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修辭研究—以真平版、康軒版、桃園縣版修辭格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修辭研究—以真平版、康軒版、桃園縣版修辭格為例"

Copied!
2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屏生 博士. 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修辭研究 —以真平版、康軒版、桃園縣版修辭格為例. 研究生:林麗黛 2009 年 06 月.

(2) 摘要 本研究為第一個分析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的研 究,旨在建立一套可供教學現場運用的閩南語修辭系統,提供教師修辭教學與教 科書編輯者參考。本研究以國小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一至六年級教科書教材 為研究文本,比較之版本包括:真平版、康軒版及桃園縣版之第1冊至第12冊,共 36冊的國小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本研究以黃慶萱《高中文法與修辭》21種修 辭格為藍本,輔以研究者設計的「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進行辭格研究, 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定量及定質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三種版本1至第12冊閩南語教 科書的修辭方式,以類疊修辭出現的次數最多佔45.16%,其次是譬喻修辭7.56%, 再則是排比修辭佔7.25%,21種修辭格均在國小閩南語教科書出現。 關鍵字:閩南語、教科書、修辭、修辭格. I.

(3) A Rhetorical Study of Minnan Taiwanese Textbooks in Elementary School--- Take Edition of Zhen Ping, Kang Hsuan and Taoyuan County as Examples. Abstract The study was the first research to analyze Minnan Taiwanese textbooks rhetoric manner of native language arts in the grade one to nine curriculum. It aimed at building up a figure of speech system of Minnan Taiwanese and could make use of this system in a teaching location; the system would provide rhetoric teaching for teachers and textbooks editing for editors. The Minnan Taiwanese which contained grade one to six textbooks of native language in elementary schools language arts areas was the study subject. Three editions Zhen Ping, Kang Hsuan and Taoyuan County , are compared from book one to twelve, thirty six in all.. Dr. Huang. Cing-Syuan’s twenty one rhetorical manner of “Senior high school grammar and rhetoric” was the research prototype, and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 rhetorical manner category list of Minnan Taiwanese in elementary school” to study rhetorical manner. This study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to execut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the research showed: the rhetorical manner of Minnan Taiwanese textbooks from book one to twelve among three editions, emphatic repetition occurred most often for 45.16%, metaphor was the next for 7.56%, and parallelism was the third for 7.25%.. All 21 rhetorical manners appeared on Minnan Taiwanese textbooks. in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s: Minnan Taiwanese, textbook, rhetoric, figure of speech way. II.

(4) 謝. 誌. 「鐵肩擔教育,笑臉待兒童」是我初任教職時的自我期許;為了貫徹這個理 想,當我已逾不惑之年時,仍勉力修完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的課程。 「喙 講爸母話,手寫台語文」是我任教二十多年後的自我要求;為了自我實現,已逾 知天命之年的我,認真修完師大「台文所」的課程。 昨日的辛勤耕耘,確定今日的歡呼收割。在這雀躍碩士論文如期完成之際, 首先得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屏生博士,在撰稿期間提供諸多意見與支持。接 著,得感謝姚博士榮松、鄭博士曉峰兩位口試委員。姚教授榮松,是三年前張開 雙臂喜迎我們第一屆在職班的所長,是我修習「閩南語概要」的授業老師;在學 期間,接受姚老師頗多指導,我銘感於心。另一位鄭教授曉峰,在論文上細心指 導,尤其在英文摘要上諸多指正,我受惠良多。兩位口委鉅細靡遺的指正論文缺 失,使本文臻於完善,一併致謝。 另外,本論文的完成,得特別感謝隱身幕後的指導老師──桃園縣育達高中 的盧源淡老師。盧老師東吳大學國文系、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對修辭研究造詣 匪淺。本論文修辭的分類,悉經盧老師檢視修正,方得以定稿;盧老師費時費日 義務指導,且不時得接電話為我解惑,臂助之功,沒齒難忘。 再來,要感謝本所李所長勤岸,勤岸老師是我們班導師,在學期間,修習老 師「語音記錄」、「社會語言學」、「語言規劃與政策」、「台語文學」多門課 程,老師可說是引領我研究台語文的導師,是奠定我完成本論文的啟蒙恩師。 還得感謝與我同時接受張屏生教授指導的林聰明、陳淑芬兩位同學,我們是 系出同門,困難相扶持、喜悅同分享的「三人組」。 本論文的完成,另外得感謝我的同事李中正主任,整篇論文格式、電腦設定. III.

(5) 諸多細節,都經他不厭其煩的指導;當然還得感謝次子語庭幫忙完成電腦格式設 定,他二人是本論文完成的「電腦高手」 。還得感謝同事黃中飛老師,本論文的英 文摘要乃借重英語系畢業的他翻譯而成。 在台文所進修期間,因我身兼國小教務主任、國教輔導團閩南語輔導員、桃 園縣閩南語教材主編等多重身分,學業、工作已使我分身乏術,家庭雜務感激外 子鼎力協助,讓我能有足夠的心力完成學業,順利完成本論文。 在我忙於研究所課業、論文撰寫之際,感激我教務處組長──前教學組長蔡 正源老師(已高升主任) 、註冊組長江岷老師、資訊組長謝禎宏老師、現任教學組 長馬雪娟老師,均能獨當一面,使我無後顧之憂。 還得感激本校鄭校長鳳珠、家長會簡會長勝強的關切,多次詢問論文完成否。 同事劉榮輝老師、黃美鳳老師、台文所學妹陳素年(亦是教育部閩南語深耕團隊 同學)等慨借論文撰寫參考書籍,在此一併致謝。 還得感謝桃園縣閩南語輔導團──鄭友泰校長、簡明芳主任、潘仁德主任、 林菊露老師、蘇瑞源老師等夥伴的關心,感謝桃園縣台語文化學會理監事夥伴的 包容我無暇參與理監事會議,感謝同樣熱愛本土語言教育的閩語朗讀教師群── 林燕、楊麗如、呂淑如、江秀琴等人的加油打氣。 最後得感謝我的家人──雙親、姊妹、弟弟,家人的親情與關懷是我面對難 關的後盾,是支撐我勇往向前的力量。 諸多師長、親朋、好友在我學業、工作上多所提攜,家人對我多所扶持,值 此碩士論文完成之際,以虔誠的心感謝大家,與大家共同分享喜悅,謝謝大家! 林 麗 黛 謹識 2009 年 6月. IV.

(6) 目錄 摘要 ................................................................................................................. I 謝. 誌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一、. 研究背景 .............................................................................. 1. 二、.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4 一、研究問題 .................................................................................. 4 二、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5 一、研究範圍 .................................................................................. 5 二、研究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7 一、閩南語 ...................................................................................... 7 二、教科書 ...................................................................................... 7 三、修辭 .......................................................................................... 7 四、辭格 .......................................................................................... 8 五、桃園縣版國民小學閩南語讀本 ................................................. 8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修辭的定義............................................................................... 10 第二節 修辭格的定義與類型 ................................................................ 14 一、辭格的定義 ............................................................................. 14 V.

(7) 二、辭格的類型 ............................................................................. 1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20 一、國語文教科書修辭文獻回顧 ................................................... 20 二、閩南語修辭文獻回顧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一節 研究樣本 .................................................................................. 2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6 一、文獻分析法 ............................................................................. 26 二、內容分析法 .............................................................................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8 一、黃慶萱辭格分類表 ................................................................. 28 二、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 ................................................... 31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實施 ....................................................................... 38 一、蒐集教科書 ............................................................................. 38 二、記錄修辭方式 ......................................................................... 38 三、統計修辭方式 ......................................................................... 38 第五節 預期研究成果 ........................................................................... 41 第四章 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 42 第一節 各版本修辭方式定量紀錄 ........................................................ 42 一、真平版修辭方式紀錄表 .......................................................... 42 二、康軒版修辭方式紀錄表 .......................................................... 67 三、桃園縣版修辭方式紀錄表 ...................................................... 96 第二節各版本修辭方式定量統計 .........................................................120. VI.

