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以格拉斯哥與利物浦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以格拉斯哥與利物浦為例"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歐 洲 文 化 所 與 觀 光 研 究.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s and Tourism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for Oversea Chines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碩 士 論 文. 歐 洲 文 化 首 都 之 文 化 形 象 與 歐 洲 認 同 分 析. 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分析: 以格拉斯哥與利物浦為例 Cultural Images and European Identity in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The Cases of Glasgow and Liverpool. 劉虹麟 Liu, Hung-Lin. 指導教授﹕劉俊裕博士 Advisor: Dr. Jerry C. Y. Liu. 劉 虹 麟 撰 103 1. 中華民國103年1月 January, 2014.

(2) 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分析:以格拉斯哥與利物浦為例. 摘. 要. 首屆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於 1985 年在希臘雅典舉辦至今,其程序及發展在這 26 年中幾經更迭,活動方針及選拔過程日漸繁複,由歐洲聯盟所提供的經費也逐漸 提高,但是對於該活動所被賦予的形貌與意義卻顯得模糊,極其彈性的活動架構 留下許多矛盾的議題。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 一、收集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文獻資料,耙梳歐洲文化首都、文化形象與 歐洲認同之研究範疇,探討其研究議題內涵。 二、勾勒 1990 年格拉斯哥擔任歐洲文化城市以及 2008 年利物浦擔任歐洲文 化首都,所呈現歐洲文化形象。 三、探究於兩屆活動中所體現之歐洲認同論述。 四、透過理論與個案研究之相互驗證,分析歐盟、會員國與城市於活動文化 內涵之交互關係與影響,並理解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於活動文化面向之 互動。 本研究以歐盟文化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並 選擇以 1990 年的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與 2008 年的歐洲文化首都利物浦,進 行個案研究。除了蒐集與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架構出本研究理論脈絡,另外蒐集 格拉斯哥與利物浦活動前、中、後的籌辦資料與報告等,進行整理、比較與探究。 透過研究資料的分析,本研究試圖以「藝文」、「經濟」、「社會」與「政治」四項 驅力來探討複雜文化形象的構面,進而勾勒出活動中的歐洲文化形象;並以歐洲 認同的四種論述「共同歷史遺產」、「文化整合工程」、「政治結構歷程」以及「公 民共同參與」 ,檢視活動中的歐洲認同層面,以及探討歐洲認同論述如何與活動形 象相呼應的可能性。經過研究分析後,本研究歸納出以下三點結論:. i.

(3) 一、四種形塑文化形象驅力都同時與歐盟、會員國與城市相關。然而,經濟 與社會驅力影響承辦城市對於活動的構想與實踐;政治驅力較多見於歐 盟與會員國的活動敘述中。藝文驅力一方面受到城市背景的影響,重視 在地人文特色展現;另一方面鑒於歐洲文化首都活動的主題與精神,強 調與歐洲或世界的藝術文化交流。此外,四項驅力特質間的重疊性,使 其影響彼此滲透、互動、匯聚成整體歐洲文化形象。 二、歐洲認同的四種論述在歐洲文化首都的興辦歷程中都可以看見。經由政 治結構歷程是否建立歐洲認同,主要視歐盟與會員國關係。而所謂的歐 洲共同歷史遺產,已經在實務中被呈現為歐洲所有歷史遺產。文化整合 工程以及公民共同參與所能夠產生或創造的歐洲認同的可能性,其實有 限。然而,由於這項活動的長期舉辦,使得歐洲公眾有多次沉浸於歐洲 主題文化活動的可能性,同時也是在歐洲不同的地理區域製造出對於共 同活動的記憶,促使歐洲意識空間的擴展。 三、歐洲文化形象與認同論述互為表裡,四種歐洲認同論述透過四種文化形 象驅力,形塑出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文化形象。文化整合工程的歐洲認 同論述可以在經濟驅力中發現其表現性,藝文驅力則表達出共同歷史遺 產的觀點,社會驅力呼應了公民共同參與,以及政治驅力實踐了政治結 構歷程的歐洲認同論述。而四種驅力間其特質的滲透性,也證實四種歐 洲認同論述在實務分析中交互重疊與影響的可能性。. 關鍵詞:歐洲文化首都、文化形象、歐洲認同、格拉斯哥、利物浦. ii.

(4) Cultural Images and European Identity in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The Cases of Glasgow and Liverpool. Abstract The first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took place at Athens, Greek in 1985. Until 2011, 44 European Cities have held the event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winning the title is intense among cities. During the 25 years, the procedures of holding the activity have been more detailed and complicated; however, the meanings of the title have been ambiguous, even ambivalent. There are four purposes of this study: 1.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studies and data. Investigate into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ed issues and set up the scope for this research. 2. Outline the European cultural image of Glasgow 1990 and Liverpool 2008. 3. Look into the stat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emergent in the case studies. 4.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view and of the case studies, figure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image and European identity. The study framework is build with th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ed data and research. This study takes four drives, including economics,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which shape the cultural images, to analyze the components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s images. The four stat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including common historical heritage, cult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would be used to look into the stat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1.. The four drive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European Union, member states and cities. Howe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rives have more influences on the iii.

(5) cities when they think about the blueprints and practices of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The statements of European Union and member states are influenced more by political drive. The cultural drive could be found in two parts. One is local and the other is European or international. And some components of drives are fluxional, which explains the integrated parts of the image. 2.. All four stat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could be found in the procedures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Whether the statement of politic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orks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ropean Union and member states. The common historical heritage in practice becomes all European historical heritages. The long-termed effects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make the statements of cult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common memory and the growth of European awareness.. 3.. The four statements of European identity are emergent in four drives of cultural images. The statement of cult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uld be seen in the economical drive. The cultural drive expresses the points of common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social drive is respond to the statemen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political drive puts the statement of politic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The flux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drives explain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se four statements which have influences on each other.. Keywords: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cultural image, European identity, Glasgow, Liverpool. iv.

(6) 目錄 摘要. ……………………………………………………………………………… i. ABSTACT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6. 壹、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貳、研究方法 ……………………………………………………………… 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5. 壹、研究架構 ……………………………………………………………… 15 貳、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 17. 第二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 第一節. 文化形象. 壹、文化形象範疇. ……………………………………………… 19. ………………………………………………………… 19 ……………………………………………………… 19. 貳、四種驅力下的文化形象:經濟、藝文、社會、政治. v. …………… 22.

(7) 參、文化形象與認同 第二節. 歐洲認同. …………………………………………………… 27. ………………………………………………………… 28. 壹、歐洲認同為共同歷史遺產…………………………………………… 29 貳、歐洲認同為文化整合工程…………………………………………… 30 參、歐洲認同為政治結構歷程…………………………………………… 31 肆、歐洲認同為公民共同參與…………………………………………… 34 第三節. 歐洲聯盟與歐洲認同………………………………………………… 35. 壹、歐洲認同之於歐洲聯盟的重要性…………………………………… 35 貳、歐盟文化計畫之發展………………………………………………… 38. 第三章 1990 年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 ………………………………… 50 第一節. 被遺忘的蘇格蘭文化重鎮…………………………………………… 50. 第二節. 打造格拉斯哥傳奇…………………………………………………… 55. 壹、申請過程……………………………………………………………… 55 貳、主題與目標…………………………………………………………… 58 參、資金結構……………………………………………………………… 60 肆、活動內容……………………………………………………………… 61 第三節. 傳奇的解構與建構…………………………………………………… 65. 壹、1990 年以前的格拉斯哥……………………………………………… 65 貳、形象改造……………………………………………………………… 67 參、形象改造的策略使用………………………………………………… 69. 第四章 2008 年歐洲文化首都:利物浦 ……………………………… 71 第一節. 文化板塊上的裂縫…………………………………………………… 71. 第二節. 邁向歐洲文化首都之路……………………………………………… 75 vi.

