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智聰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林庭偉. i n U. v.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2) 謝辭 時間的流逝快得驚人,不知不覺在政大已經待了六年的時間。國、高 中時荒誕無知的我,從來不曾想過可以就讀人人稱羨的國立政治大學;自 2004 年踏入政大之後,更不曾想過我會在政大留下這麼多印象深刻與無可 抹滅的足跡。能夠在短短的兩年之間順利的完成碩士班學業,首先要再三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黃智聰老師,在我寫作論文的期間給予了我莫大的提點 與指導。更要謝謝老師在我碩士班的兩年之間,提供了我全財政系最優良. 政 治 大 偉許多寶貴意見的何怡澄老師與吳世英老師,使庭偉的論文更臻完善。 立. 的研究待遇,使我生活不虞匱乏。此外,更感謝在論文口試期間,提供庭. ‧ 國. 學. 不論是大學或是研究所,在我身後都有一群默默支持著我、關心著我 的親人與朋友們。學生生涯最後的兩年裡,黃小郁由曾經的學長變成了同. ‧. 學,但依然是在球場上最無可取代的隊友,實現了前後兩代政大財政男排. sit. y. Nat. 扛霸子同隊的夢想;雖然我覺得你還是很機掰,而且比過去的你更青出於. er. io. 藍。還有財政系排所有的學弟、學妹們,因為有你們在,我們才得以一起. n. 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財政王朝。當然,也不能忽略政大男排的隊友們,讓我 a v. i l C n hengchi U 得以在最後一年的大專聯賽上盡情的跳躍,雖然只打一場就受傷了。. 也要謝謝從碩一開始,機掰郁、甲奔珮瑜和笨蛋婷婷陪我一起渡過的 無數個小周末。希望未來還能有機會和你們一起吃吃喝喝,但拜託不要再 拿我當茶餘飯後的話題了。其中特別謝謝研究室的好伙伴笨蛋婷婷,研究 室裡的大小事都靠妳在處理,這兩年期間真的辛苦妳了。還有同門的學長 姊,俊男、安志、偉杰、士傑、靖雯與暉鵬,很開心能夠成為你們的學弟, 期待未來還有機會能一起聚餐,聊聊研究室的點點滴滴;以及學弟妹育嘉、 小蝸,謝謝你們在碩二期間為我們分憂,讓我們能全心全意地埋首在論文 之中,祝你們明年好運。謝謝馥冰,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我許多的寶貴 I.

(3) 意見,讓我不致於一個人孤軍奮戰。謝謝姚兔子,雖然過程中發生許多不 盡人意的事,但還是要謝謝妳陪我渡過這最後的學生生涯,我相信未來我 們會走得越來越順遂。還要謝謝許多研究所的好同學:紫瑜、文軒、偉馨、 瀞元、佩涵、宜蓁、君鎂與嵩杰,因為你們雪亮的眼睛,讓我得以不受流 言蜚語的攻擊,在學生末期的最後還我一個清白,只能說我們相見恨晚。 最後,當然不能忘了我的家人。首先要謝謝在天上的外公,因為有您 與外婆的疼愛,庭偉才能夠順利的完成大學與研究所的學業,您與外婆是 庭偉這輩子最敬愛的長輩,庭偉會好好地孝敬外婆,請您不用擔心。也要. 政 治 大. 感謝我的父母親,辛苦地把庭偉扶養得這麼大,希望至今為止庭偉的表現. 立. 沒有讓您們失望。. ‧ 國. 學. 2012 年 7 月 1 日 於家中.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學校所別: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智聰博士 研究生:林庭偉 關鍵詞:中國、財政地方分權、金融發展、二因子固定效果模型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過後,隨著政策上的改革開放,中國一改過去計. 政 治 大. 畫經濟的施政方針,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制度,造就中國近三十. 立. 年來強勁的成長動力。因此,學者們嘗試解釋中國如此穩定,且快速的. ‧ 國. 學. 經濟成長的主要可能原因。其中,中國財政的地方分權化,被認為是刺 激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中國金融體制由計劃經濟改革至市. ‧. 場導向的轉型過程,亦與中央及地方之間的財政分權改革歷程息息相關。. a. er. io. 刺激中國經濟成長外,對金融發展的影響。. sit. y. Nat. 因此,本文試圖將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做連結,藉此探討財政分權除了. n. v l 觀察中國多年來經濟的穩健成長,財政的分權化著實扮演著舉足輕 ni Ch. U i e h n c g 重的角色;而在影響經濟成長的眾多因素中,金融發展亦被認為是說明. 一國經濟成長與資本累積的指標。本研究首先將回顧相關理論與文獻, 作為本研究之實證基礎;其次,將簡介中國財政改革的歷程與金融體制 發展的歷史演進,並說明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現況;最後, 本研究將整理中國財政改革後,1995 年至 2010 年涵蓋 31 個省市之追蹤 資料(panel data),建立一個二因子固定效果模型(two-way fixed-effect model),並導入財政地方分權變數之平方項,試圖探討中國地方財政分 權對於各省市金融發展之影響效果之全貌,並提供具體的政策及建議。. III.

(5)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Lin Ting-Wei Abstrac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successful institutional reform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ures to research the rol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but no one conduct the effects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政 治 大 decentralization played in China’s 立. and the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o this paper try to find what the role of fiscal.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scal reform was implemented in 1994. Both theoretical. ‧ 國. 學. and empirical papers related to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 development are reviewed. This paper use the panel data for 31 provinces in. sit. y. Nat.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10, and the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io. er. with main variables such a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wo diffe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re used.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ecise. al. n. v i n Ch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engchi U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wo empirical models with the square term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Finally, to avoid wrong estimating outcomes and enabling more rigorous in this paper, some tests are used to ensure the result correctly of this model.. Keywords: China,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xed Effect Model.. IV.

(6)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 ................................................................. 6. 第二章、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財政地方分權理論與相關文獻 ................................................. 9 第二節、金融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 ....................................................... 13 第三節、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 ........................... 17. 政 治 ............................... 20 第三章、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 大. 立. ‧ 國. 學. 第一節、中國財政改革歷程 ................................................................... 20 第二節、中國金融發展演進歷程 ........................................................... 25 第三節、財政地方分權與地方金融發展之現況分析 ........................... 31. ‧. 第四章、研究方法 ................................................................... 37.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研究方法說明 ........................................................................... 37 第二節、實證模型設定與資料來源 ....................................................... 40 第三節、變數假設與預期結果 ............................................................... 40. n. a. v. l C 第五章、實證結果與模型檢定 ............................................... 47 ni. hengchi U. 第一節、實證結果分析 ........................................................................... 47 第二節、固定效果分析 ........................................................................... 51 第三節、實證模型之相關檢定 ............................................................... 55. 第六章、結論與政策意涵 ....................................................... 56 第一節、結論 ........................................................................................... 56 第二節、政策意涵 ................................................................................... 58. 參考文獻.................................................................................... 60. V.

(7) 圖次 圖 1、2001-2010 年世界經濟強國 GDP ..................................................2 圖 2、研究進行流程圖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表次 表 1、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相關文獻 ...............................................16 表 2、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 ...............................19 表 3、1985 年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內容概要 ..........................................22 表 4、中國各省市地區財政分權程度 ...................................................33 表 5、中國各省市地區金融發展程度 ...................................................34. 政 治 大. 表 6、實證變數說明與預測 ...................................................................46. 立. 表 7、固定效果模型之估計結果 ...........................................................48. ‧ 國. 學. 表 8、區域特定固定效果之基本統計量 ...............................................52. ‧. 表 9、時間特質效果之基本統計量 .......................................................5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1966 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過後,中國財政赤字嚴重,國家經濟已面臨 崩潰邊緣。而隨著 1978 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一改過去計畫經濟的施政方 針,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制度。在國家財政上,則藉由財政分權. 政 治 大 實行了許多財政政策,包括放權讓利和利稅共享等,激發出地方政府自 立. 的改革,以試圖挽救早已積弱不振的經濟。自 1980 年代開始,中國中央. ‧ 國. 學. 主性與積極性,並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在一連串的改革與不斷追求經 濟成長的過程中,中國在各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如圖 1 所示,中國 2007. ‧. 年首度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 年更是首度超越自 1968 年. sit. y. Nat. 以來,即穩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1對於中國經濟如此快速的成長,. a. er. io. 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們無不想要一窺究竟,試圖找出其中的關鍵因素。. n. iv 多年來,學者們嘗試解釋中國經濟如此穩定且快速成長的可能原因。 l. n U engchi 在過去眾多的文獻當中,中國財政的地方分權化被認為是刺激中國經濟. Ch. 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財政分權係指中央政府賦予地方政府在債務安排、 稅收管理和預算執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權,進而達到提升政府執行政策效 率的目的;其建立在政府職能或權責基礎上,符合經濟效率與公平,體 現民主精神並有法律保障。2Lin and Liu(2000)認為,在許多影響中. 1.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10 年中國 GDP 為 5 兆 8782.6 億美元, 日本則為 5 兆 4588.7 億美元。 2 財政分權的理論基礎,由 Tiebout 於 1956 年所發表的《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所奠定。 1.

