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錄音先聲:蓋斯柏格的錄音理念與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錄音先聲:蓋斯柏格的錄音理念與影響"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學位論文. 錄音先聲:蓋斯柏格的錄音理念與影響. 指導教授:黃均人 博士 研 究 生:洪瑞嬪 撰 2012 年 1 月 15 日.

(2) 摘要. 錄音工業的興起,逐步地影響了音樂聆賞方式以及音樂家演出、創作型態,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錄音工業開始繁盛呢?雷布瑞希特(Norman Lebrecht, 1948) 的《古典音樂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Classical Music: Featuring the 100 Best and 20 Worst Recordings Ever Made)一書中認為:聲音記錄史的開端並非始於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這位留聲機發明者,也並非唱片的創造者貝 里納(Emile Berliner, 1851-1929),而是源於卡路索(Enrico Caruso, 1873-1921)。或者, 必須更確切地說,是因為 1902 年卡路索在米蘭錄製的那一組唱片,造成錄音工業 日後的繁盛,並且使得卡路索成為第一位名揚國際的音樂家。而根據傑拉特(Roland Gelatt, 1920)在《神奇的留聲機》(The Fabulous Phonograph: From Tin Foil to High Fidelity)一書中提及,卡路索在 1902 年所錄製的唱片,在音質上為「第一張令人 滿意的唱片錄音」,也許,這才是造成卡路索縱橫國際音樂市場的主要原因。 但是,是誰錄製這張唱片?又是誰決定聘請卡路索參與錄製呢?看到卡路索 為唱片工業所帶來的效益,以及 1902 年之後演奏者們藉由唱片獲得國際知名度的 成果之下,鮮少人思考這個問題,遺忘了這位幕後推手─弗萊德‧蓋斯柏格(Fred Gaisberg, 1873-1951),一位將自己幾乎畢生的心力,皆奉獻給唱片工業的錄音師與 經理人。這亦使得筆者思索,現今的愛樂者,或許對於卡路索、自己所喜愛演奏 者的唱片如數家珍,也許對於某些演奏者的傳奇經歷知之甚詳,但對於蓋斯柏格 這位幕後工作者,是否依然如此?本文便是依此為出發點,探索這位唱片工業中 著名的錄音師與經理人,他的經歷、錄音理念、所製作的唱片,以及他的影響。. 關鍵字:蓋斯伯格、卡路索、聲音記錄史、錄音、唱片. i.

(3) 前言. 在聲音記錄史中,留聲機的原文有四種形式,因中文翻譯皆為留聲機,故在 此先為讀者區辨此四類之異同處。首先,“Phonograph”為愛迪生的發明所採用之原 文形式;而“Graphophone”則為坦特(Charles Sumner Tainter, 1854-1940)改良愛迪生 滾筒留聲機後,產生之新機種所使用的字形;“Gramophone”,則為貝里納唱片式 留聲機所使用的原文;“Talking Machine”則為強森(Eldridge Reeves Johnson,1867-1945)所採用的形式,與“Gramophone”為相同機種,於美國地區命名 勝利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時採用,以取代“Gramophone”之字樣。 因此,藉由各家公司的原文,讀者可自行判別留聲機的形式為何,以及販賣或製 作哪位發明家的專利產品。如:“Edison Phonograph Company”為愛迪生、“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則為坦特、“Berliner Gramophone Company”則是貝里納。 而關於本文翻譯名詞,皆源自國立編譯館所設立的學術名詞資訊網,網站上 未收錄的名詞,則由筆者自行翻譯或引用中文相關書籍中較常使用之詞彙。.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4 第二章 古典音樂錄音之父─蓋斯柏格(Fred Gaisberg, 1873-1951) ........................ 9 第一節 於留聲機公司服務之前(1873-1898) ....................................................... 9 第二節 於留聲機公司之前期生涯(1898-1925) ................................................. 13 第三節 於留聲機公司之後期與退休生涯(1925-1951) ..................................... 20 第三章 聲音記錄史 ...................................................................................................... 25 第一節 1877-1939 年聲音記錄史背景 ................................................................ 25 壹、唱片工業以及錄音技術的演進 ....................................................... 25 貳、唱片錄製方式 ................................................................................... 34 第二節 蓋斯柏格的錄音理念 ............................................................................... 40 第四章 蓋斯柏格的影響 .............................................................................................. 53 第一節 對於公司產業 ........................................................................................... 53 壹、蓋斯柏格之於貝里納以及留聲機公司 ........................................... 53 貳、蓋斯柏格錄製以及製作的經典唱片 ............................................... 57 第二節 與音樂人的情誼 ....................................................................................... 71 第三節 對於音樂發展 ........................................................................................... 86 壹、關於東方 ........................................................................................... 86 貳、關於音樂家 ....................................................................................... 97 第五章 結論 ................................................................................................................ 109 參考書目 .......................................................................................................................113 附錄:蓋斯柏格錄音、製作唱片目錄 ...................................................................... 121 iii.

(5) 圖片目錄 【圖 1-1】蓋斯柏格的日記。 ........................................................................................ 5 【圖 2-1】蓋斯柏格家族。 ............................................................................................ 9 【圖 2-2】愛迪生、坦特以及貝里納之像。 .............................................................. 12 【圖 2-3】卡路索為留聲機公司錄音時的自畫像。 .................................................. 15 【圖 2-4】阿圖‧魯賓斯坦與海費茲於 1937 年錄音休息時影像。 ........................ 22 【圖 2-5】1939 年 4 月 21 日,蓋斯柏格退休餐會之景。 ....................................... 23 【圖 2-6】蓋斯柏格之像。 .......................................................................................... 24 【圖 3-1】《主人之聲》畫作。 .................................................................................... 30 【圖 3-2】愛迪生最初版錫紙留聲機。 ...................................................................... 34 【圖 3-3】貝里納研發的唱片留聲機。 ...................................................................... 35 【圖 3-4】斯特羅小提琴。 .......................................................................................... 37 【圖 3-5】蓋斯柏格於帕德瑞夫斯基家中錄音時情景。 .......................................... 42 【圖 3-6】阿圖‧施納貝爾錄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時的休息時間情景。 .............. 45 【圖 3-7】阿圖‧施納貝爾於 1932 年贈與蓋斯柏格姪女伊莎貝拉的簽名照。 .... 47 【圖 3-8】卡拉揚與里格。 .......................................................................................... 48 【圖 4-1】說話娃娃。 .................................................................................................. 54 【圖 4-2】強森、羅納德之像。 .................................................................................. 55 【圖 4-3】莫瑞茲‧羅森塔爾、阿圖‧魯賓斯坦之像 .............................................. 58 【圖 4-4】卡薩爾斯與狄博、柯爾托於 1920 年代的錄音之景。 ............................ 65 【圖 4-5】卡薩爾斯、帕蒂之像。 .............................................................................. 66 【圖 4-6】布魯諾‧華爾特。 ...................................................................................... 70 【圖 4-7】1938 年華爾特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於金色大廳錄製情景。 ............. 70 【圖 4-8】夏禮亞賓演出《鮑里斯‧戈度諾夫》時的劇照。 .................................. 72 【圖 4-9】夏禮亞賓扮演的梅菲斯特以及巴希里歐之劇照。 .................................. 73 【圖 4-10】夏禮亞賓與妻子、蓋斯柏格的姊姊嘉莉之合影。 ................................ 78 【圖 4-11】蓋斯柏格與吉利之合影。 ........................................................................ 80 【圖 4-12】1914 年艾爾加第一次錄音之景。 ........................................................... 81 【圖 4-13】1932 年艾爾加與曼紐因第一次會面之合影。 ....................................... 83 【圖 4-14】艾爾加聆聽蓋斯柏格為他帶來的新唱片之影像。 ................................ 84 【圖 4-15】蓋斯柏格、艾爾加以及曼紐因於錄音室外的合照。 ............................ 86 【圖 4-16】蓋斯柏格於香港和上海所錄製發行的唱片。 ........................................ 92 【圖 4-17】百代唱片公司所出版的《洋人大笑》唱片。 ........................................ 93 【圖 4-18】卡路索。 .................................................................................................... 99 【圖 4-19】艾爾加操作留聲機。 .............................................................................. 103 【圖 5-1】蓋斯伯格工作室。 .................................................................................... 112 【圖 5-2】大英圖書館對於音響工程先驅者的表列與註記。 ................................ 112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綜觀 1877 年至近代,錄音、錄影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已逐步影響了演出以 及聆賞音樂的方式。在錄音工業發展以前,音樂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樂譜,以及音 樂會的演出,但是在錄音工業發展之後,聆賞的型態改變了,不僅只是出席音樂 會,才能聆聽音樂家的演出,在家裡依然可以藉由唱片欣賞專業的音樂演奏,並 且不再有外在環境如:座位區域所影響的音響效果、旁人的細語與咳嗽,打擾自 己聆聽音樂的雅致,此外,聆賞音樂不再屬於團體活動、必須親臨現場,而是可 以由個人細細品味的一項娛樂,並且不再受到時空的隔閡,可以重複地欣賞相同 的錄音,聆聽與聆賞者不同時代、地域的音樂會演出。 音樂錄音的產生,亦影響了音樂家的創作,在 1930 年代,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瓦列茲(Edgard Varése, 1883-1965) 以及凱基(John Cage, 1912-1992)便利用實驗性的手法,將改變唱片播放轉速而產生 的特殊音響效果,融入在樂曲創作裡;1940 年代,錄音機(Tape Recorder)的產生, 亦為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作曲家們帶來新的創作靈感;1 在演奏者方面,錄 音工業開始繁盛之後,1904 年,與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合作的男低 音彼得‧道森(Peter Dawson, 1882-1961),便為音樂家的職業衍生了一個新現象: 歌唱事業不僅能藉由音樂演出而維持!除此之外,因為錄製唱片比舞台演出優渥. 1. Michael Chanan, Repeated Takes: A short History of Recording and its Effects on Music (London ; New York: Verso, 1995), 140-141. 1.