(8) 一、真平版修辭方式統計表 .........................................................120 二、康軒版修辭方式統計表 .........................................................132 三、桃園縣版修辭方式統計表 .....................................................144 第三節 各階段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56 一、第一階段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56 二、第二階段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59 三、第三階段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62 第四節 各版本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66 一、真平版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66 二、康軒版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67 三、桃園縣版修辭方式定量分析 ..................................................168 第五節 三種版本修辭方式定量統計 ...................................................170 第五章 閩南語教科書修辭定質分析 ...........................................................172 第一節 表意方法調整的修辭分析 .......................................................172 一、感嘆 .......................................................................................172 二、設問 .......................................................................................174 三、引用 .......................................................................................177 四、轉品 .......................................................................................179 五、誇飾 .......................................................................................182 六、譬喻 .......................................................................................186 七、借代 .......................................................................................191 八、轉化 .......................................................................................195 九、映襯 .......................................................................................198. VII.

(9) 十、雙關 .......................................................................................203 十一、示現 ...................................................................................204 十二、呼告 ...................................................................................208 第二節 優美形式設計的修辭分析 .......................................................213 一、類疊 .......................................................................................213 二、鑲嵌 .......................................................................................219 三、對偶 .......................................................................................222 四、排比 .......................................................................................230 五、層遞 .......................................................................................240 六、頂針 .......................................................................................243 七、回文 .......................................................................................247 八、錯綜 .......................................................................................248 九、跳脫 .......................................................................................25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54 第一節 結論 .........................................................................................254 一、各版本教科書修辭格出現的種類 ..........................................254 二、各版本教科書修辭格運用總量的比較 ...................................256 三、各修辭格量與質結果的對照 ..................................................257 第二節 建議 .........................................................................................262 一、對教科書編輯者的建議 .........................................................262 二、對教師的建議 ........................................................................262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263 重要參考書目 ..............................................................................................265. VIII.

(10) 一、書籍 .......................................................................................265 二、期刊、報紙 ............................................................................267 三、論文 .......................................................................................267 四、教科書類 ...............................................................................269. IX.

(11) 表目錄 表2-1- 1 修辭定義表 ..............................................................................11 表2-2- 1 辭格定義表 ............................................................................. 14 表2-2- 2 各家學者修辭格分類方式表 ................................................... 16 表2-2- 3 大陸學者修辭格類型的分類 ................................................... 16 表2-2- 4 臺灣學者修辭格類型的分類 ................................................... 17 表2-2- 5 各學者修辭格對照表 .............................................................. 18 表2-3- 1 近十年國語文教科書修辭相關篇目表 .................................... 21 表2-3- 2 近十年閩南語修辭相關篇目表 ............................................... 22 表3-1-1 取樣對象表 .............................................................................. 24 表3-3- 1 黃慶萱辭格分類表 .................................................................. 28 表3-3- 2 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 ................................................... 32 表3-4- 1 修辭方式紀錄表 ..................................................................... 38 表3-4- 2 修辭方式紀錄表 ..................................................................... 39 表4-1- 1真平版第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42 表4-1- 2真平版第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44 表4-1- 3真平版第3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45 表4-1- 4真平版第4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47 表4-1- 5真平版第5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49 表4-1- 6真平版第6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51 表4-1- 7真平版第7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53 表4-1- 8真平版第8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55 表4-1- 9真平版第9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57. X.

(12) 表4-1- 10真平版第10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59 表4-1- 11真平版第1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61 表4-1- 12真平版第1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63 表4-1- 13康軒版第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67 表4-1- 14康軒版第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68 表4-1- 15康軒版第3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70 表4-1- 16康軒版第4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72 表4-1- 17康軒版第5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74 表4-1- 18康軒版第6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77 表4-1- 19康軒版第7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79 表4-1- 20康軒版第8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82 表4-1- 21康軒版第9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85 表4-1- 22康軒版第10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87 表4-1- 23康軒版第1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89 表4-1- 24康軒版第1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91 表4-1- 25桃園縣版第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96 表4-1- 26桃園縣版第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97 表4-1- 27桃園縣版第3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99 表4-1- 28桃園縣版第4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0 表4-1- 29桃園縣版第5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2 表4-1- 30桃園縣版第6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3 表4-1- 31桃園縣版第7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4 表4-1- 32桃園縣版第8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6. XI.

(13) 表4-1- 33 桃園縣版第9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107 表4-1- 34桃園縣版第10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110 表4-1- 35桃園縣版第11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113 表4-1- 36桃園縣版第12冊修辭方式紀錄表 .......................................... 115 表4-2- 1 真平版第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0 表4-2- 2 真平版第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1 表4-2- 3 真平版第3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2 表4-2- 4 真平版第4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3 表4-2- 5 真平版第5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4 表4-2- 6 真平版第6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5 表4-2- 7 真平版第7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6 表4-2- 8 真平版第8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7 表4-2- 9 真平版第9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8 表4-2- 10 真平版第10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29 表4-2- 11 真平版第1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0 表4-2- 12 真平版第1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1 表4-2- 13 康軒版第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2 表4-2- 14 康軒版第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3 表4-2- 15 康軒版第3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4 表4-2- 16 康軒版第4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5 表4-2- 17 康軒版第5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6 表4-2- 18 康軒版第6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7 表4-2- 19 康軒版第7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8. XII.

(14) 表4-2- 20 康軒版第8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39 表4-2- 21 康軒版第9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0 表4-2- 22 康軒版第10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1 表4-2- 23 康軒版第1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2 表4-2- 24 康軒版第1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3 表4-2- 25 桃園縣版第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4 表4-2- 26 桃園縣版第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5 表4-2- 27 桃園縣版第3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6 表4-2- 28 桃園縣版第4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7 表4-2- 29 桃園縣版第5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8 表4-2- 30 桃園縣版第6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49 表4-2- 31 桃園縣版第7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50 表4-2- 32 桃園縣版第8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51 表4-2- 33 桃園縣版第9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52 表4-2- 34 桃園縣版第10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53 表4-2- 35 桃園縣版第11冊修辭方式統計表.........................................154 表4-2- 36 桃園縣版第12冊修辭方式統計表 ........................................155 表4-3- 1 各版本教科書第一階段修辭方式統計分類表 ........................156 表4-3- 2 各版本教科書第一階段修辭方式統計表 ...............................158 表4-3- 3各版本教科書第二階段修辭方式統計分類表..........................159 表4-3- 4 各版本教科書第二階段修辭方式統計表 ...............................161 表4-3- 5 各版本教科書第三階段修辭方式統計分類表 ........................162 表4-3- 6 各版本教科書第三階段修辭方式統計表 ...............................164. XIII.

(15) 表4-4- 1 真平版教科書修辭方式統計表 ..............................................166 表4-4- 2 康軒版教科書修辭方式統計表 ..............................................167 表4-4- 3 桃園縣版本教科書修辭方式統計表.......................................168 表4-5- 1 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統計表 ...............................170. XIV.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之分析研究,第 一章中分成「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研究問題與目的」 、 「研究範圍與限制」 、 「名 詞釋義」等四部分,以下分節加以說明。.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 研究背景 語文是溝通情意、傳遞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 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政治、社會環境的改變,國內在解嚴後,以往一度 被排斥、打壓、忽視的本土語言逐漸受到重視。90學年度起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 在語文學習領域中增設「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三種本土語言課程 供學生必選修乙種,閩南語課程與教學成為學校課程中的一部份。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提出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 南語)課程的基本理念: 「1.培養探索與熱愛閩南語之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 慣。2.培養學生聽、說、讀、寫、作等閩南語基本能力,並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 運用、表情達意。3.培養學生應用閩南語從事思考、討論、欣賞和解決問題的能 力。4.培養學生應用閩南語學習各科的能力,擴充生活經驗、認識中華文化,並 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因應現代化社會之需求。」多元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 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礎。多元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 和奠定作用,決定了它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尊重多元族群 的本國語文課程,使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課程,同臻九年一貫課程重要. 1.

