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Copied!
1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沈慶盈 博士 研 究 生:邱婉華 撰. 中華民國 一○一年 七月.

(2)

(3) 謝. 誌. 「我要畢業了!」,我等這一刻等好久了,今日有機會寫這篇謝誌,心中要 感謝的人好多好多,首先,即是我的指導教授-沈慶盈老師,感謝老師在我寫論 文遇到困惑時,及時給予我回應以及指導,這些著實對我論文的撰寫受益匪淺; 另外,也謝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潘淑滿老師與李瑞金老師,感謝老師們在論文 口試時給予精闢且中肯的建議,使論文更臻完整,也讓我有更多進步空間。 其次,謝謝王 美 文 老師、李 瑛 老師、何 慧 敏 老師、蕭 英 玲 老 師 以及張 美 茹 主任、蕭 秀 玲 執 行 長 等 六 位 專 家 在百忙之中協助我進行專家效度,以及指 導老師細心與耐心與我討論完成問卷定稿,老師們的建議讓我更清楚知道建構量 表時該注意的部分,以完成較適合新移民女性的問卷,這些皆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再者,非常感謝台北市、新竹縣、台南市、屏東縣等四縣市國中(小)補校、 課程班的任課老師以及受試的新移民女性,讓我可以在各課程班以及學校進行施 測,若沒有您們的協助,我的論文絕對不可能順利如期完成。 在撰寫論文的初期時面臨難過與低潮時,感謝一路陪伴、給予我支持的茂 賓;以及大學兼研究所同學惠慈,給予我適時的關心與支持和一同擁有許多羽球 歡樂的回憶,以及辛苦下班後還要給我指點迷津的spss統計小天使思淳,以及常 在一起上課、學琴互相加油打氣的煒媛,以及一起在918教室裡認真跑統計、讀 書的嘉鈴、尚柔、煒媛,感謝妳們讓我在研究所生活中增添了許多歡樂與陪伴; 也感謝學妹元煒,在我論文口試計畫時,謝謝妳在我臨時的電話一通,就阿莎力 當我的紀錄,以及借我統計書和電腦教室鑰匙的學弟勝姚,要是沒有你們的幫 助,我也無法完成順利如其的完成這篇論文,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最後,我要謝謝我的爸爸、媽媽,在寫論文的這段日子中你們始終無條件的 給予支持,讓我專心於課業與論文寫作而無後顧之憂。再次感謝這段時間所有關 心、協助、支持我的人,我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祝福大家永遠幸福快樂! 婉華 i. 謹誌於. 2012年 7月.

(4)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教養態度的現況以及彼此間的 關係,採取便利取樣方式,以台北市、新竹縣、台南市、屏東縣等四縣市的新移 民母親為母群體並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853份問卷至61個新移民課程單位, 回收之有效問卷為645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教養 態度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等三部份。 研究者使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部份的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適應情形、中文流利程度達普通以上。 二、新移民女性感受到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多於正式社會支持,且非正式社會支持 以情緒性支持最多,工具性支持其次,資訊性支持最少;而正式社會支持則 以資訊性支持最多,情緒性支持其次,工具性支持最少。 三、新移民女性在教養態度的整體、自信、歸因、瞭解等構面皆為中度偏正向, 然在接納構面為中度偏負向。 四、新移民女性感受到非正式社會支持與正式社會支持愈多,其在整體教養態度 及其各構面的教養態度愈正向。 五、迴歸模型對整體教養態度的解釋力達29.1%,台北地區、教育程度、非正式 情緒性支持及非正式資訊性支持為整體教養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六、迴歸模型對教養態度的自信構面解釋力為最佳(25.8%),其次為對歸因構 面(23.6%) ,再次則為對瞭解構面(12.2%) ,對接納構面的解釋力最差(9.9%)。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單位、新移民女性的相關服務人員、 新移民女性本身及其丈夫、家人、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對於往後新移民 女性的服務和資源的提供上有所助益。. 關鍵字:社會支持、教養態度、新移民女性. ii.

(5)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upport, parenting attitude of new immigrant fem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take convenience sampling, collecting samples of new immigrants female from Taipei City, Hsinchu County, Tainan City and Pingtung County to conduct a survey. 853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to 61 new immigrant courses organizations. The total of 645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recycled for this study, and Social Supportive Scale, Parenting Attitude Scale,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are applied for analysis. After analysing data with SPS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jority of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adaptation to Taiwan and Chinese fluency is above average. 2. As for the part of perception toward social suppo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more than formal social support. In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pa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emotional support most, tool support secondly, information support minimum. In formal social support part, new immigrants female feel information support most, emotional support secondly, tool support minimum. 3. As for the part of the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dimension, self-confidence dimension, attributive dimension, and comprehensive dimension are moderately positive, but the accept dimension is moderately negative. 4. The new immigrant female feel more of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and formal social support, the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dimension and other dimensions are more positive. 5.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gression model has contributed to 29.1% variance in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overall parenting attitude are Taipei area, education, informal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formal information support. 6. The regression models of the interpretation to parenting attitude, the best is self-confidence dimension(25.8%),followed by attributive dimension (23.6 %t) ,comprehensive dimension (12.2 %), and accept dimension (9.9%)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research,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 to government units, new immigrant services, related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new immigrant female’s husband , family and herself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nefit new immigrant female when provide services and resources to them.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 Parenting Attitude、New Immigrant female iii.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養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社會支持的內涵與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48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過程.................................................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1 第六節 研究倫理....................................................................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64 第一節 生活概況與子女狀況..................................................64. iv.

(7)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分析.........................................................72 第三節 教養態度之分析.........................................................96 第四節 教養態度之迴歸分析................................................11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26 第一節 結論.........................................................................126 第二節 建議.........................................................................133 參考文獻......................................................................................141 中文文獻...............................................................................141 英文文獻...............................................................................148 附錄.............................................................................................150 附錄一: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150 附錄二:教養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151 附錄三:問卷初稿.................................................................152 附錄四:預試問卷.................................................................157 附錄五:問卷專家效度修改意見之彙整..................................162 附錄六:正式問卷施測..........................................................175. v.

(8)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教養態度之定義. ...............................................9. 表3-1. 兩種樣本來源的樣本數............................................................47. 表 3-2. 研究樣本一覽表.......................................................................47. 表 3-3. 新移民女性的個人背景變項...................................................48. 表3-4. 社會支持量表之構面及題項....................................................50. 表3-5. 教養態度量表之構面及題項....................................................52. 表 3-6 本研究問卷架構.........................................................................53 表3-7. 專家效度檢核之專家名單........................................................54. 表3-8 社會支持之主成份因素分析表..................................................55 表3-9. 教養態度之主成份因素分析表................................................56. 表3-10 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58 表3-11 問卷填寫方式的樣本數分配…………………………………61 表 4-1. 在台灣的適應情形…...............................................................65. 表 4-2. 中文流利程度...........................................................................66. 表 4-3 國籍在中文流利程度之差異比較……….………………..…..67 表 4-4. 各類福利服務的使用人數............................................................67. 表 4-5 不同福利服務類別之各服務項目的使用情形............................68. vi.

(9) 表 4-6 各類福利服務的需求人數..........................................................69 表 4-7 不同福利服務類別之各服務項目的需求情形..........................70 表 4-8 子女狀況......................................................................................71 表 4-9 非正式與正式社會支持感受之差異情形..................................73 表4-10 非正式社會支持三構面之比較分析........................................74 表4-11 正式社會支持三構面之比較分析............................................74 表4-12 不同樣本來源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76 表4-13 不同樣本來源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77 表4-14 不同地區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較....................................78 表 4-15 不同地區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79 表 4-16 不同國籍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80 表 4-17 不同國籍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81 表4-18 年齡與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2 表4-19 教育程度與非正式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3 表 4-20 社經地位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84 表 4-21 社經地位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85 表 4-22 來台時間與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6 表4-23 中文流利程度與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7 表4-24 福利服務使用與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8. vii.

