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之影響研究-以「農民權」之推動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之影響研究-以「農民權」之推動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 碩士論文.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之影響研究以「農民權」之推動為例. 研究生:黃琳筠 Huang, Lin-yun 指導教授:李河清 博士 Advisor: Ho-Ching Lee, Ph.D..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July, 2016.

(2) 摘要 自 20 世紀末期以來,一連串跨國社會運動興起,公民運動團體逐漸成為跨 國行為者的重要行為者之一,世界各地處於相同處境之公民運動團體開始進行跨 國串連,於此同時,許多原本專注於發展議題的倡議團體,開始將更多目光放於 人權議題的倡議上,改以爭取「新人權」作為倡議目標,並試圖影響重要的國際 組織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 UNHRC)或聯合國 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of the United Nations)等,試圖改 變國際組織在全球性的議題設定,本論文以學界目前對非政府組織對國際環境談. 政 治 大 Via Campesina)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所倡議的新人權「農民權」為分析個案,以 立 判政治的影響為分析架構,並選擇主要由全球性的農民運動團體「農民之路」 (La. ‧. ‧ 國. 學. 探討跨國倡議團體對影響國際組織政策產出的成效。.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n U. v.

(3) 謝辭 從開始寫論文的 2012 年到 2016 年,歷經了四年的探索、更動題目、自我懷 疑、掙扎,2013 年開始全職工作後,夾在工作與完成論文的壓力中,我曾無數次 想放棄,每當想放棄時,我會幻想論文已經完成,我正在感謝這一路走來的點點 滴滴的那一刻,就會讓我又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沒想到現在也真的來到寫謝詞 的這一天。. 治 政 大 總適時在研究方向上給我精準的提醒,也一路鼓勵我走到最後,老師亦師亦友, 立 不但在學術上給予指導,平常也給予我許多生活上的建議,也感謝口試委員會的. 首先要謝謝指導老師李河清教授,給我很大的空間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題目,. ‧ 國. 學. 盧業中和林子倫老師,給我許多論文修改上的珍貴建議;這本論文能完成,也要 深深感謝外交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的長官和同事們的支持,謝謝曹司長,總. ‧. 是不斷鼓勵我絕不能放棄,為了讓我能專心寫論文,在司裡今年連續承辦專案及. sit. y. Nat. 各種業務的巨大壓力下,讓我非常奢侈地放了好幾週的假,給了我非常寶貴的一. io. er. 段專注時光,同事、朋友和家人,常常在我最難過的時候,給我溫暖的支持和鼓 勵,現在想起來,都感到這本論文能夠完成,實在是聚集了許許多多人的心意,. n. al. Ch. 我何其有幸,能在大家給我的祝福中一路前進。. engchi. i n U. v. 完成論文,我可以說我終於完成了這個階段性的任務,接下來的人生中,一 定還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我不會忘記這份心意,也會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放 棄,要堅持下去,最後終會迎來甜美的果實! 琳筠 2016/8/29 寫於離校前夕. 2.

(4) 目 次 摘要…………………………………………………………………………………………………………………………1 謝辭…………………………………………………………………………………………………………………………2 目次…………………………………………………………….………………………………….……………………….3 圖表目錄………………………………………………………………………………………….…………….….……5 中英文專有名詞對照表………………………………….………………………….…………………………..6 第一章. 緒論………………………………………………………………………….……..……………………….9.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9.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個案選擇………………………………………….………………………19. 第四節. 第二章. 學. 第五節.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22 立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25 論文架構………………………………………………………………………………….…26. 文獻回顧…………………………………………………………………………………………………27. ‧. 第一節. 跨國倡議網絡研究……………………………………………………………………..27. Nat. 第三節. 農民權跨國倡議網絡產生的背景………………….…………………………..45. 第四節. 跨國倡議團體農民之路的策略和集體認同…..…………………………..55. sit. er. al. n. 第三章. y.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影響分析架…………………….…………38. io.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v. 跨國倡議運動對「農民權」的倡議………………………………………………………62. 第一節. 主要倡議團體介紹……………………………………………………………………..62. 第二節. 何謂「糧食主權」?………………………………………………………………….68. 第三節. 從糧食主權到農民權概念的轉變………………………………………………75. 第四章. 個案分析:以「農民權」為例………………………………………………………….….83. 第一節.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農民權」宣言推動過程……………………….….83. 第二節. 倡議團體參與情形………………………………………………………………….….90 3.

(5) 第三節 第五章. 倡議團體目標達成情形…………………………………………………………..…96. 結論………………………………………………………………………………………………………1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3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08. 參考文獻……………………………………………………….………………………………………..……………109 附錄 1 “Declaration of rights of peasants- woman and men” 附錄 2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peasants and other people working in rural area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6) 圖表目錄 圖 圖 2-1 跨國倡議網絡迴力鏢模型(Boomerang Model)………………………………………28 圖 2-2 跨國倡議網絡策略分類……………………………………………………………………………..32 圖 2-3 農民權運動跨國倡議網絡的迴力鏢模型……………………………………………………35. 表. 政 治 大. 表 1-1 糧食建制分期三階段………………………………………………………………………………….13. 立. 表 1-2 訪談對象……………………………………………………………………………………………………24. ‧ 國. 學. 表 2-1 倡議團體對國際環境談判政治影響的分析架構………………………………………42 表 3-1 農民之路發起者之一 Paul Nicholson 對農民之路發展所做的分期…………64. ‧. 表 4-1 推動農民權宣言大事年表…………………………………………………………………………88. y. Nat. 表 5-1 農民權倡議團體參與情形……………………………………………………………………….105. n. al. er. io. sit. 表 5-2 農民權倡議目標達成情形……………………………………………………………….……….106. Ch. engchi. 5. i n U. v.

(7) 中英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原文名稱. 中文名稱. Agenda 30 Agro-Industrial Complex alter globalist movement Basque Farmer’s Union Boomerang Model Centre Europe-Tiers Monde, CETIM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CBOs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Declaration of Rights of Peasants-Women and Me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peasants and other people working in rural area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CO) of the United Nations Federation of Indonesian Peasants’ Union, FSPI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Food miles Food Regime Food Security Food Sovereignty Foodfirst Information and Active Network, FIAN International Geneva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and Human Rights Global 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Alliance Global Covil Society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GRO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ICC(of LA Via Campesina)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 2030 發展議程 農產工業複合制 另類全球化運動 巴斯克農民聯盟 迴力鏢模型 歐洲與第三世界中心 社群組織 反事實分析 農民權利宣言─婦女與男子. 政 治 農民權及鄉村工作者權利 大 宣言 印尼農民聯盟. n. y. sit. er. io. 聯合國糧農組織 食物哩程 糧食建制 糧食安全 糧食主權 糧食第一信息及行動網. ‧. Nat. al. 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 學. ‧ 國. 立. 備註. v i n Ch 日內瓦國際人道法與人權 e n g 學院 chi U. 6. 氣候智慧型農業聯盟 全球公民社會 草根組織 移駐勞工及其家屬權利保 護國際公約 (農民之路的)國際協作委 員會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 公約.

(8)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ranizations, INGOs International Planning Committee for Food Sovereignty, IPC La Via Campesina Landless Peasants Movements, MST Managua Declaratio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National Farmers Union of Canada New Rights Advocac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Peasants National Union, UNAC Process tracing Right to food Rights Master Frame Social Movements Groups, SMGs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 SAP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Transnational Advocacy Groups, TAGs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 T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MSOs Unión Nacional de Agricultores y Ganaderos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糧食主權國際計畫委員會. y. sit. er. n. Ch. ‧. io. 農民之路 巴西無地農民運動 馬納瓜宣言 千禧年發展目標 加拿大國家農民聯盟 新人權倡議 非政府組織 農民國家聯盟 過程追蹤 食物權 人權議題框架 社會運動團體 結構調整計畫 永續發展目標 世界人權宣言. 學. Nat. al. 國際貨幣組織 國際非政府組織. 政 治 大. ‧ 國. 立.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 公約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engchi. 7. i n U. v. 跨國倡議團體 跨國倡議網絡 跨國公司 跨國社會運動 全國農牧會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地球母親世界權利宣言 聯合國社會發展問題研究.

