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鄉鎮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礁溪鄉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鄉鎮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礁溪鄉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永光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鄉鎮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 ‧. —以礁溪鄉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莊家榮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七 月.

(2) 鄉鎮型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 —以礁溪鄉為例.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首先,整理國內外地方派系相關概 念及其理論;其次,藉由既有文獻及地方政治人物的訪談,來深入瞭解礁溪鄉地. 政 治 大 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第四,透過歷次地方選舉結果來分析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 立 方派系之形成、發展與運作;第三,從政治、經濟、社會三個層面來觀察礁溪鄉. ‧ 國. 學. 係;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經研究分析與訪談結果,其總結及研究發現如下所列:一、礁溪鄉地方派系. ‧. 因地理區隔與產業型態不同而產生,因河道爭議與選舉恩怨而對立;二、地方派. sit. y. Nat. 系的力量凌駕於政黨之上,並無受到政黨控制;三、從嚴重對立到良性競爭;四、. al. er. io. 地方派系與政黨形成聯盟關係;五、林吳兩派的差異比較;六、地方派系權力結. v. n. 構屬於同心圓,並無明顯層級;七、政黨輪替對礁溪地方派系影響不大;八、除. Ch. engchi. i n U. 林、吳兩派之外,曾短暫出現第三勢力;九、賄選風氣仍然存在;十、未來地方 派系會逐漸淡化。. 關鍵詞:礁溪、地方派系、地方選舉、恩庇侍從、關係網絡.

(3) 目錄 【章節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四節. 政 治 大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15 立. ‧ 國. 學.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7 地方派系之意義及其內涵 …………………………………………18. 第二節. 地方派系之權力結構 ………………………………………………27. 第三節. 礁溪鄉地方派系相關文獻探討 ……………………………………35. ‧. 第一節. sit. y. Nat. al. er. io. 第三章 礁溪鄉地方派系之發展背景 ……………………………………………40. v. 宜蘭縣各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沒落 …………………………40. 第二節. 礁溪鄉的背景介紹 …………………………………………………51. 第三節. 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運作 ……………………………57. 第四節. 小結 …………………………………………………………………77. n.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第四章 礁溪鄉地方派系與選舉動員 ……………………………………………79 第一節. 地方派系與政黨、鄉公所、村長的互動(政治面) ………………81. 第二節 地方派系與鄉農會的互動(經濟面) ………………………………92 第三節 地方派系與社團組織的互動(社會面) 第四節. 小結. …………………………109. ………………………………………………………………130. 第五章 礁溪鄉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131 I.

(4) 第一節 鄉長選舉分析(1956-2010) …………………………………………131 第二節 縣議員選舉分析(1958-2010) ………………………………………142 第三節 鄉民代表選舉分析(1958-2010) ……………………………………151 第四節 村長選舉分析(1969-2010) …………………………………………163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174. ……………………………………………………………………1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建議. ………………………………………………………………180. 政 治 大 …………………………………………………………………196 立. …………………………………………………………………………182. 學 ‧. ‧ 國. 附錄—訪談紀錄.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文獻. …………………………………………………………175. Ch. engchi. II. i n U. v.

(5) 圖目錄. 【圖 1】研究架構圖. ………………………………………………………………16. 【圖 2-1】 金字塔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27. 【圖 2-2】 同心圓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29. 【圖 2-3】 複數同心圓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30. 【圖 2-4】 同心圓塔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32. 【圖 2-5】 新金字塔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33. 政 治……………………………………49 大 ………………………………………………………51. 【圖 3-1】 宜蘭縣各主要地方派系存續時間. 立. 【圖 3-2】 礁溪鄉地理位置. ‧ 國. 【圖 3-4】 礁溪鄉地方派系之網絡結構. ………………………………54. 學. 【圖 3-3】 礁溪鄉行政區劃及鄉民代表選區劃分. …………………………………………68. ‧. 【圖 3-6】 目前吳派主要網絡架構圖(2010). ……………………………………70. sit. y. ……………………………………69. Nat. 【圖 3-5】 目前林派主要網絡架構圖(2010). al. er. io. 【圖 3-7】 林派重要成員圖(1964-1976) …………………………………………71. v. n. 【圖 3-8】 林派重要成員圖(1977-1985) …………………………………………71. Ch. engchi. i n U. 【圖 3-9】 林派重要成員圖(1986-2001) …………………………………………72 【圖 3-10】林派重要成員圖(2002-2010) …………………………………………73 【圖 3-11】吳派重要成員圖(1968-1981) …………………………………………74 【圖 3-12】吳派重要成員圖(1982-1993) …………………………………………74 【圖 3-13】吳派重要成員圖(1994-2001) …………………………………………75 【圖 3-14】吳派重要成員圖(2002-2010) …………………………………………75 【圖 4-1】 礁溪鄉公所組織編制圖. ………………………………………………85. 【圖 4-2】 礁溪鄉農會組織架構圖. ………………………………………………93. III.

(6) 表目錄. 【表 1-1】 訪談對象一覽表. ………………………………………………………10. 【表 2-1】 礁溪鄉地方政治相關文獻 【表 3-1】 礁溪鄉重要發展史. ……………………………………………35. ……………………………………………………52. 【表 3-2】 礁溪鄉歷年戶口統計資料(1948 年至 2009 年) ………………………55 【表 3-3】 礁溪鄉各村戶口統計資料(2010 年 6 月) ……………………………56 【表 3-4】 地方派系形成因素. ……………………………………………………57. 政 治……………………………………65 大 【表 4-1】 礁溪鄉地方選舉主要之動員管道 ……………………………………80 立 【表 3-5】 地方派系之活動形式及運作模式. ‧ 國. …………………………………89. 學. 【表 4-2】 礁溪救國團歷屆負責人暨派系屬性. 【表 4-3】 國際青年商會礁溪分會歷屆會長暨派系屬性. ‧. 【表 4-4】 礁溪鄉農會會員數成長統計表. ………………………90. ………………………………………94. sit. y. Nat. 【表 4-5】 2003 年至 2008 年礁溪鄉農業人口數 …………………………………95. al. er. io. 【表 4-6】 礁溪鄉農會歷屆幹部暨派系屬性 ……………………………………99. v. n. 【表 4-7】 礁溪鄉各社區發展協會歷屆理事長暨派系屬性 ……………………112. Ch. engchi. i n U. 【表 4-8】 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互動類型 【表 4-9】 礁溪協天廟第 10 屆幹部. ………………………115. ……………………………………………118. 【表 4-10】 礁溪獅子會歷屆會長暨派系屬性. …………………………………122. 【表 4-11】 礁溪扶輪社歷屆社長暨派系屬性. …………………………………125. 【表 4-12】 礁溪鄉各中小學歷屆家長會長暨派系屬性 【表 5-1】 第 3 屆至第 8 屆礁溪鄉長暨派系屬性. ………………………127. ……………………………133. 【表 5-2】 第 9 屆至第 11 屆礁溪鄉長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35. 【表 5-3】 第 12 屆至第 13 屆礁溪鄉長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36 【表 5-4】 第 14 屆至第 16 屆礁溪鄉長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40 IV.

