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

成果報告書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2)
(3)
(4)

PG10803-0037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之研究

受 委 託 者 : 中國科技大學 研 究 主 持 人 : 簡君翰 協 同 主 持 人 : 何明錦 研 究 員 : 吳玫芳、朱庭萱 研 究 期 程 : 中華民國 108 年 2 月至 108 年 12 月 研 究 經 費 : 新臺幣 94 萬 9,000 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8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5)
(6)
(7)

I

目次

摘要

... VII

Abstract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高齡化成長與趨勢

... 13

第二節 高齡友善社區

... 16

第三節 高齡者環境需求

... 23

第四節 高齡者視覺圖像認知

... 29

第五節 高齡者尋路特性

... 34

第三章 高齡者友善社區調查與分析

... 41

第一節 高齡者友善社區調查計畫

... 41

第二節 專家座談會結果

... 43

第三節 專家問卷調查結果

... 46

第四節 高齡者問卷統計及分析

... 52

第四章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建構原則之擬定

... 67

(8)

II

第一節 地圖內容說明

... 67

第二節 友善社區地圖範圍選取及地圖定位原則

... 68

第三節 案例篩選說明及社區簡介

... 74

第四節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範例

...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

... 89

第二節 建議

... 91

附錄一 第一次專家會議議程與內容

... 93

附錄二 第一次專家會議議程與內容

... 97

附錄三 專家問卷

... 103

附錄四 友善社區地圖偏好調查表

... 105

附錄五 期初審查意見回應表

... 109

附錄六 期中審查意見回應表

... 111

附錄七 期末審查意見回應表

... 113

參考文獻

... 115

(9)

III

表次

表 2- 1 各國人口老化指數

... 14

表 2- 2 各國高齡友善社區推動方式

... 20

表 2- 3 高齡者各時段活動內容

... 26

表 2- 4 高齡者日常生活公共場所偏好

... 28

表 2- 5 尋路行為之定義

... 37

表 2- 6 高齡者尋路行為產生障礙表

... 38

表 3- 1 第一場座談會之專家名單

... 42

表 3- 2 第二場座談會之專家名單

... 42

表 3- 3 專家問卷統計

... 46

表 3- 4 社教學習場所重要性

... 47

表 3- 5 休閒運動場所重要性

... 49

表 3- 6 醫療保健場所重要性

... 50

表 3- 7 生活必需場所重要性

... 51

表 3- 8 受訪者基本資料樣本百分比

... 54

表 3- 9 友善社區地圖認同度

... 56

表 3- 10 地圖照片易讀性百分比

... 58

表 3- 11 不同年齡層使用紙本地圖及電子地圖分布情形

... 60

表 3- 12 文字能容易看懂問項分析表

... 60

(10)

IV

表 3- 13 圖示大小剛好問項分析表

... 61

表 3- 14 快速找到目的地認同程度

... 61

表 3- 15 底圖顏色協調問項分析表

... 62

表 3- 16 地圖簡單易懂問項分析表

... 62

表 3- 17 常去的場所問項分析表

... 63

表 3- 18 地圖很實用問項分析表

... 63

表 3- 19 願意攜帶在身上問項分析表

... 64

表 3- 20 適合攜帶之地圖尺寸認同程度

... 65

(11)

V

圖次

圖 1- 1 研究流程

... 10

圖 2- 1 全球高齡化趨勢圖

... 15

圖 2- 2 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成長趨勢圖

... 16

圖 2- 3 使用頻率及社區周邊設施彙整圖

... 27

圖 2- 4 尋路行為決策過程與各階段內容

... 36

圖 2- 5 認知圖的三種參考架構:自我中心式、固定式、座標式

... 36

圖 3- 1 高齡者友善社區調查流程

... 41

圖 3- 2 社教學習場所重要性分析圖

... 48

圖 3- 3 休閒運動場所重要性分析圖

... 49

圖 3- 4 醫療保健場所重要性分析圖

... 50

圖 3- 5 社教學習場所重要性分析圖

... 51

圖 3- 6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公園鄰近地區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

... 52

圖 3- 7 臺北市中和區四號公園鄰近地區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

... 53

圖 3- 8 各問項平均數

... 55

圖 4- 1 以單一社區為中心的社區地圖現況

... 69

(12)

VI

圖 4- 2 以兩個主要社區為中心的社區地圖現況

... 69

圖 4- 3 新北市永和區協和里社區地標(樂華夜市)

... 70

圖 4- 4 一般google地圖樣式

... 71

圖 4- 5 高齡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底圖樣式

... 71

圖 4- 6 照片呈現方式(依序遠景照片、近景照片、局部照片)

... 72

(13)

VII

摘要

關鍵詞:高齡友善社區、認知地圖、尋路行為、圖示系統、視覺傳達 ㄧ、緣起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 年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 3 月底達 到 14.05%,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視覺能力、認知能 力等都不斷衰退,加上國內社區空間及環境標示系統之規劃設計與訊息提供, 多以一般民眾為主要對象,未能切合高齡者對環境的認知,無法滿足高齡者視 覺與行動能力特性,導致高齡者只能長期在家,大幅減少外出活動機會。 基於前述觀點,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協助高齡者能掌握足夠的空間資訊下, 有更安全的自主行動能力,以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藉此建構友善的社區活 動空間,真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活躍老化」、「在地老化」的目標,共 同為國內高齡者營造一個活力、健康、友善、參與的「高齡友善社區」環境。這 也是為我國未來邁入超高齡社會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對高齡友善社區認知地圖設計與建構原則,分成「問題」及「回應」 兩部分,以質化分析深入探討問題,並藉由文獻及案例分析以獲得前人研究之 概況,了解研究之主要課題與範疇。後續再針對現行法規與高齡者在地老化與 活躍老化之需求與想法進行訪談,並透過與焦點團體之討論來整合研究課題。 在「回應」部分,藉由專家諮詢、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擬訂高齡友善社區地圖 繪製流程與設計原則等。 三、重要發現 1. 透過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分析高齡者對地理圖示與空間認知能力,並彙 整專家及焦點團體建議,提出高齡友善社區地圖之設計與繪製原則建議。 2. 80%以上的受訪者對於地圖的標示文字、圖示大小、底圖顏色的呈現,覺 得非常同意與同意;顯示高齡者認同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的編排。

(14)

VIII 3. 80%以上的受訪者覺得整張地圖簡單易懂、能快速找到目的地與標示地點 為常去的場所,顯示此地圖能符合高齡者閱讀需求。 4. 研提高齡友善社區地圖之設計與繪製原則建議及 5 處高齡者友善社區地 圖範例,可提供給相關單位及各縣市政府繪製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之參 考。 四、主要建議事項 本研究提出下列具體可行的建議事項: 建議一 推廣「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會及家庭署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本研究依據不同城鄉特性、以里為範圍,研提高齡友善社區地圖之設計與繪 製原則建議,建議可參考該原則,並考量各里鄰環境之人文、自然等風土特性, 以及結合高齡者生活所需資訊推廣該區域之「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進而提供 各行政區或里鄰、社區發展協會、老人福利機構、戶政機關及各縣市鄉鎮公所等 處發放及索取,做為推動高齡者走出戶外、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相關政策參考, 達到活躍老化與在地老化之目標。 建議二 結合社區鄰里休憩設施與長照服務據點等高齡者所需資源,擴充高齡友善地 圖內容: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衛生福利部 探討高齡者平均持續步行距離等步行特性,調查既有社區鄰里休憩設施之 分布情形,並結合長照 2.0 之服務中心及巷弄長照站,規劃區域守護照顧據點系 統,使高齡者能自立照顧生活在熟悉環境中,減緩且預防高齡失智之發生,解 決照顧人力不足與減輕照顧者之壓力。

(15)

IX

Abstract

Keywords: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ve map, pathfinding behavior, graphic system, visual communication

1. Study Origi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y the end of March 2018,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ged over 65 had already reached 14.05%. this makes Taiwan a "senior citizen society". Because visual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will decline with the increasing age, and the planning of local community space, environmental labeling system and public information provided are mostly aimed at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is not eas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cognizing and the visual and mo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as well. As a result, the elderly can only stay at home instead of going out, which makes the elderly lose lots of opportunities to do some outdoor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above views, this study aims to make elderly people can easily handle spatial information, have safer self-supporting behaviors,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elderly people, construct friendly community space, truly reach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 aging actively" and "aging-in-place " advoca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create an active, healthy, friendly and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and to be an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 aging-in-place" and " aging actively" as soon as possible. Obviously,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icies for our country to become the super old age society in the future.