(9) Social Development, UNRISD World Bank World Food Summit World People’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 World Social Forum, WS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立. 所 世界銀行 世界糧食高峰會 世界人民氣候變遷暨地球 母親權利會議 世界社會論壇 世界貿易組織.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隨著全球化腳步的加快,人們生活的空間感逐漸從地方和國家場域,擴大到 了全球場域,人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包含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受到全球化 的影響。近年來,跨國問題或全球性問題發生的情形越見普遍,如全球氣候變遷、 跨國移民、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糧食危機、能源危機、食品安全、全球公共衛 生等,這些問題往往是現代國際體系中單一主權國家沒有能力獨立解決的,必須. 政 治 大. 仰賴國家間所建立的政府間組織,隨著眾多國際組織及國際規範的出現,主權國. 立. 家的權力被種種有形及無形的規範逐漸限縮,並且必須交出部分的主權權力給現. ‧ 國. 學. 代國際政治體制中的國際組織,交由國際間新的制度建立者來安排。 由於傳統國家統治者握有最後決定權的情況逐漸改變,原本只需處理國內議. ‧. 題,專心與「國家」這個行為者主體互動和對話的社會運動者,也因應這些跨國. sit. y. Nat. 性的議題,運動之間的跨國接觸隨之密切起來,國際政府組織的產生又有利催生. io. er. 跨國社運組織(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MSOs)專責處理超 國家(supranational)層次的行動,各國運動者也了解到,唯有靠跨國層次的合. n. al. Ch. i n U. v. 作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展開了跨國社會運動的串連,試圖連結其他具有相似關切. engchi. 的外國運動者,將影響力跨出自身國界,尋求力量的最大化(苗延威譯,2002)。 因此產生了「全球公民社會」這個活動空間,將原本在國家內競爭、談判及對抗 的各種團體及組織的運動者,提昇至國際層次。 「全球公民社會」(Global Civil Society)一詞於過去數十年間快速成為新興 詞彙,許多學者在文獻中廣泛運用這個詞彙,但眾人對其內容之理解和想像亦各 有不同。有人將它視為反對全球資本主義擴張的一股勢力;有人將它視為推廣民 主和國家發展的必要要件:如眾多的專業協會、消費者組織以及利益團體;也有 9.

(11) 人認為此詞指稱的只是現今公民社會裡更加緊密的連結現象:如網路連結、倡議 網絡、環境和人權運動、交換學生以及全球媒體等(Anheier, 2001)。 學者 Ikenberry 曾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中針對全球公民社會之 意涵作出以下詮釋:「全球公民社會指涉那些跨越國界活動或超越政府掌握的群 體之集合(“Global civil society" refers to the vast assemblage of groups operating across borders and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s)(Ikenberry, 2003)。」 儘管公民社會是一個現代詞彙,其起源卻可追溯至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早期思想家們將公民社會與國家(state)畫上等號,並未做出區隔,直到 19 世. 政 治 大 Hegel)將公民社會定義為介於國家及家庭之間的場域,到了 20 世紀,這樣的概 立 紀,公民社會的概念才開始與國家產生區隔,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 國. 及政治辯論。. 學. 念又被縮小為家庭、市場和國家以外的場域,此一場域包含了文化、意識型態以. ‧. 公民社會是在個人的合意(授權)下所產生的具有一套規則的社會,可說這 是一套社會契約。換言之,公民社會是個人藉以與政治或經濟中樞在某些議題上. y. Nat. sit. 談判或對抗的過程。(Kaldor, 2003),公民社會指的是落於國家直接控制之外的. n. al. er. io. 私人與公共領域的關係與對話,同時也是進行社會運動的場域。. Ch. i n U. v. 由全球公民社會所指涉的涵義,我們可了解這個概念包含了三個部分(Florini,. engchi. 2000:7):一、它所指的團體必須是非政府或非營利的私人組織;二、它必須包含 跨越國界的組織聯盟;三、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 對社會運動者(activist)來說,公民社會並不代表要縮減國家的力量,而是 要加強政治機構的靈敏度,也是關於民主政治的激化以及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 例如對東歐及拉丁美洲的運動者而言,擁有公民社會指的是擁有「活躍的公民權」 (active citizenship),指他們有機會在正式的政治圈外自行組織產生並擴展他們 參與公眾事務權利的空間,並在此空間中對與其切身相關的事務產生影響力並可 10.

(12) 對國家施壓。當我們將此概念提昇至全球層次後,公民所想要施加影響力及壓力 的機構就成為了那些全球性的國際組織(Global Civil Society Yearbook, 2001)。 對於前述當代國際政治的變化,政治社會學理論學者開始試圖衡量和了解跨 國倡議網絡中的非政府組織國家行為者的運動成果,例如:當代社會運動可以影 響何種國際組織?影響力又有多大?國家、市場和大眾傳播媒體如何影響社會運 動?跨國倡議團體帶來何種改變?是否有可能以系統性的方式去分析跨國倡議 團體對國際組織帶來的影響並找出普遍性的規則? 故事場景拉到 2010 年的墨西哥坎昆(Cancún),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政 治 大 約國大會正在這裡舉行,各國代表團官員穿著西裝,紛紛帶著自己關注的議題而 立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十六屆締. ‧ 國. 學. 來,南北國家為了達成減排、調適等種種共識在會場內穿梭,在此同時,會場外 也一樣熱鬧,來自各國關心環境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和跨國社會運動團體集結在場. ‧. 外,高聲捍衛氣候正義。. 當時剛進研究所的我,隨著老師和同學,一起到墨西哥坎昆大會的現場參加. y. Nat. sit. 相關座談,並近距離觀察現場公民團體的遊行活動,遊行的現場五花八門,所有. al. n. 1. er. io. 的社會運動團體都趁這段時間在坎昆盡其所能的宣揚自己的主張,其中農民之路. i n U. v. (La Via Campesina)這個社會運動,在一開始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們的活. Ch. engchi. 動場地旗幟鮮明,大批帶著綠色棒球帽和黃色領巾的拉美農民聚集在一起,向與 會者發送資料,在活動場地中央還設置了講台,隨時都歡迎與會者上台激昂高亢 地發表言論,臺下四五個口譯箱以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語言在現場同步口譯, 他們高喊著「氣候正義」、「糧食主權」的各種口號,臉上充滿激動的神色。 被那一幕震撼的我對這個團體充滿好奇,農民和氣候變遷的關係是什麼?為 1. La Via Campesina 為西班牙文的 The Peasant Way,最初的社會運動發源地在拉丁美洲,後來亦. 串連起北方國家及其他南方國家有相同處境的小農,亦有人翻譯為農民大道。 11.

