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休閒環境與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休閒環境與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有五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 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是名詞釋義。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於1993年,社會人口中65歲以上高齡者人口比率已達7%,即正式邁入高齡 化社會的國家;而依據2008年11月底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齡者人口 比率為10.4%;並且推估我國人口數預計於2025年,高齡者人口比率將達20%;即 每五個人之中將有一位高齡者。 綜觀全球高齡化社會趨勢的主要因素將歸因為,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baby boomers)人口(於1946年到1964年出生者)將於未來2025年成為社會年齡定義的高 齡者;所以全球關注此人口老化現象的國家與專家們,皆做好充分瞭解高齡者的需 求,並針對此現象制定出相關及適當的措施與準備。有鑑於高齡化社會的現象代表 著人口結構的改變,高齡人口將成為社會中一龐大族群,所以,不論是在高齡者的 身體、心理、社會關係與精神等各層面的需求,都值得社會大眾密切關注。 健康的概念對探討高齡者在晚年生活的正面適應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整體而 言健康為多面向的整體概念,然而在早期的研究,測量上仍然多侷限在罹病率、死 亡率或身體功能狀態(蔡詠琪,2005)。直到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的概念 做了延伸,提出綜合性、多面向且更廣泛的定義,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獨立 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因此,成功老化的概念也因應而生, 其中以 Rowe與Kahn (1997) 提出成功老化的概念最具代表性;而成功老化主要在描 述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在生理健康上對疾病的低風險、在心智及社會健康上保 持高度的功能性,促使高齡者保有整體健康正面的向度,進而能良好的適應老化過 程。為促使高齡者邁向成功老化的階段,比起其它年齡層擁有更空閒的時間與掌控 度的高齡者,他/她們將積極的參與具有社交性、自我滿足感、接近自然、運動及學 習等特性的休閒活動(涂淑芳,1996)。因此,如何藉由參與休閒活動讓高齡者們 成功的老化、更能適應生活改變等議題,便能促使高齡者們重新審視自我價值的重 要性。

(2)

除了成功老化的重要概念,在高齡者老化過程中對高齡者影響最大的元素為環 境。因為高齡者需在晚年生活中面對身體、認知程度、感覺等機能下降造成的不便, 而環境又能提供因應個體不同活動的空間,給予個體對外在刺激的需求;所以關於 高齡者與環境的關係,將以在地老化為主軸,分析出適合他/她們的身體、心智、情 感及社會性需求的環境。而因休閒活動對高齡者而言為非常重要的活動,需藉由對 身心健康有助益的休閒活動以調劑晚年生活;因此建構適合高齡者生活的休閒環境 的目的,將在於促使高齡者的控制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到最大,以及減小環境過度 刺激高齡者能力的可能性(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 本研究將針對現代社會中的高齡者們,評估其生活周遭的休閒環境後,建構出 適合他/她們生活的休閒環境,促使高齡者們藉由參與休閒活動達到成功的老化。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以成功老化的觀點為中心,分析高齡者生活中的休閒環境。具體而 言,本研究擬達成之研究目的為: 一、 分析高齡者生活中的休閒環境現況。 二、 瞭解高齡者成功老化的狀態。 三、 瞭解不同休閒環境對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依據上列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以成功老化觀點建構高齡者的休閒環境的 影響因素,研究問題分為下列: 一、 高齡者生活中的休閒環境—社會環境、實質環境、自然環境現狀為何? 二、 高齡者的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促進狀態為何? 三、 不同休閒環境對高齡者成功老化的關係為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成功老化觀點對高齡者休閒環境建構的影響因素,研究範圍 與限制如下:

(3)

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探討身處不同地區的高齡者成功老化的狀況以及與該區的休閒環境 之間的關係,因此選擇台北縣板橋市、台南縣西港鄉兩地做為研究範圍。研究範圍 分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及時間來說明: (一)研究地點:本研究以台北縣板橋市(都會地區)和台南縣西港鄉(鄉村 地區)為進行研究地點的選擇。 (二)訪談對象及時間:訪談對象以從事休閒活動的高齡者、地方意見領袖為 主。訪談時間於 2009 年 2 月 1 日至 4 月 15 日之間進行。

二、

、研究

研究

研究限制

研究

限制

限制

限制

(一)對象的限制:本研究對象僅以廣泛的概念,對兩地區 65 歲以上的高齡 者進行研究;並無對 65-75 歲、75-85 歲、85 以上歲的高齡者進行細部 比較,因此不能瞭解高齡者年齡層的代間差異。 (二)結果的限制:本研究結果只針對兩地的城鄉差異進行分析,若要推估至 研究範圍以外的城鄉地區,必須另外進行探討。 (三)性別的限制:本研究針對高齡者進行深度訪談時,發現男性高齡者對女 性研究者存有一份防禦心,在談論自己時,態度與言詞表達上保守、有 所保留;若研究要概括到所有高齡者時,需更考量男性高齡者的態度。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綜觀國內對於探討高齡者成功老化的休閒環境之研究發 現:目前對於高齡者成功老化的研究,僅以心理層面—學習、適應、自我概念,社 會層面—生產力,以及生活品質與滿意度等層面進行探討;而整體性的成功老化研 究則是必須回顧至1990年代。另一方面,經由文獻的回顧發現,對於建立適合高齡 者參與的休閒環境之研究屈指可數,並且只重視都會地區的休閒環境。因此, 一、藉由本研究結果,建構出不同地區適合高齡者的成功老化休閒環境,將有助於 後續關於成功老化的休閒環境建構與發展的研究,更進一步探討。 二、藉由本研究結果,建構出不同地區適合高齡者的成功老化休閒環境,將有助於 都會地區與鄉村地區的高齡者瞭解可使用的休閒環境為何、藉由參與休閒活動對於

(4)

自身的助益為何,並且對未來逐漸老化的我們進行老年休閒教育。

第六

六節

節 名詞

名詞

名詞釋

名詞

釋義

本研究使用之特定名詞,共有「休閒環境」、「成功老化」、「高齡者」、「休 閒」,其定義分述如下:

一、

、休閒環境

休閒環境

休閒環境:

休閒環境

本研究的休閒環境是以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 Edginton, S. R. (1998) 提出 個別休閒環境的概念—社會環境、實質環境、自然環境,探討適合高齡者參與休閒 活動的都會地區和鄉村地區之環境分析比較。

二、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

本研究依據美國學者 Rowe 與 Kohn (1997) 對成功老化定義為主軸,定義成功 老化為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保有身體獨立自主的行動力與適度的運動習慣、對 晚年生活適應良好與保有正面積極的態度,以及擁有社會性(親朋好友)的情感支 持與持續參與休閒活動以促進社會關係等狀態;進而促使高齡者保有整體健康正面 的向度與良好的適應老化過程。

三、

、高齡者

高齡者

高齡者

高齡者

依老人福利法對高齡者的定義,即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民國三十三年 以前出生者)。

四、

、休閒

休閒

休閒

休閒

應為自己所選擇的活動,做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自行賦予行動意義,休閒是 為了愉快和享受而做的。

(5)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瞭解過往研究中,對於成功老化、高齡者的休閒環境、及兩者間相互 交乘的關係為何;因此將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成功老化的意涵;第二節為高齡 者的休閒環境;第三節為休閒環境對高齡者成功老化的影響。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的意涵

意涵

意涵

意涵

為瞭解整體成功老化觀念的起源以及成功老化定義為何,以成功老化的觀念演 變和成功老化的意涵兩部份,探討成功老化的定義與內容分析。

一、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

成功老化

的觀念演變

觀念演變

觀念演變

觀念演變

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人們就開始經歷老化(逐漸變化)此自然定律;人終 其一生都必須面對老化的過程;像是兒童老化(一般定義為成長)進入青少年期, 青少年老化進入成人階段,而成人則是老化成老年人(本研究統稱為高齡者)。老化 一般視為身體自然退化,身體器官與機能耗損過多的生理變化過程;而成功的老化 對高齡者而言,則是需依賴個人的選擇和行為用來實現;像是調整飲食習慣、生活 環境與作息等(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 現代社會中的成功老化觀念,根據本研究資料文獻的爬梳,將追溯到西元前 44 年 Cicero 書寫自然的老化得宜 (the nature of good aging) 的論文 (Jarcho, 1971);此 後,西方社會首先有成功老化 (age successfully) 概念的構想,是在 1944 年美國社 會科學研究會議中被提出 (Torres, 1999)。在之後相關的研究中,首先是從公共衛生 的觀點著手,重視臨床的依據作為測量成功老化的標準化數據;之後,則是重視心 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用意在於瞭解高齡者面對老化過程時心理調適的過程 (Tate, R. B., Lah, L., & Cuddy, T. E., 2003)。此外,初始成功老化概念的雛型中,生活滿意 度的概念最受重視。Brandmeyer (1987) 與 Diaz (1988) 提到 Neugarten,Havighurst 與 Tobin (1961) 針對 92 位 50 至 90 歲的高齡者進行訪談以建構其概念;其中意義 包括五種心理滿意的層面:生活的熱衷、處事態度、目標的一致性、自我概念、情 緒狀態(引自林麗惠,2002)。由於 1980 年代中期,更多學者對於老年學議題關切, 所以「成功老化」此一議題於 1986 年美國老年學會的年會上被提出;此後,亦有學 者將士氣 (morale) 加入成功老化的概念中;即高齡者在生活中懂得理財、認知上有

