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 —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 —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碩士論文. 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 —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 Reform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in Insurance Contract Law - Focusing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ideration Equivalence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指導教授:葉啟洲博士. 研究生:鄭子薇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二. 年. 六. 月.

(2)

(3)

(4)

(5)

(6)

(7) 謝. 誌. 從 2009 年決定要寫這個題目到今天,已有四年的時光。這四年間,經歷了至日 本交換學生卻遇到東日本大地震、回國後不到一個月即至司法官訓練所「入監服刑」 之歲月,而各國保險法也從草案成為了一部部業已施行的法典,這段期間,這本論文 始終不離不棄的陪伴著我,在午夜夢迴的時刻,化為嚴厲的小天使提醒我的未竟之 功。使我在修業年限即將屆滿之際,不敢有絲毫懈怠,終於在 2013 年 6 月,完成了 這篇論文。 這本論文的完成必須要感謝很多人的鼓勵與支持。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 師葉啟洲老師。我是葉老師在政大的第一位學生,背負著開門大弟子的使命,絕對不 能使恩師蒙羞,這也是促使我盡全力撰寫論文的最大動力。進風管所的那一年,也正 是葉老師到政大任教的第一年。記得第一次見到葉老師,是在研究所入學前的一場研 討會,研討會的內容我已然忘記,只記得老師站起來發問的一席話,既清晰、富有條 理又切中要點,令我立刻就決定選修老師的課,並且拜入老師的門下。曾經擔任律師、 法官等司法實務工作的葉老師,不僅是學術上的良師,亦為人生經驗上的前輩。葉老 師的治學態度為「務實」與「嚴謹」二個形容詞下了最好的註解,是我心目中學者與 法律人的最佳典範。在指導論文的過程中,葉老師特別重視大綱,不論再忙碌,葉老 師總是能夠撥出數小時,仔細糾正出論文大綱及內容邏輯上的錯誤。葉老師對於方法 論的要求,不僅於碩士論文的撰寫,於未來職場上文書的撰寫、思考的條理,皆為受 用無窮的寶藏。最後,感謝葉老師鼓勵學生投稿,使我在碩士階段,便有勇氣挑戰東 吳法律學報與消費者保護專刊,並幸運地接受刊登。能夠獲得 TSSCI 期刊的肯定,對 我而言不僅為一記莫大的鼓舞,更是一場成真的美夢。感謝師母棻煐學姊。雖然我未 能完成您指派的作業,但是您對我生活上的照顧、人生上的建言,就如同我的第二位 母親,每次到您家中拜訪,總是可以聞到屬於家的溫暖與味道。 感謝林建智老師、李志峰學長在口試時及信件往來中給予的建議與指導。感謝林 i.

(8) 建智老師於金管會之公務如此繁忙,卻總是不吝給學生打氣、為學生奔走,並且針對 這篇碩士論文給予許多精闢的建議。感謝志峰學長,從四年前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碩 一生時,志峰學長便教導了我們很多與老師、長輩相處的禮節,與做事情的態度,甚 至開班授課講解英美文獻的引註方法,學長雖然有著嚴格的外表,卻有一顆關心後輩 的心,也是我在離開研究所進入職場後,最為懷念與感激的學長。 感謝施文森老師,您是一個慈祥的長者,即使已退休,仍然不忘提攜後進,帶領 我們前往大陸參訪,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感謝王正偉老師在大三那年啟蒙了我的保 險法,並且總是以和藹的笑容給予我鼓勵。 感謝芳汶老師,在口試前夕給予的溫柔打氣。謝謝您在我準備研究所推甄時,一 眼就體察了我的內在矛盾,讓我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的不安。我永遠記得在我出國前 夕,您像「東京鐵塔」的母親一般,給了我一筆盤纏,這筆盤纏一直被我留到現在。 在您認為學生是您最寶貴的資產的一天,我就願將所有的成就獻給您。 感謝臺南地方法院的杭倫庭長、和憲主任。杭倫庭長不僅時時關心我的論文進 度,在北上口試當天給的「包」、「粽」,溫暖了異鄉遊子飢腸轆轆的胃與躁動不安的 心。感謝和憲主任在百忙之中仍然時常語重心長的指導我們,讓我們對未來不再徬徨。 感謝風管所博士班的俞沛學長與耿郎學長,在我回到臺南實習、撰寫論文期間, 俞沛學長就像是我的家庭醫師,照顧與關心著我們全家人的健康;耿郎學長雖然去賣 雞排了,但是一同在系電與系圖奮鬥的日子,我永遠不會忘記。感謝毓文學長,我們 認識即將邁入第八年,若沒有你鼓勵我就讀風管所,我不會遇到葉老師和擁有這段美 好的旅程。感謝宇修學長大方出借月旦點數,使我即使遠在臺南,也能夠取得第一手 資料,使論文的內容更加豐富。 碩一修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的時光非常艱苦,感謝研究所時期相伴的第五組成員 佳琍、珮娟、庭禎、當颺,這段日子因為有你們的同甘共苦、互相扶持而顯得彌足珍 貴;感謝志岳、靖海、志勇犧牲自己的時間,一篇一篇地教會我們那些恐怖的經濟論 ii.

(9) 文。和你們一同在商院五樓研究室打拼到天亮的日子雖然瘋狂,卻是一輩子的回憶。 振格不僅是在系圖一同撰寫研究計畫的好伙伴,更是論文口試上的好前輩,非常感謝 你在電話中給我的建議,猶如一顆定心丸,因為你,我的口試才得以順利進行。 感謝我自高中以來的摯友兼室友吟吏,謝謝妳的包容與收留之恩;感謝俐吟願意 接受我的「遙控」,替遠在臺南的我處理口試的瑣碎事宜,並且總是在我完成了重大 挑戰後,與我分享成就與憊懶。 感謝司訓所臺南學習組的同學們。感謝怡臻,妳明明不用寫論文,但是幾乎每天 都陪著我在辦公室加班到半夜,最後甚至無償替我校稿,點點滴滴,銘記於心。承翰, 雖然你未能完成六萬字的承諾,但是你是唯一響應我的論文自救會的成員,也謝謝你 願意替我校稿。雅萍,很珍惜與妳一同在辦公室奮鬥的時光,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 療癒。育駿,謝謝你告訴我論文謝辭的重要,並提供你精彩的謝辭給我參考。 感謝我的多年摯友奸子,在我剛回國、居無定所的時期收留我,讓我順利完成這 本論文中日本法之部分,而數次北上與老師討論論文、最後的口試,也正是因為有妳 才得有落腳之地,謝謝妳從高中時期以來的反覆包容。 感謝在司訓所裡的有容,感謝妳提供論文給我參考、替我借書。 感謝政大國際合作事務處與真如苑,給我一個到慶應大學去圓夢的機會。沒有您 們給我這個機會,不會有這篇論文中這麼豐富的日文資料。 最後我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爸爸、媽媽,謝謝您們永遠給予我最大的精神與物 質的支持,包括包容我出國交換而離家一年。去年爸爸因病住院開刀,病癒之後,卻 仍不忘關心我的論文進度。我這一生若有任何一絲微薄的成就,都要獻給您們。 我始終深信,法律是一門務實的學科。這本論文若能為保險法的修正及保險消費 者地位之提升盡一點棉薄之力,那將會是我最大的榮幸。 子薇 謹誌 二零一三年六月 寫於臺南地方法院學習司法官室 iii.