(10)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單位:十億美元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立. 2002. 2003. 中國. 日本. 年份 2009. 2010. 德國. 學. 美國. ‧ 國. 2001. 政 治 大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 圖 1、2001-2010 年世界經濟強國 GDP. y. Nat. io. sit. 國經濟成長的因素中,財政的地方分權化是其中重要的關鍵之一,財政. er. 分權確實顯著地提高了中國各省市地區的人均 GDP 成長率。3Ma(2000). al. n. v i n Ch 的實證結果,同樣也支持中國財政地方分權化會刺激經濟成長的觀點, engchi U 並強調財政分權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根據 Lin and Liu(2000)指出,中國在 1985 年以前的財政改革,多 為試驗性與暫時性的,中央的財政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因此,綜觀中國 過去 30 年地方財政分權化的過程中,兩次最主要的財政體制改革,分別 為 1985 年所實行的「財政包乾制」(Fisc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S) 與 1994 年的「分稅制」 (Tax Sharing System, TSS) 。其中,分稅制根據中. 3. Lin and Liu(2000)提及,除了財政地方分權化之外,農村改革、企業改革、多種的 價格改革、技術的進口、國際貿易與外商投資市場的開放與非國有部門的興盛,皆為 刺激中國經濟成長的因素。 2.

(11)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央對地方政府管轄權力的特徵,賦與其相對應的財政權力,並按稅種劃 分中央與地方收入來源,規劃出與中國過去截然不同的財政收入體系。4因 此,1994 年的財政改革之後,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結構產生了明顯的 變化。 在中國財政分權的背景之下,加強了地方政府的權利與責任。地方政 府需承擔的財政壓力逐年增加,亦增強了地方政府追求區域經濟利益的 動機與意識;中國各區域之間的金融發展,也勢必受到各地方政府利益 競爭的影響(張軍洲,1995) 。總觀來說,中國金融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型. 政 治 大 程息息相關。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中國的金融體係為政府所主導,是 立 至市場導向的改革過程,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分權改革歷. ‧ 國. 學. 為中央政府過度介入市場的集權經濟體制。周立(2003)說明,在計劃 經濟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金融體制改革,本應為政府逐步退出,由. ‧. 市場力量慢慢介入的歷程。然而,中國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則為中央政. sit. y. Nat. 府逐步退出與地方政府逐步進入的特殊模式。而此特殊的金融體制變遷. er. io. 過程,正是中國財政分權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面臨龐大的財政壓力,. n. 所追求自我利益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在地方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地方 a v. i l C n hengchi U 的金融發展勢必會受到地方政府干預的影響。據此,本研究將採用地方 財政收入的自主性(revenue-autonomy)來衡量地方財政分權的程度,5並 試圖解釋,中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是否會受到財政地方分權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所關心的議題。在影響經濟 4. 分稅制的主要目的,在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佔 GDP 的比例,以及財政收入佔總預算 財政收入的比例。 5 以地方財政收入的自主性衡量財政分權程度,表示某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在扣除上 繳中央數額後,能保有愈多的財政收入自用,即代表該地方政府具有較高的財政收入 自主性,亦具有較高地方財政分權程度。 3.

(12)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成長的眾多因素中,金融發展亦被認為是說明一國經濟成長與資本累積 的指標。6金融體系的功能在於動員儲蓄、配置資源、實施公司控制等, 透過這些功能將促進資本的累積與技術創新,促使經濟發展。近年來,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聯性得到越來越多文獻的佐證。King and Levine(1993)的實證研究認為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 要的角色,並對經濟成長有正向的影響。Gregorio and Guidotti(1995)說 明金融發展也與經濟的長期發展有正向影響,但這個影響會隨著國家與 時間的差異而有變化。. 政 治 大 的角色。中國金融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型至市場導向的改革過程,亦與中 立. 觀察中國多年來經濟的穩健成長,財政的分權化著實扮演著舉足輕重. ‧ 國. 學.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分權改革歷程息息相關,但探討財政分權 與金融發展之關聯性的文章卻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試圖解釋財政分權. ‧. 對中國各地方政府金融發展的影響。本文之研究目的主要為以下幾點:. y. Nat. sit. (一) 、在理論基礎方面,本研究希望藉由相關理論文獻的整理,闡釋財. n. a. 下,得出符合現實社會情況的實證結果。 l. Ch. engchi. er. io. 政地方分權與地方金融發展之間的關聯性,以期能在最合理的背景假設. i n U. v. (二) 、本研究將整理中國 1994 年「分稅制」財政改革後,涵蓋 31 個省 市,1995 年至 2010 年共 16 年的追蹤資料(panel data) ,以各年各省市金 融機構存貸餘額,以及各年各省市金融機構貸款餘額與該地區當年度 GDP 之比值,作為衡量地方金融發展的兩個指標,瞭解中國各地區金融 發展之情形。 (三) 、本研究將建立一個二因子固定效果模型(two-way fixed-effect model),試圖探討中國地方財政分權化之後,地方政府迫於自身財政壓 6. Hicks(1969)認為,金融體系所帶來的流動性,即是導致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之一。 4.

(13)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力與彼此利益競爭等的原因,是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地方金融發展程度, 並將各省市歸納比較,以期能從中獲得財政地方分權程度與金融發展之 間的關聯性。 最後,根據許多的相關文獻之整理,本文發現,絕對財政中央集權化 (absolutely fiscal centralization)與完全財政地方分權化(completely fiscal decentralization)對於區域金融發展皆會產生良性的影響,故本研究推測 財政地方分權化程度與金融發展之間,極有可能存在著非線性的關係。 為了檢驗該效果是否確實存在,故本研究將導入財政地方分權變數之平. 政 治 大 最適值。並利用多種統計量進行實證模型正確性之檢定,以確保本研究 立 方項於實證模型當中,以便於分析財政分權是否存在有利於金融發展的. ‧. ‧ 國. 學. 實證結果之可信度與準確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4)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 本研究將針對中國地方財政分權對於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利用中國 1995 至 2010 年共 16 年,涵蓋 31 個省市的追蹤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與比較。 此外,本研究將逐一介紹中國自 1979 年改革開放至今,財政政策與金融 體制重大改革的歷程,以瞭解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背景。然 而,為了提供實證模型穩固的理論基礎,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本研究 亦將深入整理,回顧地方財政分權理論以及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最後, 本研究將進行模型檢定,以確保本文實證結果之準確性。以下將詳述本. 政 治 大. 研究之研究架構與研究進行之流程。. 立. ‧ 國. 學. 一、研究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節之內容則分述如下。第一章為本文之前言,. ‧. 其中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架構與進行流程。第二章. y. Nat. sit. 為相關文獻回顧,其中第一節為財政地方分權理論與相關文獻回顧、第. a. er. io. 二節為金融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第三節為本章小結。第三章則為中國. n. iv 的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其中第一節為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歷程、 l. n U engchi 第二節為中國金融發展演進之歷程、第三節為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 Ch. 發展之現況分析。本文第四章為研究方法,其中第一節為本文研究方法 之說明、第二節為變數選取與定義,第三節為實證模型設定與資料來源。 本文第五章為實證結果與模型相關檢定,其中第一節為實證結果分析、 第二節為固定效果分析、第三節為實證模型之相關檢定。最後,第六章 將為本研究之結論與政策意涵。. 6.