2.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e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question" and "response".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we will conduct follow-up interviews with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nd the needs and ideas of the elderly in terms of aging-in-place and aging actively. In addition, we will learn the re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16)

X

integrate the topic through discussion with focus groups. In the "response" sec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earch conference to develop the mapping process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3. Key findings

(1)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terview, analyze the elderly's geographic mapping and spatial cognition ability, and integrate the Suggestions of experts and focus group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and drawing principles of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maps.

(2) More than 80% of the respondents agree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ap's logo, size, and color; It shows that the elderly agree with the 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ve map.

(3) More than 80% of the respondents think the map is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can quickly find the destination and mark the place as the frequented place, which shows that the map can meet the read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4)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design and mapping principles of aging-friendly community maps and five examples of aging-friendly community maps can be provided for relevant units and county governments to draw aging-friendly community maps.

4. Main Sugges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pecific feasible Suggestions:

Suggestion 1: Compilation of "An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ve Map" - Immediately Possible Suggestions:

Organiz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Co-organizers:

Organizer: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Local governments, township offices of counties and cities

(17)

XI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scope of the village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design and drawing principles of the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map.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Map” can be printed for the Village Chiefs’ Room,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d the elderly welfare agencies, Distric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fice, and township and town offices in counties and cities. They could be distributed to senior citizens and their caregivers to help them.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ging actively and aging in place.

Suggestion 2: Conduct follow-up research on different purposes of use, design and drawing criteria for different layers of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ve maps -- immediat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Organizer: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Co-organiz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use purposes and different layer design and drawing criteria of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ve maps, such as weekends clinic, safety path, and its distance, etc. It is suggested that research can b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use purposes and different layer design and drawing criteria in the future.

Suggest 3: Establish an electronic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cognition map system -- medium and long term Suggestions:

Organizer: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Co-organizer: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nic map system is bound to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stant map image information, it can also import voice services through the APP system. To build an electronic map system for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recognition and move towards

(18)

XII

the elderly-friendly city.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nic map system is bound to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stant map image information, it can also import voice services through the APP system. To build an electronic map system for elderly-friendly community recognition and move towards the elderly-friendly city.

(1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壹、研究緣起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 年全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今年 3 月 底達到 14.05%,臺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視覺能力、 認知能力等都不斷衰退,綜觀多年以來的研究,鮮少觸及讓高齡者能輕易理解 及記憶、認知其所處社區空間環境概要之「圖像標示」及「社區活動地圖」等議 題,加上國內社區空間及環境標示系統之規劃設計與訊息提供多以一般民眾為 目標客群,以至於為大眾所設計的空間指標與場域之訊息傳遞,未能切合高齡 者對環境的認知,將無法滿足高齡者忽略老人視覺之特性,造成高齡者難以認 知既有環境或熟悉新環境,使得高齡者生活行動之障礙重重,導致高齡者只能 長期在家而不敢外出活動。 因此,符合高齡者觀點之環境設計,必須藉由空間組織、社區地標、周邊 環境、道路材質及圖像標示的協助來引導高齡者對環境的認知,使能安全順暢 到達目的地。空間標示系統本身是一種傳遞資訊與溝通用的媒介,用以傳達環 境之視覺資訊,資訊及引導系統並不只是溝通傳達之工具,應為一種服務項 目,促使高齡者與環境間之交流能更加順暢,並視為一種有效調節環境資訊之 管理工具。 基於前述觀點,本研究擬探討社區既有的空間與環境標示系統之規劃設 置,如何考量高齡者面對隨著年齡的增長所伴隨視力老化或損傷的狀況下,能 有更完善的考量與對應方式,使高齡者能有機會掌握足夠的空間資訊下,有更 安全的自立行為,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可以讓高齡者不必離開原本熟悉的 生活圈,透過整合運用社區資源,從健康、參與及安全三大面向,建構友善的 社區活動空間,真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活躍老化」、「在地老化」的政 策架構,共同努力為國內高齡者營造一個活力、健康、友善、參與的「高齡友善

(20)

2 社區」環境,早日達成「在地老化」、「活力老化」之目標。顯然這也是為我國 未來邁入超高齡社會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貳、研究目的

根據 104 年行政院所公告之「高齡社會白皮書」中,高齡社會願景及具體理 念:以建構「健康、幸福、活力、友善」高齡新圖像為願景,具體目標包括「活 力社區-促進多元參與、提高自我價值」,並在行動策略具體方向中「促進活力 -銀髮動能貢獻大、多元社參促圓夢」等,希望高齡者能走出戶外參與社區活 動。在 106 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 中,強調社會參與:藉由設計有趣、有效 的團體課程,提高失能者主動參與意願與動機,讓失能者主動積極走入社區, 並透過與社會環境及其他成員的互動,充實生活內涵,得到自我實現之滿足 感,避免因人群疏離所導致之孤寂、缺乏生活動力等負向情緒與影響,以維持 或增進失能者健康,達到活躍老化之目標。 另外,在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高齡政策中最主要的核心價值為:「活躍老 化」,讓老化成為正面經驗,必須讓健康、參與及安全達到最適化狀態。2012

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為「高齡化與健康」(Ageing and Health),其中重要的議題

為:保持健康才會長壽(Good health adds life to years),因此各國政府應採取積 極有效的策略與行動,促進健康行為、預防或延遲慢性病、強化老人健康生 活、創造無障礙的友善環境、鼓勵老人參與社會等。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鼓勵高齡者「活躍老化」與「在地老化」的政策架構為 出發,做為研究我國「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之起點,藉由實地調查高齡者 在地老化生活需求與問題,瞭解在社區中哪些地方是高齡者常去的地方,哪些 是想去的地方,還有那些是應該要去的地方,與衛福部「失智照護服務資源地 圖」建構方式相同,將上述這些空間做系統分析,彙整出在友善社區地圖中所需 要的空間與地點特別標示出來。另外透過適合高齡者閱讀之視覺傳達圖示設 計,建立高齡者之空間認知與尋路行為以及相關需求轉化為認知地圖之圖像標 示系統架構,並完成 5 個以里為範圍且不同城鄉社區規模之高齡者社區認知「主 題地圖」繪製,同時提出主題地圖繪製原則建議、繪製方式及流程,未來提供給

(21)

3 各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要繪製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之參考,為本研究最主 要之目的。