(7) 的利益,使得部分音樂家們開始將錄音事業的順序排在舞台事業之前,2 這是之前 不曾有過的景況。 由上述內容可窺見,錄音技術的繁盛影響人們近代的娛樂生活,與音樂人演 出、創作型態,然而,在閱讀聲音記錄史的相關書籍之後,可了解留聲機是在 1877 年由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所發明,但是一項發明並不一定能暢銷, 更甚者永續地發展,留聲機公司創立初期的董事歐文(William Barry Owen, 1860-1914)便曾憂慮留聲機的銷售前景,在公司銷售目錄中除了留聲機與唱片之外, 增添販售打字機,除此之外,留聲機公司也因而在 1900 年至 1908 年間更名為留 聲機與打字機公司(Gramophone and Typewriter Company),若再閱讀留聲機公司之 後的發展,讀者可能會認為歐文的擔憂是多餘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錄音工 業開始繁盛呢?雷布瑞希特(Norman Lebrecht, 1948)在他的《古典音樂的生與死》 (The Life and Death of Classical Music: Featuring the 100 Best and 20 Worst Recordings Ever Made)書中認為:聲音記錄史的開端並非始於愛迪生這位留聲機發 明者,也並非唱片的研創者貝里納(Emile Berliner, 1851-1929),而是源於卡路索 (Enrico Caruso, 1873-1921)。3 或者,必須更確切地說,是因為 1902 年卡路索在米 蘭錄製的那一組唱片,造成錄音工業日後的繁盛,並使得卡路索成為第一位名揚 國際的音樂家。而根據傑拉特(Roland Gelatt, 1920)在《神奇的留聲機》(The Fabulous Phonograph: From Tin Foil to High Fidelity)一書中提及,卡路索在 1902 年所錄製的 唱片,在音質上為「第一張令人滿意的唱片錄音」,4 也許,這才是造成卡路索縱. 2. Jerrold Northrop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London: Sanctuary Publishing, 1999), 122-123.. 3. Norman Lebrecht, The Life and Death of Classical Music: Featuring the 100 Best and 20 Worst Recordings Ever Made (New York: Anchor, 2007), 160. 4. ―The first completely satisfactory gramophone record to be made.‖ Roland Gelatt, The Fabulous Phonograph: From Tin Foil to High Fidelit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55), 115. 2.

(8) 橫國際音樂市場的主要原因。 但是,是誰錄製這張唱片?又是誰決定聘請卡路索參與錄製呢?看到卡路索 為唱片工業所帶來的效益,以及 1902 年之後演奏者們藉由唱片獲得國際知名度的 成果之下,鮮少人思考這個問題,遺忘了這位幕後推手─弗萊德‧蓋斯柏格(Fred Gaisberg, 1873-1951),一位將自己幾乎畢生的心力,奉獻給唱片工業的錄音師與經 理人。這亦使得筆者思索,現今的愛樂者,或許對於卡路索、自己所喜愛演奏者 的唱片如數家珍,也許對於某些演奏者的傳奇經歷知之甚詳,但對於蓋斯柏格這 位幕後工作者,是否依然如此?本文便是依此為出發點,探索這位唱片工業中著 名的錄音師與經理人,他的經歷、錄音理念、所製作的唱片,以及他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本篇論文主要以兩個區塊做為主要架構:在時間部分,以蓋斯柏格於唱片界 服務的時間,即 1889 年至 1939 年間為探討;而音樂內容部分則主要以蓋斯柏格 終其一生,於貝里納留聲機公司(Berliner Gramophone Company of Washington)、留 聲機公司任職期間,所錄製的古典音樂為範疇。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並且針對相關文獻 進行探討。第二章主題為蓋斯柏格生平介紹,依照蓋斯柏格進入留聲機公司之前 (1873-1898)、進入留聲機公司擔任錄音師時期(1898-1925)、以及在留聲機公司擔 任經理人時期(1925-1951)為劃分。簡述蓋斯柏格如何從一位鋼琴演奏者進入貝里 納留聲機公司,又如何輾轉成為留聲機公司的靈魂人物;在第二時期、第三時期 又有哪些著名的企畫和錄音,此外,在戰爭期間以及唱片工業景況低潮時,對於 音樂家們的協助…。 3.

(9) 第三章的主題為聲音記錄史。筆者首先將唱片工業以及錄音技術的演進統整 歸納,依照年代演進順序,論述 1877 至 1939 年的聲音記錄史背景。第二節則以 蓋斯柏格的錄音理念為內容,介紹蓋斯柏格的錄音方式,並且與其助理、20 世紀 中期在古典音樂圈舉足輕重的製作人─里格(Walter Legge, 1906-1979)之製作理念 相比較,最後則以蓋斯柏格對於唱片錄製的態度作結。 第四章以蓋斯柏格的影響為題。第一節論述蓋斯柏格對於公司產業的貢獻, 舉凡早期對於貝里納留聲機公司草創時期的協助、為留聲機公司錄製以及製作的 經典唱片,皆擁有深入的探討;第二節則描繪蓋斯柏格與男低音夏禮亞賓(Feodor Chaliapin, 1873-1938)、男高音吉利(Beniamino Gigli, 1890-1957)以及作曲家艾爾加 (Edward Elgar, 1857-1934)之間的情誼,並論述蓋斯柏格與三位音樂家之間的事蹟; 第三節則以蓋斯柏格對於音樂發展的影響,分為兩個部份陳述。在歷史中,往往 經由當事者不經意的行為,而牽一髮動全身,蓋斯柏格的遠東行便是如此,因為 在俄國接觸韃靼人的歌聲,而萌發至遠東錄音的想法,進而在 1902 至 1903 年付 諸行動,也因而導致當代國際唱片公司陸續於遠東開設經銷處或者分公司,因地 緣關係,筆者在此論述蓋斯柏格拜訪的東亞二國─日本、中國,其唱片工業與音 樂發展交互影響的結果。第二部分則探討蓋斯柏格錄製卡路索唱片的緣由,以及 分別論述唱片工業興起後對於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習者、愛樂者以及音樂學 者的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綜合前面所論述的結果,作一歸結。.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文的研究素材以蓋斯柏格的回憶錄《流傳的音樂》(The Music Goes Round)、 4.

(10) 蓋斯柏格的日記、莫瑞(Jerrold Northrop Moore, 1934)所撰寫的蓋斯柏格傳記《聲音 革命》(Sound Revolutions)、 《留聲機雜誌》(The Gramophone)中關於蓋斯柏格的 190 篇文章,運用上述與蓋斯柏格直接相關的文獻為主軸,再包含演奏者傳記、演奏 者的錄音記錄以及聲音記錄史的相關書目,藉由這些資料檢視蓋斯柏格的事蹟與 影響。 雖然蓋斯柏格的日記在《留聲機評論》(The Talking Machine Review)中所刊登 的內容,僅記載至 1903 年 1 月 19 日,但值得慶幸的,莫瑞與蓋斯柏格的後人接 洽,取得了蓋斯柏格的所有日記【圖 1-1】,進而統整、撰述著書,並且在《聲音 革命》一書中,將日記內容皆以縮排整理,幾乎是完整的原始資料,可惜的是, 莫瑞的書中對於日記的引文,並未註記日期,在書中僅有 1898、1899、1900、1901 以及 1902 年,為各自單一章節撰述,而其他章節皆以時期劃分,令讀者難以自行 區辨日記記述的確切年份,雖然如此,卻仍然彌補筆者無法取得蓋斯柏格日記的 缺憾。 【圖 1-1】蓋斯柏格的日記。筆者於 2011 年至 EMI 檔案中心(EMI Archive)參觀時 拍攝。. 5.

(11) 除卻蓋斯柏格的日記資料,蓋斯柏格所親自撰寫的回憶錄《流傳的音樂》 ,陳 述了蓋斯柏格在唱片公司服務期間的回憶,內文總共分為 15 章,在第 6 章以前, 蓋斯柏格以錄音行程劃分,如前往東方、歐陸以及第一次大戰期間的錄音檔期回 顧,第 7 章以後則以聲樂家、指揮家、鋼琴家、弦樂演奏者分章撰述,最為特別 的,在最後 2 章蓋斯柏格分別敘述自己和夏禮亞賓、艾爾加兩人的合作與互動經 歷,對於兩位音樂家傳記中未曾提及的一面,藉由蓋斯柏格本人的文字,能夠有 更深入的了解。 在《留聲機雜誌》的文章中,除了各家公司發行唱片的相關訊息之外,亦有 蓋斯柏格親自投稿、友人對於蓋斯柏格描繪的文章,如蓋斯柏格與夏禮亞賓、帕 德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191)的相處情景、友人觀察蓋斯柏格與演 奏家們的互動之景…,此外亦有演奏者談論錄音檔期的文字,這些皆是回憶錄、 傳記、日記中未曾收錄的內容,使得筆者對於蓋斯柏格的事蹟能夠擁有更加完整 的接觸。 而關於馬特蘭(Peter Martland, ?)《EMI 百年史》(Since Records Began: EMI, the First 100 Years)中的文字,幾乎皆是經由馬特蘭於 EMI 檔案中心所存的原始資料考 證,透過書中對於留聲機公司歷史的詳細敘述,以及蓋斯柏格於電氣錄音時期所 製作的經典唱片之列舉,令筆者得以與前文提及的文獻資料比對參照,梳理出蓋 斯柏格之於唱片公司、聲音記錄史、音樂發展的影響以及貢獻,唯書中以西方古 典、流行音樂為主,無法從中獲取留聲機公司於東方發展之事業,以及關於蓋斯 伯格至東方錄音的事蹟,是為可惜之處。 演奏家傳記部分,於阿圖‧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 1882-1951)、阿圖‧魯賓 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艾爾加、帕蒂(Adelina Patti, 1843-1919)…等演 6.