(6)

健康的觀念、以及擁有高度的士氣面對老化,這些都是成功老化的趨勢 (Myers, G. C. & Lamb, V. L., 1999)。而學者 George 則是認為士氣 (morale) 是一種心理狀態,代 表高齡者面對生活壓力時能保有勇氣、自信與熱誠;此外,應需考量生活滿意度對 成功老化的重要性,因為生活滿意度是瞭解高齡者對生活的所有態度以及是否達到 追求的目標之評估方式 (Henry, 1989)。綜合言之,1980 年代以後的研究,將生活滿 意度視為老化研究領域中重要的議題,且為成功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而現今的成功老化議題,主要著墨於瞭解個體處於變遷的環境中如何適應老化 的挑戰 (Griffith, 2001 ; Rowe & Kahn, 1997);以及從各方面協助高齡者適應老年生 活,成功因應老化。因此,成功老化概念應該包含了生理上的身體健康、心理上的 適應能力,以及社會上的社交活動;這些都是高齡者們能主動掌握的因素(林麗惠, 2004)。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成功老化的定義(表 1)。 表 1 成功老化的定義 年代 學者 生 理 心 理 社 會 靈 性 獨 立 性 生活 滿意 幸 福 感 調 適 自我 評估 有 目 標 發 展 性 1990 Baltes & Baltes ◎ ◎

Wacks ◎ ◎ ◎ ◎ ◎ ◎ 1995 Fisher ◎ 1997 Elliot ◎ ◎ ◎ Rowe&Kahn ◎ ◎ ◎ 1999 Fisher&Specht ◎ ◎ ◎ ◎ 2001 Von Faber ◎ ◎ ◎ ◎ Nutt ◎ ◎ ◎ ◎ ◎ 2002 Crowther et al. ◎ ◎ ◎ ◎ Strawbridge,et al. ◎ ◎ ◎ ◎ 2003 Tate et al. ◎ ◎ ◎ ◎ ◎ (接下頁)

(7)

表 1 成功老化的定義(續) 年代 學者 健 康 心 理 社 會 環 境 經 濟 學 習 調 適 安享 晚年 活 力 1995 黃富順 ◎ ◎ ◎ 1996 徐立忠 ◎ ◎ ◎ 2001 葉宏明、 吳重慶、顏裕庭 ◎ ◎ 2003 黃富順、 陳如山、黃慈 ◎ ◎ ◎ 徐慧娟 ◎ ◎ ◎ ◎ 2004 徐慧娟、 張明正 ◎ ◎ ◎ 林麗惠 ◎ ◎ ◎ ◎ ◎ ◎ 朱芬郁 ◎ ◎ ◎ ◎ 2006 楊荊生 ◎ ◎ ◎ ◎ ◎ 林可欣 ◎ ◎ ◎ ◎ 藉由上表的整理,可看出國內外研究對成功老化定義的不同之處:國外研究重 視高齡者對自我的評估、生活滿意度、有目標、獨立性、擁有幸福感、具有未來發 展性;國內研究重視高齡者能安享晚年、重視環境、擁有活力、重視學習與經濟因 素。也因此得知成功老化具有文化的特異性(Tate等,2003;張嘉倩,1999)。本研 究將以時間為脈絡,Rowe與Kahn (1997) 指標性研究為主軸,針對成功老化的研究 進行分析。 現今成功老化的研究中,多以 Rowe 與 Kahn 在1997年提出成功老化的模式為 最多人引述與參考。Rowe與Kahn (1997) 對於成功老化提出以下定義:降低疾病與 失能的可能性、保持高度的心智與體能狀態以及對老年生活保有積極的態度;三者

(8)

彼此結合,則更能詮釋出成功老化的意涵。此外,成功老化的三大要素有其先後順 序,依序為:(一)避免疾病與失能:主要在於降低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包含減少 身體脂肪、增加體能活動、注重飲食習慣;(二)保持良好的心智與體能:重視高 齡者的學習能力、短暫記憶和自我效能的運用;教育程度則是影響了心智的功能。 在體能行為預測方面:主要與適度的或需費力的休閒活動、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其 行為相關。(三)積極生活:重視社會關係的聯繫,包含社會性情感的支持與工具 性情感的支持;以及擁有生產力的活動,特別指出知識的分享與幫助與無薪資的志 工活動都算是具有生產力。因此,認為成功老化之因素大部分取決於個體的選擇與 行為,並透過抉擇與努力就能使生活過的正面且有意義。

然而,相較於 Rowe 與 Kahn 對於高齡者成功老化狀態的研究,Von Faber, M, van der Wiel, B., van Exel, E., Gussekloo, J., Lagaay, A.M., van Dongen, E., Knook, D. L., van der Geest, S. 與 Westendorp, R. G. (2001) 則是針對 85 歲以上的老老人 (old-old) 進行研究。該研究指出,將身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認知功能以及生活滿意度定 義為整體最適成功的狀態,並將各面向分數的前三分之一定義為成功;但卻只有 10 %的老老人們達到成功老化的標準。對此,von Faber 等人進一步對老老人們透過深 度訪談瞭解他們本身成功老化的狀態:老老人們認為身體與心智狀態的降低,是造 成老老人們老化速度的增加,以至於不能成功老化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該研 究特別指出「社會接觸」才是最重要的成功老化因素。由於一般認定的身體與心智 功能,其重要性不能相等於社會健康、安適感 (well-being) 因素;所以在此研究架 構中,需加入適應/調適 (adaptation) 因素,以做身心功能、社會關係的適應。雖一 般認定的成功老化具有階段性,需先有身體健康才可能有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但 是,每位老老人們對於自身以及所處的環境皆有不同的適應能力,若能適應/調適得 宜,則能透過自我適應老化過程的成功,邁向成功老化狀態。

除此之外,Strawbridge, W. J., Wallhagen, M.I. 與 Cohen, R. D. (2002) 提出高齡 者自我評估成功老化的方式,和 Rowe與Kahn (1997) 的研究相互比較。在該研究 中,Strawbridge等對每項成功老化定義都加入了安適狀態 (well-being) 因素的考 量。根據研究顯示,高齡者自我認定為成功老化狀態的人數超過一半,其數量遠勝 於一般客觀評量成功老化狀態的18.8%;但特別的是,在高齡者對成功老化因素的 認知上,無論是 Rowe 與 Kahn或是 Strawbridge等的研究,都認為無罹患慢性疾病

(9)

