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鍾和 博士. 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Mother Parenting Style, Mo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研究生:嚴燕楓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2)

(3) 謝 辭 結束是另一個全新的開始,研究所的時光過得飛快,兩年時間咻的一聲就過 去了。這份印著我的名字的論文,是這一年多來艱辛努力的結晶,就像我的小孩 一樣,雖然仍有許多需要改進、不成熟的地方,但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在過程 中幸運地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忙,希望在這篇謝辭中對寫下對你們滿滿的感謝。 無法找到合適的言詞能表達我對王鍾和教授的謝意,能成為王老師的學生真 的是我的福氣,老師在親職教育上的豐厚知識,給予我最專業指導;每次進行論 文討論時,老師都很親切,充滿笑容的告訴我哪裡需要修改,讓我不會有太大的 壓力。 感謝在政大求學期間教導我的所有教授,讓我在幼教領域的知識上獲益良多。 感謝張奕華教授,給予我國科會兼任助理的工作機會,讓我能在工作中學習到科 技領導的相關知識外,還能得到經濟上的支持。還有幼教所辦公室的淑如姐、教 育學院的柯秘書和素菁姐,謝謝你們在行政上的支援,以及平日的關心問候。 謝謝黃惠雯、吳盈諄、李文和鍾佳容學姐,在到幼兒園進行資料搜集時給予 我許多實用的意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讓我能如期把量表收集完畢。謝謝教育所 博士班的洪兆祥學長,在統計分析方法、統計軟體的使用及資料結果解釋方面教 導我很多。 感謝在政大研究所的日子裡,有一群最可愛最友善的幼教所 100 級同學的陪 伴,我們從迎新開始,一起舉辦包種茶節、研討會等活動。每次和你們的相聚都 很放鬆很愉快,到最後大家都聊到捨不得離開。謝謝我的室友杜杜,雖然我們常 常想不到要到哪裡用餐,但有你的帶領讓我發掘了許多政大附近的新天地;謝謝 小花、tiffan、乖乖、怡文、華楣、杜杜,每週的論文小組,大家一起討論,一 起為論文努力,彼此督促進度,讓我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最後,感謝在澳門一直支持我的家人,雖然無法陪伴在你們身邊,但你們是 我最大的精神支柱。謝謝耀寬的愛和對我的照顧陪伴。 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前輩親友,謝謝。. 嚴燕楓 2013 年 8 月 18 日.

(4) 摘 要 為瞭解在不同的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性別、家中子女數)背景 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要求、反應)、親子依附關係(安全依附、逃避混亂及矛 盾)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攻擊、退縮、分心、利社會、親和及獨立)的關係,乃 以臺北市公立幼兒園的 117 位四到六歲幼兒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使用「個人基 本資料表」 、 「母親管教方式量表」 、 「幼兒依附關係量表」及「兒童社會行為量表」 作為研究工具,對搜集所得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所得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當前幼兒知覺母親採用較多「要求」、較少「反應」的管教方式。 2. 幼兒與母親間的依附關係依次為「安全依附」、「逃避混亂」、「矛盾」。 3. 目前台北市幼兒表現最多的為「親和行為」 ,其次依序為「獨立行為」 、 「利 社會行為」、「退縮行為」、「分心行為」,「攻擊行為」表現最少。 4. 男生比女生表現較多的「攻擊行為」 ;家中有 1 個子女的家庭,其子女的 「分心行為」比家中有 2 個子女的幼兒多;家中有 2 個子女的家庭的幼 兒比有 1 個及 3 個或以上家庭的幼兒,表現較多的「獨立行為」。 5. 「要求」的管教方式主要與幼兒「利社會」、「親和」的正向社會行為有 正相關, 「反應」的管教方式則與幼兒「退縮」 、 「分心」的負向社會行為 有正相關。 6. 「安全依附」與「利社會」、「親和」及「獨立」的正向社會行為間存有 正相關;「逃避混亂」與幼兒「攻擊」、「分心」行為有正相關,「矛盾」 與「退縮行為」有正相關。 7. 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母親管教方式及親子依附關係等變項,均能有 效預測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家庭、學校、社會及未來研究提出積極性的 建議。 關鍵字:母親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幼兒社會行為 I.

(5)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mother (educational level, employment status) and child (gender, numbers of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parenting style (demand, response), mother-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security attachment, avoidant attachment, ambivalent attachment ) and children social behavior (attack, retreat, distraction, pro-social, affinity and independent).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four to six year-old children of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Taipei City. The total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were 117.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 1. Currently,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ir mothers’ parenting used more “demand” and less “response”. 2. Most of the mother-child attachment was “security attachment”, and then was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ambivalent attachment”. 3. The most performed children social behavior was “affinity behavior”, and then “independent behavior”, “pro-social behavior”, “retreat behavior”, “distracted behavior” and “attack behavior”. 4. Boys behaved more “attack behavior” than girls. Families with one child, their children behaved more “distracted behavior” than families with two children. Families with two children, their children behaved more “independent behavior” than families with one child and three or more children. 5. “Demand” parenting style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affinity behavior”; “response” parenting style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eat behavior” and “distracted behavior”.. II.

(6) 6. “Secured attachmen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ocial behavior”, “affinity behavior” and “independent behavior”; “avoidant attachmen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k behavior” and “distracted behavior”; “ambivalent attachment”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eat behavior”. 7.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mother and child, mother parenting style and mother-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could predict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parents, kindergartens, society and further studies.. Keywords: mother parenting style, attachment, children social behavior. III.

(7)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 11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 22 第三節 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1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3 第一節 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及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概況.............. 63 IV.

(8) 第二節. 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差異 .......... 66. 第三節. 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關係 ...... 71. 第四節. 在不同背景變項下,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關係 ...... 78. 第五節. 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之預測力 ........................................................................................... 87. 第五章 討論..................................................................................... 128 第一節. 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及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概況之討論 .... 128. 第二節. 背景變項不同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相關之討論 .............................. 131. 第三節. 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相關之討論 .............................. 134. 第四節. 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相關之討論 .............................. 136. 第五節. 背景變項、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預測力 之討論 .............................................................................................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44 第一節 結論.................................................................................................... 144 第二節 建議 ................................................................................................... 151. 參考文獻 .......................................................................................... 157 附錄一 .............................................................................................. 165 附錄二 .............................................................................................. 168 附錄三 .............................................................................................. 171. V.

(9) 表目錄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行為表現定義之彙整表 .................................... 12 表 2-1-2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現況彙整表 .................................................... 15 表 2-1-3 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17 表 2-1-4 母親教育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18 表 2-1-5 子女性別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 19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管教方式定義之彙整表 .......................................... 22 表 2-2-2 Maccoby 及 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類型 ......................... 27 表 2-2-3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 .............................................. 28 表 2-2-4 母親管教方式現況彙整表 ........................................................... 30 表 2-2-5 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研究彙整表 ........................... 33 表 2-3-1 國內外學者對依附關係定義之彙整表 .......................................... 38 表 2-3-2 親子依附關係現況彙整表 .......................................................... 44 表 2-3-3 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研究彙整表 ........................... 47 表 3-2-1 有效樣本組成表 ....................................................................... 51 表 3-2-2 研究樣本背景資料一覽表 .......................................................... 52 表 3-2-3 整理後研究樣本背景資料一覽表 ................................................ 53 表 3-3-1 「幼兒依附關係量表」之信度考驗結果 ....................................... 57 表 3-4-1 「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系數....................... 59 表 3-4-2 「兒童社會行為量表」之信度考驗結果 ....................................... 59 表 3-5-1 資料統計分析彙整表................................................................. 62 表 4-1-1 親子依附關係之概況................................................................. 64 表 4-1-2 兒童社會行為量表之得分概況 .................................................... 65 表 4-2-1 母親教育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 t 考驗摘要表....................... 66 表 4-2-2 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 t 考驗摘要表....................... 67 VI.

