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立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高莉芬 研究生:劉晉妏. i n U. v. 博士 撰. 中華民國一○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3) 摘要. 灶作為一文明器物,其發明歷經漫長的發展,並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生活器物,具有維繫飲食與生養的重要功能,又在先民器物崇拜的基礎上, 形成豐富且多樣的灶神神話傳說及祭儀。本文以中國漢族灶神信仰為研究對象, 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法,並輔以四重證據法進行考察,首先梳理灶的起源,其次從 灶神神話傳說與祭灶儀式二方面,考察歷代的流變,最後關注灶神信仰於當代發 展的情形及意義,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為例, 觀察當代的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之異同。本文透過歷時性的梳理,試圖考察灶神 信仰的承衍與轉變及其文化意涵。. 立. 政 治 大. 關鍵詞:灶神、神話、祭灶、張恩主、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5)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一、 二、 三、 四、.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3 「灶」的發生與演變研究............................................................ 4 灶神來源研究................................................................................ 4 灶神形象與職司研究.................................................................... 6 灶神圖像研究................................................................................ 7 地方區域之灶神研究.................................................................... 8 祭灶儀式研究.............................................................................. 11. 五、 六、 七、 第三節 一、. 治 政 大 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13 立 研究範圍與對象.............................................................................. 14 ‧. ‧ 國. 學. 研究範圍界定.............................................................................. 14 (一) 「神話、傳說」義界............................................................ 14 (二) 「信仰」定義........................................................................ 16 (三) 時空範圍界定...................................................................... 18 二、 研究取材與類型.......................................................................... 19 (一) 傳世文獻.............................................................................. 19.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四節. (二) 出土文獻與考古材料.......................................................... 21 研究方法.......................................................................................... 22. i n U. Ch. v. e n g c.................................................. hi 第二章 灶的起源與神話傳說之演變 24 第一節 篝火到臺灶:灶的起源與演進...................................................... 24 一、 火的起源...................................................................................... 25 (一) 天然之火.............................................................................. 25 (二) 人造之火.............................................................................. 27 二、 先秦以前灶的起源...................................................................... 31 (一) 篝火...................................................................................... 31 (二) 火塘...................................................................................... 32 (三) 壁灶...................................................................................... 36 三、 秦漢以後灶的演進...................................................................... 39 (一) 陶灶...................................................................................... 39 (二) 臺灶...................................................................................... 40 III.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6) 第二節. 神聖與世俗:灶神神話傳說之流變.............................................. 45. 一、. 灶神與灶神崇拜.......................................................................... 45 (一) 炎帝、祝融.......................................................................... 45 (二) 黃帝...................................................................................... 48 (三) 先炊老婦.............................................................................. 50 二、 灶神神話之承衍.......................................................................... 53 (一) 民間信仰中的灶神.............................................................. 53 (二) 道教信仰中的灶神.............................................................. 55 三、 灶神傳說之類型及轉變.............................................................. 60 (一) 鑽灶型.................................................................................. 61 (二) 打灶王型.............................................................................. 63 (三). 其他...................................................................................... 63. 治 政 第三章 祭灶儀式的流變及其文化意涵 .............................................. 74 大 立 第一節 官方祭祀:五祀之一...................................................................... 74 ‧. ‧ 國. 學. 一、 五祀之祭禱與內容...................................................................... 75 二、 五祀之歷代流變.......................................................................... 82 三、 五祀之文化意涵.......................................................................... 85 第二節 民間祭祀:臘月祭灶...................................................................... 90 一、 時間的確立.................................................................................. 90 二、 儀式內涵:送灶與接灶.............................................................. 