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門縣老年人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門縣老年人為例"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EMBA)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金門縣老年人為例 An Empirical Study on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mo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Example of Senior Citizens in Kinmen County 研究生:陳勻秋. 撰. 指導教授:黃英忠. 博士. 杜佩蘭. 博士. 中華民國一○○年七月.

(2) 謝. 誌. 哇﹗終於畢業了,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兩年的求學生涯中,在繁忙的學習、 家庭、護理工作交替中,老實說真得很辛苦,現在才真正體會原來寫一篇論文, 是需要花費那麼大的心力,一路走來需要感謝的人繁不及載,但讓我能順利完成 這篇論文最重要功臣,莫過於指導教授黃校長英忠及杜佩蘭老師,一路指引我, 不厭齊煩為我解惑,使本研究的成果更為精確,也謝謝兩位口試委員莊副校長寶 雕及陳主任一民,針對論文內容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與建議,使本論文更加嚴謹 適切。 研究期間最辛苦還是我的家人,老公、公公、婆婆在我繁忙多重壓力下,協助 我將我兩個寶貝女兒及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讓我專心於工作及學業,感謝你們 的付出。 另外誠蒙同事、好友協助順利完成問卷發放及回收,以及兩位學姐珊瑋與慧琳, 在我遇到瓶頸時,不時的為我解惑,再來感謝的當然是我的同窗蔡錦彬校長、黃 益銘上校,藉由每一次的討論,除了互相激勵外,也從二位先進的談話中,讓我 學習到用金錢的買不到的社會經驗,讓我非常享受每一次討論,因此也培養出深 厚的同窗情誼。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所有關心及愛護我的人,也願你們與共同分享這份喜悅 與榮耀。. 陳勻秋 謹誌於 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一○○年八月.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社會支持的觀點來探討老年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對老年人生活滿 意度的影響。 根據我國老人福利法規利 65 歲以上稱之為老年人,在現今人口結構漸趨向高 齡化的社會,依據內政部統計顯示:金門縣的老年人口數為 11,557 人,占總人口 數的 12.70%。伴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功能的退化,進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以 減緩退化速度,則需透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才能擁有健康 的身心。 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設藉及居住地在金門其意識清楚,無精神障礙,可以 回答或填寫問卷的 65 歲以上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問卷採不記名方式填寫,另巴氏 量表及 IADL 量表則以口述方式詢問,並觀察個案實際功能狀況。共發放 320 份問 卷,有效問卷 291 份,有效回收率為 96.6﹪。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相 關分析、差異分析及迴歸分析等以達成(1)瞭解金門縣老年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 之影響;(2)瞭解金門縣老年人健康狀況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3)探討金門縣老 年人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4)檢測社會支持在健康促進與生活滿意度的 調節效果。 結果顯示: 一、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具顯著正向影響; 二、健康狀況對生活滿意度具顯著正向影響; 三、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存在中介效果; 四、社會支持在健康促進與生活滿意度間存在調節效果。 高齡化的社會對個人、家庭、社會都造成很大的衝擊,本研究結果發現老年 人對自我健康的管理仍需加強,且主觀的自覺健康相較客觀的健康狀況重要,且 老年人人際互動對生活的態度,較易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目前政府對於老年. I.

(4) 人福利的提供,大多著重於經濟及醫療工具性支持系統,但老年人情感性支持系 統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是值得省思的, 關鍵字: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 II.

(5)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health status of elderly and health promotion might influence the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el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welfare regulations in Taiwan, citizens who age above 65 are termed as elderly people.. In this aging society,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f Kinmen. County is 11,557, about 12.7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Kinmen County, as repor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e increase of age and the. degradation of body function can even further influence the elders’ self-care ability. Therefore keeping a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can help slow the body degradation speed; meanwhile, cultivating good life habits can facilitate elderly to maintain sound mind and body. This study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to investigate Kinmen County elderly residents (aging above 65), who are conscious, free of mental disorder, able to answer or write questionnaires. All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nonymous.. Barthel Index and. IADL Scale were conducted by both oral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of participants’ reactions and situations.. A total number of 320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291. were usable. The response rate is 96.6%.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alysis of Variance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Kinmen County senior citizens’ heath status on the health promo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promotion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life satifac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as follows, III.

(6) 1.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health promotion. 2.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3.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elderly has mediating effect on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4. Social support has moderating effect on both of their health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aging society has great impact up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the whole socie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lderly shall still strengthen their self management of health. In addition,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bjective health status. Furthermore, the elders’ life attitude abou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s easier to influence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tends to provide the elderly with social welfare through economic and medical support systems. However, it is even worth thinking about how affective support systems might influence the elders’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motion, Social Support, life Satisfaction.. I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健康狀況 .................................................................................................. 4. 第二節. 健康促進 .................................................................................................11. 第三節. 社會支持 ................................................................................................ 16. 第四節. 生活滿意度 ............................................................................................ 23. 第五節. 老年人自覺健康、自我照顧、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相關 性之探討 ................................................................................................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假設研究 ............................................................................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9.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1. 第四節. 研究變項的操作型定義與衡量 ............................................................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 52. 第一節. 老年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 .................... 52.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各構面間之變異數分析 ............................................ 55.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迴歸分析 ............................................................................ 69. 第四節. 驗證研究假設成立與否 ......................................................................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2. V.

(8)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4 中文部分 ...............................................................................................................114 英文部分 .............................................................................................................. 124 網路部分 .............................................................................................................. 130 附錄一、研究問卷 ...................................................................................................... 131. VI.

(9) 表目錄 表 2-1 健康構念四個模式的健康界定 .......................................................................... 7 表 2-2 社會支持相關定義 ............................................................................................ 18 表 2-2 社會支持相關定義(續) ................................................................................ 19 表 3-1 樣本回收統計表 ................................................................................................ 39 表 3-2 研究樣本之個人特徵分佈表 ............................................................................ 40 表 3-3 社會支持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 46 表 3-4 生活滿意之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 .................................................................... 47 表 4-1 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自我照顧能力、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 之相關分係數 .................................................................................................... 54 表 4-2 不同人口特質在「自覺健康」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56 表 4-3 不同人口特質在「巴氏量表」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57 表 4-4 不同人口特質在「IADL」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58 表 4-5 不同人口特質在「健康責任」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59 表 4-6 不同人口特質在「體育活動」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0 表 4-7 不同人口特質在「營養」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1 表 4-8 不同人口特質在「心靈成長」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2 表 4-9 不同人口特質在「人際關係」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3 表 4-10 不同人口特質在「壓力管理」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4 表 4-11 不同人口特質在「情感性支持」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5 表 4-12 不同人口特質在「工具性支持」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6 表 4-13 不同人口特質在「生活的樂趣」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7 表 4-14 不同人口特質在「生活的意義」構面之差異性分析 .................................. 68 表 4-15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健康促進之健康責任迴歸分析 ...................................... 71. VII.

(10) 表 4-16 自覺健康、自我照顧對健康促進之體育活動迴歸分析 .............................. 73 表 4-17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健康促進之營養迴歸分析 .............................................. 75 表 4-18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健康促進之心靈成長迴歸分析 ...................................... 77 表 4-19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健康促進之人際關係迴歸分析 ...................................... 79 表 4-20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健康促進之壓力管理迴歸分析 ...................................... 81 表 4-21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意義迴歸分析 .............................. 83 表 4-22 健康狀況三構面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樂趣迴歸分析 .............................. 85 表 4-23 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意義迴歸分析 .......................................... 87 表 4-24 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樂趣迴歸分析 .......................................... 89 表 4-25 自覺健康、自我照顧及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意義之中介分析 91 表 4-26 自覺健康、自我照顧及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的樂趣之中介分析 93 表 4-27 社會支持-情感性支持對健康促進與生活的意義構面之調節作用 ............ 96 表 4-28 社會支持-情感性支持對健康促進與生活的樂趣構面之調節作用 ............ 98 表 4-29 社會支持-工具性支持對健康促進與生活的意義構面之調節作用 .......... 101 表 4-30 社會支持-工具性支持對健康促進與生活的樂趣構面之調節作用 .......... 104 表 4-31 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之驗證表 .................................................................... 105 表 4-32 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之驗證表 .................................................................... 106 表 4-33 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驗證表 ................................................................ 106 表 4-34 健康促進對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之中介效果證驗表之驗證表 ............ 107 表 4-35 社會支持作為健康促進與生活滿意度的調節變項驗證表 ........................ 107. VIII.