(15)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二、進行流程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中國大陸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地方財 政分權對中國大陸各省市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並透過財政分權變數平方 項的設定,以期能充分勾勒出中國地方財政分權對於各省市金融發展的影 響效果之全貌,並比較各地區之間金融發展之差異程度。在詳細說明研究 背景、目的與架構之後,本研究將分別針對地方財政分權理論,以及中國 大陸區域金融發展的相關文獻加以整理分析,並探討中國財政分權對金融 發展的影響,以及各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此外,中國財政改革. 政 治 大. 的歷程與金融體制發展的歷史演進,亦為本研究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必. 立. 須要加以深入瞭解的部份。. ‧ 國. 學. 接著,本研究將建立中國地方財政分權、金融發展以及其他可能影響. ‧. 金融發展的自變數指標之模型。其中,包括研究資料的蒐集、基本統計. y. Nat. 分析以及計量模型之建立均於此一時程中完成。隨後,本研究將以二因. er. io. sit. 子固定效果模型進行迴歸估計,並分析、解釋估計之結果,以瞭解影響 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此外,各項必要的檢定結果亦. al. n. v i n Ch 將於此說明。最後,本研究將總結研究結論,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圖 2 engchi U. 將清楚說明本研究預計之研究進行流程及執行進度:. 7.

(16)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研究目的:探討中國大陸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地 方財政分權對中國大陸各省市地區金融發展的影 響,並比較各地區金融發展之差異程度。. 地方財政分權理論之相關文獻. 立. 金融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 政 治 大 文獻回顧與整理分析. ‧ 國. 學. 探討影響中國財政分權對金融發展的影響,以. ‧. 及各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 sit. y. Nat. n. al. er. io. 本研究理論模型之建立,包括研究資料的蒐 集、基本統計分析以及計量模型之建立。. Ch. engchi. i n U. v. 探討各地區金融發展之時間趨勢效果估計模型,以及各別 固定效果(fixed-effect)模型的估計,並分析、解釋估計結 果,以瞭解各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決定性因素。. 歸納分析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 圖 2、研究進行流程圖. 8.

(17)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文獻回顧 如前所述,本研究所欲探討的課題,主要是要瞭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地方財政分權對各省市地區的金融發展產生何種影響,在探究該問題之 前,有必要針對現有與此課題有關的文獻加以回顧。因此,在本章的文 獻回顧中,第一節將回顧論述財政地方分權理論的基礎與演進。其次, 在第二節將延伸探討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即金融發展理論的相關文獻。 最後,將於本章第三節綜合上述二部份進行本章小結。本研究企圖在相 關的理論框架下,能藉由嚴謹的實證方法,找出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 融發展間之關聯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節、財政地方分權理論與相關文獻 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財政分權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 幾乎所有世界上的國家政府體制,都有分級或分層的設計。而各種政府. y. Nat. sit. 間財政關係的分配,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集權與分權展開。有關地方財政. a. er. io. 分權的歷史由來已久,如 1776 年美國建國之初的聯邦制度,即為典型的. n. iv 分權體制。上級中央政府透過對下級地方政府合理的權力配置,促進整 l. n U engchi 體經濟發展的效率,以達到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Ch. 財政分權係指中央政府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權力和支出責任範 圍,並允許其自主決定預算支出規模與結構,使處於基層的地方政府能 自由選擇其所需要的政策類型,使政府充份發揮其管理的機能。自 90 年 代開始,有關財政分權的理論不僅在發達國家得到普遍的重視,許多發 展中國家也將財政分權視為打破中央計劃束縛,走上自我持續增長道路 的重要手段。7以中國為例,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即以「減稅讓利」的 7. 20 世紀末,世界各國逐一開始進行財政分權化的改革,如中國大陸的分稅制改革, 以及拉丁美洲地區的分權化等。 9.

(18)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稅制改革為首,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而在 1994 年的稅制改革,更確 立了分稅制的財政分權體制。 在討論財政地方分權化的傳統經濟理論文獻中,Tiebout(1956)奠 定了往後財政分權理論發展的基礎。Tiebout(1956)在既定的前提假設 下,8建構出地方政府模型,認為人口流動性(population mobility)與地 方政府之間提供公共服務的競爭,將能確保當地社區和地方政府之間偏 好的媒合,人們將選擇遷移到能滿足其最大偏好的地區。如此,各地區 之間的競爭將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實現柏瑞圖最適(Pareto optimal),. 政 治 大. 進而達到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此即所謂的「以足投票」 (foot voting)理. 立. 論。. ‧ 國. 學. 隨後,Stigler(1957)針對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做進一步 的解釋,並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之必要性的兩大原則,9說明由地方政府. ‧. 來進行資源配置將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地方政府的存在,將使資源能. y. Nat. sit. 夠更有效地配置,進而達成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然而,Stigler(1957). a. er. io. 僅針對地方政府的存在的必要提出解釋,並未明確對地方政府的職能提. n. iv 出建議。因此,Musgrave(1959)首度提出了財政分稅制的概念,將政 l. n U engchi 府的財政職能分為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三大面向。由中央. Ch. 政府負責維持經濟的穩定與收入分配,而地方政府則依據各地居民的偏 好進行資源配置,將能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與社會福利水準的改善。10 8. Tiebout(1956)所建構之地方政府模型中,一共包含七大假設,分別為: (1)消費 者具完全移動性,且將遷入最能滿足其偏好之地區; (2)消費者資訊充分且完整; (3) 有足夠的地區可供消費者選擇; (4)遷徙的成本為零,且消費者所得將不受影響; (5) 各地區所提供之公共財無外溢效果;(6)各地區存在一個最適規模人數;(7)地方公 共財之最適規模由該地區人口投票決定。 9 Stigler(1957)認為,地方政府存在之必要性的兩大原則,分別為: (1)地方政府較 中央政府貼近地方的民眾,因此更瞭解該地區居民的效用與需求;(2)一個國家內, 不同的人們有權對不同種類與數量的公共財進行投票表決。 10 以此為基礎,Musgrave(1983)提出具體的多層級政府分稅制原則,成為現今政府 稅收劃分的基本思想。 10.

(19)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Oates(1972)在比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供公共財的效率之後, 提出 ”Oates’ Decentralization Theorem”,說明財政分權將有效提高經濟效 率。由於資訊取得上的優勢,地方政府相對於中央政府更能迅速地為人 民提供公共服務。在財政的考量上,忽略地方與中央在地理上的差異, 若政府目標在於提供對地方較具敏感性的公共服務和政策上,如基礎建 設及教育等,地方決策往往都較中央來得有效。11 在財政分權的基礎理論逐漸發展、奠定之後,學者們開始探討財政地 方分權在一國經濟成長中扮演的角色為何。Oates(1993)假設保持其他. 政 治 大 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並且帶動了更快速的經濟成長。而財政分權相對 立 狀況不變下,相較於中央集權,財政分權的政府系統在公共財的提供下. ‧ 國. 學. 中央集權的優勢,Bahl and Linn(1992)及 Bird(1993)說明財政分權或 中央政府下放財政權力到地方政府,通常被視為公共部門提高行政效率. ‧. 的改革方案的一部分,以提高地方政府之間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競爭,. sit. y. Nat. 並刺激經濟成長。在實證方面,Akai and Sakata(2002)使用 1988 年至. er. io. 1996 年美國各州的資料,進行普通最小平方估計法的分析,以避開實證. n. 對象經濟高度成長的期間,並採取同一國家內的資料以去除文化或歷史 a v. i l C n hengchi U 的差異。其結果顯示,財政地方分權對經濟成長有正的貢獻。. 然而,並非所有文獻都支持財政分權將能為經濟成長帶來正面影響的 論點。Davoodi and Zou(1998)也針對 46 個國家,涵蓋 1970 年至 1989 年的追蹤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試圖找出財政分權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聯 性。Davoodi and Zou(1998)說明,雖然已開發國家之平均財政分權程 度與經濟成長都較開發中國家為高,但並不能說明兩者之間有正向的關 係。其實證結果發現,在已開發中國家,財政地方分權化程度對經濟成. ”Oates’ Decentralization Theorem” 遵循在地方居民得以在地區間自由遷徙的假設, 意即該理論是建立在 Tiebout「以足投票」的前提之下而產生。. 11. 11.

