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民眾選制知識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民眾選制知識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清鑫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台灣民眾選制知識之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王丞玄 撰 中華民國一O二年十一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在謝辭頁面敲下鍵盤的這一刻,心情是反常的平靜。雖然來得有點晚,但正 因為步伐的緩慢,我才得以比別人更加仔細欣賞沿途的風光,雖然一路跌跌撞撞, 但我終究還是來到了終點,滿載而歸。回頭望去,每一步的腳印都有需要感謝的 貴人。 首先,這本論文能夠完成,我最想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政治大學選舉研 究中心游清鑫教授。猶記得,當我還在為論文題目與方向踟躕不前、猶豫不決時, 游老師的一句:「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促使我全心全. 政 治 大 其所能地從旁給予協助、建議與生活上的關懷,在我感到最徬徨無助的時候,拉 立 了我一把。沒有游老師,很可能今天也就沒有這本學位論文。 意地開始投入論文的撰寫。在寫作過程中,老師給我高度自由的發揮空間,並盡. ‧ 國. 學. 其次,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林聰吉教授以及政治大 學政治學系俞振華教授,兩位老師對於論文當中變數的測量、研究架構及模型分. ‧. 析的寶貴建議都是這本論文能夠盡善的莫大助益。. sit. y. Nat. 在碩士班生涯中,擔任助理是這段旅途上一個寶貴且難忘的經驗,助理工作. io. er. 的最大收穫是讓我認識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性格上的弱點。謝謝義彥老師和陸輝老 師讓我有機會擔任課程助理與教學助理的工作,從教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成. al. n. v i n 就感與自信心;謝謝選研的老師們讓我有機會進入選研,從電訪、面訪到焦點團 Ch engchi U 體,從訪員、督導到操盤,從韓國、小琉球到長灘島,體驗了精彩十足的研究生 生活;謝謝選研學長姐們平時的包容和教導。特別謝謝錫興學長,你對我論文進 度的關心和工作上的照顧我沒齒難忘;謝謝啟耀哥在統計理論與實務方面的指教, 時常問你很多問題你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謝謝小團體的每一位成員,百岳、 瑋倩、惕維、冠儒、宜賢與繼中,工作上需要支援與協助時,大家總是挺我,心 情不好需要傾訴時,各位總是聽我,在選研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結交到你們這群好 朋友。 謝謝台中的張小人和劉小人,雖然每次相聚我們依舊還是滿嘴的垃圾話,但 你們的鼓勵總讓我能充飽電力,北上再戰。另外,謝謝政大的總圖和綜圖、基隆.

(4) 安樂區圖書館、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台灣海洋大學圖書館以及基隆愛三路 麥當勞,讓我在苦悶的寫作過程中能有多元的情境可以轉換心情。 最後我想好好地感謝我的家人與女友,謝謝家人長久以來給我的支持和自由, 無論我想做什麼,你們總是默默地在背後為我付出和犧牲,作我堅強的後盾;謝 謝我的女友—瑋倩,自始至終,妳對我的鼓勵、支持與溫暖讓我總在黑暗的時候 看見妳為我帶來的光明。謝謝我的信念—「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在我需要的時候陪伴我走過崎嶇。 人生的第一章於此暫告一個段落,下一章,我相信會更精彩!. 立. 丞玄 謹誌 政 治 大 於台北木柵,民國 102 年小雪.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 要. 台灣在 2005 年通過修憲,將過去立委選舉所採用的「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 投票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 ,並於 2008 年第七屆立委選舉首度實施。 有關民眾對新選制的知識以及選制知識如何影響其投票參與行為遂逐漸引起學 界的關注。然而過去國內相關研究對於民眾選制知識的測量都只聚焦於新選制的 制度成分(事實性選制知識),並沒有進一步探索民眾對這些制度成分可能帶來 的政治影響的瞭解程度(概念性選制知識)。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嘗試延續現 有為數不多的選制知識文獻,進一步延伸討論民眾對於不同類型選制知識的認知. 政 治 大 響因素之外,另一方面則試圖探討不同類型的選制知識與選民分裂投票的關聯 立 性。 情形,一方面除了釐清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各自的影. ‧ 國. 學. 在經驗資料的研究結果上我們發現,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間的關係為 低度的正相關;民眾的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對 2012 年選舉的關注程度、政. ‧. 治新聞接觸的頻率等,皆是同時影響民眾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相同變數;. sit. y. Nat. 此外,2008 年立委選舉有沒有去投票此變數只與民眾的事實性選制知識達到統. io. er. 計上顯著的正相關,而政黨認同強度也只會影響民眾概念性選制知識的高低。在 分裂投票的研究結果方面,事實性而非概念性選制知識才是影響因素。. al. n. v i n 本文以初探性的角度出發,期許透過本文的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能注意 Ch engchi U 到概念性(選制)知識的重要性,往後不僅只是注意事實性(選制)知識的內涵, 未來更要深入瞭解概念性知識在激發、引導及合理化民眾政治評價及政治行為的 可能性。同時在檢討與建議部分,本文也討論了概念性知識測量的困難,可能造 成分析上的不足,這也是未來研究民眾選制知識,或是一般政治知識時所必須克 服的挑戰。. 關鍵詞: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事實性知識、概念 性知識、分裂投票.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 次. 目次. I. 表目次. II. 圖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 .................................................................................. 5. 政 治 大 第二節 選制知識 ................................................................................................. 12 立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17 第一節 政治知識 ................................................................................................... 5.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問題、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0. ‧. 第四章. 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比較分析 .................................................... 25 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相關性分析 ................................................. 25. 第二節. 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影響因素之分析 ......................................... 31. 第三節. 事實性/概念性選制知識與分裂投票之分析 ..................................... 39. y. sit. n. al. er. io. 第五章. Nat. 第一節. Ch. i n U. v. 結論 ............................................................................................................ 45. engchi.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45.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 47. 參考文獻 .................................................................................................................... 49 附錄一. 變數建構表 ................................................................................................ 55. 附錄二. 選制知識模型之平行迴歸假設檢定 ........................................................ 59. 附錄三. 事實性選制知識模型「政黨認同」重新編碼 ........................................ 61. 附錄四. 概念性選制知識模型「年齡」重新編碼 ................................................ 63. 附錄五. 概念性選制知識模型加入「年齡平方項」 ............................................. 65. 附錄六. 概念性選制知識模型「政黨認同」重新編碼 ........................................ 67. 附錄七. 分裂投票模型加入「選制知識與政黨認同強度」交互作用項 ............ 69 I.

(8) 表目次 表 4-1. 2012 立委選前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 ......................................................... 27. 表 4-2. 2012 立委選前選制知識答對題數之次數分佈表 ..................................... 28. 表 4-3. 事實性選制知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交叉表 .......................................... 29. 表 4-4. 事實性選制知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變異數分析表 .............................. 30. 表 4-5. 影響民眾事實性選制知識之偏比例勝算模型 .......................................... 34. 表 4-6. 影響民眾概念性選制知識之偏比例勝算模型 .......................................... 39. 表 4-7. 2012 立委選後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 ......................................................... 40. 表 4-8. 2012 立委選後選制知識答對題數之次數分佈表 ..................................... 41. 表 4-9. 影響民眾 2012 立委選舉分裂投票之二元勝算對數模型 ........................ 4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9) 圖目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 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古典民主理論認為政治知識是公民判斷政治事務的依據,是公民參與民主政 治、促進政治社群良善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換言之,就古典民主理論者來看, 參與政治生活的公民對基本的政治事務與運作模式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 瞭解,因此才會出現在政治場域中,民主政治因此才能充分獲得實踐。然而,以 現代的眼光來看,古典希臘城邦的參與式民主理念似乎未免過於理想,隨著代議 制度的普及,在現代民主國家中,選舉儼然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的主要手段。公民. 政 治 大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的形式,也改變了公民參與政治的面貌。 立. 透過「選賢與能」將國家事務委託給政治菁英與政治團體,形成今日的代議民主. 例如強調菁英角色的修正民主理論學者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便在其. ‧ 國. 學.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的著作中將 民主定義為一套政治方法或制度性的安排,用他的話來說:「民主的方法乃是達. ‧. 成政治決策的制度性安排,在此制度下個人必須經由競爭手段獲取人民選票,以. Nat. sit. y. 獲取決策的權力。」(Schumpeter 1987, 269)。在修正民主理論學者的眼中,民眾. er. io. 沒有必要瞭解或專精所有的政治事務,只需把精力與時間放在與自身有關的生活. al. 經驗上即可,至於平時國家的治理與政治資訊的提供,則由人民所選出的政治菁. n. v i n Ch 英與政治團體來負責,民眾只需在固定輪替的選舉裡以選票來選擇政治領導人即 engchi U 可。 然而,修正民主理論固然點出代議政治下的運作本質,以及公民不可能對政 治事務具備充分理解的真相,卻仍然無法否認參與政治事務的公民可以像一張白 紙一樣,對其參與的政治事務可以全然地「一無所知」。政治哲學家雖然皓首窮 經地探索公民究竟需要對其參與的政治事務有多少的認識才可以讓民主政治更 有效運作的問題,至今並沒有一個最終的解答,而此一哲學上的思辯也仍舊持續 著。但是,如果我們跳開此一哲學論證的傳統,回溯到問題的本質從經驗的角度 來看現階段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時,可以發現,參與政治的公民似乎不是全然的 無知,但卻也無法被視為如同古典民主理論下具有充分政治資訊的公民。. 1.