和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為成功老化的概念。不過在Strawbridge等人的研究中,高齡 者即使患有慢性疾病和身體機能不便,卻都仍然認為自己是屬於成功老化的狀態; 由此可見,成功老化屬於複雜的概念,不能只用單純的問題研究高齡者的健康狀態 屬於很好、好、普通或不好何種階段(引自Strawbridge等,2003)。 重視高齡者本身對成功老化定義的 Tate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中,特別提出以 下幾點與 Rowe與Kahn(臨床標準化數據)和 Baltes與Baltes(心理調適的老化過 程)的研究相互對照:對於高齡者而言,他們本身是否瞭解或是接受成功老化概念、 在高齡者之中是否有一致認同的成功老化定義、以及一般建構的成功老化因素是否 符合他們的定義。該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各界重視的健康因素之外,高齡者們非常 重視幸福感、生活型態、生活中無煩惱與感到快樂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親朋 好友的良好互動關係將使高齡者們擁有正面社會支持的力量。特別的是,Tate等人 認同成功老化對於高齡者而言是個人價值判斷的取決;因為社會與文化因素影響, 促使不同社會價值體系下的高齡者們,對於成功老化將有不同的定義產生。 根據 Tate等(2003)、張嘉倩(1999)的研究,得知成功老化的定義因應文化 不同而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國學者的研究中,徐慧娟、張明正(2004)針對高 齡者成功老化的現狀進行多層次的分析;該研究提出的觀點為:(一)身體、心理和 社會面向,是呈現高齡者基礎的健康指標;(二)成功老化此概念,應以較基本的健 康指標定義為主—身體功能、認知功能、憂鬱狀態、社會支持;(三)由於我國傳統 文化中對老年生活的期待為「安享晚年」,認為老年生活應該享受清福、子女代勞家 事為孝順的表現;所以,受傳統觀念影響的高齡者們,很少認為繼續參與社會活動 或勞動做事是老年生活的理想。根據研究結果指出,高齡者若為年紀較輕、男性、 教育程度高、收入較高者,其成功老化的比率較高;再者,徐慧娟、張明正認為因 為心理和社會健康因素與身體健康相互影響,加上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的關聯性 強;因此,比起高齡者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因素才是最應該被重視的。 同時,林麗惠亦於2004年,針對高齡者成功老化的條件與策略進行探討。根據 該研究結果得知,多數的高齡者對成功老化的認知為:在生理層面必須生活能獨立 自主,心理層面能有積極的人生觀且隨遇而安,社會層面應參加志願服務並回饋社 會。此外,將成功老化的因素歸納為健康、經濟、家庭、社交、學習、適應等因素; 並對高齡者成功老化提出需要具備的條件,首先以健康(具備健康的身體)、經濟層

(10)

面(有足夠的經濟來源)最為高齡者所重視;其次尚有社交(多參加社團活動、結 交摯友)、適應(面對變遷時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兩層面。又,在成功老化的策略上, 林麗惠將成功老化的因素歸納成身體和心靈兩層面討論;身體健康層面,應有適度 的運動、注重養生保健、參與休閒娛樂活動、有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心靈健康層 面,應吸收新知充實自我、思慮想開能放得下、有宗教信仰與生活目標、培養興趣。 不僅如此,朱芬郁於 2004 年不但針對成功老化的意涵提出看法,更進一步設 計出社區中高齡者成功老化的方案。該研究認為高齡者的成功老化狀態應該伴隨著 生理、心理情緒、社會的正向促進,並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發展與適應良好且維持整 體最佳的保持狀態。在社區中的高齡者若擁有以下的觀念將可達成成功老化:健康 的生活型態、生活滿意度高、參與社交活動、擁有社會網絡的支持、對退休生活事 先規劃、多從事創造性活動。朱芬郁認為一個適用於社區高齡者成功老化的方案, 應分為生理、心理、社會三面向探討。(一)生理方面:促進身體健康、規律的運動、 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疾病的預防、優質的環境;(二)心理方面:主觀幸福感、 高認知功能、老化的正向態度、樂觀豁達的性格、排除生活的壓力、信仰宗教,精 神超脫、預立遺囑、持恆的興趣維繫;(三)社會方面:擬定退休計畫、擁有社會支 持、參與社區服務、理財規劃、參與學習活動、從事兼職工作、居住環境安排、和 諧婚姻關係、培養休閒興趣。此能協助高齡者瞭解如何避免疾病和失能,擁有高認 知和身體功能,適度的社會參與等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進而促進成功老化的達成。 近來,考量到我國文化因素的影響,楊荊生於2006年針對高齡者成功老化的因 素進行探討,並提出成功老化的定義為:個體對老化的適應良好,生理保持最佳狀 態,進而享受老年的生活,亦稱「順利的老化」或「積極的老化」。在成功老化的特 徵方面,應包含比較不易得病或失能、良好的心智及身體功能、豐富的生活內涵等 三要件。除此之外,楊荊生更以成功老化觀點為基礎,進一步提出「生命之手理論」。 以大拇指代表心智—藉由終身教育在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接受教化;以食指代 表宗教信仰—藉由宗教信仰將可正面幫助老人瞭解生命的意義與目標,亦是身心靈 全人發展中重要的養生之道;以中指代表保健—維護身體健康為必要的養生之道; 以無名指代表情緒—避免負向情緒干擾;最後則是以小指代表休閒—忘記年齡與身 份地位,樂於參與各種動靜態休閒活動。生命之手的五個手指皆為一體,而且五種 皆需注重。

(11)

二、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的意涵

成功老化的

成功老化的

意涵

意涵

意涵

探究成功老化的意涵,首先需瞭解成功一詞的定義為何。成功,依據教育部電

子辭典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得到「成就功業」、「收穫、成效」的釋義。此 外,在張嘉倩(1999)翻譯 Rowe & Kahn 《活力久久》(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 書中,提到成功的定義近似於「脫穎而出」、「爬上尖端」之意。成功的概念,應該 包含快樂與成就,不僅是只有運氣;因此,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全心投入於該件事情 中,要有強烈的欲望,並且有計劃的付諸行動(梅陳玉嬋、齊銥、徐玲,2004)。接 著探討老化的意義,所謂的老化,通常是指身體結構或功能上的一種減退或退化現 象,老化亦是生理上逐漸變老的年齡過程;簡單說,老化就是逐漸變化的意思。(吳 老德,2003)。老化本是一種衰退的過程,所以無論是外貌、體力、感覺器官、肌力 等,都會與中年時期有所差異。不過,在這樣老化的過程中,身體發生生理上的變 化,這並不代表高齡者不健康(梅陳玉嬋等,2004);而且,雖然衰退的過程影響了 高齡者,但是他們仍然能夠選擇當一個健康、積極、成功老化的高齡者,只要他們 正視老化、改變對老化的態度,仍然能夠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和享受優質的人生。 每位高齡者皆能改變與選擇自身面對老化的態度,並且只要透過個人的努力與 抉擇,就能朝成功老化之路邁進,這就是面對成功老化的態度(張嘉倩,1999)。但, 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夠成功老化?在過往成功老化的相關研究中,討論了罹病率、心 理健康、身體健康、積極參與生活、生活品質等議題;也得知高齡者受到生活中人 事物的影響,促使自身達到成功老化階段、維持生活全面達到最佳的保持狀態。本 研究將成功老化的意涵,歸納成具體概念的身體健康層面、心理與心智健康層面、 社會關係促進層面三面向進行探討;因為高齡者能透過這三個層面的努力與活動執 行,減緩老化(slow aging)的速度並以優雅的態度面對老化。 (一)身體健康 黃富順(1993)開宗明義的提出成功老化之首要條件為健康,而且擁有健康身 體亦是幸福感的要素來源。一般對身體健康的定義,多重視疾病因子對健康的影響、 降低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 Rowe 與 Kahn ( 1997) 提到,一般的觀念上皆認為老 化症狀與慢性疾病有關,而且年齡、身體脂肪、活動量減少與飲食習慣皆是造成慢 性疾病產生的潛在因素;所以保持健康不生病的人才會是成功老化的族群。此外,

(12)

因為環境和人的行為展現在老年的生活中,影響了高齡者罹病的風險;所以,成功 老化的身體健康考量因素為:避免疾病與失能—即無生病之外尚無危險因子的存在 (張嘉倩,1999)。同樣考量到老化與慢性疾病的關係,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3) 則認為成功老化為個人能做到延緩老化的過程,避免老化的發生,逃避慢性病的侵 襲,仍具有活力與積極主動的精神,直到生命的極限。 林麗惠(2004)歸納成功老化因素時,視健康為最重要的第一順位因素。在該 研究中,多數的受試者在生理層面對成功老化的認知為:必須生活能獨立自主。此 外,對於成功老化所需具備的條件而言,健康(具備健康的身體)、經濟層面(有足 夠的經濟來源)最為老人所重視;因此,需針對高齡者對身體健康重視的需求,提 出適度的運動、注重養生保健、參與休閒娛樂活動、有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等適合 他們成功老化的策略。 考量到如何定義出高齡者身體健康的情形,Roos, N. P.與Havens, B. (1991) 在 Manitoba 十二年間世代追蹤的研究中,則將高齡者不需要居住在護理之家、十二年 間對日間照護需求低於兩個月定義為成功老化;Strawbridge等人 (2002) 則列出十 三項基本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以及五項體能表現功能 (physical performance activity)。而在國內成功老化的研究中,徐慧娟、張明正(2004)明確定義出成功老 化必須達到身體的健康,包括(1)日常生活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簡稱ADL) -進食、轉位、如廁、洗澡等(2)日常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簡稱IADL)-購買日用品、處理個人金錢、處理家事等,以上兩類活動皆無任何困 難,或有困難但未達三個月。 在健康的判定上除了重視臨床上的事實之外,高齡者自身對健康的知覺亦相當 的重要;Tate等人(2003)對於成功老化的健康界定上,即重視高齡者自身對於此 概念的定義,而且依據定義再由自己對自己評斷健康。為促進個人的身體健康,建 議採取的途徑應包含—營養、運動及採取預防措施、養成良好健康習慣、防止肥胖、 健全的心理態度、消除壓力、沮喪與焦慮等,這些都是有效促進個人健康的方法(黃 富順,1993)。在設計適用於社區高齡者的方案上,身體健康被考量的有:促進身 體健康、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疾病的預防以及優質的生活環境 (朱芬郁,2004)。另一方面,身體與心理為相互影響,除了高齡者自身的健康,家 庭的情感支持亦為高齡者身體健康的重要考量。根據羅千綺(2005)的研究發現,

