現況 為何?在不同的組織成員和學校情境之下,是否呈現不同的影響結果。 而學者也提出面對當前台灣處境的因應之道,認為創造一個「吸引力之島」, 也就是創造有特色的教育環境是當前台灣立於不敗之地、立足於國際社會的方法之 一,這種「軟性實力」的培養是當前教育界的重要課題(高希均,2006)。面對全 球化思維的轉變,各國在教育上逐漸出現政策方面的修正(Brown & Lauder,

1996; Fowler, 1994; Green, 1999)。教育為社會之一環,它必定受到全球化的 挑戰,必須像其他的社會面向一樣,也需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調適與因應,才能立 於不敗之地,並能有所發展。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提高組織本身的競爭力是各 級學校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雖然過去教育界受到較多的保護,對於學校競爭力的 要求不夠積極,但是,隨著世界趨勢的改變,各界對於教育品質的要求日益殷切, 學校經營者不得不面對學校競爭力的問題。所以本研究的動機之二在於探討國民小 學學校競爭力的現況為何?不同的學校是否有所差異。 以當前的教育現場來看,國民小學已受到全球化的部分影響,例如:英語教學 的重視、資訊教學的實施、重視環境保護、更重視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相處等。 雖然學校因應全球化的方法很多,但是學校競爭力的提升應是一個最基本、最有效 的方法。研究者在國民小學擔任行政工作超過十年,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內心也希

(11)

望瞭解,到底學校教育現場中全球化和學校競爭力的相關性有多高,並藉此機會理 出學校經營的一些因應之策。而為了瞭解全球化以及學校競爭力兩者的關係,本研 究的動機之三在於探討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的相關,瞭解全球化與學 校競爭力的相互影響情形。最後,本研究的動機之四在於希望藉由研究的結果提供 教育現場的老師一些參考,也希望學校的每一個階層都能調整自己的工作角度,以 因應時代趨勢的改變。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動機,本研究想要達成下列的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民小學全球化程度。 二、分析國民小學學校競爭力的程度。 三、研究國民小學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 四、根據研究結果,能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民小學面對全球化衝擊之下,重整 組織文化,提高學校競爭力的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一、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為何?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不同的年資、職務的 教師對全球化是否有所不同? 二、不同情境變項的學校在全球化的差異為何?不同區域以及規模的學校,全球化 是否不同? 三、在不同區域以及規模的學校,學校競爭力是否有所不同? 四、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國民小學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為何?

(12)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為使得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能有明確的概念,並避免混淆,茲將各相關重要名 詞解釋如下: 一、國民小學 根據國民教育法中之定義:國民小學係指國民教育第一階段,即前六年的實施 單位而言。本研究中之國民小學係指以中部三縣市(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為 研究對象。 二、全球化現況 全球化是一個觀念更新和範式(paradigm)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多向度的過 程,它的內涵包括同質性現象、異質性現象、跨疆域活動、全球依存度、全球意識、 全球與本土互動等觀念的融合,由於全球化的寬度、深度和速度不斷增加,本地與 外地、國內與國外、地區與全球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本研究中,「全球化」概念 包括四個層面:國際視野、人文關懷、遠距資訊、外語情境等。本研究所指「全球 化現況」的操作型定義係指研究對象在全球化現況問卷上之四個層面的得分狀況而 言;得分越高表示全球化程度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全球化程度越低。 三、學校競爭力 「學校競爭力」係指學校經營發展具有一定的品質與績效,能夠保持領先地位 的能力。本研究中,「學校競爭力」概念包括五個層面:卓越的領導、創新的教學、 多元文化的教育、專業的知識社群、相互依存的伙伴關係。本研究所指「學校競爭 力」的操作型定義係指研究對象在學校競爭力問卷上之五個層面的得分狀況而言; 得分越高表示其學校競爭力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其學校競爭力越低。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前者係用來探討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兩者的理論及 其相關的研究;後者係用來蒐集國民小學教育現場全球化的現況及全球化與學校競 爭力之關係資料;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是因為研究者將研究的相關變項,例如 自變項、依變項等編製成問卷作為調查工具,以便提供受試者填答,再將填答資料 進行統計分析。問卷調查法是蒐集母群體或樣本資料的快速又有效的方法,這些步 驟有系統、具備邏輯性及客觀性,符合科學精神,任何人只要依循這個步驟,就可 以重複驗證其真實性。 貳、研究步驟 一、確定研究主題,進行文獻理論蒐集及探討 閱讀相關之文獻資料,並擬定研究計畫,決定主題研究,決定研究對象,進行 文獻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與草擬問卷之參考。 二、研究設計 根據蒐集之文獻來決定有關「全球化現況」、「學校競爭力」之研究變項,以確 定研究架構。 三、進行問卷草擬與問卷信度分析 經整理相關資料後,即進行調查問卷之草擬,問卷初稿定稿後,再進行問卷信 度分析,研究者根據信度分析結果,刪除不適合題目,使完成問卷之編製。 四、寄發與回收問卷 本研究以中部三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採抽樣方法,回收後並進行 整理,淘汰無效問卷。 五、問卷彙整與統計分析

(14)

回收問卷後,先篩選出無效問卷,再進行編碼、登錄、輸入電腦等作業,隨即 進行統計分析。 六、論文撰寫與印製 完成上述程序後,根據研究調查之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並進行論文撰寫與 印製的程序。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以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係以中部三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內主要組成份子包括校長、處室主 任、組長、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以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係以「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為研究主題,研究 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1.全球化概念探討。2.學校競爭力概念探討。3.全球化對 學校競爭力影響之研究分析。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只在探討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由於主客關因素 使然,有下列之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歷程上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的影響,除了參酌國、內 外的文獻以外,還必須進行學校現場之實證調查,由於全球化相關的名詞對大部

(15)

分人來說都相當陌生,答題者可能無法深切瞭解這些名詞的意涵。

二、在調查對象上

因為時間及人力方面的考慮,調查對象僅限於中部三縣市,而無法遍及其他

(1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討論全球化與學校競爭力的內涵與相關的研究,全章共分為三個部 分,第一節全球化概念探討,第二節學校競爭力概念探討,第三節全球化對學校競 爭力影響之研究分析。

第一節 全球化概念探討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早於一九六0年代出現於國外的出版作品之後, 有關全球化觀念的措辭用語便開始廣為流傳在今日世界中的主要語系中(袁鶴齡, 2004)。而有關全球化現象之探討或全球化議題之論述,亦於報紙、書刊、雜誌及 傳播媒體上,引起學者專家普遍之論辯。根據金耀基(1999)的看法,全球化的理 念可以推溯較早的歷史,而全球化的意識(地球村),則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才出 現。近二、三十年來,由於新科技的興起,出現了所謂資訊化社會、後工業化社會, 更加速全球化現象的蔓延。 那它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近年來國內、外探討全球化的文獻相當的多(國內專 書較少),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與概念,而對全球化做界定的學者更是不少, 有的強調現代化的發展,有的強調政治,有的偏重經濟,當然也有學者從教育與文 化的觀點來看待全球化。聯合國秘書長 Annan(2000)在他的千禧年報告書《我們 人民:聯合國在二十一世紀的角色》(We the people: The Rol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指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正在改變著全 世界。他從較為宏觀的角度來思索全球化的問題,他認為由於國際貿易障礙的解

