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 民初為主.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 高 桂 惠 博士 研究生: 李 宛 芝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五 年 七 月.

(2) 摘 要 《西遊記》續書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期,都有多本續書出版,成為 明清小說中獨樹一幟的現象。從《西遊記》出版後至明末清初數十年間有《續西 遊記》、《後西遊記》及《西遊補》三書,而清末民初則是在 1902 年「小說界革 命」口號提出後,陸續有許多以「西遊記」命名並續寫的小說。本論文希望藉由 主題學與敘事學的方法,將《西遊記》續書對《西遊記》主題的轉變、小說中敘 事視野受到西方小說筆法的影響、人物形象面對不同時代所產生的不同特色,以. 政 治 大 探看世風轉變之際, 《西遊記》續書是以何種方式,轉化《西遊記》中的主題、、 立 及小說中的物質,是如何受到時代的影響,而產生完全不同的展演模式,藉此來. 人物,乃至對器物的描寫,將《西遊記》續書於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轉變並置,. ‧ 國. 學. 重新看待此二時期續書的價值。. ‧ y. Nat. n. al. er. io. sit. 關鍵詞:《西遊記》續書、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經典轉化、世風之變. Ch. engchi. i n U. v.

(3)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述評..............................................................................5 一、明末清初《續西遊記》、 《後西遊記》、 《西遊補》 ..........5 二、清末民初《西遊記》續書研究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13. 政 治 大 取經與遊歷 立 ..............................................................................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8 第二章. ‧ 國. 學. 第一節 主題深化與轉化 ...............................................................24 一、「修心」的三種詮解...........................................................25. ‧. 二、新民思想的突出.................................................................34. y. Nat. io. sit. 第二節 遊觀敘事視角的轉變 .......................................................39. al. er. 一、全知的體道路途.................................................................40. n. v i n C h ......................................................... 二、逐漸受限的旅行視野 42 engchi U. 第三節 世變對主題及敘事視角的影響 .......................................47 一、小說主題的轉向.................................................................47 二、遊歷觀點的改變.................................................................53 第三章 《西遊記》續書人物的轉變 ..................................................59 第一節 孫悟空英雄形象的轉變 ...................................................59 一、明末清初孫悟空形象的演變 ............................................60 二、清末民初孫悟空角色的轉變 ............................................68 第二節 豬八戒性格的渲染 ...........................................................73.

(4) 一、修心路途豬八戒性格的壓抑 ............................................74 二、清末民初豬八戒形象之的強化 ........................................83 第三節 唐僧與沙僧角色的調整 ...................................................89 一、取經團體之核心:唐僧形象之刻畫 ................................89 二、沙僧形象之限制.................................................................98 第四節 人物形象之轉化 .............................................................104 一、孫悟空與豬八戒處境的易位 ..........................................104. 政 治 大 從奇幻到新奇:物質書寫的多元化 .................................... 115 立. 二、角色的邊緣化................................................................... 110 第四章. ‧ 國. 學. 第一節 器物法寶的奇幻 ............................................................. 116 一、《續西遊記》的武器與經文 ............................................ 117. ‧. 二、《後西遊記》法寶象徵.....................................................122. Nat. sit. y. 三、《西遊補》名色與虛幻.....................................................128. er. io. 第二節 新世界萬花筒 .................................................................133. n. a. v. l C 一、煮夢《新西遊記》的服飾表現 ...................................... 134 ni. hengchi U. 二、《也是西遊記》現代法寶和異域崇尚 ............................139 三、冷血《新西遊記》的觀看...............................................143 第三節 從抽象到具體的物質書寫 .............................................150 一、從奇幻法寶到新奇事物的展演 ......................................150 二、器物日常化的轉變...........................................................153 第五章 結論 ........................................................................................157 參考書目.................................................................................................161.

(5)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作為一部經典,《西遊記》的經典生成是四大奇書中較為特別的例子。劉晗 認為經典生成動力可以分為三個面向:政治權力的推行、知識份子的評選、大眾 輿論的批判。 1就政治權力的推行而言,因為「道書化」而使詮釋角度偏向宗教 哲理意蘊的《西遊記》文本,對統治者並無威脅,因而能認同其合法存在,大眾. 政 治 大 若以知識份子界定明清時期對《西遊記》點評的評點家並不盡然正確,因為如汪 立. 輿論的批判則是反映在戲曲和民間講唱文學的興盛,而就知識份子的評選而言,. ‧ 國. 學. 象旭與悟一子是以道人身分參與這部小說的點評,但可以說點評家是擇選了《西 遊記》作為其評點對象,不論是明代託名李卓吾的點評以「心生,種種魔生;心. ‧. 滅,種種魔滅。一部《西遊記》 ,只是如此,別無些子剩卻也。」2作為西遊大旨。. sit. y. Nat. 或是到清初汪象旭:「開口說個《西遊釋厄傳》⋯⋯但人知為釋厄傳,而不知為. al. er. io. 證道書。證道而不能釋厄,所證何道,釋厄而不能證道,又何貴乎釋厄也。要知. v. n. 釋厄即是證道,證道即是釋厄,原是一部《西遊》 ,莫作兩部看。」3直接將《西. Ch. engchi. i n U. 遊記》之名定為《西遊證道書》,從此角度而言,《西遊記》漸漸走向「道書化」 的過程。 4 但除了上述三種過程外,文學經典還有其內部的性質使其成為足以為後人視 為經典的原因。李玉平在《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中就提出以互文性 1. 2. 3 4. 5. 5. 劉晗: 〈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24 卷第 4 期 (2003 年 12 月) ,頁 86-87。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8 年), 頁 275。 ﹝清﹞汪象旭:《西遊證道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頁 5。 參陳宏:〈 《西遊記》的傳播與經典化的形成〉,頁 60-69。且陳宏認為: 「道士群體廣泛參與到 《西遊記》的意義詮釋和傳播活動中,壟斷了小說文本的詮釋權,最消極的後果就是使小說失 去了文學價值……但客觀而言,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也促成了《西遊記》影響的擴大,並進 而成為《西遊記》經典化的推手。」參氏著: 〈《西遊記》的傳播與經典化的形成〉,頁 67。 互文性是由法國文學理論家 Julia Kristeva 因不滿於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所提出的概念。互文 1.

(6) 第一章. 緒論. 的角度來探看文學經典的性質,並歸結出文學經典的性質有:藝術的獨創性、廣 泛的被模仿性,以及界限的流動性。 6 若從這三種性質來說, 《西遊記》雖是由許多前文本所累積而成,7但不可否 認的,百回本《西遊記》定本仍是有許多文人加工過後的痕跡,使其不同於其他 前文本,所以就獨創性的性質而言,《西遊記》是當之無愧的。就界限的流動性 來說, 《西遊記》從前文本起,就有擬似經典化的過程,8到了明代四種版本刊刻 後,經過後人不斷的詮釋、評論、註解,使《西遊記》逐漸成為經典文本的過程。9 而第三個性質,廣泛的模仿性是指一旦成為經典,則文學經典就會被廣泛的模仿,. 政 治 大 《西遊記》在從明末清初開始,直到民國年間,不斷有許多模仿、改 立. 改編和戲擬,且在這樣的借鑒過程中,文學經典獨創性會慢慢消融而成為巨大的 互文性。. 10. 編及戲擬的續書出現,足見《西遊記》的經典地位。. ‧ 國. 學. 續書現象與文學經典中「廣泛的被模仿性」相關,此須從續書的定義著手。. ‧. 一般而言續書分為廣義和狹義。就狹義而言,林辰〈論續書〉中認為狹義的續書. y. Nat. 有兩種:一為以前書中有懸念的人物或情節作為引申的基礎,二是對於前書立意. er. io. sit. 的辯駁,意不在續而是為抒發相反觀點。11以李忠昌的話來概括狹義的續書就是: 「與原書的人物、情節有明顯的因果延續關係」。 12從廣義來說,王若認為廣義. al. n. v i n 的續書不僅只是「摹擬仿作」, C h而是對於前作品的參與,是「讀者根據自己的 engchi U 13. 性現象存在於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中,科學領域的互文性概念是精確轉述他人原意、獨白式的 消極互文性,而文學藝術中的互文性卻是可以產生新意並且形成對話的積極互文性。李玉平: 《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年) ,頁 30-31。 6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 ,頁 36-40。 7 在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一文中,就清楚的從《大唐西 域記》的史事資料一直到最後定本《西遊記》的演繹脈絡做了清楚的梳理。此文收錄於鄭毓瑜 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學生書局,2011 年) ,頁 1-47。 8 詳細論述可參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 ,頁 6-12。 9 有關後人如何詮釋、評論,可參看陳俊宏: 《 《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 (臺北:萬卷樓,2012 年) 。其中對於《西遊記》從明代至現代如何被接受有詳細的整理論述。 10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 ,頁 38。 11 林辰: 〈論續書〉 ,收於《明末清初小說述錄》 (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年) ,頁 116-121。 12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頁 15。 13 林辰認為廣義的續書,是對前書的增刪、加工改寫和撰補,並提出兩層說法:一是重寫前書, 使之提高;二是學步名著,摹擬仿作。並將摹擬仿作視為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的規律發展。 參氏箸:《明末清初小說述錄》 ,頁 117-120。 2.