(10) 表4-25 福利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89 表4-26 子女數目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90 表4-27 子女數目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91 表4-28 子女性別在非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92 表4-29 子女性別在正式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93 表4-30 基本資料與社會支持之差異與相關情形..………………..…95 表4-31 教養態度四構面之比較分析....................................................97 表4-32 不同樣本來源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98 表4-33 不同地區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99 表4-34 不同國籍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100 表4-35 年齡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1 表4-36 教育程度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2 表4-37 社經地位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103 表4-38 來台時間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4 表4-39 中文流利程度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5 表4-40 適應情形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 106 表4-41 福利服務使用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7 表4-42 福利服務需求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107 表4-43 子女數目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108. viii.

(11) 表4-44 子女性別在教養態度之差異比較..........................................109 表4-45 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矩陣..............111 表4-46 不同自變項對教養態度之分析摘要表..................................113 表4-47 整體教養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6 表4-48 自信構面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8 表4-49 歸因構面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20 表4-50 接納構面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22 表4-51 瞭解構面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24.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3. ix.

(12)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全球化跨國人口流動的發展趨勢,台灣地區的人口結構,在全球化人口 大遷移的浪潮中,台灣新移民的人口急速增加,其中,又以因婚姻關係而來台的 新移民女性為多數。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1)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88 年1月截至2011年11月底為止,我國外籍與大陸(含港澳)女性配偶人數有426,302 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7.72%,外籍女性配偶占32.27%,而在外籍女性配偶 中,東南亞外籍配偶占30.31%,約129240人,按人數多寡排列依序為越南、印尼、 泰國、菲律賓與柬埔寨,這群新移民女性已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新興人口,無 論是對於我國人口組成和家庭結構都產生重大的影響。此外,在過去的十年間, 有關於婚姻移民逐漸成為學術研究議題與政府各項施政、政策與服務措施規劃的 重點。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11)的戶籍登記之出生狀況統計,2010年國內嬰兒出生 數按其生母國籍分:本國籍占91.30%,外籍或大陸港澳配偶國籍占8.70%,其中 東南亞外籍配偶又占3.66%。雖然生母為東南亞與外籍者之比率自2004年至2010 年以降有逐年降低之趨勢,這顯示國人與東南亞外籍人士結婚之熱潮已逐漸減 退,然卻仍占我國出生人口之一定比例。由此可見,台灣近年來有一群「新移民」 正慢慢成長茁壯,然而,這些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女性處於弱勢國家,加上語言 的隔閡、文化的差異,產生的一些困境,在跨文化的適應上比大陸籍的新移民女 性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新移民女性在各方面環境適應上衍生的問題,將可能 對台灣社會造成莫大的衝擊與影響,也是各界所關心之議題。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首部曲,一般認為家庭親職功能對幼兒的影響是比 學校和社會來得深刻及長遠,父母的教養態度、家庭成員間彼此的相處關係、父 母個人行為等,都會對幼兒日後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也正由於父母是影響子女 1.

(13) 品格形成與行為的重要因素,父母教養對於子女各層面的發展與影響便一直是各 界研究的焦點。研究者在研究所的實習課程選擇新移民婦女機構實習,接觸新移 民個案的訪談經驗以及實際參與機構團體的帶領,發現其普遍都有其一套與孩子 的互動方式,也藉由新移民分享在台適應的經驗中,領略到新移民女性對於子女 的教養是她們生活的重心,此外,她們都是台灣的媳婦,須負起教育子女的重責 大任,應該以關懷的心態,公平的對待她們。若是能及早了解新移民女性教養子 女的態度,才能避免其因為文化差異,衍生社會問題,甚至影響到下一代國民的 身心發展。 在觀念上,身為母職為滿足子女的需求更趨向以家庭為取向,而丈夫則因為 家庭經濟負擔的增加而趨向以工作為導向(周麗瑞、唐仙梅,1999)。有些學者更 以角色理論將父親、母親的角色區分為工具性與情感性角色,即父親是家庭經濟 的提供者,母親則為養育子女、滿足子女情感及健康安全的需求(彭懷真,1996)。 母親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子女的主要撫養者,且諸多研究也都證實母親是影響子 女發展過程中最具關鍵性的人物(Belsky,1984)。除此之外,新移民女性嫁至台灣 後,他們往往被賦予必須擔任ㄧ位好媽媽的角色,吳秀照 (2004)認為由於中國 傳統倫理相當重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因此新移民女性嫁到台灣, 需面臨傳宗接代的壓力,「生養子女」是新移民嫁到台灣來的最重要任務。那昇 華(2007)的研究即指出,新移民母親對子女教養工作要比本國籍母親背負更多的 責任。許多資料顯示,婚姻移民女性在移居臺灣半年到一年之間,懷孕的比例相 當高,婚姻移民女性在短時間之內需要調適語言與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卻又要面 對懷孕、生產與養育下一代的壓力,往往造成對下一代教養方面的問題(潘淑滿, 2004)。 由上述研究可看出,因夫家先生工作賺錢養家,多數還是由新移民母親照 顧、教養子女,然移民女性本身來自不同的族群,她們到台灣後除需面對不同的 文化衝擊,還要適應生活習慣、語言等問題,以及子女的教養問題。此外,台灣 的社會氛圍使得外籍配偶時時承受異樣和監控的眼光,陳雅鈴(2004)指出部分新 2.

(14) 移民女性在家會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讓她們在教導孩子上也顯得沒有自主權, 必須聽從配偶或是家中重要他人的意見,所以在教養孩子上常會出現極端的態 度:過度保護孩子,對學校事務特別敏感;或是放縱不管,將所有學習問題都交 給學校。李淑容(2005)指出語言、經濟能力、地理環境等限制,使得外籍配偶們 處於種族、階級和性別的三重弱勢(引自陳偉德,2009)。不論夫家職業、教育背 景、教養態度、社經地位,或教育系統及其資源相關問題如何,身為子女的照顧 者,外籍女性配偶的教養能力廣受矚目且遭受質疑(李瑞金、張美智,2004)。在 此種狀況下,新移民女性對於教養子女的態度如何?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新移民女性多是婚後才遠渡重洋隻身來台生活,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摩擦與妥 協,不僅要面對環境的陌生,更因國籍的不同,所產生的文化差異、語言障礙、 子女教養、社會歧視和婚姻暴力等問題,以及頓失原有的社會支持網絡,使得新 移民女性在台生活面臨最直接的衝擊。我國的家庭文化傾向於教養與照顧子女的 生活起居為母親的責任,一位家庭婦女需要處理與照顧許多的事情,往往不是一 個人可以獨力完成,需由其在整體社會中所建構的社會關係來提供支持;但是一 般台灣人所享有的社會支持體系(如親友、朋友),對於新移民婦女而言卻多是 可遇不可求。 對於跨國婚姻的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可說是其生活適應非常重要的關鍵, 擁有愈高的社會支持,愈有助於其生活適應(王雅芬,2005)。可見在不同文化衝 突之下,新移民女性首先必須面臨跨文化的適應問題,還有來自她們在進入台灣 的夫家,其整體社會結構中建構的社會關係與社會支持以及社會資源的支配能 力。近年來,從政府單位、民間組織到家庭,均提供新移民女性許多社會資源與 支持,來協助其教養子女,故本研究欲瞭解新移民女性是否能感受來自社會支持 的溫暖與力量?瞭解新移民女性使用這些社會支持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由於跨國婚姻中的夫妻來自不同的體系,不同的語言、習俗、習慣等文化背 景,夫妻雙方各秉持著不同的文化認知教養子女,而外籍配偶的原生文化,尤其 3.