(11) 圖目錄 圖 2-1 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健康信念模式 .................................................................... 13 圖 2-2 健康促進模式 .................................................................................................... 15 圖 2-3 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模式 ................................................................................ 22 圖 2-4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 ........................................................................................ 25 圖 3-1 研究架構 ............................................................................................................ 38 圖 3-2 重建後研究架構 ................................................................................................ 48 圖 4-1「健康責任」與「情感性支持」對於生活的樂趣的交互作用 ...................... 99 圖 4-2「心靈成長」與「工具性支持」對於生活的意義的交互作用 .................... 102.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由於人口結構急遽老化,高齡化的社會日益顯著,使得老年人的議題廣為受 到重視,為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其政府及相關社福單位,應更加的重視老年人福 利、醫療、生活起居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協助,均期盼老年人能擁有高品質晚年生 活。.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底台灣總人口數約有23,162,123 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數將近有2,487,893人,佔總人口數10.74%(內政部,2011); 並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對未來老年人口的低推估,在2060年時,台灣65歲以 上的老年人口將高達39.4%的高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1),在2011年人 類的平均餘命為男性為76.3歲,女性為82.9歲,推估2060年男性平均餘命為83歲, 女性為89歲,由上述可得知,我國正面臨老年人嚴重老化的問題,如何維持老年 人的健康及妥善的安享晚年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依據內政部戶政統計截至 2010 年金門縣總人口數為 95,738,老年人口數為 11,557,占總人口數的 12.70%,由此可見金門縣的老年人口比率遠比台灣本島高 出 1.96%(內政部,2010);由此趨勢變化,可得知金門縣人口正快速的老化中, 要使老年人活得快樂,不只是壽命的延長,更要擁有健康的身心,要如何保有健 康,則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由此得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更顯得重要。 金門縣政府為能妥善照顧老年人政府亦提供各方面福利措施(如金錢、醫療 措施等…) ,但政府所能提供大多屬於實質社會支持的部份,本研究認為老年人更 需要情感上支持,為能更進一步瞭解老年人需求及欠缺的部份,本研究將加以探 討老年人社會支持系統對其生活滿意程度,並將需加強的部分,擬定建議措施, 供政府以作為參政之參考,以彌補政策不足之處。 伴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使得老年人面臨的問題更加的 1.

(13) 多元,所面對各種的失落及老化,如:年輕人生活壓力繁重,工作時間長,陪伴 老年人時間漸漸縮短,加上金門地區求職不易,年輕人口外移嚴重,其老年人社 會支持及網絡系統更顯得重要,亦間接影響老年人內在心理感受及對生活的態 度,隨著年紀的增長健康問題更需要注意,藉由醫療的發達,來解決疾病所帶來 的問題,使得人類的平均餘命不斷的延長,生命的延長將面臨身體的老化,其自 我照顧能力對老年人來說是十分的重要,為審慎客觀評估老年人健康狀況,本研 究將其健康狀況分為三大部分:(一)主觀:自覺健康狀況;(二)客觀:自我 照顧能力;(三)健康促進。藉此瞭解金門縣老年人主客觀對其健康促進的影響, 並得知老年人目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認知及執行情形,以供社政單位參考,針 對其不足之處,加以廣為宣導,使其老年人都能擁有獨立自我照顧能力,不但可 減少國家醫療支出,並增進老年人生活滿意度。 葉淑娟等人(2004)研究指出老年人生活適應困難主要原因為社會支持系統 薄弱,其社會支持改變主要為生活形態的變化造成的,早年大多為農村生活,家 中親人與近鄰彼此關係緊密,社會支持關係密切,隨著核心家庭的增多,城市文 明發展,居民間來往來減少,弱化彼此依賴的社會支持系統,此種疏離的人際關 係影響了傳統農業社會的老年人也疏離原本的支持系統,如上金門縣青壯年就業 機會較稀少,青壯年留於家鄉從事勞務工作景象日益減少,部分青壯年為了就業、 就學必須離鄉,使得情感上支持系統相對減少,社會支持對老年人而言是否會影 響其生活滿意程度,是值得探討的。 為能多加瞭解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國外學者提及成功的老年人生活適應指標 最常用生活滿意度來測量(Atchley & Barusch, 2004);由此可知,想要多瞭解老 年人晚年生活態度可用生活滿意度來評估是否擁有良好的生活。林沄萱(2007) 指出生活滿意度是指自我本身期望的目標與實際狀況落差的程度。藉此瞭解個人 內在感受及真實的情況間的差距程度,以評估個人適應狀況;劉淑娟(1999)研 究指出生活滿意度是測量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主觀指標,而婚姻、性別、教育 2.

(14) 程度、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社會支持都會影響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因此本 研究將上述的人格特質均納入本研究中來加以探討分析,各個不同特質的老年人 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金門是一個人情味濃厚的地方,宗族凝聚力很強且網絡密集的地區,是一個 很特別的現象,藉由探討金門社會支持相較與台灣本島的差異性之處,再者本研 究者從事長期照護護理工作在面對人口快速的老化,更應該積極運用自身專業知 識,協助老年人加強自我保健及維護健康的觀念,以提昇健康狀況,另本研究者 目前仍在金門唯一的一家安養護機構服務(金門縣大同之家)擔任護理師的工作, 就是因為唯一所以更需要瞭解老年人所在意的及所欠缺的部份,藉此借鏡來做為 本服務機構擬定服務措施之參考,使金門不但是福利島,更能使老年人能享有健 康、尊嚴、自主、輕鬆自在的晚年生活。.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有鑑上述所提及的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探討老年人健康狀況、 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期盼研究結果可供政府相關單位, 擬訂老年人福利措施之參考,並作為研究者執行老年人服務之方針。 基於以上動機,期盼能達到以下研究目的: 一、瞭解金門縣老年人健康狀況對健康促進之影響。 二、瞭解金門縣老年人健康狀況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三、探討金門縣老年人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四、驗證健康促進作為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之中介效果。 五、檢測社會支持在健康促進與生活滿意度的調節效果。 六、瞭解金門縣老年人人口特質的不同對生活滿意度之差異。. 3.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金門地區老年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滿意度三個變項, 並以社會支持作為調節變項,預瞭解金門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狀況,加以運用這些 相關因素,並作為政府及社會團體參考依據,並根據文獻找出關聯性,並建立理 論架構一一詳盡的介紹。本章節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簡介說明健康定義、概 念模式、主觀自覺健康、客觀自我照顧能力、衡量構面逐一探討之;第二節:針 對健康促進作概略性的敘述,並加入自覺健康、自我照顧能力以瞭解其影響因素; 節三節:探討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第四節:探討生活 滿意度相關概念及研究;第五節:探討人口特質與生活滿意相關性、「健康促進」 是否會因「社會支持」之調節,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並做整合。. 第一節. 健康狀況. 隨著醫療技術及知識的進步、國人平均所得的提升及充份的營養供給,使得 人們的平均餘命不斷延長,有鑑於此,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老年人口的增 加所產生的問題也大幅提昇,其中包含用藥問題、營養問題、活動問題、安全問 題等(黃璉華,1999) ,醫療的進步及疾病的控制,有效減緩退化的程度,亦增加 生命的延續,使得老年人健康與晚年生活情形不得不加以重視。 一、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4月7日的世界衛生組織憲章的序言中,曾對健康下定 義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方面完好狀態 (WHO, 1948);五十年以後,世界衛生組織將原有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層面,再多加 上靈性層面,擴大為四個健康層面,讓健康的詮釋更加完整(Suzanne, 2004),而 王冠今(2010)由張玨(2006)研究中指出隨著時代的演進,健康的定義不在只 環繞在沒有疾病的產生,其心理上的健康也漸漸受到注意;並將其心理健康的定 義分為「消極」與「積極」兩部份來加以探討,「消極」的定義係指心理健康仍 4.