(10) 表 4-2-3 幼兒性別與社會行為表現之 t 考驗摘要表.................................... 68 表 4-2-4 幼兒家中子女數與社會行為表現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3-1 在母親不同教育程度下,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 關係數表 .............................................................................................. 71 表 4-3-2 不同就業狀況的母親採用的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 表 ........................................................................................................ 73 表 4-3-3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表 .... 74 表 4-3-4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表 . 75 表 4-4-1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表. ........................................................................................................... 78 表 4-4-2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表. ........................................................................................................... 80 表 4-4-3 幼兒性別不同,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係數表 .... 82 表 4-4-4 家中子女數、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相關係數表 .......... 83 表 4-5-1 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預測 .............. 87 表 4-5-2 背景變項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正負向社會行為之 預測 ..................................................................................................... 90 表 4-5-3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採用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攻擊行 為」表現之預測 ..................................................................................... 96 表 4-5-4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退縮 行為」表現之預測.................................................................................. 98 表 4-5-5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分心 行為」表現之預測.................................................................................. 99 表 4-5-6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利社 會行為」表現之預測 .............................................................................100 VII.

(11) 表 4-5-7 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親和 行為」表現之預測.................................................................................101 表 4-5-8 母親教育程度、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獨立行為」表現之預 測 .......................................................................................................102 表 4-5-9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攻擊 行為」表現之預測.................................................................................103 表 4-5-10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退 縮行為」表現之預測 .............................................................................104 表 4-5-11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分 心行為」表現之預測 .............................................................................105 表 4-5-12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利 社會行為」表現之預測 ..........................................................................106 表 4-5-13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親 和行為」表現之預測 .............................................................................107 表 4-5-14 母親就業狀況不同,其所採用的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獨 立行為」表現之預測 .............................................................................108 表 4-5-15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攻擊行為」表 現之預測 .............................................................................................109 表 4-5-16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退縮行為」表 現之預測 .............................................................................................110 表 4-5-17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分心行為」表 現之預測 .............................................................................................111 表 4-5-18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利社會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2. VIII.

(12) 表 4-5-19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親和行為」表 現之預測 .............................................................................................113 表 4-5-20 幼兒性別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獨立行為」表 現之預測 .............................................................................................114 表 4-5-21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攻擊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4 表 4-5-22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退縮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5 表 4-5-23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分心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7 表 4-5-24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利社會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8 表 4-5-25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親和行為」 表現之預測 ..........................................................................................119 表 4-5-26 家中子女數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獨立行為」 表現之預測 ..........................................................................................120 表 4-5-27 母親管教方式及親子依附關係對整體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預測統整表. ..........................................................................................................122 表 4-5-28 背景變項不同,母親管教方式及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正負向社會行為 表現之預測統整表.................................................................................123 表 4-5-29 背景變項不同,母親管教方式及親子依附關係對各項幼兒社會行為表 現之預測統整表 ....................................................................................124 表 5-2-1 背景變項不同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分析結果統整表 ......................131 表 5-3-1 背景變項不同,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統整表 ......134 表 5-4-1 背景變項不同,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統整表 ......136 IX.

(13) 圖目錄 圖 1 本研究理論架構模式 ......................................................................... 5. X.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由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這段歷程 稱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幼兒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學習到社會所認可的信 念、行為方式及價值觀(Maccoby, 1984),當個體經歷社會化後,其與他人相處 時所表現的行為,即稱為社會行為(Hurlock, 1978)。 在社會行為表現的相關文獻中,學者們對社會行為表現之定義並沒有一致的 說法,包含的行為也各有不同,但可歸納出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包含下列三種重要 元素:1.為個人與外在社會環境接觸互動時的行為表現;2. 互動時個人及外在 環境會有即時的回饋反應,相互影響;3. 行為表現主要可分為正向及負向。 根據以上所歸納之三個社會行為表現的元素,由於本研究以幼兒園中的幼兒 為研究對象,故在本研究中以「幼兒在幼兒園內與他人接觸互動時的行為表現」 作為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概念性定義,其中包括正向社會行為(利社會、親和、 獨立)及負向社會行為(攻擊、退縮、分心) 。 過去的研究發現,母親採用的管教方式主要為「開明權威」最多(吳承珊, 2000;楊的祥,2003;李雅芳,2005;林婉玲,2009;陳光安,2009;林項爵, 2010;蕭明潔,2010;楊雯婷,2009);而在親子依附關係方面,母親與幼兒之 間多為「安全依附」的親子依附關係(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1990;蘇建文、 黃迺毓,1993);在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方面,目前台灣有關社會行為現況的研究 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展寧寧、張益輝(2008)的研究發現幼兒表現最多的為「攻 擊行為」 ,而有些研究卻發現幼兒「獨立行為」表現最多(蔡玉青、呂翠夏,2006; 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形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這些研究的對象不盡 相同所致,到底現時年齡四到六歲幼兒的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及社會行 為表現的現況為何?形成本研究的首要研究動機。 1.

(15) 綜觀過去探討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相關研究,發現許多研究者皆十分關注於 影響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背景因素。這些背景因素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在本 研究中由於研究對象為幼兒,考慮其主要照顧者為母親,因此研究者推估會對幼 兒社會行為表現帶來影響的因素除了幼兒自身外,亦包括了母親的特性,故以此 兩種因素切入。在母親的背景變項中,將針對母親教育程度及就業狀況來探討; 而在幼兒的背景變項中,則針對幼兒的性別、家中子女數兩者來進行探討,以瞭 解這些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關係。 在母親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相關研究結果方面,游淑芬(1993) 發現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間,並無顯著的相關;但陳淑惠(1981) 則研究發現職業婦女的子女,在「攻擊行」為及「親和行為」上較非職業婦女子 女多;此外,亦有學者發現母親職業專業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利社會行為」 會愈少(吳承珊,2000)。且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愈高,會對其子女的社會行為發 展帶來正面的影響,如較少有「分心」的行為(吳承珊,2000)。 有關幼兒背景變項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研究結果獲知,性別不同幼兒的社 會行為表現會有顯著差異存在,男孩的「攻擊」及「分心」等負向社會行為表現 較女孩多(陳淑惠,1981;游淑芬,1993;吳承珊,2000;鄭雅婷,民 2006;展 寧寧、張益輝,2008;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而女孩的「親和」及 「利社會」的正向社會行為較男孩多(陳淑惠,1981;游淑芬,1993;羅瑞玉, 1997;吳承珊,2000;鄭雅婷,2006;展寧寧、張益輝,2008;鄧蔭萍、宋大峯、 許銘麟,2010)。然而,亦有研究結果發現性別不同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並無顯 著差異存在(高淑貴,1990;洪堯群,2000;蔣姿儀、林季宜 2009)。Hurlock 認 為家中獨子由於常得到太多的關懷,會使他們學會以同樣的態度來要求家庭以外 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如此,反而會對他們的社會化帶來不良的影響(胡 海國譯,1976a);但鄒啟蓉、盧台華(2000)的研究卻發現,家中手足數不同之正 常幼兒的社會行為有顯著差異,獨生組(家中僅有一個小孩)比非獨生組(家中不. 2.