(7) 【表 5-5】 第 3 屆至第 16 屆礁溪鄉長暨派系屬性. ……………………………141. 【表 5-6】 第 4 屆至第 12 屆縣議員(礁溪選區)暨派系屬性 ……………………144 【表 5-7】 第 13 屆至第 15 屆縣議員(礁溪選區)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47. 【表 5-8】 第 16 屆至第 17 屆縣議員(礁溪選區)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49. 【表 5-9】 第 6 屆至第 10 屆礁溪鄉民代表暨派系屬性. ………………………153. 【表 5-10】 第 11 屆至第 15 屆礁溪鄉民代表暨派系屬性. ……………………156. 【表 5-11】 第 19 屆礁溪鄉民代表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59 【表 5-12】 第 16 屆至第 19 屆礁溪鄉民代表暨派系屬性. ……………………160. 政 治 大 【表 5-14】 第 9 屆至第 12 屆礁溪鄉各村村長暨派系屬性 ……………………165 立. 【表 5-13】 第 6 屆至第 19 屆礁溪鄉民代表會兩派勢力比 ……………………162. 【表 5-15】 第 13 屆至第 16 屆礁溪鄉各村村長暨派系屬性. …………………167. ‧ 國. 學. 【表 5-16】 第 17 屆至第 19 屆礁溪鄉各村村長暨派系屬性. ………………………………172. y. Nat. 【表 5-18】 第 9 屆至第 19 屆村長兩派勢力比. ………………………171. ‧. 【表 5-17】 第 19 屆礁溪鄉各村長參選人暨派系屬性. …………………169. …………………173. 【表 6-1】 林派與吳派比較表(2011). n. al. Ch. er. io. sit. 【表 5-19】 第 9 屆至第 19 屆村長具派系屬性所占之比例. …………………………………………177. engchi. V.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我國自 1945 年實施地方自治選舉以來, 「地方派系」即普遍存在於地方政治 之中,在地方選舉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過就歷史脈絡來看,地方選舉並 非於光復後才出現,而在日治時期(1935 年)就曾經舉辦過,並且光復初年所選出 的各級民意代表,幾乎明顯都是日據後期地方政治勢力的延續,於是歷史學者認 為,地方派系的形成,不應是在光復之後,而是形成於日治時期。1姑且不論地. 政 治 大. 方派系究竟是何時開始形成,其發展至今仍具有相當久的一段歷史。. 立. 就地方派系的數量而言,根據張茂桂(1986)的研究發現,若以「名稱」作為. ‧ 國. 學. 地方派系是否存在的標準,在台灣至少有 459 個足以認定的單位,其中有 172 個 單位勢力是屬於全縣型派系。2陳明通(1990)認為,自光復以來至解嚴之時,至少. ‧. 有一百個以上的地方派系存在過,除了台北市以外,台灣的地方派系遍佈於各縣. y. Nat. 3. sit. 市,其總數約有九十八個;而且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個以上的派系在左右地方政治。. n. al. er. io. 另據趙永茂(1986)的調查顯示,在 309 個鄉鎮縣轄市中,就有高達 154 個鄉鎮市(佔. i n U. v. 49.6%),其區域內的地方派系顯著影響地方選舉。4陳明通、朱雲漢(1992)的一項. Ch. engchi. 歷屆省議員選舉研究發現,地方派系成員在省議會被提名的機會比非派系的高出 3.7 倍,且派系候選人的當選機會為非派系候選人的 10.63 倍。5 此外,國外學者 J. Bruce Jacobs (1979)也曾指出,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或高度發 展國家,在全國或地方性的政治場域以及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派系經常是扮演 1. 涂一卿,1994, 《台灣地方派系的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 。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21。 2 張茂桂、陳俊傑,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 。 收綠於《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 498。 3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14-15。 4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 。台北:翰蘆。頁 205。 5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 背景資料的分析〉。 《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85。 1.

(9) 著舉足輕重的角色。6由於地方派系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因此地方派系對於一 些縣市而言,是決定當選與否以及影響政黨提名的主要因素。固然台灣隨著經濟 發展、都市化、教育水準提高的情況下,選民的政黨取向、候選人取向、政見議 題取向,逐漸成為決定選票的重要因素,但在派系對立嚴重的地區,地方派系對 於地方選舉仍具有高度的影響力。7 從上述來看,可知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具有某種程度的緊密關係,其往往影 響地方政治的運作及發展,因此,地方派系乃瞭解地方政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課 題。近二十年來,已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研究生投入地方派系的相關研究,使得. 治 政 大 的顯學之一。回顧過去眾多地方派系的個案研究,大多以縣(市)層級的地方派系 立. 地方派系相關主題的學術著作愈來愈豐富,地方派系研究儼然成為我國社會科學. 為主要研究範圍,針對鄉(鎮市)型地方派系的研究則明顯較少,然而鄉(鎮市)層. ‧ 國. 學. 級乃我國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單位,愈是基層的地方選舉,其地方派系的對立往往. ‧. 也就愈明顯、愈嚴重,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y. Nat. 此外,筆者選定宜蘭縣礁溪鄉的地方派系進行研究,乃基於以下動機:. 於瞭解最基層的地方選舉政治運作。. al. er. io. sit. 首先,鄉鎮市層級是我國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單位,研究鄉鎮型地方派系有助. n. v i n 其次,地方派系著重個案研究。鄉鎮型地方派系與全縣型地方派系的運作模 Ch engchi U. 式及網絡架構並非全然相同,各地區的地方派系亦是如此。因此,地方派系的相 關理論難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而須以個案研究為主軸,針對地方派系 進行探討。 最後,跟據學者研究顯示8,宜蘭縣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以及歷經 2000 年的 政黨輪替之下,其原有依侍在國民黨底下的地方派系9,已急遽消退、瓦解,目. 6. Bruce J. Jacobs, 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China Quarterly 78:237. 7 趙永茂,1989,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 。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3):68。 8 如吳振坤(2003);高永光(2005);陳偉杰(2005)。 9 宜蘭縣全縣型地方派系早期有盧派、陳派、林派、許派…等等。詳參照:謝志得,1996,《宜 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

(10) 前僅存在鄉鎮型地方派系。而根據訪談發現,目前宜蘭縣存有的且較明顯的地方 派系,僅剩礁溪鄉的「林派」與「吳派」,而冬山鄉的陳派與徐派也因派系領袖 的過世而沒落;此外,在新聞報導方面,目前也只剩礁溪鄉的派系名稱有浮出檯 面。為何在宜蘭縣各地方派系紛紛瓦解、消失的時候,礁溪鄉的林派與吳派仍然 能維持運作?其與地方選舉的關係又為何?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治 政 (二)探究礁溪鄉地方派系維持運作的主要因素。 大 立. (一)探討礁溪鄉地方派系之形成、發展與其結構。. (三)釐清礁溪鄉地方派系與政黨的關係、地方派系與農會的關係、地方派系與社. ‧ 國. 學. 團的關係、林派與吳派之間的互動。. ‧. (四)分析礁溪鄉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之關係。. n. al. er. io. sit. y. Nat. (五)觀察礁溪鄉地方派系未來的走向,會繼續維持運作抑或是逐漸瓦解。. Ch. engchi. 3. i n U. v.

