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觀點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博士論文 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 政 治 大 立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 ‧ 國. 學. —社會資本理論觀點. ‧. n. er. io. sit. y. Nat. al. 研. Ch. 究. engchi. i Un. v. 生 :簡. 俊. 發. 指 導 教 授 :林. 森. 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七 月.

(2) 謝誌 能夠完成這本論文,首先必須向指導教授林森田博士致上最深謝意, 感謝老師一路指導與提攜,協助完成博士班的學習與論文寫作。 承蒙丁秀吟老師於論文寫作期間,提供寶貴意見與協助;在口試階 段,周志龍教授、劉小蘭教授、陳明燦教授、王俊豪教授、陳建元教授與 洪維廷教授的多方指正,讓論文據以修正後,得以增加內涵;就讀期間, 系上教授時時給予關心,在此謹一併致上謝意。 離開學校多年再重拾書本,除強烈學習意志外,事實上工作之外的時 間極為有限,幸運的是,在長官們多方體諒及不斷給予鼓舞打氣下,方能. 政 治 大 多多人生中貴人的出現,如協助調查的同事們、社區的夥伴朋友與學校的 立 同窗們,提供了無數的協助、建議與關懷,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以在職方式完成學業,感謝之意,無以言表。當然,這段期間也還有許許. ‧ 國. 學. 這篇論文的寫作,以農村社區發展為前提,探討農村發展制度下農村 永續發展的重要內涵,目的不在對政策的批評或辯護,反而希望透過學理. ‧. 的驗證,讓理論能提供政策更多的正反深思。台灣農村具有許多獨特的特. sit. y. Nat. 質,值得更多人關懷與協助。. er. io. 最後,謹向默默支持的家人致上謝意,這股支持,長期鼓勵了我,讓 個人無後顧之憂,終於在眾多貴人協助下完成論文,感恩。. n. al. Ch. engchi. i Un. v. 簡俊發 謹致.

(3)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 —社會資本理論觀點 摘. 要. 我國的農村社區發展由政策性的部門計畫,轉變為制度性的地域性計 畫,所強調的是農村社區的在地治理,然而農村特性不同,夥伴關係運作 成為在地治理的重要手段,農村社區夥伴關係及其運作將是農村社區能否 永續發展的關鍵。本研究以社會資本理論觀點,進行不同農村社區的夥伴 關係運作的分析,以及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之結 構面、關聯面與認知面間的關聯性。並在同時注重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的過. 政 治 大 及多重社區型的無米樂社區三個個案,以半結構式訪談及統計檢定方法, 立 透過質的分析方法瞭解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的運作過程,並在量的方面,以 程與階段性結果的考量下,針對成熟型的外獅潭社區、學習型的象山社區. ‧ 國. 學. 問卷調查與檢定,瞭解階段性過程社會資本的構成與變動。 本研究發現,農村社區因社區特性形成差異性的夥伴關係運作模式,. ‧. 也會因人的因素與制度的改變,導致個別社區不同程度的運作困難。夥伴. sit. y. Nat. 關係運作愈好,夥伴關係社會資本平均值愈高,然社會資本權重平均權值 高並不意味著夥伴關係運作會較好,因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 io. a. er. 構成只是一個過程及階段性結果的呈現,因此如只著重在社會資本構成之. n. v l 量的調查,而缺乏質的夥伴關係運作過程分析的對比,分析結果將很有可 ni C. U. hengchi 能產生偏誤。另研究也發現,農村社區不僅需要可發揮地方性知識從而在. 建立社區共識下,形成夥伴關係的在地治理發展模式,在夥伴關係運作過 程中,也必須得助政府公部門與許多專業者的持續性專業協助,完成社區 發展工作,印證整合型農村發展應注重超在地(extra local)的新內生性農村 發展模式。本研究因此提出政府宜積極培育農村社區發展之專職專業經理 人、農村社區治理須有積極的人力培力及適時的人力更新,但變動幅度不 宜過大、整合性的農村社區發展需長期的逐步累積,不宜遽變式的制度嵌 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透過機制移植雖可加快推動速度,但仍需給予 調適期與因地制宜等農村治理等建議。. 關鍵字: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農村發展、農村社區.

(4)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n Rural Governance From Social Capital theory perspective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aiwan has transferred from sectoral plan approach to place-base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local governance.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n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in rural community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rural community types. The partnerships of rural community and its operation will be the key to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mmunities. Based upo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on three different kind rural communities. Semi-structure in-depth interview and statistical test approach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rural partnership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three rural communities. The investigation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rural partnership by in-depth interview approach and the relation on the three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by statistical test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cial capital of partnership in the study ca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ode of partnership operation is different and results in various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human f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average weigh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is higher when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s better. However, the higher weigh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doesn’t totally mean that the rural community has a better apartnership operation because v the weight can only i l C nof partnership in a certain represent a proc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U he i h n g cbias if the analysis focus only on period. Therefore, there could be exist quantity investigation without a contrast from quality analysis of partnership opera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rural community needs instant assistance from government and specialist in the partnership process as well as they need to elaborate local governance within the community’s common vision. The important point to notice i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adopt ‘extra local’ specialty of new endogenous model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promising suggestions such as full-time 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manager , new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a long-term vision for the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Key word: partnership, social capital,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community.

(5)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3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社會資本理論的探討 .............................................................................5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 11  第三節 小結 .......................................................................................................16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 ...................................................................................19  第二節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之訪談 ...........................................................22  第三節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的調查 ...........................................................27 . 立. 政 治 大. 第四章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分析 ........................................35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2008 年個案分析 .........................................35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2009-2011 年個案分析 .............................52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之比較分析 ...................................................69  小結 .......................................................................................................73 . ‧. ‧ 國.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y. n. al. er. sit. 夥伴關係屬性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之檢定分析 ...............................75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之橫斷面分析 .......................78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變動之縱斷面分析 .......................82  小結 .......................................................................................................93 .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Nat. 第五章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構成與變動分析 ....................75 . Ch. engchi. i Un. v. 第六章 假說驗證與综合分析 ................................................................95  第一節 假說驗證 ...............................................................................................96  第二節 綜合分析 .............................................................................................101  第三節 小結 .....................................................................................................104 .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9 . 參考文獻................................................................................................. 111 . I.

(6)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0  圖 3-2. 14 個農村再生計畫試辦社區 ...................................................22 . 圖 3-3 夥伴關係運作之分析時程 ........................................................24  圖 4-1. 2008 年外獅潭社區行動者關係圖...........................................39 . 圖 4-2. 2008 年象山社區行動者關係圖 ...............................................41 . 圖 4-3. 2008 年無米樂社區行動者關係圖...........................................43 . 政 治 大. 圖 4-4 獅潭社區夥伴關係之參與、溝通與整合................................47 . 立. 圖 4-5 象山社區夥伴關係之參與、溝通與整合................................49 . ‧ 國. 學. 圖 4-6 無米樂社區夥伴關係之參與、溝通與整合............................51  2011 年外獅潭社區行動者關係圖 ...........................................54 . 圖 4-8. 2011 年象山社區行動者關係圖 ...............................................56 . 圖 4-9. 2011 年無米樂社區行動者關係圖 .........................................58 . 圖 5-1. 外獅潭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結構面變動比較..83 . 圖 5-2. 象山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結構面變動比較......83   a. y. sit. er. io. iv l C n 無米樂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結構面變動比較..84   hengchi U n. 圖 5-4. Nat. 圖 5-3. ‧. 圖 4-7. 外獅潭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關聯面變動比較..85 . 圖 5-5. 象山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關聯面變動比較......86 . 圖 5-6. 無米樂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關聯面變動比較..87 . 圖 5-7. 外獅潭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認知面變動比較..88 . 圖 5-8. 象山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認知面變動比較......89 . 圖 5-9. 無米樂社區不同年期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認知面變動比較..90 . 圖 5-10. 外獅潭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三構面變動比較................91 . 圖 5-11. 象山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三構面變動比較 ....................91 . 圖 5-12. 無米樂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三構面變動比較................92  II.