(20)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長並無顯著的影響,而在開發中國家則呈現負向的關係。12而 Zhang and Zou(1998)利用中國大陸 1980 年至 1992 年共 28 個省份的財政資料, 對中央以及地方的資源配置與地方經濟成長之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發現財政地方分權化程度越高,地方的經濟成長率卻越低,兩者之間呈 現負向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對於發展中國家呈現負面效果的實證結果,Davoodi and Zou(1998)提出四點解釋: (1)政府支出的構成,沒有區分是否對經濟成長有利的資本支出,或較無影響一般性 流動支出; (2)在不同層級的政府間,稅收分配的錯誤可能產生緩慢的經濟成長; (3) 發展中國家地方政府的決策往往還是會受到中央政府的箝制,因此無法發揮財政分權 化的最大特色──效率利得; (4)地方政府面對地方居民的需求及偏好,可能無法面面 俱到。 12.

(21)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金融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 在影響經濟成長的眾多因素中,金融發展成為解釋一國經濟成長與資 本累積過程的重要指標之一。1960 年代以來,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相 關研究,逐漸成為許多學者們所關心的議題。金融發展的相關理論,由 於 Goldsmith(1969) 、McKinnon(1973)以及 Shaw(1973)等先趨的貢 獻,使得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相關研究慢慢為眾人所注目。Goldsmith (1969)著重金融發展與投資效率之間的關係,並為金融發展理論建立 了基本的分析架構,提出「金融相互關聯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政 治 大. FIR)作為金融發展的量化指標,成為金融發展領域的濫觴。McKinnon. 立. (1973)及 Shaw(1973)則重視增加儲蓄和投資的金融自由化,並驗證. ‧ 國. 學. 了金融抑制對經濟成長會產生負面的影響(Gregorio and Guidotti, 1995)。 13. ‧. y. Nat. 在金融發展相關理論建立之後,學者們開始著手於實證方面的分析。. er. io. sit. 其中,King and Levine(1993)開啟了金融發展領域的相關研究,尋求建 立涵蓋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一般金融理論。其在 Goldsmith(1969). al. n. v i n Ch 的基礎上,設計四種不同的金融發展指標做為被解釋變數分別進行分析, e14 n g c h i U 並說明其與經濟成長的關聯性。 其對 80 個國家,自 1960 到 1989 年之. 間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其結果說明不論使用何種金融發展指標,金融 中介的規模與發展,不僅促進了資本的累積,同時也刺激了長期間的經 濟成長與經濟效率;並強調政府的政策,將使金融中介的效率對經濟成 長的一階效果產生影響。 13. McKinnon(1973)和 Shaw(1973) ,因為受到在東南亞成功案例的影響,因此著重 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儲蓄和投資所扮演的角色。 14 King and Levine(1993)分別使用(1)金融機構貸款餘額與 GDP 之比值、(2)貨 幣存款銀行國內資產與其和中央銀行國內資產總合之比值、(3)非金融私人部門借貸 與國內信貸總額之比值(不包含銀行信貸) 、(4)非金融私人部門產出總額與 GDP 之 比值,做為衡量金融發展之變數。 13.

(22)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7)則從兩個角度進行實證探討,一是金 融體系的發展,是否、且如何對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提出貢獻;另一則是 金融自由化能否刺激投資與經濟成長。其針對 1979 年至 1991 年美國與 德國的資料進行時間序列分析,15說明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國金 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且指出其實質 GDP 的成長有助於銀行體 系與股票市場的發展;而以銀行為主要金融中介的德國,其金融發展則 對經濟成長有顯著的影響。在金融自由化方面,Arestis and Demetriades (1997)則採用南韓 1956 年至 1994 年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其結果說明,. 政 治 大 模型(monopoly banking model)是一致的。 立. 抑制金融體系,反而對金融發展有著正面的影響;此結果與銀行的獨占 16. ‧ 國. 學. 另一方面,Christopoulos and Tsionas(2004)則針對 10 個發展中國 家,採用 1970 年至 2000 年的追蹤資料探討金融深化與經濟成長的長期. ‧. 影響。17在追蹤資料的共整合分析中,其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有. sit. y. Nat. 顯著的影響,並且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交互關係。18作. er. io. 者亦採用完全修正最小平方法(fully modified (FM) OLS)與時間序列進. n. 行驗證,其認為在短期中,金融深化與經濟成長並無顯著影響,兩者之 a v. i l C n hengchi U 間的影響是長期發展下必然帶來的效果;亦即政府針對改善金融市場的 政策,將會延遲反應在經濟成長上。 在探討中國金融發展的文獻方面,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經濟發展上 的巨大成就,成為世人所爭相探討的議提。同時,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 15. 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8)使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 model)與 Johansen 共整合分析(Johansen Cointegration Analysis)進行實證。 16 在獨占的狀況下,銀行將收取大額的存款,並選擇最適貸款利率,以追求利潤極大 化為目標。見 Courakis(1984)與 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5) 。 17 金融深化意指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使利率和匯率充分反映供給與需求 的真實狀況,並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見 McKinnon(1973)及 Shaw(1973) 。 18 Christopoulos and Tsionas(2004)以追蹤資料共積檢定方式對於金融發展變數的外 生性檢測進行檢測,其結果支持金融發展變數具有外生性。因此以金融發展變數作為 解釋變數的單向估計的方式並無模型偏誤問題存在。 14.

(23)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逐漸發展,金融市場的活絡亦直接或間接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充沛的活 水。談儒勇(1999)以中國 1993 年至 1998 年間各季數據進行研究,發 現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有顯著且強烈的正向關係,說明金融發 展極有可能是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之一。 19高凱民、吳立峰(2011) 亦採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AR model)對中國 1991 年至 2009 年的數據 做分析,說明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係,且金融存 貸機構將對促進經濟成長有正面的影響。冉光和等(2006)藉由東、西 部的追縱資料進行比較,使用 1978 年 2002 年的追蹤資料,說明在不同. 政 治 大 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呈現單向長期的因果關係,並 立 的區域條件下,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可能並無穩定一致的關係。其. ‧ 國. 學. 無明顯的短期影響;東部地區則無論在短期或長期之間,金融發展與經 濟成長之間皆存在著相互影響的因果關係。. ‧. 綜上所述,大多數的研究發現,金融發展對經濟成長可說是具有顯著. y. Nat. sit. 地直接關係,且為正向的影響。除此之外,兩者之間並不僅僅存在單方. n. a. 與經濟成長的相關文獻,詳見表 1。 l. Ch. engchi. 19. er. io. 向的關係,經濟的成長亦會刺激金融市場的活絡與發展。有關金融發展. i n U. v. 談儒勇(1999)亦說明,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對經濟成長有著不顯著的負相關。 其意謂著股票市場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是有限的,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 15.

(24)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表 1、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 樣本期間. 1960-1989 80 個國家. King and Levine (1993). 使用方法. 主要結論. 二階段最小平方法. 金融中介的規模與發展,不 僅促進了資本的累積,同時 也刺激了長期間的經濟成 長與經濟效率。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國. 1979-1994 美國、德國. 法. Ch. engchi. i n U. v. 1978-2002. 平、溫濤(2006). 中國. 高凱民、吳立峰 (2011). 1991-2009 中國. 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 之間有顯著且強烈的正向 關係,金融發展極有可能是 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 之一。. y. n. al. 普通最小平方法. er. 1993-1998 中國. io 冉光和、李敬、熊德. 短期中,金融深化與經濟 成長並無顯著影響,兩者 之間的影響是長期發展 下必然帶來的效果。. ‧. ‧ 國. 完全修正最小平方. 學. 1970-2000 10 個國家. Nat. 談儒勇(1999). 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政 治 大. 立 Christopoulos and Tsionas(2004).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 的關係;而以銀行為主要金 融中介的德國,其金融發展 則對經濟成長有顯著的影 響。. sit. 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8). 普通最小平方法. 向量自我迴歸模型.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16. 西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 成長之間,呈現單向長期的 因果關係,短期並無影響; 東部地區無論在短期或長 期,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皆 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 存在長期的均衡關係,且金 融存貸機構將對促進經濟 成長有正面的影響。.