(12) 因此,當前對此一問題一個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暫時論點應該是:公民應該或 多或少具有政治事務的認識,但對政治事務認識的程度或品質與其政治參與的行 為之間或許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綜合民主政治的規範層面與實踐經驗來看,正 因為大部分的選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對政治事務沒有太多的瞭解及關注,但是 為了在選舉時能夠選出能代表自身利益或理念的代議士或政黨,因此選民有動機 去接觸相關的選舉資訊,並藉著資訊的消化去累積選舉知識,有了相關的選舉知 識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做出投票抉擇。而且此種政治資訊的取得,並不一定就 是客觀的選舉資訊,也不見得是完整的內容,也造成了對政治事務的認識有不同 程度與內涵的各種公民。換言之,就當前民主政治下的公民參與行為來講,公民 對政治事務的瞭解程度雖然不是必要條件,但公民總是會被期待對其生活其中的. 政 治 大 如此的政治參與也可以儘量往古典民主理論所揭櫫的理想接近。 立. 政治生活有更多的認識,尤其是對代議士、政黨或整體政治制度有更多的認識,. ‧ 國. 學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sit. y. Nat. 台灣在 2005 年通過修憲,將過去立委選舉所採用的「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 io. n. al. er. 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with Multi-Member-District System,簡稱. Ch. i n U. v. SNTV-MMD)改為「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 engchi. 簡稱 MMM),並於 2008 年第七屆立委選舉首度實施,對相關的政黨、候選人以 及選民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在實務界與學術界有相當多的關注與討論(王業立 2008;游清鑫. 2006)。在這些關注與討論當中,有關民眾如何認識與瞭解新選. 舉制度的研究卻相對不足,尤其是從選民的角度來看,究竟新選舉制度包含哪些 與以往不同的成分,以及這些組成成分具有哪些特性(政治影響),以及民眾是 否會因為這樣的認識與瞭解而在投票參與的過程中有不同的表現等,學界起初並 沒有比較具系統性的研究,一開始反而將較多的關注放在此一變革對政黨與候選 人的競選策略、選區經營或是選民投票決定的直接影響。 雖然後來國內學者 Huang 等人(2011)以及游清鑫(2012b)開始藉由電訪調 查所得到的個體資料對此一主題進行研究,初步的研究結論顯示民眾對新立委選 2.

(13) 制的認知的確與其投票行為之間有顯著的關聯性,但是筆者發現國內過去的研究 在測量民眾選制知識的性質上都聚焦於新選制的制度成分,並沒有進一步探索民 眾對這些制度成分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的瞭解程度。可以預期的是,當選民對新 選制的設計瞭解有限時,便無法期待選民可以在投票時將這些影響納入考量。再 者,根據相關的文獻檢閱結果,政治知識的測量可進一步細分為事實性知識 (factual knowledge)與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兩大類別(Lambert et al. 1988; Neuman 1986)。若能將民眾的概念性知識,例如,民眾對政治制度設計可 能的政治影響之瞭解程度一併納入研究的分析中,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民眾對制 度的事實性認知,將有助我們更精確地評估民眾對新選制的瞭解與其政治參與行 為之間的關聯性,降低高估或低估政治知識影響政治行為的可能性。. 政 治 大 內容,進一步延伸討論民眾對於不同類型選制知識的認知情形,並討論其與選民 立. 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嘗試延續現有為數不多的民眾選制知識文獻所討論的. ‧. ‧ 國. 學. 投票參與的關連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io. sit. y. Nat. n. al. er. 可以理解的,政黨與候選人兩者由於長期在政治領域當中活動,自然對新選. Ch. i n U. v. 制的成分與政治影響的瞭解要比一般民眾來得多,更重要的是,政黨與候選人由. engchi. 於有勝選及連任的需求,因此在選舉過程當中,會以各種選舉策略強化新選制中 有利於自己的特性,向民眾進行說服的工作。而相較之下,民眾對於新選制的成 分與政治影響的理解,整體來講不如政黨或是候選人來得透徹,在選舉過程中, 大部分的民眾只能透過政府所提供的公開選舉資訊認識新的選舉制度,甚至是在 政黨與候選人選舉策略的操作之下,不知不覺地實踐新選制,至於民眾是否真的 認識新的選舉制度,甚至瞭解新的選舉制度所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這樣的問題 在選舉之後似乎較少被提起。 2008 年立委新選制(MMM)與舊選制(SNTV-MMD)的差異以及其所可能造成 的政治影響如下所述: (一) 、立委總席次由 225 席減半為 113 席,除了選舉競爭 強度的明顯上升之外,小黨更由於議席數的減少使得生存空間受到壓縮; (二)、 3.

(14) 選區應選名額由多席改為一席。在 SNTV 底下,由於選區應選名額為多席,因此 當選者得票不一定要過半,候選人只要掌握一部分的選票仍有機會可以當選,然 而在新選制之下,選區應選名額降為一名,當選者必須得到過半數選票,因此選 民若將區域選票投給第三勢力的小黨很有可能因此而浪費選票; (三) 、選票結構 上選民可投兩票,一票於區域選舉中投人,另一票投政黨名單,選民有分裂投票 之可能;(四)、政黨名單席次分配門檻雖然保持 5%不變,但計票規則由原先 SNTV 底下,區域候選人的得票直接換算為政黨得票的比例與席次,更改為新選 制底下區域候選人的得票與政黨名單得票的比例分開計算,選民可以分別考慮候 選人與政黨(游清鑫. 2012b,4-6)。. 在新舊選制之間存有如此重大差異的情況下,本研究希望藉由政治大學選舉. 政 治 大 眾對立委選制整體的認識程度,並且嘗試從事實性與概念性知識的探索性研究, 立 研究中心在 2012 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前後所執行的電訪資料,來瞭解台灣民. ‧ 國. 學. 瞭解究竟民眾除了知道新選制的制度成分之外,對於新選制可能的政治影響的瞭 解程度是如何?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影響民眾對立委選制的事實性與. ‧. 概念性知識高低的因素是什麼?最後則試圖評估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兩者 對民眾分裂投票的影響又是如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檢閱. 本研究將焦點置於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與其政治參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而選 制知識是民眾針對選舉制度所具備的認知,因此選制知識的範圍要比政治知識來 得特定,性質上應屬於 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 14)所認為政治知識應包含的 第一個面向,也就是民眾對於政治遊戲規則(rules of the game)的瞭解。因此,在 探討民眾的選制知識之時,我們仍可藉助學界對於政治知識現有的研究成果與架 構作為輔助(Karp 2006; Vowles et al. 2002)。首先,本文先探討政治知識概念上的 定義、測量與應用,試圖找出影響民眾政治知識或受其影響的相關變數,再以政. 政 治 大. 治知識文獻回顧的成果為架構,幫助我們進行選制知識的研究。茲將相關文獻之. 立. 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並依理論重要性以政治知識與選制知識兩方面分別探討之。. 政治知識. Nat. sit. y. ‧. ‧ 國. 學. 第一節. er. io. 一、政治知識的定義. al. n. v i n C h range of factual 政治事實資訊存於長期記憶的程度(the e n g c h i U information about politics 根據 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 10)的定義,政治知識指的是民眾對於有關. that is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由這句話可以引申出政治知識的兩項重要特 性:第一,政治知識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資訊(information)攫取,更需進一步藉由 個人的認知處理,將外在的資訊轉化為內在的長期記憶,形成對政治事務的思考 與行為根據;第二,政治知識所指涉的對象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有別於個人主 觀的價值信念與態度偏好。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 14)指出所謂的政治知識 的內容應包含下列三個面向:(1)、對於政治遊戲規則(rules of the game)的瞭解, 例如對憲法架構、選舉制度,以及相關法令程序的瞭解;(2)、對於國內外主要 政治內容(substance of politics)的認識,例如對重要國內外大事、社會經濟議題, 以及重要政策的認識;(3)、對人物與政黨(people and parties) 的認識,包含對於 主要政府或是政黨領袖的立場、能力表現的認識,候選人或是政府官員的承諾、 5.