(7)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 相關研究之檢視 ......................................................................... 16  表 3-1 訪談大綱 ..................................................................................... 25  表 3-2 問卷調查對象 ............................................................................. 28  表 3-3 2009 年調查對象之性別分布 ..................................................... 29  表 3-4 2009 年調查對象之年齡分布 ..................................................... 29  表 3-5 2011 年調查對象之性別分布 ..................................................... 30  表 3-6 2011 年調查對象之年齡分布 ..................................................... 30 . 政 治 大. 表 3-7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組合要素與問卷問項................. 31 . 立. 表 4-1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背景與執行之對照表................................. 37 . ‧ 國. 學. 表 4-2 2008 年外獅潭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38  2008 年象山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40 . 表 4-4. 2008 年無米樂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42 . 表 4-5. 2011 年外獅潭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 52 . 表 4-6. 2011 年象山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 55 . 表 4-7. 2011 年無米樂社區行動者與主要辦理事項 .......................... 57  a. y. sit. er. iv l C n 2009 至 2011 年外獅潭社區發展建設項目 ............................ 61  hengchi U n. 表 4-10. io. 表 4-9. Nat. 表 4-8. ‧. 表 4-3. 2009 至 2011 年象山社區發展建設項目 ................................ 64  2009 至 2011 年無米樂社區發展建設項目 .......................... 67 . 表 4-11 2008-2009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情形之比較................... 69  表 4-12. 2009-2011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情形之比較................... 71 . 表 4-13.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情形的判別 ..................................... 73 . 表 5-1 2011 年個別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結構面之顯著性檢定結 果................................................................................................. 75  表 5-2. 2011 年個別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關聯面之顯著性檢定結 果................................................................................................. 76  III.

(8) 表目錄. 表 5-4. 2009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結構面各組合要素 平均權重..................................................................................... 78 . 表 5-5. 2009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關聯面各組合要素 平均權重..................................................................................... 79 . 表 5-6. 2009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在社會資本認知面之各組合要 素平均權重................................................................................. 79 . 表 5-7. 2011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結構面各組合要素 平均權重..................................................................................... 80 . 表 5-8. 2011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關聯面之各組合要. 政 治 大 2011 年個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在社會資本認知面之各組合要 立. 素平均權重................................................................................. 80  表 5-9. ‧ 國. 學. 素平均權重................................................................................. 81  表 5-10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結構面權重平均值之變動82 . ‧. 表 5-11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關聯面權重平均值之變動85 . y. Nat. 表 5-12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認知面權重平均值之變動87 . er. io. sit. 表 5-13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於社會資本的三個面向權重平均值之 變動............................................................................................. 90 . n. al. iv. 表 5-14 三個農村社區夥伴關係於社會資本的三個面向權重平均值之 C Un. hengchi. 變動............................................................................................. 93  表 6-1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衡量問卷量表項目之信度分析............... 96  表 6-2 三個農村社區在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不同面向之檢定結果... 97  表 6-3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結構面........... 97  表 6-4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關聯面........... 99  表 6-5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認知面......... 100  表 6-6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面向關聯性假說 之驗證結果............................................................................... 104 . I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治理(Governance)是引入秩序,藉以減少衝突,進而實現共同利 益之方法(Williamson,2005:3)。在治理架構中,國家或政府是最主要 的組織角色(Williamson,1991:105) ,但它的管理基礎並不是「控制」 而是「協調」,尤其是公私部門彼此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且治理並不 是在強調正式的控制規則而已,它還包括公私部門彼此之間的非正式 合作關係。隨著時代演進,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可以不再是 由上而下的對立,而是朝向新型態的政治協商與互動發展。代表政府. 政 治 大 及往外移轉至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組織(NGOs)或非營利組織(NPO) 立 象徵的權力或控制權正在轉型,權力可能下放至區域、城市與社區,. ‧ 國. 學. 等(孫本初,2002:99)。也就是不再固守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可能. 轉為由下而上的治理關係,並強調夥伴關係的運作模式。. ‧. 但在由下而上的治理關係中,運用夥伴關係模式,其涉及人與組 織間的連結關係,如參與者的能力、組織運作模式等是否健全,至為. Nat. sit. y. 重要。以農村社區而言,由下而上所強調的是在地社區居民參與、學. er. io. 習及運作的社區自主概念,因此在操作上即會因社區不同而有差異。. n. Putnam(1993:32)即指出,有形的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源固然是社區 a. l. iv. n 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若缺乏無形的資產(社會資本)為後盾,將 C hengchi U. 難以為社區永續奠定穩固的基石。他也強調:「若社區擁有堅實的社 會資本,共同的合作將會更加容易」(1993:167)。但社會資本對社區 發展的影響固然有利,但也有可能導向負面發展,若未能適切運用, 也可能成為社區發展的障礙(Newman and Dale, 2005: 477)。 台灣地區的農村發展,以往一向僅有執行計畫或政策,尚無正式 的專屬法規據以執行,因此,以往之農村發展大抵以個別建設或個別 部門方式處理。一直到 2005 年政府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才 有以農村社區為基礎的政策提出,但卻始終停留在以政策主導階段。 而在 2010 年 8 月獲得立法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欲將政策面轉化成正 式規則的制度面設計,也試圖將由下而上、社區自主等理念導入正式 規則中。 -1-.

(10) 第一章 緒論. 因農村社區涉及人文、經濟、空間與治理方式等層面,在國內以 往相關農村研究中,仍多偏向政府角色與制度變遷,較少探究農村社 區發展特質上的運作機制或基礎。面對著全球化衝擊與在地化意識的 提升,治理理念也不斷修正,對於農村發展之治理機制,在不同領域 中均提出強調在地治理的要求。而近年來在治理機制中所強調的夥伴 關係與由下而上機制,在我國長期受到政府漠視的農村社區執行體 系,其所能扮演角色與發揮功能,是值得注意之研究議題。 全球化的過程已對空間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但面對全球化,強 調在地化的由下而上自主管理精神,反倒讓地方能發展出各自特色。 我國農村社區眾多,類型與特色不一,單一性質的部門計畫方式 (sectoral plan approach),其實施成果反映出無法滿足所有農村社區的. 政 治 大. 需求,在推動農村發展過程中,基本條件類似的農村,在一致性的推. 立. 動機制下,轉以地域方式(place-base approach)為主,強化整體性之策. ‧ 國. 學. 略性規劃,進而強化農村社區自主與整合性發展。. 政府於提出農村再生政策之際,也同時在台灣地區不同樣態之. ‧. 14 個農村社區進行試辦作業。觀察這些社區試辦過程中,有著不同的 治理夥伴關係與運作機制,社區在地組織均屬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 y. Nat. sit. 織。不同在地治理夥伴關係之運作機制與運作,在推動計畫研擬與溝. er. io. 通過程中,各農村社區的治理夥伴關係的特徵與運作機制為何,亦為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動機之一。 a. n. iv l C n h e n g c h農村社區治理愈來愈重視在 其次由下而上的理念與治理架構下, i U. 地居民的參與,不同參與者面對社區的共同目標,參與方式與解決衝. 突的方式,均成為社區治理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人的因素, 成為制度下的重要指標。現有農村社區在地人力是否足夠構成支撐農 村社區自主管理的基礎,又是否已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由下而上的治 理理念;從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的運作及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與 變動檢視,亦為本研究探討的主要方向。 綜上,將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透過個案分析,實際分析在同一制度下,不同農村社區在治理過 程中的夥伴關係之運作情形。 二、運用社會資本之衡量,探討不同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社 -2-.

(11) 第一章 緒論. 會資本的構成與變動之特性與影響。 三、於兼顧質與量的考量下,分析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運作與夥伴關 係社會資本各個面向之相互關聯性。 四、基於上述三個研究結果,提出未來推動農村社區發展於治理方面 之參考建議。.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夥伴關係被定義是一種廠商之間有意的策略性關係,它們通常擁 有共同的目標,取得相互利益及認知到相互間高度的相互依賴關係 (Mohr and Spekman,1994:135),上述的定義較適用於商業活動上。. 政 治 大 關係視為是一種安排,刻意的將資源與特定的夥伴結合起來,以創造 立 而於研究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運作時,Edwords 等人(2000:2)則將夥伴. ‧ 國. 學. 成就既定目標的行動能力,本研究採取 Edwords 等人的觀點,將夥伴 關係視為農村社區治理之制度性的安排。. ‧. 本研究首先進行挑選三個不同性質之農村社區,進行夥伴關係運 作的觀察與分析,並以社區主要行動者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 Nat. sit. y. 其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組成要素的特性表現與變動情形,進而將夥伴關. er. io. 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同時進行分析比較,檢驗兩者間的關聯. n. 性,同時進行假說驗證與綜合分析,最後回歸研究目的,提出結論與 a. l. C 所示。 建議。研究流程如圖 1-1. hengchi. -3-. i Un. v.

