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愛情中的愛情關係攻擊、愛情關係滿意度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愛情中的愛情關係攻擊、愛情關係滿意度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大學生愛情中的愛情關係攻擊、愛情關係滿

意度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The Correlative Study of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style for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方紫薇 博士

研究生:劉玫英

(2)

大學生愛情中的愛情關係攻擊、愛情關係滿意

度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

摘 要

學生:劉玫英

指導教授:方紫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的愛情關係經驗中的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之現況,並探討 其與依附風格、關係滿意度的關係。本研究以「愛情關係攻擊經驗量表」、「關係 評估量表」與「成人依附風格量表」為測量工具,採隨機叢集取樣,抽取新竹四所 大學,蒐集有效樣本.701 份,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二因子變 異數分析考驗假設。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發動關係攻擊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2)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程度上達顯著差異,男性遭受到較 多愛情關係攻擊; (3)大學生為安全依附者,在發動、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的得分,顯著低於焦慮 依附、害怕依附與排除依附的大學生在發動、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經驗的得分;然而 焦慮依附、害怕依附與排除依附大學生,不論在在發動或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經驗的 得分,都並沒有顯著差異; (4)發動、遭受愛情關係攻擊與愛情關係滿意度有顯著負相關,但僅有低度相 關。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愛情關係攻擊、大學生、性別

(3)

The Correlative Study of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style

for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prevalence of experiencing and perpetrating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study also exam the correla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th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Scales, The Attachment Sca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ables written by seven hundred and one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y in Hsinchu city, the study found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difference doesn’t exist in the college student gender and the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2. 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 gender and the romantic relational perpetrating, males have report to be attacked more than females do .

3 The difference do exists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 and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experience. The students who are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would experience and perpetrate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than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students do.

4. The experience of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was both negative correlated to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4)

誌 謝

在新竹的這五年來,搬遷了四個住所,有一株水仙球根,從未冒牙到催了牙以 後,到現在還不曾開花,我一邊說服自己不要用逼迫它,要耐心地等待它,一邊也 懷疑自己這樣能等到開花嗎? 回想起屬於過我的房間,天天的起點與終點,劃條線到交大,是和同學一起認 真、一起玩樂;跨到竹大,是初生之犢努力走自己路的日子;韃韃地到竹東,是焦 慮,亦是履行承諾;南寮、內灣、新埔、芎林等這些年溜答、探險、克服挫敗、學 習衝突與相處、偶而孤單、時而茫然的林林總總,想來自己在新竹似乎住了好久好 久,生了根,但似乎一直也沒有開花的感受? 走入交大教育所,學習人能改變嗎?什麼是幸福?什麼樣的人生是我要的?人 生的選擇與責任?就在一邊學習與一邊成熟的過程,就走到今天了。我完全想像不 到,沒有邏輯概念、統計、英文都很差,而我能寫出一本「論文」,看著這本論文成 果來,我必須承認還是很不好意思,不優秀,然而,想起過程中的諸多自卑與慌亂, 學習諮商與尋找的諸多挫敗,曾經了然無趣,曾經忙碌卻依然感到不足。翻來覆去 的改了又改,一路上換了多少個變項,看了多少文獻,雖然沒用上的文獻多過於用 上的,嘗試失敗的多於最後留下的,過程中有過很多無力,也才感受到自己摸索過 來的路比外觀還了不起,也才能稍稍理解自己何以要撐完這痛苦的磨練。 謝謝方紫薇老師,從入學到畢業,一直以身教與言教示範,自從只有寫論文以 後,我常展現出不積極,也很常犯錯,但是老師堅持要我完成工作!謝謝何秀珠與 許鶯珠老師,兩位老師都在百忙中抽出保貴的時間,提供您們豐富的經驗與看法, 給予玫英可貴的教誨! 感謝阿湯,謝謝妳的超多同理與愛護,真的好險有妳!謝謝宣瑩不論相隔多遠, 示範著以真愛為目標的步伐,謝謝陳小豪給我的許多陪伴、支持與挑戰,也謝謝李 小千、鮪魚,你們是多年來陪伴我的最佳密友;謝謝許多不見的明倫、昭惠與湘蘭, 真懷念以前一起學習的日子!也要感謝在我畏懼的時候,貼心秋娥的熱情和小飛的 鼓勵總是溫暖我;也感謝所上嘉凌姐、佩萱和雅怡一直以來的照顧;謝謝柏嘉和玫 瑰,感謝我們什麼問題都能討論,以及妳們的總是掛念。還有許多來不及一一致謝 的學長姐與師長們,謝謝您! 最後,我感謝上天、感謝爸爸、媽媽給我生命,感謝您們用無盡的力氣愛我, 對我永遠的信任;感謝劉大哥,不敗於生命的挑戰,努力的創造生活,我相信你! 要繼續加油;更感謝姊姊、姊夫一直照顧我和其他家人,也祝你們幸福!最後,恭 喜我,終於畢業了,繼續為人生下一階段努力吧!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愛情關係攻擊之相關理論... 8 第二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內涵與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依附風格相關理論與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0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之現況分析 ………53 第二節 不同性別、不同依附風格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上的差異…..57 第三節 愛情關係攻擊經驗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關聯………..64 第四節 大學生不同依附風格在關係滿意度的差異………..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70 第三節 實務應用之建議...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74 英文部分………...………..………76 附錄一 愛情關係衝突經驗問卷之項目分析細項………..…...81 附錄二 預試量表………...………..…..85

(6)

附錄三 正式問卷………...………88 附錄四 關係評估量表使用同意書、人際依附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94

(7)

表次

表 4-1 表 4-1 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得分摘要表………...53 表 4-2 愛情關係攻擊量表之分量表與因素之題平均得分……… .54 表 4-3 不同性別、依附風格大學生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之雙因子變異 ………58 表 4-4 不同性別、依附風格大學生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的平均數、標準差… .58 表 4-5 不同性別、依附風格大學生在遭受愛情關係攻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6 不同性別、依附風格大學生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的平均數、標準差…..60 表 4-7 愛情關係攻擊行為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64 表 4-8 大學生依附風格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6 表 4-9 大學生依附風格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66

圖次

圖 2- 1 內在運作模式………....……… 30 圖 2 -2 兩向度之依附風格分類………...………. 33 圖 3 -1 研究架構圖………...………40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源起以及由此研究發展的問題與假設,進而對本研究的 相關名詞做界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解釋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關係攻擊行為,最早是因青少女特殊的友誼型態而被關注,進而引起許多學者 研究(Björkqvist,1994)。常見的方式為以孤立、散播謠言而影響同儕對受害者的評 價等,亦即大致是用操弄人際關係,去傷害受害者等隱微地方式,達到傷害對方或 控制對方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在大學生的愛情關係,是否也是普遍的呢?以下為 研究者與大學生閒談中所聞: 「我跟我男友是班對啊,他做了讓我生氣的事,我跟班上同學說,這樣他在班 上就很難做人,因為我人緣很好。」 「動不動就跟我提分手,我很怕讓她生氣阿,所以我就犧牲順著她。」 「男朋友說除非我考上公職,否則不能去見他的父母。」 除了聽聞到大學生有關愛情關係攻擊行為的故事外,我自己的經驗中也曾發生 室友苦惱地向我抱怨與男友的衝突,我二話不說立刻反應:「你不要接他電話,讓他 著急一下…」,話才剛離開嘴邊,想到自己正在唆使她對男友愛情關係攻擊耶!還未 對說出的話善後,室友則迫不及待的回答:「某某也這樣跟我說,所以我已經整整兩 天沒接他電話了。」可見愛情關係中不少如上述的例子。 回顧文獻已經有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研究關係攻擊,從累積了近百篇文獻的研究 結果已知關係攻擊有隨著年齡發展增加的趨勢(Björkqvist, Lagerspetz, &

Kaukiainen, 1992),有學者推論到了大學或成人階段,關係攻擊會很普遍(Björkqvist et al., 1992;Björkqvist, 1994;Mckay, 2003)。且大學生ㄧ般來說正是處於後青春期 與成人早期,此時期的人們開始會將對同儕的重視轉向情人,向伴侶要求更多的陪

(9)