(16) 指沒有反社會行為、人格異常、精神病、身心病理等症狀,而「積極」的定義仍 指屬於整體的心理健康,並分為六大項包括如下列: (一)在行為上做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為並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並不做傷自己、不 傷別人及傷害健康之行為。 (二)在社會上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且人際關係和諧,並能接納他人亦也 能被他人接受,其社會參與感到滿足。 (三)能夠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變化,且適度宣洩情緒,並瞭解自身喜怒哀樂本 質,適當處理挫折,並能使本身感覺得到幸福感。 (四)身體的功能良好,有病識感,並能夠接受自身的傷病並採取積極治療行為。 (五)社會給賦予的不同角色在心理及社會上皆能勝任,並瞭解社會角色建構與 其適當性(例如階層、年齡、性別、族群等),適時調適角色間的衝突, 並適當的面對壓力事件。 (六) 靈性上健康,擁有其宗教關懷他人的心胸,而不是盲目迷信行為。 二、健康概念 Smith於1981年彙整了幾個重要論述,並對健康概念作全面性的探討。並將健 康的概念分為四個模式:臨床模式(clinical model) 、角色表現模式(role-performance model) 、適應模式(adaptive model) 、幸福模式(eudaimonistic model) (見表 2-1)。 (一)健康臨床模式 健康臨床模式是以現代醫學為基石,在醫學專業訓練中,主要致力於排除心 理狀態、生理病態的不適,例如:消滅病菌、切除腫瘤等,減緩身體所伴隨的疼 痛和不適,例如:口乾舌燥、胃痛等,當症狀達到緩解,疾病治癒,醫療即遂告 完成,此時可稱之病人已恢復健康。由此得知,健康臨床模式在健康連續軸線上, 一端屬於健康則是醫學定義上的疾病症狀未呈現,另一端屬於不健康則是有明顯 的疾病症狀的呈現,而邱兆宏(2004)研究指出Smith(1981)文章中認為健康臨 床模式關心的焦點主要在生理層面。但因,近年來精神醫學蓬勃發展,對心理疾 5.

(17) 病及症狀漸趨重視,並有許多調查、研究在進行著(李蘭、李明濱、陸玓玲,1990; 陳映雪,1994;葉英堃,1995);由此可見,健康臨床模式並不單只是關注生理 層面,對於「病態」的心理層面,也是需要被重視的。 (二)健康角色表現模式 健康角色表現模式起於Parsons(1951)對其生病角色之論述;Parsons認為, 當個體無法實行與完成社會所賦予及認可的角色責任時,則可稱之生病;在評估 是否健康的時候,應該把社會角色功能勝任程度納入考慮。然而,在社會結構裡, 個體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角色,例如:在上班時是主管的角色,在家裡是孩子的母 親,也是丈夫的妻子等。因此,當執行某個角色時,就可能影響其他角色的表現。 例如:時常加班認真的工作,在其主管的角色上可稱相當稱職,但卻造成沒有時 間與體力經營家庭生活。 因此,要在每個角色都扮演到盡善盡美,可不是那麼容易。Smith(1981)採 用Parsons的概念,在健康角色表現模式以健康連續軸線上來看,一端乃是健康個 體表現出最大預期社會角色,則另一端意味著角色表現失敗。 (三)健康適應模式 健康適應模式,仍由Smith(1981)參考Dubos於1959至1968年的論述後指出, 健康係指有機體與內在生理、外在社會環境作有效地互動;生病表示互動及適應 失效,有機體隨著環境的改變因應能力的失效、崩潰,則健康適應模式主要是指 個體和環境互動彈性具備的能力,並強調適應行為的表現,在健康連續軸線上, Smith指出,一端是健康個體對環境彈性的適應,且在環境互動中顯現出最大的優 勢;另一端係指不健康個體從環境中疏離,失去自我矯正的能力。 (四)健康幸福模式 健康幸福模式係指健康是圍繞在安適(well being)與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 的論點上。此論點主要為追溯古老希臘醫學、亞理斯多德(Aristotle)與柏拉圖 (Plato)的道德哲學,近代則以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為代表,指稱人最頂端的 6.

(18) 需求乃是自我實現,是人類內在潛能的實現。在健康連續軸線上,一端是健康對 生活感到安適感,另一端係指不健康身體上虛弱、衰弱、及生活品質不滿意等。 表2-1 健康構念四個模式的健康界定 健康構面. 臨床模式. 角色表現模式. 適應模式. 幸福模式. 健康. 未有 疾病症狀. 表現最大預期 的社會角色. 可維持彈性 的環境適應. 安適感、 生活品質滿意. 不健康. 有明顯 疾病症狀. 角色表現失敗. 從環境疏離, 失去自我矯正 的能力。. 虛弱、 生活品質不滿意. 資料來源: Smith(1981) 戴玉慈(1998)研究指出所謂的「沒有病痛」並非完全指身體沒有疾病,而 是他們覺得年齡大免不了有一些慢性病,但是只要適時的控制,不妨害他們自己 照顧自已的能力,並且過著滿足的生活,就可稱之健康。 各上述學者對於健康,都有不同的見解,其本研究生認為健康,不只是沒有 病痛及疾病的產生,老年人的主觀的自覺健康及疾病所影響的客觀自我照顧能力 的喪失更是需要注意的;老年人一生中,經歷成長、發育、成熟及衰退等人生重 要歷程,其身體的功能,則伴隨著年齡的增加,並以各種不同的面貌顯現退化的 功能(行政院衛生署,2001);其老年人常因年邁使得日常功能退化,並因疾病 而漸漸走下坡,進而導致自我照顧能力喪失,照顧能力困難則需要由他人協助或 完全依賴他人(WHO, 2001),故本研究將其健康分為主觀自我健康及客觀性自我 照顧能力(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來進行分析探討。 三、自覺健康概念 李淑瓊(1985)研究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是指個人綜合主觀、客觀的健康經驗 而做成的概括性健康描述;自覺健康狀況雖然是一種主觀的健康評估,卻是實用 且有價值的健康評量指標(Ganguli, Dodge, & Mulsant, 2002)。老年人自覺健康狀 況和健康問題都會影響身心健康功能與自我照顧情形(邱啟潤、張永源、陳武宗 7.

