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 博士.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 Interpersona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研 究 生:黃宏民.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二 年 五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及網路成癮之關係研究 研究生:黃宏民. 指導教授:胡益進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用情況、網路使用動機、人際關係 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參考陳淑惠網路成癮問 卷、廖家和人際關係問卷、廖家和網路使用動機量表以及相關問卷和相關文獻集 結而成。於 2012 年 12 月隨機抽樣抽取該校每年級各五班作為研究樣本,共有 510 位學生參與,回收 460 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後,茲將本研所得結論歸納 如下: 一、 整體受試樣本之網路使用活動之三名為「社群網站」 、 「線上影音」及「搜 尋/下載資料」 ;網路使用動機前三名為「作為娛樂」 、 「打發時間」及「從 網路上立即知道最新消息」 。因此,研究對象上網主要以社交/消遣為主。 二、 網路人際關係互動較高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三、 研究對象不同之性別、主要上網地點、學業表現與整體網路成癮及各層面 皆達顯著差異。 四、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時間及網路使用年數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網路使用動機及人際關係對網路 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力,聯合解釋變異量為 46.1%. 關鍵字:網路成癮、人際關係、網路使用行為、國中學生. ii.

(3) iii.

(4)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 Interpersona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 Master Thesis By Hung-Ming Hu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internet usage, motivation for internet using, Interpersona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Questionnaires encompass the Basic Data and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Motivation for Internet Using Scale, Interpersonal Scal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ed(CIAS-R) and so on.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in December of 2012. There were 510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complete with 460 valid samples. The result is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top 3 of the use of Internet by the objects on the study are’’ Community Website’’,’’ Online video’’, Search and download data’’. ; the top 3 of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are ‘’amusing only’’ , ‘’Killing time’’ and ‘’Immediately know the latest news from the network’’ .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is as social and entertainment. 2. Students with higher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ere more inclined to have internet addiction. 3. The abstracts that differ in gender , location of the Internet us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addiction. 4. The longer time and years the abstracts have, the higher Internet-addicted tendency is. 5.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on Internet addiction is revealed in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the use of Internet, motivation for internet using and interpersonal. There are used to explain 46.1% variance of Internet-addicted tendency. Key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 interpersonal , Internet usage,student iv.

(5)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研究........................................................................ 11 第二節 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 22 第三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情形現況分析..................................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與人際關係現況分析.......................................... 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之差 異分析.................................................................................................................. 79 第四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預測 力分析................................................................................................................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12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2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36 附錄四 正式施測問卷............................................... 141 附錄五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使用同意書................................. 146 附錄六 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使用同意書........................... 147 vi.

(7) 表目錄 表 3-2-1 表 3-2-2 表 3-2-3 表 3-3-1 表 3-3-7 表 3-3-8 表 4-1-1.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之班級數與學生人數 ......................41 Krejcie and Mogran 抽樣參考值 ............................42 研究樣本之人數統計表.....................................42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47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50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各項分量表之信度考驗 ..................50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55. 表 4-1-2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分析表...............................56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數統計表...............................57 研究對象性別與網路使用年數交叉表.........................58 研究對象年級與網路使用年數交叉表.........................58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地點統計表...............................58.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表 4-1-10. 研究對象使用網路類型統計表...............................59 研究對象每週上網時數統計表...............................61 研究對象每日上網時數統計表...............................62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統計表(合拼桌上型電腦與手機上網) .......63. 表 4-1-11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活動統計表...............................64 表 4-1-12 研究對象每天網路使用活動統計表...........................64 表 4-1-13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動機量表統計表...........................66 表 4-2-2 研究對象網路成癮各構面量表統計表.........................72 表 4-2-3 研究對象真實人際關係量表統計表...........................74 表 4-3-1 研究對象性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1 表 4-3-2 研究對象不同年級與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3 表 4-3-3 研究對象不同學業表現與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5 表 4-3-4 研究對象家庭社經地位與網路成癮傾向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7 表 4-3-5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地點與網路成癮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9 表 4-3-6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年數與網路成癮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2 表 4-3-8 研究對象手機上網時間與網路成癮之皮爾森積差相關摘要表......95 表 4-3-9 研究對象使用網路時間與網路成癮之皮爾森積差相關摘要表.....95 表 4-3-10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動機與網路成癮之皮爾森積差相關摘要表.....96 表 4-3-11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活動與網路成癮傾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7 表 4-3-12 研究對象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皮爾森積差相關摘要表..98 表 4-3-13 研究對象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皮爾森積差相關摘要表..999 表 4-4-1 虛擬變項轉換表..........................................100 表 4-4-2 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結果..........................102 表 4-4-3 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使用行為及人際關係預測網路成癮傾 vii.

(8) 向之複迴歸分析摘要表.............................................104.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於闡釋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經由提出研究問題 與假設,清楚呈現主題,並界定研究中相關重要名詞及說明研究之限 制。共分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第六 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科技與時代不斷進步,資訊的發達造就了網際網路成為家家戶戶 必曉的名詞,舉凡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任何需求皆能在網路上尋找 到答案。隨著電腦科技的平民化和普及化,越來越多人都能享受到網 際網路的便利性,甚致網際網路從電腦平臺上移至智慧型手機平臺上, 也因此許多業者為了吸引人潮,紛紛打出了「無限(線)上網」的口號, 形成了無論任何場所,只要人手一機便能處處上網。從 2002 年即持 續進行「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已經十年的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 中心(2011) 公佈截至 2011 年 3 月 4 日為止,臺灣地區上網人口台灣 地區上網人口約有 1,695 萬,較 2010 年之 1,622 萬人,增加約 73 萬人;12 歲以上之曾經上網人口有 1,539 萬人,曾經上網比例 75.69%, 比 2010 年增加了 3.13 %。此外曾經使用行動上網的人口已達 382 1.

(10) 萬人,較去年增加 2.61 個百分點。就個人上網受訪民眾中,發現男 性較女性比例為高;以年齡層來看,依序為 15-19 歲(100.00%)、 12-14 歲(99.90%)、及 20-24 歲(99.60%),而 55 歲以上之年齡層 上網比例最低(32.94%);就地區分布來看,以台北市為最高,高雄市 居次。由此可知,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和便利化已經不再只屬於工具使 用的一環,而是成為流行的趨勢。 無遠弗屆的網路科技為人們生活增添不少的便利性,但相對所隱 藏的健康問題、社會問題與犯罪危機也日益增多,儘管網際網路提供 了交友聊天、購物、資訊傳播、遊戲等多元化的服務,仍有不少心懷 不詭的犯罪者運用這些管道接近、討好受害者,更甚者有人為了沉迷 網路世界不惜犯罪,網路色情、援交、毀謗、詐騙以及網路駭客入侵 造成隱私和錢財的損失,這些事件時常出現在新聞版面 (游森期, 2001;彭郁歡,2004;蔡雅惠,2011)。 不當使用網際網路不只造成健康上的危害,在人際方面、家庭方 面、金錢財務以及學業方面等都造成負面的影響,雖然網際網路因為 其方便性和資源上的豐富,造就人們將網路納入生活中的一部份,卻 也因為如此,往往會造成使用過度的情形,接而引發一連串的身心問 題。 雖然研究指出遭遇現實生活中人際挫折或孤立的青少年,不僅將 2.