(1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一般研究地方派系主要有兩種研究途徑,一為「恩庇侍從主義」10,另一為 「關係網絡理論」11,透過此二種研究途徑,亦可用以探討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 一、恩庇侍從主義(patron-clientelism) 恩庇侍從主義源自於人類學,大約在1950和1960年代開始被運用在政治科學 裡,起初是用來描述社會行動者在非殖民地化(decolonization)和國家建立. 政 治 大 ,引申為「bene-facton」 (施恩者)或「Supporter」 (支撐 「pater」是父親(father) 立. (nation-building)的快速變動過程中,所具有的行為。12拉丁文中, 「Patron」的字源. ‧ 國. 學. 者)之現代意義; 「Client」源自拉丁字「Cliens」 ,是「follower」 (依隨者) 「Customer」 (客戶)之意。在古羅馬時代,羅馬城內設有「護民官」,當平民或士兵受到政. ‧. 府或強力人士迫害時,只要能進「護民官」的宅邸,就可免受逮捕。而這些受「護. sit. y. Nat. 民官」恩護的人,就稱作「扈從者、依隨者」,成為追隨護民官之人。這種「恩. er. al. n. 念的基礎。13. io. 庇者—依侍者」的歷史典故,就成為當今學術界界定「patron- client」主從關係概. Ch. engchi. i n U. v. Firth(1957)指出,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一種社會聯帶關係:地主擁有土地, 提供土地給佃農耕作並保護佃農安全;而佃農則提供勞動並效忠地主。但由於地 主可決定將土地租給誰,因此這種交換互惠關係並非平等。所以在這種不平等的 交換過程中,地主成為恩庇者(patron),佃農則成為侍從者(client)。14Carl H.. 10. 同義詞包括「侍從主義」 、「依侍主義」 、「扈從主義」等。 同義詞包括「社會網絡理論」、 「人際關係理論」等。 12 Roudakova, Natalia, 2008,“Media-political clientelism: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Media Culture & Society 30(1):55. 13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頁 31-32。 14 高永光,2001,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 —1998 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 選舉的個案分析〉。 《選舉研究》7(1):56。 Firth,“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 Indian Societies,”Pp. 293. 4 11.

(12) Lande(1977)15及Christopher S. Clapham(1982)16皆認同侍從主義一個最根本的機制就 是「資源交換」 ,即恩惠的相互交換是恩主與侍從者之間二元聯盟的最根本基礎。 因此,Hans J. Lauth(2000)認為侍從主義(clientelism)一般指的是恩庇者與侍從者之 間的一種相互利益之保護關係(protective relationship),恩庇者在社會階層中具有較 高的地位,而侍從者藉由追隨恩庇者來獲取某些利益。17 Daniel J. Epstein(2009)認為侍從主義會直接破壞政黨在民主制度中所扮演的 角色,進而導致選舉的不公。18荷蘭籍學者Klarita Gërxhani(2009)在研究阿爾巴尼 亞的政黨、侍從主義與投票行為之關係時,透過實證分析發現,政黨會透過侍從. 治 政 大 「侍從主義」的關鍵就是強化政府的功能,只要正式制度發展建全,即能夠打破 立. 主義來獲取選民的支持,對於投票行為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他同時認為,欲克服. 傳統侍從主義之下的非正式制度。19此外,當從政者(politicians)不具可靠性,恩庇. ‧ 國. 學. 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s)就會出現在政治領域,進而產生高度的浪費、. ‧. 尋租(rent seeking)20及缺乏目標性的公共輸出。21. y. Nat. 因此,在政治學領域裡,恩庇侍從主義指的是以「恩庇-侍從」二元聯盟關. er. io. sit. 係(patron-client dyadic alliance)來完成對政治社會體系的動員與控制,派系政治 即為其中之具體表現。恩庇侍從主義通常存在於對等的權力與地位的行動者間,. al. n. v i n 其中「恩庇者」(patrons)具有較高的權力地位,而「侍從者」 (clients)透過對 Ch engchi U. 恩庇者的效忠與服從以換取資源。雖然侍從者通常都是較弱勢的一方,但其通常. 15. Carl H. Lande, 1977,“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elism.“ in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elism, edited by S. W. Schmidt, L. Guasti, C. H. Lande and J. S. Scott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5. 16 Christopher S. Clapham, 1982. “Clientelism and State.” in Private Patronage and Public Power, edited by C. S. Clapha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2. 17 Hans J. Lauth, 2000,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cy,”Democratization 7(4):27. 18 Daniel J. Epstein, 2009, “Clientelism Versus Ideology: Problems of Party Development in Brazil.”Party Politics 15(3): 348. 19 Klarita Gërxhani and Arthur Schram, 2009, “Clientelism and polarized voting: empirical evidence.” Public Choice 141:315. 20 尋租又稱為「競租」,指社會行動者(通常為企業家)為了獲取獨占或維持獨占利益,所採取的 非生產性行為,通常透過關說等方式,使政府制定出損人利己的政策、法律。 21 Philip Keefer, 2007,“Clientelism, credibility, and the policy choices of young democraci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1(4):820. 5.

(13) 擁有恩庇者所缺乏的資源,如此兩者之間的交換關係才有可能建立,意即雙方各 持有對方所需,兩者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22亦即恩主與派下的一種禮物(gift)和 23. 服務(service)關係—恩主提供禮物,派下則報以服務。 而在我國,過去國民黨的 選舉動員機制正循恩庇侍從主義,即「統治菁英、地方派系、地方選民」三者間, 兩兩互為「雇主」(patron)與「侍從者」(client)的一種「上下利益交換」的關 係。24 綜上所述,恩庇侍從主義強調的是「垂直」的資源依賴關係。從恩庇侍從主 義來看地方派系,確實可以瞭解發展中國家與地方派系之間的從屬關係,對於我. 治 政 大 「恩庇侍從主義」 與運作模式,尤其是民主化之後的鄉鎮型地方派系。換言之, 立. 國整體地方派系的認識有相當的助益,然而,其並無法解釋所有地方派系的形成. 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地方派系得以維持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我國解嚴之後的. ‧ 國. 學. 一連串民主化過程,傳統國民黨恩庇侍從的關係已逐漸消失,就礁溪鄉而言,目. y. Nat. 解釋「解嚴前」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與運作。. ‧. 前已沒有以往派系完全依附國民黨的情形發生。因此,恩庇侍從主義最適合用來. er. io. sit. 除此之外,在我國,恩庇侍從主義有衍生出所謂的「雙派系主義」 (bi-factionalism)。過去在國民黨長期威權的統治之下,大部份地方派系領袖均. al. n. v i n 依附於國民黨庇蔭之下,為確保統治的正當性,當時國民黨結合地方派系以維持 Ch engchi U 其選舉優勢。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結合的侍從關係,一方面以政治民主化為代價來 鞏固國民黨的政權基礎,另一方面,以互賴互惠、共榮共生關係犧牲公共資源, 來保障地方派系壟斷性的經濟特權。儘管扶植培養地方派系的形成,這種互賴互 惠的關係有助於政權的穩定,但是,另一方面,國民黨卻又必須防止派系勢力的 過度膨脹。其中,「雙派系主義」即是一種「以派系制衡派系」的策略。雙派系 主義的維持,主要仰賴兩項工具:在政治上,透過候選人的提名以防止地方派系. 22 23 24.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頁 7-8。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 《選舉研究》11(1):47。 簡錫堦,2008,〈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 《臺灣民主季刊》5(3):188。 6.