(15) 在切斷他們與原生國文化脈絡的生活型態,加上語言、生活技能的摸索,對她們 而言,實難以做好教養子女的準備。王光宗(2004)的研究指出,台南縣東南亞新 移民女性雖然想全心照料子女,卻感到有心無力。可見,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對於 教養子女的態度可能與社會支持相關。高淑清(2005)指出東南亞外籍配偶來台, 常孤立於社會支持系統之外,又要面對婆家寄望其生兒育女的壓力下,她們負起 教養子女的困境值得關切。我國的家庭文化又傾向於教養與照顧子女的生活起居 為母親的責任,因而母親對於子女的教養的良好與否便可能與社會支持相關。此 外,東南亞新移民母親受限於語言與文化因素對於子女的教養工作要比本籍母親 背負更多的責任,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身心適應問題以及親子教養問題 的爭議,可見,新移民母親的社會支持和教養態度是不容忽視的。 如今有許多不同的單位與團體在協助與服務新移民,但目前國內針對新移民 女性的相關研究,大都集中於新移民女性本身的生活適應(張素真,2008;陳筱 筑,2010)、社會支持(王雅芬,2005)、文化適應(陳盡珍,2008)、語言學習及 識字教育(江芷玲、潘秀如,2008)、子女教養(劉亭妤,2006;梁書華,2008) 等方面,但是關注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兩者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 究將以大陸港澳以及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為對象,探討社會支持是否也能對教養態 度具有影響,期盼在研究中探討新移民母親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的關係,此為 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的討論,社會支持有可能對新移民女性的教養態度有顯著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教養態度的現況以及彼此間 的關係,期盼研究結果能提供給新移民母親以及新移民相關服務機構做為參考, 以對於往後新移民女性的服務和資源的提供上有所助益。 4.

(16)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探討以下之研究問題: 一、瞭解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的狀況。 二、瞭解新移民女性教養態度的狀況。 三、探討不同人口變項的新移民女性在社會支持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人口變項的新移民女性在教養態度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的相關情形。 六、探討新移民女性的人口變項、社會支持對教養態度的聯合預測情形。.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本節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 「新移民女性」 、 「教養態度」 、 「社會支持」 ,作名 詞定義如下:. 一、新移民女性 (new immigrant females ) 最初大眾所謂的「外籍新娘」 、 「國際新娘」 ,泛指來自東南亞地區與台灣籍 男子結婚的女子,後來行政院婦女促進委員為避免汙名化的問題,改稱其為「外 籍配偶」。直至2003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舉辦「『外籍新娘』正名運動」,由來自東 南亞及大陸的姐妹以母語中文表達被稱為「外籍新娘」及「大陸配偶」的心情及 希望如何被稱呼,在這個正名活動中,「新移民女性」獲得最高票(夏曉鵑,2005; 李瑛,2006),本研究採用此一觀點。 本研究所稱的新移民女性係指經由法定程序的跨國婚姻關係,與台灣男子辦 理結婚登記後移民進入台灣生活,組成家庭並育有子女之大陸港澳與東南亞的女 子,其他國家之新移民女性不包含在內。. 二、教養態度 ( parenting attitude ) 本研究將父母教養態度歸納為: 「母親在教導子女時,所持有的價值信念, 情感及所實際表現的行動與做法,包括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至於教養態度的 5.

(17) 測量是研究者改編自鄭玉英(1983)父母教養態度量表,量表內容測量父母親教養 子女的四個態度向度,即自信程度、歸因傾向、接納程度以及瞭解程度。以四點 量表計分,分數愈高表示新移民女性較傾向正面的教養態度,分數愈低則表示較 傾向負面的教養態度。. 三、社會支持 ( social support ) 社會支持是指發生在個體與個體或團體間的動態的人際歷程,提供工具性、 情緒性及訊息性之相關支援以減輕個體的壓力,並增加適應能力,其種類因個體 不同的需求產生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其過程會產生被關懷、被尊重、被認同等 正面功能(Cobb,1976;Thoits,1986;劉宗幸,1999;汪俐君,2003)。本研 究編修陳慧君(2009)所編製的母親「社會支持」量表為測量工具,並將量表中的 社會支持來源分為正式支持系統和非正式支持系統,以及情緒性、工具性、資訊 性支持。量表以四點量表計分,依據受試者所感受的社會支持現況填答,分數愈 高,表示新移民女性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愈多,反之,則代表其所獲得的社會 支持程度愈少。.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本章將文獻分為四節,依序探討第一節教養態度的內涵與相 關研究;第二節社會支持的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 養態度,並以此作為研究假設之依據。. 第一節. 教養態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旨是針對與教養有關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藉以整理出目前在教養態 度這個主題的研究現況。以目前教養的相關理論之文獻中,並不單獨針對新移民 女性提出,仍是以父母角色為主。藉由文獻的探討、閱讀與整理,綜合歸納後, 本節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探討教養態度的定義、教養態度的測量、教養態度的 重要性、影響新移民女性教養態度的個人背景變項,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教養態度的定義 針對「教養」一詞,歷年來的相關研究頗多,然而不同的專家學者因理論和 研究需求不同,使用的名稱或有差異。國外學者針對教養給予不同的名稱,如, 「parenting」、「rearing」等,國內學者亦有針對教養一詞給予不同的名稱,包括 「教養方式」 、 「教養態度」 、 「教養行為」 、 「教養信念」 、 「管教方式」 、 「管教態度」 、 「管教行為」等多種與教養有關的名詞,造成多種名詞的原因,乃因以往研究並 未特地去區分「管教」與「教養」二詞之差別,而形成名詞相互替用,但研究內 容卻大同小異(李玉芳,2008)。 文獻上,對於教養的涵意相當分歧,尚無一致的定論,然關於「教養」的 界定方式有多種觀點。部份學者採用歷程觀點探討教養的意義;他們將教養視為 一種親子互動的歷程。如翁樹澍(1990)基於親子互動的觀點,認為父母教養方式 是指父母依其認知、價值觀念、情感、興趣及其人格特性和子女本身之特質(如 7.

(19) 性別、年齡、氣質等)產生之交互作用,而表現在照顧和訓練子女所持有之信念 及行為表現方式。換句話說,父母在撫養子女長大的過程中,其實也不停地在調 適自己來找出與個別子女最佳的互動方式,因而產生特定的態度與行為模式。 另一部份學者採態度或價值觀點探討教養的意義;他們認為教養係指父母在 管教子女時,透過潛移默化方式,將父母親本身的信念、期望、態度、與價值觀 傳遞給子女(郭芳君,2003;徐綺櫻,1993;羅美紅,2004;張維中,2005;鄭 雅婷,2007;楊瑛慧,2006;廖純雅,2005)。如徐綺櫻(1993) 認為管教態度是 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在行為所顯示的基本特徵。 也有部份學者則從策略的觀點討論教養的意義;教養方式是指主要照顧者在 教導或約束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和態度或使用之策略。在這種觀點下, 教養被視為父母在教養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策略(吳承珊, 2000;鄭雅婷,2007;廖純雅,2005;張維中,2005;陳建勳,2004)。如鄭雅 婷(2007)將父母教養定義為父母約束或教導其子女日常生活習慣、課業方面及行 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策略。 教養與管教的意義雷同,唯「教養」字面涵義比「管教」更為廣泛(楊國樞, 1986;引自陳美惠,2002)。林正文(2001)父母教養態度係指父母教養子女時, 所表現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徵。張維中(2005)父母 親透過內在的信念和有愛的外顯行為將他們的教養態度和策略,透過潛移默化, 塑造子女人格特質。 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對於教養態度的定義,認為「教養態度」有內在與外顯 兩種層面,內在層面即「態度」層面,包括對子女的情感、期望、思想等;外顯 層次則為「行動」層面,即對子女的獎賞、教養行為等,且內在與外顯層次相輔 相成,內在的態度與價值會影響外在對子女的教養行為。以及考量「教養」與「管 教」的含義所代表的內涵之後,本研究採用「教養態度」作為此變項之名稱。 雖然教養態度有其行為表現特徵及其態度的傾向,然而這種特質並非固定不 變的,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同時具有某些可變易性及其穩定性特質的存在。如 8.