(13) 什麼他們出現在這裡?為什麼他們有這麼強的集結動員能力?他們想要表達什 麼?他們想要爭取的是什麼?這個跨國社會運動是怎麼形成的?這些跨國的行 動對實際的議題究竟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如何衡量他們的影響?又怎樣去理解 並回應他們的要求? 糧食、農業和農民,和土地緊緊相繫的的這些名詞,隨著全球化和科技的發 展,不再只是單一國家的國內議題,由於資訊的傳遞跨越國界,土地和糧食不只 受到國內政策影響,也成為全球行為者所關注的重要資源,跨國公司在全世界各 地投資、建立大規模單一作物農場、研發基因改造食品,大量進出口農產品,徹. 政 治 大 和冷藏技術的發達,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樣貌變得越來越多樣,人們的選擇變多也 立 變便宜了,但也有人開始懷疑,生活中與土地和糧食的連結是否越來越薄弱?從 底改變了人類過去在農業社會中與土地建立的文化和經濟關係,透過便利的運輸. ‧ 國. 學. 2011 年至今一連串的塑化劑、黑心油等食品安全風暴,大眾除了質疑相關單位 把關的疑慮外,這些事件也提醒著我們,隨著食品產業化、全球貿易化的普及,. ‧. 我們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多樣,來自四面八方,我們的選擇變多了,餐桌上不再. sit. y. Nat. 只出現在地的當令食材,也因為難以確認提供食品的對象為誰,再加上大量的跨. io. er. 國食品貿易及加工食品出現,人們漸漸難以掌握自己所吃的食物的原本形貌,也 不知道食物是否由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栽種而來,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產出。也就是. al. n. v i n 說,在全球貿易的供應鏈中,人們不清楚自己的食物從何而來,製造流程是否安 Ch engchi U 心妥當。 糧食體系是如何發展到當今的情形呢?鑒於糧食在世界市場上流動的速度. 和巨大數量,要討論現今的糧食體系,我們不得不從全球化的角度觀看,從 80 年代起,就有學者以全球建制觀點開始討論糧食在世界市場中的流動。 糧食建制(Food regime)的概念最早在 1987 年由 Harriet Friedmann 和 Philip McMichael 提出,討論的是糧食流通在世界糧食體系中所代表的國際政治經濟意 涵,此論述受到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結構分析觀點的影響,透過結構性的理解 12.

(14) 去看待農業和糧食在不同時空的資本積累中的角色。Friedmann 所歸納出的糧食 建制三階段如下:2 表 1-1 糧食建制三階段分期 年代分期 1870─1930. 發展情形 歐洲從殖民地輸入熱帶作物以及基礎的穀類和家畜,這些糧食 供給了歐洲新興的工業階級,並使得英國「世界工場」 (workshop of the world)的名聲得以受到保證。. 1950─1970. 1.. 政 治 大 國生產過剩的農產品送到其在冷戰時期的盟國,透過這樣 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把糧食輸出視為戰略,將本. ‧ 國. 學. 的方式,這些和美國結為盟友的「特定」第三世界國家的 工業,受到美國經濟援助的鼓舞而得以發展,美國也以此. 2.. ‧. 方式保證盟國對反共意識型態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忠誠。 國際間政府開發援助開始蓬勃發展,國家發展概念也應運. y. Nat. sit. 而生,戰後的非殖民地化(decolonization)和「發展計畫」. al. n. v i n Ch 在全球農業市場中的勞力分工逐漸形成跨國商品網絡。 engchi U 展模型普遍化(universalized)。. 3. 1980 迄今. 1.. er. io. (development project)同時進行,發展的概念讓國家的發. 第二階段的結果加深,跨國供給網路不再只限於作物,也 開始涉足動物性產品, 「超市革命」興起,超市可以提供來 自任何地方的任何食物,使得許多在地小農開始無法與大 型超市競爭,小農生計越見困難。. 2.. 2. 人類意識到自身對環境資源的過度掠奪,開始重視氣候暖. McMichael, Philip. A food regime genealogy.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09 May p.37-41. 13.

(15) 化及碳排放議題,為了減少食物在跨國運輸過程中所消耗 的大量石化能源,提出「食物哩程」 (food miles)的概念。 3.. 人們開始省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跨國公 司大規模的食品和加工生產型態、過度商品化的農業、過 度消耗的能源,使得許多反省的社會運動出現,如糧食主 權 、 慢 食 運 動 、 社 區 支 持 農 業 ( community-based agrilculture)等,小規模生產者希望透過民主、生態和平 等訴求來奠定他們的社會基礎。. 政 治 大 這些歷史發展的積累使我們現今的糧食體系脫離了過去仰賴在地農業生產 立.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彙整. 的機制,而逐漸往幾個特定的方向發展,學者認為在全球化的糧食體系運作中有. ‧ 國. 學. 以下三種現象:一、農(牧)業受制於工業以及整合到工業化的過程,稱為「農. ‧. 產工業複合制」(agro-industrial complex)。二、跨國(食品)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的勢力龐大,形成市場上的寡佔力量,控制糧食的生產及流. Nat. sit. y. 向。三、生命科學介入食物生產。3. n. al. er. io. 第一種現象:「農產工業複合制」。主要在描述福特主義的生產方式被應用. v. 到農牧業上的情形,4這樣的現象使得高額資本成為競爭的重要要素,小規模種. Ch. engchi. i n U. 植的農夫難以競爭,重要的農業用地、資產和資源漸漸被收納到大地主、農企業 3. 江素慧,(2011)。全球食物體系與人類健康暨公衛危機之關連:分析架構建立之初探,全球. 政治評論,35,頁 81-110。 4. 福特主義(Fordism)一詞最早起源於安東尼奧·葛蘭西。在農業上的使用則是「以巨大的機器. 代替人工勞力,大規模的試驗與栽種以降低大自然的不確定性,農業化學取代鋤草,飼育場代替 牧場,大規模的單一栽種取代小耕地、以石化燃料驅動農機及各種機器。」請參考 Tim Lang and Michael Heasman, (2007). Food Wars: The Global Battle for Mouths, Minds and Markets, London: Earthscan, p.137. 14.

(16) 以及大型公司手中。5近年來在氣候變遷與人權理論層次中,學者也提出了對農 作物過度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r commoditization)問題的反省,農作物商品 化所要抨擊的正是太過偏向農作物作為市場上標的(target)交換的角色,卻忽 略了人類之所以發展農業,進而生產作物的本質是要「使用/食用」它們,而不 是要去交換它們(李河清、譚偉恩,2012)。 第二種現象:跨國企業控制糧食的生產及流向。世界糧食資源的寡佔現象, 是奠基在農企業的快速發展上,使得資源和權力快速集中。關於這一點,《糧食 戰爭》作者 Raj Patel 以沙漏來比喻糧食體系的參與者和權力集中的情形,沙漏的. 政 治 大 的食物,中間只能通過細細的通道送到消費者面前,由於掌控通路將食物配送到 立 世界各個角落需要大量資本,包含長途運輸、加工、物流等,這細細的通路只由 兩端是為數眾多的生產者(農民、漁民等)和消費者,頂端的生產者所生產出來. ‧ 國. 學. 少數有鉅額資本的跨國企業買主和賣主掌控,因此在國際糧食配送市場,是由食 品公司來決定消費者面前的商品架會出現哪些食物,作者進一步認為,這些公司. ‧. 擁有雙重的權力,既可以控制生產者,也可以控制消費者。6. y. Nat. sit. 第三種現象:生命科學介入食物生產。指的是將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 n. al. er. io. 和生命科學(life science)介入食物生產過程,大眾最普遍認知的第三種現象的. i n U. v. 形式就是基因改造作物,其中的利潤高昂,這些公司掌控種子也掌控食物開發和. Ch. engchi. 生產的未來,著名的跨國公司孟山都(Monsanto)最常被提出作為代表。 長期關注飢餓與貧窮的作家安娜‧拉佩曾說:「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在為. 5. Michael Winfuhr and Jennie Jonsén, (2005). Food Sovereignty: Toward democracy in localized food. systems, FIAN. ITDG Publishing - working paper. p.8. 6. 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譯)(2009)。糧食戰爭(原作者:Raj Patel)。臺北市:高寶國際出 版。(原著出版年:2008),頁37-40。 15.