(12) 第一章 緒論.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社會資本理論. 相關文獻探討. 文獻回顧 夥伴關係運作. 象山社區案例. 外獅潭社區案例 (成熟社區型). (多重社區型). 學. ‧ 國. 立. 無米樂社區案例. 治 政(學習社區型) 大 夥伴關係社會資 本構成與變動. ‧. Nat. n. sit er. io. al. y. 假說驗證與 綜合分析. Ch. 圖 1-1. i Un. 結論與建議. engchi 研究流程圖. -4-. v.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回顧. 社會資本理論的探討.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詞首先為 Hanifa L.J. — 革新時代的實 際改革者西維吉尼亞州政府農村學校的督學 — 於 1916 年為督促社區參 考與促成學校成功的重要性之文章內,社會資本被描述為是人們日常生活 的有形資產,指的是真誠、友誼、個人與家人間之社會交往形成一社會單 元(Putnam,2000:4)。Bourdieu(1986:248)解釋社會資本為「是實際或潛在 資源的集合體,資源與某種持久性網絡的占有是相連性的,而此一網絡是. 治 政 大 與某個團體的會員間的連繫,它從集體性擁有的資本支持每個會員,為會 員 贏 得 各 式 各 樣 有 利立 的 聲 望 」。 爾 後 , Bourdieu 的 社 會 資 本 概 念 被. 大家共同熟悉、得到公認而且是一種制度化的網絡,換言之,此一網絡是. ‧ 國. 學. Swain(2003:187)認為是較為有名的,首先,Bourdieu 的社會資本總是附屬 於經濟與文化資本,其次則是他不含糊的論述社會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本,. ‧. 認為僅有資產階級有社會資本。對 Bourdieu(1986:249)而言社會資本並非是 與生俱來或社會所賦予,而是由不斷的運作所構成的…,換言之,社會資. y. Nat. er. io. 或再製短期成長期間內可直接運用的社會關係。. sit. 本之為網絡關係,是個人或集體有意無意的策略下之產品,其目的在建立. n. al 古典經濟學家主張,土地、勞力與資本被認為是生產的三大要素,其 iv n. C. hengchi U 中資本工具、機械及其他生產設備等,Coleman(1988:100)稱之為物質資. 本,新古典學派的 Schultz(1961:1)稱之為傳統或非人力資本,不同 Bourdieu 之將社會資本視為附屬於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Coleman 將社會資本視為 人力資本的資源。Coleman(1988:100)並認為物質資本產生是物質的改變, 以形成工具來促進生產。而人力資本的產生是人的改變,以帶來技術與能 力使其能用新的方式行動。社會資本則源自於人們間關係的改變,以幫助 行動。物質資本是有形的,人力資本較為無形,而社會資本更是無形。 Putnam(2000:6)認為社會資本的正面效果—可最大化相互支持、合作、信 任、制度化效能,同時可最小化其負面作用—主義者、民族優越感、貪汙 等。Swain(2003:187)則進一步認為 Putnam 可為當代社會資本理論的首席。 Putnam(1993:167)於論及集體行動的困境時,主張自發性的合作是由 -5-.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社會資本所促成的,社會資本的建立雖不容易,卻是民主之運作的關鍵。 進而他認為社會資本有下列特性:(1)社會資本係信任、規範及網絡是一公 共財,不像傳統的資本是私有財。惟後來認為社會資本可同時為公共財與 私有財(Putnam,2000:5)。(2)民間的運作網絡是一重要的社會資本型態,代 表的是密集的水平互動。而垂直的網絡不論有多密集或其參與者有多重 要,並不能支持社會信任及合作。Putnam(1995:67)主張類似物質資本與人 力資本之工具性與訓練性可增加個人的生產力,社會資本是例如網絡、規 範與社會信任之社會組織的特質,可促進協調與合作之共同利益。 Coleman(1988:98)則由功能來定義社會資本,而認為社會資本非為單 一的實體,是具有各式各樣不同形式的不同實體,且具有兩個共同的要 素: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某些元素所組成,及他們為行動者—不論是個. 政 治 大. 人或團體行動者—於結構內提供某些行動幫助,有如其他型態的資本,社. 立. 會資本是具有生產性的,擁有社會資本則可實現某些既定目標,缺乏社會. ‧ 國. 學. 資本則不可能實現目標。與物質資本及人力資本一樣,社會資本是不可完 全替代,而是對某些特定活動可以被替代。. ‧. 社會資本的定義在文獻上並沒有一個普遍被認同的定義(Dolfsma and Dannreuther,2003:405),而其定義可能會因為所受的訓練及研究的層次而. y. Nat. sit. 有差異(Robinson et al.,2002:15)。Coleman (1990:302)也認為社會資本因其. er. io. 功能的不同而被定義,因此它不是單一的實體。Putnam (1995:67)認為它是. n. 一個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網絡(network)、規範(norm)及社會信任(social a v. l. i. Ch trust)等促成整合及合作以達到交互的利益。Burt U n(1992:9)進一步指出它是 engchi. 透過與朋友、同儕及一般所接觸到的人互動,而能使你運用的財務及人力 資本。Portes (1998: 6) 則認為社會資本是行動者透過其成員於社會網絡或 其他社會結構中的美德,以保障其利益的能力。Adler and Kwon (2002:28) 則認為有關社會資本定義的差異,主要源自於其究係主要將焦點集中於個 別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維繫的關係、行動者在一個集合體(collectivity)的關 係結構,抑或是兩者之間的連結。 雖然社會資本定義不一,而且它可能以各種不同的型態出現,但社會 資本具有兩項共通的特徵,其一是它們組成了部分的社會結構,其二是它 促 成 了 個 人 在 此 結 構 下 的 行 動 ( Coleman , 1990:302 )。 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42)進一步指出,社會資本對結果的影響有兩個,其一是透 過增加訊息的流通以減少浪費(Burt,1992),其二是高度的信任可以降低 -6-.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機 會 主 義 的 可 能 , 以 及 減 少 耗 費 成 本 的 監 督 過 程 , 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45)認為前者就是 North(1990)所稱的配置效率 (allocative efficiency),後者則是有助於調適效率(adaptive efficiency)。因此綜合來說, 社會資本的優點包括提高行動的效率,以及有助於合作的行為(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64),除此之外,它也能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增加訊 息的流動,提升信任,以及增加合作協議的執行力(Ostrom,1990),透過 前述的影響,則可能提升組織的競爭優勢(Dyer and Singh,1998:66)。 文獻上對於社會資本的組成特徵有不同的分類,大部分的學者主張社 會資本並非單一實體,社會資本有三個類型(dimensions) (Grootaert et al., 2004:4; Elgar, etc.,2011:1045)。1.結合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 結合型社會資本指的是相類似背景與身分之同質性的關係,具有歸屬的感. 政 治 大. 覺,同時也是一個團體成員之福利重要意識,實現連結、感情、支持集團. 立. 結的立場需要的。2.橋接型社會成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指的是較為疏. ‧ 國. 學. 遠網絡的關係,它是有關較疏遠的朋友、親友或同事之水平的層次關係。 Szreter and woolcock(2004:650)主張橋接型社會成本係橋接個人其他相同. ‧. 身分及權力的行動關係。3.連接型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係指個人 創造出於權力位置之個人的垂直特徵之連結,以為取得資源、信念與訊息. sit. y. Nat. 的手段。Elgar etal.(2011:1045)則進一步認為連接型社會資本為擴充要願意. io. er. 信任及支持正式權力的所有人。. al. iv n C 之中,且將社會網路的鑲嵌分為關聯性及結構性兩大類。Nahapiet and hengchi U Ghoshal(1998:243)、Nardone, sisto and Lopolito( 2009:5 )進一步將社會資本 n. Granovetter(1992)強調個人的行動是鑲嵌(embeddedness)於社會網絡. 的 特 徵 劃 分 為 結 構 面 向 (structural dimension) 、 關 聯 面 向 (relational dimension),以及認知面向(cognitive dimension)。 結構面向的社會資本,主要重視社會系統的特性及整個網絡的關係, 也 就 是 人 與 人 或 團 體 與 團 體 間 連 結 的 非 人 情 化 結 構 (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44)。結構面向的社會資本強調人與人或組織與組織間相 互連結的型態,前述所謂的連結型態,所指的就是他們與誰連結,以及如 何連結(Burt,1997:339)。要了解其連結的型態,可以從網絡連結(network ties) 、 網 絡 型 態 (network configuration) , 以 及 專 屬 組 織 (appropriable organization)等三個面向來觀察(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56)。結構面 向的社會資本透過既成的角色及社會網絡,以促進相互利益的集體行動, -7-.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而這些角色及網絡是藉由規則及程序等加以補充(Hitt et al.,2002:355), Nardone et al. (2009:3)則進一步認為是允許個人間互動的一套社會結構,是 兩個行動者屬於相同社區間的連結。 其次,關聯面向的社會資本則集中焦點於人們之間擁有的特殊關係 (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56),它是人與人之間透過長時間的互動所發 展出來的(Granovetter,1992),例如信任(trust)、可信賴性(trustworthiness)、 重 疊 的 認 同 感 、 接 近 的 感 受 (feelings of closeness) 、 團 結 (Moran , 2005:1132)、尊敬,以及友誼(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244)。Nardone. et al.(2009:3)認為關聯面指的是個人間互動的產生之長期持續的關係,也就是 行為規範的形塑的合作,例如信心、互利,及團結。再者,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44)指出認知面向的社會資本是指群體間一致的代表、解釋. 政 治 大. 及價值體系的資源(Cicourel,1973),具體的表現如共同的規範、價值、態. 立. 度及信念,使人們趨向於採取互利的集體行動 (Uphoff,1999:215),Nardone.. ‧ 國. 學. et al.(2009:3)則認為是社會組織的元素(價值、信念等)允許個人所屬的團體 去他們自己社區的共同願景,包括了共同價值、願景建立與策略。. ‧. 就社會資本之衡量而言,Krishna(2007:944)認為社會資本的衡量類似 國民生產毛額,是一理論性之架構,社會資本未能被直接衡量,但可以要. y. Nat. sit. 素組合的方式予以評估。不像國民生產毛額,社會資本的要素大多未能直. er. io. 接觀察,我們所能觀察與衡量是某些源自於社會資本之顯示或行為。另依. n. 據社會資本對成就之影響,可有多重層次,包括個人、小團體、大組織、 a v. l. i. Ch 社區,甚至於國家(Moran,2005:6)。為了解與衡量社會資本,Grootaert and Un engchi. Bastelars(2002:3)將社會資本的範圍區分為:(1)微觀層次:指的是個人與家 戶之水平網絡,即構成網絡下的關聯的規範與價值。(2)綜觀層次(meso level) 於群體間的水平與垂直關係,換言之,為個人與社會整體間的層次。(3) 宏觀層次(Macro level):指的是制度與政治環境,成為所有經濟與政治活 動的背景,及相同的治理安排。 Krishna(2007:941)為研究 69 村落的發展情形,則以群體成員、穀物蟲 害之處理、自然災變處理、信任、團結及互利六個指標衡量社會資本。 Grootaert 等人(2004:5)之衡量社會資本的整合問卷,指標包括有(1)群體與 網絡(2)信任與團結(3)集合行動與合作(4)訊息與溝通(5)社會內聚力與融和 力(6)培力與政治行動。換言之,由於社會資本之定義差異性大,故目前並 無一致社會資本衡量方式。Grootaert(1998:10)指出,有意義的使用社會資 -8-.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的指標需要一可以評估現狀之概念性的架構,以衡量政策及產出變數間 的連結及評估政策的選擇。Grootaert and Bastelaes(2002:23)則提出衡量社 會資本的工具必須符合下列最低限的準則:(1)對文化的差異性必須承認且 有敏感性,並同時提供一整合的概念性架構。(2)必須考量結構性與認知性 層面的社會資本,網絡及規範必須被評估,以獲得有效評估及體行動互利 的總合潛力。(3)必須建立於在地人們認為適合集體執行的活動上。(4)必須 建構於質與量的方法上。 社會資本被定義為是一種資源與集體行動互利的傾向,且每個社會擁 有不同的程度。擁有高水準社會資本的社區,可較能共同行動,以達成各 種不同的共同目標(Krishna,2007:291)。Ostrom(1990)亦有相同的觀點:社 會資本改善人們合作的希望,而降低了合作的交易成本,使資訊易於流. 政 治 大. 通,改善信任與增加合作協定的執行力。Grootaert and Bastelaes 主張(2002:8). 立. 社會資本從三方面影響經濟發展,(1)個人參與於社會網絡增加了資訊的獲. ‧ 國. 學. 得及降低其取得成本。(2)參與地方網絡及相互信任的態度,使得任何群體 較易於達到集體決策及實際集體行動。(3)網絡與態度降低社區成員的機會. ‧. 行為(opportunistic behavior)。國內的實證研究亦發現社區社會資本對社區 發展有正面的影響(黃源協等,2010:29)。廖淑容(2011:10)的實證分析亦指. sit. y. Nat. 出鄉村聚落社會資本較高者,反映鄉村地區的共同價值、人際網絡、信任 機制等存在較佳的社會資本存量,在推動相關社區事務時較易解決。. er. io. n. 然而,社會資本是一個複雜的觀念,其影響並不必然全是正面的。 a v. l. i. Ch Portes(1998:1)也指出有關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多數強調它的正面影響, Un engchi. 然其負面影響也經常伴隨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而產生。Coleman (1990:302)即認為社會資本有利於或有助於特定的活動,但也可能無助,甚 或有害於其他活動。例如強烈的社區認同及意識可能有助於社區發展相關 事務的推動,但也可能造成社區對外的封閉性,以及造成集體的迷失與忽 略其他可能的替選方案。有關於此點,Janis(1972:277)即曾提出這樣的觀 點。此外,當一個社會彼此信任度低,且網絡較少時,型塑社會資本的過 程會出現集體行動的困境(Krishna,2007:942),因此,社會資本必須透過 行為人長時間且持續的互動,才能加以建立。再者,強的網絡常會基於類 似你的(like you)高層次的信任和共同價值,因此可能排除那些非類似你 (not like you)的人(Dhillon,2009:693)。Brien and Fathaigh(2004:11)亦指出 對社會資本主要正面的想像,即有隨意的有效型態應被質疑,特別是社會 -9-.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資本如何被表現及使用更應被質疑。 猶如 Coleman(1988:100)的主張,物質資本產生是物質的改變,已形 成工具來促進生產。而人力資本的產生是人的改變,以帶來技術與能力使 其能用心的方式行動。而社會資本則源自於人與人間關係的改變,以幫助 行動。物質資本是有形的,人力資本較為無形,而社會資本更是無形。 Bankston and Zhou(2002:285)亦有相類似的觀點,且更進一步的認為社會資 本很難去定義(defining)、定位(locality)及衡量(measuring)。他們認為社會 資本是被用以為投資的資源。財政資本為特定資產的數量,人力資本具財 政資本的隱喻擴充性,為技術與信用型態,亦具特定資產的數量。…,社 會資本是一種隱喻性的建構,並非個人或群體所擁有的資源,而是社會互 動過程所引起的建設性產出。因此,社會資本並非位於單一層次的分析,. 政 治 大. 它出現於跨層次的分析,且為一過程時亦發生於各種階層。社會關係的階. 立. 段性可能導致一個群體的建設性產出,或在一情況下,可能導致另一群體. ‧. ‧ 國. 學. 或另一情況下,非建設性的產出。.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10 -. i Un. v.