(7)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感受對一部作品情節發展過程的選擇」 ,所以其續作是一種有意向的自我選擇。14 李忠昌則認為不論從廣義或狹義,續書就是文學的「繁衍現象」 ,是續、補、改、 仿等形式所衍伸而出的小說創作史現象,並且與原書形成巨大的互文性。蒂費 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將互文性看作是「文學的記憶」, 15認為從 文學經典形成文學記憶,是在作者的寫作以及讀者的互文性閱讀中發揮尺度和典 範的功能。而續書的作者則具有雙重身分,既是作者,亦是文學經典的讀者。所 以續作者在接受文學經典時,也勢必會對前作的主題、情節、人物形象、形成原 則、文體、風格特色乃至技巧、手法、語言等等,有所選擇和使用。. 政 治 大. 清代劉廷璣《在園雜志》針對明末清初白話小說續書有其見解:. 立. 近來詞客裨官家,每見前人有書盛行於世,即襲其名,著為後書副之,取. ‧ 國. 學. 其易行,竟成習套。有後以續前者,有後以證前者,甚有後與前絕不相類. ‧. 者,亦有狗尾續貂者。……總之,作書命意,創始者倍極精神,後此縱佳,. y. Nat. 自有崖岸。不獨不能加於其上,即求媲美並觀,亦不可得,何況續以狗尾,. al. er. io. sit. 自出下下耶。 16. n. v i n 劉廷璣將續書予以分類,但顯然其對此現象的評價並不高。從其論點多少反映, Ch engchi U. 白話小說續書現象雖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但對小說評論者而言是其所貶低的對 象。直至 20 世紀 80 年代,才開始有從文學史的角度研究續書的評論出現,17且 隨著續書現象研究日漸增多,對續書的探討越深入,續書在小說史中的地位逐漸 浮現。而《西遊記》的續書現象,又與其他白話小說的續書現象有所不同,因此 引起筆者對此現象的關注。《西遊記》續書出版的密度高,延續的時間短,從明 中葉的《西遊記》之後,《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相繼問世,雖在 14 15. 16 17. 王若: 〈淺談明清小說的「續書」問題〉,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0 年第 5 期,頁 41-43。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鄭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3 年) ,頁 35。 ﹝清﹞劉廷璣撰,張守謙點校:《在園雜志》 (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頁 124-125。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頁 2-3。 3.

(8) 第一章. 緒論. 清康熙中葉以後未有續作出版,而是到清末民初以及民國之後才又陸續有相關的 續作出現。 18就此而言,《西遊記》續書在四大章回小說的續書現象中有其特別 之處。 《西遊記》續書若以時間為斷點,並依照現存可考的續書來說,大致可分成 三個時期:一為明末清初的《續西遊記》 、 《西遊補》 、 《後西遊記》三書,二為清 代至民初的《天女散花》 、奚冕周先生與陸士諤《也是西遊記》 、冷血《新西遊記》、 煮夢《新西遊記》,其餘尚有《無理取鬧西遊記》、《二十世紀西遊記》等等冠有 《西遊記》之名的續書,19而這些續書又被稱為「擬舊小說」 。20三為民國以後,. 政 治 大 陳舜臣《新西遊記》 等。 從三個時期來看,民國以後的續書是較 立. 柏楊《雲遊記》 (後更名為《古怪國奇遇記》) 、21鄧偉雄《大話西遊》 、22海誠《新 西遊記》、. 23. 24. 25. 為趨緩,而且在出版的密度上,是遠不及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兩個時期,再加上. ‧ 國. 學. 民國以後的續書還有兩岸地域上的差距,如柏楊為臺灣作家,鄧偉雄、海誠等為. y. Nat. 題牽涉廣泛,若加入此一議題實非筆者能力所及。. ‧. 香港作家,因此在續作中所表現的關懷有很大的差異。也因為跨地域跨文化的議. er. io. sit. 相較於民國時期的作品,《西遊記》續書在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兩個時期是 大量而密集的出現,也幾乎都是在十多年之間就有一定數量的續書出版,加之兩. al. n. v i n 個時期恰好都是世風之變。而續書現象又與 《西遊記》作為文學經典的地位相關, Ch engchi U 因此續書在此二時期中所展演出的文化現象實為可探討的問題,希望能從經典轉 化的角度重新看待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續書,嘗試在此議題上提出討論。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年) ,頁 193。 更多詳細相關書目可參吳澤泉: 〈晚清翻新小說創作情況考證〉 , 《中國文學研究(輯刊) 》2009 年第 2 期,頁 288-310。 為阿英在其《晚清小說史》中所提出的詞彙,認為這些小說是襲用書名和人名而寫新事。參 看氏著:《晚清小說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 年) ,頁 229-233。 原為柏楊於 1960 年於報刊上連載,但尚未連載完畢,僅 17 回,現收於《柏楊全集》第 15 冊 (臺北:遠流,2000 年) 。 作者於序中言此書為其 1975 年開始寫作,至 7 年後的 1982 年修訂。筆者所見之文本為香港 博益出版公司授權,臺北堯舜出版社於 1983 年出刊之版本。 海誠: 《新西遊記》(香港:三聯,1998 年) 。 陳舜臣:《新西遊記》 (東京都:講談社,1978 年) 。 此三個時期主要為筆者在搜羅《西遊記》續書過程中,依照蒐集的資料,並以時間為斷點所 作的劃分。 4.

(9)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第二節. 文獻述評. 一、明末清初《續西遊記》、 《後西遊記》、 《西遊補》. 明末清初的三本續書目前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以下分成幾個面向來考察: 專書研究中,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已有論及《後西遊記》與《西遊補》, 並稱未見《續西遊記》。 26而後繼兼論三者的有王增斌、田同旭討論關於《續西 遊記》 、 《後西遊記》 、 《西遊補》的主題,並討論其情節特色。 27王旭川《中國小. 政 治 大. 說續書研究》則是認為此三書有談道與諷世的特點。而段春旭則是將《天女散花》. 立. 與三本續書並列,並將其分為說教類與諷喻類,認為此四本續書發揮《西遊記》. ‧ 國. 學. 「以詼諧的筆調寄寓嚴肅的諷刺」的美學風格作為續書的主旨。 28高玉海《明清 小說續書研究》則以人物再創造、對原著思想的發揮和藝術結構的模仿討論《續. ‧. 西遊記》及《後西遊記》。 29. y. Nat. sit. 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中,將研究重心放在《續西遊記》 、 《後西遊記》 、 《西遊. n. al. er. io. 補》三書的有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主要是以審美敘事藝術的. i n U. v. 角度來切入《西遊記》續書的討論,從其敘事模式、主題及表現方式,以及續書. Ch. engchi. 現象在接受美學上呈現的意義看此三本續書的審美意趣。 30張家仁《《西遊記》 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則是詳細剖析《西遊記》續書的時空、人物、磨難的敘 事細節,為此三本續書做了詳盡而完備的梳理。31除上述兩本論文外,還有莊淑 華《《西遊記》續書論──人物主題轉變與新類型之建立》所探討的續書是跨越三 26. 27 28 29 30. 31.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收於《魯迅全集》第 9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 ,頁 167-173。 王增斌、田同旭:《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上)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 年) 。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續書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 ,頁 257-263、302-309。 林景隆: 《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 ,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年。) 張家仁:《 《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年。) 5.