參、本研究計畫之重要性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01 年至 105 年執行「全人關懷生活環境科技發展中程 個案計畫」,進一步衍伸到 106 年至 109 年執行「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科技 計畫」,針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對高齡者居家生活環境及社區活動空間之 建構,由點到線到面提出系統性、全盤性之整合研究。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依 據相關研究結果,多年來逐步出版《通用化公園規劃設計手冊,2011》、《高齡 與視、聽障者之公共服務空間通用設計參考手冊,2014》、《社區居住空間無障 礙設計手冊,2014》等設計與參考手冊。然而這些設計參考手冊大多著重於無障 礙環境空間之改善手法與設施建構,鮮少對高齡者視覺敏感度及環境認知、圖 像辨識能力有所著墨。 臺灣過去在社區、公園、廣場之設施設置著重滿足一般人基本需求,對於 使用者所需要之個人行動及認知能力的水準較高,例如指標設計與訊息提供多 以一般民眾為目標客群,而無法在地圖之視線高度、圖例大小、色彩辨識上滿 足行動不便者且視覺逐漸弱化老化之高齡者識別。隨著高齡者人數逐年增加, 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後,高齡者因身體機能、認知力等退化素以至於為大眾所 設計之文字型態的空間指標與場域訊息傳遞,將無法滿足高齡者辨識之視覺障 礙者。伴隨著國人高齡化平權意識的提高,過去較為被忽視的高齡者之使用需 求安全及可及性應當被重視。 以本案來說,營建署主管「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市區道路及附 屬工程設計規範」、「都市公園綠地各主要出入口無障礙設施設置原則」、「內 政部主管活動場所無障礙設施設備設計標準」等做為無障礙環境檢驗及改善之參 考,多針對設施及實質環境設置與改善為主。惟例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 範」中 104.8 標誌:由陳列的文字、符號、觸覺裝置或是圖畫所組成的建築構 件,用以傳達資訊。104.9 觸覺資訊:可經由觸覺感知傳達資訊之方式。104.10 引導設施:指為引導行動不便者進出建築物設置之延續性設施,以引導其行進

(22)

4 方向或協助其界定通路位置或注意前行路況。例:藉由觸覺、語音、邊界線或 其他相關設施組成,達到引導視覺障礙者之功能。104.11 引導標誌:為引導行 動不便者進出建築物與使用相關設施之延續與不中斷的方向引導標誌,應可清 楚辨識,並與行進方向垂直。 另內政部營建署於 2015 年頒布實施之「內政部主管活動場所無障礙設備計 標準」第七條:活動場所之主要出入口與無障礙通路周邊設置之地圖、告示牌、 解說牌及標誌,應適合輪椅及輔具使用者靠近閱讀,牌面傾斜角度、字體及顏 色應可清晰辨識,並得配合設置凸紋、點字或語音等設施設備。地圖應標示供 輪椅及輔具使用者使用之主要出入口、無障礙通路路線圖及其他無障礙設施設 備項目。 上述諸般規定均僅為一般性圖例設計及標示設施之最低之規定,對於視 覺、圖像與空間辨識能力較差之高齡者未規定有詳細之圖例規格與標示設置說 明。造成標誌與標示實際設置時並無法達到令高齡者覺得友善且安全安心之生 活環境需求。為提升臺灣對於高齡者友善社區環境整體建構,針對高齡化社會 演進,除了加強無障礙環境之建構,亦趨往友善社區認知地圖通用設計理念。 藉由滿足高齡者在地老化之生活所需,融合一般地圖與便於高齡者閱讀之圖 像、標示設計理念,整合成一簡要之「主題式」高齡者社區友善地圖,提升高齡 者在社區範圍外出活動之方便性,從而真正落實臺灣高齡友善社區環境整體建 構。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研究範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01 年至 105 年執行「全人關懷生活環境科技發展中程 個案計畫」,進一步衍伸到 106 年至 109 年執行「高齡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科技 計畫」,針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對高齡者居家生活環境及社區活動空間之 建構,由點到線到面提出系統性、全盤性之整合研究。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依 據相關研究結果,多年來逐步出版《通用化公園規劃設計手冊,2011》、《高齡

(23)

5 與視、聽障者之公共服務空間通用設計參考手冊,2014》、《社區居住空間無障 礙設計手冊,2014》等設計與參考手冊。然而這些設計參考手冊大多著重於無障 礙環境空間之改善手法與設施建構,鮮少對高齡者視覺敏感度及環境認知、圖 像辨識能力有所著墨。 再加上臺灣過去在社區、公園、廣場之設施設置著重滿足一般人基本需 求,對於使用者所需要之個人行動及認知能力的水準較高,例如指標設計與訊 息提供多以一般民眾為目標客群,而無法在地圖之視線高度、圖例大小、色彩 辨識上滿足行動不便者且視覺逐漸弱化老化之高齡者識別。隨著高齡者人數逐 年增加,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後,高齡者因身體機能、認知力等退化素以至於 為大眾所設計之文字型態的空間指標與場域訊息傳遞,將無法滿足高齡者辨識 之視覺障礙者。伴隨著國人高齡化平權意識的提高,過去較為被忽視的高齡者 之使用需求安全及可及性應當被重視。 本研究以社區鄰里空間與環境之串聯,尤其是高齡者居家居住社區為主。 研究範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公共場所(如政府機構、商業活動空間)及戶外環 境(如公園、步道),因高齡者熟悉度有很大差異,以及複雜建築機能所帶來許 多挑戰,及高齡者所對應產生不同調適方案(如照護者陪伴);在既有社區鄰里 的通用設計觀點及使用現況之下,尋求共通性之解答;二是對於陪伴者輔助、 心理及社會支持,以及透過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的繪製,提升高齡者對於住家 跟社區環境及空間之認知,分別檢討不同社區環境、不同使用者之需求程度及 利用方式,從而繪製適當的高齡者閱讀及使用的友善社區認知地圖。

貳、研究對象

身心健康之高齡者,除了體力不像年輕人那麼足夠,身體的活動力及靈活 度略微遲緩之外,其生活作息外與外出活動的能力相當良好,無需額外的幫助 就能隨時隨地去他想要去的地方。但對介於健康與亞健康之間的高齡者而言, 基於身體某些特殊的健康狀況而無法像一般健康之高齡者一樣,隨時隨地想去 哪裡就去哪裡,需要有一些輔助措施或是陪伴人員的協助,才能自由的活動。 另一方面,人的視力及視覺辨識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產生不同的

(24)

6 老化程度,一般 65 歲老人所需要的照明是 20 歲年輕人的兩倍,高齡者在閱讀時 需要較多之照明、對相近的顏色辨別能力較差,以及光線突然變亮或變暗時需 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且對於深度變化知覺、視野逐漸變窄等較不敏感。高齡者 視力變化是一個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喪失能力的過程。每個人(含男女)狀況均不 相同,但健康高齡者從 55 歲以後直至過世,其實有相當長的生命階段是處於低 視能情況。所謂低視能(low vision)是指視力在老化、疾病、或傷害之情況下 使得視力減退、無法藉由醫療方式回復原有視力之情形。低視能除了視力退化 造成之視物不清外,也可能損害辨識顏色之能力、對光線敏感度改變、或使得 視野產生缺損。 因此,在活躍老化及在地老化理念下,如何讓介於健康與亞健康之高齡者 仍具有獨立自主生活能力(行動、知覺、認知)下,如何讓低視能之高齡者,仍 可以安全、健康、便利的生活,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對象。

參、研究限制

在落實營造高齡友善宜居社區(aged friendly and livable community)政 策下,配合調查社區內可供高齡者使用之設施、場域、路線等資源,並利用視覺 傳達技術改善既有的地圖與路標之文字內容、圖像形式,讓高齡者能輕易理解的 空間環境認知地圖,提升高齡者在社區範圍外出活動之方便性,達到健康與活躍 老化的目的。 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是建構高齡友善社區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本研究從 介於健康與亞健康之高齡者及低視能之高齡者觀點,探討界定社區內較為高齡 者所必需的服務空間,以及熟悉、感興趣的休閒娛樂與社會參與學習的設施與 場所。並以鄰里社區小規模場域空間,考量健康況況及低視能高齡者之步行可 及性,故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繪製的範圍是以市區中的社區或市郊的社區中, 依步行約 10 至 15 分鐘、步行距離約 800 公尺為主,以此為地圖繪製邊界,探討 不同活動據點與社區生活場域之銜接,滿足高齡者需求,促進健康活動及增進 社會參與的機會,協助營造健康幸福社區與在地老化的目標。然而在鄉村的社 區中,步行約 15 分鐘所能涵蓋社區主要活動空間相當有限,繪製高齡者友善社

(25)

