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研究"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壹章 緒論 現代社會的少子化現象,使得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點上,因 此幼兒教育的多元發展倍受重視。闕月清(2005)指出,運動對幼兒身心的成 長有很大的助益,養成健康體能之重要性更應從小關注。此外,Sanders(1994) 亦提到,幼兒時期的規律運動參與,可促進身體動作發展、增進健康。然而, 當前針對學校體育發展的相關研究,仍偏重在以小學、中學學生為對象,忽略 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個六年,許多童年經驗伴隨著成長,卻往往影響深遠。以 下節次將分別討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研究限制以及 名詞釋義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這科技發達、知識暴漲的新世代,生存競爭激烈,每個人的自我堡壘愈 疊愈高,從生命起始時就開始累積個人的能力,加上我國的出生率降低,小家 庭中的孩子個個是寶,除了細緻呵護以外,多元而充實的教育資源,是為人父 母所積極關心付出的。盧美貴(1988)指出:「沒有一個社會是完美的,但教 育卻給我們走向完美社會的希望。」幼兒教育就是此希望的種子。教育的目的 在激發人類的潛能,創造理想、幸福的生活,而幼兒教育則是教育的基石,影 響國家的未來,惟我國長久以來的教育過度偏重學科之記憶與背誦,形成知識 的填鴨,並往往由此評斷學生的成就,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謝美慧(2001) 提到,許多先進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不輸給高等教育,近幾年來亦體認到幼 兒教育的重要,致力於改革,使之普及並提高幼教師資水準加強其專業能力。 盧美貴(1988)也提到,人生的第一個六年,是成長最快速、各項發展最 有效的階段。幼稚教育法(1981)更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其宗旨,林曼 蕙(1988)認為,0-6歲是訓練幼兒體能的最佳時機,運動可幫助腦部的發展,.

(2) 2. 而且幼兒的身體會做記憶,發生過的碰觸經驗將永生難忘。此外,在嬰幼兒期, 孩子具有獨特的時間性、生長模式和發展性,可在自然情境下獲得動作技巧的 學習經驗(林翠媚,2000;Gallahue, 1996)。林玉体(2001)更提到,孩子 的生命力充沛,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能,而此特性正是發展體育最大的本錢。 而藉由運動遊戲,能促進幼兒發展強健的體魄,在「生理方面」有良好的發育; 且透過提供多元的學習剌激,加強「認知方面」的助益;並以多樣化的遊戲情 境滿足幼兒「情意方面」的需求;在「社會行為方面」人際間能產生良好的互 動及角色認同;而在「動作技巧方面」更能促成全方位的發展。這些多面向的 刺激對幼兒全人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對未來成人期的健康影響更是深遠(杜光 玉,2005a)。體育是透過動態的形式,促進人類身體、心智、社交三方面的 發展目標,其真正的目的在於培養完整的人格(吳萬福,1988;Bucher, 1979)。 李招譽與洪立(2003)也指出,唯有從小培養愛好運動的習慣,才能奠定國民 健康的良好基礎,若能把握幼兒時期的黃金時段,讓孩子做有系統、有效率的 運動遊戲學習,是有志身為教育者,理應致力投入的重要課題。當前針對學校 體育發展的相關研究,仍偏重在以小學、中學學生為對象,總是在檢討著當代 學生的重重問題,關心其體能衰退、健康警訊、對運動的規律參與與喜好程度 等等議題,其實卻都忽略了人生最重要幼兒階段,因此,希望能增加幼兒體育 相關領域之研究,作為體育教學之參考,乃本研究主要動機之一。 現今生活型態、建築限制、治安環境以及學科掛帥的社會中,幼兒的身體 活動量明顯降低,幼兒肥胖與體能不足等問題一一衍生,因此,運動遊戲便成 為幼稚教育中相當重要的環節(杜光玉,2005b,2005c) 。運動遊戲對幼兒的 成長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參與運動遊戲,可培養幼兒多方面的健全身 心發展(黃永寬,2004a;陳信全,2002) ,然而,幼兒並非成人的縮小版(許 麗鳳,1996),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的模式,與成人大不相同。近年來,相關研.

(3) 3. 究也開始關切幼兒運動遊戲的實施情形(李崑璋,2003;張財銘,2005;陳鴻 雁、黃永寬,2006;黃永寬、何建德、錢慶安,2002;黃永寬,2004b) ,惟大 部份以量化問卷的方式,發放至各幼稚園請園方協助填寫,進而了解其實施內 容,包括師資、活動實施時間、場地及其面臨到的問題與困難等等,僅能就問 卷所統計的數據來看幼兒運動遊戲實施內容的現況,對於實際場域中真實呈現 的部分,無法推論。本研究則以質性的觀察與訪談,更深入地瞭解幼兒運動遊 戲參與之情形,補足量化研究的限制,希望能提供寶貴的資訊,更帶出許多的 關懷與思維,盼能開拓更全面的研究視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由於研究者自大學以來,有機會接觸幼兒運動教學,對幼兒身心發展及其 運動參與因素深感興趣,也發現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有鑑於此,希望透過本 研究進一步瞭解幼兒運動遊戲參與的情況,能引起更多教育者、研究者與家長 對幼兒體育發展的重視與努力,以帶給國家幼苗成長、茁壯更多元的空間。.

(4)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透過觀察與訪談,進一步了 解幼稚園中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為何,及幼稚園中運動遊戲相關課程的實 施效果為何,更深入探討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有何影響,也盼能 發現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運動遊戲參與表現上是否有所異同。.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於 97 學年度第一學期,採立 意取樣的方式,進入臺北市一所幼稚園園內大班班級內,透過觀察運動遊戲課 程,蒐集相關資訊,並選取男、女幼兒各 3 名,經由家長同意進行深入觀察, 觀察期間針對所發現之個別問題進行教師、幼兒與其父母的訪談,且視個別情 況調整適合訪談之時間、地點與次數,以補足觀察中所遺漏或無法取得的資 料。另外,亦邀請相關教師進行個別訪談,以瞭解幼稚園內運動遊戲課程之實 施情形,並探討幼教師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態度。.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經主題與研究範圍之確立後,研究限制如下: 一、 研究樣本限制 (一) 就樣本選取而言,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ㄧ所幼稚園大班幼兒作為觀 察對象,無法進行大範圍採樣,在結果推論上無法做地域性或城鄉間 的比較。 (二) 就受訪者(幼兒)身心發展而言,可能因為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個別差 異,研究者需盡量以口語化為幼兒解釋並釐清問題之意義,並反覆以.

(5) 5. 不同問法來確認回答之真實意思。 二、 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方法中之訪談法,係針對相關教師及家長進行個別訪談,幼兒則採 團體訪談,用以暸解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情況,是以個人之自陳答案為主,僅 假定其皆真實回答。.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為更清楚呈現本研究相關名詞,以下為名詞釋義: 一、幼兒(children) 幼稚教育法(1981)第二條指出其對象,係指 4 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兒童。 盧美貴(1988)也指出,幼兒教育的施教對象,就狹義的範圍來說,即為 4 歲到入國民小學前的幼兒。本研究之進行亦透過台北市一所幼稚園中,大班班 級之幼兒作為觀察,並取 6 個個案做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幼兒, 泛指幼稚園中大班的孩子。 二、運動遊戲 運動遊戲是以「運動(movement)」為主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 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力」為目標的活動(林風南,1990) 。 本研究所指運動遊戲,係指幼兒依學校課程、家庭(父母)安排或自由意願. 等背景因素下,所參與的大肌肉身體活動、遊戲等情形。.

(6)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參與的情形,本章的目的在於介紹與本研究 有關的理論與研究,由幼兒發展出發,探討幼兒階段運動遊戲之重要性,進而 切入幼兒的運動遊戲參與,並探究幼稚園課程與家庭教育對幼兒運動遊戲之影 響,以及幼兒運動遊戲中性別差異之情形。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幼兒發 展相關理論;第二節為幼兒運動遊戲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家長對幼兒運 動遊戲參與之影響;第四節為幼兒運動遊戲中之性別差異;第五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幼兒發展 幼兒發展相關理論 發展相關理論. 「發展(Development)」是指量的增加與質的改進。赫克黎(Huxley) 說: 「發展即生命。」 ,蓋塞爾(Gesell)說: 「發展與生命包括整個人生歷程中 一切身心的變化。」 ,我國心理學家蘇鄉雨則指出: 「發展是身體各部分形狀變 化,而且生長過程中,各部分統一成為機能的單位。」 (引自盧素碧,1977)。 張春興、楊國樞(1976)指出,發展一詞是指在個體生活中,其行為產生連續 性與擴展性改變的歷程,同時包括量的增加(生理的)與質的提高(心理的) 兩方面的改變。李秋霞(2002)也認為,發展是ㄧ個不斷改變歷程,從受精卵 開始到死亡為止,包含質與量的改變。綜合以上學者觀點,發展可說是個體在 其生命歷程中,身心的變化(即質與量的改變),且是連續、增進的。幼稚教 育法(1981)所規定的幼稚教育對象係指四歲至入國民小學前的兒童,而幼稚 教育的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密切配合家庭教育來 達到達成以下五項目標: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2.養成兒童良好習慣;3.充實 兒童生活經驗;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由此可知,幼兒 時期是各方面發展相當重要的關鍵階段,舉凡認知、語言、智力、心理、人格、 動作、思想、情緒、行為等等,皆應在此可塑性高的時期受到重視及開發,以 作為永續而全面的發展基礎。本節將針對幼兒認知發展、身體動作發展及其他 與身體活動相關等發展理論,進行文獻整理與探討。.

