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之研究"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n Electronic Textbooks: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研 究 生:呂惠菁

指導教授:李秀珠 教授

(2)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之研究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n Electronic Textbooks: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研 究 生:呂惠菁 Student:Hui-Ching Lu

指導教授:李秀珠 Advisor:Shu-Chu Li, Ph.D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理學院 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College of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June 2012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iii

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來探討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行為

之研究

學生:呂惠菁 指導教授:李秀珠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

中文摘要

本 研 究 所 探 討 的 教 師 用 電 子 教 科 書 , 是 一 種 以 光 碟 為 載 體 的 數 位 教 科 書 媒 體,它 符 合 了 政 府 所 推 動 的 數 位 學 習 計 畫,讓 教 師 充 分 運 用 數 位 科 技 來 進 行 數 位 化 教 學,也 幫 校 務 繁 忙 的 教 師 提 供 了 一 個 現 成 的 框 架 來 做 為 課 程 設 計 的 參 考,有 效 解 決 大 多 教 師 無 多 餘 時 間 來 設 計 數 位 教 材 的 問 題 。 本 研 究 主 要 是 以 桃 園 縣 及 新 竹 縣 國 中 教 師 為 研 究 對 象 , 首 先 利 用 深 度 訪 談 法 收 集 相 關 資 料 以 作 為 正 式 問 卷 的 依 據,再 透 過 問 卷 調 查 法 來 探 討 國 中 教 師 使 用 電 子 教 科 書 進 行 教 學 的 使 用 動 機、使 用 情 況 及 使 用 後 的 滿 意 情 況 等。從 最 後 回 收 的 190 份 有 效 問 卷 來 進 行 階 層 多 元 迴 歸 分 析 , 分 析 結 果 發 現 ︰ 學 歷 為 一般大學或研 究 所 以 上 的 教 師 , 其 使 用 電 子 教 科 書 的 動 機 是 較 強 的;電 子 教 科 書 使 用 頻 率 較 高 的 教 師 , 其 學 生 學 習 效 益 動 機 是 較 強 的;電 子 教 科 書 使 用 動 機 愈 強 的 教 師,其 使 用 後 的 滿 意 度 也 是 愈 高 的 。 關鍵字:使用與滿足理論、電子教科書

(4)

iv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n Electronic Textbooks: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tudent:Hui-Ching Lu Advisor:Shu-Chu Li, Ph.D

Degree Program of E-Learn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the theory of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eachers’ motiv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on the use of electronic textbook. This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ry to collect data.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192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Hsinchu County and Taoyuan County and 18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by this study.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most teachers used electronic textbooks very

ftequently and considered electronic textbook useful in teaching.Furtnermore, this

study found that motivations were the most powerful factor that accounted for the

satisfactions on the use of electronic textbooks.

(5)

v

致 謝

終於熬到要寫致謝詞的時刻了,心中五味雜陳的滋味真是無法形容!回想起 當初不被家人看好的情形下報考了研究所考試,數度想放棄之餘,還好有舊同事 玫琪的勸說,才鼓足勇氣硬著頭皮去應試。然而考上之後,才知道真正的挑戰才 開始!長達兩年時間,利用夜間及假日進修、念書及寫報告,的確對職業婦女的 我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所幸有親愛的老公文翔擔負起假日奶爸的重責大任,更感 謝女兒昕恩及兒子承軒體恤媽媽的辛苦而努力盡量配合媽媽的要求,讓這充實又 刺激的兩年時光,順利地有一個完美的句點! 能順利畢業,心中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 李秀珠老師,在繁忙的校務 之餘,總是很有耐心地指引我們許多研究的方向,很周詳地指導我們相關的研究 方法與程序,著實讓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獲益不少!再者感謝論文口試教授 周倩 老師及 李峻德老師,能細心地檢閱我的初稿論文,給予我相當寶貴又實在的建 議,讓我的論文內容更加嚴謹與完善! 回顧這兩年研究所時光,很開心認識了不少一路上相扶持的好同學,感謝玫 琪的鼓勵,我才能順利考上研究所;感謝宜昌一起上課討論、一起寫作業報告, 我才能順利解決課業上許多問題;感謝素惠在論文寫作上常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 鼓勵,我才能適時解決論文書寫時所遇到的困境;感謝如芳與我一起在論文研究 上並肩作戰,一起到圖書館的研究小間與論文奮戰;感謝我的學生士雄,在最後 論文收尾階段,幫我解決許多電腦方面及論文格式的問題!最後感謝我親愛的家 人,總在我最需要他們的時刻適時伸出援手的爸媽、總愛幫忙帶小孩的大弟江麟 及幫我解決疑難雜症的小弟榮淇,一直忘了告訴你們,有你們真好! 最後想特別一提的是,因寫論文時的煩悶而逃避去運動的我竟因禍得福瘦身 成功,這可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成果啊!所以當然要給自己拍拍手鼓勵一下,讚啦! 恭喜啦!妳是最棒的! 呂惠菁 謹致於竹北 101 年 7 月 11 日

(6)

v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 iv 目 錄 ... vi 表 目 錄 ...viii 圖 目 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4 三、研究問題 ... 5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5 一、電子教科書 ... 5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 7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之起源與發展 ... 7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之基本假設 ... 9 三、使用與滿足理論之研究架構 ... 10 四、使用媒體的動機類別與滿足需求 ... 12 五、使用與滿足理論之價值與意義 ... 14 六、使用與滿足理論之批評 ... 15 七、使用與滿足理論在新科技上的運用 ... 16 八、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實證研究 ... 17 九、總結 ... 21 第二節 電子教科書的概況與探討 ... 22 一、電子教科書的起源 ... 22 二、國外數位學習相關政策 ... 27 三、國外電子教科書推動現況 ... 28 四、國內電子教科書的發展現況 ... 29 五、總結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4

(7)

vii 一、研究方法 ... 34 二、研究對象 ... 35 三、操作型定義 ... 36 四、問卷編制與施測 ... 3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39 一、敘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 39 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 40 三、多元階層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 4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 41 第一節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 ... 41 一、受訪教師的基本資料 ... 41 二、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 ... 41 三、電子教科書使用後的滿意度 ... 42 第二節 敘述統計資料分析 ... 42 一、教師基本資料 ... 42 二、電子教科書的使用情況 ... 44 第三節 因素分析 ... 50 一、使用動機 ... 50 二、使用後的滿意情況 ... 54 三、使用後的評價 ... 57 第四節 各變項間的關係 ... 58 一、人口變項與使用情況對使用動機的影響情況 ... 59 二、人口變項、使用情況及使用動機對使用後的滿意度的影響情況 ... 61 三、人口變項、使用情況、使用動機及使用後滿意度對使用後評價的影響情況 ... 65 第五節 本節之綜合討論 ... 6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3 一、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動機的相關情況 ... 73 二、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後滿意度的相關情況 ... 74 三、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與使用後滿意度的相關情況 ... 75 四、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使用動機、使用後的滿意度與使用後評 價的相關情況 ... 76 五、結論總結 ... 7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78 一、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 78 二、對出版業者的建議 ... 80 參考書目 ... 81

(8)

viii 一、 中文書目 ... 81 二、 英文書目 ... 84 附錄一:桃園縣新竹縣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調查之訪談大綱 ... 85 附錄二:深度訪談整理文字稿一 ... 86 附錄三:深度訪談整理文字稿二 ... 87 附錄四:桃園縣及新竹縣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使用情況之問卷調查表 ... 88

表 1 深度訪談受訪者基本資料 ... 35 表 2 教師基本資料統計結果表 ... 45 表 3 電子教科書的使用情況統計表 ... 48 表 4 使用動機因素分析摘要表 ... 51 表 5 使用動機之同意程度平均數及標準差 ... 53 表 6 使用後的滿意情況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55 表 7 使用後的滿意情況之滿意程度平均數及標準差 ... 56 表 8 使用後的評價因素分析摘要表 ... 57 表 9 使用後的評價之同意程度平均數及標準差 ... 58 表 10 人口變項與使用情況變項對使用動機之階層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11 人口變項、使用情況及使用動機對使用後的滿意度之階層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 ... 62 表 12 人口變項、使用情況、使用動機及使用後滿意度與使用後評價之階層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7

