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Copied!
2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惠芬 先生.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研究生:賴淑君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八月.

(2) 謝辭 2009年的暑假,再次回到校園求學,心中的感動有許多,收穫有許 多,終於畢業了。 感謝指導教授陳惠芬老師,在生活上、在學習上,一路提攜,點點滴 滴難以言盡。謝謝惠芬老師對我的堅持與信任,在您面前只是個學生的我 是十分幸福的,因為您對治學的自我要求,也讓我學習到了做學問的態度 與方法,您的身教、言教,學生都放在心中。 感謝蔡淵絜老師平日在論文研究上的指點,口試委員陳淑銖老師與吳 蕙芳老師對於論文的指教,這些都使學生在論文研究上能臻於周延。 蕾悌、敏如、維卿,謝謝你們的陪伴,我們一起渡過「論文的黑暗期 」與「人生的五味」,相信都能成為美好的力量。研究所的同學們,我們一 同在三年的暑假中,重返求學生活的單純及瘋狂的青春,知心好友們,你 們的關愛,我都讓我覺得溫暖與感動。 感謝青年日報社《奮鬥》編輯董小姐的協助,《革命軍》資料的取得才 得以順利進行;感謝峽中同事們的鼎力相助及周遭好友們的鼓勵與支持。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們,尤其我辛苦的母親,謝謝您的陪伴與照顧, 接下來,我們可以雲遊四海囉!.

(3) 摘要 1956年臺灣進行全面徵兵,同年《革命軍》創刊,是一本以部隊士官 兵為對象的政治教育輔助刊物,其目的在建構理想的革命軍人。 《革命軍》刊行時間從1956年1月至1998年更名為《奮鬥》為止,43年 間總刊行542期。初期發刊至軍隊編制的班,發行量七萬餘本,至1971年為 配合「莒光日」的推行,改為部隊士官兵人手一冊,正式成為部隊政治教 育的基本教材。隨著軍隊政治教育的演變,《革命軍》的編輯內容也歷經變 化。 1956年至1970年的《革命軍》內容多元豐富,編輯方向亦配合國軍政 治教育政策而行。對於建構理想的革命軍人,《革命軍》以五大信念「主義 、領袖、國家、榮譽、責任」作為政治教育的準則,而其中尤為重視「領 袖」信念的建立,並強調革命軍人應成為「領袖」與「主義」的信徒;「國 家」是國土及人民的組成,臺灣是重要的反共基地。此外,為使「榮譽」 與「責任」信念得以落實,更藉由各項軍中運動的推展與人物典範的建立 ,使「革命軍人」具備崇高的信念並身體力行,成為「優秀國民」的典範 。在面對「反共大業」基本國策方面,《革命軍》也肩負建構「敵人」的大 任,以完成臺籍士兵「知匪」、「恨匪」、「抗匪」的目標;認清「反共抗俄 」的敵人──「俄帝」與「朱毛匪幫」到「反共復國」的敵人──「毛匪澤 東」;在共產世界生活的百姓,皆承受著苦難,等待著「革命軍」給予敵人 在政治上及軍事上的痛擊,以完成中華民國對於光復國土保家衛民的責任 ,以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角色。《革命軍》體現了國家對軍人的期許, 並以形塑理想的革命軍人,共同參與了反共時代的復國美夢。. 關鍵字:革命軍、五大信念、反共抗俄、反共復國.

(4)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第三節. 史料運用及研究方法. 第四節. 撰寫大綱說明. …………………………………1 ……………………………………7 ……………………………14. ……………………………………16. 《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19. 第一節. 《革命軍》的出刊背景. …………………………19. 一、遷臺初期國軍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二、臺籍軍人反共思想的灌輸管道 第二節. 《革命軍》的創立及沿革. 一、《革命軍》的誕生. ……………19. …………………25 ……………………32. ………………………………32. 二、出版單位. …………………………………………34. 三、編輯群. …………………………………………37. 四、編輯宗旨. …………………………………………38. 五、刊行沿革. …………………………………………41. 六、刊物樣式的變化 第三節. 《革命軍》的編輯特色. …………………………43 …………………………47. 一、1956 年至 1970 年的《革命軍》. ………………47. 二、1970 年至 1998 年的《革命軍》. ………………64. 三、《革命軍》的分期內容特色. ……………………72.

(5) 第三章. 《革命軍》中的軍人. 第一節. ………………………………75. 主義、領袖、國家的信仰. …………………78. 一、主義 二、領袖. ………………………………………78 ……………………………………………84. 三、國家. ……………………………………………110. 第二節. 榮譽與責任──軍人典範的建立. 一、軍人精神與信條的推展. ……………123 ……………123. 二、歷史中的軍人典範. ……………………………133. 三、現實中的軍人典範. ……………………………142. 第四章 《革命軍》中的敵人 第一節. ……………………………173. 共黨的淵藪──「蘇俄」. ……………………173. 一、在蔣介石眼中的「中蘇關係」 二、國軍政治教育. …………………………………179. 三、《革命軍》中的「俄帝」 第二節. …………………173. 永恆的敵人──「共匪」. ……………………181 ………………………195. 一、1956 年至 1960 年《革命軍》中的「共匪」. …199. 二、1961 年至 1965 年《革命軍》中的「共匪」. ……204. 三、1966 年至 1970 年《革命軍》中的「共匪」. …212.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221 …………………………………………………………227. 附錄(一). ………………………………………………………235. 附錄(二). ………………………………………………………238. 附錄(三). ………………………………………………………242.

(6) 表次. 表 2-1-1. 1959 年、1964 年與 2011 年國軍經營之報刊概況 ……………31. 表 2-2-1 《革命軍》出刊資料. …………………………………………46. 表 2-3-1. 1956-1960 年《革命軍》欄目分類次數表. ……………………52. 表 2-3-2. 1961-1965 年《革命軍》欄目分類次數表. ……………………57. 表 2-3-3. 1966-1970 年《革命軍》欄目分類次數表. ……………………61. 表 2-3-4. 1971-1975 年《革命軍》欄目分類次數表. ……………………67. 表 2-3-5. 1976-1980 年《革命軍》欄目分類次數表. ……………………70. 表 3-1-1「五大信念」篇章. ………………………………………………76. 表 3-1-2「五大信念」中各「信念」次數 …………………………………77 表 3-1-3. 有關於「三民主義」專論. 表 3-1-4. 有關於「主義」相關的篇章 ……………………………………81. 表 3-1-5. 介紹孫中山的生平或革命故事. 表 3-1-6. 介紹孫中山思想、革命事業、精神 ……………………………86. 表 3-1-7. 介紹蔣介石生平及思想. 表 3-1-8. 介紹孫中山與蔣介石關係的相關篇章. ……………………………………78. ………………………………84. ………………………………………91 ………………………98. 表 3-1-9 「我們的話」、「牢記著總統的話」篇名 ………………………100 表 3-1-10 「中華民國」的建立相關篇章…………………………………110 表 3-1-11. 民族文化概念的呈現. 表 3-1-12. 領土的介紹. 表 3-1-13. 臺灣與國家的關係 ……………………………………………117. 表 3-2-1. 1956 年至 1970 年歷史人物暨以少勝多戰事 …………………134. 表 3-2-2. 「訓練軍人的姿態體與精神」之內容…………………………141. 表 3-2-3. 「國軍人物典範」………………………………………………146. ……………………………………112. …………………………………………………114.

(7) 表 3-2-4 1956 年至 1960 年「戀愛故事」 表 3-2-5 個人楷模暨國軍英雄表揚 表 3-2-6 國軍部隊活動. ……………………………156. ……………………………………167. …………………………………………………169. 表 4-1-1 「帝俄侵華史話」目錄 ………………………………………186 表 4-2-1. 1956 年至 1970 年《革命軍》中「認識共匪」之欄位及篇 章. ………………………………………………………196. 表 4-2-2 「還鄉記」內容整理. …………………………………………205.