(16) 表現以及特性的認識。兩位學者進一步將政治知識分為兩類:第一為教授事實 (taught facts),例如總統覆議權的行使程序?憲法第五條修正案的內容?第二為 觀察事實(surveillance facts),例如誰是現任副總統?參眾議院的多數黨為何?另 外,學者 Jennings(1996)則從政治社會化的途徑來探討政治知識,並且進一步依 照政治知識的來源將其分為三類:第一為教科書知識(textbook knowledge),主要 為來自學校教育所得到的政治知識,大多指涉政府機關的正式權力範圍與運作程 序 , 此 部 分 是 由 憲 法 或 其 他 法 律 明 文 規 定 ; 第 二 為 觀 察 知 識 (surveillance knowledge),意指民眾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或是同儕之間相互討論所獲取的 政治知識,由於性質上較接近社會當時發生的時事,因此內容常因時間的不同而 有所異動。第三為歷史知識(historical knowledge),此多來自於特定事件或是歷史. 政 治 大 媒體接觸以及與人討論政治等行為皆是可能影響政治知識形成的主要原因,這也 立. 的知識。由以上這些學者對政治知識的來源所作的歸納我們可以略知教育程度、. ‧. ‧ 國. 學. 是下一段所要討論的部分。. 二、影響政治知識的因素. y. Nat. sit. 至於談到影響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因素,過去許多的相關文獻皆指出民眾的. er. io. 社會經濟地位、政治興趣、政治活動的參與、政黨認同強度以及媒體接觸頻率等. al. v i n C h and Keeter 1996; 的政治知識遠高於女性(Delli Carpini e n g c h i U Frazer and Macdonald 2003; n. 因素都是重要的解釋變數。首先就人口學變項來說,過去不少研究皆顯示出男性. Hayes 2001; Jennings 1996; 林瓊珠 2005;黃秀端. 1996)。另外,年齡與政治. 知識亦有顯著的相關性,年齡越輕的民眾對政治體系的認知較薄弱,其對體系的 情感歸屬不深,相對地,年齡越長者會隨著對政治事務的熟悉而強化其對體系的 認同(Abramson 1983; 胡佛 1998)。Lambert 等人(1988)也有相似的觀點,他們指 出年齡越大的人由於越有機會體驗和接觸與政治事務有關的訊息,同時也較有能 力組織這些資訊,因此他們的政治知識也會較年輕人為高。最後,教育程度一直 以來被視為是影響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重要變數(Bennett 1995; 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 Lambert et al. 1988; Luskin 1990; Robinson and Davis 1990; 林瓊珠 2005;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張卿卿. 2002;黃秀端 1996;傅恆德. 2005),. Luskin(1990, 334-335)、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 106-116)同時指出影響一個 6.

(17) 人政治知識高低的因素主要可以從個人的能力(ability)、機會(opportunity)以及動 機(motivation)三方面來看。除了個人本身的智能(intelligence)外,教育是一個很 重要的影響因素,教育程度的提升一方面有助於學習能力的發展,提升一個人的 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之外,另一方面教育也增加了個人接觸政治資訊的機 會,無論是在課堂上或課外非正式的討論與閱讀,這些接觸機會的上升都有助於 提升對政治事實的客觀判斷。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能力與機會之外,Bennett(1995)指出像是政黨屬性、政治 興趣、對選舉結果關心的程度以及心理上對公共事務的涉入感等因素皆會影響民 眾獲取政治知識的動機。Neuman(1986, 200)也認為民眾對政治的關注與興趣是影 響民眾政治知識得以逐漸累積的重要因素。另外,政黨認同越強的人,通常對政 2005)。 政 治 大 除此之外,知識的傳遞需要倚賴媒介,媒體曝光理論(media exposure theory) 立. 治越感興趣,政治知識也會較高(林瓊珠. ‧ 國. 學. 認為一個人越經常接觸新聞媒體,對於他在事實知識的取得有很大的幫助。過去 許多相關的文獻也指出民眾的媒體接觸與其政治知識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個. ‧. 人接觸媒體的時間與頻率越長,對政治知識的累積越有顯著的影響(Bennett 1989;. 2007; 2005)。. 2005;林聰吉與王淑華. er. 1994;孫秀蕙 1995;1996;黃秀端 1996;傅恆德. io. 翁秀琪與孫秀蕙. y. Nat. 1986)。國內的研究亦有相同的發現(林瓊珠. sit. Chaffee and Kanihan 1997; Lambert et al. 1988; Luskin 1990; Robinson and Levy. al. v i n Ch 便指出政治參與能夠增進一個人的政治知識,並且有助於提升他對政府合法性的 engchi U n. 然而,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相互影響的。Thompson(1970). 認同。而 Lambert 等人(1988)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出政治參與和政治知識之間是具. 有顯著的關係,政治參與頻率越高的人,其政治知識也越高。這是由於政治參與 一方面提升了公民對政治事務的瞭解與認識,另一方面,公民為了參與政治,也 會事先作功課,蒐集相關資訊,此均有助於政治知識的累積與提升。 除了上述的這些因素之外,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指出人們透過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與人際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之間的交互作用,能使得 資訊傳遞的深度與被接收度有別於傳統的學校教育及媒體的直接傳輸。因此人們 在社團上的各種參與,對於政治知識的累積在理論上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 林聰吉與王淑華(2007)在實證上也發現了民眾非正式團體的參與和政治知識的 高低存有顯著的正相關。 7.

(18) 三、政治知識的政治影響 有關政治知識對於政治行為層面的影響,學者 Delli Carpini 與 Keeter (1996, 224)認為:「[政治]知識可以促進一些鼓勵參與的公民態度與行為(像是政治興 趣與效能)。政治知識會促進民眾的參與是因為政治知識有助於民眾瞭解為何政 治是有關係的」(. Knowledge promotes a number of civic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such a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efficacy) that motivate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knowledge boots participation because it promotes an understanding of why politics is relevant.)。換句話說,政治知識乃是公民做政治判斷、採取行動的先決條件,較 通曉政治事務者(political informed)更可能去參與政治,因為這些人更有能力去辨 認與理解他們的利益在哪裡,也更能夠將他們的利益與其意見相連結,並以有意. 政 治 大 態度也更一致和穩定。過去許多的相關研究也同時指出,政治知識高者較政治知 立 義的、理性的方式在政治參與過程中表達出他們的意見,同時通曉政治者他們的. ‧ 國. 學. 識低者更會去投票及參與政治(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 Galston 2001; Gronlund and Millner 2006; Howe 2006; Lassen 2005; Martinez and Gill 2006; Pattie. ‧. and Johnston 2003)。Gronlund(2003)的研究發現政治知識越豐富者越積極參與政 治活動,而政治知識越低者則越消極。Larcinese(2007)對英國 1997 年大選的研究. Nat. sit. y. 發現政治知識對選民投票的機率有相當大的影響。林瓊珠(2005)針對台灣民眾. er. io. 1992 至 2000 年政治知識的研究亦發現政治知識低的民眾比政治知識高的民眾較. al. 少參與像是捐款、拉票、發傳單、張貼候選人或政黨貼紙或旗幟以及參加集會遊. n. v i n Ch 行或助選活動等選舉活動。蕭怡靖與黃紀 發現在 2008 年的立委選舉中, e n g(2010) chi U. 政治知識越高的選民,有顯著偏高的機率採取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 除了對行為面的影響之外,傅恆德(2005)更發現在 2001 年立委選舉裡, 在控制了其他變數之後,民眾的政治知識對於像是經濟表現以及對國民黨及民進 黨的政治評價具有顯著的影響。政治知識越高者,越認為整體經濟表現不好,對 兩大黨的評價也越差。. 四、政治知識的測量 雖然根據 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 10)的對政治知識所下的定義,政治知 識指的是民眾對於有關政治事實資訊存於長期記憶的程度,但過去相關的文獻顯 8.