94. sit. y. Nat. n. al. er. io. (一) 送灶...................................................................................... 95 (二) 接灶.................................................................................... 101 三、 監察善惡:民間祭灶之文化意涵............................................ 102.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 臺灣當代灶神信仰──以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為例 ...... 110 第一節 臺灣灶神信仰之發展.................................................................... 111 一、 灶神與家宅................................................................................ 111 二、 司命真君與鸞堂........................................................................ 116 第二節 救劫度化:末世之恩主................................................................ 121 一、 二、. 末世:鸞堂信仰之背景............................................................ 121 救世:張恩主進入鸞堂............................................................ 125 (一) 傳承:掌飲食與監察善惡................................................ 125 (二) 轉化:驅邪癘與教化........................................................ 127 第三節 燮理陰陽:宜蘭灶君廟之儀式.................................................... 131 一、 陰事:牽亡................................................................................ 131 IV.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7) 二、. 陽事:問代誌與關輦轎............................................................ 135 (一) (二). 由鸞轉乩:問代誌............................................................ 135 連絡人神:關輦轎............................................................ 136. 第五章 結論 ........................................................................................159. 參考文獻.................................................................................................16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灶作為一文明器物,1其發明經過漫長的發展,自史前時代,人類開始學習用 火後,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從最原始的火堆,再到火塘地灶,而後逐漸形成鍋 臺灶。灶的發明使人類可以有效的運用「火」,不但能以火煮熟食、取暖,更因 火的發光而延長人類日常生活的活動時間,減少了對黑暗的恐懼,灶的重要性, 在原始先民相信萬物有靈的觀念下,進而產生灶神信仰。鍾敬文便指出:. 政 治 大. 靈魂信仰不限於人,也涉及自然神、圖騰,包括人類自身役使的牛馬和使 用的器物。它們有些還被奉為神靈,有牛神、馬神、雞神、門神、宅神、 井神、床神、灶神、倉神、船神等等。這是萬物有靈信仰的反映。2. 立. ‧ 國. 學. ‧. 灶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物,構成萬物有靈及器物崇拜的基礎,進而 產生崇祀行為。. sit. y. Nat. 灶最初具有保存火種之功用,與火密不可分,故灶神與火神更是關係密切; 而灶又作為人類炊煮之重要器物,灶神亦成為掌管飲食的重要神祇,並以「先炊. n. al. er. io. 老母」之形象被奉祀。然而,灶神信仰在之後的發展,並非僅遵循作為掌管火與 炊食的神祇單一條路線,而是具有更加多重的職司與形象。尤其至漢代以後,原 始的灶神信仰漸趨為複雜,與早期的信仰與傳說在主題思想與特徵上,有著明顯 地變化。從家庭生活中以民生作用為主的「掌炊食」,變成以社會化職能為主, 掌有主宰人的禍福、壽夭的司命神。東漢以後,灶神更逐漸發展為天帝派駐凡間 全權代表的身分,成了各家各戶的主要家神。然灶神的來源及其形象、職能仍是 眾說紛紜,究竟灶神的來源為何?又先民對灶神的信仰寄託哪些豐富的內涵?. Ch. engchi. i n U. v. 灶神既作為中國民間普遍崇拜的對象,祭灶儀式的發展更是源遠流長。據目 前可見之古籍記載,祭灶禮儀可推溯至商周時期的「五祀」和「七祀」: 《禮記‧曲禮下》:「天子祭五祀。」3. 1. 2 3. 因「灶」與「竈」二者通同,本文所引之古籍文獻,皆採用原文所使用之字,其餘皆以今字 「灶」行文。 鍾敬文主編: 《民俗學概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頁 14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頁 97。 1.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0) 鄭玄注: 「五祀,戶、灶、中霤、門、行。」4灶即為官方五祀之一。漢代官方沿 襲商周祀灶之風俗,其仍有夏季祭灶之習。然民間流行的祭灶時間卻與官方時間 不同,依現存傳世文獻考察,在《後漢書‧陰興傳》中首次出現於「臘日」舉行 「祭灶」之記載: 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辰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 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己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 羊焉。5 臘月祭灶自漢代開始流行於民間,此一習俗為後世傳承,但祭灶的內容隨著神話 傳說的流變有所不同,進而豐富祭灶儀式的內涵。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記載: 「其日並以豚酒祭竈神。」6,至唐代因灶神與司命神的融合,祭灶禮俗中 可見「醉司命」這一內容,此俗一直延續至近現代。. 政 治 大. 晉時已出現於臘月二十四日夜祭灶之記載,周處《風土記》中云:「臘月二 十四日夜祀灶,灶神羿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7此一習俗流傳久遠,. 立. ‧. ‧ 國. 學. 至現當代仍可在各地歲時記及民謠中見祭灶的相關記載,如河北邯鄲民謠:「糖 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8又江蘇地區的《吳中歲時記》 : 「廿四夜送灶。 9 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 ;根據民國時期由臺灣 省通志館整裡撰寫的《臺灣省通志稿》 (十卷‧1950-1965 年鉛印本)中,亦可見 臺灣地區在年終歲首有類似習俗:. sit. y. Nat. io. al. er. (十二月)二十四日,治牲禮祀神,謂之「送神」。10. n. (正月)四日,為接神日。每家備祭品供奉,謂是日灶君與眾神自天而回, 故虔誠以接之。11. Ch. engchi. i n U. v. 時至當代,廚具設備的發展與先進,依憑灶具而發展的神祇崇拜,也因應時代之 演變及地域之不同,而進入到民間教派當中,既傳承舊有的神話傳說與祭儀又進.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 ,頁 97。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 《後漢書》 (臺北:鼎文 書局,1981 年) ,頁 1133。 6 【梁】宗懍著,【隋】杜公瞻注,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年) ,頁 239。 7 【晉】周處: 《風土記》已散佚,今散見各處,而守屋美都雄有輯本,詳見氏著: 《中國古歲時 記の硏究──資料復元を中心として》 (東京:帝國書院,1963 年) ,頁 295-319。 8 此民謠收入於蕭放: 《話說春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頁 34。 9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年) ,頁 461。 10 丁世良、趙放主編: 《中國地方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下) 》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年) ,頁 1369。 11 丁世良、趙放主編: 《中國地方民俗資料彙編(華東卷‧下) 》 ,頁 1365。 4 5. 2.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1) 行改換。灶神信仰源遠流長,為考察此一信仰的歷代流變及當代實踐,本文擬以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為題目,希望能透過本研究系統梳理及釐清灶神神 話傳說與祭儀的相關問題,並深入考察灶神信仰所蘊藏之深層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可歸納為如下數點: 一、 考察灶器的起源及其演變,了解灶與先民生活的實際狀況。 二、 溯源灶神神話之源頭,及其神話之承衍,並考察灶神傳說如何對原有的神 話進行轉化,呈現不同之樣貌。 三、 針對官方與民間祭灶儀式相關記載,梳理歷代祭灶儀式的發展與演變,並 深入探析儀式背後之文化義涵。 四、 考察當代臺灣灶神信仰,並結合具體實例──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分 別從神話傳說及儀式二者,探索灶神信仰在當代的承衍與轉變。. 第二節. 立. 治 政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大. ‧. ‧ 國. 