(10) 第一章. 緒論. 個不同時期,將明末清初的三本續書、晚清時期的擬舊小說(主要集中討論冷血 的《新西遊記》),以及民國的柏楊《雲遊記》和鄧偉雄《大話西遊》,將三個時 期續書所展現的主題轉變做一梳理,並且提出其中有新類型之建立。32而大陸地 區有劉麗華《從《西遊記》和其續書看晚明文人價值觀變化》則比對《西遊記》 及《後西遊記》與《西遊補》的價值觀差異,並以此關注晚明文人價值觀的變化, 但並無提及《續西遊記》 。33另有田小兵以《續西遊記》 、 《後西遊記》 、 《西遊補》 為主,討論續書的產生、思想、敘事、人物及藝術五個部分。 34 探討明末清初三本續書的單篇論文大致上有三個面向,就陳惠琴、35石麟、36. 政 治 大 記》的哲理內涵進行探討。另一面向主要有李蕊芹、許勇強從接受史的角度去探 立. 郭明志、37胡淳艷 38的論述中,對三本明末清初的續書主要還是對其回應《西遊. 看三本續書是如何因應時代的新變,並將之反映在小說中。39而高桂惠則是回應. ‧ 國. 學. 學界對於明清小說理論先行類型錯誤的概念,去探看《西遊記》續書群是如何藉. ‧. 由改寫來展現對於文化知識的生產,並且提出這些續書不僅有類型錯誤和理論先. y. Nat. 行的角度,亦可從其他角度切入理解。 40. er. io. sit. 其次,研究個別續書的單篇論文,《西遊補》因其特別的敘事手法,因此研 究者眾,在專書有傅世怡《西遊補初探》、 41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 42學位. n. al.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Ch. engchi. i n U. v. 莊淑華: 《《西遊記》續書論──人物主題轉變與新類型之建立》 ,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5 年。) 劉麗華:《從《西遊記》和其續書看晚明文人價值觀變化》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2 年) 。 田小兵:《 《西遊記》續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 陳惠琴:〈善取善創別開生面──《西遊記》續書略論〉, 《明清小說研究》1988 年第 3 期,頁 156-167。 石麟: 〈略論《西遊記》續書三種——《續西遊記》 《西遊補》 《後西遊記》考略〉 , 《明清小說 研究》1990 年第 2 期,頁 150-158。石麟: 〈《西遊記》及其三種續書的哲理蘊涵〉, 《內江師 範學院學報》第 25 卷第 11 期,2010 年,頁 13-20。 郭明志:〈論《西遊記》續書〉 ,《學習與探索》1997 年第 2 期,頁 120-125。 胡淳艷:〈心路歷程──論《西遊記》〉 ,《明清小說研究》2008 年第 2 期,頁 111-119。 李蕊芹、許勇強: 〈接受視野下的明末清初《西遊記》續書〉 ,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11 年 1 期,頁 39-43。 高桂惠:〈類型錯誤/理念先行?由明末《西遊記》三本續書的「神魔」談起〉 ,收於蒲慕州 編: 《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 (臺北:麥田,2005 年) ,頁 279-300。 傅世怡:《西遊補初探》 (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 。 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 6.

(11)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論文在臺灣有黃芬絹《董說西遊補新論》, 43而大陸地區則有云燕:《《西遊補》 研究》 、44王淼《論《西遊補》對《西遊記》的改造》等。 45若就單篇論文來說, 則更為可觀:綜合討論其主題意涵的有夏濟安、46曾永義、47高辛勇、48林佩芬、49 王拓 50、何良昊 51等,就其作者論之的有:趙紅娟、52謝文華、53楊峰 54等,55就 其文本敘事手法開展論述的有高桂惠、56劉雪眞、57許暉林、58翁小芬、59王厚懷、60 朱萍 61等。由於《西遊補》至今研究者眾,前述所列之書及論文雖未盡詳備,但 已可見《西遊補》一書相關研究之興盛。 相較於《西遊補》 , 《後西遊記》與《續西遊記》之研究篇章就較少。但《後. 49 50. io. 51. y. Nat. 48. ‧. 47. sit. 46. n. al. er. 45. 學. 44. 立. 黃芬絹:《董說西遊補新論》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4 年) 。 云燕: 《《西遊補》研究》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 王淼: 《論《西遊補》對《西遊記》的改造》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 夏濟安: 〈西遊補:一本討論夢境的小說〉 ,收於夏志清等著: 《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二輯》 (臺 北:幼獅文化,1977 年) ,頁 185-193。 曾永義: 〈董說的「鯖魚世界」──略論西遊補的結構、主題和技巧〉 ,《中外文學》 (1979 年 9 月) ,頁 18-30。 高辛勇:〈 「西遊補」與敘述理論〉 ,《中外文學》 (1984 年 1 月) ,頁 5-23。 林佩芬:〈董若雨的《西遊補》〉 ,《幼獅文藝》 (1977 年 6 月) ,頁 215-219。 王拓: 〈對西遊補的新評價〉 ,《現代學苑》第 8 卷第 9 期(1971 年 9 月) ,頁 13-22。 何良昊: 〈《西遊補》的謙與傲〉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 年第 3 期,頁 345-354。 何良昊: 〈《西遊補》的背景鋪墊〉 ,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 6 期, 頁 153-157。 趙紅娟: 〈《西遊補》作者為董說應是定論──《西遊補》作者之爭的檢視、評析與結論〉 , 《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233 期(2013 年 9 月) ,頁 183-203。趙紅娟: 〈一部可以和世界文學接軌的 古典小說──《西遊補》新論〉 ,《明清小說研究》2006 年第 3 期,頁 184-196。 謝文華: 〈論《西遊補》作者及其成書〉 , 《成大中文學報》第 24 期(2009 年 4 月) ,頁 115-138。 楊峰: 〈董說與《西遊補》三題〉 ,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年 204 期,頁 97-101。 有關於《西遊補》作者歷來有兩種爭論,然其相關討論篇章甚多,且非本論文所關注之重點, 因此僅羅列幾位學者僅供參考。 高桂惠: 〈《西遊補》 :情欲之夢的空間與細節的意涵〉 ,收於余安邦主編: 《情、欲與文化》 (臺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年) ,頁 309-339。高桂惠: 〈《西遊補》文化形態的考察〉 , 收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 《古典文學第十五集》 (臺北:學生書局,2000 年) ,頁 359-385。 劉雪眞: 〈交織的文本記憶──《西遊補》的互文語境〉 , 《東海中文學報》19 期(2007 年 7 月) , 頁 111-137。 許暉林:〈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 ,《臺大中文學報》35 期(2011 年 12 月) ,頁 125-156。 翁小芬:〈論《西遊補》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 《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0 期(2013 年 3 月), 頁 47-81。 王厚懷: 〈《西遊補》情事的戲擬和俗人的還原〉 , 《咸寧學院學報》2010 年 302 期,頁 32-34。 朱萍: 〈詩意品格的個性閃現──《西遊補》的意蘊與風格再探〉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 年 81 期,頁 22-24。 7. ‧ 國. 43. 政 治 大.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Ch. engchi.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西遊記》仍有專書吳達芸《後西遊記研究》, 62而單篇論文中,集中於討論作者 的有鄭智勇、 63劉洪強, 64主要從《後西遊記》中的詞語辨析作者應為廣東人, 且其成書年代應為明末。又有探索其寓意的有劉曉廉、林保淳、翁小芬,劉曉廉 主要是在討論《後西遊記》中的「修心」主題, 65而翁小芬是探討《後西遊記》 諷刺世道的寓言意涵, 66林保淳則是兩者兼而論之,對筆者有許多啟發。 67而其 他介紹《後西遊記》之文章,則就較為偏向整體文化與社會背景的討論,如宋珂 君、 68劉麗華, 69至於林海曦則是以較批判的角度討論《後西遊記》之不足。 70 《續西遊記》之研究則有對作者之討論,如黃強、 71徐章彪 72等,但因《續. 政 治 大 而介紹《續西遊記》並討論其主題思想的則有熊發恕、 立. 西遊記》之作者亦是難以釐清之問題,因此最多也僅可確定其應是明末之作品。 73. 王增斌、74李衍明,75認. 為《續西遊記》主要是以禪宗修心思想作為續作的主旨。而高桂惠則以《續西遊. ‧ 國. 學. 記》中對「遊」 、 「經」 、 「魔境」等方面,看《續西遊記》在明清世風之變中的改.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y. sit. al. n. 65. io. 64. 吳達芸:《後西遊記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1 年) 。 鄭智勇:〈 《後西遊記》與潮人〉, 《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3 年 1 期,頁 31-34。 劉洪強:〈 《後西遊記》作者及成書年代考〉 ,《濰坊學院學報》2011 年 3 期,頁 26-28。 ﹝美﹞劉曉廉著,咸增強譯: 〈心路歷程:《後西遊記》的根本寓意〉 ,《運城學院學報》2002 年 6 期,頁 21-26。 翁小芬: 〈 《後西遊記》之寓意及其寫作藝術論析〉 , 《修平人文社會學報》19 期(2012 年 9 月) , 頁 39-69。 林保淳:〈後西遊記略論〉, 《中外文學》第 14 卷第 5 期(1985 年 10 月) ,頁 49-67。 宋珂君: 〈《後西遊記》的文化批判性研究〉 ,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 2 期, 頁 66-69。 劉麗華: 〈 《後西遊記》與晚明文人價值觀的變化趨勢〉 , 《絲綢之路》2009 年 18 期,頁 56-59。 林海曦:〈從邏輯視角探析《後西遊記》價值缺陷〉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 年 4 期,頁 25-26+52。 黃強: 〈《續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季跪〉, 《晉陽學刊》1998 年 5 期,頁 112-113。 徐章彪:〈也談《續西遊記》的作者問題——與容津萶、冉隆中兩位先生商榷〉,《電影評介》 2011 年 1 期,頁 107-109。 熊發恕: 〈《續西遊記》評介〉 , 《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0 年 00 期,頁 48-54+61。 王增斌: 〈機心滅處諸魔伏自證菩提大覺林──禪學的心界神話《續西遊記》〉 , 《運城學院學報》 1997 年 3 期,頁 24-27。 王增斌、李衍明: 〈《續西遊記》主題探奧〉 ,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年 5 期, 頁 53-56。 高桂惠: 〈《西遊記》續書的魔境──以《續西遊記》為主的探討〉 ,收於李豐楙、劉苑如主編: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 年) ,頁 211-268。. er. 63. Nat. 62. ‧. 寫脈絡。 76. Ch. engchi. 8. i n U. v.