(19) 等,2000),自覺健康狀況可視為社區中老年人死亡率相當重要的指標,健康自 評與健康呈現正相關(黃麗玲,1999;Wang, 1999)。 黃國彥、鍾思嘉(1987)認為健康指標應包括主觀、客觀兩個層面,主觀的 自覺健康其為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最主要因素,因而自覺健康狀況可以說是評 估整體安適及個人身心的指標;其相關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對生活滿意度 有顯著的影響(柯瓊芳,1995;陳亦暉,1995;張素紅、楊美賞,1999;劉淑娟, 1999;Sarvimaki & Stenbock-Hult, 2000);柯瓊芳(1995)指出老年人尋求醫療服 務時,並非都是有病的,只要老年人主觀認為他們健康出現問題,老年人就會尋 求醫療診治,其影響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的變項極多,並且會隨著人時地而有所 不同,很難一概而論。Zhan(1992)認為成功老化首要條件是要擁有良好的生理 健康,為生活品質客觀性的指標,在評估生理健康時,應由主、客觀兩方面共同 來評估;較能確實暸解老年人實際健康狀況。唐憶淨、李夢智、王玉潯等(1999) 研究指出老年人主觀的健康感受比起客觀的健康狀態,更能影響其生活滿意度與 生活品質,也較能預測死亡率﹔鄭夙芬(2007)研究指出工作狀況、年齡、宗教 信仰、教育程度、經濟等因素都與自覺健康狀況有相關性,並指出自覺健康狀況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由此可知,雖然老年人主觀意識身體不適,雖無 確診疾病,但仍稱之不健康,主觀意識身體不適是足以影響身心健康,但其健康 狀況會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有所改變,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健康狀況對健康促 進影響。 四、自我照顧能力概論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心理、生理、經濟、行為及社會功能等都會有所改變, 除了整體的身心功能衰退及老化之外,隨著年齡增加而累積的各種病況、疾病與 廢用性(disuse)等問題,將都會造成老年人身心功能受限或障礙(黃盈翔、盧豐 華、李世代,2003) ;研究結果發現年齡增加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功能(Crimmins, Hayward, & Saito,1994),亦而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缺乏獨立性,轉而依賴他人照顧, 8.

(20) 此結果將會直接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Tseng & Wang﹐2001)。 然而不論老年人疾病或健康問題的多寡,站在照護者的立場而言,應盡量維 持老年人獨立自主的能力,盡可能維持自我日常功能,減少功能障礙,以降低心 理問題的產生,進而提升晚年生活品質,茲所以老年人身體功能評估是相當重要 的。 老年人的身心功能障礙,常常是一種相當複雜微妙的過程,可以說是因自然 老化、疾病所引起的、或是受到生活型態、環境及廢用(disuse)等其他因素影響 (陳人豪等,2003);但不論是老化或疾病皆可能出現身體病徵及心理損傷等問 題,也可能進一步變成身心健康功能障礙的問題,此時則會影響老年人獨立自主 生活的能力。 五、自我照顧之衡量 雖然健康已有明確的定義,但個人對其健康的感受,會依主觀感覺而有落差, 故有學者將健康分別訂定其衡量之工具,以客觀方式加以辦別其健康情形,彙整 各學者對健康的衡量工具述訴如下: 研究指出Guralink & Abbott(1993)認為測量身體健康功能的工具,沒有所謂 對與錯的測量工具,只要一個工具可以符合某項測量的目的,但是另一項測量的 目的可能就不盡符合,身體功能評估主要功能是在不同的老年人所產生的身體功 能狀況,再依據身體功能不同的層面,把老年人所產生的身體功能問題依序排列, 才能真正瞭解老年人身體功能的狀況。 Wolinsky(1988)認為有許多研究和模式都曾嘗試為健康下定義,並且用操作 化來測量,以往學者大都遵循WHO 所發表的概念,依醫學、心理、與功能三個層 面來衡量。本研究將針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態的測量工具,彙整其文獻如下: (一)基本日常生活活動量表(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BADL) 最常用來評估基本日常生活活動量表有「Katz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和「巴氏 量表」二種,其原始發展評估內容與其評分方式分別述訴如下: 9.

(21) 1. Katz日常生活活動量表: 於1963 年美國醫師Katz等人,從觀察髖關節骨折病人活動進行中所獲得的。 其評估內容分六個部份:洗澡、穿衣、轉位、大小便控制、上廁所、吃飯,其評 分方式分三個等級:不需協助、部分需要協助,大量協助到完全依賴間(張婉茹, 2010);Katz等人依據其六項日常生活活動量表,應用在多種慢性病人身上,發現 可以作為病人整體功能上評估指標。其研究結果顯示喪失這六項功能的病人其功 能恢復的順序為:進食及大小便控制最先、其次是如廁及轉位,最晚恢復的是洗 澡和穿衣(Katz et al., 1963)。日常生活的六項功能,所代表是最基本的自我照顧 能力,為個人執行日常生活所需必備功能。 2. 巴氏量表: 於1950年美國物理治療師Dorothea Barthel所設計,是利用觀察的方式來判定身 體功能,為日常生活活動中最為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評估。評估內容分7個部分: 自我照顧能力(洗澡、穿脫衣服、進食、個人衛生、上廁所、大便控制、小便控 制)及3項行動能力(行走、轉位、上下樓梯) 共10個測試項目。其評估方式依 實際需要協助的情形,分為完全獨立、部分協助、大量協助及完全依賴,每題分 成2~4等級,此量表常用於實務工作及研究中,目前居家護理的健保給付、外籍看 護工聘請,居家照顧時數補助等,皆使用巴氏量表來作為評估依據。 3.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 於1969年所發表的「Lawton & Brody複雜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此量表主要 評估比基本日常生活更複雜、更需要比執行前述IADL更高能力的生活料理事項。 其內容共分為8個測量項目分別為:居家雜務(準備食物、洗衣服、家務維持)、 行動能力(戶外交通和購物),以及認知活動(使用電話、理財、用藥)。分數 愈高代表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愈好(張婉茹,2010)。但也有研究發現,IADL會 因個人社經地位與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男性通常較少從事做飯、洗衣服等 其他家事,所以無法明確代表身體功能狀況(戴玉慈、羅美芳,1996)。 10.

(22) 4. Nagi 身體功能障礙量表(Nagi Scale) Nagi失能模式(disability model)之定義,係指關節孿縮、肌力減退、肌肉骨 骼系統疼痛、心肺耐力不足、肌肉耐力不足、痰多或排痰困難等等症狀。此量表 包含七個項目:1、走200到300公尺。2、彎腰及蹲下。3、連續站立半小時。4、 走到二樓或三樓。5、扛十斤的東西。6、拿東西或用手扭轉。7、雙手高舉至頭上。 主要測量四肢基本活動能力與肌肉功能,這些項目需要較多的體力與耐力才能完 成,算是比較嚴格的身體功能測量(吳昀,2007)。 本研究採用巴氏量表與IADL量表作為評估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的調查工具, 用客觀性的方式來檢測老年人身體功能健康狀況及失能程度,並可作為爾後長期 照護參考的依據,另主觀性的健康狀況,亦採用自覺健康評估量表,分別將老年 人主、客觀的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均納入本研究探討,以增加其研究的 參考價值。. 第二節. 健康促進. 一、健康促進源起及定義 鄭夙芬(2007)研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ization,WHO)於 1978年在蘇俄聯邦哈薩克首都Alma- Ata所發表健康促進的概念宣言為: 全民健康 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並且在公元二千年以前需達成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並且提出健康不單只是無病痛的廣泛定義,應強調每一個人應 皆有維護與健康促進的義務和責任;WHO在1986年11月於加拿大所發表「渥太華 健康促進憲章」Ottawa Charter for Heaith Promotion)中,提出「健康促進,是指 增加人們控制及改善自我健康能力的過程」(李怡娟,2000)﹔依據先進國家所做 醫療保健研究中發現,眾多疾病都與生活型態有相關性,不論居住環境、飲食習慣 及生活作息都可能影響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豐渥的物質生活及先進醫療資源也無 法保障身體健康,主要影響健康的主要原因應為生活型態(Pender, 1996)。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4年對健康促進所下的定義『促使人們更能掌握健康決定 11.