(8) 圖次. 圖 2-2-1. 〈好消息〉. 圖 2-2-2. 《革命軍》封面與封底. 圖 2-3-1. 《革命軍》欄位「我們的話」. 圖 2-3-2. 《革命軍》徵稿. 圖 2-3-3. 月刊簽收單. 圖 2-3-4. 《革命軍》第 1 期(1956.1)及 76 期(1960.6)目錄. ……………………………………………………32 ………………………………………44 ………………………………48. ………………………………………………50. ……………………………………………………51 ……55. 圖 2-3-5 「1956 年讀者意見調查表」及「1960 年讀者意見調查表」 圖 2-3-6. 《革命軍》第 96 期(1961.10);135 期(1965.1)目錄. 圖 2-3-7. 《革命軍》「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革命軍月刊意見調查表」. ……59. 圖 2-3-8 〈時以五十萬戰士為念--「革命軍」編餘漫談」〉. 60. ………62. 圖 2-3-9 《革命軍》第 149 期(1966.3)及 179 期(1968.9)目錄. ……63. 圖 2-3-10 《革命軍》第 223 期(1972.5)及 255 期(1975.1)目錄 圖 2-3-11 「影集寒流介紹插畫」與「莒光日電視教學進度. 56. …69. …………71. 圖 3-1-1. 「我們的主義」與「綠窗書簡」. 圖 3-1-2. 1956 年《革命軍》月刊「國父」故事及漫畫. ……………85. 圖 3-1-3. 《革命軍》中關於「紀念國父」的士官兵投稿. ……………89. 圖 3-1-4. 〈領袖革命軼事〉、〈我們偉大的領袖〉、〈創造時代的巨 人〉. ……………………………80. …………………………………………………………93. 圖 3-1-5. 〈我們偉大的領袖〉目錄. 圖3-1-6. 〈總統在日本砲兵聯隊〉、〈「我們的領袖」第七章:高田聯隊〉. …………………………………95. …………………………………………………………………96 圖 3-1-7. 1956 年「怎樣効忠領」第一名. 圖 3-1-8 各式祝壽投稿件. ……………………………106. ………………………………………………107.

(9) 圖 3-1-9. 1956 年至 1970 年關於領袖的歌曲. 圖 3-1-10 「地理常識」〈臺灣省〉. ………………………108. ……………………………………115. 圖 3-1-11 臺灣與大陸的關係 ……………………………………………119 圖 3-1-12 〈阿伯遊記〉與〈還鄉記〉 …………………………………121 圖 3-2-1〈標準軍人〉 ……………………………………………………123 圖 3-2-2〈以軍為家〉 ……………………………………………………126 圖 3-2-3〈中華民國軍人忠貞信條〉 ……………………………………131 圖 3-2-4〈訓練十二要項〉 ………………………………………………132 圖 3-2-5〈革命聖人—朱執信〉 …………………………………………138 圖 3-2-6〈田單復齊〉 ……………………………………………………140 圖 3-2-7〈慶祝元旦賀英雄〉 ……………………………………………142 圖 3-2-8〈戰鬥英雄楊清標〉 ……………………………………………148 圖 3-2-9〈捨己為人〉. ………………………………………………152. 圖 3-2-10〈多難興邦〉. …………………………………………………154. 圖 3-2-11〈大明從軍記〉…………………………………………………163 圖 3-2-12〈暗地裡做好事的人〉. ……………………………………166. 圖 3-2-13〈做堂堂正正的軍人〉. ……………………………………167. 圖 3-2-14〈沂蒙星月〉、〈一 O 一特遣組〉. …………………………171. 圖 4-2-1 描繪兩岸的不同. ……………………………………199. 圖 4-2-2〈紅劫歸來的黃河〉. ……………………………………202. 圖 4-2-3〈還鄉記〉. …………………………………………206. 圖 4-2-4〈還鄉記〉. ……………………………………………………207. 圖 4-2-5〈茶色的山莊〉 …………………………………………………213 圖 4-2-6〈千手怒指一獨夫〉. ……………………………………217. 圖 4-2-7〈三面紅旗破敗倒〉. ……………………………………218. 圖 4-2-8〈億萬同胞同聲申討:毛匪澤東十大罪狀〉 …………………219.

(10) 第壹章.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11 年 6 月 9 日《自由時報》的一則新聞標題如此寫道: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退役將領敵我不分 失言失格 朝野譁然同譴責 朝野聽聞此消息不管各黨都同聲譴責,台聯黨主席黃昆輝痛批,因為馬總統承認 一個中國,以及推動「親共」 、 「容共」 、 「納共」政策,才導致這些退役將領「敵 我不分」 ,和共軍唱和,與台灣人民為敵。民進黨立委痛斥,這種說法形同叛國, 憑什麼領台灣的終身俸?國民黨立委也痛責,退役將領此舉重創國家尊嚴。馬總 統更兩度強調,如果確有這樣的發言, 「對台灣人民是一種背叛!」國防部則指出 ,從未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與中共討論、交流或代表發言,近期多名退役將領到 中國大陸地區訪問,均屬個人行為,對於部分退役將領言論引發社會誤解與關切 ,深表遺憾。 1. 1. 中共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少將羅援在一場兩岸退役將領的聯誼活動上,引述一名臺灣退役 高級將領的話說: 「今後不要再分什麼國軍、共軍,我們都是中國軍隊。」羅援表示臺 灣將領的說法,是兩岸將領共同心願和共同心聲。其中羅援所引述的臺灣退役將領據臺 灣媒體指稱為國防大學前校長、退役空軍上將夏瀛洲;為此總統馬英九十分關切,而夏 則稱此言非其所說。〈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退役將領敵我不分失言失格 朝野譁然同 譴責〉, 《自由時報》,2011 年 6 月 9 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9/today-t1.htm(2016/07/26) 1.

(11)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時至今日臺灣與中國的問題仍是難解的習題,兩岸長期的軍事敵對關係 在「漢賊不兩立,敵我不並存」的形塑力下深植於臺灣居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 1952 年中國國民黨舉行第七次全國黨代表大會,會議中接受蔣介石所 提交的《反共抗俄基本論》要點為:一、俄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傳統——中國 的世仇大敵;二、反共抗俄戰爭的特質;三、國民革命的本質與方略;四、 三民主義的哲學觀點—三民主義的新認識;五、三民主義現階段的提綱;六 、漢奸必滅與反共必勝、侵略必敗與抗俄必成。 2反共抗俄思想言論及行動 即成為往後臺灣的基本國策。其中所言「漢奸必滅與反共必勝、侵略必敗與 抗俄必成」中,中共成為中國「漢奸」的代表。 1955 年更因「兩個中國」的問題重申中共與蘇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為: 中華民國政府決不容許蘇俄與共匪保有其侵略中國大陸之成果。……,我國「漢 賊不兩立」的古訓,乃為中國人立身報國的基本教育,故承認外國侵略者與賣國 賊之統治,決為中國歷史所不許的。況且俄帝共匪之殘暴,史無其儔,如果承認 俄帝與共匪侵略中國的既成事實,是將我四億五千萬人民完全委棄於俄帝共匪的 暴政之下,聽其受奴役屠殺而不加援手,此將為人類有史以來空前的罪惡。所以 我中華民國政府與軍民,決不能放棄收復大陸、解救同胞的神聖責任。 3. 1960 年代中共與蘇聯的關係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此時台美關係的亦 面臨新的轉變;面對此時期的變動,蔣介石在 1957 年後已不再以「反共抗 俄勝利」為口號,而國民黨政府更於 1969 年後全面停止以詞語謾罵蘇聯,. 2. 3. 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通過蔣介石的《反共抗俄基本論》。此後 「反共抗俄」成為中國國民黨遵循準則。秦孝儀總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 (台 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 ,卷 11,頁 257-258。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 38(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 委員會,1983) ,頁 365。 2.