(7) 7. 壹、 幼兒認知發展 一、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為聞名世界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主動與環 境交互作用並操控環境是認知發展的原動力,特將兒童與青少年分為四個 階段:0-2 歲,感覺動作期;2-7 歲,前運思期;7-11 歲,具體運思期;11 歲以上,形式運思期。 根據林生傳(1994)引用 Slavin(1988)整理如表 2-1: 表 2-1.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認知發展階段. 大約年齡. 主要成就. 感覺動作期 0-2 歲 形成「物體長存」的概念 (Sensorimotor Phase) 前運思期 使用符號(symbols)表徵, 「集中」 2-7 歲 (Preoperational Phase) 而「守恆」的思考特徵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可逆性及邏輯思考能力增進 (Concrete Operations Phase) 形式運思期 11 歲至成年 能做抽象思考 (Formal Operation Phase) ,林生傳,1994,台北市:五南。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心理學”(頁 24). 二、 布魯納認知理論 布魯納是美國知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提出的「表徵系統論(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theory)」,與皮亞傑之論點有相似之處。其兒童發展理論分 三期,整理如表 2-2: (一) 動作表徵期:以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外在世界 (二) 形象表徵期:以知覺經驗做為認知與記憶 (三) 符號表徵期:運用邏輯或使用符號來代表認知的世界.

(8) 8. 表 2-2. 布魯納表徵系統論的三個階段. 階段. 近似皮亞傑的. 主要特徵. 動作表徵期. 感覺動作期. 以感覺和動作來認識外在世界. 形象表徵期. 前運思期. 以知覺經驗做認知記憶. 符號表徵期. 具體運思期. 運用邏輯、使用符號來代表認知的世界.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心理學”(頁 27),林生傳,1994,台北市:五南。. 三、 認知概念構成要素 Gallahue(1996)將幾個與動作相關之認知概念的學習狀況,作為提供 體育課程發展的基礎內容。而構成認知概念有五個要素,即技能概念、動 作概念、活動概念、健康概念、知識(學術)概念。許義雄(1997)將其 整理如圖 2-1: 藉由體育的概念學習. 技能概念: 技能概念: 身體如何移動 基礎動作 特殊動作. 活動概念: 活動概念: 身體應向何處移動的知識. 知識概念: 知識概念: 藉由動作再增強. 形成. 語文藝術 數學 科學 社會研究. 規則. 動作概念: 動作概念: 身體如何移動 努力 空間. 策略. 健康概念: 健康概念: 身體機能的知識. 觀念. 圖 2-1. 形式. 訓練原則 解剖名詞 營養訊息 壓力減少 生理學原則. 認知概念學習的構成要素. 資料來源:引自“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頁 79),許義雄(譯),1997,台 北市:國立編譯館。(Gallahue D. L., 1996).

(9) 9. 四、 幼兒認知發展與身體動作發展之聯結 布魯納認知理論中的形象表徵期,類似於皮亞傑所提出的前運思期 (2-7 歲) ,其特徵為“以知覺經驗作為認知記憶”,國內學者也提出,0-6 歲是生長最快速、模仿最多,想像力最豐富的階段(林曼蕙,1988;盧美 貴,1988),身體動作的發展配合依循此認知發展的特徵,所學習或操作 過的身體動作經驗,也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在動作認知概念的五個構成 要素中,得以從各知識概念增強動作表現,而基礎與特殊動作的技能學 習,透過空間、觀念等動作概念獲得進步,Gallahue(1996)動作認知概念構 成要素,結合技能、動作、活動、健康與知識(學術)等認知概念,增進 動作發展。若能把握該時機,將身體動作與認知概念作結合,必能奠定良 好的動作發展基礎。 貳、 幼兒身體動作發展 幼兒身體動作發展 林曼蕙、林春生、邱金松與賴和海(1981)曾提到,日本學者水谷英三將 幼兒的身體發展分為:型態(如身高、體重、骨骼)、生理機能(如脈搏、呼 吸、睡眠)、感覺機能(如視覺、聽覺、觸覺)、運動機能(如肌肉機能、神 經機能、關節機能、循環機能)及運動能力(如協調能力、瞬發力、耐力)。 吳麗媛等(2005)也指出,身體發展是由頭至尾逐漸發展,稱為「頭尾律 (cephalocaudal)」,從身體中心往外發展,則稱「近遠發展(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許多人會認為身體動作發展是天賦賜予,自然就能學得的, 卻往往忽略它在生長過程的重要性。如果幼兒階段的動作技能學習,無法正確 發展與精細化,將造成成人時期學習上的挫折,而難以獲得成功的經驗。動作 技能的發展可以使孩子支配自己的行動,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建立自信心並 增進良好的人際互動,此階段為人生發展變化較大、較快的時期,更是「長身 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鄒碧鶴、張鳴珊、李岫蓉、顏懿汝,2004;蘇建文, 1998)。.

(10) 10. 一、 身體動作發展的原則與影響因素 (一) 身體動作能力 身體動作能力強調的是動作的控制(許義雄,1997),包括大肌肉與 小肌肉的動作。幼兒的動作能力可區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兩種,粗動作 以大肌肉動作為主,亦即運用軀幹四肢做移動或姿勢改變的動作,如跑、 跳、投擲等;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則指肌肉控制及協調的發展,如運用手眼 協調的手指動作或是手指及手腕的動作,如畫畫、翻書、扣鈕釦、繫鞋帶 等動作(李秋霞,2002;林惠雅,2003)。 (二) 身體動作發展的原則 身體動作主要因為天賦上的生理成長,加上後天的學習,得以獲得發 展。而人體發展的方向,有其依序的原則,若能根據生理上的成長速度, 配合適當的學習刺激,即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盧素碧(1977)指出, 動作發展的原則如下列所述。 1. 發展的方向:由頭到尾(由上到下)、由中心軀幹到邊緣四肢(由 中心到邊緣)。 2. 從整體到特殊的發展:先統整後分化(先發展大肌肉動作,再發展 小肌肉之精細動作)。 3. 受兩大因素影響:成熟與學習 (三) 影響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的因素 盧素碧(1977)指出,影響幼兒動作發展的因素有五,包括幼兒身體 的健康狀況、身體結構、智力問題、心理衛生及家庭因素。許義雄(1997) 則認為,影響動作技能學習的環境因素有三:練習機會、鼓勵與指導。整 理二位學者看法,可將幼兒的健康狀況、身體結構智力、心理及家庭五方 面視為內在因素;而練習、鼓勵、指導則為外在環境的影響。綜合這兩大 方向,都値得在體育教學上作為參考。.

(11) 11. 二、 幼兒身體動作發展階段 (一) 身體動作發展類別 累積學齡前階段的所有動作技能基礎,並在適合的情境與充分的練習 下,將能展現出強度、彈性、爆發力、速度、精確度、協調度、平衡、節 律感等八項基本發展項目(李宜賢,2002),錯過幼兒階段的動作教育, 沒有養成基本能力,往後的技能學習將無法順利提升。 根據Pollatou, Karadimou, 與Gerodimos(2004),幼兒的動作發展主要 分成三類: 1、基本動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 包括移動性、操作性與平衡技能; 2、知覺動作發展(perceptual motor development) : 包括身體、時間、空間、方向、視覺和聽覺意識; 3、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基礎動作技能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基礎動作技能能奠定青春期、成 年期成功的運動技能基礎;且能讓孩子享受學習,樂在其中;而孩子一 旦學得,將終生受益。 因循幼兒發展理論,把握幼兒階段結合基本動作能力與認知能力的 發展,著力幼兒體適能的促進,養成孩子身體適應能力,以奠定日後成 長的儲備能力。 (二) 基本動作技能的階段 Gallahue(1996)認為,人類的動作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反射動作階 段、初步動作階段、基礎動作階段及特殊動作階段等四個階段,而 2-7 歲 是動作技能習得的基本階段,也就是所謂基礎動作階段,此時期是幼兒熟 練其穩定性、移動性及操作性技能的最佳時機,就其發展步驟可分成三期: 1、初始期(Initial stage):2-3 歲.

(12) 12. 2、基礎期(Elementary stage):3-5 歲 3、成熟期(Mature stage):6-7 歲 若能把握基礎動作階段,紮實地發展動作技能,將成年後身體動作的 應用,及競技、休閒運動之發展等,將受益良多。詳細動作發展的階段與 步驟如圖 2-2:. 圖 2-2. 動作發展的階段、步驟與動作技能學習層級的關係. 資料來源:引自“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頁 38),許義雄(譯),1997, 台北市:國立編譯館。(Gallahue D. L., 1996).