(14) 過度坐大,亦即在候選人提名方面,國民黨必須衡量地方派系生態,輪流提名派 系候選人;在經濟上,藉由壟斷性經濟特權來操縱地方派系,亦即國民黨給予各 個地方派系特定的壟斷性經濟特權,以確保其政治順從。. 25. 然而,並非所有地方. 派系都是由國民黨所扶植,也並非所有地方派系都是循著雙派系主義的模式而運 作。. 二、關係網絡理論(relation-network theory) 除了恩庇侍從的角度之外,從「人際關係網絡」的觀點出發,也是一個描述. 治 政 大 的建構與運作,社會形成了以此為連帶基礎的運作機制,在政治上以此形成所謂 立 台灣地方派系的重要研究途徑。Jacobs(1975)在Mazu26的田野研究發現,透過關係. 的派系。「關係」指的是一種個人的、特殊的、非意識型態的人際網絡。構成關. ‧ 國. 學. 係的基礎會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在中國文化中,關係的基礎是來自於某種共. ‧. 同經驗或認同對象,認同對象可能來自於先天的,如血緣、地緣等關係;共同經. y. Nat. 驗來自於後天的,如社團成員。所以「關係」是透過兩人以上之間的社會互動所. er. io. sit. 建立,經由特定歸屬性與認同,個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發展出的多元聯帶關係。27 Jacobs在觀察台灣地方選舉時,發現大多數的買票及投票,是要靠「關係」的,. al. n. v i n 而選民會把選票賣給(投給)和他關係最為密切的候選人。 Ch engchi U. 28. Jacobs同時也認為「人情」是形成派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關係加上人情,. 形成並維持政治聯盟的長期存在,使其得到社會資源的可能性也愈高,人情使彼 此的關係更加親密。人情可以累積信任(trust)與信用(credit),使關係具延續 性。透過此種人情關係累積、投資、回收彼此的共同利益,關係成為一種「資本」,. 25. 吳重禮,2002, 〈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 。 《政治科學論叢》17:88-89。 26 日據時代稱為媽祖鎮,現為嘉義縣新港鄉。 27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33。 28 Bruce J. Jacobs, 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China Quarterly 78:237-273. 7.

(15)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有派系成員結合的條件。29此外,所謂「人情」 ,如同 感情與關係一樣,是一種動態的概念,透過行為者間的互動以增進關係的親密度, 所以人情往來有一種時序上的持續與延長作用,進而產生了人際關係網絡中穩定 與持續合作的基礎。30 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1993)曾指出,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結構是不同的,中國 社會的結構非一捆捆分隔清楚的柴,而是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所產生的一圈圈漣 漪波紋。在此種社會結構中,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如石頭一般,當石 頭被投入水中之後,泛起陣陣漣漪,就像是以每個個體為中心所發展出的人際關. 治 政 大 , 則關係越淡薄。這其中就點出了中國社會是以「自我主義」而非「個人主義」 立. 係一般,而這漣漪一波一波的往外推展,越接近中心的關係越緊密,而越外層的,. 正因為是由私人所建構的關係網絡,所以就沒有固定的界線,而是有相當的伸縮. ‧ 國. 學. 性的。31而台灣深受中國文化所影響,因此某種程度亦具有上述現象。. ‧. 香港人類學者喬健認為,在台灣社會裡「關係」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乃人眾. y. Nat. 所皆知。依他的研究歸納,關係的種類包括1.親屬:血親、同宗、同姓;2.同鄉. er. io. sit. (鄉親);3.同學:同窗、同班、同級;4.同事:同僚、同仁;5.同道:同好;6. 同派:同一政治派系;7.老上司:老長官;8.老部下:舊屬、老部屬;9.世交:. al. n. v i n 有兩代以上交往者;10.業師:老師;11.門生:學生;12.其他熟人、朋友、知己 Ch engchi U. 等。32上述這些關係,都可歸納為所謂的「六同關係」(即同宗、同鄉、同學、同 事、同好、同個性)與「四緣關係」(即血緣、姻緣、親緣、地緣)。從上述來看, 關係網絡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資本」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強調人際 關係、信任的重要性。 人際關係就長期而觀,可以是基於高度講究誠信道德原則、涵蓋廣泛層面, 也可以是相當投機、涵蓋面較狹隘、見機行事的短期經營;可以是相當互惠、公 29.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頁 56-57。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頁 108。 31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頁 24-36。 32 喬建,1982, 〈關係芻議〉 。收於楊國樞與文崇一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345-360。 8 30.

(16) 平,但也可能是具有相當侍從性(clientele)或剝削性;人際關係網絡可以是相 當封閉的,強調在結構中的上下層級關係,但也可以是相當開放的、鬆散的,沒 有任何界線的限制,社會網絡不僅是情感交流、彼此支持的,也是獲取資訊、知 識,利益分享的重要管道。33基此,地方派系便藉由此關係取向形塑出一種社會 網絡,在選舉以及政治過程之中,拓展其社經、組織力量,並得到這些網絡關係 的支持,進而建構派系強大的社會、政治與財金勢力。在這樣的關係網絡之下, 派系可以經由四種不同的面向,包括有個人領導與從屬(或對等)關係,政治利 益關係,歷史、文化與地理關係,以及經濟利益關係,發揮其力量,建構起地方. 治 政 大 綜上所述,關係網絡理論強調的是「垂直或水平」的人際互動關係。此可彌 立. 派系的勢力與版圖。34. 補恩庇侍從主義之不足,然而,造成派系分裂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利益」問題. ‧ 國. 學. 所產生,在此種情況下,派系成員可能不顧「人情」,因此關係網絡理論無法解. ‧. 釋為何派系會分裂。此外,由於鄉鎮往往比都市化的城市更注重傳統的人情關係,. y. Nat. 因此相較於恩庇侍從主義,關係網絡理論可能較適合用以解釋傳統鄉鎮型地方派. n. al. er. io. sit. 系的形成與運作模式。. 貳、研究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將採取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Survey): 蒐集靜態資料,並藉由這些資料來瞭解礁溪鄉地方派系的一些相關資訊,如 派系的形成與發展、地方派系對地方選舉的影響力等。本文採用的文獻資料包 括: 33. 羅紹平,2007,《台東縣地方派系競合對地方建設影響之研究》。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 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2。. 34. 趙永茂,1989,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 。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3):. 60。 9.

(17) (一)地方派系研究相關之學術性期刊、專書、碩博士論文。 (二)報章雜誌之相關報導。 (三)官方出版品,如宜蘭縣統計要覽、礁溪鄉鄉志。 (四)中央選舉委員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之選票統計。. 二、深度訪談法(Depth Interview): 在礁溪鄉地方派系相關學術文獻(如派系人物的釐清、派系的運作情形等)極 度缺乏的情形下,要深入瞭解其地方派系的相關資訊,必定要依靠深度訪談法,. 治 政 系人物的屬性,並深入瞭解地方派系的運作模式。大 立. 以彌補文獻分析法之不足。藉由訪問熟悉地方派系資訊的相關人士,才能釐清派. 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鄉長、礁溪鄉選出的縣議員、鄉民代表、村長及其他社. ‧ 國. 學. 團幹部等,總計成功訪問 23 人,訪談名單如【表 1-1】。由於地方派系的狀態會. ‧. 隨時間而變動,因此欲掌握最新的動態,乃以訪談目前有擔任公職的派系成員或. y. Nat. 派系領袖為主,至於過去的派系狀況,則參考過去有關礁溪鄉地方派系的相關文. n. al. er. io. 而來的。. sit. 獻或新聞。此外,有關地方派系成員之認定是依照訪談交叉比對及新聞媒體報導. Ch. engchi. i n U. v. 【表 1-1】 訪談對象一覽表 代號. 受訪者背景. 派系屬性.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A1. 宜蘭縣議員. 林派. 2009.9.23. 議員服務處. A2. 礁溪鄉長. 林派. 2010.7.8. 鄉長辦公室. A3. 曾任礁溪鄉長. 林派. 2010.7.12. 受訪者家中. A4. 宜蘭縣議員. 吳派. 2010.8.2. 議員服務處. B1.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1.27. 鄉代服務處. B2. 鄉民代表. 吳派. 2010.3.10. 鄉代服務處. 10.

