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30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30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

Copied!
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igital Family Application with Scenario Analysis of Digital Life in the Year 2030. 研 究 生:哈嘉琪 指導教授:袁建中.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十四 年 六 月.

(2) 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igital Family Application with Scenario Analysis of Digital Life in the Year 2030. 研 究 生:哈嘉琪. Student:Evie C.C. Ha. 指導教授:袁建中. Advisor:Benjamin J.C. Yua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June 2005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3) 2030 年數位生活情境分析-數位家庭應用之研究 學生:哈嘉琪. 指導教授:袁建中. 國立交通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觀察舊經濟時代到新經濟時代產品與服務演變的過程,及社會家 庭結構的變化與發展,運用情境分析法來預測描述 2030 年數位生活可能的情境, 進一步藉著未來可能發生的趨勢來為現在數位家庭生活相關產業的廠商提供對未 來策略應有的方向建議。本研究從數位生活的角度尋找關於數位家庭生活產品或 服務發展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對相關產業可能的影響,並輔以建構數位生活 未來發展的可能情境。 本研究認為,影響數位生活產業發展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包括:1.擴散普及 程度;2.跨領域整合程度;3.產品/技術的可獲得性。並依各個不確定軸的樂觀、 悲觀情境,分別建立了夢想的數位幻境、數位戰國群雄風雲、貴族與平民的數位 落差、距今不遠的數位生活四種未來可能的數位生活情境。 最後,本研究針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演變過程來推估數位家庭生活產品形成 要素,並輔以數位家庭聯盟平台產業發展現況來觀察廠商的佈局與策略,進一步 配合本研究所預測的未來數位生活情境,來給予相關產業廠商未來策略的建議。. 關鍵字:新經濟、數位生活、數位家庭聯盟資訊平台、情境分析法. i.

(4) A Study on the Digital Family Application with Scenario Analysis of Digital Life in the Year 2030 Student: Evie C.C. Ha. Advisor: Benjamin J.C. Yu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past economy era to New Economy and obser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family structure for offering the reference for strategy making by using scenario analysis, focus on the digital life in 2030.. Hence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key uncertainty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s from. digital life products and services by considering this and to build up the possible scenarios for future digital life. In this study, the key uncertainty factors could be concluded into the followings: 1.the penetration dimension; 2.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3. access of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and then setting up four scenarios by each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aspect as “dream digital life”, “digital competitions”, “digital gap from two worlds” and “normal digital life”. Finally, this study would conjecture the fundaments of digital life products by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observe the strategy mapping of digital life products alliance for offering the future suggestion within the scenarios predicted by this study.. Keywords: new economy, digital life, digital family alliance platform,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ii.

(5) 誌謝 鼓起莫大的勇氣,毅然從職場退下,重拾書本回校園再學習。回首過去兩 年來的生活點滴,我是如此幸運,能有這得來不易的機會,碰到好師長的教導 與啟發,並與可愛的同學們共同學習。縱使在這些日子中,莫大的課業壓力與 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曾使我惶恐;但隨著論文的即將付梓,內心深深感謝每一 位陪我走過的家人、師長、朋友們。沒有你們,我的生活將索然無味;因為你 們,我的生活更精彩! 承蒙恩師袁建中教授對學生的教導,除了課業上的學習收穫良多,老師豁 達的人生觀與大師的風範,亦給予學生在待人處事上有極大的啟發;亦感謝師 母張玲玲女士總是在我們到老師家聚餐時給予我們熱情的迎接與招待。並感謝 口試委員承立平老師及劉燦樑老師對學生論文所給予的寶貴意見,使本論文能 順利完成。 求學期間,所遇到的好友,仕宏、亦芃、逸群、雅琪、毓箴、阿胖,謝謝 你們豐富我的生活,特別是仕宏,你對資訊產業的專業,令人印象深刻,也感 謝你在課業上的協助。以及總是照顧我們的博班學長,志宏學長、昕翰學長、 弼聲學長及坤成學長,謝謝你們在人生的選擇上,給予學妹許多懇切的建議。 還有朝夕相處的可愛室友燕麗、古典,你們是最棒的! 這份論文若是只靠我一人絕不可能完成,在此感謝我們所有團隊的成員, 利德學長、仁祥學長、益華學長、俊賢學長、怡仁學長、烱欽學長。除了論文 情境分析法的實作外,能跟你們這麼有趣又有專業內涵的人相處,是學妹最大 的榮幸,也謝謝你們所給予的「秘書長」封號。 更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對我繼續求學的支持,還有姊姊 們及弟弟代我照顧孝順父母,使我能無後顧之憂。還有考研究所其間,跟著我 一起奮鬥的好朋友憶文,以及給予我極大精神支持的郁嵐。還有在生活中,最 疼愛呵護我的男友大信,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總能給予我最需要的溫暖與 安慰;也謝謝大信父母的照顧與關懷。 感謝 上帝的帶領與看顧! 哈嘉琪 謹誌於新竹交通大學課科技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iii.

(6)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 VII 一、緒論........................................................................................................................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2 二、數位生活發展趨勢................................................................................................3 2-1 舊經濟到新經濟的發展 ...................................................................................3 2-2 社會家庭的變化與發展 ...................................................................................5 2-2-1 不斷攀升的老年人口比例..........................................................................6 2-2-2 核心家庭的變化..........................................................................................7 2-2-3 一個人的族群興起......................................................................................9 2-2-4 新族群、新生活方式................................................................................ 11 2-3 數位生活.......................................................................................................... 11 2-3-1 數位生活之定義........................................................................................ 11 2-3-2 數位產品與服務發展現狀........................................................................14 三、研究方法..............................................................................................................17 3-1 技術預測文獻探討 ...........................................................................................17 3-1-1 技術預測的定義............................................................................................17 3-1-2 技術預測的必要性與架構........................................................................17 3-1-3 技術預測的方法與分類............................................................................19 3-1-4 本研究選擇情境分析法的原因................................................................20 3-2 情境分析法......................................................................................................20 3-2-1 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的定義 .........................................................20 3-2-2 情境分析法的基本觀念與應用...............................................................21 3-2-3 情境分析法的適用時機...........................................................................22 3-2-4 情境分析執行基礎與六大步驟................................................................24 iv.

(7) 四、數位生活情境分析..............................................................................................26 4-1 情境產生過程 .................................................................................................26 4-1-1 聚焦與決策範圍(decision focus) ..............................................................26 4-1-2 界定關鍵決策因子....................................................................................28 4-1-3 外在驅動因子............................................................................................33 4-1-4 不確定主軸................................................................................................46 4-2 情境描述 ...........................................................................................................50 4-2-1 必然趨勢之假設........................................................................................50 4-2-2 四種情境描述...........................................................................................53 五、數位家庭生活與發展..........................................................................................56 5-1 數位家庭產品發展歷程 .................................................................................56 5-1-1 數位家庭的定義........................................................................................56 5-1-2 消費性電子發展過程................................................................................57 5-1-3 數位家庭生活產品形成要素....................................................................58 5-2 數位家庭聯盟資訊平台產業發展現況..........................................................60 5-2-1 資訊電子大廠的佈局................................................................................60 5-2-2 全球數位家庭聯盟三大平台....................................................................62 5-3 未來可能生活情境與企業因應之道 ...............................................................67 六、結論與建議..........................................................................................................71 6-1 研究結論 .........................................................................................................71 6-2 後續研究建議..................................................................................................72 參考文獻......................................................................................................................73 一、中文部份..........................................................................................................73 二、英文部份..........................................................................................................75 附錄一..........................................................................................................................77 附錄二..........................................................................................................................78 附錄三..........................................................................................................................79. v.

(8) 圖目錄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圖 5.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研究架構與流程 ..................................................................................................3 按地區劃分超過 65 歲人口比例,2000 年及 2005 年(預計) .....................6 數位生活的範圍 ................................................................................................13 技術預測架構圖 ..............................................................................................18 情境分析法與傳統預測法的差別 ....................................................................22 情境分析法六大步驟 ........................................................................................25 數位生活可能的生活場景組合 ........................................................................27 聚焦的生活場景 ................................................................................................28 數位家庭聯盟平台之面貌 ................................................................................64. vi.