7 區地圖效益不彰,必需要輔以交通工具(如汽機車)來涵蓋高齡者主要或需要的 活動場域,倘若高齡者能自行駕駛汽機車,表示不需要高齡友善社區地圖的輔 助的便能在所處的社區中來去自如,因此範例是以市區或市郊的社區為主。因 此高齡者友善社區地圖的繪製範圍是以市區或市郊的社區為主,屏除鄉村型的 社區,為本研究之限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針對高齡者圖像閱讀與空間認知之規劃與建議,提出高齡友善社區 認知地圖設計與建構原則,分成「問題」及「回應」兩部分,因應問題之提出以 質化分析深入探討,除藉由文獻及案例分析以獲得他人研究之概況,了解研究 之主要範疇,後續針對現行法規與高齡者在地老化與活躍老化之需求、想法進 行訪談,其結果除藉由訪談了解高齡者真正需求,並透過與焦點團體之討論來 整合課題。相。在「回應」部分,藉由專家諮詢、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研究會 議擬定高齡友善社區地圖繪製流程與設計原則等,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一、文獻檔案研究 研究國內外高齡者視覺特性相關課題整理通用化、視覺傳達、社區主題 地圖設計相關之既有參考文獻、調查資料、法規議題等,確立「空間標示與 圖像繪製」操作性內容與要件。並選擇至少 5 處以里為範圍且不同類型之社 區,加以分析、整理,以利彙整與研擬高齡友善社區地圖繪製內容。 二、調查訪談 依研究主題設定之範圍與架構內容,選定至少 5 處以里為範圍且不同類 型之社區為調查樣本,對社區空間環境進行現況調查及訪談高齡者,以問卷 調查量化統計調查數據、質化分析口語論述,整理高齡者不易閱讀及理解之 地圖與標示的呈現方式,依據適合高齡者之視覺傳達與社區地圖設計觀點,

(26)

8 發掘問題與現況,做為友善社區地圖標誌建立或改善需要之參考。 三、焦點團體 依研究範圍的問題發現及改善之方式,召集焦點團體,進行資料收集與評 估指標開發,焦點團體可提供許多優點;包括(l)比起個別訪談快且成本較低; (2)焦點團體可使研究者直接與受訪者互動,也可以做問題之受訪、接續的問題 及答案之追問與澄清;(3)團體開放式的回答方式使得研究得到大量豐富的資 料;(4)因團體具有彈性,可以檢驗不同背景與個人間關係或比較成員間對不同 主題的想法。 四、專家諮詢 邀請與本研究議題有關之主管機關、專家學者、社福機構設施之主持人、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及相關焦點團體等舉辦諮詢會議,座談會之用意在於請各位 專家學者針對「友善社區地圖」特質及具體繪製方式,提出寶貴的意見及看法, 本研究團隊將詳細記錄座談會所有發言內容,並進一步分析其內容,擬定高齡 友善社區認知地圖之設計與建構原則。 五、問卷調查分析 針對主管機關、專家學者、社福機構設施之主持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及 相關焦點團體對於高齡者之友善社區認知地圖之看法,以及高齡者空間認知與 圖像閱讀能力之需求整合後擬定相關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設計原則,對高 齡者進行問卷調查設計及進行正式的問卷量測調查解析。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步驟如下: 1.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擬定研究目標與內涵。 2.相關文獻檔案如:活躍老化與在地老化社區需求、高齡者圖像與空間認知能力 解析。 3.確定研究範圍與架構。 4.舉辦專家諮詢會議,並解析解析高齡者易於閱讀之圖像與標註方式。

(27)

9 5.進行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繪製原則初擬,將初步研究成果向委託單位作期 中報告、修正。 6.篩選至少 5 處不同類型之社區案例,並著手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 7.修正高齡者友善社區 認知地圖繪製原則,舉辦第二次專家諮詢會議。 8.製作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繪製設計原則建議。 9.研究成果期末報告與修正。 10.完成研究報告。

(28)

10

圖 1- 1 研究流程

高齡者視覺與社區地圖 設計相關文獻檔案 擬定研究目標與內涵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範圍與架構 步行圈活動據點及 社區空間多層次銜接 在地老化、活躍 老化社區需求 高齡者圖像與空間認知能力解析 解析高齡者易於閱讀之 圖像與標註方式 專家諮詢會議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 地圖繪製原則初擬 期中報告與修正 初步研究成果 問卷調查統計 篩選至少 5 處不同類型之社區案例 專家諮詢會議 修正高齡者友善社區 認知地圖繪製原則 高齡者友善社區認知地圖 繪製設計原則建議 研究成果期 末報告與修正 完成研究報告

(29)

11

參、研究進度及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

月次 工作項目 第 1 個 月 第 2 個 月 第 3 個 月 第 4 個 月 第 5 個 月 第 6 個 月 第 7 個 月 第 8 個 月 第 9 個 月 第 10 個 月 第 11 個 月 備 註 擬定研究 目標與內涵 活動需求與地圖 設計文獻檔案 空間需求、地圖 圖像與標註方式 焦點與專家諮 詢問卷初擬與 試調 繪製原則研擬 與社區地圖初繪 研擬友善社區 地圖繪製原則 研究成果期中 報告與修正 問卷調查與 統計 修正認知地圖 繪製原則 提出地圖繪製設 計原則草案 至少完成 5 處社 區認知地圖繪製 研究成果期末 報告與修正 完成研究報告 預 定 進 度 ( 累 積 數 ) 10% 20% 30% 40% 50% 65% 75% 85% 90% 95% 100% 已完成 預計執行

(30)
(31)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齡化成長與趨勢

壹、人口老化定義與程度

一、高齡者定義 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將年齡層超過一定年紀的年齡者,稱為 old age(老 齡),或稱為 senior citizens(資深公民)、elderly people (高齡者)、silver people (銀髮族)等。而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65 歲以上的老人,又分為年輕老人 (young old,65-74 歲)、中老人(middle old,75-84 歲)、與老老人(old old

people,85 歲以上)(周玟琪,2007)。而在國內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根據

我國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中規定,老人的年齡標準;年滿六十五歲以上者稱 之為「老人」(old person)。

二、人口老化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公布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統計(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5),許多國家的老化指數1

1所謂的「老化指數」(aging index)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標,它的計算方 式是以「65 歲以上之老年人口數」除以「14 歲以下之幼年人口數」所得出的比率,該指數越高, 代表高齡化情況越嚴重。 正在逐年攀升,而人口老化是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之死亡率減緩以及預期餘命 (life expectancy)延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果。人口結構高齡化意味著我們的社會 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長壽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但隨著壽命 延長,人口老化的結果使退休人口增加,青壯勞動人口相對萎縮。這樣的發展 衝擊現有社會安全體系及社會福利制度的安全性,進而衍生政治面及社會面的 改革壓力。統計至 2018 年人口老化指數,日本位居之冠,老化指數達 223.3%, 老年人口為 28.38%,德國為第二,老化指數達 174.3%,老年人口為 22.36%,義 大利為第三,老化指數達 159.5%,老年人口為 21.69%,台灣位居第四名,老化

(32)

14 指數達 113.2%,老年人口比率為 14.36%,但全球人口老化指數為 34.1%,老化 人口比率為 8.68%,與台灣相比,台灣高出很多,如圖 2-1。

表 2- 1 各國人口老化指數

國名 0-14 歲人口比率(%)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 老化指數(%) 台灣 12.68 14.36 113.2 新加玻 12.77 10.03 78.5 日本 12.71 28.38 223.3 中國 17.22 11.27 65.4 美國 18.62 16.03 86.1 法國 18.48 19.82 107.3 德國 12.83 22.36 174.3 英國 17.59 18.19 103.4 義大利 13.6 21.69 159.5 全球 25.44 8.68 34.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2018 年世界人口統計