(1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傳統政策對農村發展的方法,主要基於農村管理(rural government), 目的在整合農業相關事項與利益;而農村治理(rural governance)則意涵著一 個多重的領控及處理各類型的需要,尤其是在農村的空間方面(Giessen and Böcher,2009:212),其基本的意義在於公共部門與私部門的界線已逐漸模 糊(Stoker,1998:17)。政府被認為是治理的一種型態,但政府並非為治理 的所有故事。社區層次的治理,有二方面的運作,包括治理為結構及治理 為過程。治理為結構著重於政府與非政府行動者之組織性與制度性安排; 另治理亦涉及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之無數的過程(O’Toole and Burdess,. 治 政 非營利群體,包括信念組織、社區基金、公民聯盟、社區夥伴、企業協會 大 立 等之各類決策和執行。再者,實際治理結合社區之建構,包括領導者的產 2004:434)。換言之,實際的治理結合了廣泛的人、組織及超越政府機構的. ‧. ‧ 國. 2007:2)。. 學. 生、社會資本的增加、個人的網絡,及強化社區改善能力等過程(Stark,. Ray(2006:279) 稱 上 述 農 村 治 理 的 新 典 範 為 新 內 生 農 村 發 展. y. Nat. (neo-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Giessen and Böcher 認為新內生農村發. io. sit. 展之核心方法是由下而上的方式,其主要特色則是夥伴關係。. er. Goodwin(2003:5)亦認為許多農村治理的新型態及過程,是靠著夥伴關係所. n. al 支撐。事實上,夥伴關係是新治理機制的關鍵因素,夥伴關係的運作已成 iv C. 為執行農村政策的重要工具。h e n g c h i. Un. 夥伴關係被定義為各類行動者,透過各個夥伴之比較利益下共同理解 的合理分工,追求共同目標的動態關係。因而會引起綜效與自主權的相互 影響,及相互尊重、平等參與決策,共同負責與透明化(Brinkerhoff, 2002a:325)。Brinkerhoff(2002b:20)進一步將文獻上的夥伴關係分類,包括 1.規範性的夥伴關係,在追求最大化的公平與參與。2.熱心型的夥伴關係, 主要回應規範性的夥伴關係。3.工具型的夥伴關係,以達到目標為主,強 調效能、效率及責任。4.企業聯盟的夥伴關係,強調決策的平等性、夥伴 組織的自主權等。5.網絡理論、政治理論,及新治理模式的夥伴關係,探 討內部組織關係,特別是公私部門(包括公民社會)。故不同的文獻將會有 不同的定義,例如 Mohr and Spekman(1994:135)將夥伴關係定義為:是廠 商間有意的策略性關係,它們通常擁有共通的目標,取得交互利益,及認 - 11 -.