(13)

受訪的高齡者一方面體驗到老化過程帶來的健康衰退,另一方面也擔心因年老病痛 成為子女的負擔,所以認為高齡者應為健康而努力,他們藉由參與社區活動證明並 追求身心的健康。高齡者身體健康愈好,在心理健康態度的層面也會愈好,因為在 調適生活,立處於社會之中,減少了因為健康不佳所帶來的負面意識及消極生活, 也不用為身體的健康再多花費心思,身體健康相對的體力也較為活絡。 因此,整合上述對身體健康因素的看法,本研究詮釋成功老化的身體健康因素 為:高齡者對自身健康的知覺感到正面,在生活中能獨立自主的行動,以及擁有適 度的運動習慣和參與休閒活動。如此,高齡者則能藉由身體健康功能的促進,減緩 或減少老化對健康的影響。 (二)心理與心智健康 Baltes 與 Baltes (1990) 以心理學觀點,運用變異與彈性的概念,將成功老化視 為一種心理適應良好的過程;並提出選擇、最適化與補償 (Selection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模式,簡稱 SOC 模式。其概念是藉由檢視高齡者目前的前置條 件:特殊化與適應年齡增長的生活發展、減少一般潛在能力、喪失特定功能;進而 對高齡者進行選擇、最適化與補償模式的過程;最後展現高齡者的行為結果為:簡 化及改變行為,以及保持有效能的生活。同樣考量到高齡者心理健康狀態的調適, 黃富順(1993)特別指出減少過大的壓力也是高齡者晚年面對人生的態度;高齡者 的生理健康亦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年紀大的長者不能有過多的壓力,同時,他們 對壓力的抵抗力也較弱,較易為壓力擊倒,故減少壓力亦為成功老化的必要條件。 但如果壓力太少,反而也是一種壓力,它會使高齡者失去接受刺激的機會,導致心 智能力快速衰退。 因此,在保持良好的心智與體能上,Rowe 與 Kahn 則是認為需要保持體能與心 智能力的健全。在心智功能方面︰心智功能狀況佳的高齡者將比其他高齡者更能維 持良好體能,且情緒性支持比起功能性支持更能維持與強化體能。此外,高齡者在 心智功能與記憶力上,大致上來說,超過五十歲之後,許多人開始有心智能力退化 的現象;兩項重要的腦部功能,會因老化過程中的因素逐漸衰退:一是處理資訊的 速度,二是記憶力。此外,麥克阿瑟研究發現,增進心智能力的良性循環為:多動 腦、練習或與人交談以及多做事情,來保持心智功能呈現極佳的狀態。在心智功能

(14)

的訓練以及培養上,若高齡者的自我效能能力愈高(對於自己能夠處理不同狀況的 信心,相信自己能解決特定的問題、達成特定的挑戰或有能力影響日常生活事務), 則愈能幫助心智功能的訓練 (Rowe & Kahn, 1999) 。

而 Crowther 等 (2002) 則是針對麥克阿瑟研究,提出成功老化的第四項重要元 素—正面靈性 (positive spirituality)。正面靈性定義為宗教與靈性之間特性所導致的 正面結果;且必須加入使正面靈性最大化 (maximize positive spirituality) 到 Rowe 與 Kahn 的成功老化模式中,成為成功老化的第四項元素;即是最小化的罹患疾病 與失能機率、最大化身體和心智的能力、積極生活、最大化正面靈性。藉此顯現成 功老化因素中,心理/心智能力健康的重要性。 此外,根據陳峰瑛(2003)的研究發現,通常高齡者角色價值取向愈為積極、 樂觀、獨立的,其適應程度較佳;反之,高齡者角色價值取向消極而依賴,其適應 程度較差。能夠滿足目前的生活,忘卻過往的傷心事,坦然接受老化的事實,如此 「心理建設」其適應自然會好。歸因於上述,陳峰瑛針對高齡者的心理健康態度, 歸納出在老年生活感到有活力的高齡者主要是: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擁有社會網 絡—維繫良好的朋友關係、生活態度保持正面的心理健康態度、具正面的學習態度; 而其中以心理健康態度最為重要,所以應重視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促進 上,需鼓勵高齡者多參與學習、促進其學習動機,藉由參與學習的過程不只與成員 間有互動,培養老年生活人際關係,也能再重新「學」到老,繼而「活」到老。 在高齡者的心理與心智健康成功老化因素考量上,徐慧娟、張明正(2004)提 出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的關聯性強,顯示高齡者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優先性,加上 目前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廣為人知,較容易且應該優先在實務上發展老年心理 健康促進策略。所以,老化是否能成功與活躍,都與「健康」有關係,而所謂的「健 康」再也不是強調高齡者身體、生理功能上的健康,而是「心理」。促進高齡者心 理健康,可以帶動高齡者立處於社會時,運用較為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社會,以及 處理老年所帶來的問題。因此,高齡者的健康不僅是減少疾病與失能,更希望維持 好的身體與心智功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心理層面的健康,讓高齡者能積極地享受其 老年生活(徐慧娟,2003);並且需多重視適應、學習、認知層面、心理態度等。 綜合上述,整合各研究的看法,本研究詮釋成功老化的心理與心智因素為:高 齡者對於晚年生活適應良好,生活中無壓力的脅迫感,從事接收知識或資訊活動,

(15)

並對自我保持正面肯定態度、價值感與幸福感。如此,高齡者則能藉由心理與心智 健康的促進,減緩或減少老化對健康的影響。 (三)社會關係促進 關於社會關係的促進,則需談到社會支持;其定義之一為:經由某些訊息的傳 達,讓人相信自己受到照顧、關愛、尊重,而且是彼此互助群體中的一員。內容包 含提供資訊、信任、關愛、尊重、社會網絡、互相的責任等等(張嘉倩,1999)。如 此,高齡者才能夠藉由從事社會活動從中獲得正面的回應,達到調適角色位置的轉 變、繼續延續或發展社會網絡、社會參與的活躍能力。因此,Rowe與Kahn 對於高 齡者積極生活以及社會健康因素考量上認為:高齡者應該藉由對生命承諾的續存達 到成功老化的階段。其研究討論到社交關係以及創造生產力活動。 1.社交關係:研究顯示,身處於社會網絡的一環將有助於延年益壽;探究其原 因為社會中提供兩項支持人健康生活的因子—情緒性和功能性社會支持。情緒性社 會支持包含:直接表達感情、喜歡、關愛、尊重、敬愛;功能性社會支持包含:提 供某些實質的協助;如:生病時的照護、幫忙料理家務、提供交通工具、給予經濟 上的援助等(張嘉倩,1999)。在社交生活(與人來往)對於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性上, 特別指出孤獨(缺乏親人或朋友)與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威脅,而且對於高齡者 而言,無論是情緒性或任何實質上的協助,都對高齡者的健康有正面影響。 2.創造生產力活動:以社會關係促進的面向而論,麥克阿瑟基金會之成功老化 研究對於生產力行為的定義為:任何活動,無論有無報酬、只要成果是具有經濟價 值的物品或勞務,就是有生產力的活動。而且,只要高齡者與其周遭親友觀念上不 認為他們已經老了,高齡者將可持續保有活力與創造力。身心功能健康良好、受教 育與求知慾 、 高度自 我效能將影響 老年生 活的創造生產 力活動 (Rowe & Kahn, 1997)。所以,高齡者積極的生活,代表有參與活動的潛力;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以及具有生產力的行為,則是高齡者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以社會網絡促進高齡者的社會關係方面,黃富順(1993)認為建立家人與朋友 的網絡是成功老化的重要要訣之一:重視老友以及結交同年齡與背景的朋友對高齡 者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彼此能夠充分溝通、意見交流以維持健康。而維持獨立與自 主成功老化的另一要訣就是對個人生活要保有控制力。每個人都希望保存獨立與自