(19) 示出,在實際的應用方面,政治知識的測量不僅包含事實層面,更可進一步細分 為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與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兩大類別 (Lambert et al. 1988; Neuman 1986)。事實性知識指涉的是詢問民眾對於一些既有 的、直接可以認知到的政治事實問題,像是政治制度、政治團體或是政治人物的 認知程度;而概念性知識則是根據 Neuman 對「政治練達」(political sophistication) 概念的說明所延伸出來的。Neuman(1986)在其《大眾政治的矛盾》 (The Paradox of Mass Politics)一書中經常將「政治知識」(political knowledge)與「事實性知識」 (factual knowledge)兩者交替使用,而我們也可從他對政治練達的討論中瞭解事實 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兩者之間的理論關係。政治練達就 Neuman 的論述來說指的 是民眾知道有關政治事務並有能力做出符合其自身利益決定的程度,主要是由三. 政 治 大 政治的關心程度與選舉的興趣;第二是「政治知識」(political knowledge),指民 立 個面向所構成:第一是「政治顯著」 (political salience),主要是指民眾對於一般. ‧ 國. 學. 眾對於主要政治議題、人物、結構與團體的知識;第三為「政治概念化」(political conceptualization),指涉的是民眾運用抽象概念與政治知識來整合或組織他們對. ‧. 於所處政治環境的意見和想法的能力。因此,概念性知識不僅是民眾將外在資訊 轉化為內在的長期記憶,更是民眾進一步對一些特定政治制度設計可能政治影響. y. Nat. sit. 之理解程度,像是對於某一項憲政法規(如否決權)作用的理解程度,或是對於. al. er. io. 重要政治概念(如左右意識型態)的理解程度,或是對於政黨在特定議題上的政. n. v i n Ch 對於概念性知識的測量便是請受訪者先去定義政治意識型態上的左右概念,接著 engchi U 策立場與屬性等問題(游清鑫. 2012b, 7)。例如 Lambert 等人(1988)在其研究中. 再請受訪者去辨識出政黨在左右光譜上的位置。. 至於國內過去有關政治知識研究的測量,林聰吉與王淑華(2007)利用多筆 跨年度調查資料(1992-2004 年)探討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長期趨勢及其來源,其 中測量政治知識的題組內容皆屬於事實性知識的範疇,主要可分為制度知識與時 事知識兩類,前者包括立委任期、縣市長任期、解釋憲法的機關以及行政院長提 名同意權歸屬的機關等;後者則包含了像是台灣省主席(省長)、我國副總統、 美國總統、中共國家主席以及民進黨黨主席是誰等。林瓊珠(2005)針對 1992 年至 2000 年台灣民眾政治知識變動情況的研究亦使用相似的測量概念,除了詢 問受訪者知不知道某個職位政治人物的名字以及對政治制度的瞭解程度之外,還 詢問受訪者有關國際事務的知識像是「聯合國總部設在何處?」以及「在南太平 9.

(20) 洋進行核爆的國家?」。傅恆德(2005)使用 2001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後的問卷 調查資料探討民眾的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之間的關連性,他所使用的 五個政治知識測量題目也是包含了時事性的知識像是「現任的副總統是誰?」、 「現任的美國總統是誰?」以及「中國大陸國家主席是誰?」與制度性的知識像 是「立法委員的任期為幾年?」 、 「哪一個機關有權解釋憲法?」 。王嵩音(2006) 比較在選舉期間接觸不同資訊傳播媒介(網路、電視、報紙、廣播以及人際傳播) 的民眾在政治效能感、政治興趣、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行為上是否會呈現出明顯 的差異,其政治知識的測量仍是詢問受訪者有關國內外政治職位上的人物名字, 像是我國副總統、美國總統、大陸國家主席以及司法院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國內過去的研究在政治知識概念的測量與應用上大. 政 治 大 進一步詢問受訪者有關這些事實性知識所可能帶來的影響,也就是缺乏概念性政 立 多只著重在詢問受訪者關於制度、時事及人物等事實性政治知識的認知,較缺乏. ‧ 國. 學. 治知識的測量。學者 Cho(2012, 4-5)指出,事實性知識有兩個主要特徵,一個是 知識的低度抽象化,另一個則是知識之間的低度相關性;反之,概念性知識處理. ‧. 的則是除了提供概念本身的內涵之外,也試圖去解釋政治概念所指涉的對象之間 是呈現何種相關性,以及對政治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解,其本身的特徵為知識的高. y. Nat. sit. 度抽象化與知識之間具有結構性的關係。因此,他認為概念性知識在激發、引導. er. io. 以及合理化人類思考與行為方面的作用要比事實性知識來得重要許多。事實性知. al. n. v i n Ch 的依據,然而概念性知識才能使人民對政治事實與政治相關事務進行有意義的詮 engchi U 識雖然也是政治評價與政治決定的基本來源,並提供現有的概念性知識進行更新. 釋,並將詮釋進一步轉化為有意義的政治行為與政治評價。. Eveland 等人(2004, 210)的觀點與 Cho 相似,其認為知識的測量通常是個人 被詢問問題之後再從記憶中去回想資訊,但是回想資訊的多寡絕對不是用來衡量 一個人學習的唯一或是最重要的標準。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結構或組織(也就是 在記憶中片斷零碎的資訊經過連結整合)在經驗上跟事實性知識是有所差別的, 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無論是對於新資訊的理解與儲存,或是對於問題的 解決都有著重要意涵,事實上,所謂的專業(expertise)指的通常是跟緊密整合的 知識結構有關。因此,單純的事實性知識並非是一個能夠完全反映公民對政治事 件與議題理解能力的良好指標。 10.

(21) 五、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之關係 有關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的關係在過去文獻的相關討論並不多,其中有 學者比較認同事實性知識先於概念性知識的看法,像是游清鑫(2012, 7)認為民 眾的概念性政治知識必須奠基於事實性政治知識的接觸與累積,因為事實性政治 知識,尤其是來自教科書的政治知識,乃是民眾最早有系統地認識政治體制運作 的基本知識,如果沒有這些事實性政治知識,則概念性政治知識便無從產生。 Neuman(1986, 200)對此亦曾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政治顯著、政治知識以及 政治概念化三者之間乃是「相關向量」 (correlated vectors)而非獨立不相關的變 數。首先,他認為民眾對政治的關注與興趣(也就是政治顯著)是影響民眾政治 知識得以逐漸累積的重要因素,而政治知識的累積一方面又會回過頭來促進民眾. 政 治 大. 的政治興趣,另一方面則成為政治概念化的來源,在政治概念化當中顯現出來。. 立. 因此政治知識在理論架構的位置上是處於政治顯著與政治概念化之間(mediating. ‧ 國. 學. between the salience of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onceptualization)。從這點來看,我們 可以知道理論上政治概念化是受到政治顯著與政治知識兩者共同的影響所致,事. ‧. 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之間的關係在於事實性知識是資訊的攫取與記憶,而概念 性知識則是以事實性知識為基礎,加上對政治過程與政治制度的基本關注與瞭解. y. Nat. sit. 所形成的,若缺乏對政治過程與政治制度的基本關注,那麼一連串來自電視和報. n. al. er. io. 紙的政治知識對資訊接收者來說,對其政治概念化過程中是毫無意義的 (meaningless) (Neuman 1986, 204-205)。. Ch. engchi. i n U. v. 再者,Neuman 的政治概念化包含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概念區辨」 (conceptual differentiation),指的是受訪者辨識(identify)與區分(discriminate)政治 過程中不同勢力與行為者的能力,諸如各種政治議題、政治人物、政府單位、利 益團體、政治事件以及社會趨勢等等。概念區辨在 Neuman 著作中的操作性定義 為受訪者在深入訪談的過程中有具體而明確提到政治勢力或政治行為者的政治 資訊(political information),這些政治資訊一方面是個人政治傾向的暗示,另一方 面同時也是解讀時事的政治語言。被提及的政治資訊越多,受訪者概念區辨的能 力也就越高;另外,政治概念化的第二個面向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 指的是以抽象或意識型態上的概念(例如自由—保守政治光譜)來組織各種政治 觀點與議題。概念整合的操作性定義則是在深入訪談的過程中受訪者在建構對美 11.