(18) B3.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6.29. 受訪者工作處. B4. 鄉民代表. 吳派. 2010.6.30. 鄉代會辦公室. B5.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7.1. 鄉代會研討室. B6.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7.2. 鄉代服務處. B7.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9.2. 鄉代會辦公室. B8. 鄉民代表. 林派. 2010.9.2. 鄉代會辦公室. C1. 村長. 吳派. 2010.7.6. 村辦. C2. 村長. 吳派. 2010.7.7. 村辦. C3. 村長. 吳派. C4. 村長. C5. 2010.7.7 政 治 大 吳派 2010.7.8. 村辦. 村長. 林派. 2010.7.8. 村辦. 村長. 吳派. 2010.7.12. 村長. 林派. 2010.9.3. C8. 村長. 林派. 2011.2.5. C9. 村長. 林派. 2011.2.5. D1. 社團組織幹部. 吳派. 2010.7.8. D2. 社團組織幹部. D3. 社團組織幹部. n. e n g c2011.3.5 hi U. y. sit. io. Ch. er. ‧ 國. Nat. al. ‧. C7. 村辦. 學. C6. 立. v ni. 2011.3.5. 村辦 村辦 村辦 村辦. 受訪者工作處 受訪者工作處 受訪者工作處. 註:A 縣議員、鄉長;B 鄉民代表、農會幹部;C 村長;D 社團幹部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綜合所有訪談對象的訪談題目,臚列如下: 1.您平常如何服務選民?礁溪鄉地方選舉動員的管道有哪些? 2.就您認為,在宜蘭縣各地方派系(例如許派、陳派)紛紛瓦解的時候,礁溪派系(林 派、吳派)能夠持續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11.

(19) 3.礁溪林派與吳派目前的領袖是誰?派系中有沒有幹部?派系有沒有分層級? 4.礁溪林派(或吳派)平常有無開會?兩派之間的互動情形如何?派系內部成員之 間的互動情形如何?派系內部有無分裂的情形? 5.林派和吳派,在選舉動員上,所採取的策略有哪些異同? 6.地方派系與礁溪鄉農會如何進行互動? 7.地方派系與鄉公所如何進行互動? 8.礁溪鄉農會選舉的過程如何運作?派系如何介入鄉農會選舉?目前在鄉農會 林派與吳派的實力分別為河?. 治 政 大 10.地方派系與社團組織如何進行互動? 立. 9.地方派系與政黨如何進行互動?派系有受到政黨的補助嗎?. 11.社區發展協會對於地方選舉有哪些影響力?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村長的互. ‧ 國. 學. 動關係如何?. ‧. 12.掌控農會或鄉公所對於地方選舉有哪些幫助?. y. Nat. 13.有哪些企業組織或社團是派系成員在經營的?. er. io. sit. 14.協天廟對於地方選舉有多大的影響力? 15.地方派系如何推派出候選人?派系與政黨如何協調?. al. n. v i n 16.關於鄉公所與鄉農會的掌控,兩派系如何進行妥協(合作)? Ch engchi U 17.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有無掌控礁溪鄉地方派系?. 18.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力量會不會擴及到縣層級之上? 19.礁溪林派與吳派的實力分別為何?票倉分別在哪些地區? 20.政黨輪替對於地方派系有何影響? 21.目前礁溪鄉地方選舉的賄選(走路工)情形如何?您認為政府積極查賄,是否能 有效降低地方選舉賄選的情形? 22.地方派系的存在有哪些優缺點? 23.礁溪林派與吳派未來會持續維持還是會逐漸消失?. 12.

(20) 24.勾選派系屬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論文「礁溪鄉地方派系之研究」,主要是研究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以及地 方派系與地方選舉的關係,僅限於宜蘭縣礁溪鄉。而研究對象為礁溪鄉的「林派」 與「吳派」,透過派系人物的深度訪談,以深入瞭解地方派系的相關資訊。綜言 之,本研究範圍如下:. 政 治 大 二、礁溪鄉地方派系的起源、發展、運作與網絡結構。 立 一、礁溪鄉的沿革與地理、人文環境狀況。. ‧ 國. 學. 三、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動員管道及其互動關係。. 四、礁溪鄉鄉長選舉(1982~2009)、縣議員選舉(1998~2009)、鄉民代表選舉. ‧. (1982~2010)與地方派系關係之分析。. al. er. io. sit. y. Nat. 貳、研究限制. v. n.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礁溪鄉的地方派系進行個案研究,為了深入了解當地的地. Ch. engchi. i n U. 方派系,且更真實的呈現礁溪鄉地方派系的面貌,而採取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研 究,然而深度訪談有其缺失所在。此外,礁溪鄉地方派系相關文獻的不足,亦是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本研究之限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過去尚未有人針對礁溪鄉地方派系進行系統性的整理並研究,唯有陳偉杰 (2005)在研究宜蘭縣地方派系的論文中,以十餘頁的篇幅探討礁溪鄉地方派系。 此外,報章雜誌對於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報導也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在資料蒐 集上有某種程度的侷限性。. 13.

(21) 二、鑒於礁溪鄉地方派系文獻的缺乏,本研究的相關資料主要仰賴深度訪談,然 而深度訪談會有一些缺失,如不同的派系成員對於地方派系的相關訊息,會因為 主觀意識的因素而有所偏頗,或者基於某些敏感因素對於訊息會有所隱匿。不過 透過訪談紀錄交叉比對,以及相關文獻的佐證之後,相信能夠更趨近於真實面 貌。. 三、本研究為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個案研究,由於是個案研究,其研究結果並不適 用於縣市層級或其他地區的地方派系,以致於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可能不足。充其. 政 治 大. 量僅能反映某些鄉鎮層級地方派系的運作模式。.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2) 第四節. 章節安排研究架構. 壹、章節安排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二十三節,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途 徑、方法、架構、範圍、限制及貢獻等。第二章為本研究之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包括地方派系的定義及其內涵、地方派系的相關理論、地方派系的權力結構等, 並且探討礁溪鄉地方派系之相關文獻。第三章開始進入本研究之核心,在此章首 先介紹宜蘭縣各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沒落,再開始探討礁溪鄉地方派系,包 括礁溪鄉人文地理等背景介紹、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網絡結構等。第四章試. 政 治 大 系與政黨、鄉公所的互動;地方派系與鄉農會的互動;地方派系與社團組織的互 立. 圖從政治、經濟、社會三個層面來探討礁溪鄉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包括地方派. ‧ 國. 學. 動等。第五章則從地方選舉(包括鄉長、縣議員、鄉民代表、村長選舉等)來分析 礁溪鄉地方派系對於地方選舉的影響力及重要性為何,並比較派系的勢力消長情. ‧. 形。第六章為結論,針對第三章至第五章的研究發現作一總結與整理,此外,提. sit. n. al. er. io 貳、研究架構. y. Nat. 出建議與未來研究的方向。.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除了試圖瞭解礁溪鄉地方派系維持運作的關鍵因素為何,也探討地方 派系與政黨的關係、地方派系的動員基礎及地方派系彼此間的競爭、合作關係, 以及地方派系平時如何服務選民以換取選民對於地方派系的支持。接著從地方選 舉的結果來觀察並分析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的關係,意即地方派系如何進行選舉 動員,進而影響地方選舉,再藉由地方選舉的勝選來鞏固地方派系的勢力與利益。 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研究架構如【圖 1】:. 15.

(23) 【圖 1】 研究架構圖. 社會 團體. 地方 派系. 動員. 推派. 政經 團體. 動員. 支持. 支持. 支持 候選人. 立. 地方 政 選舉治 大 資料來源:筆者自繪.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鞏 固 勢 力 與 利 益. Ch. engchi. 16. i n U. v.