(13)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凡此,本論文受到上述研究啟發。在明末清初續書的續書主題上,不論是續 書相關專書研究,如王旭川、段春旭等,或是學位論文張家仁的主題章節與林景 隆從敘事角度討論小說主題,以及討論不同續書的單篇文章如夏濟安、曾永義等 對《西遊補》的見解;林保淳、劉曉廉對《後西遊記》的寓意討論;熊恕發、王 增斌對《續西遊記》的主旨探討,對各本續書的主題進行脈絡梳理,也針對明末 清初世況予以不同的分析,多元的討論不僅對本論文主題部分多有啟發,且不同 面相主題的分析,也使得筆者能以多樣的角度切入小說細部敘事觀點的運用。而 人物角色的演變方面,則有如張家仁、莊淑華等做了詳細的比較。且莊淑華選取. 政 治 大 論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人物形象改變之因。而在以《西遊記》為續寫對象的續書 立 之續書範圍從明末至民國,因此呈現出明顯的人物改變,亦啟發筆者欲更深入討. 中,亦有各式各樣的法寶武器,研究者如林保淳對《後西遊記》武器寓意有所討. ‧ 國. 學. 論,張家仁亦有羅列各本續書中出現之武器,並將之與《西遊記》對比,但並未. ‧. 關注到法寶武器之外的其他物質書寫。對《西遊記》續書的研究,多數仍集中在. y. Nat. 明末清初的續書範圍,僅有莊淑華討論到清末民初至民國的續書,但其以《西遊. er. io. sit. 記》續書建立諷刺的新類型來看待此續書現象,筆者以為其中不僅是小說新類型 的建立,更關乎著《西遊記》做為一部經典,後續續書是如何回應並轉化此經典. al. n. v i n 意涵,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文化現象是如何轉變,因此筆者希望以不同的角度,重 Ch engchi U 新梳理《西遊記》續書於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兩個時期的經典轉化現象。. 二、清末民初《西遊記》續書研究. 此一時期的《西遊記》續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探討,一是《天女散花》, 段春旭認為其屬於說教類小說。然由於其版本較難尋獲,因此許多論者雖都有提 及此書,但對其有論述者則寥寥無幾,較為清楚的可能僅有段春旭《中國古代長 篇續書小說研究》中將《天女散花》與《續西遊記》 、 《後西遊記》 、 《西遊補》三 9.

(14) 第一章. 緒論. 書並列討論,並將之分為兩類:一為說教類,有《續西遊記》及《天女散花》, 藉續書宣揚宗教思想;二是諷諭類,有《西遊補》與《後西遊記》,發揮《西遊 記》「以詼諧的筆調寄寓嚴肅的諷刺」的美學風格作為續書的主旨。 77其他論者 可能僅是提及其故事梗概,並未見有更加詳細的論述。 78 而其他續書見於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79的則 有冷血《新西遊記》 、煮夢《新西遊記》 ,以及奚冕周先生、陸士諤《也是西遊記》 三書。這一批續書因是在清末民初時期大量出現於報刊,後又出版的刊物,不僅 是《西遊記》 ,而是連《水滸傳》 、 《金瓶梅》 、 《三國演義》 ,乃至《紅樓夢》等文. 政 治 大 若就這一批小說而言,並無專門討論關於《西遊記》系列的 立. 學經典皆在這一波潮流中出現許多相關作品,阿英就在其《晚清小說史》中稱其 為「擬舊小說」。. 80. 研究,所以此部分的前人論述,會以「擬舊小說」作為出發點來梳理文獻。. ‧ 國. 學. 較早注意到晚清小說的應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然其較為著重在譴責小. ‧. 說。而後阿英的《晚清小說史》則開始注意到小說反應的時事問題,以及報刊、. y. Nat. 雜誌與翻譯文學的影響力,然而對於「擬舊小說」的評價極差,且對於《西遊記》. er. io. sit. 系列的書名僅作羅列處理,並無太多論述。爾後有歐陽健提出「翻新小說」81一 詞來指稱擬舊小說,並於其〈晚清「翻新」小說綜論〉一文中簡述冷血與煮夢的. al. n. v i n 《新西遊記》,且認為其諷刺世道之筆法的積極意涵是值得肯定的。又在《晚清 Ch engchi U. 小說史》一書中談到翻新小說實代表當時文學之特色,並認為其有「自覺的續書 意識」, 82此論點對於本論文有所啟發。高玉海在其《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則將 擬舊小說納入續書議題討論。83而在學位論文部分則是有楊蕙瑜 84從擬舊小說的.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續書小說研究》,頁 18、21。 如林景隆《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在研究範圍有提及此書,但表示其介紹之內容僅 引自齊昆煜主編: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 年) ,頁 320。 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1990 年) 。 阿英: 《晚清小說史》 ,頁 229-233。 歐陽健:〈晚清「翻新」小說綜論〉 ,《社會科學研究》1997 年第 5 期,頁 131-136。 歐陽健:《晚清小說史》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頁 143、頁 335 等處。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 ,頁 38-52。 楊蕙瑜:《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0 年) 。 10.

(15)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興起背景、敘事手法、思想意涵及其消亡與影響來討論擬舊小說的整體發展,其 中在敘事手法、思想意涵皆有討論到冷血的《新西遊記》,但煮夢《新西遊記》 及《也是西遊記》則沒有提及。 後有胡全章與吳澤泉接續歐陽健的「翻新小說」提出更多相關的討論。而其 中胡全章雖然並不甚認同將此一時期小說當作續書看待,並認為「翻新小說」是 在「域外小說的衝擊下,借鑒政治、科幻等小說的寫法,承繼傳統小說的模式, 整合融會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小說文體」, 85但其對《新西遊記》的諷刺意涵仍 給予肯定的評價。86而吳澤泉 87則對此一時期小說的創作動因做了分析,認為此. 政 治 大 有其特殊的遊戲之筆。此外又有林香伶從歷史敘述的角度看晚清新小說中是如何 立 時期的小說仍與前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並且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而使得新作. 與當時代背景發生聯繫;88王鑫從四種矛盾中去剖析晚清新小說的特徵,並認為. ‧ 國. 學. 冷血的《新西遊記》「反映作者的責任意識及藝術追求與小說市場化、娛樂化的. ‧. 矛盾。」 89. y. Nat. 關於擬舊小說興起的晚清時期背景之研究則有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 er. io. sit. 轉變》梳理晚清小說革命的始末及相關理論、作品。 90而關照晚清小說與社會之 關係,則有賴芳伶《淸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 : 1895-1911》91及楊國明《晚清社. al. v i n 分析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對小說的影響。林明德 Ch engchi U. n. 會與社會經濟轉型》.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2. 胡全章: 〈晚清新小說的獨特文體──作為小說類型的「翻新小說」 〉 ,《中州學刊》2005 年第 3 期,頁 237-240。 此後胡全章有許多關於此時期小說的論述,茲列如下: 〈1909:晚清翻新小說的狂歡年〉 , 《新 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 年第 3 期,頁 81-83。 〈晚清翻新小說文體特徵略論〉 ,《贛南 師範學院學報》2007 年第 4 期,頁 64-67。 〈1903:一枝獨秀與眾聲喧嘩──中國近代文學史上 的關鍵性年份〉 ,《中州學刊》2009 年第 2 期,頁 210-214。 吳澤泉:〈晚清翻新小說創作動因探析〉, 《雲南社會科學》2008 年第 6 期,頁 147-152。吳澤 泉〈曖昧的現代性追求──晚清翻新小說論綱〉, 《濟寧學院學報》2011 年第 1 期,頁 43-49。 林香伶: 〈覺世與再創:論歷史敘述在晚清新小說的運用〉 , 《東海中文學報》21 期(2009 年 7 月) ,頁 113-147。 王鑫: 〈晚清翻新小說的四種矛盾及其文化內涵〉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年 第 2 期,頁 116。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 賴芳伶《淸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 : 1895-1911》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年) 。 楊國明:《晚清社會與社會經濟轉型》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年) 。 11.

