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2003-2005)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2003-2005)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問題陳述 21 世紀初葉,後冷戰時代國際態勢隨著東西德的統一、蘇聯的瓦 解、美國單極霸權的漸趨穩定而逐漸式微,然而在東北亞地區亞洲後 冷戰局勢方始揭開序曲。 後冷戰時期,隨著美國假反核、反恐之名,行國際油源爭奪之實 的第二次波灣戰爭結束,復於戰後重建碰了一鼻子灰,美國前總統布 1 希也不得不公開承認判斷錯誤的此刻治 ,戰爭逐漸為世人所厭惡,和平. 政. 大 成為普世的價值及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 立. 這種變化呈現在世界各國國家安全考量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從後冷. ‧ 國. 學. 戰時期的生存利益轉變為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安全考量,如何促進與保. ‧. 持區域的和平與穩定,藉以發展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建設,成為最終的 考量;因此除了國家內政的自控範圍外,舉凡區域的穩定、安全秩序、. y. Nat. sit. 區域合作等議題也成為各國重視的外交重點。就區域安全的問題言,. al. n. 全的戰略。. er. io. 已不再沿用過去軍事對抗的模式,而改以實現區域安全來保障國家安. Ch. i. i Un. v. engch 此刻,世界局勢出現結構性的大轉變,國際權力發生重組,其中. 最大的變數莫過於中共的崛起,成為逐漸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新興強 權。一方面北京當局在其和平崛起政策及日盛國力的支持下逐步躍上 國際舞台,不斷的努力尋求其國際定位,挑戰既有的地區勢力,力求 成為亞太地區的新霸主;另一方面,廣大市場的經濟實力吸引各國趨 之若鶩,但世界各國對它以往共產專政的惡劣印象未消、對其不夠透 明的預算制度存疑,也對其強大國力後潛隱的企圖深感不安,因而使 得中共的一舉一動成為亞太各國、甚至世界各主要國家關注的焦點。 1. 新華網,2005 年 12 月 16 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2/17/content 3933707.htm 1.

(2) 當國際局勢由單純的軍事對抗轉變為以經貿為主軸,以軍事、外 交力量為後盾的競合關係,經濟不啻成為今日國力的最大指標,於焉 我們便無法忽略正在東亞地區崛起的強權─中共。這個國家自 20 世紀 90 年代改革開放後,經濟表現一鳴驚人、一日千里;根據由全世界最 富裕的卅個強國所組成的 OECD(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2005 年 9 月 份一份統計資料顯示,中共係全球第六大經濟體,資料預判中共將在 5 年內(即 2010 年)躍升為第四大經濟體,且超越美、德,成為全球 第一大出口國 2;另外,根據「金磚四國關鍵報告(The Brics Report)」 ─高盛 99 號報告分析指出,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共等四國,未來 極有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一支超強的力量;報告並估計倘以美. 治. 政 2009 年)超越德國、在 元計,中共將在未來 4 年內(即 2015 年超越 大. 立 3。然而,短短的時間裡,中共不但在 2007 日本,在 2039 年超越美國. ‧ 國. 學. 年中躍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更在 2010 年 8 月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 經濟體 4,較經濟學家預測的提前了一半的速度。何以致之?殊值探. ‧. 研。尤有甚者,更有經濟學家大膽預估到 2020 年中共將成為世界第一. sit. y. Nat. 經濟大國,而這個國家目前的經濟實力也僅與美、日兩國有些許的差. er. io. 距;除經濟實力外,中共的軍事實力、睦鄰外交政策等,亦使其躍列. n. al 世界強權之林 5,不得不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iv C. n. hengchi U 分析中共的崛起自有其時代意義與背景,坊間一般認為美國自. 911 事件後主導世界輿論,使反恐成為國際潮流,進而將安全重點置 於打擊恐怖主義,就在美國高舉反恐大旗,全心全力對付中東『邪惡 軸心』 (Axis of Evil) 6之一的伊拉克及在全球反恐行動中需要若干國 家支援的同時,給予了中共崛起的機會;更由於此刻的美國再沒有餘 力介入東亞經濟的佈局,國際氛圍也追求和平穩定的此刻,中共伺機 2. 3 4. 5 6. 時事中共網,2005 年 9 月 19 日,中共 5 年內將成第 4 大經濟體,超美成第一大出口國,http://www.sszg. com/2005/9-19/14253956037.html 朱雲鵬、翟大文等著, 「金磚四國關鍵報告(The BRICs Report) 」 ,台北:商智文化公司,2005 年 4 月,頁 12。 林建甫,「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2010 年 9 月 2 日。 大紀元網站,2005 年 10 月 17 日,美欲探中共軍力虛實,http://www.epochtimes.com/b5/5/10/18/n1089706.htm 中新網,2005 年 10 月 29 日,http://www.world.people.com.cn/BIG5/1029/42335/3945546.html-51k 2.

(3) 崛起儼然也成為美國亞洲政策偶然下的必然了;此外,在經過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的襲擊後 7,中共的屹立不搖、一枝獨秀, 一夕間成為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要性,更使其在國際間崛起的角色日益 受到矚目。 東北亞是世界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就地理環境觀之,這裡匯聚了 亞太地區的幾個主要大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及中共,但這幾個大 國又是世界強權代表,因此東北亞也可以說是世界主要力量與大國利 益的匯集之處,加上朝鮮半島核子危機的議題,使得六方會談在國際 政治中的戰略意義一直居高不下。 東北亞另一個國家─北韓,因『支援恐怖主義』而被美國列為『邪. 治. 政 惡軸心』 ,而北韓政府則因殷鑑不遠,擔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於是反 大. 立 向操作核武議題,藉以先發制人;遂於 2002 年 10 月向到訪的美國國. ‧ 國. 學. 務助卿凱利表示,將重啟核子設施 8,復於 2003 年 1 月宣佈退出核不 擴散條約(NPT),並自稱擁有核子武器 9,使得朝鮮半島與東北亞地. ‧. 區的和平穩定出現隱憂。然而為何北韓擁有核子武器即令朝鮮半島及. sit. y. Nat. 東北亞地區的和平出現隱憂?何以本地區的美國、俄羅斯及中共早已. er. io. 擁核多年的核武國家卻從未遭致此一疑慮?核不擴散條約果真能牽制. n. a l 年元月,俄羅斯公開宣布當國家遭受威脅 住這三個核武大國?2008 iv C. n. hengchi U 時,不排除率先使用核武可能的談話,係繼中美兩國之後的另一表態, 倘此,則似乎也間接說明了國際條約對大國之規範力度將因大國對國 際與國內情勢的安全認知而隨時調整變化,使本地區的核武問題益加 複雜化。 美國在本地區向來擁有其既得利益,也因此一直將本地區當成其 囊中之物,將太平洋當成內海,不僅長期派兵駐防,也不斷付出關心,. 熱烈的參與地區活動。根據美國蘭德公司 2001 年 5 月發表的一份報告 7. 8 9. 艾凡那夫, 「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 ,台灣石油工會,摘自網站 http://www.tpwu.org.tw/periodical/391/1201.htm 及「後金融風暴國際經貿新秩序」 ,中華民國行政院經建會 98 年自行研究計畫,98 年 10 月 30 日,摘自網站 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7895 大紀元網站,2005 年 10 月 2 日,http://www.epochtimes.com/65/2/10/2/n220295.htm-15k 中共網,2003 年 1 月 31 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3/Jan/259847.htm-17k 3.

(4) 指出:從 20 世紀 50 年代至今,美國在亞洲的關注重點就一直在東北 亞。也不斷有美國政、軍領導人提出「東北亞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在 西太平洋關注重心」10的話語。2001 年 9 月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四年 防務評估報告》更明確定位了東北亞對美國的戰略地位,並將其列為 『防止敵人主宰的關鍵地區』之一 11。 美日同盟、南韓駐軍已強而有力的捍衛美國在亞太地區霸權的地 位,但面對本地區各國力量的重組與角色的重新定位,美國究應如何 扮演其角色和擴大參與,拉住日本與南韓,除能避免遭到亞洲國家的 排擠外,尚可繼續成為本地區的支配性力量及顯示其國際地位,因此, 美國積極的介入本地區國際事務的斡旋與主導;力阻北韓的核武發. 治. 政 展、提昇美日同盟的戰略地位、拉住南韓防止南韓離心傾向加大、借 大. 立 助國際會議就近看管俄羅斯的走向以及調整對兩岸的關係,在東北亞. ‧ 國. 學. 地區尚未出現一較具決定性的和平機構與協議前,「六方會談」誠然 是其於現階段下不得不為的最佳選擇。. ‧. 至於日本,自二戰結束後與美國的關係即緊密友好,在國際舞台. sit. y. Nat. 上以美國馬首是瞻,長期以來受益於美日同盟,在美國的支持保護下,. er. io. 不僅成為其在亞太地區最有力的盟邦,是美國在東亞地區圍堵共產主. n. al 義東擴政策下最堅強的支持者,更是美國藉以參加亞太組織的牽線員 iv C. n. hengchi U 與軍費分攤的有力贊助人;然而,日本在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的過. 程中,單有美國的支持尚不足以成事,其仍需面對日漸崛起的中共; 當日本要在與中共競逐亞太霸權的爭奪中獲得優勢,當日本的野心企 圖日益明顯之際,其即必須正視並解決數個與中共由來已久糾葛難解 的歷史情節;當一個既有的經濟強權冀想成為政治強權的國家,碰到 一個崛起的政治強權渴望成為經濟大國之際,藉由美國、國際組織規 範、限制中共崛起的速度,不啻為一種高明的戰略操作。 10. 札勒彌•哈勒札德著,滕建群、林志遠等譯, 「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與兵力態勢」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1 年,頁 58。 11 根據美國國防部二OO一年發表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所謂『防止敵人主宰的關鍵地區』包括東北亞、歐 洲、東亞沿海地區、中東和西南亞。See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1,p.2. 4.