(24)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派系」一詞在台灣的政治發展史上是相當普遍的概念,且政治發展受其影 響深遠。在政黨尚未正式出現並建立制度化的組織以前,政黨(party)與派系 (faction)之間的關係是很難劃分的,然而,隨著選舉權的擴張,政黨制度化及 正當性的取得,政黨和派系之間的界限才逐漸劃分、釐清。人們將政黨視為一種 匯集公意、表達民意的組織,而視派系為一種自私、無遠見且具有破壞性的散漫 組織,政黨逐漸成為政治運作的核心。即便如此,派系並未就此消失,在一些政 黨組織尚未運作的亞、非、拉丁美洲等國家的中,傳統型態的家族式或地域式的. 政 治 大 政黨內部的次級團體,彼此競爭政治上的權力與利益。 而目前在我國,派系不 立. 派系仍是主導政治運作的核心,而在歐美等先進西方民主國家中,派系則轉化為 1. ‧ 國. 學. 論在政黨內部,或者是地方上,皆仍然存在,並且部分的地方派系仍具有某種程 度的影響力足以左右地方選舉。. ‧. 1930 年代,人類學者 Ralph Linton 最先在寫作時使用”faction”一詞,此後. sit. y. Nat. 開始有一批社會人類學者投入派系政治的研究,且聚焦於傳統社區政治組織之派. al. er. io. 系研究。在政治學研究領域方面,1931 年 Harold Lasswell 開始研究派系,並對派. v. n. 系作初步的定義與探討,不過政治學界都並未深入研究,直到 1950 年代 V.O. Key. Ch. engchi. i n U. 才針對派系做比較嚴整的討論,他的派系概念主要集中在美國各州一黨體系中, 與初選有關之候選人的私人「小團體」(coterie)。1960 年代 Ralph Nicholas 首先嘗 試將人類學者與政治學者對派系的看法做結合,並使用派系去解釋非正式、私人 侍從團體,同時拓展此概念到現代組織,他也認為派系研究為一學術工作,藉此 擺脫以往對於派系的偏見。2而在我國,1970 年代晚期,台大趙永茂教授開台灣 地方派系研究之濫觴以後,引起學術界之關注,便開始有愈來愈多學者投入地方 派系的相關研究。. 1 2.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 。台北:五南。頁 331。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 。台北:允晨。頁 30。 17.

(25) 第一節 地方派系之意義及其內涵 欲釐清何謂地方派系,就必須先從派系之定義著手,而關於派系的定義,國 內學者與國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由於派系是個複雜的現象,再基於文 化脈絡的不同,學界對於派系一詞也難有一致性的定義,而漸漸呈現出多元的面 貌,因此充其量僅能找出其共通點,以釐清派系的內涵。茲將列舉出國內外派系 研究相關學者的定義,並探討其特徵、類型,最後再作一綜合性的定義。. 壹、國外的界定. 政 治 大 的團體,其起源於權力鬥爭,代表成員利益,並附屬於公共領域中以圖謀私利, 立. Lasswell(1931)認為派系是指在較大的單位中,為了增進自身各種利益所組成. ‧ 國. 學. 並無特定的運作模式可言。進一步而言,他認為派系意指在一個大團體中的部份 人士,各為了加強特定人士權力或政策地位而努力奮鬥,他們彼此間對於一些共. ‧. 同同意的原則性問題,在施行細則上有不同的看法;而在組織上,他們可能是永. sit. y. Nat. 久性的組織,亦可能是短暫性的集結,一旦他們組織凝聚力很強的時候,往往會. al. er. io. 基於自利考量而共組政黨。3由此可知,Lasswell認為派系是源於權力的鬥爭。. v. n. Raymond Firth(1957)在研究印度及海外印度社會的派系時指出,派系乃是在. Ch. engchi. i n U. 特定情境下所產生的衝突單位,其徵募的基礎在結構上是多樣化的,依靠主顧關 係、信仰或政治經濟關係等等來加以維繫,並且透過領導者與追隨者的權威結構 來進行動員;基於利益條件的交換而建立彼此的關係。而相較於正式組織,派系 是較為鬆散的。4Lucian Pye(1981)在研究中國政治時,界定了派系的定義,認為派 系是由一群彼此之間有私人關係的不特定成員所組成,以對抗共同敵人,成員彼 此之間互信且交換忠誠,其結構相當鬆散,界線也十分模糊,是隱性而非顯性的。. 3. Harold D. Lasswell, 1931,“Factions.”in 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6, edited by Edwin R. A. Seligman ed. New York: The Macmillian Company. Pp.49-51. 4 Raymond Firth, 1957,“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 Indian Societi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292. 18.

(26) 5. 因此,上述二位學者皆認為派系是鬆散的,且透過條件的交換來建立成員彼此. 之間的關係。 Samuel P. Huntington(1968)也曾對派系進行界定,他認為派系政治(factionalism) 可說是政黨發展過程中的最初階段,尤其是在民主及政治制度化較低落的情形下, 涉及政治活動的往往只是許多鬆散的派系聯盟,而這些派系聯盟由於鬆散且無固 定組織所以難以持久。這些派系聯盟缺乏社會的支持,也沒有持續性的組織,其 本質上只是具有政治野心的個人或家族之投射,因此派系通常只是曇花一現。6 可知Huntington從民主化的角度去觀察派系,認為民主程度低落愈低的時候,派. 政 治 大 Nicholas(1965)曾在一個派系個案比較分析的研究中,為派系下一個社會學的 立. 系政治愈盛行,並且指出派系非但鬆散,而且缺乏持續性。. 定義,指出派系乃一種政治組織的特殊形態,它包含了下列五種基本特徵:7. ‧ 國. 學. 1. 派系是一種衝突的團體:衝突是派系產生和持續存在的理由,因此在政治領. ‧. 域上,至少存在著兩個以上的派系;. y. Nat. 2. 派系是一種政治團體:派系匯集、組織了特定社會與制度的政治衝突;. er. io. sit. 3. 派系不是法人組織的團體(corporate group):派系是為了共同利益而短暫結合的 群體,不具有持續性,因此派系與其他具有持續性的組織團體有著本質上的差. n. al. 異;. Ch. engchi. i n U. v. 4. 派系成員是由領導者所甄拔:成員乃是透過他們對領導者的依附而與派系結 合,且兩者之間的連結(bonds)是散漫而特定的; 5. 派系成員的甄補原則是多樣化的:派系成員來自各種不同的管道,領導者透 過不同的方式聯繫其成員,利用各種可能的聯帶關係,使其支持派系。 Norman K. Nicholson(1972)認為派系體系(factional system)是一種政治次級系 統(political subsystem),其是無組織或不定型的(amorphous),在文化系絡中運作著, 5. Lucian W. Pye 著,胡祖慶譯,1988, 《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頁 10。 Samuel P. Huntington,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412-413. 7 Ralph Nicholas, 1965,“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 in A.S.A. Monograph 2: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edited by Michael Banton ed. London: Tavistock. Pp. 279. 19 6.