(12) 第壹章. 緒論. 名稱具有反蘇意味的若干政治團體,甚至接到命令改名。 4國民黨政府悄然 地放棄「反共抗俄」的目標而以「反共復國」為中華民國的基本國策,蘇聯 的角色則已然脫離國家敵人的行列。但在 1969 中共與蘇聯爆發的「珍寶島 」事件,國民黨政府在相關聲明中巧妙的以「毛共偽政權對外所作的任何承 諾與簽訂的條約,都屬非法和無效」作為回應,迴避中共作為「漢奸」而與 蘇聯爭奪「中國國土」的立場,僅重申「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並且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原則,所以有關帝俄時代根據不平等 條約所侵占的領土,待我政府收復大陸後,經由政治途徑尋求合理的解決。 」以做為堅持反共的基礎。5當毛澤東推行「文化大革命」 ,國民黨政府「反 共復國」的計劃則以「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建立討毛救國聯合陣線 」為主要目標。 6 1978 年蔣經國當選第六屆中華民國總統,此時中國大陸亦於 1978 年進 入鄧小平時代;1978 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1979 年廢止〈中美共同防禦 條約〉,對中華民國打擊甚大,與此同時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會」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放棄「解放台灣」,以罷戰求和的戰略緩 和兩岸敵對局面。7隨後 1980 年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策略,作為對台「 和平統戰」基本政策。臺灣亦於 1981 年在中國國民黨舉行第十二次全國代 表大會時通過〈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明確表達以和平方式達成「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此時「放棄武攻」成為兩岸的共 4. 5. 6. 7. 蕭淑惠, 〈遷臺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 〉 ,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頁 54-55。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臺 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 ,頁 315-318。 郭鳯明,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民國 58 年 7 至 12 月》 (臺北:國史館,2004) , 頁 434-435。 〈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案〉中關於「光復大陸的積極策進」依循總裁提 出的兩大口號而行。收錄於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 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頁 317-318。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2001) ,頁 512。 3.

(13)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識。1987 年 7 月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台澎金馬地區戒嚴令,11 月開放臺灣 人民赴大陸探親,從此開啟兩岸民間的往來交流,臺灣與中國四十多年來的 軍事敵對關係也開始扭轉,顯然「反共」議題已逐漸淡出歷史。 1945 年開始「恐共」 、 「恨共」的情愫在知「共」卻不見「共」的臺灣歷 史時空中形塑生根。1949 年隨政府撤退來臺的國軍在「一年準備、二年反攻 、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聲中慢慢凋零,政府不得不正式面對國軍換 血的處境。1953 年臺灣地區男子以充員兵的身分被納入中華民國政府動員 抗匪的一環。在國軍軍力逐漸高齡化的景況下,於 1956 年 1 月國民黨政府 正式對臺灣屆齡男子全面徵兵,至此臺籍兵力成為直接反共的力量。 8不同 於隨國軍來臺的軍民們在遷徙的洪流中切身感受國共紛擾,國民黨政權在遷 台後,面對難解的政治立場與國防軍事事務,如何把未曾謀面的「敵人」交 付給毫無「反共經驗」的台籍「革命軍」手中,無疑是個重大挑戰。 面對國共內戰的失敗,蔣介石遷台後在政治工作上做了深刻的檢討, 在 1950 年頒布〈國軍政治工作綱領〉中政治任務第一即為:主持軍隊政治 教育思想領導,建立精神武裝,保證軍事戰鬥任務之完成。 9在眾多軍隊政 治工作細目中,除了各式政治課程的安排,亦對於宣傳教育相關書籍的編 著有高度的積極性,其中在 1950 年創刊《國魂》、1952 年創刊《青年戰士 報》都是國軍政治教育使用的媒介工具。 101956 年 1 月當臺籍男子正式納 入中華民國徵兵的行列中,一本為部隊士兵發行的《革命軍》月刊亦創刊. 8. 9. 10. 根據秦大智的研究,1945 年至 1952 年臺灣各地區成立師、團管區之前,這期間臺灣並 沒有實施徵兵制度的基礎與條件。此處所言徵兵制度是針對常備兵部分,爾後政府在 臺灣開始徵兵之初,僅實施為期四個月的補充兵,期滿即退伍。至 1956 年起,因戰備 需要,乃停止補充兵訓練,實施新兵訓練,訓練期滿,即撥入部隊服役。秦大智,〈我 國冷戰時期兵役制度之研究〉 ,《黃埔學報》 ,61 期 (2011.10) ,頁 4。 余一鳴, 〈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之研究〉, 《復興崗學報》 ,82 期(2004.12) ,頁 83。 《青年戰士報》於 1984 年改名為《青年日報》,刊行至今。 4.

(14) 第壹章. 緒論. ,成為以基層部隊士官兵做為宣教對象的政教育輔助教材。 11 不同於軍事院校有系統有組織的教育型態,初加入常備軍陣容的臺籍 士兵該如何建立「反共知識」無疑是軍隊政治教育新挑戰。雖說軍隊為封 閉性的環境國家意識等政治教育灌輸看似輕易,但面臨反攻時程一再拖延 ,國軍兵力的更替勢在必行,此時的「新兵教育」突顯的問題是一向被視 為理所當然的「國家、人民、敵人、反攻復國」等觀念,必須在軍隊教育 中快速地建立和加強。這意味著在遷台十年後,國軍政治教育的現實挑戰 才真正展開。 1956 年以前,國軍在政治教育的教材上依軍士官的身份不同而將政治 教材分為甲種教材(基本教材)及乙種教材(補充教材)。甲種教材的內容 固定不變,依官佐士兵身份分別編印成書。乙種教材則不分官兵與級別, 內容包括國內外大事,總統最近訓詞及軍中實際問題等,針對軍中需要, 隨時頒發,但只專發長官而對士兵僅作口頭講述。 12當時部隊的政治教育 在執行上因「識字率」不佳的問題,多僅能以長官口頭講述方式達成,但 「語言溝通」又因全面對「臺灣徵兵」後又再面挑戰時,政治教育在實施 上更顯窒礙。 1956 年總政治部針對基層部隊士官兵發行《革命軍》月刊以作為政治 教育的輔助教材,以利政教宣傳的執行;不同於「基本教材」的編印成書 的固定性,「月刊」能以較彈性的型態隨時因應國軍政策的變動而在內容上 有所調整;面對部隊士官兵條件不佳的困境,在月刊內容的展現手法上則 能以多樣性配合士官兵的個別差異,以達政治教育的目標。本研究即欲藉 國軍針對基層部隊官兵發行的刊物《革命軍》,了解在 1956 年國民黨政府. 11. 12. 1956 年 1 月起,開始普遍徵兵,以梯次徵召及役齡男入伍服常備兵役,陸軍每週一梯 次服役兩年,海含(陸戰隊) 、空軍每月一梯次役期三年。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 6 編(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1960) ,頁 1605。 5.

(15)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在面對必須對臺灣實行全面徵兵的時刻,對於「重新」建構一支「理想國 軍」以及在長達三十年的兩岸敵對關係中使國軍成為「未見共卻知共」、「 未見國卻復國」、「未見戰而備戰」的「革命軍」而做的努力。 雖軍隊內部刊物不足以成為代表國家軍隊政治教育的成果,但或許可 藉由《革命軍》月刊的研究得以窺之國民黨政府如何利用「入伍服役」的 過程,企圖形塑出「理想革命軍」的國防兵力,對戰後動員戡亂時期的軍 隊政治教育也有進一步的理解。. 6.