(16) 只一個小孩)幼兒有較佳之自主性行為表現。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發現,在不同母親背景變項(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不 同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家中子女數)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差異至今尚未得到 一致的結論,故本研究冀能瞭解在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性別、家 中子女數) 的不同背景變項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為本研究欲探 討的重點,而形成本篇研究的次要動機。 家庭是兒童發展與社會化的最初起源,幼兒透過家庭逐漸擴大其生活範圍, 與他人進行接觸,並學習如何與人相處,進而逐漸形成其社會行為(吳承珊,民 89)。在家庭裡,父母透過對子女的管教,傳遞其內在價值觀,子女在與父母互 動的過程和經驗中,把這些內在價值觀吸收,並反映在其人格與社會行為當中 (Maccoby, 1984)。 綜合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研究都認同父母管教方式會對子女的社 會行為產生影響,那些採用開明權威、民主、溫暖管教方式的父母,其子女會表 現較多正向的社會行為 (任秀媚,1984;鄭雅婷,2006;展寧寧、張益輝,2008; 蔣姿儀、林季宜,2009;吳偲嫄、鄧運林,2011),如表現較多的「利社會行為」 (任秀媚,1984;羅瑞玉,1997);反之,若父母採用較為專制、嚴厲的管教方式, 其子女則會表現出較多消極的社會行為,如負向的「攻擊行為」及「退縮行為」 (陳淑惠,1981;劉奕樺,1996);若父母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子女則 會表現較多的偏差行為,及較不受同儕歡迎的行為(劉奕樺,1996;黃拓榮,1997)。 這些研究多以父母管教方式作為探討的變項,而未見特別針對母親管教方式來進 行探究。因此,為瞭解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對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影響,研 究者認為有再探討的必要,故以在不同的母親 (母親就業狀況、教育程度)及幼 兒的背景變項下(性別、家中子女數),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會帶來何種的影響,成為本篇研究的第三項動機。 學習論者相信,與母親接觸親密的嬰兒,可獲得一些社會技能,而這些技能. 3.

(17) 使 幼 兒 在 未 來 的 發 展 中 , 能 與 他 人 有 效 而 正 確 地 互 動 (Shaffer,1988) 。 Bowlby(1958)根據早年失母兒童的研究,及對青少年罪犯所作之心理分析,提出 依附理論,他認為母親如果能敏銳於嬰兒發出的訊號行為,且採取適當一致的反 應,則會讓嬰兒獲得安全感與自信,這是嬰兒離開母親嘗試探索外在環境時的保 障。這種母親與嬰兒之間持續的互動經驗,會形成嬰兒對母親及對自我的內在運 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此內在運作模式一旦形成,便會在潛意識中 運作,而成為嬰兒在面對新環境時衡量及指導行為的依據,也是其他人際交往時 的指標(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1990)。 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母親與子女之間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子女的社會行為表 現,親子依附關係愈正向、愈趨「安全依附」 ,子女會表現愈多的「利社會行為」 (蘇建文、黃迺毓,1993;孫淑琴,2000;黃秀惠,2004;許舒雅,2007)、表現 愈少的偏差行為 (楊曙戎,2010);黃凱倫(1991)研究發現「安全依附」強度愈 高,幼兒的問題行為會表現得愈少,而「逃避依附」強度愈高,幼兒則會表現愈 多的分心行為。但亦有研究結果發現親子依附關係與對子女的社會行為表現並沒 有顯著的預測力(涂妙如,1994)。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雖然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 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影響,但似乎仍未有一致的結論,因此本研究欲瞭解在不同 的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家中子女數)下,親子依 附關係與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關係為何?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四項動機。 雖然,綜由上述各項研究結果獲知: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分別會對 幼兒子女的社會行為表現帶來影響,但直至目前為止,研究結果尚未獲得一致的 結論,值得再進一步的確認;而同時針對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此兩變項 來探討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之預測力的研究,更屬少見。到底何者的預測力較高, 何者較低,亦為研究者深感興趣的主題。尤其在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 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家中子女數)不同的情況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 對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預測力為何,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五項動機。. 4.

(18) 貳、.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及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概況。. 二、. 瞭解在不同的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性別、家中子女數) 之背景變項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差異。. 三、. 瞭解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 現的關係。. 四、. 瞭解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 現的關係。. 五、. 瞭解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 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預測力。. 5.

(1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台灣現時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及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概況為 何?. 二、. 在不同的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性別、家中子女數)背景變 項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是否存在差異?. 三、. 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是 否有相關存在?. 四、. 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是 否有相關存在?. 五、. 在不同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是否 能有效預測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 6.

(20) 貳、. 研究假設. 為解答前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在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及幼兒(性別、家中子女數) 的背景 變項下,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在顯著差異。 1-1. 背景變項不同的母親,其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1-1-1 教育程度不同的母親,其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1-1-2 就業狀況不同的母親,其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1-2. 背景變項不同的幼兒,其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1-2-1 性別不同的幼兒,其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1-2-2 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幼兒,其社會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在母親及幼兒的不同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 有顯著相關。 2-1. 在母親背景變項不同下,母親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 相關。 2-1-1 教育程度不同的母親,其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存有顯著相 關。 2-1-2 就業狀況不同的母親,其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存有顯著相 關。. 2-2. 在幼兒背景變項不同下,母親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 相關。 2-2-1 性別不同的幼兒,其母親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 相關。 2-2-2 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幼兒,其母親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 有顯著相關。. 7.

(21) 假設三、在母親及幼兒的不同背景變項下,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 有顯著相關。 3-1 在母親背景變項不同下,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相 關。 3-1-1 教育程度不同的母親,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 相關。 3-1-2 就業狀況不同的母親,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 相關。 3-2 在幼兒背景變項不同下,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相 關。 3-2-1 性別不同的幼兒,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著相 關。 3-2-2 家中子女數不同的幼兒,親子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存有顯 著相關。 假設四、在母親及幼兒的不同背景變項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能有效 預測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 8.

(2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的探討更清楚明確、以便瞭解研究主題及陳述說明,茲將本研究 中涉及的重要名詞詮釋及其操作型定義,分別界定如下: 壹、. 幼兒. 本研究之幼兒所指的為就讀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滿四足歲至六足歲的幼兒。 貳、. 母親管教方式. 母親管教方式是指幼兒所知覺之母親對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所採用的 管教策略。本研究採用 Maccoby & Mantin(1983)、Buamrind(1989)提出的「要 求(demandingness)」與「反應(responsiveness)」雙向度的區分方法,以「母 親管教方式量表」上所測量得到的「要求」與「反應」兩個向度的分數為指標, 以所得之分數為操作性定義。 「要求」所指的行為表現為母親對幼兒行為的規範、 監控和堅持管教等回應,主要是對幼兒負向行為的回應;「反應」指的是母親對 幼兒表現溫暖、互惠、清楚溝通、討論等回應,主要是針對幼兒正向行為的回應。 參、. 親子依附關係. 「依附 (attachment) 」是指個體與重要特定他人之間所建立的強烈且持久 的情感連結(Bowlby, 1969)。本研究的親子依附關係是指幼兒與母親之間形成的 持續、強烈的情感聯結關係,是受試幼兒的母親在「幼兒依附關係量表」中根據 其子女的行為所填寫的結果,可分為「安全依附」 、 「逃避混亂」 、 「矛盾」三個向 度,按其各自的題號累計得分,得分高低代表受試者的親子依附關係之傾向,並 以之作為其親子依附關係之操作性定義。 肆、.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是指幼兒在幼兒園內與他人接觸互動時的行為表現,由受 試幼兒之主要教師填寫「兒童社會行為量表」來評定,得分高低代表受試者屬該 類型之傾向,並以受試者最高得分之類型作為其親子依附類型之操作定義。此量 表由吳承珊(2000)修訂,量表內容包括: 「攻擊」 、 「退縮」 、 「分心」 、 「利社會」、 9.