(5) 日本面對本地區勢力的重組,及國內本身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 得不在前述戰略操作的過程中表現積極的參與態度,如重新檢討其與 中、美兩大強權的交往關係,改善與中共交惡的現況,參與中共經濟 的發展既可對中共示好,又能守住兩國政治相爭的底線,終成為其首 要任務。另,日本面對國內經濟的長期不振、政黨相爭、領導者親東、 親西政策之更迭、以及北韓核武威脅、與南韓、俄羅斯領土主權爭議 等議題,均需日本一一解決,再次配合美國施為,重視「六方會談」 於焉成為日本維持國家安全及致力本地區和平的重要選項。 俄羅斯係由前蘇聯帝國瓦解後分出的國家,帝國瓦解後雖承繼了 前蘇聯於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事實上國內建設百廢待. 治. 政 舉,亟需國際資金的挹注,因此『和』遂成為其外交政策的最高指導 大. 立 原則, 『參與』不缺席,藉茲證明其存在,則利益分享時方不致遭國際. ‧ 國. 學. 組織所遺忘;然即令如此,在吸引世界各國金援其國內經濟建設,創 造一個和平、和諧的環境以利經濟建設的發展與推動仍是其努力的第. ‧. 一目標;環顧四鄰,美、日、中、南韓的經濟實力、資金投入與技術. y. sit. Nat. 的引進遂成為其最為便捷的選擇。正如俄羅斯前外長伊萬諾夫所言:. er. io. 「我們需要亞洲各國參與俄羅斯東部的經濟建設,也需要使俄羅斯經. n. a 濟融入亞洲正在形成的新的經濟空間;這一戰略任務不僅可以推動東 iv l C 12 hengchi Un 部地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 俄羅斯是「六方會談」參與國家中最缺乏直接立場與利害關係的 國家,雖然自瓦解前便一直存在究屬歐洲國家或亞洲國家的迷思,惟 自從西伯利亞發現龐大的石油資源後,中日管線之爭,不僅使俄國獲 得實質的利益,更使俄羅斯更加重視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確保該地 區無核存在的戰略價值;由於美、俄、中等三國皆已簽署加入核不擴 散條約,受到國際核武器相關規定的制約,因此北韓的擁核雖使得俄 羅斯不甚歡喜,卻也給予了名正言順參與東北亞區域安全事務的理 由,在最少成本付出的考量下,聯合美、中、日、南韓的力量阻止北 12. 楊莉, 「俄羅斯與東北亞」,『國際問題研究』 ,2005 年第 1 期,頁 14-16。 5.

(6) 韓核武的發展, 「六方會談」自然成為其首選。事實上,俄羅斯參與「六 方會談」有利於平衡美國及中共在東北亞地區主控地位的企圖,也有 利於東北亞地區列強的安全合作態勢。 1945 年 8 月 15 日朝鮮半島自日本的統治解放,由美蘇兩軍實施 分割占領,斯時由於國際政治冷戰的進行,美蘇兩大集團的無形對抗, 自南、北韓分別於 1948 年 8 月 15 日及 9 月 9 日在北緯 38 度線南北建 國以降. 13. ,兩韓的統一就一直是韓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如何與發展核. 武中的北韓儘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和平相處,也一直是南韓政府 施政的重中之重。 此外,南韓雖與日本同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盟國,但對國家. 治. 政 安全戰略方向的選擇卻迥然不同,相較於日本的『棄亞從美』 ,南韓則 大. 立14著稱,加上與日本領土及歷史的問題未解, 以『美亞並重,疏美親亞』. ‧ 國. 學. 南韓自是不甘繼續扮演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二等盟國』 ,長期屈居日本 之下;隨著國內反日、反美情緒的高漲,與中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 ‧. 深化,以及在「六方會談」中獨特作用的發揮,南韓期待成為東北亞. sit. y. Nat. 地區『平衡者』的企圖昭然若揭。. er. io. 探究南韓『角色轉型』的根源,可以清楚的發現有著非常深刻的. n. al 歷史與現實因素,除上述韓日關係不合、韓中關係逐漸增溫外,國內 iv C. n. hengchi U 青年人才從政、關心政治的比例逐年增高,當這些追求『自由、平等』 的聲音匯集成為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同樣也為反美主義加入了巨大 的力量源泉 15。探討美韓關係的齟齬由來已久,美國駐軍是一大因素, 但形成具組織性、系統性的反美主義卻肇始於布希政府上台後兩國圍 繞金大中『陽光政策』 、北韓核武危機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政策分歧,南 韓希望主導兩韓關係的持續友好,但美國則希望南韓的所有行動與決 定均能符合其東北亞政策的預期與發展,希望南韓配合,更加深南韓 新一代政治勢力的不滿,但由於美國超強的政經實力,南韓向來只能 13 14 15. 鐸木昌之著,胡慶山譯, 「北朝鮮-社會主義與傳統的共鳴」 ,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年 10 月,頁 45-46。 潘世偉, 「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年 6 月,頁 93-98。 Sook-Jong Lee, “The Rise of Korean Youth as a Political Force : Implications for the U.S. – Korea Alliance” , in Richard C.Bush, Sharon Yanagi and Kevin Scott ed ., Brookings Northeast Asia Survey 2003 – 2004, pp.15-30. 6.

(7) 臣服,惟有事關兩韓的「六方會談」 ,南韓能藉由會談議題的不同而選 擇其最大的國家利益選項,並藉向中俄集團的靠攏向美國發出其心中 的不滿,及至主導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六方會談」遂亦成為南韓 參與國際政治重要的舞台。 貳、研究動機 「六方會談」 ,一個由美國、日本、南韓、俄羅斯、中共與北韓等 六個國家所組成的區域性安全論壇,成立初期主要係藉由區域內各國 的力量解決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但在六國、以美日、俄中為首的兩 個大集團間為了個別利益的考量運作下,非但北韓核武問題至今仍懸 而未決,即連會談各方彼此關係增進、相知相助的基本理念亦未得助 政 治. 大. 力,效果不彰的「六方會談」 立 ,表面上看似地區六強為求得權力均衡、. ‧ 國. 學. 維持地區和平的談判場所,實則是地區六強另一個互相耍弄權謀的國 際舞台,毫無實質效益可言。. ‧. 分析中、俄、美、日、南韓及北韓等六國的現況,彼此間無論政. y. Nat. 治制度、經濟模式和文化傳統均有明顯的差異,且這種差異無法利用. er. io. sit. 集體安全制度設計的方法予以解決;其次中共的綜合國力不斷躍升、. n. 日本則企求發揮獨自的外交與經濟影響力、俄羅斯則是利用其於東北 a. l. iv. Ch 亞地緣政治與戰略中的獨特地位,積極推動參與多邊安全對話,支持 Un engchi. 東北亞無核化,以維持其經濟發展及大西伯利亞地區石油能源的開發 、而南北韓綜合國力對比差距的拉大、南韓除不斷加強其於美韓聯盟 的角色,倡議建立一種平等互惠的聯盟關係外,也期望成為東北亞的 中心國家,有足夠的力量在北韓核武問題上發揮主導性的作用,主導 朝鮮半島統一的進程;至於美國,一方面希望東北亞無核化的理想儘 早實現,但卻又頻頻利用北韓核武問題恐嚇日本與南韓,以緊緊的拉 住這兩個亞洲的盟邦,防堵中共勢力的進入太平洋,然而美國又希望 與中共建立戰略夥伴的關係,共同防制恐怖主義的擴張。 這種六國間的戰略角逐,當中的利益恩怨、合縱連橫,關係甚為 複雜。換言之,當「六方會談」 、東北亞安全情勢加入了中共的崛起、 7.