圖 目 錄

圖 1 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架構圖 ... 11 圖 2 GS 與 GO 的期盼-價值模式 ... 14 圖 3 研究流程圖 ... 32 圖 4 研究架構圖 ... 33

(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在資訊網路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新興媒體與科技不斷地以不同形式充斥在你 我四周,媒體與科技不但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環境。從 世界各國近年來的數位學習教育政策可看出,要因應這股無法擋的數位科技新浪 潮,唯有盡速全面性的發展國家資訊數位學習策略,及落實數位學習教育的計畫, 才能確實有效提升國家的競爭力。身為教育百年樹人計畫的第一線教師,當然被 賦予了無與倫比的重責大任,對於該如何善用已全面提升的教學硬體設備,及充 分運用己身的教學專業,來設計出貼近學生真正需求的數位教學內容,這恐怕已 是每位教師的一大挑戰了。 在傳統升學主義掛帥,考試領導教學情形下,教學現場的教師大都採用傳統 講述式教學法,結果卻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學習成效逐年下滑的現象。 此外,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中,早就期待教師能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與評量方式來適應每個學生的差異性,以培養學生都能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來因應資訊化的新時代(教育部,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又根據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95 年的統計資料指出,80.3%的中小學生表示電腦輔 助教學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有 81.5%的中小學生表示電腦輔助教學能提高 他們的學習效果。由此可知,培育國家新幼苗的每位教師之資訊融入教學能力極 為重要,若能善用媒體科技適時融入實際教學,不但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 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教育部於 2009 年透過「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全面建 置了中小學數位化教學資源環境,每一間教室皆備有一部電腦及單槍投影機或顯

(10)

2 示器;設置有 e 化專科教室的則具備有互動電子白板、群組電腦、顯示器設備、 攝影機等,且能連結校園無線網路或有線環境使用。學校也提供及支援教師在教 學時所需要的教材、軟體,以期教師能方便進行數位化教學。此外,教育部也補 助各地方教育局開辦相關培訓研習及教學觀摩會,以提升中小學教師運用資訊科 技融入課程教學的素養與意願。迄今各縣市中小學教師已受過資訊研習比率皆已 超過全縣教師的 70%。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已具備有資訊融入教學能 力,隨時皆能進行數位化教學課程(何榮桂,2010)。 王曉璿(民 88)在「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一文曾提到,教師認為 以目前的課業份量及時間安排,單單要正常完成每學期的課程進度都已非常緊湊, 更遑論要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教學上。劉美鳳(2010)也提及有教師提到一個 引起許多教師共鳴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資訊融入教學 ﹖若不需要,備課只需 一節課;若需要,備課可能要十小時」。的確,教育現場的許多教師大多身兼導 師或其他行政工作,在校務繁忙之餘,實在很難撥空來設計教學用的數位多媒體 教材。這些因素反而促使許多教師對於使用多媒體數位教學卻步不前,因此,徒 有好的硬體設備,而無切中教師實際需求來解決相關問題,可想而知效果會如 何。 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發展,教育上的應用也隨之不斷的演進。香港政府 2008-09 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香港將全面以電子教科書取代傳統印刷課本。」美國加 州政府於 2009 年 7 月宣布推動「電子教科書計畫」,成為全美第一個提供電子教 科書給學校的州政府(吳明鴻、陳嬿而,2009)。日本政府於 2010 年 4 月成立電 子教科書協議會 (DiTT),開始推動電子教科書導入計畫,預計於 2015 年前將全 面推動到全國中小學校(蔡佩姍,2010)。英國許多小學教室,教室沒有黑板, 教師與學生是透過電腦來進行各科的數位教學。由以上各國的教育政策發展可發 現,這波教科書電子數位化的潮流,即將席捲全世界,為教育上傳統的教學模式 開創新的里程碑。 所謂電子教科書,簡單來說,就是紙本(printed)教科書的電子或數位板

(11)

3

(electronic or digital version)(李宗薇,2009)。若以不同使用者角度來分類,可 將電子教科書分為教學用電子教科書、學習用電子教科書(蔡佩姍,2010)。本 研究者將研究探討的就是教師教學用的電子教科書,是一種以光碟為載體的數位 教科書媒體,實際教學時需搭配電腦與單槍投影機,即可進行豐富多元的資訊融 入教學課程。 此類電子教科書是由中小學教科書出版業者,將書本教科書內容結合許多數 位多媒體教材集結而成的教學光碟。這光碟內含了傳統紙本教科書無法提供的數 位多媒體特性,如圖片放大、平面圖形旋轉、立體圖形的透視拆解、動態地形演 示、模擬科學實驗操作(何冠慧,2009),甚至最新 3D 科技效果、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互動技術、會說話的電子書等等,所有功能措施在 在都讓老師方便設計出既有趣又數位化的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中小學三大教科書出版業者有康軒、翰林及南一,所有出版業者隨 著 2001 年九年一貫新課程的推動,及相關資訊融入教學政策與需求,每年投入 大量研究經費,拜訪專家學者及第一線的教師,到 2007 年開發設計出目前的數 位教科書光碟。翰林版本命名為教學電子書,所標榜的訴求是「資源整合 All in One,數位教學 e 指通」;康軒版本命名為電子教科書,而南一版本命名為數位教 學館。這些電子教科書,讓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結合課本以外的多媒體數位教材, 有時更能連結網路資源及虛擬實境,切合教學現場的需求,可說是教師教學時的 最新工具。 何榮桂(2010)指出,台灣目前所推動的數位學習能否成功,端看教師的理 念與學習者的學習習慣能否轉化,又提及數位學習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來建構 數位學習環境及學習模式,以符合個人差異的個別化需求。劉美鳳(2010)亦指 出,身處資訊時代的教師,要有效學習運用資訊科技來進行教學研究,使資訊科 技成為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工具,以促進專業能力的發展。國小老師林素芬 (2011)表示,使用電子媒體輔助教學,不僅在設計教案或在講解課程時,隨時 都能有全世界資料的全力支援。活用這些球最新資訊,也等於為學生開啟與世界

(12)

4 接軌的窗口。另一國小老師呂建儒(2011)則認為,數位科技融入教學後,教師 可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資訊,再加以彙整成多元的數位教材。此種教學方式, 相當符合目前學生的生活節奏,貼近他們常接觸的生活事物,可說是成功整合的 生活融入教學模式(引用鄒淑文,2011)。 在目前教學現場,政府已打造了「班班有電腦、單槍」的數位化教學環境, 也開辦相關研習以提升教師應用數位科技於創新教學的能力。本研究者所探討的 教師用電子教科書,不但符合政府所推動數位學習相關計畫,讓教師充分運用數 位科技來進行數位化教學,也幫平日校務繁忙的教師提供了一個現成的框架來做 為課程設計的參考,有效解決大多教師無多餘時間來設計教材的問題。因此,教 師在時間不多的情形下,如果能善加利用電子教科書及其他附加連結功能,亦能 成功設計出貼近學生需求及屬個人風格的數位化教材。然而,看似非常實用的電 子教科書,在教學現場使用率卻沒預期的好,故此,研究者想探究這其中奧秘, 想了解有使用電子教科書的教師們之使用動機,使用情況及使用後的滿意情況, 以作為教育界的夥伴的建議與參考。 基於以上因素,研究者想運用大眾傳播理論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觀點,來探 討桃園縣及新竹縣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來進行教學的使用動機、使用情況及 使用後的滿意情況。

二、

研究目的

(一)探討不同背景國中教師之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使用情況與使用動機的相 關情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國中教師之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使用情況、使用動機與使用 後的滿意度的相關情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國中教師之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的使用情況、使用動機及使用 後滿意度與使用後評價的相關情況。

(13)