(22) 國政治的看法時,自發且持續地使用抽象性概念(Neuman 1986, 198-218)。同樣 地,被正確使用的抽象性概念越多,受訪者概念整合的能力也就越高。接著, Neuman(1986, 203)將政治知識與政治概念化(包含概念區辨與概念整合)進行相 關性的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政治知識與概念區辨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0.47,政治知 識與概念整合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0.38,因此粗略看來,政治知識與政治概念化之 間的關係是介於中度的正相關,換句話說,政治知識越高,政治概念化能力大致 上應該也是會越高的。 從上述 Neuman 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在一般情形下,受訪者應該是 先有能力對政治領域中的各種零碎、多樣的元素做出一定程度的區辨,之後才有 比較系統與完整的整合階段,也就是說概念性知識的形成原則上是建立在事實性. 政 治 大 更 新 、 更 多 樣 的 區 辨 工立 作。因此,概念區辨與概念整合之間是相輔相成. 知識的基礎之上沒錯,然而 Neuman 亦提醒我們,概念的整合又有助於面對往後. ‧ 國. ‧. 六、小結. 學. (complementary)而非總是單方影響的直接關係(Neuman 1986, 205)。. y. Nat. sit. 綜上所述,有關政治知識的研究,國內與國外的研究結論差異不大,其中,. er. io. 對於政治知識的測量問題,同時包含事實性政治知識(對於政治人物的認知與政. al. v i n Ch 概念性政治知識的討論;再者,整體的研究結果大致也都強調政治社會化所具有 engchi U n. 治制度的理解)以及階段性政治事務的理解,但相較之下,國內相關研究較缺乏. 的作用,並具體指出民眾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媒體接觸、政治興趣以及政. 治參與等因素皆會影響其政治知識的累積;最後,國內與國外研究皆有發現政治 知識對於政治參與行為的正向作用。. 第二節. 選制知識. 一、選制知識的相關研究與測量 有關選制知識的研究,國外學者多從紐西蘭與德國選制改革的經驗以及兩國 12.

(23) 民眾對新選制的認知與評價等面向進行一連串的探討與比較(Karp 2006; Vowles et al. 1995; Vowles 1998; Vowles et al. 2002)。至於國內亦不乏學者針對台灣立委選 制變遷的案例進行選制知識的研究(Huang, Yu and Hsiao 2011; Huang, Wang and Lin. 2012; 游清鑫 2012b;蕭怡靖. 2012)。. 紐 西 蘭 在 1993 年 進 行 選 制 改 革 , 將 原 先 的 「 領 先 者 當 選 制 」 (First-Past-The-Post, 簡稱 FPTP)改為「單一選區兩票聯立制」(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System, 簡稱 MMP),並於 1996 年的國會選舉首度採用。Vowles(1998) 於 1994、1995 以及 1996 連續三年針對紐西蘭民眾對選制變遷的認知情況做了調 查研究,詢問受訪者「是否知道在新選制之下每人可投兩張選票」以及「哪一張 票對於政黨取得國會議席比較重要」等問題。研究發現,從 1994 到 1996 年,紐. 政 治 大 vote)而非區域票(electorate 立vote)才是決定政黨極大化國會議席數關鍵票」的比例 西蘭民眾知道每位選民有兩張選票的比例從 62%上升至 82%,知道「政黨票(party. ‧ 國. 學. 也從 24%提升到了 47%。相反地,答錯的比例從 94 年的 29%下降至 96 年的 23%, 另外,不知道這些問題答案的比例亦從 47%下降到 31%。這些數據顯示,隨著. ‧. 時間與經驗的累積,紐西蘭民眾的選制知識是逐年上升的。. Karp(2006, 717-719)則是比較德國與紐西蘭兩國民眾對選制的瞭解情形,主. y. Nat. sit. 要也是詢問受訪者「兩張選票當中哪一張票才是極大化政黨國會議席數的重要選. er. io. 票。」研究結果發現,德紐兩國民眾答對此問題的比例相當相近,大約都在五成. al. n. v i n C 國會議席數關鍵選票」的比例是h72.8%,而知道「若得到低於 5%門檻的政黨票 engchi U 上下。另外,在 2002 年的調查研究中,紐西蘭民眾答對「政黨票才是決定政黨. 且在單一選區中未贏得任何席次的政黨在國會裡是不會有任何席次」的比例是 76.4%。最後,答對「在 MMP 選制而非 FPTP 之下,囊括最多選票數的政黨才. 可能贏得最多席次」的比例卻下降到了只有 52.8%,答錯及不知道的比例分別為 22.3%及 24.9%,這反映出的事實便是,有將近一半的紐西蘭民眾仍然不清楚 MMP 較 FPTP 更能夠符合比例性(proportionality)和公平性(fairness)的優點。 國內研究方面,Huang 等人(2011)以及游清鑫(2012)的文章皆利用「台灣 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的電訪資 料,並使用「橫斷面滾動樣本」(rolling cross-sectional data)的研究設計觀察 2008 年立委選舉投票日前一個月台灣民眾對新的「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MMM)的 認知及其變化情形。其研究分別詢問受訪者四個有關新選制的問題作為選制知識 13.

(24) 概念的測量:(1)、立委選舉時各個區域選區的應選名額有多少?(選區規模); (2)、每一個選民可以有幾張選票?(選票張數) ;(3)、政黨需要得到多少選票才 能分配不分區的席次?(不分區門檻)以及(4)、新選出的立委任期為多少年? (立委任期)。在四個問題當中,民眾對分配政黨席次名單的不分區門檻最為陌 生,答對的比例只有一成不到(7.2%),至於選票張數以及選區規模的問題對選民 來說比較容易,答對的比例接近四成左右(分別為 38.5%與 41.3%),而立委任期 則是一般民眾最為瞭解的選制問題,答對比例超過五成(56.1%)。另外,選民在 選前 30 天的過程中接受了來自無論是政府、政黨、媒體或候選人本身的資訊傳 遞,因此越接近投票日,民眾整體對選制知識的瞭解也越高(游清鑫. 2012,12)。. 然而過了選舉之後一段時日,少了政黨與候選人競選活動的影響,民眾也少了取. 政 治 大 般選民的選制知識是呈現下滑的局面(Huang et al. 2011)。 立. 得相關選舉資訊的管道,除了那些有立委補選的地區之外,與競選期間相比,一. ‧ 國. 學 ‧. 二、影響選制知識的因素. 前面曾提過民眾的社會經濟地位、媒體接觸頻率、政治興趣、政治活動的參. y. Nat. sit. 與以及政黨認同強度等皆是影響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重要因素。在選制知識相關. er. io. 的研究中過去文獻亦有類似的研究成果。首先,Banducci、Karp 與 Vowles(1998,. al. n. v i n C h 721)比較德國與紐西蘭民眾選制知識的研究, 要」的比例也就越高。Karp(2006, engchi U 103-104)發現教育程度、政治興趣以及政治知識越高的民眾答對「政黨票比較重. 發現教育程度與政治興趣皆是影響德紐兩國民眾瞭解政黨票重要性的顯著解釋. 變數,教育程度或政治興趣越高的民眾,越能理解政黨票的重要性。其它像是性 別、年齡、有無政黨偏好以及偏好小黨程度等因素也與選制知識高低呈現相當程 度的關係,女性、年齡越大、無政黨偏好者對該問題的瞭解程度就越低;另外, 由於小黨必須透過政黨名單的機制才比較可能有贏得國會席次的機會,因此越偏 好小黨的民眾自然就越能注意到政黨票的重要性。 國內研究方面,游清鑫(2012,14)的研究指出男性、年齡越大、教育程度 越高、政黨認同強度越高以及越常接觸媒體、吸收選舉新聞的民眾對選制知識的 瞭解程度顯著偏高。蕭怡靖(2012,47-48)亦有類似的研究結論,他發現性別 (男性)、年齡、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強度以及政治興趣與民眾對國民兩黨不分 14.