(8) 北韓的核武問題、中美、中日關係的逐漸改善與加強及南、北韓個自 的盤算,各國間單純的利益競逐便會相互加入一些制約因素,其複雜 程度與敏感性也就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 我們能理解,不論是北韓核武問題、圍堵恐怖主義活動、國際或 區域性的和平努力、抑或順應國際經濟潮流的走向,美國在在皆需要 中共在國際舞台及東北亞安全議題上給予強力的支持,然而一山不容 二虎,因著北韓核武危機的日漸升高, 「六方會談」或僅只是中、美兩 大強權另一個競合的場所。 我們關心逐漸強大的中共,也擔憂互信基礎薄弱下的兩岸關係發 展。我們對中共如何在已對日本交惡的情況下,仍能善用北韓問題來. 治. 政 經營東北亞國際關係的手段與能力感到訝異 。我們對中共如何利用「六 大. 立 方會談」來鞏固其東北亞安全戰略,並突破美日戰略包圍的策略產生. ‧ 國. 學. 興趣。我們也想瞭解中共努力促成「六方會談」的動機與目的為何? 以及其於本會談中將扮演何種角色,並主導與控制會談中的影響力?. ‧. 當然,我們也認為北韓如何利用核武問題、增加談判的籌碼而能. sit. y. Nat. 週旋於美日強權壓力的作法殊值研習;更對「六方會談」的成效與影. er. io. 響力是否會造成區域性緊張的趨勢與發展感到憂心與質疑;我們期望. n. a 瞭解未來東北亞區域的整體戰略格局的變化與走向;我們更想瞭解何 iv l C hengchi Un 以超強且自大的美國竟能如此忍受中共的挑戰?有無特殊考量?此. 外,六國間實相互競逐卻又貌似合作、實相互牽制卻又攜手共進的假 象,彼此間相互盤算的利弊如何?凡此,皆係撰研本論文的動機與亟 欲一窺堂奧的重點。 參、研究目的 本論文主要目的係探討後冷戰時期、胡溫體制上台後,中共適應 國際格局的變化、國內政經情勢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大大提升、非傳 統安全威脅的反恐概念、以及跨越第二島鏈與穩定發展的政策方針指 導下,其新安全觀、國家安全戰略確有明顯的調適與改變,而其藉「六 方會談」穩定其東北亞安全戰略、型塑大國角色的企圖亦確有成效。 8.

(9) 由於中共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日深,對區域安全勢將造成很大衝 擊與變化,尤其是中共積極主辦「六方會談」的動機與目的,雖概略 的維持、穩定了東北亞區域的安全與和平,但被排除於其外的台灣, 面對國際邊緣化的兩岸安全問題,本研究擷取「六方會談」案例,針 對 2003 年至 2005 年間中共促成及主導「六方會談」的戰略考量,在 「六方會談」中的策略、手段與具體措施,剖析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 的內涵、特徵、策略、調整與未來發展,以及本論壇在東北亞安全環 境中的角色與地位。 無論就美國的立場、北韓的立場、乃至其他各方的立場言,細緻 的外交作為與調和鼎鼐的折衝功力, 「六方會談」確實大大提升了中共. 治. 政 的國際地位,也彰顯了本論壇的重要性;本文不僅從中共研究的角度 大. 立 剖析中共的崛起,也從區域安全研究、國際政治研究的角度切入,探. ‧ 國. 學. 研與會六國,尤其是中共的策略與作法,藉由檢視中共主導處理國際 安全議題的態度及因應美、日集團圍堵危機之處理模式,參考國際安. ‧. 全戰略與機制之理論,提出各國因應北韓核武危機時之情境分析與雙. sit. y. Nat. 邊、多邊交往相互之利益影響與考量,以為我國未來因應與制定兩岸. er. io. 政策,乃至於國家安全戰略規畫之參考。至於六國間彼此既相互牽制. n. a 又貌似攜手同進的個別盤算與權謀,則僅做概略性的介紹。 iv l C hengchi Un.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題為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過去有關中共東北亞安全或 亞太安全戰略的文獻與研究大多集中在探究中共與日本或中共與美國 亞太安全戰略的內容與競逐、中共亞太戰略的因應與突破、或針對俄 羅斯、東協、朝鮮半島等個別問題在中、美兩國亞太戰略中的地位與 關係提出分析,鮮少針對特定區域內,尤其六國利益交錯的環境裡, 中共如何在這個次區域組織的架構裡既穩固發展其與東北亞各國的交 9.

(10) 往關係,堅定其立場、確立其角色且又在配合其國家安全戰略的前提 下,發展其東北亞安全戰略,逐步站穩其東亞地區霸主的地位,故本 論文研究之旨趣乃在以「六方會談」的面向剖析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 的虛實成敗,以及挑戰和機遇,兼論與會六方之利益相爭與矛盾之異 同。整體而言,本研究範圍概分為下列三個領域: 一、中共東北亞安全形勢分析。以中共為核心、起點,藉其分別與 東北亞區域內國家之雙邊關係及多邊關係,包括日、俄、南韓、 北韓及世界警察美國,說明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的意涵、思維 的形成、彼此相互適應與調整的配套作為,從『中共新安全觀 理論』開始,繼分析『中共與南北韓交往』、『中共與俄羅斯交. 治. 政 往』 、 『中共與美日交往』 ,以及『中共安全戰略潛在問題』等面 大. 立 向探討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以作為. ‧ 國. 學. 本研究探討各項策略措施之理論依據。. 二、 「六方會談」中各國角色與立場的剖析。以「六方會談」為案例. ‧. 剖析會談參與各方對在本論壇中的政策基調與角色進行深入的. sit. y. Nat. 剖析,從『美國亞太駐軍變動、亞太策略調整的面向』、『日本. er. io. 立場與角色的面向』、『南北韓互動產生的影響的面向』、『俄羅. n. a 斯立場與角色的面向』及『中共多邊外交影響的面向』等面向 iv. l C hengchi Un 具體列述各國的政策立場、扮演角色、所求所想、因應作為…… 等係本研究第二個重要的探討領域;此外,六國在合縱連橫的 相互交往中,彼此戰略的盤算、利益的重疊與摩擦、矛盾與爭 端的解決與調整等,亦屬探研之範疇。 三、中共藉「六方會談」強化其東北亞安全戰略的作為及可能遭遇 的挑戰與機遇。中共藉「六方會談」強化其東北亞安全戰略的 作法,在國際間必然將遭遇層出不窮的掣肘與挑戰,包括美日 集團對其圍堵及會談各方利益盤算等問題,預判權謀不斷,中 共如何在這些為難與挑戰之下衝破橫逆?並從具體的事證中研 判朝鮮半島局勢的未來走向及亞洲與國際間對中共和平崛起的 10.

(11) 觀點與因應,亦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貳、研究限制 一、國際間對「六方會談」存在的目的總聚焦於與會六國對解決朝 鮮半島核武危機的處理上,故本論文自應仍以此為研究重點; 惟本論文僅將北韓核武危機作為引子,提綱挈領出與會各國的 企圖與決心,有關北韓核武危機的始末與影響等問題,並未做 深入的探討。 二、 「六方會談」參與各國雖個自有其立場與所求所想,但基本論調 仍不脫中、俄、兩韓及美、日等兩大集團的勢力角逐,惟本論 文僅從個別國家利益角度,就與會各國態度、立場分別陳述與 政 治. 大. 說明,並未針對兩大集團對抗之議題及經過等進行討論。 立. ‧ 國. 學. 三、各國對東北亞情勢均有其個自之立場與態度,所採行之戰略亦 各異,且有其延續性與發展脈絡,惟因一國的安全戰略具有調. ‧. 整與變動之特性,總在尋求國家、人民最佳的利益平衡點,或. y. Nat. 屈或伸,或但本文不擬就各國戰略部署與意圖進行研究剖析,. n. al. er. io. 展實施探討。. sit. 在時間點上僅擷取自 2003 年至 2005 年間六國關係的糾葛與發. iv. Ch 四、任一國家安全戰略均關係該國施政方向與國家安全,雖部分內 Un engchi. 容係公開資料,惟多數資料均屬機密性質,難窺其堂奧,故本 文僅能就中共或國際間有關六國東北亞安全戰略之公開資料部 分加以研究、分析及比較後,綜論其發展及影響。 五、 「六方會談」召開的主因係北韓核武危機,主要聚焦地區亦為以 朝鮮半島為主的東北亞區域,故自應多加參考南北韓學者的觀 點與立場,惟由於語文能力的限制,就資料的蒐整與研讀上, 僅能選擇中文與英文之資料,無法閱讀原始韓文資料,實屬為 文之偏失與美中不足。 六、隨著國際環境的變遷,世界局勢的轉換,本論文的主題-「六 方會談」也持續召開與變化,在經過六輪的會談後「六方會談」 11.

(12) 第一階段的商談結束,但並未終止本地區的和平威脅,北韓、 美國均仍個自抱持己見,互不相讓,由於會談仍可能持續進行, 並未結束,故本論文蒐集資料的更新將侷限於 2003 年至 2005 年間,以清晰明確的記錄史實。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壹、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係屬於社會科學領域中研究作為的應用工具,給予研究 者若干合情合理的科學方法與論證,為探研的現象找出客觀、合理且. 治. 政 公正的理論解釋 16,但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本實事求是的「科學」 大. 立 觀,以細心、恆心、耐心的精神與態度從事研究,則係必要的建設與. ‧ 國. 學. 要求。. 關於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之佈局,雖其來有自,惟本戰略真正在. ‧. 其國家安全戰略中佔一席之地卻有其微妙的時代意義,所涉各層面甚. y. sit er. io. 究方法。. Nat. 廣,幸期程均不長,故本論文將採傳統文獻分析、文獻檢閱為主要研. n. a l Analysis Method) 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i v乃是經由文獻資料所進 C. n. hengchi U 行的研究方式,此種研究方法有助於研究者瞭解過去、洞察現在及推 測未來,以便研究進行。故從既有的資料,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 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本文主要係 對所假定或預期的事項,運用所蒐集的資料(中、英文官方文件、書 籍、論文、期刊、報紙、雜誌與網路資訊)進行描述和比較,再經分 析、綜合與歸納的方式,評估其效益,以及預測未來發展,冀望可獲 得較為客觀、公正且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另由於安全戰略之領域跨足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本研究之 客體主要為過去發展的歷史與已發生的事件,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也 16. 王玉民,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台北,洪葉出版社,民國 83 年 12 月) ,頁 12。 12.