(17) 你想要的世界投票。」7,我們在每次購買時所作出的選擇,都決定是否要支持 這項產品或食品背後產出的價值觀和運作方式,例如我們決定直接向在地農民購 買食品,就等於支持在地的小農農業,他們才有機會生存下去,也就是說,我們 買的東西決定了市場如何運作,農業如何發展,當地農民如何生存,決定了什麼 樣的農業方式可以繼續存續下去,同樣地,也決定了這個世界的重要自然資源(土 地、淡水、森林、海洋)如何被運用和分配。因此,糧食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也 決定了人和土地的關係如何聯繫。 因此,1996 年,農民之路在第二次國際大會中,由各國農民代表共同提出. 政 治 大 世界各地活躍的社會運動,使越來越多人關注糧食主權議題,他們並結合許多倡 立 議者和學者積極投入建構理論架構及內容,使得這樣的概念逐漸受到國際發展領 了「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概念,8這雖是新概念,但由於農民之路在. ‧ 國. 學. 域的相關研究和一般大眾注意,例如反對農產品的過度商品化,反對基因改造作 物、反對申請種子專利權的運動、保障農民對土地權利的運動,都可視為糧食主. ‧. 權主張的一環。. y. Nat. sit. 除了在地的抗爭,並關注世界各地的小農永續發展和氣候暖化議題,2009. er. io. 年,農民之路採取了一個新策略,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s Human. al. v i n Ch 體,積極推動產出《農民權宣言》,從積極建構糧食主權概念,進而為農民進一 engchi U n. Rights Council)提出了《農民權宣言》草案,並協同其他擁有相似理念的倡議團. 步爭取新的人權。. 對農民之路而言,挑戰有以下幾項:一、如何有效地去影響不同的國際政府 間機構在土地改革上的政策,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國際發展署(UNDP)、 歐盟執委會和歐洲議會等,這些組織都是由擁有不同議程和不同目標的內部行為. 7. 安娜‧拉佩,陳正芬譯,《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8. 另一譯為食物主權。 16.

(18) 者所組成。二、如何同時在全球、國家以及地方層次採取集體行動。( Borras, 2004)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以代表農民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團體,事實上,農民之路 的會員組織異質性相當高,包含了各大洲在經濟、文化和意識型態上都相當不同 的團體:從印尼的印尼農民聯盟(Federation of Indonesian Peasants’ Union, FSPI) 的稻農到加拿大國家農民聯盟(National Farmers’ Union, NFU)的小農;從莫三 比克的農民國家聯盟(Peasants National Union, UNAC)的自耕農到西班牙安達魯 西亞的農場工人;從玻利維亞的可可農到歐洲的家庭農業;從美國佛蒙特州的有 機農業者到加勒比海的農民聯盟,也因此農民之路一直試圖尋求擴大自身的包容. 政 治 大 Borras 認為對農民之路而言,要將其異 本身曾參與過農民之路運動的學者 立. 性以提升對這些團體實際的代表性。. ‧ 國. 學. 質性高的會員結盟起來有兩大主要挑戰,其一是如何具整體性地去代表其擁護者 這些多元的、有時甚至是彼此衝突的利益,其二則是維持會員組織對農民之路的. ‧. 信賴,並始終保持初衷,這樣的代表性是在不斷的談判、協調和互動中所取得的 動態平衡(Borras, 2004)。正如 Desmarais 所提出的:「農民之路的成功正是在. y. Nat. sit. 於─他們用了極大的努力及細心呵護─去維持擁有不同利益的會員組織之間的平. er. io. 衡,農民之路需要處理性別、種族、階級、文化以及南北關係等,這些都會造成. al. v i n Ch 取農民權利策略的原因,為了盡可能消弭團體中階級、族群、文化等異質性的差 engchi U n. 分歧。」(Desmarais, 2003)這可能也是農民之路以人權角度論述切入,採取爭. 異,選擇以人權角度論述出發。.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正是希望以農民之路試圖在聯合國推動農民權議題的個 案研究,去理解跨國倡議團體究竟是如何影響國際組織的議題設定,以及他們在 推動這個議題後所帶來的影響、成果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在閱讀資料過程中,我發現農民之路所關切的不只是氣候、糧食和飢餓而已, 所代表的,其實是對一整套國際發展進程和世界糧食自由貿易背後的價值體系和 邏輯的再思考,對於生產過程中的性別、經濟、文化和權力結構的批判,農民之 17.

(19) 路的農民們在各個國際場合集結而出的激烈抗爭和抗議,呈現出已開發國家和開 發中國家在糧食問題上的緊張和互助關係,而這一套邏輯和思考方式也左右了國 際合作及國際貿易運作模式。而必須去理解這一套價值體系的原因在於,當我們 完全以現有的跨國貿易體系的供需概念去思考糧食問題時,就只會採取相對應的 政策來改善貧窮和發展問題,但是任何體系發展到極致都會有自身的缺點和盲點, 在實踐上也會有成果和侷限,更重要的,其實是透過這樣一個反思的體系評估現 有的糧食自由貿易體系,並考慮修正的可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8. i n U. v.

(20)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個案選擇 一、研究問題 本論文研究問題的脈絡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先瞭解跨國倡議網絡研究的 興起背景及理論依據;二、以跨國農民運動農民之路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農民 權的倡議為討論個案,進一步探討該個案的背景及實際影響。 首先,探討跨國倡議網絡研究的興起背景及理論依據。以推動新人權為議題 的跨國倡議網絡是如何興起?產生背景為何?跨國倡議網絡如何設立議題?其. 政 治 大 是否達到其設定的目標?如何去衡量跨國倡議網絡的成效?他們的倡議是否真 立 集體認同和行動又如何建立?有什麼樣的策略?我們如何去衡量一個倡議網絡. ‧ 國. 學. 的改變的國際組織的議程設定?要如何採取有系統的方式去衡量? 其次,針對推動農民權個案的討論,瞭解農民之路是在何種背景下產生?農. ‧. 民運動的社會基礎為何?代表何種社會階層或團體?什麼議題是國際、國家及在. y. Nat. 地團體的訴求和需要?為什麼要提出糧食主權?糧食主權是什麼?為什麼要爭. io. sit. 取新人權─農民權以及鄉村工作者的權利?這個議題有哪些主要的倡議團體?這. n. al. er. 些團體如何和主要的全球治理機構互動?他們為何選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作為. i n U. v. 議題推動的對象?他們遊說的對象為何?策略為何?他們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Ch. engchi. 採取哪些活動、透過哪些途徑以及擁有哪些資源?他們的活動和目前產出的結果 是否看得出具有正向關聯?到目前為主,經過多年的跨國社會運動,他們的集體 行動是否已經朝他們期望的去改變了或沒有改變某些農業結構或政策?新理念 試圖挑戰或鬆動現有的主導模式,而在國際重要糧食相關議程的設定上,是否真 的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透過糧食主權主張對世界糧食體系的反思,我們可以 為原本的體制,找到什麼新的選擇嗎? 因此,本論文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 當代農民運動為何要以人權議題. 19.

(21) 框架作為訴求?以人權作為訴求有何優點和限制? 2. 倡議團體運用哪些策略、 活動和資源去影響國際組織對人權議程的設定?3. 農民權的倡議團體對影響聯 合國人權理事會國際人權議程的目標達成情形為何?. 二、個案選擇 跨國倡議團體所推動的議題何其多,為何選擇主要以跨國倡議團體農民之路 所推動的農民權作為研究的個案? 除了因為在坎昆 COP 大會現場觀察到他們的活動現場引發我的研究興趣,. 治 政 大 的抗爭特質,也與各國在地團體形成了橫向的水平連結。雖然每個國家的農民運 立 動團體所遭遇的在地問題和政治脈絡有所差異,各國的政治體制也不同,他們需 我認為這個團體是跨國社會運動及倡議網絡中一個獨特的代表,既具有社會運動. ‧ 國. 學. 回到自身國家層次,與當地國的農業及食物政策奮鬥,但農民之路提供他們一個 與世界各國農民串連,模仿觀摩其他國家農民運動的訓練和機會,同時也特別強. ‧. 調以農民為主體的團體本質。如筆者在訪談相關團體時,訪談對象曾提到:. Nat. sit. y. 「世界上環保、農業相關的組織非常多,但是農民之路比較特別的是,會員. al. er. io. 一定要是農民組織,像我們就不是農民組織,而是農業政策的倡議團體,農民組. n. 織的草根性非常強,我可以肯定以農民為主體的全球農民組織應該就是只有農民 之路。」. Ch. engchi. i n U. v. 他們所要對抗的對象,並非只是各國政府,而是直指全球化經濟及新自由主 義自由貿易的經濟發展模型,對在地化小農及人們生活的改變,透過重要議題的 設定和提出,如糧食主權,試圖去平衡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唯一價值,提供另 一種關於糧食和生活的可能性,凸顯他們原本存在於在地的脈絡下的重要性,以 為他們受到邊緣化的存在發聲。此外,最重要的特色在於,正因為這個議題所要 對抗的已經不是國家層次所能解決,他們還選擇了將在地的抗爭帶入國際,希望 透過國際議程的設置,透過聯合國對該議題正式的認可,讓更多國家的政府以及 20.