(9) 表目錄 表 1 家庭型態分類(單位:%) ..............................................................................8 表 2 各國離婚率 ...........................................................................................................9 表 3. 台灣地區未婚人口未婚的主要原因 ................................................................10 表 4. 數位產品及服務 ................................................................................................14 表 5. 技術方法分類 ....................................................................................................19 表 6. 各項情境的KDF ................................................................................................30 表 7.各項生活情境KDF排序......................................................................................31 表 8. 關鍵決策因子(KDF) .........................................................................................32 表 9. 問卷及德爾菲法第一次數值 ............................................................................34 表 10.德爾非法第二次的數值....................................................................................40 表 11.外在趨動因子重要性排列及不確定性數值....................................................43 表 12. 重要性與不確定性軸的評估標準。 ..............................................................46 表 13. 外部驅動因子之分類 ......................................................................................49 表 14.不確定軸............................................................................................................50 表 15. 必然趨勢之假設 ..............................................................................................50 表 16 不確定軸所劃分出之可能情境 .......................................................................53 表 17 消費性電子產品演進表 ...................................................................................57 表 18. 資訊電子大廠對數位家庭的概念 ..................................................................60 表 19. 全球主要數位家庭聯盟平台 ..........................................................................62 表 20. 2030 年可能出現的數位產品與產業因應......................................................67 表 21. 企業的因應之道 ..............................................................................................71. vii.

(10) 一、緒論 1-1 前言 人類在月球建造可居住的基地,機器人為家庭主婦代勞,愛滋病與阿滋海 默症找到解藥,電腦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 1…這一切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 節,但卻是日本「文部科學省」針對 2700 名科學家與研究學者,進行一項長達 數個月的意見調查(至 2005 年 2 月結束),列出會在不久的未來實現的科技突 破。他們提供的預測,都將納入日本政府的科學資助計畫。 讓我們來假想一個情況,在教育環境中,當老師對學生們解釋蝴蝶的一生, 學生們的眼前,即刻呈現著從幼蟲至成蛹至蛻變成蝴蝶的態樣,一切過程猶如 現場直播活生生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家庭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大的球員,在 我們的客廳中奔馳、流汗,我們的心情隨著球賽的行進而起伏,身為一個觀眾, 我們看到的是三度空間的圖素在空間飄盪。數位生活的來臨,改變了人們對時 間、空間的觀感。 人類對未來的憧憬,自古從神話的編纂,至今對未來的各種預測。人們用 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未知與不確定的描述。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的情節在現在 的時點看起來或許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但隨著人類科技、文化的不斷進步與進 展,小說不再是小說,科幻也不再是科幻,卻成為可能的人類生活形態。2030 年數位生活的發展,本文企圖從人們生活的需求面來做情境的演繹,從未來的 時點,進而觀察現在產業應如何因應未來可能的發展,並及早做預備,甚而是 成為先驅者。.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究竟 2030 年數位生活所呈現出的態樣為何?一般民眾是否已準備好接受 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於產業界汲汲探求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的廠商們,是否能洞. 1. 陳世欽編譯(2005/4/11),「科技大預測 機器人理家、愛滋病有救。」,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www.udn.com/2005/4/11/NEWS/WORLD/WOR4/2612429.shtml。. 1.

(11) 察先機,及早預備,在正確的時點贏得先佔優勢? 人類生活自過去以工業革命及製造業為主軸的舊經濟時代,轉變為今日以 資訊及數位革命為奠基基礎的新經濟世紀,歷經了無數的科技與文化上的創新 改變。不論是社會文化的變遷、經濟型態的改變、人際網脈的連結,均呈現持 續性或跳躍式創新,其相互交錯影響形成今日數位化社會。 科技持續不斷的演進、市場需求的擴張變化、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 家庭結構改變等多重因素在新經濟社會中扮演著驅動因子,促進人類社會再次 面臨另一回合的變革。站在今日的時點,我們想要瞭解究竟我們人類未來的生 活形態為何?技術的創新、人文的創新、對生活需求的創新會帶領我們進入哪 一種境界?創新傳播的媒介、傳播的速度、傳播的方式會帶來多大的衝擊與影 響? 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或政府,面對全球互生共存、相依性越來越高的 情勢下,數位生活下產品的功能及演進,企業應如何調整或建置其在數位家庭 生活的定位?可能的發展為何? 本文將從生活需求面的構面出發,從日常生活活動,活動場合,活動時間, 以及社會生活層面等各生活構面,建構並擘畫出未來數位生活的藍圖。從未來 的時點,來看現在的時點,進而探討目前到未來數位生活服務產業可能的策略 方向。. 研究架構與流程. 1-3. 本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本研究的章節先確認研究動機與目 的,以數位家庭生活趨勢為探討主體,從舊經濟轉變到新經濟的過程中,社會 家庭的變化與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來進一步探討數位生活的發展與現行 狀況。 利用情境分析法的六大步驟,來定義影響 2030 年的不確定軸,並進一步根 據不確定軸的不同條件假設,來作情境假設描述。根據所發展的情境,與現行 數位家庭平台狀況相配合,來進行未來 2030 年數位家庭產品與服務的可能發展 分析。並試圖對與數位家庭產業相關業者,不論是已準備跨足此產業的資訊電 子大廠、或即將踏入的潛在競爭者提出未來發展的建議。. 2.

(12) 數位家庭生活發展趨勢. 社會家庭的變化與發展. 情境分析法 ‧六大步驟. 舊經濟. 新經濟. 數位家庭產品 策略發展 ‧數位家庭聯盟 平台的整合 ‧未來產品功能 需求與策略. 數位生活. 圖 1. 研究架構與流程. 二、數位生活發展趨勢 2-1 舊經濟到新經濟的發展 李誠教授(2001)認為舊經濟社會強調有形的生產因素,如土地、勞力等; 經濟活動受制於國界、地域、時間等因素;市場上的產品變化少、生命週期長、 附加價值低,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是穩定而有秩序的;古典經濟理論更強調供 需決定價格,且交易成本高。企業決定生產,顧客只能在有限的選擇中接受, 主導權在乎企業。Kotler(2003)提出對舊經濟社會的看法,認為製造商運用 一些原則與實務,使產品標準化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持續性的擴張其市場 佔有率,以期達規模經濟。採用階層式組織,由上而下的管理思維,一切依循 既定的遊戲規則。 「新經濟」是一個廣泛的名詞,因著社會的多元性,不同領域給予其不同的 定義。在美國,其為描述近十年來美國經濟呈現持續擴張的現象,達成高成長, 低物價,低利率,低失業率的情況。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對新經濟的定義為「新 經濟的燃料是科技與知識,新經濟的精神則是冒險與創新」 。Kotler(2003)則 認為是數位革命與資訊管理的衝擊,帶來了新經濟。透過差異化、個人化,資 3.

(13) 訊擁有不同的特質,藉著網際網路,快速的傳播至各地,大部分的資訊是公開 且免費的,人們可以充分運用以供較佳決策之用。 Drucker (2002) 認為現在資訊革命的情況,就如同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的 情況類似。若鐵路在工業革命中,扮演著真正革命性的因素,創造了新的經濟 領域,使得人類擁有有史以來真正的移動能力;電子商務的運用則是在資訊革 命中造成另一股新熱潮的關鍵因素。鐵路改變了人類對距離觀感;而電子商務 則使得距離消失。只有一個經濟體,一個市場。新的通路改變了顧客的定義, 不論是購買方式、購買行為、型態均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了莫大的衝擊。無論 是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電子科技業,受到電子商務的影響,形成了新的 供應鏈(supply chain, SC),甚至是新的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Rauch(2001)探討新經濟,認為新經濟是奠基在知識性的產品上,新舊 經濟的界線並非真能一分為二,一個新的舊經濟正成形,生產力的激增與大量 製造的時代來臨。Freiburghouse (2001)提出新舊經濟的競爭將終止的看法,認 為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持續生存;新經濟體系下的廠商仍須依賴舊經濟的資 源來建立。大體而言,新經濟是由生產實體產品轉向生產與運用知識的經濟, 但並不能將其單一分別討論,舊經濟至新經濟是藉由一連串的創新與改變而逐 漸形成。其中轉換的關鍵因子,必有其關連性與相依性。 人類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在乎於慾望的滿足。是技術的進步促成慾望的 提升,抑或慾望的提升刺激了技術的進步?應是兩者交互循環,漸進的結果。 Kotler(2003)提出人類消費行為的改變、多樣化的商品與服務可供選擇、資 訊充足、下單訂貨管道的多元、對產品品質及個人化的需求,是新經濟異於舊 經濟的一些特質。大部分針對新舊經濟的討論多為片面的、局部的。 新經濟的形成,綜觀各產業的演進,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生產力的快速提 升,達成規模經濟;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依據古典經濟學理論,人們會更願 意購買產品。但事實狀況,卻非盡是如此。微利時代正可說明此一現象,廠商 的營運規模增大、營收增加,但獲利卻減少。股市表現亦超乎古典經濟學理論 架構所呈現出的現象。究其真正因素,本文提出新舊經濟的差異,在於「數位 化」 ,不論是資訊的數位化或是產品的數位化,均衝擊改變了我們的經濟生活模. 4.