(2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知彼此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此一定義較適用於企業聯盟的夥伴關係。而在 研究農村發展時,Edwards 等人(2000:2)則將夥伴關係視為一種安排,刻意 地將資源及特定的夥伴關係結合起來,以創造完成既定目標的行動能力。 而從夥伴關係運作的過程觀之,夥伴關係具有 1.結合諮詢、折衝及討 價還價。2.主要依靠於固定範圍內之主要機制與關係的共同理解。3.相互 依賴。4.為問題的解決以達成共識。5.涉及各利益團體的抵換(Scott, 2004:50)。而在夥伴關係也同時具有承諾、整合、互依及信任之特性 (Mohr and Spekman,1994:137) 下,夥伴關係被宣稱為:可以提供來自公部門、私 部門及志願部門的混成資源,並超越其各自部分的加總,成為地方社區發 聲可被聽到的平台,且可幫助架構地方目標的共識與方向,也因此,夥伴 關係將產生資產的互補、利益與議題的重疊。亦即可主張夥伴關係於農村. 政 治 大. 治理的運作,視為是一比較性的制度設計,於既有各農村參與者之各方利. 立. 益上,以最大化(流動)資源對農村發展活動之貢獻(Byerlee and Fisher,. ‧ 國. 學. 2002:5,Valentinov,2008:41) 。. 建立適合而一致的目標是任何夥伴關係的起始點,故對夥伴關係需有. ‧. 一些重要的考量(Brinkerhoff,2002b:52):首先,多樣性的行動者及他們不 同的利益,可能使得達到政策與方案目標的協議產生困難;其次,各個行. y. Nat. sit. 動者之差異性的權力,產生資源層次運作能力及政治目標不同的功能。最. er. io. 後,於過程中夥伴間的目標傾向於轉變或具潛在性的分歧。Lowndes 和. n. Skelcher(1998:320)強調夥伴關係具生命週期,須與治理模式相互配合,並 a v. l. i. n 前夥伴關係合作階段 C期h有 四 個 階 段 :U(1) 指出指出夥伴關係生命週 engchi. (Pre-partnership Collaberation):其特徵係基於非正式、信任及共同目標的意 識之網絡的治理模式。(2)夥伴關係建立與穩固階段(Partnership creation and Consolidation ):其特徵係基於身分的主張、權力的差異化及正規化的程序 之 階 段 (hierarchy) 治 理 模 式 。 (3) 夥 伴 關 係 有 計 畫 的 遞 送 服 務 階 段 (Partnership programml delivery):其特徵係基於競標和契約的市場(或準市 場)機制,帶有同為供給者之較低合作層次之關係。(4)夥伴關係之中止或 繼續階段(Partnership termination as succession):其特徵係基於重新宣告一 個網絡治理模式,藉以維持當事人的承諾、社區參與及成員的聘任,否則 將會終止。 從夥伴關係生命週期與治理模式結合角度,可發現在建立夥伴關係的 前的合作階段,個人間或組織間強調建立夥伴關係之協力,不斷形成內外 - 12 -.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部網絡;當進入建立與鞏固階段,部分組織形成層級化,權力產生差異性, 正式規則逐漸取代非正式的協商,不同成員或組織間發生衝突機會增多。 而在有計畫的遞送服務階段,市場機制與制度安排逐漸脆弱,不再是唯一 的基礎,雖重視成員的管理與監督,但也依賴網絡中的非正式協定,用以 協商溝通複雜的契約;而當成員與組織間的網絡關係,被當成是維持組織 的承諾或社區參與或成員管理的重要手段時,代表進入夥伴關係中止或繼 續階段,新的成員的參與,擴展了網絡的連結性,夥伴關係的穩定性可能 再次出現不確定性,而信任與非正式關係在協商與衝突中,扮演了策略性 的重要角色。如果網絡治理運作不良,將重新回到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 但夥伴關係並非毫無缺點,例如 1.非所有的公民及社區都有能力或 資源來承擔夥伴關係伴隨而來的責任。2.增加地方層次之新的夥伴關係安. 政 治 大. 排,將會產生整合的複雜性問題。3.包括缺乏適當的溝通設施,距離或分. 立. 離造成網絡建立困難,進而影響到關係的發展、維持及信任。4.短期的資. ‧ 國. 學. 金安排,需要不斷的改變、追蹤及報告等(Murdoch and Abram,1998:42, Halseth and Ryser,2007:248)。面對這些夥伴關係運作的挑戰,集體行動理. ‧. 論則建議三個方式加以解決:1.對自利的當事人訴諸誘因及道德約束力, 包括工具理性;2.培育夥伴關係運作的價值基礎及提供道德誘因;3.謹慎. sit. y. Nat. 的結合正式與非正式結構及程序(Brinkerhoff,2002a:326)。. er. io. 而在社會資本文獻之研究面向大多在信任內涵、網絡面向與制度規範. n. 等,如大多數學者認為信任就是社會資本,或是將信任視為構成社會資本 a v. l. i. Ch 重要要素(Fukuyama,1995;Putnam,1995:65,Coleman,1988:95) ;部 Un engchi. 分研究社會資本在於探討探討有關個人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很多社會學家 將社會網絡視為社會資本重要構成因子,包括都市中舊社區綿密的社會網 絡與公共安全的社會資本關係,及強調公民參與的網絡(Coleman,1990; Burt,1992;Putnam,1993) 。部分之研究則以規範制度視之,認為有效規 範是一種作用很大的社會資本,或指出社會資本的規範,必然包括誠實、 負責、互惠等美德(Coleman,1988:95;Fukuyama,1995)。國內在社會 資本的相關研究,大抵也在此類面向上進行探討,如多數從人力管理角 度,認為人際信賴所形成的社會資本特性,對產業發展、團隊衝突解決與 團隊績效有極大助益(陳榮德,2004:192;王思秀,2003:108;林佩璇, 2006:81;梁介宇,2007:42 等);而有少數在社會資本與社區關係相關性研 究,林信廷(2009:159)探討在人口特質與社會資本關聯性之分析,認為人 - 13 -.