(25)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 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均與城鄉的差距,為現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衍 生出來的重大問題之一。因此,近年來中國許多學者開始著重在地方金 融發展的研究上。另一方面,在政治集權和財政分權的制度設計之下, 中國地方政府面對財政的壓力,遂逐漸產生相互競爭的結果。財政分權 對中國區域金融發展顯著的影響之一,是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自主性的 干預所產生的影響。尹希果、陳剛、潘楊(2006)對中國 1994 年分稅制 改革後,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收支方式變動時,地方政府是否會對金融. 政 治 大. 部門進行干預的行為做深入的探討。其研究顯示,分稅制改革對地方政. 立. 將不利於金融信貸資金配置的效率。. 學. ‧ 國. 府造成了強大而沉重的財政負擔,進而使其加強對地方金融信貸的干預,. ‧. 沈坤榮、張璟(2007)針對中國特殊的財政分權體制,探討其對中國. y. Nat. 地方金融發展以及經濟成長績效的影響,並運用中國 1985 年至 2004 年. er. io. sit. 的追蹤資料進行實證研究。其研究顯示,在財政分權的背景下,地方政 府的財政壓力會導致其對金融機構干預程度的增加,以從中獲取額外資. al. n. v i n Ch 金的使用權力,進而對地方金融發展及成長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其中, engchi U. 該不利影響在 1994 年分稅制的財政管理體制實施後更加明顯。因此,沈 坤榮、張璟(2007)進一步說明,若地方政府對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比例 做有效的調控,將有助於減少地方政府干預的誘因,並能對中國金融發 展市場化與地方經濟帶來更有利的發展。 而馮濤、宋艷偉、路燕(2007)則認為,地方政府除了本身的財政收 支壓力之外,為了給國有企業爭取更多的信貸資源,將同樣對地方金融 體系進行干預,阻礙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此外,由於各地區國有經濟 比佔不同,以及財政壓力的地區差異,使地方政府之間金融干預的強度. 17.

(26)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亦產生不同,進而導致中國各地方金融發展程度的不均。其實證結果顯 示,地方財政分權的程度越高、國有經濟比重愈大與地方財政收支的壓 力愈大,地方政府對地方金融信貸的干預就愈強,愈不利於地方的金融 發展。20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眾多探析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的 相關文獻,皆專注於兩者之間效果的比較。張偉麗、覃成林(2009)利 用中國 1990 年至 2004 年 28 個省份的追蹤資料,對金融發展與地方經濟 差異對中國各地區的影響進行研究。其結果表明,在東部與西部地區,. 政 治 大 金融發展卻沒有形成推動經濟成長的良性作用。此外,財政分權對促進 立. 金融發展對地方經濟成長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然而在中部與東北地區,. ‧ 國. 學. 金融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區也各不相同。財政分權僅在東北與西部 地區對金融發展的促進產生有效的正面影響,在其它地區則產生了不利. ‧. 的影響。張偉麗、覃成林(2009)認為,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步伐、. sit. y. Nat. 打破資金地區性限制的藩籬與加快金融市場的開放,將有助於金融資源. al. n. 用。. er. io. 的有效配置,並對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之間產生良好的催化作. Ch. i. i n U. v. engch 根據上述的文獻,我們得以瞭解中國的分權化體制,使各地方政府均 需承受龐大財政壓力,進而對地方政府干預金融體系此一行為產生強大 的誘因。尤其 1994 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施行,更對地方金融發 展與資金的配置效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地方政府有效地調控收 支與加快金融市場化的改革,將有助於加快地方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 步調。有關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詳見表 2。. 20. 馮濤、宋艷偉、路燕(2007)亦認為,1994 年的分稅制改革,對於地方政府干預金 融發展的強度有顯著地提高。 18.

(27)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表 2、中國地方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 樣本期間. 1987-2003 中國. 尹希果、陳剛、潘楊 (2006). 1985-2004 中國. 沈坤榮、張璟(2007). 一般化動差法. 分稅制改革對地方政府造 成了強大而沉重的財政負 擔,進而使其加強對地方金 融信貸的干預,將不利於金 融信貸資金配置的效率。. 固定效果的追蹤資 料模型. 在財政分權的背景下,地方 政府的財政壓力會導致其 對金融機構干預程度的增 加,進而對地方金融發展及 成長績效產生負面的影響。. 1985-2004 中國. 學. 馮濤、宋艷偉、路燕 (2007). 主要結論. 政 治 大. ‧ 國. 立. 使用方法. 固定效果的追蹤資 料模型. 地方財政分權的程度越 高、國有經濟比重愈大、地 方財政收支的壓力愈大,則. ‧. 地方政府對地方金融信貸 的干預就愈強,愈不利於地 方的金融發展。. y. Nat. sit. n. al. er. io. 1. 在東部與西部地區,金 融發展對地方經濟成長 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然而在中部與東北地 區,金融發展卻沒有形 成推動經濟成長的良性. Ch. 張偉麗、覃成林. 1990-2004. (2009). 中國. engchi. i n U. 普通最小平方法. v. 作用。 2. 財政分權僅在東北與西 部地區對金融發展的促 進產生有效的正面影 響,在其它地區則產生 了不利的影響。.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19.

(28)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 本章第一節將介紹 1978 至今,中國進行的四次重大財政改革歷程。 其次,本研究將於第二節中,介紹中國金融發展之歷程。最後,在第三 節,本研究將自中國財政地方分權與其金融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現 況分析。. 第一節、中國財政改革歷程 財政體制為中央與地方調整資源分配的重要途徑。自 1949 年中國成. 政 治 大. 立以來,已歷經了多次財政改革。若以 1978 年為分水嶺,在此之前為「統. 立. 收統支體制」時期,中國財政政策主要以長期的計畫經濟體制為基礎,. ‧ 國. 學. 即實行所謂「傳統財政制度」。21由於權力過度集權中央,嚴重壓抑地方 政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長期持續發展。在此. ‧. 期間,中國曾於 1958 年與 1970 年進行兩次權力下放,但由於這兩次財. y. Nat. sit. 政分權是在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下進行,因此成效並不彰顯。而 1978 年後,. a. er. io. 中國以「放權放利」為核心引入市場機制,進行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財政. n. iv 改革。自 1978 年迄今為止,從中央與地方的預算管理體制,實際上即為 l. n U engchi 「分灶吃飯」、「分級包乾」至「分稅制」的演進過程。以下本文將依序. Ch. 探討,中國自 1978 年以來主要的財政體制改革歷程。. 一、1980 年「分灶吃飯」體制 由於過去統收統支時期權力過度集中中央,致使地方政府在經濟與社 會發展上產生阻礙,因此中國國務院於 1980 年宣佈實施「劃分收支,分 級包乾」的財政管理體制。22此次改革,開始了由中央明確劃分地方政府 21. 「傳統財政制度」為一種計畫型的財政制度,所有的財政政策皆以國家為計畫中心。 因此,中央政府對地方財政的干預程度,亦較為強烈。 22 「劃分收支」 ,即為明確劃分中央與地方預算的收支範圍;「分級包乾」,即先確定 20.