(20) Chao(2001)主張父母在不同時間、情況、事件下,會採取不同的教養策略,不同 的文化背景之個體又有不同教養類型之連結(引自陳秀紋,2008)。鄭玉英(1983) 即持這種論點,其曾以操作性制約論為導向進行親職訓練方案效果之研究,即以 教養態度作為檢視親職訓練方案效果的指標之一,並以她自己依據Hereford 之 父母態度量表(Parent Attitude Scale)改編而成之父母親教養態度量表,測量受試 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面的態度,而且這種結果在經過二個月後的追蹤研究分析也發 現此種改變依然存在。由此可知,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具有某些可變易性及其穩定 性的特質。 關於父母的教養態度的研究數量甚多,然以往研究並未特地去區分「管教」 與「教養」二詞之差別,而形成名詞相互替用。因此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針對 「教養態度」、「管教態度」一詞所賦予的意義,茲摘要如表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教養態度之定義. 研究者 Maccoby 和 Martin(1983). 使用名稱. 教養態度. 將父母教養態度分為父母回應和要求子女兩個層面;而 父母對子女的回應通常為採取提供溫暖、支持與引導, 教養態度 至於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則著重遵守社會化規範及行為 上的控制。. 魏惠珍(1984). 是指父母對子女採取保護、精神懲罰、拒絕、寬鬆、精 教養態度 神獎勵、命令、物質懲罰、愛護、忽視以及物質獎勵等 方式給予關注、要求、照顧或訓練。. 朱敬先(1992). 管教態度. 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在行為上所表現的一些基本觀 點及作法。. 徐綺櫻(1993). 管教態度. 是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信念及 其在行為所顯示的基本特徵。. 林正文(2001). 教養態度. 父母教養態度係指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的態度、情 感、信念及其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徵。. 郭芳君(2003). 「教養態度」似僅只包含態度層面,不若「教養方式」 為廣,再者, 「管教」一詞意不若「教養」涵意之為廣。 教養態度 因此,將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定名為「父母 教養方式」,其內涵則包含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實 際行動的行為層面。 9.

(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教養態度之定義 (續). 研究者. 使用名稱. 教養態度. 任以容(2004). 教養態度. 認為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所持有的態度與信念,及 其所表現對待子女的方式。. 張維中(2005). 教養態度. 父母親透過內在的信念和有愛的外顯行為將他們的教 養態度和策略,透過潛移默化,塑造子女人格特質。. 楊瑛慧(2006). 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情感、希望、思想、 教養態度 認知、信念、興趣、價值觀念、行為及人格特質等各個 層面之教育與養育方式。. 資料來源: 研究者綜合整理 (參考:徐綺櫻,1993;郭芳君,2003;任以容,2004; 張維中,200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上述國內外學者對父母教養態度的定義,本研究將父母教養 態度歸納為:「新移民母親在教導子女時,所持有的價值觀、信念,情感及所實 際表現的行動與做法,包括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本研究為新移民女性的社會 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故研究範圍只限定為新移民母親的教養態度。. 貳、教養態度的測量 在研究教養態度之相關文獻中,如果考慮到目前教養子女方法的不一致,似 乎很難指出教養態度的向度,然綜合歷年來有關父母教養態度的分類,一般將其 劃 分 為 單 向 度 (single-dimensional) 、 雙 向 度 (bi-dimensional) 、 多 向 度 (mutil-dimensional),茲說明如下: 一、單向度 (single-dimension) 所謂的單向度是將父母教養態度採用單一向度的截然劃分方式,每一類別間 彼此獨力且不重複。例如 Hurlock(1978)將教養態度分為過度保護、過度放任、 拒絕、接納、支配、屈從、偏愛、期望(張靜榕,2010);Elder(1962)分為權威、 獨裁、民主、平等、溺愛、 放任、忽視(陳光安,2009);張春興(1979)分為寵 愛、放任、嚴格、民主;賴保禎(1972)分為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紛 歧。此種分類可看出其絕對性,是ㄧ種較極端的區分方式,然而在現實情境中, 父母教養態度應有不同的層面,顯然單一向度的分類不足以完全解釋父母的教養 10.

(22) 態度(引自陳冠中,2000)。 二、雙向度 (two-dimension) 有些學者則將兩個相互獨立的向度再依其程度高低及向度間的交互作用又 分出四種、六種或環形的父母教養態度類型,例如 Schaefer(1959)提出「關愛─ 敵意」「自主─控制」兩個向度,以綜橫坐標呈現,共發展為十四個教養行為: 敵對要求、權威獨裁、被動、過度保護、保護放任、過度放任、接受、合作、民 主、自由、孤獨、冷漠和忽視組成一環狀結構(引自楊騏嘉,2008)。倪履冰(1999) 將父母教養態度分為積極型與消極型:積極型包括關愛、接納、溫暖、以子女為 中心;消極型包括要求、控制、冷漠、缺乏關愛等。此種以兩向度交錯方式加以 探討,而將教養態度劃分得更加清楚。 三、多向度 (multi-dimension) 雙向度仍無法完整說明父母教養類型的差異,為求更完整的詮釋教養態度, 國內外學者進一步提出以三向度或四向度的方法來劃分父母教養態度,或採用其 他歸類方式,如 Becker(1964)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表現於三個關鍵的基本層面,即 「限制─溺愛」、「溫暖─敵視」與「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並依個層 面的高低交織成八種教養態度包括: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視、嚴格控 制、權威、有效組織及過度保護(引自張惠琴,2009)。此種劃分向度可以瞭解教 養態度的確會在不同事件、情況或時間下,對子女採取的教養態度有所差異。 四、綜合探討 綜觀上述學者對教養態度的向度劃分,其內涵與理論基礎皆有部分差異,每 個研究者依其研究目的而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研究者認為父母與子女的接觸層 面廣大,教養態度不是ㄧ成不變的,雖家長教養態度有其穩定性,然鄭玉英(1983) 的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教養態度具有某些可變易性及其穩定性的特質。此外,任何 一個向度都可能與其他向度產生交互作用,因此單向度、雙向度皆不能顧及其完 整性,為求更完整的詮釋教養態度本研究採用多向度的概念。 本研究針對新移民母親的教養態度,擬採用鄭玉英(1983)依據Hereford之父 11.