(11) 網路當做一種情緒的緩衝,更進一步將網路視為解決其人際困境的另 類方式 (廖家和,2009),但國中學生是否會因使用網路的年數、時 數和地點的不同,造成網路成癮傾向的產生以及是否會因為網路匿名 性和非面對面溝通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人際型態,皆是研究者所感 興趣的重點。因此,本研究將以新北市某一國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針對網路使用者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現 象進行探討。最後,希冀能貢獻研究所得,以提供家長、學校、教師 與相關輔導人員及日後研究參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個人背景因素(含年級、性別、學業表現、家 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行為(含網路使用活動、網路使用動機、網路 使用地點、網路使用年數、網路使用時間)、人際關係對國中學生網 路成癮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 癮之現況 二、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 癮之關係。 三、瞭解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對網路成 癮之預測情況。 3.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目的,提出本研究之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現 況為何? 二、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是 否有關係? 三、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對網路成癮的 預測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之目的及問題,並以相關理論及文獻為依據,提出本研 究之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不同的個人背景因素有顯著差異。 1.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學業表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有顯著差異。 4.

(13) 二、研究對象的不同網路使用行為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 1. 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網路使用活動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2. 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網路使用動機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3.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網路使用地點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4.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會因網路使用年數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5.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相關。 四、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能顯著預測網 路成癮。. 5.

(1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個人背景因素 指性別、年級、學業表現、家庭社經地位。 (一) 性別 指研究對象之性別分別為「男性」或「女性」。 (二) 年級 指本研究對象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之年級,分別為「七年級」 、 「八 年級」 、「九年級」。 (三) 學業表現 本研究依據研究對象當學年度第一次段考成績排名區分為「全班 前三分之一」 、「全班中間三分之一」、 「全班後三分之一」 。 (四) 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所指的家庭社經地位為依林生傳(2005)修訂翻譯自美國 Holingshead(1958)所設計的「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factor of social position),納入家長的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作為家庭社經地 位的指標。「職業等級」與「教育程度」分為五類,分別為 I、II、 III、IV 及 V 五個等級。 本研究採用林生傳(2005)之設計,將家長的職業區分為五等級: I:高級專業人員 6.

(15) II: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III: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 IV:技術性工人 V:非技術性工人 另外,也將家長的教育程度區為五個等級: I:研究所(碩士、博士) II:專科或大學 III:高中或高職 IV:國中 V:國小或以下 將教育指數乘以 4,職業指數乘以 7 加以計算,合計為家庭社經 地位指數。該項指數最低分為 11 分,最高分為 55 分,分數愈高者代 表家庭社經地位愈高,本研究將 11~29 分者定義為低家庭社經地位, 30~40 分者定義為中家庭社經地位,41~55 分者定義為高家庭社經地 位。. 二、網路使用行為 (一)網路使用年數 指研究對象從開始學會上網至填答問卷之日,使用網路的時間長 7.

(16) 短,共分十組,區分為「1 年以內」、 「1 年(含)以上未滿 2 年」、「2 年(含)以上未滿 3 年」、 「3 年(含)以上未滿 4 年」、 「4 年(含)以上未 滿 5 年」、 「5 年(含)以上未滿 6 年」、 「6 年(含)以上未滿 7 年」、 「7 年(含)以上未滿 8 年」 、 「8 年(含)以上未滿 9 年」 、 「其他」供網路使 用年數為 9 年以上之研究對象描述使用年數之情形。 (二)網路使用時間 指研究對象回憶三個月來,平均每週上網的總時數。 (三)網路使用地點 指研究對象回憶三個月來最常使用網路的地點,區分為「自已家 裡」、 「同學朋友家裡」、 「網咖」 、「學校」、 「其他」 。共五組。 (四)網路使用活動 游森期 (2001)認為上網所從事的活動可以包含:瀏覽全球資訊 網 (www)、收發電子郵件(e-mail)、線上互動聊天室(MSN、ICQ 等)、 電子佈告欄(BBS)、檔案傳輸(ftp)、網路遊戲、電子商務(e-commerce)、 色情網站及網站賭博。現今的網路所能從事不只是上述的活動,故本 研究整理國內相關文獻,依據個人上網目的與動機分類「網路連線遊 戲」 、 「收發電子郵件」 、 「MSN、即時通、SKYPE」 、 「瀏覽新聞、雜誌、 動漫」 、「線上影音」 、「編輯瀏覽部落格」、 「社群網站」、 「搜尋/下載 資料」 、「上電子佈告欄或論壇」與「上色情網站」 。 8.

(17) (五) 網路使用動機 指研究對象回憶三個月來,最常使用網路的目的,區分為「網路 搜尋資料」 、 「網路傳輸資料」 、 「網路下載資料」 、 「網路新聞」 、 「使用 電子郵件」 、 「線上聊天」 、 「打發時間」 、 「網路娛樂」 、 「表達意見」 、 「結 交朋友」 、 「與朋友聯絡感情」 、 「網路戀情」 、 「扮演與現實不同的角色」 、 「與遠方友人接觸、聯絡」、 「觀看部落格」 。 三、人際關係 (一)真實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是指稱人與人在真實環境下面對面的溝通和活動 的社會互動方式,對象包含同儕、朋友、親友和師長等。經由與這些 人群的接觸和溝通,形成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上之交往。本研究採 用廖家和(2009) 所編制「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其中之『真實 人際互動量表』,測試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高低親密性。依受試 者在「真實人際互動量表」的得分探討人際關係親密性高低,受試者 分數加總得分越高,表示真實人際關係越佳。 (二)網路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為利用網路與素未媒面的人經由交談而認識,後續 再經由網路線絡達到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瞭解。本研究採用廖家和 (2009) 所編制「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其中之『網路人際互動 9.

(18) 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的網路人際關係。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 面向,分別為「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和「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四、 網路成癮 本研究將網路成癮定義為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影響個人生活 作 息、社交生活及身心狀態。採用陳淑惠 (2003) 所編制的「中文網 路成癮量表」(CIAS-R),青少年量表分數達 58 分以上者符合網路成 癮高危險群,而量表分數達 64 分以上者則是網路成癮的疑似個案。.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研究對象之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網路成癮是由研究對象自 我陳述其在一百零一學年度上學期的情形,故研究結果僅能代表新北 市某國中一至三年級普通班學生之網路成癮情形。. 10.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網路使用者的特性、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歸納與探討,作為本研究的概念架構與理論基 礎。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研究;第二節為網路 成癮之相關因素;第三節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第一節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研究 一、成癮的定義 「成癮」在專業的文獻中或是在一般大眾的眼中,普遍被定義是 一種無法控制、無法治癒,且是具有遺傳性的疾病(Peele,1986)。因此, 自古以來成癮之行為總是被一般大眾當成病態的行為。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對藥癮的定義則是:一種慢性 或週期的沉迷狀態,因為有著無法抗拒再使用的慾望,而藉由重複地 使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藥物所導致。並隨著藥物用量有增加的傾向,以 及會有耐受、克制、戒斷等現象的出現,依靠藥物的結果是產生心理 及生理上的依賴。 近代許多學者對於「成癮性」的探討不單限於物質層面,也擴展 應用行為面領域,如病態性賭博、飲食過度、性成癮,以及電玩成癮 等近代文明產物的相關議題;故此,若發生各種物質或活動經由人類 11.

(20) 心智運作而產生一種儀式性、無法自拔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時,皆可稱 為「成癮」(Griffiths,1998;周倩,1999)。 一般而言,成癮有幾個較為普遍的徵候(黃琪皎,2008), 有以下 四點: (一)、出神地被某種物質、關係或行為所盤據; (二)、喪失對某種物質的使用或是某種行為的掌控; (三)、週遭人開始對這種喪失掌控的情形與結果表示關心÷ (四)、儘管有負面結果仍毅然決然地繼續且堅持使用某種物質或涉入 某種行為。 Hatterer (1994) 認為個體處於成癮過程中,一剛開始會對某種能 產生生理與心理上高潮的物質、對象、行動、幻想或社會環境有著強 烈地慾望和渴求,且在本質上具重覆性、衝動性及南以克制之特徵, 所產生的高潮是一種抵抗身心上之壓力、衝突、痛苦的心理機制÷而 後高潮狀態漸漸退去,個體會反覆經歷耐受性、脫癮症候群之現象, 卻沒有任何舒緩的跡象。最後階段,成癮行為再也沒有任何釋放與舒 緩壓力、應付或解決痛苦之感覺,從過程中僅能得到的只是一種退化 性的愉稅,於是成癮行為變成一種必要性的習慣反應(引自蕭銘鈞, 1998)。 由以上所述內容可以得知,過去對於成癮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有關 12.

