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人刑事利得沒收之預防 - 以法令遵循制度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法人刑事利得沒收之預防 - 以法令遵循制度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法人刑事利得沒收之預防 治. 政. 大 立 ‒ 以法令遵循制度為中心. ‧ 國. 學. Prevention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 n. al. er. io. sit. y. Nat. ‒ Compliance Centric Solution.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楊雲驊博士 研究生:林淑芬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100141.

(3) 摘. 要. 從大統長基的案件了解法人不法利得沒能被沒收的不正義,以及最近的康 友案、博達案這些瞞天過海的不法行為,法人犯罪的破壞力和法遵預防的重要 性日益突顯。法人犯罪的問題層出不窮,有罪則便應有處罰,有不法利得就應 剝奪!為了實現刑法精神,本文以「法人刑事利得沒收的預防」為題,並「以 法令遵循制度為核心」,透過文獻分析法和實務案例硏討與模擬,就法人刑事 責任、法人做為沒收主體與沒收程序審查、法令遵循的預防機制三大命題探討 如何預防法人犯罪和利得沒收的發生。. 政 治 大 的不法行為,不管故意還是過失,在法人的直接連結之下,法人皆應負其責。 立 法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可區分為決策者不法和員工不法兩種狀況:決策者. ‧ 國. 學. 員工的故意不法,法人應負監督責任,在僱用人責任的間接連結下,仍應負其 責。然員工的過失行為,法人若已盡注意義務予以防免,就有機會成為阻卻責. ‧. 任事由,可以免責。. sit. y. Nat. 各國學說上雖然朝向肯定法人刑事責任的方向,但實務上當法人利得沒收. io. er. 卻多以第三人沒收為之。以法人應負刑事責任觀之,法人應可為犯罪行為人適 格,特別是故意者,應以一般沒收為原則。另,在刑罰上可考量民法、刑法、. n. al. Ch. i Un. v. 行政罰法的結合,讓裁罰更多樣性,讓不法利得沒收範圍從寬認定、從嚴處分。. engchi. 運用法令遵循體制來預防犯罪與預防沒收者,乃運用公司治理、法令遵循、 內部控制三大主軸。透過業務、法遵、與稽核等三道防線,落實合規執行。其 中,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需要一個透明即時且系統性的資訊系統與通報制度, 以及決策者積極監督注意。但法遵和內控並非萬靈丹,除了內部常規機制之外, 還需要例外處理的吹哨者機制,以及外部市場的經營規則和外部稽核、以及主 管機關來形成第四道防線。 法令遵循機制除了制度規劃與人員執行之外,為求效率和效能,法遵數位 智能科技的應用也愈來愈普遍,且科技的特性還可為公司治理留下軌跡,成為. DOI:10.6814/NCCU202100141.

(4) 注意義務履行的佐證與阻卻法人責任的有利參考,法遵智能科技誠然為未來法 人犯罪與利得沒收預防之一大利器。 隨著法人犯罪的案件越來越多、手法越來越複雜,本文依法人犯罪手法對 於法人財務利益的影響,將法人犯罪區分為收入提升型、成本降低型、逃漏稅 捐型、不實財報型四大類型。這四大類型也反映出來,不論是直接的收入增加, 或是原料成本、製造成本、稅負成本的節省,任何形式的利益,只要是經濟上 可衡量者,皆為不法利得的範圍。 法人利得沒收的處分卻還是相當有限,本文為求提高可應用性,就法人不 法行為成立的案件,以實際案例模擬利得沒收的審查程序,以及探討法遵制度 的重點、說明法遵制度如何可以發揮防止的效果,冀能從中學習,並開啟未來. 政 治 大. 的研究方向,並且希望得以投石問路,激起法人刑事利得沒收與刑事法遵的漣. 立. 漪,對以法遵制度為中心來達成法人刑事利得沒收的預防,發揮最大的效果。. ‧ 國. 學 ‧. 關鍵字:法人犯罪、法人刑事責任、法人利得沒收、刑事法遵、法令遵循、公 司治理、內部控制、法遵智能科技.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100141.

(5) Prevention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 Compliance Centric Solution Michelle, Shu-Fen Lin. Abstract Corporate crime occurs frequently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fety issues, which can hurt the victims, the financi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W seriousl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damage it may cause and the corporate confiscation,. 政 治 大 this study.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olution of prevention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this 立 paper focuses on three major propositions: corporat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legal party it is critical to plan and implement compliance program, which is the key purpose of. ‧ 國. 學. and process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and compliance solution.. All things considered, corporate is responsible for violation of criminal law. ‧. performed by its decision makers and employees. The only exception is when the. y. sit. io. al. er. duty of care.. Nat. employee (the party) is negligent and the corporate/decision maker(s) well performs its. v. n. Since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corporate is affirmed, it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Ch. i Un. party qualified instead of third party under the process of confis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engchi. case of intentional criminal behavior. For better crime preven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nishment and penalty designed under the Civil Law, the Criminal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Law can be considered. Compliance Program is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to detect the red flag(s) of corporate crime and to prevent from corporate confis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liance program relies on the three pillar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liance mechanism and internal control as well as the three lines of defense: business unit, compliance and audit. In addition, an ad-hoc whistle blower mechanism is required, while the market rule and external audit and authorities can help significantly. Whil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re essential for compliance program, application of regulation technology can be a facilitator for program implementation.. DOI:10.6814/NCCU202100141.

(6)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and complexity of corporate crime, this study categorizes them into four types, namely, revenue enhancement, cost deduction, tax evasion, and false financial reporting. No matter what type it is, the illegal benefit should be confiscated, so long as it is economically measurable. Since there are limited real cases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confiscation process and procedure with actual corporate crime cases for a demonstration of how compliance program can play a preventive role. This is only a start, a small step. In the hope that this can be a small stone to trigger the ripples of research about criminal compliance and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of corporate confiscation with the compliance centric solution.. 政 治 大. Keywords: Corporate Crime,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Corporate Confiscation,. 立. Criminal Compliance, Compliance Program, 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l Control,. ‧. ‧ 國. 學. Regul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DOI:10.6814/NCCU202100141.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6. 第三節. 用語說明 ......................................................................................................... 7. 第四節. 本文架構 ....................................................................................................... 10. 第二章 第一節. 法人刑事責任 ......................................................... 13 政 治. 大. 立. 法人的刑事責任 ........................................................................................... 14. ‧ 國. 學. 第一項 法人的犯罪能力 ..................................................................................... 14 第一款 我國法律的觀點 ............................................................................. 15. ‧. 第二款 外國規範的觀點 ............................................................................. 17 第二項 法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 19. y. Nat. sit. 第三項 法人犯罪的處罰模式 ............................................................................. 23. al. n. 第二節. er. io. 第四項 小結 ......................................................................................................... 27. i Un. v. 法人犯罪之法律效果 ................................................................................... 28. Ch. engchi. 第一項 法人的不作為與保證人地位 ................................................................. 28 第二項 法人的過失責任 ..................................................................................... 32 第三項 法人正犯與共犯 ..................................................................................... 35 第四項 小結 ......................................................................................................... 39 第三節. 第三章 第一節. 本章小結 ....................................................................................................... 40. 法人利得沒收新制 ................................................. 41 沒收制度探討 ............................................................................................... 42. 第一項. 我國沒收制度概覽 .............................................................................. 42. 第一款 刑法沒收的本質 ............................................................................. 43 第二款 刑法的犯罪物沒收 ......................................................................... 44 I DOI:10.6814/NCCU202100141.