(14) 式,可稱之為數位生活。 資訊大量而免費,不論是產品的價格、廠商的運作、財務報表的揭露、公 司治理的推行…都使得資訊更透明化。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主控權,市場不再由 廠商主導,消費者的需求是廠商規劃組織方向時,最需考量的關鍵因素。網際 網路的殺手級應用、使得消費性電子產品重新定義其產品定位。手機不再單純 是手機,還可兼數位照相功能可上網的電視、可直接收看電視節目的電腦、可 打電話的 PDA…使得產品定義界線模糊。整合性的創新使用概念衝擊著製造商 與消費者。新經濟所帶來數位生活的形成,不僅是影響經濟形式的改變,其也 改變的我們的社會文化,人與人交流的方式。. 2-2 社會家庭的變化與發展 Fukuyama(1999)提出了「大斷裂」理論,所謂的大斷裂指的是西元 1960~1990 西方社會價值的大斷裂。在大斷裂期間,有些社會指標,如犯罪率、 離婚率、非婚生子女數,不斷的向上攀升;另外有些,如生育率、結婚和生育 人口數、親屬間的社會聯繫亦不斷的向下滑落。其中,改變最劇烈的是生育、 家庭與兩性關係。他以美國為例指出,在殖民時期的美國,絕大多數人務農, 家庭是基本的生產單位,不只生產食物,也生產各式家庭所需。教育孩子與年 邁長輩是家庭的基本責任與義務。但隨著資訊時代或稱後工業時代的來臨,家 庭結構改變,家庭原先的功能慢慢消失,男性外出就業,女性也逐漸跟進,孩 子送往學校,長輩被送往養老院。至 20 世紀中,家庭縮減為兩代核心形式。 不僅是美國,其他先進國家也多有人口縮減,家庭功能趨弱的現象。單身、 離婚、非婚生子的比例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對我們的生活確實造成了影響。 過去大家庭,三、四代同堂的普遍情況被小家庭、單親家庭所取代。戰後嬰兒 潮也邁入老年,各國老年人口比例亦有升高的趨勢。現在似乎又已到了另一個 全球大斷裂的狀態。 全球社會的面貌正在轉型中,除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外,個人角色的扮演及 對社會的影響力也逐漸在變化中。過去三代同堂,至今一個人一個家的狀態比 比皆是;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攀升,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已無法避免;過去男性 當家,至今女性主導家庭經濟權也不在少數;離婚率、不婚率不斷創新高…,. 5.

(15) 家庭面貌的改變,已是一股無法阻擋的浪潮,台灣社會也無法避免此一衝擊。 而社會家庭的變化,連帶造成不同生活形態的形成。 2-2-1 不斷攀升的老年人口比例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4),聯合國衛生組織(WHO)對老齡人口的定 義,當一個國家老年人口比例(65 歲以上)佔全體人口比例超過 7%,則稱之 高齡化社會;超過 20%時,稱超高齡化社會。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4)年度報 告中指出,從 2000 年到 2050 年,全球老齡人口(指年齡超過 65 歲的老年人) 預計將翻倍,從現在的 10%上升到 22%——差不多等於兒童人口(指 14 歲以 下小孩)所占比例。這個歷史性的人口統計結果——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將使全世界老年人和兒童的比例第一次相等。在許多 已開發國家,老年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兒童,而且出生率已經跌落到谷底。到 了 2050 年,很多國家的老年人數量將是兒童的兩倍。與此同時,在發展中國家, 老年人的比例也將從現在的 8%上升到 2050 年的 21%,兒童的比例從 33%下降 至 20%。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老齡化的進程,即不超過 30 年,全世界四分之三 的老年人將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由圖 2 可看出全球高齡化的趨勢。. 註: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04),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04,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pp.12. 圖 2. 按地區劃分超過 65 歲人口比例,2000 年及 2005 年(預計) Drucker (2002) 預測下一個社會的新人口結構,到 2030 年,世界第三經濟 體的德國及身為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超過 65 歲的人口會高達成年人口的一 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如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等國, 6.

(16) 人口狀況大只是如此,一些新興國家,如中國,情況也一樣。而美國因外來移 民的增加,是唯一能逃脫此命運的已開發國家,但即使如此,其出生率也遠低 於補充人口所需的水準。 張慈映(2004)提出我國人口結構高齡化現象已成重要的議題。我國老年人 口依 2004 年 10 月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約 210 餘萬人,比例高達 9.34%。 而根據經建會人口推計資料顯示,未來人口年齡結構會更趨高齡化,預測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 2011 年將增至 10.4%,2051 年將高達 29.8%。遠遠高於 聯合國所定義之超高齡社會。 高齡者的需求特性與其他族群不同。受到生理衰退的影響,帶來醫療與保 健的需求。生技產業中的醫療器材、保健食品、藥品等提供高齡者面臨疾病與 行動不便時的協助。而在生活上,對照護與生活支援的需求必定增加。不論高 齡者獨居與否,能使高齡者擁有方便、自立的生活環境是未來數位生活努力的 方向之一,包含對戶外環境的支援,無障礙居家生活環境。 2-2-2 核心家庭的變化 少子、高齡化是今日家庭最明顯的特色之一。周華欣(2004)指出,聯合國 2003 年統計顯示,全球婦女在育齡期間生育的子女為 2.8 個,只稍微高於 2.1 的替代水準(每年每一個婦女所生的子女數,恰好能遞補上一代的死亡人數), 而先進國家的平均生育率達 1.5%的歷史新低。 郭立軍(2004)指出,聯合國發表 2003 年全球人口報告所列出的主要問題包 括:一半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40%以上的已開發國家人口增長過 慢,3/5 的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過高,3/5 的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過低,90%以 上的國家支持避孕措施,3/4 的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愛滋病是各 國普遍面臨的問題,1/3 的國家正推行減少移民人口的政策,3/4 的國家認為本 國人口分佈不夠理想。 預計,到 2030 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從去年的 30 億上升 為 50 億,城市人口將以年平均 1.8%的速度增長。對已開發國家而言,解決人 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低的問題則是當務之急。 陳凡(2005)根據聯合國人口報告指出,到 2050 年,全世界總人口數將超過 90 億。雖然從現在到 2050 年,世界人口還將增加 26 億人,但聯合國報告指出, 幾乎所有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阿富汗、伯基納法索、布. 7.