(21) 於藥物濫用的部份。然而,以現今的認知來說,成癮行為已經不只是 包含藥物濫用的部份,還包含了許多個人對於飲食、抽菸、賭博、休 閒活動、性等產生成癮的情況(蕭銘鈞,1998;Hatterer,1994),例 如,病態性賭博行為、性成癮、電視成癮、甚致是電玩成癮都已經納 入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MS-IV)當中,網路成癮目前雖然仍 屬於研究階段,但已經受到當代教育、心理、輔導等學術研究的密切 注意(徐西森、連廷嘉,2001). 二、網路成癮的定義 Goldberg(1996)形容網路成癮的症狀為「由於過度的電腦網路使 用,使得個人在網路使用的適應發生問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 交、工作、家庭生活、財務、心理與生理功能之影響與減弱」 。哈佛 大學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主任 Shaffer(1996)則認為使用網路所引的心 智運作型態,會讓人進入一種充斥著「掌控」與「運氣」的虛擬世界。 Shaffer(1996)同時指出,網路成癮的衍生歷程(etiology)與強迫性購物 行為(compulsive shopping)與強迫性運動(compulsive exercise)類似,隨 著上網時間的增加而無法自拔。 Young (1996)則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不包含麻醉劑使用的衝動 控制失常行為」 ,並且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個人特質普遍具有害羞, 13.

(22) 較為多疑、悲觀、自我中心、缺乏自信、衝動、控制困難等現象。對 外在環境的反應方面,無法適應環境變遷,挫折容忍力低,對人際互 動羞怯,對公開場合有恐懼。而網路的匿名性和不用面對面的互動, 確實能有效幫助網路成癮者減低壓力。因此,他提出一個較為正式的 辭彙-「病態性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 PIU)來代表這種 成癮性的網路使用行為(蕭銘鈞,1998;Young,1996)。 英國學者 Griffiths(1998)則認為應將網路成癮視為電腦成癮、電 玩成癮、電視成癮類似的科技性成癮。所謂的科技性成癮是指一種人 機互動的歷程,屬於行為性成癮,與藥物成癮依賴物質的涉入無關。 而他另外對網路成癮,提出了六個判定準則,即所謂的“組成核心 “(Core Compnents),分別為:顯著性、情緒改善、耐受性、退癮症 狀、衝突性與再發性,若符合這六要項即可稱之為「網路成癮」(李 萬來,1999)。 Kandell (1998)將此網路成癮的定義加強擴充,他認為在網路上只 要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沉迷行為出現,即可將之定義為網路成癮。 Morahan-Martin &Schumacher (2000) 認為現今多以病態的網路使用 (PIU) 來描述網路使用心理失常類型,故將病態的網路使用定義為「使 用網路後導致一些症狀與情緒的改變,且忽略了對主要角色義務的實 踐,以及產生不當的行為與渴望。」(引自林旻沛,1994)。Beard 與 14.

(23) Wolf (2001)於研究中定義網路成癮為無法控制的、有害的網路使用行 為,並且認為將網路成癮與藥物濫用的成癮行為定義一致並不恰當, 因為網路成癮不像其他藥物成癮一般,具有生理戒斷反應。周榮及周 倩 (1997)在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對成癮定義上稍作修改後,定義網路成 癮為: 「由重覆的對於網際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 沉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 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克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 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陳淑惠(1999)則綜合 DSM-IV 與臨 床個案的觀察,將網路成癮的症狀(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區分 為網路成癮耐受性、網路成癮戒斷症狀、強迫上網症狀、時間管理問 題與人際健康問題五類。. 三、網路成癮的界定標準 根據游森期的回顧(2001),網路成癮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心 理醫生 Goldberg(1996)在網路上首創「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IAD)來形容因為過度沉迷網路而形成的一種類似行為性的失 常行為。Goldberg 也同時在網路上成立了一個「網路成癮支持團體」, 並且參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MS-IV)對於病態性賭博的定 義,提出「網路成癮症」判定標準: 15.

(24) (一) 耐受性(tolerance),具有下列現象之一者: 1、為了達到滿足、上網的時間明顯增加。 2、如果繼續花相同量的時間上網,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 (二) 戒斷症狀(withdrawal),具有下列任一現象: 1、戒斷症狀的特徵: (1)停止或減少過度使用網路之行為。 (2)由於(1)的症狀,導致在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下列的狀況: A、心情躁動不安。 B、焦慮。 C、念念不忘於網路即時發生的事情。 D、發生與網路有關的幻想或作夢。 E、自主性或非自主性之手指打字動作。 (3)由於(2)的症狀,導致在社交或職業功能上之損害或其他功能 失常。 2、使用網路或類似之線上服務可以減緩或避免上述症狀發生。 (三) 使用網路會逐漸超出原本預期之時間和頻率。 (四) 曾多次嘗試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都失敗。 (五) 花過多的時間在與網路有關的事務上,如購買網路相關書籍、測 試瀏覽功能、研究網路商店、下載檔案等。 16.

(25) (六) 重要的職業、社交、休閒活動受到上網之影響而減少或放棄。察 覺因為過度網路使用而導致的生理、心理、職業、社交等問題, 如睡眠不足、婚姻問題、晚起遲到等。. 不過,有關網路成癮之實徵性之研究,是由 Young(1996)所執行, 將 Goldberg (1996) 所提出的觀察現象具體化,訂定出網路成癮行為 之明確診斷標準;她以「病態性賭博」為範本,發展出一套簡要的八 個問句之診斷問卷,並以病態性賭博的判斷標準,也就是如果符合了 八個問題中的五項以上,則可以就判定為網路成癮者。 (一) 我會聚精會神地從事線上或網路的服務活動,且在離線後仍持續 想著上網的情形。 (二) 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才能得到與先前同樣的滿足。 (三) 我曾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網路的使用,但都失敗。 (四) 當我嘗試減少或是停止網路的使用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暴躁 易怒。 (五) 我花在上網的時間比先前預定的還要久。 (六) 我會為了上網而冒著損失重要人際關係、學業或失去工作的危 險。 (七)我曾向親人、臨床心理師或其他人撒謊以隱瞞我過度上網的行 17.

(26) 為。 (八)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降低煩躁不安的感覺,如無助、罪惡感、 焦慮或沮喪。 Andersen (1999)則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將 DSM-IV 對物質成 癮之定義準則,對照修改為七項標準,以其為網路依賴之準則,且如 果在 12 月內曾有三種以上的症狀則判定為網路依賴者 (Internet dependents)。 (一) 耐受性。 (二) 戒斷反應。 (三) 比預期花費更多時間上網。 (四) 想減少或控制上網時間卻都失敗。 (五) 花過多時間來獲得、使用、或從過度上網中恢復。 (六) 因為過度上網而造成職業、社交或休閒活動的減少。 (七) 不顧過度上網帶來的負向影響而仍繼續上網。. Greenfield (2000) 曾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NEWS)合作,編 製網路成癮自評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Self-Appraisal Test),共有八個 因素: (一) 失控感:網路成癮和其他成癮相同,會導致個體的生活徹底失控; 18.