(12) 奏者傳記中,皆有關於錄音檔期進行時的描繪,雖然篇幅並不多,但是至少可以 確認當時的錄音者,或策劃製作人皆為蓋斯柏格,為蓋斯柏格所錄音製作的唱片 提供明確的記載。演奏者的錄音記錄書籍中,則以克林培(Bryan Crimp, 1939)《親 愛的莫瑞茲‧羅森塔爾…親愛的蓋斯伯格…關於莫瑞茲‧羅森塔爾錄製 HMV 唱片 之記述》(Dear Mr. Rosenthal ... Dear Mr. Gaisberg ... An Account of the Making of Moriz Rosenthal's HMV Recordings)、莫瑞《艾爾加記錄:作曲家與留聲機》(Elgar on Record: The Composer and the Gramophone)之資料最為完整。克林培的書中,將蓋 斯伯格、莫瑞茲‧羅森塔爾於 1934 年至 1938 年的書信逐一歸列,除了有確切的 日期記錄之外,尚有莫瑞茲‧羅森塔爾每一次錄音檔期的錄音曲目,雖然在重複 錄製的樂曲裡,並未註記唱片選用的音源為哪一個檔期所錄製,但仍為筆者提供 了確切的史料。而莫瑞的《艾爾加記錄:作曲家與留聲機》,則將艾爾加自 1914 年至 1934 年與留聲機公司之間的合作事蹟,藉由艾爾加的日記、書信,以及留聲 機公司與之接洽的所有職員信件內容羅列於其中,此外,除了明確地附上日期之 外,並將艾爾加每次檔期所錄製的曲目、唱片母片號碼以及選用音源詳細記錄, 可堪稱最為鉅細靡遺的記載。 於聲音記錄史的相關資料,在國內的學術研究中,多半為探討唱片公司行銷、 唱片著作權以及唱片影響音樂傳播…等議題。其中,僅以許宜雯〈二十世紀錄音 出現後演出實踐的探討〉 ,關於錄音技術與唱片發展之敘述,為筆者本文撰述錄製 技術的演進提供參考素材。而菲利浦(Robert Philip, 1945)《錄音時代的音樂演奏》 (Performing Music in the Age of Recording)一書中,論及音樂家錄製唱片的經驗,以 及關於錄製技術、音樂聆賞行為的改變,亦是本文探討唱片工業興起,所帶來的 影響和錄音技術演進的重要資料。. 7.

(13) 傑拉特的《神奇的留聲機》 ,則是利用主題式撰著,詳實地記載唱片公司之間 的競爭、錄音技術演進,以及男高音卡路索、指揮家羅納德(Landon Ronald, 1873-1938)…等音樂家早期參與錄音工作的紀錄,此外,對於聲音紀錄史的發展囊 括歐陸與美國,不偏頗單一地區,為筆者了解早期古典音樂錄音資料的主要書目。 而格朗羅(Pekka Gronow, 1943)以及薩烏尼歐(Ilpo Saunio,1939-1999)的《國際 錄音工業史》(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則主要以時期, 如:機械錄音時期、電氣錄音時期、數位錄音時期…為劃分,最為特別的地方在 於各章中摘錄了數篇的事件敘述,藉由各篇的單獨事件描繪,令讀者一窺各個時 期所發生的史實,唯各篇事件的撰寫順序並非完全依照年代排列,須由讀者自行 推敲。令人雀躍的是,關於蓋斯伯格的錄音事蹟,本書擁有多篇的記載,增添了 關於蓋斯伯格與演奏家合作錄音的資料。 在聲音記錄史的文獻中,多以西方發展為主,所幸格朗羅發表於《民族音樂 學學報》(Ethnomusicology)〈唱片工業來到東方〉(The Record Industry Comes to the Orient)一文,詳細記述格朗羅研究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期,多家國際唱片公司在東 方發展的情形,令筆者對於唱片工業於東方的發展擁有基礎的概念。 雖然可以藉由上述的文獻,推敲出蓋斯伯格的主要事蹟、錄音的理念以及影 響,可惜在歸納蓋斯伯格所錄音、製作唱片的表列時,因早期的唱片相關資料中, 並不會特別註明錄音師、製作者為何人,而無法全數羅列,但是筆者仍然嘗試從 蒐集到的資料裡篩選、過濾,以期能依照年代編列出蓋氏所錄音、製作的演奏者 與曲目資料,即便資料有限,但相信在這些現有的文獻基礎上,能夠歸納出詳實 的資訊,並且透過文獻,歸結出一些觀察與結論。. 8.

(14) 第二章 古典音樂錄音之父─蓋斯柏格 第一節 於留聲機公司服務之前(1873-1898) 弗萊德‧蓋斯柏格,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父親老蓋斯柏格(Wilhelm Gaisberg, 1842-1903)為印刷公司職員,母親艾瑪(Emma Klenk Gaisberg, 1851-1914)則為音樂 愛好者,擅彈鋼琴。艾瑪對於孩子們的音樂能力懷抱著崇高期望,當子女們開始 知曉事物後,便慢慢地讓他們接觸鋼琴,在七個子女中,蓋斯柏格是最具有音樂 天份的,也因此,蓋斯柏格 4 歲時便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彈奏技巧【圖 2-1】。 5. 之後,蓋斯柏格因鋼琴演奏的天賦受到政府肯定,被授予獎學金並接受更專業的. 指導,在鋼琴伴奏以及鋼琴獨奏技巧更為純熟的狀況下,參與了華盛頓地區眾多 音樂愛好者以及慈善機構徵求演出的機會。 【圖 2-1】蓋斯柏格家族,攝於 1889 年。前排左一、二為老蓋斯伯格夫婦,左三 為陪伴蓋斯柏格至終老的姊姊嘉莉(Carrie Gaisberg, 1873-?),站立者左三為弟弟威 廉(Willaim Conard Gaisberg, 1877-1918),右二為蓋斯柏格本人,右一則為最小的妹 妹露伊絲(Louise Gaisberg, 1889-1973)。取自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3.. 5.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3. 9.

(15) 除卻學習鋼琴,蓋斯柏格亦在 8 歲起便於聖約翰公會教堂(St. John‘s Episcopal Church)擔任唱詩班歌手,也因此得以與當時聞名於華盛頓的軍樂作曲家蘇沙(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相識,之後亦加入蘇沙所組的合唱團。鋼琴與合唱技巧的 學習,皆為蓋斯柏格日後於唱片公司的工作建立豐厚的基礎,無論是藝術家的聘 任或是音樂內容的挑選錄製,擁有著精準、獨到的眼光,6 這亦使得留聲機公司的 產品,7 得以在 20 世紀初唱片工業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1889 年,蓋斯柏格第一次接觸唱片產業,當時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以下簡稱哥倫比亞公司)銷售著愛迪生的留聲機,8 公司產 品銷售目標原是以記錄人聲取代政府速記員,而現今公司打算擴展販售的商品, 他們嘗試錄製歌曲,以鼓勵家庭添購此項娛樂器材。因此,蓋斯柏格憑藉其音樂 才能參加了哥倫比亞公司的錄音工作,初時,以打工性質擔任伴奏,第一次錄音 合作者,也是第一位哥倫比亞公司所挑選的音樂家,為口哨吹奏者亞特里(John York Atlee, 1842-c.1910)。在此之後,音樂錄音的需求逐漸增加,中學畢業後的蓋斯柏 格,便於 1891 年,在此機緣之下獲得在哥倫比亞公司的全職工作,並且在公司中 兼負錄音技術與表演事宜。不久,公司的行銷策略為銷售帶來了佳績,使得哥倫 6. 蓋斯柏格曾力排眾議堅持為卡路索錄音,也因為他獨到的眼光,令世人現今仍能聆聽卡路 索的歌聲,也為卡路索帶來名利雙收的風光,深入論述請參見第四章第三節。 7. 唱片公司,於 1898 年由威廉斯(Trevor Williams, 18591946)以及歐文於倫敦創建,後者為貝 里納(Emile Berliner, 1851-1929)在倫敦地區的代理人。公司草創初期與美國公司─勝利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擁有緊密的連結〔勝利為其合作企業〕 ,1910 年開始啟用其著名商標「主 人之聲」(His master‘s voice)。留聲機公司的唱片工廠設置於德國漢諾威,其分公司遍部全球,包 括印度、俄國、丹麥、挪威、西班牙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留聲機公司失去德國漢諾威工廠 〔即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使得留聲機公司得再次於德國創建新的商標艾雷 特拉(Electrola),以銷售輸入德國的唱片。1931 年,留聲機公司走入歷史,與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Internatioanl Ltd.)合併為 EMI 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 Howard Rye. "Gramophone Company."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Jazz, 2nd ed., edited by Barry Kernfeld.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J175000 (accessed August 10, 2011). 8. 哥倫比亞公司於 1889 年由易斯騰(E. D. Easton, 1856-1915)以及美國留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於華盛頓建立,在華盛頓地區擁有銷售愛迪生留聲機的許可執照。Peter Martland, Since Records Began: EMI, the First 100 Years (London: Batsford, 1997), 18. 10.