(16) 第壹章. 第二節. 緒論. 前人研究回顧. 以下針對軍隊教育與反共教育及國軍報刊的研究這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軍隊教育研究 關於軍隊教育的研究大多散寫於關於國軍歷史或國軍政策的教科書中 ,多以介紹目前國軍教育現況為主;其次以研究軍事學校的變遷與發展為 方向。其中,能完整細載國軍各項政策及施行情況以《國軍政工史稿》及 接續編寫的《國軍政戰史稿》為代表。《國軍政工史稿》詳述從黃埔軍校創 建至 1960 年代間國軍的各期軍事行動、政治工作的檢討及相關政策。《國 軍政戰史稿》其內容主要是撰寫 1960 年至 1980 年國軍政治工作的變革。 這兩本書因由國防部主導編纂,在黨政軍不分的時代,書中內容可說是結 合中華民國國史、中國國民黨黨史、國民革命軍軍史收錄了許多難得的國 軍史料及政策制度的介紹,對於政工相關舉措與國軍會議中內容記載詳細 ,惜因非學術專論且為國軍出版刊物,書中資料引註多有疏漏,然而仍是 目前研究國軍政治工作重要的參考著作。 13 關於國軍政治教育研究,有許多針對政治教育的精神、理念或武德方 面的專門論述,但針對整體的政治教育政策或執行,則又以各種「軍事學 校」教育為主要範疇,鮮少有探究「部隊」政治教育組織或運作的專文。 2004 年余一鳴〈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研究〉一文,將國軍政治教育予 以分期及各期間的教育內容及特色有詳盡的解說,對軍官教育與士兵教育 的重點與方向區分性的介紹,有助於了解部隊政治教育的操作。 142013 年 13. 14.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 6 編(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1960) 。吳子俊主編, 《國軍政戰史稿》上、下冊(臺北:國防部,1983) 。 余一鳴, 〈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研究〉 ,《復興崗學報》,82 期 (2004.12) ,頁 797.

(17)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李緒安〈我國國軍政治教育變遷之研究〉的研究,著重國家政策如何在國 軍教育上的展現;該文對於國軍政治教育施行的背景與轉變,以時間分期 歸納並與各國政治教育作比較,屬於長時期的通盤論述。 15 2004 年陳興國 的〈兩岸軍隊政治教育之比較研究〉,由於研究者本身在軍隊服務,對於國 軍基層部隊的政戰幹部如何實施部隊的政治教育有詳實的說明,其中對今 軍隊政治教育「莒光日」的沿革有清楚的介紹,論文中的深度訪談資料也 有助於了解部隊政治教育的實行。 16. 二、反共研究 關於戰後臺灣反共相關研究至今已有相當有豐富的成果。以與本文相 關的成果而言,1988 年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 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一書,對國民黨在反共抗俄時期利用黨政體 系,在臺灣社會進行全面滲透式的控制以鞏固其政權,從中了解相關的軍 政組織如何運作及產生的影響。 172006 年蕭淑惠,〈遷臺後蔣介石的反共論 述(1949-1975)〉的研究,從國軍領袖蔣介石其反共言論觀察國家反共目 標的轉變,指出在國軍「反共復國」期程中,反共逐漸不是實踐而成為信 念或一種長期的任務。此研究對於研究軍人信念的建立,及國軍政治教育 的背景及推展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18 在反共宣傳方面,在 1950-1960 年代反共意識型態成為遷台後國民黨. 15. 16. 17. 18. 106。 李安緒,〈我國國軍政治教育變遷之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8) 。 陳興國, 〈兩岸軍隊政治教育之比較研究〉 (臺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 龔宜君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 (臺 北:稻香出版社,1988) 。 蕭淑惠,〈遷臺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 〉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 8.

(18) 第壹章. 緒論. 政府全力灌輸的重點,各式反共政策與運動鋪天蓋地籠罩整個臺灣,可說 是反共知識生產最活躍的時期。對於如何建立「反共宣傳」模式的研究中 ,以林果顯 2001 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 1975)〉及 2009 年〈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針對國民黨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如何建立反共宣傳體制及方法的演變有一完整的介 紹,並且對於國民黨政府反共宣傳體制與組織的運作有完整的論述。 19林 果顯並注重國民黨政府在社會宣傳方面以廣播與標語的分析突顯宣傳手法 的多元性。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 (1952—1956)〉一文則是從《廣播月刊》探討反共的知識建構如何以細膩 的形態深入社會之中。 20該文不同以往地呈現出「反共生活」的氣息是一 種娛樂性質的心理感受,此特點其實亦在國軍建構反共氛圍的政治工作項 各項「辦法」中有所呈現,而在 1950 年代的反共生活中研究中,是值得被 關注的特色。 1950 年代前後至 1960 年代,反共的對象及類型十分多元如小說、漫 畫、歌曲、又或是反共義士的形塑皆有,研究成果十分豐碩。2000 年曾薰 慧在〈台灣五O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一文中,對於國 家建構的「萬惡共匪/匪諜」形象建構的手法有深入的分析,此一「共匪/ 匪諜典範」影響了往後反共的理由與恐嚇心理的建立。 21這種書寫模式在 國軍刊物中更為鮮明,目的在使反共戰爭存在的必然性得到支持。對於軍 中文藝的展現 2011 年洪瑞鴻的〈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 1966)〉由軍中漫畫家梁中銘的研究中,能代表國軍反共政策下的創作表現. 19. 20. 21. 林果顯,〈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 〉 (臺北:國立政治大 學歷史研究所,2001) 。林果顯,〈一九五0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 (臺北:國 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 。 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 〉 , 《國史 館學術集刊》,14 期 (2007.12) ,頁 181-213。 曾薰慧,〈台灣五0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9.

(19)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的手法與目的,以活潑性及娛樂性的特色以吸引讀者的目光而達到宣教的 效果。 22 而在反共時代中,特別要注意的是「藝文政策」的轉變,2007 年沈孝 雯的〈遷臺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一文,將國家的藝 文政策的流變分為:萌芽期、黃金期、低潮期及轉型期等四期及對於時代 的影響,該文對於國軍藝文政策如何施展於軍隊體系以利反共宣傳的了解 有很大的助益;2009 年封德屏的〈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 )〉一文,除了對文藝政策的全面析論外,對於國民黨在文藝政策上的反共 宣傳的成效尤有深入的反思,而在黨政軍互為利用的時期其組織間的關聯 及運作,可供本文參考。 23 在反共教育方面其層面十分廣大,如社會上的宣傳、學校的知識建立 、軍隊的政治教育都為其範圍。在二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國民教育 隨著政經的發展亦漸穩定,於 1950 學年度的 79.98%提升到 1966 學年度的 97.16%,1968 年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24而國民教育中的教科書是最 能反映國家政策的宣教品,由反共教育的政策與教科書編纂亦可了解在不 同階段中反共教育的灌輸內容與方向,及國家意識型態如何在學校教育結 束後繼續在軍隊中再加深加廣的方式灌輸反共大業的內涵。 對於國民教育的科書研究成果十分豐碩,研究的方向多以國語文、歷 史或公民教育等科目為主,亦或有音樂科的教學內容探討,其研究議題與 反共相關者多以國族認同研究為主要方向,再或有國家認同、政治意識型 態及三民主義在國民教育中的實施及內容等。2004 年張光輝〈戰後初期的. 22. 23. 24. 洪瑞鴻, 〈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 〉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 封德屏, 《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 》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9) 。 葉歡, 〈我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2013) 。 10.