(2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口特質影響了社會資本的構成;賈秉靜 (2007:9)則指出個體的特性與網 絡建構間,可透過社會資本為基礎;蘇鈺伶(2007:55)則整合社會資本理 論與代理理論為研究模型,指出知識分享者的信任、共同願景與內隱契約 增加分享意願,進而影響組織的向心力,廖坤榮(2004:181)研究指出農會 屬非政府組織,其與成員間的信任、認同、規範、網絡等關係,透過政策 轉 換 , 適 當 轉 換 為 公 共 服 務 傳 送 職 能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capability);黃源協與劉素珍(2009:155)則強調社會資本功能的發揮, 對相對劣勢社區之經濟、環境、治安、健康等問題的解決皆有正面的助益。 相關文獻主要仍視社會資本為單向因素,較少有社區運作議題,並能將社 區運作與社會資本之關聯性作共同性探討。 台灣地區的農村發展,直到 1973 年實施農村綜合發展才有相關計畫,. 政 治 大. 其 中 包 括 農 村 綜 合 發 展 示 範 村 (1973-1979) 、 現 代 化 農 村 發 展 計 畫. 立. (1979-1985)、農村改善五年計畫方案(1982-1985)、農業及農村社區環境改. ‧ 國. 學. 善計畫(1985-1991)、農村社區更新計畫(1987-1991)、農漁村社區環境改善 計畫(1991-1997)、建設富麗農漁村計畫(1998-2000)、農村新風貌計畫. ‧. (2000-2004),及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等(鍾懿萍與陳智啟,2009:16)。上述 的農村發展政策較傾向由上而下,及部門式的計畫方式,故此一時期的文. sit. y. Nat. 獻大多從國家特色或區域計畫的觀點探討農村發展政策之屬性或內涵(蔡. io. er. 宏進,1993:3);或以規劃手段、方法,探討規劃內容等,例如錢學陶 (1992:5)、王俊豪(2007:14)、劉健哲(2006:216)等,較少能有提出與治理方. al. n. 法相結合的論點。. Ch. engchi. i Un. v. 直到 2010 年立法院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則台灣地區的農村發展由政 策轉為制度面,並試圖採取由下而上取代過去的由上往下方法,並採取地 域發展取代部門計畫方式。王志輝等人(2008:167)則指出,2007 年通過「農 村改建方案」開始整體性進行農村環境整體改善,但僅依靠政府公共建設 的投入,尚無法完全解決農村多面向的問題,並結合國外推動農村再發展 之經驗,以及國內長期推動農村發展所面臨的課題,提出建議。江益璋 (2009:4)亦指出,未來鄉村發展,在多元化的變遷發展趨勢下,實難再由某 一特定部會單獨來推動;好的鄉村發展政策,也只有透過跨部會的資源整 合,才能有效落實。柯勇全等人(2008:2)則注意到透過計畫執行之模式,讓 社區共同參與規劃,進而誘發參與施作互動、凝聚營造情感,將成為農村 營造之新契機,而顏怡璇與陳美心(2008:2)亦強調整合產、官、學界之農村 - 14 -.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人力資源使得農村營造發揮最大加成效益。 上述文獻除了強調地域性與跨部會的整合,亦點到了社會資本累積與 夥伴關係形成等,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蔡必焜、王俊豪與卓正欽(2004:53) 亦強調社會資本對永續社區發展是不可缺的要素。廖淑容(2011:2)則以台灣 地區 8 個鄉鎮為案例,探討鄉村聚落社會資本的評量,研究結果發現鄉村 地區的共同價值、人際網絡、信任機制等存在較佳的社會資本存量,在推 動相關社區事務較易解決,惟該文以量的方式展示社會資本形成的結果, 缺乏運作過程質的分析,因為不論是夥伴關係的運作或社會資本形成等, 不但是階段性結果,也是一個過程。故本研究將結合質與量的方法,以三 個農村社區為案例,探討夥伴關係運作與其社會資本形成之階段性過程與 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15 -. i Un. v.

(2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小結. 當前社會資本理論雖有其完整性及一般性發展的困境,但從交互性質 的觀點,社會資本理論的困境,亦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社會資本 理論應用至人力資源與組織發展、經營績效、社區及區域與國家經濟發 展,確實都有相當的成果。 但不論社會資本被視為理論,分析的概念或方法上,於社會資本的形 成,到底是人與人互動的自發性形成,或是來自外力的介入所形成,例如 人力培育的過程等,何者的幫助較大?或者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作法?其 次,又以往文獻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大多強調社會資本之正向功能,而且. 政 治 大 再者,社會資本相關文獻的探討,大多將社會資本視為量的結果,而忽略 立 了社會資本建構的過程與質的分析。最後,社會資本雖可透過不同構面, 往往大部分就成功案例進行探討,對於失敗案例或負面探討的相對較少。. ‧ 國. 學. 以組織要素予以縱向的探討,方便分析但尚缺乏各構面與組成要素橫向的 討論,換言之,各橫向構面與組織要素間,到底是相互增強或相互削弱之. ‧. 效果,亦有待未來進一步的探討與強化,使得社會資本理論更為完整。. sit. y. Nat. 而從文獻檢視可發現,現有與本研究相關的農村治理、夥伴關係與社. io. er. 會資本研究,較多是理論的運用,而少有應用性或與社區相關之理論運 用,如表 2-1。社會資本的概念化及環境等,雖有如上述仍有待釐清及發. n. a. v. l C 展空間,但社會資本不僅強調結果,也應重視過程。而應用於農村社區之 ni. h. U. 表 2-1. 相關研究之檢視. engchi 夥伴關係運作研究相對的較少,也很少將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作共同性的 探討。. 研究議題. 農村治理. 夥伴關係. 研究者. 內涵檢視. Giessen and Böcher(2009)、 Stoker(1998)、O'Toole and Burdess(2004)、Ray(2006) 、蔡宏進 (1993)、錢學陶(1992)、王俊豪 (2007)、劉健哲(2006)等 Goodwin(2003)、 Brinkerhoff(2002b)、Mohr and. 指出社區治理層次 與過程的強調,較少 提出農村發展政策 與治理方法結合之 論點 探討夥伴關係定 義、分類及動態關. - 16 -.

(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社會資本. Spekman(1994)、Edwards 等人 (2000)、Scott(2004)、蔡宏進(1993) 等 Kapucu(2006)、Radu and Constamtin(2007)、Turunen, Saaranen and Tossavainen(2010)、 Dhillon(2009)、Wallis(1998)、黃源 協與劉素珍(2009)、蔡必焜、王俊豪 與卓正欽(2004)、廖淑容(2011)、顏 怡璇與陳美心(2008)、江益璋(2009) 等. 係,界定與問題,較 少研究應用性. 研究社會資本形 成、建構與結果,多 數從社會學角度研 究信賴及網絡特 性,較少從社區角度 研究夥伴關係運作 下之社會資本.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與定位上,擬基於綜觀的社會資本觀點,採結構、關聯與認知. ‧ 國. 學. 三個面向定義社會資本為個人與組織間之網絡、信任、規範及價值,以完 成共同的目標,同時允許負面影響的風險性,分析農村社區個人與組織內. ‧. 外的互動,並進行階段性的衡量。再者,基於農村發展是一過程,且社會 資本的構成不但是結果也是過程的觀點,與衡量方法上,本研究將分別採. sit. y. Nat. 「質」與「量」的分析方法,進行三個農村社區階段性治理夥伴關係之運. io. n. al. er. 作情形,並進一步驗證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之關聯。. Ch. engchi. - 17 -. i Un. v.