(8) 壹、申請過程……………………………………………………………… 75 貳、主題與目標…………………………………………………………… 79 參、活動資金 第三節. …………………………………………………………… 83. 2008 年活動內容. …………………………………………………… 84. 第五章 歐洲文化形象與認同分析 ……………………………… 104 第一節. 勾勒歐洲文化形象 ………………………………………………… 104. 壹、經濟驅力下的文化形象 …………………………………………… 104 貳、藝文驅力下的文化形象 …………………………………………… 108 參、社會驅力下的文化形象 …………………………………………… 112 肆、政治驅力下的文化形象 …………………………………………… 115 第二節. 何去何從的歐洲認同 ……………………………………………… 120. 壹、從共同歷史遺產中認識歐洲認同 ………………………………… 121 貳、由文化整合工程以產生歐洲認同 ………………………………… 125 參、自政治結構歷程中建立歐洲認同 ………………………………… 129 肆、由公民共同參與以創造歐洲認同 ………………………………… 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33 壹、四種趨力下的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 ………………………… 134 貳、歐洲文化首都中歐洲認同的四種論述表現 ……………………… 144 參、歐洲文化形象與認同論述互為表裡 ……………………………… 147 肆、建議 ………………………………………………………………… 153. 參考資料 …………………………………………………………… 154. vii.

(9) 壹、中文 ……………………………………………………………………… 154 貳、外文 ……………………………………………………………………… 155. 附錄 …………………………………………………………………… 164 附錄一:「歐洲文化首都」選拔暨任名程序之演變 …………………………164 附錄二:「歐洲文化首都」意涵發展 …………………………………………168 附錄三:向格拉斯戈索取資料之通訊記錄……………………………………170 附錄四:向利物浦索取資料之通訊記錄……………………………………… 181. viii.

(10)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 表. 2-1:四種驅力對於文化形象所產生的作用. …………………………… 26. 表. 2-2: 「歐洲文化首都」舉辦城市及國家一覽表…………………………… 45. 第三章 1990 年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 表. 3-1:格拉斯哥重要文化資產. …………………………………………… 52. 表. 3-2:1990 年活動目標 …………………………………………………… 59. 表. 3-3:格拉斯哥 1990 年活動內容. ………………………………………… 62. 第四章 2008 年歐洲文化首都:利物浦 表. 4-1:利物浦重要文化資產. ……………………………………………… 72. 表. 4-2:利物浦 2008 年音樂類活動說明. 表. 4-3:利物浦 2008 年舞台表演類活動說明. ……………………………… 87. 表. 4-4:利物浦 2008 年藝術展覽類活動說明. ……………………………… 90. 表. 4-5:利物浦 2008 年街頭表演類活動說明. ……………………………… 91. 表. 4-6:利物浦 2008 年體育賽事類活動說明. ……………………………… 92. 表. 4-7:利物浦 2008 年座談文藝類活動說明. ……………………………… 95. 表. 4-8:利物浦 2008 年探索活動類活動說明. ……………………………… 96. 表. 4-9:利物浦 2008 年共同參與類活動說明. ……………………………… 97. 表. 4-10: 「跨文化首都」系列活動說明. 表. 4-11: 「邊緣城市」系列活動說明 ix. …………………………………… 83. …………………………………… 99. ……………………………………… 100.

(11) 第五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比較與分析 表. 5-1:2008 年候選城市的歐洲性. ……………………………………… 118. 第六章 結論 表. 6-1:歐盟與英國對於承辦城市所應具有的條件比較. 表. 6-2:四種趨力的實務取向. ……………… 138. …………………………………………… 140. x.

(12)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圖. 1-1:研究架構 …………………………………………………………… 16. 圖. 1-2: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 18. 第二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 圖. 2-1:高雄世界運動會以及都市文化形象分析 ………………………… 21. 圖. 2-2:1985~ 2013 年歷屆歐洲文化首都 ………………………………… 46. 第三章 1990 年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 圖. 3-1:倫敦巴士上的格拉斯哥大進步計畫之標語廣告 ………………… 51. 第四章 2008 年歐洲文化首都:利物浦 圖. 4-1:利物浦活動主題架構圖 …………………………………………… 80. 圖. 4-2:音樂類活動照片 …………………………………………………… 85. 圖. 4-3:舞台表演類活動照片 ……………………………………………… 88. 圖. 4-4:藝術展覽類活動照片 ……………………………………………… 89. 圖. 4-5:巨型機械蜘蛛「公主」 …………………………………………… 91. 圖. 4-6:體育賽事類活動照片 ……………………………………………… 93. 圖. 4-7:座談文藝類活動照片 ……………………………………………… 94. 圖. 4-8:探索活動類活動照片 ……………………………………………… 96. 圖. 4-9:共同參與類活動照片 ……………………………………………… 98. 圖. 4-10:邊緣城市活動照片. ……………………………………………… 102 xi.

(13) 第五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比較與分析 圖. 5-1:歐洲文化首都 25 年紀念刊物精選圖片…………………………… 122. 圖. 5-2:英國看歐洲文化 …………………………………………………… 123. 圖. 5-3:利物浦看歐洲文化 ………………………………………………… 124.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設立此活動〔歐洲文化城市〕的用意在於促使會員國人民之間彼此 更加親近,同時必須考量與更廣泛的歐洲文化間的密切關係。這活動應 向歐洲公眾開放展現該承辦國家、地區及城市文化特色,也可以著重於 其他會員國對於該城市或地區居民的文化貢獻。1 - 1985 年「歐洲文化城市」會議決議 歐洲文化首都是歐洲聯盟文化行動中重要的一環。自 1985 年於希臘雅典舉辦 第一屆歐洲文化首都開始,每年透過不同的歐洲城市承辦,體現異中求同的文化 精神。活動至今已邁向第 26 個年頭,承辦的歐洲城市超過 40 座,其知名度及傳 播媒體的曝光度並不僅侷限於歐洲地區。由於活動受到廣泛的注目,諸多歐洲城 市莫不盼望獲此殊榮,藉此躍上歐洲、甚至國際舞台,以期為該城市增添人氣與 魅力;激烈的競爭相對地使活動更加聲名遠播。然而,吸引眾人目光的原因不僅 在於這是一個具備泛歐性規模且行之有年的盛大文化活動。在活動開辦初期,大 多由原本即是典型文化重鎮,如雅典、佛羅倫斯、巴黎等擔綱演出,但並未獲得 大眾甚至其他歐洲城市的關注。直到 1990 年,飽受後工業時代之苦的格拉斯哥率 先利用承辦活動的機會,改善城市形象並成功行銷城市,方才激起眾人對活動的 覺知。自 1990 年逐漸出現,討論研究承辦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於城市所帶來的各項 利弊得失,尤其著重於經濟方面;自千禧年後至今,相關議題的研討更見活絡。 1985 年 1 月,在機場等待飛往雅典的同時,前希臘文化部長 Melina Mercouri 與法國文化部長 Jack Lang,激盪出歐洲文化城市的構思。2 為了更加凝聚歐洲意 1. Revolution of the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Cultural Affairs, 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13 June 1985 Concerning the Annual Event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Official Journal C 153, 22/06/1985. 2 參見歐盟執委會網站 http://ec.europa.eu/culture/our-programmes-and-actions/doc443_en.htm (2009/11/30)。 1.