5

三、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背景與目的的探討,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國中教師使 用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使用情況與使用後的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因此,本 研究想探討的研究問題有︰ 研究問題一、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動機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二、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後的滿意度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三、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與使用後的滿意度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四、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使用動機及使用後的滿意度與 使用後評價有何相關﹖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

電子教科書

電子教科書可分為教師用電子教科書及學生用電子教科書。本文所探討的是 教師用的電子教科書,是一種以光碟為載體的數位教科書媒體,實際教學時需搭 配電腦與單槍投影機,是由中小學教科書出版業者,將書本教科書內容結合許多 數位多媒體教材集結而成的教學光碟。這光碟內含了傳統紙本教科書無法提供的 數位多媒體特性,如圖片放大、平面圖形旋轉、立體圖形的透視拆解、動態地形 演示、模擬科學實驗操作(何冠慧,2009),甚至最新 3D 科技效果、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AR)互動技術、會說話的電子書等等,所有功能是為了 方便教師設計出豐富的數位化教學教材及輕鬆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二、

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理論」可說是大眾傳播理論中閱聽人研究的主流,1974 年

(14)

6 communications)一書出現後,從此才打破了「傳統閱聽人基本上都被視為被動 的接受者」此觀點,而認為人們使用傳播媒體的行為是主動的。此後,傳播研究 的重點從以前的「媒介對人們做了甚麼」轉變成「人們對媒介做了甚麼」。也就 是說,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觀點強調人們有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的潛力,相信閱聽 人有能力去選擇滿足符合他們需求的資訊媒介(翁秀琪,1992)。

(15)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使用與滿足理論

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之起源與發展

早期大多傳播學者對於大眾媒介與閱聽人的研究,都只針對探討「媒介對人 們做了甚麼」,而忽略了「人們對媒體做了甚麼」。然而就在 1940 年代,Herzog 的許多研究中已些許透露出主動閱聽人的想法。直到 1964 年,哈佛的社會心理 學家 Bauer 提出「頑固的閱聽人」的口號,這觀點完全牴觸過去閱聽人是被動的 說法,反而認為閱聽人有能力可以主動去尋求滿足他的資訊。再者英國學者 Blumler(1979)再更深入的研究後提出了「主動的閱聽人」的主動,涵蓋有以 下四個面向:(一)功利性:對自身有用的資訊就會爭取。(二)意向:因為受過 去的動機引導而去使用媒介。(三)選擇性:由媒介使用行為可看出過去的興趣 與嗜好。(四)不輕易受影響:這就是所謂的鮑爾的「頑固」閱聽人(翁秀琪, 1992)。 「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取向」當時會成為一時的研究風潮,要歸功於 1974 年 Blumler 與 Katz 所編著的 「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一書,這本書出現後,才打破了「傳統閱聽人基本上都被視為 被動的接受者」此觀點 ,而認為人們使用傳播媒體的行為是主動的。 從此,傳播研究又跨入了另一個新的領域,研究的重點從以前的「媒介對人 們做了甚麼」轉變成「人們對媒介做了甚麼」。也就是說,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觀 點強調人們有自我了解和自我實現的潛力,相信閱聽人有能力去選擇滿足符合他 們需求的資訊媒介(翁秀琪,1992)。

(16)

8 (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歷程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在大眾傳播研究上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根據許多學者 的研究,它的發展歷程可分成以下四個階段(Katz、Blumler&Gurevitch,1974; Palmgreen、Wenner&Rosengren,1985;翁秀琪,1992): 1. 兒童期(childhood):1940-1950 在 1940 年代仍屬傳播新趨勢的使用與滿足,就有不少學者假定閱聽人是主 動地從事閱聽人使用媒介動機這方面的研究。此階段大多是描述性的研究,故又 稱之為「現象描述期」,例如:Herzog(1944)研究美國家庭主婦收聽廣播通俗 劇的動機;Berelson(1949)研究讀者閱報動機。這一時期研究的重點是某些特 定媒介內容或媒介有甚麼特別的功能,結果研究發現閱聽人接觸媒介的動機非單 一而是具有多樣性(翁秀琪,1992)。 2. 青春期(adolescence):1960 年代左右 這時期研究的重點在於探索個人屬性(心理與社會的整合程度)和媒介暴露 型態之間的關聯性。此時研究方法不只限於描述性的研究,已開始進化到使用量 化方法,學者們多採用社會及心理屬性為獨立變項,而以媒介暴露型態為依變項 (如媒介類型、內容及媒介使用時間)來進行研究。故此時期又稱「變項操作期」。 例如:Freidson(1953)研究社會情境和傳播媒介使用的關係;Maccoby(1954) 研究兒童看電視的心理變項(林東泰,1997)。研究結果發現閱聽人的心理因素 和社會地位與媒介暴露型態有關。由於許多學者們的努力,所以使用與滿足的研 究邏輯程序已慢慢成形,研究邏輯程序如下:(翁秀琪,1992) 產生 導致 不同整合程度→→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的媒介暴露與滿足 3. 成熟期(maturity):1970 年代 此階段以解釋傳播過程中相關的連結為主,故又稱為「解釋期」。直到 1970 年代,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對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了更多有系統的調查研究,再

(17)

9 經過不斷的努力終於確立了早期研究的邏輯步驟。步驟如下:(翁秀琪,1992) 心理的 媒介 媒介暴露 需求得到滿足 社會的 需求→對 的期望→ → 社會的 其他來源 從事其他活動 其他的結果 由以上模型可看出使用與滿足的研究途徑有二:(翁秀琪,1992) (1) 以需求為出發點,即先觀察閱聽人的需求再探究媒介與其他來源如何滿足閱 聽人的需求。 (2) 以滿足為出發點,即先觀察閱聽人的滿足再重新建構閱聽人的心理或社會需 求。 (二) 理論建構期:1980 年代以後 由於使用與滿足研究常被批評為「不具理論性質」,所以有許多學者努力研 究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建構與驗證工作。80 年代以後便有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 主張來建構新的理論基礎,並努力將媒介使用與媒介效果整合為一,再發展成涵 蓋面更廣的傳播模式,例如:Palmgreen 與 Wenner(1985)等人就整合了過去許 多使用與滿足的研究成果,努力以全新、全面性的社會觀點,來尋找出獲得滿足 過程的新定位(翁秀琪,1992)。

二、

使用與滿足理論之基本假設

使用與滿足打破傳統觀點,以閱聽人為出發點來探討人們對媒體做了甚麼, 而 Katz、Blumler 與 Gurevitch(1974)等人對於使用與滿足理論也提出了以下 五項的基本前提假設(翁秀琪,1992): (一)閱聽人是有目的在使用大眾傳播媒體且想藉著使用媒介來滿足心理或社會 需求。 (二) 媒介的主動使用者是閱聽人,所以閱聽人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而不受媒介影

(18)

10 響。 (三) 大眾媒介所滿足的只是人類需求的一部分,且媒介須與其他來源競爭來滿足 這些需求。 (四) 閱聽人是理性的,能了解自身的興趣與動機,且能清楚的表達出來。 (五) 閱聽人不須對大眾傳播媒介下任何的價值判斷。 後來 Palmgreen、Wenner 與 Rosengren(1985:14)將以上五項基本假設略 加修改,整理成使用與滿足取向的八項基本假設,簡述如下(林東泰,1997): (一) 閱聽人是主動的 (二) 大多的媒介使用是具有目標導向的 (三) 媒介必須與其他滿足需求的來源相互競爭 (四) 閱聽人會主動將需求與媒介選擇連結起來 (五) 媒介的使用會獲得很大的滿足 (六) 只靠媒體內容,無法完全準確預測閱聽人的滿足型態 (七) 媒體特質相當程度影響滿足需求的時段 (八) 媒體內容和社會情境都包含獲得滿足的源頭 以上的這些基本假設皆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的理論重心,亦可看出此 理論是從閱聽人的角度來探討媒介的效果。再者可從兩方面來探討這些假設(翁 秀琪,1992): (一) 具有功能論的色彩:認為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求而去尋求資訊以維持心理 平衡。 (二) 表現出理性及個人主義: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需求及使用甚麼媒介來滿足 自己。