(17) 隆迪、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帝汶、幾內亞比紹、利比理亞、馬里、 尼日爾和烏干達等這些國家,屆時人口將增至目前的三倍。很多貧窮的發展中 國家在面對人口高增長趨勢的同時,會發現本國居住、醫療衛生和教育條件的 嚴重滯後。 至於已開發國家,生育率則繼續下降。特別是在部分東歐和南歐國家,平 均每個婦女只生育不到 1.3 個孩子。在人口統計專家看來,這一低出生率是「歷 史上罕見的」 。到 2050 年,歐洲人口將從目前的 7.28 億下降到 6.53 億(包括俄 羅斯,不包括土耳其),日本的人口也將從目前的 1.28 億下降到 1.12 億。總體 而言,從 2005 年到 2050 年,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將基本保持不變,大約是 12 億。不過,與其他已開發國家所不同的是,由於移民不斷湧入,美國的人口在 未來還將進一步增加,從 2005 年的 2.98 億人增加到 2050 年的 3.94 億人。 周華欣(2004)針對家庭型態作簡單的分類,根據各國統計調查局針對家庭 型態分類的資料顯示,單身家庭的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如表 1 所示: 表 1 家庭型態分類(單位:%) 國家. 美國. 日本. 瑞典. 英國. 年份. 1980. 2001. 1980. 2000. 1991. 2000. 1980. 2001. 夫婦家庭 單親家庭 單身家庭. 60.8 7.5 22.7. 52.3 8.7 26.1. 68.4 2.2 19.8. 61.1 2.2 26.5. 54.8 3.2 36.1. 45.8 5.8 46.5. 65.0 5.0 22.0. 58.0 6.0 29.0. 註:引自周華欣(2004)。家庭不只有一種。天下雜誌,第 301 期,頁 131 雖然核心家庭仍是主流,但許多已開發各國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另類家 庭的形成,衝擊著原本三代同堂的家庭形式。甚至於不僅僅是單親家庭或單身 家庭,同居家庭或同志家庭亦時有所聞。社會家庭的變化,帶來的不僅是文化、 道德上的衝擊;經濟與政治亦受其影響。 以台灣為例,吳昭儀與蔡明洵(2004)指出,在經濟上,單人經濟的新潮流 正興起,以「個人」為單位的新族群,挑戰既有的生活形態和傳統觀念。表現 於產品上,尺寸變得迷你,如一人份披薩;追求方便、快速,如,一人份的微 波料理;在住宅市場更興起所謂的酒店式公寓,強調設計師精心規劃、一戶約 二時坪、並有專人管理服務,提供二十四小時的安全監控、代收信件、代訂餐 飲、甚至是傭人打掃住家等服務。專門提供給單身族、頂客族、或在家辦公的 8.

(18) SOHO 族。而精神心靈層次上的慰藉亦打開新的市場,如寵物市場。過去稱寵 物飼料,現在稱寵物食品,因寵物已升格成家庭重要的成員;個人旅遊亦興起 一股時髦的風潮,台灣線上旅遊網站易遊網則指出個人旅遊佔其業務八成。其 中未結婚的上班族就佔了七成。對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反而更追求旅遊品質的 精緻度與質感。 而政治上,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各國政府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退休金制度 的重新規劃,如台灣 2005 年七月之後所實施的勞退新制,強調在變動多的職場 環境中,個人最終仍能有退休金的保障。Drucker (2002) 亦提到相關的議題, 他指出最晚到 2030 年,所有已開發國家的領取完整退休給付年齡,會上升的七 十五歲左右,而且健康的退休人員福利比起今日會大幅減少。. 2-2-3 一個人的族群興起 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還是個體?隨著一些社會指標數據的發展,我 們可以看出,答案似乎已明顯逐漸傾向後者。根據台灣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資訊 的資料顯示,全世界主要國家的離婚率節節升高2,見表 2 表 2 各國離婚率 單位:o/oo 國. 別. 中華民國 新 加 坡 日 本 南 韓 中國大陸 美 國 加 拿 大.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1.51 1.07 1.57 1.39 1.60 4.57. 1.57 1.19 1.60 1.46 1.80 4.44. 1.67 1.23 1.66 1.65 1.90 4.33. 1.80 1.25 1.78 1.82 1.90 4.34. 2.00 1.39 1.94 2.12 1.90 4.19. 2.23 1.31 2.00 2.50 1.90 4.10. 2.37 1.51 2.10 2.50 1.90 4.20. 2.53 1.46 2.27 2.80 2.00 4.00. 2.73 1.64 2.30 3.00 1.80 .... 2.87 1.83 2.25 3.50 2.10 .... 2.72. 2.64. 2.41. 2.25. 2.28. 2.28. 2.28. 2.33. 2.29. 2.24. 註:1.離婚率=(離婚對數/年中人口數)*1000。 高離婚率的形成,幾乎各國皆然。台灣的離婚率,近十年來,人數遽增, 幾乎每三對夫妻結婚,就有一對夫妻離婚;至 2004 年更創新高,約十三萬對新 人結婚,但同期離婚對數卻有六萬多對,相當於每兩對夫妻就有一對以離婚收. 2.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內政國際指標,主要國家離婚率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9.

(19) 場。 社會學家對傳統婚姻本質的定義在於,夫妻彼此是經濟共同體、傳宗接代、 共同生活以及親密關係。但現在,這些過去被列為是婚姻基本要素的條件,因 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如工時過長、夫妻因工作分隔兩地、外界環境誘惑過多(如 大陸台商包二奶) ,這些條件一個一個地被抽離和挑戰。隨著個人主義的盛行, 對過去婚姻認定所應負的責任與義務,似乎也漸漸的變質。 另一方面,不婚族的比例也逐漸升高。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社會發 展趨勢調查報告中,針對未婚者的部份,指出未婚的主要原因,其中經濟基礎 尚未穩固佔了 34.89%,尚未遇到理想對象佔了 27.07%。而以年紀來分析,單 身戶中,30 歲-40 歲以上還未婚的佔了 20%左右,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整理 如表 3。 表 3. 台灣地區未婚人口未婚的主要原因 91 年 8 月. 單位:千人 經 濟 基 尚 未 遇 太忙,沒 滿 足 現 害 怕 婚 未達適 礎 尚 未 到 理 想 有 時 間 狀,不想 姻 不 美 其他 婚年齡 穩固 的對向 交友 結婚 滿. 總和. 比例. 20-24 歲 25-29 歲 30-34 歲 35-39 歲 40-44 歲 45-49 歲 50-54 歲 55-59 歲 60-64 歲 65 歲以上 總和. 575 111 6 1 0 0 0 0 0 0 693. 41.33% 29.30%. 比例. 22.10% 34.89% 27.07% 2.61%. 409 402 167 54 27 13 8 3 2 9 1094. 195 282 171 91 56 32 12 2 2 6 849. 21 22 13 12 4 7 2 0 1 0 82. 38 48 39 25 22 15 5 1 1 9 203. 14 24 14 11 11 4 1 1 1 1 82. 44 30 15 9 7 12 4 3 1 8 133. 1296 919 425 203 127 83 32 10 8 33 3136. 6.47%. 2.61%. 4.24%. 100.00%. 註:引自行政院主計處(2002)。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行政院主計處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life-91/pdf-2/t5-1(cd).pdf 經濟基礎尚未穩固、尚未找到理想對象的主因,對男性而言,有可能是經 濟的壓力過大,即使想成家,礙於經濟因素,也不敢成家;對女性而言,在傳 統婚姻關係不易平等,加上現代女性學歷越來越高、自我意識抬頭、經濟又能 獨立的情況之下,寧缺勿濫的高標準,也有可能是造成女性們即使不排斥婚姻, 10. 13.55% 6.47% 4.05% 2.65% 1.02% 0.32% 0.26% 1.05% 100.00%.

(20) 卻也不想隨便找個對象成家。也促成了人們越來越晚婚的狀態與趨勢。. 2-2-4 新族群、新生活方式 不論是高齡者族群、簡單小家庭族群,亦或是因離婚或未婚所形成的單身 族群,以及越來越低的生育率,在在都顯示全球的家庭趨勢均朝向小型化發展。 家庭結構與生活形態皆大迥異於過去的社會。相對而言,新的思維與文化型態 也因應而出。家庭生活中因應這些變化,可能會有的不同的時間分配,如用餐 時間、睡眠時間、工作時間、親子時間;以及不同的家庭所得的分配,如伙食 費、教育費、娛樂費;並家庭空間的配置改變,如臥室、工作室、娛樂室。對 這些變化的預期,探求這些因素對數位生活下,對產品服務及應用的影響。 Hill(2003),對下一個社會提出多種樣貌的看法,其中針對家庭的部份,他 提出了「後核心家庭」概念。在美國,百分之二十四以下的家庭是由一個妻子、 一個丈夫及一個十八歲以下的小孩所組成。只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已婚。目前有 超過五百萬位同居者所組成的家庭。與雙親同住的孩童數目,比例從四分之三 降到二分之一,與雙親中的一位住在一起的孩童數目變成三倍。結婚的新人當 中,有二分之一會找離婚律師。百分之三十的美國小孩是非婚生子女,而未婚 生子以不必然與貧窮及缺乏教育有關。即便仍有許多人堅持維持傳統家庭生 活,但我們卻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後核心家庭,許多西方國家,未婚生子的比例 一直維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瑞典目前已同意同性戀領養小孩的行為…。 不僅是歐美,台灣的社會也不斷的受著此風潮的衝擊。在此,我們無法評 其是非,但其卻是已存在的事實。而我們的環境仍未能跟得上此種新興的後核 心家庭現實狀況。在數位生活下,什麼樣的托嬰或托兒中心是我們需要的?單 親媽媽與女同性戀伴侶可能需要「職業性父親角色」的服務,如,居家修繕、 運動指導等,或許以時薪計薪。相反的,單親爸爸或男同性戀伴侶也需要「職 業性母親角色」的服務,以彌補家庭的缺陷。新的族群所形成的新生活方式, 在我們預測 2030 年的情境中,是充滿商機與轉機的。. 2-3. 數位生活 2-3-1 數位生活之定義 數位生活(digital life)根據 Lee, Om, Rim, and Sawng(2003)針對韓國數位生. 11.