學. 灶作為與人類居家息息相關的生活器物,具有維繫飲食與生養的重要功能, 而灶神亦為中國民眾普遍崇拜與祭祀的對象,其祭儀的發展更是源遠流長,因此, 歷來關於灶神與祭灶的研究成果豐碩。. sit. y. Nat. 目前學界對於灶神的研究面向多元,其中,綜合性專業論著為楊福泉《華夏 諸神‧灶神卷》12,此書為海峽兩岸第一本以灶神信仰為研究主題的專書。此書. n. al. er. io. 分析、整理灶與灶神的起源與發展,敘述系統完備,且在祭灶禮儀的演變歷史脈 絡上有較為詳盡的梳理;廖海波《世俗與神聖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 究》13一文,從灶神信仰的歷史發展角度論述灶神的來歷,並梳理灶神所承載的 世俗生活觀念,最後更著重在灶神相關文學作品,探討灶神原型在敘事和象徵兩 個層面的守舊和翻新。該文羅列祭灶習俗如黃羊祭灶、送灶上天、灶糖祭灶、接 灶等,以及與祭灶相關習俗如送窮、跳灶王、老鼠嫁女等,提供筆者研究的視角 與材料,然其在祭灶儀式部份主要聚焦於表面事項之分析,對於儀式背後所蘊藏 的深層文化意涵,仍有可以深入討論的空間。.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上述綜合性研究外,依照目前蒐集與彙整的相關文獻,大致可分為以下 幾個面向進行探討:一、「灶」的發生與演變研究;二、灶神來源研究;三、灶 神形象與職司研究;四、灶神圖像研究;五、地方區域之灶神研究;六、祭灶儀 式研究。. 12 13.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 (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 年) 。 廖海波: 《世俗與神聖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 論文,2003 年) 。 3.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2) 一、「灶」的發生與演變研究 灶作為灶神的物質載體,其形成與發展是為研究灶神神話傳說的重要基礎, 但對於灶的相關研究,目前所見前人研究較少,僅一本較為相關的研究專著,為 楊福泉、鄭曉雲《火塘文化錄》14一書,深入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火塘灶神文化, 透過田野調查資料,詳實介紹少數民族的火塘、火塘灶神與相關的火塘文化。其 中,該文對於比較漢族灶神、神性、祭灶禮儀與禁忌等對本論文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期刊論文針對灶具之產生演變之研究者,如林天順、林敏〈灶頭、灶 神、灶畫〉15一文中分為三章,第一章灶頭,透過歷時性方式,詳細梳理柴灶的 起源和發展,並探討海鹽柴灶的特徵及砌灶民俗,搭配圖像解說,更清楚呈現歷 代灶具之型態變化,為研究灶具來源之重要參考文獻。丁詩瑤、顧平〈灶具發生 的民俗動因及圖像化表徵〉16一文,主要從藝術學角度分析灶具,並指出灶具的 設計及灶神崇拜貼近日常體驗,民眾亦通過圖像方式表達出對於灶神偶像崇拜的 心理。而趙偉〈江淮分水嶺中部地區民間灶臺研究〉17一文中,梳理灶臺的發展, 並針對江淮分水嶺中部地區深入研究區域內民間灶臺的類別與結構特徵,此外, 更提及區域民居建築特徵與灶臺位置的聯繫,該文所提出的建築與灶臺空間,雖 僅簡單描述未深入研究,但仍提供筆者關注此二者的聯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灶神來源研究. Nat. sit. y. 自古以來對於灶神的起源尚未達成共識,相關的傳世典籍中,灶神的來源亦. n. al. er. io. 有不同的說法,探討成果豐碩,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火與火神崇拜; (二) 動物崇拜;(三)女性先炊現象。 (一) 火與火神崇拜. Ch. engchi. i n U. v. 司灶之神在遠古萬物有靈的宗教氛圍中逐漸形成,然而並非有灶即出現灶神, 灶神之產生與人類生活的要素和人類文明的動力──火以及火崇拜意識密切相關, 18. 火是灶文化的重要因素,亦為首要因素,因此,先民多將火神與灶神混為一談。 有學者研究指出灶神起源於火神崇拜,如民俗學家張紫晨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 14 15. 16. 17. 18. 楊福泉、鄭曉雲:《火塘文化錄》(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 林天順、林敏: 〈灶頭、灶神、灶畫〉 , 《浙江工藝美術》2007 年 03 期(2007 年 9 月) ,頁 7490。 丁詩瑤、顧平: 〈灶具發生的民俗動因及圖像化表徵〉 ,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 2014 年 03 期(2014 年 6 月) ,頁 116-119。 趙偉: 〈江淮分水嶺中部地區民間灶臺研究〉 ,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5 年 06 期(2015 年 6 月) ,頁 81-83。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 ,頁 41。 4.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3) 19. 一書提及祭灶之俗遍及各地,它來源於對火神的崇拜。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 自然崇拜》20則指出作為家庭保護的火神,即民間普遍信仰的灶神。 而楊福泉詳細梳理炎帝、黃帝、祝融如何演變為灶神,認為此為人們把自然 火引進居室這一人類用火史來在神靈世界中的反映。21廖海波則提出火神成為灶 神,乃為神性共性化的結果。22又李立〈文化價值含量與漢代灶神話傳說的演變〉 23 主要考察漢代的灶神信仰,該文指出漢人透過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漢人觀照自然 和人事的哲學思想,成為漢代宗教神學的思想基礎,故因火與灶有密切關係,使 先民將火神與灶神相聯繫,漢人便將神話傳說中的三位火神──炎帝、祝融、黃 帝都歸向於單一的灶神,灶神亦凝聚三位火神的神性特徵,體現漢代灶神崇拜的 獨特之處。 既然「火」作為灶與灶神形成之重要元素,其象徵意涵則須進一步考察,而 對於「火」與「火神」之相關研究成果豐碩,本文將列舉與灶神、祭灶二者較為 相關者。首先,關於火的類型與象徵意涵,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 論歐洲篝火節習俗時,提到條頓民族將火分成兩種,一為重要節日的「淨火」, 一是日常的「文火」 ;斯拉夫民族也將火分為「活火」和一般的火。24而灶之火兼.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含日常之火與重要節日之火,其二者的轉化與內涵為何,提供筆者進一步思考。. ‧.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25一文中,指出「火」具備 動能義、光明義、並使得道德實踐具足動力因。該文提及,在五行當中唯有「火」 行特別彰顯否定性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力道,它與各大教「懺悔」 、 「罪」之 意識有銜接之處。此與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的傳說及灶神發展為職掌司命是否. sit. y. Nat. io. al. n. (二) 動物崇拜. er. 有關聯,可待進一步考察。. Ch. engchi. i n U. v. 其次,認為灶神乃由動物崇拜化生而成。如德國漢學家葉乃度(Eduard Erkes,1891-1958)認為漢族灶神乃是一個蟾蜍居於爐灶之中。楊堃的〈灶神考〉 26 一文中,透過語源學、文字學等多個學科方面著手,探討灶神之來源。從古文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 (臺北:南天,1995 年)。 何星亮: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 (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2 年) ,頁 377。 21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 ,頁 59-70。 22 廖海波:《世俗與神聖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究》,頁 2。 23 李立: 〈文化價值含量與漢代灶神話傳說的演變〉 ,《孝感師專學報》1997 年 03 期(1997 年 8 月) ,頁 67-72。 24 [英]詹姆士‧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 教之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年) ,頁 946-990。 25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 《清華學報》第 43 卷第 4 期(2013 年 12 月) ,頁 555-598。 26 楊堃: 〈灶神考〉一文原載北平中法漢學研究所 1944 年出版的《漢學》第一輯,本論文引用版 本為 1986 年校訂,收於楊堃: 《楊堃民族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年) ,頁 16219 20. 5.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4) 灶字的本字「竈」入手進行考釋,論證蛙與灶的關係,並提出最初發明或司灶者 乃為以「蛙」為圖騰的原始部族。此說法引起諸多討論,並陸續有多位學者提出 不同的灶神研究觀點,均是針對〈灶神考〉一文加以引申或批評。 袁珂〈漫話灶神與祭灶〉27與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28則從音韻學 角度進行分析,依《莊子‧達生》 : 「灶有髻」的說法提出蟑螂說,認為禪(即蟑 螂)此類灶上所常見的靈物,曾被原始先民認為是灶神的代表與象徵。劉瑞明〈灶 神神話研究補說〉29則贊同袁珂說法,並指出灶馬因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語意, 因此也可能與其他生活在灶附近的昆蟲相關,如蟋蟀與促織。 (三) 女性先炊現象 有學者認為灶神應來源於以女性為先炊之現象。楊堃〈灶神考〉一文中指出 社會演化由圖騰時期進入初期農業時代後,社會大權操諸婦女之手,家庭組織則 為母系氏族,司奧之職屬婦女,而奧灶之神自然亦是老婦或先炊。30而任軍〈灶 神考源〉31一文,針對前輩學者將灶神來源分類為「火神說」 、 「圖騰說」 、 「昆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說」三類,加以分析批判,並指出學界關於灶神起源的探討,忽視典籍中關於「先 炊」的記載,此文從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之中,論證灶神的前身 為「炊母神」。. sit. y. Nat. 