(16)

主,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責,能導引自己的生活方向,不希望由他人來主宰自己的生 活與命運;因此自主與獨立是維護個人自尊的必要條件。陳肇男(2001)亦提出: 社會網絡是一組人際間的接觸,透過這些接觸,個人可以維持社會身份,取得情緒 上的支持、物質上的幫助與服務,以及對社會接觸的相關訊息。何思儀(2008)則 是認為高齡者可以藉由人際關係間的接觸,得以繼續維持老年社會生活的活躍性, 人際網絡也可取代家庭人口的缺乏,讓老年生活不致於孤獨一人。 除了需針對高齡者設計一套適用他們的方案,休閒活動的考量亦被重視。在社 會關係促進的考量上,應擬定退休計畫、擁有社會支持、參與社區服務、理財規劃、 參與學習活動、從事兼職工作、居住環境安排、和諧婚姻關係、培養休閒興趣,將 促使高齡者們更能在晚年的生活中感到自在與安適(朱芬郁,2004)。又如楊荊生 (2006)提出「生命之手理論」表示高齡者晚年整合的身心靈狀態;其中提及小指: 休閒—忘記年齡與身份地位,樂於參與各種動靜態休閒活動,將是老年生活中的重 要因素之一。因此,何思儀(2008)針對現今高齡化的社會提出建議:應鼓勵高齡 者多參與社會、對於被動性的長者要多加宣導、參與社會網絡將能促進老年生活的 滿意度、藉由社會網絡活動的參與以達到生活的快樂與滿意。所以,休閒活動的投 入、活動頻率愈高,皆能增進高齡者對於生活感到快樂、提昇正面精神情緒,並且 可以走出老化所帶來失去,從社會參與又獲得能量繼續生活。 綜合上述,整合各研究的看法,本研究詮釋成功老化的社會關係促進因素為: 高齡者擁有社會性(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持續保有活力與創造力,並有獨自的 社交生活圈以及參與休閒活動;高齡者則能藉由社會關係的促進,減緩或減少老化 對健康的影響。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成功老化的概念,盛行於 1960~1970 年代,初始的研究多以病理學、生物學的 觀點解釋人類老化的自然現象;1980 年代,則是將高齡者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視為 成功老化的主要向度;近期,成功老化的觀點則是關注於高齡者自身的健康評估與 成功老化的文化差異性。由於各年代的高齡者,雖可能擁有相同的集體意識、回憶 與價值觀;但是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卻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並且越會因為年齡的 增長而增加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本研究藉由 Rowe 與 Kahn (1997) 的研究為

(17)

研究主軸,外展至其他學者的理論:von Faber 等 (2001)、Strawbridge 等 (2002) 、 Tate 等 (2003);並考量國內文化因素後,歸納出我國高齡者成功老化的因素為: 一、身體健康因素:高齡者對自身健康的知覺感到正面,在生活中能獨立自主的行 動;以及擁有適度的運動習慣和參與休閒活動。 二、 心理與心智健康因素:高齡者對於晚年生活適應良好,生活中無壓力的脅迫感, 從事接收知識或資訊活動,並對自我保持正面肯定態度、價值感與幸福感。 三、社會關係促進因素:高齡者擁有社會性(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持續保有活 力與創造力,並有獨自的社交生活圈以及參與休閒活動。 在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促進三方面,高齡者必須三方面都要 符合因素中的其中一項定義,如此將認定為成功老化的高齡者。重要的是,從研究 中除了能瞭解三項因素相互交錯的重要性之外,貫穿高齡者獲得成功老化狀態的主 要活動因素為—參與休閒活動;因為高齡者能藉由休閒活動的參與,獲得身體層面 的健康、心理與心智層面的安定以及社會關係層面人際互動的增進等正面助益,進 而邁向成功老化的狀態。

(18)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休閒概念依據身份、角色、生命階段等因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先瞭解高齡者的 休閒意涵為何;隨後探討整個社會提供給不同地區高齡者的休閒環境為何;最後則 是對於不同休閒環境與高齡者的關係,探究其影響的層面。

一、

、 高齡者的休閒

高齡者的休閒

高齡者的休閒

高齡者的休閒

休閒對高齡者而言,經過多項研究證實,是對高齡者的生活調適具有很大且正 面的功能,如參與休閒可以獲得打發時間、促進健康、建立自信、擴展生活經驗、 提供社交機會等效益;所以要成功的老化 (successful aging) 就不能沒有休閒(歐聖 榮,2007)。成功老化是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議題,Cordes 與 Ibrahim (2003) 曾就此議 題提出相關理論:活動理論、解脫理論、歸因理論。此外,在高齡者方面,認為他 們除了生理的變化之外,其在心理和社會方面的需求與中年人是沒有差異的;而且 能夠成功老化的高齡者總是保持活力以及參與社會活動。 另一方面,探討休閒對高齡者的意義,休閒,一般總是會以時間、目的定義之, 但這些多是以一般人、尚有義務需完成的族群為主要定義對象;對於無事一身輕、 擁有充沛時間的高齡者們,不太適用。因此,必須以整體的觀點看待高齡者的休閒 狀態。休閒對人的意義,是一種生活步調的平衡,不論是激烈活動或是靜態的活動, 都適合人們調劑生活。再者,休閒應該是為其自己所選擇的活動,並端賴參與者自 身行動賦予定義。Kaplan (1975) 認為休閒的要求必須要是自願性和愉悅的;只要參 與者自由選擇並享受其中就是休閒。所以,休閒最主要是單純為了享受去做的事情, 如同 Kando (1980) 指出休閒在於心智與精神的修煉以及非功利觀點的強調做個人 願意做的事情(引自涂淑芳,2005)。因此,高齡者對休閒的態度將是:以愉快和享 受為主要休閒的結果,並且為做一個人真正想做的事情(涂淑芳,2005)。 若說休閒是一種有方向指導的活動,則休閒是一項活動,該活動注重的是參與 者的體驗和最後獲得的結果以及感受(王昭正,2003)。參與休閒活動對於高齡者而 言,能促進高齡者在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促進和整體的效益(李 淑芳,1983;陳文喜,1999;陳娟娟,2005);而且,參與休閒活動能使人們感到放 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及幸福 (well-being) 的機會 (Edginton, C. R.,

(19)

Jordan, D. J., DeGraf, D. G., & Edginton, S. R., 2002) ;所以,高齡者休閒活動的參 與,則是可提供一個正向的態度以創造新的社會關係。因此,應正面思考休閒活動 對高齡者的助益,積極促進高齡者參與,建立其身心靈層面的滿足與安適。

二、

、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高齡者的休閒環境

本研究討論到高齡者的休閒環境,是以老人福利法定義 65 歲以上的長者為主 要討論的對象。因為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在社會中可享受的休閒環境多元且具有特殊 性,他們可參與文康休閒活動中心、長青社團活動、長青學苑、松年大學、搭乘大 眾運輸工具以及參觀社教娛樂設施優待;此外,亦可使用到政府提供的高齡者福利 與相關資源。依據民國 98 年之高齡者福利政策,政府單位提供全方位提昇高齡者生 活品質的服務,並以經濟安全(生活津貼、敬老福利生活津貼)、健康維護(健康預 防保健服務)、生活照顧、老人保護、心理及社會適應、教育及休閒等方面,充實高 齡者身體、心理、精神生活健康(內政部,2009)。其中,展現在對高齡者的休閒 教育上,在休閒環境方面有,長青學苑、老人福利服務(文康活動)中心、行動式 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休閒育樂活動這些以高齡者為中心的議題,都促使高齡者 能在晚年生活中過得更自在與適應老化。 環境對人的影響可在展現出的行為以及滿意度中看出端倪,像是 Murray 於 1938 年提出人與環境一致的模式,將有助於瞭解人與環境維持動態的互動關係(林 歐貴英、郭鐘隆,2003)。由於高齡者對於生活周遭環境的控制能力降低,高齡者對 於壓力環境的適應行為也將因為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的因素而有 所改變;所以,必須提供更適合高齡者生活的環境,以增強高齡者控制和適應環境 的能力,並減少環境過度刺激高齡者能力的可能性(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由 於,參與休閒活動對於高齡者而言,能促進高齡者在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 社會關係促進和整體的效益(李淑芳,1983;陳文喜,1999;陳娟娟,2005);因此, 提供參與者休閒活動的休閒環境,將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議題。 由於現代人休閒意識與日俱增,特別是退休後擁有對整體生活時間掌控權的高 齡者,大部分的時間均可以從事休閒活動;所以,休閒往往成為退休的高齡者生活 的全部(陳宇嘉、吳美玲,1984)。因為參與休閒活動能使人們感到放鬆、恢復活 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及幸福 (well-being) 的機會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20)