(27) 同時強調擴散性和無限制的個人權利;派系是由菁英所領導,而這些菁英具有自 我中心和工具價值導向的特質。8此外,Nicholson 提出了派系的三種基本型態:9 1. 傳統鄉村小規模、同質社區的派系(factionalism in the small, homogeneous commun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2. 全國性政治組織或政黨中多元自主的派系(poly-communal factionalism in national-wide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or political parties); 3. 高度中央集權結構的階層派系(hierarchical factionalism in highly centralized power structures)。. 政 治 大 體,其特徵包括具有意識形態的取向、制度化的領導結構、正式的溝通管道以及 立. Richard Rose(1964)在觀察英國政治時,指出派系是一個有組織的政治競爭團. 資源的取得與消耗等。他將英國非政黨的政治團體二分為「派系」(factions)以及. ‧ 國. 學. 「態度傾向」(tendencies)兩種型態,他主張「派系」如同上述說的,是具有組織. ‧. 性的;而「態度傾向」是一些態度與意見相近(共同意向)的人所形成的集合體。 10. y. Nat. 因此相對於「態度傾向」而言, 「派系」是具有高度組織化的團體。 然而就事實. er. io. sit. 面而言,並非所有派系都是具有組織性的,許多派系是沒有明確的組織架構的。 因此,Dennis C. Beller 與 Frank P. Belloni 根據 Rose 的觀點再加以修正,將派系從. n. al. Ch. 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關係,分成三種型態:. 11. engchi. i n U. v. 1. 派閥型派系或態度傾向(factional cliques or tendencies): 此類派系是由一群在政策、意識型態或是物質上有共同興趣者所組成的。通 常只是鬆散的組合,而沒有正式的組織架構,也沒有明確的派系名稱和固定的集 會場所與時間;常是因為某一特殊事件的發生而結合,當事件結束後隨之瓦解, 8. Norman K. Nicholson, 1972, “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5(3): 292. 9. 鄭明德,2003, 《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5。 10 Richard Rose, 1964,“Parties, Factions, and Tendency in Britain.”Political Studies 12(1):37-38. 11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 27-28。 Frank P. Belloni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Pp.419-430. 20.

(28) 因此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久。 2. 個人或侍從團體派系(personal or client-group faction): 此類派系主要是建立在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個人關係上,而非有一套可供 共同遵循的典章制度與規範。派系會透過派系會議來處理有關派系利益的事情, 但並非一定有固定的開會時間與地點,而開會時發言權與決策權,則視其在派系 內部的地位而定,而派系內的地位通常決定於其與領導者之間的關係遠近。 3. 制度化或組織化派系(institutionalized or organizational factions ): 此類派系有公開化的組織架構、運作模式、組織名稱等;派系成員的加入有. 政 治 大 為了增強派系力量,而非為了領導者個人,組織內部也出現分工化與階層化,是 立. 一定且公開的程序,而非個人關係而加入,成員間的關係較為平等。成員甄補是. 學. ‧ 國. 一種已達完全發展的派系型態,因此又可稱為正式化(formalized)或已發展 (developed)的派系。. 12. y. Nat. 究,給予派系五項定義:. ‧. Jacobs(1980)則以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等方式,針對台灣本土經驗現象進行研. er. io. sit. 1. 台灣地方派系是衝突團體,無法單獨存在,因有敵對派系而能保持活力; 2. 台灣地方派系是政治團體,有選舉必有競爭,不論從公職到民間社會之職務;. al. n. v i n 3. 台灣地方派系不是政黨或社團,沒有組織章程,沒有相同信仰,沒有共同財 Ch engchi U. 產,沒有約定的權力繼承制度,沒有彼此的固定集會場所,亦不會公開吸收新人; 4. 台灣地方派系是由領導人親自吸收新人,但內部運作採取是集體領導; 5. 台灣地方派系是以「關係」模式為動員之網路,例如:家族、宗親、親友、 同學、同鄉、師生、經濟、同事、公共服務……等人際網絡。 最後,Françoise Boucek(2009)以為研究派系政治,必須採取多元觀點,並且 聚焦於團體之間的動態性,而派系政治應被視為次團體(subgroup)劃分的一種普 遍過程。此外,應要打破傳統只關注派系內部或派系間相互對抗的觀念,而將焦 12. Bruce J. Jacobs, 1980,“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mberr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 National iversity. Pp. 40-72. 21.

(29) 點置於派系內部或派系間的「合作和競爭」 。因此,他提出派系政治具三種面向: 「合作的」(cooperative)、「競爭的」(competitive)、「變質的」(degenerative)。13. 貳、國內的界定 高永光歷年來研究地方派系,對其所下的定義如下:14 第一,地方派系是台灣地方政治人物,基於其社會人際關係,所形成之關係 網路。此人際關係來自於血緣、地緣、姻緣和語緣等。透過此關係網路,派系中 的政治人物與追隨者間,形成互動,並構成政治上的結盟,藉以影響地方政治,. 政 治 大 第二,地方派系是一種非正式團體,台灣的地方派系大多缺乏組織化。但透 立. 追求利益。. 過上述人際關係網路,經常進行動員,選舉更是派系必須加以動員人際關係的場. ‧ 國. 學. 域。派系內部所講求的,不單純是「服務」與「禮物」的交換,其更講究人情、. ‧. 道義、認同與忠誠。. y. Nat. 趙永茂(1978)指出,地方派系乃一群在地方上具有知名度或影響力的人,以. er. io. sit. 地緣、血緣、宗族,或其他社會關係為基礎而組成,主要在爭取地方政經利益。 其以選舉議會等為主要活動場域,擴展其政治或社會關係勢力,在地方政治上具. al. n. v i n 有決定選票、推介人才、影響選舉與決策的功能。此外,地方派系並無固定之正 Ch engchi U 式組織或制度,其活動並未公開,故其領導方式乃依靠派系領袖個人政治、經濟 社會關係之發揮。15. 陳陽德(1987)認為地方派系乃是一群不具任何有形組織的地方上有力的人士, 因意氣相投或利害一致而結合在一起,且企圖掌握地方政治,形成一股不小的勢 力,足以左右群眾及選票,並影響地方事業機關及政府運作的團體。16而黃德福 (1994)亦有相似看法,認為地方派系指那些以爭取地方政治權力,影響地方公共 13. Françoise Boucek, 2009,“Rethinking Factionalism: Typologies, Intra-Party Dynamics and Three Faces of Factionalism.”Party Politics 15(4):479. 14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 。《選舉研究》11(1):34。 15 趙永茂,1978,《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 。高雄:德馨室出版社。頁 73-74。 16 陳陽德,1987,《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 。台北:洞察。頁 137。 22.

(30) 政策制定過程,或甚至控制地方政治運作為主要目標之政治團體;地方派系的領 導人及其追隨者間關係的維持,主要仰賴個人的聯繫而非制度的設計。17 陳明通(1995)以為,派系指的是以二元聯盟(dyadic alliance)為基本構成單 元,為達成公部門或準公部門資源取得及分配的集體目標,所建立的一套多重人 際網絡,並按其活動的場域,將它分為中央與地方層次。中央層次的派系主要是 以國家機關作為活動場域;地方派系則是相對於中央派系而言,以地方基層政權 作為主要的活動空間。他更進一步地將派系和地方派系的界定闡述如下:18 1.派系的基本構成單元是二元聯盟19;. 政 治 大. 2.派系是這些二元聯盟所構成的一套人際網絡20的總稱,是一種「準團體」 21. (quasi-group) ;. 立. 學. 4.派系的行動與目標具有集體性; 5.派系的目標在取得及分配公部門或準公部門的資源;. ‧. ‧ 國. 3.派系是一種非正式團體;. io. er. 7.地方派系的主要活動在選舉。. sit. y. Nat. 6.地方派系是派系的一種,其主要活動領域在地方,有別於中央;. 此外,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派系的定義,其乃環繞著某個人或問題所組. al. n. v i n 織的一個群體或小派別。 而維基百科的台灣地方派系定義為,台灣地方上的家 Ch engchi U 22. 族、族群、地域或企業等,血緣或利益的共同意識成為外人難以生存(當選)的 政治勢力;即使在實施政黨政治後,在縣市地方上仍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一般而 言,地方派系在都會區影響力較弱。23. 17. 黃德福,1994,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選舉研 究》1(1):76。 18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 。台北:月旦。頁 13-20。 19 二元聯盟指存在於兩個聯盟之間,以交換恩惠(favors)及提供及時所需(needs)為目的的自 願性協議。 20 人際網絡指的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交織而成的社會場域(socialfield) ,由無數個二元聯盟 所交織出來的直接或間接的人際關係,便是一個人際網絡。 21 準團體指有一定程度的組織,卻缺乏共同標準的成員身份與權利義務。 22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 23 維基百科,台灣地方派系,http://zh.wikipedia.org/zh-tw/台灣地方派系。 23.