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灶神為女性不僅是上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而主要與 女性長期從事炊事活動有關,如楊福泉認為火神與灶神為女性這一現象是火與人 類居家生活之後有密切聯繫後產生的,反映婦女在生活中掌烹煮食物的家務與居. n. al. er. io. 家生活之灶所產生的密切聯繫。32 三、灶神形象與職司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中國灶神信仰的來源頗為複雜,因此不同脈絡下的灶神信仰亦產生不同 的灶神形象,即使是同一脈絡下的灶神信仰,灶神形象也會隨著時代變遷,受到 不同思潮或宗教影響而有所改變。 對於灶神形象相關研究,如詹石窗、張秀芳〈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 ,33文中. 27 28 29. 30 31 32 33. 209。 袁珂: 〈漫話灶神與祭灶〉,收於袁珂:《神話論文集》(新北:漢京,1987 年) ,頁 154-158。 丁山: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 ,頁 337-338。 劉瑞明:〈灶神神話研究補說〉 (2003 年 1 月) ,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年 01 期,頁 77-82。 楊堃: 《楊堃民族研究文集》 ,頁 162-209。 任軍: 〈灶神考源〉, 《中國史研究》1999 年 01 期(1999 年 2 月) ,頁 156-165。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 ,頁 84。 詹石窗、張秀芳: 〈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 , 《世界宗教研究》1994 年 01 期(1994 年 3 月) ,頁 6.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5) 從火神話的考察入手,進而探討火神與灶神的關係,揭示灶神演變的規律,指出 灶神與火神皆經過「女性神─兩性神、配偶神──男性神」的過程。此外,更指出 與火神相比,灶神形象演變的過程中,具有老齡化、世俗化、隊伍擴大化等特點。 最後,提及祭灶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賦予新義,然此部分可惜因以形象為其 考察重點,未能於祭灶習俗之處詳加探討。 又林繼富〈灶神形象演化的歷史軌跡及文化內涵〉34一文中,將灶神形象分 為三期,分別為「原始灶神」 、 「道教灶神」 、 「民間俗神」三階段,又第一階段「原 始灶神」中,其形象又可分為「自然神」 、 「動物神」與「女神、男神(半人半獸)」 三種;第二階段「道教灶神」其形象則為女性小神;至「民間俗神」階段,灶神 形象則變為普通人,並對灶神予以否定及嘲諷,使其成為浪子、好吃、好色等角 色。林繼富認為宗教的催化乃為灶神形象演化的重要因素,且逐漸走尚世俗化的 道路。該文對灶神形象演變的詳細梳理與文化內涵探討,極具參考價值。. 政 治 大. 除灶神形象外,灶神的職司亦為學者們所關注,如蔡伊達的碩士論文《灶神 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35使用比較故事學方法,廣泛整理、比較故事主 題與情節異文,分析民間故事蘊含的思想意識與創作動機,並從民間故事中分析 歸納出灶神的主要形象為「一家之主的家宅保護神形象」與「察善錄惡、賜福降 災的監察者形象」二類,但此處筆者認為其所歸納總結,應屬於灶神的神職,而 不應將之視為灶神的形象,尤其對於二者內容敘述與論證,多談及灶神的職司與 功能,應更偏向於神職考察。. 立. ‧. ‧ 國. 學. Nat. sit. y. 另外,有學者針對灶神具有司命之神職進行深入考察,如余欣〈敦煌灶神信. n. al. er. io. 仰稽考〉36一文中,則綜合運用敦煌占卜文獻和具注曆,結合傳統典籍、農書、 類書和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資料,對灶神信仰進行考辯,從文獻考證中可見 灶神與司命神合流,並職司生死。又儲曉軍〈唐前司命信仰的演變——兼談人為 宗教對民間神祇的吸收與改造〉37一文中,以考察司命神為主軸,梳理先秦至魏 晉南北朝的司命信仰,指出隋唐以後,司命逐漸與灶神合流。. Ch. engchi. i n U. v. 四、灶神圖像研究 關於灶神圖像的相關研究,目前主要針對兩種不同的材料進行討論。第一種 材料為漢墓出土的明器中出現與灶神相關之圖像,如崔華〈試析漢代陶灶上的「灶. 34. 35. 36 37. 81-92。 林繼富:〈灶神形象演化的歷史軌跡及文化內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年 01 期(1996 年 1 月) ,頁 99-105。 蔡伊達: 《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 (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 。 余欣: 〈敦煌灶神信仰稽考〉 ,《敦煌學輯刊》2005 年 03 期(2005 年 9 月) ,頁 155-160。 儲曉軍:〈唐前司命信仰的演變——兼談人為宗教對民間神祇的吸收與改造〉,《宗教學研究》 2010 年 03 期(2010 年 9 月) ,頁 153-156。 7.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6) 神」畫像〉38一文中,以南陽漢墓出土的陶灶為主要的考察對象,發現陶灶上可 見單身女性灶神,亦可見一男一女相對而坐的灶神夫婦形象,透過陶灶上出現的 灶神畫像佐證文獻記載灶神為夫婦二人之說最早可溯源至漢代。該文提供珍貴的 圖像史料,並指出我國古代的灶神信仰史上,漢代乃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刻。 第二種材料主要針對年畫進行蒐集與研究,並大多以美術研究為進路,探討 灶神年畫的藝術性與民俗禮儀之關聯。如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39一書中,對 中國近代民間祭灶儀式的灶神神禡版畫進行廣泛收集,且將神禡進行圖版分析與 構圖意義介紹,並為灶神神禡的歷代沿革與地方特色進行說明,對於逐漸失傳的 民間灶神神禡有蒐羅保存之功。 苟雙曉、徐人平〈年畫分類及功用探析〉40一文中,專門研究新年時城鄉居 民張貼於居室內外門、窗、牆、灶等處的刻繪的繪畫作品,並探討年畫視覺語言 的語意分類及特徵、語意的傳遞基礎及模式以及年畫語言的藝術特徵。該文依據 地點及功用分為三類,其中一類即為「灶神類」,指出灶神類的造型較為單一, 並以《東廚司命》為主,表現「求吉」 、 「納福」的語意,雖其關注焦點為視覺語 言的編碼規則以及傳遞模式,但其所蘊藏的語意,亦可提供本論文參考。.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另外,亦有針對地方區域的年畫進行深入研究者,如劉少牛〈試論灶王圖像 的內涵——以濰縣年畫中的灶王圖像為例〉41一文中,以山東地區流行的灶王圖 像為例,通過分析其形式特徵並結合民間的祭灶習俗和傳說來探討灶王圖像的內 涵,以揭示民俗禮儀和民間美術的關係。又鄭倩倩《齊魯楊家埠年畫灶王形象研 究》42以圖像分析為基礎,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 sit. y. Nat. n. al. er. io. 深入探討楊家埠灶王形象與民俗、與人們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繫,指出灶王形象以 及其風俗內涵印證著民間的審美風尚變遷,具有引領大眾向善、向美之功用。. Ch. i n U. v. 綜上所述,灶神圖像的研究較多著重於年畫,且從美術角度切入,討論藝術 的教化與功用,而較少從形象角度切入,然而亦可提供本論文作為溯源灶神形象 的線索之一,並運用於新年節日中象徵意涵的考察。. engchi. 五、地方區域之灶神研究 此部分可分為針對「少數民族」以及「區域性」的灶神信仰考察。相關前人 38. 39 40. 41. 42. 崔華: 〈試析漢代陶灶上的「灶神」畫像〉 , 《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6 年 10 月) , 頁 56-60。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臺北:渤海堂文化,1993 年) 。 苟雙曉、徐人平: 〈年畫分類及功用探析〉 ,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年 03 期 (2012 年 7 月) ,頁 6-9。 劉少牛: 〈試論灶王圖像的內涵——以濰縣年畫中的灶王圖像為例〉 , 《裝飾》2008 年 04 期(2008 年 6 月) ,頁 139-141。 鄭倩倩:《齊魯楊家埠年畫灶王形象研究》 (江蘇:江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5 年) 。 8.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7) 研究成果參【表 1-1】。. 作者. 論文題目. 丹巴拉姆. 林繼富. 珞巴族灶神論析. 《民間文學論壇》1996 年 02 期(1996 年 6 月) ,頁 53-58。 《西藏民俗》1998 年 02 期(1998 年 5 月) ,頁 36-. 藏族的灶與灶神. 37。. 野牧. 李洪智. 《西藏文學》2000 年 02 治 政 大期(2000 年 4 月),頁 13珞巴族祭灶神與狗崇拜 立 14。 淺議互助縣土觀村土族灶神信仰. ‧. 海 熱 提 江 • 烏 斯 維吾爾族的灶崇拜 曼. 《宗教學研究》2007 卷 1 期(2007 年 3 月) ,頁 122124。. 廖彩吉. 《青年文學家》2014 年 26 期(2014 年 9 月) ,頁 175。. al. v i 《東南亞研究》 2006 年 03 n 漢族、越族民間灶神信仰之比較 Ch U 期(2006 年 7 月) ,頁 87engchi 研究 n. 徐方宇. 91。. 林繼富. 《民俗研究》1997 年 01 漢族、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較研 期(1997 年 2 月) ,頁 66究 70。. 陸沅昕. 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 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民 較研究 俗學碩士,2010 年。. 侯井榕. 《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 會——人類學高級論壇》 三江六甲人的火、火塘、灶神文化 2002 卷(2002 年 5 月), 頁 405-415。. 梁莉莉. 「家西番」地區祭灶神習俗的象 《青海民族研究》2003 年. 