(22) 民眾瞭解並留意到農民的處境,為農民爭取權利。 農民之路及其他倡議團體選擇不囿於現有的人權架構,希望為農民這個經濟 群體創造出新的人權保障內容,所採取的途徑值得瞭解,將來若他們的倡議成功 推動了《農民權宣言》的誕生,對於其他同樣欲影響國際組織政策的跨國倡議團 體,也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和借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迴力鏢模型(Boomerang Model)、「追蹤過 程」(process tracing)、「反事實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以及焦點訪 談(focused interview),以下分別解釋之。 文獻分析法,亦稱歷史文獻法。是一種對社會現象的間接觀察方法,應用科 學方法尋找歷史資料,檢驗歷史紀錄,研究社會變遷及其規律性的方法。包含對 歷史資料的蒐集、檢驗、分析等內容。對各種文獻資料進行蒐集和分析,可以探. 政 治 大. 索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的社會現象產生的規律性,掌握社會在歷史時期所具有準則 和價值,獲得了解社會現象的歷史因素。9文獻資料可分原始資料和次級資料,. 立. 前者係指公私機關或私人的紀錄、文稿、檔案、日記、等文件。後者係指相關的. ‧ 國. 學. 研究統計文件或出於他人的轉述資料。10文獻研究做為方法的目的是:1. 透過文 獻了解當時人的想法和動機。2. 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經歷的階段以及每一個. ‧. 階段起作用的事件。3. 了解當時事件過程有哪些人物,人物各自來自甚麼背景,. sit. y. Nat. 持甚麼立場。. io. er. 「迴力鏢模型」(boomerang model) 是由學者 Keck 和 Sikkink 所提出,對. al. 權利的訴求是倡議網絡中的典型,是指當政府破壞或拒絕承認某些權利時,個人. n. v i n 和國內團體在國內的政治和司法場域內因未具有足夠的資源反抗,轉由尋求國際 Ch engchi U 支持、串連國外的團體向其政府或向國際組織施壓,以表達他們的立場或甚至保. 護其生命,這種模型最常被運用在人權領域的訴求中,因此適合用於探討本文研 究的農民權(Keck & Sikkink, 1998)。 「追蹤過程」(process tracing)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要求研. 9.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民 89),頁 102。. 10. 同上,頁 105。 22.

(24) 究者在國際談判場域中建立起連結 NGOs 影響的證據和影響的邏輯連結(logical chain)。其主要核心正在於「透過紀錄每一個因果關係鏈上的元素去衡量彼此 的因果關係」。(Bestill and Corell, 2001)比方說,這樣的邏輯連結在於:首先 展示 NGO 參與了刻意的資訊傳遞,其次,檢視談判者是否已接收到資訊,最後, 則是行為者的行為改變是否與提供資訊的內容相符。 (Cornell and Bestill, 2001:88) 比方說,研究者可以收集與 NGO 從事活動相關的證據(包含活動(activities)及 資源(resources)),他們如何試著傳遞知識及資訊給談判者(途徑),參與談 判的代表對於這些資訊是否有回應,以及這些回應是否與 NGO 的立場一致(目. 政 治 大 「反事實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是假設這些 NGOs 並未參與談判 立 過程,談判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這可以透過實驗以及訪問談判參與者去檢驗, 標達成情形)(Bestill and Corell, 2001)。. ‧ 國. 學. 而為了避免過於武斷的解釋,應盡量訪問可直接觀察到資訊的傳遞與接收的 NGOs 以及政府代表情形的觀察者,去避免過度陳述任何團體的影響。 (Cornell and. ‧. Bestill, 2001:88). y. Nat. sit. 另外,本論文為了更瞭解參與社會運動的 NGO 團體參與情形,採取調查研. er. io. 究法中的焦點訪談法,直接訪問實際參與相關遊說及運動的倡議團體人員,採取. al. v i n Ch 已知受訪者曾涉入一些特殊的經驗;2.在訪談之前,訪談情境將被事先分析;3. engchi U n. 的是非結構化排程(non-schedule-structured)這種形式,其特徵為以下四點:1.. 訪談根據準則來進行,而這些準則所指定的主題,與研究假設有所關聯;4.研究 者關注受訪者和研究興趣相關的經驗。(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若採取這種. 方式,受訪者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自由來表達並闡述其想法。 為了瞭解農民權跨國倡議網絡倡議過程中,難以從書面文件中獲得的資訊,例如 倡議團體倡議的具體策略和期待、所遭遇的困難和挑戰,並補充對本倡議網絡實 際運作的了解,本論文採取焦點訪談,實際訪問參與倡議活動的倡議團體成員, 本跨國倡議網絡主要的行為者可分為國際倡議團體、國際政府間組織、國家代表 23.

(25) 及在地團體等,由於國際政府間組織及各國官員不易同意接受訪談,本論文訪談 對象仍以主要倡議團體之成員為主。主要訪談對象來自三個團體,分別為農民之 路(La Via Campesina)農民之路,他們是農民權宣言的主要倡議團體和提出草案 者,其次是歐洲與第三世界中心(CETIM), 這是一個針對發展議題的智庫,主 要力量集中在發展論述、累積文獻並教育大眾,最後是台灣農村陣線(Taiwan Rural Front),是農民之路在台灣的會員組織。 以下為訪談對象一覽表,共有 3 個組織共 4 人,先後依組織英文名稱字母順 序排列。其中 A1 係由採電郵訪談,由筆者先提供問題,訪談對象以電郵方式寄. 政 治 大 當面訪談。所採取的方式是先寄電郵給相關團體表達訪談意願,並請相關團體推 立 薦適合的訪談對象。. 回訪談內容,B1 由於訪談對象在國外,係透過 Skype 訪談,C1 及 C2 則是於台北. io. 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 n. al. Ch. 台灣農村陣線(Taiwan Rural Front). 受訪人數. A1. 1. B1. 1. y. 訪談對象代碼. er. Nat. 歐洲與第三世界中心(CETIM). ‧. 組織. sit. ‧ 國. 學. 表 1-2 訪談對象. eC1, n gC2c h i. 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24. i n U 2. v.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文主要參考學者 Corell 和 Bestill 藉由非政府組織(NGOs)在國際氣候談 判中的如何影響國際組織決策的系統性分析架構(Bestill and Corell, 2001),並 用以分析跨國倡議團體在新人權領域的倡議情形,值得注意的是,該架構所探討 的研究範圍是 NGOs 對政治過程產出結果的影響,所要瞭解的是 NGOs 所使用的 策略和最終的政治產出結果是否有直接的關聯,並不特別討論 NGOs 的的倡議內 容,是否對環境帶來更好的結果,或是提供更好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案,亦即不討 論該倡議本身是否具有正當性,僅專注於 NGOs 策略運用的方式以及成果產出的 相關性。.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之研究限制包含以下幾點:. ‧ 國. 學. 首先,由於本文僅以單一個案討論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影響之成效, 僅能針對所選定的特定議題─新人權領域中,農民之路及其他支持的倡議團體,. ‧. 無法因此推論 NGOs 在所有國際談判領域都能達到一樣的成果,也無法推論所有. sit. y. Nat. 跨國倡議團體均具有同樣影響力。. er. io. 受限於寫作時間點,本倡議仍在發展過程中,筆者僅能就目前發展的情況分. al. v i n Ch 在聯合國成功推動《農民權宣言》,但自 10 年,不論從官方 i U e n g2009 c h年至今還不到 n. 析,尚未看到本案最終的發展,難以完全斷言最終是否會依本個案倡議團體所願,. 文件內容、倡議團體本身提供資料以及各界對此議題的關注度,可說已經有了相. 當顯著的進展,但鑒於該宣言仍在談判過程中,還未正式產出,未來仍有持續關 注此議題並瞭解其發展的必要性。. 25.