(25) 區名單的認知情況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向關係。另外,在方法論的創新方面, Huang 等人(2012)捨棄加總選民答對選制知識題數的傳統做法,運用項目反應 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建構一個屬於連續變數的選制知識測量,研究結果 同樣發現男性、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越關注新聞媒體以及認同小黨的民眾 選制知識越高。另外, Huang 等人(2012)的研究亦發現選制知識具有選舉循環 (electoral cycle)的特點:越靠近選舉日接受訪問的民眾,對選制知識的瞭解程度 也越高。. 三、選制知識的政治影響. 政 治 大 政治知識的研究結果來看,前面亦曾提及政治知識在行為面來說會影響一個人的 立 最後,有關選制知識是否對選民的政治行為與政治態度造成影響的問題,從. ‧ 國. 學. 政治參與及投票行為,而在態度面來說會影響一個人對經濟現狀或是政黨表現的 評價。首先就國外的研究來看,Wattenberg、McAllister 與 Salvanto(2000)發現越. ‧. 瞭解美國眾議院的選民越可能在眾議院選舉中去投票。Karp(2006)同時藉由分裂 投票與真誠投票(sincere voting)的研究發現選制知識對德國民眾與紐西蘭民眾兩. y. Nat. sit. 者的投票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在德國,民眾選制知識的高低與其分裂投票的傾向. al. er. io. 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是在紐西蘭則發現當民眾的選制知識越高時,同時也有越. v. n. 高的比例進行分裂投票,不過兩國民眾的選制知識對其是否進行真誠投票則沒有 顯著的影響力。. Ch. engchi. i n U. 國內研究方面,Huang 等人(2012)發現選制知識對投票參與有著顯著的正 向效應,當選民對新的立委選制越瞭解,其參與投票的機率也越高;反之,對新 選制越不瞭解,參與投票的機率也越低。蕭怡靖(2012)發現 2008 年台灣立委 選舉中,即便在控制了其他人口特徵以及政黨認同等重要變數之後,選民對政黨 不分區名單的認知程度越高或是具有較佳的印象偏好時,會具有顯著較高的機率 將政黨票投給該黨。游清鑫(2012,16-19)亦發現在控制了人口特徵、政黨認 同以及選舉新聞注意程度之後,民眾對新選制的瞭解越高,越有投票的意願。然 而,雖然民眾的選制知識對其是否投票具有影響力,但是民眾對新選制的各方面 評價像是選舉買票的弊端有無改善、立委素質有無提升、社會對立有無減少,以 及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基本上仍是受到民眾本身政黨偏好的影響 15.

(26) 較深,政黨立場支持國民黨者可能因為新選制幫助國民黨獲得較多國會席次因而 傾向給予新選制好評價;反之,民進黨的支持者則傾向看壞新選制。即便如此, 民眾對新選制的瞭解程度越高,在統計模型中仍顯示出對台灣民主的發展越會顯 著地抱持著負面的看法,其原因作者的解釋是可能由於民眾認知到台灣新的立委 選制相較於過去 SNTV 在得票數與席次率之間的不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更 不利小黨生存,因此對台灣未來的民主發展前景感到憂心。. 四、小結 從上述選制知識的討論中首先可以發現,過去學界對選制知識的測量與應用. 政 治 大 次(選區規模)、每一個選民可以投幾張選票(選票張數)、政黨需要得到多少 立 如同政治知識一樣大多僅限於事實性知識的層次:單一選區下國會議員的應選席. ‧ 國. 學. 選票才能分配政黨比例名單的席次(不分區門檻)以及新選出的立委任期為多少 年(立委任期),似乎沒有進一步詢問民眾是否瞭解這些選舉制度背後所可能造. ‧. 成的政治影響。在缺乏概念性知識的測量之下,我們無從得知民眾是否具備政治 概念化的能力,在投票時能將制度背後的影響納入考量,對於新選制的瞭解可能. y. Nat. er. io. 之虞。. sit. 只是流於形式,造成原先我們發現民眾的政治知識對其政治行為的影響力有高估. al. v i n Ch 與 Karp(2006)詢問德國與紐西蘭民眾「在 底下,哪一張票才是極大化政黨 e n gMMP chi U n. 其次,國外研究即便有類似概念性選制知識的測量與應用,像是 Vowles(1998). 國會議席數的重要選票?」但是,對於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之間的關係不是 沒有討論,就是只限於理論意涵上的假設(游清鑫. 2012),缺乏進一步的實證. 分析。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在既有的事實性選制知識基礎之上加進概念性選制知 識的測量與應用,透過將選制知識做更細緻的分類來找出能夠回答上述這些問題 的解答。. 16.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問題、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一、研究問題 本文希望藉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 2012 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前後所 執行的電訪調查資料來探討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關注的焦點首先除了過去文獻 上較少討論到的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相關性的問題之外;再來則是想知道影. 政 治 大. 響這兩類不同類型選制知識的因素分別是什麼?最後,民眾選制知識與投票行為. 立. 之間的關係也是探討的重點,特別是概念性知識既然是屬於結構化的知識,是否. ‧. ‧ 國. 學. 跟事實性知識對民眾分裂投票所造成的影響一致?. 二、研究架構. y. Nat. sit. 本文欲探究影響台灣民眾選制知識的因素以及選制知識對於民眾分裂投票. n. al. er. io. 的影響。綜合以上國內外文獻的探討,本文先從幾個面向來探討影響選制知識的. i n U. v. 因素,包括民眾的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媒體接觸頻率、選舉關注程度、2008. Ch. engchi. 年立委選舉投票經驗以及政黨認同強度。再來才是探討不同類別的選制知識(事 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對於民眾分裂投票的影響比較。. 17.

(28) 社會經濟地位 教育程度 性別 年齡 選制知識. 媒體接觸頻率. 1.事實性選制知識 2.概念性選制知識. 選舉關注程度. 2008 年立委選舉投票經驗. 政 治 大. 政黨認同強度. 立. ‧ 國. 學 ‧. 選制知識. 民眾是否 分裂投票. sit. n. er. io. al. y. Nat. 1.事實性選制知識 2.概念性選制知識. Ch. 控制變數 教育程度 年齡 政黨認同(強度). engchi. i n U. 圖 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18. v.

(29) 在圖 1 的研究架構中,本文預期透過統計模型的分析,在控制其他條件不變 的情形之下,社會經濟地位、媒體接觸頻率、選舉關注程度、2008 年立委選舉 投票經驗以及政黨認同強度都會與民眾的選制知識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另外,為 了瞭解不同類型的選制知識對民眾在 2012 年立委選舉分裂投票的影響,本文將 可能影響分裂投票的相關因素像是教育程度、年齡及政黨認同(強度)一併納入 控制變數之後,再觀察模型的分析結果。. 三、研究假設 為了回答上述的研究問題,本文以下試圖提出若干研究假設以進行後續的驗. 政 治 大 對此一問題本文希望藉由實際經驗資料的檢證來獲得初步的研究結論。 立. 證。首先,有鑑於事實性與概念性知識的相關性在過去的文獻討論並不多,因此,. ‧ 國. 學. 其次,影響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因素,藉由前述相關文獻的整理歸納, 本文設定影響民眾選制知識的幾個重要變數為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媒體接觸. ‧. 頻率、選舉關注程度、上一次 2008 年立委選舉有無投票以及政黨認同強度等。. er. io. sit. Nat. 研究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 y. 因此,本文針對影響台灣民眾的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因素提出第一到第七個. al. 假設一:教育程度越高,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 n. v i n Ch 假設二:男性的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相較於女性為高。 engchi U 假設三:年齡越大,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 假設四:接觸政治新聞的頻率越高,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 假設五:對 2012 年選舉的關注程度越高,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 假設六:上一次 2008 年立委選舉有去投票者相較於沒去投票者的事實性與 概念性選制知識為高。 假設七:政黨認同強度越高,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 最後,有關分裂投票的相關文獻指出,當民眾的教育程度與政治知識越高時, 由於較有能力蒐集充足的選舉資訊,瞭解候選人間的當選實力,也較能夠預期選 舉結果,有助於選民「理性的」採取策略投票。至於教育程度與政治知識較低的 19.