(23) 「親和」及「獨立」六種正負向社會行為,計算幼兒在各分量表之得分,得分越 高表示在校表現該項社會行為的頻率越高。各社會行為之定義如下: 一、. 「攻擊行為」:本研究的攻擊行為,包括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搶奪 玩具、破壞物品、吵架或打架、罵髒話、捉弄或欺負他人、反抗行為(以 對立、拒絕的方式回應他人的行為表現,如頂嘴、不服輸、發脾氣等)、 不順從行為(不遵守團體的規則、不服從老師指示)。. 二、. 「退縮行為」:害怕新的嘗試、羞怯畏縮。. 三、. 「分心行為」:上課時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 四、. 「獨立行為」:不需別人的幫助,自己可以做好份內的事情。. 五、. 「親和行為」:表現出友善的態度,易於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關係。. 六、. 「利社會行為」: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為,如幫助別人、同情、關懷及 分享等。.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母親及幼兒的背景變項,母親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間的關係。本章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上述因素的理論基礎及相 關文獻發現,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第二節為父母管教方 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第三節為親子依附關係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第一節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壹、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定義與內涵 人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由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這段歷程 稱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社會化是指兒童學到社會所認可的信念、行為及 價值觀的過程(林翠湄譯,1995)。Shaffer 認為社會化對整個社會來說有三個功 能:(1) 可規範個人的行為;(2) 社會化的過程能幫助個人成長:(3) 社會化可 維持社會秩序,經過社會化的兒童在長大成人後,會把他們所習得的一切社會技 能傳給自己的後代,使這些社會秩序可代代相傳(林翠湄譯,1995)。雖然兒童所 經驗的事物可能會因家庭、社區、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他們是以相 似的模式來同化他們的經驗的。 個體的一切活動,都稱為行為。行為的基礎是生理、心理及環境,任一方面 的障礙,都會影響兒童行為之健全發展,其中生理是指人體的一切生理構造,若 生理上某些器官發展不正常或受損,均會影響個體某方面的行為表現;心理主要 是指個人的習慣、態度、情緒、社會性及人格等,個體為了適應環境,會產生許 多動作,這些動作形成一種行為模式,漸漸形成習慣;對幼兒來說,環境所指的 就是家庭、學校及同儕團體(尹蘊華,1975)。 社會行為是社會化經驗的結果(吳承珊,2000),三歲到六歲是社交行為開始 出現與發展的階段,也是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基本的社交態度與行為模式 都在此時建立(胡海國譯,1976a)。兒童的社會行為是顯示其社會技巧的方式,. 11.

(25) 其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性在於兒童是否能順利地社會化,並能在其所處的社會情 境中適應良好(鄭淑俐,民 90)。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行為的定義,分述如下,詳 見表 2-1-1: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行為表現定義之彙整表 學者 Homans(1974). 社會行為表現之定義 社會行為基本定義是兩個人面對面的接觸,並彼此直接及立 刻回應對方:每位都能在當下做他的工作。. 郭孝貞(1988). 社會行為是指幼兒在托兒所的行為表現,包括獨立、依賴、 利他、攻擊、親和、反抗六項。. 游淑芬(1993). 個體與別人接觸或相處時所表現的行為。研究中是指受試兒 童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包括獨立行為、親和行為、利社會行 為三項正向社會行為;以及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分心行為 三項問題行為。. 劉奕樺(1996). 1.. 社會行為:包括正向社會行為及負向社會行為。. 2.. 正向社會行為:指個人在團體互動時表現出對個人及他 人之人際關係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其中包括合作、肯定、 同理心、自我控制。. 3.. 負向社會行為:指個人在團體互動時表現出對個人及他 人之人際關係有消極影響的行為,其中包括攻擊、退縮。. 吳承珊(2000). 指幼兒在幼兒園中的行為表現,若表現之社會行為符合團體 的期望就是正向社會行為,包括利社會行為、親和行為、獨 立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的則稱為負向/反向社會行為,包 括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分心行為。 (續下頁) 12.

(26) 鄒啟蓉、盧台華 在特定情境或社會課題中,個人表現的可觀察、可教導的具 (2000). 體行為,用來作為發動或維持與同儕、老師或環境互動的行 為。包括正面適應行為(規範性、互動性、自主性)與負面不 適應行為(不專注/過動、內向性不適應、外向性不適應)兩 方面。. 鄭淑俐(2001). 社會行為是指個人與所處社會環境互動時所表現出的行為, 亦即在個體與外在環境接觸的過程中,個人與團體中的他人 相互影響,產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交互作用,稱為社會行為。. 鄧蔭萍、宋大. 把社會行為分為正向及負向兩種,正向社會行為包括:獨立、. 峯、許銘麟. 利社會及親和;負向社會行為則包括:攻擊、退縮及分心。. (2010). 依據表 2-1-1 中過去研究社會行為表現的學者們之定義,雖然沒有一致的說 法,包含的行為也各有不同,但可歸納出幼兒社會行為表現包含下列三種重要元 素: 1. 為個人與外在社會環境接觸互動時的行為表現。 2. 互動時個人及外在環境會有即時的回饋反應,相互影響。 3. 行為表現主要可分為正向及負向。 根據以上所歸納的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三個元素,由於本研究幼兒社會行為 的觀察場域為幼兒園,故本研究以「幼兒在幼兒園內與他人接觸互動時的行為表 現」作為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概念性定義,其中包括正向社會行為(利社會、親 和、獨立)及負向社會行為(攻擊、退縮、分心) 。. 13.

(27) 貳、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理論基礎 Shaffer 在《社會與人格發展》(林翠湄譯,1995)一書中介紹了各個理論學 派對兒童社會發展的觀點及假設,以下分別詳述之。 一、. 心理分析論. 佛洛依德在建立社會與人格發展的心理分析論時,是採用原罪論的觀點,他 認為人必須不斷追求性和攻擊本能的滿足。他認為社會化的目的是要把兒童不合 社會期望的行為,轉變為合乎社會期望的形式,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是被動 的,其發展結果是受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的情緒氣氛所影響。 其他支持心理分析論的學者,如 Erikson 重新評估佛洛依德的觀點,他們認 為兒童的本性並非如此邪惡或被動,而是主動且好奇的探索者,人的個性是正向 且具有適應性的。 二、. 生物學觀點. 生物論者認為兒童與生俱有一些特質和行為潛質對其發展有重大影響,他們 認為即使是新生兒,也具有主動且能適應的特性,在出生時就有能力影響所生存 的環境。根據生物學的觀點,兒童的本質無好壞之分。生物論者很重視行為的遺 傳基因,但他們也明白人類是大部分環境因素及小部分自動且持久之重要發展的 共同產物。如嬰兒有向照顧者發出訊號(如微笑、哭泣)的生物特性,但如果對方 沒有給予回應時,這些先天的反應將會逐漸消失。 三、.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的哲學基礎,就是兒童就如一張白紙,沒有具備很好的能力、知 識或行為潛質,是環境提供的學習經驗促進個體的發展,這是 J.B. Watson 的觀 點。其後,Bandura 批評這種觀點忽略了兒童是主動且能思考的個體,能自我引 導、自我增強及某種程度的自我決定,他也相信大部分人類的社會特質是經驗(學 習)的產物,而非天性或遺傳所定;兒童與環境之間,維持穩定的互動狀態,即 主動、具創造力的兒童會影響環境,然後再影響自己。Bandura 把兒童當作主動 14.