(8) 第三款 刑法的利得沒收 ............................................................................. 46 第二項 各國沒收制度概覽 ................................................................................. 49 第一款 歐盟 ................................................................................................. 49 第二款 德國 ................................................................................................. 50 第三款 日本 ................................................................................................. 51 第四款 美國 ................................................................................................. 51 第三項 台灣刑法沒收新制 ................................................................................. 52 第一款 擴大沒收主體 ................................................................................. 53 第二款 擴大沒收客體 ................................................................................. 54 第三款 單獨宣告沒收 ................................................................................. 54. 政 治 大 洗錢防制法的沒收制度 ................................................................. 56 立. 第四項 擴大沒收與第三人沒收 ......................................................................... 55 第一款. 第二款 刑法沒收的掘墓人條款 ................................................................. 57. ‧ 國. 學. 第三款 擴大沒收的合憲性 ......................................................................... 60. ‧. 第四款 沒收從新原則的合憲性 ................................................................. 62 第五項 小結 ......................................................................................................... 63. Nat. y. 法人刑事利得沒收 ....................................................................................... 65. sit. 第二節. er. io. 第一項 法人之一般利得沒收 ............................................................................. 65. al. n. iv n C 法人之犯罪類型與利得沒收 78 h e n g ................................................................. chi U. 第二項 法人之第三人利得沒收 ......................................................................... 70 第三項. 第四項 小結 ......................................................................................................... 83 第三節. 第四章 第一節. 本章小結 ....................................................................................................... 85. 法人利得沒收程序 ................................................. 87 刑事利得沒收之程序 ................................................................................... 88. 第一項 刑事利得沒收之審查程序 ..................................................................... 88 第二項 刑事利得沒收之強制執行程序 ............................................................. 96 第三項 刑事利得沒收之救濟程序 ..................................................................... 98 第四項 小結 ....................................................................................................... 101 第二節. 法人利得沒收之舉證責任 ......................................................................... 103. II DOI:10.6814/NCCU202100141.

(9) 第一項 利得沒收之舉證基礎 ........................................................................... 104 第二項 利得沒收之證明法則與舉證責任 ....................................................... 105 第三項 法人利得沒收排除之舉證方法 ........................................................... 110 第四項 小結 ....................................................................................................... 114 第三節. 第五章 第一節. 本章小結 ..................................................................................................... 116. 法令遵循體制與法人利得沒收之預防 ................ 117 法人組織的法令遵循 ................................................................................. 117. 第一項 法令遵循與法律事務的區別 ............................................................... 118 第一款 法令遵循的定義與價值 ............................................................... 118 第二款 法令遵循的法人犯罪模式預防 ................................................... 119. 政 治 大 洗錢防制制度之核心架構 ........................................................... 122 立. 第二項 法令遵循與洗錢防制 ........................................................................... 121 第一款. ‧ 國. 學. 第二款 洗錢防制計畫之犯罪預防 ........................................................... 123 第三款 洗錢犯罪之常見模式 ................................................................... 126. ‧. 第三項 法令遵循與認識員工 ........................................................................... 127 第四項 小結 ....................................................................................................... 129. y. Nat. 法令遵循體制與注意義務 ......................................................................... 130. io. sit. 第二節. n. al. er. 第一項 法人刑事責任與法令遵循體制 ........................................................... 130. i Un. v. 第一款 法令遵循與法人刑事責任之連結 ............................................... 130. Ch. engchi. 第二款 法令遵循體制之架構 ................................................................... 131 第二項 公司治理與負責人義務 ....................................................................... 134 第一款 公司治理之架構 ........................................................................... 135 第二款 公司治理之原則 ........................................................................... 138 第三款 公司治理之負責人義務 ............................................................... 139 第三項 保證人地位與注意義務 ....................................................................... 141 第一款 負責人義務與組織利益 ............................................................... 142 第二款 負責人義務與經營判斷法則 ....................................................... 143 第四項 小結 ....................................................................................................... 145 第三節. 法令遵循制度與法人利得沒收之預防 ..................................................... 147. III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0) 第一項 法令遵循制度與職責功能 ................................................................... 