(23) 母態度量表(Parent Attitude Scale)改編而成之父母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用以測 量受試父母在教養子女方面的態度。該量表包括四個分量表:「自信」、「歸因」、 「接納」與「瞭解」,包括對於管教子女是否充滿自信、是否認為自己可改變子 女、是否接納孩子、是否願意瞭解孩子等四個教養態度層面,鄭玉英(1983)對其 各分量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1、「自信分量表」是測量父母對教養子女的自信程度,得分高者傾向於對教 養子女的自信程度高;反之,則傾向於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 2、「歸因分量表」為測量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歸因傾向,得分高者傾向於認為 子女的行為及個性受父母影響很大;反之,則認為是受先天因素或命運註定,父 母無力去改變。 3、「接納分量表」測量父母對子女的接納程度,得分高者較能接納孩子的需 要及獨特性;反之,則傾向以成人的規範要求子女。 4、「瞭解分量表」測量父母願意藉著溝通,瞭解子女的程度,得分高者傾向 於傾聽子女、重視溝通、以期能夠瞭解子女;反之,則傾向於不鼓勵子女發表自 身意見及感受。. 参、教養態度的重要性 父母親教養態度是一種父母親與其子女間的互動,也是父母影響子女人格發 展與行為的重要他人,因此父母教養態度也一直深受各界研究重視。相關研究也 不少。本段落依據國內外關於教養態度之相關實證研究,進行文獻探討並予以整 理之結果。陳美惠(2002)與劉秀燕(2003)研究指出,子女教養責任多由媽媽 承擔,爸爸往往扮演被動角色,多數跨國婚姻台灣媳婦也認為照顧孩子、教養子 女是自己份內的工作,只在不得已情況下才要求先生參與協助,否則先生並未主 動參與。由上述可知,教養子女是新移民女性生活上的重心,其與子女的感情聯 結深厚,甚至孩子常成為她們留在台灣最重要的動機與精神上的慰藉。 在教養子女的相關研究中,皆指出父母教養態度對於子女的影響,在國內研 12.

(24) 究部分,陳美芬(1995)認為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子女學習成就影響很深,積極的教 養態度能幫助子女學習成就提高,而消極的教養態度則為影響子女的學習意願 (引自張靜榕,2010)。陳小娥和蘇建文(1977)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若父母教養 態度採積極方式(包括愛護、保護、寬鬆、精神及物質獎勵等),則與子女的生 活適應成顯著正相關;若父母採消極教養方式(包括命令、拒絕、忽視、精神及 物質懲罰等),則與子女的生活適應呈現負相關(引自李蕙美,1992)。魏惠貞 (1984)研究顯示,如果母親所持的教養態度如精神懲罰、忽視、命令或保護等, 則其幼兒就愈不獨立;若母親持拒絕與物質獎勵態度,則其幼兒的記憶成就表現 就愈差;母親持消極的教養態度則與幼兒的智力呈負相關(引自賴玲惠,2008)。 國外研究部分,Clifford(1959)研究則發現,父母親對子女如果採鼓勵的 方式,則能使子女適應良好,若父母採較多的懲罰,則容易使子女產生退縮、壓 抑、焦慮及攻擊性等反社會行為。Levy(1948)研究得知,母親若過於專制、溺 愛、保護,往往會阻礙子女獨立行為的發展,使其形成不良適應(引自楊瑛慧, 2006)。 綜合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歷年來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皆指出不 適當的、負面的、消極的或是控制的教養態度,都會造成子女產生人格、心理或 是行為上的偏差,而令研究者感興趣的是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是否會影響新移 民女性教養子女之態度,此項結論有待研究結果,再予以確認。. 肆、影響新移民女性教養態度的個人背景變項 新移民女性所組成的家庭,因在不同文化背景、語言溝通的背景之下,呈現 家庭結構多元化的一面,因此研究者想要進一步了解新移民女性個人本身的背景 各不相同,對於教養子女態度的關係如何。雖然個人背景特徵對教養態度是否有 影響至今仍無一致的定論(賴玲惠,2008)。劉秀燕(2003)研究發現,新移民子女 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 突頻繁以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外籍 13.

(25) 配偶子女在行為上似乎有負面表現,也顯示出新移民母親教養子女的困難。 Belsky(1984)認為父母親因為多種的文化背景,如人格特質、工作性質、職業經 驗、婚姻聯繫等,會發展出不同的教養態度。因此,父母在教育與養育子女的方 式、態度、行為上,受到許多外在因素所牽動、影響。本研究則以新移民女性本 身較切身的變項來探討,包括國籍、教育程度、年齡、中文流利程度、來台時間、 社經地位、適應情形,以及孩子狀況的變項,以瞭解新移民女性的人口變項對其 教養態度的關係,並進行本研究之驗證。 一、母親的國籍 張維中(2005)以台北縣新移民子女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指出「父母 教養態度」會因「母親國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羅美紅(2004)指出新移民女 性在教養子女方面,也會受到文化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潘貴美(2009) 也指出影響柬埔寨裔新住民母親教養行為之因素受到母親人格特質如語言質、個 性、情緒特質以及兩國(台灣及柬埔寨)文化的影響。然李宗文(2003)以三至六 歲的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城鄉幼兒母親教養型態的研究中,發現母親的教 養型態不會因母親的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各研究在對新移民母親教養態度 與母親國籍的研究結果分歧,故將國籍納入本研究欲探討的背景變項之一,探討 其與教養態度的關係。 二、教育程度 吳秋鋒(2001)認為教育程度的高低會影響母親社會網絡,以及接受教養觀 念和資源的情形,進而影響其教養孩子的想法與認知。徐綺櫻(1993)認為母親 教育程度越低則對子女的期望也越低,且較多拒絕的態度。鄭雅婷(2007)也指出 跨文化家庭中的家長也認同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接觸較多知 識、方法以及訊息,所以會較重視子女的教育。故教養態度是否會因新移民女性 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為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的重點之ㄧ。 三、年齡 賴玲惠(2008)認為教養方式與母親年齡有顯著差異,年紀大的母親比年紀輕 14.

(26) 的母親較少使用權威型的教養,意即母親年齡愈大則教養風格偏向權威開朗型。 蕭昭娟(2000)表示年齡大的外籍母親生活的經驗也較豐富,心裡也比較成熟, 比較能接受孩子的個人的特質,所以在遇到教養子女的困難時,比較容易想辦法 解決。以上研究顯示新移民女性的生活經驗和身心成熟度會影響其教養態度,故 本研究將新移民女性的年齡納入研究背景變項之ㄧ,探討其與教養態度的關係。 四、中文流利程度 夏曉鵑(1997)指出對身處異國的外籍配偶而言,語言以及文字所造成之障 礙,除了造成生活上之不便之外,對其夫家而言,通常無法忍受配偶「媳婦」以 母國語言進行後代子女的教養工作。賴建達(2001)指出,由於外籍配偶不但低識 字,而且是不識字(就中文讀寫說算而言),這對於子女的教養學習會有影響(引 自施奈良,2007)。林振隆(2004)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常使用語言聽懂的程度不 同、常使用語言會說的程度不同與教養子女的勝任感達顯著差異(引自林維彬, 2007)。劉美芳(2001)亦指出這些外籍母親在教養子女上由於較無法使用流利的 語言與幼兒互動,容易受到夫家成員的影響,在教養權責上受到限制。李瑞金 (2004)指出外籍母親即便來台多年,其對台灣的語言、文字與教育了解仍屬不 足,無法教導子女。劉秀燕(2003)在研究中亦指出跨國娶妻的本國男子,大部 分對於孩子教育問題都是不會教、不關心、忽略教養的態度,而媽媽本身又看不 懂字,不會教,若先生不幫忙教育孩子時,她對孩子的教養態度雖然關心,但卻 是無能為力。從以上研究可看出母親的語言程度對於教養子女的重要性,然而新 移民女性大多又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在生活上常需使用語言與子女溝通,故本 研究將新移民女性的中文流利程度納入研究背景變項之ㄧ,探討其與教養態度的 關係。 五、來台時間 由於以新移民女性的來台時間為變項探討其教養態度的研究較少。故本研究 將新移民女性的來台時間納入背景變項之ㄧ,探討與其教養態度的關係。. 15.