(13) 將無可避免的採用歷史研究法. 17. 。過去歷史研究法偏重於發掘史實,. 即偏重史料的發現與對照,至近代歷史研究則較偏重於因果關係的解 釋,期能經由對於過去史證的發現,來瞭解及解釋目前的現象。本研 究主要以歷史學的角度,藉由蒐集國內外學者有關於中共東北亞安全 戰略及六方會談的著作、報告或期刊資料,藉以瞭解其所採策略措施 之原因及所產生之影響。 其次,鑑於本研究論點多從國家利益角度切入,雖各國國家利益 考量重點與價值各有不同,且相互間亦可能產生磨擦或爭奪,惟以國 家利益為取向的戰略趨勢不會改變,國際間弱肉強食的情況不會改 變,區域乃至世界局勢權力均衡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各國以國家利. 治. 政 益為出發點制定外交政策的理性決策過程不會改變;由於參與「六方 大. 立 會談」的各國,於研究期間內其權力的消長及利害競合關係的變遷,. ‧ 國. 學. 錯綜複雜、詭異莫測,且其發展態勢的判斷泰半具有相對的意義,彼 此間牽涉的層面廣泛,因此本論文也引用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透過. ‧. 參與會談的六國分別在政治、經濟及至外交戰略考量的對比,比較出. y. sit. n. al. er. io. 貳、研究途徑. Nat. 互相的異同與變遷,從而理解其中的政策主張與結構關係。. iv. Ch 冷戰後的東北亞地區權力結構隨著中共的崛起與強大,向以美國 Un engchi. 為全球霸權「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逐漸成型,多強的局面存在多邊 主義的理論,而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也檢驗霸權穩定、權力平衡的理 論,本論文將採雙軌的方式,從當今國際關係研究的兩個主要理論架 構:「結構現實主義」的霸權穩定、權力平衡理論與「自由制度主義」 的多邊主義的理論來探討東北亞地區新的權力結構發展與變化;期藉 兩派學說之長,以「現實主義」觀點分析國家行為以及國家利益,俾 探得本區域權力架構行為下各國的利差,另則以「自由制度主義」所 倡言的多邊機制、合作以及互賴,檢驗東北亞地區多邊機制及六方會 談的發展。 17.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年,頁 138〜140。 13.

(14) 一、自由制度主義下的多邊機制: 後冷戰時期的東北亞地區由於各強權國家維護其國家利益的 政策目標均有所差異,對如何促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抱持各自不 同的看法,使得東北亞區域態勢在冷戰結束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 態;針對此現象,坊間學者普遍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東北亞地 區缺乏類似北約的集體安全體系,以及有效解決區域問題的多邊 對話機制,多邊主義於焉成為東北亞地區發展區域安全的一個指 導選項。 多邊主義是「新自由制度主義」 (neo-institutionalism)下的一 種新概念;新自由制度主義源自於 1940 年代發展的功能主義. 治. 政 (functionalism) ,後依循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與多元 大. 立 主義(pluralism)的脈絡,總結出區域整合與世界經貿互賴的觀. ‧ 國. 學. 念,並認為提昇國際間的互賴程度,會降低互賴國家間的衝突 18。 新制度主義學者認為多邊主義應包括「合作」 (cooperation)與「制. ‧. 度」(institutions)兩個概念。而提出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關係. sit. y. Nat. 理論大師葛漢(Robert O. Keohane)認為透過制度在功能面所能. er. io. 展現的影響,將得以促使國家從事合作,以維繫在各個議題領域. n. al 中所存在的國際秩序與穩定,葛漢定義多邊主義為「三個或多個 iv C. n. h(ethe 國家政策協調的實踐」 n g practice c h i U of co-ordinating national. policies in groups of three or more states)19;至於魯杰(John Ruggie). 則定義為「三個或多個國家在某些原則的合作關係」 。準此而論, 「多邊」僅是說明「制度」的形容詞,因此多邊主義描述一般國 際關係中的制度狀態。而國際多邊談判可被視為建立一種可控制 的機制,國家尋求的是能產生更和諧、可預測和有秩序的談判環 境,故其也是國家決策的延伸。 一般認為促成亞太地區多邊機制的成功要件有三:第一、互 18 19. 張亞中主編, 「國際關係總論」,民國 92 年,頁 87-88。 John Gerard Ruggie,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Iss.3, 1985, p.565. 14.

(15) 惠;第二、大國支持;第三、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20。 互惠指的是國家間彼此合作性行為的回饋,現實主義指出國家因 為處於競爭狀態,擔心他國獲得較多的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 所以不願意從事積極的多邊交往,然若在多邊主義合作過程中, 各國願意遵守共同的規範與原則,參與國家便可在合作過程中受 惠,建構集體公共財。國家在多邊制度下互動、溝通,以減少對 未來的不確定性,若是不參與,使國家自外於區域多邊機制,則 可能無法分享公共財,陷入更多不確定性壓力增加的情形當中; 本論文將在多邊機制的理論研究途徑中就六方會談各國間互動與 互惠的關係,以國家行為及其反饋,分析雙邊的互惠關係,進而. 治. 政 從中找出共同的利益與共識;再從美、中兩國的態度來研判東北 大. 立 亞區域發展多邊機制的共識。未來,東北亞地區是否將朝向多邊. ‧ 國. 學. 機制發展,決定權在美、中兩大國的意願,預判既有成見雖將逐 日減少,惟仍處處歧見;本文以「六方會談」近來發展為研究重. ‧. 點,分析多邊會談相關文獻,以及從各國在該區域的戰略與雙邊. sit. y. Nat. 關係,來探討東北亞區域多邊機制的未來,以及透過「六方會談」. er. io. 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的可能性。. n. a 由於「六方會談」係由美國、日本、南韓、中共、俄羅斯與 iv. l C hengchi Un 北韓等六國,成立的目的在藉由多邊安全機制的運行,促進東北 亞區域的和平穩定,故本篇論文亦希冀由新現實主義「多極權力 平衡」體系觀點剖析各國利益與戰略企圖;未來與會六國會將「權 力」視為競爭或合作的根本概念,將是決定、左右東北亞地區安 全形勢的最主要根據。 二、新現實主義下的霸權穩定與權力平衡: 知名的國際政治學者班恩(R. Mark Bean)認為冷戰後東北 亞地區國際關係特色有四 20. 21. 21. :第一、經濟互賴情況明顯;第二、. 楊永明, 「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 , 『政治科學論叢』 ,第 11 期,民 88 年 12 月, 頁 6。 R.Mark Bean,Cooperative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A China-Japan-South Korea Coalition Approach,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0), pp.48-65. 15.

(16) 中共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因素;第三、南韓與日本貿易關係不睦; 第四、俄羅斯和中共的貿易關係,有可能使中共經濟改革開放倒 退。班恩認為後冷戰時期的東北亞國際關係,經貿活動將扮演重 要的角色,地區內各國將會揚棄意識型態的兩極對抗,藉日趨熱 絡的經貿活動,加強各國間的互動與交往,故各國之間的經貿互 動將會影響區域內的國際關係發展,經貿關係將扮演主要角色; 此種有別於以往國家利益的認知與互動,漸次跳脫「現實主義」 觀點而成為「新現實主義」理論架構發展的主流,也使得在權力 平衡的基本考量下,霸權穩定儼然也成為分析東北亞區域情勢中 的重要選項。. 治. 政 分析霸權穩定理論,首要考量者為「秩序」 (order),即區域 大. 立 內國際秩序的如何成形;在國際政治研究領域中, 「秩序」通常被. ‧ 國. 學. 定義為「確保主權國家有秩序的互動,達成國家個別與集體目標 的一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 22。」學者布耳(Hedley Bull)認為. ‧. 「國際社會存在之際,即有秩序的存在。」可見秩序並非因國際. sit. y. Nat. 社會成員的個別或集體需求而存在;另其亦由國際法以及政治哲. n. al 這個現象是社會成員的共同行為所構成 C. er. io. 學的角度指出:所謂的秩序是指在任何社會之中的共同現象,而 23. v。現實主義代表人物莫 i n. hengchi U 根索(Hans Morgenthau)指出權力平衡具有四種意義:首先它是. 一項外交政策,目的在尋求某一特定的國際情形;其次則係指一 實際的情況;再指一種近乎相等的權力分配;最後則為任何一種 權力分配的情況. 24. 。莫氏指稱在多元的國際社會中,聯盟是權力. 平衡運作過程所必須的方法,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其競爭對手 的勢力皆足以危害其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唯有單獨或聯合其他 國家動員相當或更大的力量對抗之,始可確保安全 22 23 24 25. 25. 。此種穩定. Multhiah Alagappa,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Order :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Multhiah Alagappa (ed.), Asian Security Order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39.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8. 張自學譯,Hans J. Morgenthau 原著,「國際政治學」 ,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76 年,頁 237。 張保民譯,Inis L. Calude,Jr. 原著, 「權力與國際關係」 ,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0 年,頁 27。 16.