(31) 24. 綜上所述,筆者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見解,認為地方派系乃在地方上 ,一群 人基於人際關係或政經利益所結合而成的鬆散且非正式的政治性組織團體,其透 過地方選舉的動員,進而掌控地方政治,企圖尋求更大的利益。而本研究關於派 系成員的歸屬是依照訪談交叉比對及新聞媒體報導而加以認定。. 參、地方派系的優缺點 地方派系對於台灣政治發展的影響,有其正功能,亦有其負功能,茲結合趙 永茂(1978)、廖忠俊(1997)、林憶琳(1999)的研究結果,25將地方派系對台灣政治發 展的正、負影響,整理如下: 一、正面影響(正功能):. 立. 政 治 大. (一)監督制衡:在執政黨威權「分而治之」下的地方對立派系,即便其中一. ‧ 國. 學. 派系當選佔有優勢,但大都也會有所顧忌而不敢胡作非為,因為處劣勢的敵對派. ‧. 系正密切監督,隨時給予杯葛、牽制和抗衡,因此具監督制衡之作用。. y. Nat. (二)派系較易推出人選:台灣地方選舉次數頻繁,地方派系因為有「恩庇-. er. io. sit. 侍從」關係,故動員便利且易於甄拔人才以供政黨協調提名應付選戰。又由於地 方派系動員力量強大,故地方黨部選輔選容易,形成地方黨部與派系相互依存的. n. al. 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三)促進地方自治功能:地方派系透過選舉動員,達成候選人的政治宣傳, 增進民主政治常識,提高人民對於地方自治的注意與投入。且透過地方派系的競 爭與對立,選前戰況激烈時到處拉票,確實可刺激投票率的提升。 (四)促進地方建設進步:勝選而執政之地方派系,為承諾其競選時的政見, 勢必會盡力辦好地方基層建設以爭取選民選票,並為下一屆繼續勝選連任而鋪路。 雖然其建設多半是為同派之成員或支持者所做,以酬勞助選有功者或競選時曾大 24. 縣市或鄉鎮市(區)。 廖忠俊,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 。台北:允晨。頁 194-197;趙永茂,1978, 《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 。高雄:德馨室。頁 126-143;林憶琳,1999,《凍省效應與 台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58-59。 24. 25.

(32) 力金援資助者。但即使如此,還是促進了地方基層建設並提昇地方經濟發展。 (五)發掘及培養人才:地方派系為了延續派系的命脈,必定會發掘與培育具 群眾性,且能力較佳的領導人才,以獲取地方民眾的支持,進而能順利競選政治 職位,發揮類似政黨對政治人才甄拔的作用。 二、負面影響(負功能): (一)影響地方政府與議會間之效能:由於地方派系鬥爭激烈,故彼此杯葛紛 擾,互為牽制對抗,或以言辭罵人,揭發私人隱私、涉及人身攻擊,或因選舉恩 怨,派系公報私仇,皆會造成府會關係緊張,進而降低地方政府與議會間的政治. 政 治 大 (二)非派系之人才不易出頭:地方派系盛行之地方,欲投入地方選舉非借重 立. 協商攻能。. 派系力量不可,否則當選機會微乎其微,因為派系具有廣大的人脈網絡及政經資. ‧ 國. 學. 源,若欲贏得選舉必定要倚靠地方派系,如此非派系之人才將難以當選。. ‧. (三)易形成黑金政治或勾結營私:地方派系的惡質競爭為求勝選,不惜引進. y. Nat. 黑道幫忙綁樁、固樁,終被黑道取而代之。此外,地方派系為了維持其傳統的優. er. io. 及賄選問題更難抑制。. sit. 勢,故在選舉時會與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企業財團建立政治結盟關係,使金錢政治. al. n. v i n (四)阻礙地方發展:地方派系常會為反對而反對,如透過府會分立情勢相互 Ch engchi U. 杯葛抵制,以致影響建設經費的獲取,嚴重阻礙地方建設之發展。. (五)削弱政黨整合力量:地方派系往往會操控選舉,左右選情,除了會影響 到政黨的提名作業之外,同時也使政黨的整合產生諸多問題。 (六)影響地方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地方派系常以自身利益為行事優先考慮, 影響地方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包括地方經費的分配,及人事任用、調遷,和臨時 人員的聘用、免職等。 因此,地方派系的存在,有平衡地方政治衝突的意義,並能提高政治動員,. 25.

(33) 26. 增加政治參與, 維護政治穩固,進而促進政治現代化,地方派系無疑發揮一定 的作用;然而,地方派系的負面功能,主要在地方派系主宰甚或壟斷地方的政治 與經濟資源,進而干預中央政治、經濟權力的分配,以及在金權政治的陰影下, 地方派系會成為政治民主化的絆腳石。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26. Ch. engchi. i n U. v. 張茂桂、陳俊傑,1986,〈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 。《中國政治學會投票 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頁 27。 27 黃德福,1989, 〈政黨競爭與民主發展:台灣地區解嚴後的政黨政治〉 。收錄於葛永光等編, 《現 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 。台北:幼獅。頁 95。 26.

(34) 第二節 地方派系之權力結構 根據過去研究發現,台灣地方派系的權力結構有以下幾種類型, 「金字塔型」 、 「同心圓型」 、 「複數同心圓型」 、 「同心圓塔型」 、 「新金字塔型」等,分述如下:. 壹、金字塔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 許多關於地方派系的研究皆顯示其權力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如苗惠敏(1991)、 陳華昇(1993)、吳芳銘(1996)、張永豪(1997)、丁仁方(1999)、陳睿仁(2002)、蔡春 木(2003)等,並認為這樣的金字塔型權力結構長期穩定維持著。28. 政 治 大 設造就了以往對派系認知為一種「金字塔型」或是所謂「蛛網型」的架構 。他在 立 陳華昇(1993)認為侍從主義是建立在「個人二元聯盟」的基礎之上,這個假. ‧ 國. 學. 研究台中縣地方派系時,依據派系成員的職位高低及任職時間的長短,將地方派 系的結構分為五個層級,呈現出金字塔型,如【圖2-1】 ,並且上下層級之間都屬. ‧. 29. 於彼此地位與資源不對等的「恩庇-侍從關係」:.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2-1】 金字塔型地方派系權力結構圖. 派系領袖 第二層幹部 第三層幹部 第四層幹部. Ch. A. engchi. i n U. v. B1-------------------------------------------B2 C1--------------------C2 D1--------D2. D3--------D4. 第五層幹部 E1---E2 E3---E4 E5---E6 E7---E8. C3--------------------C4 D5--------D6. D7--------D8. E9--E10 E11--E12 E13--E14 E15---E16. 資料來源:陳華昇,1993:22。 28. 王金壽,2007,〈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 。《選舉研究》14(2):26。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 。台北:台灣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0-23。 27.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一般規劃設計案件補助上限以新臺幣 200 萬元為原則;全

This shows that, up until the mid to late Tang Dynasty, objects made of glass and crystal still were both called liuli, whereas the term poli was used to refer to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n a Chinese city”, in Thomas David DuBois and Jan Kiely (eds.), Fieldwork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search Guide, Routledg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