貳、全球高齡化趨勢

196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為奧地利。而且我國與新加 坡則列於老年人口比率最低的14國之一。 在2010年至今日本成為全球老年人口 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預估於2060年,全球老年人口所占比率最高之國家為卡 達,而我國則列於第2位,超過韓國、日本及香港。老化程度最高之地區轉為亞 洲,特別是西亞(中東地區)、東亞及東南亞國家;歐洲國家除德國之外,則以 南歐及東歐國家老化程度較高。李淑如(2014)根據聯合國所作的世界人口自1950 年至2050年發展趨勢推估分析結果,未來至2050年的人口發展趨勢有以下七點: (1)人口增長主要在開發中國家 (2)開發中國家人口仍然年輕 (3)未來人口增長取決於今後生育率的趨勢 (4)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增長最快

(33)

15

(5)世界人口增長最快速的是最不開發(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的 49 個國家。

(6)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仍集中在人口眾多的國家 (7)人口的移出與移入影響國家人口的增長

圖 2- 1 全球高齡化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整理 UNITED NATIONS https://population.un.org/wpp/Download/Other/Documentation/

參、台灣高齡化趨勢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於 1993 年 9 月,台灣已達到高齡 化社會(Aging Society)。而生命期的延長,為人類在 20 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全拜生物科學、醫學與科技技術進步的關係。在 1990 年,全世界人類的平均壽 命約為 40 歲,至今,人類的平均壽命已達 70 歲以上。個體生命期的延長,也伴 隨著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係全世界各國都無可避免之現象(黃富順,2011)。 依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整理得知,民國 99 年高齡者人口比率占總人口的 10.7%,民國 100 年高齡者人口比率占總人口的 10.9%,但在民國 108 年高齡者

(34)

16 人口比率占總人口的 15.1%,老年人口於近 10 年內成長 4.4%,如圖 2-2。

圖 2- 2 台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成長趨勢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 108 年重要參考指標統計資料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sn=6716)

第二節 高齡友善社區

壹、各國推動高齡友善社區方式

各國面臨高齡化的社會趨勢,分別提出建立高齡友善社區政策,世界衛生 組織(WHO)於 2007 年發表「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2

2

公共空間(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促使高齡者和他人進行互動,相關議題包括生活品質、路徑和安全性。

,指出八大面向,包含公共空間(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交通

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大眾運輸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是影響高齡者行動的關鍵因素。

住宅(Housing):住宅首重安全與舒適寧靜。同時,一個舒適的住宅與社區和社會服務必然有連結關係,也會對高齡者 的獨居生活與生活品質產生直接的影響。

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社會參與、支援與良好的健康和生活環境之間有高強度的連結關係,參與休閒、社會、 文化與心靈活動,甚至是與家庭之間的互動,都會讓高齡居民不斷地活動。

敬老與社會融入(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包含尊重與不尊重的行為、高齡者歧視、世代間互動與公眾教育、對社 區的幫助、家庭地位和經濟排斥等層面。

工作與志願服務(Civic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大部分高齡者其實都希望退休後能有事做,讓他們依照自己的專 長與興趣來決定做什麼,以獲得更多尊重。

通訊資訊(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大多數人認為保持對事情的關注、資訊流通是高齡者很重要的事,高齡者可 以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從不同的年齡層與不同的媒體。

社區與健康服務(Community support and health services):過地方的基礎建設、社區組織、志工團體等來協助人民建立 健康養生概念。此面向還包含服務可及性、提供的服務、志工支援和緊急計畫與看護等層面。

(35)

17

運輸(Transportation)、住宅(Housing)、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敬老與社 會融入(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工作與志願服務(Civic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通訊資訊(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社區與健康服務 (Community support and health services),做為各國各城市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之參 考。

一、美國

美國政府於 2005 年提出獎勵計畫,由美國老齡問題管理局(United States

Administration on Aging ;AoA)贊助競賽,希望於各州鎮找出「宜居社區(livable communities)」,並有具體的做法,共有七個社區獲得了獎勵,這些社區採取了 具體的協作行動,為各種年齡層居民提供舒適、安全和有成效的社區生活場 所。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贊助「建立健康的積 極老齡社區」獎勵計畫,該計劃旨在表彰創新社區努力將智慧開發與活躍老化的 概念相結合。成就獎頒發給在實施活躍老化計劃和政策方面表現出卓越表現的 社區,而承諾獎則表彰那些正在開發並開始基於智慧開發和活躍老化原則啟動 計劃的社區。該計劃於 2007 年啟動以來,已有五個社區獲得了成就獎,10 個社 區獲得了承諾獎。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 2010 年全國調查顯示,45 歲以上的美 國人中有近 75%的人表示「可以長時間留在我目前的住所」。三分之二的受訪者 表示,他們想留在他們所居住的社區。對於這些中年和美國老年人來說,生活 在社區中最重要的方面是與家人或朋友關係密切,及自行到達重要目的地的可 及性(如雜貨店、醫療辦公室、公共圖書館、教堂)。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受訪 者表示他們想要留在社區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力搬家(Keenan 2010)。可看出 美國中高齡者希望在宅老化,公部門與私部門合作,積極推動改變住家及社區 各項設施,建立健康及積極的高齡社區。 二、法國 法國於 2006 年推動長壽政策(politique de la longévité),主要內容為活躍年齡 及專業活動,即老年人就業的行動計畫。計畫實施對象為 55 歲-75 歲老人,內 容包含五個主軸的改革: 1.讓受撫養的老年人自由選擇留在家中,透過醫療照護機構和家庭護理服

(36)

18 務,使更多支持家庭照護者,提供家庭和養老院之間之連繫。 2.設立安養機構,增加照顧者的數量,改善生活品質,控制價格,讓每位老 年人過更好的生活。 3.加強老人醫療,發展老人專屬門診窗口。 4.確定各項補助經費來源,建立老年人財務補助制度。 5. 加強老人疾病防治研發,推行老人健康檢查。

自 2007 年以來,CNSA 編列 8.515 億歐元,為實施 PLAN SOLIDARITE –

GRAND AGE(PSGA)創建了 85 994 個老年人名額。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 共安置 75,810 個名額:永久性住房中依賴老年人(EHPAD)的 40,033 個住宿地 點,7,336 個日托空間,臨時住宿的 4,641 個名額,23,800 個療養院護理空間 (SSIAD),預計 2018 年至 2022 年期間將增加 8,138 個名額。 自該計畫開始以來,在 2007 年至 2016 年期間,CNSA 已撥款 19.25 億歐 元,以加強老年人長期護理照顧者的數量。將這些信貸轉移給區域衛生機構, 並將其重新分配給已簽署三方協議或多年目標和合作(CPOM)的企業,並根據 其居民的護理需求。 三、瑞典 老年人的健康和社會照顧是瑞典福利政策的重要項目,在瑞典的 1,000 萬居 民中,20%的人已超過 65 歲的標準退休年齡,預計 2040 年將增加到 23%。瑞 典的平均壽命是世界上最高的:男性為 81 歲,女性為 84 歲。在瑞典,5.2%的 人口年齡為 80 歲,略高於歐盟 5.1%的平均年齡。老年人照護費用主要由稅收 資助。2014 年,瑞典的老年人照護總費用為 1,092 億瑞典克朗(127 億美元,117 億歐元),只有 4%的費用由患者收費提供。老年人自己支付的醫療保健費用是 根據指定的費率表補貼的。 (一)公私機構照護服務 近年來,瑞典政府選擇將部分的老人照護服務私有化,讓私有機構提供醫 療服務。自 2013 年開始,私人護理已提供需要幫助的家庭各種服務,高齡者可 選擇由公有或私有機構提供照護服務,但在補助金、分配居家照護及居住方面

(37)