(30) 民眾,容易對於兩票制的複雜性感到「困惑」,而僅著眼於比例代表制中的政黨 競爭,將兩張選票一致的投給同一政黨,導致「黏著投票」(sticky voting)的結果 (Cox and Schoppa 1998,轉引自 Karp et al. 2002, 3-4)。若在經驗資料上可以發現 概念性選制知識是建立在事實性選制知識基礎之上的話,那麼我們應該也可以合 理地假設除了事實性選制知識,概念性選制知識應該也會影響民眾的分裂投票。 因此本文在此提出第八個研究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 假設八:事實性或概念性選制知識越高,分裂投票的機率越高。. 第二節 治 政 研究方法. 大. 立. ‧ 國. 學. 一、資料來源. 本文之研究方法採取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 data analysis),使用的資料. ‧. 全部係採自「台灣民眾立法委員新選舉制度知識之研究」. (NSC. sit. y. Nat. 100-2410-H-004-090-MY2),「台灣民眾立法委員新選舉制度知識之研究」為國. io. er. 科會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為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游清鑫研究員,資料蒐 集採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自 2011 年 10 月 15 日起,至 2012 年 3 月 7 日止,由. n. al. Ch. i n U. v.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訪問。「台灣民眾立法委員新選舉制度知識之研究」. engchi. 之執行分成兩個主要部份:選前獨立樣本與選後定群追蹤(panel)。選前訪問自 2011 年 10 月 15 日開始至 2011 年 10 月 21 日止,共計完成 1146 個有效獨立樣 本;選後定群追蹤訪問自 2012 年 3 月 1 日開始至 2012 年 3 月 7 日止,以選前成 功的 1146 個成功樣本為母體進行訪問,共完成 400 個成功樣本,成功率約 34.9%。 此外,為降低抽樣誤差,除了選後 400 個成功追蹤樣本外,另外成功訪問 707 個 獨立樣本,兩者合計為 1107 個選後成功樣本。另外,為了與母體結構更符合, 因此針對成功樣本之「性別」 、 「年齡」 、 「教育程度」及「地理區域」分佈進行加 權,母體參數依據 2012 年內政部出版之《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九 十九年)》。加權方式採用「多變數反覆加權法」(raking)。加權後,經樣本代表 性檢定結果,顯示樣本結構與母體並無差異。 20.

(31) 關於資料的使用有幾點需要稍加說明,本文之所以使用兩筆資料進行分析的 目的在於一來可以觀察台灣民眾選制知識在選前選後的變化;二來民眾在選後所 測得的選制知識是已經經過整個競選時期以及實際投票參與的影響,在這些影響 因素當中,有部分因素是本文資料沒有測量到因而無法加以控制的變數,像是民 眾在競選期間有無遇到候選人或政黨人員來拉票、閱讀候選人的傳單或快報、參 加後援會或是造勢活動等等。在探討影響民眾選制知識的因素時,若以選後的選 制知識作為依變數,那麼估計的結果可能會因為這些變數的干擾而造成偏誤,既 然如此,本文便使用選前資料來排除這個問題。 另外,本文之所以採次級資料分析法的原因,一方面囿於研究者本身時間、 財力與物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資料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台. 政 治 大 用這些資料以進行本文之研究。 立. 灣民意調查學術上的聲望具有相當水準,歷來已釋出許多豐碩之研究成果,故採. ‧ 國. 學. 二、變數建構與測量. ‧. 在測量變數方面,本文所使用的依變數主要為 2012 年立委選舉民眾有無分. Nat. sit. y. 裂投票,主要解釋變數為民眾的選制知識,包括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兩類。. er. io. 至於影響民眾選制知識的主要變數則有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媒體接觸頻率、. al. 選舉關注程度、立委選舉投票參與經驗(上一次 2008 年立委選舉有無投票)以. n. v i n Ch 及政黨認同強度。以下將說明本文研究變數的建構,相關的測量與編碼方式,將 engchi U 於附錄一進行說明。. (一)、選制知識 本研究將民眾的選制知識分為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兩類,測量題目分別 如下: 1、事實性選制知識 『請問這次的立委選舉,您的選區選出幾個立法委員?』 『請問在這次的選舉中,立法委員的部份,一個人可以投幾票?』 『請問您,政黨需要得到百分之多少的政黨票,才能分配不分區的立委?』 21.

(32) 『請問您這次選出的立法委員,一任可以做幾年?(在沒有中途解散立法院 的情況下)』 2、概念性選制知識 『請問您,目前的立委選舉制度是對小黨比較有利還是對大黨比較有利?』 『那如果提高全國不分區立委席次的比例,您認為會對小黨比較有利還是比 較不利?』 選制知識在本文中的變數處理方式是依據答對題數之多寡,將事實性選制知 識依序分為「答對 0 題」 、 「答對 1 題」 、 「答對 2 題」 、 「答對 3 題」以及「答對 4 題」;將概念性選制知識分為「答對 0 題」、「答對 1 題」及「答對 2 題」。. 立. (二)、社會經濟地位. 政 治 大. ‧ 國. 『請問您的最高學歷是什麼?(讀到什麼學校)』. 學. 1、教育程度. ‧. 依據受訪者的回答,分為「低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國初中)、「中教育 程度」(高中職)以及「高教育程度」(專科、大學及以上)。. er. io. 依據受訪者性別,分為「男性」及「女性」兩類。. sit. y. Nat. 2、性別. al. n. v i n Ch 『請問您是民國哪一年出生的?(說不出的改問:您今年幾歲?由訪員換算 engchi U 3、年齡. 成出生年:即 100 -歲數=出生年次)』. 將受訪者出生年換算為年齡。. (三)、媒體接觸頻率 『請問您平時是否經常看或是收聽政治方面的新聞?』 依據受訪者的回答,將民眾的媒體接觸頻率分為「從不」、「很少」、「偶 爾」及「經常」,由低至高依序給予 0-3 的分數。. 22.

(33) (四)、選舉關注程度 『請問您對明年一月的總統與立委選舉注不注意?』 依據受訪者的回答,將民眾的選舉關注程度分為「一點都不注意」、「不太 注意」、「有點注意」及「非常注意」,由低至高依序給予 0-3 的分數。. (五)、2008 年立委選舉投票經驗 由於資料中沒有直接詢問民眾在上一次(2008 年)的立委選舉是否有去投 票的題目,因此分別使用另外其他兩個問題來測量民眾是否去投票,測量題目如 下:. 政 治 大. 『請問上次(2008 年)立法委員選舉,區域候選人的部份,您把票投給哪. 立. 一黨的候選人?』. ‧ 國. 學. 『請問上次(2008 年)立委選舉不分區選票,您把票投給哪一個黨?』 若受訪者在這兩題中只要有任一題的回答不是無反應(投廢票、無投票權、. ‧. 忘了、拒答)或沒有去投,則視為有去投票。依據受訪者的回答,分為「有投」 和「沒投」兩類。. er. io. sit. y. Nat (六)、政黨認同強度 a. n. iv l C n hengchi U 『在國民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跟台聯這五個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 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回答「選人不選黨者,請追問「非選舉時期」 整體而言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請問您支持(受訪者回答的黨)的程度是非常支持、還是普普通通?』 『您比較偏向國民黨、偏向民進黨,偏向新黨,偏向親民黨,還是偏向台 聯,或是都不偏?』. 依據受訪者的回答,將民眾的政黨認同強度分為「無政黨認同」、「偏向」、 「有一點支持」以及「非常支持」,由低至高依序給予 0-3 的分數。. 23.

(34) (七)2012 年立委選舉有無分裂投票 分裂投票的定義是同一位選民將兩張選票(區域選票及政黨票)分別投給不 同政黨。因此,有關分裂投票的測量題目如下: 『請問這一次(2012 年)立法委員選舉,區域候選人的部份,您把票投給 哪一黨的候選人?』 『那不分區選票,您是把票投給哪一個黨?』 若受訪者在這兩題所回答的政黨不同,則視為分裂投票。選項分為「有分裂 投票」和「一致投票」兩類。.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5) 第四章. 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比較分析. 本章為經驗資料的實證分析,希望藉由相關統計模型的運用來驗證研究假設, 一方面能瞭解台灣民眾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相關性,另一方面能從模型中 發現影響台灣民眾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變數,最後則是探討事實性與概念 性選制知識與民眾分裂投票行為之間是否存有顯著關係。. 第一節 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相關性分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過去國內文獻有關選制知識的事實性測量方式來看,我們無法知道民眾是 否真的能理解選舉制度設計背後的影響,有可能民眾的理解只限於選制表面資訊. ‧. 的攫取與記憶。因此,本文試圖將民眾概念性選制知識的測量納入討論,希望能. sit. y. Nat. 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探索台灣民眾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間的相關性。 首先,如表 4-1 所示,在 2012 立委選前三個月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中,我. io. n. al. er. 們可以發現民眾在事實性知識方面,以對立委任期的瞭解程度最高,有將近七成. Ch. i n U. v. 比例的民眾知道立委任期為四年,除此之外,台灣民眾對立委選舉制度其他面向. engchi. 的事實性知識都不算太高。其中,儘管在 2008 年台灣立委選舉制度已經採行單 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但只有 23.8%的民眾知道自己的選區選出的立法委員人數為 一人;只有 10.9%的民眾知道政黨若要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必須得到 5%的政黨 票;以及只有一成不到的民眾知道在立委選舉時,一個人可以投兩張票。另外, 在概念性選制知識方面,有高達六成五的台灣民眾在選制的影響方面能正確認知 到立委選制整體而言是對大黨有利,反觀增加不分區席次對小黨較為有利的問題 上,卻只有兩成的民眾有正確的判斷。同樣是屬於概念性選制知識,但為什麼這 兩個問題民眾答對比例的差異如此之大?第一,有可能是因為來自過去的經驗, 民眾就自己實際的生活體驗,例如從不分區立委在媒體上的曝光率或是遇到問題 尋求選區立委協助時都多少可以感受到小黨立委生存空間的壓縮;第二,選舉資 25.