伴、支持以及親密,而良好的親密關係越來越顯得重要。成功的親密關係將影響到 大學生此時的重要發展任務,包括學業表現、自我認同以及對未來的計畫等(Furman & Shafter, 2003);有顯著的證據指出,若是面對相同的約會對象,人們會重複一樣 的肢體或心理攻擊行為(Capaldi, Shortt, & Crosby, 2003);更有研究結果顯示青少 年與伴侶的互動所學習到的模式,即便成人後,交往不同的感情對象,行為模式仍 是穩定受青少年時期的交往經驗影響(Sprecher, 2001)。因此從外表看不出傷痕的 愛情關係攻擊,在青少年階段,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對於在正開始學習建構親密關係的大學生而言,與情人的關係更容易顯得舉足 輕重。研究者認為約會對大學生而言,需要學會如何經營健康的關係,也需要了解 有哪些行為或反應可能會傷害親密關係,而愛情關係攻擊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變 項。 國內目前研究愛情關係攻擊與依附風格的研究不多,所以研究者想要了解目前 國內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之狀況為何?不同性別發動與遭受愛情關係之狀況有否差 異。 過去愛情關係攻擊的研究結果顯示,攻擊者對關係不信任、忌妒與想要緊黏不 放;而遭受愛情關係攻擊者,對伴侶有較低的親密需求,且感到不安全(Linder, Crick, & Collins, 2002),此外,大學生經驗到友誼關係攻擊,不論是攻擊者或是受害者, 都顯示有造成心理上的失調症狀(Werner & Crick.1999;Storch, Banger, Geffken & Baumeister, 2004),但亦有研究友誼關係攻擊發現,比起使用其他攻擊形式,使用 關係攻擊有顯著不同的「好結果」(Tapper & Boulton, 2005):例如,關係攻擊者運 用較高明的攻擊形式,不帶血的表達了生氣的情緒,又在關係中得到對方的支持與 回應,因而對友誼持正向親密感(Grotpter & Crick, 1996;Tapper & Boulton, 2005), 這種藉由衝突帶來正向結果在愛情關係攻擊也有相似的情形,Carmer(2002)指出 關係中發生的衝突內容、衝突解決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有顯著的關係,關係 中發生的衝突若能被正向的方式解決,會增加愛情滿意度。因此本研究想繼續探討 愛情關係攻擊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亦好奇是什麼特質較會影響愛情關係攻擊,根據過去依附風格的研究, 以及愛情關係攻擊行為的特性,研究者認為依附可能是一種重要因素。依附理論的

(10)

提出,是根基於人們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的情緒,依附風格是人們獨特的內在運作系 統,當人們與真實或想像中重要他人的分離時,會有很大的影響(Sperling & Berman, 1994);提出分手、威脅分手等是發動愛情關係攻擊者的主要的手段,面對激烈的分 手要脅,遭受攻擊者需要去面對分手所引發的焦慮!依附風格理論中說明面對相同 的威脅情境,個人穩定的依附風格會影響其如何回應,也就是當情人採用緘默冷戰 或不接電話時,遭受者可能感受到自己不夠好而焦慮不安,亦可能感受到是對方不 好而不理會對方的行為,亦可能感受到被拒絕而生氣地也施展冷戰。依附風格理論 也許可以有助於了解了在愛情中的人際行為與個人內在的關係。透過依附風格的測 量,可以瞭解由個人對自我及他人認知的傾向差異,進而可以說明在愛情關係中對 於同樣的親近、邀請、拒絕等行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回應,因此研究者認為依附風 格或許能回應研究者所好奇的,何以在愛情關係中會出現愛情關係攻擊行為。 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衝突的研究不少,研究結果多顯示安全依附者,較易有滿 意的人際關係,會減少衝突。Griffin 與 Bartholomew 研究四種依附風格與不同人際 問題困擾間的關係,發現焦慮依附型的人有較多情感表達、競爭與控制的人際問題; 害怕依附型的人傾向於社會抑制和內向性格;排除依附型者則傾向於人際冷漠 (Griffin, & Bartholomew, 1994)。Morrison 等人(1997)的研究發現安全依附者較不 易知覺對方攻擊的行為,而焦慮依附者會知覺到他人較多的攻擊,害怕型與排除型 依附者除了會知覺他人給予自己較多攻擊外,也覺得他人對自己有較多的漠視行 為。研究愛情關係攻擊的學者,還不清楚哪種依附類型的人較易遭受愛情關係攻擊, 何種依附類型的人較會對伴侶發動關係攻擊,故研究者想驗證不同的依附類型,是 否在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上有差異? 國內外學者針對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的因素做了不少研究,結果發現依附風 格、負向情緒表達、溝通策略及衝突反應方式等因素,均會對愛情關係滿意度造成 影響(何冠瑩,2003;陳詩潔,2006;張妤玥,2004;Steuber, 2005);其中國外 學者強調依附風格能預測愛情關係滿意度,並在研究中發現安全依附型者較其他非 安全依附型有較高的愛情關係滿意度(Creasey & Hesson-Mclnnis, 2001;Freitas, 2004;Robert, 2003)。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間的關係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 不論哪一種不安全依附,都難有信任感和親密感,且難以發展成滿意的親密關係

(11)

(Pitole & Arricale, 2003);也有學者認為伴侶間依附風格若有合適的搭配,則不安 全依附者也能擁有滿意的親密關係,王慶福(2000)從 202 對固定交往情侶的依附 風格配對分析並歸納為五種搭配類型,針對情侶的不同依附風格搭配在愛情關係和 關係適應上的差異比較,發現除了相融型-安全型依附搭配安全型依附,有最佳的關 係適應,互補型-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亦有不錯的關係適應。故研究者也想驗證 不同依附風格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所差異。 此外,關係攻擊這幾年的研究結果駁斥了「女性沒有攻擊性」的刻板印象,隨 著關係攻擊的研究發展,一些教科書上已經寫著「女生比男生更易使用關係攻擊」。 不過,過去關係攻擊關於性別的研究多半始於國中小學的友誼關係,隨著發展的變 化、環境變化和關係本質的不同,本研究也希望探索在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的性別 差異,不同性別與不同依附風格的大學生是否在愛情關係攻擊上有交互作用? 綜上所述,研究者希望以愛情關係攻擊經驗的角度探討不同依附風格者,是否 有不同程度的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不同愛情關係攻擊經驗者是否會有不同的愛情關 係滿意度?瞭解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經驗的情形和其與依附風格的關聯後,而透過 對依附風格、關係攻擊行為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關係的了解,我們可以幫助情侶或 實務工作者了解或討論愛情關係行為互動的內涵,以作為協助大學生情侶因應愛情 關係攻擊的參考。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為瞭解我國大學生在愛情中的關係攻擊情形、依附 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關係,擬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之現況。 二、 探討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攻擊的性別差異。 三、 瞭解不同依附風格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攻擊上之差異。 四、 瞭解大學生愛情關係攻擊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關聯性。 五、 探討不同依附風格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滿意度上之差異。 六、 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輔導與教育工作者參考。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愛情關係攻擊(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本研究之愛情關係攻擊指的是透過操弄對方在愛情關係的感受,來達到傷害對 方的行為,包括不和對方說話、將對方孤立於社交圈外、引起嫉妒和威脅分手等。 本研究以「愛情關係衝突經驗問卷」中,大學生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與「遭 受愛情關係攻擊」分量表得分的高低作為指標。大學生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分 量表分數越高,表示其越常發動愛情關係攻擊,得分越低,表示其越少發動關係攻 擊,大學生在「遭受愛情關係攻擊」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其越常遭受愛情關係攻 擊,得分越低,表示其越少遭受愛情關係攻擊。

二、愛情關係滿意度(romantic relational satisfaction)

本研究之愛情關係滿意度指的是個人對自己愛情關係的整體滿意程度。本研究 中以張妤玥(2004)翻譯「關係評估量表」之得分為指標,指大學生對愛情關係的 整體品質的滿意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愛情關係滿意度越高。 三、依附風格( attachment style) 本研究之依附風格(attachment style)指的是成人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時,就 如嬰幼兒在幼年時與雙親建立情感連結一般,有不同的風格傾向,是一種從幼年就 發展的持久穩定的人際親密關係傾向(王慶福,1995)。不風依附風格說明如下: 1.安全依附(secure):對自己與對別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 的、可愛的,而別人則通常是接納的、有好回應的。2.焦慮依附(preoccupied): 對自己是沒價值的、不可愛的負向自我意像,而對別人則為正向的評價,此類會尋 求他人的接納並藉以肯定自己。3.害怕依附(fearful):一方面對自己是沒價值的、 可愛的負向自我意像,而另一方面又認為別人是不可信賴和拒絶的,藉著逃避和別 人的親近,也保護自己免受預期中來自別人的拒絶。4.排除依附(dismissing):對 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正向自我意像,但卻認為別人是不可信賴和拒絶的,雖同 樣會逃避和別人親近,卻是保護自己以免失望,而維持一種獨立自足與不易受傷害 (引自王慶福等,1997)。在本研究中,依附風格的操作性定義係以受試者在王慶 福(1997)所修訂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得分後的分類而言。該依附風格量表包

(14)