(17) 平衡的狀態,倘以聯合方式行之,則為多邊主義的體現,前已介 紹,倘單獨為之,即涉霸權穩定。 傳統上,維持國際秩序的方法,主要透過國際法、國際慣例 與道德規範,規範並約束國際社會成員的行為,然而,處在一個 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中,任何有關秩序的作為,則必須依賴國 際社會成員間彼此對該項作為的詮釋、溝通與協商,方能達致最 後共識,維持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易言之,即國際社會成員 (國家)之間的權力必須維持均衡,並維繫此均衡,故布耳認為 「權力平衡」是沒有政府國際社會的必要手段,秩序是國家主體 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目標 26。然而,此秩序究由何國家主導制訂?. 治. 政 由何國家維持穩定狀態,即又涉另一理論- 大 「霸權穩定」理論了。. 立 但無論如何進行分析,無論國際政治的終極目的為何,國家利益、. ‧ 國. 學. 權力永遠是其直接目的。事實上,國家利益的考量深受國際體系 變動的影響,一旦國際體系的結構有所改變,國家必須修正其對. ‧. 外政策,以因應新的結構限制,始能繼續維持國家利益,此即華. sit. y. Nat. 爾茲的「自我保存」 (self-preservation)概念,故本論文亦將採華. er. io. 爾茲(Kenneth N.Waltz)權力平衡理論的研究途徑,來解析東北. n. al 亞地區六國間的互動與相互影響,以有別於卡普蘭(Morton iv C. n. hengchi U Kaplan)必須抑制超強國家組織的倡導或出現,並堅決反對任何 集團或單一國家取得支配的地位的權力平衡體系說 27。. 國際政治學者認為在國際社會中, 『權力』對國際社會體系內 的成員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制約,權力越大的國家通常越能 在國際體系中依照其本身的自由意志採取行動,甚至推動制訂符 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規則,據以確保其國家利益的免於受到侵犯與 瓜分,至於權力較小或無權力的國家,則只能聽任擺佈,毫無置 喙餘地。在國際權力結構中佔有最優勢地位的國家通常被稱為『霸 26 27. 林碧炤, 「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民國 93 年 5 月,頁 305-310。 孫國祥, 「東北亞安全:朝鮮半島的核武與強權互動」 , 『亞太綜合安全年報 2003-2003』 ,民國 92 年 1 月,頁 257。 17.

(18) 權國家』 (hegemonic power),此類國家為了維持其既有利益,會 設法維護國際社會的權力關係現狀,確保國際體系既有的『權力 分配』 (distribution of power) 、 『威望層級』 (hierarchy of prestige) 與『國際互動規則』 (the rules affect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states) 不會受到挑戰或發生革命性變化 28。 處於霸權地位的國家,通常具備分配軍事與經濟資源的能 力,並對國際事務具有絕對優勢的支配地位。在國際社會中,霸 權可透過多種不同的型態出現,包括:良性霸權、惡性霸權、領 導性霸權、支配性霸權、創造公共財霸權與掠奪性霸權。但無論 何 種 形 態的 霸權 , 依照 霸 權國家 意 志 所建 立的 『 霸權 秩 序』. 治. 政 (hegemonic order)能否在國際社會中長久維持,端賴國際社會 大. 立 成員對於該霸權的領導是否具有共識,並且願意分享霸權秩序所. ‧ 國. 學. 追求的目標 29。. 就霸權理論所述,要想成為一個霸權國家,必須具備優勢物. ‧. 質條件、追求明確目標、同時具備能力控制對其重要利益造成影. sit. y. Nat. 響的國際事務。在此過程中,霸權國家必須取得國際社會成員的. er. io. 支持,尤其應爭取其他大國的配合與追隨,包括承認霸權秩序的. n. al 合法性、分享霸權秩序的價值與目標,唯有如此,霸權秩序方能 iv C. n. hengchi U 建立與維持。因此冷戰雖然結束,美國為建立霸權地位,積極尋 求與接受現狀與秩序的國家加強同盟關係,一來保障區域穩定, 二來透過『集團防衛』 (collective defense),展現強權維護現狀的 力量與決心 30。 後冷戰時期,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建構霸權秩序的過程中,雖 受到區域大國日本的支持,但中共與俄羅斯兩個大國則對美國主 導的霸權秩序有所疑慮,擔心美國主導支配的區域安全秩序將限 制其發展及斲傷區域影響力,但也僅止於口頭上的批評而未採取 28 29 30.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29-38. Robert W.Cox,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in Method,” Millennium, 12:2(Summer 1983), pp.162-175. 楊永明, 「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 ,『美歐季刊』 ,第 12 卷第 3 期(1997 年 10 月),頁 35-71。 18.

(19) 具體的對抗行動;易言之,中俄兩國雖對美國主導的東北亞霸權 秩序有所微詞,但短時間內,仍無法挑戰美國霸權地位,東北亞 的安全穩定就在這一超三強的微妙關係發展下,獲得必要的權力 平衡。此種權力平衡方式的運作主要是建立在行為國(美國)對 其他國家意圖的判定,以及採取行動防止他國威脅國際體系現有 的權力均衡狀態(equilbrium)。 由是觀之,東北亞區域權力平衡體系的發展應較趨向於『多 極平衡體系』 ,亦即區域大國之間出現一種鬆散、非零和的競爭關 係。東北亞地區如欲建立穩定的「多極權力平衡」運作體系,各 成員國必須有意願且有效的掌握其他大國的意圖與國力發展狀. 治. 政 況,並對其他大國任何威脅既有平衡的舉動,能透過即時多邊合 大. 立 作予以制止,防止權力平衡現狀遭到破壞。由於東北亞大國中的. ‧ 國. 學. 中共與日本因歷史因素互不信任,加上日本與中共、日本與俄羅 斯間存在領土爭議,而美國與中共也因人權問題長期爭執不下,. ‧. 增加大國對抗的風險與可能性,為穩定「多極權力平衡」體系帶. sit. y. Nat. 來不確定性。. er. io. 故本文將試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分析北韓核. n. a 武問題對本區域造成之衝擊與影響,東北亞地區將以何種方式維 iv l C hengchi Un 持現有的穩定平衡,以及未來又會有何種平衡的狀態在本區域出 現。朝鮮半島的分裂本身就是冷戰權力平衡下的產物,當冷戰結 束以及北韓有諸多破壞區域穩定的舉動出現時,本區域的權力板 塊亦將發生新的變動,倘再加上中共的崛起、美國、日本在本區 域扮演角色逐漸式微,以及南北韓關係的漸趨友好,以權力平衡 理論來研究本區域權力消長的局勢,應可得到可供參考之結果。 參、研究架構 本文架構,首先是從中共新安全觀理論的建立、中共東北亞安全 戰略的形塑與分析及六方會談的背景及運作、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與 該會談的牽聯等諸面向,為六方會談在東北亞安全環境的角色尋求定 19.

(20) 位;次則針對中共與美日集團、俄羅斯及南北韓等六國東北亞安全戰 略的分析比較,找出彼此間的利益交集與矛盾,以及兩大集團間無形 的競逐與對東北亞安全產生的衝擊;並從中共積極主辦該會談的動 機、積極力行靈活的多邊外交、主導集團對抗穩定東亞地位、以及強 化會談果效鞏固安全戰略等四方面,分別剖析中共穩定東北亞安全戰 略的策略措施,並探討其發展走向與未來機遇。爰謹提出本研究之架 構圖如後附圖 1-1。 根據以上思維理則,本文將分為六章論述,茲分述如下:. ‧. ‧ 國. 學. 第一章 緒論,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限制、方法與架構、以 及文獻分析等提出說明。 政 治 大 第二章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與六方會談,從中共新安全觀理論的探 研、中共東北亞安全戰略、六方會談的背景與運作、中共東 立 北亞安全戰略與六方會談的關係等面向,為六方會談在東北 亞安全環境的角色尋求定位,俾作為本論各項說明之依據。 第三章 中共與美、日兩國對東北亞戰略利益的異同,針對中共與美 日兩國東北亞安全戰略的分析比較,找出彼此間的利益交集 與矛盾,以及三國間無形的競逐與對東北亞安全產生的衝擊。 第四章 中共與兩韓及俄羅斯對東北亞戰略利益的異同,續針對中共 al iv 與兩韓及俄羅斯等四國東北亞安全戰略的分析比較,找出彼 n Ch engchi U 此間的利益交集與矛盾,另由此檢視比較彼等與美、日兩國 戰略利益之差異與變動,以及彼此間無形的競逐與對東北亞 安全產生的衝擊。 第五章 中共藉六方會談強化東北亞安全戰略之作法,從中共積極主 辦該會談的動機、積極力行靈活的多邊外交、主導集團對抗 穩定東亞地位、以及強化會談果效鞏固安全戰略等四方面, 分別剖析中共穩定東北亞安全戰略的策略措施,並探討其發 展走向。 第六章 結論,針對上述研究,提出研究發現、心得與啟示,以及對 未來進一步研究方向的期許。. n. er. io. sit. y. Nat. 20.