(13) 13. 三、 運動基礎能力與動作發展的步驟 (一) 幼兒期運動基礎能力的發展 王健次(1978)指出,幼兒期 1 歲以後便可以獨步行之,但大部分仍 以爬、坐為主,3 歲以後在平衡感方面明顯進步。3 到 6 歲期間,其他運 動基礎能力,如站、走、跑、跳、擲等發展情形如表 2-3。 表 2-3. 幼兒期運動基礎能力的發展. 年齡 能力. 3-4 歲. 4-5 歲. 5-6 歲. 站.  能併腳跟站起  蹲立屈伸.  單足立數秒  可以平衡的忽然起來或下去.  可單足站立  可足尖站立. 走.  可以走併足或交換步上 樓或走斜坡  走路不規則且節拍快  能跨過地面上的障礙物  還不太能用手腕及足同 時配合行走.    . 跑.  手腕與足的配合比走起  能止住跑步或改變速度  立刻停止跑步以改變  跑步時尚會整個腳掌全部著 路來容易得多 方向.  能以交替的步伐下樓 能用併足或交替步走下斜坡 梯 走路速度稍慢  走路的速度協調 能避開障礙物,沿著曲線走路  手腳能配合擺動 半數以上孩子可以作跑跳步  腳步加大  能以頭頂物行走.  兩腳尚未能同時瞬間離地. 能從 15 公分處跳下 不太會起跳 跳遠時手沒有動作 跳遠約 10-20 公分. 跳.    . 擲.  不會搖擺  不會身體的扭轉  能擲網球 4-6 公尺.  少數能以單足跳  立定跳高約 20 公分  能慢慢連續併足跨足跳.  能立定跳前進  能助跑跳遠,但手的 姿勢起跳笨拙  尚無法急行跳高  能有韻律的連續跳.  向上投球,同時接住對方平穩  投網球時手能揮動, 的來球 身體扭轉  兩腳前後張開投擲  投遠比投準容易  投球的方向與目測不準  大的球可傳球 4-5 次.   能踏三輪腳踏車的踏板  其他  能穿過繩、拱門   橫臥向側翻滾  .  能輕快地兩腳交替步 能邊踏步邊拍手 跳著走 左右腿交替跳  模仿滑雪、溜冰 能爬上長梯子或長板子  能乘坐踏車 學溜冰、游泳的樣子  能哼歌 橫臥向側翻滾,特別喜愛前滾  能排及分送撲克牌,翻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幼兒體育遊戲”(頁 12-13) ,王健次,1978,台北市:健行。.

(14) 14. (二) 幼兒期動作發展的步驟 兒童動作能力發展的步驟,與其年齡有很大的相關,就 3-8 歲的兒童, 其大肌肉動作技能與小肌肉動作技能的發展,有詳細、具體的建議(吳美 姝、陳英進,1990;闕月清,2005),研究者將其整理如表 2-4: 表 2-4. 兒童動作發展之步驟 大肌肉動作發展. 小肌肉動作發展. 3歲. 以腳站立、以交換步上樓、 從台階跳下、踢大球、彈跳 2-3 次. 拿起積木,放入符合外型之模子、 能翻書頁、解衣服鈕釦、單手持杯. 4歲. 奔馳、踏三輪車、舉球過肩投球、 以單腳跳躍、原地跳 5-6 次、 向前跳、單腳站 4 秒. 以直線條著色、 以輔助器握鉛筆、 熟練地使用筷子、 能堆 9-10 塊積木、 模仿畫正方形、. 5歲. 以交換步下樓、向前跳約一公尺、 向上跳約 30 公分、接彈跳球、 走平衡木、單腳站 6 秒. 6歲. 7歲. 彈跳、以手腕及手指丟擲球、跳繩、 交換步跳、能準確地踢球 綁鞋帶、以指尖握筆、 在協助下能洗澡、打蝴蝶結 騎單車、以棒揮打固定的球. 8歲. 良好身體平衡、渴望技能. 正確的抄寫、縫紉與編織、 良好的手眼協調.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兒童發展與輔導”。吳美姝、陳英進,1990,台北市:五南。 “孩子,動起來!-兒童體能教學”。闕月清(譯) ,2005,台北市:新視野(Partricia Maude, 2005). 四、幼兒身體動作發展之重要 林曼蕙等(1981)認為,人類在出生後的五、六年間,基礎運動模式的 發展,全仰賴中樞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系統的成熟,所以幼兒一旦建立基礎 的運動模式,在往後的學習及生活中,不僅能顯現出幼兒期發育或成熟的特.

(15) 15. 性,亦會影響到幼兒日後的運動能力。因此,幼兒階段是奠定身體動作技能 發展的關鍵時期,值得重視。 參、其他與身體活動相關等發展理論 一、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李秋霞(2002)指出,語言能力包含了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而 語言大致可分為口頭語言(oral language)和書面語言(written language) 兩部分。語言表達的發展,約在 5 歲 6 個月~6 歲間,能很流利的表達。 在幼稚園大班階段,已有基本的認知能力,配合語言能力的發展,該 年齡的幼兒,處於學習的最佳狀態期,能夠接收教學的說明與指令,並透 過語言表達自己適應的情形與困難,沒有溝通的障礙,使得「教」與「學」 出現雙向的互動,加速學習成效。王健次(1978)更指出,由於幼兒運動 遊戲指導者須常以特殊的語言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其對活動的興趣, 並且在動作指令中,結合多面向的認知領域,如身體部位名稱、數字、方 向、大小以及強度等等,因此,運動遊戲亦能拓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幼兒社會行為能力發展 幼兒的社會行為常表現於與同伴的互動中,又稱為「遊戲時期」 ,分為 五個階段:1.無所事事期;2.獨自玩耍期;3.旁觀期;4.平行遊戲期;5.聯合 遊戲期(黃志成、王淑芬,1995)。王健次(1978)也提出,遊戲的發生, 由獨立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到協同遊戲,並延續至社會行為的發展。 階段性的遊戲社會行為發展如表 2-5: 表 2-5 遊戲社會行為發展 年齡. 0歲. 遊戲 方式. 獨立遊戲. 2歲. 3歲. 平行遊戲. 4歲. 聯合遊戲. 5歲. 協同遊戲. 6歲. 體驗協同合 作的快樂. 7歲 積極表現 與人合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幼兒體育遊戲”(頁 26),王健次,1978,台北市:健行。.

(16) 16. 而在幼兒社會行為發展中,性別認同亦有其重要的發展階段(劉秀娟, 1998),如表 2-6 所示。而所謂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幼兒對他 們的生物性別,亦即男孩或女孩的感覺與想法(李秋霞,2002)。2-7 歲左 右的幼兒,屬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前運思期,已對性別產生穩定的 概念,會辨別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也慢慢形成同性、異性的觀念。 表 2-6. 性別認同與發展. 年齡. 性別概念.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0-2 歲. 性別標誌的使用. 感覺動作期. 2-7 歲. 性別是穩定的. 前運思期. 7-11 歲. 性別是恆定的. 具體運思期. 11 歲以上. 性別具有生殖器基礎. 形式運思期.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水谷英三指出: 「幼兒每天的生活就是遊戲」 (邱金松,1977) ,孩子透 過遊戲進行人際的互動,並建構基本的社會行為,大班階段的幼兒已能與 同儕之間進行協同合作,且在生物性別上,產生性別恆定的認同。因此, 在幼兒階段以運動遊戲作為介入,不僅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更能正向增 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三、幼兒各項發展之特性 幼兒階段是生長發展精華且關鍵的時期,與動作發展相關的其他特 性,值得教育者注意,方能有效運用在運動遊戲的指導或教學中。若能根 據幼兒的各項發展特徵,來進行較適切的指導與提示,將達到最佳的學習 效果(林貴福,2004) ,依據幼兒的身體組成、身體協調性、注意力、情緒、 社會性特徵及一般性特徵等,提供有效的教學提示,相關內容整理如表 2-7:.