除,資本流通順暢,科技進步以及運輸計費的下降,使得全球化的綜合邏輯成為勢 不可檔,也帶來各個國家和個人在經濟、生活水平、科技創新等相當可觀的益處,

(18)

析中我們可以瞭解全球化是一種多樣性的概念,一個研究者所強調的重點或觀察角 度不同,所提出的定義皆有所不同。 壹、全球化的意義與內涵 目前以科技與經濟利益為主的全球化趨勢,為人類激起了無限的生產力。除了 經濟觀點的面向以外,包括人們的心理活動、文化方面的精神活動,甚至物質層面 的食衣住行皆可以看到全球化影響的影子。日裔美籍趨勢專家 大前研一 在 1999

年《無國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一書中,闡述企業經濟全球化之現

象,認為全球化時代乃是一個「無國界世界」。他在書中指出:「今天的世界,已經 沒有什麼純國家經濟利益這回事。比方說,美國和日本的利益,已經擴展至全世界, 而世界的經濟情況更是息息相關。美國一般家庭購屋抵押款的經費,可能是那些流 血、流淚、流汗的東京擠車通勤上班族所供給的,而這些人則必須在造成房地產暴 漲保守的法律、經濟制度下討生活」(Ohmae, 1999)(轉引自廖春文,2003)。 由此可知,全球化之浪潮,沛然莫之能禦,對人類社會生活之影響,誠可謂無 遠弗屆,以下就幾位重要學者對全球化所下的定義來說明: 一、國外學者對『全球化』所下的定義及主張 國外學者對全球化的定義說法紛陳,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筆者整理了幾位學

者(Apple, 2002; Beck, 2000; Dale & Robertson, 2002; Giddens, 1994; Green, 1997; Held, 1999;Robertson, 1992; Waters, 1995)的論述後,將之整理成以

下的幾種概念。 (一) 是一種全球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交換行為之空間組織方式的轉變,此種轉 變可從廣度、密度、速度及深度等層面加以衡量,他會在跨洲際、跨區域之間引起 和產生各種活動、互動及全力支配之流動與網路。 (二) 全世界社會關係的強化,此種社會關係連結遙遠的地方,因而使地方所發 生之事件得以被他處的事件所形塑,反之亦然。

(19)

(三) 將全球化視為全球一致性與各地殊異性交融者,將全球化這個概念分為客 觀與主觀的意涵:1.世界的壓縮,指稱逐漸增強的全球互賴;2.視世界為整體意識 的強化。 (四) 全球化預示了國家經濟型態與教育系統的式微,而在密切互動與交流下, 傳統國家系統所服務的要項,例如:勞動人力、產業結構、組織管理及再製功能將 受到衝擊。 (五)它是一種偏向經濟全球化的說法,亦即世界市場對政治的排擠或取代,或是 宰制世界市場的一種意識型態或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依照單向的 因果關係,經濟主義的運作將全球化的多面向性簡化至經濟層面。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國外學者主要是將全球化概念定義在社會、政治、經 濟和文化活動疆域的延伸上,由於疆域的延伸,致使世界上某一各地區的事件、決 策和活動對於遙遠的地區產生意義。 二、全球化的特性 由於全球化的概念頗為模糊,學者多所爭議,全球化的特性不容易歸類,茲將 若干學者(王如哲,2002;林麗惠,2003;洪雯柔,2002;袁鶴齡,2004;秦夢群, 2001;陳儒晰,2003;黃富順,2004;楊雪冬,2003;廖春文,2003;蔡金田,2003; Green,1997)的看法歸結如下: (一) 世界經濟一體化 由於民族國家的式微,經濟藩籬被打破,跨國企業的出現,貿易障礙的消除, 全世界的經濟走向自由化,新而複雜的全球性經濟型態應運而起,世界經濟交互影 響,越來越依存,而呈現一體化的現象。 (二) 資訊傳播網路化 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知識和資訊地傳播非常迅速,資訊透過網際網路的傳 播更是達到無遠弗屆的地步。網際網路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跨越國家、民族、文

(20)

化的界限,同時具備迅速、即時的特性,能夠保障資訊傳播的全球同步性,是全球 化時代的重要特徵。 (三) 生活型態一致化 由於經濟的自由化,資訊傳播的國際化使得全球各地人類的生活型態越來越 趨同,無論是飲食、娛樂或衣著各方面,因為透過資訊的傳布、交通的便捷,頻繁 的人際接觸而互相影響,逐漸走向趨同的現象。 (四) 文化的融合化 因為資訊的流通,經濟的自由化以及交通的便捷,促進了全球各地民眾接觸 頻繁,以致不同的文化相互激盪,由衝突、接納、調整而逐漸走向融合的現象。當 然這種文化全球化的現象,也激起了各國努力的保存自己本土的文化。 (五)全球過程的加速化 由於資訊通訊科技的發達,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所謂的地球村, 也使得當代人類實現了全球範圍內訊息接收與處理的同時性,在此同時性的特徵 下,各個地域、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以及訊息、資金、人 員的流動疆域趨頻繁。 (六)全球化內容的多樣化 全球化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科技、觀念全球化等方面。 (七)全球化方式的內在化 二十世紀起,全球範圍內各個區域、民族與國家間將朝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 因此區域性問題將不再侷限於區域內,任何國家必須共謀對策,促進全球性社會的 形成。 (八)全球化效應的兩極化 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由於金錢、資訊無祖國時代特性,一方面改善人類的 生存與發展條件,為人類社會進步帶來福祉;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

(21)

題,例如環境保護、毒品擴散等,使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陷入嚴重困境,此兩極化現 象正考驗人類的智慧。 現今全球化牽涉到以資本主義為核心,而由資訊與傳播科技、交通運輸等之革 新所帶動政治、經濟、文化等面向的全球性擴張傾向,使全球化互動程度與速度大 為提高(洪雯柔,2002)。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極為複雜,交互影響的層面非常廣闊, 因此,部分學者將全球化簡約為全球資本化的產物是有所偏頗的講法,應該將政 治、文化、社會的層面融入,才能得到一個周延的結果。 三、全球化的面向 從前幾項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全球化呈現非常多樣性的發展,雖然國內、 外學者說法有些差異,但是從我們身邊來觀察,全球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確 有顯著的改變與發展。國內學者高博銓(2002)指出,全球化的趨勢,可以從政治、 經濟及文化三個層面來加以觀察,這種分法頗類似於多位學者的觀點(王如哲, 2002;林海清,2003;洪雯柔,2002;陳儒晰,2003;黃富順,2004;楊順富,2004; 楊雪冬,2003;廖春文,2003;蔡金田,2003)。以下就其重要論點來加以敘述。 (一) 政治的全球化 國際政治層面的全球化議題,主要涉及民主制度的價值的優勢與傳播、國內 與國際民主法制的整合、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仿效、合作與促進發展等。像 1980 年代的國際政治變動主要指一股全球化的浪潮,著名的政治學者 Samuel P. Hun- tington 在其《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Civilizations and of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中指出,目前全球政治的發展,可以溯自一九七 0年代或一九八0年代,當時有三十幾個國家從威權政府轉向,改採民主政治制