(10)

(11) 摘要 保險法上要保人告知義務之主要理論基礎,學說上咸承認誠信原則/最大善意原 則及對價平衡原則,近年來隨著消費者保護主義之抬頭,保護消費者之規範亦影響著 告知義務規範之設計。於我國,隨著消費者保護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受到重視,以往 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調所設計的告知義務規範,即受到極大之挑戰。諸如:違反告知 義務之法律效果未區分主觀要件及告知事項之性質為相異處理、保險代理人及業務員 之不當招攬行為造成之保險糾紛數量居高不下、保險人單方擬定之保險契約難以為要 保人所充分理解、因果關係限制所產生適用上及舉證責任上之不合理情形、全有或全 無之法律效果忽略保險契約之對價平衡、保險人應知悉告知事項或無法諉為不知時如 何處理、保險費返還之規定是否妥當等問題,皆受到質疑。 自國外立法例觀之,近年來隨著消費者保護之興起,德、日、英等國皆針對該國 之告知義務規範做了大幅度之修正。德國、英國二國揚棄了傳統之「全有或全無原 則」 ,採取「調整契約關係之原則」 ,日本法雖未跟進,惟將保險人之解除權,限於要 保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告知義務之情形,且增訂了告知妨害等解除權之阻卻事 由。由外國立法例可知,誠信原則、對價平衡原則、消費者保護此三理論基礎,並非 互相排斥,亦非完全兼容,在各個原則的彼此讓步、妥協之下,形成了各國獨特風貌 的告知義務規範。對價平衡原則作為維持保險制度之重要基本原則,對於告知義務之 規範設計,亦具有技術性之影響。 保險法第 64 條規定,應予修正。基於誠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應將保險人得解 除契約之情形,限於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告知義務者,而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據 實告知者,則應回歸對價平衡原則,以調整契約關係取代解除契約之法律效果;應引 進「眼耳原則」,賦予保險代理人及業務員告知受領權;保險人解除權及調整契約權 之除斥期間應延長為 5 年,並限於保險事故於 5 年內發生者,方有適用;因果關係之 限制與保險法第 25 條,則因與保險契約之對價平衡原則不符,故應予刪除。.

(12)

(13)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一項 第二項.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問題之提出 ........................................................................................... 2 研究方法與範圍 ................................................................................... 3 研究方法 ....................................................................................... 3 研究範圍 ....................................................................................... 4. 第二章 對價平衡原則暨消費者保護對告知義務之影響 ....................................... 5 第一節. 概說 ....................................................................................................... 5. 第二節 對價平衡原則 ....................................................................................... 6 第一項 對價平衡原則之內涵 ................................................................... 6 第一款 保險法中「對價」之概念 ................................................... 6 第二款 對價平衡原則之緣起 ........................................................... 7 第二項 對價平衡原則於告知義務之落實 ............................................... 9 第一款 告知事項之重要性 ............................................................... 9 第二款 調整契約關係之原則 ......................................................... 11 第三項 其他與對價平衡原則有關之原則 ............................................. 21 第一款 收支相等原則 ..................................................................... 21 第二款 保險費公平原則 ................................................................. 22 第三節 消費者保護 ......................................................................................... 23 第一項 消費者保護之理論 ..................................................................... 23 第二項 保險法上消費者保護之內涵 ..................................................... 23 第三項 消費者保護於告知義務之落實 ................................................. 25 第一款 書面詢問主義 ..................................................................... 25 第二款 保險人之調查義務 ............................................................. 25 第三款 保險中介人之規範 ............................................................. 26 第四款 保險人之法律效果說明義務 ............................................. 26 第五款 因果關係限制 ..................................................................... 27 第六款. 除斥期間之設置 ................................................................. 27. 第三章 自對價平衡及消費者保護檢視我國告知義務規定 ................................. 29 第一節 要保人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 ............................................................. 29 第一項 主觀構成要件—故意或過失 ..................................................... 29 第二項 客觀構成要件 ............................................................................. 30 第一款 告知範圍(應告知事項) ................................................. 30 I.

(14) 第二款 履行方式—書面詢問原則 ................................................. 32 第三款 告知對象 ............................................................................. 34 第二節 違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 ................................................................. 35 第一項 全有或全無原則之採用 ............................................................. 35 第二項 保險人解除契約之限制 ............................................................. 36 第一款 因果關係限制 ..................................................................... 36 第二款 保險人未盡調查義務 ......................................................... 39 第三款 保險人行使解除權之除斥期間 ......................................... 40 第三項 保險費之處理 ............................................................................. 42 第三節 保險中介人之問題 ............................................................................. 42 第四節 告知義務規定之性質—相對強行規定 ............................................. 43 第五節 欠缺保險人法律效果說明義務之規定 ............................................. 44 第六節 小結 ..................................................................................................... 45 〔圖一〕 我國現行法關於告知義務法律效果之圖示 ......................................... 45 第四章 對價平衡及消費者保護於新近保險法例上之落實 ................................. 46 第一節 日本 ..................................................................................................... 46 第一項 日本保險法告知義務概說—立法過程及立法特色 ................. 46 第二項 要保人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 ..................................................... 47 第一款 客觀構成要件 ..................................................................... 47 第二款 第三項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爭 第四款 第四項 第五項 第六項. 主觀構成要件—故意或重大過失 ..................................... 54 要保人違反告知義務之效果 ..................................................... 59 解除契約 ............................................................................. 59 保險人解除契約之限制 ..................................................... 64 比例調整原則(プロ‧ラタ主義)之導入於立法階段之論 74 解除權之除斥期間 ............................................................. 79 保險人之說明義務 ..................................................................... 81 相對強制規定之新設 ................................................................. 82 小結 ............................................................................................. 83. 〔圖二〕 日本新法關於告知義務法律效果之圖示 ..................................... 85 第二節 德國 ..................................................................................................... 86 第一項 概說 ............................................................................................. 86 第一款 修正之需求 ......................................................................... 86 第二款 修正之經緯 ......................................................................... 87 第二項 要保人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 ..................................................... 90 第一款 客觀構成要件 ..................................................................... 90 II.

(15) 第二款 第三項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款 第四項 第五項 第六項. 主觀構成要件 ..................................................................... 92 違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 ......................................................... 92 概說 ..................................................................................... 92 契約解除權 ......................................................................... 93 契約終止權 ......................................................................... 96 契約調整原則優先性 ......................................................... 96 保險人主張權利之排除事由 ............................................. 99 解除權之除斥期間 ..................................................................... 99 相對強制規定 ........................................................................... 101 保險人之法律效果說明義務 ................................................... 101. 第七項 小結 ........................................................................................... 102 〔圖三〕 德國新法關於告知義務法律效果之圖示 ................................... 104 第三節 英國 ................................................................................................... 105 第一項 概說 ........................................................................................... 105 第二項 英國消費者保險法 ................................................................... 107 第一款 立法經過暨沿革 ............................................................... 107 第二款 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 ....................................................... 111 第三款 違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 ............................................... 114 第三項 中介人之地位 ........................................................................... 122 第四項 保險人得拒絕給付之期間 ....................................................... 124 第五項 〔圖四〕. 小結 ........................................................................................... 125 英國新法關於告知義務法律效果之圖示 ................................... 126. 第五章 台灣與外國落實對價平衡原則與消費者保護之分析比較 ................... 127 第一節 概說 ................................................................................................... 127 第二節 對價平衡原則 ................................................................................... 128 第一項 落實對價平衡原則之不足 ....................................................... 128 第二項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引進之疑慮 ............................................... 129 (一) 降低據實告知之動機 ....................................................... 129 (二) 故意、重大過失與輕過失之認定 ................................... 131 (三) (四) (五). 比例之計算暨回溯可能性 ............................................... 133 舉證責任及舉證方法 ....................................................... 134 調整契約關係之訴訟種類 ............................................... 135. (六) 行使調整權之除斥期間 ................................................... 136 (七) 小結 ................................................................................... 136 第三項 因果關係限制 ........................................................................... 136 第三節 消費者保護 ....................................................................................... 137 III.

(16) 第一項 落實消費者保護之不足 ........................................................... 137 第一款 欠缺保險人法律效果說明義務之規定 ........................... 137 第二款 未明訂保險人調查義務之規定 ....................................... 138 第三款 再論解除契約後退還保險費之爭議 ............................... 138 第二項 避免消費者保護之濫用—解除權之除斥期間 ....................... 139 第一款 故意拖延請求保險金給付之問題 ................................... 139 第二款 故意詐欺之要保人不應受到保護 ................................... 140 第四節 建議 ................................................................................................... 140 第一項 解釋論上之建議 ....................................................................... 140 第一款 將違反之主觀要件限於重大過失 ................................... 140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二項 第一款 第二款 第三款 第四款 第五款 第六款. 允許於契約條款中約定調整契約關係之原則 ............... 141 限縮因果關係限制之適用 ............................................... 142 目的性限縮保險法第 64 條第 3 項 ................................. 143 立法論上之建議 ....................................................................... 144 引進調整契約關係原則 ................................................... 144 刪除因果關係限制之規定 ............................................... 145 增訂保險中介人有告知受領權之規定 ........................... 146 增訂保險人調查義務之明文規定 ................................... 146 刪除或限縮保險法第 25 條不退還保險費之規定 ......... 147 除斥期間之調整與限制 ................................................... 148. 第七款 增訂保險人之法律效果說明義務 ................................... 149 第三項 告知義務之建議修正條文 ....................................................... 149 〔圖五〕 本文建議之告知義務法律效果之圖示 ....................................... 157 第六章 結論 ........................................................................................................... 158 參考文獻 ................................................................................................................... 161. IV.