(16) 比亞公司開始建構錄音曲目的目錄,更開始順應顧客的需求,錄製廣受歡迎的樂 曲,蓋斯柏格的工作量開始增加,除了為亞特里伴奏之外,亦為男低音多諾凡(Dan Donovan, ?)服務。而這位男低音,為蓋斯柏格的工作帶來另一個轉捩點,他於 1893 年將蓋斯柏格引薦給留聲機錄音改革者坦特(Charles Sumner Tainter, 1854-1940),在 見識了坦特所使用的新錄音技術後,9 蓋斯柏格毅然轉入坦特的公司。 在坦特的公司裡,蓋斯柏格剛開始只是做著為滾筒裹蠟的工作,所幸後來坦 特獲得許可,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展示投幣式播放機器,蓋斯柏格因而轉而為坦 特擴增錄音曲目的事務,他必須為坦特尋找擁有天賦的表演者,此外除了獨力完 成錄音工作,還必須兼任演奏者的伴奏,這份工作經歷為蓋斯柏格的錄音技能打 下扎實的基礎,亦預示了日後擔任經紀人搜尋藝人的工作能力。可惜的是,在世 界博覽會的展覽之後,蓋斯柏格的工作又轉變了,他必須到各個安裝投幣式留聲 機的場地擔任維護工作,舉凡投幣後機器卻不演奏,或者回收機器內的錢幣,以 及重新為機器安裝滾筒…等,這些關於投幣式留聲機的諸項事務,皆必須由蓋斯 柏格處理,很快地,他認為這種生活並不符合當初的願景,因此,便於 1893 年末 再次回到當時正大規模製作音樂錄音的哥倫比亞公司。好景不常,1894 年,愛迪 生欲藉由北美留聲機公司(North American Phonograph company)的破產,10 致使公 司重組,以達到對於留聲機版權的完全掌控,這個目的造成了眾多分公司的員工 被革職,雖然哥倫比亞公司的營運狀態能夠免除此危機,但職員們的恐慌仍四處 漫延,蓋斯柏格即是在此時經由歌手勾爾登(Billy Golden, 1858-1926)的介紹之下與 貝里納相識,在貝里納的實驗室中參與了第一片唱片的錄製,並且對於唱片所呈. 9. 坦特所使用的新型式滾筒可以使收音更為敏銳,此外,每次錄音可同時製作 20 個滾筒。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9. 10. 北美留聲機公司為哥倫比亞公司之母公司。Ibid., 7. 11.

(17) 現的圓潤音響著迷不已,11 遂於 1894 年投入貝里納公司的懷抱【圖 2-2】。 【圖 2-2】由左而右分別為愛迪生、坦特以及貝里納。取自 Martland, 12,13,15.. 在貝里納的公司裡,蓋斯柏格擔任搜尋藝術家以及擔任鋼琴演奏、伴奏的工 作,此外亦須清洗裝有酸性溶液的容器。12 雖然貝里納仍致力於留聲機、唱片的 研發,但是資金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貝里納的友人們也開始對他的事業產生疑 慮,甚至紛紛疏遠,唯有蓋斯柏格仍然支持著貝里納的夢想,相信這項產業終有 一日能大放異彩。所幸貝里納不負眾望,研製出新材質的唱片,這是一種添入蟲 膠的混合物,可塑性較硬橡膠更大,且能更長久地保存,此外這種新材質為錄音 品質帶來更好的效果,亦為貝里納帶來商機─終於有財團願意投資貝里納的留聲 機事業了!在 1895 年 10 月 8 日,由財團贊助、經營的美國留聲機公司(The United States Gramophone Company)於費城(Philadelphia)創建,此機構經營著貝里納的留 聲機專利。貝里納原有的華盛頓貝里納留聲機公司,主要工作為製作留聲機與唱 片,而此時的蓋斯柏格,仍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無論是四處展示留聲機的功能, 或者協助貝里納尋找留聲機新的動力來源,皆親力親為,此外,當財團在費城裝 設錄音設備時,蓋斯柏格亦走馬上任,前往費城擔任錄音專家,更於 1897 年,為. 11. Fred Gaisberg, The Music Goes Round (New York: Arno Press, 1977), 9-10.. 12. 酸性溶液之功能在於,當唱片蝕刻完畢後,須將唱片投入酸性溶液中十五分鐘,這是為了 讓仍然淺顯的溝紋能夠更加地蝕刻,而後再將唱片清洗乾淨。Ibid., 41. 12.

(18) 貝里納的公司在費城設立全球第一間商業唱片錄音工作室。13 除卻錄音工作之外, 蓋斯柏格亦掌控著曲目挑選、演奏者聘任的主導權,剛開始只是錄製娛樂性質的 音樂,如華爾滋舞曲(Waltz)、進行曲(March)、通俗歌曲…等,但蓋斯柏格認為自 己擁有挑選錄製曲目的職責,不能只錄製商業性的娛樂音樂,於是,便聘請男高 音吉亞尼尼(Ferruccio Giannini, 1868-1948)為公司錄製古典音樂,並增添其他古典 音樂曲目以及聲樂家的演唱,這些唱片的銷售成果使得公司擁有擴建第二個錄音 室的念頭,因此,位於紐約的錄音室於焉產生。 兩座錄音工作室接連成立之後,為了避免其他同行先行占據歐洲市場,貝里 納於 1897 年任命歐文為代理人,派遣他至英國尋找可以販售留聲機相關產品專利 的合作對象,而歐文果然不負眾望,1898 年,合作公司─留聲機公司在英國成立, 由威廉斯以及歐文於倫敦創建,其販售之留聲機產品皆源於美國,壓製的唱片則 源自於貝里納於德國漢諾威所設立的工廠。14 英國資方雖然接受上述條例,但卻 認為假使產品在歐洲銷售成果良好,便應由歐洲人演奏並於歐洲錄音,此外留聲 機公司訂購了 3000 台留聲機以及 15000 片唱片,亦需有專人前去操作,這個被派 遣至倫敦的機會,又再次地落在蓋斯柏格身上,於是,他在 1898 年 7 月 23 日於 美國出發至倫敦,並且以此為起點開展其繽紛的錄音生涯。. 第二節 於留聲機公司之前期生涯(1898-1925) 為了能讓留聲機公司的事業版圖迅速擴展,1899 年,歐文派遣蓋斯柏格至歐 陸巡迴錄音,錄音地點包括萊比錫(Leipzig)、維也納(Vienna)、布達佩斯(Budapest)、. 13. Ibid., 16.. 14. Ibid., 24. 13.

(19) 米蘭(Milan)以及馬德里(Madrid)。這趟旅程在蓋斯柏格的回憶錄《流傳的音樂》中 提及:這趟旅程給予我無數次在不同情境下錄音的經驗,並且錄製出豐碩的音樂 唱片, 〔這些成果〕皆使我心靈愉悅。15 因為這次錄音的成果令歐文滿意不已,便 於 1900 年再次派遣蓋斯柏格至歐洲大陸的彼方─俄羅斯帝國(Russia)更深入地探 索,為公司錄製新的唱片。 抵達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後,蓋斯柏格與一同前去的錄音師達比(Sinkler Darby, 1878-1950)很快地發現了一個事實:俄羅斯的演奏者們已經被聽眾們徹底寵 壞了。蓋斯柏格他們根本無法接近這些演奏者,此外這些演奏者僅對鑽石、珠寶 有興趣,這使得他們在俄羅斯的錄音之路困難重重。以他們與兩位著名男歌手的 交涉為例: 我們與夏禮亞賓溝通,欲錄製他的唱片,但當時他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並且對於我們能支付的微薄薪水不屑一顧。同樣的情形亦重現在令人驚嘆的 抒情男高音梭賓諾夫(Lonid Sobinov, 1872-1934)身上,他甚至比夏禮亞賓更難 以觸及。16 所幸,除卻上述兩位炙手可熱的男歌手,在男中音卡米歐斯基(Oskar Kamionsky, 1869-1917)參與錄音之後,俄羅斯之行終於乍現光明,其他歌劇名人們陸續在蓋斯 柏格所設置的錄音室中留下他們的歌聲。隔年三月,蓋斯柏格再次到訪俄羅斯, 梭賓諾夫終於同意錄製唱片,但夏禮亞賓對於留聲機公司提供的最高片酬仍然不 感興趣。1901 年 6 月,蓋斯柏格再次抵達俄羅斯,並且在莫斯科(Moscow)、喀山 (Kazan)錄製唱片,雖然夏禮亞賓依然故我,17 但是在喀山的錄音生活帶給蓋斯柏. 15. ―This expedition gave me vast experience in recording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and produced a rich harvest of musical records, both exciting and delightful to my provincial mind.‖ Ibid., 26. 16. ―We opened negotiations to record Chaliapin, but at that time he was still dizzy with success and would not respond to our humble offers.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that marvelous lyric tenor Sobinov, who was even more spoilt and unattainable than Chaliapin.‖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66. 17. 1901 年,經過三次的溝通協調,蓋斯柏格終於錄製了夏禮亞賓的第一張唱片,他與蓋斯柏 格展開終其一生的友誼,且蓋斯柏格更於 1920 年代協助夏禮亞賓逃離俄國。Martland, 21. 14.