(27) 六、社經地位 劉慈惠(1999)認為每一民族或不同社經地位的父母,因其所接觸的文化與 生存環境的不同,會發展它們持有的親子互動模式與價值觀(引自潘貴美, 2009)。劉秀燕(2003)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其子女由於受到父母社經地位較低、 管教態度較放任疏忽、家庭成員溝通困難、家庭衝突頻繁及主要照顧者語言能力 不好、忙於家務生計等不利因素影響,致使親子互動關係情況不佳。魏惠貞(1984) 的研究發現低社經地位母親比高社經地位母親,持用較多的保護、拒絕、忽視等 消極教養態度;低社經水準幼兒比高社經水準幼兒更獨立。另有以國小父母親為 對象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引自賴玲惠, 2008)。上述研究顯示新移民女性的社經地位是否會影響其教養子女的態度,不 同的研究其結果不同,故本研究度將社經地位納入研究背景變項之ㄧ,探討其與 教養態度的關係。 七、子女的性別 羅美紅(2004)研究發現東南亞外籍母親對於子女教養態度會因個人背景有 差異;但不會因為子女性別而有所差異。魏惠貞(1984)研究學前兒童獨立性、 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指出,母親對待女孩比對待男孩更持寬鬆的教養態度(引 自賴玲惠,2008)。陳富美(2002)研究結果,放縱教養對男孩正向行為的影響 較為顯著,獨立、利他、親和三個面向皆與放縱教養呈現負相關;民主教養對女 孩的影響力較為顯著,民主教養與獨立及親和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關連(引自徐玉 梅,2006)。然而羅佳芬(2002)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則發現,父母管教態度 並不會因子女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基於研究者文獻整理時發現各研究在 對父母教養態度與性別的研究結果分歧,因此想瞭解新移民女性的教養態度與子 女性別之間的差異,因此將子女的性別納入為本研究欲探討的背景變項之一(引 自張惠琴,2009)。. 16.

(28) 八、子女的數目 方毓秀(2005)研究指出不同子女數在母親的教養上無顯著差異。徐玉梅 (2006)指出在外籍母親家庭中,不同人口變項(性別、手足數)的幼兒,感受到 外籍母親採用的管教方式,並無顯著的差異。然而黃琇青(2008)的研究結果卻顯 示,父母因子女數目不同在教養信念上有所差異。各研究對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 數目的研究結果分歧,故本研究度將子女數目納入背景變項之ㄧ,探討其與新移 民女性教養態度的關係。 九、適應情形 新移民女性來到台灣後,在心理上會有著不適應的困擾,她們對於台灣沒有 認同感,只知道使用原生國教育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常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 問題(蔡奇璋,2004)。當子女進入幼稚園或國小後,開始面臨文化認同的危機, 雖然孩子比大人容易融入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但是作為母親的新移民女性,如果 文化適應不良,其生活態度會影響到子女,讓她們感到挫折並欠缺歸屬感(劉美 芳,2001;張憲庭,2005;引自曾家琪,2008)。故教養態度是否會因新移民女性 的適應情形而有所差異,為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的重點之ㄧ。 綜觀新移民女性與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發現,新移民女性的教養態度、受到 許多因素的影響,此外,一些研究指出台灣新移民女性的教養態度現況良好;另 也有一些研究結果則顯示教養子女時所面臨的困境。故本研究係針對新移民女性 的教養態度進行研究,並採取客觀容易認定之人口變項,包括新移民女性之國 籍、教育程度、年齡、中文流利程度、來台時間、社經地位、適應情形、子女的 性別、子女的數目等,以探討新移民女性的人口變項對其教養態度影響之情形, 並進行本研究之驗證。. 17.

(29) 第二節. 社會支持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內容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社會支持的定義與功能,第二部分探 討社會支持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探討社會支持的測量,第四部份探討社會支持 的來源與類別、第五部分探討影響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的個人背景變項,茲分別 說明如下。. 壹、社會支持的定義與功能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在不同的學科研究中,社會支持常被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社會連結(social bonds)、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有意義的社會接觸(meaningful social contact )、 可信賴的知己 ( availability of confidants)、 友誼關係 ( human companionship)和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等。這些語詞都是用來表示社會支 持這個概念,而其所指出的共同點即是人類關係的關聯和重要性(Turner,1983; 引自林永盛,2007)。 社會支持是從社會關係所得到的幫助(Kreitner & Kinicki,1997)。英文的字彙 裡,「支持(support)」代表給某人聲援支持或力量,「社會支持」描述的則是這 些協助的來源,是來自個人、社會、團體或是社團等。最早始於Durkheim在1858 年對自殺的研究,認為自殺率與親密社會關係的缺乏有大的關係(引自徐靜芳, 2003)。自從Cassel及Caplan同時於1974年提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以 來,許多的研究者開始投入其研究,探討社會支持之意義、次元(dimensions)、 種類、來源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周玉慧,莊義利,2000;轉引自曾佳珍,2010)。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研究不少,但是有關社會支持的概念,至今並沒有明確 的定義,因為社會支持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做解釋。 Kaplan、Cassell 與 Gore(1977)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藉著與他人之互動 關係來滿足本身之基本社會需求,而這些社會需求包括關愛、尊嚴、贊同、歸屬、 18.

(30) 認同和安全(引自林慧貞,2008)。Norbeck、Lindsey和Carriery(1981)認為社會 支持是個體透過人際關係的交流,感受到親友及有意義的他人對自己的愛與關 心,並對自己的行為和價值給予肯定和認同,提供象徵性和實質性的幫助。由此 可知,社會支持是發生在個體與個體或團體間的動態的人際歷程(引自陳正弘, 2006)。陳慧君(2009)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主觀感受到有支持的作用,由社會關 係連結所組成,因此可以透過人際關係中的交流,例如配偶、子女、公婆、父母、 朋友、鄰居、社會團體、專業機構等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裡,感受到他人對自己 的行為舉止、價值想法給予肯定和認同,以及所付出的關心或提供象徵性或實質 性的幫助。上述以社會支持的運作歷程定義的學者們認為社會支持是發生在個體 與個體或團體間的動態的人際歷程。 Cobb(1976)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層次的資訊交換,是個體知覺到與自我 相關的訊息,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和有價值的信念,以及相互溝通和互惠網路 中的隸屬感。王朝茂(1990)認為社會支持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個人在這樣的互 動過程中,能夠得到心理或物質方面的幫助,能夠增進應付環境,解決問題,人 際適應的能力和信念(引自曾佳珍,2010)。張郁芬(2001)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體 藉由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獲得其社會網絡中重要他人所提供的各種形式 協助,使個體促進身心健康、生活適應良好。鄭照順(1997)則認為社會支持是 指個人在社會體系中,覺得受到關心、尊重與協助,而這些來自社會他人的資源, 能夠幫助個人減少壓力或解決問題,或增加其因應能力。上述以社會支持的交流 資訊定義的學者們認為社會支持是接受者與他人交流並獲得他人的支持,包含個 體認知與自我相關的資訊。 有的學者強調從個人的主觀知覺或認知來看社會支持,Tolsdorf(1976)指 出社會支持是任何行動或行為,對個人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特定狀況下所產 生的作用,這種支持作用必須經由當事人來衡量(引自簡孟嫻,2003)。Sarason、 Levine、Basham與Sarason(1983)認為社會支持必須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當個 人需要幫助時,知覺到有人可以求助;對這些支持感覺滿意的程度(引自林信言, 19.