(28) 的個體,可參與和決定自己社會環境的特質。 四、. 認知觀點. 認知發展論學者 Piaget 及 Kohlberg 採取人性本善的觀點,雖然他們不認為 人天生就有道德,但卻強調人類發展的正向性,不贊同兒童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的 影響。Piaget 認為兒童是主動的探索者,天生就具有探索環境的需要。兒童必 須瞭解所處的環境,以能在其中有效地運作、生存。Piaget 強調兒童認知能力 的重組和拓展,要有兒童本身已預備好的條件,而非受父母、老師或其他人的塑 型,主動探索中的兒童不僅反映經驗,他們也會改變經驗,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 們也改變了自己。Kohlberg 等人更進一步指出社會與人格的發展有賴認知的發 展,他們主要假設個體的智力發展層次或階段,決定於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 因而決定了他從父母、玩伴、同儕楷模的互動中,將會學到什麼。. 參、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現況 為瞭解現今臺灣地區親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現況,茲將近年有關幼兒社會行 為表現的研究結果整理如下,詳請見表 2-1-2: 表 2-1-2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現況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3 到 6 歲幼兒. 幼兒社會行為表現最多的為獨立和. 蔡玉青、. 祖父母親職參與. 呂翠夏. 和幼兒社會情緒. 自我控制(3.97),其後依次為親和. (2006). 行為之關係. (3.96) 、 利 社 會 (3.54) 、 退 縮 (2.51)、分心(2.51),最少為攻擊 行為(1.76)。 (續下頁). 15.

(29) 展寧寧、. 小學中高年級兒. 國小三到五年. 兒童的社會行為表現最多的為攻擊行. 張益輝. 童的同伴接納、. 級學生及其父. 為,其次為親社會行為,最少為退縮. (2008). 社會行為與父母. 母. 行為。. 新移民子女. 1.. 教養方式的關係 鄧蔭萍、. 新移民子女自我. 宋大峯、. 概念與社會行為. 許銘麟. 之探索性研究. 新移民子女整體負向社會行為高 於正向社會行為。. 2.. (2010). 新移民子女的社會行為表現依次 為:獨立行為(2.40)、攻擊行為 (2.30)、親和行為(2.07)、分心 行 為 (2.06) 、 利 社 會 行 為 (1.36)、退縮行為(1.24)。. 依據表 2-1-2 整理的研究結果可獲知,社會行為現況沒有一致的結論,展寧 寧、張益輝(2008)的研究發現攻擊行為表現最多,其他的研究卻發現獨立行為表 現最多(蔡玉青、呂翠夏,2006;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形成差異的 原因可能是這些研究的對象不同,研究者欲探討現時年齡為四到六歲的幼兒,其 社會行為表現的現況,此為本研究的重要研究動機之一。. 肆、 影響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來源及其相關研究 影響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因素,一般包括環境與個人兩項。對學前幼兒而言, 影響最深遠的環境因素,非家庭莫屬,而在家庭中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大多為母親, 因此,母親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故本研究自 母親的就業狀況及教育程度兩變項來探討;就個人因素主要是針對幼兒自身的背 景變項,本研究主要關注的為幼兒性別及家中子女數兩項變項進行探討。. 16.

(30) 一、 母親背景變項 1. 母親的就業狀況 茲將搜集到有關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詳見表 2-1-3: 表 2-1-3 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淑惠. 母親就業與否、. 幼兒園中小班. 1. 職業婦女之子女的「攻擊行為」. (1981). 親子互動行為與. 兒童及其母親. 與親和行為均顯著多於非職業婦. 子女社會行為. 女之子女。 2. 在依賴行為表現上,雖然未達顯 顯著水準,但亦有職業組兒童多 於非職業組兒童的趨向。. 游淑芬. 母親親職壓力與. 3 到 8 歲一般. 母親就業與否的一般兒童在六項社會. (1993). 兒童社會行為關. 及患先天性心. 行為(獨立行為、親和行為、利社會行. 係之研究---一. 臟病兒童之母. 為、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分心行為). 般兒童和先天性. 親. 上均無顯著差異。. 心臟病兒童的比 較 吳承珊. 母親與教師的管. 新竹地區幼兒. 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與母親的職業. (2000). 教方式對幼兒社. 園大班幼兒. 成負相關,即母親職業指數愈高(表示. 會行為影響之研. 職業之專業程度愈高),子女的「利社. 究. 會行為」愈少。. 17.

(31)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獲知,有學者發現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 現間並無顯著相關(游淑芬,1993);也有學者發現職業婦女的子女在「攻擊行為」 及「親和行為」上較非職業婦女子女多(陳淑惠,1981);亦有學者發現母親職業 之專業程度愈高,其子女的「利社會行為」會愈少(吳承珊,2000)。因此,母親 就業與否似乎和幼兒社會行為表現間的似乎至今尚未獲得一致的結論,故有再探 討及確認的必要。故此,母親就業狀況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間的關係為研究者極 感興趣的課題之一。 2. 母親的教育程度 茲將搜集到有關母親教育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詳見表 2-1-4: 表 2-1-4 母親教育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吳承珊. 母親與教師的管. 新竹地區幼兒. 幼兒的「分心行為」與母親的教育程. (2000). 教方式對幼兒社. 園大班幼兒. 度成負相關,即母親教育程度愈高,. 會行為影響之研. 子女的「分心行為」愈少。. 究 蔣姿儀、. 東南亞新移民的. 臺中市私立幼. 本國籍母親中,教育程度為大學者較. 林季宜. 子女在幼稚園社. 兒園母親為本. 教育程度為國小者,其幼兒的社會行. (2009). 會行爲發展探析. 國籍及東南亞. 為發展較佳。. 新移民的 5 歲 以上幼兒 經由表 2-1-4 的研究結果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愈高,對其子女的社會行為 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如較少有「分心」的行為(吳承珊,2000)。唯過去針對此變 項的研究較少,研究者認為有再確認的必要,故針對兩者的關係再予以探討。 18.