(23) 的因素及增進健康的過程』(苗迪芳,1998); Walker, Sechrist, & Pender,(1987) 提出生活型態(lifestyle)定義為:個人控制下的所有行為,包含影響個人健康的 一些危險性活動﹔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被定義為:個人 為達到維護或提高健康層次,與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一種自發性而多層面的行 為與知覺;而健康促進的行為包括運動休閒、適當營養、健康責任、壓力處理、 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及自我實現等(Palank, 1991 ; Pender, 2002)。 吳俐穎(2008)研究指出為因應台灣社會老年人口的急遽增加,國家的衛生 政策由消極的疾病治療,漸轉型為積極的健康促進健康及自我照顧計畫對老年人 來說,是一種低科技、低成本、低複雜性的初級健康照顧方法,亦可幫助銀髮族 增進生產力、培養獨立、及降低健康問題的阻礙,進而創造有益的生活方式。黃 松元(2000)提出健康促進應開始於人還是健康的時候,即開始設法尋求發展社 區和個人策略,來協助人們採行有助於增進健康和維護的生活方式,其目標則是 在增進每一個人對健康的自我責任及自我照顧的知能,所著重為正面的健康 (Positive health)﹔對中老年人而言,健康促進與自我照顧應融入日常生活中,不 但可節省醫療的成本,同時可增進生活品質(王秀紅,2003)。 二、健康促進模式與理論 由林語梵(2008)研究中指出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是由Becker 健康信念模 式(Health Belief Model)衍生而來的,不同的健康信念模式著重於避免疾病或減 低危險的行為,而健康促進模式則較強調高層次的健康與自我實現,提出可能影 響健康促進行為的原因(Pender,1996)﹔健康促進模式分為(1)自覺威脅性 (perceived threat):指主觀性評估感受到個人受到疾病威脅;(2)自覺罹患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主觀性評估個人對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3) 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指個人感受罹患某種疾病嚴重的程度;及個人 對疾病的評估結果和因疾病造成的影響;(4)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指行動者對於行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障礙評估;(5)自覺行動利益 12.

(24)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指主觀性評估個人對所採取的行動可否降低 罹患性與嚴重程度的評估;(6)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指決策過程中的刺 激因子,該因子可激發個人採取某些健康行為,當自覺嚴重性及自覺罹患性程度 越低,動機相對變少,需要更大的激發因子來刺激,使其動機變強,進而採取預 防性的健康行為,健康信念模式(如圖 2-1): 個人的知覺. 修飾因素. 行動的可能. 1、 人口學變項:年齡、性 別、教育程度、種族… 2、 社會心理學變項:人格、. 行動利益. 社經地位、同儕壓力…等. 減去. 3、 結構性變項:對疾病的認. 行動障礙. 識、過去的疾病經驗等. 對某種疾病罹 患性和嚴重性. 採取預防性健 對某種疾病威脅性的自覺. 的知覺. 康行為的可能 性. 行動線索 1、 大眾傳播、報紙、雜誌的 相關報導、家人或朋友得 病情形 2、 別人的建議、醫護人員的 提醒. 圖 2-1 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健康信念模式 (譯自 Becker﹐& Rosentock 1974) 另由吳英枝(2008)研究提出Pender所提出健康促進模式根據 Becker 所提出 的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再行修正而成的健康信念模式(Modified Health Belief Model),於1982年針對健康促進行為,發展出健康促進模式的初步 13.

(25) 架構,再1987年再行修改是目前最廣被運用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1996年進一步修正的健康促進模式(Revised Promotion Model),且將健 康 促 進 行 為 因 素 分 為 : ( 1 ) 個 人 特 質 及 經 驗 (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認為個體是獨立的,每個人都備有獨特的經驗和特質,這些經驗和 特質都會影響認知的因素;(2)特殊性行為的認知和影響(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 and affect),健康促進行為的因素分別為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自我效能、 自覺行動障礙、人際間影響、活動相關影響、情境的影響以及行為結果(behavioral outcome)。可以說健康促進模式是由健康信念模式所延伸出來的,健康信念模式 主要在於避免疾病或減低危險的行為,而健康促進模式在於強調高層次的健康與 自我實現,並提出可能影響健康行為的因素(Pender, 1996);健康促進模式(圖2-2) , 該模式中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因素可分為認知與知覺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和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及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Pender, 1996),分別敘述如下: (一)認知與知覺因素 指維持或是採取健康促進行為的主要動機與機轉,包含:自覺性的健康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of health);自覺性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健康 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health);健康的定義(definition of health);自覺健康 促進行為的利益(perceived barriers 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to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自覺健康狀況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二)修正因素 指經由認知-知覺因素,間接影響健康促進的行為,包括:人口學特徵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人際間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s)、情境的因 素(situational factors)、生物學特徵(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行為因素(behavior factors)。 14.

(26) (三)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 係指知覺因素和行動線索會影響個人執行健康促進行為的可能性。 本研究認為影響一個人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主要原因為對健康的認知及 自我感受健康狀況影響甚鉅,但人際關係關係及人口特質是一個主要的動力,更 是足以改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助力,將上述重要因素,納入本研究中,進一步 探討其相關性。 認知-知覺因素. 修正因素. 健康的重要性. 人口學特性. 自覺健康控制. 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 生物學特性. 自覺自我效能 人際間的影響. 的可能性. 健康定義 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促進. 參與健康促進行為. 情境因素. 行為因素. 行動線索. 行為的益處 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障礙. 圖 2-2 健康促進模式 資料來源︰Pendar﹐(1996).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p.52).(3rd ed.).Stamford:Appleton & Lange.. 15.

(27) 健康促進模式廣泛被運用在各種健康行為的研究上,本研究運用健康促進模 式認知-知覺因素中自覺健康狀況作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健康促進是 種趨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以自我實現為導向,引導個人增進或維持健康, 以及自我實現與幸福滿足肯定的態度,並顯現個人積極主動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Pender, 1982)﹔由上述健康促進模式不斷演進修改﹐以符合現代人們健康生活 型態﹐可知健康促進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力具甚鉅﹐正確的健康行為及認知﹐可以促 使老年人對疾病有正向思維﹔不僅可延緩疾病,進而能促進健康,另加強老年人的 生活品質健康促進的觀念,健康促進觀念的宣導不單只是提供個人與團體衛教活 動,同時必需包含政策的宣導、經費的支援、組織的再造、環境的改變及各種方法 共同進行,使各層面及各種活動相互支援,以達成提昇健康及改善生活品質目的(高 淑芬、蕭冰如、蔡秀敏、邱珮怡,2000); 對老年人而言,執行健康促進活動與健康之間具有密切關係,並且將健康促 進之自我照顧結合於生活當中,不但可節省醫療成本,同時也可增進其生活品質 (王秀紅,2000),在吳英枝(2008)研究指出Whetstone and Reid(1991)認為 健康促進對老年人而言,老年人是所有年齡群中人口成長最快速的一群、並且與 老化、慢性疾病高罹患率有相當大的關係、老年人在有限的醫療資源與高成本中, 是屬於長期照護中是主要的消費族群,台灣進入老人國,老年人一旦失去健康及 失能等,則重大的壓力會不斷的增加,另江東亮、余玉眉(1994)研究中發現人 口老化已是全球的趨勢,如何在壽命不斷的延長同時保有良好的健康和滿意的生 活,是衛生界需積極努力的方向。. 第三節. 社會支持. 一、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包含「社會」和「支持」兩種概念,「社會」所意指的是個人所處 的社會情境中;而「支持」則是從外在表現的內容來看,另可分為工具性方面、 情感性方面的支持和資訊方面的支持(單小琳,1990)。「社會」由廣義的角度 16.