DeGraf, D. G., & Edginton, S. R., 2002) ,而高齡者休閒活動的參與,則是可提供一 個正向的態度以創造新的社會關係;所以,應正面思考休閒活動對高齡者的助益, 積極促進高齡者參與,建立其身心靈層面的滿足與安適。Edginton等 (1998) 認為若 要創造優質的休閒經驗,必須重視休閒活動發生的個別環境-社會、實質、自然環 境;並藉由提供這些休閒環境,促使舉辦活動的組織可事前計劃、組織與支援,以 利休閒活動更順利的進行。而規劃高齡者的休閒活動體驗時,對於社會、實質、自 然環境的安排,是最重要的核心目標。因此,將以社會中提供高齡者的休閒環境政 策,以及組成高齡者休閒活動體驗的要素分述如下: 1. 社會環境 (social environment): 建構於活動參與的互動形式上,可藉由博覽會、慶典、舞會、音樂會等特殊活 動的舉辦,從中獲得美學知覺、驚奇、愉悅、快樂、興奮及社會互動等效益。並藉 由參與社會環境,促使參與休閒活動者從中得到樂趣、迷幻感、自我覺知、興奮感、 愉悅感以及社會接觸。我國目前休閒環境政策上,關於社會環境提供方面如下(內 政部,2008): (1)建構緊密結合之高齡者休閒服務網絡 建立上下溝通良好的休閒服務系統,由內政部社會司為中央主管機關,在縣市 層級為縣立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在鄉鎮市區層級為鄉鎮市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在 地方層級則為各社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 (2)建設便利高齡者行動之友善高齡者休閒環境 軟體設施方面:設立並公告老人文康活動中心管理辦法以善盡維護保養之責 任,機構內應至少配置休閒指導員一名以提供高齡者休閒活動資訊、休閒活動示範 性教學,並進行休閒認知教育、健康諮詢、休閒活動推廣;另外,老人文康活動中 心應作為政府相關活動的資訊平臺,可以用來宣導相關政令、推動新知、提供休閒 認知教育、健康諮詢、藝文活動訊息、票務資訊及販售並負責休閒活動推廣。 (3)全面提供高齡者適才適性之社會教育 課程方向:包含健康促進、自我認同、社會適應以及就業訓練四面向。健康促 進方面,配合社區大學、長青學苑及老人團體,開設各項身體活動課程,以培養高 齡者規律運動習慣,建立健康意識,保持身體健康。自我認同方面,運用現有社區 及學校資源,開設多元活潑的休閒運動課程,並讓高齡者依據興趣選擇。社會適應

(21)

方面,鼓勵成立老人社團,參與志工活動,使其藉由休閒活動達成社會參與活。就 業訓練方面,依據高齡者不同的知識、技能、專業或興趣,開設不同職業訓練課程, 並建立高齡者人力銀行,給予高齡者就業機會。 (4)推動高齡者參與社區志願服務 配合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性老人文康活動中心,針對社區內退休人員或健康情 形良好之 65 歲以上高齡者,鼓勵其參與社區服務,其主要工作有建立高齡者志工資 料庫、鼓勵高齡者參與社會服務及獎勵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運用中低收入戶之高 齡者志工三項。 (5)提供多元休閒活動機會以及各種研習課程以創造高齡者之時間彈性 老人文康活動中心提供多元休閒活動機會,開設各項研習課程以提供不同時間 的選擇,滿足不同高齡者的需求,各高齡者服務機構應提早及延長開放時間,提供 不同時段、不同性質之課程研習,使高齡者安排其休閒活動更具有彈性。其次應設 立諮詢窗口提供各項休閒活動資訊以教育高齡者安排時間,規劃休閒生活。 2. 實質環境 (physical environment): 指活動所需的人為設施,例如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健身中心、網球場、公園 及其它地方;參與者可從中感受到個人的身份地位,並獲得調節身心及學得機能的 機會。並藉由參與實質環境,促使參與休閒活動者獲得活動技巧、體能訓練、娛樂 性、該活動技巧精熟以及社會接觸。我國目前休閒環境政策上,關於實質環境提供 方面如下(內政部,2008): (1)落實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 為落實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作為資訊傳達及回收的平臺,巡迴服務車之服 務項目著重於各項休閒服務資訊定點定時之提供、以及於各縣市老人文康活動中心 提供預約服務。 (2)建設便利高齡者行動之友善高齡者休閒環境 依據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第 32 條,老人福利機構內其室內樓地板面積不得少 於二百平方公尺,並應具有下列設施:辦公室、社會工作室、服務室、多功能活動 室、教室、衛生設備。其他與服務相關之必要設施,將視其業務需要設會議室、諮 詢室、圖書閱覽室、保健室、餐廳、廚房、寢室、盥洗衛生設備、餐廳、廚房及多 功能活動室等設施。各項設施應符合高齡者休閒活動的需求,以避免高齡者因設施

(22)

設計不良而造成的不必要傷害。此外,各老人休閒福利機構於硬體設施方面需設置 無障礙坡道、紅外線感應式自動門、急救警鈴,並應鋪設防滑材質地板,確保休閒 場所內燈光充足、空氣流通、空間寬敞等有益高齡者身心健康之設施設置。 3. 自然環境 (natural environment): 指休閒活動進行時大環境的氛圍,如海濱、山岳、河川等;從這些自然環境中 可領略到敬畏感、心靈覺醒、挑戰和遠離塵囂等優點。並藉由參與自然環境,促使 參與休閒活動者感受到美學上的愉悅感、精神上的靈召、敬畏感、危險知覺、興奮 感以及體能上的挑戰。我國目前休閒環境政策上,關於自然環境提供方面如下(內 政部,2008): (1)提供多元休閒活動機會以及各種研習課程以創造高齡者之時間彈性 中央主管機關統合國內現有可利用之學習資源與課程,做各項目分類,包括動 態項目,如運動會、登山、旅行等,促進高齡者多元參與動態活動。 (2)落實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 縣市政府依據高齡者需求,增加高齡者休閒服務之可及性,為偏遠地區高齡者 提供在地或到府之休閒服務;如此將能克服高齡者遠距離自然環境帶來的休閒阻礙。 將休閒環境以休閒的活動場所而論。而邱俊村(2000)認為高齡者從事室內外 休閒活動時,應該重視當時環境設施因素;因環境因素愈適合高齡者活動時,愈能 提高其參與頻率或滿意度。但是,在一般社會中提供的休閒環境多以普遍性、大眾 性、通用性為原則;此情形易造成行動力降低的高齡者,使用上的不便利。針對高 齡者參與休閒活動遇到的環境阻礙,吳劍秋、劉文禎(2005)提出:休閒環境不安 全、醫療不方便、金錢、語言,這些都是高齡者在從事休閒活動中會遇到的休閒環 境阻礙。針對高齡者而言,參與休閒活動時最重視的是休閒環境的安全性與舒適程 度;所以需對高齡者提供友善的休閒環境。軟體方面:提供較靜態的休閒活動內容, 降低高齡者出遊時的體力負擔,選擇具有醫護背景的專業人員帶隊;並且在硬體設 施上,考量高齡者的特殊生理機能,如視力聽力的減退、行動較遲緩等障礙,在設 計其使用空間時,特別注意防滑、扶手、坡度不宜太陡等因素。而蘇瑛敏(1998) 則是將休閒環境中適合高齡者的休閒硬體設施分為:(1)福祉設施:老人設施。(2) 文教設施: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社教館文化中心、學校、音樂舞蹈戲劇廳。(3)