度,這個轉型和前蘇聯的垮台,使全球展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民主革命。此後,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大力宣導之下,人權觀念和西方的民主政治被視為普世

(22)

的「第三波」。「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範圍涵蓋了世界各地,不但使國家體系的 架構為之改變,對於國際間的互動關係也產生一大衝擊。例如巴西民主化的過程 是全球化趨勢影響國家發展的一個例子。 (二)經濟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有相當的關係。馬克斯和恩格斯在談到資本主義的擴 張性和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時,就已提到全球化的問題。他們認為,全球化是一 個歷史範疇,並不是早已存在,他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發生而 出現;其次,全球化趨勢雖然不限於經濟領域,但它主要是一個經濟範疇。從本 質來看,它是資本的無限增值和擴張本性的外在表現。詳言之,經濟全球化將打 破國家的界限,使我們不得不對民族國家這一傳統概念所蘊含的相關命題,諸如 主權的獨立性、排他性、經濟的自主獨立等命題進行新的審視。經濟全球化的浪 潮之下,主權觀念的分割、受制、侵蝕乃至吞噬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有鑑於此, 國家角色將重新定位,過去所享有的高控制權也將削減,形成一個較具有彈性, 講求服務導向,並能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政治實體。 (三)文化全球化 資本的流動與重建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性。然而,由於文化是資本組織和 傳播生產慾望的所在,所以資本必然滲透並充斥著文化生產的空間。易言之,隨 著跨國資本的發展,文化也將進入跨國化的過程,形成所謂的全球文化;或說是 跨國資本主義將使各種文化更加接近,通過傳媒互相的交流、滲透乃至融合,改 變各種文化原有的特點。由是觀之,文化全球化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之 下,而使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事實上,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 尤其傳播媒體、流行服飾、消費產品、金融服務、溝通語言、通訊協定以及資訊 科技等方面的同質性與集中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消弭了文化之間的 差異現象。

(23)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全球文化形成的同時,各個國家與民族也加強本身 的文化認同。換言之,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達和文化交流的頻繁互動,使彼此 的文化發展相互影響,而產生共同性的文化。然而,另一方面,一股抗拒西方霸 權文化入侵所引發的反動勢力,也促進了文化多元的發展。例如,新加坡政府所 提出的「共同價值觀」,強調其有別於西方文化,更拒斥來自西方的墮落文化, 致力於保存本身的文化傳統,這些都指出了全球文化多元發展的現象(黃裕美, 1999)。 四、全球化的界定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全球化的關鍵內容是在 1.經濟面;2.政治面;3. 文化面;4.科技面。作者為研究“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的主 題,參酌學者(楊雪冬,2003;顏佩如,2004;蘇美麗,2003)的著作將全球化做 以下的界定: 全球化是一個觀念更新和範式(paradigm)轉變的過程,它是一個多向度的過 程,它的內涵包括同質性現象、異質性現象、跨疆域活動、全球依存度、全球意識、 全球與本土互動等觀念的融合,由於全球化的寬度、深度和速度不斷增加,本地與 外地、國內與國外、地區與全球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 貳、全球化的起始 全球化的觀念是起源於西方,這個觀點學者較無爭議。但是,全球化的起源說 法卻較為分歧,國內學者洪雯柔(2002)將起源說分成五項: 一、歷史自然演進 Waters(1995)指出,全球化之起源有三種可能性,其中之一便是歷史的自然 演進結果。此派觀點主張,自有歷史以來,全球化便一直進行,自此全球化就不斷 增強其影響力,但是近來則忽然出現加速的情況。

(24)

二、資本主義擴展 Wallerstein 是持此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他指出資本主義緣起於 15 世紀末 期的歐洲,19 世紀末時已蔓延至全球,迄今依舊如此(Wallerstein, 1983)。其意 在指陳資本主義已經推動至全球,形成全球化。 三、工業化歷程的延續 Clark Kerr 等人首度在 1962 年提出工業化邏輯論題,指出以工業主義為動力 的論題,指出以工業主義為動力的工業化歷程帶來了世界性的衝擊─在世界不同國 家的社會結構中產生了聚合,促使世界逐漸成為一個單一類型的全球社會。 四、資訊與傳播科技革命 1960 年代初期分時電腦系統問世,此為網路的雛形。Arpanet 引出網際網路 (Internet)和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並成為今日的資訊網路奠下基礎。1980

年代,低成本個人電腦問世,凡此種種乃為資訊科技的推動全球化建立了根基,形 成一股不同於市場鬆綁、經濟政策自由化所致的全球化(洪雯柔,2002)。 五、後工業、後福特主義的出現 此派論述可見於 1960 年代的後工業社會理論,但決定性的變遷則在 1970 與 1980 年代有關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之生產模式變遷的論述,以及關於資訊 社會、文化全球化與後現代文化的相關文獻(洪雯柔,2002)。 學者楊雪冬(2003)曾整理出全球化的起始年表(表 2-1),在表中他將全球化 的開始年代最早推到 15 世紀,不過他認為全球化最早的形式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的 形式呈現,這個觀點和學者洪雯柔(2002)頗為類似。 全球化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影響最深的是 20 世紀的電腦科技的進步,此 種資訊革命帶來了傳播媒體的多樣化與功能傳輸的強化,隨之而來的經濟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便是以這個基礎為發展根本。當然另外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資本主 義的推展功能,由於經濟利益的追求以及經濟環境的競爭,各國積極投入全球市

(25)

表 2-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 作 者 全球化開始的時間 體 現 的 形 式 馬克思 15 世記 現代資本主義 華勒斯坦 15 世記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羅伯遜 1870-1920 年 多向度的 紀登士 18 世紀 現代化 波 爾 穆 特 (Perlmutter) 東西方衝突的結束 全球文明 資料來源:楊雪冬(2003)。全球化,頁 5。台北:揚智。 場,進一步促使全球化的實現。 參、全球化的爭議 全球化可以被視為當代所有社會生活面向中,一種日益廣泛、深化且迅速的世 界性聯繫關係,其範圍之廣,從文化層面到犯罪領域,從金融範疇到宗教精神層面, 可說是無所不包,為人類社會提供發展的契機。然而,從全球的金融危機、生態環 境的破壞、跨國企業的橫行、資訊科技的滲透性及文化霸權的侵略,乃至現代文明 的衝突等現象的產生,顯示全球化的風險性、不確定性、不公平性及不確定性等特 性,因此,在推動全球化思潮的同時,如何避免失序、減少風險,實乃不容忽視的 課題。 一、主要論述的爭議 在全球化開始之時,真正引起各界爭論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全球化」一 詞最適當的概念(沈宗瑞等人,2004)? 這種爭議的來源,主要是由於「全球化」

(26)