(21) 附 圖 1-1 :. 研. 構 圖. 理論探討. 文獻回顧. 中共東北亞安全戰 略與六方會談 政 治. 大. y. sit er. io. n. 俄羅斯與兩韓 iv. 中共穩定東北亞安 全戰略之策略措施. 第六章. 21. 論. 究方向 未來研. 心得啟示. 研究發現. 結. 第五章. n engchi U. 第四章. Nat. Ch. 東北亞情勢對 美、中、台三邊 關係影響及兩 岸未來之走向. ‧. 中共與東北亞五國 戰略利益之異同. 第三章. 學. ‧ 國. 立. 美國日本 al. 中共主辦目的動 機、多邊外交、 主導對抗及鞏固 會談效果之探研. 第二章. 從中共東北亞安全 戰略、六方會談背 景與運作,定位六 方會談在東北亞安 全環境之角色. 第一章. 緒論. 中外學者六方 會談學說理論 之列舉及探討. 中共與六 方會談與 會五國間 之利益交 集與矛盾. 究 架.

(22) 第四節 文獻分析 壹、中共文獻檢閱 表 1-1 中共方面相關學術文獻檢閱 作者與書(篇)名. 內 容 摘 要. 米慶餘主編、宋志 勇、臧佩紅協編, 「國 際關係與東亞安 全」。北京: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1 年 5 月。. 評. 本書係 2000 年 9 月南 本書係「國際關係與東 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亞安全保障學術會議」 主辦「國際關係與東 之 論 文 集 選 , 作 者 於 亞 安 全 保 障 學 術 會 2001 年即已能從理論 議」之論文集,全書 與現實的不同層面分析 共計區分為國際關係 東亞地區的安全體系與 政日 本治 綜述、 對外政 大 困境,並提出建立安全 機制的建議,對吾人認 策、中日關係、美日 立 關係及俄羅斯區域性 知中共東北亞安全概念 問 題 等 五 個 主 要 章 具有良好的指導成效; 節,學者們從各學術 惟本文集雖號稱係國際 角度與領域深入探討 學 術 會 議 , 然 所 邀 學 了國際關係和國際體 者,如日本山田辰雄與 制的形成與變化,並 橋本壽朗、俄羅斯學者 al 從理論與實際的情勢 vA.V.什林多夫均向以偏 i n Ch 中分析了如何建立東 e n g c h i U 中思想著稱,故論述對 亞地區的安全體系與 中共稍有偏愛。另作者 安全機制,並實際點 認為東亞地區目前缺乏 出了影響本區域安全 一個和平與發展的共同 的重點關係實係中美 機制係歷史造成的,也 日大三角關係,對研 是某些霸權主義國家插 究亞太地區「區域關 手和干預東亞各國事務 係理論」甚具參考價 的結果等觀點,均稍嫌 主觀,缺乏理論與現實 值。 根據,述理欠詳,且反 美意味甚濃,允宜細品 之。. 學.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析. 22.

(23) 呂有生,「稱霸亞太 -新世紀美國亞太 戰 略 大 調 整 」。 北 京:大眾文藝出版 社,2002 年 2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自冷戰結束,隨著亞 本書作者呂有生係中共 太地區經濟的快速發 解放軍國防大學國際戰 展,本地區戰略地位 略碩士,現任職國防大 進一步提昇,本書即 學外國軍事教研室,由 從政治、經濟、軍事、 於具解放軍軍事背景, 核武發展、美國與亞 因此論述較能見聞軍方 太大國的關係以及對 鷹派風格氣息;其認為 亞太地區熱點的政策 美國亞太戰略運籌的重 幾個面向,對美國的 點是美中、美俄、美日 亞太戰略做一全面性 之大國關係,基本上與 的探討,全書共計 7 諸家亞太戰略之觀點相 章,重點置於軍事安 政 治 大 近,惟卻嚴重忽略中俄 全問題,能把握住 『研 及中日之大國關係,另 立 究美國亞太戰略應從 其認為美國視台灣為遠 美 國 全 球 戰 略 中 進 東「不沉的航空母艦」 行』之關鍵重點,今 之論點,亦明顯流露出 日美國全球戰略的核 中共解放軍一向視美國 心就是防止任何大國 為霸權帝國之反霸心態 挑戰美國世界『霸主』 ,觀念略有偏差。惟其 的地位,而中共則被 al v最後結論為『美國難以 i n 主導亞太情勢』則又似 Ch 美國視為繼前蘇聯後 engchi U 最主要的潛在對手, 與現況相符,仍不失為 使美國亞太戰略的地 掌握美國亞太戰略調整 位與重要性間接提升 之參考書籍。 許多。 本書立論植基於朝鮮 本書主要針對歷史的回 半島南北韓關係發展 顧、現實的分析及對未 的基礎,並將研究重 來的展望等面向,具體 點置於大國因素對半 分析朝鮮半島戰略地位 島歷史的影響,針對 與美、日、俄、中四個 美、日、俄、中四大 大國在該地區的發展, 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發 藉由強調半島的戰略價. 陳峰君、王傳劍。 「亞 太大國與朝鮮半 島」,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2 年 6 月。. 23.

(24) 展,進行全面的描述 與評價,著重對半島 內部與外部力量間的 互動關係與交互影響 進行辯證的分析與比 較,有助於學者掌握 兩韓對四大強權彼此 間利用此議題作為競 逐國際舞台之看法與 因應。. 治. 全書計政 4 章,主要係 大 作者主觀認定中、美、 立 21 世紀初期中、 日三角互動關係的良性 對 美、日戰略關係發展 發展係國際情勢背景下 之國際背景、內在動 順勢而為的必然現象, 力與外部影響力量的 雖確有助瞭解三邊關係 基礎上,重點分析三 的發展前景、中共政策 個國家間雙邊及三邊 走向、影響三邊關係的 之間的利益矛盾與共 內、外在因素與三國間 al 同利益,並就三角關 i v利益的矛盾與重疊,惟 n Ch 係可能造成的影響, e n g c h i U 論及中共崛起下的美日 提出中共在中、美、 利益矛盾,僅述及三強 日三角關係的框架內 而忽略區域內之俄羅斯 應如何發展對美、日 因素與兩韓相互間之戰 外交的戰略與策略方 略考量,甚至新興的印 針之利弊分析建議, 度茁壯勢力、東協區域 對於瞭解掌握三國之 組織成型、上合組織等 大三角關係及個別之 均可能造成中、美、日 雙邊關係甚具參考價 三國合縱連橫態勢的轉 變,另,亦忽略諸強彼 值。 此間之競逐與矛盾,實 係美中不足之處。.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劉建飛、林曉光。 「21 世紀初期的中美日 戰略關係」,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社,2002 年 10 月。. 值,及透過對東北亞戰 略格局的解析,兩韓間 內部的拉拒、加上四個 大國間彼此的爾虞我 詐,為掌握朝鮮半島緊 張形勢與解決半島問題 提出新的見解,分析客 觀且立論明確,對學者 瞭解朝鮮半島對東北亞 地區和平與安全之重要 性具有學習指導效果。. 24.

(25) 胡鞍鋼主編,「中國 大戰略」。北京:浙 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本書計區分為導言、 本書內容中多篇文獻曾 中國戰略資源與國家 於「中國國情分析研究 利益、中國經濟與社 報告」中發表,供中央 會發展戰略及中國安 和省部級領導人參閱, 全與外交戰略等共 4 故甚具指標性作用。作 章,於第二章即具體 者胡鞍鋼長期研究中國 且公允的,利用各項 戰略走向,對中共國家 數值與圖表,對中、 發展戰略及安全戰略之 美、日、俄、印等五 著墨甚深,其所提出 21 國進行綜合國力的比 世 紀 中 國 大 戰 略 應 是 較分析,結果依序為 『 保 證 生 存 與 持 續 發 美中日印俄,中共的 政 治 大 展』,經近幾年驗證亦屬 國力已然躍升至全球 可信,對學者掌握中共 立 第二,令人訝異。另 戰 略 之 走 向 具 參 用 價 當中論述單極格局及 值。惟作者認為中美關 多元化趨勢是當今世 係未來係美朝『對抗』 界格局的特徵,以及 模式發展之論述,則較 威懾平衡戰略是美國 欠缺說服力,事實上, 戰略重心轉移的最新 由 於 國 際 大 環 境 的 趨 跡象等,均顯示美國 al v使,追求和平與經濟發 i n 展已成為普世價值,故 Ch 對華及對東北亞的戰 engchi U 略走向,已從『國家 美國雖也將對中共定位 利益平衡』轉向『武 為 潛 在 的 戰 略 競 爭 對 力威脅平衡』 ,殊值注 手,但卻又在政治、經 濟等各方面全面加強交 意。 往,並為此冠上戰略夥 伴關係,兩國的競合關 係判仍將持續,且亦為 主導東北亞區域、乃至 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之 重要關鍵。. 25.