(17) 第一章. 緒論. 保險法上要保人1的告知義務之主要理論基礎,學說上咸承認誠信原則(最大善 意原則)及對價平衡原則,近年來隨著消費者保護主義之抬頭,保護消費者之規範亦 影響著告知義務規範之設計。誠信原則、對價平衡原則、消費者保護此三理論基礎, 並非互相排斥,亦非完全兼容,在各個原則的彼此讓步、妥協之下,形成了各國獨特 風貌的告知義務規範。過去國內文獻針對告知義務之探討多以誠信原則出發,較少見 以對價平衡原則為主軸論述者2。然而,對價平衡原則作為維持保險制度之重要基本 原則,對於告知義務之規範設計具有技術性之影響。近年來隨著消費者保護之興起, 德、日、英等國皆針對該國之告知義務規範做了大幅度之修正,藉由觀察該等修正可 知,以往以誠信原則作為主要制度目的之告知義務規範,正在往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 者保護之方向發展,因此,告知義務之規範亦較以往複雜。告知義務雖為保險法中論 之有年的主題,然而隨著各國法制之現代化,告知義務法制之發展亦邁向一新的里程 碑。因此,本文欲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此二原則出發,比較德、日、英等各 國法制對此等原則落實之程度,並以此作為檢視我國告知義務制度之基石。.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我國現行保險法雖經二度修正,惟於告知義務之部分,除新增欠缺因果關係時保 險人不得解除契約之規定外,仍然維持著 1963 年施行之原貌。近年來,隨著消費者 保護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受到重視,以往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調所設計的告知義務規 範,受到極大之挑戰。諸如保險代理人、業務員之不當招攬行為造成之保險糾紛數量. 1. 關於要保人,依保險法第 64 條文義,告知義務人為要保人,當無疑義,至於被保險人若未據實告知, 是否發生告知義務違反之效果,學說通說及實務均肯認之,亦非本文所欲討論之重點,爰此,本文以 下便以「要保人」代稱「告知義務人」 。參照:葉啟洲,保險法實例研習,2 版,頁 123-124 及註 26, 2011 年 7 月;汪信君、廖世昌著,保險法理論與實務,2 版,頁 35,2010 年 9 月。 2 首次以對價平衡原則論述告知義務者,參閱: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 定—以對價平衡之概念為論點—,保險專刊,第 22 期,頁 82-104,1990 年 12 月。 1.

(18) 居高不下3、保險人單方擬定之保險契約難以為要保人所充分理解並進而影響據實告 知、因果關係說所產生適用上及舉證責任上之不合理情形、全有或全無之法律效果忽 略保險契約之對價平衡、保險人應知悉告知事項或無法諉為不知時如何處理等問題, 皆受到質疑,並成為臺灣立法院與保險主管機關所關注之熱門議題4。然而,修正法 律並非一蹴可幾,本文作者觀察德國、日本、英國等保險法學發展相對成熟之國家, 就保險法之修正皆係經過數年之研議及博採各界之意見,經獲得共識之後方通過施行 5. 。反觀我國,立法委員雖曾於 2010 年提出保險法第 64 條之修正草案,惟並未引起各. 界廣泛之討論,亦未見立法者公開各界意見,此種修法現況,實令人擔憂。 為促成各界對國際立法趨勢之關注,並得同時參酌各國立法例及立法過程之意 見,本文爰自對價平衡與消費者保護此二近來影響各國告知義務法制修正最重要之原 則出發,對日本、英國、德國等國之告知義務新制加以介紹,並以消費者保護原則及 對價平衡原則等保險原則檢視該等規定,以重新喚起各界對此一問題之重視,並且供 我國為比較法之參考。. 第二節 問題之提出 本文雖以消費者保護與對價平衡原則對我國告知義務之規定盡量為通盤之檢 討,惟主要之目的仍在於解決我國實務目前面臨之問題,並且提出可能之立法選項以 探討其可行性。爰此,本文所欲討論之核心問題為:「如何使現行法更符合對價平衡. 3. 根據「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01 年度第 4 季暨 101 年全年度申訴案件暨申請評議案件統計 資料,101 年全年度主要爭議類型,人壽保險業理賠類爭議案件中以「事故發生原因認定」 、「理賠金 額認定」及「承保範圍」 ,人壽保險業非理賠類爭議案件中以「業務招攬爭議」 、「停效復效爭議」及 「未遵循服務規範」 ,為主要爭議類型。其中, 「業務招攬爭議」於 101 年度申訴件數及申請評議件數 共 2520 件中,占 893 件(35.44%) ,為壓倒性之最大宗,可見我國保險中介人之招攬行為,確有應予 改進之處。統計資料參見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foi.org.tw/Area/Statistics/StatisticsArea101_4a5.aspx,最後瀏覽日:2013/5/11。 4 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條文修正草案提案說明(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 464 號,委員提案第 9656 號) ,提案日期:99 年 4 月 23 日。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 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A1336600929203D58127,最後瀏覽日:2013/2/7。 5 舉例言之,英國消費者保險法便係經過提出草案、蒐集各界意見、作成專題報告(Issue Paper) 、針 對各界意見作成結論報告(Consultation Paper) 、修正草案內容、作成數次結論報告、提出修正後之草 案,自 2006 年 1 月開始,至 2012 年 3 月 8 日法案通過,2013 年正式施行,歷經 7 年餘之時間。 2.

(19) 原則,同時兼顧消費者保護之目的,但不致遭到濫用?」,具體言之: (一) 告知義務違反之主觀要件,是否應予調整? (二) 於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部份,是否應採取「或多或少原則」,揚棄「全有或 全無原則」?應如何設計法律效果,方得兼顧「誠信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 (三) 因果關係限制之規定,是否應予保留?若答案為肯定,於現行法下,應如何 限縮其適用,方符對價平衡原則? (四) 實務見解認為告知義務解除權排除民法詐欺規定之關係之見解是否應受到 修正? (五) 如何處理保險金請求權人於 2 年除斥期間經過後方通知保險事故發生,導致 保險人無法行使解除權之不合理現象? (六) 如何處理保險中介人招攬行為所導致之糾紛? (七) 我國關於違反告知義務不退還保費之規定,應否加以調整?.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一項 研究方法 由於本文所欲解決之問題,已有為數眾多之國內文獻加以討論,然而多非解釋論 所得處理之問題,因此,本文擬將重點放在國外近年立法例之比較,檢討日本、德國、 英國等國保險法關於告知義務之最新規定: 一、 日本法部分:此部份由於國內文獻較少,因此本文擬全面參考該國立法最新條 文、立法資料、期刊論文、學說論著為綜合分析比較。 二、 英國法部分:此部份由於英國法律委員會(Law Commission)於修法過程之官 方資料為數龐大,且亦就各個重要問題逐一提出論點書及結論書,因此本文擬 以該國法律委員會所提出之立法資料為中心,輔以國內文獻加以介紹。 三、 德國法部份:此部份由於受限於本文作者之語言能力,且亦有國內學者為文詳 細論述,爰參照日文文獻及國內文獻加以介紹。 3.