這個名詞一開始就有不同的論述使然。學者沈宗瑞(2004)提出三種論述的觀點, 這三種論述雖然略有不同,但是,都能解釋目前不同的全球化現象(表 2-2)。 (一)超全球主義 在超全球主義論者的解釋裡,全球經濟的崛起、全球管理機制的出現以及全 球文化的普及與交流,悉數被詮釋為新世界秩序的論證依據,此一世界秩序的趨 勢預示民族國家將步入歷史(Albrow,1996)。有鑑於國家經濟逐漸成為連結跨國體 系與全球網路的定點,相對於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民族國家的權威與 合法性面臨挑戰;一國政府逐漸無法掌握國家疆界內發生的狀況,也無法藉由自 己單獨的力量實現人民的要求(沈宗瑞等人,2004)。 從超全球主義論者的觀點而言,經濟權利與政治權力逐漸有效分散並脫離國 家掌握,因此無論國內政治人物的主張為何,民族國家為了管理經濟事物正逐漸 轉變成過渡型組織型態(Ohmae,1995)。 (二)懷疑論 相較之下,懷疑論者利用十九世紀以來的世界貿易、投資與勞工流動等統計 證據,推斷當代經濟互賴的程度在歷史上並非從未出現。相反的,對懷疑論者而 言,全球化必然暗示了世界經濟體系內盛行著「單一價格法則」而能絕佳的整合 在一起。但是歷史所呈現的證據充其量僅能驗證國際化水準逐漸在提高,並不表 現今日主要國家間的經濟活動有著良好的互動(Hirst & Thompson,1996)。懷疑 論者主張全球化只是某種迷思,而這樣的論點主要仰賴某種經濟學的全球化概 念,它基本上將全球化視為一個完全整合的全球市場(沈宗瑞等人,2004)。對大 多數懷疑論者而言,世界經濟體系正逐漸走向三大主要金融與貿易集團的發展方 向,這三大集團包括歐洲經濟區、亞太經濟區與北美經濟區。現有的證據足以顯 示世界經濟活動正歷經明顯的區域化發展(Boyer & Drache, 1996; Hirst &

(27)

表 2-2 全球化的三種主要論述 超全球主義 懷疑論 轉型主義論 新穎之處 全球時代 貿易集團、地域 統治能力較前期 弱 全球往來聯繫程度達到 歷史顛峰 主要特徵 全球資本主義、 全球管理、全球 公民社會 世界互賴程度低 密集型全球化(指擴張性 與強度) 國家統治權力 衰退或腐蝕 強化或提高 復甦或重建 全球化的驅動力 量 資本主義與技術 發展 國家與市場 各種現代勢力的結合 階級型態 舊階級體系崩潰 南方國家利益逐 漸邊際化 世界秩序的新階級體系 中心主題 麥當勞之類的多 國企業 國家利益 政治社群的轉型 全球化的概念化 全球化是人類行 為架構的重新配 置 全球化及國際化 與區域化 全球化是國際關係與遠 距離行為的重新配置 歷史軌跡 全球文明化 區域集團與文化 衝突 含糊而不確定:全球整合 與分裂 資料來源: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本(2004)。全球化對政治、經濟 與文化的衝擊,頁 14。 一般而言,懷疑論者與超全球主義論者主要爭議在於:1.超全球主義論者主

(28)

張二十世紀初期相對更高的經濟互賴程度與世界經濟體系影響了相對更廣泛的地 理範圍;2.懷疑論者否決現代政府權力或國家主權因為經濟國際化或全球管理機制 而逐漸崩潰的普遍迷思,企圖對支持全球化理論的種種迷思進行抽絲剝繭的探究 (沈宗瑞等人,2004)。 (三)轉型主義者 轉型主義者的核心理論相信在即將邁入新千禧年的時刻,全球化是引起社 會、政治與經濟變遷的主要驅使動力,而這些變遷正逐漸地重塑現代社會與世界秩 序(Giddens,1990; Castells,1996)。對此一觀點的擁護者而言,當代全球化過程 乃歷史上前所未見,因此全球各國政府與社會將必須有所改變以適應國際與國內事

項、外部與內部事務不再有顯著分野的新世界體系(Linklater and MacMillan, 1995; Sassen, 1996)。 轉型理論的核心在於相信當代全球化正逐漸重視新建構或再造各國政府的權 力、功能與統治權威,雖然對於國家仍保留「領土範圍內所發生的事項具有效主權」 的最終法律主張並未出現爭議,但是轉型主義論者認為這些法律主張或多或少會擴 張國際管理機制的管轄權,同時也可能受到國際法語相關義務的限制。由於全球秩 序的變遷,國家形式與國家功能勢必要因應環境而有所改變,各國政府必須尋求契 合全球化世界的一致政策與策略。各種截然不同的政策包括新自由主義的小國模 式、開發中國家模式、催化國家模式等。此外政府也逐漸開始接觸外界,似乎企圖 尋求進一步的合作策略,並重新建構國際規範體制(沈宗瑞等人,2004)。 二、全球化概念的迷思與對立性 學者 J.Micklethwait 與 A.Wooldridge 在《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

(A Future Perfect-The Challenge and Hidden Promise of Globalization)一 書列舉全球化的五個迷思:1.規模勝過一切;2.全球性產品的勝利;3.經濟學需要

(29)

位學者的觀點,全球化似乎要將世界導向普遍化及同質化。但是,這種邁向於國際

單一標準的趨同化很自然會產生「中央─邊陲」的關係模式,當全球化的腳步逼近, 使得以西方文明為基調的單一價值、信念、以及行為儼然成為單一標準,於是人們

開始懷疑,全球化是否能涵蓋各種地方的異質內涵?因此興起了本土化(locali- zation)的反彈,產生了「全球思考,草根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的新趨勢(林海清,2003)。 中國學者俞可平、徐斯儉曾以悖論的角度說明全球化具有十組悖論關係(轉引 自廖春文,2003),國內學者楊順富與賀幼玲(2004)也提出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弔 詭的探討,他們認為全球化是:1.全球化是單一化與多樣化的統一;2.全球化是整 合和碎裂、或者說一體化和分裂化的統一;3.全球化是集中化與分散化的統一;4. 全球化是集中化與分散化的統一;5.全球化是機遇與挑戰的並存;6.全球化是競爭 與合作的並存;7.全球化是共同發展與分配不均的並存;8.全球化是和平與衝突的 並存;9.全球化是開放互賴與自立的並存;10.全球化過程中在一方面得到的愈多 另一方面可能失去的也愈多。所以在全球化的表面之下,其實是藏著巨大的人文社 會問題,這些問題包括:1.全球化的發展出現國內科技新貴與農工階級之間的斷 裂,進而加速國家內部貧富之鴻溝及階級矛盾;2.全球化意味著藉著資訊科技的力 量,可使國與國之間的資金、資訊、知識、人員等暢通無阻,形成無國界的世界(廖 春文,2003)。但是,也說明著犯罪集團、恐怖份子與邪教組織,可以藉由全球化 的協助,在世界暢行無阻,得到空前的運作空間,所以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對人類 社會文明的發展,既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轉機;既充滿爭議,又必須面對。 肆、學校中全球化的分析 幾乎沒有任何的事物能免於全球化的影響,因為全球化過程的引力正吸引著千 千萬萬的世界群眾,不管是在經濟上、政治上、法律上、軍事上、文化上都可以說