(23)

運動設施:體育館(場)、室內外游泳池、專業球場、路上競技設備。(4)娛樂設施: 都市公園、鄰里公園、廣場、電影院、購物中心百貨、風景區、俱樂部、KTV、娛 樂場所、餐飲、書店。(5)集會設施:社區活動中心、集會場所。(6)宗教設施: 教會、寺院。(7)其他等項目。 為了提供全民個別化、專屬性的休閒環境;許志賢(2002)認為,建立適合全 民的休閒活動環境,設計成適當且容易參與的活動與場所;休閒環境的建立因素以 高齡者為例,應包含有:增加高齡者休閒活動機會、充實高齡者休閒活動所需的硬 軟體設備、對高齡者休閒理念的推廣、休閒運動志工的組成與培訓、組成休閒運動 社團。舉例而言:組成休閒運動團體,是確保休閒運動參與的有效方法;依照高齡 者族群的特性組成休閒運動團體,將使參加該團體的高齡者擁有更多的活動機會。 為促使高齡者多參與休閒活動,需創造適合高齡者參與的休閒環境。吳慶烜、 陳俞伶(2004)認為休閒活動中心的設立對高齡者而言,是一個推動高齡者從事休 閒活動的原動場所,因為可讓高齡者從中獲得最大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健 康。而且,當高齡者在從事休閒活動時,須特別注重高齡者的需求,並對休閒活動 的設計規劃、該休閒環境的安全性等多方考量。例如黃定國(1992)提出完整的休 閒環境規劃應包括:休閒遊憩的硬體設施、休閒活動的軟體設計、經營管理等構面。 總言之,休閒環境需重視其對高齡者的影響與重要性。 近年來,陳英仁(2005)針對高齡者休閒環境設施,重新建立評估構面:(一) 區位環境:環境與地點之滿意度,即社區所在地點、環境景觀、氣候因素、與豐富 的旅遊景點等。(二)戶外休閒活動與環境:有關鄰近休閒遊憩資源利用、社區所安 排的戶外休閒遊憩活動、促進身體健康與社交機會等。(三)室內休閒活動與環境: 有關社區內為老人所安排之社團、室內之休閒活動、環境設施之採光、照明亮度、 色彩、無障礙空間等。(四)人員服務品質:有關人員與服務行政,即行政人員之服 務態度,服務效率等。該研究指出,對高齡者而言,健康維持與保持活動力是高齡 者們最希望藉休閒活動而獲得附加效益。因此需針對於高齡者休閒活動的需求,設 計出以室外健康體適能活動或自然風景區觀光旅遊為主的休閒活動。 綜合言之,Partricia. A. Stokowski 認為休閒環境被視為可提供與引發社會互動 和集體行為的基本活動場所,而且為促使對人有益的休閒活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 份,必須讓休閒行為在自然的環境下發生(引自吳英偉、陳慧玲,1996)。所以,高

(24)

齡者的休閒環境應考量高齡者對休閒活動在身體健康、心理與心智健康、社會關係 促進層面上的需求,以提供適合高齡者們的休閒環境;因此,本研究高齡者的休閒 環境考量因素,將以 Edginton 等(1998)對休閒環境的定義,分為社會環境、實質 環境、自然環境作為重要考量因素。

三、

、 不同休閒環境

不同休閒環境

不同休閒環境與

不同休閒環境

與高齡者

高齡者

高齡者

高齡者

由於影響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除了個人的動機、投入程度等個人層面考量之 外,資源的易得性與環境的供給面,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高迪理,1993)。有些研 究針對城鄉地區高齡者休閒活動進行探討,發現城鄉地區對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並 無顯著的影響;因為都市與鄉村地區高齡者的休閒活動都以看電視、散步和聊天等 靜態與近鄰活動為主(魏素芬,1996)。然而,此研究結果之因,是因為當地區的資 訊不佳、地方休閒設施不足所導致;所以,黃耀榮(1997)認為影響高齡者休閒生 活的因素中,城鄉背景的差異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陳裕仁(2008)曾將中地 理論階層關係運用在高齡者的休閒服務系統上(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 為 Christaller 於 1933 年《南德的中心地》提出理論,解釋都市大小、空間配置、區 位與機能,做為其對都市和腹地之間的經濟關係),認為即使高齡者都身處於都會地 區,但仍會因為發展程度與休閒環境供給不同,提供不同層級的休閒服務,而影響 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因此,以下將以 Edginton 等 (1998) 對休閒環境的定義—社 會環境、實質環境、自然環境為主軸,分析不同地區—都會地區、鄉村地區的休閒 環境對高齡者的影響。 (一)都會地區 都會地區係指,在同一區域內,由一個或一個以上之中心都市為核心,連結與 此中心都市在社會、經濟上合為一體之市、鎮、鄉(稱為衛星市鎮)所共同組成之 地區,且其區內人口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其中包含中心都市以及衛星市鎮(主計 處,2008)。為促使都會地區全面發展,在該區的城鄉規劃目標—創造休閒多樣性上, 則被視為重要的發展主軸之一(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因此,本研究將 探討現今的休閒環境—社會、實質以及自然環境,進而以高齡者為主軸,分析都會 地區提供高齡者們參與的休閒環境。

(25)

1.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為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人際關係的往來。高齡者面對老化的過 程時,個人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環境的適應,都影響高齡者積極活躍的程度(梅陳玉 嬋等,2004);所以,探討身處都會地區的高齡者之社會環境並進行分析是必需的。 张钟汝等人(2001)認為,都會的社會環境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創造具有都 會特色的文化模式,也是都會地區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合。因此, 都會中社會環境的特色為:(1)由於以商業化、工業化為主的產業特色,造成特殊 性、多元性的區域文化;(2)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表面性和形式化,社會交往的間接 性和匿名性;(3)社會行為標準的多樣性、相對性、游移性;(4)具有複雜的生 活風格。此外,蔡淑瑩(2000)認為都會地區提供優良的環境,讓高齡者能夠感到 生活的便利性(住宅與商業區不分離)、交通便利性與多樣化、社區內鄰里設施緊密; 促使高齡者更能減少晚年生活帶來的變遷。總結上述,都會區中社會環境的特色為: (1)具有特殊性、多元性的都會文化;(2)個人主義當道,社會交往呈現間接性 和匿名性;(3)不同的社區環境,方便提供民眾不同的個別需求;(4)商業的消 費文化盛行,呈現不同層次的休閒型態。以下針對社會環境的特色進行分析: (1)特殊性、多元性的都會文化: 都會地區多元和特殊的社會環境;造成都市之中可同時存在差異多樣的次文 化,文化間彼此競爭並交織成複雜的都會文化,藉以顯現不同市民文化間個人和人 際的差異(孫清山,2004)。而且,因為都會多元性和特殊性的特色,展現在多元 化、新奇、刺激且富有選擇性的都會集聚地上;所以休閒環境設施趨向多元性,擁 有音樂廳、博物館、體育館、教育設施及多樣貌的餐廳等休閒資源(聶筱秋、胡中 凡,2003)。都會地區中豐富的社會資源,提供高齡者多元的選擇方式;促使高齡者 在休閒需求方面獲得滿足,進而對生活感到滿意與滿足感。 (2)個人主義當道,社會交往呈現間接性和匿名性: 张钟汝等人(2001)認為都會的風格展現為冷漠的、追求流行的、普遍知識水 準高;而杜尼士 (Tonnies) 則是視都會的特色為匿名性、寂寞孤獨、短暫關係(引 自孫清山,2004)。因此,都會地區中擁有各式各樣的俱樂部以及會員制度的休閒 設施,高齡者可藉由俱樂部的形式,滿足高齡者個別差異的需求;此外,都會地區 中特殊的匿名性、短暫關係,更是商業組織內會員制關係的建立來源:人與人的關

(26)