三、

使用與滿足理論之研究架構

(19)

11 communications)一書,這本書當中的一段說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架構: 使用與滿足研究取向主要是關注「閱聽人社會的及心理的需求源頭,引發他對大 眾傳播媒體或其他來源的期盼,導致不同型態的媒體使用或其他活動,以致獲得 需求的滿足或其他非預期的結果」(Blumler,Katz,1974:20)(林東泰,1997)。 瑞典學者 Rosengren(1974)以拉斯威爾的 5W 傳播模式為基礎,再以表列 方式列舉了使用與滿足研究的重要結構,並清楚呈現出各結構間的連結,可說是 相當完整的研究架構,其圖表如下: 圖 1 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架構圖(資料來源:Rosengren,1974 , p.271) 以上 Rosengren 的研究架構各個環節,簡述說明如下:(引自翁秀琪,1992) 1. 人類基本需求:根據心理學家 Maslow 的理論可知,人們的需求有高、低層 次的分別。當低層次得到滿足就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羅森袞的研究也發現: 閱聽人使用媒介的三大需求分別為:自我實現、尊重、愛與隸屬感。 2. 個人特質:包括內在的人格特質及外在的社會地位、角色等。 4 2(10) 3(11) 6 1 5 7 8 9

(20)

12 3. 社會結構:包括傳播媒介及其他社會、政治、文化及經濟結構。 4~6. 個人察覺有問題發生時,會設法去解決,為了獲取解決之道而產生行動的 動機。 7. 媒介行為:使用媒介時所考慮的相關問題及衍生關係,如使用時間、媒介內 容、人與媒介的關係等。 8. 其他行為:如傳統的傳播方式及親身接觸。 9. 滿足或不滿足:滿足則繼續使用,不滿足則暫停使用。 10~11. 個人特質與社會結構:使用媒介行為或其他行為得到滿足或不滿足,將 會影響其個人特質及社會結構。

四、

使用媒體的動機類別與滿足需求

許多使用與滿足的相關文獻指出了不同閱聽人的需求及滿足的方式,而根據 英國的一些研究指出,McQuail 等人(1972)發現媒體所提供的滿足功能可分類 如下(引自羅世宏,1995): (一) 娛樂功能:如想逃避枯燥乏味的生活或煩惱,情緒的發洩。 (二) 社交功能:多攝取新資訊或常識對社交的幫助,打發寂寞時間。 (三) 加強個人認同功能:強化自我認識了解、自我肯定及自我探索。 (四) 守望環境功能:尋求攸關自己的利害關係之資訊及如何在社會上安然生存的 資訊。 然而 Katz 等人(1973)認為大眾媒介是人們用來與他人建立關係或逃避別 人的工具。從許多學者所研究的文獻中,凱茲等人共整理出三十五種個人使用大 眾傳播媒體的需求,綜合歸納為下列五大類(羅世宏,1995): (一) 認知需求:獲取資訊、知識與了解。 (二) 情感需求:美學經驗或情感、愉悅。 (三) 個人整合需求:強化個人價值、安定與地位。

(21)

13 (四) 社會整合需求:如強化自己與家人、朋友的接觸。 (五) 紓解壓力的需求:娛樂與逃避。 Mcleod 與 Becker (1974) 從事研究探討閱聽人收看政治節目所獲得的滿足, 結果發現所獲得的滿足有下列幾種:守望環境、得到選舉投票決定的指引、政治 參與性、刺激及興奮、增進自己政治立場或看法(紀東,1996)。 Greenbreg (1974) 也從事探討英國的青少年及兒童觀看電視節目所獲得的 滿足,結果發現所獲得的滿足有下列幾種:習慣、激動、促發、電視有陪伴功能、 輕鬆及娛樂效果、遺忘及逃避(林東泰,1997)。 Rubin(1977;1979) 亦從事研究青少年與兒童觀看電視的動機,結果發現 有以下六個因素:學習、習慣或打發時間、可以作伴、逃避、尋找刺激及消遣(林 東泰,1997)。由以上資料可看出,Rubin 的研究結果與 Greenbreg 有異曲同工之 處。 Levy (1978) 的研究指出,觀賞電視節目的功能有:環境偵察、人際溝通工 具、個人認同、逃避等幾個層面。Palmgreen 與 Raybun 等人( 1979 )更進一步研 究探討觀賞公共電視節目所獲得的滿足,進而分析出以下幾個因素:學習新知識、 作伴、人際溝通工具、消遣、遺忘、消磨時間及娛樂。這結果涵蓋了有關媒體使 用與滿足的所有動機因素,更加證實了與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相當接近(林東泰, 1997)。 Rubin(1983)更進一步研究觀賞電視節目的動機,研究結果有下列五項: 消磨時間或習慣性、資訊性、作伴、娛樂、逃避。此外,他更進一步將收看電視 的動機與行為相結合來研究,結果發現有兩種型態:第一個型態以電視媒體為目 的的,利用它來打發時間、消遣煩悶、尋求刺激、或獲取娛樂等;第二個型態以 電視內容為取向,是以獲取知識、學習新知為主要目的,並非單純以娛樂為目的。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發現,人們使用媒體可分為單純打發時間的習慣性觀看電視節 目,及有目的地選擇使用特定節目來滿足不一樣的需求(林東泰,1997)。 Katz 等人(1974)就在提出「使用與滿足模式的同時」,即表示過閱聽人使

(22)

14

用前的動機與使用後的滿足應該加以區分。為了呼應 Katz 等專家學者的說法, 傳播學界特別提出了「GS」和「GO」的概念(游進忠,1996)。也就是說,探 討「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需同時探究閱聽人使用媒體前的「追求滿足的動機」 (gratificaitons sought, GS),以及閱聽人使用媒體後的「獲得滿足」(gratificaitons obtained, GO)(林東泰,1997)。 Plamgreen et al.(1985)在探討評價、信念、追求滿足、獲得滿足及媒體消 費行為上,指出對媒體特質的信念期望是影響閱聽人追求滿足動機的重要因素; 信念期望反過來也會影響媒體消費行為,進而影響對滿足的獲得。這種反饋現象, 使得追求滿足(GS)與獲得滿足(GO)形成循環性連結;因此可得知,若閱聽人愈常 使用某一固定媒介,其追求滿足(GS)的動機與獲得的滿足(GO)就會越相近。而許 多研究也發現,追求滿足(GS)的動機愈強,其所獲得的滿足(GO)也愈大(引自陳 雪霞、吳武忠,2004)。以下圖表即可看出追求滿足(GS)與獲得滿足(GO)之間的 關聯性(林東泰,1997): 信念期望 追求滿足(GS)→媒體消費行為→獲得滿足(GO) 評 價

圖 2: GS 與 GO 的期盼-價值模式(整理自 Plamgreen and Rayburn,1986)

五、

使用與滿足理論之價值與意義

McQuail 與 Windahl(1993)認為,「使用與滿足理論」可說是閱聽人研究 中的主流,早期大多運用在媒體效果的研究上,然而之後用來研究閱聽人,其最 大的貢獻也就在此,讓研究者能對閱聽人的研究有更完整的描述。

(23)