(27) 第五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目的在於研究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之影響,並以倡議團體在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推動《農民權宣言》至今的發展做為分析個案。 首先在文獻回顧先回顧目前有關跨國倡議網絡的研究內容,界定跨國倡議網 絡的定義、行為者及活動場域,分析跨國倡議網絡如何產生行動策略和集體認同。 並介紹本論文分析非政府組織於國際氣候談判中影響國際組織決策的系統性分 析架構。接著透過理解農民權跨國倡議網絡產生的時空背景,從二次大戰後,對. 政 治 大. 國家發展和人權的討論逐漸合流,越來越多的社會運動和跨國倡議團體開始採取 「人權議題框架」去推動自己的訴求,而尤其是針對「發展」議題,從經濟和社. 立. 會面向去爭取人權,並將這些權利明確納入的國際人權規範中的運動,被稱為「新. ‧ 國. 學. 人權」倡議,而一些研究農民權的學者就農民權也視為新人權的一種。 第三章我們針對「農民權」倡議網絡之相關行為者及概念作基本理解,包含. ‧. 重要的倡議團體、他們全球重要國際組織的互動情形介紹,逐漸帶入該跨國倡議. sit. y. Nat. 網絡所要推動的「糧食主權」及「農民權」概念發展及其內涵。. er. io. 接下來,則進入本文重點的個案分析,介紹倡議網絡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倡. al. v i n Ch 動」、「途徑」及資源三方面去了解其參與情形,並透過「過程」及「結果」去 engchi U n. 議「農民權」的發展歷程,並套入前文中所介紹的分析架構,從倡議團體的「活. 檢驗倡議團體的目標達成情形,以理解本個案中,倡議團體是否真的對國際組織 的政策產出造成了影響。. 26.

(2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當一部分美國的居民想在這個世界上推廣某種意見或某種感受,他們尋找 彼此的支持,當找到彼此時,他們結合,從那一刻起,他們不再是孤立的個體, 轉而被視為一股力量看待,他們的行動可作為範例,他們的話語獲得聆聽。」 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 1945[1835]:117-18). 第一節 跨國倡議網絡研究. 治 政 大 國倡議團體如何在國際場推動跨國倡議。首先先界定本跨國倡議網絡中的行為者, 立 跨國倡議網絡包含哪些行為者?(who)而跨國倡議團體影響國際組織的活動場 在本章中,筆者首先試著從六個基本的問題(5W1H)開始,先嘗試梳理跨. ‧ 國. 學. 域為何(where)?他們為什麼要提出農民權倡議(Why)?他們如何透過行動 去進行倡議?我們如何去衡量他們的倡議是否有成效?農民權倡議的策略為何. ‧. (How)?跨國倡議團體所關注的農民權議題為何(what)?農民權倡議從何時. y. n. al. sit. io. 一、跨國倡議網絡定義. er. Nat. 開始形成(When)?. Ch. i n U. v. 根據 Keck 和 Sikkink 對跨國倡議網絡的定義,跨國倡議網絡是:「在某個議. engchi. 題上,在國際間共同行動的行為者,他們因擁有共享價值、共同論述和密集的資 訊交換而連結起來。」(Keck and Sikkink, 1998) 這些行為者因為有分享的價值、 共同的論述、以及資訊與服務的密集交流而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網絡大多是盛行 於具有高度價值內容與資訊不確定性的議題領域。. 27.

(29) 圖 2-1 跨國倡議網絡迴力鏢模型(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 Boomerang Model).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Keck & Sikkink, Activists Beyond Border: Advocacy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8). 二、跨國倡議網絡行為者 由於跨國倡議網絡鬆散、非正式的 結構型態,網絡中可包含各種行為者, 包括 NGOs 成員、社會運動行動者、政府官員、 國際組織的官員、或不以職務 28.

(30) 身分參與的政府部門中的個人等,透過這些網絡 成員的互動,幫助弱勢或缺少 資源的行為者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獲取政治槓桿力(leverage) (吳美智,2010)。 這些行為者中最常指涉的非國家行為者為非政府組織(NGOs)及社會運動 團體(Social Movements Groups, SMGs),在某些情形中,政黨(parties)也可 能是社會運動的一環,但社會運動本身特質更廣泛、反抗性更強。政黨通常不如 社會運動激進,或試圖疏通激進的特質並且擁有更具組織性的結構。 作為倡議團體的 NGOs 和 SMGs 有什麼分別?NGOs 可能是社會運動的一部 分,但他們通常反抗性不強,一樣試圖以一種較為溫和、可控制的形式呈現。此. 政 治 大 通常不具龐大動員能力,需仰賴和社會運動的結合. 外,NGOs 通常是以完成計畫為主要導向,通常具有可以以技術性衡量的目標,. 立. 而不是政治目的,此外 NGO. ‧ 國. 學. (Rosset, 2005)。. NGOs 原本(或至少一部分的 NGOs)是為了那些沒有聲音的弱勢族群發聲。. ‧. 但有學者認為 NGO 在快速成長、專業化、制度化的過程中,越來越依賴來自政 府及/各方補助,傾向於「軟化他們訴求中的挑戰本質」並且更有機會將自身意. y. Nat. sit. 見(尤其是反對意見)「吸納」到政策規劃過程中並降低其基進程度。這樣的改. n. al. er. io. 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非政府組織跳脫現有結構思考的可能,或讓這樣的可能 性變得更加困難(Rucht, 1999)。. Ch. i. e. i n U. v. ngch 三、跨國倡議網絡的活動場域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這些倡議團體的活動場域在哪裡?人們是如何創 造出了一個供這些跨國倡議團體活動的全球性空間? 我們可以說當代國家的權力同時自三個層面被擠壓:從上,從下及從旁。從 上:由於全球化,國家制定規範的權力,越來越交出給制定全球性規範的國際組 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以及世界銀行;從下:原本屬於中央集權的 政治,財政及行政等權力下放到地方;以及從旁:某些原屬於國家權力的私有化 29.

(31) (Fox, 2001)。 有學者認為由於國家在特定疆域中的控制能力變弱了,國與國間互賴程度增 加,以及超國家組織的興起,使的國家作為國際體系基本要素的的角色產生變化, 而國際經濟互賴程度的加深,也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擴散建構出一個全球性的公 共空間(Castells, 1996),因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單一國家的核心和邊陲在這 個過程中被重新洗牌,也讓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成分的民族主義認同,轉變到強調 一個國家中可以有多個民族文化團體共存的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儘管越來越多學者將目光投向跨國社會運動領域,跨國農民運動卻長期以來是個. 政 治 大 獻中對農民運動較少探討的內容如下: 立. 相對被忽視的領域。(Borras JR, Edelman and Kay, 2008),現有跨國社會運動文. 對跨國農民運動內部動態的著墨:由於跨國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的快速. ‧ 國. 學. 1.. 擴展,在國際層次上,讓介於(官僚機構和社會運動團體)中間的非政府組織團. ‧. 體的功能更被清楚地顯現出來,往往扮演政府機構和鄉村貧民(rural poor)間的 中介者(broker),針對環境、人權以及貿易談判等議題發聲。但卻較少文獻針. y. Nat. sit. 對農民運動內部的動態提供更完整的解釋,儘管近來跨國社會運動相關文獻的數. al. n. 際金融等相關議題上,對跨國農民運動的著墨較少。 2.. Ch. engchi. er. io. 量正快速增長,但卻較集中於人權、婦女及原住民權利、勞工、環境、移民及國. i n U. v. 缺乏對國際(international)層次、國家(national)層次、以及在地. (national)三個層次間的相互連結性(interconnectivity)動態過程之分析。其 中一個例子就是在不同層次間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和課責性(accountability) 輕易地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未經過系統性的檢視。我們可以說現有的跨國社會運 動中,這三個層次間彼此的動態互動關係值得更多研究者投入。其中一個值得檢 視的議題就是「部分代表性」(partial representation)議題,例如國際性的社會 運動為某個國家的地方性抗爭發聲並自稱其具有代表性,本身的代表性是值得商 榷的,反之,也可能聽到這樣的聲音來自某個在地團體,宣稱具有某個國際社會 30.