(17) 17. 表 2-7. 身體 組成. 幼兒發展特徵及體育教學提示表 特徵 身體各組織成長快速; 各器官生長率不同. 教學提示 設計使身體自由活動與姿勢正確的練習。. 幼兒的發展有不同的現象. 設計適合每一幼兒在預備階段的活動。. 大肌肉的運動發展比小肌 肉的運動技巧多. 提供主要的大肌肉活動,並使用器材發展小 肌肉的運動技巧。. 身體 協調性 反應慢. 遠視、對快準有困難. 設計自我測試的活動幫助發展反應時間。 避免遊戲活動含有快速決定的內容,加強投 捕動作練習,使用合適的器材發展眼睛協調。. 注意力 短的、易混淆、喜歡重複. 設計短時間的活動,方法簡單以及次數多的 重複動作,並避免排除性的活動。. 情緒. 稍能控制. 使用適合程度及漸進式的活動,和團體參與 的活動。.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 設計最大的參與活動。. 喜歡成人讚美 社會性 的特徵 逐漸有社會心理 喜歡成功. 觀察幼兒行為並給予正面的回饋。. 一般性 喜歡創造. 提供具節奏性、創造性活動經驗。. 運用同伴或小組活動來教合作。 設計逐漸性、合適性的活動來符合個人能力 所能及之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幼兒運動專題”,林貴福,2004,學校體育雙月刊,14(1),頁 17。. 在幼兒成長發展當中,有許多階段性的特性,身、心各部分出現明顯的特 徵。在身體組成上,幼兒階段身體各組織成長快速,但各器官生長率不同,個 別差異也很大,協調性較差、反應較慢;專注力尚無法持久集中,需不斷重複 適應;以自我為中心,但已能稍微控制自我情緒,可與人合作;喜歡成功經驗 以及成人的讚美。幼兒教育中的教學行為,若能配合幼兒特性做設計與實施, 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 18. 肆、本節小結 3 到 6 歲的幼兒稱為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s) ,此階段的幼兒,在各個領 域上之發展皆為重要且快速改變的時期,Childs(1995)也指出,幼兒在幼兒期 的成長過程是決定人一生中身體、智力、個性及道德等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節 已就認知發展、身體動作技能發展、語言發展、社會行為能力發展等,進行文 獻整理與探討。其中 Sanders(1994)更指出,學齡前兒童在認知、生理及社會三 大領域的發展上,有其重要的發展課題與發展狀況,整理如表 2-8。六歲孩子 的發展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像是語言的精熟程度,足以自我分享與表達;大、 小肌肉適能的養成,促使完成各種動作技能之目標,而社會行為與人際互動的 建立也逐漸形成。 表 2-8. 學齡前兒童發展狀況. 領域. 發展之重要課題. 認知. 語言獲得. 生理. 大肌肉和小肌肉技能 該時期結束前,能夠精熟大部分的動作技能,且能 使用自己的生理技能來完成各種目標。. 社會. 利社會行為. 發展狀況 至六歲時,幾乎能使用熟練的語言能力,表達自己 的需求,並開始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念和經驗。. 學習適當的行為和規則,並逐漸熟稔與其他幼兒互 動的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幼兒階段的教育,為人類發展相當重要的關鍵,無論在生理、心理或社會 等不同層面上的成長與學習,都是邁開人生的第一大步。「身體」是個體最主 要的部分,唯有良好的身體適能與健康,能夠即時應變生活的各項刺激,因此, 動作發展之重要性不容忽視。身體動作技能的養成,與各項發展之間息息相 關,互相影響,透過健全的認知、語言與社會性等發展,能夠更快速獲得動作 技能的學習效果,而經由動作教育與技能學習亦能促進各項發展的成效,相得 益彰。.

(19) 19. 第二節 幼兒運動遊戲意 幼兒運動遊戲意涵與相關研究 滕德政(2005)提出,若說成人的生活重心是工作的話,那麼幼兒的生活 重心就是遊戲了。根據盧美貴(1988)指出,早期許多教育家就強調遊戲的實 施課程,福祿貝爾(Frobel, 1782-1852)主張,「遊戲是起於快樂而終於智慧 的學習」,幼兒的世界是個遊戲的世界,遊戲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且深具意義;義大利蒙特梭利(Montessori, 1870-1952)設立「兒童之家」(Case de Bombini),將各項基本運動如握、搬、走、跑列為日常生活,以促進兒童動 作發展。我國許多研究學者對運動遊戲甚感興趣,王純貞(1997)指出,運動 遊戲可促進運動能力的發展,並培養幼兒體適能。曾玉華(2000)也認為,培 養幼兒期運動能力,應從快樂遊戲中得到。遊戲本身具有的價值與特徵,對幼 兒而言是有正面意義的,而遊戲活動中所構成的各種動作,即是幼兒運動能力 發達的主要因素(沈文婷,1997;吳麗雲,2005)。由此可見,運動與遊戲的 密不可分,遊戲的確是運動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將課程領 域訂為六大部分,即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與常識(教育部,1987)。 2003 年教育部體育司更公布了「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 (教育部,2004), 透過現況的分析提出實施策略,希望以優質的學習環境,增進運動遊戲的參 與,健全幼兒的身心發展,以培育更具競爭力的下一代。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與幼兒階段發展的相關研究相當盛行,然對於幼兒運動遊戲的相關研究 卻有限。在現代科技化的教育中,身體教育與動態生活值得注重與提倡,本節 先透過文獻綜整介紹「遊戲」與「運動遊戲」的意涵,再整理運動遊戲的相關 研究,針對幼兒體能、幼兒運動遊戲與運動遊戲課程等議題,進一步深入探討。.

(20) 20. 壹、 遊戲的意涵 遊戲的意涵 一、 遊戲的意義與目的 郭靜晃(1992)指出,遊戲是因為個體的需要及慾望所發生的,最大的 好處便是提供歡樂的泉源。遊戲是一種轉借行為,沒有固定的模式,且出自 於內在動機,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並非外在的目的行為。遊戲所注重的 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活動或遊戲行為本身,不須追求目標,並具有正向 的影響(Garvey, 1997; Rubin & Fein, & Vandenberg, 1983)。 湯志民(2002)認為,遊戲是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他們的自然反應; 兒童所「做」的即為遊戲,可說是「童年的本質」。遊戲的定義如下:1.遊 戲是愉悅的、享樂的,即使沒有伴隨實際的歡樂徵兆(signs of mirth) ,遊戲 者仍然予以正面的評價;2.遊戲沒有外在目的(extrinsic goals) ,它的動機是 內在的,且沒有其他的目標,是一種方法上的享受(an enjoyment of means) , 而非要努力達成特定的結果;3.遊戲是自發的(spontaneous)和自願的 (voluntary) ,而不是強制的(obligatory) ,是由遊戲者自由地選擇;4.遊戲 是遊戲者主動的參與;5.遊戲和非遊戲之間有系統性的關係(systematic relations)。 透過遊戲,不僅可助於幼兒身體/知覺能力發展,更能提升智能發展、 增進語言、思考與創造等能力,並促進其社會發展,亦有紓解情緒之功能(吳 麗雲,2005)。幼兒每天的生活,即在透過各種模式達到歡樂的感受,完全 是自由、自主地參與,而遊戲即是童年的本質。 二、 遊戲的種類 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指出,幼兒遊戲依其內容性質可分為五種:1.感覺 運動遊戲;2.創造性遊戲;3.社會性活動與模仿想像遊戲;4.思考及解決問 題遊戲;5.閱讀及觀賞影劇、影片遊戲(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湯志.

(21) 21. 民(2002)則整理專家學者的研究,將遊戲分為認知性、社會性、教育性 三大類,如表 2-9 至表 2-11: (一) 認知性遊戲(cognitive play) 表 2-9 認知性遊戲的種類 Piaget 的 K.Buhler(1937) 認知發展階段 感覺動作期 功能遊戲 (0-2 歲) 運思前期 建構遊戲 (2-7 歲) 假裝遊戲 具體運思期(7-11 集合遊戲 歲). Piaget(1962). Smilansky(1968). 練習遊戲. 功能遊戲. 表徵遊戲. 建構遊戲 裝扮遊戲. 規則遊戲. 規則遊戲.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學校遊戲場”(頁 15-29),湯志民,2002,台北市:五南。. (二) 社會性遊戲(social play) 表 2-10 社會性遊戲的種類 Parten Ericson Seagoe (1932) (1950) (1970) 單獨遊戲. Iwanaga (1973). Howes (1980). Winter (1985). 自我世界 非正式的-個人的 獨立的. 平行的. 獨立的. 互相注意. 靠近的. 簡單的社會性. 關聯的. 統整的 互補的-互惠的. 互動的. 平行遊戲. 小世界. 聯合遊戲. 大世界. 合作遊戲. X. 成人的-導向的. 平行的. 非正式的-社會的 互補的 個人的-競爭的 合作的-競爭的.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學校遊戲場”(頁 15-29) ,湯志民,2002,台北市:五南。. (三) 教育性遊戲(educational play) 表 2-11. 教育性遊戲的種類. 種類. 操作遊戲. 體能遊戲. 裝扮遊戲. 規則遊戲. 方式. 掌控設備或器材. 大肌肉遊戲活動. 角色扮演. 結構化遊戲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學校遊戲場”(頁 15-29),湯志民,2002,台北市:五南。. 幼稚園的教育透過遊戲讓幼兒學習,該階段屬於認知發展中運思前 期,已經開始學習裝扮與建構性的遊戲,並進行與人之間的社會性互動,.