(27) 網路成癮者在上線時會體驗到失控感或忘我的感覺。 (二) 出現否認之心理防衛機轉:否認是判定成癮的重要準則,成癮者 會拒絕承認自已的行為已失控÷否認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使個 人可專注於某種行為而不顧該行為對生活顯著負責影響。 (三) 耐受性:網路成癮者必須獲取更多上網的刺激,才能獲得和先前 相同的滿足感,例如會找尋更刺激更不尋常的色情網站、賭注更 大金額於賭博網、持續增加上網兢標或網路購物之金額。 (四) 顯著性:在離線時心思仍停留在網路上,並計畫著下次的上網。 (五) 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者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變得緊張不安且暴 躁易怒。 (六) 情緒調控:網路成癮者認為上網可以調控情緒、讓心情變好。 (七) 生活困擾之形成:網路成癮造成了個人職業、人際及健康問題。 (八) 網路人際親密性:指個人利用網路媒介來溝通,會感受到比真實 世界的人際關係更強烈的親密性,且在網路上更會表達自我、不 壓抑情感。. 國內學者對於如何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由陳淑惠 (1999) 綜觀國 外之國外之文獻與臨床觀察之結果,編製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相較於國外先前研究,中文網 19.

(28) 路成癮量表的因素結構中納入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並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獨立為一個因素,再將網路成癮相 關問題分為「人際與健康問題」及「時間管理問題」兩個子因素: (一) 網路成癮症狀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ns) 1、網路成癮耐受性 (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指的是,隨著使用網路經驗的增加,使用者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 內容或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於原先所到的上網樂趣之滿足 程度。 2、強迫性上網行為 (Compulsive Internt use): 指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 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慾求或衝動;上網之後會難以脫離電腦;使用電腦 或網路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3、網路退癮反應 (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指的是,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產生受挫的情緒反應,例 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則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 立不安等反應。 (二)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 指的是,因為滯留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 1、忽略原有的居家與社交活動,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 20.

(29) 2、耽誤工作、職業; 3、為掩飾自已的上網行為而撒謊; 4、身體不適反應,例如乾眼、眼酸、頭痛、肩膀痠痛、腕肌受傷 、睡眠不足、腸胃問題等。. 網路成癮的討論在國內外已出現了諸多的界定標準,且漸漸的出 現些許的差異,如 Goldberg 只是依照個人實際觀察提出「網路成癮 症」判定標準其結果不夠嚴謹;Young 的研究是第一篇實徵性的研究 並且修改 DSM-IV 病態性賭博的標準來編製量表,但有高達 66.4%的 受測者被判定為網路成癮者,且女性發生比率高於男性,與大部分的 研究成果不同;而 Greenfield 所編製的只是自我評量的測量,不足以 稱之為正式量表,僅能提供網友做參考價值;而陳淑惠的中文網路成 癮量表是第一個本土化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也是國內外網路成癮研究 中,編製較為嚴謹的量表之一,因為她採取傳統成癮症診斷模式,並 利用其心理行為層面的原則,考量網成癮的症狀向度,而且判別結果 也大致與其他量表相近。. 21.

(30) 第二節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 這些年很多研究探討網路成癮者的共通特性,藉此對網路成癮的 現象和成因有更深入的瞭解。本節針對背景因素、使用時間及年資、 網路使用動機及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因素做文獻的探討與歸納。. 一、人口性特性因素 (一) 性別與年齡與網路成癮因素 1. 性別 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顯示男生網路成癮的程度比女生高 (林唯斯,2008;林桂馨,2012;李盈數,2010;馮嘉玉,2003;張 仁獻,2003;葉士如,2008;廖思涵,2006;蔡雅惠;2011;龔慧玲, 2010;廖家和,2009;Sargin,2012;Sahin,2011;Kuss,2012),因 此可得知,男性較有網路成癮傾向。但亦有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之結 果顯示男性與女性之間網路成癮傾向並無顯著差異(王清和,2011) 2.年齡 根據交通部統計處(2001,2003,2005,2007)臺灣地區民眾使用 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15 歲~未滿 20 歲」年齡層使用網路比 率最高,其次為「12 歲~未滿 15 歲」。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0b) 的調查結果,顯示「16 歲~20 歲」為使用網路年齡層最多的 22.

(31) 組別。 然而在國內針對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中,則指出發現網路 成癮者與非成癮者在年齡部份沒有顯著差,表示網路成癮者不會特定 落在於某一年齡層,只是具有網路成癮行為傾向強度上的差別 (陳淑 惠,1998;廖家和,2009)。周倩 (1998) 則指出年齡和網路成癮並無 相關。 (二) 年級與網路成癮 以國中學生網路成癮相關文獻顯示,張仁獻 (2003) 研究顯示網 路成癮高危險群中以就讀三年級學生佔所有年級百分比最多,最少的 為一年級。林唯斯 (2008) 研究結果一樣為國中生三年級人數最多。 但也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在年級上並無差異性,需進一步的研究 (李 盈數,2010;葉士如,2008;蔡雅惠,2011;Kayri,2010)。 (三) 學業成就與網路成癮 Rasmussen (2000) 指出網路成癮者無法實踐個人在學業的重要 角色,像是學業表現越不佳者,網路成癮的傾向越高(李盈數,2010; 林旻沛,2003;馮嘉玉,2003;游森期,2001;廖家和,2009;黃佳 寧,2007;王清和,2011;Leung,2012);而很多研究也普遍發現, 學業成績等級程度較差的學生比程度較好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 情形(董潔如,2000;戴秀津,2003)。學者推測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可 23.

(32) 能因使用網路的時間過長,而耽誤學業時間的安排,進而影響學業成 績 (陳淑惠,2002)。但亦有研究顯示學業表現與網路成癮傾向無顯著 差異(王錦慧,2005) 另一面的調查則顯示,網路成癮者自認為因使用網路而造學業不 良的影響比非網路成癮者高出四倍 (Kubey,Lavin& Barrows,2001)。其 他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青少年確實比一般青少年的學業較為 退步(陳冠名,2004)。深度訪談中,網路成癮者也自我陳述,網路成 癮現象確實使自己投注在學業上的時間與態度大不如前。不僅在心態 上出現敷衍了事的態度,學業成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白育甄, 2004)。臨床醫學上也出現因網路成癮而影響學業之病例,而求助於 醫療(楊志偉、羅中廷,2006) 綜合上述,大部分研究一致性發現,網路成癮傾向高者或高危險 群者其學業成就較差。 (四)家庭社經地位與網路成癮 研究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職業等級、家庭收入與家中電腦網路 設備有顯著相關,教育程度、職業等級、收入較高的家長會提供孩子 較好的電腦使用環境與硬體設備(Dutton,1989;Koruklu;2013;Leung, 2012)。 而家中有電腦能連接網路的高中生與大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 24.

(33) 傾向 (蕭銘均,1998)。但亦有研究顯示擁有個人電腦的學生與有較 高的網路成癮傾向兩者不具顯著相關(游森期,2001;廖家和,2009; 李曉君,2006)。吳峻豪 (2008)針對國中生之研究則指出低家庭社經 地位研究對象之網路成癮傾向高於高家庭社經地位之研究對象。. 二、網路使用時間及使用年資因素 (一)網路使用時間 在區別是否網路成癮時,通常也是以使用時數為指標,國外研究 發現網路成癮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使用時間。若每週使用時數超過 19 小時者,並且具有其他心理依賴等的特性,則便有可能被診斷出 是網路成癮者(郭欣怡,1998;Berenner,1997)。陳淑惠(1998)以心理 病理學的角度針對網路成癮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研究中,有下列發現: 男性上網時間比女性長(男性 12 個小時,女性 8.9 個小時),上網歷 史也比女生長(男性 21 個月,女性 17 個月),網路成癮傾向男性亦比 女性高;相關分析的結果發現,無關性別與上網地點,每週上網時間 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若將網路成癮量表的總分排序最高的 5%視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則以此高危險群樣本來看,平均每週上網 19.6 小時,高於整體平均 值的 10.3 小時將近一倍;在平均接觸網路的時間上約 18 個月,與整 25.