147 第一款 法令遵循制度與外部法規 ........................................................... 147 第二款 法令遵循制度之職責功能 ........................................................... 148 第三款 法令遵循制度的核心要素與原則 ............................................... 152 第二項 內部控制制度與三道防線 ................................................................... 154 第一款 內部控制制度的三道防線 ........................................................... 154 第二款 內部控制制度之職責功能 ........................................................... 156 第三項 吹哨者制度與法令遵循 ....................................................................... 159 第一款 內部控制之內部舉報制度 ........................................................... 159 第二款 內部舉報者之保護措施 ............................................................... 160. 政 治 大 法人利得沒收審查案例解析 ..................................................................... 163 立. 第四項 小結 ....................................................................................................... 162 第四節. 第一項 不法營收模式 ....................................................................................... 164. ‧ 國. 學. 第一款 不法業務模式 ............................................................................... 165. ‧. 第二款 不法銷售模式 ............................................................................... 167 第二項 不法營運手段 ....................................................................................... 169. Nat. sit. y. 第三項 不法財務手段 ....................................................................................... 170. er. io. 第四項 不實財務資訊 ....................................................................................... 172. al. n. iv n C 窗飾財務報表h............................................................................... 175 engchi U. 第一款 掏空公司 ....................................................................................... 173 第二款. 第五項 法令遵循預防措施之實務應用 ........................................................... 178 第五節. 第六章 第一節. 本章小結 ..................................................................................................... 183. 法遵數位科技的應用 ........................................... 185 法令遵循的數位科技應用 ......................................................................... 185. 第一項 法令遵循的數位平台架構 ................................................................... 185 第二項 法令遵循數位科技的應用模式 ........................................................... 186 第三項 小結 ....................................................................................................... 188 第二節. 公司治理的數位科技應用 ......................................................................... 189. 第一項 公司治理數位平台 ............................................................................... 190. IV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1) 第二項 吹哨者舉報與公司內部調查平台 ....................................................... 191 第三項 小結 ....................................................................................................... 191 第三節. 洗錢防制的數位科技應用 ......................................................................... 193. 第一項 認識客戶與客戶身分單一識別 ........................................................... 194 第二項 客戶姓名掃描與負面新聞判讀 ........................................................... 195 第三項 動態智能交易監控模式 ....................................................................... 196 第四項 數位管控機制與資料品質確保 ........................................................... 198 第五項 小結 ....................................................................................................... 199 第四節. 第七章. 本章小結 ..................................................................................................... 200. 結論 ....................................................................... 201.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 205.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2) 表次 ……………………. 127. 圖 1:法人刑事責任架構圖(一). ……………………. 16. 圖 2:保證人地位類型圖. ……………………. 31. 政 治 …………………… 大. 40. ……………………. 106. 表 1:常見洗錢手法彙整表. 圖次. 圖 3:法人刑事責任架構圖(二). 立. 圖 4:Rosenberg 規範理論架構圖. 120. 圖 6:洗錢防制制度架構圖. ……………………. 122. 圖 7:法令遵循體制架構圖. ……………………. y. 132. 圖 8:公司治理架構圖. ……………………. 137. ‧. ……………………. sit. ‧ 國. 學. 圖 5:法人犯罪模式預防架構圖. io. n. er. Nat. al. i Un. v. 圖 9:法令遵循制度與職責功能關係圖. ……………………. 149. 圖 10:法令遵循數位平台架構圖. ……………………. 186. 圖 11:公司治理數位平台架構圖. ……………………. 189. 圖 12:洗錢防制數位平台架構圖. ……………………. 193. Ch. engchi. VI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14 年食安風暴狂掃台灣,大統長基食品廠股份有限公司混油案1讓台灣人 驚覺,到底有多少劣質食品被吃下肚?社會大眾在震驚之餘,也期待司法力量 可懲罰不法者。檢方在當時除逮捕負責人之外,同時扣押販賣黑心油品不法利 得。彰化衛生局對此做出行政裁罰,處罰大統新台幣 18.5 億高額罰鍰。然此案 最後以 5,384 萬元代價告終,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基於「一事不二罰」與「刑罰 優先行政罰」之原則,加上刑法因推論法人無行為能力而僅能對自然人之犯罪 行為人予以沒收之既有規範,行政罰鍰被迫撤銷,犯罪人得以保有鉅額不法利. 政 治 大. 得,明顯不符司法正義,而司法卻無能為力。. 立. 黑心油案讓舊刑法暴露出明顯缺陷,突顯沒收規定之漏洞,也推動刑法整. ‧ 國. 學. 頓的腳步。刑法新制在「經濟犯罪、經濟解決」的基礎之下,以「不法利得沒 收」為重點,仿效德國立法例,大刀闊斧地進行修正,工程之浩大,堪稱「一. ‧. 舉從 DOS 版轉型到 WIN 版」2。刑法新制關於沒收之規定,於 2015 年 12 月 17. Nat. n. al. er. io. sit. y. 日經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2016 年 7 月 1 日施行。除了賦予沒收獨立性、改從. Ch. engchi. i Un. v. 1. 2013 年 10 月,大統長基食品廠股份有限公司爆發油品混充事件,負責人為了降低大統公司製 造 8 種油品成品,以攙偽或假冒方式,調製油品配方,在橄欖油添加「銅葉綠素」調色、「特 級初榨橄欖油」以低成本葵花油及棉籽油混充;專職的主管與作業員工明知上情,接受指示按 配方調配油品,並將產品販賣給盤商與消費者,以牟取不法利益。本案檢方雖聲請沒收大統長 基於不法期間的營業利得 18.5 億元,但法院最後判局卻以刑法沒入的處罰是針對犯罪行為人, 大統長基因為屬於法人而並非犯罪行為人,檢方扣押大統不法利得於法無據,判決不予沒收。 此外,基於「一事不二罰」原則,大統已被法院判罰,彰化衛生局行政罰鍰 18.5 億元因此被撤 銷,大統長基多年賣混油賺取暴利,因不法利得無法沒收,最後只被處罰 3,800 萬元,明顯不 符合社會期待與司法正義,法務部及司法院著手修法。參照彰化地方法院 102 年矚易字弟 1 號 刑事判決、彰化地方法院 102 年易字弟 1074 號刑事判決、及林鈺雄,「法人犯罪及不法利得之 沒收 – 評大統混油案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 261 期,2014 年 12 月 1 日,頁 101。 2 林鈺雄,沒收新論,元照出版公司,2020 年 9 月,初版,頁 93。. 1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4) 刑為主刑之外,修正後之刑法第 38 條3與第 38 條之 14規定:「違禁物供犯罪所 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或屬於犯罪行為人以 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提供或取得者,得沒收之。」 