(22) 22. 從單獨遊戲進展到聯合(共同)以及合作遊戲。遊戲可分為許多種類,皆 可藉由不同的方式可來達成其所賦予的意義。 三、 遊戲的特質 鄭慧英(1996)指出幼兒遊戲有以下的特點:遊戲是幼兒主動的、自 願的活動;遊戲是一種輕鬆愉快的活動;遊戲是一種假想的活動;遊戲是 一種社會性活動。林惠雅(2003)也認為遊戲有以下的特徵:遊戲是出自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遊戲是一種自由的選擇(free choice) ;遊 戲是具有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 ;遊戲注重過程(process over product); 遊戲並沒有固定的模式。Beckwith 則認為創造幼童遊戲經驗,應呈現的品 質包括(引自湯志民,2002): (一) 複雜性(complex) :不同類型 (二) 連結性(linked) :遊戲間環環相連 (三) 社會性(social):增進幼童間互動 (四) 彈性(flexible) :可有多種方式的運用 (五) 挑戰性(challenging):包含動作協調、平衡能力、柔韌性和持 久力等 (六) 發展性(developmental):提供技能或年齡之挑戰 (七) 安全性(safe):須依照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的指引 減少意外及冒險 (八) 耐久性(durability):能幾近不損毀,因損壞會導致傷害。 總觀而言,遊戲是遊戲者自願且主動參與的活動,沒有固定模式,其 動機出自於內在的自由選擇,注重過程而不強調結果,且能帶來輕鬆愉快 等正面的享受。幼兒遊戲應配合幼兒各項發展,結合各項能力,提供安全 而具有挑戰的體驗。.

(23) 23. 貳、 運動遊戲之意涵 運動遊戲之意涵 一、 運動遊戲的定義 林風南(1990)指出,運動遊戲則是以「運動(movement)」為主體, 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礎能 力」為目標的活動。張財銘(2005)則認為,幼兒運動遊戲是透過自然的 遊戲活動提供幼兒教育經驗,並啟發幼兒內在潛能,促進其各方面的發 展。劉從國與陳冠旭(2001)更以運動、遊戲與教育三項重要內涵建立模 式建構圖,如圖2-3所示。. 遊戲. 運動 幼兒 體育. 教育. 圖 2-3. 幼兒體能模式建構圖. 資料來源:引自“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劉從國、 陳 冠旭,2001,大專體育,56,頁 101。. 二、 運動遊戲的特徵 陳信全(2002)認為:幼兒運動遊戲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發性、自由性、 娛樂性、非現實性及創作性的過程與意願,若沒有此過程與意願那就達不 到樂趣化的效果與作用。且幼兒的運動遊戲是象徵的(symbolic)、富於 意義的(meaningful)、主動的(active)、愉悅的(pleasurable)、自發 的(voluntary)或動機性的(motivated)、規範的(rule-governed )及情.

(24) 24. 節的(episodic)。幼兒經由運動遊戲的刺激,無論是身體、心理、感情 及社會人格上,都會有良好的發展,運動遊戲的整個過程中,是一種能量 的消耗、是一種自我的征服、是一種成就感的體驗且是一種自我目標的實 現與達成。 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是一種簡單的動作教育,透過多變化的實施,並強 調在安全考量下,設定適合幼兒能力之目標。而引起幼兒參與、學習的動 機,則為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最重要的第一步,如藉由故事的引導、器材的 吸引或是情境的佈置等方式(黃永寬,1999)。 三、 運動遊戲的目標與價值 許麗鳳(1996)認為,幼兒並非成人的縮小版,因此,幼兒體育的內 容不應只是成人運動質、量的減少,應有其獨特性。張郁敏(2005)的研 究即將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目標分為「增加身體活動與發展動作技能」、 「樂 趣化教學、奠定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自我肯定與群性發展」和「加強 生活常規與禮儀」等四大主軸,並提出在訂定課程目標時,要先考量五個 因素:「學習效益」、「課程適用對象」、「教學安全性」、「配合園所 課程或活動」與「幼兒興趣與喜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即為:在安全的 環境中,讓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以遊戲的方法從事各種大、小肌肉運動 的教學過程(黃永寬、何建德與錢慶安,2002),泛指幼兒園所實施的幼 兒體育課、幼兒體能課、幼兒體適能課、幼兒體能活動課或幼兒遊戲課等。 透過幼兒園中運動遊戲課程的實施,以進一步促進幼兒的體能與各項能力 發展。 呂素美(1998)則提出,幼兒運動遊戲的目的,包括:1.促進幼兒全 身骨骼、肌肉的全面發展;2.經由教師對孩子的關心及鼓勵,提升每一個.

(25) 25. 孩子的體能;3.教師正確的動作示範與其對孩子的掌握,能產生良好互 動;4.透過幼兒身體的運動,促進腦部的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感情及對 人、事、物的興趣與熱情。 而運動遊戲對幼兒的價值有:身體上的價值(physical value)、教育 上的價值(education value)、治療上的價值(therapeuticvalue)、社會上 的價值(social value)、道德上的價值(moralvalue)、人格上的價值 (personality value)及益智上(intelligencevalue)的價值(王健次,1978; 林風南,1990;黃永寬,2000)。黃永寬(1999,2001)更指出,幼兒的 運動遊戲雖然以樂趣化為重心,但也必須兼具道德與社會層面,方不失去 教育的本質,而幼兒可透過運動遊戲課程學習基本的動作能力,發展身體 動作技能、增進體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為幼兒未來成長打好基礎。 大多數的孩子能從參與運動中得到利益,除了享受運動中的樂趣之 外,還能結交朋友,並學習各種技巧(Jon, 1988)。教育部推動「幼稚園運 動遊戲方案」之理由,除了運動遊戲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外,主要是因為國 內幼兒肥胖率高且身體不健康,幼兒體能狀況不佳成為國家的隱憂,為求 國家永續發展,須從幼兒教育著手,幼兒期良好身心發展的奠定,是儲備 國家競爭力最根本的途徑,教育政策向下扎根有其重要性(楊宗文、黃永 政,2007)。幼兒運動遊戲的內涵有其教育意義,且具多面向的價值並影 響深遠,值得重視與積極發展。 參、 影響幼兒運動遊戲的因素 影響幼兒運動遊戲的因素 陳信全(2002)認為,透過參與運動遊戲,可培養幼兒多方面的健全身心 發展。因此,想要使幼兒真正出自內心及主動的去參與運動遊戲,就需要幼. 稚園的教師及家長們克服上述影響運動遊戲的因素,才能使幼兒融入運動 遊戲之中,得到運動遊戲中快樂與滿足的真諦。林風南(1990)曾提出影響.

(26) 26. 幼兒運動遊戲的因素,分為個人與環境兩大條件,如圖2-4所示。 個人的條件(成熟)   . 身體條件 智能條件 情意條件. 圖2-4. 環境的條件(學習). 兒童 遊戲.     . 性別差異 養育態度 玩伴 遊戲時間 物理條件. 影響兒童遊戲之因素. 資料來源: 引自“幼兒體能與遊戲”(頁 35),林風南,1990,台北市:五南。. 肆、 幼兒體能相關研究 體能的元素包括了健康、運動與競賽,孩子以遊戲的方式,透過身體活動 可達到體能的養成(李小龍、周榮暉,2004)。許麗鳳(1996)提出,學齡前 兒童的運動能力區分為:肌力(含瞬發力、持久力)、柔軟度、持久性與控制 力(含敏捷性、速度、平衡及協調性等)四大項,而在幼兒發展階段中,包含 有七大類的運動能力,即平衡感、協調性、爆發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性 與速度(林風南,1990;劉雅文,2002)。不同於教育部體適能檢測項目,6 歲以下幼兒的體能檢測,需要另外設計施測方式與適用常模,雖然學齡前幼兒 各方面的發育尚未成熟,且個別發展速度差異甚鉅,若完全以體能檢測結果來 判讀個體體能情況的好壞,是不完全合理且不公平的(張靜文、姜義村,1999) , 但在幼兒階段實行相關的體能檢測,確實能具體獲知幼兒基本的體能概況,仍 值得施行。 鄒碧鶴、張鳴珊、李岫蓉與顏懿汝(2004)以平衡性(棒上單足立)、協 調性(手腳併走八字)、爆發力(立定跳遠)、肌耐力(連續單腳跳)、柔軟度 (坐姿體前彎)、敏捷性(10 公尺來回曲折跑)、與速度(20 公尺跑)等七項.