(17) 地位。. 二 、 研究動機 吳正吉(2000)指出「修辭是一種專門而實用的學問,也是國語文教學和寫 作時,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林芳如(2003)認為「修辭格因具有固定格式, 一定的構造形式,特定的表達功能,比較適合作為學習修辭的入門。此外,它也 是目前我國修辭學理論發展中較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具有實用性的一部份,因 此修辭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份。」 修辭既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份,理所當然,修辭教學亦是閩南語教 學中不能忽視的一環。修辭不僅是國語文教學和寫作時,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也是閩南語教學和寫作時,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目前國內有關國語文修辭的研究頗多,關於國語教科書修辭的研究亦不少, 包括:陳香如(1997)、楊淑雅(2002)、林芳如(2003)、吳純玲(2004)、張志 瑋(2004)、林洪正(2005)、林君鴻(2005)、陳麗雲(2006)、賴秋樺(2006)、 張瓊華(2006) 、龔月雲(2006) ,但是有關閩南語修辭的研究,是較少見的部分; 而這極少部分閩南語修辭的研究,亦僅止於閩南語諺語或歌謠的修辭研究;包括: 洪宏元(1999) 、張燕輝(2001) 、黃飛龍(2001) 、許筱萍(2002) 、林永仁(2006)。 至於閩南語教科書修辭的相關研究,迄今尚未見任何研究發表,此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王家珍(1998)指出修辭格雖然大量出現在國小課本中,但一般老師僅在範 文教學的形式深究中略提一二,或限於老師本身修辭知識的缺乏,多半未加以介 紹。王家珍敘述的修辭格教學狀況,係針對國小國語文教學而論,若就現今國小 閩南語修辭教學而言,情況更不理想。. 2.

(18) 根據教育部2008年統計,閩南語支援教師佔了閩南語本土語言教學33%的師 資比例,如此大量非教育相關系所或非語文相關系所畢業的閩南語支援教師,仍 得擔任修辭教學。至於擔任閩南語授課的編制內教師,或因非語文相關系所畢業, 或因本身修辭知識不足,從事修辭教學同樣遭遇困難。針對國小閩南語教科書修 辭方式進行研究,提供國小閩南語教學參考,提升閩南語修辭教學現況,為筆者 研究動機之三。 在閩南語教科書方面,或由於教學指引未列修辭教學相關資料,或由於尚未 編輯教學指引,造成教師修辭教學無資料可參考。基於此,針對國小閩南語教科 書進行修辭研究,提供閩南語教科書編輯者參考,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3.

(1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 、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一)各修辭格的定義、方式、運用的原則為何? (二)各版本國小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運用修辭格的手法如何? (三)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各版本各冊教科書辭格的分布情形如何? (四)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各版本各階段教科書辭格的分布情形如何? (五)國小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格使用的種類有哪些?. 二 、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本研究針對真平、康軒兩家出版社及桃園縣 政府教育處所出版之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進行修辭方式分析與比 較,期望透過閩南語教材辭格的研究,從辭格的角度,探討辭格藝術經營的特色, 以期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辨析各修辭格的定義、方式、運用的原則。 (二)分析各版本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格運用的手法。 (三)了解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各冊教科書辭格的分布情形。 (四)了解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各階段教科書辭格的分布情形。 (五)分析並歸納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教科書辭格種類。 (六)根據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教師進行閩南語修辭教學時之參考。 (七)根據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教科書編輯者參考。. 4.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針對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進行分析研 究,蒐集民間兩家出版社及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版本,從修辭格的角度分析比較研 究之文本,兩家出版社係以97學年度發行版本為主,桃園縣政府教育處之版本則 是由92學年度起至97學年度逐年出版之版本。本研究之教材範圍涵括國小一至六 年級本國語文閩南語三種版本之教材,並以使用修辭格的作品為探討分析的文本。. 一 、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九年一貫課程國民小學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一至六年 級教科書教材為研究文本。比較之版本包括:真平企業有限公司(簡稱真平版)、 康軒出版社(簡稱康軒版)及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簡稱桃園縣版) 。本研究之對象 共有三種版本之第1冊至第12冊,總計36冊的國小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教材。其 他版本國小本國語文閩南語教材,不在研究範圍內,有待更多研究者繼續研究。 本研究之修辭格以黃慶萱(1998) 《高中文法與修辭》21種修辭格為藍本,進 行辭格研究;分別有:「表意方法的調整」包含感嘆、設問、引用、轉品、誇飾、 譬喻、借代、轉化、映襯、雙關、示現、呼告等12種辭格; 「優美形式的設計」包 含類疊、鑲嵌、對偶、排比、層遞、頂針、回文、錯綜、跳脫等9種辭格。. 二 、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分析三種版本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中使用「修辭」 方式的種類與運用情形,提供教師教學內容深究或修辭格教學參考依據,比較之 內容涵括教科書課文(讀書教材)、單元練習、附錄等均列入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本內容分析法,分析三種版本教科書內容,內容論述悉以 5.

(21) 「修辭方法分析」為核心,不探討教學活動設計內涵。另外本文之論述,著重於 教材分析各層面之原則性探討,不及於細節。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係為國民小學 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作一全面性探討,嘗試歸納出一些概括性之原則 與可供參考的模式與步驟。. 6.

(2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便利研究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重要名詞分釋其義如下:. 一 、 閩南語 閩南語的名稱爭議性頗多,包括「臺語」 、 「河佬語(洪惟仁,1987)」 、 「鶴佬 語」、「福佬臺語」、「河洛話」等。董忠司(2001)提出狹義的「臺灣(閩南)語」 專指臺灣客家語、臺灣南島語(即臺灣原住民語)以外絕對多數的(75%-85%人 口)「鶴佬語」(或稱為「臺灣閩南語」)而言。 本研究採用的「閩南語」一詞,係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界定的 本國語文「閩南語」。. 二 、 教科書 廣義的「教科書」係指各出版單位依照教育部所公佈之課程綱要,將所編選 之教學內容作有系統的組織與安排,做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教材。舉凡 課本、習作、教學指引、輔助教材、補充教具、教學媒體、測驗評量等,均在廣 義的教科書定義內。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各版本教材修辭部分,故只針對「課本」 部分來探究,因此,本研究所指之「教科書」乃採狹義之定義,僅單指學習的主 要教材「課本」部分,其餘相關教學教材者,不在本文所定義之「教科書」範圍 內,而將以單獨之名稱,如:習作、教學指引或教師手冊等另稱之。. 三 、 修辭 一般學者對修辭之定義不盡相同,但有其相似之處。如陳望道(1989)認為 7.