(20) 第壹章. 緒論. 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實踐探討為重心〉一 文對於教科書中如何論述蘇聯和中共,相對應《革命軍》中的論述分析有 其同工之處。 252007 年何宜娟〈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之研究——以國( 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2000)〉是目前以研究反共主題教科書分析中 ,研究時限最長且完整的一篇;由研究可看出雖基本國策隨時代演進且視 中共為對等的政治實體,但反共教育目標卻未隨反共論述策略之改變而有 所變更。 26 2008 年蔡佩娥〈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 —以國語文科和社會科為中心〉與 2009 年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 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的研究 ,皆與「反共復國」政策密切相關,在此教育政策下使國人產生對國家、 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軍隊政治教育目的如出一轍。 27教科書反映國 家政策與國軍刊物的編輯目標一致,可提供本研究之參考。. 三、國軍報刊研究 目前對於國軍報刊相關研究並不多見,2002 年鄭炯兒〈從『掃蕩』到 『和平』:《掃蕩報》研究(1931-1950)〉的研究,針對在國共內戰時期具 有重要影響力的〈掃蕩報〉的沿革及其在軍中的「宣傳」作較完整的介紹 。 28〈掃蕩報〉隨政府遷台,但至 1950 年即停刊,可說是遷台後國軍報紙 中的重要研究。2009 年陳聰盛在〈國軍莒光日教學變之研究(1985~2009 25. 26. 27. 28. 張光輝, 〈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抗俄實踐探討為 重心〉(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何宜娟, 〈國民黨政府與反共抗俄之研究─以國(初)中歷史教材為例(1949~ 2000) 〉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蔡佩娥, 〈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科為中 心〉 (臺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杜曉惠, 〈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 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 (臺北: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 鄭炯兒, 〈從掃蕩到和平—掃蕩報之研究(1931-1950) 〉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 11.

(21)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年)—以青年日報莒光園地為例〉中以《青年日報》的「莒光園地」的內 容進行分為內容,對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及馬英九時期莒光日的變遷 ,以教育五指標(目標、主題、內容、訴求、功能)編碼,以統計方法作 資料分析,該文找出四個時期莒光日的教學特色,對於國軍政治教育研究 提供不同的思考模式,2011 年傅星福〈軍方刊物對民主運動的報導—以《 國魂》與《青年戰士報》為例〉,為少數以國軍報紙及刊物作為研究對象著 。 29 此研究緊扣代表國家政策立場的《國魂》月刊與《青年戰士報》如何 解釋時代轉變中的「民主」挑戰,對黨政軍不分的年代中挑戰「權威」的 議題論述分析有其代表性。 30 在國軍刊物的研究以《勝利之光》月刊的研究較為突出。如 1986 年李 吉安〈國軍重要宣傳刊物「勝利之光」內容之研究——以民國七十三年至 七十四年為例〉、2001 年李永興〈《勝利之光》封面設計之視覺意象研究〉 、2010 年侯明發〈《勝利之光》國軍政令宣導漫畫之「敵人」形象造形研 究〉、2012 年王超駿〈故事行銷觀點下的軍事傳播研究——以《勝利之光 》英雄故事為例〉 31此四篇針對《勝利之光》的內容轉變,作量化及質性 的特性分析,提供了對於國軍刊物不同於以問卷調查研究常出現的滿意度 分析、成效分析或關聯分析等範疇,此類分析多以短暫性且具時效性的質 量分析為主,對於報刊本身的內容變革較難看出其脈絡性。而上述一系列 29. 30. 31. 傅星福, 〈軍方刊物對民主運動的報導——《國魂》與《青年戰士報》為例〉 (臺北: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 《青年戰士報》1952 年創刊後於 1984 年改名為《青年日報》 ,是軍方重要的報紙; 《國 魂》於 1950 年創刊供國軍中上級幹部的精進革命理論的刊物,至 1987 年合併《新文 藝》月刊,月刊方向改變並改名為《國魂綜合月刊》 。 李吉安,〈國軍重要宣傳刊物「勝利之光」內容之研究——以民國七十三年至七十四年 為例〉(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論文,1986) 。李永興,〈《勝利之 光》封面設計之視覺意象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001) 。侯明發,〈 《勝利之光》國軍政令宣導漫畫之「敵人」形象造形研究〉 (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碩士論文,2010) 。王超駿,〈故事行銷觀點下的軍事傳播研 究——以《勝利之光》英雄故事為例〉 (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學 位論文,2012) 。 12.

(22) 第壹章. 緒論. 針對《勝利之光》月刊的研究則為研究國軍刊物提供不同的視野及方法, 予本文頗多啟發。另外 2012 年陳世芳的〈國軍部隊政教育初探——以總政 治作戰部刊行教材為中心(1950—1963)〉則是較近期以政治教育教材作研 究對象的研究,此文以主題式探討政治教材的內容,並解析其涵意;亦可 供為本文之參考。 32. 32. 陳世芳,〈國軍部隊政教育初探——以總政治作戰部刊行教材為中心(1950—1963) 〉,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17 期(2012.10) ,頁 247-313。 13.

(23)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第三節. 史料運用及研究方法. 一、史料說明及研究斷限說明 本研究擬以《革命軍》月刊 1956 年至 1970 年間的內容,探討國家對 理想革命軍人形象的建構。 《革命軍》月刊於 1956 年創刊,月刊在出刊型態的設定上是以綜合月 刊性質為走向,以配合部隊士官兵的程度達成政治宣教的目的;在軍隊政 治教育的發展中隨著大環境國家政策的轉變與軍隊內部現實問題磨合下, 國軍政治教育也從萌芽到成熟,《革命軍》也在此過程中配合國軍政策的變 革呈現較豐富的變化。 1970 年後隨著國軍莒光日的實施,《革命軍》性質已具重大的轉變, 此時《革命軍》月刊的內容在編輯上即以固定模式以較為嚴肅且制式的「 政治教科書」方向呈現;有時也是部隊官兵政治考試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研究以 1956 年《革命軍》創刊至 1970 年《革命軍》改革版成為莒 光日制式化政治教育助教材為止,探討第一本針對部隊士官兵級專門刊行 的月刊如何在政治教育政策逐漸穩定的過程中帶領基層士官兵成為理想的 國軍。.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探討主題為《革命軍》月刊對於理想軍人的建構。在研究方法上 ,將採取內容分析方法,針對月刊中軍人信念、軍人模範以及敵人中的「 14.

(24) 第壹章. 緒論. 共匪」與「蘇聯」等相關的篇章內容,進行量化與質性的研究。 在內容量化分析方面,將以《革命軍》月刊中各期以欄目、篇章及呈 現的手法等進行統計,以分析月刊編輯特色與走向;在質性分析方面,則 以月刊中對於軍人與敵人各自的呈現的內容取材、書寫型態以及所卻傳遞 的知識進行分析,希冀了解月刊在基本國策的施行與面臨兩岸關係變化中 ,如何執行國軍政治教育政策中的目標及以實際的成效。. 15.

(25)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第四節. 撰寫大綱說明. 本研究擬以 1956 年到 1970 年的《革命軍》月刊為探討中心,說明《 革命軍》從月刊初期的政治輔助教材從期待既具休閒娛樂性又能達宣教目 的的綜合性物,到成為軍中「權威性」政治教育「教科書」的轉變過程, 如何將國軍形塑成理想的革命軍人。 本研究架構安排為第一章為「緒論」,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 研究回顧、史料的運用及研究方法與撰寫架構說明。 第二章為《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擬分三節。第一節為《革命 軍》的出刊背景,主要說明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政工檢討、遷台初期國軍政 治教育工作的發展以及台籍軍人反共思想的教育需求;第二節為《革命軍 》的創立及沿革;第三節探討《革命軍》的編輯特色,主要是針對《革命 軍》月刊的欄目與內容走向進行分析。 第三章為《革命軍》中的軍人,說明《革命軍》月刊如何以「五大信 念」建構軍人的理想形象。第一節主義、領袖、國家的信仰,主要說明月 刊如何建立及闡述主義、領袖、國家等三大信念,使其成為理想中革命軍 人的信仰; 第二節為榮譽與責任──軍人典範的建立,主要以軍人精神與 信條的推展,以及月刊中經常出現的歷史中的與現實中的軍人楷模,作為 分析重點,以探討《革命軍》所欲呈現之理想軍人的特質。由此二節的分 析,建立「五大信念」下的理想軍人形象。 第四章為《革命軍》中的敵人,主要說明如何在理想軍人的思想上建 立「敵我意識」,以明確革命對象。第一節為共黨的淵藪—「蘇俄」;第二 16.