(30)

是全球化影響的範疇。全球化的最佳解釋是一種多面向或多重差異的社會現象;也 就是說全球化不是一種單一情況,而是一種多重面向的不同過程。不管「全球化」 的定義是什麼,全球化都極為關注「權力」的運作,往往在逐漸密切的全球體系中, 某些機構的決策、行動或互動等權力運作形式可能為其他國家產生重大影響;世界 各地的政治或經濟菁英因此更密切地與全球網路整合,也更充分掌握全球網路。但 是,將全球化解釋為單一世界或社群有其嚴重缺失,因為全球化顯然和普遍性不是 同義詞,有可能密切的全球聯繫程度正可能是激烈衝突的來源,觀察目前的世界局 勢,正可以說明全球化的弔詭。學者楊深坑(2002)曾提出「全球場域模式」的理 論(圖 2-1),這個理論說明了參與全球化的相對性及互動關係,在四種參照的互相 滲透過程當中,個人認同的形成,將隨著其與國家、社會、國際關係以及全人類不 同的參照點,而有相對性的發展,這將是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未來發展模式之一。 國家社會 社會的相對性 社會的世界體系 個 公 社 實 人 民 會 際 | 資 參 政 社 格 照 治 會 的 的 | 問 相 相 人 題 對 對 類 化化 問 題 自我 自我認同相對性 全人類 圖 2-1 全球場域模式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楊深坑(2005)。全球化衝擊之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3),頁 15。

(31)

教育是社會的次系統,全球化強調的強化知識及資訊更新,會從根本影響教育 的運作。因此,全球化對教育產生影響是必然的。學者 Daun(2002)曾指出,全球化 對教育的最大影響是在教育的重建以及教育方式的改變,他曾分析出三個層面的影 響: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就要培養個體具有彈性,訓練可以調整應變及 多能工作者,講求人力資本、創意及選擇等;2.政治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就要 具備全球認同,培養競爭力;3.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就要力求普遍化、世 俗化及標準化;4.科技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要力求結構化,講求創造性及彈性。 學者 Daun 的觀點正點出全球化衝擊之下的教育現場的因應之道,在全球化的思維 之下,教育的經營者應將重點集中於以下的幾個項目: 一、教育的重點應在於培養學習者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是全球化的認 知,更要知道如何因應全球化的衝擊,這些能力包括語言、電腦、彈性、問題解決 等,其中語言和數位化的知識與技術是面對全球化的基本技能,這二方面的知識與 技巧,足以判斷學校全球化的高低程度。 二、以「世界觀」來發展學校課程。這種觀念的建立主要包括全球化的知識體 系、全球化的課程設計,全球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等,這種世界觀的建立主要是在體 認地球上任何一處所發生的人、事、物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三、教育的內容應納入跨文化的議題。這些議題包括綠色學校、環境教育、反 毒、反恐、和平教育等,這種人文教育的內容,在「地球村」觀念形成的同時,將 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此才能培育兼具國際與本土知能的現代化國民。 四、因應全球化的來臨,教育經營應該加強國際合作,並進行跨國學習。有許 多的國家,為加強學生的國際經驗和專業知能,而提供機會讓學生到其他的國家做 跨國性的學習,他們發現學生勤於獲取新知、外語學習、建立自己新的人際關係與 專業網路,進而促進自己的成長(黃富順,2004)。但是,國民小學要進行學生的 跨國學習有其先天的限制,國民小學的經營者應將思考放在如何透過遠距的通訊來

(32)

進行跨國的學習工作,這也是一所國民小學全球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第二節學校競爭力概念探討

壹、背景論述 由第一節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一個事實,在現今的國際社會中,不管 是國家、社群或是個人,絕對不能自我封閉,否則很快就會和國際社會脫離,迅速 的被邊緣化。 而純就教育這個範疇來說,兩岸的中國人都瞭解如何面對國際局勢的丕變。中 國教育部曾經發佈 2002 年工作要點,其中即提到,研究制定教育因應加入世貿組 織的政策和措施,正確處理好維護國家教育主權與提高我國教育競爭力、堅持教育 公益性原則與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與防止國外敵對勢力 利用教育進行意識型態滲透、保護與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與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等 方面的關係,做好急需人才培養、教育結構調整、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應對 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世貿組織規則及其相關知識的學習培訓(中國校園網, 2002)。 我國學者徐明珠(2001)指出,向來極為保守的教育,已無法在國際化的浪潮 中迴避及退縮,大步迎向自由化才是爭取新生的契機。鎖國封閉的舊思維不能滿足 社會期待,近年來台灣教育在保護主義心態下,已大大限制了教育的競爭力,如果 僅從大學數量的擴增來看教育水準,是一種重視數字的迷思,量的增加不但不意謂 著質的同步提升,有時還可能因為資源的分散而削弱其競爭力。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提出的八項競爭力指標,包括人力素質、生活、科技實 力、經濟實力、企業管理、金融實力、國際化的程度、政府的效率和基礎建設等, 沒有一項不和基礎教育相關。這些指標在一個全球競爭的時代,特別是在加入世界

(33)

貿易組織(WTO)之後,如何增強學校競爭力(school competitiveness),已成為 各級學校最主要的課題(學習聖學校,2005)。 不可否認的,過去學校處於封閉的系統,可以不必顧及外界社會的變遷,也可 以不必與外界產生互動,它守在象牙塔裡,依然可以生存發展(吳清山,2002)。 處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中,學校面對競爭的壓力一定比以前為大,所以提升 學校競爭力(school competitiveness),確保學校的優質地位已成為各個學校經 營的重要課題。 學者吳清山(2002)歸納出當前學校所以要倡導學校競爭力的原因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和國際化的時代,也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 時代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變化性大和競爭性強,所以各行各業為確保領先的地位, 必須善用科技和不斷創新,使知識生產源源不絕,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在未來 的教育事業中,遭受知識經濟時代的衝擊是必然的,學校也必須採取妥善的因應變 革,不管在大學、中學或小學,都要思考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學校未來發展的願景 和方向,採取主動積極創新的學校經營策略,才能強化其競爭能力。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 我國於九十一年一月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不管那一級的學 校都會受到各會員國的影響,西方各個名校有可能到台設立分校,招收學生;而且, 大陸重點大學的吸引力也會吸引台灣的學生跨海求學,經過幾年之後,可能部分經 營不善之私立學校,將面臨招收不到學生的困境,導致被迫關門或整併的命運。 三、學生入學人數的降低: 我國隨著生育率的降低,整個人口年齡結構產生很大的變化,這種現象直接 影響到學生人數逐年減少,而學校總數增加,學校若不改善其品質,提高其聲望, 屆時將成為學校危機。

(34)