(20) 格新的體驗,他接觸了不同於西方的音樂風格,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全新且陌生 的領域,亦使他萌發了日後向遠東探索的念頭。18 【圖 2-3】卡路索為留聲機公司錄音時的自畫像。取自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95.. 1902 年,蓋斯柏格至義大利錄音,這一次,留聲機公司的戰果豐碩,他們不 但在羅馬錄製全世界最後一位閹人歌手莫瑞斯基(Alessandro Moreschi, 1858-1922) 以及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合唱團的歌聲,19 更在米蘭錄製了卡路索的唱片 【圖 2-3】,而卡路索更在這次的唱片發行之後,為自己與留聲機公司帶來日後無 數的財富與商機,並且使得演奏者開始正視參與錄音的價值。同年 9 月,蓋斯柏 格自願擔任錄音師以及藝術顧問至遠東錄音,出發前,為了適應東方供電不如歐 洲便利的生活,他改良器材,設計了重電機(Weight-motor),以免除沉重的電池問 題。造訪城市包括了印度加爾各答市(Calcutta)、20 新加坡(Singapore)、香港(Hong. 18. 蓋斯柏格於此地接觸了韃靼人,並在喀山聆聽他們的演唱、錄音。Moore, Sound Revolutions,. 83-86. 19. 蓋斯柏格為莫瑞斯基與西斯汀教堂合唱團於 1902 的錄音共有 17 首,包含獨唱與合唱作品, 而這份錄音亦為閹人歌手現存的唯一錄音。Alan Sanders, ―Compact Disc Round up There,‖ The Gramophone, November, 1987, under http://www.gramophone.net/Issue/Page/November%201987/137/738521/COMPACT+DISC+ROUND+U P (accessed July 1, 2011) 20. 蓋斯柏格曾於 1908 年至 1909 年第二次拜訪東方城市,1908 年 11 月至印度加爾各答,1909 年 1 至 2 月則是到訪埃及(Egypt)和敘利亞(Syria)。Moore, Sound Revolutions, 157. 15.

(21) Kong)、上海(Shanghai)、東京(Tokyo)、曼谷(Bangkok)以及仰光(Rangoon),回程則 是經由新加坡、加爾各答、印度德里(Delhi)、孟買(Bombay)、馬賽(Marseilles)。21 這趟旅程,為公司開發了新市場,並且設立多處經銷地點,除卻上述兩點,於蓋 斯柏格預料之外的,這些錄音對於東方音樂的保存,以及各地日後錄音工業發展 亦擁有不可抹滅的成果。 1903 年,回到倫敦之後,蓋斯柏格在接下來的 7 年,先後於倫敦與義大利地 區陸續為聲樂家梅爾芭(Dame Nellie Melba,1861-1931)、帕蒂、馬可尼(Francesco Marconi, 1853-1916)、露意莎‧泰特拉齊尼(Luisa Tetrazzini, 1871-1940)、魯佛(Titta Ruffo, 1877-1953)等人錄音,此外亦錄製了雷昂卡發洛(Ruggero Leoncavallo, 1857-1919)的歌劇作品《丑角》(I Pagliacci, 1892),作曲家更於錄音時親臨錄音地 點,聆聽並指揮作品的第一次錄音。22 1910 年,留聲機公司認為蓋斯柏格已在義 大利地區完成錄音任務,因此再度派遣他至俄羅斯帝國繼續開發市場。兩位俄羅 斯男歌手梭賓諾夫以及夏禮亞賓,終於在 1910 年、1911 年分別與留聲機公司正式 簽約並錄製唱片,然而,除了兩位大師與留聲機公司合作的大事之外,蓋斯柏格 於 1911 年靈機一動而錄製的兩片唱片,也為公司帶來巨大的喜悅,它們極為暢銷, 錄製的內容分別為克林姆林宮(Kremlin)的鐘聲,23 以及一首主導文(Lord‘s Prayer)。 1912 年 1 月,蓋斯柏格至巴黎錄製波蘭鋼琴家帕德瑞夫斯基的鋼琴演奏,錄. 21. Gaisberg, The Music Goes Round, 48.. 22. Ibid., 165.. 23. 蓋斯柏格在回憶錄《流傳的音樂》中提及,他常到克林姆林宮參觀,參觀時,導遊會介紹 宮內所擁有的世界最大之鐘,這令人對莫斯科產生「一個擁有上千教堂的城市」的印象,因此蓋斯 柏格萌生了錄製鐘聲的想法。然而,錄製唱片時卻困難重重,因為室外氣溫太過寒冷,唱片會因此 而受到影響,便只能選擇在室內錄製,那麼得如何將鐘帶入室內?於是,蓋斯伯格將編鐘從窗口吊 入,當 5 口鐘在室內安置妥當後,也開始進行了這次的錄製。Ibid., 72. 16.

(22) 音地點設置於帕德瑞夫斯基家中。他的演奏常因力度控制之精妙,而使錄音人員 傷透腦筋,也因此,必須特別注意演奏者力度變換時與收音管之間的距離。蓋斯 柏格回憶當時錄音情景,描述著:在我錄音生涯中最艱鉅的一個禮拜:無論是我 或者其他錄音師,皆不曾為帕德瑞夫斯基錄製出令人滿意的唱片。24 但是在同年 夏天,當帕德瑞夫斯基抵達倫敦時,還專程感謝蓋斯柏格嘗試完成錄製他的音樂, 足可一窺帕德瑞夫斯基對於蓋斯柏格錄製成果的滿意。25 也因為這次的錄音成果, 使蓋斯柏格此後開始嘗試錄製管弦樂團的錄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對於全球經濟而言,如同一場大浩 劫,留聲機公司當然也受到波及,但蓋斯柏格仍然於歐洲大陸留連,於俄羅斯帝 國、米蘭、26 柏林(Berlin)…等地持續進行錄音工作。在 1914 年至 1915 年間,蓋 斯柏格便出入俄羅斯帝國三次,在搭乘至巴庫(Baku)以及提弗利司(Tiflis)的火車上, 更親眼見聞大戰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傷痕,可惜當時錄製的這些唱片, 最終皆遺失於革命活動裡。然而,在大戰的持續進行之下,蓋斯柏格的美國護照 在歐陸也不再是安全的護身符,便於 1915 年 11 月返回倫敦以遠離歐陸戰場,隔 年 2 月,他結識了艾爾加,並且開始錄製艾爾加作品《星光列車》(The Starlight Express, 1915)的唱片。1917 年春,蓋斯柏格再次被派遣至米蘭,這次的任務是將 戰爭歌曲的錄音帶出義大利,並與歌手們簽約,且設立當地壓片的場所。最後一 項是此行的最主要目的,但是因為戰爭影響,米蘭已滿目瘡痍,使得設置工廠的 工作占據了蓋斯柏格 15 個月之久,也因為戰事頻繁,蓋斯柏格在米蘭孤立無援,. 24.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174.. 25. 在蓋斯柏格的日記中,他描繪著在他所知曉的音樂家中,帕德瑞夫斯基是最難接近的,與 他同處必須擁有圓滑的技巧,否則一個笨拙的動作,皆可能使他做出羞辱人的行為。Ibid., 173. 26. 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 1863-1945)《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890)的第一次全 本錄音,即是在 1915 年,由蓋斯柏格於米蘭錄製。Ibid., 187. 17.

(23) 所幸妹妹露伊絲一家人以及聲樂家露意莎‧泰特拉齊尼的援助,27 使蓋斯柏格渡 過這一段在戰亂中生存的日子,然而,戰火無情,在這次戰爭裡,他失去了最親 愛的家人與同事,弟弟─威廉。2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蓋斯柏格暫別喪親之痛,仍然持續忙碌工作著,擔 任錄音、協調以及協助義大利與巴黎經紀人們的業務活動,雖然大戰期間沒有錄 音成果,但在此之後,留聲機公司的唱片業務漸漸復甦,並帶來豐碩的成果。以 義大利為例,在休戰後的 5 年內,留聲機公司每一年在義大利錄製兩齣全本歌劇, 分別為《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29《弄臣》(Rigoletto, 1851)、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 1853),《卡門》(Carmen, 1873-4),《丑角》,《鄉間騎士》、《波西米亞人》 (La Bohème, 1896)、 《阿伊達》(Aida, 1871)、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1904)、 《浮士德》(Faust, 1856-9)。這些作品在義大利極為暢銷,此外蓋斯柏格時常聘請 尚未成名的歌手,因而為這些歌手們帶來知名度。而巴黎,亦是令蓋斯柏格充滿 驚喜之處,年輕的音樂人皮耶羅‧柯波拉(Piero Coppola, 1888-1971)吸引了他的目 光,他的才華使蓋斯柏格考慮在巴黎設置錄音地點,並聘其擔任巴黎錄音工作室 的指揮,皮耶羅‧柯波拉錄製的重要代表作如: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摩利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佛 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歐內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普羅科菲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的作品,這些錄音不 27. 露意莎‧泰特拉齊尼在這 2 年與蓋斯柏格的相處之後,與其成為好友,蓋斯柏格更於 1920 年協助她完成回憶錄《我生命中的歌曲》(My Life of Song)。Ibid., 218. 28. 根據《聲音革命》一書中描述,威廉之死因在於戰爭期間被公司派遣至海外錄音時,因嘗 試在戰壕中錄製戰爭時的聲響,而在前線吸收到了毒氣,之後返回倫敦又感染流行病而逝世。這項 打擊對於蓋斯柏格的影響甚大,甚至令他萌發離開錄音事業的念頭。Ibid., 206-208. 29. 關於文中所羅列的威爾第四部歌劇《茶花女》 、《弄臣》、《遊唱詩人》以及《阿伊達》,因 《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Grove Music Online)作品目錄頁中並未列出作品創作時間,遂羅列歌劇第 一次上演年份。 18.