(20) 本文比較法之範圍,限於日本、德國、英國等三國,係因上開三國皆於近年對於 該國保險契約法(成文法)作出劃時代之修正。且告知義務之相關規範,不約而同地 成為該等國家修正保險法之重點。而上開國家之告知義務規範設計,雖有極大的不 同,但立法者所宣示之主要目的皆係為增進消費者之保護。因此,本文亦將著重於該 等國家於立法歷程對於某些制度之取捨、採用過程,以作為我國立法論上之參考。 另外,本文亦會透過分析近年司法實務上遇到問題或值得檢討之實務判決,一方 面凸顯問題意識,一方面以外國立法例或解釋論為基礎,試著就判決之案例提出較佳 之解決方式。 第二項 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範圍及於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除斥期間,基本上就告知義 務為一通盤性之檢討。惟就告知義務之構成要件,若我國已經採用,或已形成共識之 處,例如有關告知範圍部分,由「主動申告原則」轉變為「詢問告知原則」或「書面 詢問原則」雖為上開 3 國之立法重點,但因我國現行法已採取「書面詢問原則」,故 此部分僅為簡單論述。而就國內尚未形成一致見解之因果關係限制之採用、主觀要件 之限縮等,以及國內文獻較少介紹之「違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及其限制」,則會花 較多之篇幅加以論述。. 4.

(21) 第二章. 對價平衡原則暨消費者保護對告知義務之影響 第一節 概說. 關於告知義務之法理基礎,學說上認為同時存在誠信原則6、對價平衡原則以及 消費者保護原則。惟觀諸我國保險法第 64 條、第 25 條,除書面詢問原則以及因果關 係限制係源自於消費者保護之原則外,幾乎仍屬於誠信原則之產物。而對價平衡雖於 條文中以重要性之客觀要件顯現,惟並未反映於法律效果中。因此,可知傳統告知義 務之設計上,仍以誠信原則為主要指導原則。 誠信原則對於保險契約之影響不僅在於追求契約當事人間地位平等,更在於禁止 參與保險者藉保險制度行賭博之實。此係基於保險契約之射倖契約性而來7。在英國, 於海上保險法第 17 條規定,海上保險契約為基於最大誠信原則之契約,當事人之一 方違反最大誠信原則,他方當事人可主張解除保險契約,且僅以解除為其唯一之法律 效果8。由是可知,誠信原則對於告知義務的影響,在於因要保人之可歸責事由而未 盡告知義務時,由於已破壞了保險契約賴以存續的誠信,因此保險人得主張解除契 約,徹底拆除契約關係。另一方面,當保險人違反誠信原則時,要保人亦有主張損害 賠償之可能9。 而此一原則反映於制度設計上,又可能產生「惡意不受保護原則」,如因詐欺違 反告知義務之要保人,無論於德國、日本、英國,皆不受到如因果關係限制、保費退. 6. 關於誠信原則與最大善意原則之內涵與關係,有認為「誠信原則乃承襲自德日法系於民法學說之發 展,而最大善意原則乃導源於英格蘭法所強調之重要原則。兩者之法理與內涵雖不盡相同,惟於告知 義務之領域中,影響皆屬要求義務人應遵守據實說明義務,而故意或有明顯之過失而破壞保險契約中 最重要之誠信時,違反義務之一方即不應受到保護。」者,參照:汪信君,保險法告知義務之義務性 質與不真正義務,台大法學論叢,36 卷 1 期,頁 1-27,2006 年。 7 關於射倖契約性,參照: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5 版,頁 43,2009 年。亦有認為,由於保險契 約具有資訊不對稱的特性,因此高度仰賴要保人基於誠信原則為充分告知,惟隨著醫療資訊的系統 化、保險人調查義務之加強,對於要保人告知之倚賴,於現今社會上,似已不若以往重要。 8 羅俊瑋,初論英國消費者保險法草案,載:林勳發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保險法學之前瞻,頁 190,2011 年 8 月。 9 羅俊瑋,同前註,頁 194。 5.

(22) 還、短期時效等制度保障。 傳統告知義務法制過度追求誠信原則,忽略了保險契約的對價平衡原則以及消費 者保護,而導致許多對消費者不公平之結果,也導致近年來德、日、英等國家之告知 義務改革。. 第二節 對價平衡原則 保險,乃運用大數法則,聚集大量同質之危險並加以分散之系統。為實現該系統 所必須之技術即為保險技術。保險技術,乃由「收支相等原則」及「給付與對待給付 均等原則」 (或稱「個別的」收支相等原則)為核心,以建構保險系統10。而由個別的 收支相等原則所衍生之保險法理論基礎「對價平衡原則」,則影響了保險法中諸多制 度之設計,如危險變更之處理方法、違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年齡不實之處理等。 欲瞭解對價平衡原則之真正內涵,需自保險技術切入,方得窺其全貌。爰此,本文以 下將分別加以介紹。 第一項 對價平衡原則之內涵 第一款. 保險法中「對價」之概念. 保險契約之性質,學說上均肯認為屬於雙務契約,契約當事人之要保人及保險人 之間互負對待給付義務。依保險法第 2 條規定,保險人有於承擔危險事故發生時,依 其承保責任負擔賠償之義務。另依保險法第 3 條規定,要保人為負有交付保險費義務 之人。危險承擔及交付保費各為保險人與要保人之主給付義務,二者之間必須具有「對 價」關係,此為保險契約之原則之一11。 對價平衡原則既稱「對價」,即指保險契約雙方當事人—要保人及保險人之對待 給付義務。要保人之對待給付為保險費,固無疑問12,惟保險人之給付義務為何,學. 10. 山下友信,保険法,3 版,頁 58,2005 年 3 月。 江朝國,對價平衡原則介入契約自由之界線-善意複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台灣法學 雜誌,165 期,頁 214,2010 年 12 月。 12 江朝國,同註 7,頁 38;葉啟洲,同註 1,頁 106。 6 11.

(23) 說上有附條件之金錢給付說,以及危險承擔說等學說13。前者主張保險人之給付乃是 一附條件之法律行為,而該條件即為「保險事故發生」。後者則主張,保險人之義務 並非始於保險事故發生之時,而是於整個保險期間內保險人均負有承擔危險之義務 14. 。保險人所承擔之對待給付義務,乃承擔於保險期間內所發生一定機率危險之義務,. 而該危險承擔之高低乃由保險金及保險事故發生之機率加以表示,然而保險服務本身 屬於無形財,而非具體之保險金,僅於危險實現時,方轉換為實質之保險金。因此, 即使於保險期間內並未發生任何事故,保險人亦已履行其對待給付義務。而依對價平 衡原則,此一無形財之價值,應等於要保人所支付之純保費。本文認為,應以危險承 擔說為當。雖有認為,支持此一論點之實證法之主張,乃我國保險法第 25 條規定保 險人因要保人違反告知義務而解除契約時,保險人無須返還已收受之保險費15。惟, 因違反告知義務而解除之契約,保險人無須承擔解除契約前之危險(無因果關係者之 危險除外),是以,將該保險費認為係危險承擔之對價,似不無商榷之餘地。支持危 險承擔說之其他論點有,於定期險等於保險期間中未必會發生保險事故之險種,若保 險期間內皆未發生事故者,保險人縱無金錢給付,亦無須退還保費。蓋保險人已於保 險期間內承擔危險,使要保人於精神上及經濟上免於憂患。 此外,應注意者係,保險法中之「對價」不同於民法上之「對價」 ,民法上之「對 價」係以債權債務雙方之主觀價值作為標準,不問客觀上兩者之給付是否價值相同, 而保險法上之「對價」則係指要保人所支付之保險費應客觀上等於保險人所承擔危險 所需之代價16。 第二款. 對價平衡原則之緣起. 近代之保險制度與其他類似制度區分之不可或缺的標準,即為每個加入保險之個 體皆有為合理之給付。此處所稱之「合理」,即所稱保險交易中之等價關係。加入保 13 14 15 16. 參照:江朝國,同註 7,頁 38-39;葉啟洲,同前註,頁 180-181。 江朝國,同前註,頁 39。 江朝國,同前註,頁 39。 江朝國,同註 11,頁 214。 7.