15 對於大眾傳播研究具有以下的價值: (一) 較重視實質的概念及理論的探討,導正了早期大眾傳播研究中重統計資料而 輕研究理論的缺失,使傳播研究的發展更趨成熟。 (二) 改變過去「刺激—反應」的研究習慣,打破以往研究只問「媒體對人做了什 麼」的傳統,而提出「主動的閱聽人,用媒體做了什麼」的問題。 (三) 事實上仍涵蓋了效果取向範疇在內。藉由瞭解閱聽人使用媒體的動機與被滿 足情形,可測知之其傳播行為的變遷,也就是媒體效果。 使用與滿足研究可說是閱聽人研究的主流,也是傳播領域的重要領域之一, 它的意義可綜合歸納以下五點(翁秀琪,1992): (一) 研究角度改變:從過去注意研究變遷態度及勸服到現在注意閱聽人的需求及 滿足。 (二) 出發點不同:從過去以傳播者、訊息內容為出發點到現在以閱聽人為出發 點。 (三) 變項改變:從過去,自變項是傳播行為,應變項是態度行為改變; 到現在, 自變項是閱聽人需求,應變項是媒介使用。 (四) 是長期效果研究:過去只看短期效果,而忽略長期效果,「使用與滿足理論」 開始注重長期的效果研究。 (五) 是功能性的研究:從個人角度探討媒介對人們產生的影響為何。

六、

使用與滿足理論之批評

1974 年 Blumler 與 Katz 所編著的 「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問世之後,許多學者對於這方面的研究不遺餘力,紛紛提出許

多重要的理論架構及其研究方法,然而伴隨而來的也有許多批評意見,特別是被 指出缺少理論基礎、定義概念模糊不清及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問題等,以下即是針 對使用與滿足研究的缺失所歸納的六點意見(翁秀琪,1992):

(24)

16 (一) 太重視個人資料,故很難將個人資料類推到社會結構層面。 (二) 太仰賴閱聽人的自我報告,也太重視閱聽人的心理狀況,且對需求動機所下 的定義不夠明確。 (三) 當中閱聽人會主動尋求訊息與另一假設相互矛盾,即「人的動機受限於基本 需求及社會經驗」,另有實證研究發現閱聽人對於訊息沒有選擇性。 (四) 此理論對媒介內容極少陳述說明或不重視,有失完整性。 (五) 具功能性色彩,招致許多有關功能論的批評。 (六) 此理論強調主動的閱聽人,也等於替不佳的媒介內容製造者提供藉口,以一 切滿足閱聽人需求來製造媒介內容。

七、

使用與滿足理論在新科技上的運用

1980 年代中期,許多專家學者們注意到新科技、新媒介的出現,並努力研 究在這些新科技、新媒介,探討是否會帶來不同的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及獲得滿 足(Rosengren,Wenner and Palmgreen, 1985; Williams, Phillips and Lum,1985) 使用與滿足理論常被用來檢測新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確實也成功地運用到新

媒介及新科技使用的研究上,例如:研究錄影帶、有線電視與電視遙控器等新的 傳播技術(Williams, Phillips and Lum, 1985; Conway and Rubin, 1991; Walker, Bellamy and Truadt,1993)。

Williams, Phillips 與 Lum(1985)認為新的媒介、新的傳播技術通常能夠滿

足閱聽人以下幾點需求:

(一) 提供了更多元、更快速的方法,讓閱聽人接受到媒介內容。

(二) 提供了更新的方式讓閱聽人來選擇接受到的訊息,並做適當的回應。

(三) 媒介的使用時間被重新分配或縮短。

(25)

17

Williams, Phillips 與 Lum(1985)認為新的傳播科技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傳

播結構,也會帶來更多的滿足機會。也認為新傳播科技的使用將讓原有的媒介使 用研究更加豐富多元。 新傳播科技帶來更多可選擇的媒介,因此使用動機與所獲得的滿足感,在閱 聽人的研究中成了更重要的研究要素(Massey, 1995)。

八、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實證研究

(一) 國外學者的實證研究: J.Bryant 與 D.Zillmann(1984)研究探索個人心理狀態是否會影響收看電視 節目的選擇,結果發現:生活較緊張的學生收看較輕鬆節目的數量,是生活較單 調學生的六倍,且生活較單調學生收看較刺激節目的數量是生活較緊張學生的兩 倍。若換個研究角度來說,生活較緊張學生收看這兩類節目的數量是差不多的, 而生活較單調學生收看刺激節目的量是輕鬆節目的十倍。因此,他們所得的結論 就是:閱聽人確實會因個人狀態需求而對電視節目有所選擇(羅世宏,2000)。 Lometti 與 Addington(1992)測試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電視觀眾的看法:一 是認為觀眾是主動選擇收看電視節目以滿足個人的心理及社會需求;另一觀點是 主張觀眾收看電視是被動的,只是電視播甚麼就看甚麼。研究結果發現,後者觀 點僅有佔很少的比例,亦即大部分觀眾都是具有主動興趣選擇電視節目的(羅世 宏,2000)。 (二) 國內使用與滿足的相關研究: 使用與滿足研究理論傳統上雖以研究大眾傳播的閱聽人為主流,然而時代快 速變遷,新傳媒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許多新興媒體其實仍符合此理論的基本 假設,所以仍適用於此理論的相關研究,針對國內不同媒介內容所做的使用與滿 足的研究,研究者將之分類為網路媒介、電視媒介、印刷媒介、其他媒介等。 1. 網路媒介:

(26)

18 古明泓(93)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結果發現 使用動機有:「同儕交流動機」、「新奇娛樂動機」、「生活便利動機」;使用活動因 素有「影音導向活動」、「訊息導向活動」、「文件導向活動」;使用後的滿足有「情 緒管理滿足」、「關係維繫滿足」、「問題解決滿足」。 蕭智元(96)入口網站使用者對新聞服務使用與滿足之研究,結果發現,使 用者的使用動機因素,有「資訊尋求動機」、「網路特性動機」、「逃離動機」。不 同性別對於使用動機上有顯著差異以及不同的年齡在滿足程度上有顯著的差異, 其他則無顯著差異。 莊懿馨(98)以使用與滿足理論、互動性及網絡中心性觀點探討社交網站黏 著度—以 Facebook 為例。結果發現:社會需求動機、網站互動性會增進對於社 交網站的喜好程度;資訊需求動機會增強使用者進行網站的互動性;社交網站態 度對社交網站黏性有直接正向的影響;網絡中心性對於社交網站態度與黏性不具 調節作用。 王棣鴻(98)社群網站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台灣 Facebook 使用者為例。 結果發現,男性使用者在使用社群網站的「社交關係動機」、「匿名與逃避動機」、 「資訊與學習動機」較女性強烈;且使用者想獲得的滿足為娛樂與放鬆的效果及 獲得有用的資訊。 傅景駿(97)「全球華文網」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臺師大華裔青年語文研習 班學員為例,結果發現其主要動機為「方便學習」,在使用後獲得最高的滿足的 是「生活學習」因素。 黃心怡(99)個人社會網絡服務使用行為之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使用社 會網絡服務的動機愈強,則使用過程中的人際涉入也會比較高;而較高的人際涉 入也會帶來較高的滿意程度;較高的滿意度則可增加使用者對於網站的黏著性。 李宗穎(98)獨立性質多功能交友網站與閱聽人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愛情 公寓為例,結果發現:使用者對媒介使用心態愈明確、媒介特色愈豐富、以及使 用者需求程度愈高,都愈容易幫助使用者透過媒介獲得滿足。

(27)