含兩部份,第一部份包含排除依附、焦慮依附、害怕依附、安全依附四個分量尺, 各有六題,以受試者得分最高的量尺為該受試者主要之依附風格,「人際依附風格 量表」第二部分為一題人際依附風格類型自評排序,當第一部份依附風格出現同分 時,可以協助風格分類。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分為三節探討,第一節說明愛情關係攻擊之相關理論,第二節說明愛 情關係滿意度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依附風格理論之相關研究與發現,以及 與愛情關係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愛情關係攻擊之相關理論

一、 關係攻擊的內涵、意義 (一)攻擊的內涵 社會生物學家Lorenz 認為凡動物都有以同種為對象的戰鬥本能,且這種本能會 不斷地累積能量,除非個人以某種方式加以解除,Freud 也說人天生就具有驅力, 藉著攻擊他人、攻擊自己或是生病來釋放能量(王守珍譯,1996)。社會生物學觀點 以及心理分析論都認同攻擊必須獲得適當的抒發,1939 年由 Dollard、Doob、Miller、 Mowrer 和 Sear 提出針對人類攻擊行為的定義:「攻擊行為是針對某特定對象所發出 的目的性反應,意圖在傷害對方」。國內學者翁開誠(1994)同樣強調「意圖」,區 分了醫生開刀、拳擊賽等意外傷害和工作;隨後,研究攻擊的學者提出社會判斷結 果,也就是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屬於攻擊的指標不只是「意圖」,還包括文化判斷的結 果,舉例來說一個傷害的行動在某種情境或對某人而言會被標示為攻擊,但在另一 個情境或另一個人可能不會。社會判斷取向認為攻擊的定義會受到社會階級和文化 影響而有不同,攻擊是一種因社群而界定的現象,必須視社群的規範內涵及標準而 定義,符合了現在社會多元文化的意義(引自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1997)。 積累至今的學術論述中,可以發現大致相同的內涵,例如Anderson 與 Bushman 在2002 年整理幾位學者的定義後,提出「攻擊是一種行為表現,目的是傷害他人, 且達成預期的行為效果」,強調了有無意圖與有無害處在定義攻擊行為的重要性,又 如Delamater 和 Myer 所定義的:「攻擊是指任何企圖傷害對方,而為對方所迴避的 行為」,同樣強調了攻擊有明確的動機,以及實際達成了傷害,也符合社會判斷取向 所提到的社群規範內容(引自陸洛、吳珮瑀、林國慶、高旭繁、翁崇修,2007)。 既然定義攻擊必須有明確的動機,那麼是如何引發攻擊動機的呢?Freud 認為

(16)

攻擊行為是生物本能,人的內在有破壞的趨力,又稱之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 是一股極需要釋放的敵意衝動,通常用以攻擊自己和他人來釋放;Lorenze( 1966, 1974)則提出動物因生存演化出攻擊本能,如保護領土、求偶和捍衛下一代(王守珍 譯,1996),但本能論以動物觀察類推到人類行為,較無法得到完全的支持。 第二個較被廣為接受的是Dollard、Doob、Miller、Mowrer和Sear在1939年提出 「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攻擊是因為外在的環境事件所引發,是挫折的直接表現。 包括兩項主張:第一,所有的挫折都會導致某些形式的攻擊行為;第二,每項攻擊 行動都因先前的挫敗經驗。此假說並強調挫折的強度與不合理性會影響攻擊的強 度:當越想要的目標或是越接近成功的時刻,受阻的挫折感和氣憤會越高;對於挫 折的歸因越是不合理、故意的或是不合法的,會引發較多的攻擊行為(引自陸洛等 譯, 2007)。 在挫折-攻擊假說之後,一項問卷結果指出人們被冒犯、沮喪或生氣事件皆會引 發攻擊事件。不管有意無意的、羞辱的或是攻擊性的挑釁也都會引發厭惡性情緒 (aversive affect),它是一種人們希望減輕或消除的負面情緒(Berkowitz, 1989), 一般而言,攻擊行為可以減輕或消除這些情緒,是一種工具性目的之行為。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提出人可以只透過觀察另一個 人的行為而學習新的反應,提供了另一項攻擊來源的說法。Bandura(1961)的不倒 翁實驗結果是觀察過攻擊行為的兒童與未觀察過攻擊行為的兒童相比,對不倒翁有 較多的攻擊行為,且這些攻擊行為相似於前面成人所表現出的行為,更強調「觀察」 便能學習到攻擊行為。「增強」,行為結果能得到預期的酬賞,也是攻擊行為得以維 持的一個重要觀點。綜上所說,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們經由經驗、觀察模仿等學習 到攻擊行為,並且會選擇熟悉的攻擊手段,並在攻擊前考量攻擊行為的好處與代價, 若個人評估對方會反擊的機率越大,也就越不會施以攻擊;若個人評估後果,會得 到反擊,也就是給予攻擊行為後的懲罰,則個人較不易選擇攻擊,或是減輕攻擊行 為(引自陸洛等譯, 2007)。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可以說明為什麼婚姻暴力家庭中 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常常成為施暴者,因為他們學習到了攻擊是可以採用的行為, 同時,也學會某些角色,是適合攻擊的對象。 除了上述理論以外,近年來研究攻擊的實際研究中,也延伸出另一條攻擊動機

(17)

的路徑,也就是無法反擊而有「替代型的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將因其他人 而誘發的攻擊行為,轉向較無權力或較易得逞的對象身上(陸洛等,2007;

Marcus-Newhall, Pedersen, Carlson, & Miller, 2000)。當在辦公室受到上級指責或是否 定,激起的憤怒正想回以反擊,內心評估無法承受後果,個人於是壓抑,但是回到 家以後,看到小孩在看電視、老公的襪子在沙發上,頓時就覺得好生氣,於是責備 孩子不乖巧或是教訓老公不長進,這是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的版本。所以我們常可觀 察到某人的攻擊強度超過了他所聲稱的被激起的理由,超乎對方的行為所激起程 度,很可能是由於此攻擊行為是某種轉移的發洩。 (二)關係攻擊的內涵與發展 1961 年時,Buss 首先將攻擊行為分為直接與間接兩類,表示為了避免遭受懲 罰,一般攻擊者會採用間接攻擊的方式,包括:甩門、敲桌子、丟東西、破壞東西 和亂發脾氣(引自唐雅琳,2008),與 Lagerspetz, Björkqvist 和 Peltonen 指的間接攻 擊不太相同。在1988 年時,Lagerspetz 等人提出了有關女孩們之間的間接攻擊研究, 間接攻擊者攻擊形式是隱蔽性,及以關係為導向,利用他人去傷害受害者,立意與 外顯攻擊區別,強調利用他人去傷害受害者,而閒言閒語(gossip)、社交排除(social exclusion)和社交孤立(social alienation)等都是間接攻擊的行為,特色是攻擊者不 用出面就可以傷害對方,行為特徵較為隱蔽,不容易被受害者發現,因此也較少衝 突(唐雅琳,2008)。此後研究多沿用 Lagersptz 等人(1988)與 Björkqvist(1992) 對間接攻擊的定義。 有些學者則用社會攻擊(social aggression)一詞,指稱以社會操弄(social manipulation),包括講閒話、排擠和友誼操弄的行為等方式去傷害對方,強調以社 群為攻擊手段(蘇郁惠,2009),Cairnc(1989)也沿用此定義來評估國小學童的攻 擊行為;Galen 和 Underwood(1997)沿用 Cairn 的定義並引申為傷害別人自尊、社 會地位。從上述可知,社會攻擊與間接攻擊有一些不同點,社會攻擊強調以社群為 攻擊手段,包含了直接表現出來的非語言行為,鄙視的面部表情、負向的身體姿態 與冷言冷語等攻擊行為,而間接攻擊則強調間接的方式,不ㄧ定以社群為攻擊手段 (蘇郁惠,2009)。

(18)

係攻擊的概念,大體來說,藉由操弄、破壞關係和社會歸屬感,來達到傷害他人的 企圖,像是不接納攻擊對象。他們將關係攻擊定義為:透過人際操弄,傷害對方的 人際關係,在友誼脈絡中包含三種方式:沉默的對待(Silent treatment)、社交排除 (Social exclusion)和說閒話與散佈謠言(Gossip & Rumor)。Remillard 和 Lamb(2005) 認為用諷刺、冷冰冰或帶敵意的語調、忽略、瞪視、閒話、散佈謠言、不堪的表情, 甚或排擠,都是關係攻擊的行為。關係攻擊者往往利用自己的人際關係去攻擊受害 者,影響受害者的人際關係,讓受害者飽受可能或真實失去關係的痛苦。