(26) 第壹章. 緒論. 節為永恆的敵人—「共匪」;藉由月刊的內容分析,了解「反共抗俄」到「 反共復國」時期的敵人,是如何被創造與形塑,以建立軍人「為何而戰? 為誰而戰?」的信念,完成《革命軍》中理想軍人的建立。 第五章為結論,對各章的研究作一綜合論述,說明《革命軍》月刊所 代表的歷史意義。. 17.

(27)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18.

(28)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過去在軍中曾有一則笑話:集滿二十四本《革命軍》就是退伍的日子 。現今這本《革命軍》已由《奮鬥》取代,繼續陪伴入伍服役子弟,只是 不再需要集滿二十四本。 1未曾當過兵的大眾很難理解這本只在軍中發行的 《革命軍》何以從最初刊行時下放在部隊的各班一本,到發展為各士官兵 的人手一冊,從政治教育的輔助性刊物成為部隊宣教的重要管道。 2本章即 以對《革命軍》月刊的發行及轉變做一探討。. 第一節. 《革命軍》出刊背景. 一、遷臺初期國軍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 1951年《聯合報》刊出〈聯勤政工座談會周總長親臨主持特別鄭 重提出重視政工〉一文,文中提出: 軍隊有形的力量是武力,無形的力量是政工,我們反攻大陸的戰爭 ,是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戰爭,所以我們必須要增強我們無形的 力量。嚴重的說,忽略政工,我們就不能回大陸,這一點是大家必 須要有的認識。 3. 1 2. 3. 《革命軍》及《奮鬥》月刊已在民國 87 年正式合併更名為《奮鬥》月刊。 在各個關於《革命軍》發行的公文中皆以各班發行兩本為限,但在研究中發現實際發 行到各班僅以一本為量。 〈聯勤政工座談會周總長親臨主持特別鄭重提出重視政工〉, 《聯合報》 ,1951 年 12 月 25 日,第一版。 19.

(29)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1949年起國民政府在退居臺灣後,不得不面對國共戰爭失利的景況, 面對檢討的聲浪,1950年蔣介石在〈復職的目的與使命〉中對於國民革命 的失敗,他指出: 今天我們實已到了亡國的境地了!但是今天到臺灣來的人,無論文 武幹部,好像並無亡國之痛的感覺,無論心理上和態度上,還是和 過去在大陸一樣,大多數人還是只知個人的權利,不顧黨國的前途 ,如果長此下去,連最後的基地——臺灣,亦都不能確保了!所以 我今天特別提醒大家,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 ,而幾乎已等於滅亡了!我們今天都已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 ,豈不可痛? 4 對於失敗的原因他歸納出兩項因素:一、制度沒有建立;二、組織不 健全。他又分析「共匪」的成功在於精神訓練的成功是能以「馬克斯思想 」武裝匪軍官兵;而國民革命軍的失敗在於精神訓練失敗,不能以「三民 主義思想」武裝國軍官兵,因而更突顯了國軍在政治工作上遠不如「共匪 」。在知已知彼的原則下,國軍政治工作重新整頓及訓練成為克不容緩的救 國大業。. (一) 國軍政治教育在臺的開展 1949年國軍遷臺蔣介石正式在臺灣施行「政工改制」,並於1950年頒布 〈國軍政治工作綱領〉,其中基本任務第一條:主持政治教育思想領導,建 立精神武裝,保證軍事戰鬥任務的完成。 5於是政治工作開始在制度上確立 ,1951年改政治部為總政治部,1952年創設政工幹校。 6 1953年由時任總 4. 5 6. 蔣介石, 〈復職的目的與使命〉,收錄於秦孝儀總編,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 ,卷 23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頁 129。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417。 1951 年改國防部政治部為總政治部;1963 年改為總政治作戰部;2003 年改為總政治作 戰局。 20.

(30)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政治部主任蔣經國親自主持訂定新的〈國軍官兵政治教育計劃大綱〉。大綱 中確立部隊的中心思想,培養官兵對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的五 大信念,堅定反攻抗俄的決心;灌輸科學知識、提高文化水準,使國軍成 為術德兼修,知行合一的革命鬥士。 7國軍的政治教育工作隨即正式在臺灣 啟動。 遷臺初期國軍政治教育依對象分為:學員生(各軍種學校學生)、官兵 (已在部隊)、新兵(初入伍訓練)。在形式上除了各軍種學校的正規教育 外,在部隊中則有補習教育(部隊中士官兵進修教育)及其他適時舉辦的 重點教育,如學術巡迴講演、三民主義講習班、反攻抗俄鬥爭教育等等。 其中學員生因其施行政治教育的場域為各級軍事學校,能有效完整規劃政 治思想教育的課程,在教導的方法與成效上有其一定成果;反之一般部隊 士官兵及新兵不論是否施行政治教育,其所屬場域的特殊性及時間分配上 的限制與身分上的不同的任務,都會使教育成為一種特殊的議題。 1950至1956年間總政治部為使常備部隊士官兵政治教育齊一進度,乃 根據官兵教育程度,將政治教育教材分為兩級編印,並規定整體教育時間 中以百分之十為政治教育時間。 8但由於此計劃在施行上不盡切合部隊實際 需求,總政治部於是在1956年重訂〈國軍官兵政治教育計劃大綱〉,在基本 教材編印面對實際的部隊需求,將士兵依教育程度分三級,另再加以識字 班教育,並對於國內外大事、總統最近訓詞及軍中實際問題等,針對軍中 需要隨時對士兵作「口頭講述」但不另行頒發教材,此時政治宣教仍無法 全面提升教育成效。. 7 8.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600。 不論是從中國遷臺的官兵或已徵召的台籍充員兵,在經歷長期的戰爭後此時部隊官兵 識字能力皆普遍不佳,故在教導政治教材時反而在識字及閱讀上需要花大量時間教育 ,這亦使政治教育流形式未達成效。 21.

(31)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二) 在臺全面徵兵 隨著政府反共時程不斷地被推遲,國民黨政府必須面對國力維持的問 題。1953至1955年間國軍開始對臺灣地區實施補充兵員訓練,訓練期四個 月期滿後即退伍;1956年元月國軍為使部隊保持年輕提高國軍戰力,且隨 政府遷臺的士官兵逐漸面臨屆齡退伍的現實,於是政府在臺灣地區實行全 面徵兵制度,臺籍新兵在訓練期滿後隨即進入部隊服役,正式加入國防保 衛的行列。對於國軍換血的急迫性,1956年9月4日蔣經國於退除役官兵輔 導會動員月會講中曾經提及: 退除役官兵的輔導工作,在現在這一個階段,對國家、對軍隊、對 我們反攻大陸都是件相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件需要做的和應當要 做的工作。……。如果我們沒有退除役官兵這一個制度,今天軍隊 裏面的士兵平均年齡可能已到三十八至四十歲上下了。倘使我們軍 隊是如此,則我們的戰鬥力量該有如何的影響?換一句話說,我們 如果不辦退除役這個工作,今後再過三、四年來反攻的話,我們軍 隊的士兵年齡就要到四十五歲上下了,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夠作戰呢 ?政府今天辦理退除役這工作,目的在使部隊發生新陳代謝,補充 新員,加強戰力,所以現在我們部隊的士兵年齡,平均是二十六歲 至二十九歲之間,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知道退除役官兵這一個工 作的重要,同時是如何的急迫,是如何的需要! 9 1956年因全面徵兵制徵召入營的臺籍士兵,在如何建立反共思想上, 國軍並亦非亳無準備地開始此一政治教育工作。從1950年開始政府每年皆 召開的政工會議議案來看,國軍在1957年即開始特別關注於新兵政治教育 ,並訂此年為「新兵政治教育年」。 10實際上此後新兵教育的課程也因為有 常備部隊的接續教育訓練,才得以施行國語教學為主及政治教育為輔的方. 9. 10. 蔣經國, 《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四集》 (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82) ,頁 165。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 ,第六編,頁 1550-1552。 22.