依其規定,檢察官可對法人提出聲請沒收其不法利得,解決了舊刑法無法處理 法人不法利得的缺口。新制上路後,雖無法追回「大統長基」高額不法,然特 偵組據此,以案件「裁判時」的法律,另成功追討延宕已久的拉法葉弊案 300 億,亦可謂新法成效之彰顯。 另一方面,「博達科技公司案」以公司內部人員從上到下通力合作,從頭 到尾製造偽冒交易文件,創造公司榮景的泡沫,窗飾財報並掏空公司後,對於 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皆造成莫大的傷害。除就共謀舞弊的諸多決策者涉嫌侵占. 政 治 大. 與違反證券交易法,以犯罪行為人個人處以刑事判決之外,未能就公司的不法. 立. 利得予以審查和處分。「潤寅案」乃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詐貸案,欺詐金額高. ‧ 國. 學. 達台幣 470 億元,負責人夫妻涉犯銀行法特別詐欺罪與洗錢防制罪,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宣告的判決5中分別被處以徒刑以及併科罰金 6 億元與 6.5 億餘元。全. ‧. 案共計五家公司涉案,其中潤寅實業被科以 5 億元罰金為最重,其他包含易京. n. al. er. io. sit. y. Nat. 揚實業、星榮物流、潤琦實業、頤兆實業等,分別被處以 3.5 至 1 億元不等之罰. i Un. v. 刑法第 38 條立法理由第四項說明:「為防止犯罪行為人藉由無償、或顯不相當等不正當方式, 將得沒收之供犯罪所用 、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移轉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 或非法人團體等第三人所有,或於行為時由第三人以可非難之方式提供,脫免沒收之法律效果, 將造成預防犯罪目的之落空,爰參諸德國刑法第七十四 a 條之精神,增訂第三項之規定,由法 官依具體情形斟酌,即使沒收物屬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所有時,仍 得以沒收之。」 4 刑法第 38 條之 1 立法理由第二項第二款說明:「為避免被告因犯罪而坐享犯罪利得,顯失公 平正義,而無法預防犯罪,現行法第三十八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三項對屬於犯罪行為人之犯罪利 得僅規定得沒收,難以遏阻犯罪誘因,而無法杜絕犯罪,亦與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利得之原 則有悖,爰參考前揭反貪腐公約及德國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將屬於犯罪行為人所有之犯罪利 得,修正為應沒收之。」以及第三項說明:「第二項增訂沒收第三人之犯罪利得,理由分述如 下:(一)現行犯罪利得之沒收,以屬於犯罪行為人者為限,則犯罪行為人將其犯罪利得轉予 第三人情形,犯罪行為人或第三人因而坐享犯罪利得,現行規定無法沒收,而顯失公平正義, 故擴大沒收之主體範圍,除沒收犯罪行為人取得之犯罪利得外,第三人若非出於善意之情形, 包括: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對價取得、或犯罪行為 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而他人因而取得犯罪利得時,均得沒收之,避免該第三人因此而獲利 益。至該違法行為不以具有可責性,不以被起訴或證明有罪為必要,爰增訂第二項,以防止脫 法並填補制裁漏洞。(二)考量現今社會交易型態多樣,第三人應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 團體,法人包括本國及外國法人,以澈底追討犯罪利得,而符合公平正義。」 5 溫于德,史上最大詐貸潤寅案重判//楊文虎 26 年王音之 28 年,自由時報,2020 年 12 月 31 日,最後瀏覽日 2020 年 12 月 31 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422585 3. Ch. engchi. 2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5) 金。本件宣判創下詐貸案判決刑度最重、併科罰金最高等四項紀錄。對於法人 的犯行處以罰金刑,等同於肯認法人刑事責任與刑事可罰性。 另,台灣籍油商陳世憲於 2017 年涉嫌租用香港籍郵輪「方向永嘉號」 (Lighthouse Winmore),在公海上向北韓船隻交運油品,違反聯合國制裁北韓 決議。依台灣「資恐防制法」及國際行之多年之制裁標準,其個人與公司資產 皆遭到扣押。本案雖喧騰一時,然刑罰判決上,卻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高雄地 院 2019 年 5 月一審判決,僅依不實文書輕判拘役和緩刑,而無刑事責任處罰。 若無刑事責任的處罰,是否無法適用新刑法對於法人財產沒收的相關規定? 犯罪行為多受利之所趨,不法利得必須由黑轉白,回到犯罪主謀與最終實 質受益人的控制與支配之下。因此國際上打擊犯罪的政策皆以阻斷金流為遏止. 政 治 大. 犯罪的主要手段,以追及犯罪利得來證明犯罪、並實踐犯罪不應獲利的原則。. 立. 從刑事責任的觀點來看,涉及法人組織的犯罪行為,聚合決策者與員工個人的. ‧ 國. 學. 意志與行為,究竟是個人責任抑或是法人責任?法人組織若涉及不法行為,法 人組織若應負刑事責任,則應被以犯罪行為人主體或以第三人沒收納入沒收宣. ‧. 告範圍呢?. Nat. sit. y. 其次,除了刑事責任之外,利得沒收的主體和客體應如何判斷?沒收對象. er. io. 僅及於當事人本人嗎?應僅限自然人犯罪行為人的個人財產?或應擴大至法人. al. n. iv n C hengchi U 傾法人組織之力實施違法犯行,例如以違法吸金或地下通匯為目的而設立的公 之下的公司財產?特別是在大統混油案之後,對於法人犯罪以負責人為首、或. 司組織、或是不法避稅以及不實財報等經濟犯罪者,公司財產可否被認定為不 法利得?是否得以沒收? 另一方面,公司財產若被納入沒收客體範圍,是否可以或是否必須要區分 為正常利得與不法利得,而有不同的處置方式?相關強制手段之執行是否損害 公司營運?公司若有其他未參與決策與營運的股東和員工,沒收公司財產等強 制手段,是否侵害股東等利害關係人之權益?爭議如何解決才得以避免不當侵 害財產權?權益如受侵害,又將如何提出救濟以保障權利? 公司成員的違法行為,可區分為決策者主導營運模式的不法與營運手段的 不法,例如前述之違法吸金與不法避稅等,或是員工的不法行為而公司決策者 3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6) 疏於注意的狀況。公司無血無肉,由個人的意志表彰公司的策略、由個人的行 為集合成為公司的行動,決策者與法人之間,員工與組織之間,究竟如何認定 責任,一直是法人刑法的難題。眾所周知,法人可處罰的形式與自然人存在相 當的歧異,因此過去學說的研究和實務的討論多以法人刑事責任以及法人處罰 為題,對於刑法新制之下、在刑罰與保安之外的「法人沒收」應如何認定與如 何執行的討論則非常有限,對於法人的處罰方式亦受限於罰金和罰鍰。然如此 單一的方式是否能夠發揮效果?法人真的不能被認為是個「人」,而有其他更 有效的處罰方式嗎?法人沒收被視為免除法人犯罪意圖的不二手段,但其最大 效果在於回歸財產秩序,充其量乃物歸原主,未能滿足獲利的期待。那刑法運 用「處罰」來預防他人或是本人再犯的手段,又如何應用在法人以發揮效果呢?. 政 治 大. 法人犯罪與不法利得沒收,依法人本身作為員工意思和行為的集合體的特. 立. 質,可依狀況區分為法人組織與負責人和決策管理者、以及法人組織與員工間. ‧ 國. 學. 的行為關係,就其故意或過失、作為或非作為、正犯與共犯之模式,應進一步 探究其刑事責任。再者,不論原因為何,一旦確認法人沒收之執行,勢必對於. ‧. 法人組織之運營與其他股東產生發生損害,如何預防不法行為對法人組織產生. y. Nat. 不利,有關參與聽審程序的保障,更是立法的重點。法人利得沒收之聲請以及. n. al. Ch. er. io. 套,亦成為刑事訴訟法不可或缺之研究重點。. sit. 排除之抗辯,相關舉證責任與證據標準,以及審查程序與救濟保障,應如何配. i Un. v. 「大統長基」的劣質油品,是員工的個人行為?還是公司為了獲利採取的. engchi. 不法營運手段?應該受到刑事處罰的是遵照指示實際執行混油的員工?還是決 策攙偽假冒的負責人?「博達」與「潤寅」集合公司之力創造不實財務資訊, 除了公司決策者外,法人應負如何之刑事責任才能避免未來再犯?才能給予社 會警惕、提醒法人的守法義務與社會責任?法人不法行為的刑事利得沒收,誠 然為刑法應推動與發展的重點。雖然過去的食安與環境污染等法人犯罪所涉及 的不法利得沒收案例並不多,但法人犯罪所傷害的法益之大、對象範圍之廣, 實在不容忽視。刑法新制雖提供以法人為對象的第三人沒收,不至於因為法律 的缺口而無計可施,但刑法更重要的精神是犯罪預防,整個體系和機制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利得沒收的預防措施。. 4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7) 刑法的制裁,不論是刑罰、保安或沒收,目的都在防止犯罪,以及已發生 犯罪的再犯的預防。過去的研究多著重於「事後處罰」,然更能夠治本的方式, 還是在於「事先預防」。法人犯罪的預防,從法人刑事責任的確立,連結實體 法和程序法的體系架構,學說應如何與實務結合,才能夠對症下藥?法人組織 應如何規劃符合需求的法令遵循機制,在業務、法令遵循、稽核等三道防線之 下,規劃並落實內部控制、專責人員、教育訓練、獨立測試與定期檢視等四大 支柱的運作計畫,來提前偵測犯罪的徵兆,預防損害的發生,實乃關鍵要素。 作為法人利得沒收之預防,法令遵循制度誠然為核心之所在,刑法的處罰或沒 收作為第三種法律效果,也是以犯罪預防為意旨,沒有犯罪就沒有沒收,一個 有效的法令遵循機制,是法人組織對抗犯罪行為最堅固的護城河,使意圖不法. 政 治 大 事中偵測、事後處置,將會是法人組織遠離不法的最佳方案。 立. 的員工無法逾越。若能結合學說與實務而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能夠事前預防、.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法」為基礎,「比較研究法」為附帶,從 法規條文以及文獻研究探討利得沒收制度,解析實體法與程序法對於利得沒收 的主要精神與立法原意,並就利得沒收特有之處,整理德國法規制度與台灣的 差異之所在。 憲法明文保障財產權;民法與公司法則明確規範法人組織的定義,相關的 行為能力;然刑法對於法人之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之見解分歧,本文以文獻分 析法,彙整與解析對於法人犯罪能力與利得沒收之學說,包含傳統刑法與犯罪 類型、舉證責任等論述著作、沒收制度的論述與實務主張之專書和期刊論文等,. 政 治 大 客體範圍之見解與執行程序和舉證責任的處置方式。 立. 並參考大法官解釋與各級法院實務判例,提出個人對於法人利得沒收之主體與. ‧ 國. 學. 在文獻分析的過程中,由於台灣的刑法乃師法德國刑法的精神,然法人沒 收的施行除了刑法沒收之外,行政罰法與民事沒收亦已行之有年,本文以比較. ‧. 我國法與德國法和美國法做法之差異為主軸,並以歐洲其他有關法人犯罪與處. y. Nat. 罰之法令、公約,如奧地利團體責任法與歐盟的保護歐體財政利益公約第二議. io. sit. 定書等為比較參照,作為法人利得沒收研究之次要方法。此外,由於刑法對於. n. al. er. 法人犯罪的處理,特別是不法利得沒收的部分,不若民法沒收與行政罰法由來. i Un. v. 已久,因此本文亦就民法、行政罰法與刑法之間對於法人犯罪的定義與沒收的. Ch. engchi. 處分,做了簡單的比較,以為參酌。. 法人犯罪以沒收為要,犯罪不存在就不存在沒收的損失與對組織之傷害。 本文融合學理上的研討結果和實務上的經驗所得,以實務案例為模擬,探究法 人利得沒收之適用性以及審查程序執行之可行性,以落實研究之主張,實現刑 法的精神與財產權的正義。並提出當法人組織遭遇負責人、決策者或員工之不 法行為而遭致利得沒收宣告時,以及遭受外部客戶或第三人之利用而發生不法 行為或獲取不法利得時,應如何主張與處置建議,冀能對於國家法益和個人法 益產生最佳的保障。. 6 DOI:10.6814/NCCU202100141.