(16) 第一章. 緒論. 所編《晚清小說研究》93中,則收錄張玉法、澤田瑞穗等論文,分析晚清小說的 背景、觀念、影響等。 綜上所述, 《西遊記》於清末民初的續書受到的關注並不多,即便有所討論, 也多與其他擬舊小說並陳,並未將之與《西遊記》連結,如楊蕙瑜以冷血《新西 遊記》做為陌生化敘事手法的例證,以及討論到其所反映的晚清社會背景。而多 數研究引用之《西遊記》擬舊小說多是冷血《新西遊記》,煮夢《新西遊記》與 奚冕周先生、陸士諤《也是西遊記》則幾乎沒有相關研究。且目前除莊淑華將明 末清初、清末民初及民國三時期續書並列研究外,尚無其他學者僅針對明末清初. 政 治 大 《西遊記》續書群去看《西遊記》作為一個文學經典是如何在不同的世變之中轉 立 與清末民初《西遊記》續書做更詳盡的研究,因此本論文期望透過這兩個時期的. 化其經典意涵。.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93. Ch. engchi.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88 年) 。 12. i n U. v.

(17)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從明中葉百回本《西遊記》逐漸流行後,《西遊記》隨著其文學經典的確立 而開始產生續作。本論文由於聚焦於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因此分成兩部分範圍 來看。 就明末清初續書而言,有《續西遊記》共一百回,94內容自《西遊記》第 98 回續起,寫取經團隊領取真經後,帶著經櫃擔包一路東返的過程,其中因如來佛 將悟空、八戒、悟能的武器收回,因此特派比丘僧和靈虛子保護悟空一行人返回. 政 治 大 求得真解,導致佛法敗壞,因此讓新的取解團隊:唐半偈、孫履真、豬守拙、沙 立. 大唐。《後西遊記》有四十回, 95描述真經傳入大唐多年後,因當初取經團隊未. ‧ 國. 學. 致和以及負河圖洛書的龍馬重新經歷一次西遊,到靈山取真解。而《西遊補》共 十六回,96從其〈問答〉之中可以看出其補「蓋在火焰芭蕉之後,洗心掃塔之先. ‧. 也」,故事描述行者因打殺一干男女而入鯖魚肚中,以十六回夢迷的情節寫孫悟. sit. y. Nat. 空在鯖魚腹中經歷過去現在未來世界,最後因老人提點而出夢。. al. n. 一面,〈讀西遊補雜記〉中評定三本續書的優劣:. Ch. engchi. er. io. 總體而言,《西遊記》於明末清初的續書群仍是延續《西遊記》哲理闡揚的. i n U. v. 《續西遊》模擬逼真,失於拘滯,添出比丘靈虛,尤為蛇足。《後西遊》 瀟灑飄逸,不老婆婆一段,借外丹點化,生動異常;然小行者、小八戒未 免窠臼。此(指《西遊補》)於三調芭蕉扇後補出十六回之文,離奇惝恍, 不可方物。 97. 94. ﹝明﹞季跪撰,鍾夫、世平標點:《續西遊記》 (新北:建宏出版社,1995 年) 。 ﹝明﹞不題撰人著:《後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 96 ﹝明﹞董說著: 《西遊補》 ,收於浙江古籍出版社編: 《明清神話小說選》 (浙江:新華書店,1988 年) ,頁 1-85。 97 〈讀西遊補雜記〉 ,收於朱一玄、劉毓忱: 《西遊記資料滙編》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頁 396。 13 95.

(18) 第一章. 緒論. 從這段評述中,可以觀察當時人對此一時期《西遊記》續書的評價,並且至目前 為止的相關研究中,皆是依循此一脈絡發展。 在晚清出現又一批續書前,另有一本亦可視為《西遊記》續書: 《天女散花》。 此書較少見於討論,僅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所編纂的《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有詳盡內容介紹,98以及段春旭一書中將此書與明末清初三本續書並提,並將其 劃分為說「教」(宗教)類。 99其餘目前有論及《天女散花》一書者,多將其視 為是清末的作品。 100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說道:「是書不崇佛法,但 請天女,謂妖魔當剿,世人迷信,實反取經演義本意,別開《西遊》續書生面。」101. 政 治 大 明《天女散花》已經不再延續《西遊記》證道主題, 也不再提及與取經相關的 立 這樣的評語,正是《天女散花》作為過渡的一個佐證。這裡的別開生面,既是說 102. 事,而是將重點放在「妖魔當剿,世人迷信」,將明末清初續書中較隱於主題之. ‧ 國. 學. 後的子題提到檯面上,並以此作為書寫之基礎,而此開展也意味著後續續書的演. ‧. 變傾向。《天女散花》依據目前研究可以認定是清末的作品,但由於小說更多是. y. Nat. 關注在天女往東散花之故事,與清末民初其他本續書仍以《西遊記》取經隊伍四. 中就不再討論此書,僅是列出做為參考。. al. er. io. sit. 人為主要角色不同,且其情節亦與《西遊記》沒有明顯聯繫,因此在後續中討論. n. v i n 而清末民初《西遊記》續書在續書研究中又稱「擬舊小說」 。最先提出「擬 Ch engchi U. 98. 《天女散花》是由如來因聽聞三藏一路向西遇到許多妖魔鬼怪為非作歹,因此為了剿滅妖魔, 而特派天女一路向東,並尋找地點將在極樂花園所採鮮花散放於天下。一路上天女路經許多 取經團隊向西所遭遇妖魔的地點,有流沙河、黑風洞等,除了因取經僧眾所留下的子子孫孫 外,亦有《西遊記》中未曾剿滅的妖魔,天女在回程路途懲戒這些為非作歹妖魔,且後來悟 空、三藏與八戒亦加入天女的行列,一同除妖鏟魔。全文共 12 回,主題不脫段春旭所言「抑 惡揚善」 , 以及作者在文中提及自己「不得不留言勸世」 (第 4 回,頁 103) ,其說教意味甚 至遠甚段春旭歸為同類的《續西遊記》 。詳細論述可參段春旭: 《中國古代長篇續書小說研究》 , 頁 19-21。 99 段春旭: 《中國古代長篇續書小說研究》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頁 18。 100 《明清神話小說選》在《天女散花》目錄前認為此書應當是印於民國初年,而其寫定時間應 該為清末。另於莊淑華: 《《西遊記》續書論──人物主題轉變與新類型之建立》論文中亦認 為《天女散花》為晚清作品。 101 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1990 年) ,頁 838。 102 林保淳認為《西遊記》所證的「道」是傾向於闡說佛理的,但在續書中的佛理也未必是佛家 所說的佛理,而是更傾向於雜揉了儒道二家的「俗說」 ,更像是「三教歸一」的觀念,也是佛 教在中國發展的普遍現象。參見氏著: 〈後西遊記略論〉,頁 54。 14.