19 仍由政府負責安排。 高齡者照護的目標之一為幫助老年人和殘疾人士生活正常,且過獨立的生 活,包含能長時間地住在自己的家中。住在家裡的高齡者可以獲得各項支援,使 生活更輕鬆。例如,都市地區提供居家送餐服務,2014 年,約 221,600 名 65 歲 以上的高齡者得到幫助。另外,一半以上的城市也在特殊日托中心為老年人提供 公共膳食,而少數的高齡者以小組方式組成自己做飯的團隊。 對於生活無法自理的高齡者,可以向政府尋求金錢資助或家庭幫助服務, 殘疾老人可以受到全天候援助,患有嚴重的疾病的高齡者可以申請政府資助, 透過需求評估,也能在自己的家中受到社會照護。為使高齡者及殘疾者康復, 需提供日間活動,藉由音樂,電影,閱讀,繪畫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刺激可幫助他 們健康老化。 (二)養老金制度 所有瑞典公民退休後都有權享受國家退休金。人們可以選擇在 61 歲至 67 歲之間開始領取養老金。2005 年至 2014 年,65-74 歲的瑞典人工作人數增加了 127%。目前的平均退休年齡是 64.5 歲。為維持福利制度,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 化人口挑戰,將不得不延長每人工作年限。 2013 年的另一份報告提出了一些 使人們能夠延長其工作年限的措施,例如人們可以領取養老金的最早年齡應該 從 61 歲提高到 62 歲,之後提高 63 歲。瑞典養老金來源為根據他們繳納稅款的 收入獲得國家退休金,國家退休金包括收入養老金、保險養老金和擔保養老金。 2014 年全國平均退休金為每月 11,093 瑞典克朗。除了國家退休金之外,在 瑞典就業的大多數人還根據其雇主的繳款獲得職業養老金。總共有 71%的養老 金領取者的總收入來自公共養老金體系。為了增加安全性,許多人選擇透過私 人機構養老金儲蓄來增加退休福利。 (三)人口老齡化的準備工作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瑞典的老年人比例也不斷增加。因此,老年人照護 變得越來越重要,政府已採取措施應對該領域未來的挑戰。在 2040 年,將有約 25%的瑞典人年滿 65 歲,全國各地正實施滿足未來需求,使該年齡層的人都可 保持活躍和健康。在 2013 年的報告中,政府任命負責該專案之委員會列舉瑞典

(38)

20 將面臨之課題,其中包括該國人口老齡化。 政府最近投資了 43 億瑞典克朗用於改善 65 歲以上年齡段體弱健康成員的健 康和社會關懷,包含改善為老年人提供的家庭保健、老人護理、醫院護理和保健 中心護理的協調。近年來,已經引入了幾種新的有效的老年人預防保健形式, 並且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興趣。 四、日本 有感於各地區受到產業結構變化、日漸都市化、家族和人際關係的變化等 影響,逐漸改變了樣貌,高齡者受到社會孤立、孤獨死亡等問題愈益明顯,必 須重現或重建地區共同體,藉由「互助」加強地區力量、同儕力量,並在日常生 活圈範圍內,建立能不間斷且有組織提供醫療、照護、預防、居住、生活支援 等服務、一體化的「地區照顧系統」。在日常生活中適切地提供醫療、長期照 護,及包含福祉服務等生活支援,以涵蓋「地區總括性支援體系」、「活化社區 共同體」及形塑「自助、互助、共助、公助」精神三方面,成為支持高齡者在地 區自立生活的重要基礎。「地區總括性照護體系」理念係以日常生活的區域為範 圍,高齡者在地區生活,首先要自己有工作,無論和家人或是獨自一人維持自 立生活,「自助」是基本的。身心健康的高齡者在地區就業,從事互助活動,感 受生存價值,分享朝氣與活力,相互扶持,而非單方面的接受,會自然形成良 性循環。另外,和地區的居民們的合也是不可或缺的,相互關心及適度的協 助,是結合志工團體及居民活動的「互助」。再者,所謂「共助」是指醫療保險、 長期照護保險、年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持,遇到困難時,運用保險機制進行 社會全體的互助。最後的「公助」,是指政府的社會福祉及生活保護,財源主要 來自租稅,該如何搭配組合,需要以公平、公正、自由、平等各種角度進行考 量,提供確保人們生活中安心與安全所必要的服務,且由社會整體共同負擔。

表 2- 2 各國高齡友善社區推動方式

組織或國家 推動內容 經濟合作暨 發展組織 (OECD) 建議各國高齡化政策應針對維持高齡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 得到最適化,以延長其保持健康狀態及自主獨立的良好生活品 質,如此不但可以降低醫療照護成本及對福利資源的依賴,同時 可以增加高齡者的福祉。

(39)

21 世界衛生組 織(WHO) WHO 復於2007 年公布「高齡友善城市計畫」,呼籲世界各國以 下列 8項發展目標為藍圖: (1)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 (2)大眾運輸 (3)住宅 (4)社會參與 (5)敬老與社會融入 (6)工作與志願服務 (7)通訊與資訊 (8)社區及健康服務。 瑞典 Pastalan (1990)定義「在地老化不需要為了保持必要的支持性服 務及因應老年人的需求,而搬離熟悉的居住場所」。而在1960 年 即有「在地老化」(Ageing in Place)的概念,主因為老人偏好在 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老,而較無意願入住護理之家或安養機構, 故將老人照護回歸家庭或社區。此舉引起先進國家廣大迴響,紛 紛效法「在地老化」之概念。 法國 2007 年重新研提「老人照護福利計畫」(Plan Solidarité-Grand Age),該計畫 5 項重要目標為: (1)自由選擇居家或機構照護 (2)改善安養機構經營方式 (3)加強老人醫療,發展老人專屬門診窗口 (4)建立失能老人財務補助機制 (5)加強老人疾病防治研發,推行老人健康檢查。 日本 2006 年開辦「社區型服務」(Community-based Service),更帶 動照護產業之蓬勃發展,例如:輔具的租賃與購買、單元式照顧 (Unit Care)及團體家屋(GroupHome)等老人住宅之興建、照 護人力派遣及團膳等服務產業。 整理於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迅(第 151 期、第 152 期、第 165 期)

貳、高齡友善社區之建構

台灣高齡者的比例亦急速升高,2018 年,老年人口比率已成長至 14%,進 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政府與學者開始關注高齡友善居住環境,依據

WHO 於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將「活躍老化」 定義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進民眾老年時的 生活品質。學者們針對生活環境提出創造友善、安全、舒適、便利與無障礙的

(40)

22

空間環境,衛生福利部(2017)依據 WHO 於 2007 年推出之高齡友善城市指南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 8 大面向綜合性的議題,擬定「107 年高齡

友善城市推動計畫」,目的為了解高齡生活,適應問題、生理上及心理層面的需 求,包括醫療、休閒娛樂、社會活動參與的重要,確切了解高齡的需求提供更 清晰的社區脈絡;而居住環境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空間,隨著高齡化來臨,各國積 極推動以居家式社區式為主的照顧服務模式。以 Maslow(1943)需求理論為基礎, 將高齡者對於友善環境的需求加以分類為健康需求、運輸需求、安全需求、開 放空間與社交需求,顯示出高齡者對於生活環境的重要性。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於 1998 年提出「健康老化」(Healthy Ageing)政策概念, 增進老人與社會生活之融合、建立較佳之生活型態、建構符合老人需求之健康 照護體系、關心影響健康之環境因素。瑞典早於 1960 年即有「在地老化」 (Ageing in Place)的概念,主因為老人偏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老。日本是 全球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對老人照護相關措施建立也較完善,2006 年開辦 「社區型服務」(Community-based Service),如單元式照顧(Unit Care)及團體 家屋(Group Home)之老人住宅興建、照護人力派遣及團膳等服務。台灣衛生 福利部提出的高齡社會白皮書(2015)以建構「健康、幸福、活力、友善」高齡社 會新圖像為願景。 另外,蔡淑瑩(2012)則從空間設計的角 度,對於舊有社區公共設施的改造 提供老人在社區中的生活機能,能夠得以充分的運用與發揮,以落實在地老化 的具體行動。由前述的論點可知「在地老化」、「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的重點 即在於老人所居住的家庭、環境和社區,因此如何有效的發揮社區的力量或有 效的統合社區的資源,提供完整醫療照護,更重要是如何讓老人得以安然居住, 快樂生活,都成為在地老化的必要條件和因素。