(32)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向,作為政治教育的初期階段而開展;從而能以較為完整的規畫施行政治 宣教於常備部隊中。 11 雖然新兵教育程度不一,但在此時並非急迫待解的難題,1956年1月國 防部奉蔣介石指示頒布「加強台籍士兵政治教育及國語教育」其辦法如下 : 1. 各級部隊及有關訓練單位,對臺籍新兵不諳國語者,應切實加 強其政治教育及國語教育之實施,其施教時間,除政治課程時間 外,應權衡輕重,利用比較次要及不重要之學科,或空暇及休息 自修時間,隨時隨地實施國語教學,以期人人能通國語。 2. 國語教學之內容,應等重於國家民族觀念之闡發,以及主義、領 袖、國家、責任、榮譽五大信念之樹立。並先由簡單語句,循序 漸進,以至於較複雜之會話長句,其性質均以軍中日常通用之語 句,及軍中有關生活、教育、戰鬥、武器、裝備等適用之軍語為 範疇。 3. 國語教官應就各單位現在現有之政治教育教官、指導員,各級 政工人員,及其他隊聯官長中,遴選北方籍及國語合乎標準者担 任之,負責教授所屬臺籍士兵國語。 4. 在營之臺籍官兵,日常對營中袍澤,無論對於為本省籍或閩南、 廣東,以及其他各省人,均須以國語交談,不得探用臺語講話, 用以養成能講國語之習慣。 5. 各級部隊各級軍政人員,凡對臺籍士兵授課或講話,一律應用 國語,如不善於講標準之國語,最低限度亦須以普通話為準,絶 對禁用各地方言及家鄉土話,以收身教之效。 12 11 12. 二戰結束後台灣地區的國民教育百廢待舉,直到 1966 年六年國民教育才普及至 97%。 「國軍宣傳綱要及文做宣傳工作實施方案」,國防部檔號:45/1300/6015,總檔案號: 49693。 23.

(33)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上述辦法可知,軍隊中面臨的現實景況為如何克服語言上的溝通障礙 ,不管是「老兵」或「臺兵」或年紀到了入營當兵的「外省兵」,各個南腔 北調,「聽不懂」、「講不通」、「不識字」部隊的號令傳達都會是嚴重的問題 ,更遑論其他。在有限時間內且對於部隊中的士官兵或在新兵教育上,國 語教育才是真正耗費大量時間卻又成效有限的挑戰,可知政治教育的施教 在實際層面推展上理所當然地成效不佳或無從施展。 13 此後約有十年的時間政治教育在軍隊內部開始進入施行與調整的階段 ,且隨著國民教育的推行,至1966年「國軍政治教育實施辦法」頒布,已 明確地規定官兵政治教育主要重點在堅定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 等「五大信念」,提高對政治認識;期以強化官兵精神武裝,厚植精神戰力 ,使官兵的思想價值一致。至此軍隊的政治可說進入穩定的階段;1970年 為了進一步深化政治教育的成果,改善以往「只注意上講堂、理論講解; 只准官兵用耳朵,而忽略讓官兵用嘴、用眼睛與動腦筋」的情形,政治教 育又再次進入革新改變。國防部通令全軍全面實施「莒光日」,以集中實施 教育、組織、文宣及康樂活動,設置中山室,以固定時間與實施地點。 14 1974年再次改進莒光日施教,以統一的電視教學施行政治教育。至此,國 軍政治教育以統一的時間、教材、媒介,進行統一宣教,國軍政治教育可 說已臻完備。 國軍的政治教育至今仍運行不止,其中的歷程難以窺全。余一鳴於〈 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之研究〉中,將國軍政治教育的分期分為醞釀期 (1911~1937) 、草創期(1937~1950)、成長期(1950~1966)、穩定期( 1966~1987)、挑戰期(1987~2000)、變革期(2000~),而在對象上亦需 區分為部隊中的士兵與軍事學校中的學員。士兵以政戰技能與灌輸基本的. 13 14.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601-1637。 陳聰盛, 〈國軍莒光日教學變遷之研究(1985-2009)——以青年日報莒光園地為〉 ,頁 29。 24.

(34)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價值認知為其主要目標,而學員將來則以軍官為業更以理論為教育的重點 ,兩者的教育目標不盡相同,而教育內容及形式也隨著時代的演變及國軍 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因應。 15. 二、臺籍軍人反共思想的灌輸管道 有鑑於匪軍政治宣傳及滲透優勢,國軍亦視反共抗俄戰爭為思想戰, 而思想戰的主要武器為宣傳。「軍中宣傳」以堅定官兵信仰,正確官兵認識 為原則,主要分為以下五點: 1. 以加強反共復國之心理建設為中心,培養官兵民族意識,確立 自立更生之信念。 2. 以宏揚三民主義之真諦為中心,使官兵由認識三民主義,信仰. 15. 余一鳴, 〈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之研究〉,頁 105。 余一鳴的研究中,將國軍政治育依部隊教育及學校教育在不同期別的教育內容與形式 做表呈現如下,表中內容能夠明確了解部隊學學校教育的區別。. 時間. 1911. 1937. 1950. 1966. 1987. 2000. 時期. 醞釀期. 草創期. 成長期. 穩定期. 挑戰期. 變革期. 名稱. 精神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三民主義. 社會科學、三民主義、政戰技能及職. 政戰技能. 業道德. 部. 三民主義. 內. 隊. 容. 學. 社會科學(通識教育) 、三民主義(公民教育)、政戰技能及職業道德(武. 校. 德教育). 部 形. 隊. 精神講話. 式. 精神講話. 精神講話. 精神講話. 政治課. 政治課程. 識字教育. 精神講話、政治課. 識字教育. 訓育活動. 識字教育、訓育活動. 電視教學. 電視教學、輔助教學. 精神講話. 學. 精神講話、政治課、訓育活動、. 校. 輔助教學. 政治課程 訓育活動. 25.

(35)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三民主義,進而堅決為實行三民主義而奮鬥犧牲。 3. 以宣揚領袖言行為中心,使官兵忠誠信仰領袖,效忠領袖,永 遠跟隨著領袖前進。 4. 以揭發共匪暴行的中心,戮穿俄匪陰謀,報導大陸實況,激發 官兵同仇敵愾與光復大陸之決心。 5. 以分析國際局勢為中心,提高官兵警覺,增進官兵對於反共抗 俄前途正確之認識。 16 我們亦可由蔣介石在1950年六月二十日對政工會議的演講〈如何改進 我們革命的方法〉中得知其對於「軍中宣傳」的急切: 我現在約略提出關於革命方法幾項改進的要點,首先講改進宣傳的 方法:現在政治部的各種宣傳品,一是數量太少,二是分發太慢。 我日前赴各地巡視,在軍艦上竟找不到一本三民主義,以及我最近 所發表的重要文告和講演,像這樣的辦事效率,如何能談革命?如 何能和敵人作戰?有許多印刷品,像民族正氣、軍人魂、革命魂等 書,海軍總部和空軍總部都已翻印,為什麼不分發到部隊和飛機船 艦上去講解呢?今後宣傳品的數量不僅要多,更要緊的還是分發要 快,尤其要普遍,要深入,使各地區各階層的人都有閱讀研究的機 會,才可以發生效用。 17 自1951年起,總政治部逐年訂頒「宣傳工作計劃」,至1956年正式頒布 「國軍現階段宣傳綱領」及「國軍文化宣傳工作實施方案」(見附錄一「國 軍文化宣傳工作實施方案」)。其目的皆在希望藉由統一的文化宣傳工作, 促成官兵思想的統一與力量的集中,以保證反共抗俄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 16 17.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724-1725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卷 23,頁 279-230。 26.