(24) 但豐富了留聲機公司的作品目錄,並且為皮耶羅‧柯波拉在巴黎樂壇奠定重要的 音樂地位。 當蓋斯柏格持續於歐陸各地錄音,並於 1919 年開始協助夏禮亞賓逃離俄國時, 殊不知 1925 年的一項新發明,為他的錄音師生涯帶來一項新轉變。1925 年,電子 廣播麥克風技術被引進留聲機工作室,因為收音品質更良好使得留聲機錄音技術 也被徹底改革了,在聲音記錄史中,稱之為電氣錄音時期。30 在此之前,唱片市 場幾乎是聲樂家的全盛時期,相較於樂器,聲樂的收音較易取得,但電氣錄音則 不同了,它可以錄製之前所不能擷取的聲音範圍,不需面臨如前一時期鋼琴伴奏 以及木管樂器因收音不良而須編排錄音位置、無法錄製出力度的細微差別…等問 題,這些改善皆使得唱片錄音技術面臨了新的時期,而這亦是使蓋斯柏格感到威 脅之處。因為早期的錄音師們藉由經驗累積,而知曉不同的樂器需要使用哪些錄 音器材或位置編排,但電氣錄音不再需要這些繁瑣事項,除此之外,老錄音師們 還必須面對新的儀器,這亦使得蓋斯柏格興起轉換跑道的想法,從事早已駕輕就 熟的事務─經理人(Impresario)。31. 30. 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中》詞條「聲音記錄」(Recorded sound)中錄音歷史之分期,他 將 1920 年代,因電氣擴音技術運用於麥克風後,所造成的一系列聲音歷史演變歸類為電氣錄音時 期(Electrical recording)。Arthur W.J.G. Ord-Hume, et al. "Recorded sound."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6294 (accessed January 20, 2011). 31. ―Impresario‖一詞,根據《葛洛夫線上音樂辭典中》詞條,為經理人(manager)之意,源自於 義大利歌劇樂季,之後則有代理人之意,在於安排音樂家、劇院或歌劇公司的巡迴演出事務。經理 人的工作項目主要於簽訂演出樂季,提供歌劇劇目;關於演唱者、裝扮、佈景以及指揮的選派…等 關於歌劇演出相關事務亦在其工作範圍。John Rosselli. "Impresario."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O007223 (accessed October 25, 2011). 因蓋斯柏格於國際音樂家部門時,其工作內容為:經營錄音預算、與藝人溝通、付版稅給藝人、安 排唱片發行日、出版不同商標的唱片目錄、安排錄音曲目…等關於唱片錄音、出版相關事務。因為 皆是包辦某項活動的所有準備、後續工作,故在此使用經理人一詞。 19.

(25) 第三節 於留聲機公司之後期與退休生涯(1925-1951) 在電氣錄音技術開始使用後,合奏作品逐漸頻繁出現於唱片目錄裡,而蓋斯 柏格在此初期所錄製的唱片,以華格納系列最為著名。因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在戰爭期間被各方禁止,導致與其相關的音樂演出停滯 許久,面對如此的音樂環境,蓋斯柏格邀請英國最傑出的華格納音樂指揮阿伯特‧ 柯次(Albert Coates, 1882-1953)與之合作,以期打破戰爭時期華格納唱片錄製成果 不佳的窘境,雖然錄製了如《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1857-1859)、 《帕 西法爾》(Parsifal, 1877-1881)、《齊格飛》(Siegfried, 1856-1871)…等著名的英文版 本,32 但是,以英文演唱的唱片,僅能吸引英語區國家人民的採購,無法推及國 際。蓋斯柏格便思索著如何在歐陸重組演出的演唱者人選,以華格納作品而言, 唱片銷售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英雄男高音的選用,在這個英雄男高音短缺的時 期,蓋斯柏格幸運地找到了梅爾基奧爾(Laurtiz Melchior, 1890-1973),蓋斯柏格臣 服於他的歌聲,並認為梅爾基奧爾是唯一能夠完成華格納系列唱片的男高音,於 是,雙方迅速建立合作關係,並錄製了一系列華格納作品的德語版本。 爾後,蓋斯柏格的角色轉換了,他不再從事錄音師的工作,而是對於新唱片 提出意見、對於藝術家以及經紀人的任命、監督錄音工作或者出席任何一場在倫 敦音樂廳或歌劇院的晚間音樂會,並且包括在表演結束後參訪藝術家…等工作內 容。在公司裡,他是名義上的國際音樂家管理部門主管(Supervision of the H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Artistes Department),在 1931 年,哥倫比亞公司與留聲機公司合併 為 EMI 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之後,他亦持續擔任管理國際音樂 家部門的工作。根據他的助理畢克內(David Bicknell, 1906-1988)的回憶,蓋斯柏格 是國際藝術家部門的重要一員,雖然沒有管理頭銜,但他卻是國際音樂家部門實 32. Moore, Sound Revolutions, 244. 20.

(26) 質上的管理者。33 此外,他是天生的經紀人,蓋斯柏格對於音樂人是否擁有天份 有著絕對正確的直覺,擁有確認演奏者的演奏實力,即便這位演奏者的潛力尚未 被完全開發,他亦能挖掘出這塊璞玉,而執行力亦是蓋斯柏格的特點,一旦他決 定要簽署哪位音樂家,便會以最快的速度實踐,就如 1902 年選擇錄製卡路索的錄 音,以及 1927 年簽下年輕的約翰‧巴比羅里(John Barbirolli, 1899-1970)一般。34 蓋 斯柏格在錄音工業界的經紀人地位,亦可在 1927 年至 1939 年之間所簽署的藝人 而知曉,根據畢克內的回憶,舉凡當時由蓋斯柏格所簽署的音樂家,皆成為日後 音樂圈裡舉足輕重的演奏家。35 1930 年起,蓋斯柏格徹底發揮其經理人的能力,策畫了許多唱片的錄音及發 行計畫,包括艾爾加指揮自身作品《法斯塔夫》(Falstaff, 1902-1903)的錄音、由吉 利擔任男高音的《托斯卡》(Tosca, 1900)、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1876-1973)的德 沃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op.104, 1865)、 由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弟子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1876-1962)擔任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所演奏的古斯塔夫‧馬勒 《第九號交響曲》(Symphony no.9, 1908-9)錄音、福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1954)與柏林愛樂的一系列合作錄音…等;36 以及因經濟大蕭條、收音機的運. 33. 1920 年留聲機公司設置了國際藝術家部門(International Artistes Department),蓋斯柏格即擔 任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直至 1939 年退休。Martland, 78. 34. 蓋斯柏格出席音樂會,在聽見巴比羅里代理畢勤(Thomas Beecham, 1879-1961)的演出之後, 當音樂會結束的掌聲響起時,蓋斯柏格馬上走到第一小提琴前貼近這位年輕指揮,對他說:「我的 名字是蓋斯柏格,不要〔跟任何經紀人〕簽約,我會在明天早上打電話給你。」(My Name is Gaisberg. Don‘t sign any contract- I‘ll phone you in the morning)在蓋斯柏格的果決行動之下,果然迅速成功簽 約,並且在此之後為巴比羅里安排與海費茲(Jascha Heifetz, 1902-1987)、阿圖‧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阿圖‧施納貝爾(Artur Schnabel, 1882-1951)、夏里亞賓以及麥爾基奧爾等人的合作機會。Moore, Sound Revolutions, 254. 35. Ibid., 260-261.. 36. Martland, 177-181. 21.

(27) 用而嚴重打擊唱片市場後,與里格所推行的唱片預約銷售手法,這使得 1931 年推 出後即擁有 500 筆的預約,也因此,一連串的預售活動(Subscription Societies)於此 時開始建立。37 此外關於曲目方面,蓋斯柏格亦擁有對策,如錄製歌劇詠唱調以 及鋼琴小品,並且尋找對於作曲家某類作品擅長的藝術家參與錄製,阿圖‧施納 貝爾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即是此時所錄製。爾後留聲機公司的曲目也因而增 產,如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錄音、阿圖‧魯賓 斯坦的蕭邦馬厝卡舞曲(Mazurka)全集…等。 【圖 2-4】海費茲(右)進入 EMI 公司之後,於 1937 年與阿圖‧魯賓斯坦一同參與 錄音時的影像。取自 Gaisberg, The Music Goes Round.. 而當美國地區因為遭受經濟大蕭條以及廣播的影響,致使 RCA Victor 以及哥 倫比亞公司皆認為唱片工業已走入末途,因而紛紛與音樂家們解約的情況下,蓋 斯柏格亦對這些演奏家們伸出援手。如:著名男中音陸卡(Giuseppe de Luca, 1876-1950)被 RCA Victor 解約的消息傳出之後,演奏家們便紛紛來敲留聲機公司的 大門,海費茲即是最早被 EMI 所簽下的演奏家【圖 2-4】。蓋斯柏格知曉解約消息. 37. Arthur W.J.G. Ord-Hume, et al. "Recorded sound."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6294 (accessed May 24, 2011). 22.

(28) 之後,便立即邀請海費茲與他共度午餐,用餐過程中,這位小提琴家對蓋斯柏格 這麼說:「弗萊德,在這可怕不景氣〔的狀況下〕,有些幸運的人離開,有些人被 清除,我是屬於後者,我必須再進入這個圈子,你可以幫我什麼嗎?」午餐結束 時,海飛茲已順利成為留聲機公司的一員,而其他傑出的音樂家們也陸續被 EMI 簽下,著名的鋼琴家,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即是其中之一。38 【圖 2-5】1939 年 4 月 21 日,蓋斯柏格退休餐會之景。左為 EMI 主席克拉克(Alfred Clark, 1873-1950)之妻,中間為蓋斯柏格,右為英國指揮鮑爾特(Adrian Boult, 1889-1983)。取自 Isabella Wallich, Recording my life : with Elgar, Chaliapin, Caballe, von Karajan, Furtwangler, Mountbatten and Menuhin (London: Sanctuary, c2001).. 1939 年,蓋斯柏格宣布退休,在 1939 年 4 月 21 日,EMI 為他舉行一場歡送 餐會【圖 2-5】,與會者除了公司主席與高層主管之外,亦包含曾與蓋斯柏格合作 的音樂家們,如:溫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布魯諾‧華爾特等人。 39. 而熱愛錄音產業的他亦接受 EMI 的邀請,繼續擔任顧問一職,並且對於錄音產. 38. ―Well Fred, in this fearful slump there were some fortunate people who got out and some who were cleared out, and I belong ro the latter category. I must get going again and what can you do to help.‖ Martland, 167. 39. ―Editorial,‖ The Gramophone, November, 1951, under 23.