(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18 -. i Un. v.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與假說.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是在社會資本理論與相關文獻回顧下,將農 村社區的特性及夥伴關係運作、社會資本構成為過程與階段之結果同 時考量,探討的課題,主要是基於社會資本理論之觀點,探討農村治 理夥伴關係之運作。採 Nahapiet and Ghoshal(1998:256)之結構面、關 聯面與認知面三個構面,並選取 Nardone et al.(2009)等之社會資本常. 政 治 大. 被應用研究的三個面向之組成因素,作為社會資本之內涵。而本研究. 立. 所採取之夥伴關係之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的運作,強調過程與階段性. ‧ 國. 學. 結果,基於夥伴關係運作中所表現的組織與運作機制,分別為農村治 理設計所強調的治理模式與結構的表現,因此,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 ‧. 作係農村治理的重要核心。而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特性下在解決衝 突、願景規劃與運作內涵所形成的連結性、信任度與共同信念及價. Nat. sit. y. 值,實與社會資本三個構面應用的組成因素有密切關係,因此,本研. er. io. 究認為夥伴關係運作下,將構成一定之夥伴關係社會資本,而此種夥. n. 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與變動,也將影響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此種 a. l. iv. 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之構成與變化之關聯性,也應有 C Un 適度分析與探討。. hengchi. 即如 Woolcock(2001:22)的主張,社會資本理論同時強調過程(手 段)與結果(目的)。本研究以社區為單元,以農村社區為中心,基於結 構、關聯及認知三個面向,本研究將從社區發展願景,規劃過程的參 與、溝通討論及整合、計畫執行及後續發展等,探討夥伴關係的運作, 而所稱的夥伴關係運作將著重於連結性、信任度及信念/價值等度量 作為分析比較基礎。並同時以夥伴關係主要行動者為主體,瞭解夥伴 關係社會資本構成與變動,並尋找出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 本之關聯性。換言之,本研究之基本架構,如圖 3-1 所示,係基於社 會資本的構成主要係透過夥伴關係運作過程,而夥伴關係的發展,則 植基於社會資本的互動與信任等,進而進行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運作 - 19 -.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各個面向相互關聯性之分析。. 結構面 z 社會關係或網絡 z 專屬組織或協會 z 關係地位或角色扮演. 農村社區治理 關聯面. z 互利. 夥伴關係 運作. 學. ‧ 國. 立 z 認同. 政 治 大 影響. 社會資本. z 信任. z 規範. ‧. 認知面. y. Nat. al. n. z 公民責任意識. Ch. engchi. er. io. z 知識與訊息分享. sit. z 共同文化與價值. i Un. v. 構成或累積.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假說 綜觀文獻對於社會資本的研究,多以社會資本累積或社會資本具 乘數效果之概念進行分析,且均隱含著組織成員與制度環境是固定不 變的假設前提。然而就不同農村社區或當有組織成員變動或制度環境 有所改變情況下,是否有不同的社會資本形成,抑或會有所變動,文 獻之探討甚少。基於上述的研究架構,本研究擬以文獻探討為基礎, - 20 -.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即夥伴關係運作與社會資本累積呈現正面效益為前提,就農村夥伴關 係運作下的社會資本三個構面提出假說,並應用三個農村社區為案 例,進行驗證。本研究之研究假說提出如下: 假說一:不同農村社區的夥伴關係運作,會形成不同程度的夥伴關係 的社會資本之構成。 假說二: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的相互連結越強,其夥伴關係社會資 本結構面呈現較緊密關係。 假說三: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的信任度越高,其夥伴關係社會資本 關聯面越強。 假說四: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的信念或價值愈相近,其夥伴關係社 會資本認知面愈凝聚。.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21 -. i Un. v.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之訪談. 一、研究個案選擇 政府於 2008 年在台灣地區推出農村再生計畫試辦社區計 14 處 (如圖 3-2),試圖藉由試辦,了解農村發展推動的相關問題。在試辦計 畫的推動上,主要透過規劃團隊輔導社區找出社區的發展願景,以及 協助撰寫農村再生計畫、實施計畫之申請等書面資料,再由政府補助 相關經費,實踐社區所提出的農村再生計畫。藉由這些先驅性計畫的 試驗,把農村再生政策擺進到台灣真實的農村環境來推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3-2. Ch. engchi. i Un. v. 14 個農村再生計畫試辦社區.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於 14 個農村再生試辦社區中,有許多社區例如永安、馬太鞍等 社區屬經營已久的成熟社區,甚至被選為十大經典農漁村,其成效是 超過 10 年的長期累積成果,因此難以就此看出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 係運作機制之影響。本研究從其中選擇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苗 栗縣頭屋鄉象山社區與台南縣後壁鄉無米樂社區為研究對象。選取原 則主要是基於南北地理環境、(客家/閩南)族群文化、集村與散村等面 向的考量。 其中外獅潭社區位於苗栗縣頭屋鄉,屬於典型的散居式的客家社 - 22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區,2002 年社區規劃師積極進駐本社區,2004 年起接受政府人力培 育推動鄉村營造,此後,社區以每週固定工作坊討論方式,集會探討 社區發展並爭取政府補助,並以蘿蔔節創造社區特色,將生產與生活 結合。逐漸落實社區動員。其社區運作模式已有一定成熟穩定基礎。 而象山社區亦位於苗栗頭屋鄉,地理位置接近外獅潭社區,是 2008 年農村再生試辦選定的新社區,從 2008 年起方積極接受人力培育, 而在運作上,採學習模仿方式,複製外獅潭社區運作模式,本研究將 之界定為學習社區型。另無米樂社區是個集村形式的閩南聚落,由菁 寮、墨林、後廍三個村里組成。三個社區連接密不可分,因此 2008 年試辦階段,特別以「無米樂社區」稱之,本研究將之界定為多重社 區型。就此而言,這三個不同農村社區是台灣農村的典型代表又對比. 政 治 大. 明顯,值得作成果的研究比較。. 立. 學. ‧ 國. 二、研究方法. (一) 半結構深度訪談. ‧. 本研究採社會資本理論的觀點,同時強調「過程」與「結果」, 除了對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的觀察外,亦同時採取「質」的方法與. y. Nat. sit. 「量」的方法,質的方法提供了解夥伴關係運作過程及夥伴關係社會 階段性社會資本構成與運用的結果。 a. er. io. 資本構成與運用過程背後特殊成果之技巧,量的方法可了解夥伴關係. n. iv l C n hengchi U 由於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者於夥伴關係之研究資料蒐集所扮演. 的角色亦不同。Chaskin 等(2006:495)指出,首先於某些研究中,研究. 者與社區行動者間,研究者扮演顧問角色幫助及促成社區研究議題的 完成。其次,另一些研究,則研究者扮演著技術性功能,代表社區行 動者執行研究工作。最後,有些研究,社區行動者協助研究者,提供 面談、洞見及資訊,以為社區的目的進行分析。而本研究之研究者的 角色扮演,較接近第三者,但分析的目的為學術性的研究。 本研究針對進行不同組織運作特性的農村社區,對夥伴關係中實 際 的 主 要 行 動 者 ( key-actor) 進 行 半 結 構 深 度 訪 談 (semi-structure im-depth interview),針對設定的議題內容予以瞭解不同參與者在農村 治理過程中的經驗或意見,協助作為進一步研析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 佐證資料,於整理過程有疑問或有待補充資料時則再以電話方式詢 - 23 -.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問。 (二)社區訪談時間與對象 當進行三個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分析時,本研究強調將 夥伴關係運作為一個過程,於 2009 年 2 至 3 月進行第一階段的半結 構式訪談,主要針對 2008 年至 2009 年農村再生計畫試辦期間,瞭解 三個農村個案的夥伴關係運作情形,以做為分析的基礎。值得注意的 是,在 2010 年 8 月立法院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三個農村社區的制度 環境因此面臨變化,因此,本研究於 2011 年 7 月間進行第二階段之 訪談,以瞭解 2009 年至訪談期間之夥伴關係運作。運作分析時程如 圖 4-1 所示。. 政 治 大 要行動者(key actors),包括社區協會理事長等實際操作過社區發展業 立 務者之社區幹部為對象,並對部分協助社區發展操作的公部門人員、. 學. 規劃團隊也一併邀請進行訪談。. 第一次問卷調查. 2011 年. sit. er. engchi. i Un. v. 第二次訪談 及問卷調查. n 圖 3-3. Ch. 