(19)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舊小說」一詞的為阿英《晚清小說史》,然其對於這一類的小說評語只有「然窺 其內容,實無一足觀者」。 103而歐陽健從尊重作者創作動因出發,將之名為「翻 新小說」,並且將之分為三類:一人物脫離原先環境來到續作者之社會現實中, 如吳趼人《新石頭記》 ;二為人物並未脫離所處環境,但僅是將歷史背景稍作「進 化」 ,如陸士諤《新三國》 ;三是讓小說以集團方式進入一個大環境,但互相仍有 關聯,如西冷冬青《新水滸》。不過由於其標準僅是廣狹之分,第一類往往可以 包含第二類與第三類,因此較難以歸類。104吳澤泉則是認為此類小說大抵而言有 三種書寫模式:第一種為讓古典人物到現代世界,經歷全新體驗;第二種為人物. 政 治 大 人物,但借用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開展與原作全然不同的故事。 立. 未離開其時代,但將當時環境進行現代化改造;第三種既不借用時代、亦不借用 105. 但由於此處以. 續書論之,第一種與第二種模式較符合廣義續書定義,故不考慮第三種模式。. ‧ 國. 學. 此處筆者在面對阿英提出的「擬舊小說」與歐陽健提出的「翻新小說」兩個. ‧. 名詞,決定擇取「翻新小說」稱呼此時期的續書,定義則採用楊蕙瑜之看法:. y. Nat. er. io. sit. 襲用舊小說的書名及人物,並按照作者對原書角色的解讀與評價,將其放 置到晚清的時空中,對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進行書寫,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al. n. v i n 其中,除了折射出時代的面貌外,還隱含了新舊兩作之間的隔空對話。 Ch engchi U. 106. 藉由此定義來看,因有襲用,並且有作者對原書的解讀與評價,因此此類小說亦 算是明清小說續書中的特殊類型。107雖然舊瓶裝新酒,加上當時所出數量龐大, 難免會減損其藝術價值,但也正是因為小說「翻新」的成分加重,反而更能夠擺 脫原著而有更多創造的空間。. 103 104 105 106 107. 阿英: 《晚清小說史》 ,頁 229-230。 歐陽健:〈晚清「翻新」小說綜論〉 ,《社會科學研究》1997 年第 05 期,頁 131。 吳澤泉:〈晚清翻新小說創作情況考證〉,頁 289。 楊蕙瑜:《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 ,頁 12。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 ,頁 270-274。 15.

(20) 第一章. 緒論. 此時期的續書,由於有許多亡佚或有缺漏,108筆者主要探討的小說有奚冕周 先生、陸士諤的《也是西遊記》 、冷血(陳景韓)的《新西遊記》 、煮夢《新西遊 記》。三書的出版、作者、書名表列如下: 109. 年代. 1906 (光緒 32 年). 1909 (宣統元年). 1909 (宣統元年). 作者. 冷血 (陳景韓). 煮夢 (李小白). 奚冕周 陸士諤. 書名. 《新西遊記》. 《新西遊記》. 《也是西遊記》. 30 回. y. 筆者所蒐羅之回數 有 4-9,12. n. er. io. al. 20 回. sit. 筆者所蒐羅回數有 卷 1 第 1-5 回及卷 6 第 26-30 回 111. ‧. 5回. Nat. 備註. 110. 學. 回數. 治 政 原載《時報》,1909 大 上海改良小說社 立 年小說林鉛印本 ‧ 國. 原載與出版. 《華商聯合報》 5-10、12、13、17、 18、19-24 《華商聯合會報》 1、4-8、11-13 1914 年上海改良新 小說社石印本. i n U. v. 奚冕周先生、陸士諤的《也是西遊記》共二十回,112主要敘述孫行者入羅剎 108. 109. 110. 111. 112. Ch. engchi. 如本論文所論及之《也是西遊記》與煮夢《新西遊記》 ,雖《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標註 為存,但實際上目前筆者所能蒐羅到的資料中,回數是不完整的。又有如《改良西遊記》 (上 海耕時書局石印本,1909 年) 、《續西遊記》 (標時事小說,清末振群社刊)前論者就已未見 文本,且《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亦無提及。其餘詳細年表可參吳澤泉: 〈晚清翻新小說 創作情況考證〉 ,頁 294-302。此外本論文亦參考楊蕙瑜所列符合其定義為「擬舊小說」之文 本,並以此作為一對照基礎,詳細列表可見楊蕙瑜: 《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 , 頁 12-15。 此表係參照楊蕙瑜: 《遊戲‧狂歡‧掙扎:晚清擬舊小說研究》文中整理樽本照雄《新編增補 清末民初小說目錄》 (濟南:齊魯書社,2004 年)以及劉永文《晚清小說目錄》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 年)之資料,亦參考吳澤泉:〈晚清翻新小說創作情況考證〉 ,《中國文學 研究(輯刊)》2009 年第 2 期,頁 288-310。 楊蕙瑜於文中藉由孫楷第及包天笑之回憶錄推測冷血應於 1905 年、1906 年左右還在《時報》 擔任編輯,而《新西遊記》應是當時就已經發表於《時報》 ,因此推測發表時間為 1906 年。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有列出詳細的回目與大致的內容,闕漏者會參考此處的描述。 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編: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頁 1166。 由於未見於書,因此筆者採用《華商聯合報》中的版本作為參酌,然因《華商聯合報》亦有 部分亡佚,因此筆者目前收集到的《也是西遊記》回數有 4、5、6、7、8、9、12 回。﹝清﹞ 奚冕周先生、陸士諤:《也是西遊記》 ,原刊載於《華商聯合報》 ,收於《晚清珍稀期刊滙編》 16.

(21)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女之肚而陰陽交融生出了小行者,後為避免新猴作亂,因此命旃壇尊者轉世,並 讓小行者尋找師傅以及小八戒和小沙僧,重新一趟新的取經之旅。而冷血《新西 遊記》共五回,113則是描寫唐僧、悟空、八戒、悟淨奉如來之命到下界考察,背 景主要是放在上海租界,時間則為保路運動之前後。煮夢《新西遊記》114則是在 描述豬八戒跟隨在孫悟空之後下凡作學生,期間經過女學生、學生、官、教習、 選舉、警察、嫖客以及妓女等身分的轉換,紀錄了其與悟空在下界的生活。 115 由於清末民初的續書回數,有些較不完整,因此在後文論述中,會以現存資 料為主,輔以江蘇省社會科學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所提供的完整 故事作為論述對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13. 114 115. Ch. engchi. i n U. v.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年) 。其餘闕漏回數之介紹,會參考江蘇省社 會科學中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的完整回目以及故事梗概的介紹。江蘇省社會科 學中心編: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頁 1154-1155。 本文採用﹝清﹞冷血:《新西遊記》 ,收於董文成,李勤學主編: 《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第 18 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 年) 。 此所採用的為﹝清﹞煮夢: 《繪圖新西遊記》卷 1 與卷 6(上海:上海改良小說社,1910 年) 。 由於筆者手邊書目並不完整,因此其餘詳細回數及其他故事大要主要參考江蘇省社會科學中 心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頁 1164-1165。 17.

(22) 第一章. 第四節. 緒論.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以「經典轉化」與「世變」作為研究方法。在此筆者先釐清「經 典」的意涵,再進一步討論「轉化」的問題,及其與世變的關聯。 文學經典(canon)自 1980 年代以來,一直是文學研究領域關注的話題。王 璦玲在〈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一文中認為「文 學經典」為:. 政 治 大 性之文學性權威文本 立,以及此類文本中所蘊含之足以深刻啟發人之思維、 指在經歷長時間歷史之考驗下,所留存於後代具有啟發性、鑑賞性與示範. ‧. ‧ 國. 學. 情感與行為之文化資源之意。 116. 文學經典之所以成立是包含了群體和個體的思考,就群體來說,是有一個中心的. sit. y. Nat. 文化機制,即透過政治、知識份子,以及大眾之間,對於話語權的爭奪,從而建. al. er. io. 立一套文學體制來決定哪些文本可以成為典範。117誠如艾略特(T.S. Eliot)所言:. v. n. 「經典作品只是在事後從歷史的視角才被看做是經典作品的。」118經典是立基於. Ch. engchi. i n U. 該語境的中心地位,在歷史的篩檢中,經過延續性文化思維的認同,以及經過文 學審美批評價值的檢證並流傳至今的才能視作是經典。因此經典不僅僅是歷史的 見證,作為一種體現當下的文本,經典既經過價值的檢證以及時間的淘洗,更展 現某種普遍的人性價值。 但在 1980 年代以後,因為「後現代」、「後殖民」論述的風行,文化研究形 成一種跨領域且更為強勢的風潮,其研究特徵集中在「非菁英化」與「去經典化」. 116. 王璦玲: 〈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 ,收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 (臺北:聯經,2009 年) ,頁 1。 117 劉晗: 〈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 ,頁 86-87。 118 ﹝美﹞艾略特(T.S. Eliot) : 《艾略特詩學文集》 (北京:國際文化,1989 年) ,頁 114。 18.