究 區 域 性 灶 神. er. io. 廣西壯族灶神信仰研究. sit. y. Nat. 漢 族 與 他 族 比 較 研. 《青海民族研究》2006 年 03 期(2006 年 7 月) ,頁 65-67。. 學. 族 灶 神 信 仰 研 究. 索南多杰. 藏族灶神瑣聞. 《中國西藏(中文版)》 1996 年 02 期(1996 年 4 月),頁 48-49。. ‧ 國. 少 數 民. 文獻出處. 9.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8) 作者 信 仰 研 究. 論文題目 徵符號思考.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臺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 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 灶君堂為例 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2010 年。. 陳蘭. 淺談湖南地區祭灶慣用祭品. 《青年文學家》2012 年 17 期(2012 年 7 月) ,頁 251。. 《民俗研究》2012 年 05 治 政 湖南漢族崇火習俗 (2012 年 7 月) ,頁 51大期57。 立 論當代臺灣灶神信仰型態. Nat. sit. y. ‧. 【表 1-1】. 收於張家麟: 《多元.詮釋 與解釋:多采多姿的臺灣 民間宗教》 (臺北:蘭臺, 2016 年),頁 76-120。. 學. ‧ 國. 吉成名、. 張家麟. 03 期(2003 年 9 月) ,頁 66-69。. 《廣西地方誌》2007 年 02 客家人的灶文化──以博白縣大 期(2007 年 7 月) ,頁 58安村客家飲食文化調查為個案 61。. 黃林 相 關 研 黃雪珠 究. 馬洪遠. 文獻出處. er. io. 相關少數民族的灶神信仰研究,包含藏族、珞巴族、土族、維吾爾族、廣西 壯族等。部分少數民族由於長期交通隔絕、文化封閉或發展較緩,保留濃厚的初 民社會文化,因此,上列少數民族的灶神信仰材料,尤為重要和珍貴。 43首先,. al. n. v i n Ch 少數民族的灶神形象有別於漢族灶神傳說,如部分藏族的灶房畫有白色的蠍子, engchi U. 它是龍女的化身,有時也作為灶神崇拜。44又如珞巴族其灶神形象為狗。45其次, 灶神對於上列少數民族而言,乃為地位崇高的家神,如廣西壯族地區,人們便認 為灶君是家神僅次於祖先的第二大神。46其相關禁忌與祭儀亦與漢族有不同之處。 而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比較,亦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如林繼富〈漢族、少數民族 灶神信仰比較研究〉一文中,47從文化背景、形象、職能、灶神祭祀等四個方面 比較兩者差異性,更可見漢族與少數民族對於灶神信仰態度的不同,尤其灶神的 地位,於漢族而言為家庭小神,但少數民族則將其視為祖先神與保護神。以上研 43 44 45 46 47. 林繼富:〈珞巴族灶神論析〉 ,《民間文學論壇》1996 年 02 期(1996 年 6 月) ,頁 53。 索南多杰:〈藏族的灶與灶神〉 ,《西藏民俗》1998 年 02 期(1998 年 5 月) ,頁 37。 林繼富:〈珞巴族灶神論析〉 ,《民間文學論壇》1996 年 02 期(1996 年 6 月) ,頁 53-58。 廖彩吉:〈廣西壯族灶神信仰研究〉 ,《青年文學家》2014 年 26 期(2014 年 9 月) ,頁 175。 林繼富: 〈漢族、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較研究〉 , 《民俗研究》1997 年 01 期(1997 年 2 月) ,頁 66-70。 10.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19) 究提供本文豐富材料,可透過少數民族之灶神信仰,釐析灶神較為原始之面貌。 區域性的灶神信仰研究,大多針對中國某地區的灶神傳說與祭灶儀式進行考 察,亦可以此觀察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在不同地區發展與流變之情況。首先,灶 神神話傳說在不同地區,因融合當地文化,而有不同故事內容,如梁莉莉〈「家 西番」地區祭灶神習俗的象徵符號思考〉一文,48指出「家西番」漢藏雜居村落 的民間灶神信仰,呈現藏民族傳統習俗與漢式灶神觀念融合為一體的特色。當地 流傳祭灶神在臘月二十四日的內容中,提及「玉皇決定讓『家西番』由窮變富, 給一個小伙子說媒並配了一個漢族的員外姑娘。」由此可見,此傳說乃為當地藏 族和漢族文化及風俗習慣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再現。筆者認為不同區域的灶神 傳說,亦為考察灶神傳說流變的重要材料。其次,表格所列論文中,亦針對各地 區的祭儀,包含祭祀日期、祭祀原由、祭品、禁忌、特殊習俗等進行考察,從中 可知祭灶儀式雖多有相同之處,但仍受地區影響,而有不同的內容。其中,黃雪 珠碩士論文《臺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灶君堂為例》一文,49雖以臺灣地區 的灶神廟為考察對象,但亦梳理臺灣灶神信仰的祭儀與禁忌,可作為臺灣地區的 重要文獻之一。張家麟〈論當代臺灣灶神信仰型態〉一文,50以臺灣地區為主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考察對象,時間範圍以當代為主,其將臺灣之灶神信仰型態分為「鸞堂中的灶神」 以及「家庭中的灶神」二者,並以臺灣地區信徒對於灶神的屬性、灶神擁有的功 能和臺灣信徒祭拜灶神的科儀三方面為主軸進行開展。其中,張家麟透過實地田 野調查考察臺灣鸞堂所蒐集到豐富的鸞堂善書材料,亦作為本文研究的重要參考 材料。. sit. y. Nat. io. n. al. er. 六、祭灶儀式研究. i n U. v. 灶與灶神相關研究中,除了上述所列五類,另外亦有針對「祭灶儀式」之研 究,為清楚呈現學界的研究面向,以下擬分為兩部分探討,分別為綜合性研究、 專題分析研究。. Ch. engchi. (一) 綜合性研究 綜合性研究指廣泛討論祭灶儀起源、意義、功能等相關問題。從目前所蒐羅 的相關研究,祭灶儀式大多見於春節專著,以及節日綜合研究專書中。如李英儒、 蕭放、常建華等人,研究多為祭灶儀式文獻整理與爬梳,論及相關祭灶儀式起源、 48. 49. 50. 梁莉莉: 〈 「家西番」地區祭灶神習俗的象徵符號思考〉 , 《青海民族研究》2003 年 03 期(2003 年 9 月) ,頁 66-69。 黃雪珠: 《臺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灶君堂為例》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 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 張家麟:〈論當代臺灣灶神信仰型態〉 ,收於氏著:《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臺灣民 間宗教》 ,臺北:蘭臺,2016 年,頁 76-120。 11.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0) 並列舉相關灶神與祭灶傳說。又李英儒〈趣談灶節過小年〉一文中,51從節日主 題出發,故將「灶節日」前後相關節俗一併納入討論,如迎玉帝。該文亦羅列灶 日相關詩頌,為本論文提供豐富的材料。而常建華〈祀灶〉一文中,52則另外指 出「趕亂歲」與「口數粥」等相關節俗,以上與祭灶儀式相關之節俗,皆提供筆 者豐富的材料與啟發。 除此之外,三位學者皆提及祭灶儀式與驅儺儀式之聯繫,其中蕭放在〈醉司 命──祀灶與民間信仰〉53一文中,便提及:「後世灶神信仰不僅復合星神崇拜, 還將古代歲末行儺驅疫的時季儀式歸併到灶儀中。」並點出通過祀灶可達到時空 淨化之目的,此一觀點對本論文極有啟發。 目前亦有許多相關節日叢書,內容提及祭灶儀式,或獨立為灶節、或合併於 春節之中進行論述,但此處僅列舉較為重要及整理、爬梳較為詳細者作為代表, 用以標舉祭灶儀式於節日、節慶專書中所呈現的研究概況。. 立. (二) 專題分析研究.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專題分析研究指對於祭灶儀式之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與分析者。首先,歷來 學界對於祭灶起源此一問題有較多的關注,尤其著重於祭灶時間的確立。由於祭 灶儀式的時間從形成之初至今歷經多次轉變,針對祭灶時間的流變過程,主要研 究者有李現紅,其〈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54一文中,透過 歷史文獻、出土文獻及出土材料,從官方祀灶和民間祭灶兩方面考察祭灶時間。 其中詳細推論祭灶時間逐步由夏季確定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並指出官. sit. y. Nat. n. al. er. io. 方之灶神信仰明顯受到民間信仰影響,頗具有參考價值。. i n U. v. 其次,有關祭灶儀式的意義闡釋方面,有較多學者予以關注,如沈利華〈「祭 灶」民俗文化心理論析〉55一文中,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認為中國民間廣泛 流傳之祭灶舊俗是為狹隘的功利傾向。但祭灶習俗流傳千年,其對於人民之重要 性應不僅只於此,對於此一說法仍有討論之空間。. Ch. engchi.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56一文,以韓愈〈送窮文〉 為主要文本,探討「送窮」一俗,其發現某些地方將送窮與驅儺或祀灶視為一. 51 52 53. 54. 55 56. 李英儒:《春節文化》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年) 。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 (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 蕭放: 〈醉司命──祀灶與民間信仰〉 ,收於氏著: 《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 (北京: 中華書局,2002 年) ,頁 237。 李現紅:〈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 《民俗研究》2012 年 03 期(2012 年 7 月) ,頁 50-60。 沈利華:〈 「祭灶」民俗文化心理論析〉, 《學海》2005 年 05 期(2005 年 7 月) ,頁 141-146。 康保成: 〈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 , 《民俗曲藝》第 83 期(1993 年 5 月) ,頁 245259。 12.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1) 事,故提出晦日送窮,是在上古驅儺、祀灶神的影響下,於中古時期產生的一種 民俗活動,該文考察送窮與祀灶二者之關聯,並指出可能與送、迎結合的祭祀 儀式相關聯。