(15) 識、發揚歐洲文化,於 1985 年 6 月 13 日,負責文化事務的部長決議中提出這項 歐洲文化城市計畫;並於當年首屆活動舉辦於希臘雅典。3 自此而後,每年輪由不 同的歐洲城市擔此榮銜承辦活動。一開始的順序乃按會員國的字母次序排列,當 年輪次會員國得以提名一座城市承辦活動。於新會員國加入歐洲聯盟之後,原有 提名順序及程序也經數次增修。 於承辦活動後,城市能否繼續維繫「文化活力」(cultural dynamics)與成功實踐 「都市轉型」(urban transformations)是兩項常伴隨歐洲文化首都活動出現的焦點議 題。4 然而這兩個問題均著重在都市發展觀點;換言之,城市乃將文化活動視為都 市發展的契機。各個承辦城市分別訂定不同的活動目標,但是主要考量都與提升 經濟效益相關,以期把握機會招募外來投資、加強城市文化基礎建設、翻新文化 風貌、打造文化形象、吸引觀光人潮、活絡都市經濟、復甦當地文化生命力,同 時鞏固文化產業發展根基等。5 文化,其價值與內涵正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腳步 產生質變。雖然很多城市仍強調文化是活動的重要前提,然則活動的成功與否卻 往往判斷於吸引人潮的多寡, 「文化政策中純粹文化的部份已經被都市更新以及城 市行銷的目標所取代」。6 將文化服務於廣泛的經濟目的,使得其內涵容易被錯置或邊緣化,7 企圖釐清 文化所及的影響層面顯得困難。由於活動中的文化要素乃無形資產且構面複雜, 不容易直接以工具加以衡量或檢視,導致所謂宣稱活動成功者往往將文化與經濟 或其他具體可評估的影響作連結,更加模糊了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8 Beatriz García 指出,由於活動規劃者多是政府機構或民間公司,許多評估或研究報告關心 3. Revolution of the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Cultural Affairs, 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13 June 1985 Concerning the Annual Event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Official Journal C 153, 22/06/1985. 4 Carlos J. L. Balsas, “City Centre Regen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01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in Porto, Portugal,” Local Economy 19, no. 4 (2004): 407. 5 Palmer/Rae Associates, European Cities and Capitals of Culture: Study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art 1 (Brussels, 2004), 13-18. 6 Greg Richards and Julie Wilso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on City Image: Rotterdam,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2001,” Urban Studies 41, no. 10 (2004): 1936-38. 7 Ron Griffiths, “City/Culture Discourses: Evidence from the Select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08,”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4, no.4 (2006): 416. 8 Beatriz García, “Deconstruction the City of Culture: The Long-term Cultural Legacies of Glasgow 1990,” Urban Studies 42, no. 5/6 (2005): 861-62. 2.

(16) 的是經濟效益以及其他可具體衡量的指標,很少將目光集中於文化層面的影響評 估;暗示文化在這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達成其他目的的媒介角色,而對於活動的 文化影響層面以及文化要素的了解則付之闕如。如果文化不再是這個文化活動的 核心意義,或是忽略承辦城市的在地文化特色以及與當地生活文化的連結性,那 麼「歐洲文化首都」其實可以被其他大型活動、賽事所取代。9 文化議題探討之能見度偏低,並不僅限於興辦活動之動機、籌劃之過程、或 檢視成果之方式與態度。在 Marion Demossier 看來,其匱乏與整體歐洲聯盟研究 脈絡息息相關。Demossier 指出,在歐洲整合計畫的學理研究中,文化領域經常淪 為次要議題,或隱身於政治、經濟、外交等硬性事務中。由於歐洲聯盟整合計畫 至今,仍是一個由總體規劃到細節執行的實踐方式(top-down approach),當政治與 經濟成為整合過程之主要核心,文化與認同等軟性議題相對地被低估。然而,進 入到 90 年代之後,歐洲社會對於前述情況興起一股反動的勢力:任何政治、經濟、 生活權利等事物都與文化有關。文化的旗幟被高舉,其標籤隨處可見;文化論述 迅速複雜化,其樣貌也不斷地產生質變。10 但是,文化議題討論度的大幅提升並 不表示其脈絡更加清晰顯現;相反地,文化底蘊之問題化(problematic),使得無論 是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歐洲文化計畫或歐洲聯盟本身的文化領域與事務等本質、 脈絡與體現,保留許多有待進一步檢視與解釋的議題。可以確知的是,歐盟期以 歐洲文化首都活動將歐洲聯盟、歐洲概念、在地城市以及歐洲公眾之間建立連結 關係,而活動的歐洲文化內涵之構成如何乃本文研究發問。依循前述,本文研究 目的有以下四點: 第一,收集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文獻資料,耙梳歐洲文化首都、文化形象 與歐洲認同之研究範疇,探討其研究議題內涵。經由學術研究論文對於相關研究. 9. García, op. cit. (2005), 846, 863. Marion Demossier, “Introduciton,” in The European Puzzle: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 cultural identities at a time of transition, ed. Marion Demossier (New York: Berghahn, 2007), 5; Marion Demossier,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European Puzzle: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 cultural identities at a time of transition, ed. Marion Demossier (New York: Berghahn, 2007), 49-50. 3 10.

(17) 議題的研讀,同時彙集整理歐洲文化首都相關決議與活動資料,了解其研究脈絡 與發現。 第二,勾勒格拉斯哥與利物浦展現於活動中的歐洲文化形象。除了分析其文 化形象構成元素為何,進而試圖釐清為何以及如何呈現。在眾多文化元素中,哪 些被選取、被忽略、被放大、被修改、甚至被創造,探究的議題不僅僅是「有什 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為求深入剖析與理解前述要項,本文擬透過個案研 究進行探討。藉由蒐集個案城市承辦活動之前期準備、中期展演與後期檢討之資 料,除了對於活動中的文化形象進行描繪,並分析其生成背景之構成。然而,形 象的構成與傳遞並非是無意識的動作,決定哪些訊息可以被傳達,以及如何可能 則暗示了主體對於文化的詮釋與認同的趨向。形塑於活動中兩座個案城市的文化 形象,其所反應的是有待進一步釐清之關聯歐洲整合計畫的認同議題。 第三,探究於活動中所體現之歐洲認同論述。活動之歐洲文化形象的構思與 呈現包含了承辦城市對歐洲文化的理解、詮釋以及當前歐洲認同的表達。歐洲認 同的萌發,除了與原有國家、城市文化、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條件息息相關, 同時這半世紀以來歐洲整合計畫對歐洲地區政治、經濟,甚至社會與文化層面之 影響亦不可小覷。本文首要回顧這個不同於傳統民族國家型態,而另以超國家聯 盟為基礎所發展的認同論述。歐洲認同論述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與模式,本 文主要將依循文化認同的討論觀點,並考量歐洲整合計畫所影響之政治結構變 遷,作為觀察與理解歐洲認同論述的主要工具。透過研究官方文件、報告及資料 等,嘗試探討歐洲聯盟成立以來對於文化領域之實踐取徑,以及這些概念如何逐 步成形於組織發展進程,而歐盟又如何將之表陳於公眾,強調「歐洲」概念。最 後,藉由分析個案城市如何體現歐洲文化內涵,瞭解會員國與城市如何詮釋並回 應歐洲認同論述。 最後,透過理論與個案研究之相互驗證,分析歐盟、會員國與城市於活動文 化內涵之交互關係與影響,理解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於活動文化面向之互動。比. 4.