(27) 27. 體能檢測來瞭解幼兒運動能力的表現。朱海鳴、劉韋孝與楊建夫(2008)則選 定了以下五項檢測項目:1.20 公尺跑步;2.立定跳遠;3.手腳併走八字;4.十 公尺來回曲折跑;5.雙手正撐,分別評量速度、爆發力、協調性、敏捷性與肌 耐力,作為學齡前兒童運動能力之參考。 廖應秋(1992)針對城市與鄉村的男幼兒進行體適能的比較,發現鄉村的 孩子可能因為其身體活動的空間寬廣,增加許多動態生活的機會,因此體適能 狀況較佳。李招譽(2002)對於北市幼兒體能狀況的調查研究指出,男生的敏 捷性、爆發力、速度與協調性表現較女生佳,女生的柔軟度優於男生。而鄒碧 鶴等(2004)對南部地區幼兒體能的調查中,也發現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 各項能力皆有明顯進步(柔軟度除外) ,而在爆發力與協調性部分男生比女生 佳,柔軟度則也是女生表現較男生好,其他項目則無顯著差異。整理幼兒體能 相關之文獻如表 2-12: 表 2-12. 幼兒體能之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研究者 作者 研究者 廖應秋 (1992) 劉從國、 陳冠旭 (2001) 鄭漢吾 (2001) 李招譽 (2002) 李小龍、 周榮暉 (2004) 鄒碧鶴等 (2004). 研究主題. 結果/結論 結果 結論. 城市 與鄉村男 幼兒體 (中部)鄉村男幼兒的體適能狀況比城市佳 適能之比較研究 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 透過遊戲促進幼兒體能,並獲得真正的 快樂,藉以培養身心健全發展。. 幼兒體能教學的省思. 加強幼兒體育的落實:師資專業化、重 視遊戲延伸、教材統整、特教幼兒的安 置、重視安全問題、修訂相關法律等。. 臺北 市幼稚園 幼兒體 男生體能普遍較女生好,惟女生柔軟度較佳 能之調查研究 幼兒體能訓練之探討. 體力及運動能力需透過身體活動(運動)而持 續發展,運動乃強身之道,應從小培養。. 南部 地區幼兒 體能發 男生體能普遍較女生好,惟女生柔軟度較佳 展現況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8) 28. 在其他文獻中也提到,幼兒體能的培養藉由遊戲、身體活動得以落實,幼 兒階段各項發展有其獨特性,不能完全套用成人的學習方式與標準來實行,體 能檢測也因此有所不同,更無法建立常模。透過部分項目的施測,取得幼兒體 能概況,亦僅能做為參考,卻非絕對的好壞,重點在於提供教學者指導幼兒體 育的方向,進一步訂定與規劃相關課程(李小龍、周榮暉,2004;劉從國、陳 冠旭,2001;鄭漢吾,2001)。 根據教育部(2004)「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資料顯示,國內幼兒肥 胖率達到 10%,而體能狀況幾乎全面落後日本,發展遲緩的現象嚴重,甚至有 發展協調障礙。由此看來,幼兒運動遊戲的推展與落實,已不僅是「重要」 , 而是相當地「必要」了。 伍、 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 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 運動遊戲對幼兒發展而言,不僅在基本動作能力與體能培養上有正面的幫 助,亦能改善其語言技巧、提升記憶力與想像力,甚或對智力、社會能力以及 群性發展上皆有所助益(李小龍、周榮暉,2004;阮志聰,1989;林晉榮、黃 永寬、姚妮君,2007;林勤昌,2004;徐錦興,1991;陳信全,2002;蔡盈修, 1988;Connie, 1989; Gabbard & Shea, 1979; Penman, Christopher& Wood, 1977)。幼兒運動遊戲的參與,能帶來正面且健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 究者將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整理如表2-13:.

(29) 29. 表 2-13. 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整理. 研究者 Penman, Christopher & Wood (1977). 結果 運動遊戲能改善幼兒的語言技巧。. Gabbard & Shea (1979). 遊戲活動對幼兒記憶力的提升有幫助。. 蔡盈修(1988). 運動遊戲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有正面助益。. 阮志聰(1989).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智力的發展必有幫助。. Connie(1989). 想像力教學對幼兒知覺運動學習,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 及效果。. 徐錦興(1991). 運動遊戲課程的介入,能提升幼兒基本動作能力之發展。. 陳信全(2002). 幼兒在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後,運動能力有明顯進步. 李小龍、周榮暉(2004) 透過運動可持續發展體力與運動能力,應從小培養。 林勤昌(2004). 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基本動作能力發展有助益. 林晉榮、黃永寬 、姚妮君(2007). 透過動作技能的學習,可強化幼兒認知,促進腦部發育 與情意發展,能增進良好的社會性互動與人際關係。.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陸、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近年來 7 篇與幼稚園運動遊戲實施相關的調查報告(黃永寬, 2002;黃永寬、何建德、錢慶安,2002;李崑璋,2003;黃永寬,2004b;張 財銘,2005;陳鴻雁、黃永寬,2006;黃永寬,2007),皆採用黃永寬(2002) 所編製之調查問卷,其後經過修改(大致上相同),並於不同年份、不同地區 發放問卷並回收統計,發現實施內容有以下幾個面向:師資、活動實施時間、 活動場地及其面臨到的問題與困難等等,整理結果如表 2-14:.

(30) 30. 表 2-14. 幼稚園運動遊戲實施相關的研究. 研究者 黃永寬 (2002). 地區 北縣 (151 所). 師資 實施時間 園內教師兼 1 次/週, 任 (非體育 31-40 分鐘/次 相關科系). 活動場地 阻礙與問題 室內外 師資不足、經費不 皆有 足、相關資訊不 足…. 黃永寬等 (2002). 北縣 (151 所). 園內教師兼 1 次/週, 任 (非體育 31-40 分鐘/次 相關科系). 室內外 皆有. 李崑璋 (2003). 北縣、市 (487 所). 外 聘 教 師 1 次/週, ( 體 育 相 關 21-30 分鐘/次 科系). 以室內場 師資不足、設備器 地為主 材場地不足、經費 不足…. 黃永寬 北中南 (2004b) 三區 (355 所). 外聘教師 1 次/週, ( 體 育 相 關 21-30 分鐘/次 科系). 以室外場 師資不足、其他才 地為主 藝取代、經費不 (有遮蓬) 足…. 張財銘 (2005). 南部 (426 所). 園內教師兼 1 次/週, 任 (非體育 21-30 分鐘/次 相關科系). 以室外場 經費不足、其他才 地為主 藝取代… (無遮蓬). 陳鴻雁、 黃永寬 (2006). 共 25 縣市 園內教師兼 1 次/週, (1992 所) 任 (非體育 21-30 分鐘/次 相關科系). 以室外場 經費不足、師資不 地為主 足… (無遮蓬). 北中南 三區 (355 所). 以室外有 未討論 遮蓬場地 與室內場 地為主. 黃永寬 (2007). 北、中區外 1 次/週, 聘 體 育 教 21-30 分鐘/次 師;南區校 內教師兼任. 師資不足、經費不 足、相關資訊不 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整以上文獻後發現,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課程的比率相當高,表示運動 遊戲課程在幼稚教育中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點。分析結果分為五大部分, 如下: 一、 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比率:幼兒園實施運動遊戲課程的比率相當高,平 均比率約為 85%,表示運動遊戲課程在幼稚教育中的確是不可或缺的 一項重點。 二、 實施時間:根據 Griffing(1983)指出,幼兒自由遊戲的時間至少需要.

(31) 31. 30~50 分鐘才足夠。以上研究中,大多數幼兒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的 時間是每週一次,而每次活動在 30 分鐘以下,最多約在 40 分鐘左右, 鮮少超過 40 甚至 50 分鐘以上。 三、 實施場地:運動遊戲課程的進行大多於幼兒園園內,且在園內實施課 程時,多利用室外場地(含無遮蓬、有遮蓬),或是室內場地進行。 四、 教材教具來源:對於教材的規劃部分,各篇研究結果的差異相當大, 但都有偏重園方統一設定,或是教師自行規劃二分法明顯的情況。教 具與器材的準備,則由園方或教師自行準備。 五、 師資:幼兒園運動遊戲課程的教學師資,主要有園內教師兼任,與外 聘體育教師兩大來源。 六、 阻礙與問題:針對未實施運動遊戲課程或是曾實施已停止的幼兒園, 其阻礙的因素無非在於經費不足、缺乏師資、被其他才藝課程取代、 相關資訊不足、實施課程內容不充實以及法令限制等問題。 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施行並無一定的規範,通常以教師個別喜好或自我 主觀,作教學的設計與課程帶領,郭靜晃(1992)更認為,老師的態度與熱誠 可以反應出孩子的學習與活動情形,因此,幼兒運動遊戲教師專業素養與豐富 的教學經驗深深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也由於幼稚教育未列入國民教育範 圍,在現階段幼稚園教學現場,法令規章不足以保障專業師資的相關權益,使 得幼兒運動遊戲課程有其推行上的難處(杜光玉、鍾國銘,2008)。杜光玉、 鍾國銘(2008)更進一步指出,幼兒運動遊戲教師的來源,外聘體能老師與園 內教師兼任之人數比例接近,但在公幼或是南部地區,則以園內教師兼任為 多;在性別方面,男女約各佔一半;年齡則多在 35 歲以下未婚者居多。黃秀 蓮(2001)的調查中顯示,有 91.6﹪的幼稚園教師同意「幼兒體能教學由專業 體能教師來實施」 ,才能提供新穎、活潑的活動課程,並運用專業素養及知能, 來協助幼兒體適能的發展,也能避免運動傷害。鄒碧鶴等(2004)研究也提到,.