四、經費與資源的有限性 近年來,政府面臨的各類問題,其中以財政惡化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造成 財政赤字和預算排擠等效應。財政繼續惡化的現象,會直接衝擊到教育經費和資源 的不足,在未來的歲月裡,教育經費和資源將會愈來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經費和 資源下,提高其成本效益,的確是未來經營校務的重要課題。 五、家長選校意識的抬頭 在一個民主、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人民對於教育權利的爭取將比以往更為 積極,過去國家教育權的觀念已經逐漸為國民教育權的觀念所取代,教育權的主體 在於人民,不再為國家所支配;所以教育基本法第二條規定:「人民為教育權的主 體」;此外,第八條亦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其子女之責任,並得 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 利」,讓家長選擇學校有法律的保障。針對家長意識的抬頭,國民教育階段的教育 工作者實在應該有所警惕,致力於學校品質的提升,否則一旦真正實施教育選擇 權,學校的生存及教師工作保障都會受到波及。 貳、學校競爭力的意涵及理念 一、競爭力的意涵及發展背景 「競爭力」一詞,係指互相爭勝的能力或力量。在一個高度的競爭社會裡,國 家與國家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為求生存並立於不敗之地,都必須具備致勝的關 鍵能力,亦即所謂的「競爭力」(吳清山,2002)。 學者吳天元等人(2003)主張,競爭力理論起源於物種演化(origin of spe- cies)。他們曾分析競爭力的發展背景,認為 Darwin(1859)的物種演化觀點開啟 了物種藉由競爭獲取資源以求得生存的概念,為了獲取資源以持續生存,組織必須 依循、模仿、複製在既有環境中生存的競爭法則。以競爭為主題的正式文獻最早可

(35)

追溯到 1957 年加州大學 Berkeley 分校教授 Selznick 於《行政管理中的領導》一 書中表示,組織若有獨特的競爭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將能獲得較高 績效的表現(Selznick, 1957)(轉引自吳天元等人,2003)。 這個競爭力的觀點普遍被運用在軍事戰爭、企業策略規劃等領域。但若由歷史 觀點切入可發現,競爭力理論並非專屬於管理學門,其主要出發點仍源自於行政管 理的理論。然而,由於教育的特殊性,競爭並非教育體系的主要訴求,因此以競爭 為主題的教育研究於 1970 年代以前並未出現(吳天元等人,2003)。 1990 年代,各國教育改革的呼聲日高,由於產業界以及服務業界使用全面品質 管理的成功經驗,英、美國教育界逐漸重視全面品質管理,相對理論的探討及應用 蔚為風潮,不僅研究高等教育的適用性,而且也逐漸的擴及職業教育、教育行政、 學校經營、班級經營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吳宗立,1999)。學者 Waheeduzzaman(2002) 曾將「競爭力」(competitiveness)的定義區分為宏觀(macro perspective)與 微觀(micro perspective)兩個面向,其中微觀的部分,他將競爭力聚焦於公司 的層次,他認為競爭力的高低取決於員工的技能、資產、資金與投資、人力資源等。 這個定義雖然偏重於經濟的層面,但是將其修正後,非常值得教育界參考。 國內學者林國楨(2003)將 Waheeduzzaman 的理論修正後,應用於高等教育的 範疇,其修正內涵包括:1.管理(management):管理品質、人員訓練、市場行銷; 2.制度(institution):領導與評鑑機制的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建立;3.科技(tech- nology):電腦使用、網路資源、接受新科技的能力等;4.結構(structure):基礎 建設、硬體設備等;5.政府(government):經費補助、教育政策與法令等;6.開放 性(openness):招收外籍學生的便利性、與國際接軌及交流的能力等;7.人員(la- bor):增強教師與學生的外語能力、高等教育工作知識者的人力培養等;8.財務 (fiance):穩定的經費來源與收入。 從學者林國楨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競爭力是強調在市場的生存能力。學校

(36)

領導者如何強化自己的內部組織管理,強化組織人員的知識管理,這些將是未來教

育界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二、競爭力的研究取向

表 2-3 競爭力的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

競爭力的定義與量測(defining and measuring competitiveness) 科技對組織競爭力的影響(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es) 國際競爭力的研究(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國家競爭力的研究(UK and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提升國家競爭力政策的研究(nation and European competition policy) 城鄉競爭力的比較(competition between towns,cities and regions) 永續發展的環境競爭力(environmental)

職場競爭力(cohesion in the workplace)

公部門的競爭力(the competitivehess of the public section) 企業道德與競爭力(business ethics)

資料來源: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98.( 引自吳天元等人,2003)。

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之建構。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 I-A-1-4。

由表 2-3 可知,90 年代以後,資訊與科技的快速發展,連帶也影響了全球各國

的經濟與競爭力的發展(OECD,2000)。競爭力的研究取向,由原本的物種觀點,轉

為以產業甚至國家為分析主體。例如:瑞士 洛桑(Lausanne)國際管理學院(Inte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在每年提出的世界競爭力報告等。

(37)

學者吳清山與林天祐(2003)曾對教育競爭力下定義:「係指教育發展具有一 定的品質與績效,能夠保持領先的能力,以促進國力的提升」。他們認為,教育經 營能夠達到卓越、品質績效,才能具有競爭力。教育競爭力的提升,一方面要提升 自己的國內競爭力,一方面要提升國際競爭力。他們的著眼點是以國家的競爭力為 訴求。 學者吳清山與林天佑的觀點是以國家教育的觀點來界定教育競爭力,這和研究 者所需要的學校競爭力的定義在範圍上似乎有些差別。 吳清山(2002)又將學校競爭力界定為:「學校經營過程中,能夠展現其品質, 表現卓越價值,超越顧客滿意,發揮學校特色,達成學校目標」的能力,他整理的 公式如下: 品質 x 卓越 x 滿意 x 特色 x 效能 學校競爭力=–––––––––––––––x 適應 x 變革 圖 2-2 學校競爭力的公式 資料來源:吳清山(2002)。提升學校競爭力的理念與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13, 頁 10。 由圖 2-2 所示,我們可以瞭解一個學校要形塑自己的學校競爭力,在校內要注 重品質,要得到家長的滿意支持,要經營出自己的特色,全校師生並且要能發揮卓 越的精神,講求組織的效能;在外部方面,需適應整個社會的變遷、時代脈動和教 育潮流,這樣才能持續的創新與進步。因此,學校的競爭力的基本理念,可以歸納 如下(吳清山,2002): (一)品質導向 品質是對於實體的透視,經由個人感受而來,校務工作千頭萬緒,環環相扣

(38)