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57 主要探討「掃除」儀式在「過年」期間之功能與象徵意涵,其中第三章論及「灶」 隱含「家」的空間象徵,與掃塵、送窮二者在節/劫日中的作用,對本論文之研 究極有啟發。而白楊《神聖與世俗──荊楚年俗新解》58以伊利亞德神聖與世俗 的觀點出發,用民間信仰中的神聖時空觀解構年俗儀式。其中關於神聖空間裡, 著重考察門、灶、井、廁,闡釋其空間對荊楚俗民的宗教內涵。 綜上所述,學者各自從不同角度與研究理論出發,考察不同面向,有值得參 考之處,亦有待商榷之部分,期望能在前輩學者之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七、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政 治 大. 在上述前人研究成果中,已略述與本論文相關的研究概況及可進一步拓展 之處,以下擬對此提出三項綜合觀察。. 立. ‧ 國. 學. (一) 研究多集中於灶神神話傳說. ‧. 從蒐羅的前人研究中可見,歷來學者對於灶與灶神形象及歷史淵源發展的討 論較為豐富,祭灶儀式相關研究則較少。尤其針對灶神的來源、形象、神職等占 大多數,雖然大多學者對此進行討論,卻眾說紛紜,例如灶神的來源,即可分為 火神說、圖騰說、老婦說,又各說灶神來源中實指為何對象,亦有多種說法與猜. sit. y. Nat. n. al. er. io. 測,究竟各說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何?又是否可從中找尋灶神神話傳說中的最原始 意象,仍有進一步研究之空間。. Ch. (二) 民俗事象描述多,文化意涵分析較少. engchi. i n U. v. 爬梳祭灶儀式歷來相關研究後,發現歷來前輩學者對於祭灶儀式多偏重於民 間之祭灶儀式之探究,對於灶亦作為官方五祀之一的考察則相對較少。其次,民 間祭灶儀式之研究又大多出現於節日綜合研究之專著中,此類節日綜合研究大多 作為提供給常民文化閱讀之書籍,側重於民俗事項的整理及歸納為主。此一研究 模式事實上為歷來節日研究的主要趨勢,雖有助於瞭解節日的整體風貌,卻容易 流於節俗形式的表象敘述,而未能較深入儀式中所蘊藏的文化意涵。誠如彭兆榮 所述:「做儀式研究,除了要重視儀式的外在的、物質的、分析性的功能外,還 要特別重視它的整體性內在功能。」59故本文將分別針對官方五祀及民間祭灶儀. 57. 58 59. 周謝宏: 《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 白楊: 《神聖與世俗──荊楚年俗新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年) ,頁 28。 13.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2) 式進行表層形式整理、歸納外,更重要的是二者文化義涵的內在分析,並以此比 較祭灶儀式在官方與民間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三) 研究當代灶神信仰者少 綜觀上述前人研究,以當代灶神為主要研究者較少,目前所見,除張家麟及 黃雪珠二位針對臺灣的灶神信仰進行研究外,則幾乎不見其他相關研究,儘管灶 神信仰隨著廚房設備的進步,而有逐漸沒落的現象,但臺灣地區則將灶神信仰融 入於鸞堂之中,繼承原有之信仰,又有所轉變,對於此一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由此可知,歷來學界較為著重於灶神神話傳說方面,對於祭灶儀式的深入式 研究較少,且對於當代灶神信仰研究者更是寥寥無幾,故筆者欲在前輩學者之研 究基礎與豐富的成果上,進一步深入探討與考察。. 第三節. 立. 治 政研究範圍與對象 大. ‧ 國. 研究範圍界定. ‧. 一、. 學. 本文研究範圍與對象分為以下兩部分: (一)研究範圍界定、 (二)研究取材 與類型。. Nat. sit. y. 本文研究範圍界定,分為三部分,一為針對本論題中的「神話」 、 「傳說」進. n. al. er. io. 行義界,二為針對「信仰」定義其概念並說明特點。最後,則界定本文研究之時 空範圍。. Ch. (一) 「神話、傳說」義界. engchi. i n U. v. 關於神話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學者依其學科理論重點,各自提出其側重 的義界,日本學者大林太良曾說:「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多少學者研究這 個問題就有多少個神話定義。」60如英國學者 K.W.博勒(Carsten K.W. De Dreu , 1966-)在為《不列顛百科全書》 (1973-1974 年版)所撰的《神話和神話學》一文 中指出:「神話是一種具有隱含而非明言的絕對權威的記敘文。它們敘述超越塵 世但又基於塵世的事件或事態;所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完全不同於人所經歷的普通 歷史年代;這種記敘文中的主人公通常是神或別的非凡之物(比如動物、植物、 最初的人或者改變人的狀況的特有的偉大人物) 。」61又,中國神話學者王孝廉亦.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 《神話學入門》 (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年) , 頁 31。 61 [英]K.W.博勒(Carsten K.W. De Dreu)著,劉光耀譯: 《神話和神話學》 ,收於中國民間文藝 60. 14.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3) 指出:「神話是古代民眾以超自然性威靈的意志活動為底基,而對周圍自然界及 人文界諸事象所做的解釋或說明的故事。」62 對於神話定義的討論異彩紛呈,甚至出現廣、狹義之分,並引發學界熱烈討 論,但就如同關永中所言:「沒有一個有關神話的定義能使所有的學者接受。」 63 高莉芬先生便對於關永中所指出最低限度的神話定義,64綜合而論為: 「神話就 是故事體裁的象徵表達,寓意著超越界的臨界,並道出莊嚴而深奧的訊息。」65 在灶神神話相關文本中,其中亦可見其呈現超越的象徵講述之神話特點。 然而,因神話與傳說和民間故事之界線較為模糊,常有重疊與混雜之處,於 是,有多位學者曾對神話與傳說提出界定,66如袁珂認為: 什麼是神話?什麼是傳說呢?這是很難遽下斷語的。因為通常我們並沒有 把神話和傳說加以嚴格區分,傳說也還是被當作神話的。如果要加以區別, 則大略說來,神話漸漸演進,做為神話裡的主人公漸接近於人性,敘述這 漸進於人性的主人公的事跡的,就是所謂的傳說。總而言之,神話和傳說 不同,是傳說以隨著文明進步,漸排斥去神話中樸野的成份,而代以較合 理的人情味的構思與安排。67.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灶神的神話在長期的口頭流傳中,亦持續不斷地被重新創造與改造,而逐漸流為 傳說,二者之間實際上難加以嚴格區分。李豐楙先生對於神話與傳說的研究便提 出:. sit. y. Nat. n. al. er. io. 中國神話學的研究受限於神話出現時間的定位問題,即如何確定其時間的 久遠與事件的神聖,以此斷限神話、傳說或故事等階段。這樣的研究取向 是狹義化的,將使神話素材的使用限於殘缺不全,忽略了神話本身在不同. 62 63 64. 65 66. 67.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所研究部編: 《民間文學理論譯叢》第 1 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年) ,頁 48-4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 (臺北:聯經出版,1977 年) ,頁 1。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 (臺北:臺灣書店,1997 年) ,頁 8。 關永中對於中外定義分陳的「神話」一詞的定義,指出最低限度應該蘊含以下四個重點: (1) 它是象徵的表述。 (2)它是故事體裁。 (3)他寓意著超越界的臨現。 (4)它蘊藏著莊嚴而深奧 的訊息。見氏著: 《神話與時間》,頁 9。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頁 3。 如魯迅對於神話與傳說之分別提出: 「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進於人性,凡所敘述,今謂 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見氏 作: 《中國小說史略》 (臺北:五南,2009 年) ,頁 20。另外,譚達先亦分辨二者道: 「神話的 主人公是神,或半人半神,他的狀貌、才能、功業,具有誇張怪異因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傳說的主人公則是人,他的狀貌、才能、功業,雖具有想像虛構因素,可以具有較多的浪漫主 義色彩,但是更接近人間。」見氏作: 《中國神話研究》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 ,頁 25。 袁珂: 《中國古代神話》 ,收於《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年) , 頁 9-10。 15.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4) 時代仍具有持續性。68 神話的研究應對於整個神話在發展與演變,作系統性且全面的理解與分析,如此 才能真正瞭解其中所蘊藏的豐富內涵,故本論文擬以李豐楙先生的神話傳說觀點, 採取較廣泛之定義,將與灶神相關的神話、傳說一併討論,藉此探討其象徵意涵。 (二) 「信仰」定義 本文題目採用「信仰」一詞,而何謂「信仰」?社會心理學家黎明所說: 「決 定人生和歷史的真正因素,就是信仰。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它永遠構成人類精神 生活的主要部分。一種信仰也許被人推翻。但繼之而起的又是一種新信仰。假如 一個民族的信仰發生變遷,必有整個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隨之而起。」69從黎明 所述,可見信仰對於人類之重要性。學術界對於信仰一詞則有不同的定義,在《現 代漢語詞典》解釋信仰為「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 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70賀麟在《文化與人生》一書中則將信仰定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為「信仰是知識的形態,同時也是行為的動力,也可以說信仰是足以推動行為的 知識形態。並且可以說信仰是使個性堅強,行為持久,態度真誠,意志集中的一 種知識形態。」71辛世俊則認為信仰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人們對一定 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等觀念體系的尊崇和信服,並將它奉為自身嚴行的準則 和指南。