人際間隱微的攻擊行為一時間引起廣泛討論,出現了分歧的定義,然而2001 年學者Björkqvist 指出「間接攻擊」、「社會攻擊」和「關係攻擊」內容相似,在研 究上應視為同一內涵(Björkqvist, 2001)。Archer 和 Coyne(2005)在文獻整理後, 表示這三種攻擊名稱都包括講閒話、散佈謠言,只是使用的研究者所強調的不相同。 例如社會攻擊強調以社群為攻擊手段;間接攻擊強調間接的方式,直接威脅對方「如 果你不…,我就跟你分手」則不在間接攻擊範圍內;而關係攻擊強調運用關係,以 愛情關係為例,操弄社群關係的「讓對方朋友站在自己這邊」、排除對方與彼此共有 朋友圈的活動、傷害個人的形象、破壞攻擊者與個人的關係,還有個人與他人的關 係等等,這些多樣的、表達的、間接的、關係性的攻擊行為,都是指涉相同的議題 與現象(王明傳、雷庚玲,2007)。 由以上可知,Crick 與 Grotpeter 所提出的關係攻擊比間接攻擊與社會攻擊的範 圍來得廣,能涵括重要的兩人世界,也可擴及兩人的重要社群;包括了直接表達出 的威脅分手,也包括拉攏朋友或私底下破壞伴侶的形象。因此本研究認為「關係攻 擊」更能符合研究者所好奇而欲探討的愛情世界之行為,故選擇關係攻擊為後續內 容的論述基礎。 二、 愛情關係攻擊的發展和內涵 關係攻擊在1995 由 Crick 和 Grotpeter 等人提出研究後,研究對象從幼兒到成 人早期。關係的屬性也從友誼脈絡,隨著研究對象的發展階段擴張到愛情脈絡,近 幾年,關心親密暴力的學者也開始採用關係攻擊的定義,關注愛情中關係攻擊這樣 的暴力(Goldstein、Chesir-Tearn,& Mcfaul, 2008)。

(19)

品質與個人的心理適應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親密關係中的暴力防治議題一直是備 受重視,然而,不論國內外的文獻回顧皆可發現這些關於暴力行為的統計數據、受 害者或加害者的處預,大多數針對肢體暴力,僅有極少數提及非肢體攻擊形式的約 會暴力行為(黃煜文譯,2004;Linder, Crick, & Collins, 2002)。

有關愛情關係攻擊的研究最早是在1998年,Morale 和 Crick根據友誼關係攻擊 定義,延伸設計出兩人配對愛情關係脈絡下之關係攻擊的問卷,並定義「愛情關係 攻擊」(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為:在愛情關係中,傷害關係、傷害被接納 和被愛的感受之所有行為,包括五種方式:與別人打情罵俏以引起情人忌妒(flirt to make him/her jealous)、當情人不配合時威脅分手(threaten to break up)、對情人生氣 時用沉默對待(silent treatment)、社交排除(social exclusion)、忽略(ignore) (Linder, Crick, & Collins, 2002)。 Schad、Szwedo、Antonishak、Hare 和 Allen(2008)則 定義愛情關係中的關係攻擊為故意運用控制或破壞關係,包括攻擊者與受害者之間 的關係或受害者與他人的關係。 Goldstein、Chesir-Tearn 和 Mcfaul(2004)想要瞭解性別、年齡對關係攻擊受害 經驗的影響,以及在不同關係脈絡下遭受關係攻擊的差異,對不同年齡的受試者作 情境式的問卷調查,關係脈絡包括一般朋友(acquaintance)、好朋友(good friend) 與約會對象(dating)。受試者分別有100 位中學生、97 位高中生以及 95 位大學生, 共141 位女性與 151 位男性。短文描寫的關係攻擊行為是社交排除和散播謠言,並 在行為描述前標誌當事人的關係,交織後形成六個情境。情境描述與題目的順序依 次為:關係脈絡與關係攻擊短文 (Erica and Gina are good friends. One day, Erica finds out that Gina talked about her behind her back. The things that Gina said were not very nice at all.),之後依序詢問受試者以下的問題:(1)你多常對你的朋友做類似這樣的行為, (2)這件事情中的 Erica(受害者)仍然想維持關係的程度,(3)這件事情的 Erica(受 害者)會作些什麼報復 Gina 的可能性,(4)Erica 在這樣事件中受傷的程度,(5)如 果你遭受這樣的對待會有多受傷。研究的受試者不論男女,均表示遭受同樣行為關 係攻擊的後果(emotional consequences)視關係類型而異。當發動者對象角色為愛 情伴侶時遭受者最為受傷,再來為好朋友,最後才是一般友誼,且差異達到顯著, 顯示愛情關係攻擊確實會對青少年與早期成人影響甚大,且青少年相信愛情關係攻

(20)

擊受害者較易因關係攻擊受害而選擇不維持關係。研究者覺得關係攻擊傷害的是關 係的親密感,此結果符合一般我們對友誼與愛情親疏的比較,也證實越親密的關係, 例如愛情關係,越能對當事人產生影響。不過,不論是愛情關係攻擊受害者或友誼 關係攻擊受害者,均表示遭受散播謠言比遭受社交排除更難以忍受;且受試者在「你 多常對你的朋友做類似這樣的行為」的此題的作答,與友情關係比較,在愛情關係 中,此題的得分普遍較低,故Goldstein 等人(2004)檢討此研究,認為需要設計更 普遍發生在愛情關係中關係攻擊行為的題目,或許在同儕關係攻擊中重要的「社交 排除」、「散播謠言」在愛情關係中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稍後,在另ㄧ項研究中,Goldstein等人(2008)指出在友誼關係中常出現的關 係攻擊行為包括操弄社會關係(manulaptation)、散佈謠言(rumor spreading)與排 斥(ostracism)等,在愛情關係攻擊也是一樣的。除了採用前述提到Morale 和 Crick 在1998年的愛情關係攻擊的定義與量表,Goldstein等人(2008)認為依據愛情與友 情關係脈絡的不同,提出愛情觀關係攻擊的表現形式包括下列行為:威脅分手(threat to break up)、引起嫉妒(make jealous)、不忠(cheat)、沉默對待(silent treatment)、 社交排除(social exclusion)、和別人約會(hook up with other)、威脅要和別人約會 (treat to date others)、在伴侶背後說壞話(talk behind his back)、不回電話(stop returning calls)、說話時不看對方眼睛(not look into eyes)。

在愛情與友誼關係脈絡裡測量關係攻擊,兩者設計題目時有些不同的需要考 量。例如,在從友誼的關係攻擊中的「排除社交圈」延伸來看,愛情關係中的兩人 的社會圈較廣泛且重疊,愛情關係中的兩人也容易以自己能否被對方的關係圈中接 納,作為關係穩固與否的標準。此外研究者認為,若在友誼關係中A 叫 B 不理會 C, 則C 是友誼關係攻擊受害者,這是一般理解,而在愛情關係攻擊中,A 叫 B 不要理 C,限制了 B 與 C 的聯絡,假設情況是男友 A 否定女友 B 的某個朋友 C,管控且干 涉B 交友的範圍,則 B 是我們所界定的愛情關係攻擊受害者。由此可見,過去友誼 關係攻擊受害者的研究忽略了被限制者遭受傷害的事實,而過去愛情關係攻擊經驗 研究則關注於愛情關係本身,沒有考慮加害者會利用其他關係來攻擊關係受害者之 可能性。 在發動友誼關係攻擊的自陳量表中也可以發現,填答者不需要根據特定對象填

(21)

寫,只需在每一題回答是否曾經對「某人」作某些行為,研究者從國外已知量表蒐 集到的發動愛情關係攻擊題目,都是針對特定對象,也就是親密愛人。然而,研究 者認為愛情關係中所發生的所有關係攻擊,須要被整體看待,才能窺見愛情關係全 貌,也就是愛情對象操弄關係以傷害受害者的行為,都屬於愛情關係攻擊,所以個 人所處的環境,受害者所在乎的關係,都是攻擊者可以操弄的目標,隨著當兩人共 同接觸的社交圈越多,愛情關係攻擊所牽涉到的對象也就更廣,例如社團中的同學、 寢室室友、其他朋友或是家人。研究者閱讀文獻也發現類似的觀點,Werner 與 Crick (1999)指出美國的大學院校的文化中,兄弟會(fraternites)與姐妹會(sororties) 對大學生而言是重要的社會組織,人際關係緊密,也較為競爭,因此將施測的關係 脈絡為設定為兄弟會與姊妹會,採用同儕提名的方式,並以自陳式量表調查生活滿 意度(life satisfaction),而自陳結果中,操弄朋友與不同性別對象的關係被形容為 殘忍的事情,例如:當我對某人生氣,我嘗試偷走他情人的心(Werner & Crick, 1999)。 威脅分手行為,也是愛情關係攻擊的一項範疇,雖然早在學界提出心理攻擊時 便已含括,但在愛情關係攻擊當中,更強調以愛情關係、伴侶的人際關係作為威脅。 威脅(threat)是指一個人以「如果你不…(我想要的),我就…(你不想要的)」的形 式向另ㄧ個人所做的溝通方式,威脅無論虛實,攻擊者無非是想要讓受害者相信威 脅,進而順從攻擊者的要求(引自陸洛等譯,2007)。 愛情較友情更有成雙成對的特色,能夠加速操弄關係的策略,傷害更易立即顯 現,攻擊者的目標與工具更為鮮明,但關係攻擊強調操弄關係對被攻擊者的傷害, 研究者認為愛情脈絡下的關係攻擊行為維持有原先友誼關係攻擊的精神,但也因愛 情的屬性和特質而有不同的意義,對當事者的影響和解釋也就更不相同。例如 Rubin(1970)認為愛情是對特定對象的特定態度,具有獨占性(monopolistic)與排他 性(exclusive)(引自張妤玥,2005)。當對方釋放與他人曖昧的訊息的時候,便 引起個人警覺而有所反應,所以與他人曖昧是個很簡明易懂的攻擊方法;而當兩人 爭執,個人感受到原本兩人共同參與活動,獨排除了自己,被自己團體所排除的感 受也就能理解是多麼不舒服的。Sternberg(1986)在一系列的研究探討愛情的本質