(32) 二、 幼兒背景變項 1. 子女的性別 從得知子女性別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自然地準備符合孩子性別的物品,如女 兒的衣服就是粉紅色,兒子的則是藍色等,父母期待子女能符合社會對男女不同 角色的印象,而幼兒也會由生活週遭的模仿對象中尋求性別角色的認同,並類化 成自己的行為準則(鄭雅婷,2006)。茲將搜集到有關幼兒性別與其社會行為表現 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詳見表 2-1-5: 表 2-1-5 子女性別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淑惠. 母親就業與否、. 幼兒園中小班. 1. 男孩的「攻擊行為」遠多於女孩,. (1981). 親子互動行為與. 兒童及其母親. 子女社會行為. 職業婦女的兒子尤甚。 2. 女孩傾向表現友善的行為,依賴性 行為也較多,在學習能力表現上優 於男孩。. 游淑芬. 母親親職壓力與. 3 到 8 歲一般. 不同性別的兒童在「利社會」、「攻. (1993). 兒童社會行為關. 及患先天性心. 擊」、「分心」行為上有顯著差異,男. 係之研究---一. 臟病兒童之母. 生「攻擊」和「分心」比女生多, 「利. 般兒童和先天性. 親. 社會」表現比女生少。. 心臟病兒童的比 較 羅瑞玉. 國小學生的利社. 國小三到六年. 利社會行為傾向上,不論是關照、救. (1997). 會行為及其相關. 級學生. 助與合作行為傾向,女生均優於男生。. 因素之研究. (續下頁). 19.

(33) 吳承珊. 母親與教師的管. 新竹地區幼兒. 幼兒的性別與其攻擊行為及分心行為. (2000). 教方式對幼兒社. 園大班幼兒. 有顯著負相關;與利社會行為有正相. 會行為影響之研. 關。男生比女生有較多攻擊與分心行. 究. 為,而女生比男生有較多利社會行為。. 鄒啟蓉、. 發展遲緩幼兒社. 3-6 歲發展遲. 性別不同的正常幼兒,其社會行為有. 盧台華. 會行為及相關問. 緩幼兒及正常. 顯著差異,女生在規範性表現較佳,. (2000). 題研究. 幼兒. 而男生在不專注/過動及外向性不適 應行為的頻率上皆高於女生。. 鄭雅婷. 跨文化家庭中主. 學前幼兒的照. 1. 正向社會行為男生表現少於女生。. (2006). 要照顧者之教養. 顧者及教師. 2. 負向社會行為男生多於女生。. 方式對幼兒社會 行為表現之探 究—以臺南市為 例 展寧寧、. 小學中高年級兒. 國小三到五年. 男生比女生表現更多的「攻擊行為」,. 張益輝. 童的同伴接納、. 級學生及其父. 而女生表現更多的「退縮」和「親社. (2008). 社會行為與父母. 母. 會」行為。. 教養方 式的關係 鄧蔭萍、. 新移民子女自我. 國小四到六年. 整體正負向社會行為之表現未因子女. 宋大峯、. 概念與社會行為. 級新移民學生. 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分項方. 許銘麟. 之探索性研究. 面,男童的「攻擊行為」多於女童,. (2010). 女童的「利社會行為」多於男童。. 20.

(34)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獲知,性別不同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會有差異存在。男孩 的「攻擊」及「分心」等負向社會行為表現較女孩多(陳淑惠,1981;游淑芬, 1993;吳承珊,2000;鄭雅婷,2006;展寧寧、張益輝,2008;鄧蔭萍、宋大峯、 許銘麟,2010),而女孩的「親和」及「利社會」的正向社會行為較男孩多(陳淑 惠,1981;游淑芬,1993;羅瑞玉,1997;吳承珊,2000;鄭雅婷,2006;展寧 寧、張益輝,2008;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 然而,亦有研究結果發現性別不同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高淑貴,1990;洪堯群,2000;蔣姿儀、林季宜 2009)。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 致,研究者認為有再探討的必要,而以幼兒性別與其社會行為表現間的關係作為 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2. 家中子女數 兄弟姊妹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有很大幫助,幼兒將由此學會以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和觀感來度量自己,也能從模仿哥哥、姐姐中學習到各種社會允許、合乎期 待的行為;而且,不論是兄弟或姊妹,均能使幼兒有安全感,並教導他如何表現 對他人的愛和關懷(胡海國譯,1976b)。Hurlock 認為家中獨子由於常得到太多 的關懷,會使他們學會以同樣的態度來要求家庭以外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 如此,反而會對他們的社會化帶來不良的影響(胡海國譯,1976a);但鄒啟蓉、 盧台華(2000)的研究卻發現,家中手足數不同之正常幼兒的社會行為有顯著差異, 獨生組(家中僅有一個小孩)比非獨生組(家中不只一個小孩)幼兒有較佳之自主 性行為表現。可獲知目前家中子女數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影響未有一致的結論, 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再探討之必要,故把家中子女數納入研究課題之一。. 21.

(35)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壹、 父母管教方式之定義與內涵 父母是孩子從小最親近的人,也是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在兒童成長期間對其影響亦最深。常言道「一樣米養百樣人」 ,每個家 庭的管教方式都各有不同,在關心教育和家庭的時代裡,吸引了不少學者針對這 個領域進行研究。從過去的文獻中發現,管教方式並沒有統一的名稱,有些學者 以管教方式、管教態度、教養態度或教養方式稱之,在本研究則採用「管教方式」 一詞;在過去所使用之定義也因不同學者所持有之觀點不同而有差異,茲以表 2-2-1 分別陳述如下: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管教方式定義之彙整表 學者. 管教方式之定義. Sears,. 父母的管教方式是與其態度、信念及興趣相互影響,且互有. Macobby &. 相關的,並因此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行為類型。. Levin (1957) 楊國樞(1986). 父母管教方式包含態度及行為兩個層次,管教態度是指父母 在教導子女時所持的認知(知識或信念)、情感(感情緒)及行 為意圖(或傾向);管教行為則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養子女 時,實際表現出來行為及做法。. 王珮玲(1992). 指父親和母親自己所認知到對子女教導時,所表現的態度與 做法。. 王鍾和(1993). 指父母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採用的策略。 (續下頁). 22.

(36) 劉奕樺(1996). 指父母約束或教導其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行為時所表現的態 度、行為、情感和管教技術。. 楊的祥(2003). 指父母在教育、教導及養育子女時所持之認知、行為表現、 情感與信念之統稱。. 陳光安(2009). 指父母親在與子女互動時,欲將其價值認知、情感、態度傳 承予子女,而為其子女所知覺到的態度與策略。. 綜合上表整理可知,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雖不盡相同,但都主要著重於父母 本身對教育孩子所持有的價值觀、信念和情感下,所表現出管教子女的態度與行 為。本研究將採用王鍾和(1993)之父母管教方式的定義,又因為本研究希望得到 的是幼兒真實知覺到的母親管教方式,而非母親主觀認為自己採用之管教方式, 故把「幼兒所知覺之母親對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所採用的管教策略」作為本 研究母親管教方式的概念性定義。. 貳、 父母管教方式之分類 根據過去學者的研究,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可分為單向度 (single-dimension)、雙向度(two-dimension)及多向度(muti-dimension)三種 劃分方式,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單向度(single-dimension). 單向度的劃分方式,把父母管教方式分為若干類別,各類別之間彼此獨立、 不重疊,以下分別說明各學者劃分的類型: 1.. Baldwin、Kalhoun 及 Breese(1945)的研究中,對 125 名 14 歲青少年的家 長進行有關父母教養行為的臨床及統計方法之綜合分析,把管教方式分為 接納型(Acceptance)、民主型(Democracy)及放任型(Indulgence)三類。. 2.. Schaefer 和 Bell(1958)的研究中,把管教方式分為平等(Equalitarian)、 不處罰(Nonpunishment)、嚴懲(Harsh Punishment)、嚴格(Strictness)、 逃避(Avoidance)、表達愛與情感(Expressing Love and Affection)、認 23.