係由利益牽連,雖都是會員但彼此不認識,利益關係解除後,個體間就無任何關係。 另一方面,由於都會地區文化以個人主義為主,休閒活動選擇方式重視個人的利益, 因此高齡者傾向於從事自主式、個別化的休閒活動;陳英仁(2005)的研究指出高 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為獲得成就感以及促使身體擁有健康與保持活動力,皆是 高齡者為增進自身的能力以適應老化的過程。 (3)不同的社區環境,方便提供民眾不同的個別需求: 細部探討都會中社會環境後,將可在不同的社會單位—社區中展現出不同社會 層次和類型以及區域文化(张钟汝等人,2001);此外,杜尼士 (Tonnies) 認為現 代都會區的社會以利益立基,結為社群的社會關係為其支配關係,因此人與人之間 以非人情的工具、目的性的連結(引自孫清山,2004)。 由於都會地區內部存在不同的區域文化,各社區文化間彼此有排他性,高齡者 若經歷遷移的過程,在適應與融入新的環境上必然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努力;否則就 是不適應新的環境,產生孤獨感與封閉感。然而,又因為高齡者礙於生理機能的衰 退,較不願意長期做遠距離的休閒活動;所以多以熟悉且安全的日常生活空間和環 境為主要休閒活動場所。蔡淑瑩(2000)考量到都會地區中以社區鄰里為單位的公 共設施,認為鄰里中的公園、學校、社區中心、商業設施、郵局、銀行、醫院,這 些都是高齡者從事日常進行活動的空間與場所;其中以公園、社區中心,更是提供 高齡者簡便與快速從事休閒活動的社會環境。 (4)商業的消費文化盛行,呈現不同層次的休閒型態: 都會中的社會環境充斥著重視商品流通與消費的商業文化(张钟汝等,2001); 因此,社會中出現能展現中上層階級的高級消費文化現象,以及各個階級為追求流 行而表現出的炫耀性消費,社會文化呈現中層階級向上或向下流動的現象;如柯司 特 (Castells) 所言,認為在後期資本主義中的城市有集體消費的特色,社會將提供 民眾以群體為主的服務(孫清山,2004)。由於現今社會休閒的概念盛行,四處旅遊 與參與休閒活動成為都會民眾休閒的主要特色;旅遊成為都會地區民眾的社會活動 與文化行為,而休閒活動是民眾在閒暇之時展現出的文化行為。 在商業文化方面,對於不斷變遷、具現代化的商業化都會地區,夏鑄久、鄧宗 德(1992)認為都會地區的休閒環境應有:(1)大型人工遊樂區包括綜合機械遊樂 設施、人工景物、自然林野、體能鍛鍊活動的遊樂區,以及高爾夫球場、私人俱樂

(27)

部等;(2)都會休閒—商業性都會消費休閒,如 MTV、KTV、視聽理容等視聽休閒 場所、綜合休閒中心、三溫暖等休閒資源(引自吳孟璇,2006);這些都是現代都會 的休閒環境型態,也可看出都會地區的休閒設施以消費型態為主。除此之外,都會 地區亦呈現不同層次的休閒型態,在休閒文化與旅遊方面,由於高齡者對於環境變 遷的適應能力較為緩慢,容易在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中懷思古之幽情,興起懷舊的傷 感,以及不斷回憶從前熟悉的人事物。因此,在休閒文化與旅遊方面,夏鑄久、鄧 宗德(1992)認為都會地區能提供的休閒社會環境為:(1)古蹟—歷史建築物、傳 統聚落與遺址;(2)地方產業與文化地景—各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產業特色及地景; (3)地方民俗與文化活動—與地方廟會相關的節慶活動(引自吳孟璇,2006)。高 齡者身處休閒社會環境中,感受舊地重遊、尋訪與記憶相符的歷史古蹟之樂,體驗 各地文化產業以增進豐富而知性的學習能力,並在熟悉的環境中懷念過往;藉由休 閒遊憩活動的體驗,促使高齡者能對於自我產生滿足感與幸福感,易於改善適應環 境變遷的能力。 2. 實質環境 實質環境泛指休閒活動中所需的人為設施,例如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健身中 心、網球場、公園及其它地方。以高齡者為中心,考量地區活動中心為高齡者主要 活動圈,黃耀榮(1997)認為都會地區的高齡者休閒場所,以老人活動中心為休閒 服務網絡的主軸;該研究發現:都市地區的高齡者,期望享有 200 人以下的中小規 模休閒場所。然而,在探討都會地區的休閒實質環境時,多以提供一般人遊憩設施 和商業休閒為主;除此之外,細部探究城鄉地區的休閒實質環境時,則是以公共設 施為主(孔憲法等,2003)。而唐建章、鄭志敏(1997)認為公共設施需針對當代社 會設計,提出一套改善都市生活環境的長期性方案藉以滿足社會需求;並且在都市 地區中建設休閒的公共設施,不但能提供民眾假日休閒活動的場所,更能滿足民眾 對休閒娛樂的需求。 因此,為提昇高齡者廣大範圍的休閒服務,以中地理論階層關係運用在都會地 區的休閒服務上,陳裕仁(2008)提出低階中地因其服務距離較短,而產生社區型 休閒服務;高階中地因其服務距離較廣,而產生區域型休閒服務。並且將都會地區 中的休閒實質環境分為社區型和區域型兩部分。

(28)

(1)社區型: 為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以步行距離而言,如果社區休閒設施對高齡者而言,超 過 1600 公尺步行距離,將大幅減少參與任何休閒服務的動力。所以在社區、社區休 閒與社區休閒設施的整體概念中,可將都市計畫設施中的社區型的休閒設施分為: 高中職、國中、國小、鄰里公園與社區中心(區民活動中心)(陳裕仁,2008)。高 齡者由於生理上的老化,造成身體器官與體內保護系統不可逆的功能喪失,因此高 齡者面臨生理適應功能衰退時,將簡化週遭的生理環境,以重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 平衡(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因此,休閒設施應克服高齡者交通不便的障礙, 以社區型休閒設施為主(地點設置上應在距離居住地少於一公里處,步行時間約為 20 分鐘),增加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的可及性(黃耀榮,1994)。另一方面,Rowe 與 Kahn (1997) 曾在成功老化的內涵中提及,積極的投入生活、與社會產生連結關 係,可促使高齡者增強自我價值、自我認同感;因此,高齡者可藉由參與休閒活動 而與家庭、友伴、近鄰產生互動關係,使高齡者感到不孤獨、不與社會脫節。所以, 社區型的公共設施—學校提供的運動場所、鄰里公園提供的活動空間、社區中心(區 民活動中心)提供高齡者不同活動的選擇,也是高齡者最常使用的休閒設施;而且, 高齡者經常在該休閒實質環境中進行健康體能維持的活動。 (2)區域型: 凡是不屬於社區型休閒服務的內涵,皆將之歸類為區域型休閒服務。提供高齡 者的休閒設施將分為:大專校院、其他類公園、市場、圖書館或圖書室、體育場所、 長青學苑機構與社教機構(陳裕仁,2008)。對高齡者而言,藉由與重要他人(家人、 朋友、鄰居)的互動,可以滿足情感上的需求以及感到健康與快樂;所以,區域型 休閒設施—其他類公園、市場、體育場所、社教機構、長青學院機構,可提供高齡 者擁有生產力的活動(包含有薪活動與無薪的有成果活動),並在變動的環境中維持 能動性。 此外,由於高齡者需面對晚年社會角色的改變或喪失,內在的自尊與自我概念 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調適與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若能擁有高度的自我效能與情緒上的 安適,則能擁有健康、活力而成功的老化(林歐貴英、郭鐘隆,2003)。以促進高齡 者心理健康層面考量,區域型休閒設施—圖書館或圖書室、體育場所、長青學苑機 構與社教機構、大專校院,可維持高齡者認知功能,並透過學習助於高齡者因應瞬

數據

表 1  成功老化的定義(續)  年代  學者  健  康  心 理  社 會  環 境  經 濟  學  習  調 適  安享 晚年  活 力  1995  黃富順  ◎  ◎  ◎  1996  徐立忠  ◎  ◎  ◎  2001  葉宏明、  吳重慶、顏裕庭  ◎  ◎  2003  黃富順、  陳如山、黃慈  ◎  ◎  ◎  徐慧娟  ◎  ◎  ◎  ◎  2004  徐慧娟、  張明正  ◎  ◎  ◎  林麗惠  ◎  ◎  ◎  ◎  ◎  ◎  朱芬郁  ◎  ◎  ◎  ◎  2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7,NC State University, The Center for universal

期間 課程名稱 課程大綱 講師姓名 預計授課 時數. 預計

一、 勞動部(以下簡稱本部)為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叁、依「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第 40 條規定,雇主連續僱用同一領有僱用獎助推介 卡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應於滿 30

填表人 簽章欄 負責人 簽章欄 單位 印信欄..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