(22)

後,建立了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er theory of love),包括親密、激情與承諾,承 諾又分為短期承諾(決定要交往),與長期承諾(保證長期的給予愛)。雙方交往 的深淺不同,在關係內對承諾的需求不同,當遭到關係攻擊時,所受到的傷害也會 不同,舉例來說,剛開始約會的情侶,在還沒有得到短期承諾前,只要一方故意告 訴對方有其他的追求者,那麼便達到了威脅的作用,而當兩人之間已經有一對一的 短期承諾時,對於長期承諾的渴望,更會受到伴侶刻意與他人曖昧的實際行為所傷 害,例如在Moral(2002)的量表中的「與他人打情罵俏」、「以不忠的方式來報 復」與Goldstein 等人(2008)又加上的「與他人約會」雖然都在於引起妒意,但填 答者本身所屬愛情關係的交往深淺不同,因此仍有俱存的必要。且忌妒有許多種展 現形式,在過去研究中,刻意表達忌妒和控制故意使伴侶忌妒,被歸類為不同的關 係虐待(emotional and relational abuse),故意使伴侶嫉妒也是愛情關係攻擊題目中的 一大重點(Linder, et.al, 2002;Goldstein et al, 2008),雖然刻意表達忌妒未曾出現 在愛情關係攻擊研究中,但研究者認為刻意表達嫉妒,傷害對方對被信任與接納的 感受,是一種威脅的行為,也是謠言的一種,是符合愛情關係攻擊的意義的。Linder 等人(2002)建議不論是親密暴力或是心理攻擊的研究或量表,雖然強調的方向不 同,但是所觀察到的攻擊行為當符合愛情關係攻擊定義時,也是可以在愛情關係攻 擊研究中使用的(Linder, Crick, & Collins, 2002)。

綜上所述,愛情關係攻擊定義為在愛情關係中,傷害關係、傷害被接納和被愛 感受之所有行為,手段為故意運用控制或破壞關係,包括攻擊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關 係或受害者與他人的關係。除了過去研究中常指出的的具體方式有:引起情人忌妒、 威脅分手、沉默對待、社交排除與忽略以外,研究者認為愛情關係攻擊的定義下, 在內涵上還包括與「破壞伴侶的其他關係」與「刻意表達忌妒」。 三、 愛情關係攻擊的測量方式 目前在愛情關係攻擊的研究都是同時施測關係攻擊者與關係受害者(Goldstein, Chesir-Tearn, &Mcfaul, 2008;Linder & Crick, 2002, 2008;Leadbeater, Banister, Ellis, & Yeung, 2008;Schad, Szwedo, Antonishak, Hare & Allen, 2008),並以關係攻擊經驗 整體討論。在愛情關係攻擊研究中,學者都採用自陳報告,以下將介紹研究者主要 參考的自陳式量表之發展經過:

(23)

(一)關係攻擊經驗分量表(Self-report Measure of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Cross Gender,簡稱 SRASBM-C)

此量表是Morales 和 Crick 在 1998 年針對大學生的攻擊經驗所作的自陳式問關 係攻擊的題目設計則沒有區分先機式和回應式的設計(cited by Linder & Crick, 2002)。題目的設計與分配,共分為肢體攻擊行為、遭受肢體攻擊、關係攻擊行為、 遭受關係攻擊行為、利社會行為、排他性。在肢體攻擊行為和關係攻擊行為均包含 了先機式與回應式的題目,前者是為了達到心中預期之目的,因而主動發生之關係 攻擊行為,後者是由於受到挫折、刺激,而生氣憤,進而發動關係攻擊行為,以進 行報復與回應(陳盈旬,2008);而關係攻擊行為又多出了跨性別的愛情關係攻擊; 遭受關係攻擊、排除與遭受肢體攻擊,則均有跨性別的愛情關係與友誼脈絡。共有 56 題,採用李克特氏七點量尺,一分表示從未發生,七分表示總是如此,許多學者 使用SARASBM-C,研究結果更進一步支持了此量表的效度與內部一致性。(Murray Close et al., 2008;Ostrov & Houston, 2008)。SARASBM-C 之發動愛情關係攻擊與 遭受愛情關係攻擊之題項都為五題,由於原本非屬於同一分量表,而是各自分屬於 遭受關係攻擊分量表與發動關係攻擊分量表,所以未設計為完全相對應的,發動愛 情關係攻擊的題目包含了以冷戰、社交排除、威脅分手和引起嫉妒行為;遭受愛情 關係攻擊的題目則沒有社交排除項目,只有引起嫉妒、冷戰、和威脅分手項目。Linder 與Crick(2002)在第一篇以愛情關係攻擊為題的研究中,採用這些題目並首度公開 題目內容,發表此量表在該研究中樣本得到的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發動愛情關係 攻擊與遭受愛情關係攻擊之Cronbach’s α 分別為.73 與.72。 Moral和Crick(1998)所發展的愛情關係攻擊分量表,迄今已廣被美國研究學 者參考使用,Schad、Szwedo、Antonishak、Hare和Allen(2008)針對97對平均18 歲的青少年的約會關係研究,發動關係攻擊與遭受愛情關係攻擊得到的內部一致性 信度,分別為.58與.86,Schad等人建議在日後研究中應優先改善愛情關係攻擊者量 表的效度;Leadbeater、Banister、Ellis和Yeung(2008)也同樣採用這10題,但在評 分上改用五點量尺,對象是149位介於12到18歲正在約會關係中的青少年,發動關係 攻擊與遭受愛情關係攻擊得到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67與.57,對此結果, Leadbeater等人(2008)檢討可能原因是原量表建立愛情關係攻擊的題項,主要是衍

(24)

伸自友誼關係攻擊:友誼關係攻擊則來自於關注女性友誼的質性研究,並非同等的 關注男性的友誼。現有的量表上並沒有能展現出男性在愛情關係中的發動、受害經 驗,對照女性在背後閒言閒語的攻擊,男性在意的主要是在朋友面前被奚落和羞辱 的情形(Leadbeater, 2008)。

Ellis,Crooks 和 Wolfe(2008)的 1896 位受試者來自加拿大研究機構(McCreay Centre Society)的心理衛生調查,受試者平均年齡 14 歲,該調查同樣採用十題,而 量尺採用五點量尺,俱得到良好的內在信度,發動愛情關係攻擊(α=.75)和遭受 關係攻擊(α=.73)。

(二)愛情關關係攻擊行為量表(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cales)

此量表為Goldstein、Chesir-Tearn 和 Mcfaul(2008)編制,量表包含發動關係 攻擊與遭受關係攻擊兩個部份,一樣為七點量尺。在遭受關係攻擊的題目共有八題, 包括冷戰、社交排除行為、威脅行為與引起嫉妒行為。除了沿用Moral 和 Crick(1998) 所發展出的五題測量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的題目,新增的三題題目為:當他/她生氣 時,會以不忠的方式報復我(My romantic partner has cheated on me when s/he is mad at me.)、當他/她對我生氣時,會在我面前跟別人打情罵俏(My romantic partner has flirted with other people in front of me when s/he is mad)、當我的情人對我生氣,他/ 她會威脅我要和別人出去(When my romantic partner is mad at me, s/he threatens to go out with other people),上述前兩題乃 Moral 和 Crick(1998)SARASBM-C 在發動 關係攻擊題目中出現過的題項,而當時在遭受關係攻擊題目中沒有出現。