72雖然各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信仰進行界說,但其共通點為都將信 仰理解為一種以「信」為核心的心理狀態,且此種心理狀態足以指導人的生理行 動。. io. sit. y. Nat. n. al. er. 辛世俊羅列出「信仰」具有的四項特點,分別為「主觀性」 、 「超越性」 、 「可 變性」、「群體性」: 1.. 主觀性. Ch. engchi. i n U. v. 人的信仰是人作為主體的證明。他能夠在精神上把握客體,他懂得自己同外 部世界的關係。他要力求弄清外部世界的來源,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他要對 世界的本質、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思索和探究。而這一切都是動物所不具有的。 信仰的物件必定來自客觀世界,但信仰得以確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依賴於客觀。 客觀反映到主觀裡來要經過一系列認識過程和階段。或是真實的反映,或是虛假. 68 69. 70. 71 72.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頁 108。 轉引自賀麟: 《文化與人生》收於《民國叢書》(第 2 編第 43 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1947 年) ,頁 15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年) , 頁 1275。 賀麟: 《文化與人生》 ,收於《民國叢書》 (第 2 編第 43 冊) ,頁 151。 辛世俊:〈論宗教的信仰功能〉 ,《宗教學研究》2005 年第 Z1 期(1995 年 6 月) ,頁 52。 16.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5) 的反映,一旦形成信仰就具有了主觀的形式。 2.. 超越性. 信仰的超越性具有多方面的含義,一是信仰物件的超現實性。信仰的產生離 不開現實,非科學的信仰也有客觀的原型或根據,但現實事物本身並不是信仰的 物件。二是信仰是主體對未來之物的一種價值追求。信仰就是對所望之事的確信 的盼望,就是對未見之事的確證。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們前進的動力, 就在於信仰主體確立了一種希望和追求。信仰的超越性在於它能夠把人從它所處 的物質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 3.. 可變性. 信仰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這 主要表現在,信仰追求的目標一旦達到,就會出現新的追求,新的信仰。另外, 信仰的可變性還表現在人們由一種信仰轉向另一種信仰。由於外在條件的變化和 認識的轉變,從而引起信仰主體改變信仰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政 治 大. 立. ‧ 國. 群體性. 學. 4.. ‧. 就信仰作為一種精神現象而言,它主要是指信仰主體對一定信仰對象所表現 出來的感情、態度和行為,但信仰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信仰觀念、信仰領 袖、信仰組織、信仰儀式及與信仰相關的偶像、聖跡等組成的一整套信仰體系。 信仰既是個體的事,又是群體的事。因為任何個人都離不開社會。社會是個人賴 以存在的形式。從這種意義上說,信仰既是精神現象,又是社會現象,既是個人. sit. y. Nat. n. al. er. io. 行為,又是群體組織行為。73. i n U. v. 本文主要探討乃為信仰之中的「民間信仰」,民間信仰的產生從遠古時代人 類的認識活動遠遠不足以把握自然界運動變的客觀規律,又因生產力極其低下, 必須屈服於自然,也因此透過一種擬人的神祕力量加諸於自然物或自然力之上。 一方面,人類把萬物的「靈」作為一種異己的、神秘的力量來崇拜,以此緩解自 身與強大的自然界對立帶所來的恐懼心理;另一方面,人類接近、模擬自然物或 自然力,試圖借助這種相似性而同化於自然物或自然力,求得庇護,因而形成了 大量神秘的觀念、神話、傳說、特定的儀式和禁忌風俗習慣,這些原始思維形式 透過不斷地傳承、變異,形成了種種信仰的形式,並成為人們信奉,甚至成為支 配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 Ch. engchi. 董曉平指出「民間信仰」的主要特徵為具有「多神信仰」 、 「自發性」與「功 利性」 。 「多神信仰」即為不問為什麼,認為有靈力、有力量就信,一些信仰現象 根本無法解釋; 「自發性」則是帶著明顯的散漫和言傳的特點,其信仰對象之多、 73. 辛世俊:〈論宗教的信仰功能〉 ,《宗教學研究》2005 年第 Z1 期(1995 年 6 月) ,頁 52-53。 17.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6) 範圍之廣,表現形式之複雜,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概念和有效的控制手段;「功利 性」它的發生與傳播,與實用的功利目的的緊密相連,這種功利性使民間信仰很 容易與人為宗教相融合,在實際生活中發生重覆信仰的現象。74 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的產生,從原先作為一器物,卻因其對人類有功,而成 為具有神靈掌管的一方地,也因其具有功利性質,不但流播於民間信仰之中,更 進入宗教之中,形成更為多元且複雜的神祇信仰。 (三) 時空範圍界定 根據本文之研究目的(詳參第一章第一節),將分為四部分進行考察,分別 為:一、灶器的發展,二、灶神神話傳說,三、祭灶儀式,四、當代的灶神信仰。 以下將針對上述四部分,進行本文之時空範圍界定。. 政 治 大. 第一部分,本文將考察灶器的起源及其演變,了解灶與先民生活間的密切關 係。灶最主要之功能即為炊煮食物,但在灶發明之前,人類已有用火熟食的記錄, 而炊事設備的演進乃經歷三階段,第一階段為篝火,第二階段為火塘,第三階段 則為灶,75為能完整了解此一進程,本文將從人類用火的起源開始,一路考察至 臺灶的出現與定型,至秦漢時期,臺灶逐漸成為定式後,漢以後的臺灶基本上延 續著秦漢時期的形制,故本文對於灶器的發展演變,將時間範圍界定於舊石器時 代至兩漢時期。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黃河流域乃為中國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先 進地區,先秦典籍所載的傳說時代的歷史,基本上也是以此地為背景,因此,觀 察灶器的演進將以中國黃河流域為主要考察範圍,並旁及中國其他地區以作為輔.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證。. i n U. v. 第二、三部分將分別考察灶神神話傳說與儀式,從灶器發明以後,其成為人 類生活中重要的器物,也因為灶有功於人,又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人類便認為 此一重要的地方,乃具有神靈。然中國地區幅員遼闊,各地區之灶神信仰因應當 地的地理環境與生活、風俗習慣等影響,而呈現多樣化之灶神形象,其中,以漢 族與少數民族在形象上的差異較大(參前人研究探討),受限於時間因素,本文 將以中國地區的漢族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此外,經筆者廣泛蒐羅與灶神相關之傳 世文獻,由於資料相當有限,又因本文乃欲對灶神信仰進行歷時性的梳理,因此, 將拉長時間段落,時間範圍從先秦至近現代,試圖釐析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漢 族的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是如何的被言說與展演。. Ch. engchi. 灶神信仰源遠流長、流傳至今,至明清時期,閩粵一帶的漢人渡海來臺,並 帶著原鄉的信仰一同傳入臺灣,一方面傳承既有的灶神信仰,一方面有對其予以. 74 75. 董曉萍:〈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 《民俗研究》1995 年第 2 期(1995 年 5 月) ,頁 82。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年) ,頁 151。 18.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7) 轉化,呈現多元之色彩,也可見灶神信仰於不同區域之特色,因此,第四部分對 於當代的灶神信仰將以臺灣作為主要考察的地區,並觀察從明清漢人渡海來臺以 後至現今灶神信仰的變化。 二、研究取材與類型 本文欲探討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依前節所界定之研究範圍,研究材料上 的取材,則分為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考古材料三方面。 (一) 傳世文獻 就目前可見相關的傳世文獻材料大致可分為四類:1、古籍與類書;2、歲時 文獻;3、地方志;4、民間傳說輯錄;5、宗教善書與鸞書。 1.. 古籍與類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古籍文獻中有關灶神及祭灶的相關記載,可上溯至先秦典籍《詩經》76、 《禮記》77、 《周禮》78、 《儀禮》79、 《莊子》80;漢代《史記》81、 《後漢書》82、 《淮南子》83、《白虎通義》84;魏晉南北朝《抱朴子》85;至唐宋以降《通典》 86 、 《宋史》87、 《夷堅志》88、 《明史》89、 《清史稿》90、 《清嘉錄》91等,皆可見有 關「灶」、「灶神」或「祭灶」的記載。. Nat. sit. y. 此外,隋唐以後,與灶神相關之文獻記載較多被保存在類書當中。古代類書. er. io. 保存許多歲時民俗的相關資料,尤其隋唐以降,類書已開始設立時序、歲時部, 並將其列於天、地部之間,如: 《藝文類聚》92。宋代以後的類書則有《太平御覽》. al. v i n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 年) 。 C h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U i eng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 h c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年) 。 n.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 。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 《後漢書》(臺北:鼎 文書局,1981 年) 。