制度正式運作. io. al. 制度改變. Nat. y. 2010 年. 七月. 五月. 第一次訪談. 2009 年. 八月. 三月 二月. 2008 年. ‧. ‧ 國. 本研究對外獅潭、象山及無米樂三個農村社區之夥伴關係實際主. 夥伴關係運作之分析時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三、訪談大綱 半結構深度訪談為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與非結構式 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的結合,由訪談者先準備好一訪談的大 綱,包括訪談主題及問題的組合,以針對不同的受訪者,可以有不同 的方式詢問。訪談進行時會先詢問受訪者一些結構式的問題,以蒐集 有關研究主題的基本資料,其後再提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以更深入 - 24 -.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了解受訪者對研究主題的看法。半結構式訪談法之優點,在於可以採 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來對特定議題進行資訊蒐集,因此可能在訪談的過 程中得到額外的收穫。再者,因為受訪者在被訪談過程中較少受到限 制,會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來思考自己的經驗,有益資料蒐集的深度 與廣度。 本研究訪談內容區分為共同性問題與個別性問題。共同性問題主 要著重在社區夥伴關係運作模式、人力整合、契約關係、衝突解決、 參與人力與資源爭取及訊息溝通等相關問題;個別性問題主要是第二 次訪談時新增問題,針對個別社區運作上的特殊性加以訪談,藉以做 深入的瞭解。. 立. 共同性問題:. 表 3-1 訪談大綱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本社區在參與農村建設的願景形成上,大概的協調方式與過程?有沒 有碰見哪些困難或衝突?如何解決?. ‧. 二、從農村再生試辦區一路走來,除硬體建設(工程)外,公部門(例如鄉公 所、水保局)有沒有對社區提供了行政或其他的協助?如有,可否說明. Nat. sit. y. 有哪些具體作法?. io. er. 三、參與本社區的公私部門或團體有哪些?是用哪種方式參與的? 四、本社區有沒有訂定社區公約?其內容如何?執行情形如何?. n. al. Ch. i Un. v. 五、對本社區的人才的訓練上,您(受訪者)有哪些的建議?社區是否有許. engchi. 多不同方面的人才來做社區的事情?. 六、從您的角度,您認為社區是否有能力去做好社區發展工作? 七、您覺得社區推動上的重要人物是誰?有沒有在推動組織裡擔任幹部? 如果沒有,為什麼沒參加? 八、您對本社區目前的發展現況滿意嗎?為什麼? 九、本社區的社區聚會,是否仍繼續維持運作? 十、社區發展協會在推動農村再生時,各委員間的意見整合上,可提供的 經驗有哪些? 十一、幹部彼此間及與村民間如何建立彼此的信任? 十二、執行農村再生後有無對社會網絡的建立有強化的現象? 個別性問題 - 25 -.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外獅潭社區 一、本社區每星期五的社區聚會,是否仍繼續維持運作? 二、本社區發展目標改以有機農村為目標,在目標形成過程中,有沒有發 生衝突?如有?是如何解決的? 三、工作坊在開會時有無任何規範?或是就直接開會? 象山社區 一、本社區最近在推動組織上有所異動,在推動上有沒有碰到哪些困難? 二、近二年的新增項目,以原有孔廟文化特色為重點,推動上有哪些可以 值得參考的經驗? 三、您覺得本社區在建設項目的協調上,最重要的是甚麼?最困難的是甚 麼?. 政 治 大 一、目前是否仍維持三個村一起做的方式?三個村長意見整合上有沒有困 立 無米樂社區. ‧ 國. 學. 難?您認為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二、目前推動重點轉向軟體項目(如觀光、產業),這種方向的改變,由哪 些人決定?形成共識的過程?.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sit. y. Nat. 四、訪談之限制. er. io. n. 雖然夥伴關係運作之成員於理論上包括所有行動者,其訪談宜就 a. l. iv. n 就所有行動者訪談並紀錄,惟三個社區居民,個別人數都在一千人以 C hengchi U. 上,作全面性之訪談有其困難。本研究考量農村社區實務運作,以主 要行動者為主體,且夥伴關係運作內涵之了解,著重在社區夥伴關係 運作模式、人力整合、契約關係、衝突解決、參與人力與資源爭取及 訊息溝通等,皆與主要行動者有密切關係,因此將訪談對象界定在主 要行動者,並將參與協助角色的公部門人員也納入訪談對象,藉以增 進本訪談結果之效度。. - 26 -.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的調查. 本研究針對結構、關聯及認知面三個面向及各面向之組合要素設 計問卷,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基礎,設計研究指標與內涵,對三個農村 社區夥伴關係之主要行動者,採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進行第一手 資料之蒐集,運用敘述統計與無母數統計方法,加以檢定,並與文獻 回顧內容相驗證,作更深入的議題探討。以為分析農村社區治理夥伴 關係社會資本的構成與變動之依據。. 一、調查對象與時間. 政 治 大 象山社區(學習社區型)及台南縣後壁鄉無米樂社區(多重社區型)等三 立. 本研究以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成熟社區型)、苗栗縣頭屋鄉. 個不同社區型態之農村社區為樣本,其共同特性為接受過行政院農業. ‧ 國. 學. 委員會農村人力培育訓練之夥伴關係主要行動者。. ‧. 行動者所形塑的夥伴關係上,其衝突解決、工作執行等,展現於 外運作基礎,主要在於社區的共同信賴與目標。而其基礎殆與人力素. sit. y. Nat. 質有密切相關。主軸在人的素質,人的因素左右了社區發展的成效。. io. er. 這種社會資本累積與社區長期運作存在了一定的關係。依據郭瑞坤、 徐家楓(2009)等研究,農村發展首要須先針對居民進行人才培育,並. n. a. v. l C 輔以專業者的支持與協助,拓展農村的開放性,從基礎來改善農村的 ni. U. h. engchi 結構性問題,才能夠有效推動農村社區的自主發展。而在不同特性的 社區夥伴關係運作中,社區幹部也都不約而同提及人的改變是社區運 作的重心與基礎,透過農村人力培育讓社區能夠更加團結。而農村人 力培育訓練即在強化社區居民對社區發展事務推動的了解並能實際 運作。 夥伴關係運作明顯的呈現出由於行動者之間的信賴關係的不 同,效果也不同。這種信賴關係,也是社會資本累積的重要呈現方式。 配合夥伴關係運作下之研究成果,針對社區運作之行動者,在社區所 展現的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與變動,透過調查方式予以了解其相互 間的關聯性,並驗證本研究在治理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 上的假說。 - 27 -.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辦理兩次問卷調查。第一次問卷在 2009 年 5 月對三個社 區內部已接受過人力培育並取得培根計畫專員身分之夥伴關係的主 要行動者以普查方式,發送至調查對象。三個社區共計有 56 個有效 樣本。第二次問卷在 2011 年 7 月對三個社區再次進行調查,因農村 再生條例於 2010 年 8 月通過立法後,參加培根計畫成為提出農村計 畫之前提條件,農村社區在新的制度下再次接受人力訓練,因此調查 對象擴大至包括培根計畫專員在內且接受新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訓練 之夥伴關係的主要行動者,本次合計共有 125 位問卷填答者,其中外 獅潭社區在於二年以來,組織並未有太大改變,故問卷調查人數仍為 20 位問卷填答者,但於 2011 年時,有 1 位問卷填答者問卷未填完整, 故被剔除。而象山社區由於組織改變且參與訓練者有擴充,故問卷填. 政 治 大 量下,而鼓勵社區所涵蓋的三個村範圍內的社區居民參加培訓。本研 立 答者明顯比 2009 年較多。另無米樂社區則在為爭取農村發展預算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Ch. y. n. 總計. al. 19. 39. 13. sit. io. 無米樂社區. 20. 33. 46. 23. er. ‧. 象山社區. 2009 年調查數 2011 年調查數 小計(填答 者人次). Nat. 外獅潭社區. 表 3-2 問卷調查對象. 學. 社區別. ‧ 國. 究對象之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3-2。. 96. 56. engchi. 73. iv 125 n U. 181. 二、性別與年齡別 (一)2009 年調查 2009 年之調查對象,男性比例約在六成左右,除象山社區約 在五成外,其他二個社區之男性比例都在 70%。而在年齡分布上, 年齡普遍有偏高現象,以 60 歲以上居多,約在五成以上,40 歲以 下之比例明顯偏低。外獅潭社區主要集中在 51-60 歲者,無米樂 社區主要集中在 60 歲以上,而象山社區因屬較新興之社區,因此 參與者之年齡分布上較為不同,主要集中在 30 歲以下、41-50 歲 及 60 歲以上(如表 3-3,表 3-4)。 - 2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項次 資格 應檢具證明文件. 設有社會工作或幼兒保育相 關學院、系、所、學位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一○二年度.. 機關團體及其作業組織結算申報

因本校開、閉幕式會場(校史館大講堂)座位有限,故開放各報名學校行政人 員或師長代表每校 1 名、社團評選報名社團代表每社團各 1

三、參加「大專校院社團評選」之社團,應於完成線上報名後,上傳核章後之 社團評選報名表(附件 1-1)、社團組織章程、社團簡介文字資料、校內 社團評選紀錄等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2A 與健康、社會 關懷、個人與社 會福祉有關的結 構性議題. (4) 家庭問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