(24) 險制度之人負擔著與其所獲得之保險保障相對等之保險費支付義務。要保人所繳交之 保險費,係由純保費、附加保費所組成,而此處所稱之保險費,係指要保人所負擔之 保險費中,與保險金及危險率相對應之「純保費」部分。 「危險」乃抽象之存在,而「純保費」即為「危險」於數量上之表現。純保費之 高低取決於保險保障之高低及事故發生之機率。根據德國學者 Wilhelm Lexis 所提出 之「給付與對待給付均等原則17」 ,保險費與保險保障及事故發生機率間之關係可以此 一算式表現:P=wZ(P 為純保費,w 為事故發生之機率,Z 為保險金額),此算式亦 表示純保費等於保險金於數學上之期待值。準此以言,保險服務之價格乃由準確之預 測值所構成,而非任意定之。保險金於數學上之期待值所表彰之保險保障與保險費之 間具有對等的關係。縱使於保險期間並未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亦承擔了保險期間中 一定保險事故所發生之可能性,此即係保險人之對待給付義務。此一雙方之對待給付 係建立於嚴格之計算基準上之特點,乃現代保險與其他類似制度最大之不同18。 Wilhelm Lexis 氏並主張,保險加入者所支付的保險費乃危險之正當對價,無論加 入者之間,或是保險人對加入者之間之關係中,都不存在救濟的或是慈善之關係在內 19. 。此乃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最顯著之不同。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雖皆可能符合「收. 支相等原則」,惟社會保險為貫徹所得重分配等社會福利之理念,並無嚴守「給付對 待給付均等原則」之必要。反之,商業保險並不具有所得重分配之意義20,為維持保 險公司之財務之健全以及個別被保險人間之公平,避免低風險者對於高風險者之補貼 現象,即所稱之「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而造成低風險者不願加入保險團體, 破壞保險制度成立之基盤21,即應嚴守「給付與對待給付均等原則」。 17. 又稱「個別的收支相等原則」 、「公平原則」 ,參照:大谷孝一,保険論,頁 86-87,2007 年 4 月。 水島一也,現代保険経済,8 版,頁 23,2006 年 3 月。 19 今村有,危険変動の概念,損害保険研究,第 32 卷 4 號,頁 42,1971 年 2 月。 20 葉啟洲,同註 1,頁 35。另有認為,社會保險應著重「風險重分配」的概念,而不應著眼於財富重 分配,否則極易將保費與稅收混淆,而誤認為不須以比例原則審查社會保險的承保範圍。參照:江朝 國,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在福利社會中的角色—以健康安全及老年經濟安全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 179 期,頁 82,2010 年 4 月。 21 山下友信,同註 10,頁 59。 8 18.

(25) 然而,給付與對待給付均等原則,就現實之觀點而言,並無法完全貫徹。雖然為 了準確評估危險所發生之機率,必須匯集多數同質性之危險,然而保險人於評估危險 時,並無法得出兩個完全同質性之個案。就理論上言之,「同質性」與「大量性」兩 者間乃具備矛盾之關係。舉例言之,所有的 30 歲台灣男性,危險並非完全相同。因 此,於壽險中即使貫徹整體的收支相等原則,於個別保險關係下亦無法完全貫徹保險 費之個別化22。亦即,就個別保險關係而言,給付與對待給付只可能「盡量均等」 ,而 無法「完全均等」。從經濟學之角度言之,即使危險團體符合收支均等原則,保險團 體內部之「內部補助」亦無法避免。因此,個別保險契約之對價平衡,其實有其極限 所在。正如同保險人的核保技術,亦無法將個別的危險完全評估出來。制度只能追求 盡可能之對價平衡,然而無法達到真正的對價平衡。 由保險學上之「給付與對待給付均等原則」 ,可說明保險法上之「對價平衡原則」 , 係指保險人所承擔之危險與要保人所支付之保險費,即所稱保險之「對價」之間,須 具有精算上之平衡。換言之,即保險人所收取之保險費,必須對應該被保險人之危險 程度加以計算,並應能夠反映保險人所承擔之危險。 對價平衡原則乃客觀中性之原則,並未摻雜價值判斷在內。因此,相對於具有道 德判斷之「誠信原則」 、 「最大善意原則」以及「消費者保護原則」等法理,依據對價 平衡所設計出之法制內容,係純依保險費與危險負擔之間之關係而定,而不帶有懲罰 而全面剝奪一方權利之效果。因此,為了維持保險制度之健全性以及穩定性,「對價 平衡原則」應作為制度設計之最後一道防線,因為「對價平衡原則」一旦棄守,保險 制度所賴以存續之基幹亦將不復存在。 第二項 對價平衡原則於告知義務之落實 第一款. 告知事項之重要性. 根據對價平衡原則,保險人必須於充分為危險評估之後,方得根據危險之程度為. 22. 水島一也,同註 18,頁 25。 9.

(26) 保險費之核定。因此,保險人為核定保險費所詢問要保人之內容,必須限於對於保險 費或保險契約條件有所影響者,方得正當化保險法課予要保人之告知義務。然而,對 於此「重要性」之基準,即何種要素會影響保險人之危險估計,通常僅有熟知保險專 業之保險人方知悉,而非保險專業之要保人,則可能無法分辨何種事項屬於重要事 項。於保險契約乃預先製作用以大量訂約之附合契約之前提下,詢問事項多係由保險 人預先擬定於告知書上,再由要保人加以回答。然而,並非所有寫於告知書上之事項, 皆為應告知事項。縱寫於告知書上,若經判定並非影響危險估計之事項,縱要保人為 據實說明,亦不構成告知義務之違反。此係根據對價平衡原則所導出當然之理。 而此一「重要事項」之判定基準,有所謂「客觀基準說」及「主觀基準說」。前 者係指客觀上會影響保險人是否締結該保險契約或以何種條件締結保險契約之事 項。後者則認為,保險契約之締結屬於個別保險人所經營之範疇,因此危險估計亦應 根據個別保險人之危險選擇基準而定23。就對價平衡原則之角度觀之,於保險人得證 明該事項確係基於合理的危險估計而來的情況之下,應以「主觀基準說」較能夠符合 個別保險類型之對價平衡。特別係在保險種類及多元化越發達的保險環境,更有採取 「主觀基準說」的必要。 針對告知事項之內容,常見保險監理官針對告知事項進行合理之監管,例如依照 客觀基準規定危險選擇之基準,並強制保險公司有遵守之義務,以確保保險人之主觀 基準不會過度逸脫客觀之基準。如我國則由公會制訂一套示範條款,原則上相同險種 之告知書,多根據該示範條款加以設計,保險人若欲增加應告知事項,則於保單送審 時,監理官便會加以審查。此一作法主要之目的係實現消費者保護之精神,然而卻於 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保險業之多元化發展以及對價平衡原則之落實。. 23. 參照:汪信君等,同註 1,頁 46;田口城,保険法現代化が生保実務に与える影響—プロ‧ラタ主義 の導入,未成年者の保険の議論を中心に,保険學雑誌,第 599 号,頁 10,2007 年 12 月;山下友信, 同註 10,頁 294。 10.

(27) 第二款. 調整契約關係之原則. 對價平衡原則於告知義務上之另一項重要落實,便是採用「調整契約關係原則」 , 作為違反之法律效果。隨著告知義務法制越來越重視對價平衡原則,違反告知義務之 法律效果,亦傾向限縮「全有或全無原則」,而以「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代之。本文 以下爰就此二大原則詳細介紹,期能對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有一通盤之認識。. 第一目. 全有或全無原則之意義. 一、概述 全有或全無原則24之意義如下:若要保人違反了某種保險契約上之義務,其義務 違反之效果,保險人若非全部免責,即應負完全的保險責任。換言之,被保險人要不 是獲得完全的保險給付,就是完全不能獲得任何保險給付。此一原則表現於告知義務 之法律效果,可能透過賦予保險人解除權,抑或直接規定契約無效,甚而直接賦予保 險人於訴訟上主張免責之權利等方式為之。. 二、法理—誠實信用原則 全有或全無原則乃源自於保險契約誠信原則與最大善意之理念。若從要保人、被 保險人行為義務之角度出發,由於某些與保險事故發生有關之事項掌握在要保人及被 保險人手中,為了達到正確的危險估計,保險人不得不仰賴要保人及被保險人之協 力。因此,於保險契約中,保險人對於其契約相對人行為義務之要求,遠高於其它的 契約類型,若相對人違反了該等行為義務,即可能面臨嚴重法律效果之制裁,以達成 所稱「一般預防」之目的25。此外,保險,基於大數法則乃多數契約所形成之危險共 同體,因此具有其他契約類型所沒有的特殊性,例如複雜之精算技術以及保險人主債 務事後繫諸於不確定事實之特性,因此該危險共同體具有不安定性及脆弱性,是以,. 24. 德文稱之為”Alles-oder-Nichts-Prinzip”, 英文稱之”All-or-Nothing-Principle”,日文則稱之「全部免責原 則」 。 25 石上敬子,保険契約者の行為義務違反をめぐる原理(Alles-oder-Nichts-prinzip)の現代的意義(そ の 1)—ドイツ保険契約法改正における議論を契機に—,損害保険研究,第 68 巻第 2 号,頁 109, 2006 年 8 月。 11.