(26) 本書係從中共國家安 全戰略觀點著手探研 有關問題,書中討論 到中共外交的變化趨 勢,以及中共在綜合 安全與合作安全的重 要目標下,是如何把 握多邊外交的契機; 六方會談即是一個戰 略施作的要地,分析 中共的戰略意圖及可 能遭遇 戰與因 政的 挑治 大 應,應係研究中共外 立 交作為的有利參考書 籍。. ‧. n. al. er. io. sit. y. Nat 張蘊岭主編,「未來 10-15 年中國在亞太 地區面臨的國際環 境」。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11 月。. 本書作者王逸舟係中共 知名外交戰略學者,故 其為文論述亦多有中共 大國戰略之顯彰,亦即 論點多有偏失,此亦一 般中共研究學者所容易 陷入之問題,讀者於品 嚐本書時仍應站住自己 立場,吸收其菁華,如 中共大國崛起,亟欲稱 霸亞太、突破美日西方 集團封鎖之心態與布 局,勢將挑戰美日霸權 之影響與後果,此外, 建構多樣式區域性的多 邊組織也係中共積極之 外交攻勢手段,可藉此 經營更多國際舞台,換 取更多國際空間,對其 v睦鄰外交、和平崛起之 i U n 外交戰略目標,有其重 大意義,其箇中寓意, 允值深研。. 學. ‧ 國. 王逸舟,「全球政治 和中國外交-探尋 新的視角與解釋」,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2003 年。. Ch. engchi. 俄、印、亞太區域合 作、東南亞國協、朝 鮮半島、印巴關係與 南亞、南海領土主權 爭端及至跨國犯罪與 恐怖主義,最後再論 及台海問題,幾涵括 了所有的內外在因 素,有利吾人分析中 26. 本書係 2000 年中國社 會科學院開始設立『重 大課題』項目後第一批 立項之專案,集結了該 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俄羅斯與中亞研究所、 日本研究所以及北京大 學等若干中共研究員的 心得與創見。綜觀全.

(27) ‧. ‧ 國. 學. 共在亞太地區所面臨 文,尤對第二部分主要 的國際環境。 分析亞太地區幾個大國 的未來政策走向以及與 中共的關係與地區局勢 走向及對中共外部環境 有重大影響的突出問 題,使本文具較強實用 性。另作者對中共未來 面對的安全環境分析除 列述國家間關係、領土 與主權外,亦論及現代 政 治 大 最熱門之非傳統安全領 域,顯見本文能順應國 立 際潮流,具參用價值。 吳寄南、陳鴻斌著,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 本書為文初始即強調雙 「中日關係瓶頸論」 日兩國如何告別互為 方應讓『怨鄰』成為過 。北京:時事出版社 『怨鄰』的歷史,譜 去,先拋開沉重的歷史 ,2004 年 8 月。 寫 睦 鄰 合 作 的 新 篇 之頁,逐漸建立雙方的 章,正在引起世人的 互信基礎,並藉由大眾 強烈關注。本書作者 al v傳媒及文化交流,在發 i n 展經濟的共同目標努力 Ch 運用歷史、全面、辨 engchi U 證的方法,深入剖析 下 , 拓 展 民 間 交 流 渠 當前影響中日關係長 道,讓中日友好深入人 期穩定發展的若干瓶 心,始能有解。值得一 頸問題,對其形成原 提的是作者認為台灣問 因、演變趨勢以及化 題也是導致中日關係波 解 矛 盾 、 對 立 的 方 瀾起伏的瓶頸之論點, 法,提出許多獨特見 深得吾心,除說明了日 解。全書共計 8 章, 本對台灣的感情外,也 包括歷史問題、台海 間接點出台灣地位的重 兩岸關係、中日互信 要性;全書條理分明, 基礎、大眾傳媒、經 敘述平宜流暢,令學者. n. er. io. sit. y. Nat. 27.

(28) 濟合作、多邊安全及 容易研讀與接受。惟美 民間交流等議題均有 中不足者為忽略中日關 深入的分析。 係中之地緣政治、美國 因素、兩國民族主義思 潮及均欲稱霸亞洲地區 的雄心,恐亦係吾人應 加強注研之處。. ‧. ‧ 國. 學. 閻學通、金德湘主編 本書主要研究主題為 本書第二篇探討東亞安 , 「東亞和平與安全」 如何維護地區和平與 全威脅,概述分裂主義 。北京:時事出版社 安全,故作者從三個 的漫延、領土、邊界及 ,2005 年 8 月。 方面來進行研究,第 海域爭端、武器擴散與 政 治 大 軍備擴張等傳統安全威 一部分試圖回答東亞 立 脅的議題,然自 911 美 現有和平是靠什麼維 持,希望發現有利於 國恐怖攻擊後,恐怖主 東 亞 現 有 和 平 的 因 義的危害,使非傳統安 素;第二部分研究東 全威脅的議題受到重視 亞地區安全面臨的重 ,故作者亦將恐怖主義 要威脅,希望將此威 加入研究範疇,惟文中 脅抑制住;第三部分 僅述及東突厥恐怖主義 al 則從地區安全合作的 i v活動及東南亞伊斯蘭極 n C h e n g c h i U 端勢力,將研究重點侷 角度尋找維持東亞和 平的方法。全書計三 限於恐怖主義的威脅, 篇 13 章,最後一章加 明顯忽略金融危機、氣 強東亞和平的建議提 候控制、農畜病毒感染 出六項主張,主要為 及環境污染等非傳統性 建立東亞安全共同體 安全威脅,且亦僅提及 之目標,論點具可參 境外恐怖主義活動,對 用性。 中共境內疆獨、藏獨及 台獨等議題則隻字未 提,是否有其特殊涵, 允值思考。. n. er. io. sit. y. Nat. 28.

(29) n. 29. y. sit. er. io. l C hengchi. 本書作者認為 21 世紀 的東北亞已成世界熱點 地區,同時也是與中共 經濟發展和戰略安全高 度相關的地區,因此極 力倡導多邊合作,實現 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 化,惟此倡議將美、俄 兩國排除於外,忽略兩 強的介入力量與意願, 較屬欠當,應知美國積 極參與亞洲事務之目的 除獲致其所欲之國家利 益外,牽制中共的崛起 才是其真正目的;另作 者認為東北亞現存三大 問題之一為缺乏系統性 與完整性,忽略了對北 韓及蒙古的研究,因此 v加入兩國的研究成果, i U n 事實上北韓係因擁核而 使其受到國際注意,而 蒙古則因國土受到中俄 兩強包圍,故無論政、 經、軍等安全態勢均仍 需仰中、俄鼻息,及至 近期美國介入,加強交 往,利用其對中、俄兩 國實施戰略牽制後,方 凸顯其重要性,故所述 立場較偏中共主觀意 識,客觀性欠足。. ‧. Nat. 本書係中共黑龍江省 社會科學院六位研究 員之作品集選,全書 計區分 7 章,分別探 討中共、南韓、北韓、 日本及蒙古與東北亞 各國的政治、經濟及 安全關係,其中特別 針對日本國家安全戰 略及東北亞地區多邊 經濟技術合作前景進 行探討研究,由於均 政 治 大 係以東北亞地區各國 立 為基本論述單位,分 別探研該國與其他區 域內各國之政、經與 安全關係,故論述分 明,清楚易懂,對暢 議「多邊安全機制」 具有參用價值。 a. 學. ‧ 國. 趙傳君主編,「東北 亞三大關係研究- 經貿、政治、安全」。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6 年 1 月。.

(30) 崔立如、季志業。 「東 北亞地區安全政策 及安全合作構想」, 北京:時事出版社, 2006 年 7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本書係中國現代國際 本書中作者認為東北亞 關係研究院對東北亞 係當今地緣政治和大國 地區安全政策與合作 戰略交互作用最為集中 構 想 的 集 體 研 究 成 的地區,也是近代以來 果,最大的特點係將 國際政治的熱點區域, 有關國家在東北亞安 因此就區域內各國的互 全政策及六方會談等 動,包括政治、軍事、 合作機制進行歸納與 經濟、外交、科技乃至 整理,並在此基礎上 文化、歷史等方面分別 提出對未來地區安全 提出研究,實屬全面且 機制的見解。全書共 透澈,對於瞭解區域內 計 4 章,從東北亞安 政 治 大 複雜的現況、利益思考 全形勢概述論起,個 的交集與矛盾及未來安 立 別探討有關國家的地 全合作模式的建立有甚 區安全政策,安全合 佳之助益;惟作者主觀 作現況及未來安全合 認定東北亞安全合作機 作的構想,全文條理 制最需要的係「信任」, 分明,所舉事例亦多 而 此 要 素 迄 今 難 以 建 屬真實,可一窺六方 立,主係因朝鮮半島仍 會談參與各國之利益 al v一定程度的處於後冷戰 i n 情勢下所造成,忽略大 Ch 盤算與戰略走向。 engchi U 國間為確保國家利益之 爾虞我詐誠屬必然,如 何要求各國掏心掏肺, 利益共享,恐才是解決 問題的根本之道。具體 且總括而言,本書既係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各 大名家之研究心得,自 具參考價值,殊值深 研。. 30.