(36) 訊的關係,民眾可直接從上屆立委選舉過後,大黨與小黨席次囊括的狀況來對選 制整體的影響有個自己的判斷依據。然而增加不分區席次的影響對一般民眾來說 是個相對而言比較複雜的問題,需要經過相關資訊的整合性思考才有機會答對。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整體來看,概念性選制知識的兩道題目似乎比事實性 選制知識的題目更為簡單,選制整體影響的答對比例只比立委任期答對的比例低 了一點,卻比其他三題事實性選制知識的題目都要高出許多;而增加不分區席次 的影響答對比例雖然只有兩成,但還是比選票張數及不分區門檻的答對比例還高。 可能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是資料蒐集時間點的問題,或許是因為距離 2012 年立 委選舉還有三個月,此時政黨及候選人才正要著手進行競選準備,而媒體也尚未 開始密切報導有關選舉的相關消息,此時選民還沒有受到競選期間的影響產生政. 政 治 大 選區規模、選票張數以及不分區門檻等事實性選制知識對一般民眾而言比較算是 立. 治學習(political learning)的效果,對選舉制度相關成分的認知似乎還未被「喚醒」 ,. ‧ 國. 學. 投票時所需的工具性知識,因此民眾在選前三個月對選制的認知情形普遍不是很 高;再來是問卷題型設計的問題,用來測量概念性選制知識的問卷題目為:『請. ‧. 問您,目前的立委選舉制度是對小黨比較有利還是對大黨比較有利?』以及『那 如果提高全國不分區立委席次的比例,您認為會對小黨比較有利還是比較不. y. Nat. sit. 利?』,相較於事實性知識題目的填空題,此種二元問法的選擇題給予受訪者較. er. io. 多可猜測答案的動機與空間,即便對概念性選制知識沒有太多的瞭解,民眾在被. al. n. v i n Ch 識題目無反應的比例較事實性選制知識題目無反應的比例還低得到佐證。 engchi U. 問及這兩題時,仍有二分之一的答對機率,此點也可以從民眾回答概念性選制知. 26.

(37) 表 4-1. 2012 立委選前台灣民眾的選制知識 答對. 答錯. 無反應. 樣本數. 事實性選制知識 選區規模 選票張數 不分區門檻 立委任期. 23.8 9.0 10.9 68.1. 5.4 53.6 3.8 10.5. 70.8 37.4 85.3 21.4. 1146 1146 1146 1146. 概念性選制知識 選制整體的影響 增加不分區席次的影響. 63.9 20.2. 3.8 40.6. 32.3 39.2. 1146 1146. 資料來源:游清鑫(2012a). 政 治 大 另外,表 4-2 顯示的是 2012 立委選前台灣民眾整體選制知識的分佈情形。 立. ‧ 國. 學. 無論是事實性選制知識或概念性選制知識,比例佔最高的都是只答對一題,有將 近五成左右;另外各有將近三成左右的選民在這兩類型的問題上是回答不出來或. ‧. 是答錯的,更有將近七至八成左右的民眾在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回答上不 是完全答錯,就是只答對一題。答對題數偏低的現象似乎也跟上述資料蒐集時間. n. al. er. io. sit. y. Nat. 點的問題有關。. Ch. engchi. 27. i n U. v.

(38) 表 4-2. 2012 立委選前選制知識答對題數之次數分佈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309 536 190 77 33 1146. 27.0 46.8 16.6 6.7 2.9 100.0. 27.0 73.8 90.4 97.1 100.0. 366 598 183. 31.9 52.1 15.9. 31.9 84.1 100.0. 1146. 100.0. 事實性選制知識 答對 0 題 答對 1 題 答對 2 題 答對 3 題 答對 4 題 總 和 概念性選制知識 答對 0 題 答對 1 題 答對 2 題 總. 立. 和. 政 治 大. ‧. ‧ 國. 學. 資料來源:游清鑫(2012a). 為了瞭解事實性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們為事實性選制知. Nat. sit. y. 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做交叉分析,表 4-3 卡方獨立性檢定達統計上的顯著,顯示. er. io. 事實性選制知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間的確具有關聯性。從表 4-3 來看,隨著事. al. v i n Ch 制知識答對 0 題者,有高達 45.2%比例的民眾也在概念性選制知識的題目中一無 engchi U n. 實性選制知識答對題數越高,概念性選制知識完全答錯的比例也越低,事實性選. 所知,但隨著事實性選制知識的增加,民眾在概念性選制知識一無所知的比例也. 跟著逐漸下降,當民眾可以答對全部的事實性選制知識問題時,只有 5.9%的民 眾對概念性選制知識一無所知。此種相關性也出現在概念性選制知識答對一題的 民眾當中,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0 題者,有 39.6%比例的民眾在概念性選制知識 的題目中答對一題,隨著事實性選制知識的增加,民眾在概念性選制知識答對一 題的比例也跟著逐漸上升,當民眾可以答對全部的事實性選制知識問題時,有高 達 67.6%的民眾能答對一題概念性選制知識。 然而,儘管民眾有更高的事實性選制知識,但並不必然就有更高的概念性選 制知識,例如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兩題者卻比全錯或只對一題者有較低的比例在 概念性選制知識的題目中全對。另外,用來測量順序尺度變數之間關聯性的 28.

(39) Kendall’s tau-c 值為 0.151,達顯著程度,從這個數值中我們可知事實性選制知識 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間雖然具有正相關,但是關聯性卻不是很高。. 表 4-3 事實性選制知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之交叉表. 答對0題 答對1題 事實性 答對2題 選制知識 答對3題 答對4題 總和. 概念性選制知識 答對0題 答對1題 答對2題 45.2 (140) 39.6 (123) 15.2 (47) 32.2 (173) 52.0 (279) 15.8 (85) 22.1 (42) 63.7 (121) 14.2 (27) 12.8 (10) 66.7 (52) 20.5 (16) 5.9 (2) 67.6 (23) 26.5 (9) 32.0 (367) 52.0 (598) 16.0 (184). 總和 100.0 (310) 100.0 (537) 100.0 (190) 100.0 (78) 100.0 (34) 100.0(1149). 政 治 大 卡方值(χ )=61.583,自由度(df=8),p<0.001 (雙尾檢定) 立 Kendall's tau-c=0.151,p<0.001 (雙尾檢定) 2. 統計檢定. ‧. ‧ 國. 學. 資料來源:游清鑫(2012a) 說 明:表中數值為橫列百分比(括號內數值為樣本數). Nat. sit. y. 除此之外,表 4-4 是事實性選制知識與概念性選制知識的變異數分析,我們. er. io. 依照事實性選制知識的答對題數來進行分組,想觀察各組別之間在概念性選制知. al. 識的平均分數上有無顯著差異。首先從該表中我們可以發現檢定統計量 F 值的. n. v i n C h ,這意味著事實性選制知識各組之間在概 p-value 在 99.9%的信心水準下達到顯著 engchi U 念性選制知識上的表現的確是存在著差異。整體來說,事實性選制知識越高的群 組在回答概念性選制知識的問題上平均而言除了能拿到較高的分數之外,其組內 概念性選制知識分數的標準差也會越低。另外,我們也可進一步使用雪菲事後檢 定(Scheffé post-hoc test)來瞭解差異的來源是發生在哪些組別之間。檢定結果顯示 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0 題者的概念性選制知識平均分數為 0.7 分,顯著低於事實 性選制知識答對 1 題者的 0.84 分、顯著低於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2 題者的 0.92 分、顯著低於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3 題者的 1.08 分以及顯著低於事實性選制知 識答對 4 題者的 1.21 分;而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1 題者的概念性選制知識平均 分數也顯著低於事實性選制知識答對 3 題及 4 題者。換句話說,事實性選制知識 較低的群組(答對 0 或 1 題)與事實性選制知識較高的群組(答對 3 或 4 題)之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十、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數學教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