(23) 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的為意與情,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 夠適切的一種努力。陳介白(1992)認為修辭學是研究文辭之如何精美的表出作 者豐富的情思,以激動讀者情思的一種學術。徐芹庭(1974)認為修辭者,修飾 語辭文辭也。董季棠(1994)認為修辭是研究如何適切地、巧妙地表出作者的情 意,使讀者發生共鳴的一種學問。黎運漢、張維耿(1991)指出修辭就是在特定 的語言環境下,選取恰當的語文形式,表達一定的內容思想,以增強表達效果的 言語活動。黃慶萱(1983)指出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 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之共鳴的 一種藝術。黃慶萱(1998)亦指出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 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出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藝 術。 本文所指之修辭即是:運用優美、適切的語言或文字,正確、巧妙的表情達 意,表達出說者或作者之思想及內容,以達到修飾語辭之美和增強表達效果的語 文活動方式。. 四 、 辭格 「辭格」是「修辭格」 (Figures of speech)的簡稱,是修辭學體系的一部分。 修辭學是研究如何適切的表達語辭和文辭之美的一門藝術,它以「辭格」作為調 整表意方法和設計優美形式的橋樑,使精確而生動地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 期能讓聽者或讀者產生美感經驗,並引起共鳴。. 五 、 桃園縣版國民小學閩南語讀本 「桃園縣版國民小學閩南語讀本」係指桃園縣政府教育局(現更名「教育處」). 8.

(24) 委託桃園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編輯的「桃園縣國民小學閩南語讀本」,冊目為1至12 冊,於2002年至2008年每年編輯出版2冊,計12冊;2009年將1、2冊修定再版。此 版本編輯群係桃園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語文領域本土語言組閩南語輔導員和桃園縣 閩南語支援教師組成,由林麗黛主編,並敦聘洪惟仁指導完成。. 9.

(2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在探討有關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語文領域本國語文閩南語教科書修辭 方式」之研究時,涉及了許多相關問題。本章的第一節先就有關修辭的定義做一 分析;第二節則分析有關修辭格的定義與類型,就各學者對辭格的定義與分類作 一探討;第三節回顧相關文獻,探討近十年有關閩南語或教科書修辭方面的研究 文獻。. 第一節 修辭的定義 「修」字一作「修飾」;說文九上彡部:「修,飾也。从彡,攸聲。」段玉裁 注: 「修飾也者,合本義引伸義而兼舉之。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 不可謂之修。修之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繪之也。修者,治也,引伸為凡治之稱。」 辭本指辯論的言辭。關於「辭」字,說文十四上辛部: 「辭,訟也。」荀子正 名篇:「辭合於說。」楊倞注:「言經為說,成文為辭。」辭有言和文兩方面;心 中的情意,用口說出來是言辭,用手寫出來是文辭,所以辭字包括言辭和文辭。 周易乾文言記載:「九三曰:『君子中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是 古書上「修辭」二字連用最早的出處。周易的「脩辭」就是「修辭」 ,是修飾文辭 的意思。徐芹庭在《修辭學發微》中即提出「修辭者,修飾語辭文辭也。」 董季堂(1994)對修辭的解釋為:. 從消極方面說,是洗汰言辭或文辭裡一些不必要的渣滓,好像用刷子洒刷塵 垢;從積極方面說,是創作言辭或文辭裡一些必須的精髓,好像用畫筆藻繪 10.

(26) 縟采。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言辭變成文辭,才能廣泛地永久流傳。而消 極的洗汰,只求無病;積極的創作,才能光耀奪目。因此,修辭的主要目的, 是使文辭美適精巧,讀者為之神往。. 黃慶萱(1983)指出:修辭學英語是Rhetoric,源出於希臘語,本來是流水的 意思。人類的思想湧現,滔滔不絕;言語流露,一若懸河。於是取流水之字作為 修辭學的名稱。 語言學上所謂「修辭」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只選擇語言形式提高表達效果的 活動,我們稱它為「修辭」 ;一個是指研究選擇語言形式提高表達效果的科學,我 們稱它為「修辭學」。黃慶萱(1975)指出:「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 方式,設計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的表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使讀者發生共鳴 的一種學問。」1998再指出: 「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 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出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一種藝術。」 陳香如(1997)針對各家學者對修辭或修辭學的定義做一表列比較,筆者再 予補充增列,結果如下: 表 2-1- 1 修 辭定 義表. 年代. 學者. 修辭或修辭學的定義. 1926. 王易. 修辭學就是研究表現文章內在美之學也。. 1931. 陳介白. 修辭學是研究文辭之如何精美的表出作者豐富的情思,以激 動讀者情思的一種學術。. 1933. 楊樹達. 若夫修辭之事,乃冀欲文辭之美,與治文法惟求達者殊科。. 1935. 胡懷琛. 修辭,就是把我們所說的話,修飾一下,使它更美一些。. 1963. 張弓. 修辭是為了有效的表達題旨,交流思想而適應現實語境,利 用民族語言各因素以美化語言。. 1974. 徐芹庭. 修辭者,修飾語辭文辭也。修辭學乃研究如何修飾語文詞句 的一種學問。 11.

(27) 1975. 黃慶萱. 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優美的形式, 使精確而生動的表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使讀者發生共鳴的 一種學問。. 1977. 金兆梓. 修辭學就是教人以極有效、極經濟之言說文辭,求達其所欲 達之思想感情想像之學科也。. 1978. 辭海. 修辭是指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言材料、各種表現手 法,恰當的表現寫說者所要表達的內容的一種活動。. 1980. 張靜. 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對語言進行加工、修飾和調整, 就叫修辭。. 1980. 曹毓生. 所謂修辭,簡明地說,就是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 材料、各種表現手法,來恰當地表現所要表達的內容的一種 手段。. 1982. 張志公. 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一定的目的精心選擇語言 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 1983. 黃伯榮、. 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來加強表達效果,就是修辭。. 廖序東 1987. 呂叔湘. 修辭應是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語言手段之間──各個詞語之 間、各種句式之間、各種篇章結構之間、各種風格之間── 進行選擇,選擇那最適合需要的,用以達到當前的特定的目 的。. 1987. 林文寶. 修辭學就是語言符號表達技巧的一種藝術。. 1989. 陳望道. 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的為意與情,修辭不過是調 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種努力。. 1991. 黎運漢. 修辭就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選取恰當的語言形式,表達 一定的思想內容,以增強表達效果的言語活動。. 、張維耿 1992. 董季棠. 修辭是研究如何適切地、巧妙地表出作者的情意,使讀者發 出共鳴的一種學問。. 1992. 杜淑貞. 修辭簡單的說,即修飾一切的言辭與文辭。修辭學即指使用 語言文字作為符號,來傳遞概念與意象,以表達內在「訊息」 的一門學問。. 1992. 譚永祥. 修辭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言語藝術,是語言和美學相互滲透的 產物。. 1994. 黃慶萱. 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 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出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共鳴的 一種藝術。 12.

(28) 1995. 沈謙. 修辭學就是追尋語言文辭之美的一門學問。……要敲開聽眾 的心扉,進入對方的心房……進而撥動內心深處的某一根 弦,激發共鳴,享受多重的美感經驗。. 1995. 吳禮權. 所謂的修辭,是指為造成特定語境中的表達效果而組織和調 整話語的活動,而修辭學就是探索這種活動規律的學問。. 2000. 杜淑貞. 修辭是一種裝飾文字的工具,利用變化不同的表達方式,帶 出文句中的重點及含意。使能夠有效地運用適當的詞組,表 達出最的詞組,表達出最貼切以及最理想的效果。. 2003. 陳正治. 修辭學就是研究如何使語文表達精確而生動,以引起聽者或 讀者共鳴的學問。. 2004. 黃慶萱. 修辭學是研究在不同的語境下,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 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的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 意象,期能引出讀者之共鳴的一種藝術。. 由以上各家說法得知,雖然研究修辭的學者,為修辭下的定義不盡相同,但 歸納起來,不外三種:一是指「修辭是一種活動或行為」 ,一是指「修辭是一種方 法或手段」,或是指「修辭是美化語言」。. 13.