(32) 32. 大部分園長對於外聘的體能老師,比園內兼任老師帶領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的滿 意度還高。黃錫權(1988)則認為,體能活動是一項專業的課程,具有其危險 性存在,因此,幼兒體能教師應由體育科系畢業的專業人員來擔任,才安全、 可靠。幼教師資普遍未受體育、運動相關的培訓,無法確實做到完整的運動遊 戲課程教學,然體育科專業的外聘體能教師,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卻沒有深 入瞭解,可能導致教學設計或與幼兒互動時的阻礙,因此,能兼顧「幼教」與 「體育」的專業幼兒運動遊戲師資方為幼教界亟需之人才,其所需具備特殊的 專業能力,說明如下(杜光玉、鍾國銘,2008): 一、 運動安全行為與認知 受過訓練的老師能夠即時觀察幼兒的反應與表現狀況,並作出適當的 教學決策,對安全行為的注重是對孩子快樂學習最大的保障。 二、 樂趣化教學 幼兒對各項事物充滿好奇感,卻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無法持續專注, 因此,運動遊戲課程須融入樂趣化因素,以提高幼兒參與動機,使其充分 享受學習時的快樂並增強成效。 三、 基礎運動能力之教導 運動遊戲與一般遊戲不同,其具有目標性,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甚 至技能的發展,體能教師在課程設計上須融合基本運動能力,方能使孩子 有效學習與進步。 四、 創造能力的啟發 幼兒階段是想像力、創造力豐富的時期,結合其認知發展,從各式各 樣的動作學習中,能夠激發孩子更多的創意空間。 五、 瞭解幼兒身心發展特徵 體能老師須瞭解幼兒各項特殊的身心發展特徵,才能做有效的課程設計與 教學。.

(33) 33. 柒、 本節小結 「遊戲是本能的結果」 ,且遊戲具有新奇感、可行性與優美感三種特性(王 健次,1978),透過遊戲者內在動機的引發,自願而主動地參與各類不拘形式 的遊戲,享受過程中所帶來愉悅輕鬆的感覺,即是遊戲。遊戲配合著人類的發 展,產生不同的遊戲方式,在幼兒階段中,遊戲更能帶給幼兒多元發展的刺激。 各類遊戲有不同的特質與類別,幼稚園中的幼兒遊戲,涵蓋了體能遊戲、創造 性遊戲、建構遊戲、規則遊戲、模仿遊戲、想像與裝扮遊戲等,具有教育意義。 感覺運動遊戲以及體能遊戲,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可藉由身體活動,直 接促進生理上的成長、並培養感覺動作的發展,也能夠養成孩子社會性人際互 動與品德陶冶,並刺激智能的發展,建立對身體美感體察的敏銳感。探討幼兒 發展,不可缺的便是探討幼兒遊戲,而運動遊戲存在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值得 深入研究。 本節針對幼兒體能、幼兒運動遊戲與課程之相關研究與文獻進行整理與探 討,著實發現其重要性不容忽視。根據張靜文與姜義村(1999)研究指出,教 育部大力推展「提升國民體能專案」,但體適能檢測對象包括中小學、大專、 國軍等各層級,惟獨卻忽略了學齡前的幼兒。其實 4-6 歲幼兒的各項發育已趨 成熟,足以加以檢測;只是幼兒的個別差異較大,學習能力也有明顯落差,所 以分析結果需考量多項因素,作全盤性的檢討。若能建立幼兒體適能檢測常 模,便可作為幼兒運動遊戲教育改進的方針。2003 年教育部體育司公布了「推 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透過現況的分析提出實施策略,希望培育專業的幼 兒運動遊戲教師,以優質的學習環境,增進運動遊戲的參與,健全幼兒的身心 發展,以培養更具競爭力的下一代。2004 至 2008 年,計畫中五年的推動期已 結束,然其推動策略與落實,有如雷聲大、雨點小之遺憾,未能貫徹而隱沒, 乃政策面未能確實執行。因此,幼兒運動遊戲的推展,尚待持續的加溫努力。.

(34) 34. 第三節 家長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影響 家庭是協調個人學習社會角色,發展自我觀念的場所,而父母是幼兒第一 位也是最重要的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更是直接而深遠的(Grusec, Sass-Kortsaak, & Simuties, 1978;杜光玉,2005c) 。簡茂發(1987)也認為,父母是兒童心目 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因此成為孩子心中認同的楷模,在親子之 間的自然而長期的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幼兒在社會化的歷 程中,與父母的親子互動是提供孩子學習與模仿最直接的方式,而父母對子女 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的參與則甚為重要,對孩子學習成長影響甚鉅(黃凱霖, 1995;Grusec & Lytton, 1988)。蘇淑芳(2006)更指出,幼兒教育需要行政、 教師及家長三方面之配合經營,方能共創幼教多元發展的新氣象。本節就家長 對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重要性、參與型態與影響力作文獻的整理與探討。 壹、家長對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重要性 家長對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重要性 Jon(1988)指出,對於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父母應做一位積極的角色楷模, 並樂於自己所從事的運動,設定自己的目標,以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家長於 閒暇時間多和孩子參與適當的休閒運動,不僅能增加孩子身體活動的機會,也 能促進身心健康,並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謝筑虹、黃永寬,2007)。 Griffing(1983)認為,成人須透過觀察,以了解並設定幼兒遊戲的各項條件,進 一 步 提供 充足 的 時間 與空 間, 才 能豐 富遊 戲 的內 容, 且透 過 玩物 ( play materials)刺激學習,同時利用孩子預先的經驗(preparatory experiences) ,幫 助孩子快速進入各類遊戲當中。成人參與孩子遊戲不僅能發揮支持的作用,且 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拉長遊戲持續的時間,並增加遊戲的品質,更能從互動 當中建立親子依附的融洽關係(郭靜晃,1992)。成人的參與對孩子的發展來 說,有正向的增強作用,因此,家長對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重要性不容小覷。.

(35) 35. 貳、家長參與幼兒運動遊戲 家長參與幼兒運動遊戲的型態 運動遊戲的型態 杜光玉(2005c)提出家長對幼兒運動遊戲所扮演的 5 種角色,包括了溝 通者、諮詢者、參與者、督導者及資源提供者,不僅需提供孩子運動遊戲的活 動內容及遊戲方法上的建議,並須支援適當的環境器材,除了溝通互動,更要 親身參與,以達到孩子學習的最好效果。郭靜晃(1992)指出,成人參與孩子 遊戲的型態包括平行遊戲、共同遊戲與遊戲指導。 一、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ing)是成人在不干擾孩子遊戲的情況下,玩與 孩子相同的遊戲,如建構遊戲(如堆積木)中,彼此雖然沒有互動, 但孩子可隨時參考成人的玩法,在遊戲中獲得學習效果,且孩子因感 受大人的參與,會感覺遊戲很好玩,進而延長遊戲的時間。 二、共同遊戲(co-playing)則是成人參與孩子正在進行中的遊戲,但不作 指導,而是讓孩子為主控,表現出支持孩子的玩法,可鼓勵孩子的持 續力,亦增進互動關係。 三、而當孩子一再重複或無法延續相同的遊戲,或是無法與其他小孩一起 相處遊戲時,則可以遊戲指導(play tutoring)來參與孩子的遊戲,遊 戲指導即是成人直接使用遊戲訓練來提升孩子遊戲的層次,以成人為 主,主導遊戲的發展,教導孩子新的遊戲行為。 幼兒成長階段當中,固定的親子遊戲時間相當重要,家長必須知道孩子本 身的能力,並尊重孩子的自發性,再適時地以適當的遊戲給予刺激和鼓勵,方 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郭靜晃,1992)。 參、家長參與幼兒運動遊戲之 家長參與幼兒運動遊戲之影響 運動遊戲之影響 根據徐錦興(1991)的研究顯示,家長的參與對於幼兒運動能力表現,尤 其是在敏捷性與協調性的發展上,比體能老師更有影響力。而陳俊樑(2001).

(36) 36. 則發現,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因素中,參與遊戲程度與參與遊戲內容可有 效預測孩子的基本動作能力發展。家庭是幼兒學習的起點,也是最有安全感的 地方,父母的行為更是孩子學習及模仿最佳的對象,父母的參與對孩子參與運 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謝筑虹、黃永寬,2007)。整理家長參與運動遊戲之相 關文獻,如表 2-15: 表 2-15 家長參與運動遊戲之相關文獻整理 作者/研究者 作者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結果/結論 結果 結論. 傅美華(1990) 母親對幼兒遊戲態度之研究 母親態度積極 徐錦興(1991). 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 父母參與比老師參與效果佳 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 陳俊樑(2001). 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對 父母參與兒童遊戲的程度與內容 其動作發展能力之影響 可預測孩子動作能力發展。. 杜光玉(2005c). 蘇淑芳(2006). 家長與幼兒運動遊戲. 家長是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的動力 與阻力來源,須有所認知與行動方 能有正面影響。. 淺談幼稚園家長參與. 親師合作為教育之趨勢,惟有家長 積極主動的配合參與,才能使幼教 多元發展。. 家長應以身作則,並積極參加幼兒 謝筑虹、黃永寬 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 的休閒運動,以促進孩子運動能力 (2007) 兒運動行為影響之初探 與快樂成長。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肆、本節小結 家長的態度與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成為孩子學習 的主要對象,而動態家庭生活型態的塑造,能提升孩子運動遊戲參與的機會, 並培養孩子對於運動遊戲的興趣。因此,家長對於幼兒的運動遊戲參與,若能 發揮積極正向的影響力,便能讓孩子從小健康成長,促進有效的身體動作發展。.