19 馮文清(95)世新網路電台網友使用行為之研究,結果發現:使用的動機因 素,有「社交需求」、「娛樂需求」、「陪伴需求」、「學習需求」、「資訊需求」,其 中以「娛樂及陪伴需求」的使用動機最強;獲得的滿足因素有「社交滿足」、「陪 伴滿足」、「學習滿足」、「娛樂滿足」、「資訊滿足」,其中以「陪伴滿足」的滿足 因素最強。 賴英豪(93)網路電話使用行為初探—創新特質、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之研 究,結果發現:在使用動機和滿足程度上,本研究發現「實用╱利益性」、「休閒 ╱娛樂性」、「時髦╱心理性」、「社交╱情感性」和「工具性」五個相對應的動機 與滿足因素。其中在使用動機上,「實用╱利益性」動機具有最強的解釋力。在 滿足程度上,「休閒╱娛樂性」和「實用╱利益性」方面是令使用者最感到滿意 的因素。 2. 電視媒介: 謝佳君(98)博弈節目的閱聽人研究─以「至尊百家樂」為例,結果發現: 最大的收視動機為資訊動機,獲得的滿足亦為資訊滿足;教育程度愈高,收看頻 率愈低;男性獲得的資訊滿足顯著低於女性,且年紀愈大,獲得的資訊及互動滿 足皆愈低;資訊動機愈高,獲得的資訊滿足愈高;互動動機愈高,獲得的互動滿 足也愈高。 鄭文蕊 (96)臺北市 Y 世代學生觀賞 SBL 之媒介使用動機與使用行為研究, 結果發現:媒介使用動機依序為「偏好認同」、「資訊獲得」、「媒介特性」、「消遣 娛樂」、「比賽刺激」、「人際關係」、「儀式動機」;媒介使用動機越高,媒介使用 行為則越高。 張家榮(92)台北市大學生對職棒轉播的收視動機與行為及評價之研究,結 果發現:收視的動機有「比賽吸引人」、「滿足個人偏好」、「豐富生活」、「人際互 動與個人需求」及「休閒消遣」;獲得的滿足有「球賽精彩與個人偏好」、「豐富 生活與好奇」、「休閒消遣」及「人際互動」。 劉懿驊(94)大學生與娛樂新聞節目: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延伸,結果發現:

(28)

20 收看的主要動機有「娛樂性動機」以及「資訊性動機」,內容深度的感覺,偏向 於「不專業的」、「淺薄的」與「不重要的」。 3. 印刷媒介: 吳蕙如(96﹚英語學習類付費電子報讀者使用與滿足研究,結果發現讀者使 用的主要動機為「求知興趣」;而讀者使用之後最能獲得「開拓自我與互動」滿 足。 潘姿吟(98)使用者對商業類雜誌網站內容的使用與滿足研究。結果發現, 使用者的最大動機是「實用性」;此外,商業雜誌網站內容「正確性」、「即時性」 和「多元化」等三項使用動機則非常接近滿足,但內容「實用性」、「獨特性」、「可 信任」、「易理解」、「專業性」和「深度」,並沒有達到使用者的期望,其中以「獨 特性」最為欠缺。同時,和男性相比,女性比較會從出於內容「實用性」、「可信 任」、「專業性」和「深度」等動機來使用商業雜誌網站。 蘇麗英(94)線上讀者使用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 路簡訊月刊為例,結果發現:讀者閱讀動機與滿足具正相關,且閱讀動機越強, 其滿意度也越高。而使用動機之因素為資訊尋求、科學專業需求與自我成長;讀 者滿意度之因素為滿足需求、便利搜尋與熱切求知。 林立人(92)股市投資者對「財訊快報」使用與滿足之研究,結果發現:使 用的動機前三項為「蒐集股市資料」、「充實自己股市知識」、「尋找股市投資機會」; 獲得的滿足前三項為「充實股市的知識」、「能夠蒐集資料」、「尋找股市投資機 會」。 4. 其他媒介: 郭曉穎(97)行動加值服務創新與使用滿足之探討,結果發現:影響消費者 「休閒娛樂性滿足」的重要性為:「娛樂性動機」、「創新相容性」及「流行性動 機」。影響「工具性滿足」的重要性為:「資訊尋求動機」、「創新相容性」及「娛 樂性動機」。 張博維(96)學習動機與線上學習工具之使用與滿意度關聯性研究-以文化

(29)

21 大學課輔系統為例,結果發現,學系別在學習動機、使用行為與課輔系統滿意度 具有較多的顯著差異;內在學習動機與使用行為具有正向關聯性,而外在學習動 機則與使用行為不具有相關性。 劉怡玟(92)點對點檔案分享軟體使用行為之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動機依 序為:資訊尋求、便利動機、收藏動機、人際互動、自我成就動機,另外發現年 齡、網路資歷、軟體資歷、性別、所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使用動機上也會有差 異。

九、

總結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大眾傳播學中閱聽人研究的主流,主要是以閱聽人角度 來探討媒介傳播行為,然而現今網路科技新時代,新科技新媒體產品不斷更新, 此理論對於這些新科技媒體的適用性的確與傳統的研究有所不同。Williams 等人 (1985)對於使用與滿足理論如何運用到新媒體科技研究中,提出了幾個思考方 向,如:個人式的互動媒體可發展人際關係、個人化傳播;更多特殊與個人化的 滿足–譬如進行小眾傳播。張博維(96)透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取徑作為起始點, 再利用問卷調查方法,來探討學習動機與線上學習工具使用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郭曉穎(97)採用創新擴散理論及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影響使用行動 加值服務行為因素。劉怡玟(92)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 探討點對點檔案分享軟體使用行為之研究。從以上許多研究可看出,使用與滿足 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在不同面向,包括線上學習工具、行動加值服務及檔案分享軟 體及其他新科技媒介等。 然而,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進行教學的行為,其實亦屬特殊個人化傳播 行為,使用電子教科書新科技媒體,對數十個學生進行互動式的教學傳播行為, 教師是主動使用電子教科書的使用者,希望藉由電子教科書的使用讓使用者的教 學效能提升,因此,使用後可由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教師的教學效能等方面來評估

(30)

22 使用後的滿意情況,此觀點是很符合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另外,可根據研究調查 方法及資料分析技術來了解他們是基於那些使用動機而使用電子教科書?使用 過程中的使用情況為何?使用後的滿意情況又為何?由此便可清楚知道國中教 師使用電子教科書媒介的使用與滿足情況。因此,此理論亦可擴展到本研究所要 探討的教學現場,來研究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進行教學的使用動機、使用情 況及使用後的滿意情況等。

第二節 電子教科書的概況與探討

一、

電子教科書的起源

(一) 國內政府打造數位科技學習環境下的產物 在新科技知識及網路資訊蓬勃發達的時代,數位科技的學習應用早被視為提 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一環,諸多先進國家無不紛紛大力推動相關數位學習科技產 業,面對這股席捲全球的數位科技浪潮,國內政府也大刀闊斧,引導全國上下一 起來推動全民數位科技學習計畫。 首先,國科會於 2003~2007 年推動了為期五年的「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藉由政府機關政策引導,來推動全民數位學習,並縮短城鄉數位落差,以提升國 家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整體競爭力(2008 數位學習白皮書)。 2008 年政府為了擴大數位學習的影響力,整合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 畫」,成為了更全面性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此計畫將充分 運用政府及民間學校各機關的所有資源,結合國內企業廠商,共同合作研發及拓 展各項數位科技成果(2008 數位學習白皮書)。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八項分項目標有:拓展台灣數位 典藏計畫、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數位核心平台計畫、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 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數位教育與網

(31)

23 路學習計畫、語文數位教學計畫、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等。在 數位科技學習方面的願景,可清楚看出此計畫是希望能培植提升數位學習產業, 將數位學習科技深入正規學校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及建立屬台灣文化的 華語文數位教學的國際版圖(2008 數位學習白皮書)。 為了因應「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政府相關機關齊力推動, 在正規教育的應用上,希望所達到的目標有:提升教育體系人員的學習知能並以 數位學習來提升師生資訊應用素養;以數位學習來提升教育體系的教學效能及創 新發展;塑造整體數位學習資源分享環境及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其所推動的策略 之一為數位典藏內容融入中小學教學,就是希望能整合數位典藏及數位學習計畫 成果的數位資源,開發轉化成符合國中小課程架構的數位教材,再實際融入課堂 教學中,並同步建立數位學習資訊網,組織各領域種子教師團隊,辦理各項教案 教材比賽及優良教學觀摩會,藉以推廣數位學習教材資源融入教學(2008 數位 學習白皮書)。 透過以上所介紹的「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及「數位教學計畫」,鼓舞 了國內教科書各廠商開始研發相關的數位教材。本研究所探討教學用的電子教科 書即是在這時代環境下的產物,許多教科書出版業者為了因應數位科技學習的浪 潮及政府大力鼓吹廠商業者努力開發數位學習新科技,所以致力將傳統教科書內 容數位化及內涵許多供教學使用的視聽教材、網路資源,並研究開發多元的數位 功能以取代傳統教具來方便教師使用。 (二) 教科書數位化的時代來臨 國內許多教科書出版業者為了能切合教學現場使用,努力開發全面性的教學 數位資源,並積極收集專家訪談及研究資料,再匯集國內外相關資訊,而發展成 目前國內出版業者相當蓬勃發展的數位教學資源樣貌(何冠慧,2009)。 這些教科書出版業者這幾年來所開發的數位教材資源,從簡單字卡、圖片、 大字報、剪報到影音動畫;從網站工具到光碟 VCD、互動 DVD;從上課前備課、