(29) 第二節 修辭格的定義與類型 一 、 辭格的定義 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之後,每種修辭方式都各有定義和原則,這些各具特色 的修辭方法,即稱為「修辭格」 。歷來學者對修辭格的分類、分項略有不同的看法, 茲列表如下: 表2-2- 1 辭格定義表 年代. 學者. 修辭格或辭格的定義. 1923. 唐鉞. 凡語文中因為要增大或確定詞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語氣 而用變格的語法,叫做修辭格。. 1931. 陳介白. 辭格屬於積極的想彩,就是想念的理想發展的方式,亦稱為 「詞姿」。. 1958. 林裕文. 修辭格是為了使說話生動有力而運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 殊方法。. 1982. 鄭遠漢. 辭格屬於積極修辭,著重語言的美化,即使語言生動有力; 辭格是對語言著意加工而形成的修辭方法;各種辭格都有一 定的形式,有各自特殊之點。. 1983. 濮侃. 所謂辭格,就是具有特定表達效果(或作用)的語言結構格 式。. 1983. 袁暉. 辭格,又稱修辭格。其特點表現在三方面:第一,在表達效 果上具有生動性。第二,在組織結構上具有規律性。第三, 在使用成分上具有變異性。. 1983. 王德春. 設格就是創設一定的格式來增強表達思想的效果。這種修辭 的格式,一般稱為辭格。設格可以使語言離開平鋪直敘的境 界,形成形象生動的意境。. 1986. 吳士文. 辭格是在言語活動中,長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 構、特定方法,符合特定類聚系統的模式。. 1988. 張滌華、. 修辭格,簡稱辭格。它是在修飾、調整語言,以提高語言表 達效果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表達作用和特定表達形式的特殊 修辭方式或方法。. 胡裕樹等. 14.

(30) 1989. 陳望道. 辭格是積極修辭的各種格式,是情境的適應和語感的利用兩 方面的綜合,可從構造和功能方面進行分析。. 1989. 陸稼祥. 辭格是為了使語言生動活潑、新鮮有力地表達思想情感而運 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殊方法。. 1990. 劉蘭英、 孫全洲等. 在修飾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表達效果的比較固定 的格式,也稱為修辭方式、修辭手法或辭格。. 1991. 黎運漢、. 修辭方式,即是修辭格,簡稱辭格。辭格是為了使說話生動 有力而運用的固定方式或格式,它具有一定的構造形式,有 特定的表達功能。. 張維耿 1991. 王希杰. 修辭格是一種語言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而有意識的偏 離語言和語用常規,並逐漸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1992. 沈謙. 修辭格是語言文辭中,為了提升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 常規而創設的種種特定格式。. 1993. 劉煥輝. 辭格是出於特定語境的表達需要,而對全民語言進行特殊運 用的一些獨具效果的言語形式。. 1996. 張弓. 修辭方式是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根據民族語言的內部發展 規律創造的具體的、一定的手法(語言藝術化的手段)。. 張志瑋(2004)歸納各專家學者對辭格的界說,將「辭格」定義為:辭格即 修辭方式,亦稱修辭格,是為了使語言生動活潑、增強表達效果的特定表達形式, 使語言離開平鋪直敘的境界,形成形象生動的意境之語言修飾固定格式與特定模 式。. 二 、 辭格的類型 常用的修辭方式,約有數十種。張志瑋(2004)研究指出,最早為中國修辭 格分類的是唐鉞,其《修辭格》 ,採用西洋的方法,定中文修辭格目。民國22年, 楊樹達著《中國修辭學》,共分18章;之後,張文治著《古書修辭例》 ,分5類,每 類各論得失,亦不過18項;又稍後,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分4類38格;傅隸 樸著《修辭學》,分14章,65目;徐芹庭著《修辭學發微》,分4類104項;及黃慶 萱著《修辭學》,30章,每章一項。其他尚有許多修辭書,分項或多或少,並不一 15.

(31) 致。 茲就各家修辭格分類方式,列表如下: 表2-2- 2 各家學者修辭格分類方式表 學者. 修辭格分類方式. 唐鉞. 根於比較的、根於聯想的、根於想像的、根於曲折的、根於 重複的等五類,共 27 格. 楊樹達. 分 18 格. 張文治. 分五類,每類各論得失,共 18 格. 傅隸樸. 分十四章,65 目. 陳介白. 想念之增殖、變化、態度、排列等四類,共 40 格. 徐芹庭. 分四類,104 項. 陳望道. 材料上、意境上、詞語上、章句上等四類,共 38 格. 張弓. 描繪、佈置、表達等三類,共 24 式. 黃慶萱. 表意方法的調整、優美形式的設計等二類,共 30 格. 王希杰. 均衡美、變化美、側重美、聯繫美等類,共 31 格. 黎運漢、張維耿. 描繪、比較、詞語、句式等四類,共 23 格. 陸稼祥. 形變、音變、義變等三類,共 20 格. 沈謙. 分為上、中、下三大冊,24 格. 董季棠. 意境的寫實與理想、字句的取樸與求新、形式的整齊與變化 等三類,共 30 格. 黃麗貞. 分為 23 格. 杜淑貞. 將常用辭格分為表達方法的調整、美妙形式的設計兩大部 分,25 項. 關於辭格的類型,茲列舉大陸和臺灣兩方面具代表性者表列如下: (一 一 )大陸方面 大陸方面 表2-2- 3 大陸學者修辭格類型的分類 學者/. 修辭格類型. 著作. 主類目. 次類目 16.

(32) 陳望道 一、材料上的辭格 《修辭 學發凡》 二、意境上的辭格. 1.比喻 2.借代 3.映襯 4.摹狀 5.雙關 6.引用 7. 仿擬 8.拈連 9.移就. 三、辭語上的辭格. 1.析字 2.藏詞 3.飛白 4.鑲嵌 5.複疊 6.節縮 7. 省縮 8.省略 9.警策 10.折繞 11.轉品 12.回文. 四、章句上的辭格. 1.反覆 2.對偶 3.排比 4.層遞 5.錯綜 6.頂真 7. 倒裝 8.跳脫. 黎運 一、描繪 漢、張維 二、比較 耿《現代 漢語修 三、詞語 辭學》 四、句式. 1.比擬 2.諷喻 3.示現 4.呼告 5.誇張 6.倒反 7. 婉轉 8.避諱 9.設問 10.感嘆. 1.比喻 2.比擬 3.借代 4.誇張 5.摹擬 6.移覺 1.對照 2.襯托 3.較物 4.反連 1.反語 2.雙關 3.婉曲 4.拈連 5.仿詞 1.對偶 2.排比 3.層遞 4.反復 5.設問 6.反問 7. 回環 8.頂真. (二 二 )臺灣方面 臺灣方面 表2-2- 4 臺灣學者修辭格類型的分類 學者/. 修辭格類型. 著作. 主類目. 次類目. 黃慶萱 《修辭 學》. 一、表意方法的調整. 1.感嘆 2.設問 3.摹寫 4.仿擬 5.引用 6.藏詞 7. 飛白 8.析字 9.轉品 10.婉曲 11.夸飾 12.譬喻 13.借代 14.轉化 15.映襯 16.雙關 17.倒反 18. 象徵 19.示現 20.呼告. 二、優美形式的設計. 1.鑲嵌 2.類疊 3.對偶 4.排比 5.層遞 6.頂真 7. 回文 8.錯綜 9.倒裝 10.跳脫. 沈謙《修 一、上冊 辭學》. 董季棠 《修辭 析論》. 1.譬喻 2.雙關 3.映襯 4.夸飾 5.婉曲 6.仿諷 7. 反諷 8.示現 9.象徵 10.設問. 二、中冊. 1.轉化 2.借代 3.引用 4.藏詞 5.鑲嵌 6.類疊. 三、下冊. 1.對偶 2.排比 3.層遞 4.頂針 5.回文 6.錯綜 7. 倒裝 8.跳脫. 一、意境的寫實與理想. 1.譬喻 2.映襯 3.摹狀 4.示現 5.呼告 6.設問 7. 夸飾 8.比擬 9.音節 10.聯緜. 二、字句的取樸與求新. 1.飛白 2.引用 3.襲改 4.借代 5.轉品 6.析字 7. 雙關 8.拈連 9.曲繞 10.諱飾 11.倒反 17.