(28) 一方面應維護該共同體的安定性,另一方面,有不誠實行為的要保人及被保險人,不 僅可能影響保險人之利益,更可能為整個危險團體帶來極大的不利益。基於以上之特 性,全有或全無原則之支持者認為,在要保人或及被保險人違反行為義務時,賦予強 烈的「制裁」效果,乃有其必要26。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消費者保護之潮流興起,告知義務之法理,由原先 之最大善意誠信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擴大兼及消費者保護之理念27,因此,從某些 要保人違反行為義務之具體事例以觀,該義務違反所造成的結果與要保人所受的制裁 屢屢產生明顯的背離。因此,2008 年的德國保險法改正,便基於此一觀點,檢討以 全有或全無原則之「制裁」作為一般預防手段本身於比例原則上之必要性28。. 三、所面臨之批判 全有與全無原則彰顯了兩個極端的結果,然而於判斷應導向何一法律效果之構成 要件上,其界線時常並不明確,而其違反義務之程度,亦時常差距甚大,一旦全有或 全無原則運用不當,即易產生違反比例原則之質疑。舉例而言,於我國,要保人從輕 過失至故意詐欺違反告知義務,皆賦予保險人全部免責之法律效果,此於要保人故意 詐欺縱無不合理之處,惟若僅為要保人一時之疏忽,或體檢醫生得察覺之事項,甚而 該事項並不會成為拒絕承保之理由,此時若仍責令要保人承擔保險人全部免責之結 果,不無比例失衡之虞。此外,輕過失和重大過失的界線並不明確,而其在保險契約 法上的效果又完全相反,從而如有被保險人因被認為有重大過失而不能取得任何保險 保護時,極易讓人產生過於嚴苛之印象29。正因為此等批評,因此許多國家便試圖以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緩和全有或全無原則之嚴厲性,賦予執法者斟酌個案情形為不同處 理之空間,執法者當得於個案中,衡量義務人違反之主觀態樣對保險事故及損害之影 26. 石上敬子,同前註,頁 110。 從現今告知事項之修法潮流從「主動申告原則」轉向「書面詢問原則」 ,便可知其隱含的消費者保 護之理念,已使「對價平衡原則」及「誠信原則」做出局部退讓。葉啟洲,同註 1,頁 94。 28 石上敬子,同註 25,頁 111。 29 葉啟洲,從「過失相抵」抗辯論故意、過失概念在保險法上之功能,財產法暨經濟法,第 18 期, 頁 71,2009 年 6 月。 12 27.

(29) 響程度,決定「重大過失」究竟係較偏向故意,抑或較偏向輕過失,而賦予合理之法 律效果。 目前,全有或全無原則所適用之範圍依其受到限縮之程度可分為: (一)無論要保人主觀違反義務之程度為何,皆完全採用全有或全無原則之立法例, 例如我國保險法、英國海上保險法30、美國各州保險法31等。 (二)僅於要保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告知義務,方採取全有全無原則,且未兼採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立法例,例如日本保險法32、大陸保險法33等。 (三)僅於要保人因故意違反告知義務,方採取全有全無原則,而於重大過失或輕過 失之場合,兼採調整契約關係原則者,如法國保險法34、澳洲保險契約法35、英國 30. 詳後述第 4 章第 3 節。 目前在美國法上並沒有公開、可供查詢之案件,採取「或多或少原則」 。See JEFFERY W. STEMPEL, STEMPEL ON INSURANCE CONTRACTS 9-34 (3rd ed. 2006 & Supp. 2010). 轉引自:李志峰,論被保險人於 危險事故後之通知義務-兼析兩岸保險法及契約條款之相關規定,東吳法律學報,24 卷 1 期,頁 161, 註 202,2012 年 7 月。其他關於美國紐約州法之論述,See LAW COMMISSION AND SCOTTISH LAW COMMISSION , INSURANCE CONTRACT LAW: The Business Insured's Duty of Disclosure and the Law of Warranties (LCCP204), (2012), paras 3.9-3.14, available at http://lawcommission.justice.gov.uk/docs/cp204_ICL_business-disclosure.pdf (last visited:2013/5/20); 田口 城,生命保険契約の告知義務に係るいわゆるプロラタ主義の導入について,載:生命保険論集,158 期,2007 年 3 月,頁 35-36。 32 詳後述第 4 章第 1 節。 33 大陸保險法第 16 條規定: 「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 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第 1 項)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 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第 2 項) 。前款規定的合 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 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第 3 項)。 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 險金的責任,並不退還保險費(第 4 項) 。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 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對於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 當退還保險費(第 5 項) 。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 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第 6 項)。保險事故是指保 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範圍內的事故(第 7 項) 。」大陸於 2009 年之保險法修正,關於違反告知義務 之主觀要件,僅限於出於故意或重大過失者,保險人方得解除契約,且要保人出於故意者,保險人無 須返還保費,若係出於重大過失,則仍須退還保費。惟,若係出於重大過失,大陸保險法規定必須對 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 ,保險人方得拒絕對解除之前所發生之保險事故負責,亦即,於重大 過失時,僅該未告知事項與結果間具有因果關係,該解除方有溯及效力,此種以客觀要件加以限縮之 規定,與德國之規定有一定相似性。相較於我國保險法,大陸保險法針對不同的主觀態樣而為不同規 定,且排除了一般過失(輕過失)之態樣,為更加細膩的規定,且對於要保人一方有利,隱含了消費 者保護的觀念。 34 法國保險法規定:「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有於契約締結時據實告知保險人於告知書中所詢問之問題 之義務(法國保險法 L.113-2 條第 1 項第 2 款) 。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違反告知義務者,該未告知或 13 31.