(37) 同(Approval)七種。 3.. Elder(1962)以「父母的支配性」作為單一向度,把父母的管教方式分為 七種類型,包括:獨裁(Autocratic)、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民主 (Democratic)、平等(Equalitarian)、溺愛(Permissive)、放任(Laissez faire)及忽視(Ignoring)。Elder 的研究也發現,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子女 的獨立自主及自信心有影響,在民主寬容的管教方式教導的孩子,較有獨 立自主的性格(Elder,1962)。. 4.. Pumroy(1966)的研究把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五種類型,包括溺愛型父母 (Indulgent Parents)、忽視型父母(Indiffierent Parents)、嚴厲型父 母(Disciplinarian Parents)、拒絕型父母(Rejecting Parents)、保護 型父母(Protective Parents)。. 5.. Hoffman 和 Saltzstein(1967)的研究,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三類:權威的 維護(Power Assertion)、愛的收回(Love Withdrawal)、父母的誘導 (Induction Regarding Parents)。. 6.. Baumrind(1974)認為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實行家庭社會化最有效的方法,而 真正能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只有「父母的權威」這個單一向度,他以此把 父母管教方式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開明權威 (Authoritative)及放任溺愛(Permissiveness)。. 7.. Hurlock(1978)把管教方式分為八類:過度保護(Overprotective)、過度 放任(Overindulgence)、拒絕(Rejection)、接納(Acceptation)、支配 (Dominance)、屈從(Submission)、偏愛(Favorite)及期望 (Expectation)。. 二、. 雙向度(two-dimension). 王鍾和(1993)認為若只以單一向度作區分父母管教方式類型的基礎,會顯得 「見樹不見林」 ,流於籠統描述,因此主張能兼具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 24.

(38) 的雙向度來作區分。有些學者也認為父母的管教方式應包含不同的向度,每個向 度除了對兒童行為有所影響,也可能與其他向度產生交互作用,以下分別說明 之: 1.. Willams(1958)的研究中,將父母管教方式以權威(Authority)及關懷 (Loving)兩個向度來劃分,按此兩向度的高低程度來組合,劃分為五種管 教方式類型,分別為:「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 高權威」 、 「低關懷、低權威」 ,以及這四種類型之間的臨界範圍為「心理上 的未知型」。. 2.. Schaefer(1959)以兩個相互獨立向度:「關愛/敵意(Love/Hostility)」、 「控制/自主(Control/Autonomy)」 ,提出環型模式(Circumflex)把父母的 管教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過度保護型(Overprotective Parents)、 民主型父母(Democratic Parents)、權威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s)、 忽略型父母(Neglecting Parents)四種。後來 Schaefer 注意到分為四種類 的限制,因此把環型模式進一步發展成有十四種父母管教方式。. 3.. Bronfenbrenner(1961)認為有影響父母管教方式有控制(Control)及支持 (Support)兩個向度,按此兩向度的高低程度來組合,形成「高控制、高支 持」 、 「高控制、低支持」 、 「低控制、高支持」 、 「低控制、低支持」四類型。. 4.. Maccoby 和 Martin 在 1983 年的研究中,根據 Baumrind 在 1977 年修正的論 點,提出以要求(Demand)及反應(Responsive)兩個向度,把父母管教方式 分為四種類型: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 、 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寬鬆放任型(Indulgent)及忽視冷漠型(Neglect)。 雖然以上學者主張的向度各有不同,但皆以雙向度來劃分出四個象限,來區. 分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就現實情境來說,雙向度的劃分方式比單向度更顯周延, 且分類得更清晰明確,令人可以一目了然,這也是目前雙向度成為研究者較常採 用的劃分管教方式向度的原因(李雅芳,2005)。. 25.

(39) 三、. 多向度(muti-dimension). 有些學者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接觸層面廣泛,單向度及雙向度都不足以完 整涵括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因此提出以三個向度來劃分,以下分別說明之: 1.. Becker(1964)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有三個向度,分別為:限制-溺愛 (Restrictiveness-Permissiveness)、溫暖-敵意(Warmth-hostility)、焦 慮情緒-冷靜分離(Anxious/Emotional-Calm/Detachment)。並以這三個向 度的交互作用,將父母管教方式分別八種類型:民主(Demorcratic)、過度 縱容(Overindulgent)、有效組織(Organized effective)、過度保護 (Overprotective)、嚴格控制(Rigid controlling)、敵意權威(Hostile authoritarian)、忽視(Neglecting)及神經質的焦慮(Anxious neurotic)。. 2.. Hetherington 及 Frankie(1967)有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模仿行為的影響的 研究中,把父母管教方式以「溫暖(Warmth)」 、 「支配(Dominance)」 、 「衝突 (conflict)」三個層面來劃分。. 多向度的劃分方式,雖然較為全面,但也較繁瑣複雜,因此學者們也較少採 用。因此,本研究採用雙向度的劃分方式,其中研究者最認同的為 Maccoby 和 Martin(1983) 的主張,他們以要求和反應為作為區分父母管教方式的雙向度, 並把「要求」及「反應」兩個向度按高低程度,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開明權威、 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四個類別(參考表 2-2-2),以下分述四種管教方 式的特徵: 1. 開明權威: 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有較多的要求、監控與反應,且對子女的表現會很常 較多的回饋與接納態度,與孩子建構良好的溝通習慣,是以子女為中心 的管教方式。. 26.

(40) 2. 專制權威: 父母非常重視權威,對子女行為提出較多的要求及控制,但給予較少的 反應或情感上的回饋,是以父母為中心的管教方式。 3. 寬鬆放任: 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有較少的要求、監控,但對子女的行為表現給予較多 正向支持的反應,接納子女時用以子女為中心的管教方式。 4. 忽視冷漠: 父母對子女行為有較少的要求或控制,對孩子行為表現也給予很少的回 饋與反應,對子女投入較少的情感與關懷,且很少顧及孩子的需求,概 言之,是以父母為中心的管教方式。 換言之,依據上述 Maccoby 和 Martin 所列出之父母管教方式的特徵,父母 的管教行為表現呈現於下表,詳見表 2-2-3。 表 2-2-2 Maccoby 及 Martin 以雙向度區分之父母管教類型 接納. 拒絕. 反應. 無反應. 以兒童為中心. 以父母為中心. 要求. 開明權威-相互較多. 專制權威. 控制. 的雙向溝通. 堅持權威. 少要求. 忽視、冷漠 寬鬆放任. 較少控制. 不投入感情.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頁 29。. 27.

(41) 表 2-2-3 不同管教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Maccoby & Martin,1983) 管教類型 專制權威. 父母的行為表現 1.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父母的要求。 2. 嚴格限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要。 3. 儘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己的要求。 4. 父母以勒令孩子服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5. 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或討價還價的過程。 6. 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且絕對盡力壓抑來自子女的異 議或挑戰。 7. 子女若做出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時,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常為 體罰)。 8.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為堅定且教導的,但較少感情的投入與支持。. 寬鬆放任. 1. 父母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女表現出攻擊或發脾氣等的衝 動行為。 2. 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限制)來强調自己的權威。 3. 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如有禮貌、舉止合宜)或工作(家務)完 成等方面有要求。 4. 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為,且盡可能自己作決定。 5. 很少要求子女的日常作息(如睡覺、吃飯、看電視的時間…)。 6. 父母對子女給予大量的情感支持,但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開明權威. 1. 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對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規 範準則。 2. 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或準則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或處罰。 (續下頁) 28.