(18) 較這兩屆同屬英國、然承辦時間相距近二十年之久的歐洲文化活動,瞭解活動之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是否具有不同的意義內涵,以及互相影響的可能為何。80 年代為歐盟開始嘗試跨國間文化領域合作,於 1992 年簽署馬斯垂克條約確立文化 領域的法理性後,90 年代展開的文化計劃更為活躍。透過 1990 年與 2008 年的活 動城市經驗分析,同時考量時間因素所能提供予分析內容上的比較層次,期能對 活動中的文化構面有更細膩的解讀。 歐洲文化首都的籌畫與辦理不論自哪各方面來看都呈現不同於以往的獨特內 涵與架構。就歷史上,它不是傳統發展出的民間節慶活動;就辦理層級上,也不 符合國家官辦大眾節慶的描述;就參與對象上,不同於世界博覽會與奧林匹克運 動會是屬於世界公民的活動,主要訴求針對歐洲地理區域的常民;就其意涵與程 序,非常中央化,由歐盟制訂原則並要求要提出;就其辦理結果,非常地方性, 每座城市依據其對文化特色與當時的需求打造活動的主題,對於活動是否成功的 詮釋各方亦抱持不同觀點,也捲入是否運用文化議題合理化達成非文化目標的激 烈辯論中。11 過往探討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研究者多以數據解釋來檢視活動成 效,例如經濟發展以及觀光效益等,少有研究針對實際執行的活動內涵來細審其 文化脈絡。透過探究兩個歐洲文化首都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嘗試理解歐洲文 化概念如何為歐洲聯盟、會員國及城市詮釋與操作,以及文化所扮演的角色與可 及的影響性。這段多元結構的動態歷程雖然龐雜,但也留下具體紀錄作為我們探 討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的理想切入點。 茲將前述研究目的整理如下: 一、收集分析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文獻資料,耙梳歐洲文化首都、文化形象與歐洲 認同之研究範疇,探討其研究議題內涵。 二、勾勒 1990 年格拉斯哥擔任歐洲文化城市以及 2008 年利物浦擔任歐洲文化首 都,所呈現歐洲文化形象。 11. Howard Hughes, Danielle Allen and Dorota Wasik,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for Tourism and Culture: The case of Kraków 200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5, no. 3(2003): 12. 5.

(19) 三、探究於兩屆活動中所體現之歐洲認同論述。 四、透過理論與個案研究之相互驗證,分析歐盟、會員國與城市於活動文化內涵 之交互關係與影響,理解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於活動文化面向之互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壹、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探討歐洲文化首都活動者眾,然聚焦於活動中文化意涵者寡。本文嘗試 參照歐洲聯盟文化領域之發展,釐清活動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進而勾勒出活動 中的歐洲文化內涵,理解文化於當代歐洲脈絡下之實踐。歐洲文化首都活動舉辦 至今已 26 年,承辦城市超過 40 座,分析歷屆城市非篇幅所能及。因而選擇承辦 1990 年活動的格拉斯哥與 2008 年的利物浦,作為本文個案研究對象並進行比較分 析。除了藉由個案分析對活動之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議題進行探討,基於這兩座 城市在不同的時間點所具有的代表性,使得分析內容得更加具體。此外,同樣來 自於英國的背景,能對會員國於整體活動中之影響範疇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歐洲會員國於 1992 年所簽署的馬斯垂克條約將文化領域明文納入其歐洲共同 體範圍,研究歐洲聯盟文化領域者多將其視為發展路徑中之重要標誌,至此文化 的合作在歐盟層級有了法律依據。1999 年針對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所修訂的法案 中,將原先「歐洲文化城市」更名為「歐洲文化首都」 ,同時新增許多程序與規範, 例如聘請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對活動辦理過程加以督導,詳列城市所遞交的計畫書 應列舉的說明,活動結束後一年,城市應呈交活動後評估報告等;相較之前的活 動辦法可見諸多演變,顯示歐洲聯盟對於活動的重視。於是,在千禧年前後分別 採集個案進行探討及比較乃有其必要性。格拉斯哥於 1990 年擔任歐洲文化城市, 利物浦於 2008 年出任歐洲文化首都,採用此二個案之分析得為活動整體發展提供 實證檢視。 6.

(20) 茲將本文研究範圍整理如下: 一、歐洲聯盟文化活動範圍廣泛,本文以歐洲文化首都為分析焦點,藉此探討歐 洲聯盟、會員國以及城市之間於文化活動中的互動與影響。 二、本文針對英國以及兩座承辦城市,格拉斯哥與利物浦,於 1990 年與 2008 年 所舉辦的活動內容進行整理與分析,以提供脈絡化的實證研究資料。 三、本文聚焦於理解活動之文化形象構面與檢視歐洲認同論述。策展籌畫、經濟 效益評估與參與者資料分析等,並非本文重點。 本文的研究限制主要在於空間條件。由於研究工作在台灣進行,無法親自到 歐洲實施田野調查、面對面訪談及發行問卷等。再者,本文使用大量來自歐盟與 承辦城市的官方資料,因此在議題的論述上難免為官方立場所影響。此外,由於 選擇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結果主要說明這兩個城市的面向及英國的立場, 無法完全代表歷屆以來的城市及其他會員國之觀點。 為了降低研究限制影響,除了透過研讀歐洲文化議題的相關學術研究討論, 以對於議題有多面向的瞭解,並以活動前企劃、活動過程與活動後回顧報告之間 相互比較,具體釐清研究議題脈絡。另外,同時蒐集網路電子資料庫以及參考網 站資訊,更新相關最新資料,彌足地理空間條件的限制。. 貳、研究方法 自 1985 年於雅典舉辦首屆以來,歐洲文化首都至今徐徐邁入第 26 個年頭。 至 2011 年結束前,共有 44 個不同的歐洲城市籌辦過此項活動。本文自歷屆承辦 城市中,擇二作為個案進行分析與比較,採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以及比較分析 法。研讀彙集整理的資料後進而內化與詮釋,可以掌握當代其人其事相互交織的 背景、立場、想法、動機,及發生過程。12 除了文獻分析法的使用,視特定個體、. 12.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頁 199。 7.

(21) 組織、或事件為研究對象,多方蒐集並研究其相關資料,以期對研究對象有脈絡 化的理解,使深入探究研究議題之相互關聯為可能。13 而比較分析方法的使用, 除了可以對理論建構提供素材,更有反例舉證的作用,促使論述更加完善。14 茲 將各研究法的使用及內容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 本文資料來源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官方資料,第二類為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 文獻,第三類乃透過網路電子資料庫及相關網站所採集之資訊。透過不同面向的 資料文獻對研究命題脈絡有不同論點的觀察,以架構具體化及層次化的剖析論 述。官方文獻為本文主要分析素材,透過對於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於歐洲聯盟的決 議與報告、會員國的意見發佈以及承辦城市的興辦歷程,藉以分析文化形象並探 討歐洲認同脈絡。為求對研究議題有進一步的理解與立論建構,研讀相關研究資 料,建立對研究議題脈絡有多元面向的瞭解。電子資料庫所採集之報章雜誌報導 除了提供與官方說法、研究視野不一樣的媒材來源,掌握網路上及時資訊更新同 時降低地理空間對研究議題的限制。 (一)官方資料 官方資料來源又分為歐洲聯盟與承辦城市。來自歐洲聯盟的官方資料,乃為 解析歐洲文化首都活動、歐盟文化計劃與歐洲聯盟之關係,蒐集相關法規文件及 評估報告。法規文件涵蓋歐洲聯盟對於活動之決議。決議文件揭示歐洲聯盟為何 發起此項活動,活動實施原則與方向,及其所賦予的意涵。如附錄一、二所示, 文件年代分別為 1985、1990、1992、1992、1999、2005、以及 2006 年,隨著年代 而修繕活動辦法與內涵,可從中獲知歐盟對於活動成效的態度與活動未來發展重. 13. 歐滄和、李茂能編著,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頁 30。 黃庭康,「歷史比較社會學:一點研究經驗的分享」 ,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 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05,頁 68-69。 8 14.