(32) 運動的代表性。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運動中代表性和相互連結性的「動態 vs.靜 止」 (dynamic versus static)問題,社會運動的內部組成是高度動態的,但他 們的宣言以及他們宣稱所代表的團體卻相對地較為靜止。 3.. 缺乏跨國社會運動與農民運動間聯繫的研究:當我們想探究跨國農民運. 動的問題時,往往只看到研究跨國社會運動及公民社會的研究,與此平行的則是 對農民運動變化的研究。Borras 認為目前的研究就像是兩條平行線,兩者間只有 很微弱的分析連結,難以找到他們的關聯(Borras JR, Edelman and Kay, 2008)。 圍繞農業的政治領域爭議相當複雜,一方面是涉及攸關農夫生計的國際和在. 政 治 大 層次努力涵蓋一系列社會與專業網絡、現代性、權威知識的跨國論述,就像許多 立. 地運動,一方面是消費者個人選擇,另一方面則是國際食品經濟的邏輯。這些多. ‧ 國. 透明。. 學. 國際爭議,人物、地點、情境與事件之間的關係是多層面卻又獨立的,也常常不. ‧. 行動者被多種(可能是衝突的)關心和興趣所驅策,在地運動與國際運動的. Nat. er. io. sit. 行動、論述和政策等因果關係的認定,成為棘手的問題。. y. 融合程度又頗有差異,因果關係既不單一也不簡單,跨國倡議運動的在地與國際. 四、跨國倡議網絡:迴力鏢模型策略分析. al. n. v i n Ch 非國家行為者彼此間、和國家間以及和國際社會間有怎樣的互動關係?跨國 engchi U 倡議網絡中的行為者,彼此關係間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訊息交換(information exchange)。 他們在此網絡中策略性的使用資訊以創造新議題和新領域,並以遊 說、施壓和試圖從力量較大的團體和政府取得優勢(例如本文即將探討的聯合國 人權理事會)。制定議題架構相當重要,這讓倡議團體得以吸引目標群眾的注意 並進一步鼓勵大眾支持行動。而制定議題架構指得是『一群人有意識並具策略性 的塑造出一種對群體本身和對世界的共有理解,這樣的理解可以合理化並激勵他 們的集體行動(McAdam,1996)』。 31.

(33) 國家被鑲嵌在密集的跨國及國際社會關係網絡中,這樣的網絡形塑國家行為 者的感知並影響他們在世界中的角色,國家在當中被社會化,需要國際社會的支 持以在其中生存。對權利的訴求是倡議網絡中的典型。(例如土地被掠奪、生存 的權利被剝奪等)當政府破壞或拒絕承認某些權利,個人和國內團體在國內的政 治和司法場域內通常不具有資源反抗,轉由尋求國際支持來表達他們的立場或甚 至保護其生命,這樣的運作其目的是為了改變國家的行為。這被稱為『迴力鏢模 型』(boomerang model)。這種模型最常被運用在人權領域的訴求中。而學者 將將跨國倡議網絡的策略分為四種型態:訊息政治、象徵政治、槓桿政治以及責. 政 治 大 圖 2-2 跨國倡議網絡策略分類(作者自行繪製) 立. 任政治,以下分別簡介其內容((Keck and Sikkink, 1999):. ‧ 國. 學. 訊息政治. ‧ sit. y. Nat. 象徵政治. n. er. io. 迴力鏢模型 al 策略 Ch. engchi. iv n 槓桿政治 U. 責任政治. 第一,訊息政治是指非國家行為者透過提供不同的資訊來源取得影響力。在 倡議網絡中的訊息不只提供事實(facts),也提供見證(testimonies),也就是那 32.

(34) 些生活實際受到影響的人的故事。而網絡中的人們詮釋事實和見證,行為者團體 以較簡單對或錯來建立議題架構,因為他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說服群眾採取行動。 而這個說服群眾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 首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議題框架去證明某件事情的現有狀態是既不自然也 並非意外導致的,然後界定需要為此狀態負責的團體,並提出可信靠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過程需要協調,這些見證的內容是被從許多層次中發掘出來的,跨國行為 者需先評估何種見證對他們有價值,並要求當地的倡議團體尋找可以說故事的人。 但是在故事的訴說和轉述間,可能會有落差,也就是說在跨國運動中,在地民眾. 政 治 大 由於訊息在行動所扮演的中心地位,我們可看出創造出網絡的重要性,在這 立. 有時候也可能失去了對說故事的掌握權。. ‧ 國. 學. 些議題中的訊息往往既重要又分散,網絡中的行為者透過對訊息的掌握協助自己 提高在行動中的正當性,而與在地及跨國具有同樣信念的團體聯絡也提供了工作. ‧. 中所需要的訊息,加強正當性,並得以傳遞針對特定政策目標的訊息。和許多在 地的團體連結可以讓網絡以較低的成本接收和了解許多國家的訊息現況。而在地. y. Nat. sit. 團體也仰賴國際聯絡網讓訊息得以散播,以幫助自己在當地國的工作。媒體是網. al. er. io. 絡訊息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夥伴,網絡皆試圖吸引大眾媒體的注意,而同情倡議團. v. n. 體立場的記者可能成為網絡的一部分,也因此,倡議團體常常採取激烈手段吸引 媒體。. Ch. engchi. i n U. 第二,象徵政治指的是網絡行為者透過對重要的象徵事件提供可識別的以及 有利的解釋以建構議題架構,同樣可以成為網絡成長的催化劑。對象徵事件的詮 釋是勸服行動的過程之一,透過這樣的方式,網絡提高了民眾對議題的體認程度, 並擴大原本的支持群眾。 第三,槓桿政治代表倡議網絡中的行為者重視政治效率,也就是得以影『目 標行為者』(可能是政府,國際金融機構或跨國公司)做出政策改變。網絡必須 面對相對來說比他們強勢的這些目標行為者,透過遊說和施壓,以發揮槓桿作用 33.

(35) 的方式影響他們做出改變,而槓桿施力點的確認是網絡行動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策 略重點。以下討論兩種槓桿:物質槓桿和道德槓桿。 物質槓桿以議題連結的方式,往往和金錢和商品相關。例如人權議題變得可 協商,因為其他政府透過削減軍事、經濟援助,或是破壞兩國外交關係的方式施 壓。為了讓某議題可協商,NGO 必須先透過訊息政治和象徵事件去提高議題能 見度,而網絡中較有力的成員則試圖將此議題與其他事務連結,如金錢貿易和名 聲等。道德槓桿則和『羞辱感動員』(mobilization of shame)相關,透過這種方 式,讓試圖影響的國家受到國際社會的檢視,當該國重視在國際場合上的聲望時,. 政 治 大 第四,責任政治是當某國曾經公開宣佈一項原則:例如重視人權或民主,網 立. 就有可能發揮作用。. ‧ 國. 學. 絡可以利用這樣的立場,收集訊息,監督並展示該政府在宣示和實際行動間的差 別,對許多政府來說,這樣的差距被展示出來是相當丟臉的。. ‧. 在此我們亦借用迴力鏢模型討論本文主題農民權跨國倡議網絡,原本的迴力 鏢模型中,在地的個人和國內團體由於在國內不具有資源反抗,轉由尋求國際支. y. Nat. sit. 持來表達他們的立場,進而透過他國的支持去改變國家的行為。我們可看到在圖. n. al. er. io. 2-1 中,國際組織雖對原始的 State A 造成影響,但最主要的外部壓力是來自另一. i n U. v. 個國家(State B 影響 State A),但在圖 2-3 的農民權跨國倡議網絡中,採取的作. Ch. engchi. 法是藉由影響國際組織(在此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並盼在未來促成農民權宣 言,藉由宣言的國際法約束力,回過頭來對原本的國家(State A)造成影響。. 34.