(41)

23

第三節 高齡者環境需求

壹、高齡者環境行為特性

一、高齡者肢體機能特性 高齡者隨著年齡增長、運動系統退化,原因是運動神經退化、肌肉細胞減少、 關節磨損、骨骼老化和骨骼流失等,一般表現有肢體靈活度降低、肌肉力量下降、 骨骼易脆,易骨折、步伐不穩、步伐狹窄、手腳麻木、肌肉失去彈性、抬腿力氣 衰弱、足部壞疽、平衡感喪失、突發性麻痹、腰酸背痛、關節僵硬、肌力變少等 會影響動作,為因應這些變化老年人會做出調整而使其行走方式有別於其年輕 時,有人稱為老年步態3 二、高齡者步行距離 (senile gait)。 黃富順(1995)提到,高齡者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時,容易因身體的變化而產 生心態上的轉變,然而這些特性會進而影響到其表現出來的行為。研究中提到高 齡者心理特徵,會影響到的行為模式包括:A.維持自主與獨立的需求。B.友誼的 需求。C.反應時間的增長與動作的緩慢。D.人格的連續性。李棟洲(2015)在研究 中指出,正常隨著年齡增加會有以下幾個共通的步態現象:一、速度(gait speed) 與步長(stride length)縮短。二、兩腳同時站立期增加4 3一般步態週期是指在行走時,同一腳的腳跟接觸(heel contact)到地面直到下一次同側腳跟又再次接觸到地面的瞬間,我 們稱此為一個步態週期。 。三、步頻(cadence)不變。 四、關節活動度稍減。而步頻(Cadence)為每分鐘內行走的步數,步頻的快慢反 映了步態的節奏性。步頻與腿長相關,若有攝影則可以計算步頻,一般高的人(180 公分)約90步/分鐘,矮的人(150公分)約125步/分鐘。Banister (2004)指出,對於到 達地區公共設施並獲得服務以及公共運輸的可及性而言,步行都是重要的,事實 上多數高齡者並不介意步行400碼(約略395公尺)以內的距離,且多數高齡者都有 定期運動的習慣,因此步行空間中鋪面(防滑)、設置休息地點(長凳)與照明設施、 在岔路延長綠燈時間以確保行車安全對高齡者而言顯得格外重要。 4健康老年人的整個步態中,兩腳同時站立期所佔的比例會隨年齡增加而從年輕時的 18%增加到約 26%。當雙腳同時著 地的時間增加,代表單腳擺盪期的時間縮短,因此每一步的步長也因此而減少。

(42)

24 在都市地區,以大人步行30分左右可抵達的區域為範圍(約中學學區),去 除各項服務之間的屏障,建立預防、醫療、長期照護、生活支援、居住等服務。 「活化社區共同體」透過居民自發性的守護獨居老人活動、協助購物及倒垃圾和 舉辦町內會及老人會活動等活動,結合行政與長期照護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家 屬與照護業者,及非營利組織、社會福祉協議會、福利專員、志工團體、町內會 等共同協助(靳燕玲,2016)。根據『行人步行速率資料庫』都會區高齡者移動的 步行移動速率為每秒0.97-1.4公尺,而『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調查,亞 健康5老人正常步行速率為每秒1.1-1.5公尺。張建彥等人(2009)以高齡者為主要考 量之行人號誌時制設計方面,建議步行速率參數值範圍為每秒0.85公尺至每秒 1.22公尺。趙子元等人(2013)研究指出,日本學者曾對人行道上的行人步行速率 作調查,一般年輕人或通勤者的平均速率為1.5公尺/秒,而老年人與兒童的速率 為1.1~1.3公尺/秒,游若萍(2018)將研究範圍定為半徑為1公里,並推測高齡者移 動1公里距離花費時間約10-16分鐘。為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以步行距離而言,如 果社區休閒設施對高齡者而言,超過1600公尺步行距離,將大幅減少參與任何休 閒服務的動力(陳裕仁,2008)。而Patterson(2004)亦指出,都市居民(82%)比郊 區居民(54%)在離家1英哩(約略1609公尺)內更規律地使用至少一種的日常服 務。約有15%的日常服務可由步行完成,都市居民比郊區居民占有更高百分比會 以步行方式滿足其上述各種日常服務。綜合以上論點,本研究依據高齡者肢體機 能退化在環境規劃設計上會注重地面止滑材料、扶手支撐物、能稍作休息的空 間、減少戶外地面凹凸、坡道的坡度小於1/12、步行距離半徑為800公尺至1000 公尺。

貳、高齡者日常活動場所

一、高齡者日常活動類型 5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一個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點,雖然未患病,但已具備不同程度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些 疾病的高危傾向。

(43)

25 根據衛生福利部歷次老人狀況調查,在生活型態方面,高齡者日常活動參與 類型主要為和朋友聚會聊天(37.8%)、從事休閒娛樂活動(23.1%)及養生保健活動 (21.6%),顯示高齡生活型態需求種類愈趨多元,又以(王天佑,2013)研究指出都 會區老人以參加「休閒娛樂團體活動」的比例最高,達58.9%,其次為參加「宗 教活動」佔56.3%;而非都會區老人則以參加「宗教活動」佔55.7%較多,其次 為參加「休閒娛樂團體活動」(53.9%)。其餘在「養身保健團體活動」與「進修 活動」部分,都會區 老人參與的比例亦高於非都會區。高齡者走路從事休閒活動 主要以從是廣泛性運動(包括運動、打球、跳舞、體操、爬山與游泳)為主,佔 60.69%,其次散步佔45.12%,並且約有16.74%的高齡者會上課,14.88%的高齡 者喜愛唱歌。故林楨家(2012)整理歸納出,高齡者居住方面包含環境因素、經濟 因素、社會文化因素、設施因素與服務因素等五種需求。其中環境因素意指決定 居住空間外部之寧靜與舒適之因素,包括寧適性6 任超(2005)針對高齡者使用公園進行調查中,把高齡者活動分類出以下幾 種參與活動類型: 、安全性與有助於身體活動之 因素;又服務據點因素提到,高齡者住宅社區所需要的服務包括餐廳、雜貨店、 銀行、郵局、醫院、藥局、髮廊、圖書館、教堂或寺廟、活動中心等設施。紐約 友善都市公共空間研究指出,戶外環境會強化社會參與的機會,而公共空間則包 括了公園、街道、市場、文化中心等,可增加高齡者社會參與的活動空間。而高 齡者教育學習需求亦逐漸受到重視,於2013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有過半 (55.7%)55-64歲認為政府設置樂齡學習中心是重要的,未來政府實應結合企業或 社會教育資源,幫助民眾不論在心理調適、教育學習、興趣培養、社會參與及退 休理財規劃等方 面再學習,及早規劃退休後生活準備,並促使各產業界及早面 對高齡趨勢,應有所準備並提出對策措施。 (1)體能鍛練:能接觸到戶外休閒空間,並且呼吸到新鮮空氣,群體或個人活 動皆有,時間則為清晨 5:00~8:00 或下午 15:00~18:00,例如:散步、打太 極拳、土風舞等。 (2)聊天:言語交流的型式,兩人以上為主,並且伴隨著體能鍛練、觀賞景觀 6 Patterson(2004)對社區寧適性(amenity)之解釋為:「居住在一個地方並且對週遭環境感到滿 足,且強調鄰里之重要性。

(44)