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的題目共有十題,包括冷戰、威脅分手與引起嫉妒行為。 除了沿用Moral 和 Crick(1998)所發展出的五題題目,新增了五題題目,包括 Moral 和Crick(1998)SARASBM-C 量表中遭受愛情關係攻擊題目中有的:當我對我的 情人生氣時,我和我的朋友出去玩便不會找他/她一起(If I am mad at my romantic partner, I go out with my friends and don’t invite him/her),與另外四題:我曾和別人 約會來報復我的情人( I have hooked up with somebody else as a way of getting back at my romantic partner)、當我對我的伴侶生氣時我會不看他/她的眼睛,讓他知道我 對他/她很生氣(I won’t look my romantic partner in the eye if I am mad at him/her.)、

(25)

當我對我的伴侶生氣時,我曾經在他/她背後跟別人說他/她的壞話(I have talked about my romantic partner behind his/her back when I have been mad at him/her)、當他 /她惹我生氣時,我會一陣子不回他/她電話(If my romantic partner makes me mad, I stop returning his/her calls for a while.)、當我對我的情人生氣時,我和我的朋友出去 玩便不會找他/她一起(If I am mad at my romantic partner, I go out with my friends and don’t invite him/her)。

從題目設計上可看到Goldstein 等人(2008)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題目增加了原 量表沒有的社交排除題項,並新增了以不接電話等方式冷戰、和他人約會以引起嫉 妒的題項。 該研究對 479 位成人施測後,發動愛情關係攻擊經驗題目的平均得分為 2.44,標準差為 1.00,有良好的信度,α 為.78;而遭受愛情關係攻擊得到的平均數 是2.88,標準差為 1.04,α 係數為.80。

(三)青少年約會衝突量表(The Conflict in Adolesc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Invertory,簡稱 CADRI)

此量表為Wolfe、Wekerle、Reitzel-Jaffe 和 Lefebvre(1998)所編制的,包括肢 體攻擊、威脅行為(threatening)、關係攻擊行為(relational aggression)、言語(verbal abuse)以及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此量表也常在青少年約會暴力研究中使用 (Wolfe & Wekerle, 2001)。所有題項以主成分分析後命名為為兩類:虐待與負面 溝通,其中關係攻擊題項屬於負面溝通(Wolfe, Wekerle, Reitzel-Jaffe, &

Lefebver,1998);然後,Wolf 和 Wekerle(2001)對所有題項再次進行探索性因素 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再測信度與伴侶配對自陳等,結果發現分量表的內部一致 性良好(α >.83),再測信度良好(r = .75),男性自陳攻擊者與其伴侶配對,對照信度 是顯著(r = .43, p<.05)。其中關係攻擊分量表有三題,分別為「我使他的朋友背棄 他」(I try to turn his friend against him)、「我故意對他的朋友說些什麼,使朋友 們背棄他」(I said things to his friends about him turn them against him.)與「我散播 關於他的謠言」(I spread rumor about him.)。

青少年衝突約會量表(CADRI)中的情緒攻擊行為中,有不少符合 Crick 等人 (2002)的愛情關係攻擊定義,也與愛情關係攻擊經驗分量表(SRABM-C) 或 Goldstein 等人(2008)的題項相同,例如:威脅結束關係(I threatened to end the

(26)

relationship)、我做某些事讓她吃醋(I did something to try to make her jealous)、我在 大家面前取笑揶揄他/她(I ridiculed or made fun of her in front of other)。

從上述文獻回顧中,研究者發現愛情關係攻擊量表的信、效度不夠穩定,而關 注這些題目從何而來,以及思考如何改善編制而能真正測量到愛情關係攻擊。 發動與遭愛情關係攻擊的題目包含了以忽略、社交排除、威脅分手和引起嫉妒 行為等。當中研究者考慮了友誼關係與愛情關係定義下,可能產生的編制問題,例 如「對方約人出去故意不找我」在友誼關係中可以說是社交排除的行為,但是在愛 情關係中若約的另一個人是為異性,則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嫉妒,但若約的是同性, 就比較像是社交排除,而兩種情形都屬於愛情關係攻擊。 Banister(2003)、Leadbeater (2008)之建議,依照關係攻擊定義在愛情關係脈絡中,增加可能較貼切於男性經 驗的題目,例如:「當我讓對方不開心,他/她會在我朋友面前說我的不是」),以 及青少年約會衝突量表(CADRI)當中符合愛情關係攻擊定義題目,並潤飾用詞。 至目前所見,研究者發現除了原量表 Moral 和 Crick(1998)的題目由於當初 非為愛情關係攻擊所設計,題目較少,在後續研究使用上呈現出的內部一致性有些 差距,多數研究者均建議需要加強量表在正式使用前的信效度,增加題目或可有幫 助;而Goldstein 等人(2008)的量表新增了不少題項,在發動與遭受的兩個部份題 數卻不相同,也沒有完全對應。 因此研究者根據關係攻擊定義,修改潤飾語意不清,針對愛情關係,將發動愛 情關係攻擊與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的題目,增加補漏,整理為對應的題目後,各為10 題。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新增的題項,以遭受關係攻擊題目來說,例如「當我讓對方 不開心,他/她會在我朋友面前說我的不是」、「對方會在網路(部落格、msn 暱稱 等)上散播、表達對我的不滿」、「他/她會把我的秘密說出去來報復我」、「他/ 她會故意指控我跟別人打情罵俏」、「對方會說我朋友的壞話,要我和朋友少來 往。 」,同樣整理為對應的題項,計五題。最後發動關係攻擊與遭受關係攻擊量表 又各再加入兩題混淆題,總量表於是有34 題。 四、愛情關係攻擊中的性別議題 關係攻擊中關於性別的研究最多是從國中小學生的友誼關係為研究範圍,當中 有不少研究者認為關係攻擊存在性別差異,女性較多關係攻擊行為(Björkqvist,

(27)

1994;Crick, Casas, & Mosher, 1997)。關係攻擊需要較優良的語言能力與社會技巧, 女生的語文能力往往發展比男性快(Björkqvist, Lagerspetz, & Kaukiainen, 1992),這 是許多研究者假設女生比男生更常使用關係攻擊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女生比男生 更關係取向,花較多心思在友誼關係與社會地位的維持(Paquette & Underwood, 1999)。的確,友誼脈絡研究關係攻擊的結果大多顯示關係攻擊的使用上有性別差 異,是女性主要的攻擊方式(Crick & Grotpeter, 1995;French, Jansen & Pidada, 2002; Lagerspetz & Björkqvist, 1994;Xie, Cairn & Cairn, 2002),女性較會對友誼分級(rate best friend),所以女孩也較易因友誼感到壓力。

理論上,學者多認為使用關係攻擊的頻率有性別差異,然而,實徵研究卻十分 分歧,仍有少數研究結果未顯示性別差異(Forrest, Eatough, & Shevlin, 2005),例 如Gleason、Jensen-Campbell 和 Richardson(2004)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成人組中, 男性與女性使用關係攻擊的頻率沒有差異。Ellis、Crooks 和 Wolfe(2008)的研究 結果, 該研究團隊完成 1276 位-646 位女生、630 位男生-加拿大九年級學生之施測 結果,發現遭受愛情關係攻擊的得分沒有性別差異,而發動愛情關係攻擊得分上女 性得分顯著高於男性。雖然此研究中發動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上有性別差異,但該研 究之研究者也提醒畢竟這是針對青少年早期的研究,到成人或大學時期或許會有不 同的情形(Ellis, Crooks, & Wolfe, 2008)。

Moral、Crick、Werner和Schellin(1998)在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在填答開放式 問題時,寫出許多符合愛情關係攻擊的行為,顯示親密關係中的關係攻擊行為相當 的普遍(Linder et al., 2002), Linder等人(2002)採用這些分量表題目,104位大 學生和研究生-30位男生、74位女生-填寫此問卷,顯示發動愛情關係攻擊是沒有性 別差異,且發動關係攻擊者也擁有發動關係攻擊者的另一半,也就是伴侶對彼此使 用關係攻擊呈現一種負向循環,國內學者修慧蘭與孫頌賢(2003)的研究結果也顯 示高達48%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中「同時受暴與施暴」;Bagner、Storch和Preston (2007)對215位大學生-52位男生、163位女生-施測的結果也得到無性別差異的結 果。雖然此兩個都得到無性別差異的結果,但此研究參與者的性別比率差異懸殊, 故值得再進行更多之研究。 在有性別有差異之研究方面,有研究顯示女性自陳發動愛情攻擊的得分顯著高

(28)