(21) 活發展所提出的定義,闡述數位生活是「不論是工作或娛樂,不論是何時何地, 使我們人類能夠在藉由通訊網路的連結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豐富我們的生 活。」不僅是韓國,只要是人民有能力擁有網路、寬頻、數位產品等服務的國 家,都可以宣稱他們已擁有數位生活。或者,我們該說,擁有「現代」所定義 的數位生活。 Shipley(2004)描述今日數位生活(digital life)的狀況,電子錢包改變我們 使用紙鈔的習慣,數位電視也造成我們收看電視習慣的改變,對音樂的消費行 為也因 Apple iTune 等類似電子產品問世,形成新興的 MP3 消費市場,其衝擊 使得唱片公司也不得不改變其營運模式(縱使現仍有許多法律上具有爭議性尚 未解決的議題。) ;甚至於達到隨時隨地可收發電子郵件,不需受限於地點及硬 體限制;越來越多家庭擁有寬頻和無線上網,使我們成為「連結人」。 資料的數位化及其各式的相關應用,形成人與人連結方式的改變。資訊取 得容易且快速。透過網際網路各樣的軟體介面,個人的人脈交誼、企業的例行 運作、政府的服務執行等,交錯縱橫成彼此連結的網絡。一個基礎的數位生活 正逐漸成形。地理環境的空間限制被打破,微軟 MSN Messenger 突破了人與人 面對面交往的模式,暱稱的顯示,除了展現個體的獨特外,亦成為個人心情對 話的間接連結。聯絡人無論親疏,均可從螢幕上輕易的取得發訊人的暱稱。 Yahoo 及時通訊亦積極搶進此服務領域,並針對一般時下年輕人常用語,做出 更個性化、表達更直接的表情符號。 入口網站的社群功能、網上購物 、即時新聞,使得古典經濟理論中資訊不 對稱的狀態大幅縮減。人們可自由的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中搜尋各式的資訊。雖 然並非所有資訊均可免費取得,但與過去資訊取得困難的程度相較,已是極大 的突破。也因網路的興起,造成人類消費行為的改變,新式行銷亦因應而生。 近年來常被討論的「社群行銷(communities of commerce)」 ,提出企業如何在變 幻莫測的網路上發現不同的人際關係網絡,進而運用這些虛擬社群,為企業開 創另一個獲利的機會的看法。「病毒式行銷(viral marketing)」,則是一種數位式 的口耳相傳。不同於傳統的口耳相傳對於散佈後的無法掌控,數位式的口耳相 傳是方便追蹤的,且傳播不會失真。如曾在台灣市場盛行一時的阿貴或訐譙龍 的動畫作品,即為另一種型態的宣傳。. 12.

(22)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除了個體間,亦加入了與組織間的互動。Prahalad and Ramaswamy(2004)提出在數位化、生物科技和智慧材料的進步下,21 世紀經 濟的矛盾: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有更多樣化的選擇,但顧客滿意度卻不升反降; 高階經營者策略選項更多,可組織所創造的價值卻不一定如預期。因此他們認 為顧客與組織間的關係,需要新的價值創造架構,即以共創價值為中心。打破 直線供應鏈的關係,而改以網絡式價值鏈來重建對顧客而言真正的價值。 數位生活的範圍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探討,Lee, Om, Rim, and Sawng(2003) 提出數位生活範圍的圖形,如圖 3 所示:. 整個國家 產業. 大眾服務 地域性的溝通 公眾場所. 工作場所. 個人/家庭 文化場所 文化/休閒. 商業場所 狹義的定義 社會實體. 廣義的定義 註:from Lee, Om, Rim, and Sawng (2003)”, Realizing Digital Life in Korea: Core Technology and Promotion Policy”, ITS Presentation paper, pp.1. 圖 3. 數位生活的範圍. 數位生活的範圍可分為狹義與廣義兩方面來解釋。其中,狹義的定義,是 以個人與家庭為出發點,屬於區域性的溝通,以家庭、行動網路為基礎,並輔 以公共組織單位與企業的數位化,包含工作場所,如辦公室;文化場所,如博 物館、學校;商業場所,如百貨公司或大型量販店;以及公眾場所,如公園。 而廣義的定義,則擴大到整個國家,以未來普遍存在的網路為系統,連結電子 產品及各地的網絡,並結合產業鏈,以及大眾服務系統,與社會、文化、休閒. 13.

(23) 活動連結,共同串連起國家的網絡系統,既多元化且應用廣泛。. 2-3-2 數位產品與服務發展現狀 數位產品,對現在的世代而言,與電子產品的界線還未劃分清楚。有許多 新興產品,均掛上「數位」一詞,彷若如此,產品就可與新潮、時尚等流行指 標名詞有所相關,並進一步代表產品可為廣泛的年輕族群所接受。但依據數位 生活的定義,數位產品或服務至少要符合下列要件:1.通訊(communications) 2. 網路(internet) 3.連結(link) 4.便利(convenience)。依此四要項,對數位產品及服 務做以下的歸納整理。見表 4: 表 4. 數位產品及服務. 個人應用面. 產品及服務. 功能. 照相手機. 隨身電話,可供通訊或資料下載服務兼照相功 能,並可提供小型電玩娛樂。第三代(3G)手機可高 速傳輸,可收發郵件,像是一台小型筆記型電腦, 並且可直接看到收發話人的影像。. PDA+手機. 個人隨身助理,可供行事曆、電話、上網、手機 功能。. i-Pod. MP3 隨身聽,容量可達 6G,可供運動、等車時的 休閒娛樂或學習工具。. 筆記型電腦. 多功能處理器,可供上網、通訊、娛樂,處理大 量資訊。. 掌上型電玩. 隨身式線上遊戲機,具備優越畫像處理能力、豐. PSP. 富臨場感立體聲輸出、無線網路連線,無論何時 何地享受影音視聽娛樂。. 群體應用面. MSN. 線上即時通訊,藉由得知對方的帳號,即可邀請. Messenger. 加入通訊錄,並直接於網路上對談,可用文字或 影音的方式溝通,也可分享檔案。. Skype. 網路電話,功能與線上即時通訊接近,但透過購 買 Skype-out 的服務機制,亦可與一般電話或手機 14.

(24) 通話,費用較一般電信公司來得為低。 Blog. 部落格,個人網站的一種,可分享個人心情與照 片等功能,來訪者可留言。. 社群. 透過共同有興趣的主題,一群不認識的人可於網 路中分享該主題的看法或心得,甚至可以作為行 銷的工具。. 拍賣. 藉由入口網站提供收費服務的平台,買方提供商 品、賣方可依買方價格或購買或競標,創造出新 的購物形式與新的虛擬店鋪。. 聊天室. 可依主題作為聊天室的區分,可設定聊天室人數 上限,做及時的溝通或交友。. 線上遊戲. 玩家可藉由連線與其他玩家互動、結盟或競爭。 屬於動態式的遊戲,甚至有虛擬貨幣與寶物,在 現實世界中是屬於有價產品本。具玩家互聯聊天 功能,從僅限遊戲內的同好,擴大個人聯絡網, 可直接連結 MSN Messenger(如,天堂 II )。將 MSN Messenger 置入遊戲畫面中,只要點擊對話視窗內 的小綠人即可開啟,不僅同時可與遊戲外其他好 友聊天,原本遊戲內已建立的好友名單也會加入 不必再新增聯絡人。. ftp. 分享軟體,藉由兩端電腦網路的連結與設定,可 藉由上傳或下載,分享彼此所開放的檔案。. 組織應用面. e-政府. 可直接線上申辦政府相關單位服務,如繳稅;或 線上申訴。. e-圖書館. 可直接搜尋相關主題文獻或閱讀、下載電子檔期 刊及電子書,或辦理借書預約事宜。系統甚至可 以以電子信件提醒讀者書籍歸還日期。. 虛擬展覽. 虛擬實境的看所展覽的文物或聽解說,不需要親 至會場。. 15.