(36)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 18從「國軍文化宣傳工作實方案」中的工作要項看出,政府開始針對如 何在軍中實施政治教育宣傳及指導有較為統整性的作法,且因施作對象的 教育程度不同,宣傳的手法及媒介有較多元的形式展現。1959年7月,總政 治部為擴大軍中文宣活動,使之與思想教育工作與工作領導相結合,藉以 振作官兵精神、鞏固團結,頒訂「國軍文宣工作改進計劃」,計畫中十分著 重於提高部隊官兵的參與性與互動性,並且在軍中文藝、報刊、廣播、電 影等宣傳媒介各有指示,且注重宣傳媒介間相互的連結以期達到宣傳教育 的最大效用。(見附錄二「國軍文宣工作改進計劃」)。 從1950年到1960年這十年中,國軍對於政治宣傳媒介的運用十分多元 ,在軍隊內部除了運用各種書籍供部隊基層進行政治教育,另外在各種報 刊的使用上更是進入了百花盛開的時期。大體而言,自抗戰時期以來,各 軍種或各軍內大多辦有內部報刊。估計於1956年《革命軍》出刊前軍中報 刊出版物經總政治部登記核准發行者有426種。 19直至1957年4月,行政院 通令各級政府機關,對於公報、刊物發行,應力求節約,於是國防部總政 治部亦因應此政策隨即停辦了「軍」以下各單位報刊共389種。 20但1958年 國防部在檢討軍中報刊減少的影響,發現其中缺點有三項;一為官兵寫作 無充分發表之機會;二為軍以下各部隊單位之好人好事亦無法充分予以表 揚;三為軍團以上單位所辦之報刊,限於經費,不能普遍分發,致基層部 隊深感精神食糧之缺乏。同時1958年八二三砲戰前線戰地的需求,故准「 軍」以下各單位在自籌經費原則下恢復小型報刊,但不得對外發行及相互. 18 19 20.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735。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758。 李瞻, 〈我國「報禁」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新聞學研究》,39 期(1987.5) ,頁 5。關 於當時所實行的「報禁」學者們對於實施的時間有四種不同的認定,分別為 1950、 1954、1955 及 1957 年,而正確實施的日期應為 1957 年 6 月 10 日。行政院會以臺四 0 (教)字第三一四八號訓令第七點:「臺灣省全省報紙、雜誌已達飽和點,為節約用紙 起見,今後所申請登記之報紙、雜誌、通訊社,應從嚴制登記。」 27.

(37) 《革命軍》中的革命軍人建構(1956-1970). 交換。 21因此在1959年底,軍中報刊又增至93種。 22 1964年國防部政戰部指示:「為強化軍中刊物內容並減少人力及財力浪 費,於是年八月起精簡軍中報刊發行」,其精簡發行要旨如下: 1. 報紙類:除軍團以上有正式編制之軍報准多充實內容繼續辦理 外,其餘一律停辦。 2. 雜誌類:由國防部各總部及軍事學術機構辦理為原則,各總部 准予辦理學術及政治作戰(綜合性)雜誌各一種,技勤類雜誌 則視現有各刊性質合併辦理。 3. 凡停辦刊物如對業務推行具有重大價值者,必要時得以文書資 料發行。 4. 繼續發行之報刊應採精編主義儘量刊載最新資料,不以篇幅爭 勝,除以對外宣傳刊物外,避免使用高級紙張。 23 在這波精簡案中,被核准保留繼續刊行的報刊有報紙17種及刊物25種。 綜合《國軍政工史稿》、國防部政戰部於1964年「軍中報刊精簡及新聞 採訪案」的指示、王超駿〈故事行銷觀點下的軍事傳播研究—以《勝利之 光》英雄故事為例〉,整理為表2-1-1。由表2-1-1觀察1959年前後、1964年 及2011年國軍報刊的變化,1959年國軍報刊中報紙共49種刊物34種,1964 年國軍報刊中報紙共17種刊物25種,2011年國軍報刊中報紙共7種刊物32種 。在1950年到1960年期間國軍對內及對外的發行於平面媒體的宣教管道十 分多元,但在眾多報刊中大多屬各軍種或特定部隊所發行之專屬性報刊, 其特色大致針對其對象的特殊性而宣傳政令或專業知識教育等等,各有其. 21 22. 23.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 ,第六編,頁 1760。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 ,第六編,頁 1759 至 1760。原書數據為於 1957 年刊物為 37 種,但所記載資料為 35 種;民國 1960 年新增報刊為 56 種,但記載 資料為 52 種。 「軍中報刊精簡及新聞採訪案」,國防部檔號:53/523.3/3750,總檔案號:24062。 28.

(38) 第二章《革命軍》的創刊及編輯特色. 宣教功能,雖其成效也未能知曉,但是此一「去蕪存菁」的過程,經此洗 煉的國軍刊物必是符合「反共大業」的產物。 國軍報刊做為政治宣教品是極為便利且直接的政治教育輔助教材,藉 此傳遞國家政策與目標,建構國家所需要的「忠誠」武力亦為必然的手段 ,但從1949年起的部隊政治宣傳工作中的檢討可看出,提升識字率是當時 最主要的工作,一直至1953年才稍見其成效。 24在開始於徵召新兵加入反 共國力後,軍中宣傳教育工作的逐漸被重視,當時的困境一為光復的臺籍 「新兵」以國語教學實施政治教育的手段,但語言文字的克服已是一大困 難,更遑論能有思想性的反共知識灌輸;再者部隊中的士官兵一為歷經國 共內戰來臺的「老兵」,其教育程度或識字率皆不高雖有知匪恨匪的經歷, 但於政治教育訓練上有其困難;並且更有新兵與老兵如何相處的磨合挑戰 。 25 而 1956年在臺灣地區開始全面徵兵之時,一本專門針對全國部隊中的 普通士官兵的宣教刊物《革命軍》亦在此時對全國部隊發行,甚至在1959 年「國軍文宣工作改進計劃」中特別針對士兵的教育與輔導上指示從《革 命軍》及《革命軍畫報》月刊改為半月刊發行且兩刊出版時間加以配合, 以確保每班士兵每周都能有讀物可看(見附錄二「國軍文宣工作改進計劃. 24 25.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頁 1634-1637 「對充員戰士統御方法改進方案」 ,國防部檔案號:46/1330/3410,總檔號:49818 。 公文中對於美顧問曾提出要求供給有關「台籍官兵在國軍中服務情緒及與外省籍官兵 情感有否融洽」之資料又因當時國軍部隊中台籍士兵的自殺案件曾發生多起,為恐美 顧問再向國防部提出要求而提出因應對策,其研辦為以下九點:(一)加強台籍新兵對 國家民族之忠貞觀念。(二)消弭台籍新兵懷念日人之錯誤觀念。 (三)中下級幹部及 老兵普遍學習台語並加強與台籍新兵交往,以消除其隔閡。 (四)台籍新兵之管理與組 織運用問題。(五)資深士兵及台籍新兵之待遇問題。(六)國軍新老兵編配之比率問 題。 (七)加強學校(尤其國民學校)愛國教育及軍國民教育。(八)對台籍新兵家屬 之優待及其婚姻之保障。 (九)預備軍官教育與徵集運用問題。由以上檢討看來,在台 籍士兵入伍後一年,國軍面臨新舊兵內在相處上的心理及溝通問題與外在的管理及待 遇上的差異;政治工作在推動上可謂不易。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isenhower)受命出任「盟 軍歐洲總司令」(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Europe])。艾森豪威爾的戰略構想仍然強調

a a 1935 1935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或入併成為神策軍一份子,於是神策軍幾乎就成為了中央唯一著名禁軍。雖然它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內政部於本月 11 日公布了「107 年簡易生命表」,內容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達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位於內湖的三軍總醫院,於本月 24 日與世界傷口治療龍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