若能展現整體的品質,就容易凸顯學校的競爭力。 (二)卓越精進 「卓越」就個人來說,係指非常優秀,超越常人;就學校而言,係指學校的表 現高出一般的學校。卓越的最高境界就是完美的表現,而追求卓越是永無止境的, 所以需要不斷的精進,才能展現與時俱進的能力。 (三)效率效能 學校經營生存的重要關鍵,在於其是否能發揮效率和效能。一所學校如果能 夠掌握「效率」和「效能」的觀念,並加以力行實踐,則很容易展現其績效,整個 學校競爭力也隨之加強。 (四)顧客滿意 處在一個自由競爭的社會,學校是一種「受保護性組織」(domestic organi- zation)的理念逐漸受挑戰,任何一個組織如果受到過渡的保護,就會缺乏鬥志和 競爭力,容易忽略整個環境市場的需求,遲早會被環境所淘汰。因此,為了提高學 校競爭力,學校經營者應該特別重視教育市場之顧客需求和滿意,學校的作為及結 果能夠符合和超越利害關係人的期望和需求,則其競爭力將大為提高。 (五)建立特色 所謂「特色」係指異於他校,且能展現學校優點和獨特風格。學校辦學有特 色,容易受到社會的注目,就可以吸引優秀的學生,這種良性循環的結果,學校會 越辦越好。 四、學校競爭力和其他相關競爭力理論的探討 (一)在探討台灣的企業整體競爭力時,台灣大學商研所教授洪明州(1996)曾提 出一套理論架構,他認為所謂的「競爭優勢」應包括資源優勢、定位優勢、績效優 勢(圖 2-3)。 1.資源優勢:其意為優異的資源,以及運用此資源的專長。

(39)

2.定位優勢:廠商在市場上能提供特殊價值產品的優勢。 3.績效優勢:即企業競爭的結果。 圖 2-3 企業「競爭優勢」的流程迴路 資料來源:潘幸山(2000)。競爭優勢理論與學校競爭力之探討。高中教育,13, 頁 41。 雖然,這是以企業競爭的角度來論競爭優勢,但是,仍有部分的理念可以應用 到教育經營上。總體而言,教育經營不以「競爭」為訴求,但是為講求資源的合理 應用,講求績效的領導管理,追求學校的卓越願景等,學校經營者仍應本於「競爭 力」的面向來提升學校的管理效能,使學校更能面對外界的挑戰。 (二) 如果以學生學習的績效為探討面向,美國學者 Mayer 等人(2001)曾接受美 國教育部的委託,並根據許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學校績效的指標,這個指標所指 出的三個層面可以提供學校競爭力指標建立之參考,這些指標詳如表 2-4。 (三)學校競爭力(school competitiveness)這個主題在國內外的學術界討論的 並不多,研究者曾以“competitiveness"為搜尋標題(title),在美國教育資源 資訊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ERIC)搜尋,得到 1121

篇論文;再以“educational"為搜尋標題(title),得到 984 篇論文;最後再以 “school"為搜尋標題(title),得到 474 篇論文(95 年 2 月 17 日)。 這四百多篇論文大部分是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學校的經營,尤其是以知識經 資源優勢 特質資源 特異專長 定位優勢 低成本領導 品質差異化 績效優勢 高市場佔有率 高獲利率 資源蓄積

(40)

濟的主題為大宗,並沒有以「學校競爭力」為主題的討論。國內學者吳天元、吾天 方、樊學良、林建江(2003)曾在「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 表 2-4 Mayer 等人(2001)研究結果所歸納的指標架構 具體指標 指標內涵指標說明 學校領導 強調適當分權、溝通意見、給予關懷支持的領導 被認為與學校表現有正向的關係 目標與願景 學校應能溝通並落實共享的願景目標與價值觀 專業社群 學校應有向心力高、流動率低、強調專業的成員 校園紀律秩序 重視學校秩序與校園安全 學校層級 學習氣氛與環境 設立學習水準要求並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教師素質 教師智力與標準測驗成績 教師配課 教師依照其專長配課情形 教師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與新任的教師所佔比率 教師層級 教師專業發展 是否提供教師專業上成長機會與適當之協助 課程內容 理想的(預定的)課程內容在實際學校課程中實 施的程度為何? 教學法 教師適當的教學法有助於連結課程以及學生的 學習 教育科技 教師應該具有現代化學習設備;教師與學生也該 多利用之於他們的教與學 教室層級 班級規模 在教師能隨著情境改變其教學方法的前提下,較 小的班級有利於教師教學與學生的學習 資料來源:秦夢群,吳政達(2006)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行政績效指標體系建構之研 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頁 53。

(41)

術研討會議上發表有關教育競爭力的論文,文中,四位學者將學校競爭力與教育競 爭力的關係做了界定(如圖 2-4)。 圖 2-4 教育競爭力的層級 資料來源:吳天元等人(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之建構。全球化、教育競爭 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I-A-1-6。 由上圖可知,學校競爭力是教育競爭力組成的一部份,雖然探討國內、外學者 的說法結果有些分歧,但幾乎都是圍繞學習者、學校、國家等三個層面來進行詮釋。 例如前述的吳清山(2002)是以行政的觀點出發,又如學者王如哲(2002)則以學 生為主體,認為競爭力的表現在於學生的能力、態度或情感等方面的改變,主要著 眼點是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校的產出。 五、學校競爭力的面向探討 由表 2-5 可以瞭解,教育體系應不斷的隨著環境以及學習者的需求,提供與 時俱進的教育內涵。學校可以在初期模仿示範性學校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學校本身 的能力,並逐漸反省自己的強項能力,形成學校本身的特色,也就是說,學校核心 能力的發展將是學校可以賴以生存的關鍵。 競爭力 學校競爭力 學習者的競爭力

(42)

表 2-5 學校競爭力的思考面向 思考面向與分析指標 詮釋 卓越願景 學校教育願景的設立應朝卓越精進 知識社群 學校應結合社區,建立知識社群,創造學習 學校與學習型社會。 財務管理的能力 受限於財物壓力,學校必須具有良善管理財物的能力。 科技運用能力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到來,學校必須會運用科技於學校教學 與行政。 伙伴或群眾關係 學校應建立與其他學校的休戚與共的伙伴關係,或與上下 游學校發展群眾關係。 教學與行政品質 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必須以品質為導向。 效率與效能 學校教學應重視效率,行政應重視效能。 經營績效 績效是學校經營的核心,學校必須學會自我評鑑,並透過 評鑑瞭解經營缺失,力求改善。 顧客滿意度 學校的教育內涵應能符合時代與社會需求,以提高顧客滿 意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改自吳天元等人(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之建構。全球化、 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I-A-1-7。 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之下,資源與財務壓力始終存在,學校無法獨立運作或憑藉 自我能力滿足教育市場與校務發展的所有需求,因此,學校必須善用資源,嘗試與 其他相關體系進行合作,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採取優勢互助、劣勢互補的方式來經 營。 參、綜合觀點下的學校競爭力

(43)