(29)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收支權限,各有其「灶」,各負其責的「分灶吃飯」體制(賈康、閻坤, 2000) 。 「分灶吃飯」是中國建國以來財政體制的重大改革,首次打破「統 收統支」的財政體制,結束了中國過去長期吃國家「大鍋飯」的局面。 此時,「分灶吃飯」擴大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和財權,也加強了地方的 經濟責任。在地方發展經濟以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更提高了資金的使 用效率,加快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1980 年的財政改革,的確使 中央佔全國財政收入比例逐年上升,同時亦達成發展地方經濟之目標。 然而,擴大地方支出佔全國支出的比例,仍然未能減輕中央的財政壓力,. 政 治 大 中國於 1981 年起,將包乾範圍縮小,並自 1982 年開始逐步將包乾辦法 立 有效地解決中央的財政問題。因此,為了能有效舒緩中央的財政壓力,. ‧ 國. 學. 改為「總額分成,比例包乾」體制。23. ‧. 二、1985 年「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體制. sit. y. Nat. 為了更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範圍,中國於 1985 年進一步進. er. io. 行財政改革,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乾」的財政體制。主. n. 要內容可分為四大部份,分別為劃分支出、劃分收入、核定基數與分成 a v. i l C n hengchi U 辦法(詳見表 3)。改革中首次劃分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稅種,其次 劃分了中央與地方財政的支出,並再次製定了中央和地方財政共享收入。 此次改革原則與 1980 年的理念雖是一致的,但將「劃分收支」改為「劃 分稅種」,是中國財政體制一次重要的改革。其不僅避免了「劃分收支, 分級包乾」財政體制執行中暴露出的缺陷,更進一步催化地方政府理財 與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成為中國往後分稅制改革的濫觴。 然而,此時中國財政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比例雖逐年下降,達成減輕 地方預算收支包乾基數後,依據基數實施各級收支 包乾。 23 「總額分成,比例包乾」係指,求出地方收入基數總額與支出基數總額之百分比, 並按此比例劃分中央與地方之收入,實行包乾。 21.

(30)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表 3、1985 年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內容概要 施行步驟. 實行內容概要. 劃分支出. 按中央與地方之行政隸屬關係,劃分支出範圍。. 劃分收入. 一、中央財政固定收入。 二、地方財政固定收入。 三、中央與地方財政的共享收入。. 核定基數. 一、依照 1983 年決算收入數與原預算體制確定之分成比例,以 及其它調整因素,計算出地方應得的財力做為基數。 二、二、以 1983 年決算數為基數,按照收入劃分範圍和第二步 利改稅後的收入移轉情況確定其收入基數。. 分成辦法. 政 治 大. 一、凡地方固定財政收入大於支出者,定額(或按一定比例)上 繳。 二、凡地方固定財政收入小於支出者,從共享收入中確定一個分 成比例給地方。 三、若地方固定收入與共享收入全部留予地方,但仍不足支出. 立. ‧ 國. 學. ‧. 者,由中央定額補助。 四、以上三種分成辦法確定後,五年不變,地方多收可多支,少 收則少支,自求平衡。. sit. y. Nat. 資料來源:整理自賈康、閻坤(2000),高培勇、溫來成(2001) 。. er. io. n. a 中央財政壓力的目標,但在收入方面,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 v. i l C n hengchi U 收入比重亦隨之降低。24此外,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由於收入上解比例 較大,亦失去了發展經濟與追求財政收入的動力,造成改革後全國財政 收入增長幅度降低。有鑑於此,追求全國財政收入的成長,遂成為中國 下階段財政改革中主要的改革目標之一。. 24. 1984 年至 1985 年中央財政支出與全國財政支出的比例,由 52.5%大幅下降至 39.7%; 收入方面則由 40.5%滑落至 39.7%。 22.

(31)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三、1988 年「大包乾」體制 有鑑於地方政府失去發展經濟與追求財政收入的動力,造成全國財政 收入成長幅度下降的狀況,中國國務院於 1988 年 7 月,配合國有企業普 遍推行的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頒布《關於地方實行財政包乾制辦法的決 定》 ,稱為「大包乾」體制。中國針對 39 個地方政府單位,劃分實行六 種形式的財政包乾,25分別為收入遞增包乾辦法、總額分成辦法、總額分 成加增長分成辦法、上繳遞增包乾辦法、定額上繳辦法與定額補助辦法。 「大包乾」的財政體制,將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營業稅、個人所. 政 治 大. 得稅等 13 種稅,劃為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抵頂支出,增長全留。由於. 立. 這些稅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市場流通的擴大,會有較大幅度的成長,. ‧ 國. 學. 因此使地方財政收入增加,亦進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對 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y. Nat. 綜觀中國 1988 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全國財政收入成長速度明顯地增. io. sit. 加。其中,1988 年全國財政收入成長率,為實施改革前之兩倍,可謂成. er. 效顯著。26然而,伴隨著財政收入成長率的提升,此時全國財政支出的成. al. v i n Ch 觀察中央佔全國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比重,我們可以 engchi U. n 27. 長速度亦屢屢升高。. 發現不論財政收入亦或財政支出的增長,主要均來自於地方政府的影響 所致。雖然地方政府財權的擴大,顯著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繁榮,. 但中央財政收入的下降,與地方擁權的「諸侯經濟」 ,也成為了對財政包 乾體制進行改革的主要目標。 25. 項懷誠、姜維壯(1992)指出,此六種辦法具有三大特點:(一)承包經營責任制 被正式納入預算管理體制中。 (二)增加透明度,使地方得以自成長的財政收入之中獲 取利益,進而更加關心財政收入的成長。 (三)使地方自負財政盈虧的風險,增加地方 平衡預算的壓力。 26 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之計算,1988 年中國財政收入成長率,由 1987 年 之 3.6%上升至 7.2%。 27 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之計算,1987 年之中國財政支出,僅較上一年度增 加 57.27 億人民幣,但 1988 年卻爆增為 229.03 億人民幣,成長率分別為 2.6%與 10.1%。 23.

(32)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四、1994 年「分稅制」體制 1993 年 12 月 15 日,中國國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 制的決定》,並於 1994 年 1 月 1 日實施,此即「分稅制」改革。分稅制 主要內容為「三分一返」 ,即劃分中央與地方稅收、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 和支出範圍、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與建立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 還制度。一般而言,分稅制將一國所有稅種,在中央與地方進行劃分, 明確規範兩者財政收入範圍的財政管理體制;藉由稅種分割中央與地方 的事權與其相應的財權,形成中央與地方不同的收入體系,是市場經濟. 政 治 大. 國家主要推行的財政管理體制模式。. 立. 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建立,可謂中國歷年最大的財政體制改革之一。突. ‧ 國. 學. 破了以往「讓利放權」的觀念,逐漸發展為「分權」 ,向建構市場經濟體. ‧. 制下的財政體制邁出了史無前例的一步。分稅制實行後,規範了中央與. y. Nat. 地方政府間的財政關係,既增加地方政府的理財積極性,亦提高了中央. er. io. sit. 財政收入的成長速度。28為了完善分稅制的財政體制,中國於 2002 年實 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將按企業隸屬關係劃分中央與地方所得稅收入. al. n. v i n Ch 的辦法,改為中央與地方按統一比例分享,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總體 engchi U 而言,中國歷經各階段的財政改革,已逐步改善各改革階段所衍生的財 政問題,並完成其市場經濟下的財政管理體制。. 28. 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之計算,1994 年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 的比例,由 1993 年的 22%大幅躍升為 55.7%。 24.

(33)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中國金融發展演進歷程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成立,中國大陸金融業務由中國人民銀 行接管辦理,外國金融機構被迫暫停營業或退出大陸。1979 年中國大陸 改革開放後,金融體系遂大幅調整,現代金融體制改革與總體經濟的改 革開放政策同時啟動。以 1979 年為分水嶺,其以前中國大陸的金融體制 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的金融機構,即所謂「大一 統」的金融體制。1979 年後的改革歷程,使中國大陸金融體制轉變國有 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各類銀行並存的多元體系,並且. 政 治 大. 逐漸顯現市場化的特徵。以下分別將就銀行業、證券業與保險業,探討. 立. 中國金融發展的演進歷程。. ‧. ‧ 國. 學. 一、銀行業.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經了許多改革過程。中國自 1951 年以來,共. y. Nat. sit. 經歷了四個規模較大的制度改革與開放階段。其中,1951 年至 1993 年的. a. er. io. 前兩次變革,中國銀行業主要著重於金融市場核心體制上的變革,由所. n. iv 謂「大一統」的銀行體系,逐漸步入以人民銀行則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 l. n U e n g c h i 1993 年後的末兩階段,則 能,四大國家銀行為專業銀行的二元體制。而. Ch. 多為銀行業運作體制上的改革與開放,並逐步完備中國整體銀行業的監 督體制。朱浩民(2007)亦將中國銀行業之改革分為三個階段:1979 年 至 1993 年現代銀行業初期發展、1994 年至 2002 年銀行業體制改革,及 2003 年以後銀行加速改革與外資湧入。以下,本文則將中國大陸銀行業 體系的主要變革分為四大歷程,並分別探討之。 (一)、1951-1979 「大一統」銀行體系 自 1951 年開始至 1970 年代末期,中國大陸開始建立集中統一的綜合. 25.