(42) 3. 鼓勵子女的個別性及獨立性。 4. 親子間開放式的溝通。 5. 親子雙方皆清楚的認知彼此的權利。 6. 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納。 7. 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要求是感性(支持)與理性(規定)並存。 忽視冷漠. 1. 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額外時間陪伴或注意 子女。 2. 只要不必長時間或精力與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事要求父母去 作,他們都十分願意。 3. 盡可能的與子女維持距離。 4. 父母對子女的需求常很快的給予滿足(或處理),以避免麻煩(或 不再煩他們)。 5. 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持及堅持的要求或控制。. 資料來源:引自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頁 29-30。. 參考過去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文獻發現,很多研究中在調查父母採用之管教 方式類型的量表或問卷時,多是請父母自行作答的居多。在本研究中為避免父母 作答可能會產生的偏誤,而以王鍾和(1975)參考 Sears(1984)依據幼兒對父母在 日常生活情境中,所給予的獎勵或處罰的反應而編制之「父母養育子女態度」量 表為評量的依據。該問卷以幼兒所知覺之父母管教方式作評量,以圖畫的形式展 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情境,由研究者先講述問題的內容,再讓幼兒依自己所知覺 之父母管教的方式回答。因有感王鍾和(1975)之量表距今已三十多年,恐怕題目 內容會因時代變遷而有所偏差,故採用謝佳芳(民 96)的修訂,把「獎勵」和「處 罰」修訂為「要求」及「反應」兩向度。 29.

(43) 參、 父母管教方式之現況 為瞭解現今臺灣地區母親管教幼兒方式的現況,茲將近年有關母親管教方式 的研究結果整理如下,詳請見表 2-2-4: 表 2-2-4 母親管教方式現況彙整表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吳承珊. 母親與教師的管. 新竹地區幼兒. 母親的管教方式類型依次為開明權. (2000). 教方式對幼兒社. 園大班幼兒. 威(40.6%)、忽視冷漠(33.8%)、寬. 會行為影響之研. 鬆放任(15.0%)及專制權威. 究. (10.5%)。. 楊的祥. 父母管教方式、教 國小學生. 父、母親管教方式類型依次為開明. (2003). 師批判思考教學. 權威(42.4%,43.1%)、忽視冷漠. 行為與國小學童. (31.9%,32.1%)、專制權威(15.3%,. 批判思考能力之. 14.4%)及寬鬆放任(10.5%,. 相關研究. 10.4%)。. 李雅芳. 國小高年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 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類型依次. (2005). 自我概念、父母管 生. 為:開明權威(40.3%)、忽視冷漠. 教方式、教師領導. (30.1%)、專制權威(17.1%)、寬鬆. 風格與生活適應. 放任(12.6%)。. 之相關研究 楊瑛慧. 父母教養態度對. 幼稚園父母. 父母常用的教養態度依次為:愛護. (2006). 幼兒解決問題能. (M=16.97)、保護(M=16.40)、. 力之影響研究. 精神獎勵(M=16.13) 、物質獎勵(M =15.87)、命令(M=15.10)、 (續下頁) 30.

(44) 寬鬆(M=13.77)、物質懲罰(M= 13.27) 、精神懲罰(M=12.00) 、拒 絕(M=10.60) 、忽視(M=9.47)。 陳富美. 親子在教養行為上. 國小六年級學. 在教養行為方面,不論是父母自評. (2007). 的認知差異:預測子 生及其家長. 或子女評估,均顯示父母普遍採用. 方教養知覺的因素. 民主的教養方式,權威及寬鬆教養. 探討. 之施行頻率不高,而忽視冷漠則是 最低。. 林婉玲. 臺中地區父母教養. 臺中縣市幼稚. 父母較傾向採取開明權威型. (2009). 方式與幼兒社會能. 園大班父母. (M=3.20)的教養方式,其次依序. 力之關係研究. 為專制權威型(M=2.36) 、過度保護 型(M=2.24),而以忽視冷漠型 (M=1.78)最少。. 陳光安. 澎湖縣國小學生的. 國小四到六年. 1.. (2009). 家庭環境、母親管教 級學生及其母. 開明權威(96.3%)、專制權威. 方式與親子關係之. (2.6%)、忽視冷漠(.7%)、寬鬆. 親. 研究:以新移民與本. 台灣籍母親管教類型依次為:. 放任(.4%)。. 國籍為例. 2.. 新移民母親管教類型依次為: 開明權威(94.3%)、專制權威 (4.3%)、寬鬆放任(1.4%)、忽 視冷漠(0%)。. 林項爵. 父母教養型態、教師 國小高年級學. 母親的教養型態依次為開明權威、. (2010). 管教方式與國小高. 忽視冷漠、專制權威及寬鬆放任。. 生. 年級學生霸凌行為 之相關探討. (續下頁) 31.

(45) 蕭明潔. 家長教養行為對學. 花蓮縣市學前. 父母教養傾向於開明權威的教養方. (2010). 前幼兒社會能力的. 幼兒父母. 式(8 成以上填答總是如此) ,再者. 影響. 為專制權威(6 成以上填答偶爾如 此) ,而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類型較 不常見(6 成以上填答從不如此)。. 楊雯婷. 母親教養方式與幼. 新北市幼稚園. 母親教養方式以開明權威型最多. (2009). 稚園讀生子女社交. 獨生子女母親. ( 61.72% )、 專 制 權 威 型 次 之. 技巧相關之研究. ( 25.22% )、 寬 鬆 放 任 型 再 次 之 (8.0%) ,而忽視冷漠型則為最低比 例(5.0%)。. 綜合表 2-2-4 中各篇研究結果顯示,在臺灣地區,不論對象是幼兒園學童或 國小學生、填答者為子女或是父母,母親採用的管教方式均以「開明權威型」為 主(吳承珊,2000;楊的祥,2003;李雅芳,2005;陳富美,2007;林婉玲,2009; 陳光安,2009;林項爵,2010;蕭明潔,2010;楊雯婷,2009)。研究者希望以 母親管教方式的現況為基礎,探究會影響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的背景變項有哪些, 此為本篇研究的主要動機之一。. 肆、 父母管教方式與幼兒社會行為表現 人生早年所建立的態度、習慣及行為組型,是決定個體成長後生活適應的主 要因素,早期的社交經驗深深地影響著個體日後對他人的態度及人際關係。當孩 子上幼兒園後,其社會範圍擴展,他必須學習一些被社會接受的態度,學習如何 在團體裡生活(胡海國譯,1976b)。根據環境理論中,家庭是孩子自小最常接觸 32.

數據

圖 1 本研究理論架構模式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ur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ing proficiency in the mother-tongu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Cantonese is most Hong Kong children’s mother-tongue and should also be the mediu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For R-K metho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function) evaluations per step and the order of LTE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urpose of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both Dau-shr'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Buddhist and th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1) Parent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s, vocations, and numbe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changes dimension related to

To find out what kinds of bike-riders’ lifestyle are, which level in ERG Theory they belong to, and changes in Benefits Sought of bike-riders, this study 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