於男性(Goldstein et al., 2008);Ellis、Crooks 和 Wolfe(2008)的研究結果,也發現 發動愛情關係攻擊得分上女性得分顯著高於男性。對於這樣的性別差異,許多學者 提出解釋指出女生易受社會刻板化印象而較易選擇表面和睦的關係攻擊,來表達女 生的憤怒,解決衝突和維護勢力,且在研究中也發現較傳統女性特質者較易感知 (perceive)到自己採用關係攻擊(Crothers, Field, & Kolbert, 2005)。魏楚珍(2002) 在男性受訪者的經驗中則發現另一類的文化默許因素,當女性情緒激動地威脅分 手、否定情人在關係中的真心付出時,女性的男性伴侶詮釋此為「女性的撒嬌」, 並且男性的理性思考應該要照顧女性的感性訴求。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文化默許 的確可能助長了女性「合理地」對伴侶進行關係攻擊,相較於男性,女性可能普遍 的或多或少會使用愛情關係攻擊行為。Crick(1997)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相較於 女性,男性使用非符合其性別規範的攻擊時,例如關係攻擊,會有較高的風險。 至於在遭受關係攻擊方面,有一些研究顯示,男生較易知覺到遭受到愛情關係 攻擊,如 Linder 的研究顯示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男性與女性自陳在親密關係中採用 關係攻擊的次數相同,但是男生比女生較多說自己是受害者(Linder et al., 2002; Alison & Sharon, 2005);Goldstein 等人(2008)之研究,同樣地,男性也自陳遭受 到較多的愛情關係攻擊;但在Goldstein 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女性不論在哪 一種關係類型,均相信自己會遭受較大的情緒傷害。 由上述研究顯示性別差異之研究結果很不一致,研究者回顧文獻,Richardson (1999)比較過去研究的差異,發現受試者年齡較大,使用關係攻擊、間接攻擊等 的性別差異越小。有學者更是推論到大學以及成人階段,關係攻擊應該很普遍 (Björkqvist, 1994;Mckay, 2003)。關係攻擊隨年齡發展而增加的情形,學者解釋 這樣聰明的攻擊行為需要一定的語言程度與社會智力才能行使(Björkqvist,

Lagerspetz, & Kaukiainen, 1992;Murry-Closa, Ostrov, & Crick, 2007)。

Merrell、Buchanan 與 Tran(2006)回顧過去文獻後認為,關係攻擊的性別與 年齡,有交互作用之影響。國內學者雷庚玲(2007)透過青少年的友誼關係,探討 性別與關係攻擊的行為之間的關係,不但發現關係攻擊具有性別與年齡差異,也發 現性別與年齡之間的交互作用效果亦達到顯著水準,雷庚玲對過去研究性別差異總 有不同的結果建議宜探討性別時,需注意其他中介或調節變項。研究者省思以往研

(29)

究大多是青少年,但當他們到達大學生年齡時,男女生的語言發展落差已經不那麼 明顯了,在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中是否仍有相同的性別差異? 另外Wolfe 和 Wekerle(2001)在其研究中,女性自陳有故意威嚇對方或強迫性 接觸的行為,而男性卻表示沒有接收到被女友威脅的感覺,關鍵也可能是認同接納 行為,而沒有知覺受到威脅,或是知覺不是受到威脅。但過去文獻指出男性在報案 或求助遭受肢體暴力是有困難的,魏楚珍(2002)指出即便男性在遭受女伴關係攻 擊產生很大的心理痛苦,受試者不喜歡「受虐」兩字,擔心伴侶被負面評價,因此 不見得會表達出來。 最後,許多對性別的論述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把男性與女性看 成完全不同的團體,但這樣性別即差異的論述忽略了男性與女性可能是「程度上差 別」的可能性(引自趙淑珠,2008),當研究者注意到關係攻擊中女性的攻擊性的展 現顛覆長期以來對傳統女性無攻擊性的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操弄關係」是否專 屬女性呢?這也是一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在現在的社會風氣下,女性能夠主動追 求男性,且女性對自我成長、學業與生涯的企圖心也不亞於男性,我們對部份女性 的看法既然能夠是富有勇氣、競爭與有攻擊力的,那部份男性是否也可能是脆弱、 敏感或在意關係的呢?由於過去在關係攻擊在性別差異上的發現不大一致,故研究 者以自陳遭受愛情關係、自陳發動愛情關係攻擊兩部分來呈現受試者在愛情中的經 驗,並繼續關心不同性別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攻擊經驗上的程度是否有差異。

(30)

第二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相關內容包括: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意義與內涵、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測量以 及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愛情關係攻擊之相關研究,依序陳述如下: ㄧ、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意義與內涵 在婚姻與伴侶關係中的研究或實務運用上,關係品質的指標不少,包括滿意度 (satisfaction)、快樂(happiness)、適應(adjustment)及承諾(commitiment)等。 「承諾」反應關係的穩定,「依賴」反映個人依靠伴侶的程度,「適應」反應關係 的特性(張妤玥,2004),張時雯(2003)將「戀愛關係的品質」定義為情侶在所 處戀愛關係的滿意程度;「愛情關係滿意度」是關係品質中代表著個人對於其關係 的整體性評估(李怡真、林以正,2006);Glenn(1990)認為「滿意度」是愛情關係 品質的指標,且是一種個人導向的關係品質指標(引自張妤玥,2004)。 愛情關係滿意度往往是互動下的結果。在關係經驗到有關於想法、感覺以及行 為時快樂的程度,也被視為個人以及雙向的概念,Anderson、Emmers-Sommer 與 Tara(2006)發現個人知覺到他的伴侶許多的態度、行為以及溝通,將會影響愛情 關係滿意度。 Handrick 與 Handrick(1997)認為評估愛情關係滿意度,需關注於關係中的行 為,例如衝突的情形,以及關係的運作的情形,也應包含個人對關係的主觀感受, 擁有的快樂經驗與滿意度,主觀的情感性經驗,例如主觀覺得自己後不後悔、愛不 愛對方、有無滿足需求與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的因素很多,Anderson等人(2006)在研究中同樣指出「衝 突」是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指出有的情侶在經歷衝突時,處 理方式有關注雙方的需求,則感情變得更好;也有情侶受衝突時,採取逃避、高壓 的方式,使得愛情關係滿意度降低(張方熒,2004)。Hendrick(1988)指出自尊 (self-esteem)、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與引發伴侶自我揭露的能力(opener) 皆對愛情關係滿意度有重要影響。 研究者認為愛情關係滿意度不僅只呈現靜態的評估結果,亦可以反應關係的變

(31)

化下內在的感受變化,以下幾個理論說明愛情關係滿意度如何產生變化:

(一)滲透理論(Theory of social penetration):主要在省視兩人的溝通面,若男女 雙方未能隨著交往時間的增加而增加自我揭露的程度與溝通層次的深度,則易導致 關係品質的下降(柯淑敏,1996)。當對方以愛之名操控自己,受控制的一方若能 夠理解對方的需求而接受則較不會影響關係的穩定,但若不能接受這樣的表達方式 又溝通無效,則可能更加不滿。 (二)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當男女感受到愛情關係不再是酬賞 (rewarding),或者是懲罰(punishing)多於酬賞時,即會導致愛情關係滿意度下降,而 使個體重新評估此段關係(鄭芯羽,2006)。尤其,「愛情關係」原本讓自己很快 樂,而此項快樂被用來產出懲罰,更是讓遭受懲罰的人倍感不悅。

(三)互依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Thibau & Kelly 指出當男女感覺在關係中 的付出(costs)超過酬賞(rewards)時,或感覺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對象時,可能會由於 收支不平衡而導致愛情關係滿意度下降(引自鄭芯羽,2006)。 (四)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與上述理論相反,此理論解釋看 似不合理的關係狀態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關係。為了因應外在事物威脅到自我概念 時所採用的因應方法,男女會以符合自我概念的言行來展現自己,選擇容易表現與 自己自我概念一致的環境與情境 (Aronson et al., 1997)。發現自己所展現的行為與 自我概念不一致之時,會進入認知失調的狀態。換句話說,個體會為自己與自我概 念不符合的行為找理由,使自己不會感覺到矛盾與衝突,並以此接受自己的行為。 可以解釋為何某些受虐婦女處於惡劣的親密關係中,仍然覺得此關係還算美滿的現 象(楊鈺瑩,2005) 綜合以上可知,愛情關係中雙方的溝通、衝突解決、新的選擇對象、個人投資 量等皆可能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 二、 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測量 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測量觀點分為兩種,一是整體評估(glbal evaluation),視愛 情關係滿意度為整體性、個人主觀的評估,而另ㄧ種觀點持多重向度測量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ments),視關係品質或愛情關係滿意度為伴侶關係的一 些特性,而非個人主觀的感受,因此往往從衝突解決或溝通模式來探討(引自秦穗

(32)