(34)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信貸計劃管理體制。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實行「統存統貸」的管理 方法,29將銀行信貸計劃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之中,進行全面的金融監督與 服務。此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體系,即所謂「大一統」的銀行體系模式; 以一切信用皆歸國家銀行的原則,使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全中國現金中心、 信貸中心與結算中心。 此時期中國人民銀行為全中國唯一的金融機構,各類金融機構及銀行 相繼被併入或裁撤;外資銀行則退出中國市場,或降級為辦事處。中國 人民銀行不僅是行使中央銀行職權、管理全國金融與貨幣的機關,同時. 政 治 大 於國家統一指揮、政策貫徹和全國金融局勢的控制。另一方面,該體制 立 亦為全面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此種大一統的金融體制,有利. ‧ 國. 學. 卻也忽視了商品與市場的作用,使得基層金融機構無法完全發揮業務上 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中國人民銀行兼具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職能,. ‧. 使信用形式單一化,不存在商業信用,更造成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金融市. al. er. io. (二)、1979 年-1993 年,中央銀行體系的建立. sit. y. Nat. 場的消失。. n. v i n Ch 1978 年,中國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作出經濟改革以及對外開放 engchi U 30. 的決定,打破過去計劃經濟的制度,金融體制亦有了劇烈的變化。 1979 年,中國農業銀行重新恢復成立,以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 合作社。同年,中國銀行與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亦分別由中國人民銀行與 財政部分離出來。311984 年,中國工商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分離成立, 並承接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城市金融業務。至此,中國人民銀行退出一 29. 「統存統貸」即各級銀行吸收的各項存款全部上交總行,各級銀行發放的各項貸款 由總行統一核定計劃指標,逐級分配下達。與中國財政過去的「統收統支」有異曲同 工之妙。 30 1979 年年底,鄧小平提出「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槓桿,要把銀行辦 成真正的銀行」 ,從而開始恢復金融、重構金融組織體系的工作。 31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於 1996 年後,改名為中國建設銀行。 26.

(35)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般銀行業務,專司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責,中國中央銀行體制的雛型初始 確立。32此時,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的業務嚴格劃分,33分別在工商企業流 動資金、農村、外匯與基本建設四大領域占據壟斷地位。然而,此一體 系仍依照過去計畫經濟的管理方法在進行,各銀行還不存在商業銀行的 經營觀念。 1987 年中國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隨後許多股份制的全國 性、區域型商業銀行陸續成立,原先撤離之外商銀行也紛紛回到中國。 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建立與發展,打破中國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專. 政 治 大. 業銀行的壟斷局面,逐步型成多類型、多層次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34. 立. (三)、1993 年-2003 年,金融體制的改革階段. ‧ 國. 學. 1993 年,中國國務院頒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明確了中國. ‧. 人民銀行制定、實施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兩大職能,並把中國的專業. y. Nat. 銀行轉型定位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從事商業性金融業務。至此,專業. n. al. er. io. 央銀行職能。35. sit. 銀行的發展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而中國人民銀行得以真正獨立行使中. C. i n U. v. hen hi 而 1994 年後,國家發展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 gc. 三家政策性銀行相繼成立,並承接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 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四家專業銀行則按商業化改革 之要求,轉換機制,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逐步確立「自主經營、自 32. 1983 年 9 月,中國國務院頒布《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 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決定中國人民銀行的性質與地位,即:作為發行的銀行、 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是領導和管理全中國金融事業的國家機關。 33 四大國家銀行分別為: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 34 此時,中國成為以中央銀行為中心,國家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同時存在, 分工協作的新金融組織體制。 35 中國人民銀行此時決定與政策性及商業性銀行業務完全脫鉤,將職責轉為國家金融 監督與總體經濟的調控。並透過體制和法規的設計,切斷中央財政向中國人民銀行透 支與借款的管道。 27.

(36)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與理念,從事真正的商業性 金融業務。 隨著 1995 年 7 月《商業銀行法》的頒布實施,中國首次以法律形式 明確地規定商業銀行的權利與義務,中國金融體制也正式向規範化與法 制化的時代邁進。2003 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 批准成立,並取代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在歷經多次 變革之後,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銀行監管職能的分離。至此,中國人民銀 行配合銀監會、證監會與保監會對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的監督職. 政 治 大 金融業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立 (四)、2003 年至今,外資進入中國與加速改革. 學. ‧ 國. 責,36中國大陸分工明確、互相協調的金融分工監管體制正式形成,中國. ‧. 自 1990 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始終居高不下,接連帶動金. y. Nat. 融業的發展需求,因而增強許多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經營發展的誘因。. er. io. sit. 長期以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與經營策略,對中國銀行業造成 一定程度的影響。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承諾對外. al. n. v i n Ch 資銀行逐步開放市場,在有關外資金融機構的經營與管理規範陸續公佈 engchi U. 後,大幅改善外資銀行的經營環境。自 2003 年起,中國銀行、中國建設 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陸續進行並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外資的開放,對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和銀行體系結構發生了深刻 的變化,也促進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化、金融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金融監 管水平的提高,進提高了整個經濟體系的資源配置效率。此外,中國金 融業的對外開放,更加速了中國銀行業的金融創新與改革。先進的管理. 36. 中國人民銀行於 1998 年將證券機構的監管職能,移交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簡稱證監會) 。同年 11 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成立,接收保 險業的監管工作。 28.

(37)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理念、成熟的管理技術與產品,隨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而引入中國 市場,刺激了中資銀行在組織改造、業務流程、風險管理與經營模式上 的創新。. 二、證券業 自 1978 年以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以股票、債券 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的直接金融開始出現,以多種不同的資金取得管道, 解決企業經營上的需求。中國證券市場逐年的發展,1990 年以及 1991 年,. 政 治 大 行。1992 年 10 月,中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簡稱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 立 上海與深圳證交所相繼成立,使得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體制勢在必. 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宣告成立,代表著中國證券市場統. ‧ 國. 學. 一監管體制開始形成。國務院證券委是中國對證券市場進行統一巨集觀. ‧. 管理的主管機構。證監會是國務院證券委的監管執行機構,依照法律法. sit. y. Nat. 規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 er. io. 中國證券市場自 1990 年上海證交所成立之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 n. 已實現了從地區性市場向全國性市場的轉變。近年來,中國證券市場交 a v. i l C n 易活絡,發展蓬勃,滬深兩市 h 2011 e n年g4c月總市值達 h i U 27.4 萬億元,上市公 司逐年成長至 2175 家。作為中國大陸的金融中心,上海不僅吸引了大部 分重量級公司來此上市,也成為了投資者開展市場活動的主要場所,也 使得大陸成為全球股市中表現最為優異的地區之一。. 三、保險業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國務院於 1979 年批准恢復中國大陸的保險業務, 並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積極拓展保險業務,並逐步建立經濟補償 制度。在保險市場迅速成長之後,中國為了建全保險業的穩定發展,於. 29.

(38)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1985 年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 ,並先後成立地區性的人壽保險公 司,37以增加市場的創新與活力。1995 年 6 月,中國「保險法」正式通 過立法,將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區分,確定商業保險的性質、經營範圍、 契約的型式、界定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係、以及相關的監督管理等。 1998 年,中國國務院成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 ,將保 險的監理權由中國人民銀行獨立出來,並直屬國務院的管轄,主管監督 中國大陸所有商業保險業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7. i n U. v. 1986 年後,中國人民銀行先後批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生產保險公司」 、 「平安 保險公司」 、 「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以及四川、長沙、大連、瀋陽、廈門等地區域性 的人壽保險公司。 30.