(28) 來看意指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論與個體相關或與整體大環境相關都是社會有 關;而由狹義的角度來看社會則意指著與個人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社會脈絡有關; 「支持」所表現內容雖然不同,但是可以滿足與提供個體部份期望的需求(潘依 玲,2005),其老年人是否能適時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來滿足個人的需求,對其生 活感到滿意,進而提昇生活品質,是本研究所探討的重點之一,亦針對社會支持 分析如下: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社會支持這個概念最早是由Cassel與Caplan在 1974 年同時提出,後來許多學 者紛紛投入探討與研究該概念,(周玉慧、莊義利,2000);劉淑娟(1995)認 為社會支持仍是個人從人際網絡中,自我感受到由他人身體上得到實際協助、有 意義的物質、情緒各方面的支持與接納的程度;另有學者研究發現,當人面對壓 力時,社會支持是可以緩解生活壓力對健康所造成的衝擊,並且可增進個人生活 適應(Gottlieb, 1983;陳燕禎,2005),另陳丁山(1998)也提出充份的社會支持 是可以增進個人的健康狀況,並緩解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向影響。有此可發現 社會支持是可以減低壓力產生,有鑑於此,近幾年來有許多學者開始針對社會支 持的功能及影響開始做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年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所 造成的影響,其老年人所獲得的支持大都來致於情感性的支持,並由家人、朋友 的協助支持影響最大,社會支持實屬多層面向及多向度的概念,許多學者各持有 不同的見解,本研究將彙整國內外學者相關定義闡示如下表2-2:. 17.

(29) 表2-2 社會支持相關定義 年代. 學者. 社會支持定義 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資訊的供給,被供給的訊息個體覺得他被. 1976. Cobb. 尊重且是有價值,是屬於這個社會網絡內的,所以較傾向心理 上的支持。 社會支持主要含括四項: 1.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例如信任、情感、自尊、傾 聽和關注等。 2.資訊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例如提供問題有關資訊、. 1981. House. 給予建議或指引。 3.工具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指在有需要時,直接給 予幫助,如勞力、金錢、時間與實質上的幫助。 4.評價支持(appraisal support),指在他人所給予之評價和回 饋及自我評鑑。 將社會支持依功能區分為五種類別:情感性或自尊性的支持、 工具性的支持、訊息性的支持、以及社會陪伴性支持定義如下: 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實質的協助:如金錢、家事協助、或物 質等。. 1985. Cohen & Wills. 2.情感性支持:指情感上的同理與表達關心。 3.訊息性支持:指提供某些指導、建議或訊息的支持。 4.社會陪伴性支持:個人在與其他人共同從事休閒娛樂活動 時,藉由陪伴,使個體從壓力事件間轉移其注意力。 5.社會友伴的支持:個體和他人共同從事休閒與娛樂上的活 動。 將社會支持分為正式及非正式之管道:. 1985. Abbey,Abramis & Caplan. 1.正式管道:如政府機構,亦指由行政力量所提供的。 2.非正式管道:亦指家人、夫妻、父母、子女、同事、朋友等 由個人人際網絡建構形成的資源,均可視為提供個人社會支 持的來源。. 1987. Tilden & Weinert. 社會支持是指個人與網絡間的互動關係,此社會網絡提供社 會、心理與實質的幫助,個人接受到此幫助,也可以回報此幫 助給網絡中的其它人。 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此互動提供問題的解決與心理. 1994. Simmons. 上的支持,所指的人主要來自個人的社會網絡非指陌生人,家 人更是主要的來源。(石泱2009) 18.

(30) 表2-2 社會支持相關定義(續) 將社會支持分成兩種形式情緒emotional)的社會支持與實用 2006. Stanfeld. (practical)的社會支持 1.情緒的社會支持:主要為資訊提供、正向的自我評價與感受。 2.實用的社會支持:主要為實際的幫忙與財務上支持。. 1991. 井敏珠. 1999. 蔡姿娟. 2000. 周玉慧、 莊義利. 認為社會支持主要是個體藉由互動關係,使人在有壓力的情境 下能到各種實質上、情緒上或訊息上的支持,以滿足其需求。 認為社會支持是透過個人與他人的互動關係,因而得到的支持 上的協助,滿足其需求,進而增進其適應能力。 社會支持是應用社會交換理論的觀念,將社會支持認為是人與 人之間交換資源,進而探討個人供給他人的社會支持程度,以 及個人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是否達到平衡。 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面對壓力時,透過與周遭重要的他人互動. 2002. 林佳蓉. 的過程(例如:家人、同事、朋友、師長等)獲得其緩衝壓力 的需求。 綜合過去文獻,將其社會支持歸為四大類:(1)工具性或實 質性支持係指:直接提供個人、金錢、物質、直接實際的等協 助,有實質上的利益(2)情緒性支持係指:給予個人傾聽、. 2002. 台北榮總. 關心、信任感、尊重等,使其心理較能有舒適感及感受到他人. 護理部. 支持與同理之情緒(3)訊息性支持係指:提供個人建議、指 導、知識等訊息,使其從中瞭解如何尋找協助與資源(4)自 尊性或評價性支持係指:給予個人肯定、回饋,即價值觀上的 支持,使其產生有價值感與成就感。 社會支持指著一種健全心理,此種模式主要是在強化個體生活. 2003. 邱秀霞. 與環境間的能力,且支持都是用來解決實際上的困難,減少挫 折,增進個人意志力,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 認為社會支持是當個人面對壓力的重大資源時由他人提供協. 2007. 凌千恵、傅光. 助,包含物質上資源、資訊知識的支援、或心理情感上的支持. 翊、黃荷瑄等人. 等,良好的社會支持是有助於提升生理或心理程層面的健康, 亦可間接影響醫療使用率。. 2010. 黃寶園. 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從他人身上感受到自己是被照顧的、被 愛的、被尊重的且是具有價值的。. 綜合以上各學者之看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9.

(31) 綜合以上各學者之看法,社會支持指著是人與人互動的關係,藉由此種互動 關係,給予不同模式的協助,來解決其困難,減少壓力的產生,滿足其需求,以 增進其身心健康,有部分學者將其工具性與情緒性支持系統分開來評論,本研究 認為,老年人經常是透過工具性的支持來感受他人所給予的情緒支持,兩者是密 不可分的,老年人面對其壓力及不適時,如可適時運用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援,將 可解決實際上所遇到的困難,滿足其需求,增加生活滿意度。 (二)社會支持的概念 江穎盈(2009)研究中提出 Tardy(1985)整合多位學者的理論與其操作面向 來定義社會支持,並加以分析彙整多位學者對社會支持所建構的相關理論的取向 與各學派專家學者的論述,並將社會支持理念歸納為五個概念面向: 1. 方向性(Direction) 社會支持可分為施給方與接受方二種,由施給與接受雙向相互構成的,大多 數的研究都把焦點著墨在社會支持的接受方,但事實上,社會支持的基礎應是建 立在人際之間互動過程,有此驗證使得支持得以成立。 2. 支配性(Disposion) 社會支持區分為二種可獲性支持(available support)和實獲性支持(enacted support),前者係指個體不論在量化或質化上都可得到社會支持,後者係指實際 上可使用的社會支持資源,兩者雖然在本質上都是可使用的社會支持來源,但在 使用方式上則需依個體的支配性來加以區分。 3. 描述/評估(Description/Evaluation) 部份的研究目標大多在描述社會支持的形貌,而評估面向多為分析個體與社 會支持間的滿意程度,兩者間的差異性主要在於前者將重點著墨在社會支持現象 的詮釋與呈現,後者則將研究重點著墨於個體對社會支持的知覺與感受,來加以 評估,其所著墨面向不盡相同。. 20.