(22) 要性之評估。從結構變遷可注意到歐洲聯盟對於此活動所賦予的意涵參照組織體 的變動也有所改變。例如,因應組織日後的擴大,使非會員國國家也得以參加此 活動,但須本著歐盟所強調的民主、多元、法治,以及尊重人權的原則;鑒於文 化活動能夠活絡地方經濟,特別強調運用媒體打造活動知名度以及與地方發展計 畫的結合。鑒此類決議對於活動興辦影響甚鉅,本研究另外整理活動選拔暨任名 程序之演變,與於文件中所說明的活動精神演變列於附錄一、二,使活動發展脈 絡更為清晰。而 2005 年以後的歐洲文化首都,根據 1999 年的法案所增修的活動 架構,增加督導小組於城市提名程序及活動籌辦程序對城市提出專業建議並將意 見匯整成報告,這些建議報告作為歐洲聯盟與承辦城市的意見交流,是雙方對於 抽象的活動精神賦予具體的表述,亦是本文重要文獻。 除此之外,歐盟聘請專家學者撰寫活動評估報告,如 John Myerscough、 Palmer/Rae 與 ECOTAC 機構分別受託於歐盟執委會於 1994、2004、與 2009 年發 表對歐洲文化首都活動的評估報告,反應出歐盟對於活動的關注焦點為何。2004 年的報告由於研究對象廣泛而使得在報告中無法對於個別城市所承辦的活動內容 有深入的剖析,卻能對整體活動提供宏觀的角度。15 2009 年的報告針對的是 2007 及 2008 年的活動,內容主要是效益分析以及永續性的評估,能夠對於這兩年的活 動有深入的探討。16 活動成果以及效益評估雖然並非本研究著重之面向,但是觀 察評估機構從哪些視角來評審活動可反應出相關單位重視哪些活動構面;將這些 元素與活動法規精神交互參照更可層次化分析內容。 再者,由於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乃歐洲聯盟整體文化計畫之一環,為利於對活 動背景及整體分析能有更深入的判讀,歐洲聯盟文化計劃相關文件亦列於蒐集目 標,包括文化領域相關重要法源依據,例如歐洲聯盟運作條約(Treaty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的主要文化條款為現行的第 167 條,以及歐盟. 15. Palmer/ RAE Associates, op. cit. (2007).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Ex Post Evaluation of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vent 2007 (Luxemburg and Sibiu) and 2008 (Liverpool and Stavanger). 9 16.

(23) 對於歐洲文化與歐洲認同等重要概念之陳述,如 1973 年的「歐洲認同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European Identity);此類資料的閱讀與分析有助於理解歐洲聯盟 發展至今,文化於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實踐思維。將歐洲文化首都活動發展沿 革之論述與整體歐盟文化活動的實踐,交互參照以指出歐盟文化領域的意涵以及 轉化於活動結構上所產生的效應。上述資料多蒐集自歐洲文化首都歐盟官方網 站、歐洲聯盟電子資料庫與 European NAvigator 網站。17 除了採集歐洲聯盟文化領域發展資料,另一部分官方資料來自格拉斯哥與利 物浦等承辦城市的圖書館檔案室或網路資料庫,著重於該城市如何陳述與表達歐 洲文化。為分析承辦城市之準備舉措與活動歷程,蒐集承辦城市之企劃案、活動 內容、經費來源及使用配置、廣告文案、準備報告、評估報告等,以求瞭解活動 操作與實踐的景況。因此,所蒐集文件資料年代以活動當年為中心,活動前 2-5 年之準備工作以及活動後 1-2 年相關評估,均列為個案研究之資料。利物浦鑒於研 究機構對於活動所表達的高度興趣,除了設置網站 Liverpool 08,專頁放置活動相 關訊息,並與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合作,成立 Impacts 08 專頁放置 相關資訊供研究者蒐集。此外,利物浦市政府(Liverpool City Council)也提供近年 來城市發展相關資訊。因此大多數的資料都可從上述三個網站取得。18 除了網站 上提供基本、公開的資訊,筆者仍以電子郵件聯絡利物浦活動小組,詢問索取有 更多關於活動小組與歐洲聯盟或英國 DCMs 相關信件往來與意見交流。透過 Mr. Martin Thompson,利物浦都市更新政策與規劃(Regeneration Policy& Programmes) 之政策官員(Policy Officer),獲取兩項相關研究資料:ERM (2003) Socio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of Liverpool’s Bid 以及 DTZ (2005) Building the Case for Creative Communitie,使個案研究內容得以更加充實。 在格拉斯哥方面,由於當時的活動資料均以紙本保存,筆者透過電子郵件與 17. 歐洲文化首都歐盟官方網站: http://ec.europa.eu/culture/our-programmes-and-actions/doc443_en.htm;歐盟電子資料庫: http://ec.europa.eu/geninfo/query/search_en.html; European Navigator 網站: http://www.ena.lu/ 18 Liverpool 08 活動官方網站: http://www.liverpool08.com/ ; Impacts 08 研究資料網站: http://www.liv.ac.uk/impacts08/ ; 利物浦市政府網站: http://www.liverpool.gov.uk/ 10.

(24) 格拉斯哥圖書館檔案管理員,Nerys Tunnicliffe,接洽。蒙對方電郵一份檔案室所 集結收藏的相關活動資料列表,透過英國友人以拍照方式將資料存檔再寄回台 灣。茲將與兩個城市的信件往來紀錄,列於附錄三與附錄四。 (二)學術著作與文獻 第二類資料是國內外相關學術研討,以建立對理論探討之掌握。在文化形象 的研究方面,分別有以文本分析、視覺論述、象徵符號的解讀以及文化政策執行 成果等作為分析工具。Liu 觀察 2009 年高雄市如何在文化的軟、硬體方面打造高 雄市的文化形象,同時分析過往高雄市的刻板文化印象、文化政策發展及當地文 化元素,剖析高雄市在興辦世界運動會歷程中賦予自身的文化形象。19 王志弘以 視覺意識型態如何再現城市想像的角度,解讀 1968 至 2001 台北市文化局所發行 之台北畫刊中台北文化形象的轉變。20 Aiello 與 Thurlow 以視覺論述的角度分析 2005 至 2011 年參選或被提名的文化首都圖像研究。21. 王俐容以全球城市競爭的. 脈絡,揭櫫高雄市如何以文化政策打造「海洋城市」形象,並透過參與高雄市貨 櫃藝術節的作品映照高雄市的文化形象樣貌。22 此外,Shore 於「建構歐洲」一書 中,解讀歐洲聯盟如何採用象徵符號以激起歐洲意識、進而凝聚歐洲認同,其符 號價值及象徵解析亦為本文文獻閱讀重點。23 對於歐洲認同論述有許多不同的論述觀點。按 Demossier 分析,政治研究者傾 向自政治及歷史觀點出發,視歐洲認同為歐洲整合計畫中的一部份,因此多從機 19. Jerry C. Y. Liu, Global City and Glocal Cultural Image: 2009 Kaohsiung World Games as a Mega-event, paper delivered in the 2008 ChunCheon International Leisure Symposi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ttp://www.rcia.org.tw/index.files/Global%20Cities%20and%20Glocal%20Images_2009%20World%20 Games_no%20photos.pdf ,資料下載於 2009 年 10 月 30 日。 20 王志弘,「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 『台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 no. 13/14 (2003): 303-40。 21 Giorgia Aiello and Crispin Thurlow, “Symbolic Capitals: Visual Discourse and Inter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Scheme,”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6, no. 2 (2006): 148-62. 22 王俐容, 「全球化下的都市文化政策與發展:以高雄市『海洋城市』的建構為例」 。國家與社會 創 刊號(2006): 135-66。 23 Cris Shore, Building Europe: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0), 40-65. 11.