(33) 三、形式的整齊與變化 黃麗貞 《實用 修辭學》 杜淑貞 《兒童 文學與 現代修 辭學》. 1.對偶 2.排比 3.複疊 4.層遞 5.回文 6.頂真 7. 錯綜 8.倒裝 9.省略 1.感嘆2.設問3.摹狀4.仿擬5.引用6.藏詞7.飛 白8.析字9.轉品9.誇張10.譬喻11.借代12.映襯 13.雙關14.示現15.呼告16.鑲疊17.複疊18.對 偶19.排比20.層遞21.頂真22.回文23.拈連. 一、表達方法的調整. 1.譬喻 2.象徵 3.借代 4.誇飾 5.轉化 6.映襯 7. 摹寫 8.感嘆 9.設問 10.引用 11.拈連 12 雙關 13.呼告 14.婉曲 15.轉品. 二、美妙形式的設計. 1.層遞 2.類疊 3.頂真 4.排比 5.鑲嵌 6.回文 7. 錯綜 8.跳脫 9.倒裝 10.省略. 陳香如(1997)研究指出,目前眾多修辭論述中,以黃慶萱的《修辭學》一 書,將常見的辭格簡單具體的分類,而且舉例詳盡,約一萬則。許多探討修辭學 之研究,亦大都以黃慶萱的修辭學為主要架構,其辭格分類,共計有30種,依序 為1.感嘆2.設問3.摹寫4.仿擬5.引用6.藏詞7.飛白8.析字9.轉品10.婉曲11.誇飾12.譬 喻13.借代14.轉化15.映襯16.雙關17.倒反18.象徵19.示現20.呼告21.鑲嵌22.類疊23. 對偶24.排比25.層遞26.頂真27.回文28.錯綜29.倒裝30.跳脫。 茲就各家修辭格名稱,對照列表如下: 表2-2- 5 各學者修辭格對照表 陳望道. 黎運漢、張維耿 沈謙. 董季棠. 黃慶萱. 黃麗貞. 杜淑貞. 感嘆. 感嘆. 感嘆. 設問. 設問. 設問. 設問. 摹狀. 摹況. 摹狀. 摹寫. 1. 感嘆. 2. 設問. 設問、反問. 3. 摹狀. 摹擬、移覺. 4. 仿擬. 仿諷. 襲改. 仿擬. 仿擬. 5.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6. 藏詞. 藏詞. 藏詞. 藏詞. 7. 飛白. 飛白. 飛白. 飛白. 8. 析字. 析字. 析字. 析字. 9. 轉品. 轉品. 轉品. 轉品. 設問. 18. 引用. 轉品.

(34) 10 婉轉. 婉曲. 婉曲. 曲繞. 婉曲. 11 誇張. 誇張. 夸飾. 夸飾. 夸飾. 誇張. 誇飾. 12 比喻. 比喻. 譬喻. 譬喻. 譬喻. 譬喻. 譬喻. 13 借代. 借代. 借代. 借代、諱飾 借代. 借代. 借代. 14 比擬. 比擬. 轉化. 擬化. 轉化. 15 映襯. 對照、襯托. 映襯. 映襯. 映襯. 映襯. 映襯. 16 雙關. 雙關. 雙關. 雙關. 雙關. 雙關. 雙關. 17 倒反. 反語. 反諷. 倒反. 倒反. 18. 象徵. 19 示現. 示現. 20 呼告 21 鑲嵌. 婉曲. 轉化. 象徵. 象徵. 示現. 示現. 示現. 呼告. 呼告. 呼告. 呼告. 鑲嵌. 鑲疊. 鑲嵌 類疊. 鑲嵌. 22 複疊. 反復. 類疊. 複疊. 類疊. 複疊. 23 對偶. 對偶. 對偶. 對偶. 對偶. 對偶. 24 排比. 排比. 排比. 排比. 排比. 排比. 排比. 25 層遞. 層遞. 層遞. 層遞. 層遞. 層遞. 層遞. 26 頂真. 頂真. 頂真. 頂真. 頂真. 頂真. 頂真. 27 回文. 回環. 回文. 回文. 回文. 回文. 回文. 28 錯綜. 錯綜. 錯綜. 錯綜. 錯綜. 29 倒裝. 倒裝. 倒裝. 倒裝. 倒裝. 30 跳脫. 跳脫. 跳脫. 跳脫. 31 拈連. 拈連. 19. 拈連.

(3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國內目前有關教科書修辭層面的研究僅限於國語文教科書修辭研究;閩南語 修辭層面則限於諺語或歌謠的研究;而有關閩南語教材修辭的研究尚未見發表。. 一 、 國語文教科書修辭文獻回顧 國語文教科書出現的修辭方式大致包含兩種,一是「表意方法的調整」 ,一是 「優美形式的設計」 。在國小不同年段教科書中,各辭格的分佈情形不盡相同。 (林 芳如,2003;楊淑雅,2002) 舉例來說,林芳如(2003)指出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中, 「表意方法的調 整」修辭,較常出現的有譬喻、象徵、轉化、映襯、摹寫、感嘆、設問等七種修 辭類型; 「優美形式的設計」修辭,較常出現的有層遞、類疊、頂真、排比、鑲嵌、 回文等六種修辭類型;而且「優美形式的設計」出現次數多於「表意方法的調整」 。 楊淑雅(2002)則指出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 「表意方法的調整」的修辭與 「優美形式的設計」的修辭,出現的次數大約各佔一半。 在國小不同年段國語文教科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修辭類目,則是「類疊」 辭格。(林芳如,2003;楊淑雅,2002) 舉例來說,林芳如(2003)指出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中,國小一年級國 語教科書中,以「類疊」修辭格出現次數最多,佔34.44%,「象徵」修辭出現次 數最少,僅佔0.28%,而「誇飾」、「引用」、「轉品」修辭格則尚未出現。楊淑雅 亦指出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修辭類目出現次數較多的分別為:類疊、感 嘆、排比、轉化、借代、譬喻、設問等。其中「類疊」修辭,約佔全部修辭類目 總數的三分之一,遠高於其他修辭類目。顯示在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中, 「類疊」 20.

(36) 修辭出現的情況最普遍。 若以國小1至12冊的國語科教科書來論,各辭格的分佈情形,則又稍有不同。 陳香如(1996)指出,在國小共12冊的國語科教科書中,出現次數較多的修辭方 式有8種,依序為類疊、排比、譬喻、設問、對偶、摹寫、轉化、感嘆,而完全沒 有出現的修辭方式有藏辭、析字、雙關、倒反等4種;此外大多修辭方式的出現次 數,隨著使用年級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如:感嘆、轉化、頂真。再者教 科書中出現次數較多的修辭方式,平均分布於各冊,而出現次數較少的修辭方式, 則多集中出現在高年級;而且修辭方式的出現次數與文章長度、深度,以及構成 此修辭方式的條件有關。 綜合上述各篇關於國小國語教科書修辭的分析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其一 為林芳如(2003)、楊淑雅(2002)、陳香如(1996)等三人的研究均顯示在國 小國語教科書中類疊修辭格出現次數最多;其二為分析上述三者的研究可發現各 項修辭在教科書中出現的種類、頻率。 茲將近十年國語文教科書修辭相關研究篇目整理如下表: 表2-3- 1近十年國語文教科書修辭相關篇目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主題. 1996. 陳香如. 國小國語課本中的修辭方式. 1997. 陳香如. 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之修辭方式分析. 2001. 黃瓊華. 國小臺華語教材詞彙之研究. 2002. 楊淑雅. 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之修辭探究. 2003. 林芳如. 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 2004. 吳純玲. 國小童詩教材與童詩創作之修辭研究. 2004. 張志瑋. 九年一貫課程中國民小學低年級語文領域本國語 文審定本修辭方式之比較研究. 2005. 林洪正. 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探究──以九年一 貫第一階段為例 21.