(37) 37. 第四節 幼兒運動遊戲中之性別 幼兒運動遊戲中之性別差異 運動遊戲中之性別差異 男孩與女孩在遊戲行為與興趣上之差異,是由於複雜的社會化互動中,各 種不同因素所引起的,除了天賦的遺傳、個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 響,而在社會文化下所形成性別角色的認定是無法被控制的。本節藉由性別角 色之意涵與特質以及運動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進一步探討幼兒運動遊戲之 性別差異。 壹、性別角色之意涵與特質 性別角色之意涵與特質 性別的社會建構源於幼年時期,性別恆定概念與物理恆常概念約同時形 成,兩者均為認知發展結果。幼兒2歲時,已呈現出不同性別對於興趣喜好的 差異性;約3歲時,幼兒可以說出自己的性別,並知道許多兩性之間暗示性的 社會規範;4-5歲的幼兒則被成人明顯界定男、女孩該有的性別特質與活動參 與的性質;到了6-7歲,幼兒在發展物理恆常概念時也明白性別的永久不變性, 性別角色認同業已穩定,他們認同與自己同性別的人物,有選擇地模仿同性別 的行為模範(施又誠、房振昆,2004;陳淑菁,2002;Bailey, 1993) 。 「性別角色」則是個體透過自我的行為表現,顯示出在社會文化下所歸屬 的性別,即某一社會、文化對於其成員所期待或認定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之行為 模式(李美枝、鐘秋玉,1996;陳俊民,1992;楊美貞,2003;羅元鴻,1998)。 潘慧玲等(2003)也提出:性別角色是以生物性別作為劃分社會角色的標準, 兩性受到文化規範與社會期望的影響,所表現出符合兩性特質的行為模式。周 淑儀(2000)認為,性別角色的特質包括:1.生物學上的性別:生理的不同而 產生性別差異;2.活動和興趣:包括玩具、遊戲等;3.個人、社會屬性:包括 人格特質和社會行為型態;4.社會關係:包括朋友或認同對象;5.典型的和象 徵的特性:指隱含性別化的手勢、行為、語言型態及聲音等。雖然生理上的性 別(sex)為一出生時即所決定,但是性別角色(gender)的建構卻需透過成長、.

(38) 38. 發展及社會化的歷程學習而來(劉秀娟,1999),較難改變生理上原存有的差 異,但社會文化若能給予平等的期望與對待,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與生活空 間,性別角色所呈現的落差或許能減低許多。 貳、運動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一種對男女角色相當僵化、過度簡化及類化的信念或 假定,但卻忽略了個別差異(周淑儀,2000)。刻板印象(包括性別刻板印象) 有三個特點:1.訊息來源不正確或太有限;2.過度類化的傾向;3.先入為主的 判斷(李美枝、鐘秋玉,1996)。而Powlishta(2000)更指出,成人時期的性別 刻板印象比幼兒期嚴重,成人尤其不願意將傳統的女性特質加在男性身上。性 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便是經由這些社會化過程的傳遞,其中包括來自於父 母、師長、同儕、媒體及其他因素等。種種對社會化的預期,使得一直以來對 性別角色總是存有刻板的印象,並貼有非男即女的性別標籤,兩性特質的比較 整理如表2-16: 表 2-16 兩性特質比較表 性別. 特質. 男性. 剛強、嚴肅、獨立、主動、工具性的、有能力的、有成就的、冒險的、 豪放的、競爭的、攻擊的、有領導才能的. 女性. 文靜、溫遜、親切、依賴、服從、細心、感性的、天真的、整潔的、 圓滑的、人際化的、愛小孩的、輕聲細語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性別刻板印象明顯存在於運動情境當中,運動向來就是男性的世界,運動 參與總是被歸屬於男性化的,運動的行為較為強悍、粗魯,在於表現男子氣概, 女性參與運動就像男人婆,更失去理想的女性角色。不同的性別角色有不同的 特質,在運動場上,種種文化氛圍的影響,更形成強烈且對比的性別刻板印象 (林錫波、王榮錫、陳堅錐,2007;陳美華,1994;楊美貞,2003;滕德政,.

(39) 39. 2005)。劉宏裕等(2005)指出,歷史發展至今,反對女性參與運動有三個基 本理由:1.醫學的理由:在生理上,女性是不適合從事運動的,柔弱而容易受 傷;2.審美觀的理由:女性從事運動是不雅觀的;3.社會的理由:女性參與運 動違背女性之性別角色特質。 國外學者 Metheny 以性別角色對運動項目做分類,分為適合女性或適合男 性的運動,並認為女性屬於審美及個人項目的運動,強調技巧、優雅與美麗, 如體操、各類舞蹈;而男性則適合競爭性及團隊性的運動,較有身體接觸並重 視力量、耐久性,如足球、棒球與籃球等(陳美華,1994;楊美貞,2003) , 整理性別化運動項目如表 2-17: 表 2-17 性別化運動項目 類別 運動項目 男性化 拳擊、足球、角力、舉重、鉛球、棒球、籃球、柔道、擊劍、空手道 運動 女性化 體操、游泳、國際標準舞、冰上溜冰、有氧舞蹈、芭蕾舞、瑜珈、啦啦隊 運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中,男性特質率性堅強、勇敢好鬥,女性則為依附保 守、柔弱優雅;運動一直被認為是男性的活動,女性參與運動被認為是降低女 性特質,所得到的多是負面的評價,縱使女性參與運動的比率漸漸提高,也逐 漸被接受,但大部分的運動型態仍是偏向男性化的;對男性而言,身為運動員 可能造就其身份地位,但女性運動員的價值則無法相提並論。而此氛圍營造在 人類社會中,從小耳濡目染下,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因此,在幼兒 成長的學習階段,大人給什麼就學什麼、環境給什麼就接受什麼的情形下,父 母的教養、幼稚園課程的理念、老師的教學及同儕互動等,皆促使性別角色刻 板印象的形成。成人對性別角色觀念的偏頗態度,則會造成孩子對性別產生刻 板印象。近年隨著性別議題的熱潮,討論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相關文獻也呈現.

(40) 40. 出許多現今社會的面貌,研究者將其整理如表2-18: 表 2-18.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相關文獻整理. 研究者/研究主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結果. B. A. Martin & J. H. Martin (1995)/比 女性參與運動的接受程度無法與男性相對並 較理想運動員與理想男、女性的性別 論,女性參與運動所得到的只是負面的評價。 角色認知 M. T. Allison (1991)/女性運動員與角 身為一個運動員對男性而言,是造就身份地位 色衝突:極少理由的先入為主的偏見 的最佳來源;但女性參與運動會降低女性特 質,而不具吸引力。 K.A. Csizman & A. F. Witting &K. T. 性別差異不是運動角色衝突的主要影響,而是 Schurr (1988)/運動刻板化與性別 運動特徵,即個體的性別及性別化運動之間的 相互影響。 S. Jackson & H. Marsh (1986)/ 運動或反社會?女性的運動經驗. 運動被認為是男性的活動,縱使女性參與運動 已逐漸被接受,但大部分的運動仍是男性化的。. 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 亞當夏 建構在體育教師身上的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會 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 影響到師生間的躲避球運動教學 象─ 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 父母的教養、老師、學校課程及同儕互動等造 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 男孩的性格特質率性堅強,女性則為依附保 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 守;成就表現男生贏過女生。父母親性別角色 觀念偏頗的態度則會造成孩子對性別產生刻板 印象。 蔡端(2004)/國小教師對學生性別角 年齡愈大的、已婚的或男性國小教師對學生性 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 別角色的刻板印象程度較高 度之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參、幼兒運動遊戲之性別差異 林風南(1990)曾指出,性別差異是幼兒運動遊戲的要素,而幼兒經由參 與運動遊戲之社會化後,其最明顯的影響即表現在學習性別角色上(滕德政, 2005) 。杜光玉(2005b)則認為,幼兒時期性別尚未分明,性別的差異多來自 家長、教師及社會大眾的示範與期待,性別角色對幼兒運動遊戲的影響可分為 幾個部分,研究者將其整理如表2-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四、 、 、道德 、 道德 道德 道德發展 發展 發展理論 發展 理論 理論 理論- - - -皮亞傑 皮亞傑 皮亞傑

1.設籍本市年滿 2

一、 本人報名參加臺中市外埔區外埔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107 學年度第 1 學期代理 教保員甄試,無下列情事:. (一)教師法第 14 條第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ª創設讓幼兒⾃主探索的環境 ª滿⾜幼兒快樂遊戲的情緒需要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

《香港國安法》,並按《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第十八條在徵詢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

• 抑制控制能力:Bear/Dragon task or Simon Says; Hand Tapping or Hand Game; Day-Night Stroop; Animal. Stroop; Shape 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