(32) 4. 內容(Content) 針對其內容方面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看法的分類方式與分類標準,例如以支 持的對象為分類依據,亦以支持來源的類型為支持準則,皆有所著,研究結果各 有不同的詮釋,但確無一致性的架構,但Tardy 認為多種的社會支持的分類上,最 受推薦的為House 於1981年所建構的社會支持類別:包含工具性、情緒性、訊息 性與評價性等四種。 5. 網絡(Network) 伴隨著社會支持理論的演進,過去所用的「資源」名詞已漸漸被「網絡」名 詞所取代,其實兩者的不同點主要為存在的範疇及向度上之間差異,其社會支持 較屬於整體社會的結構內現象,係指個體生活中所可以提供協助重要他人所組成 的點、線、面的網絡,比較起「資源」,更能貼近現實的層面。 (三)社會支持來源 在社會支持的來源,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正式」與「非正式」二種支持 系統。「正式支持」通常是指政府機關、志工組織、社福機構或照顧中心、當地 教會、健保和社福人員、廟宇等提供給老年人的醫療服務、福利和社會保險等協 助,而「非正式支持」主要來自有血緣關係之家人、親戚,或是沒有血緣闗係的 朋友、鄰居和其他認識的人,給予的協助、關懷等(王冠今,2010)。 依據國外研究指出,老年人最常且主要尋求的是非正式的支持,但當老年人 無法獲得非正式支持時,或是系統負荷過重無法再提供時,才會轉而尋求正式支 持的協助(Cantor, 1980),國內學者吳淑瓊、江東亮(1995)也提出同樣的見解。 另有國外學者對美國老人進行社會支持的研究顯示,老人與子女之間的工具性支 持關係較強,但老年人與朋友間則是以情緒性支持較強(Seeman & Berkman, 1988),由此得知不同國情的老年人會因社會支持的來源不同,也有不同的支持 內容。 Cantor(1991)也曾提出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並 21.

(33) 將以圖示意,將老年人放置於中心,內圍的第一、二層為非正式來源,第一層為 最主要的(primary)親屬,第二層為鄰居和朋友,第三層為中介支持,則第四、 五層則為正式支持,第四層為志願和政府組織,第五層則是政治和經濟制度,如 圖2-3: 政治和經濟制度 志願和政府組織 中間支持 鄰居和朋友 親屬 老年人 非正式社會支持. 正式社會支持. 圖 2-3 老年人社會支持來源模式 資料來源:Cantor,1991:338 社會支持的來源是依據老年人與社會距離遠近(從最遠到最近)及支持的層 面(從非正式到正式)向外擴展,而最外圍是表示老年人可獲得的基本權利與政 治經濟制度,間接影響老年人生活領域中所得到的福祉,例如健康、所得的維持、 安全、住宅與交通等相關一些政策;再者是志願與政府組織,係指執行由法律所 規範的經濟、社會政策和方案等;另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之間的中介支持,係 指非服務性的正式組織或是準正式的服務組織,例如:宗教團體、鄰里團體、社 會團體等;而離老年人最接近的是親屬、朋友與鄰居等所構成的非正式社會支持 並且涉入老年人日常生活最多的,同樣也是和老年人互動次數最為頻繁(呂寶靜, 2004)。其社會支持係指個人透過人際關係的交流,感覺到有意義的他人所給予 的愛與關心,與自我的肯定,是一種較主觀性的感受,金門地區老年人因地理環 境及人口綿密的特性,更加重視與他人的互動,故本研究將其社會支持作為調節 變數,進一步探討金門縣老年人社會支持狀況是否可提昇生活滿意度,由以上各 22.

(34) 學者之探討,本研究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將有助於正向提升生活滿意程度。. 第四節. 生活滿意度. 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老年人口不斷的增加;依據人口統計顯示,自民 國89年至98年,設籍在金門縣65歲以上老人人口數由7014人增加到11,337人,大約 佔總人口數12~13%,然而民國98年老年人比率為12.1%,全國老年人人口數比率 為10.6%,比較下多出1.6%,且金門老年人口數不斷的持續增加中,導致其老年人 口比率不斷的居高不下(張婉茹,2010),有鑑於此,面臨高齡化的社會來臨, 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不得不讓人重視;其生活品質一直是老人學中的核心概念, 而此概念指標意指生活滿意度,藉由生活滿意度來衡量,是有助於瞭解老年人是 否能成功地適應老化(Henry,1989);另有學者認為生活滿意度是老年人成功老化 及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老年期最主要的生活目標(林淑敏、李宗 派,2005;劉淑娟,1999)。惟金門地區因就業機會較少,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 家人所提供情感性支持系統相對薄弱,雖政府機關對其當地老年人晚年生活相當 的重視,但能給予大都屬於工具性社會支持,本研究將社會支持作為調節變項, 期盼進一步瞭解老年人對社會支持獲得的情形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 一、生活滿意度的定義及概念 Edginton et al.( 1995)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自我實際生活情形與理想 中的生活是否達成一致的認知與評價,屬於主觀且較為複雜的概念,如以客觀的 調查所測量的只是個人對顯現於外在生活情形的評價,生活的滿意程度包含內在 的感受,例如:有良好的生活適應或提昇心靈上的滿足等;林佳蓉(2001)則認 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目前生活狀況與追求期望的目標,是否有達成一致評估 的過程,仍是一種長期評估下的結果;簡素枝(2004)認為生活滿意度不只是一 種綜合的概念,應包含對目前生活感受如快樂及滿足的程度,並藉由主觀的評估 及內在的感受,來瞭解個人期望目標和真實情況間的差距。 王治平(2005)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整體主觀評估的結果,包含食、 23.

(35) 衣、住、行、育、樂等六大方面滿意的情況,和現況及生活憂慮的高低程度,來 反應出自我期待所追求的目標之間不一致的自我認知;另有國外學者提出, Brandmeyer(1987)則認為生活滿意應是個人主觀看待自己生活中的一種態度, 以及朝向期望目標過程中的一種認知性評估或判斷性,也同時是適應老化的一種 過程,藉由此過程,來瞭解個人內在感受及真實情形間所產生的差距感,來界定 個人適應情形;而Hollis(1998)則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其心理和社會因素、 經濟、體力、情緒等層面,是否適應良好的主觀判斷;林麗惠(2001)則認為高齡 者對生活滿意度意為目前生活主觀的評估過程,包括整體的生活適應是否感到滿 足及快樂之程度,以及生命的過程期望目標與實際成就間的一致性程度。 另生活滿意度與其幸福感習習相關,有部分學者將生活滿意度歸納為幸福感 的一部分,如林三衛(1997)將主觀幸福感分成生活滿意、士氣、快樂等三種類別; Henry(1989)認為「士氣」是指一種心理狀態,意指個人面對生活困境時能持有 勇氣、自信、紀律、意願與熱誠;「快樂」是指個人面對目前狀況感到喜悅、愉 快的一種短暫心情;另陳黛芬(2005)則認為幸福感的相關名詞包含「主觀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快樂」、及「生活滿意」等;余郁雯(2006)則認為幸福感是指 個人的生活滿意、正負向情緒、身體健康、和他人維持良好關係與自我接納情形等;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受到重視,如何協助老年人適應老年生 活,已成為近幾年來老人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本研究認為歸納生活滿意度,大多 指向其生活滿意度是指自我主觀的內在感受與預期的目標和現實狀況間之差距, 差距越小其生活滿意度則越高。 二、生活滿意度理論 (一)Maslow需求理論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將人類的需求依序分成五個部分「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意指當我們在需求 階層中,必須先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後,才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需求。Maslow的 24.