(39)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財政地方分權與地方金融發展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針對地方財政分權理論,以及中國大陸區域 金融發展的相關文獻加以整理分析,並探討中國財政分權對金融發展的 影響,以及各地區金融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財政地方分權指標 為本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主要變數;依據相關文獻之整理,本文將採用地 方財政收入之自主性,做為衡量中國財政分權(𝐹𝐷)之指標。38中國財 政分權(𝐹𝐷)之指標,定義如(1)式所示:. 立. (1). (𝑅𝑅𝑖,𝑡 − 𝑆𝑈𝐵𝑀𝐼𝑇𝑖,𝑡 + 𝑇𝑅𝐴𝑁𝑆𝑖,𝑡 ). 學. ‧ 國. 𝐹𝐷𝑖.𝑡 =. 政 治 大. (𝑅𝑅𝑖,𝑡 − 𝑆𝑈𝐵𝑀𝐼𝑇𝑖,𝑡 ). 於(1)式中,𝐹𝐷𝑖.𝑡 代表第 個地區,於第 期時自收自留用的財政. ‧. 收入占總財政收入(即自收自留用之財政收入與中央對地方移轉支付數. y. Nat. 額之總和)之比例。此外,𝑅𝑅𝑖,𝑡 代表第 個地區,於第 期時的財政收 𝑖,𝑡. er. io. sit. 入;𝑆𝑈𝐵𝑀𝐼𝑇𝑖,𝑡 代表第 個地區,於第 期時需上繳中央政府之數額;𝑇. 代表第 個地區,於第 期時的總財政支出;𝑇𝑅𝐴𝑁𝑆𝑖,𝑡 則表示中央對第. n. al. C 個地區,於第 期時的移轉支付數額 ;且 =. hengchi. v i n ,U, . . . ,. ; = , ,...,. 。. 另一方面,在衡量金融發展指標的選取上,根據本文之實證文獻回顧, 由於中國各省市之貨幣餘額數據取得不易,本文擬以各地區金融機構之 存貸款餘額(𝐹𝐼𝑁1),以及金融機構之貸款餘額(𝐹𝐼𝑁2)與各地區同期 之名目 GDP 的比值,藉以衡量中國各地區之金融發展程度高低。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使用中國自 1995 年至 2010 年 31 個省市地區的 資料,分別計算出之𝐹𝐷、𝐹𝐼𝑁 以及𝐹𝐼𝑁 值,代表該地區之財政分權程度 38. 鄭安志(2006) , 《財政地方分權在中國各地區經濟成長所扮演的角色》 ,台北國立政 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40)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與金融發展程度;而數值愈高,表示該地方財政地方分權與金融發展程 度愈高。然而,在進入實證模型的估計之前,本文將挑選 1995、1998、 2001、2004、2007 以及 2010 年等 6 年中國各地區財政分權與金融發展之 指標數據作現況分析,藉以瞭解中國之現況。相關數據列示於表 4 與表 5。 觀察表 4 之數據,我們得以明顯地發現,自 1995 年至 2010 年以來, 東部沿海地區的省市,如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 以及廣東等,其財政分權程度都明顯地提高。其中,又以上海、江蘇、 天津、浙江與北京之成長幅度為最高,分別增加 49.3%、44.8%、41.1%、. 政 治 大 重慶之外,中國多數省市之 立 2010 年財政分權程度都較 1995 年為低;而. 40.2%以及 38.4%。至於其它地區,除了內蒙古、雲南、西藏以及直轄市. ‧ 國. 學. 下降程度最多的省市,分別為海南(-21.6%) 、四川(-18.6%) 、甘肅(-16%) 以及江西(-14.7%)。. ‧. 另一方面,根據 2010 年的資料,財政分權最高的五個省市:上海、. y. Nat. sit. 北京、江蘇、廣東與浙江,皆為東部沿海的省市。而較低的五個省市,. a. er. io. 如西藏、青海、甘肅、寧夏與新疆,全部集中於西部地區。顯而易見地,. n. iv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財政分權程度高低,與省市所在地區有顯著地差異; l. n U engchi 東部地區財政分權程度普遍較高,而財政分權程度較低的省市則聚集在. Ch. 西部地區。39除此之外,比較各年財政分權的差異程度,亦有逐年提高的 趨勢。以 1995 年為例,財政分權程度最高的海南(67.5%)與最低的西 藏(4%),差異為 63.5%;至 2004 年財政分權程度最高與最低的省市(北 京與西藏)差異則擴大為 71%,2010 年則為上海與西藏的 76.5%。. 39. 本研究依中國國家統計局之劃分標準,將中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區:東部地區、中 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 建、山東、廣東、廣西以及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以及湖南;而西部地區則為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 甘肅、青海、寧夏與新疆。 32.

(41) 財政分權對中國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 表 4、中國各省市地區財政分權程度(%) 地區. 財政分權程度(FD)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北京. 44.2. 64.3. 72.1. 77.7. 85.3. 82.6. 天津. 33.9. 52.9. 57.3. 58.2. 71.2. 75. 河北. 51. 61.5. 51.9. 47.4. 49.5. 48. 山西. 54.8. 60.5. 43.4. 45.8. 53.3. 50.9. 內蒙古. 40.5. 45.1. 29. 33.2. 42.8. 48. 遼寧. 45.4. 53.5. 48.1. 49.5. 58.1. 60.9. 吉林. 49.3. 49.7. 36.5. 31.6. 34.1. 35.9. 黑龍江. 48.3. 54.5. 42.6. 37.9. 34.8. 34.4. 上海. 33.6. 54.5. 江蘇. 35. 浙江 安徽. 37. 79.8. 72.8. 67.5. 84.4. 77.2. 53.8. 60.2. 44.3. 42.6. 42.5. 44.7. 61.9. 70.9. 72.1. 62.2. 70.4. 64.9. 55.5. 51.3. 43.8. 41.4. 40.3. 40.8. 53.7. 67.4. 72.3. 65.6. 70.5. 67. 50.9. 58.4. 48.5. 44.5. 44.3. 40.9. 43.3. 50.9. 42.1. 40.6. 41.2. 39.5. 51.4. 51.2. 43. 39.6. 40.9. 39.7. 75.7. 81.6. i n 43.5 U. 82.1. 79.5. 40. 39.8. al. 64.4. 海南 重慶. 67.5. 65.3. 38.7. 四川 貴州. n. 廣東 廣西. 54.1. C 58.3 h. e n g48.7 chi. y. sit. er. io. 湖北 湖南. 立 52.5. 79.7. ‧ 國. 山東 河南. 82.9. ‧. 江西. 83. 學. 福建. 68.1 治 71.4 政 52.8 67.4 67.2 大. Nat. 1995. 71.5. v. 52.8. 42.1. 42.7. 45.9. 43.9. 35.6. 43.5. 50.8. 53.2. 56. 61.3. 44.4. 41.5. 44.8. 37.4. 43.7. 47.9. 35.6. 34. 33.4. 33.5. 雲南 西藏. 39.9. 49.7. 38.7. 38.8. 41.1. 40.2. 4. 7.3. 5.6. 6.7. 6.5. 6.4. 陜西 甘肅. 49.2. 55. 38.4. 37.7. 42.6. 45.5. 41.5. 42.9. 28.7. 27. 27. 25.5. 青海 寧夏. 30.4. 29.7. 17.3. 16.5. 19.3. 15.6. 35.2. 39.2. 26.9. 26.7. 28.6. 29.8. 新疆. 41.6. 44. 33.2. 34.9. 34. 30.7. 資料來源:各年《中國財政年鑑》。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49屆全國賽試題方向與規範,將依據國際技能競賽 (WSC)汽車技術(Automobile Technology)之技術規範 (Technical Descriptions)

從經濟危機對義國政府之影響來看,自2009年年底即潛伏的歐債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is currently the third tallest skyscr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illis Tower and 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and Tower, both in Chicago), and th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