(30) 不實告知之事項減少或變更保險人對危險之估計者,縱使與保險事故發生間無因果關係,保險契約無 效(法國保險法 L.113-8 條第 1 項。) 。於保險契約無效之場合,已經繳納之保險費歸屬於保險人所有, 保險人得向要保人請求履行期到來前之保險費作為損害賠償(法國保險法 L.113-8 條第 2 項) 。此一原 則,於生命保險不適用之。無法證明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係惡意未告知或為不正確之告知時,保險契約 非無效(法國保險法 L.113-9 條第 1 項)。於保險事故發生前,證明有未告知或為不實告知之情事者, 保險人得主張按比例增加保險費使保險契約繼續有效,或於以郵寄書面通知要保人後十日內終止契約。 於後者之場合,保險人應返還已支付的未滿期保險費(法國保險法 L.113-9 條第 2 項) 。於保險事故發 生後證明有未告知或為不實告知之情事者,保險人應按照實際收取的保險費與危險被完全且正確地告 知時所應收取的保險費之間之比例,為減額之保險給付。 (法國保險法 L.113-9 條第 3 項。)」此即所 謂「按保險費率比例減額原則」 ,附帶一提,於人壽保險之場合,法國保險法規定保險人應將與該契 約責任準備金相當之數額返還有權受領保險金之人(法國保險法 L.132-18 條) 。其原因為:沒收保險 費之制裁僅於危險保費方有適用,於儲蓄部分仍應退還。申言之,由於法國儲蓄性壽險之比例甚高, 與保障性之壽險相較,告知義務違反對危險團體所帶來之損失程度相對較少。由於儲蓄性壽險除了保 障之功能,尚有高度的財富累積功能,因此若欲將沒收保險費之制裁加諸全部保險費(包括儲蓄部 分) ,對於要保人之影響甚大,因此該沒收保險費之制裁不適用於人壽保險。與此同時,法國保險契 約法同時規定保險人所得主張之告知義務違反之效果(包括契約無效、比例增加保險費、比例減少保 險給付)無時效之限制;不採取因果關係不存在之例外;善意之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亦列為適用之對象。 此等特色皆與我國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大異其趣。相關說明參照:田口城,同註 31,頁 21-22;山野 嘉朗,保険契約と消費者保護の法理,頁 139,2007 年 6 月;See LAW COMMISSION AND SCOTTISH LAW COMMISSION (LC&SLC), supra note 31, paras 3.26-3.28. 35 AUSTRALIA INSURANCE CONTRACTS ACT(1984)-SECT 28(General insurance): (1)This section applies where the person who became the insured under a contract of general insurance upon the contract being entered into: (a)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duty of disclosure; or (b)made a misrepresentation to the insurer before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but does not apply where the insurer would have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for the same premium and on the same terms and conditions, even if the insured had not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duty of disclosure or had not made the misrepresentation before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2)If the failure was fraudulent or the misrepresentation was made fraudulently, the insurer may avoid the contract. (3)If the insurer is not entitled to avoid the contract or, being entitled to avoid the contract (whether under subsection (2) or otherwise) has not done so, the liability of the insurer in respect of a claim is reduced to the amount that would place the insurer in a position in which the insurer would have been if the failure had not occurred or the misrepresentation had not been made. available at http://www.austlii.edu.au/au/legis/cth/consol_act/ica1984220/s28.html (last visited 2013/5/11) AUSTRALIA INSURANCE CONTRACTS ACT (1984)-SECT 29(Life insurance): (1)This section applies where the person who became the insured under a contract of life insurance upon the contract being entered into: (a)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duty of disclosure; or (b)made a misrepresentation to the insurer before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but does not apply where: (c)the insurer would have entered into the contract even if the insured had not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duty of disclosure or had not made the misrepresentation before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or (d)the failure or misrepresentation was in respect of the date of birth of one or more of the life insureds. (2)If the failure was fraudulent or the misrepresentation was made fraudulently, the insurer may avoid the contract. (3)If the insurer would not have been prepared to enter into a contract of life insurance with the insured on any terms i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had been complied with or the misrepresentation had not been made, the insurer may, within 3 years after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avoid the contract. (4)If the insurer has not avoided the contract, whether under subsection(2) or (3) or otherwise, the insurer may, by notice in writing given to the insured before the expiration of 3 years after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14.

(31) 消費者保險法36、德國保險契約法37等。 由上述分析可知,縱於採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國家,仍以兼採全有或全無原則為 常態,僅對其為適當之限縮,而限縮之標準,通常為要保人義務違反之嚴重程度。蓋 究其目的可知,嚴酷的全有或全無主義乃基於最大誠信或善意原則而來,因此對於故 意詐欺之要保人,保險人不應再對其負任何給付責任,方不致破壞保險契約賴以存續 之基本架構。. 第二目.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意義. 一、概述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又稱「比例原則」或「或多或少原則」) ,乃相對於「全有或 全無原則」之一種折衷法律效果。立法例上,對於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內容設計不盡 相同,整體言之,係指要保人之一方違反告知義務或通知義務時,捨棄保險人得免除. into, vary the contract by substituting for the sum insured (including any bonuses) a sum that is not less than the sum ascer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ula. where: "S" is the number of dollars that is equal to the sum insured (including any bonuses). "P" is the number of dollars that is equal to the premium that has, or to the sum of the premiums that have, become payable under the contract; and "Q" is the number of dollars that is equal to the premium, or to the sum of the premiums, that the insurer would have been likely to have charged i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had been complied with or the misrepresentation had not been made. (5)In the application of subsection(4) in relation to a contract that provides for periodic payments,the sum insured means each such payment (including any bonuses). (6)A variation of a contract under subsection(4) has effect from the time when the contract was entered into. available at http://www.austlii.edu.au/au/legis/cth/consol_act/ica1984220/s28.html (last visited 2013/5/11) 由上述條文可知,澳洲保險契約法最大的特色便是區分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為不同規定。其於財產保 險明文規定若保險人因時效經過而無法依據要保人故意詐欺而免除給付責任時,仍得主張按保險人若 知悉該事項之承保條件減少保險給付,層次更加分明。而在人身保險,則規定僅於故意詐欺或若知悉 未告知事項則不會承保時,保險人方得主張全部免責或調整保險給付之法律效果。若非故意詐欺,則 只要保險人若知悉仍會承保,不論該承保條件是否相同,皆不得主張該條之法律效果。時效部分,無 論係主張契約無效或主張調整契約關係之法律效果,皆受到三年期間之限制。其他說明,See LC&SLC, supra note 31, paras 3.2-3.8; 14. 36 詳後述第 4 章第 3 節。 37 詳後述第 4 章第 2 節。 15.

(32) 全部保險給付義務(全部免責)之法律效果,而使要保人於一定條件下仍得獲得部分 保險給付之制度。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不僅適用於告知義務,亦廣泛被運用在其他種類的行為義務 (Obliegenheiten)。在德國 2008 年新修正之保險契約法(下稱德國新法)中,於通知 義務之違反(德國新法第 26 條) 、其他行為義務之違反(德國新法第 28 條) 、要保人 因重大過失致使保險事故發生(德國新法第 81 條)等,皆引入了調整契約內容或保 額之規定。於我國,年齡不實條款雖為告知義務之一種型態,惟由於年齡事項通常存 在標準費率表,因此調整保費或保額技術上較為容易,因此,其即由一般之告知義務 獨立出來,不適用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而以調整保費或減少給付金額之方式為之38。 因此,我國並非全然未引進調整契約關係原則,而係將其適用範圍限縮於危險發生之 前39,以及年齡不實之狀況。 目前除部分國家(如法國)原即採用調整契約關係原則外,許多國家紛紛開始討 論採取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可行性,甚而將之訂入法律。惟即使採取調整契約關係原 40. 則,各國之規定與贊否亦不盡相同 。. 二、法理—對價平衡原則 對價平衡原則反映於告知義務之法律效果上,乃取代傳統僅以誠信原則為基礎法 理,允許保險人全面解除契約而具制裁色彩之「全有或全無原則」,而改採可依照個 別契約之風險調整契約內容之「調整契約關係原則」。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係為緩和全有或全無原則在保險契約最大誠信善意原則下以 「制裁」作為一般預防手段之嚴厲性所採取之方法。其調整之基準,乃個別保險契約 之對價平衡性,因此亦可以說,在某些情況下,最大善意原則在對價平衡原則下做出 了退讓。值得注意者係,調整契約關係原則未必皆對義務人有利,因為在某些採全有. 38 39 40. 參照:保險法第 122 條、人壽保險單示範條款第 23 條。 參照:保險法第 23 條、第 26 條、保險法第 59 條第 4 項、保險法第 60 條第 1 項。 詳細論述參見本文第 4 章。 16.

(33) 或全無原則下保險人不得拒絕給付之情況下41,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使其本來得獲得之 全部保險給付變成了一部,因此,其並非由於消費者保護所產生之制度,僅係該制度 調整之結果通常剛好對消費者有利而已。 雖然採調整契約關係原則所調整後之結果,保險人亦可能完全不負給付責任,然 兩者乃基於不同之法理。全有或全無原則之基本法理乃誠信原則,保險人不負給付義 務係對惡意要保人之制裁,然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乃基於對價平衡原則,認為保險人依 該要保人所支付之保險費無須承擔當該危險所調整出來之結果。 調整契約關係原則之法理,除了前述之對價平衡原則外,亦有由比例原則之手段 與目的間之相當性為其立論基礎者。蓋於告知義務違反造成保險費與保險人所承擔之 危險間對價之均衡被破壞時,僅需將對價之均衡回復即可。於所有告知義務違反之場 合皆允許保險人全部免責之制度,乃失去目的與手段間均衡性之過剩制裁42。. 三、種類 (一) 比例減額法 比例減額法,乃按照未告知之場合所定之保險費與若有據實告知之場合所應科之 保險費之比例為保險給付之方法。此方法為法國、澳大利亞保險契約法(僅於生命保 險)所採,乃比例原則調整方法之典型模式。其保額之計算公式如下:. 41. 例如於要保人因輕過失而違反告知義務之情況下,於違反告知義務之主觀要件規定為故意或重大過 失之國家(如:日本、中國大陸),要保人得獲得全部之給付,然而若採調整契約之原則,則即使於 輕過失之場合,給付之內容亦有可能調整為一部給付。 42 木下孝治,保険契約のおける情報格差の是正と不正請求対策,商事法務,1808 号,頁 18,2007 年 8 月;石上敬子,保険契約者の行為義務違反をめぐる原理(Alles-oder-Nichts-Prinzip)の現 代的意義(その 2 完)—ドイツ保険契約法改正における議論を契機に—,損害保険研究,第 68 巻第 3 号,頁 219-221,2006 年 11 月。 17.