(19) 第三節. 用語說明.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法人利得沒收之預防,並以法令遵循制度為預防機制之 核心。有關犯罪利得與犯罪行為人沒收、或第三人沒收等討論,依法律所規範 之定義。值得一提的是,在法人犯罪與利得沒收的領域中,最關鍵的主體包括 法人自身、決策者、和員工三者,其意思與行為之交錯與結合形成不同的法律 效果,相關說明容後再敘。本文為求說明上的方便並避免誤解,就其相關定義 與表示使用說明如下: (一) 法人 本文所稱之法人,乃泛指自然人以外之法人與非法人團體,包括一般所. 政 治 大. 稱之公司、企業、組織等。由於刑法以自然人之倫理道德為根本,學說. 立. 上與實務上對於非自然人之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之適用與見解多所歧異,. ‧ 國. 學. 此亦為本文探討之主題。為簡化文字說明,文中多以「法人組織」代表 「非自然人」者。. ‧. 法人者,又可區分為以人為結合基礎的社團法人與以財產為基礎之財團. sit. y. Nat. 法人,二者皆屬本文所涵蓋之法人範圍。其中,社團法人之所謂人的結. io. er. 合乃股東之結合。股東雖為公司所有人,但卻不一定親自經營公司,而 公司犯罪,則多在業務經營之下,受到利益的驅使,為公司利益而發生。. n. al. Ch. i Un. v. 又依公司法規定,公司以營利為目的 6 ,公司亦係法人,為權利之主體. engchi. 而有權利能力 7 ,為獲致利益而經營業務,為將所獲利益分配予股東, 使股東之利益最大化。 除了股東的面向之外,法人為組織成員的結合,因此在法人犯罪的範疇, 乃以決策者與員工與法人組織之直接與間接的意思結合為要旨,以行為 之結合為表現,在不同的意思和行為的交錯與結合之下,產生不同法律 效果與處置方式。. 6. 公司法第 1 條第 1 項規定:「本法所稱公司,為以營利為目的,依照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 社團法人。」 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公司,2018 年 9 月,增訂 13 版,頁 11。. 7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0) 雖然公司法於 2018 年修訂時增訂第 1 條第 2 項,明文訂定公司在追求利 潤之餘,得同時以社會責任為考量8 ,然參照過去的案例,法人犯罪者, 多生於以營利為目的之公司,多因利之所趨,因此本文相關之闡述,多 以「法人」或「法人組織」表示,因不同的狀況亦有以公司或企業等語 為表示者。本文的討論涉及民、刑、行政、公司、證券交易與洗錢防制 諸法,也包括實務上的應用與案例說明,而有法人、公司和企業等不同 方式的使用。 (二) 決策者 法人之犯罪能力與刑事責任一直以來意見分歧,然其乃法人沒收之重要 依憑。法人乃虛擬之人格實體,在法律上以董事、經理人、以及實質執. 政 治 大. 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或指揮公司之重要經營事項而實質指揮董事執. 立. 行業務者,為公司負責人 9 ,加上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其行為代表公司,. ‧ 國. 學. 公司亦為其行為負連帶責任10。. ‧. 在實務的業務經營之下,公司之運營取決於高階主管之決策。依照權責 範圍各司其職,其中包括公司法第 1 條第 1 項之當然負責人與第 2 項之. Nat. sit. y. 職務負責人11,包括董事、經理人、代表人等。除此之外,所謂之影子. n. al. er. io. 董事,雖不具名義上職位,但實質上影響公司策略方向與業務模式,該. 8. Ch. engchi. i Un. v. 公司法第 1 條第 2 項規定:「公司經營業務,應遵守法令及商業倫理規範,得採行增進公共利 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所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範 圍包括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及企業營運上的環境管理、員工照顧、產品責任、經濟與在地發展、 公司治理、供應商管理、風險管理等非財務的管理要素。根據此項規定,讓營利不是公司經營 的唯一目標,使公司得以規劃與執行無法對公司獲利產生貢獻的活動,也不致因此被股東挑戰, 公司的行為與營業利益的目的相違背,甚至涉及刑法的背信罪。參照封昌宏,「公司盡企業社 會責任的法律爭議」,月旦會計財稅網(2018 年 11 月 18 日),最後瀏覽日 2021 年 1 月 18 日。 http://www.angle.com.tw/accounting/current/post.aspx?ipost=3077 9 公司法第 8 條:「本法所稱公司負責人: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 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第一項)。公司之經理人、清算人或臨時管理人,股份有 限公司之發起人、監察人、檢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監督人,在執行職務範圍內,亦為公司負責 人(第二項)。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 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但政府為發展經 濟、促進社會安定或其他增進公共利益等情形,對政府指派之董事所為之指揮,不適用之(第 三項)。」 10 民法第 28 條:「法人對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 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11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公司,2018 年 9 月,增訂 13 版,頁 131。. 8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1) 等負責經營管理者皆具備決策的權利,足以影響法人之營運與手段、作 為與不作為,亦屬決策者。 對於公司營運模式與手段具有影響力者,在法律上與實務上,雖多以董 事、負責人、代表人等稱之,本文以其就決策責任之負擔,監督與管理 義務之必要,以「決策者」或「決策管理者」泛稱之,與不具該職權者 以茲區別,並以之區隔決策者與否對應產生之不同法律效果。 (三) 員工 如本文內容所述,員工與法人刑事責任之連結,係透過決策者的監管與 注意而與法人組織產生間接連結關係。按公司法第 235 條12與第 267 條. 政 治 大 下的人員是否屬於員工,乃由公司自行認定;若有任何爭議發生,則屬 立. 所稱「員工」,除了董事與監察人非屬員工之外13,其餘的公司組織之. 司法機關認事用的範疇。如上,為簡要說明起見,本文就法人組織之成. ‧ 國. 學. 員大別為決策者與非決策者二類,以上之決策者以外者,便以「員工」. ‧. 稱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2. 原公司法第 235 條之「員工」,已於民國 107 年 8 月 1 日華總一經字第 10700083291 號令公 司法修正公布移列至公司法第 235 條之 1。 13 依公司法第 235 條之 1 第一項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 分派員工酬勞。」董事與監察人亦屬領獲利分派之紅利之對象,故對於董事與監察人是否亦屬 於「員工」亦生爭議。參照經濟部經商字第 09302194190 號函釋(民國 93 年 11 月 8 日),明 確說明董事與監察人非屬員工,其餘人員是否定義為員工者,屬於公司內部自治事項,由公司 自行認定。. 9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2) 第四節. 本文架構. 「沒收」誠為去除犯罪誘因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環境的急遽變化、以及 犯罪型態的改變,諸多案例突顯出法規的漏洞與爭議,台灣於 2016 年大幅修正 刑法沒收制度,因應實務問題而進行大幅改善。刑法新制的亮點,莫過於利得 沒收制度的修正。沒收制度漸趨成熟之際,台灣的學說和實務上對於法人刑事 利得沒收與預防,仍有諸多研究和探討的空間。本文從三個命題切入:首先, 討論法人刑事責任是否成立;其次,在法人刑事責任成立的前提之下,探討法 人刑事利得沒收的實體制度和審查程序如何適用;最後,以利得沒收預防為重 點,延伸到法人犯罪的預防,探討法令遵循機制如何發揮作用。. 政 治 大 刑法制度面臨適用上的爭議。特別是法人以利之所趨,就該從利得沒收著手, 立 傳統刑法一向從自然人的倫理道德出發,然在以法人為首的犯罪行為下,. 才能夠追本溯源來預防犯罪。在過去以自然人為中心的體系之下,對於以法人. ‧ 國. 學. 為主體的討論乃付之闕如。然法人犯罪在現代經濟型態日益重要、影響日益巨. ‧. 大,本文希望能藉此研究拋磚引玉,因而著眼於法人利得沒收之責任與程序, 就法人刑事責任的確立,釐清法人利得沒收之必要性並建立相關犯罪的預防措. Nat. sit. y. 施,進行研究。本文第二章簡要說明法人之人格、犯罪能力、犯罪類型與刑事. n. al. 事責任之法律效果,以為法人利得沒收的理論基礎。. Ch. engchi. er. io. 責任,並從三個構面探討法人之作為與不作為、故意與過失、正犯與共犯等刑. i Un. v. 除此之外,本文不擬討論罪責的成立、以及犯罪利得的定義與範圍等刑法 與沒收的傳統議題,而是著眼與「法人利得沒收」之適用。本文第三章從「實 體法」的觀點探討利得沒收規定,特別是刑法新制對於利得沒收的定位有重大 的變動。法人是否得為利得沒收之主體對象?犯罪行為人所關聯之法人是否具 備犯罪行為人沒收與第三人沒收適格?本文亦將評析法人財產在法人之共謀、 負責人犯罪、以及員工犯罪之下,是否得為或應為利得沒收之範圍。