(34) 體平均值無異;每週上網的時間越長,則網路成癮的傾向也越高。(陳 淑惠,1998;蕭銘鈞,1998;吳峻豪,2008)。 廖思涵 (2006) 研究指出平均每週網路使用時數不同的學生在網 路成癮上有顯著的差異,而平均每週網路使用時數為 40 小時以上的 學生,其平均得分顯著高於未滿 40 小時之各組別。林唯斯 (2008) 指 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前三名為上網 36 小時以上 (30%)、15-21 小時 (26.7%)、7 小時以下 (20%),每週上網時間越長,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人次越多的傾向,而從每週上網 36 小時以上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成癮 高危險群中所佔的比例極高可得知,每週平均使用時間可以描述網路 成癮者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二) 網路使用年數 張仁獻 (2003) 指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網路使用年數就其人次而 言,以三年以上為最多。廖思涵 (2006) 則指出網路使用年數的不同 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然而蔡雅惠 (2011) 的研究指出不同的網 路使用年數與網路成癮並無明顯差異。 由此可得知國內以國中生為對象的網路成癮相關研究目前尚無 定論。. 26.

(35) 三、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使用地點 (一) 網路使用動機 從國內外有許多與網路使用動機相關的研究發現,網路使用動機 可歸納出為社交、自我肯定、消遣娛樂、監督、工具性使用以及匿名 性等六大網路使用動機(蔡珮,1995)。魏麗香(2002)指出,網路的使 用最主要是滿足青少年在心理、安全、社會、自尊與自我實現的需求 動機。陳佩庭(2008)、王秀燕 (2002)、張仁獻 (2003) 研究國中生 使用網路的動機及網路沉迷的因素時發現,學生上網的主要動機為無 聊時打發時間,其次能多結交網友,且其上網的地方主要是在網咖或 家裡。而林唯斯 (2008) 研究顯示國中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以使用 網路遊戲為主,其次為上聊天室。同樣地,陳雪芬 (2000)的研究也 顯示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動機以「消遣娛樂」為最多, 「搜尋資訊」、 「聊天交友」次之,若就中學生去網咖上網的動機而言,則同樣以「消 遣娛樂」中的玩網路遊戲為最多,其次以「社交活動」中的聊天交友、 相對地去網咖「搜尋資訊」所佔的比例比較少。彭淑芸 (2003)調查 研究玩網路連線遊戲的動機主要是在於「打發時間」,其次是「喜歡 挑戰」 ,再者是「陪同伴玩」,而統計有 93.75%的受測者有使用網路 連線遊戲的經驗,所以連線遊戲不只是青少年的休閒活動,也是拓展 人際關係的工具。蔡雅惠 (2011) 研究則指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網 27.

(36) 路使用動機為「影音娛樂下載」(71.0%),其次為「線上遊戲」(68.1%)。 根據以上有關網路使用的動機研究可以發現,針對不同類型的使 用族群,其使用動機也不同。探究原因是網路本身的功能與類型不同, 所以其特性也會有些許的差異。也因此,可將使用動機歸納為四大類 (廖家和,2009;蔡雅惠,2011): 1.工具性動機: 使用網路搜尋資訊、利用網路學習課業、閱讀各類網站文章、查 詢生活休閒資訊、運用線上資料庫。 2.社交性動機: 透過 BBS、E-mail、即時通訊、聊天室、臉書等工具進行溝通及 聯繫。另一方面亦有用使用線上遊戲角色扮演的過程,尋找社會支持 和認同的管道。 3.參與性動機: 進入討論區對有興趣的議題發表意見、在網上發表自我經驗、心 得、製作多媒體檔案傳播、轉貼各類消息,以達到自我肯定。 4.娛樂性動機: 網路多方面提供娛樂選擇,進行遊戲對戰、網頁遊戲、觀看線上 影片,皆成為大部分人的休閒活動與打發時間的滿足。. 28.

(37) (二) 網路使用行為 網際網路虛擬、無遠弗屆的特性,吸引了年輕族群的眼光,使得 近幾年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快速成長,且在教育部、企業部及資訊界不 遺餘力對網路的推動下,社會大眾均能以快速、方便且價格低廉的使 用網際網路,作為搜尋資訊、收集資料; 交換訊息、交換訊息或休閒 娛樂的管道。為了讓網路更貼近生活,因應社會大眾的需求,網路的 功能日趨多樣化,而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所能進行的活動也更豐富。 有關對網路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大都是以網路使用頻率、 平均使用時間、主要上網地點、使用網路的功能、最常瀏覽網路的類 型與最常使用的網路活動等變項進行探究。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佈 2011 年 1 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 查」報告,12 歲以上曾經有上網的國人最常使用之功能依序為依序是 「搜尋資訊」(49.18%)、 「瀏覽資訊、網頁」(32.28%);再其次為「看 新聞氣象」(26.89)。整體而言,每 5 人就有 1 人常使用網路之功能 為「線上遊戲」 、 「收發電子郵件」和「網路購物」 。在調查中可得知, 個人平日(工作日)每日使用時數以「1 小時-未滿 3 小時」為高,占 三成六(36.34%);個人假日平均使用時數以「1 小時-未滿 3 小時」 為最多,占約近二成三(22.83%)。調查結果亦顯示其中個人平日最高 峰的上網時段,為晚上七點到十一點以前(有 26%~38%的民眾會在此 29.

(38) 時段上網),而在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以前及晚上十一點至十二點之 間上網者約各有一成二至一成七之間。 國中學生最常使用的網路活動為「網路遊戲」 、 「聊天交友」 、 「參 與熱門活動及話題」 ,而「情色網站」則是較少進行的網路活動(韓佩 凌,2000;張仁獻,2003);溫雅馨 (2005)調查中等學校學生使用網 站以「娛樂型網站」所佔比例 44%最高,其次為「搜尋網站」41%、 「聊 天室網站」7%、「教育型網站」4%。 綜合上述可知網路使用在網路上最常進行的活動會因取樣對象 不同亦會有不同研究方法,各級學生在網路上常進行的活動為搜尋資 料、收發電子郵件、網路遊戲及聊天交友。 (三) 使用地點 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傾向 使用網路地點在家中 (張仁獻,2003;廖思涵,2006;廖家和,2009; 蔡雅惠,2011;黃玉萍 2002;陳怡君 2003),其次是網咖 (彭郁歡, 2004;陳佩庭,2008;蔡雅慧,2011;黃瑟娟 ,2011),選擇至網咖 上網的學生可能為家中無電腦上網設備或者父母親對於網路使用的 管制較多,學生只好到網咖滿足上網的需要(歐家喬,2009)。此外使 用手機上網的趨勢亦有上升的情況 。(秦永悌,2007;蔡雅惠,2011). 30.

(39) 第三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是一種人與人相處的情況。 人無法離群索居,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總不斷地與他人發生交互的 人際關係,經由模仿、認同與社會增強等社會化的過程,個人會逐漸 形成基本的行為模式,並從人際交往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態度與其他技 巧。因此,人際關係的優劣對個人人格形成、自我概念的形塑、社會 適應等因素,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關於人際關係的定義,各家學者有其獨特的見解,故引述眾學者 的解釋、再加以整合、歸納。 劉永元 (1988)認為人際關係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某 種目的而產生交互作用的狀態或歷程,其中包括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 知覺、評價、了解及反應,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想法及做法。 黃瑞琴(1994)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個體與個體 的關係、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甚致可以擴展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 關係。 時蓉華(1996)認為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 心理上的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係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 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不同的人際關係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31.