(36) 圖 2-3 農民權運動跨國倡議網絡的迴力鏢模型(作者自行繪製). 農民權宣言(未來). 立. ‧ 國. State B. ‧. 推動農民權. n. NGO. OO. NGO. NGO. er. io. al.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農民之路). sit. y. Nat. Blockage. organization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學. State A. 治 政 Intergovernmental 大. Ch. engchi. i n U. v. NGO. O. 五、跨國倡議網絡認同的形成 在初步瞭解跨國倡議團體的策略之後,所產生的疑問是:跨國倡議團體是如 何形成集體認同?我們分析跨國倡議運動的組成時,容易產生的盲點為,將倡議 完全視為同質的整體而忽略運動的組成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如學者認為跨國農民 35. NGO.

(37) 運動中的階級(class)元素雖不是唯一的分析元素,卻是極重要的分析元素,不 同階級的團體因利益的不同在運動中所採取的策略及行動的激烈程度亦不同。 儘管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交通及溝通的成本日漸下降,但對於許多在地運 動者來說,仍需要大量的資源及力量才得以參與跨國社會運動的各種國際會議或 持續關注國際場域中相關議題談判,因此,對於跨國社會運動來說,一個十分重 要的任務即為強化國際層次行動的重要性及正當性,並提供策略讓在地運動者有 意願參與(Snow and Benford, 1986)。 建立集體認同,是建立起「個人和文化系統間的囓合」(Gamson, 1992:5). 政 治 大 (Friedman and McAdam,立 1992:157)。人們往往忽視這些認同是不斷透過團體中 或是可預期擁有共同認同者將符合的一套「行為的態度、承諾以及規範」. ‧ 國. 學. 的談判而產生,亦須考慮地理疆界、有限的共同經驗、文化差異及高成本因素, 都讓跨國組織不易構成,但若組織得以建立起常態的跨國資訊交換以及協商談判,. ‧. 就有可能克服以上種種困難。(Smith, 2002). 無法透過具體生理或團體特色(如種族、性別或性取向等)與其他群體做出. y. Nat. sit. 區隔者,就必須定義出他們共同的價值以產生共同認同。(Smith, 2002)認同是. n. al. er. io. 促成集體行動的重要元素之一,但行為者必須具有強烈的動機並自己交付此一認. i n U. v. 同,才會持續地採取這樣的集體行動。「團結一致」(Solidarity)指的是「對此. Ch. engchi. 一集體行動所具有的忠實及承諾的強度」(Gamson,1991:45)。這種讓行為者覺 得自己同屬一個團體的感知,對於團體的「團結一致」十分重要,因此社會運動 組織者為了散播共同意識型態並創造行為者戶動機所所作出的努力,都是為了協 助加強參與者此種認同。 在達到團結一致的合作過程中,跨國倡議團體會遭遇怎樣的障礙?在面對國 際合作時最常遭遇的障礙,即是南北國家之差異,此種差異是由於他們處於世界 體系中的不同結構位置所造成的,但也同時與文化及意識型態差異相關。. 36.

(38) 環境議題倡議團體自初始以來就特別強調他們運動中的跨國本質,對他們來 說,問題本身即是全球性的,一個國家的作為會影響所有的人。較近期的反資本 主義運動(anti-capitalist movement)也採取一樣的策略,其中一個標語:「全 球化抗爭」(Globalize Resistance)採取的方式,就是將高度提昇,以道德化的 政 治 陳 述 對 抗 國 族 主 義 以 及 宗 教 基 本 主 義 的 侷 限 。 ( Global Civil Society Yearbook,2001) 此外,也有學者將跨國社會運動視為 “抗爭的跨國傳散”(The cross-national diffusion of Protest):社會運動的理念會像科技發明一樣不斷被傳散:「在每個. 政 治 大 在其他地方所運用的觀念與戰略中獲得靈感」(McAdam and Rucht 1993:58)。 立. 地方和衝突裡,抗爭製造者不必一再發明新的抗爭形式…他們可以從其他行動者. ‧ 國. 學. 跨國運動雖非近期產物,影響力卻逐漸上升,並在世界各地皆出現類似的訴 求原因可能是各運動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具有越來越高的同質性,地緣位置的接近,. ‧. 歷史互動以及社會結構的近似,都有助於形成相近的語彙及法則,並加速類似運 動的行為者之間進行接觸。運動文獻的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召開,電腦網路的發. y. Nat. sit. 展,也都促進觀念的傳散。因全球化的進程,各國運動越來越了解到唯有靠跨國. al. er. io. 層次的合作才能解決問題,跨國接觸也隨之密切起來,因此越來越多的倡議團體. v. n. 選擇從超國家層次去影響在國家層次無法影響的全球性政策。. Ch. engchi. 37. i n U.

(39) 第二節 跨國倡議網絡對國際組織政策影響分析架構 社會運動透過許多方式造成改變。有些影響立即而明顯,例如政策轉變;有 些則需要花上更久時間,才能醞釀成形,好比文化層面的改變。有些影響短暫且 可逆;有些卻可能造成整體社會及政治體系的變化。因此衡量一項運動的效能, 抑或「運動是否成功」,事實上相當複雜且具挑戰性,不論針對運動目標或整體 社會而言,都很難單獨觀看或衡量。這些影響往往種類繁多,而且並不直接,很 大一部分仰賴我們如何解釋和評估運動的影響。最簡單的評估方式,就是檢視和 運動者需求相關的公共政策,是否造成了改變。(池思親譯,2014). 政 治 大. 在此,本文欲參考學者 Corell 和 Bestill 藉由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 立. 如何影響國際組織決策的系統性分析架構(Bestill and Corell, 2001),用來分析. ‧ 國. 學. 跨國倡議團體在新人權領域的倡議情形。他們認為儘管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環境政 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學界對於在何種情形下以及非政府組織如何影響國際. ‧. 環境政治,卻缺乏一套系統性的分析,他們批評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如何定義非. sit. y. Nat. 政府組織在國際場域中的「影響」以及如何評估其影響,不管是在任何議題領域, 他們雖以國際環境政治為出發點,卻試圖提供一套具普遍性、系統性的分析架構,. io. n. al. er. 作為欲了解非政府組織如何影響國際組織政策的研究者參考,本次所探討的主題. Ch. i n U. v. 雖然並非國際環境政治,而是國際人權領域的政策變化,但希望藉由這一套分析. engchi. 架構,去檢視在人權場域中,國際組織的政策如何被形塑。 為了提出這套分析架構,他們提出現有 NGO 影響國際組織相關研究中的三 大必須注意的重點: 一、必須決定分析所要適用的政治場域(political arena); 二、明確定義 NGOs 的「影響」並決定哪些種類的證據可以用來協助標示出影響; 三、檢視 NGOs 活動和所產出的影響間的因果機制(causal mechanism)。.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UNCTAD 認為,投資政策是國家因應新冠肺炎之重要 工具,包括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於2022年1月25日公布「世界 經濟展望更新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

註 旅客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註1 相關定義是參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