(25) 構的角度探討功能性的面向,然而卻忽略文化層面的探討以及公眾意識的可能 性。社會學者將關注於社會、認同以及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將多元文化主義以 及社會脆裂性等具後現代性脈絡的思維納入討論範疇,強調個人意志的展現,卻 低估了政治力量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力。社會人類學者則將文化與政治做連結, 探討其交相影響的脈絡及可能性,主要角度仍從個人與地方出發。24 由此可知, 歐洲認同脈絡乃形成在政治、文化、社會、歷史、現代性等共同影響下,鑒此, 本文對歐洲認同的探討擬採取文化角度切入,同時關注歐洲整合計畫與歐盟文化 領域的發展如何對其造成影響或產生何種互動,並透過對承辦城市之文化形象的 解析,了解當地社會及歷史脈絡如何回應歐洲認同論述的可能。 (三)報章雜誌報導 第三類資料是透過 LexisNexie Academic 電子資料庫、European NAvigator 網 站、及聯合知識電子資料庫,整合國內外報章雜誌之資訊,有助於描繪當代活動 的呈現及輿論的觀點,使研究結果得以有更客觀的辯證與詮釋。Brian O’Connell 之「給利物浦的教訓」一文中,指出並非舉辦歐洲文化首都活動都是帶給城市正 面的好處,城市仍須在諸多議題之間取得平衡。25 2008 年 1 月 11 日利物浦開幕式 在一片熱鬧聲中揭幕,然而 Joe Moran 在這一片喧嘩中冷靜指出不同的觀點。26 Loyd Grossman 指出,利物浦如同其他後工業城市,如何努力走出新道路。27 這些 地方觀點都帶給本研究在官方資料以及學術討論之外,更貼近當時活動環境與氣 氛,添補第一、二類資料未能著墨之觀察與描述。. 二、 個案研究與比較分析 多項研究都曾以歐洲文化首都作為個案研究對象。Jeremy Alden 與 Artur 24 25 26 27. Marion Demossier, op. cit. (2007), 52-53. Brian O’ Connell, “Lessons for Liverpool,” New Statesman (London: 2006): 41. Joe Moran, “The Big Gig Begins,” New Statesman (London: 2008): 44. Loyd Grossman, “Gateway to England,” New Statesman (London: 2004): 46. 12.

(26) Pires、Peter Sjøholt、Deffner 與 Labrianidis、以及 Pier Sacco 與 Giorgio Blessi 分別 以 2000 年的挪威伯根(Bergen)、2004 年的義大利熱那亞(Genoa)、2004 年的法國里 耳(Lille)、1997 年的希臘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ki)以及 1994 年的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說明如何以文化活動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策略。28 Carlos Balsas、García、 及 Jones 與 Wilks-Heeg 談到承辦活動對城市再生(city regeneration)的影響:Balsas 以 2001 年的葡萄牙波多(Porto)說明並不是每個城市都能以該活動成功達到城市再 生的目的;29 García 以包括格拉斯哥的三則案例分析,指出城市在承辦活動的同 時,應該設法採取綜合性策略,以求在發展經濟利益與培植當地文化間取得平衡; 30. Jones 與 Wilks-Heeg 以利物浦為例分析如何藉由承辦文化活動規劃並行銷城. 市。31 此外,承辦活動給城市帶來各個層面的影響,如 Luis C. Herrero 等、Hughes 等、以及 Richards 與 Wilson,分別闡述文化活動如何影響經濟、觀光以及城市形 象。32 活化城市生命力、重塑城市形象、復興城市文化品質、提昇觀光收益、振 興當地經濟,這些可觀的效益回應了城市為何願意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競相追 逐這個光環,然而,對於活動的核心精神似乎不多見於討論議題中。 相較於在歐洲歷史、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雅典、佛羅倫斯、巴黎,以及 聞名於都會藝文風情的阿姆斯特丹、柏林,格拉斯哥是第一個非典型文化城市舉 辦活動者,由於其善用籌辦活動的機會重新打造老舊後工業城市的新風貌而一舉 成名。因為格拉斯哥的成功,許多城市也對於爭取活動機會以進行再造都市形象、. 28. Peter Sjøholt, “Culture as a Strategic Development Device: The Role of ‘European Cities of Cultur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Bergen,”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6, no. 4 (1999): 339-47; Pier Luigi Sacco and Giorgio Tavano Blessi, “European Culture Capitals and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omparing the Genoa 2004 and Lille 2004 Cases,” Homo Oeconomicus 233, no.4 (2006): 1-31; Jeremy Alden and Artur da Rosa Pires, “Lisbon: Strategic planning for a capital city,” Cities 13, no. 1 (1996): 25-36; Alex M. Deffner & Lois Labrianidis, “Planning Culture and Time in a Mega-event: Thessaloniki as the European City of Culture in 1997,”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10, no. 3-4 (2005): 241-64. 29 Balsas, op. cit. (2004), 396-410. 30 Beatriz García, “Urban Regeneration, Arts Programming and Major Events: Glasgow 1990, Sydney 2000, and Barcelona 200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0, no. 1(2004a): 103-18. 31 Paul Jones& Stuart Wilks-Heeg, “Capitalising Culture: Liverpool 2008.” Local Economy 19, no. 4(2004): 341-60. 32 Luis César Herrero, 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ultural Events: A Case-Study of Salamanca 2002,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13, no. 1 (2006): 41-57. Richards and Wilson, op. cit. (2004), 1931-51. Hughes, Allen and Wasik, op. cit. (2003), 12-23. 13.