(40) 張春興(2000)認為人際關係是屬於心理性的連結,包含個體對他人 的想法、期望、知覺與反應,亦是一種社會化的歷程及人類社會的一 種行為模式。 林淑華(2002)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會、情感的溝 通以及生命的對話,最後形成的一種特殊關係,包括親情、友情、師 長、朋友、同學之間的互動依存關係。 歸納上述學者之研究,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經常的社會接觸, 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依賴之下產生一種心理聯結,並且在可預見的未 來裡,彼此的互動還會繼續維持。人際關係是多數人所重視關切的焦 點,對於朋友、親人之間的關係多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並且認同如 此人際互動對於生命價值的實現,的確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 人際關係對於青少年而言,並非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與其所處學校 及家庭環境有直接關係。. 二、青少年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心理學家就提出人有三 種人際需求(陳皎眉,1993): (一) 關聯需求:指人都有與他人建立有意義關係的需求,此需求滿 足了,就能排卻人類的孤單寂寞。 32.

(41) (二) 親和需求:指個體有與人親近的慾望,渴求與人聯繫在一起, (三) 社會需求:指需要與其他人接觸,並建立互相關愛而穩定的關 係。 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尤其重要,且有兩種人際關係對其影響 甚為深遠,一是與父母師長的人際關係,二是與同儕朋友的人際關係 (王淑娟,2006;楊國樞,1984)。在同儕關係方面,依據社會心理學 家 Erikson 的觀點,此時期的青少年正面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危 機,兒童時期自我認同已經不再適合身體與心理快速成長的青少年。 Cooley (1902)提出了「鏡中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由別人看自已 的結果來建立,就如同從鏡中看見自已的臉、身體一般,個人會透過 想像他人已的看法來建構瞭解自已是怎樣的人。對青少年而言,尋求 認同支持是重要的一件事,而青少年時期也開始學習獨立與家庭脫離, 為尋求自我認同的肯定,同儕就成為最佳的仿效對象與獲得認同的來 源 (Erikson,1998),透過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來確認別人眼中的自 已,進而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 在親子關係方面,青少年時期雖受同儕團體的影響很大,但父母 親的影響力並沒有完全失去效力。王柏壽 (1985) 指出如果涉及到教 育或道德方面待做決定的問題,不論青少年在哪個時期,父母親的影 響力都是大於同儕影響力;但在時尚與人際關係方面,國中之前父母 33.

(42) 的影響力是大於同儕力量,但是到了國中以後則是同儕大於父母。黃 煜峰和雷靂 (1995) 的研究則指出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但和父母親影響力比較,則屬於較表面化、範圍小、時間短,多集中 於趕時髦、音樂服裝等方面;而父母影響則是在價值觀、道德行為方 面較具有決定性。吳明燁 (1999)指出青少年各項生活上仍是以父母 意見為依據,但是在問題行為上,同儕團體的影響則是非常顯著。 由此可見,青少年雖處強烈尋求同儕支持的階段,但父母親在某 些層面仍對青少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同儕與親子關係可謂影響 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人際關係,兩者皆不容忽視。. 三、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 近年在網際路的發達便利下,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已不同於以往, 也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種種的限制,有了許多的轉變。就網路拓展人 際關係的特點而言,可分成兩個部分,一來是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所 及的範圍,使網路使用者的人際關係更加寬廣、並且擺脫地域的限制; 二來是網路擴張了人際交往的管道,增加了人們認識各式各樣人的可 能性。 匿名性是網際網路的一大特色,在網路的世界中,個人真實身份 與關係的限制得以暫時的隱藏,性別、年齡、職業或學歷等相關背景 34.

(43) 都能隱藏起來,人們可以重新建構新的人際關係網路。研究發現,在 如此匿名的情境下,人們對自我行為的責任感會下降,內在的自我意 識感會模糊,因而也會對自已的行為約束有所放鬆,出現去個人化的 現象,在這樣的機制下,人們也很容易在網路上表現現實平時不敢、 或不會出現的行為(陳嬿竹,2002)。 Reingold(1993)研究指出,由於網路使用者多使用假名,而且是 透過電腦營幕為媒介溝通,較能表現出較高的親密感,以便在網路上 建構出新的友誼。而 Joinson (1998)同樣也指出,高廣度的自我揭 露也顯示出網路人際關係的發展是可能比真實人際關係的建立要來 的深厚與快速。另一方面,Walther (1996) 認為以電腦當作中介媒 介,能讓人進行情感的傳遞與交流的人際互動為超人際溝通 (hyperpersonal communicantion),溝通方式可選擇自已擅長的管道, 思考如何展現自我和溝通內容,可能會創造出虛假和誇大的理想化形 象,然而之間的關係也會受到彼此之間的接收到資訊內容決定是否進 一步發展為長期或漸漸淡淡掉的短期關係,這種建立的關係是一種非 面對面的超人際關係 (Hyperpersonal relation);Walther (2001) 提出超人際理論( Hyperpersonal theory),並定義為缺少社交的暗 示問題。認為能輕易克服網路上的社交並能產生比面對面更快發展更 緊密的關係。 35.

(44) 在網路具有拓展性及匿名性種種助益下,人們的親和需求可以快 速地透過網路得滿足,這樣的需求是屬於社會類型,即上網的意圖是 與他人做連結。而透過網路建立的人際關係是不需要程現出完全的自 已,卻可以得到社會性的接觸,而且從網路人際中獲得被關懷的感覺, 藉由網路的管道,人們可以滿足其親密需求 (Smahel,2012),同樣 的,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也從中滿足了與同儕之間親密關係的需求。 因為其身份可以隱匿,網路也為人們帶來另一種的逃避性社交 (壽旭 霞,2001),利用網路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無論是外貌、社會 地位,種種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到挫折的人,便希望能從網路虛擬的 世界中尋求滿足,補償心理的需求。因此,網路提供了人們補償真實 人際不足的另一個空間,使得原本處於不利地位的人有重新發展關係 的機會,但是同時這種虛擬的溝通方式卻也被人視為一種讓人逃離現 實的手段。網路使用者,特別是現實生活中感到寂寞與缺乏安全感的 人,可以在網路的世界中投注情感、訴說心裡的祕密,以及表現內心 深處的渴望,也可能在自我認同、自尊及自我價值方面獲得需求的滿 足(Suler,1996)。 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確定有著相異之處,例如在現實生 活中,我們透過人際互動來滿足我們種種的心理需求;而在虛擬世界 中,透過網路人際互動,這些心理需求也同樣有被滿足的可能。而不 36.

(45) 論是具有即時交談功能的聊天室、線天聊天程式,或是透過網路遊戲 平台交友的形式,還是有著以往筆友形式,有著通訊功能的電子郵件, 透過網路的快速便利,電腦營幕兩端彼此陌生的人們可經由這些管道 形成社交關係,甚致進而成為朋友、戀人,這樣特殊的管道與特性是 真實生活裡難以顯現的。 事實上,網路的虛擬世界也非全然虛幻不真實的,網路上的人際 關係未必不能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發展,現今生活週遭不乏因網路而 相識,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發展關係的例子(黃厚銘,2001)。有研究 也發現網路的社交可能也是因為快速便利、容易發展,但相對地關係 也很脆弱(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與真實人際兩者有著類似與 重疊的部份,但比較起來,網路的人際互動似乎更為脆弱以及不確定, 只要一離線,所有關係可能也將隨之消失。也許使用者花了許多的時 間與精神在經營網路世界中的友誼,也更喜歡個人在網路上的角色, 但虛擬與真實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同、有著分野,使用者最終也得回歸 現實的生活中,結果是不論使用者是否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獲得了滿 足,尋求著人際的慰藉或是拓展了生活圈,這種新的網路人際關係還 是多多少少影響了他在真實世界裡的人際關係。在許多研究中,這樣 的影響並不是有利無害或是有害而無一利的,正反兩面都有所陳述。 在正面的作用方面,青少年時期正是邁向獨立自主和同儕朋友建 37.