(36) 需求層次理論與一般人生活模式較契合,且廣泛被使用,也較符合本研究的應用 與推論,其理論內容如下所述:(朱文慶,2007;林瓊玲,2003;張春興,1998)。 1.生理需求:如食、衣、住、行的滿足,與運動、休閒、睡眠、休息等需求。 2.安全需求:此需求主要為免於害怕、焦慮、緊張、混亂、危機及威脅,使個體在 安全、穩定下,獲得依賴與保護。 3.愛與歸屬感需求:此需求主要為免於孤獨、寂寞、陌生、疏離,使其個體能成為 團體的一份子,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4.尊重需求:此需求分為兩種:一為成熟性需求(matuhhty needs),二為威望性 需求(prestige needs) 前者意指尊重自己,後者則意指需要它人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包括精神層面的真善美,人生至高境界獲得的需求。 Maslow的理論強調,人們必須先滿足前面四層基本自我需求,進而追求最高 層次的自我實現,其各層次間並未有界線,可能同一時間產生不同的需求,其四 層次基本需求依個人需求,而有不同之順序,但其需求如未獲得滿足,將可能引 發其心理上疾病。 以Maslow的觀點來看,人類的基本需求是與生俱來的,而非透過學習得來的, 其Maslow需求層次理論圖表如下2-4:. 自我 實現需求 尊重需求 愛和隸屬的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圖 2-4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 資料來源 :黃志成(2002)編著。 兒童發展。啟英文化:台北。 25.

(37) (二)社會學的觀點 由社會學的觀點來探討生活滿意度的理論基礎,依由Erikson的社會發展論、 活動理論、持續理論、撤退理論和生命週期理論分別敘述如下: 1. Erikson的社會發展論 將個體的發展分為八個發展連續階段,包括: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與成年晚 期。成年晚期主要的發展任務為解決悲觀絕望與自我統整的心理社會危機,艾氏 則提出當成人進入生命發展的最後階段,他們的生活應是統整且一致的,並必須 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且由中感受到有意義(Erikson﹐1968;引自張春興,1994); 該理論意指著老年人晚年生活必須抱著樂觀的態度,滿足現實的生活,並由平日 的生活中發覺其意義,適時統合其晚年角色,從生活中感受到滿意。 2. 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是由Havighurst在1953 年提出,之後,由Burgess在1960年探討社會 老年學和符號互動論二者的關係時,而帶動活動理論的發展,並成為早期美國老 年學重要理論之一。活動理論意指對老年人來說活動力的影響程度是很重要的, 活動力大的老年人可藉由參與社會活動而獲得較大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反之,身 心靈都會覺得較年輕化與健康(李宗派,2004;吳郁銘,2004;林麗惠,2002; 黃富順,2004)。 在國內外許多研究都發現老年人身體、生理、心理上的健康與生活滿意度都 與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情形有正向的相關性,其適時參與社交活動可從中得到 心理上的紓解並增加其生活滿意度,本研究將老年人參與社團情形納入研究中, 進一步驗證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是否與社團參與呈正相關。 3. 持續理論 高齡者對已失去的社會角色,會想用類似的角色型態來取代,來持續維持與 現今社會適應的模式,以持續理論來看,高齡者的生活及角色是會因年齡增加而 有所改變,但高齡者本身會利用其它的活動來穩定心理上的需求,藉此求得心靈 26.

(38) 上的肯定(李宗派,2004;周家華,1995;林麗惠,2002;黃富順,2004)。由 該理論得知,老年人生活會因年邁而造成原有的角色及生活改變,而這些改變如 未有心理上的建設,則會造成老年人心理上不適及失落感的產生,茲所以老年人 的自我心理調適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4. 撤退理論 該理論於一九六一年提出的,主張人步入老年階段後,將會逐漸地退出以往 重要的職業生涯,相對減少過去年輕時所參與的各類的商業活動;由該理論來看, 可以發現如何支持老年人從職場上退出,是很重要的工作,因此重大的改變也意 味著地位權威及家庭責任的改變,高齡者在有生之年將終生的棒子交由給年輕的 一代,並完成下一代的安排,則可避免老年人因撤退-死亡,影響其家庭及社會秩 序的運作,反之,老化的另一個社會目的是為維持家庭及社會秩序的運作,以增 加兩代交替的機會(李宗派,2004;周家華,1995;林麗惠,2002;黃富順,2004) 5. 生命週期理論 該理論強調老化過程是人類生命的一個階段,是一個正常的生命階段,就好 像青少年時期和壯年時期一樣,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而老化只是生命的最後一個 階段所呈現的生理機能變化(李宗派,2004)。 綜合以上的觀點,要適應其老年生活,必須擁有樂觀的態度,自我調適應整 合老年人的角色,並保有其社會活動與它人互動,持續性的學習,維持正常生活 的運作與家庭的和諧,才能擁有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三、生活滿意度的內涵與測量 生活滿意度的內涵,在不同領域中則會有所不同,以醫學界來說常會以病患 接受治療前之功能損傷,並以治療後所獲得的改善來定義其內涵,如果由經濟學 的層面來看,則較常以國民生產毛額來評估其生活滿意度,但若是由社會學的層 面來看,則是以個體的家庭、朋友間關係、生活水準等來評估(陳儷文,2006); 有些研究者主張生活滿意度應以單一層面的概念,則有另外學者主張生活滿意度 27.

(39) 應以多層面的概念,學者認為用所有題目加總得來的單一概念並非適合的評量方 法,應使用多層面性的問卷來評量生活滿意度(林麗惠,2001)。 如只使用單一概念來評量,可能只能看到某一個面向的生活滿意程度,如之 後再將這些面向加總之後所得的總和,不一定就能代表這些研究對象整體的生活 滿意,再者,其生活滿意度是一個主觀性且複雜的自我認知,使用測量後再行加 總方式,是否可以代表整體生活滿意度,其有待商確(陳儷文,2006;Young et al., 1995),但若要完整全面性評估主觀且複雜的生活滿意,而設計包羅萬象的面向 來進行測量,易造成問卷過長、題向過多的缺點,反而使研究對象失去耐心填寫 其問卷,使其研究失去信度(洪晟惠,2010)。 本研究認為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很難以單一個面向,來評估其滿意度,應採取 多面向評估,較能確實的將老年人較為缺乏方面完整的呈現出來,如以單面向來 評估,價值上會有所限制性,故本研究擬修改自范涵惠(2001)乃參考陳亦暉 (1995)所提出之量表來測量之,採用多層面向來測量其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從多 層面來加以測量,以切實了解老年人各層面的真實感受。. 第五節. 老年人自覺健康、自我照顧、健康促進、社會支持與 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 一、老年人自覺健康、自我照顧與健康促進對生活滿意度之關連性 Campbell(1976)認為生活品質包涵主觀和客觀兩種指標,主觀指標係指個人 對生活主觀感到適應、滿足、快樂、安寧的狀態,即稱生活滿意度;客觀指標係 指生活本身的內容,較不易反映生活直接的感受,其主觀指標才能直接了解生活 品質(劉淑娟,1999) ,由此得知,老年人健康狀況影響生活滿意度甚鉅,並伴隨 年齡的增加,除了疾病導致老年人健康惡化,其正常的老化過程也伴隨著身體功 能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喪失及退化,亦影響老邁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 28.

數據

圖 4-1「健康責任」與「情感性支持」對於生活的樂趣的交互作用  顯示 情感性支持較高(數列 1)的老年人相較於情感性較低(數列 2)的老年人, 當其健康責任的認知愈高時其認為生活的樂趣愈高,可是當老年人對健康責任的 認知高至某一程度時,情感性支持較低(數列 2)的老年人生活其樂趣增加的趨勢 會高於情感性支持較高(數列 1)的老年人表示雖然情感性支持很重要,但健康責 任對生活的樂趣的影響力是很重要的。 (三)社會支持之工具性支持對健康促進與生活滿意度-生活的意義  採用層採用層級迴歸分析以檢測「社會支持」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AST: Using neural networks to improve trading systems based on technical analysis by means of the RSI financial indicator. Performance of technical analysis in growth and small

By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Chung Hua University for objects, to mak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considers th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questionnaire is analyzed in several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Keywords: time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第一章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strength models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HPC) using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NLRA), Back-Propagation Networks (BPN) and

In this study, the Taguchi method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racePro software to find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billboard.. Then, full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further, we employed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develop pre-warning model for the oral cancer patients’ medical prognosis.. Finally,

And then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path analysis h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