(23)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de-canonization) ,119衝擊傳統經典文學研究。經典敘事學研究受到文化研究風 潮的影響,也不再只重視文本內部,轉而開始強調敘事作品與外在社會、人際的 不可分性。120使經典敘事學轉向後經典敘事學(postclassical narratologies) 。在此 新的範式中,促使敘事學開始連結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衍伸出許多流派, 其中女性主義敘事學是後經典敘事學最為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流派之一。就作品 闡釋而言,女性主義敘事學有效地糾正了經典敘事學批評家忽略社會歷史語境的 偏誤,在敘事批評中開闢了新的途徑。121透過「作品如何說」與「作品為什麼這 麼說」兩方面並陳,在了解文本內部結構的同時,也關注文本背後的文化符碼,. 政 治 大. 以及更大範圍的文化審美問題,使敘事學在文化研究及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輔助 下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122. 立. 「轉化」則是以「經典」做為思考起點。文學經典的意義生成,有兩個重要. ‧ 國. 學. 議題,也就是「經典化」與「經典性」。經典化是文學作品持續的重寫和複製,. ‧. 成為常識的文化過程,是屬於社會學成因,如同《西遊記》的經典化過程,實際. y. Nat. 上是牽涉到政治權力的推行、知識份子的評選、大眾輿論的批判的外在社會成因。. er. io. sit. 經典性則是對文學作品美學質量的衡量,123牽涉到的是文學經典的性質,探討的 是作品內部價值。童慶炳認為如果作品沒有藝術價值,無法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al. n. v i n 和心理共鳴,也不能滿足讀者期待,即使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如何操控,最終也 Ch engchi U. 不可能成為經典。124所以一部文學經典的確立,並得是二者相輔相成。這兩個議.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王璦玲: 〈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 ,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 頁 2。 羅斯‧錢伯斯(Ross Chambers)認為: 「敘事作品的語境──沒有認識到敘事是一種社會存在, 一種影響人際關係並且由此獲取意義的行為;敘事之所以成為敘事,依賴於一種隱含的社會 契約關係。這種契約關係使得敘事作品與社會之間具有一種交換性質,而交換就意味著存在 於社會的慾望、目的和各種制約力量之間的綜合關係。」Ross Chambers, Story and Situ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p.4. 轉引自王麗雅:《分歧與對話──後結構 主義批評下的敘事學研究》, 《外國文學評論》1999 年第 4 期,頁 32。 申丹、王麗亞: 《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頁 207。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經典敘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頁 184-187。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 ,頁 43。 童慶炳: 〈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係〉 ,收於童慶炳、陶東風主編: 《文學經典的建構、解 構和重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頁 81。 19.

(24) 第一章. 緒論. 題展現文學經典的形成有外部和內部兩種成因,雖然二者在定義上截然的劃分, 但在後經典敘事學重新重視文化研究,並引進跨學科領域的多元研究方法的討論 中,可以確認二者之關係實是相互影響的。 但在「後現代」(postmodern)的文化語境中,視覺文化的興起,造成文學 經典賴以生存的媒介語言的不受重視,也使得文學經典在這樣的思潮中逐漸受到 擠壓與排斥。再者,消費文化通過媒體與大眾的傳播,使得當代消費意識高漲, 對追逐利益的認同,對於娛樂的接受,都成為大眾潛在的心理文化。也因此,文 學經典降格為一種滿足大眾消費欲望的無特殊意義對象,使其原具有的神聖性和. 政 治 大 心與邊緣的對立。個體就此失去了經典的信仰與建構經典的衝動,反而開始以遊 立 權威性遭到侵蝕。權威、中心不僅遭受質疑,且論述的風向轉而想消解、模糊中. 戲的心態解構神聖。劉晗認為:. ‧ 國. 學 ‧. 消費文化按照自身內在的邏輯與欲望渴求,把經典的神聖性與權威性全部. io. er. 這就是消費文化對文學經典所取的態度。 125. sit. y. Nat. 打碎。對文學經典進行翻譯、戲擬、拼貼、改寫,追求經典文本的通俗性,. al. n. v i n 文學經典在後現代語境中亦成為了消費商品 ,經典降格,神聖消解,權威的不再, Ch engchi U 都是經典作品必須面對的問題。而白話小說的續書現象恰恰與上述所提及的消費 文化有一定的關聯,不論是明末清初因為印刷術使小說能刊刻銷售,又或是清末 民初報刊的盛行,使小說的流傳速度更勝於以往的朝代,白話小說逐漸成為一種 消費娛樂的商品,小說續書也就在這種潮流下開始興盛。在《西遊記》被認定為 文學經典的同時,明末清初及清末民初的續書現象對經典的改寫、戲擬,就隱含 對經典的消費、消解。高桂惠認為: 「(續書)以經典小說的元素,做為操作策略, 對經典的誤讀又是經常出現的一種刻意行為,當經典成為一種交際單位,其錯置 的場域就形成意義的另一種重要來源,經由錯誤的人或錯誤的訊息來達到消解經 125. 劉晗: 〈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 ,頁 88。 20.

(25)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典的目的,這消解過程也大大的提供解決創作來源枯竭的問題,以及達到刻意模 仿的戲謔感。」126點出小說續書試圖消解經典作品的權威性,而這即是對經典的 轉化方式。 而《西遊記》續書在轉化經典的時間點,又與「世變」相關聯。吳宏一認為 「世變」有兩個意涵:一是指江山易主、朝代更替,二是世風丕變,屬於政治環 境和社會風氣產生大變化,二者相互關聯也相互限制。大抵而言,江山易主朝代 更替時,政治社會環境風氣會隨之改變,但是世風丕變則未必是因為江山易主朝 代更替。127本論文於此所採之範圍是以第一義的世變為主,因《西遊記》在明末. 政 治 大 多本續書出現。並且與時局動盪、朝代更迭之際相呼應,形成對比,不論在主題、 立. 清初及清末民初的續書在這兩個時期都是頻繁而密集的出現,約在十數年間就有. 人物,或是其他書寫上都能表現其特殊之處。且續書出現的時期社會多為動盪不. ‧ 國. 學. 安,因此社會亂象叢生,而《西遊記》的敘事框架和諷刺手法顯然也為此二時期. ‧. 的小說提供一定的養分,在續書中可以窺見一二。希望可以藉由世風轉變這一主. y. Nat. 軸,從小說內部成因去審理在外部的環境因素變動中,文學是如何對此二時期有. 藝形式的維新與守成現象。 128. al. er. io. sit. 所見證與辯難,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所能為的範疇幅度,並且觀察在世變中文. n. v i n 釐清上述「經典」 、 「轉化」與「世變」的概念後,本論文會以「主題學」與 Ch engchi U. 「敘事學」作為研究方法。「主題」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對作品「義理」的蠡測. 或作者「意圖」的索隱。 129而「義理」或「意圖」,正是小說中所欲傳達的重要 訊息,因此觀察主題在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時期的演變,或可探察兩個時期主題 轉換之於小說續書的意義。 「敘事學」包含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三:一是由結構主義所激發有關敘事作品. 126 127. 128. 129.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年) ,頁 7。 吳宏一:〈清代世變中的文學世界〉 ,收於李豐楙主編: 《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 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頁 692。 王德威〈導言(二)〉 ,收於胡曉真主編: 《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 (臺北: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年) ,頁 13。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2001 年) ,頁 266。 21.

(26) 第一章. 緒論. 的理論;二是將敘事作品作為時間組合起來的識見與狀態所形成的語言表現樣式 研究;三是對一系列確定的敘事作品按照敘事學的模式與範疇進行研究。130其中 對於敘事作品的情節、視角、敘述聲音、人物及人物話語的模式及功能等,皆有 相關的理論,因此本論文亦將「敘事學」做為研究方法。 透過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將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西遊記》續書並置,觀 察《西遊記》續書的發展脈絡。明末清初續書的密集出版,恰逢明末世風與學風 的轉變思潮,此一時期的續書與《西遊記》有何不同?而至清末民初時期,一批 在短時間內出現的「新」小說,亦是西學東漸的動盪時期,這樣的社會變遷,又. 政 治 大 與轉化,是否能回應世變之際的諸多文化現象?本論文將焦點聚焦於《西遊記》 立 使得其中的《西遊記》續書呈現如何的樣貌?透過檢視文學經典經過不斷的重寫. 續書群,從中探討經典在作品內部與外部是如何轉化,以及其與世風之變是如何. ‧. ‧ 國. 學. 相互呼應。. n. er. io. sit. y. Nat. al. 130. Ch. engchi. i n U. v. ﹝美﹞普林斯(G. Prince): 《敘事學詞典》,轉引自彈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後 經典敘事》 ,頁 9。 22.