(29) 業的發展仍持許關注,如力促 EMI 公司對於黑膠唱片(LP)以及立體聲錄音技術的 運用,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著手回憶錄《流傳的音樂》之撰寫。 1951 年 9 月 2 日,這位於錄音工業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多年飽受心臟病的摧殘 之下,於睡夢中逝世,享年 78 歲【圖 2-6】。 【圖 2-6】蓋斯柏格。取自 Gaisberg, The Music Goes Round.. http://www.gramophone.net/Issue/Page/November%201951/11/832572/EDITORIAL (accessed July 1, 2011 ) 24.

(30) 第三章 聲音記錄史 第一節 1877 至 1939 年間的聲音記錄史背景 壹、唱片工業以及錄音技術的演進 在聲音記錄史的相關書籍中,對於唱片工業以及錄音技術的演進內容,有的 偏重於美國地區或單一公司敘述,例如主要著墨於愛迪生留聲機事業的《從錫紙 到立體聲》(From Tinfoil to Stereo: The Acoustic Years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和 描繪 EMI 歷史的《EMI 百年史》 ;而有些則若《神奇的留聲機》,以事件、或為主 題式的撰寫方式,雖然書籍陳述詳細,但是卻並無依照年代順序編排,因此筆者 在此將唱片工業以及錄音技術的演進統整歸納,並且依照年代演進論述。 1877 年 12 月 6 日,40 愛迪生在錫紙上的錄音「瑪莉有隻小羊」(Mary Had a Little Lamb)為聲音記錄史開啟序幕,雖然愛迪生在此發明之後,便將他的注意力投注在 電燈的發明,但仍有其他人對這項發明深感興趣。就在 1885 年,坦特以及奇切斯 特‧貝爾(Chichester Bell, 1848-1924)改良了愛迪生的留聲機―Phonograph‖,研製出 新型留聲機―Graphophone‖,這是將裹上蜂蠟的硬紙板附著在滾筒上,取代愛迪生 留聲機所使用的錫紙,藉由載體材質的改變,使聲音可以永久地保存。41 這時, 愛迪生終於再次想起自己的發明,並且在 1888 年,改良他的留聲機,雖然改良後 40. 此日期引用自 Arthur W.J.G. Ord-Hume, et al. "Recorded sound."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6294 (accessed May 1, 2011). 但是,雖然在 1877 年法國地區亦有克婁(Charles Cros, 1842-1888)正在研發留聲機的 製作,但卻只有理論架構,如:載體為圓盤狀、運用不同於錫紙的原料…等,此時的愛迪生已將留 聲機研製出,並且完成錄音創舉,因此在此將聲音記錄史的開端以愛迪生留聲機啟用時間為起點。 41. 坦特的革新最具決定性,他研製出聲音錄製能夠永久保存的媒介。坦特描述「尋找一種較 為柔軟並且較容易刻下痕跡的材料,以便記錄,而蜂蠟這材料出現在我心中」,並且稱改良後的產 品為―Graphophone‖。Martland, 16-17. 25.

(31) 的成果與坦特和貝爾的留聲機相似,但仍有兩點除外:以電池驅動的馬達成為動 能來源,除此之外,改變了載體的形式,愛迪生利用蠟管取代坦特使用的紙卡, 而這個改良方式亦在日後運用於坦特和貝爾的留聲機上。但是愛迪生的改革卻也 造成雙方的專利訴訟開始萌發,在僵持不下的狀況,同年,商人利平科特(Jesse Lippincott, 1842-1894)同時購買了坦特以及愛迪生的專利,42 設立了北美留聲機公 司以同時銷售兩款留聲機,初時,利平科特將每一台留聲機以每年 40 美元的費率, 出租給各地分公司,再由分公司出租給各個辦公室。 在第一年的營業裡,30 個分公司僅有哥倫比亞公司獲利,43 利平科特將主要 客源鎖定為政府機構,欲使留聲機取代速記員的角色,剛開始雖然僅有少數機構 使用留聲機,但在第二年,當速記員們的工作被取代,甚至失去工作機會之後, 速記員們開始集體反對留聲機的運用,甚至有些員工開始提出留聲機的實用性不 若速記員高,這些意見皆導致留聲機的出租率開始下滑,在兩年沒有獲利的空轉 狀態,加上利平科特的健康於此時出現危機,1890 年秋,重病的他失去了北美留 聲機公司的主持棒,而公司的掌控權,順理成章地交予北美留聲機公司主要的債 權人─愛迪生。 愛迪生上任後,立即改變策略,將留聲機改為出售制,於 1891 年將每一台的 售價訂定為 150 美元,此外,認為留聲機不是為了娛樂所用,且非「玩具」功能,. 42. 愛迪生專利的留聲機貨源來自於愛迪生設立的愛迪生留聲機公司(Edison Phonograph Company),而坦特與貝爾專利的留聲機貨源,則來自坦特和貝爾所屬的貝爾實驗室開設的美國留 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利平科特獲得愛迪生留聲機的全美銷售權,而坦特和 貝爾專利的留聲機除卻哥倫比亞地區、維吉尼亞州(Virginia)以及德拉瓦州(Delaware)三個地區的經 銷權之外,亦涵蓋全美地區。Walter L Welch and Leah Brodbeck Stenzel Burt, From Tinfoil to Stereo: The Acoustic Years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 1877-1929 (Florida: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4), 26-27. 43. 哥倫比亞公司於 1888 年 2 月創建,而後於 1889 年與美國留聲機公司合併。誠如其 ―Phonograph‖之名,在擁有北美留聲機公司〔販售愛迪生留聲機〕的經銷權之下,於華盛頓地區販 售愛迪生的留聲機。Ibid., 27. 26.

(32) 更拒絕將留聲機的發展訂定為「樂器」(Musical Instrument)的用途。但在此時,已 有其他公司躍躍欲試,欲將留聲機發展為音樂娛樂用途,哥倫比亞公司便是其中 之一。它率先開發音樂市場,44 除了在 1889 年便先行在公共區域推行投幣式播放 機(Coin-operated Machine)的營運,45 1890 年亦出版音樂類別的蠟筒,1891 年,更 開始發行銷售目錄,46 曲目包含了進行曲、波爾卡舞曲(Polka)、華爾滋舞曲、讚 美歌(Hymn)…等,其中亦包含蘇沙和美國海軍樂隊(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著 名的口哨吹奏者亞特里的演奏,而亞特里的伴奏者在唱片上所註記的蓋斯柏格教 授(Professor Gaisberg),即是日後在錄音工業中擔任重要角色的弗萊德‧蓋斯柏格。 在滾筒留聲機獨佔市場的狀況下,1894 年,貝里納第一片唱片的發行,增添 了民眾對於留聲機型製的選擇【表格一】 。然而,雖然貝里納所製作的留聲機僅販 售 12 美元,但當時名聲卻僅止於華盛頓地區,直至 1895 年,由費城地區商人所 組成的財團,提供 25000 美元的贊助,並且成立美國留聲機公司,47 購買貝里納 的留聲機專利以販售留聲機相關產品之後,滾筒留聲機與唱片留聲機的銷售大戰 才自此展開。48. 44. 在北美留聲機公司之下所經營的分公司皆為自行營運狀態,致使 1891 年愛迪生接收時發 現部份分公司的營運已為靜止狀態,或者分公司互相佔據對方客源…等不良的營運狀態,遂在 1894 年採取讓北美留聲機公司破產,以達到公司重組且收回專利的狀況,而此時的哥倫比亞公司,則因 接受北美留聲機公司的經銷權時,是與利平科特個人單獨接洽,而非北美留聲機公司,因此在愛迪 生重整時,哥倫比亞公司逐漸跳脫其控制,並且開始全面自行經營。Gelatt, 56. 45. Reebee Garofalo, ―From Music Publishing to MP3: Music and Indus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Music, Vol. 17, No. 3 (Autumn, 1999): 324. 46. Gelatt, 42-45.. 47. 貝里納原有的公司─貝里納留聲機公司則以製作留聲機設備與唱片為主。Moore, Sound Revolutions, 24-25. 48. 在這場留聲機銷售戰中,1890 年起,哥倫比亞留聲機便穩健開跑,它率先進入家庭娛樂市 場,家庭留聲機的販賣以 25 美元起跳,直至愛迪生終於解決北美留聲機公司的版權事務,才在 1896 年 1 月成立國家留聲機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開始製作與銷售留聲機,而愛迪生公司 所產的發條裝置留聲機以每台 40 美元的費率銷售於市場,1897 年則釋出每台售價 20 美元的標準 規格留聲機。1890 年代,美國地區留聲機市場主要是由哥倫比亞留聲機穩佔主要銷售來源。Gelatt, 69-70. 27.