玟,2004)。 Gleen(1998)回顧婚姻關係的滿意度等文獻後,提出與「個人感覺學派」、「關 係調適學派」(引自彭雁群,2010)。「個人感覺學派」以整體評估式的量表將愛 情關係滿意度視為一種對其關係的整體評估,因此測量時以主觀和單面向的方式評 估,而「關係調適學派」多採多重向度測量,將焦點放在雙方關係的特徵上,較注 重客觀性,因此以不同關係特徵為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細項指標(引自秦穗雯,2004)。 不論國內外,在伴侶關係滿意度的量表發展上,多數發展目的為評估在婚姻關 係中的伴侶關係滿意度,目前針對未婚男女的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測量較少,以下仍 先就幾個伴侶關係滿意度量表簡要介紹:

(一)配偶調適量表(Dayadic Adjustment Scale,簡稱DAS)

這個在國外廣為使用的量表,是Spanier(1976)年所發展出的,是個態度、行 為、認知等多向度的自評量表,共32題分屬四個分量表:情感表達、一致性、凝聚 力、滿意度,總量表的Cronbach α達.96,而分量表的α值在.73到.94間,在效度部份, Spanier取Locke-Wallace的量表做相關性檢定,結果已婚組的相關達.86,離婚組的相 關達.88,都達顯著水準。 (二)婚姻滿意度量表 國內學者張春興(1979)根據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發展出婚姻五經論,認 為婚姻滿意度需包括五個層面:生理、經濟、社會、心理、哲學(引自林佳玲,2000)。 曹中瑋(1984)以張春興所提的婚姻五經論為基礎,發展出全量表可測量個人 對婚姻的整體滿意程度,分為五個量表,分別測量生理、經濟、社會、心理、哲學 五個層面的滿意程度。共44 題,第一分量表 8 題,其餘分量表均為 9 題,採五點量 表計分(引自林佳玲,2000)。信度部分,內部一致性分析求得五個分量表的Cronbach α 值分別為 .74、 .86、 .73、 .85、 .88,顯示量表的信度頗佳。效度部分,林佳 玲(2000)以 LISREL 8.30 版統計軟體,對量表的建構效度進行驗證式因素分析, 其中各分量表的因素負荷量介於.30 至.82 之間,所有題目的因素負荷量皆達顯著水 準,顯示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此後國內研究伴侶關係滿意度的研究者多採曹中瑋 所編製的「婚姻滿意度量表」(林佳玲,2000;何冠瑩,2003)

(33)

是Hendrick 等人(1988)以大學生對象,募集了 57 對伴侶為對象展開研究而 編制的,全量表共7 題沒有分量表,採七點量尺計分,詢問關係中的正向感受。指 的是身處愛情關係中的個人,在與伴侶交往過程中的互動相處中,根據另一半給自 己的感受及其與自身的需求、期待相對照,而對此段關係所做的主觀評量。。七題 題項如下:「一般來說,對方能滿足我的需求」、「一般來說,我對我們的關係感 到滿意」、「與大部分的情侶相比,我覺得我們的關係很好」、「我常會後悔進入 這段關係」、「我們目前的關係能夠符合我當初的期望」、「我很愛對方」「我們 的關係存有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因子操控了46%的變異情形,總相關係數從.57 到.76,研究證據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Cronbach α =. 86),與 Spanier(1976)的 配偶調適量表(DAS)的效標關聯效度為.80(Hendrick et.al., 1988) ,且張妤玥(2004) 以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施測275 位男女大學生,研究結果顯示關係評估量表 的Cronbach α 為.86,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由於配偶調適量表(DAS)與婚姻滿意度量表與大多數伴侶關係滿意度量表所 測量的是婚姻滿意度,關係評估量表(RAS)則適用於一般未婚情侶,其題目精簡 且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是以本研究採用關係評估量表(RAS) 為愛情關係滿意度 的測量工具,以測量身處愛情關係中的個體對其愛情關係的滿意程度。 三、 愛情關係滿意度與愛情關係攻擊相關研究 過去針對愛情關係攻擊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研究較少,最早是由研究友誼關係 攻擊中提出關係品質與關係攻擊的關係。Grotpter 和 Crick(1996)發現關係攻擊兒 童的友誼有很高程度的親密、排他性。國內林淑菁(1995)的碩文論文研究結果顯 示國小高年級學童中在友誼關係中使用關係攻擊者自評整體友誼品質上,得分是高 於不使用關係攻擊者的得分。藍珮君(2006)探討國中一、二年級女生關係攻擊行 為、意圖歸因與痛苦感、友誼品質及自我概念的關係,結果與Grotpeter(1996)相 同,關係攻擊者的與朋友的互動較為親密,排他性也較強(藍珮君,2005;Grotper & Crick, 1996)。 Grotpter 和 Crick(1996)對 12 歲青少年友誼關係中的攻擊行為進行研究,結 果指出相較於發動肢體攻擊者與發動言語攻擊者,發動關係攻擊者在友誼關係中有 較高的親密感。Tapper 和 Boulton(2005)使用無線麥克風和針孔攝影機紀錄國小孩

(34)

童對肢體、言語與關係攻擊的反應,發現遭受友誼關係攻擊者對發動友誼關係攻擊 者的反應,會增強攻擊者,也就是關係攻擊者從同儕中得到較高的支持。 而在針對遭受關係攻擊的友誼研究,Prinstein(2001)針對 16 到 19 歲的青少 年在發動與遭受關係攻擊後的心理社會適應,發現受害於關係攻擊明顯與女孩的內 在問題有關,特別是自尊、孤獨感與憂鬱;Remillard 和 Lamb(2005)的研究結果 十分吸引研究者注意。該團隊以高中女生遭受友誼關係攻擊者為研究對象,關注關 係攻擊特徵與調適方法的關係,結果發現自陳被傷害越深的女孩越容易採取逃避、 被動的策略,而有趣的是,受傷害後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的女孩,自陳對於與攻擊者 的友誼更感到親密,關係攻擊使得友誼關係更加穩固。但研究者十分好奇在愛情關 係中,是否不論攻擊者與受害者,都會感受親密,擁有更加穩固的關係嗎?。由文獻, 例如張妤玥(2007)針對戀愛關係中衝突的研究結果指出,對方越以逃避的方式來 面對衝突,自己的關係的整體滿意度就越低。而且Linder 等人在 2002 年測量愛情 關係攻擊經驗與關係品質,研究結果與過去友誼關係攻擊研究不同。在親密關係中 使用愛情關係攻擊的大學生較不信任伴侶,也有較高的挫折感、嫉妒和對關係緊黏, 且發動關係攻擊者也擁有發動關係攻擊者的另一半,伴侶對彼此使用關係攻擊呈現 一種負向循環。顯示不論在發動愛情關係攻擊行為或是遭受,都會影響整體關係品 質,且在親密關係中使用關係攻擊者,對關係較不信任,感到挫折沮喪、嫉妒,以 及對關係過度緊黏,受害者對關係則感到不安全、不信任,同樣的也有較多嫉妒, 有較差的整體愛情關係滿意度。愛情關係攻擊者顯然有較高的親近需求(level of closenes)和排他性(exclusivity);遭受愛情關係攻擊者有較低的尋求親密(proximity seeking)與較高的自助(self-reliance),因此 Linder 等人(2002)認為愛情關係攻 擊者是為了因應此種渴望更親近的需求,而用愛情關係攻擊的手段控制伴侶;而遭 受愛情關係攻擊者則有較高的自我信任、嫉妒與較低的尋求親密,結果顯示遭受愛 情關係攻擊者較不向伴侶尋求需求,而是自己靠自己(Linder et al., 2002)。 Linder(2002)曾表達看法,認為愛情關係攻擊目的是為了佔有關係,與更靠 近受害的情人,然而,受害者卻想靠自己滿足需求,想離關係更遠,而更易感受到 遭受控制。 而過去以關係品質和愛情關係攻擊、友誼關係攻擊的研究結果,已初步 指出使用關係攻擊互動的友誼、愛情關係,特質是黏膩的、排他的;然而研究者想

數據

圖 2-1 內在運作模式(Collins & Read,1994)
表 3-2 愛情關係攻擊分量表項目分析綜合判斷表  題號  題目內容  遺 漏 值  平均 數  標準差  偏態 極端 檢定  相關  因素 負荷  累積數 目 遭受 10  當對方生氣時,他/她會和別 人約會來報復我。      * *     2 遭受 14  對方會說我朋友的壞話,要 我和朋友少來往。    *  *  *     3 遭受 16  對方會以不忠的方式來報 復我。    *  *           2 遭受 26  我會和別人約會來報復他/ 她。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The accuracy of a linear relationship is also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examine the effect of test characteristics (e.g., item locations and discrimination) and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

進行 反思 感受 實踐... 讓學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