(27) 提昇知名度並希冀能夠改善當地經濟狀況而躍躍欲試。33 雖然不同年代的活動內 涵與主軸依據城市風格與特色而各異其趣,但是之後幾乎再未有能激起如同對「格 拉斯哥典範」(Glasgow Legacy) 如此熱烈討論的城市。34 相隔近二十年後,利物 浦在英國 14 個城市激烈競爭下獲選,並期許自己能夠超越格拉斯哥。35 兩個城市 的背景頗為相近,同樣於 19 世紀分別以重工業以及貿易港口而極盛一時,但在邁 入 20 世紀後面臨無法在經濟上成功轉型而蕭條的城市。因為早期工業發展形成藍 領文化及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使得格拉斯哥與利物浦的草根形象鮮明,企圖利用 舉辦文化活動的契機改造城市形象以及活化文化氛圍,進而期待經濟復甦的立場 十分接近。36 本文以歐洲聯盟文化活動中,持續舉辦最久的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作為研究對 象,並選擇以 1990 年的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與 2008 年歐洲文化首都利物浦, 進行個案研究,除了透過相關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架構出本文研究理論脈絡, 另外蒐集格拉斯哥與利物浦活動前、中、後的籌辦資料與報告等,進行整理、比 較與深究。為闡述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文化面向展現,除了透過對格拉斯哥與利 物浦的活動實務分析,參照歐洲聯盟文化領域及文化計畫的發展等文化實務工 作,與歐洲文化研究之學理相較論述,並考量時間因素將前述討論作延續性的脈 絡化理解,將這兩項個案分析後的結果做交相比較,促使對個案分析結果提供更 多省思觀點,並且探討英國於活動中的可能影響。 經由文獻探討分析,於文化形象方面,擬以「經濟驅力」、「社會驅力」、「政 治驅力」以及「藝文驅力」等四種影響文化形象構面之驅力,剖析個案之文化形 33. John R. Gold and Margaret M. Gold, Cities of Culture: Staging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Urban Agenda, 1851-2000 (Hants: Ashgate, 2005), 225. 34 對於一項活動舉辦成功與否,依據不同的分析工具有不同的詮釋。就歐洲聯盟資料來說,並沒 有所謂「史上最成功」的歐洲文化城市或首都等類似評論。就相關討論的論述中,也無類似前述等 如此肯定的評論,但是由於格拉斯哥的成功案例為整體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初期, 「格拉斯哥典範」 的榮銜目前僅見於格拉斯哥身上。筆者就可及的研究資料中並未看到對於其他承辦城市可與之相提 並論的評價。更多資訊可參閱 Emily Ford, “Mapping British Business”, the Times (London: 2009), p..2; Gerry Braiden, “Success? All It Took Was a Smile”, The Herald (Glasgow), p. 15; Phil Miller, “’Glasgow Was Great… We’ll Be Better’”, The Herald (Glasgow: 2008), p. 17. 35 Phil Miller, “Glasgow was great … we’ll be better,” in The Herald (Glasgow), January 11, 2008, p. 17. 36 John R. Gold and Margaret M. Gold, Cities of Culture: Staging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Urban Agenda, 1851-2000 (Hants: Ashgate, 2005), 225-26. 14.

(28) 象,說明不同的作用力如何生成、互動與影響文化形象的產生。於歐洲認同方面, 擬以「文化整合工程」 、 「公民共同參與」 、 「政治結構歷程」以及「共同歷史遺產」 等四種論述檢視活動中的歐洲認同層面;最後說明活動文化形象如何與歐洲認同 論述相呼應的可能性。.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壹、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範疇,擬訂研究架構如下頁圖 1-1 所示。茲將本文研究架 構說明如下。 歐洲聯盟、會員國與承辦城市乃發起、組織與形成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三要 機構。歐盟文化活動發展與建構歐洲認同之密切關聯已於諸多歐洲認同之研究中 引發熱切討論,例如 Cris Shore 的著作與 Marion Demossier 的編著中,雖然對於歐 洲認同之內涵各有見解,然而當代多數學者認為,歐洲文化活動之推動與歐盟嘗 試藉由文化等貼近人民生活的方式促進歐洲認同共識之建構多所關連。會員國於 其國內舉辦選拔過程之立場探究,本文將之視為會員國對於歐洲認同理解方式之 展現。藉由兩座城市同屬英國,而舉辦時間相距近二十年之背景,觀察會員國於 活動文化面向呈現之可能影響作用,以期對於研究議題的探討更完善的理解與說 明。承辦城市鑒於歐盟對於活動精神的要求與自身文化襲產特色,將透過活動的 內容呈現實踐對於歐洲文化與歐洲認同的想像。 除了前人對於研究議題之論述,本文透過兩座個案城市承辦活動之分析探 討,嘗試將研究理論與活動實踐之脈絡作相互驗證。透過蒐集 1990 年的格拉斯哥 與 2008 年的利物浦之興辦歷程,自活動前申請與企劃,活動中之文宣與項目,以 及活動後之檢討報告等資料蒐集,分析兩個個案之歐洲文化形象,包括誰所打造 的文化形象、包含哪些文化要素以及如何操作這些要素等。經由文獻探討可發現, 15.

(29) 「經濟驅力」、「社會驅力」、「藝文驅力」與「政治驅力」等四項為構成文化形象 的主要作用力,以此架構解讀歐洲文化首都活動實務,並深入探討內隱於活動文 化面向之歐洲認同。 根據相關研究以及個案分析的相互驗證,歐洲認同內涵的呈現乃諸多因素的 之總合,包括歷史遺產傳承思維、文化工程整合進度、政治結構變遷與隨著歐洲 整合腳步而日趨緊密的歐洲公民參與之共識影響。這些因素在不同區域、國家、 或城市,受到前述影響力的相互作用,而在不同時間或地點表現出此強彼弱、互 為消長的歐洲認同內涵。. 歐洲 聯盟. 歐洲文化首都實務分析 文化 形象. 政治 驅力. 藝文 驅力 歷史 遺產. 社會 驅力. 歐洲 認同. 公民 參與. 政治 結構 文化 整合 經濟 驅力. 承辦 城市. 會員國. 圖 1-1:研究架構 16.

(30) 貳、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除了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工具,包括範圍、方法與架構等,說明研究動 機與發問,解釋研究架構之形成,以及如何進行研究之方法,其他各章架構如下 圖 1-2 所示。 第二章回顧相關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論述之學術研究。首先釐清文化形象範 疇,歸納出影響文化形象生成的四種作用力,並且探討形象與認同之關係。相關 研究顯示,形象之體現乃為創造出認同的存在,而認同的存在與否以及存在程度 又影響著形象內涵的展現。再者,研析歐洲認同之理論。本文將多項歐洲認同理 論大致分為四個方向進而探究之。一類是將歐洲認同視為歐洲共同所擁有的歷史 遺產之自然結果。二類則可以歐盟作為此類代表:試圖透過各項文化舉措,促進 交流並鼓勵於多樣化的歐洲文化中找出彼此的連結與共通點。三類乃是觀察歐洲 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論述,此類研究將歐洲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是否 和諧視為歐洲整合工程是否能夠繼續前進的要點。最後一類研究則是以公民共同 參與進而產生歐洲認同之可能。 本文第三、四章以 1990 年的歐洲文化城市格拉斯哥,以及 2008 年的歐洲文 化首都利物浦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蒐集、研讀與解構活動前的籌畫、活動中的 實踐與活動後的檢討報告,體現歐洲文化首都活動之文化形象內涵與歐洲認同分 析。最後,第五章的比較與分析乃將個案研究結果與先前的文獻分析,統整後加 以討論,並於第六章提出本文的研究結論與建議。. 17.

(31) 研究發問與目的 初步文獻回顧 蒐集相關資料. 學術研究. 官方文件. 報章雜誌. 研究主題與範疇界定 文獻回顧. 歐洲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範疇 ◇四種文化形象驅力: 經濟、藝文、社會、政治. 歐洲認同 歷史文化襲產 文化整合工程 政治結構歷程 公民共同參與. ◇ ◇ ◇ ◇. 歐洲聯盟與歐洲認同 ◇歐洲認同的重要性 ◇歐盟文化計畫發展 ◇歐洲文化首都活動. 建立研究架構 個案探討與比較 城市背景. 申辦過程. 主題與目標. 活動內容. 文化形象與歐洲 認同理論探討. 歐洲文化首都 文化形象分析. 歐洲文化首都 歐洲認同體現. 歐洲文化首都形象 與認同實務分析. 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四章 圖 1-2:研究流程 18. 第五章. 第六章.