(32)

24 課堂中教學到下課後評量。只要是教學現場所需要的因有盡有,這些廠商皆能努 力開發出來。此外又因應了政府數位學習教育白皮書政策,等待班班有電腦及單 槍更新硬體設備後,轉而將許多數位教材資源轉化為 VCD、DVD 格式,開發成 現今的教學用電子教科書模式。這些數位教學資源演進的種種措施皆讓教師實際 教學起來更為便利,當然也提升了教學現場的教學成效(何冠慧,2009)。 根據何冠慧所服務的教科書廠商的開發經驗,整體教學資源的發展歷程開始 於 2002 年的電子書包議題,並展開兩岸三地教科書研究交流會及汲取許多國外 成功經驗;2003 年藉由政府科技專案計畫研究及國教數位學習產業供應鏈整合 技術開發計畫,積極接觸數位學習相關業界的資源;至 2007 年底成功推出完全 承襲紙本教科書內容及內含許多數位媒體教材的電子教科書,才開始引起廣泛的 關注與討論。 根據吳志鴻(2010)的研究,國內教學現場教師所使用的教學媒體趨勢,順 應著新科技資訊的發展,以 2000 年為分界,可分為下列三時期: 一、傳統期(2000 年之前):教學現場環境的電腦設備仍不普及,所以教師們大 多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具,教科書也是以紙本為主。 二、萌芽期(2000-2006 年):在政府數位學習政策的推動之下,逐年實現了班班 有電腦的目標,也愈來愈多的教師嘗試實施資訊融入教學。而教科書廠商不 斷地將教學資源數位化,以方便教師的教學使用。 三、開展期(2007-迄今):在 2007 年康軒出版社將附贈的教學資源光碟,命名 為「電子教科書」,正式出現電子教科書的一詞。所有教科書廠商皆不斷求 新求變,積極地開發出更新的輔助功能,以期讓教師更便於教學豐富性及多 樣性,來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提升教學成效等。 在目前的教學現場,電子教科書大致可分為教師教學所使用的及學生上課所 使用的,無論是哪一種,皆是高科技發展數位學習下的時代新寵兒,據周淑卿於 2008 年研究所提的解釋如下:電子教科書(electronic textbooks)瓦解了傳統對 於「書」的概念。因為數位學習內容的快速普遍化,教科書的真正定義已有所改

(33)

25 變,有時候「教科書」一詞也含蓋了某些具有互動功能的教材或多媒體。無論大 家對其內涵與定義有所改變,可確定的是,教科書已不再只是一本裝訂完整的印 刷物了(Waters, 2007)。 的確,自從資訊電腦科技與多媒體影音動畫蓬勃發展之後,教學的教材就不 在侷限在傳統的紙本教科書,加上數位學習環境快速進化與演進,相信未來數位 學習的大趨勢,將從傳統紙本教科書到數位電子書,從傳統教室黑板到互動式電 子白板,從個人電腦邁向學習終端,從網路教是邁向雲端教室,從實體資訊能力 邁向虛擬雲端服務(2010 教育部數位學習產業白皮書)。 目前國內正規教育的國民中學教學現場,由於政府政策的推動,大多數學校 皆達到班班有電腦及單槍投影等硬體設備,非常便利於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 陳瀚儀(民 99)的研究也發現:國中教師普遍認為,與傳統教學比較,採用電 子教科書可提高教學使用看法及效益。但由於大多數教師身兼導師及其他行政工 作,確實有時間在設計數位教材教案上的少之又少;有鑑於此,教科書出版業者 開發的教師用電子教科書即是想從事資訊融入教學卻又苦於無時間精力去設計 的教師的一大救星,只要教師在教學前的備課時間,充分掌握電子教科書的內容, 再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增加或連結其他相關資源,即可完成教學前的備課程序。 如此一來,除了力求實際教學的流暢度外,更讓教師有充分教學自主權及教學內 容豐富化。 在這日新月異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教育學習上的應用不該再守舊不變,如何 善用數位新時代所帶來的高科技產物來增進教學成效,已經是每一個教學現場教 師的一大考驗,本研究所探討的教師用電子教科書即是相當符合數位教材及便利 教學現場的教學利器。但擁有高度教學自主權的教師們,每個人的認知、感受及 教學習慣的差異等,導致電子教科書的使用行為、使用動機及使用後的滿足皆大 大不同,這就是研究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三) 教師用電子教科書的特色 有了教師用的電子教科書,教師不必再攜帶教具包、教學備課用書,也不用

(34)

26 東找西找教學用的講義考卷資料,更可以結合其他數位多媒體相關教材於課程中。 根據何冠慧於 2009 年的研究指出,電子教科書具有下列五項主要的特色: 1. 完全承襲紙本教材 現在的電子教科書,完全同步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透過單槍投影放大到大螢 幕,學生應能快速集中注意力,也有效提高了老師的使用意願與教學成效。 2. 強化紙本之外的功能 數位教材的多元功能,可強化學生在紙本教科書所無法直接觀察和體會的學 習內容。各階段領域都可透過電子教科書的教材設計,領略紙本教科書無法 提供多樣貌學習,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3. 提供數位化輔助工具 電子教科書界面功能除了畫記、標示、放大、書寫、跳頁、快速檢索頁面等 基本功能之外,還增加了各學科的專屬工具。所有輔助工具皆可在任一畫面 隨機使用,大大提升現場教學的便利性。 4. 整合數位教材 電子教科書的設計可將所有數位教材內容整合成 DVD 格式,將教學相關的 影音動畫、圖片、文字、補充文件、題庫、網址等所有連結資料,完全呈現 在課本頁面,活化了原本的紙本教材,也相對提升了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實 用性。 5. 自編教材功能 電子教科書中編輯與儲存功能,可符合教師想自編教材的需求,一方面能整 合自己教學所需的備課資源,另一方面也可強化教科書內容不足的地方,提 供教師充分發展教學專業自主權。 (四) 教師用電子教科書的未來展望 隨著資訊科技及數位科技產業愈趨成熟,許多數位電子產品不斷地推陳出 新,如:電子書、電子白板、學習機、無限互動載具、智慧型手機、電子閱讀器

(35)

27 等,在在都說明了數位學習新時代的來臨;而在國內正規教育數位學習環境中, 教科書出版業者在數位學習產業上持續努力耕耘開發,以期成功打造更好的教學 數位教材系統,但由於許多政策的限制與不足,導致發展過程中常裹足不前,這 中間仍隱藏了許多問題,有待政府機關一同來解決。問題包括:發展數位教材的 認證規範,以提升整體數位內容產業品質;提高數位教材關注的比例,以帶動整 體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進行數位教學及學習成效調查,來做為發展方向的參考; 數位版權的突破,讓師生共享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自創導學式教材走向自學式 數位教材,以提升教育品質及數位產業價值等(何冠慧,2009)。

二、

國外數位學習相關政策

在現今全球知識爆炸性發展及網際網路快速發達的時代,數位學習科技讓所 有學習者隨時隨地彈指之間,即可觸及全世界各地的學習資源。世界各國若要掌 握世界脈動、提升各國競爭力,就得好好把握這新科技時代的數位浪潮,努力建 構各國的數位學習王國。以下是針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大陸等國的數位 學習相關政策的介紹(2010 數位學習產業白皮書)。