(34) 此一方法雖計算方式明確,惟由於其本質上的侷限性,亦遭受不少批評。首先, P2 之金額實際計算上非常困難。最初訂立保險契約的時候不存在保險費率表之情況 下,保險人乃針對個別契約之狀況決定保險費的數額,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實難回溯 至契約訂立當時去計算保險人所應約定的保險費。另外,除了增加保費和減低保額的 方法外,實務上會採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因應較高的危險,例如約定自負額、約定除 外條款、增加要保人之行為義務(約定擔保)等,甚而可能拒絕承保。於此等情況下, 此公式便無適用之餘地。 再者,此法建立在一個前提下:要保人會接受該調整後之保費。但實際上,若調 整後之保費過高,要保人可能不會接受該條件。最後,此種計算保險給付金額之方法 僅適用於保險事故發生後,無法因應事故發生前調整契約之需求。 一體適用比例減額法,僅將焦點集中於保費,卻忽視了保險契約中其它條件的調 整。例如,比例減額法無法處理若要保人為完全的告知則保險人即會拒絕承保之狀況 43. 。當正確的保費無法計算,比例減額法將無適用之可能。法國實務在此一限制下,. 經常依靠事實認定以及自由裁量來決定出一公平的數額。如此一來,「比例減額」實 則形同「裁量減額」。 (二) 依核保標準調整契約內容法 「比例減額法」雖遭受前述之批評,然而該批評係因其僅著眼於保險費之算式 上,忽略了其他調整契約之方法而產生實務處理上之困難,並非由於比例減額原則之. 43. See Hamwi, Iskandar S. & Ruegger, Durwood, The Good, the Bad, and Proportionality, Fall 98 51 CPCU Journal 187, at 189 (1998). 18.

(35) 法理本身具有不合理之處,因此「依核保標準調整契約法」為了柔軟化對比例減額法 之批判,便於減額原則之基礎上加以修正,其具體內容為:根據若有據實告知時保險 人所會承保之條件為保險給付。若要保人訂約之初有為據實告知,則保險人會將之列 為除外事項或拒絕承保,則其亦不負給付責任。此法目前為澳大利亞保險契約法中之 損害保險、新德國保險契約法所採用。 與比例減額法相同的,本法亦面臨到數點批判,述之如下: 首先,如何證明當初若有據實告知,則保險人會以何種條件承保?蓋每位要保人 之風險並不一致,精算基礎亦不一致,已過去之事實難加以還原。有學者針對此一批 判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過去事實之確定乃完全不可能之說法,乃建立在保險人完全 沒有核保基準之認知上。然而,保險公司應不會如此漫無計畫地經營保險業,但縱使 保險公司自己有一套核保基準,亦可能因個別保險公司而有不同的裁量基準,此種裁 量基準的差異並非契約法或保險業法上可完全加以排斥的,因此欲機械性地確定原本 應有的契約內容,確實為常為不可能的任務44。 其次,該「假想的保險契約」之內容究應由誰決定(舉證)?如何決定(舉證)? 舉例而言,在有告知義務違反之場合,保險人認為該事項已經在可能承保之範圍外而 主張免除保險給付責任;然而保險金請求者則認為該事項在承保之範圍之內而主張一 請求一部之保險給付。此涉及到保險人的核保裁量和商業機密,存有監理上和商業上 的困難。此時若責令保險給付請求權人負舉證責任,則勢必加深保險給付請求之困難 性。 (三) 法院裁量法 法院裁量法有別於前述兩種方法以一定公式削減保險給付金額(或增加保險 費),此法乃根據個案情形,由法院決定處理方法之相對柔軟的手段。具體言之,此 法認為應綜合考量個案中要保人的故意或過失之程度,以及未告知的事實對保險事故 44. 山下友信,告知義務‧通知義務に立法論的課題の検討,載:黑沼悦郎,藤田友敬編,企業法の理論: 江頭憲治郎先生還暦記念(下卷),頁 399-400,2007 年 2 月。 19.

(36) 發生之原因及對損害的影響程度,在合理的範圍內決定最後給付之額度。此法為瑞典 消費者保險法所採用45。 此法雖然得以迴避對全有或全無原則之批判,以及迴避比例減額法與依核保標準 調整契約內容法以具體之核保標準存在為前提之限制,相對地,此法所面臨最大的問 題即為欠缺結果之預測可能性。因此,有學者認為,由於存在此一問題,此一原則將 難以成為歐盟各國立法選擇上之首選46。 值得注意者係,此法雖未被德國新法告知義務所採用,然而卻為該國之危險增加 通知義務與不應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發生等契約成立後之義務之相關規定所納入。亦 即,為因應「全有或全無原則」所產生之弊害,新法中廣泛以「或多或少原則」取代 該等規定原先之「全有或全無原則」,而所稱之「或多或少原則」即此處所稱之「法 院裁量法」 。具體規定內容部分,於危險增加之通知義務,德國保險契約法第 26 條第 1 項規定:「(1)如保險事故在危險增加後發生,且要保人故意違反第 23 條第 1 項之 義務47者,保險人不負給付義務。在重大過失之義務違反時,保險人有權按照要保人 過失之程度比例減少給付;要保人對重大過失之不存在負舉證責任。」於故意促使保 險事故發生時,同法第 81 條規定:「(Ⅰ)要保人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發生者,保險人無 給付義務。(Ⅱ)要保人因重大過失致使保險事故發生者,保險人得依要保人之過失程 度,按比例減少保險給付。」48可茲參考。 告知義務與危險增加之通知義務同樣作為要保人所負擔之情報提供義務,其目的 皆係為確保保險人之危險衡量與保險費之對價平衡,具有本質上之相似性。惟告知義 務為契約締結時之義務,於採取「詢問應答義務」之國家,或是實務上慣於採用告知. 45. 山下友信,同前註,頁 401。 山下友信,同前註,頁 403。 47 德國 2008 保險契約法第 23 條第 1 項規定:「要保人在其契約意思表示後,未經保險人之同意,不 得使危險增加或任由第三人使危險增加。」轉譯自:金岡京子、新井修司共訳,ドイツ保険契約法(2008 年 1 月 1 日施行) ,頁 168,2008 年 9 月。 48 葉啟洲,德國保險契約法之百年改革:要保人告知義務新制及其檢討,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 卷 1 期,頁 248,2012 年 3 月。 20 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What is delivered is now a forward contract with a delivery price equal to the option’s strike price.. – Exercising a call forward option results in a long position in a

• Similar to futures options except that what is delivered is a forward contract with a delivery price equal to the option’s strike price.. – Exercising a call forward option results

• It works as if the call writer delivered a futures contract to the option holder and paid the holder the prevailing futures price minus the strike price.. • It works as if the

經營費用 包括消耗品、水費、燃料、電費、保養/維修、場所租金、機器及設備租金、非勞工保險費、專業及諮詢服務 包

‰At the delivery month of a futures contract is approached, the futures price _________ the spot price of the underlying asset. Î When the delivery period is reached, the futures

PS: The IPE Brent Crude futures contract is a deliverable contract based on EFP (Exchange of futures for physical ) delivery with an option to cash settle, i.e the IPE Brent

2、 健保費(含法定雇主須提撥健保費及法定雇主因人事 費衍生其負擔健保補充保險費)、勞保費(含就業保 險及職業災害保險)、勞工退休金提撥:投保單位負

and Jorgensen, P.l.,(2000), “Fair Valuation of Life Insurance Liabilities: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Guarantees, Surrender Options, and Bonus Policies”, Insurance: Mathem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