(31) 2008)。林麗玲(1988)認為社會支持必須要接受者感受到被支持才算是社會支 持,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干預而不被接受。鄭趙順(1997)認為社會支持是一 種個人主觀的認定,是個人經由與他人互動而滿足其基本需求的程度,這些需求 可經由情感性支持、認知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來獲得。汪俐君(2003)指出社會 支持可視為個人經由與他人的互動,得到主觀上情緒需求的滿足,或是實質需求 的滿足。上述以社會支持的功能定義的學著們認為社會支持能提昇個體的福祉和 滿足個體的需求,並讓個人感受到關心、尊重與協助,且社會支持的作用會因為 個體主觀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Barker(1991)在社會工作字典中將社會支持定義為「為滿足個人社會生存 需要而需藉由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動與社會關係所提供的各種支持」 。House(1981) 認為社會支持是人際間的交流活動,包括情感的關懷、工具的協助、資運的提供 和評估等等。Thoits(1986)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 動,從中得到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或工具性支持,以滿足個體的需求及增進 適應環境的能力。曾肇文(1996)認為社會支持是來自個體的外在環境,包含家 庭、學校、社區、工作地點或社會對個體所提供之各類情緒、訊息或實質等支持 協助,不管其支持的傳達是為個體所知覺或實際接受,其主要是在於傳達了個體 是被關心、被在乎的訊息。汪俐君(2003)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能感覺到及實際 接受到由他人所提供的實質上、情緒上和資訊上的協助與支持,可視為個人經由 與他人的互動,得到主觀上情緒需求和實質需求的滿足。楊真華(2004)認為社會 支持是當母親面臨壓力時,干擾其內在的認知平衡,而產生身心變化時,能藉由 外在的社會資源來提供母親在情緒上、價值上、訊息上及實質上的支持與照顧, 來增強母親的自我調適能力,以因應壓力。上述以社會支持的內容和網絡定義的 學著們認為社會支持能提供個體社會情感性(如:情感、瞭解、接納、重要他人 的認同與信任)、工具性(如:忠告、提供訊息、經濟支援等)和認知性支持(提 供認知、經驗等)等支援內容。並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系統中,個人與社 會環境的連結與互動,這些連結與互動包括個人與家庭、學校、社區、以及社會 20.

(32) 中各種機構、團體,從這網絡中,個人可獲得相關社會支持。 儘管學者分別從不同層面探究「社會支持」的定義,但幾乎都包含了一個相 同的概念,即社會支持在人類關係的關聯和重要性中是一種可提供協助的關係。 由此可知社會支持是發生在個體與個體或團體間的動態的人際歷程,個人能主觀 感受到有支持的作用,以及透過人際關係中的交流,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行為舉 止、價值想法給予肯定和認同,以及所付出關心或提供情感性、資訊性或工具性 的幫助。 二、社會支持的功能 由以上關於社會支持定義的探討中,得知社會支持對於人類互動關係的關聯 和重要性,是一種可提供協助的關係,讓個人可得到需求的滿足與更好的適應能 力。以下就各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功能,分別說明如下: Cobb(1976)指出社會支持有三種功能:1.讓個體覺得自己是受到照顧與 關愛的;2.讓個體相信自己是受重視尊重的;3.讓個體確認自己是屬於溝通網路 中的一份子,負有共同的義務(林慧卿,2006)。Caplan(1974)也指出社會支持 有三大功能:1.幫助個體使用心理資源解決其情緒上的困擾;2.分擔個體的任 務,提供個體金錢、工具、技能上的幫助;3.提供認知性的指引,幫助個體解決 困境。此外,亦有學者Thoits(1982)指出社會支持具有三項功能:1.使當事人 減輕壓力的威脅性:從認知上改變對壓力的看法;2.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如同情、 了解、關懷、鼓勵等;3.實質上的支持:如提供經濟上的援助、行動上的支援、 需求的協助等(引自陳美玉,2010)。可見社會支持能夠減輕壓力、提高因應問 題和適應的能力,並滿足個人的需求。 House和Kahn(1985)認為社會支持和健康的關係主要有二個功能:1.直接效 果(direct effect):個體不論是否處於壓力情境下,其所感到的社會支持程度增加, 個體生理與心理適應情形就越好。社會支持能夠滿足個體重要需求並提升個體幸 福感及身心健康。在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果下,個體持續處於正向經驗的環境中, 所以使個體產生正向情感,認為個體對於環境具有可控制感及預測能力,並且會 21.

(33) 產生自我價值感。2.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 :緩衝效果是在個體處於高壓力情 境之下時,社會支持所能發揮之功效,在低壓力情境下反而效果不明顯。此外, 個體在知覺壓力事件來臨時,若有人能夠適時提供其必要的資源與協助,則會提 高個體處理問題之自信心,並增加其因應之能力。 Shumaker與Brownell(1984)亦認為社會支持同時具有直接效果與緩衝效 果,並且進一步說明,直接效果的發揮在於滿足個人的親密需求,提升並維持個 人的自我價值與個人的自尊,而緩衝效果的發揮則主要是作為因應壓力所需要的 訊息與資源(引自林慧貞,2008)。Cohen與Wills(1985)在整理了1975-1984十年 間,關於社會支持的文獻之後,發現無論是社會支持的直接效果、或是間接效果 均能獲得文獻支持(引自邱吟馨,2008)。除了直接效果及緩衝效果之外,Sarason 等人(1983)也認為社會支持對個體心理適應而言有多方面的幫助:1.個體能夠 依賴支持者及時對所面臨的問題提供直接的幫助﹔2.個體能認知自己有一個良 好的支持系統,此系統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能提供心理上的幫助﹔3.支持系統 能協助個體能感受被接納、被愛與有價值;4.支持系統對於個體的生理及情緒健 康上是有助益的(引自林慧貞,2008)。此外,Jacobson於1986年提出,以壓力情 境來看,危機時期最需要情緒性支持,轉變時期最需要訊息性支持,不足狀態實 質性支持則是最重要的(引自黃俐婷,2004)。上述說明了社會支持同時具有直接 效果與緩衝效果,對個體可以提供實質上的直接幫助、接納情緒上的感受,同時 也改變個體的認知,對個體在心理適應方面產生了正向的預防和調節的作用。 吳月霞(2006)將社會支持的功能歸納成兩點:1.消極的預防及消除生活壓 力:當個人的正常生活運作被重大事件所影響時,社會支持可以降低其對人的負 面影響及偏差行為,增進個人適應生活的能力;2.積極的增進心理健康與自我肯 定:社會支持有助身心健康並提升個人的心理幸福及自我價值感。鄭照順(1997) 及蔡嘉慧(1998)歸納出社會支持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1.增進情緒的穩定:經 由外界的關心、鼓勵,可以使個體產生正面積極、健康、愉快的經驗﹔2.增加認 知廣度:由於別人提供有效的經驗、知識和問題解決的訊息,對於壓力的減輕以 22.

(34) 及困難情境的解除,有很大的助益﹔3.解決實質的困難:外界提供人力、金錢、 物力等資源,可以協助個體改善生活困境或者財務危機。張郁芬(2001)經由文 獻的歸納,整理出社會支持的五種功能,包括:1.減緩壓力對個體身心方面的傷 害;2.促進個人情緒上的穩定;3.藉由別人提供有效的知識與經驗來解除個人的 困境;4.消除壓力,解決個人物質上缺乏的困境;5.提高個人的自尊心與被肯定、 被接受的功能。上述學者的研究可看出社會支持的功能包括:提供個人心理健 康、情緒支持、物質援助、知識經驗等。此外,亦有學者提出社會支持的功能是 人在面對問題時能提供整體性和連貫性的功能,如高迪理(1991)亦指出社會支持 是個體在面對壓力、處理問題時的資源網絡,就社會支持應用於實際事件發生時 對個體的處置服務中,可從預防、適應、治療三方面去探討。以上國內外學者對 社會支持的內容看法因目的不同雖各有差別,但皆指出給予個體支援的概念。 國內外各學者對社會支持功能的探討,我們可以知道社會支持對個體身心健 康之影響包含了主要效果與緩衝效果,來滿足個人的需求,並促進個人身心健康 與生活適應之效能,以及減輕個體的壓力,並增加適應能力,其種類因個體不同 的需求產生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其過程會產生被關懷、被尊重、被認同等正面 功能。 綜合上述學者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可看出社會支持的功能包括:提供個人 心理健康、情緒支持、物質援助、知識經驗等,以促進個人身心健康與生活適應 之效能,並滿足個人的需求。藉由這個關係,可否幫助新移民母親的適應能力, 特別是在教養子女上,其所接受到的社會支持能否對其在子女的教養態度上帶來 正向的影響,意即探討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的關係。. 貳、社會支持的相關理論 從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領域,整理出有關社會支持的四個理論分別是:社 會整合論、社會交換理論、緩衝理論及個體環境適應論,茲分述如下:. 23.