(46) 立關係的時期,而網路交友可以使青少年避免心理的孤單與寂寞(陳 增穎,2000)。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網路並不會造人際關係疏離,有 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網路對於其與親朋好友的交往有正面的影響 (胡玲玲,2001)。而網路除了提供人際的功能,也能夠增強已有的人 際關係,利用網路便利與即時的聯繫功能,與真實生活的朋友保持互 動來往,對於真實人際關係有強化與提升的作用(黃玉蘋,2003)。 在負向的作用方面,使用者可能會因而沉迷於網路,或是逃避現 實,並因這些因素而破壞了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學者認為網路使用 會產生五種溝通快感,其中即包括人際互動快感,亦即網路上因與他 人溝通而得之快感,以及逃避快感,亦即因逃避煩惱與責任而獲得快 感(王澄華,2001)。Suler (1996)指出,社會型的網路成癮者,可以 在網路世界中以不須真實呈現完整自我的角色來與人互動,並獲得關 懷;非社會型的網路成癮者,則是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足。國外研究 發現,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其寂寞感與沮喪感較為嚴重,且真實人際 關係網路也會相對的縮小 (Suler,1996)。根據 Young (1998)的研 究,也顯示了過度使用網路者,會因上網時間失當,而造成人際、學 業、休閒的時間減少等等的負面的影響。. 38.

(47) 四、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廖家和 (2009) 研究發現「虛擬人際關係」網路對大多數使用者 而言是人際網絡的擴大,其過程發展與親身傳播人際情感關係發展過 程相似。因此, 「虛擬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發展親密關係並情感互動, 無法替代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人們也不可能脫離現實的人際關係,然 而由電腦傳播媒介建構的情境是一項情感交流的管道。 劉家儀 (2001) 指出,部份網路使用族群,將網路中的人際關係 視為現實人際關係的延伸;對部份網路使用者而言,現實生活中的人 際關係不滿足則可透過網路人際關係尋求替代;但在高度網路成癮的 族群中,則發現他們企圖透過虛擬人際情感滿足其現實生活中未被滿 足的人際需求時,不但無法使其獲得滿足,反而會因為網路人際關係 的不滿意使其更加焦慮。 以親子互動關係而言,網路的使用時間愈長,與家人溝通相處的 時間愈少。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良好,則其子女較不易產生孤獨感, 進而可能減少網路成癮行為的發生(陳新豐,2009)。 由以上得知,網路使用與真實生活產生正向或負向關係,若是使 用得當,能夠開拓新的人際關係,亦能以網路維持現實人際關係;反 使用不適當,則可能影響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與生活型態。. 39.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採取問卷調查方式為主,收集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網路使 用及網路成癮之資料加以分析。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為研究架構,第 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與進度,第 五節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分 析之結果,探究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使用情形、人際關係與國中學生 網路成癮的相關性,採取橫斷調查法(cross-sectional survey)進行, 提出研究架構如下: 個人背景因素 1.性別 2.年級 3.學業表現 4.家庭社經地位. 網路使用行為 1.網路使用年數 2.網路使用時間 3.網路使用活動 4.網路使用動機 5.網路使用地點. 網路成癮 1.網路成癮耐受性 2.網路成癮戒斷性 3.強迫上網症狀 4.時間管理問題 5.人際健康問題. 人際關係 1.真實人際關係 2.網路人際關係 (1)親密性揭露 (2)訊息性揭露. 40.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體 基於人力、財力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選定一百零一學年度上學 期就讀新北市某國中之一、二、三年級普通班學生為母群體。國一生 為 651 位,國二生為 648 位,國三生為 643 位,全校學生共 1942 人。 其各年級班級、人數分配如表 3-2-1 所示。 表 3-2-1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之班級數與學生人數 年級. 班級數. 學生數. 百分比. 一年級 二年級. 18 18. 651 648. 33.5% 33.3%. 三年級. 18. 643. 33.2%. 合計. 54. 1942. 100%. 二、研究樣本 基於經費、人力、物力與時間的考量,本研究採取以班級為抽樣 單位,並以集群抽樣法(group sampling)抽取樣本,而所抽得之班級 全部學生為研究樣本。參考 Krejcie and Mogran 的抽樣曲線,當母 群體為 1900 人至 2000 人時,抽樣人數應為 320 人至 322 人,如表 3-2-2 所示,預計抽樣 321 人,但參考蔡雅惠(2011)、廖家和(2009)、 廖思涵(2006)研究中回收問卷之經驗,因此預計做本研究問卷回收率 為九成,並考慮樣本代表性,以及各年級人數差異不大,因此每年級 隨機抽出五班,共選出 15 個班級,採團體施測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41.

(50) 共計 510 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共計 460 份,佔施測問卷的 90.19%, 如表 3-2-3 所示。. 表 3-2-2 Krejcie and Mogran 抽樣參考值 N. S. N. S. N. S.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285 291 297 302 306.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310 313 317 320 322.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327 331 335 338 341. 表 3-2-3 研究樣本之人數統計表 年級. 施測問卷. 有效問卷. 有效施測率. 七年級 八年級 九年級. 162 173 175. 139 160 161. 85.80% 92.48% 92%. 總計. 510. 460. 90.1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依研究架構之變項,並參考文獻探討結果,發展「國 中學生網路使用調查問卷」結構式問卷作為彙整資料的工具。本節就 問卷編制的過程、問卷預試與試題篩選、項目分析、問卷信效度正式 問卷內容與計分方式等部份作詳細說明:. 42.

(51) 一、 問卷內容 本研究匯集資料的工具是以下列量表來作瞭解對象施測用。本研 究使用陳淑惠 1999 年編製,2003 年修訂之「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 版(CIAS-R),用以測量研究對象之網路成癮情形;並以下列量表作為 擬題參考問卷並加以編修,分別為真實與虛擬人際之測量量表以廖家 和(2009)所編之「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作為擬題參考問卷並加 以編修;及採取廖家和(2009)所編制的網路使用動機與滿足量表作擬 題參考問卷。研究考將針對量表分別依序介紹如下: (一)個人背景因素部份 本部分包含性別、年級、學業表現與家庭社經地位,共 4 題。 (二)網路使用行為部份 本部分包含網路使用年數、平日上網時間(不包含使用手機網路)、 假日上網時間(不包含使用手機網路)、平日使用手機上網時間、假日 使用手機上網時間、網路使用地點、使用活動與使用動機,共 8 題。 (三)虛擬與實際人際關係部份 本部分以廖家和 (2009)所編制「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其 中之『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作為擬題參考問卷並加以編修為自編「真 實人際互動量表」與「網路人際互動量表」,本研究將真實與網路人 際互動問卷分為兩部分,以便測量瞭解受試者真實與網路之人際關 43.