本文將從 沒收制度之簡要說明,進一步探究各種法人犯罪模式之於利得沒收之法律效果, 並從文獻與學說的觀點就相關案例說明實務上的應用,始能符合憲法財產權保 障的精神,並收立法原意之效。. 10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3) 利得沒收在實質上為財產權之干預,以回復財產秩序為旨,不論如何,法 人被沒收是可能損及公司財產與股東權益的。在「實體法」之外,利得沒收之 「程序法」的規範, 對於相關主體與客體影響甚鉅。本文第四章亦就不法利得 沒收之審查程序、舉證責任、與抗辯救濟等議題提出說明,以保障當事人與第 三人訴訟程序之正當性以及救濟等各種事中與事後程序的妥適性。 台灣實務上法人利得沒收的案例雖屬有限,本文歸納法人不法行為模式, 包含不法營運模式或營運手段、不法逃稅手段或不實財務報表等,以法人為主 (決策者或員工)的內部犯罪行為,相關利得沒收的處理方式還沒有明確的做 法,過去的案例在優先發還被害人的精神之下,對於法人的處罰多著眼於受害 民眾或投資人的損害賠償,再針對個人行為人依刑法做出相關判決;另,金融. 政 治 大. 機構面臨的內外部客戶犯罪行為,則多處以罰鍰和暫停相關業務的裁罰。隨著. 立. 對法人刑事責任的肯認和不法利得沒收必要性的提升,為了法人組織和股東的. ‧ 國. 學. 利益,以至於普羅大眾的保障,如何提早預防利得沒收或罰鍰所造成的損害, 其意義至關重大。本文整理實體法和程序法相關的基本學說,歸納法人不法行. ‧. 為模式,投石問路,期待能為法人刑事利得沒收鋪下一塊小小的墊腳石。. sit. y. Nat. 沒收的原意在彰顯犯罪不應得利與任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利得的思維,行. io. er. 為處罰的精神在於預防。如同刑法預防犯罪的宗旨,本文的實用性亦在於「預 防」的效果,在法律規定之外,公司法令遵循制度成為建立有效的犯罪預防措. n. al. Ch. i Un. v. 施的關鍵手段,也是沒收預防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法遵制度」為預防機制的. engchi. 中心,呼應利得沒收的實體法和程序法之論述基礎,在法人因保証人地位而應 負刑事責任的論理之下,以學説理論和實務操作,從法人組織必要之法遵制度 與負擔之責任義務開啓法令遵循制度的規劃設計與落實執行。實務上法人多因 利之所趨而犯罪,就法人犯罪的重點類型來探討應如何強化法人組織之法令遵 循制度,讓監理與預防效果更為顯著,以保障公司營運與股東避免受到損害。 法遵發展以受到高度管制的金融業最為快速和顯著,本文以金融業為例, 說明法人組織之下法令遵循體制與計劃的雛形,往上延伸至公司治理的架構, 往下連接到內部控制制度,建構一個端到端(End-to-End)全面性的計劃。本 文除了著墨於公司治理、法令遵循與內部控制,探討如何預防法人決策者與員 工的不法行為之外,同時認為外部客戶與法人的內部員工合謀、或利用法人作 11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4) 為第三人執行不法行為,也是應該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金融機構,作為金流 的處理中心,經常被利用做為不法利得洗錢以轉換為合法面貌的工具與管道, 洗錢防制對於外部客戶犯罪預防的重要性著毋庸議。因此,本文亦就金融機構 常見方式,將法令遵循區別為一般遵法與洗錢防制,就其對於犯罪預防和不法 利得沒收的機制,進一步說明與探討;並以法人犯罪的實例說明法人利得沒收 審查的程序,以及實務上的法遵制度,如何發揮預防的效果。 本文以法令遵循體制為中心,除了在第五章說明法令遵循體制對於法人犯 罪與沒收之預防的關聯之外,由於法令遵循在實體法上尚未成熟,然在金融機 構卻早已嚴格執行。本文就前述文獻分析與比較為基礎,參照實務上的經驗與 做法,提出法令遵循體制之規劃原則以及公司治理、法令遵循、與內控制度相. 政 治 大. 關的職能與職責,並提出有效履行法令遵循組織架構與管理方式的建議,做為. 立. 企業的借鏡,先有預防、就可以防止爭議和損失的發生。實務上,金融業受到. ‧ 國. 學. 高度監理,也高度運用法遵制度來預防內部員工犯罪、以及發現外部客戶疑似 不法的行為。客戶數量之龐大、交易多且複雜,必須透過數位平台才能達到有. ‧. 效預防。考量合規效能與執行效率的兩者兼備的必要性,最後從學理與實務雙. y. Nat. 軌並進,以法令遵循制度為中心,連結公司治理與洗錢防制,提出數位科技應. io. sit. 用的解決方案。在刑法「任何人不得因犯罪獲利」的核心原則之下,提出實務. n. al. er. 上的法遵數位科技應用模式,在成本效率的誘因之下,預防公司內外的犯罪、. i Un. v. 發揮法人社會責任,保障股東、員工和公司的利益,落實本文之研究,以法令. Ch. engchi. 遵循制度為中心,達成法人利得沒收預防之效。. 12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5) 第二章. 法人刑事責任. 法人的犯罪能力和刑事責任,一直以來皆為以個人倫理為核心所發展的刑 法世界所爭議的重點。以台灣的大統混油案、昱伸塑化劑案 14 、以及日月光廢 水案15 等案件為例,其始作俑者皆不能排除法人的角色,顯示出以法人為中心 的犯罪行為與法人犯罪的實質存在,要能免除法人的責任更是於理不容。過去 否定法人刑事責任的觀念與法規,除了歸入法人名下的不法利得無法回歸合理 的財產秩序的問題無計可施之外,以分散的附屬刑法或特別刑法少數規範或處 罰,無法有效遏止法人不法行為。為了處理這樣的爭議和困境,各國刑法的修 正也從壁壘分明的肯定說與否定說,漸漸朝向折衷承認法人之犯罪能力與刑事. 政 治 大 利之所趨,常常是觸發犯罪的根本原因;犯罪不能得利,乃刑法最重要的 立. 責任的一致見解。. ‧ 國. 學. 基本精神和原則;而剝奪不法利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不外乎利得沒收。在以 沒收宣告將法人作為犯罪行為人或犯罪行為人之外的第三人之不法利得以及財. ‧. 產的利益回歸正軌之外,根據刑法新制、以及洗錢防制法等特殊刑法之刑罰、 沒收與保全等相關規定,結合行政罰法與民法規範之各項處置,以最低的損害. y. Nat. n. al. er. io. 14. sit. 達到最佳犯罪預防之效,誠然為實務上的關鍵重點。. i Un. v. 行政院食品衛生署於 2011 年 3 月發現有食品驗出含有塑化劑的情事,經過追查發現有廠商違 法以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取代常見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以節省成本支出,影響範圍包 括飲料、糕點、麵包和益生菌等藥品,爆發嚴重的食安問題。經查發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 所生產的起雲劑違法摻有塑化劑,危害各級食品,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使用其含 塑化劑之起雲劑所生產的產品全部下架回收,造成關聯廠商的重大損失。參照參照最高法院 101 年台上字第 6588 號刑事判決;最高法院 103 年消上字第 1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106 年台 上字第 1827 號民事判決;衛生福利部,「重申使用昱伸香料公司製造含塑化劑起雲劑所生產之 食 品應 立 即 下 架回 收 」 , 2011 年 5 月 27 日 , 最 後 瀏覽 日期 2020 年 10 月 27 日, https://www.mohw.gov.tw/cp-3160-25379-1.html 15 「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疑似排放含高濃度重金屬的廢水汙染後勁溪,在 2013 年 10 月被高雄市環保局查獲,環保局依照廢棄物處理法(二審判決認為是違反「水汙染防治法」) 勒令晶圓製造 K7 廠停工,且計算未妥善處理廢水和汙泥的不當得利而裁罰新台幣 1 億 201 萬 元。但經過多年的訴訟,最高行政法院在 2017 年就日月光提出的行政訴訟判決以審判時水汙染 防治法對於排放有毒廢水的行為並無罰則,且裁罰的金額與理由超出權限、高市環保局又無充 分舉證,判決高雄市政府敗訴定讞,撤銷高雄市環保局對於日月光的處分。日月光排放廢水被 認為是事實,但法律卻無計可施,判決結果引起輿論譁然,然也促成「水汙染防治法」的大幅 修正,以提高裁罰金額 ,制定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且增加吹哨者獎勵制度。高雄市政府也 於 2020 年 2 月依照修正後的廢水與汙泥處理費用計算標準重新計算罰鍰,對日月光公司裁罰約 新台幣 4700 萬元。參照最高行政法院 106 年判字第 289 號判決;范姜佳鈺,「重新裁罰日月光 廢水汙染案 4700 萬 高市府:此案促成修法提高罰則」,上報,2020 年 2 月 18 日,最後瀏覽日 期 2020 年 10 月 28 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1555. Ch. engchi. 13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6) 第一節. 法人的刑事責任. 法人在民法與行政法之下,其獨立人格與權利能力被承認乃無庸置疑,民 事與行政責任亦有明文規範。法人為法律擬制的人格,法人的刑事責任,過去 多被否定。然而現代社會中,由超越個人之法人所產生之犯罪,大量增加,刑 罰法規為因應此社會現象,亦不得不規定許多有關法人之處罰。傳統刑法理論 向來固執於以自然人個人犯罪為基礎之教條,無法正確掌握社會上法人犯罪實 態之窘境16 ,世界皆然。因此各國承認法人犯罪能力和刑事責任的法制體系大 幅增加,在法人犯罪觀念的過渡過程中,多數學說轉向「折衷說」,採行為人 與法人併罰的「兩罰制」,以確認法人能被合理的處罰以伸張法律的正義。. 政 治 大 第一項 立 法人的犯罪能力. ‧ 國. 學. 