(25) 現在的數位生活產品及服務,在使用者越來越多,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越 能發揮其效益。但數位生活的潛能絕不僅如此。隨著人類的需求改變、技術上 的配合,我們將來所面臨的數位生活環境,必定大迥異於現在。這也是本文所 要研究的範圍。許多知名品牌大廠開始集中於消費性電子產品,而新品牌也極 欲藉由新產品建立創新領導者的印象。廠商們對數位生活均已積極佈局預備。 但未來的數位生活究竟會如何演進?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數位生活的定義會 有何變化? Shipley(2004)認為有幾個思考的建議: 1.數位產品會以電腦為平台的基礎架構嗎? 2.數位產品的電源能量是否會隱藏於精巧極簡的產品設計中? 3.技術能否解決數位權利的議題? 4.舊的營運模式能適用於越來越具選擇性與彈性的數位產品? 5.傳送影像、聲音和資料的平台網路運作是否會取代一般的物流? 數位生活是由許多構面組合而成,但無論未來數位生活如何演變,本研究 認為數位生活的組成不脫離四大要素:普及性、便利性、有效性、可選擇性。 普及性在於產品及服務的普及,能擴大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便 利性在於功能複雜但操作使用容易,不論何年齡層、何種人均能輕易使用;有 效性在於產品或服務間彼此的連結是快速、有效率的,等待時間短;可選擇性 則是內容的多樣化、情境的可調整,使數位生活的呈現豐富多樣。. 16.

(26)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為兩節,3-1 為技術預測文獻探討,針對技術預測的方法做一 系列的介紹;3-2 則為本研究所應用的技術預測方法:情境分析法。. 3-1 技術預測文獻探討 3-1-1 技術預測的定義 Martino(1993)提出技術的定義,意指用以完成人類所欲達成目的之工具 (tools)技術和流程等。技術不只限定在硬體,亦包括know-how和軟體。預測之定 義為預先估計或計算…以產生對未來的推測。綜合以上對「技術」與「預測」之 觀念想法,我們可將技術預測(technological forecast)定義為「針對有用的機械、 程式、或是技巧的未來特徵來進行預測(prediction)」。預測的內容應包含要預測 的技術、預測的時間、對技術特徵的描述、及機率的描述四個部分。此定義較強 調技術預測在實務上的應用,而非只侷限於瞭解科學上的知識。 Porter, Roper 與Mason 等人(1991)定義技術預測(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為「著重於技術改變的預測活動」。因此技術預測者應將研究焦點置於技術在 功能上的變遷,或者創新的顯著性以及實現時間。至於預測的內容則包括技術 能力的成長、新舊技術的替代比率、技術擴散的情形、市場滲透的程度、以及 重大技術突破的時間及可能性。 Millett 與Honton(1991)定義技術預測是「思考有關未來的機械、實體程序、 以及應用科學之能力與應用的結果或程序,至於此結果或程序的表示形式則可能 是文字或數字」。此一定義則較為廣義。本研究所運用之情境分析法,所呈現的 結果亦以文字的描述來預測未來。. 3-1-2 技術預測的必要性與架構 Martino(1993)認為任一項因技術的改變而受影響的個人、組織或國家,無 可避免的都要做科技預測以進行「分配資源達特定目的」的決策。當技術產生 改變,有可能使原先某一特別的資源配置決策完全失效(invalidate)。因此,每 一項決策本身就帶有一項預測,可以預測出該技術一點都不會改變,或者將會 有所變化等,而使得該項決策成為一個好的決策。. 17.

(27) Porter(1991)針對組織及國家對於技術預測應有的認知提出看法。他認為企 業管理者與國家政府領導者應有能力對於技術之變化進行預測與評估,以提升 組織及國家的競爭力。政府應扶植技術密集的產業及具有前瞻性的技術,以提 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在整體科技應用環境中,企業面對技術的快速變化,更應 透過技術預測的方法與程序,使管理者知道技術的發展現狀、投資風險,並進 一步進行決策,使資源的分配與投入最佳化。 一般做技術預測的原因,包括:1.從組織外在的事件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maximize gain) 2.從組織行動所造成結果當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3.從組織外在不 可控制的事件中降低其損失到最小的程度 4.扺銷對組織有競爭威脅及敵意的行 動 5.預測組織生產與/或存貨控制的需求 6.預測組織資金規劃中設備的需求 7. 預測組織確定足夠人員的人力需求 8.發展組織內部行政人事或預算的計劃及政 9.發展一套適用於非組織內部人員的政策。這些項目最終可歸結到讓未來狀況 「獲益最大化」與「損失最小化」的概念。每一項都可以是進行技術預測及經 濟、商業、政治或天氣預測的原因。 相關技術環境診斷. 技術預測的目的 預測方法的選擇 技術預測的實施 技術機會的確認 市場競爭的機會. 技術策略的形成. 內部技術、研發能力 及支援. 既有產品/ 新產品的要求. 註 : from Saren M., “Technology Diagnosis and Forecasting for Strategic Development”, Omega, Vol.19, pp.7-15;引自連哲寬(2003), 「奈米碳管之技術商品 化---以情境分析法來預測」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46。 圖 4. 技術預測架構圖 18.

(28) 由圖 4,我們可看出技術預測與策略之間的關聯。從相關技術環境的診斷 研究,進一步藉由為何要預測的目的來選擇預測的方法,並在實施的過程中, 確認該技術是否存在利基與機會;再進一步與 1.市場競爭的機會 2.內部技術、 研發能力及支援 3.既有產品/新產品的要求等三要素做整合及規劃,來達成技術 策略的形成。. 3-1-3 技術預測的方法與分類 技術預測的方法種類繁多,根據每一項預測的目的與組織內外部條件因素 的不同,需依其特性來界定適用的情況與範圍。根據 Porter et al.(1991)提出技 術預測方法的三種分類標準,整理如表 5.所示: 表 5. 技術方法分類 分類. 內容. 預測時間長短. 長期. 十年以上. 中期. 介於一年至十年中間. 短期. 一年以內. 總體. 針對國家社會. 個體. 針對個別廠商或消費者群. 預測的範疇. 預測方法特性. 定性 定量. 註:from Porter et al.(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pp. 94-97, and pp. 214.. 除了此三類外,Porter et al.(1991)還提出直接法(direct methods),關聯法 (correlative methods),以及結構法(structural methods)來補助分類。直接法是藉 由直接預測衡量技術的參數來進行預測,如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專家意見 法(expert opinion)、或名目團體法(normal group);關聯法則考慮該項技術和其 他技術或背景因素間的關係,如情境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 method)、類比法 (analogy);結構法則為考慮因果關係對技術成長的影響,如,關聯樹(relevance trees)、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等。 19.

(29) Martino(1993)則將預測方法分為探索性方法(exploratory method) 及規範性 方法(normative method)。前者包含德爾非法、類比法、成長曲線法、趨勢外差 法、技術衡量法、相關性方法、因果模型法、機率方法、環境監測法、合併預 測法,均以過去或現在的歷史資料來評估預測未來可能的狀況或技術發展成熟 的時點。而規範性方法則是以未來的需求為基礎,預測可能達成的目標,常與 探索性方法搭配使用。 3-1-4 本研究選擇情境分析法的原因 Levary 和 Han(1995)認為在選擇各項科技預測方法時,每一個預測方法對 其預測必須具備技術發展層級結構、技術的生命週期、資料涵蓋的時間與品質 等先決條件,因每一個方法有其特定之假設與條件。而選擇情境分析法的先決 條件為,是要進行整合性的描述,且對未來發展十分複雜且高度不確定之環境, 可進行有效預測。 技術預測在整個組織或國家中,對未來的發展評估,佔有極重要的因素。 但,技術畢竟只是眾多成功條件中的一環,較偏向供給面,在本研究中,人民 生活的需求將是未來情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故本研究運用情境分 析法,期藉由影響未來數位生活的因素交互影響分析,提供對未來 2030 年的一 個整體觀。. 3-2. 情境分析法 3-2-1 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的定義 余序江、許志義與陳擇義(1998)認為情境預測是對未來外在環境形勢的綱. 要性描述。可視為構築未來環境的認知架構,可幫助決策者有長期眼光,來面 對此高度不確定的世界。Yu(2004)指出情境分析不是一種預言,也不是描繪現 在和已定的未來點之間的演變過程或是對未來的一般觀點及外來預測專家的產 出;他認為情境分析是描述未來各種可能的未來且是屬於對各種結構完全不同 的未來的描繪,就組織而言,是以公司決策目標的特殊觀點去觀察未來以及公 司內部管理階層的洞察和認知。3. 3. Oliver Yu(2004),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case for Decision-Focused Scenario Approach演講資料,San Jones State University, 20.