(27)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第二章. 取經與遊歷. 主題與創作意識可以說是一體兩面,作者的創作意識就反映在對主題的表達 之上。明末清初三本續書都接受《西遊記》中的「修心」主題,並且也用不同的 方式回應原著,但由於續作者的時代較之《西遊記》更晚,因此在回應《西遊記》 時,也因為時空背景轉換而有了不同的看法。但大抵說來三本續書仍舊延續著《西 遊記》的故事,僅是《續西遊記》是東返,《後西遊記》是再次西遊,而《西遊 補》則是在路途上多出一個魔難。但對小說中的主角而言,取經這一事件仍是遊. 政 治 大 歷」,在《續西遊記》和《後西遊記》中,與《西遊記》同,都是採取敘述者的 立. 歷的基礎,所以在主題方面也都與之有所接合。較為特別的是筆者標題所談的「遊. ‧ 國. 學. 全知視角,所以讀者能夠全面的了解到事件發生的過程,不論妖魔說甚麼,或是 主人公做甚麼,皆能全盤接收,但《西遊補》在遊歷視角上做出了不同的變化。. ‧. 翻新小說屬於續書的特殊類型,雖然是舊題,但可以看出作家意圖求取「創. sit. y. Nat. 新」 。131所以雖然仍有「取經」的意識存在,但取的經已經和明末清初大相逕庭,. al. er. io. 伴隨當時西學東漸的風潮,加上日新又新的文化背景洗禮下,面對中國遭遇的不. v. n. 平等,再加上小說革命的新民啟蒙思想,以及社會亂象叢生,內亂外患,對於選. Ch. engchi. i n U. 擇以翻新小說創作的文人而言,其所取之經是和西方之學相關,且作為神魔小說 《西遊記》的續書,也繼承了以妖魔諷人的手法,將針砭時事,諷諭社會的筆法 大加顯揚。因此在新世界中遭遇的魔難,就更加的突顯出作者的新民主題,並期 望以之來打破盲昧,進而開展作為其書寫的主題。且晚清小說在敘事視角上,既 受到當時西方小說的筆法影響,但又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小說的全知視角的情況下, 產生了一種過度狀態的敘事手法。. 131. 「整個中國近代史的潮流發展,往往是西學被新學所席捲,又中又西,或言不中不西的新學 又將被另一波更新的潮流所掩沒,如此『新新不已』背後所意涵的線性時間推衍,迫使新一 代知識份子不斷地努力尚『新』 、崇『新』 、逐『新』 、追『新』的熱衷,名副其實地變成了一 種『新』的拜物狂熱。」劉紹鈴:《尋找現代:晚清「新」文化話語》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 23.

(28) 第二章. 取經與遊歷. 本章即以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主題的轉變,以及兩個時期《西遊記》續書展 現的不同敘事手法做為討論重點。. 第一節. 主題深化與轉化. 《西遊記》從明萬曆 12 年的金陵世德堂本刊刻後,在卷首署名「秣陵陳元 之」的序中談到作者的未知,並且提到一篇無名氏的舊〈敘〉, 132在此敘中將小 說人物比喻為人的心理、生理,將《西遊記》當作是降心除魔,修身證道的寓言. 政 治 大 以為作者著重《西遊》二字是出自「東生西成」的說法。 立. 書。並且其將《西遊記》主題定調為「彼以為大丹丹數也,東升西成,故西以為 紀」, 133. 而其觀點可. ‧ 國. 學. 謂是清代「證道說」的先聲。. 134. 然而《西遊記》於明末清初的續書中,雖然亦有許多與道家相關的詞彙,但. ‧. 其中更明顯的是接受了《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中的評點與謝肇淛《五雜組》. sit. y. Nat. 中的觀點。135李評本在評點中多次點出「心」字為《西遊記》一書的重點,不論. al. er. io. 是《西遊記》第 1 回夾批「靈臺方寸,心也」 ,136或是第 13 回中直接點出「心生,. v. n. 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部《西遊記》只是如此,別無些子剩卻矣。」137. Ch. engchi. i n U. 都點出李評本強調《西遊記》當作一部「修心」之書讀,也可看到當時陸王心學.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陳元之〈西遊記序〉 :「其敘以為:猻,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 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三藏; 以為郛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 以心攝。是故攝心以攝魔,攝魔以還理。還理以歸之太初,即心無可攝,此其以為道之成耳。 此其書直寓言者哉!」 ,轉引自蔡鐵鷹: 《西遊記資料彙編》 (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頁 578。 同上註。 嚴鳳梧、李安綱:〈明清《西遊記》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西遊記文化學刊(1)》(北京:東 方出版社,1998 年) ,頁 65。 陳俊宏認為明代對《西遊記》主題接受有三家之說,一是陳元之在世德堂本的〈序〉 ,二是《李 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 ,三是謝肇淛求放心之喻。筆者以為綜觀此三家之說,在以此看《西遊 記》在明末清初三本續書,顯然三本續書對《西遊記》主題認知較傾向於對「心」的議題的 討論。參氏著:《西遊記主題接受史》 ,頁 9-13。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 ,頁 12。 同上註,頁 275。 24.

(29)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對其之影響。138而謝肇淛則是以舊〈敘〉中猿與豬之喻,將《西遊記》定調為「求 放心之喻」, 139以儒家修養論來詮釋西遊主旨。 陳元之〈西遊記序〉中將《西遊記》看作是降心除魔,修身證道的寓言書, 而李評本的「修心」與謝肇淛的「求放心」,雖是三種不同詮釋接受路徑,但可 以看出三者對於《西遊記》中「心」的探討都有所著墨,而明末清初的三本續書 則是延續此一主題,以不同的方式回應《西遊記》。. 一、「修心」的三種詮解. 立. (一)《續西遊記》機心起滅. 政 治 大. ‧ 國. 學. 《續西遊記》是以《西遊記》短暫東歸路程的延長開展而來,試圖以「回歸」. ‧. 的路途來闡發對《西遊記》的反思。在序言中,續作者就已經表明此書對於佛/. al. er. io. sit. y. Nat. 魔以及經/心的探討:. v. n. 《西遊》,佛記也;亦魔記也。魔可云佛,佛亦可云魔,是何以故?蓋佛. Ch. engchi. i n U. 以慧顯,魔以智降,此魔而可以入佛者也。…… 繼撰是編,一歸鏟削。俾去來各有根因,真幻等諸正覺。起魔攝魔,近在 方寸。不煩剿打撲滅,不用彼法勞叨。即經即心,即心即佛。……(序言, 頁 7-8). 以這兩組對照回應《西遊記》中唐三藏要前往靈山前,在面對眾僧對於路途遙遠 138 139. 嚴鳳梧、李安綱:〈明清《西遊記》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頁 68。 謝肇淛《五雜組》 : 「小說野俚諸書,稗官所不載者,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 滸傳》無論已。 《西遊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 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呪,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 非浪作也。……」參﹝明﹞謝肇淛撰,﹝明﹞李維楨校刻: 《五雜組》 (臺北:新興書局,1971 年) ,頁 1286-1287。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 浪洪恩(

「畫皮」之意 《現代漢語詞典》  【畫皮】 huà pí ㄏㄨㄚˋㄆㄧˊ 傳 說中妖怪偽裝美女時披在身上的人皮,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西塞(Halima Cisse)是一名來自西非國家馬利的 25 歲孕婦,原先以為自己懷了

智利政府在十月初宣布地鐵漲價,大批學生因此發起抗議遊行,最終演變為反政府 流血示威,並造成 15 人死亡。流血示威經過一週後,在 10 月

2022 年即將到來,以往的除夕夜都是在農曆的 12 月 30 號,但是新的一年卻沒有 這一天,由於除夕意指歲末的最後 1 天,只要是正月初一的前一晚都是除夕,因此

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 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 之士習氣未移,故

經過兩次般舟苦行,寺眾對於見月難行難忍之能耐,更是欽佩得五體投 地。除了仿傚道宣行般舟三昧行,見月又於康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