(32) 第二章 文化形象與歐洲認同 第一節. 文化形象. 壹、文化形象範疇 關於形象的探討分見於許多不同的領域,如心理學、地理學、觀光學、市場 行銷研究、文學評析及文化研究等,都對形象議題有不同焦點的探究。Alex Deffner 和 Theodore Metaxas 引用 Kotler et al 的定義表示,形象(image)是人們對於一地的 信仰、觀點、印象之總合,因此對於某種主題的形象描述往往因人而異。1 形象作 為一種綜合性的感知述敘,應用在不同領域產生不同組合,例如說明個體表現於 外的個人形象、探討旅遊地點的目的地意象(images of destination)、研究商品符號 的品牌形象、各國展現在國際上的國家形象等,然而,比較這些不同領域所研析 的形象,仍可歸納出關於「形象」的共通性特質。 Mary J. Hatch 與 Majken Schultz 以行銷研究的觀點討論組織形象(organizational image)於市場定位的重要性,按其討論可從中收束出下列四項要點:一,形象是一 種感知造成(sense-making)的心理圖像;二,形象可以是組織內部認為或期待外界 看待組織的方式,然而不一定等同於外界對於組織的印象,因此根據描述形象者 的立場,對同一目標之形象描述很可能出現差異;三,形象經常是被組織中的少 數人/精英階層有意識地「創造」 ,期能以之吸引或影響外界對其的觀感,而並非傴 止於「表達」或「展現」整體內部的態度與想法;四,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形象 的成形,例如外界與組織產生互動後,形象的創造或感知也可能隨之改變。2 從探 討地方概念的角度,王志弘認為地方意象(place image)的形塑乃為了特定地域意義. 1. Alex Deffner& Theodore Metaxas, Shaping the vision, the identity and the cultural image of European places. 45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3-27 August 2005,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Land Use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a Sustainable Network Society,” p. 4-5. 2 Mary Jo Hatch and Majken Schultz,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dentity and Imag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1, no. 5/6 (1997): 357-8. 19.

(33) (locality meaning)的建構,是一種「對該目標的想像和呈現」。他解釋,「地方意象 是再現體制的產物,可以細分為再現內容(主題或象徵)和再現形式(敘事構造)。鑲 對在(跨)地域社會過程裡的各種歷史行動者中的特殊群體(各級政府、教育單位、 社區組織、私人公司等),各自掌握了其產製和流通地方意象的再現體制;而這個 再現體制又是地域功能和形式之社會產生機制與過程的一環,導引和詮釋著配合 地域發展計畫的地域意義」 。3 如果將地方/城市作為主體,大眾為客體,那麼形象 不傴是客體的所見所聞,這見聞並隨著客體的主觀經驗而加工想像後,組成對主 體的「形象」之內涵。然而,一地之形象並非總是固定不變,例如王俐容探討都 市發展處於全球化的壓力下如何以文化之力自我定位與超越: 「如法國巴黎致力維 持其世界時裝與文化中心的形象,德國的法蘭克福強化自己『歐洲金融之都』的 姿態,以及英國劍橋利用歷史悠久的大學形象發展生物科技… 全球化的壓力傶生 了都市形象的重建,每個都市在全球化均質的背景下,面臨如何自我建構的焦慮, 如何以強而有力的意義形象勝出,文化藝術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行銷手段」。4 Jerry C. Y. Liu 分析 2009 年高雄市舉辦世界運動會之文化形象時曾指出,高雄 市由於發展過程中因為重工業形象深植人心,曾被貼上「文化沙漠」的標籤。但 是舉辦世界運動會則提供這個城市重新檢視自身城市文化特色與未來文化願景之 契機。Liu 對於高雄市在世界運動會中的表現勾勒出六項文化形象元素:「現代城 市文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 、 「全球世界觀」與「台灣國家文化自覺」 、以及 「創意都會文化展現」與「在地文化實踐」 ,分別象徵「現代 / 歷史」 、 「全球 / 民 族」 、 「都會創意 / 內化在地 」等三方主題軸,這些文化形象元素包含了高雄市的 自我觀感以及未來願景。在「現代 / 歷史」的主題軸上,高雄除了以嶄新的硬體 以及便捷的交通幹道展現其藉由世運會活動站上世界城市舞台的決心,同時也驕 傲展示在地的經歷殖民與多種文化洗浸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顯然地,大型運動. 3. 王志弘, 「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 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8 (2005): 頁 141、143。 4 王俐容, 「全球化下的都市文化政策與發展:以高雄市『海洋城市』的建構為例」 。國家與社會 創 刊號(2006):頁 133-135。 20.

(34) 賽事不單傴展現出運動家精神。在開幕典禮上,高雄世運團隊更設計各色充滿台 灣風情的節目饗宴遠道而來的各國運動員與觀眾; 「全球世界觀」與「台灣國家文 化自覺」元素同陳於活動現場。最末,以城市光廊為經典例子,結合燈光、水井、 山色、音樂以及藝文活動等,構築出高雄都會創意的時尚形象。在地特色有的容 易呈現,例如夜市小吃,但是台灣人文精神,例如熱情與勤奮等卻不容易直接觸 及。在高雄世運會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六項文化形象要素,如同 Liu 在文中所提問 的,這些文化形象是否忠實地表現了在地的樣貌?還是再現了官方的期待?5 哪些 元素被囊括,哪些形象不被看見?而誰又決定這些要素的呈現?文化形象不傴是 文化展演,更可能是包裝了政治與社會議題,甚至經濟訴求後的綜合表現。 全球 全球世界 主義. 現代 現代城市 文化建設. 創意/ 都會 創意都會 文化展現. 2009 年 高雄世運會 歷史文化 遺產. 在地文化 實踐 根殖/ 在地. 台灣民族 文化意識. 歷史. 民族 圖 2-1:高雄世界運動會以及都市文化形象分析 資料來源:Jerry C. Y. Liu, Global City and Glocal Cultural Image: 2009 Kaohsiung World Games as a Mega-event, paper delivered in the 2008 ChunCheon International Leisure Symposiu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本研究翻譯。 5. Jerry C. Y. Liu, Global City and Glocal Cultural Image: 2009 Kaohsiung World Games as a Mega-event, paper delivered in the 2008 ChunCheon International Leisure Symposium, p. 4.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MF 為 協助蒙國國際收 支平衡,透過「緊 急貸款計畫( Rapid Financial Instrument) 」批准 7,400 萬歐元提供蒙國優惠融資。... 2007 年與中歐國家

that study in the past, sum up, interconnected system produce, influence the intersection of industrial area and future testing amount of ' economic and regional de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ƒ Persistent Connections (HTTP 1.1):HTTP 1.1改進 了HTTP 1.0 的缺點,藉由PersistentConnections減 少TCP connections,以增加WEB Server

歐盟於 8 日表示,每當歐洲男性賺進一歐元時,女性從事同樣的工作僅能賺進 0.86 歐元,為了消除女性與男性的薪資落差,歐洲國家訂定 11 月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歷史科課程綱要 (1996) 歷史科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稿).

英國為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Economic Area EEA)成員之 一,亦是國際標準組織之會員,其國家標準 BS 5750 即引自 ISO 9000 系列,而歐洲共同市場之品質管理標準 EN 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