(30) 情境分析法是針對特定產業,建構一項關於未來產業結構變化的整體一致 性看法。其基礎是建立在一些可能且合理會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之上。故情境 分析法不只是預測,更是一個可能的未來產業結構。這些因素即所謂的不確定 因素,可能來自產業內部任務環境與外部總體環境(陳建男,2002)。. 3-2-2 情境分析法的基本觀念與應用 情境分析法是以腦力激盪法為主,以決策者關心的問題為著眼點描述未來 (decision-focused),以情境分析方法為基礎(scenario based),結合各種不同的技 術預測方法有系統的方法進行技術預測,並加強對外部影響因素衝擊的評估, 各步驟環環相扣,藉由密集的溝通及討論形成共識。 情境分析不僅是一項技術預測工具,且對未來各種不可知現象的一種描述方 法,意即情境分析目的在發展出一套「真實世界可能會如何運作」的邏輯思考, 用來描繪出環境不確定性的包絡曲線(envelope Curve),對未來的可能發展路 徑,做有架構,具體式、全面性的呈現。情境預測工具除了基本上是描述未來 的工具,以說明未來會如何發展外,更是一規範性工具,認為不只是未來是不 確定的,而且有相當部份,是會受我們目前所做決策影響的。問題焦點以不再 是「未來將會如何?」而是「未來會有何種我最想讓它發生的可能結果?」以 及「若要發生這樣的結果,我們必須採取何種動作,以使未來產生此一預期結 果?」此為情境分析法的一大特色。(余序江等,1998) 透過情境分析所得的結果不只是大多數人對未來的預期,而是對未來所預 測的情境提出決策導向的意見,情境內容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集合不同領域的 多位專家和學者,運用其經驗、智慧與判斷之。情境發展的過程中,在執行每 一個情境分析的步驟時,若覺得有疑義,可以再回到上一個步驟重新審視上一 歩驟所得結果。(余序江等,1998)。在如此不斷的循環運作下,以求取對未來 情境描述因素考量的完整,並進而使每一個可能的情境合乎事實。 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Shell)石油公司為公認最早於 1970 年代以情境 分析作為策略規劃的創始廠商,主要是在石油、天然資源、航太等產業的 能源危機中,藉此來作為企業長期的策略規劃之用。爾後,情境分析法被許多. California, USA 21.

(31) 政府單位應用在政治、社會等總體經濟的層次,來做國家策略的分析。現在則 運用在許多新興產業的技術預測上,如機上盒(set-up box)的發展分析或未來產 業的情境分析,如虛擬實境。 而情境分析法與傳統預測法最大的差別在於,傳統預測方法著重於某一個 時點、某一個技術或產品的達到新興或成熟發展的狀態,而情境分析法則在於 不確定軸的樂觀可能性或悲觀可能性的分野下,因不同因素可能發展的狀況不 同,而有不同的情境。故,陳建男指出,情境分析不是預測未來,其主要精神 係透過對環境做有系統的偵測,並於內部尋求一致的共識,針對未來可能情境 做出合理的假設範圍,而組織中成員則根據所獲得的共識來落實組織所擬定之 策略。 參閱圖 5.。 圖 5. 情境分析法與傳統預測法的差別. 情境分析法與傳統預測法的差別. 情境A 情境B. Single-Point Forecast. 情境C 情境D. 不確定性包絡曲線 註 : fromYu(2004) ,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case for Decision-Focused Scenario Approach 演講資 料,San Jones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3-2-3 情境分析法的適用時機 情境分析法的優勢在於 1.集中於決策目標上 2.對決策做全面性的觀察與探. 22.

(32) 討 3.對未來的替代性方案有豐富的情境描述 4.對不確定性的有效管理4。 情境分析不是產業預測,而是對未來可能的產業結構變動的完整描繪。 Schoemaker(1995)將情境分析與傳統的情境/權變規劃(contingency planning)相 較,情境規劃一次只能討論一個不確定的因子,不能同時探索有數個不確定因 素改變的狀況。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則必須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一 次解釋變動一個因素的影響,且此影響是微幅調整,以免變動過大,連帶影響 其他因素的改變。而模擬模式(simulated model)聚焦於因子的量化,並無全面性 的情境考量,且容易忽略掉一些關鍵性的改變因素,如,突破性的創新(radical innovations)、價值的轉移(value shift)或新規則的出現(new regulations)。 在一個複雜而且動態的企業環境中,焦點決策情境分析法(decision-focused scenario approach)可以是有效率的技術預測科學。而情境分析法則適用於環境 變化大、未來不確定性高、屬於長期性的預測、相關環境對技術發展的影響很 大且無大量的歷史性資料的情況下。原因如下: 1. 環境變化大、未來不確定性高 當環境不確定程度高,涵括多種不穩定因素時,未來不全然是過去的延 伸。應廣泛蒐集資料,以提供充分資訊給決策者參考,此時,專家個人單 獨的意見或想法可信度需再商榷,唯有集合專家智慧的情境分析法為一個 良好的預測分析方法。且傳統預測模型如趨勢分析、因果模型等之預測結 果則可能不易準確且參考價值有限。故在外部環境變動大不確定性程度高 時,應以廣泛角度進行預測,此時情境分析法即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 屬於長期性的預測 當規劃時間長,使用情境分析法並以宏觀的眼光勾勒未來的可能狀況是 非常合理的。 3. 相關環境對技術發展的影響很大 在進行技術預測時,常發生非技術性因素,如政治、經濟、法律、社會、 國際情勢等因素較技術因素本身來得更重要時,即須考量複雜的總體環 境。故在此情況下,宜採用情境分析法。因其可對背景環境做廣度分析, 並可整合其他預測工具的結果。. 4. Oliver Yu(2004),參考註 3。 23.

(33) 4. 無大量的歷史性資料 數量模型可以推測出單點預測值,而情境分析則可以勾勒未來可能的包 絡曲線。故欲描繪未來某一目標年的景象,而不去精確推算在此一時間過 程中的每一個演變結果時,可選用情境分析法。. 3-2-4 情境分析執行基礎與六大步驟 在情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使用專家集體討論的方式,以腦力激盪法來產 生各種不同的意見。針對成員組成和每一個角色應負的責任做以下說明。(余序 江等,1998) 1.成員的組成 專家羣須包含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藉由充分討論,激發想像空間,從而 引導情境發展的內容。一般而言,成員應七至十一位,包括組織內部成員與外 部專家。應包含工程師、策略規劃者,、組織專家、市場研究員、法務人員、 經濟學者、會計師、企業管理者以及政治、人類行為專家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 士以應付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專家名單應具有代表性、需富有經驗、知識與 實務背景者。 在專家成員中,必須至少有一位以上的實際決策人士,其目的在於確保情 境分析發展結果的被接受性,因為情境發展的過程重點並不只指出應如何行 動,也不僅只是對於結果產生的實際貢獻,而是在於提供一預測過程與結果上 的效度。故在專家成員中,須有決策人士全程參與,以取得對情境發展內容上 的信任度。. 2.不同角色應盡的責任 在情境發展過程中,此七至十一位成員皆參與其中,每個人均有相同的發 言機會。角色陳述如下; (1)決策人:負責說明情境分析所進行的決策焦點內容,以促使專家成員知道 所要討論的內容。此外,決策人更須承諾將使用情境發展的結果,作為實際規 劃用途,而不僅只是發展一項情境內容而已。 (2)會議主席:負責制定議程,並有權利設置限制條件,必須為會議績效負責。. 24.