(37) 2005. 林君鴻. 九年一貫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教學之探 究—以南一、康軒、翰林版為例. 2006. 陳麗雲. 國小高年級修辭格創新教學之研究. 2006. 張瓊華. 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研究──以九年一 貫第二階段之童詩為例〉. 2006. 賴秋樺. 國中小教學用修辭系統研究. 2006. 龔月雲. 國中國文教科書之修辭探究. 二 、 閩南語修辭文獻回顧 筆者蒐集與本論文論述相關的閩南語修辭格研究及碩士論文,臚列其要者於 下表。 表2-3- 2近十年閩南語修辭相關篇目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主題. 1999. 洪宏元. 臺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 2000. 黃瓊華. 國小臺華語教材詞彙之研究. 2001. 張燕輝. 臺灣桃園閩南語歌謠之研究. 2001. 黃飛龍. 臺灣閩南諺語修辭美學研究. 2002. 許筱萍. 臺灣閩南諺語修辭研究. 2006. 林永仁. 臺灣閩南諺語辭格研究. 筆者探討以上六篇與相關的閩南語修辭格研究及碩士論文,以黃飛龍 (2001)、許筱萍(2002)、林永仁(2006)等三篇與本論文論述較具相關度。 黃飛龍(2001) 〈臺灣閩南語修辭美學研究〉以文本分析法探討閩南諺語修辭 的形式美、聲律美、義蘊美,屬於質性研究;著重在閩南語修辭美學方面不能以 偏概全及其不可忽視的文學影響力。 許筱萍(2002) 〈臺灣閩南諺語修辭研究〉 ,將臺灣閩南諺語中常見的修辭法, 分從譬喻、雙關、映襯、夸飾、借代、對偶、排比、層遞、頂針、類疊、回文、. 22.

(38) 錯綜、鑲嵌、婉曲、反諷等修辭手法,依諺語的內容意涵,進行分析及論述,並 針對諺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將辭格作一調整,藉以凸顯諺語的內容、形式特色; 屬於質性研究,但其舉例不夠多,無法深入探究。 林永仁(2006),〈臺灣閩南諺語辭格研究〉以台灣地區所出版之50多本諺語 專書為研究文本。研究工具依黃慶萱《修辭學》為主,關紹箕《實用修辭學》、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為參考,自修辭的角度,將語詞、字句、段落 或篇章的修辭,作一廣度與深度的分析研究;雖有作簡略的量化統計,但本質上 係以定質分析為主。. 23.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依據本論文第一章所敘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針對現行之國民小學語文領域閩南 語教科書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介紹本研究的研究樣本, 第二節說明研究方法,第三節說明研究工具,第四節說明研究進行的過程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選擇民間兩家出版社及桃園縣政府教育處出版之閩南語教科書 教材進行分析研究;研究樣本包括:一、真平企業有限公司(簡稱真平版)二、 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康軒版)三、桃園縣政府教育處(簡稱桃園縣 版)。 其中真平版、康軒版,係以97學年度版本為主,桃園縣政府教育處之版本則 是由92年起至98年出版之版本。本研究樣本涵括國小一至六年級本國語文閩南語 三種版本之教材,並以使用修辭格教材內容為探討分析的文本。筆者從事修辭方 式分析之取樣對象如下: 表3-1-1取樣對象表 冊別/版本. 真平版. 康軒版. 桃園縣版. 第一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8 年版. 第二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8 年版. 第三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2 年版. 第四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2 年版. 第五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3 年版. 第六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3 年版. 24.

(40) 第七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4 年版. 第八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4 年版. 第九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5 年版. 第十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5 年版. 第十一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7 年版. 第十二冊. 97 學年度版. 97 學年度版. 97 年版. 而本研究依第一章第四節名詞解釋界定所言,在本研究中所指之閩南語教科 書僅單指學習的主要教材「課本」部分,其餘相關教學教材者,不在本文所定義 之「教科書」範圍內,而另以單獨之名稱,如:習作、教師手冊、教學指引等另 稱之。. 25.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又分兩個 方式處理;一為量化統計,另一為質的分析。. 一 、 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歸納作為檢視之架構。主要從臺灣 目前可蒐集到的專書、報章雜誌、博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期刊論文、雜誌, 及相關網路資源,進行資料之整理、閱讀統整和分析。. 二 、 內容分析法 歐用生(1992)為「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下的定義是:「透過量 化的技巧和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藉以 瞭解該項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朱柔若(2002)指出內容 分析中,研究者使用客觀與系統化的計數與紀錄程序,藉此得出對文句的符號內 容的一種量化描述。楊孝濚(1989)指出內容分析法有定質分析與定量分析兩種 方式。本研究對國民小學語文領域閩南語教科書修辭方式的分析即採內容分析 法,以定量分析進行量化統計,並採定質分析進行教科書修辭技巧的探究。 ( 一 ) 定量分析 本研究進行三種版本教科書文本修辭格之量化統計,包括不同版本、不同階 段的比較、統計。詳言之: 1.在「統計國小語文領域各冊閩南語教科書辭格分布情形」一項,逐條、 分項記錄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各冊辭格類型。 26.

(42) 2.在「統計國小語文領域各階段閩南語教科書辭格分布情形」一項,統 計、歸納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各階段主要辭格類型;分為:第一階 段(1至4冊)、第二階段(5至8冊)、第三階段(9至12冊)呈現,以 了解其分布情形。 3.在「統計國小語文領域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辭格分布情形」一項, 統計、歸納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主要辭格類型,以了解其分布情形。 ( 二 ) 定質分析 以內容分析法進行三種版本教科書文本修辭之深究、分析、比較、評述。詳 言之: 1、在「分析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教科書教材修辭方式」一項,以黃慶 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的辭格為規準,條列例句說明。 2、在「分析國小語文領域閩南語教科書教材修辭技巧」一項,以黃慶 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中的各辭格原則為規準,予以分析、評述, 檢視應用是否適切。. 27.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黃慶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的辭格分類作為研究工具,但因此 工具係針對國語文修辭而設計的辭格分類,在例句列舉上無法與國小閩南語修辭 教學契合,筆者乃根據黃慶萱的辭格分類,另行設計「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 表」作為輔助研究工具,以提升本研究效度。. 一 、 黃慶萱辭格分類表 黃慶萱的《修辭學》對修辭格的論述系統、深入,而其《高級中學文法與修 辭》集其《修辭學》之大成,精簡扼要。本研究分析之類目為「修辭方式」,為期 達到較高之公信度與普及性,亦期符合國小學生程度,更期與高中修辭教學銜接, 乃採用黃慶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的辭格分類作為本研究的主類目,以確定 修辭格的名稱、定義、作用、小類、原則。 黃慶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共計21個修辭格,茲將其主類目、次類目與 概要說明表列如下: 表3-3- 1 黃慶萱辭格分類表 修辭方式(辭格) 主類目. 次類目. 1.感嘆. (1)利用嘆詞 (2)利用助詞 (3)利用嘆詞和助詞. 2.設問. (1)疑問 (2)激問. 說明. 當一個人遇到可喜、可怒、可哀、可樂的事 物,常會以表露情感的呼聲,來強調內心的 驚訝或讚嘆、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 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這種以呼聲表露情 感的修辭法,就叫感嘆。 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講話行文故意採用詢問 語氣,叫做設問。. (3)提問 28.