(31) 貳、我國與西方學者文獻檢閱 表 1-2 我國與西方學者相關學術文獻檢閱 內 容 摘 要. 約瑟夫‧波丹斯基 (Yossef Bodansky) 著,新新聞編譯小組 譯, 「北韓危機」 ,台 北,新新聞出版社, 1994 年。. 全文計分成四大部 分,第一部分說明韓 戰結束前朝鮮半島獨 特的歷史,第二部分 論述北韓軍事力量的 發展,第三部份和第 四部份討論的內容是 平壤現 繼承問 政在 的治 大 題,是否將造成更大 立 的國際衝突。本書由 較客觀之國際學者角 度研究北韓危機的成 因始末,係瞭解北韓 核武危機甚具參考價 值之書籍。. 本書先由朝鮮半島獨特 的歷史問題談起,藉瞭 解北韓舉措之潛在思 考,逐步帶出北韓之所 以發動歷次核武攻勢造 成區域性動盪的潛在意 涵,雖係由內在因素分 析北韓核武危機的深層 動機,允稱敘事合理, 對照國際現況,預判亦 無不當,惟全文以北韓 為主軸,對於影響北韓 決策的兩韓關係、中朝 關係、美朝關係及三邊 關係互動等,均未見詳 v細之探研,係美中不足 i U n 之處。. n. y. sit. er. io 李明。「南北韓政經 發展與東北亞安 全」,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公司,1998 年 3 月。. 析. ‧. Nat. al. 評. 學. ‧ 國. 作者與書(篇)名. Ch. engchi. 冷戰後東西德統一, 分裂中的政權唯獨朝 鮮半島尚未統一,加 添地區不安變數,也 為東北亞安全與和平 關係增加許多危機; 全書共分 9 章,包括 南北韓分裂的國內外 因素、南韓政治民主 化之歷程、南韓經濟 現代化與全球化、北 31. 作者從朝鮮半島於 19 世紀以降,曾爆發三次 大型國際戰爭之歷史經 驗舉證半島的重要性, 亦顯示它係戰略必爭之 地,為各強權勢力交會 爭奪之地區;本書側重 於從南、北韓政治、經 濟發展角度,對冷戰後 東北亞安全問題進行審 視,係國內少數研究朝.

(32)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王高成。「交往與促 變—柯林頓政府對 中共的外交戰略」,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05 年 1 月。. 韓政治發展與政治繼 鮮 半 島 政 經 概 況 之 著 承、北韓經濟發展、 作;對於學者掌握南北 變革與前瞻、南北韓 韓政經發展及「六方會 統一策略之演變與前 談」之始末甚具參考價 瞻、南北韓外交戰、 值。 列強之朝鮮政策與東 北亞安全等章節,分 別討論南、北韓政治 與經濟發展,並說明 南、北韓政經發展與 東北亞安全之關係, 對掌握地區形勢及相 政 治 大 對間的關係發展甚具 立 參用價值。 本書係採肯尼士‧華 本書係以國際體系一超 茲(Kenneth Waltz) 多強的權力結構及美國 的新現實主義理論觀 國內政經發展的需求兩 點,並以柯林頓任內 個主變數,分析及解釋 美 中 關 係 發 展 為 背 美國對中共的所採行的 景,來探討美國對中 al v外 交 戰 略 , 其 中 第 四 i n 章、第八章針對美國在 Ch 共外交戰略制訂的原 engchi U 因、內容與影響,共 東北亞之戰略構想,及 計九章。 美中兩國在軍事、安全 方面之交往政策,均有 深入、精闢見解,雖然 布希政府未必延續柯林 頓主政時期之對中政 策,但預料仍不脫圍合 的方針,對於析探柯林 頓主政時期之美中政策 具有指導作用。. 32.

(33) 劉 德 海 。「 北 韓 核 武、六邊會談與中國 大 陸 之 角 色 」, 台 北:第五屆兩岸遠景 論壇,2005 年 11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先說明北韓核武危機 作者認為朝鮮半島周邊 成 因 及 其 與 三 邊 會 的東北亞情勢自 2004 談、四邊會談及至六 年 9 月第 4 輪六邊會談 邊會談的發展過程, 後緊張態勢已漸舒緩, 對於學者研究北韓核 但美國與北韓間的角力 武問題及六方會談之 並未因此停歇,北韓在 關係甚具參用價值; 中俄的羽翼支持下,不 另並以中共在美國初 斷的利用核武危機向美 始倡議六邊會談時, 日集團行勒索之實,也 表現並不積極,但在 因此不斷的凸顯中共斡 第一、二次六邊會談 旋角色的重要性;作者 陸續召開,六邊會談 政 治 大 從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 也逐漸成為東北亞安 觀點出發,精闢的分析 立 全的對話機制後,中 中共對主導六方會談的 共 方 才 改 變 冷 漠 初 動機、目的及策略考 衷,慢慢開始扮演斡 量,對學者掌握中共東 旋角色的過程;對於 北亞安全戰略決策與施 中共在此發展過程中 作的背景及考量具有指 所扮演的角色與政治 標性的學習效果。 考量有明確且深入之 al iv n Ch 分析。 engchi U 本文主要論述係北韓 作者認為東亞地區在冷 核武危機爆發以來, 戰 結 束 十 餘 年 後 的 今 美、中、日、俄、兩 天 , 仍 處 於 不 穩 定 狀 韓 首 次 召 開 六 邊 會 態,最主要原因在於本 談,以尋求最佳解決 地區缺乏類似北約的集 之道,並分析各國在 體安全體系,以及有效 此區域性論壇之立場 解決區域問題的多邊安 與策略,對六方會談 全對話機制,而六方會 召開之緣由與背景及 談正給予地區內國家一 各國參與之基本心態 個最佳的選擇;文中對 有 深 入 之 敘 述 與 分 與會各方參與會談之戰. 朱松柏。「六邊會談 與朝鮮半島核武危 機」 , 『2003 年展望與 探索月刊時評文 集』 ,台北:調查局, 2005 年 12 月。. 33.

(34) 林正義。「東北亞安 全競爭-2006 亞太 和平觀察討研會」, 台北:台灣和平基金 會、台灣民主基金 會,2006 年 3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析,對學者研究六方 略思考模式有深入之分 會談之始末有事半功 析,惟敘事立場觀念與 倍之成效。 一般西化學者類同,均 稍有偏美日西方集團之 憾,為美中不足之處。 本文主係針對東北亞 作者認為朝鮮半島的安 地區和平發展過程中 全 情 勢 除 南 北 韓 外 , 各方有形無形競逐態 中、日、美、俄四強在 勢之析述,無論是美 半島的勢力競逐中亦一 日強化安保、北韓發 直扮演主要外來角色, 展核武、中日關係低 雖有主導的成效,但真 迷、能 爭 等 議 正關鍵為南北韓、美國 政源 競治 大 與北韓、中國與北韓的 題,均出現列強競逐 立 之景況與實例,藉此 三種雙邊關係,日本與 探討美、中、兩韓、 俄羅斯在該區域則相對 俄、日六國在此區域 較為弱勢;惟美日安保 之角力競合概情,對 並未隨冷戰結束而失去 掌握東北亞區域內國 進展的動力,反而因「中 家之戰略作為具有參 國崛起」 ,加深日本的恐 用價值。 al v懼疑慮,使得美日進一 i n 步成為全球的夥伴關 Ch engchi U 係;而俄羅斯則因向與 美日為敵而不得不發展 與中共的友好關係,且 擁有強大的經濟挹注力 量也是俄羅斯不斷向中 共靠攏的主因,形成兩 大集團的對抗,然而國 際間並無永久的朋友與 敵人,如同北韓發展核 武的拖延與籌碼,俄羅 斯的石油政策也會在 34.

(35) 中、日間爭取最大的國 家利益,或亦將左右兩 大集團的合縱連橫,可 窺知六方會談與會六國 外交戰略的基本考量重 點。 翁明賢、江春琦主 編,「六方會談與東 北亞安全」,台北, 五南出版社,2007 年 5 月。. n. er. io. sit. Nat. y. ‧. ‧ 國. 學. 本文直接點出六方會 作者認為北韓核武問題 談與東北亞安全係有 的解決、六方會談能否 直接關係的,認為北 產生具體成果的關鍵, 韓核武問題一直被視 端視關鍵國家能否做出 為係最有可能引發戰 重大讓步,而讓步的程 政 治 大 度,則須視參與國政治 爭的危機之一,整個 立 東北亞情勢也將因北 籌碼掌握的多寡。如果 韓核武問題受到牽動 這 瓶 頸 與 關 鍵 無 法 突 與震盪,東北亞週邊 破,六方會談只能維持 國家在制定國家安全 形式上的會議機制,並 戰略與決定外在威脅 於文末表示關鍵就在於 的政策時,都無法避 美國與北韓之間主要歧 免的必須考量北韓核 見的消除,此點取決於 al 武危機的影響。本文 i v兩國間彼此重大讓步, n C h e n g c h i U 並且獲得參與國家一致 先從歷次六方會談的 主題與結果談起,引 的共識,正確的觸及關 出 會 談 的 癥 結 與 阻 鍵重點,惟似忽略中共 礙,其次分別分析參 對北韓的影響力;另就 與國家所扮演的角色 中共於會談中所扮演的 與所產生的影響,最 角色言,作者表示促使 後總結於會談對東北 中共參與會談的原因, 亞安全的前景展望, 一在於北韓發展核武力 認為應密切注意美國 量使中共領導人對北韓 讓步的限度及掌握中 越來越警惕與憂慮。二 共對會談的戰略意圖 係中共擔心因北韓的貧 與策略。全文述事明 窮,導致社會動盪所導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assess and appreciate the results of all these studies, and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uan Shu Shu,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as held on August 23-25

From the findings reported above,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has been huge progress in ITEd in Hong Kong schools, as reflected by th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the

In section 4, based on the cases of circular cone eigenvalue optimization problems, we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the solutions for p-order cone eigenvalue

It has been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the family of merit functions ψ p (p > 1), the generalized Fischer-Burmeister (FB) merit function, associated to the second-order cone is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In particular,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ifferentiability of projec- tion operator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expression of second-order tangent sets, which plays

作者:renowned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Carol

Source: The Mediation Proces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Conflict', 3rd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