研究者整理了上列幾位學者及研究生的觀點後,來說明學校競爭力的幾個主要 觀點。 一、競合觀念之下的學校競爭力 顧客是組成學校的基本單位,具有多元教育選擇權力。學校應採取顧客導向 的模式,滿足學習者的教育需求,甚至是結合現有教育體系內同級學校,共同創造 以社區、地方為主體的教育型態,進一步開發成為新型態的教育方式(如圖 2-5)。 面對新學校的設立以及國外教育體系介入等競爭外力相繼出現,學校可將校際間同 級教育體系的競爭關係轉為共榮合作關係,諸如姊妹校或聯盟方式都是當前主要途 徑(吳天方等人,2003)。 二、學校教育現場的學校競爭力 因此,面對多元急遽的社會變遷,教師必須經常不斷的進修,使教師的專業知 能不斷的成長,以適應資訊社會,日新月異的未來教學需要,不會讓人批評說:「現 在的教師是用以前的教材,教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的生活」。在教育基本法、 師資培育法與教師法中均明訂教師之進修為教師應享的權利,但亦是應盡的義務; 教育部也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中,規定將學校行政 “協助"的角色轉換成更強調“如何鼓勵教師自我更新成長"的新觀念。 (一)教師角色扮演的再定位 課程計畫能力 1.兒童中心的再定位 人的價值由兒童出發,應以促其自我實現為教育目標,教師應轉化教育目的為 解放與啟蒙,應該排除意識型態的桎梏並發展多元的課程。但是教育現場的教師並 不瞭解這種哲學思維的改變,教學計畫仍以別人寫好的為主,並沒有根據教學現場 的狀況來編寫自己的教學計畫。教師沒有改寫自己的教學計畫,究其原因在於學校 教師教育訓練仍以知識的複製為主,並沒有在內心形成“自我更新"的內在壓力,

(44)

沒有反省即沒有改善的空間,反正別人已經將教學計畫寫好,我只要照本宣科,一 樣領薪水,不管課程適合與否;加上教師考核制度沒有落實,有沒有專業發展結果 都一樣,誰要用心去專業成長? 以目前的學校進修機制,教師的成長機會其實非常有限,除了時間的因素以 圖 2-5 影響教育體系競爭力的因素 資料來源:吳天方等人(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之建構。全球化、教育競爭 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I-A-1-12。 外,外在的非教學因素,迫使教師不得不依循舊有的教學方式繼續施教。升學主義 就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老師們認為做再多的改革,編寫再多的教學計畫,沒有 升學率的提高,一樣得不到家長的認同。所以未來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的提高,除 國外教育體系的介入 既有學校提出革新方案 新學校的設立 現有教育體系 同級學校間的競爭

學生 家長 社區 師資 行政人員 軟硬體設備供應者 在職訓練 職訓中心 研究機構 空中大學

(45)

了本身的進修的課程規劃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師“心智模式"的改變,這是一條很 長的路,因為唯有外在的環境改變了,才有可能改變教師的內心,但是外在環境的 改變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2.課程計畫能力的培養: 普遍的現象是目前的教師並沒有課程計畫的能力,原因主要是職前教育並不 主修課程設計學分。如果要以週三進修的方式補足編寫能力其實有許多困難,除了 老師的意願以外,最主要的是設計課程牽涉許多的專業能力,不是短時間可以習 得,如果課程設計得不好,反而不如由商人設計的來得保險,所以由學校組成教學 設計團隊,由一個小組來負責這個任務可能較為實際。 (二)教學策略 1.班級經營的再定位 教師應該能依據班群教學、混齡教學、特殊學生、補救教學的需要,營造溫 馨、支持、愉悅的師生互動情境;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友善與接納,對學生的學習 是鼓勵與幫助。目前教學現場的情況,較之十年前九年一貫實施之前的情況已改善 許多,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更加密切,教師也比較能接受學生錯誤。不過,新的 教學法如啟發式的教學法並沒有在班級中生根發芽,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的業務極 多,而學生的人數並沒有降到理想的限度(除了某些學校),在趕進度的情況之下, 演講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學法,加上家長的要求,老師的內心的壓力迫使他們不得 不放棄先進的教學方法。 現代的教學應該結合社區的資源,並能藉助專家的意見,使自編教材能更臻完 美。但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因為教學計畫編寫並不完美,也不願意自己的班級王國 被打破(害怕別人的指導),因此目前仍傾向教師單打獨鬥為主。 教師能改變自己的教學法,主要的動力還是要同事之間互相切磋、互相研討。 一定要有某些班級已有的改變,達成了令人滿意的表現,現有的老師才會在比較的

(46)

心理之下作些許的現況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教師工作坊"重要的地方。 2.教材設計的再評估 (1)無地域限制的學習環境 由於網路學習的盛行,學習者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於學習內容的取得幾乎沒 有差別,對於學習活動也幾乎沒有影響,所以突破空間的跨國學習已勢在必行,各 級學校都要思索競爭力與教學品質的問題。 (2)學習目標的再定位 全球化的思惟必須培養人們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全球化的時代,讓學生發展 足夠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以參與趨向多元的國際競爭社會。因此,教學者要能夠提 供跨文化的學習經驗或教材,並作為建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現代教師在學習目標 的設計上要更注意到全球化對學習者本身的影響層面上。 (三)教學評鑑 1.教學績效的再評估 評量不在擇優汰劣,而是潛能開發;不在英才培訓,而是適性發展。教學評 量是目前班級層面最大的問題。 2.教師教學診斷與評量的技巧 目前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評量方式,老師跟本無法瞭解學生的弱點所在,無法 瞭解學生的學習障礙所在,教師就無法修正教學計畫,也無法進行補救教學。如此, 教學評量的意義即不存在。 3.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現有的成績登載方式,並沒有學生的學習情形分析,老師匆匆交接學生,在 並不十分瞭解的情況之下就進行教學動作,所以弱勢的學生永遠也沒有趕上的機 會。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在這裡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麻木的教學不但不能增加 學生的學習,也許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非常大的挫折。

數據

表 2-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  作          者  全球化開始的時間  體 現 的 形 式  馬克思  15 世記  現代資本主義  華勒斯坦  15 世記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羅伯遜  1870-1920 年  多向度的  紀登士  18 世紀  現代化  波 爾 穆 特 (Perlmutter)  東西方衝突的結束  全球文明  資料來源:楊雪冬(2003)。 全球化 ,頁 5。台北:揚智。  場,進一步促使全球化的實現。  參、全球化的爭議      全球化可以被視為當
表 2-2   全球化的三種主要論述  超全球主義  懷疑論  轉型主義論  新穎之處  全球時代  貿易集團、地域 統治能力較前期 弱  全球往來聯繫程度達到歷史顛峰  主要特徵  全球資本主義、 全球管理、全球 公民社會  世界互賴程度低 密集型全球化(指擴張性與強度)  國家統治權力  衰退或腐蝕  強化或提高  復甦或重建  全球化的驅動力 量  資本主義與技術發展  國家與市場  各種現代勢力的結合  階級型態  舊階級體系崩潰 南方國家利益逐 漸邊際化  世界秩序的新階級體系  中心主題  麥當
圖 3-1  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架構圖 教師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服務年資 5.現任職務 學校環境變項 1.學校區域 2.學校規模  全  球  化 1.國際視野 2.人文關懷 3.遠距資訊 4.外語情境  學校競爭力 1.卓越的領導 2.創新的教學  3.多元文化的教育 4.專業的知識社群  5.相互依存的伙伴關係
表 3-1   研究樣本資料分析一覽表                                          N=453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學校規模                  6 班以下                  88                       19.4%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