法人犯罪能力的爭議由來已久,課予法人組織犯罪能力,乃大勢之所趨, 其演進過程中,以美國為領頭羊,其中最指標的案例莫過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 判決 New York Central & Hudson River Railroad v. United States 一案17。美國聯邦. sit. y. Nat. 最高法院在本案明確表示:「既然公司藉由該等行為獲利,我們從法律以及公. io. er. 共政策中,看不出有任何否定課予公司刑事責任的理由。」20 世紀中期,美國 聯邦法院體系承認:「公司的民事與刑事責任在本質上已不再有任何區別。」. n. al. Ch. i Un. v. 近年來美國在考量公司責任與懲罰性賠償金之刑罰時,除員工個人行為外,必. engchi. 須同時考量公司內部是否存在並落實防止不當行為之政策;歐日等國更進一步. 16. 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出版公司,2017 年 9 月,四版,頁 138。 New York Central R. Co. v. United States, 212 U.S. 481 (1909) Quote “In actions for tort, a corporation may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damages for the acts of its agent within the scope of his employment, Lake Shore & Michigan Southern R. Co. v. Prentice, 147 U. S. 101, even if done wantonly, recklessly or against the express orders of the principal. A corpor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acts not within its agent's powers, strictly construed, but assumed to be done by him when employing authorized powers, and in such a case no written authority under seal is necessary. Washington Gas Light Co. v. Lansden, 172 U. S. 534. The act of an agent exercising the authority of a corporation which is a common carrier to make rates for transportation may be controlled, in the interest of public policy, by imputing his act to the carrier itself and imposing penalties therefor upon the carrier. - While corporations cannot commit some crimes, they can commit crimes which consist in purposely doing things prohibited by statute, and in such case they can be charged with knowledge of acts of their agents who act within the authority conferred upon them.” Unquote. 17. 14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7) 強調組織管理與監督責任之推定過失相較於雇主責任,對於公司刑事責任的產 生更具重要性18。. 第一款 我國法律的觀點 我國立法中有關法人的權利義務可見於民法第 26 條規定:「法人於法令限 制內,有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能力。但專屬於自然人之權利義務,不在此 限。」依法成立的法人具有人格,在法律上負擔除了親權、繼承、精神上之損 害賠償請求權等專屬自然人之外的權利義務。同法第 28 條規定「法人對其董事 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 責任。」從民法的觀點來說,當法人有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發生時,僅認定董. 政 治 大. 事與具有代表權之人在職務上所為者,始有責任之負擔。另參照民法第 188 條. 立. 僱用人責任規定19 ,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連. ‧ 國. 學. 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自然人若為法人組織所雇,應負連帶責任之僱用人便為法 人組織,因此法人自應負侵權之不法責任,應付損害賠償之責。但若僱用人已. ‧. 盡相當之監督義務,則可例外不負其責。. y. Nat. sit. 另,公司法第 23 條20規定公司負責人對於未盡注意義務而造成公司的損害. n. al. er. io. 負有賠償責任;對於他人造成的損害,與公司負有連帶賠償責任。可知,負責. i Un. v. 人應對公司負責;同時,對於公司的行為亦因其代表人的身分而與公司直接連 結、同負其責。. Ch. engchi. 民法的體系架構承認法人的犯罪能力與責任能力,並且區別代表人(決策 管理者)與法人的直接連結、以及法人組織在監督義務之下與受僱人的間接連 結。當董事或有代表權之人犯罪,相當於法人犯罪,法人應負其責(連帶負擔. 18. 林志潔,「公司犯罪防制之省思與展望」,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1),2008 年 12 月, 頁 142。 19 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規定:「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 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 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僱用人不負賠償責任。」 20 公司法第 23 條:「(第一項)公司負責人應忠實執行業務並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有 違反致公司受有損害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第二項)公司負責人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 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第三項)公司負責人對於違 反第一項之規定,為自己或他人為該行為時,股東會得以決議,將該行為之利得視為公司之利 得。但自利得產生後逾一年者,不在此限。」. 15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8) 損害賠償責任);當犯罪行為人為受僱人時,如果法人組織未盡監督義務,亦 相當於法人犯罪,法人同樣要負其責(參照圖 1:法人刑事責任架構圖)。另 外,公司法也在同樣的精神之下,要求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和注意義務來架 構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以達成守法義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1:法人刑事責任架構圖(一)(來源:作者整理). er. io. sit. y. Nat. 除了民法之外,行政罰法第 3 條亦明文將法人納入「行為人」的定義範圍. n. al. Ch. i Un. v. 之內21,並於同法第 15 條第 2 項規定:「私法人之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 engchi. 因執行其職務或為私法人之利益為行為,致使私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 人,如對該行政法上義務之違反,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盡其防止義務時,除 法律或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應並受同一規定罰鍰之處罰」。其與德國違反秩 序法第 130 條秉持相同的精神22,承認法人的責任,明確規範法人受罰的要件。 21. 行政罰法第 3 條規定:「本法所稱行為人,係指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自然人、法人、 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 22 德國違反秩序法(Gesetz über Ordnungswidrigkeiten,2005 年 8 月 12 日最後一次修正版本, 吳綺雲博士譯)第四章 營業或企業違反監督義務 第一百三十條:「 (1)作為營業或企業之業主, 故意或過失不為採取必要之監督措施, 以防止在營業或企業有違反其作為業主應負擔義務之行 為且其違反應處以刑罰或罰鍰者,如其履行應為之監督,即應可阻止或使其大為困難發生此種 違反行為時,其行為違反秩序。屬於必要之監督措施者,亦包括選任、仔細挑選以及監督(受雇 之)監督人員。(2)第一項規定意義之營業或企業,亦包括公企業。 (3)此違反秩序,於違反義務 應處以刑罰情形,科處一百萬歐元以下之罰鍰。違反義務應科處罰鍰者,因違反監督義務應科 處罰鍰之最高限額,依對違反義務科處之罰鍰的最高限額而定。第二句之規定亦適用於對違反. 16 DOI:10.6814/NCCU202100141.