(52) 係。 1.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共 19 題,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與家人的 親密性揭露」、「與朋友的親密性揭露」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皆 採用五點量表量尺,受試者針對每個題目回答並勾選出與自身符合的 程度, 「從」得 1 分、 「很少」得 2 分、 「有時」得 3 分、 「經常」得 4 分、 「總是」得 5 分,得分愈高者表與真實人際(家人、朋友)愈親密。 (1). 「與家人的親密性揭露」 :共 8 題,包括 12、13、14、15、16、 17、18、19 題。(以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2). 「與朋友的親密性揭露」 :共 6 題,包括 1、2、6、8、10、11 題。(以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3).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共 5 題,包括 3、4、5、7、9 題(以 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2.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 網路人際互動量共 11 題,分為兩個面向,分別為「與網友的親 密性揭露」及「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皆採用五點量表量尺,受試 者針對每個題目回答並勾選出與自身符合的程度, 「從」得 1 分、 「很 少」得 2 分、 「有時」得 3 分、「經常」得 4 分、「總是」得 5 分,得 分愈高者表與網友愈親密,其虛擬人際關係愈良好。 44.

(53) (1).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共 6 題,包括 20、21、25、27、29、 30 題。(以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2).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共 5 題,包括 22、23、24、26、28 題。(以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根據廖家和(2009)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問卷各題,進行主成份分析,. 可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與父母的親密性」 、 「與朋友的親密性」及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依據陡坡檢定抽取三個因素,進行 oblimin 斜交轉軸,得到下列數值: (1). 「與父母的親密性」 :包含的題目為 12、13、14、15、16、17、 18、19 題,共 8 題加總構成量尺,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與父 母溝通愈佳,其 α 值為 0.93。(以上題項為原作者問卷題項). (2). 「與朋友的親密性」 :包含的題目為 1、2、8、10、11 題,共 5 題加總構成量尺,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與朋友愈親密,其 α 值為 0.87。(以上題項為原作者問卷題項). (3).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包含的題目為 3、4、5、6、7、9 題, 共 6 題加總構成量尺,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與朋友有較高的 訊息性揭露,其 α 值為 0.76。(以上題項為原作者問卷題項) 根據廖家和(2009)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問卷各題,進行主成份分析,. 可分為二個面向,分別為「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及「與網友的訊息 45.

(54) 性揭露」。依據陡坡檢定抽取二個因素,進行 oblimin 斜交轉軸,得 到下列數值: (1).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包含的題目為 1、2、7、8、9、10 題,共 6 題加總構成量尺,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與網友愈親 近,其 α 值為 0.94。(以上題項為原作者問卷題項). (2).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包含的題目為 3、4、5、6、11 題, 共 5 題加總構成量尺,受試者得分愈高,表示與網友有較高的 訊息性揭露其 α 值為 0.92。(以上題項為原作者問卷題項). (四) 網路使用動機量表 本研究採用廖家和 (2009)所編制的網路使用及滿足程度量表, 以測量受試者的網路使用動機,共 15 題。分為兩個面向,分別為「社 交/消遣動機」及「工具性動機」 。皆採用五點量表量尺,受試者針對 每個題目回答並勾選出與自身符合的程度, 「非常不強烈」得 1 分、 「不 強烈」得 2 分、 「沒感覺」得 3 分、 「強烈」得 4 分、「非常強烈」得 5 分。總得分愈高者表示其相關使用動機愈強烈,反之則愈弱。 1. 「社交/消遣動機」共 10 題,包括 5、6、7、8、9、10、11、12、 13、15 題。(以上題項為正式問卷題項) 2. 「工具性動機」共 5 題,包括 1、2、3、4、14 題。(以上題項為 正式問卷題項) 46.

(55) 據廖家和 (2009)檢測,社交/消遣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86, 工具性使用因素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94 (五)網路成癮部份 本部份採用陳淑惠 (2003) 所編制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CIAS-R)作為施測工具,用以測量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情形,由「網 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分量表組成,共 26 題, 其題項分配如表 3-3-1 所示。量表採用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 五點評量法作答,受試者針對每個題目回答並勾選出與自身符合的狀 況,勾選「極不符合」得 1 分、 「不符合」得 2 分、 「中立意見」得 3 分、「符合」得 4 分及「非常符合」得 5 分。總得分數愈高,表示其 網路成癮之可能性愈高。. 表 3-3-1 網路成癮量表項目 類別. 測量變項/試題. 題項.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強迫性上網. 11、14、19、20、22.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網路成癮耐受性 人際與健康問題 時間管理問題. 2、4、5、10、16 3、6、9、24 7、12、13、15 、17、18、21 1、8、23、25、26.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47.

(56) 1. 信度考驗 中文網路成癮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 Cronbach’s α 為 0.94, 兩週之再測信度為 0.83。各因素量尺之內部一致性系數 Cronbach’s α 介於 0.78 與 0.90 之間,顯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信度良好。 2. 效度考驗 根據陳淑惠等人(2003)針對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以迭代主軸因素 分析法最優斜交轉軸方式所得之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因素一為強迫性 上網中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在 0.46 與 061 之間;因素二為網路成癮 戒斷反應中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在 0.45 與 0.63 之間;因素三為網路 成癮耐受性中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在 0.34 與 0.79 之間;因素四為人 際與健康問題中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在 0.38 與 0.76 之間;因素五為 時間管理問題中每一題之因素負荷量在 0.35 與 0.79 之間。因素分析 之結果發現所有因素之因素負荷都達統計上顯著水準,顯示中文網路 成癮量表足以作為一個具穩定度與可靠性之研究工具。 二、預試樣本 為瞭解問卷在研究對象的適用情形、填答反應以及施測時間,排 除正式施測對象後,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從九年級班級中抽取一個班級。 由研究者親自施測,預試問卷回收率為 100%,有效問卷 34 份,進行 統計分析與信度考驗,並針對預試結果分析及研究對象的反應,修改 48.

(57) 問卷部份內容,編製完成正式問卷(詳見附錄三)。 三、試題篩選與信效度分析 (一) 專家效度審查 為增進問卷的適用性,研究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審查問卷內容適合 人選(專家名單詳見附錄一)針對問卷內容之完整性、重要性及適切性 提供建議。 經專家協助問卷審查後,根據所提供之意見進行修正與分析,根 據統計分析的結果,綜合專家學者及指導教授意見修改試題,編製發 展出預試問卷(詳見附錄二)。 (二) 信度分析 本研究採用內部一致性的信度分析考驗本預試問卷的信度。其結 果如表 3-3-7 所示,「真實人際互動量表」19 題、「網路人際互動量 表」11 題、「網路使用動機量表」10 題及「網路成癮量表」26 題, 其內部一致性 α 系係數分別為 0.92、0.96、0.89、0.94。由此可知,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題項皆具有良好的鑑別度。. 49.

(58) 表 3-3-7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量表名稱. 題 數. 各分量表. Cronbach α. 總量表 Cronbach α. 本研究. 原作者. 本研究. 原作者.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19. 與家人親密性 與朋友親密性 與朋友訊息性揭露 與網友親密性揭露 與網友訊息性揭露. 0.92 0.87 0.74 0.93 0.93. 0.93 0.87 0.76 0.94 0.92. 0.92. 0.92.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 11. 0.96. 0.95. 網路使用動機量表. 15. 社交消遣性 工具性 核心症狀 相關症狀. 0.87 0.78 0.91 0.83. 0.86 0.94 0.85 0.91. 0.89. 0.86. 網路成癮量表. 26. 0.94. 0.94. 四、正式問卷 將預試結果及受試者所提供寶貴意見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改或 刪除不適當的題目,完成正式問卷,問卷量表 Cronbach’s α 值介 於 0.89-0.96 之間(表 3-3-8)。 表 3-3-8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各項分量表之信度考驗. 量表名稱. 題數. 預試問卷 (N=34). 正式問卷 (N=460). 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19. 0.92. 0.91. 網路人際互動量表. 11. 0.96. 0.96. 網路使用動機量表. 15. 0.89. 0.89. 網路成癮量表. 26. 0.94. 0.95.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熟悉 MS-OFFICE

熟悉 MS-OFFICE

Network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nternet addiction factor, data collection factor, entertainment media factor, affection.. communication factor, and online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