26 等方式。設計適合交談的空間時,應注意其空間的多樣性,並且保留其適 當的私密性。 (3)團體活動:一群有共同喜好,自發性的組成小組,定期並在固定的場所進 行活動,例如:打牌、下棋、唱歌等。 綜合上述研究,高齡者活動時間點多集中於清晨與早上及下午(如表 2-3), 而活動類別都以促進身體健康、人際互動、適應社會、增加興趣及放鬆自我為主, 都以戶外活動居多,可見鼓勵高齡者外出活動有助於高齡者的身心健康。

表 2- 3 高齡者各時段活動內容

時間 活動 清晨與早上 群體或個人活動皆有(任超,2005) 體操、慢跑、健走、曬太陽看風景(葉宗翔,2018) 詩歌班、晨操、槌球、交際舞、氣功、讚美操(柯乃尹,2015) 太極拳(戴旭志,2001) 中午 帶孫子的老人遊玩、親子活動(葉宗翔,2018) 下午 散步、打太極拳、土風舞(任超,2005) 詩歌班、槌球、交際舞、氣功、讚美操(柯乃尹,2015) 晚上 不同種類中大型團體活動(葉宗翔,2018) 本研究整理 二、高齡者日常活動場所 梅陳玉嬋等(2004)提出鄉村地區的休閒實質設施,提供: (1)適合高齡者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社區活動中心、公園、老人福利機構、 社區遊憩設施、市場。 (2)適合高齡者強健體魄和促進健康的設施:各種室內和戶外運動健身場所。 (3)提供高齡者易於親近自然的設施:綠帶、綠地。 (4)提供高齡者精神層面的支持力量:宗教建築多元化的休閒實質環境,提供 高齡者更多元的參與方式、自我實現的機會。 林萬億(2012)以高齡者於社區行動地點為主軸,分別研究臺南縣西港鄉及臺 北縣板橋市之高齡者常去之公共設施,結果發現,在板橋依序為:市場、公園、 診所或醫院、學校、宮廟;西港老人最常去宮廟、診所或醫院、市場、村里關懷 中心、社區活動中心、衛生所,可看出鄉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生活常去之場所差異

(45)

27 性。 何宣蓁(2018)於研究中指出,都市高齡者日常生活使用公共場所選擇最多為 公園,其次為市場、超市、百貨公司,最後為里民活動中心、圖書館與廣場,且 由於購買民生必需品、日常休閒活動及學習的地方,故該場所均為不可或缺的公 共場所項目。 王安強等人(2018)依居家照顧與社區周邊設施使用頻率提出,每日或 2~3 天 會去的場所為公園、菜市場、雜貨店、日照中心;每周至少去一次的場所為超市、 咖啡廳、圖書館、藥局、河堤;每月至少去一次的場所為銀行、郵局、醫院、百 貨公司、寺廟、診所、美容院,如圖 2-3。

圖 2- 3 使用頻率及社區周邊設施彙整圖

(資料來源:王安強等人(2018),三代同鄰-因應社會高齡化的宜居社區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 所協同研究報告)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本研究彙整高齡者日常生活常去場所,依場所活動性質 分類為社交學習場所、休閒運動場所、醫療保健場所、生活必需場所,如表 2-4, 其社交學習場所為高齡者透過公私部門舉辦各種動、靜態活動,學習新知及認識 新朋友的場所,如長青學苑等;休閒運動場所為高齡者於戶外或室內強健身體,

(46)

28 親近自然的場所;醫療保健場所為高齡者每周或每月定期看診、檢查或領藥的場 所;生活必需場所為高齡者因生活需求,每日或每周必須前往購物的場所。

表 2- 4 高齡者日常生活公共場所偏好

場所性質 場所名稱 提出者 社交學習 場所 國小、國中、高中 (職)、大學 林萬億(2012)、何宣蓁(2018) 圖書館 林楨家(2012)、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社區活動中心 林楨家(2012)、梅陳玉嬋等(2004)、林萬億(2012)、 何宣蓁(2018) 老人福利機構 梅陳玉嬋等(2004) 、王安強等(2018) 咖啡廳 王安強等(2018) 休閒運動 場所 公園、綠地 梅陳玉嬋等(2004)、任超(2005)、林萬億(2012)、 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廣場 何宣蓁(2018) 自然步道 何宣蓁(2018) 體育場 梅陳玉嬋等(2004) 游泳池 梅陳玉嬋等(2004) 醫療保健 場所 醫院、診所 林楨家(2012)、林萬億(2012)、何宣蓁(2018)、王 安強等(2018) 藥局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生活必需 場所 郵政支局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銀行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餐廳 林楨家(2012) 零售市場 梅陳玉嬋等(2004)、林萬億(2012)、何宣蓁 (2018) 、王安強等(2018) 雜貨店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百貨公司 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髮廊 林楨家(2012)、王安強等(2018) 教堂或寺廟 梅陳玉嬋等(2004)、林楨家(2012) 、林萬億 (2012)、何宣蓁(2018)、王安強等(2018) 本研究整理

(47)

29

第四節 高齡者視覺圖像認知

壹、高齡者眼部機能特性

高齡者身體老化,視力也隨之老化,常見老化症狀為老花、水晶體渾濁及黃 化,例如在白色背景很難看出以黃色繪製的線條或圖案,藍色和綠色看起來像接 近黑色的顏色,這些症狀均屬「健康老齡化」的現象(長野県建築士会諏訪支部 青年委員会,2001)。 將 55 歲至 64 歲的中年人與 85 歲以上的老年人做比較時,視力缺陷的比例 由 55/1000 增加到 250/1000(Bognoli and Hodos, 1991),由此可得知高齡者的視 覺退化與年齡的增長成正比。當水晶體隨年紀增長而逐漸變厚,使得前面的弧 度增加,後面的弧度減少,逐漸失去由近看遠的調節能力,對於上下樓梯或閱 讀開始產生困難。 水晶體黃化,使得折射產生歪曲,使老年人對於物體所發出的散光較為敏 感,若是來源為點狀光源則會更加惡化,會吸收較短的光波,減少對藍色光的 知覺,一般到達 70 歲時會失去藍、綠、紫色光的辨識能力,產生顏色辨別能力 的惡化,但對紅、黃、橘色光的辨認力反而會增加,因此對於高齡者具有警示 作用的燈光應以紅、黃、橘色為主(黃富順,1995、Nancy R.Hooyman &

H.Asuman Kiyak, 2003)。 欲使高齡者對環境感受舒適及安定,視覺之色彩及字體大小認知亦為考慮重 要因素之一。人類視覺上有知覺性處理及認知性處理兩種處理色彩的過程,先經 過知覺性的處理過程後才有可能繼續進行認知性的處理過程(陳建雄,1999)。周 燕珉(2010)老年階段人眼晶狀體彈力下降,睫狀肌調節能力減退,視網膜細胞數 逐漸減少,會出現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等視覺衰退現象,尤其是近距離視物模糊, 俗稱老花眼。而燈光強弱調適能力衰退、準確觀察深度的能力減退、喪失對色彩 的感受能力、裸視的視力下降,這也是老年人眼部機能主要退化的部分,黃耀榮 (1993)研究指出視線減小、複視、視力喪失定向感、遠近距離無法判斷、畏懼眩 光刺眼、光度變化適應力減弱、色感降低,也是高齡者生理特徵之障礙現象,故

數據

圖 2- 4 尋路行為決策過程與各階段內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th each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 should be involved in reading different text types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Teacher should

 Use  different  pedagogies  such  as  demonstrations, rephrasing, analogies,  daily‐life  examples,  visual  aids  and  body language .. S3  Area and Volume

Comparing mouth area images of two different people might be deceptive because of different facial features such as the lips thickness, skin texture or teeth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aluminum honeycomb plate under four point bending static and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experiments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In terms of external cognitive factors, this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assurance, apathy and price reasonability as par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 have influence on

By seminars and case particip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ptimized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of elderly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be proposed as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