美國科技教育辦公室(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於 2010 年公布了為期 五年的「2010 國家教育科技計畫」(NETP 2010),此計畫的目的為希望透過數位 科技來提供具吸引力的學習經驗、內容和學習方法。

英國 BECTA 於 2009 年公布了為期三年的「下一代學習」(Next Generation Learning)計畫,此計畫是希望對於所有任何年齡的學習者,提供一個運用新興

科技優勢來創造的更有趣、有助益及成功的學習經驗,以開發所有學習者的潛 力。

日本教育部於 2009 年 6 月提出了「School New Deal」的資訊教育專案計畫, 主要是為了 K-12 學校營造「21 世紀學校」的教育環境,並希望藉由推動學校資 訊化(ICT)、生態化(ECO)與設施耐震化,帶動全國地區經濟發展與學校教育

(36)

28 活化性。 韓國政府相當重視數位學習產業發展,大力推動「教育制度」與「產業發展」, 希望藉由產業推動教學系統服務與網路電視(IPTV),配合教育制度改革(如 2013 年起將全面導入電子教科書),發展數位教材公開平台、教育資訊專案、教育網 路電視服務(IPTV Service)專案、全國教育服務產業、全球教育服務產業等。 中國大陸教育部於 2008 年推動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 (2010~2020)」中,更以獨立章節來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方案,努力朝 「加快教育信息基礎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建構國家教育管理信 息系統」這三方面來進行,以達到其數位學習發展的願景。 澳洲和紐西蘭的教育部合作組成一個學習聯盟行動 (Curriculum Corporation 和 education.au Limited) (2001-2009),來共同研發網路數位學習課程內容,以利 便學校的教學工作,並將所有教材資源數位化,以確保所有師生能有效率地獲得 的同等的學習資源。

三、

國外電子教科書推動現況

隨著數位電子資訊科技的進步,在教學現場中可應用的數位教材也隨之多元 化,包括電子教科書、電子白板和電子書包等等,都已經在許多歐美、香港、日 本及韓國等地成功導入到學校和相關培訓教育培訓體系,提供最新科技化的教與 學的支援服務。根據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的資料,各國電子教科書目 前推動的現況介紹如下: 日本政府於 2009 年發布了 IT 推動政策「iJapan 戰略 2015」;同時 2009 年底 總務省發佈的「原口願景」中,預計投入 10 億日圓發展協同式學習「Future Classroom」計畫,期望 2015 年前所有的中小學生皆可人手一台電子教科書,預 計 2020 年完成整體發展計畫(蔡佩珊, 2010)。 2009 年,美國加州政府啟動「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教科書計畫,

(37)

29 決定從新學期開始在中小學逐步推出電子教科書。 2010 年,包括 McGraw-Hill 在內的美國主要教科書出版商與軟體公司 Scroll-Motion 達成協定,將他們的教 科書轉換為電子書格式,並為 iPad 開發教科書應用和考試準備課程。 2010 年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宣布,從 2011 年開始,所有小學和初高中學 生將發放紙質的語文、英語、數學教科書,並且同時發放光碟形式的電子教科書。 此外,投資 3000 億韓元,擴大實施「教科教室制」,並於 2013 年全國中小學正 式導入電子教科書教學。

2010 年加拿大多倫多 Blyth Academy 的學生,啟用 Sony Read 電子書閱讀

器閱讀教科書,並希望在 5 年內逐步以電子教科書取代初中和高中學校的紙本 教科書。 2008 年 10 月香港成立「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檢視課本 及電子學習資源的發展情況,2009 年 10 月 ,發展「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 及開展初中的電子學習資源庫,拓寬所涵蓋的學習階段和學習領域。2010 年 11 月,推行為期三年的「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畫。 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政府 2009 年起開始向州內 324 所小學的 2.5 萬名五年級 學生免費提供電子課本,以此取代現有的紙質課本。(資策會創研所,2010) 新加坡教育部 2008 年選出 6 所「未來學校」投入 8000 萬新元,以電子教科 書取代傳統黑板粉筆(資策會創研所,2010)。

四、

國內電子教科書的發展現況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2010)的資料,我國的電子教科書發展現況如 下:2001 年,台灣電子書合作社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的電子書聯盟。2003 年,行 政院預計 5 年內投入新台幣 40 億元,推動全民數位學習。2005 年,行政院數位 內容白皮書指出台灣的電子書市場超過一億元。2008 年,行政院中小學資訊教 育數位內容白皮書規劃自 2008 至 2012 年的願景與目標。2009 年,行政院通過

(38)

30 「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目標於 2013 年促成數位出版產業產值達 1,000 億元。2010 年,行政院擬定數位出版產業短、中、長期之發展規劃;補助 出版業進行數位生產流程,鼓勵出版業者發行數位出版品;推動新書出版品 EP (電子書版本與紙本)同步發行。由此可見,國內數位電子書的相關產業正在蓬 勃發展中,相信未來除了教科書電子化之外,其他如學生用電子書、童書、小說、 益智書籍或其他叢書也會有相關電子書的產品出現,屆時勢必對我們的日常生活 產生很大的影響。

五、

總結

從國外的數位學習相關政策及電子教科書的推動現況可看出,這波數位化新 浪潮的勢力的確無法擋,當然國內數位學習計畫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可是攸 關著國家全民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國內教育單位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 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若能善加利用軟硬體兼備的校園設備,搭配豐富多元的數 位教材,相信我們的下一代的教育環境將能更符合新時代學子的需求,自然而然 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也將隨著資訊融入教學的落實而有所提升,以達到全民數位 學習的計畫目標。因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電子教科書相當於教學現場的數位教 材工具,此數位教材是否如預期地非常實用?而國中教師是如何使用電子教科書? 其使用動機及滿意情況又是如何?這些皆是本研究所要探討了解的問題所在。

(39)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與縣竹縣國中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進行教學之使用 情況、使用動機與使用後的滿意程度,此外,本研究從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來探 討其與使用動機、使用後的滿意情況的相關性,最後再探討使用情況、使用動機 與使用後的滿意情況三者的關聯性。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及本研究目的、研 究問題等資料彙整結果,規劃了本研究的方法與設計,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資料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本研究流程可分為四階段,包括研究準備階段、研究進行階段、研究分析階 段及研究整理階段。如圖 3 所示。 根據 Rosengren(1974)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研究架構圖與本研究的目的及 問題,建構出本研究的架構,研究者將教師教學需求的因素分為社會結構(包括 教學環境及電子教科書的使用情況)與個人特質(包括教師人口便向及使用後的 評價等),因為教學需求而察覺問題及想出解決方法,然後有使用電子教科書的 動機,再將使用媒介行為及其他行為的最後結果,即使用後的滿意情況,再回歸 到社會結構及個人特質上,其研究基本架構如圖 4 所示。 另外,再將研究變項茲分為自變項與依變項,自變項為「教師人口變項」及 「電子教科書的使用情況」,依變項則為「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電子教科 書使用後的滿意程度」及「電子教科書的評價」,主要是要探討教師人口變項及 使用情況對於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滿意程度及評價是否有顯著的關聯性。

(40)

32 階段一:研究準備 階段二:研究進行 階段三:研究分析 階段四:研究整理 圖 3: 研究流程圖 相關文獻探討與蒐集 擬定研究主題與範圍 擬定研究問題與目的 擬定研究方法與對象 擬定訪談大綱 擬定正式問卷 問卷發放與回收 進行問卷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結論與建議 進行深度訪談 整理訪談資料 問卷編碼與輸入 研究發現與討論

(41)

33 圖 4: 研究基本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目的是以桃園縣與新竹縣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使用電子教科 書的使用情形、使用動機及使用後的滿意程度,再分析這些變項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一、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動機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二、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與使用後的滿意度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三、電子教科書的使用動機與使用後的滿意度有何相關﹖ 研究問題四、電子教科書的人口變項、使用情況、使用後的滿意度、使用動機與 使用後評價有何相關﹖

數據

圖  2: GS 與 GO 的期盼-價值模式(整理自 Plamgreen and Rayburn,198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