(33) 【表格一】愛迪生與貝里納留聲機之比較 愛迪生 載體 蠟筒 載體材質 蠟 播放時間 2 分鐘 溝紋 唱針讀取的溝紋為垂直方向 複製 初時並無複製蠟筒的方式,僅能 藉由演奏者每次的重複演奏取得 複製的蠟筒。演唱者每次最多可 錄製 3 個滾筒,而樂隊則為 10 個。之後則改採一對一複製方 式,播放原版滾筒後,再將聲音 的振動傳遞至另一個空白蠟筒 上,雖然製作速度緩慢,但至少 表演者可以不必再演奏數次以取 得複製品。 相對音量 小 唱片收藏 因圓柱狀的蠟筒較佔空間,收藏 較不方便。. 貝里納 唱片 蟲膠 3 至 4 分鐘 唱針讀取的溝紋為橫向 利用原有已被蝕刻出溝紋的原版 製作出與其相對的唱片母片 (Matrix),並利用這片反面的 (Negative)唱片母片壓製出正面 的(Positive)唱片,這種做法類似 以金屬印章在封蠟上壓印的手 法。如此一來,便可以工業化地 大量製造。. 大 扁平式的唱片,對於空間佔用較 小,收藏較容易。. 美國地區在專利的保護之下,可使愛迪生、坦特與貝爾、貝里納等人的產業 免於侵占的威脅,但在歐洲則不同了,世紀末各地的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 成立,法國、德國、英國以及俄國皆有各國國人所創辦的唱片公司。其中,法國 地區則以百代公司(Pathé)為代表,此公司於 1894 年由百代兄弟所創立,原先採用 滾筒式裝置,而後於 1906 年開始增添唱片的發行,此外,百代公司的產品必須使 用同公司製作的留聲機才能撥放,這個做法鞏固了百代公司的客源,其暢銷地區 以法國、俄羅斯帝國為最;49 德國地區則以卡爾‧林德斯特羅姆(Carl Lindström, 1867-1932)創辦的林德斯特羅姆公司(Lindström company)尤為著名,它發行了許多 唱片品牌,如:高亭(Odeon)、貝卡(Beka)、帕洛風(Parlophone)…等,之後更成為 留聲機公司、勝利留聲機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以下簡稱勝利公 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大的競爭者,其銷售地點遠達南美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49. Pekka Gronow and Ilpo Saunio,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Moseley (New York: Cassell, 1998), 12. 28.

(34) 之前,甚至在美國本土設立工廠;而英國地區則以與美國貝里納留聲機公司合作 的留聲機公司為主,創立於 1898 年,於日後成為歐陸主要的唱片銷售公司。 1890 年代,愛迪生、哥倫比亞公司以及貝里納陸續將他們的留聲機產品投入 市場中,雖然愛迪生與哥倫比亞公司皆為留聲機市場的主流,但貝里納藉由便宜 的售價搶佔銷售機會,以 1896 年出產的留聲機為例,裝上強森(Eldridge Reeves Johnson,1867-1945)所製作的發條裝置(Spring Motor),僅販售 25 美元,這幾乎比同 年愛迪生所販賣的 40 美元留聲機便宜一倍,加上 1897 年,在希曼(Frank Seaman, ?) 的加入之後,他強大的行銷能力使得唱片留聲機的訂購速度迅速攀升,且遠超過 生產數量。 面對如此勢如破竹的強勁競爭,1898 年,哥倫比亞公司展開專利權的法律訴 訟,宣稱貝里納的留聲機侵犯他們向坦特與貝爾購買的專利權,50 並且將訴訟目 標針對希曼,以期延緩其強大的銷售策略。因為專利的訴訟,使得貝里納自 1898 年起被迫停止在美國的留聲機商務 2 年,加上希曼在訴訟期間欲將貝里納的留聲 機事業攬為己用,除了在 1899 年開始設立自己的行銷公司與工廠,發行與 ―Gramophone‖類似的―Zonophone‖留聲機之外,亦在 1900 年於法院上承認貝里納 的專利侵犯坦特與貝爾的專利,致使 1900 年起貝里納在美國的留聲機公司,與哥 倫比亞公司之間的專利拉鋸戰持續進行,此外,希曼逕自中斷輸送唱片至留聲機 公司的行為,亦徹底干預貝里納留聲機公司與留聲機公司之間的合作關係。51 這. 50. 此處指流動的唱針(floating stylus),這是坦特與貝爾對愛迪生錫紙留聲機所改良的重要創新, 哥倫比亞公司指控貝里納的唱針亦會浮動(floating)因而提出控告。Gelatt, 92. 51. 留聲機公司於 1898 年成立,其購買貝里納專利於歐陸的使用權,與貝里納留聲機公司、 1901 年成立的勝利公司為合作企業。1907 年,留聲機公司與更互相協議全球市場銷售範圍,美洲、 東亞地區由勝利公司負責銷售,而歐陸與英國殖民地區則由留聲機公司發行。 29.

(35) 場專利戰爭直至 1901 年,法院裁決雙方在美國皆擁有製作權才止歇,52 而經過希 曼的干預行為,亦使貝里納與強森於 1901 年決定一同合作,共組勝利公司,與希 曼的事業切割,53 同年亦將《主人之聲》(His Master‘s Voice)註冊為商標【圖 3-1】。 【圖 3-1】 《主人之聲》原畫,左側為愛迪生滾筒式留聲機,右側為作者法蘭西 斯‧巴羅(Francis Barraud, 1856-1924)經由留聲機公司董事歐文所要求修改後的唱片 式留聲機。取自侯宏易 編著, 《黑膠唱片收藏圖鑑:LP 玩家實用事典》(台北市: 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41。. 1902 年,對於聲音記錄史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在這一年哥倫比亞公司 與勝利公司同意共享唱片錄音的專利,至此時起,滾筒式錄音漸漸失去其常勝地 位,哥倫比亞公司日後更於 1912 年停止蠟筒的製作,自 1913 年起,僅剩愛迪生 一人發行蠟筒錄音。同樣在 1902 年,由留聲機公司所發行的卡路索唱片,使他聲 名大噪,這是第一位因為唱片銷售而聞名全球的音樂家,從此時開始,聲樂家們 不再排斥錄製唱片,紛紛開始嘗試錄音;而留聲機公司另一系列關於西斯汀禮拜 堂合唱團,與史上最後一位著名的閹人歌手─莫瑞斯基的錄音,亦成為現今回顧 閹人歌手歌聲的珍貴資料。1902 年之後,可雙面錄音唱片以及勝利公司維克楚拉 留聲機(Victrola)相繼發行,54 1909 年更出現第一張管弦樂團合奏的唱片,直至 1920. 52. Gronow and Saunio, 9.. 53. Martland, 38-39.. 54. 維克楚拉留聲機於 1906 年出版,由常務董事強森所設計,為落地型留聲機,仿壁爐型式, 擁有迴轉式喇叭,曲折旋轉地安裝於下方音箱中。1910 年,最便宜的維克楚拉機型要價 15 美元, 其他尚有 500 至 900 美元的型號,如路易十五(Louis XV)、路易十六(Louis XVI)、安妮皇后(Queen 30.

(36) 年,多數耳熟能響的管弦樂作品錄音已紛紛出爐,以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為例, 這首作品至少被錄製了 17 次。55 而器樂獨奏的發行也緊接在後,在 1913 年留聲 機公司的發售目錄中,便可看見艾爾曼(Mischa Elman, 1891-1967)、姚阿幸(Josef Joachim, 1831-1907)、克萊斯勒、楊‧庫貝利克(Jan Kubelik, 1880-1940)…等小提琴 演奏者的唱片,56 然而,這些蓬勃發展的情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 卻因戰事而受到巨大的損害。 戰爭的爆發,無論是對於經濟或是文化,皆有極大的損害,唱片產業尤以歐 陸唱片公司的損傷最為慘重。第一次大戰期間,在德國當局揚言熔化留聲機公司 的唱片母片,以做為軍事作用的情況下,雖然留聲機公司成功搶救儲存於德國留 聲機公司的唱片母片,但是在戰後,德國留聲機公司卻仍被德國政府接收,而德 國最大公司林德斯特羅姆,則因戰爭期間受創無法復原,最終於 1925 年被英國哥 倫比亞公司(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所購買。在這一片因戰爭而受到影響 的產業中,亦有唱片公司異軍突起,那便是哥倫比亞公司於英國的分公司─英國 哥倫比亞公司。在常務董事史特林(Louis Sterling, 1879-1958)的指示下,英國哥倫 比亞公司率先發行以愛國歌曲為內容的唱片,這個結果使得公司在 1915 年的營業 額較前一年上漲了百分之 20,而 1917 年更是比 1916 年上漲了百分之 25 的營業額, 57. 英國分公司在戰爭期間營利的逐漸增加,亦預示了 1922 年脫離美國母公司獨立. 的趨勢。除卻英國哥倫比亞公司之外,笛卡公司(Decca)亦在此時嶄露頭角,此時. Anne)以及歌德(Gothic)…等形式。此外,昂貴的留聲機採用電動馬達,可使愛樂者不必再手動轉動 曲柄讓發條轉動,可惜音量仍受限制,直至 1920 年代,新的音箱以及電氣擴音技術成型後,這個 問題才改善。Gronow and Saunio, 34-35. 55. Ibid., 24.. 56. 獨奏樂器中,鋼琴較管弦樂器的收音效果佳,早在 1903 年,留聲機公司便嘗試鋼琴獨奏 唱片的錄製。Gelatt, 184-185. 57. Martland, 108-110.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展覽 音樂會,戲劇,表演,動靜態展覽,模擬競賽 科技

現場觀課 錄影觀課 觀課後會談 小組長紀錄 教專規準 外部觀點... 現場觀課 錄影觀課 觀課後會談 小組長紀錄 教專規準

[r]

學習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含教學策略) 時間 學習評量 活動一:小小音樂家(音樂老師)..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這部紀錄片遭到中共中央宣傳部下令封殺,三月七日在中國各大主流影音網站

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校長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