(29) 其中的「防止義務」可反面解釋,與民法第 188 條的概念相同,以善盡防止違 法之監督義務作為免責之例外。. 第二款 外國規範的觀點 1997 年 7 月 19 日歐盟所制定的「保護歐體財政利益公約第二議定書」23在 2009 年 5 月 19 日生效,第 3 條與第 4 條內容明確規範「法人責任」與「法人制 裁」,是歐盟第一次提到處罰法人的法案24 ,提供法人犯罪處罰原則。前者乃 針對負責營運決策的負責人或代表人,在具有領導地位與責任之下未能確實督 導、或有錯誤的決策、甚或犯罪行為,應負刑事責任;後者則跳脫了自然人倫 理道德的歸責限制,以「組織缺陷理論」為基礎,規範法人本身所應擔負的刑. 政 治 大. 事責任。本文認為,其中有關公司的營運決策,就等同於法人組織的「意思表. 立. 示」;行為人在公司內部負有領導地位與責任,也就等同於具備「保證人」地. ‧ 國. 學. 位,法人組織因作為與不作為,呈現組織缺陷而未能盡注意與防止之義務,應 負刑事責任。. ‧. Nat. y. sit. n. al. er. io. 義務同時應處以刑罰及罰鍰而對該違反義務應科處罰鍰之最高限額,超過第一句規定之最高限 額之情形。」 23 1995 年 7 月 26 日 歐 盟 理 事 會 簽 署 通 過 保 護 歐 體 財 政 利 益 公 約 (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inancial interests),成為歐洲共同體財政利益與刑 事保護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4 參照王士帆,「法人刑法合憲 – 奧地利憲法法院 2016 年裁判」,月旦刑事法評論,第 7 期, 2017 年 2 月,頁 7-8;歐盟標準的法人刑法模式,收錄於「法學與風範 陳子平教授榮退論 文)」,2018 年,頁 572-574。保護歐體財政利益公約第二議定書中規範: 『第三條「法人責任」: 1. 所有會員國應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法人對於行為人為了法人利益而犯詐欺、賄賂及洗錢 (含幫助、教唆詐欺、賄賂與洗錢,以及詐欺未遂)之行為負責。所謂行為人,只單獨一 人或作為法人機關之一部而為行為,並基於以下權限之一而在法人內部具有領導地位: (一)代表法人之權限;(二)以法人名義作出決定之權限;(三)在法人內部有監督權 限。 2. 除第一項規定之外,所有會員國應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對下述情形負責:當第一項所列 之人因監督或管控缺失,以致其下屬為了法人利益犯詐欺、賄賂行為或洗錢行為。 3. 第一項與第二項之法人責任,不排除在詐欺、貪汙或洗錢罪中作為正犯、教唆犯或幫助犯 之自然人刑事追訴。 第四條「法人制裁」: 1. 所有會員國應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對於第三條第一項之法人責任,得處以有效、適合且 威嚇之制裁,刑法或非刑法之金錢制裁屬此類制裁,同屬此類制裁者,如:(一)排除公 共補助或協助之處分;(二)暫時或持續禁止執行業務活動之處分;(三)法官監管; (四)法官命令解散。 2. 所有會員國必須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對於第三條第二項之法人責任,得處以有效、適合 且威嚇之制裁或處分。』. Ch. engchi. i Un. v. 17 DOI:10.6814/NCCU202100141.

(30) 歐盟規範的體系脈絡,將法人犯罪區分為「決策者犯罪」和「員工犯罪」 兩種類型,而不論哪一種類型,都以「為法人利益」為要件,才能連結到法人 責任。自然人為個人利益所為之不法行為,不在法人刑事責任的範圍。其第 3 條規定之所以著眼於決策者,乃因決策者不但代表法人,尚且負有設計制度與 監督員工之責;該規範亦認為基層員工的錯誤偏向個人行為,不能代表法人, 不能直接歸責於法人組織,而透過決策者的角色與職責來轉化,連結法人組織 進而歸責於法人組織。 歐盟公約的基本精神與我國的民法和行政罰法相近,著眼於法人的負責人 的代表人角色與督導義務。若無法切實履行保證人地位之下的督導責任,則應 負刑事責任;同時又將決策者地位等同於法人地位,從法人的代表地位貫穿決. 政 治 大. 策管理者,串連到組織員工,就可以刑法的體系機制來達到防止犯罪的目的,. 立. 以及在犯罪行為發生之後,剝奪不法利得以達到平衡,並且藉由刑罰強化應報. ‧ 國. 學. 的懲戒與處罰的力道,達到進一步犯罪防範的效果。. 反過來說,若法人組織之成立,即以不法為目的,例如地下通匯公司、違. ‧. 法吸金之業務型態,甚或是在製造成本上的不法替代品(例如食安問題)或是. sit. y. Nat. 在製造過程中應投入的成本而不予投入,造成環境污染與員工健康等侵害國家. io. er. 法益或個人法益的問題;再到逃漏稅之非營運模式相關之行為,侵害國家財產 秩序;或是以不實財報、內線交易等方式來獲取經濟上利益,損及財經市場秩. n. al. Ch. i Un. v. 序等,皆是以法人為意思之形成而主導不法行為之執行。以法人為首的犯罪行. engchi. 為影響範圍可能更為巨大且複雜,並非單一之員工可以達成,而是透過董事或 股東等代表權人做成決策,再以員工為工具來達成不法,以獲致利得。在這樣 的狀況之下,監督責任與防止義務早已蕩然無存,法人之成立就帶著原生的組 織缺陷,法人組織就是犯罪工具,法人具有犯罪能力,自不待言。參照「保護 歐體財政利益公約」第 3 條「所營決策」的觀點,似乎更能夠反映如今的法人 犯罪模式,法人因此而負擔刑事責任則更有其必要性,除了剝奪不法利得外, 更應斟酌藉由刑罰以強化應報的懲戒與處罰的力道,以達到進一步犯罪防範的 效果。. 18 DOI:10.6814/NCCU202100141.

(31) 第二項. 法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台灣之學說與實務皆認同法人具有獨立之人格與權利能力,對於民法與行 政法體系法人的責任歸屬並沒有太大的爭議。基本上,民法上的侵權責任與行 政法上的義務違反都應課以法人責任而予以處罰;相同的,當法人代表人或職 員違反刑法時,亦應使法人受到處罰與制裁。然從刑法觀點,法人是否具刑事 責任,卻有各種不同的見解。刑法對於犯罪能力的論述,從人格的成立出發, 以意思表示為前提,再就不法責任之承擔能力,討論權利義務主體之適格,進 而確認刑事責任。簡言之,刑法對於行為的概念來自於意思表示的能力,並以 倫理道德為基礎。形諸於外的行為,源自於內在的意思決定,因此傳統學說一 直以自然人才有獨立自主的思想與意思,才有所謂的作為與不作為;而法人無. 政 治 大. 思想可言,法人的決策與行為乃透過自然人才能發生,法人的行為是否妥適,. 立. 乃基於自然人的倫理道德。因此,台灣的主流學說過去一直偏向法人並非適格. ‧ 國. 學. 的刑法犯罪行為人,自然就推演出法人不具刑法上的可罰性25。 法人組織與犯罪產生關聯,發生違法情事,乃不爭之事實。各國法律制度. ‧. 對於法人違法之刑事制裁,有「否定說」、「肯定說」、與「折衷說」三種不. Nat. sit. y. 同觀點。採「否定說」者嚴守「法人無犯罪能力」原則的傳統羅馬律法思想,. er. io. 認為刑法以社會倫理道德為基礎,個人意志為前提,法人人格乃由法律擬制而. al. 來,法人組織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既無肉體亦不具意思能力,無刑法上的犯罪. n. iv n C 能力、亦無法負擔倫理道德責任,因此無法成為犯罪主體。此一抽象的存在既 hengchi U 然無犯罪能力,自無法負擔刑罰責任。更何況刑法體系以自由刑與生命刑為核. 心,法人無法適用;法人若有犯罪能力,與自然人一同接受刑罰,則違反「禁 止雙重處罰的原則」 26 。且法人為人的組織體(社團法人)或財產的集合體 (財團法人),若以法人為刑法之行為人,無異於以未參與行為者或自始無從 參與行為的財產為行為人,與刑法的概念和制度皆格格不入27 。否定說則以法. 25. 林山田,「論法人或人合團體之違法及其制裁」,法令月刊,41 卷 10 期,1990 年 10 月,頁 143-145。 26 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出版公司,2017 年 9 月,四版,頁 138-139。 27 參照林山田,「論法人或人和團體之違法及其制裁」,法令月刊,第 41 卷第 10 期,1990 年 10 月,頁 143-145;王皇玉,「法人刑事責任之研究」,輔仁法學,第 46 期,頁 14-15。. 19 DOI:10.6814/NCCU2021001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We will design a simple and effective iterative algorithm to implement “The parallel Tower of Hanoi problem”, and prove its moving is an optimal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ttempt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product involvement, perceive risk on purchase intention.. For affected consumer’s major factor in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brand image, product attributes, purchase inten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 誌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co-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Symbiosi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was explo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