(44) 3.引用. (1)明引 (2)暗用. 4.轉品. (1)名詞用作動詞 (2)名詞用作形容詞. 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叫做 引用。 一個詞彙,在語文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 叫做轉品。. (3)名詞用作副詞 (4)動詞用作名詞 (5)動詞用作形容詞 (6)動詞用作副詞 (7)形容詞用作名詞 (8)形容詞用作動詞 (9)形容詞用作副詞 5.誇飾. (1)空間的誇飾 (2)時間的誇飾. 語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的,叫做 誇飾。. (3)物象的誇飾 (4)人情的誇飾 6.譬喻. (1)明喻 (2)隱喻. 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有類似之點,說話 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 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做譬喻。. (3)略喻 (4)借喻 7.借代. (1)以事物的特徵或標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 誌代替事物 不用,而另找其他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 (2)以事物的所在或所 屬代替事物 (3)以事物的作者或產 地代替事物 (4)以事物的質料或工 具代替事物 (5)部分和全體相代 (6)特定和普通相代 (7)具體與抽象相代 29.

(45) (8)原因和結果相代 8.轉化. (1)人性化-將物擬人 (2)物性化-將人擬物. 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 一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 的,叫做轉化。. (3)形象化-將虛擬實 9.映襯. (1)反襯 (2)對襯. 10.雙關. (1)音義雙關 (2)詞義雙關.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特別是相反的觀念 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 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法,叫做映襯。 一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事物的修辭方式,包括 字音的諧聲,字義的兼指,語意的暗示,都 叫做雙關。. (3)句義雙關 11.示現. (1)追述的示現 (2)預言的示現. 利用人類的想像力,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 物,說得如見如聞的修辭方法,就叫做示現。. (3)懸想的示現 12.呼告. (1)普通呼告 (2)示現呼告. 對於正在敘述的事情,忽然改變平敘的口 氣,而用對話的方式來呼喊,叫做呼告。. (3)人化呼告 13.類疊. (1)疊字 (2)類字. 同一個字詞彙、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 著,叫做類疊。. (3)疊句 (4)類句 14.鑲嵌. (1)鑲字 (2)嵌字. 在語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 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的,叫做鑲嵌。. (3)增字 (4)配字 15.對偶. (1)句中對 (2)單句對. 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有 時還講究平仄相對的,就叫做對偶。. (3)雙句對 (4)長對 16.排比.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達出同範 30.

(46) 圍同性質的意念,叫做排比。 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 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 層遞進的,叫層遞。. 17.層遞. 18.頂針. (1)聯珠法 (2)連環體. 語文中的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 恰好相反的辭格,叫做回文。. 19.回文 20.錯綜. 語文中,以前一句的結尾,來作下一句的起 頭,叫做頂針。. (1)抽換詞面 (2)交錯語次 (3)伸縮文句.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 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 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叫做錯綜。. (4)變化句式 21.跳脫. (1)突接 (2)岔斷. 由於心意的急轉,事象的突出,語文半路斷 了語路的,叫做跳脫。. (3)插語 (4)脫略. 二 、 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 筆者依據黃慶萱的「辭格分類表」,選列國小閩南語教科書修辭實例,設計 成「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以利進行三種版本閩南語教科書定量與定質 的內容分析研究。 此表的實例選列以最能表現該辭格藝術者優先,亦考量平均採用三種版本之 教科書內容為例,並標示版本、冊別、課別,方便索引。例如:(真平三2)即代 表此例引用真平企業版閩南語課本第三冊第二課。若三種版本之閩南語課本無例 子可供說明,則另外採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內容舉例說明, 並標註「臺閩辭典」。 筆者所設計之「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如下: 31.

(47) 表3-3- 2 國小閩南語修辭方式類目表 修辭方式(辭格) 主類目. 次類目. 1.感歎. (1)利用嘆詞. 閩南語教科書修辭實例及說明. 啊!八卦山看風景,快樂好心情。(真平九 4) 以「啊」表達內心快樂的讚嘆。. (2)利用助詞. 有痰喔!你寒著矣!(康軒九 5) 添加助詞「喔」。. (3)利用嘆詞和助詞. 喔!莫叫我去啦!(臺閩辭典) 句首和句尾分別添加了嘆詞和助詞。. 2.設問. (1)疑問. 予我咬一喙,通也毋通?(康軒三 3) 「通也毋通」答案不知道,心中確有疑問。. (2)激問. 你講世間的冊百百樣,敢毋是足奇巧?(真平 十一 3) 「敢毋是足奇巧?」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3)提問. 月娘,你欲去佗位?我欲去上恬靜的所在。 (桃 園六 3) 「你欲去佗位」,答案在問題的後面。。. 3.引用. (1)明引. 俗語講:「一粒米,百粒汗。」(真平九 1) 明白指出話的出處。. (2)暗用. 爸爸講: 「九月九,風吹滿天吼。」 (康軒五 3) 引用俗諺,但未指明出處。. 4.轉品. (1)名詞用作動詞. 青春的網/網著咱心意(真平十二 2) 第二個「網」改變原來詞性。. (2)名詞用作形容詞. 這坵是苦瓜,彼股是金瓜。哎呀!予阮看甲花 花花。(康軒七 2) 「花」疊字後改變原來詞性。. (3)名詞用作副詞. (覓無例句). (4)動詞用作名詞. 唱出阮的祝福,(真平五 2) 「祝福」改變原來詞性。 32.

(48) (5)動詞用作形容詞. (覓無例句). (6)動詞用作副詞. 樹頂一粒椰子落落來, 第二個「落」改變原來詞性。. (7)形容詞用作名詞. 二九暝食腥臊,(真平九 5) 「腥臊」改變原來詞性。. (8)形容詞用作動詞. 這个囡仔真得人疼。(臺閩辭典) 「疼」改變原來詞性。. 5.誇飾. (9)形容詞用作副詞. (覓無例句). (1)空間的誇飾. 輕舟已過萬重山。(真平九古詩吟唱) 「萬重山」指山綿延不斷,表達方式誇大。. (2)時間的誇飾. 一晃過三冬,三晃一世人。(桃園七俗諺) 對時光飛逝予以誇張舖飾。. (3)物象的誇飾. 看牧草青青青,一大片,到天邊。 (真平十一 1) 將草原的遼闊予以誇張舖飾。. (4)人情的誇飾. 我若想著這層代誌,就歡喜甲強欲睏袂去。 (康 軒九 4) 將歡欣之情予以誇張舖飾。. 6.譬喻. (1)明喻. 魟仔魚若飛行機。(康軒八 6) 「魟仔魚」是喻體,「若」是喻詞,「飛行機」 是喻依。. (2)隱喻. 金箍棒是一枝箸,(真平十二 1) 「金箍棒」是喻體, 「箸」是喻依,喻詞由「是」 取代。. (3)略喻. 刀仔喙,(真平二俗諺) 「喙」是喻體,「刀仔」是喻依,省略喻詞。. (4)借喻. 狗蟻扛大餅。(真平三俗諺) 省略喻體「人自不量力」,省略喻詞「親像」, 只剩喻依「狗蟻扛大餅」。. 7.借代. (1)以事物的特徵或標 紅色蝴蝶欲來離枝(康軒十二 5) 誌代替事物 借「紅色蝴蝶」代紅色蝶形的鳳凰花。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study found: (一) comparing with the pupils of other grades, the pupils in pupils of sixth grade in Yang-Guang Elementary School emphasized on the growth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