(35) 一、社會整合論 社會整合論是社會學大師涂爾幹(Durkhein)所發展出的一個重要理論,此 理論是以個人的社會參與、整合及有意義的互動所形成的「集體意識」 (collective conscience)作為群體的信念和行為準則。此依理論的考量使得 「社會支持」的研究,超越了個人的視角,而著重在人口、團體與組織存在的社 會整合特質,強調社會因素與社會實體的重要性(引自王素蘭,2006;洪秀珍, 2000)。從社會整合的觀點來看,社會若能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與良好的支持內 涵,將可能對於有效減少新移民女性的社會適應的問題,及增加個體的適應能力。 二、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的創始者是Homas,其理論基礎乃是奠基於「酬賞」的觀念上。 依此觀念而言,社會支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為一種交換的過程,若交換 的雙方不能彼此都得到滿意的結果和利潤,那麼也就沒有交換的必要,社會互動 亦不會產生。換言之,提供資源者在交換的過程中,因花費時間、能量、資源等, 獲得了內在的滿足,以及因提供支持而獲得正向之社會評價。另一方面,受惠者 則在得到支持的過程中受益,亦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特性, 就是人際往來間的「對等性」,也就是說,接受援助者與提供援助者間是互相幫 忙,在供需之間維持平衡(黃弘彰 2007;王素蘭,2006;杜玉禎,1997)。所以 社會交換理論強調雙方在互惠的原則下,然新移民女性來自較弱勢的國家,可能 在金錢、能力上不如一般人,但是還是可以藉由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互動,藉著 資源交換的互動,接受者和提供者雙方,都能彼此付出,且得到回饋。 三、緩衝理論 Sarason、Levine、Basham、Barbara(1983)則提出社會支持主要包含兩種功 能:(1)提供個人正向的適應與發展。(2)作為壓力的緩衝(引自楊正誠,2003)。 Cohen, Arad, lorber和Pollack (2007)亦指出,社會支持和社會壓力之間是呈現負相 關,擁有社會支持越多的人壓力愈少,相對地,愈少社會支持的患者壓力愈多。 Belle(1982)的研究則發現:社會支持越強的女性,其產生焦慮的情形將減少, 24.

(36) 同時其自我掌握、自尊及自尊的穩定度越好。因此社會支持是生活的緩衝力,對 生活適應具有正向之幫助。 緩衝理論是由Antonovsky 等人所提出,認為社會支持代表一個緩衝器,保 護人們在壓力中得以有緩衝的力量。而Swinddle(1983)的研究發現,擁有較多社 會支持的個體,比較能夠彈性處理生活上的壓力問題,具有緩衝的效果,可減輕 身心症狀的發生(引自王素蘭,2006)。由以上緩衝理論可知,若新移民女性有足 夠的社會支持,當承受壓力時,社會支持就會發揮緩衝壓力的作用,並可促進身 心健康與生活適應。 四、個體環境適應論 每個人在進入不同的文化適應時,都可能會面臨一段文化轉換的適應期。雖 然在這連續的適應過程中,每人經歷個階段所需的時間不同,但主要是由個體本 身的特質以及環境的支持所影響(Pries,Stanton&Ostenfeld,2006)。個體環境適應 指出人與環境是交互作用的,當個體知覺到人─環境衝突時,則調適作用就會發 揮其功能,根據此理論,調適作用的產生依個體的需求或環境的供應而定。若環 境供應的支持能夠切合個體在量、時間、資源、架構、功能等方面的需要時,則 調適作用就能發揮功效(Shinn et al. 1984,引自黃弘彰 2007)。在環境適應 論下,新移民女性在教養子女上有所需求或衝突時,若環境能提供支持,則有助 於其在教養子女上的調適並發揮功效。 由以上四個社會支持理論的觀點,可以得知社會整合論強調透過社會參與和 社會互動,來建立共同的生活方式;而新移民女性若能主動參與社會上的各種活 動,以能建構一個共同的社會意識,並分享和豐富其的社會支持系統,亦有助於 其在教養子女上的支持。在社會交換理論中,社會支持是一種資源的交換過程, 建立在彼此互惠的原則下,如新移民女性的家人在提供支持給新移民女性的過程 中,建立親密關係,獲得了信任,而新移民女性也因得到支持,加快了其在台灣 生活適應的腳步。緩衝理論將社會支持視為個體在面臨生活壓力時的緩衝器,如 25.

(37) 新移民女性在教養子女的過程遭遇困難或挫折時,親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勵,就 是一個緩衝器,可給予其有關教養子女的訊息、知識或事實上的協助,以幫助其 解決困難並增進其教養子女的信心。個體環境適應理論強調若環境提供的支持能 滿足個人需求時,則能發揮此理論的最大功效,而教養孩子是新移民女性生活的 重心,若能滿足其教養上的需求,對其教養孩子亦能發揮功效。因此,本研究依 緩衝理論以及個體環境適應理論,認為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教養子女上,若能藉 由其主觀知覺以及環境供應的支持能夠切合新移民女性在教養子女方面的需要 時,則社會支持就會發揮緩衝壓力的作用,意即調適作用就能發揮其教養子女的 功效,以增進其在台灣的生活適應和教養子女的自信心。. 参、 社會支持的測量 社會支持如何測量,不同研究者對社會支持的概念而言,因研究對象、研究 方法、測量方法的不同也有所差異(汪俐君,2003;陳正弘,2006;陳慧君,2009), 茲分述如下: 一、網路分析法 網路分析法是以量的方法探討被支持者支持體系的大小、密度和連結的程 度。例如,個人在家庭內、參與社區組織、或與朋友的接觸等情況;以及個人的 社會網絡之大小、多元性、密度等作為測量目標(邱文彬,2001)。但這種方法的 測量只呈現人際關係是否存在的現象,對於互動的內涵與結果無法了解。且社會 網絡不一定能代表社會支持的量,相同大小的社會網絡,對不同的接受者而言可 能有不同的感受,難以訂出客觀的標準(汪俐君,2003)。 二、主觀認定法 陳慧君(2009)認為網絡分析法的測量向度僅著重於客觀量化的資料,無法測 得個人主觀的被支持感受,因此指出社會支持應包含兩個因素:1.個體主觀感受 到在急切需要協助時,能有足夠的對象可以讓其求助。2.個人經由他人的幫助或 支持而主觀得到的滿意程度。汪俐君(2003)亦認為主觀認定法則是以質的方法來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 以前讓孩子寫劇本,發現會變成一個 人在忙,其他人閒閒沒事做。後來改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小一,我來了!(升小一) 48.00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快的時 候,像我的女兒一樣,每 件事情都只會抱怨,只會 羡慕其他人,希望她看過

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每天與孩子互相分 享感恩和快樂的事,建立正面積極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