(34) (3)引言者:或稱之幫助者,其角色任務為情境分析法中的指引者、邏輯思維 的引導者,以及專家會議的顧問,其主要功能在營造羣體討論氣氛、定義工作 內容步驟、鼓勵成員參與討論和檢討討論績效。 (4)紀錄人:負責紀錄他人的內容。重點在於抓住發言者的思想,加以忠實記 錄,而不加入自己主觀的判斷,以確保羣體討論的結果。 (5)會議成員:須主動參與討論,並投入大部分的心思在會議討論中。. 3.情境分析法的六大步驟 根據史丹福國際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發展的情境分析 預測工具的實際操作程序,共分為六大步驟如圖 6 所示:. 情境分析六大步驟 1. Focus or Decision Area. 2. Key Decision Factors (關鍵決策因子?) 3. External Forces/Drivers (外在影響因子). SRI International. 4. Axes of Uncertainty (不確定軸). 6. Scenario Implications (情境意涵). 5. Scenarios (未來情境). 圖 6. 情境分析法六大步驟 註:Willian K. and Ralston, JR. Scenarios in Technology Forecasting ”Technology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ransferal Project-Lectures on Technology Forecasting Methodologies, SRI Internationa,引自吳顯東(2005)5. 5. 吳顯東(2005),SRI情境分析方法演講稿,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25.

(35) 1.確認決策焦點(decision focus) :即確定所要進行的決策內容項目,以凝聚情 境發展焦點。 2.認定關鍵決策因素(key decision factor,KDF):即認定所有會影響決策做成的 各項關鍵因素,如市場需求、企業生產能量與政府管制力量等。 3.分析驅動力量外在影響因子,(driving force):即認定重要的外在驅動力量, 包含技術、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層面,以決定關鍵決策因素的未來狀 態。 4.選擇不確定軸面(uncertain axis):此時選出二至三個情境主軸面,以作為情境 內容的主體架構,進而發展出情境架構。 5.未來情境內容:此時選定二至四個情境,繼而進行各情境情節的描繪,對情 境本身賦予血肉。 6.情境意涵,分析決策涵義:最後回到決策主體,分析情境內容,以認定其在 管理決策的涵義。. 四、數位生活情境分析 4-1 情境產生過程 4-1-1 聚焦與決策範圍(decision focus) 從人類生活需求面開始著手,企圖藉由什麼樣的人(people),在什麼樣的時 間(time),什麼樣的地點(place),做什麼樣的活動(activity)等四項構面,來界定 我們研究聚焦的範圍。見圖 7.所示: 舉例說明,小郭伯在早上開車準備上班的時間,利用車上線上搜尋系統向 下一個好味早餐店訂一份豐富的煎蛋加火腿早餐。以上簡單的例子,有人、時 間、地點、活動等四項因素。我們由如此組合,來構組人類的生活需求的場景, 並進一步與數位產品或服務結合來建構 2030 年的數位生活。. 26.

(36) 步驟 1: 決策聚焦 決定針對數位生活的主要生活場景 Activities (構面). Place (構面). Time (構面). (生活因子) 食: 消費模式 衣: 行銷通路 住: 居家防護 行: community/ 金錢交易 育: education/ health care 樂: entertainment. (生活因子) Home Office School Traffic Public Entertainment Hospital. (生活因子) Working Time Dining Time Leisure Time Sleeping Time. Material flow Information flow Cash flow. Scenes in Life 生活品質因子: 普及性/ 便利性/有效性/可選擇性 Scenarios in Digital Life. People (構面) (生活因子) Male/Female Age Job Educ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Information input Information output Information storage. 圖 7. 數位生活可能的生活場景組合 再進一步經由討論發現,在未來數位生活的情景中,時間的界定,有可能 不再區分如此清楚,如,小郭伯的兒子利用晚上睡眠的時間進行催眠式英語學 習。對晚上的定義,不再一定是休息或睡眠;或是因工作的因素,休息時間不 一定是晚上。24 小時的時間分配,因個人因素不再趨於全民一致。且數位產品 或服務已經可以提供不分時間的服務。如金融服務,為什麼一定要在白天才能 享受銀行的實體服務?夜間銀行也許有可能是人類未來潛在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將時間因素去除,僅以人、地點、活動三構面來闡述人對數 位生活的需求場景組合。只是如此的排列組合,對各個可能的場景組合數仍是 太多,一一說明,工程恐過於浩大。故為便於分析,本研究藉由腦力激盪法, 將組合再次限縮,使研究範圍以高齡/幼齡/需照護者、青少年、上班族三大類 為探討目標對象;地點則根據各群最可能待長時間的場所,作為主要研究。如 高齡/幼齡/需照護者以居家為主、青少年以學習環境或公共休閒場所為主、上 班族重點則置於交通及工作場所中。活動則包含健康/醫療、消費/購物、娛樂/ 教育、訓練、飲食、金融等六大項,藉由各群與地點的搭配中,討論各場景活 動的內涵。 27.

(37) 再經由新的組合方式重新給予每一項組合新的情景,如,數位保母:提醒 老人家按時服藥或將身體的狀況值直接回傳控制中心,以隨時掌握使用者的身 體狀況。藉由大家腦力激盪每一單項的可能性數位產品或情境,再次歸納本研 究的研究主軸範圍,見圖 8.. 聚焦的生活場景 遠端 消費購物. 數位金融. 線上 人際互動. 虛擬辦公室. 數位醫護. 數位交通. 圖 8. 聚焦的生活場景 共分為遠端消費購物、數位金融、虛擬辦公室、數位交通、數位醫護、線 上人際互動六大塊。此為情境分析法步驟一,決策與研究範圍聚焦所得的結論。 4-1-2 界定關鍵決策因子 在步驟二:界定關鍵決策因子上,我們運用情境分析法所建議的關鍵決策 因子群(key decision Ffactors, KDF)來找出會影響情境發展的各項關鍵因素。如 技術方向、產品功能、顧客需求、市場大小、市場成長率、經濟狀況、社會狀 況、資源狀況、政府法規及政策方向。 並與步驟一所歸納六大生活情境整合,來決定各項情境的 KDF。以數位醫 療場景來說明,在技術面,可能就需考慮「無線通訊與網路結合程度」 、「視訊 傳遞成效(多方視訊/3D 立體圖像顯示)」及「網路頻寬」 。舉例來說,若遠距 離開刀技術要可行,除了需原有實體空間中醫師高明的開刀技術、醫護人員的. 28.

(38) 高素質、先進的醫療設備外,更需要有通暢無阻的寬頻來傳送資料,無論是影 像擷取或資料讀取。視訊及通訊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數位醫療這 一項情境中,在技術面,我們考量這三點,列其為可能的 KDF 項目。其餘各項 可能的 KDF,也是逐一如此討論出,統整如表 6 所示。 我們分別以每一個生活情境做 KDF 的評量,給予每一個 KDF1~5 的數值, 1 表示越重要,5 表示越不重要。以 7 位評比者所有的分數加總平均後所取得的 值進行重要性排列。如表 7.從各項生活情境 KDF 的排序中,我們可以發現有幾 項 KDF 的重要性在所有情境中都排名在前,有「使用操作簡單/便利性」、「一 般大眾需求程度」及「無線通訊與網路結合程度」三項。由此可判別,這三項 KDF 對所有生活情境發生可能性均為重要考量因素。因此我們將此三項 KDF 列為一般性 KDF,取其名稱為 CKDF(common key decision factor)。 而每一項生活情境又均有其個別次重要的 KDF 考量,如在數位醫療中, 「專 家系統的發展程度」、「數位醫護內容」 、 「醫療專業的責任性」是 CKDF 之外 最重要的三項 KDF,因為專家系統與數位醫護內容性質較接近,為使我們所考 量的範圍能盡量多元,故將此兩項合為一個因素來討論,並額外增加「醫療專 業的責任性」之因素。而遠端消費購物 KDF 之選擇亦為如此, 「遠端消費安全/ 可靠性」、「消費購物內容豐富性」為 CKDF 之外最重要的兩項 KDF。以此類 推彙整之後,詳見表 8 所述關鍵情境因子,共計十五項。.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分佈域 平均數 眾數 中位數 上四分位數

應用 情境 課前 課堂中 課後.. 學生

ADSL(A symmetric D igital S ubscriber L ine ,非對稱數位

將一群統計資料由小而大排成一列,則中位數(Me)前段數值之中位數稱為第 一四分位數(Q1),中位數(Me)後段數值之中位數稱為第三四分位數(Q3),而中

涵蓋層面,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而有諸多不同的論點,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於 1890 年出自我的向度,其認為自我概念由物質我(the material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