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 《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6 年) 。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850 冊) (臺北:臺灣商務,1983 年) 。 【晉】葛洪撰,王明校注: 《抱朴子內篇校釋》 (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 (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 【宋】洪邁撰:《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年) 。 【清】顧祿著,王邁校點: 《清嘉錄》 (南京:江蘇古籍,1999 年) 。 【唐】歐陽詢等編: 《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 19.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8) 93. 、 《太平廣記》94、 《清稗類鈔》95、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96等皆本文重要的. 材料。 2.. 歲時文獻. 「祭灶儀式」作為民間年節重要的活動之一,故亦記載於「歲時文獻」當中。 根據蕭放研究,中國古代的時間記述傳統主要分為「月令」與「歲時記」兩大系 統。97「月令」系統中的《禮記‧月令》為重要的著作之一,內容可見相關祭灶 儀式。另外「歲時記」系統中, 《荊楚歲時記》98是較早出現的地區性記載歲時風 俗的專著,內容有別於月令以王制政令為主,專述地方民眾歲時民俗,且體例為 按月記述,依節日順序從元日敘述至除日,其中,祭灶一俗便記載於十二月臘日 中。從六朝《荊楚歲時記》成書以降,歷代便出現許多歲時記、歲華記等為名的 《歲時廣記》100、 《乾淳歲時記》101、 《月令廣義》102、 著作,如《輦下歲時記》99、 《帝京歲時記勝》103、《燕京歲時記》104、等,皆有相關「祭灶儀式」記載,為 本論文提供相當寶貴的研究文獻。 3.. 立. 地方志. 政 治 大. ‧ 國. 學. 地方志匯聚各地自然、人文、風俗資料,並依其從屬類別記錄。其中,歲時. ‧. 風俗方面有較多「祭灶儀式」相關記載,但由於各地方志繁多,據《中國地方志 聯合目錄》統計,1949 年以前,各地方志多達 8264 多種,105所幸目前有將各地 方志彙整的專書,包含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106上下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 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107,分為華北、東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 六大卷。而《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彙編》又依照民俗資料性質,分為七大類,其. er. io. sit. y. Nat.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 。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 95 【清】徐珂: 《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 96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 年) 。 97 「月令」與「歲時記」的發展過程,可參考蕭放: 《《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 活中的時間觀念》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22-167。 98 【梁】宗懍著,【隋】杜公瞻注,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8 年) 。 99 【唐】佚名: 《輦下歲時記》 ,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 (第 30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 年) 。 100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 ,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 (第 7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 年) 。 101 【宋】周密: 《乾淳歲時記》 ,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 (第 7 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 年) 。 102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第 164 冊) (臺南:莊嚴文化, 1996 年) 。 103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年) 。 104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年) 。 105 周迅: 《中國的地方志》 ,頁 17-18。 106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 (上、下冊)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1 年) 。 107 丁世良、趙放主編: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年) 。 93. al. n. 94. Ch. engchi. i n U. v. 20.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29) 中一類為「歲時民俗」 ,分類詳細、資料廣泛,成為民俗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論文亦將以《中國地方民俗資料彙編》六大卷作為主要研究材料之一。 4.. 民間傳說輯錄. 近年來因為民俗研究的熱潮,灶神的相關傳說被蒐集與整理至一系列的民 間故事叢書,如劉錫誠主編《灶王爺傳說》108一書,蒐羅七十七則近現代流傳於 中國民間各地的灶神民間傳說,劉錫誠於後記部份又依傳說之主題重點與情節架 構,分類為「張郎型」 、 「打灶王型」 、 「送灶型」三種傳說類型,該書乃為目前蒐 錄中國灶神民間傳說最為豐富的著作。另外,陳慶浩、王秋桂編輯《中國民間故 事全集》109與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110亦有搜集、整理灶神相關 故事,皆為探索灶神信仰與祭灶儀式的重要材料。 5.. 宗教善書與鸞書. 政 治 大. 道教於東漢興起以後,將民間原有的信仰融入其中,灶神亦成為道教天界 體系下的一環,因此在道教經典之中,亦可見與灶神相關之材料,而明代彙整的 《正統道藏》便可提供道教相關典籍,此外, 《藏外道書》中亦收入《敬灶全書》 111 一文, 《敬灶全書》為明清時期流傳廣播的道教善書,其承載豐富的文化義涵, 因此,乃作為本文考察近現代灶神神祇信仰發展之重要參考材料。又,臺灣當代 的灶神信仰融入於鸞堂之中,鸞堂透過扶鸞之儀式降下神諭,亦扶出與灶神相關 之經典,如《司命真君靈寶真經》112以及《司命之光》113,二者皆廣泛流傳於三 恩主、五恩主信仰的鸞堂之中,是故,此二書亦作為考察當代灶神信仰的重要材 料。.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二) 出土文獻與考古材料. Ch. engchi. i n U. v. 從灶的發生起源可推溯至舊石器時代,因此為了解其起源及實際演進過程, 故本文透過相關考古材料,一則考察灶器本身的演變過程,二則觀察灶器於家中 的位置,因此專家學者整理輯錄的考古報告,乃成為考察灶一物的重要材料。當 灶從舊石器時代不斷發展演變,其成為人類之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隨之, 灶神信仰的產生亦相當地早,於先秦時期的出土文獻,如《新蔡葛陵平君成墓楚 簡》 、 《包山 M2 楚簡》 、 《望山 M1 楚簡》 、 《九店 M56 楚簡》 、雲夢睡虎地 M11 秦 簡《日書》 、周家臺 M30 秦簡《日書》等,皆有與灶相關的記載,因此本文亦透 劉錫誠編選: 《灶王爺傳說》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年) 。 陳慶浩、王秋桂編輯:《中國民間故事全集》 (臺北:遠流,1989 年) 。 110 劉守華主編: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 111 《敬灶全書》 ,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 (卷 4) (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 。 112 《司命真君靈寶真經》,收於財團法人臺北行天宮編:《列聖寶經合冊》(臺北:財團法人臺 北行天宮,2003 年) 。 113 臺中聖德雜誌社:《司命之光》 (臺中:聖德雜誌社,2010 年 9 月再版) 。 108 109. 21. DOI: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此第三。別明六界。論云。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為即 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為識界耶 (問也) 。不爾 (答也)

 如來妙色相  世間無等倫   遠勝日摩尼  火月清淨水   威神無有極  名聲震十方 

從此第三。別明六界。論云。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 說其相。為即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為識界耶 (問也) 。不爾 (答 也)

佛菩薩誓願建立一個清 涼安樂的理想國度,是為了 處於煩惱與業力火宅中煎熬 的廣大有情提供一個精神心

▲關於升火建灶實務操作 小隊照片 記錄留念 (火煤棒生火爆米花).. ▲關於升火建灶實務操作

天龍鬼神。無善神。鳳凰神王。山樹神王。甜柔神等。各與眷屬來詣佛所。稽首畢一

淨光神。普稱神。普力神。普淨神。普光神。愛香神。勝現神。如是一切皆悉成就大

學校要求學生於 上課期間一律住 宿、除可讓學生 專心課業外、更 可藉此機會接受 朝陽精神與文化 薰陶、成為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