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 相關因素之研究 Information Overloading in Using Instant Messages Predicts the Gratification of Junior High Teachers’ Mentoring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Students. 許天藍 HSU, Tien-Lan 指導教授:洪榮昭 博士 Advisor: HONG, Jon-Chao, Ph.D. 中華民國 109年7月 July 2020.

(2)

(3) 致謝詞 從大學時,我便夢想能進入創發所。雖然碩二介聘回高雄,許多人建議我放棄 師大創發所,回高雄再就近報考其他研究所。但,我總捨不得離開。至今,雖然因 通勤耗了許多時間,也燒了許多薪水,但我一點都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創發所的教授們智識淵博且認真又有耐心。我特別要感謝我敬愛的指導教授 洪榮昭教授。老師再忙也會分享許多資訊幫助學生,且在學生遇到瓶頸時總會及時 伸出援手。當我介聘回高雄,老師惠允我改以視訊請教。而老師若到中南部參加會 議,也會告知我可以到哪邊找老師。人生中要能有教授在各地高鐵站指點自己的論 文,這是多寶貴的經驗!每次打擾忙碌的老師,老師總沒有半點疲憊,反而展現滿 滿的教育熱忱用心指點我。跟老師對話,總能使我在論文及待人處世上獲益良多。 我絕對不會忘記老師的恩德!擔任教職的我,更要把這樣的教育愛傳下去。 此外,萬分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黃明月教授和林展立教授,百忙中撥冗給予 指教。看著口試版本的論文上,兩位教授閱讀後的筆記,便能深深感受到兩位委員 的認真與用心。衷心感謝黃明月教授和林展立教授悉心指導,才能使我的論文在論 述方向、思維邏輯、遣詞用字等各方面都更臻完整,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在此,也特別感謝創發所的同學們,總有滿滿的創意點子,讓每堂課都精彩無 比。臥虎藏龍的同窗,讓我在教育上看見更多實踐創意於教學的可能。未來有機會, 我一定會努力嘗試大家分享出來的妙方,一起為教育努力,幫助學生變得更棒!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及老公哲瑋,支持我調回高雄仍繼續通車完成學業。 你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因為有你們的關懷與鼓勵,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 許天藍. 謹致.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I.

(4) 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相關因素之研究. 中文摘要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即時通訊(Instant massages,簡稱IM)成為主要溝通趨 勢。有些教師在與學生及家長溝通互動時,因應新時代來臨,願意突破傳統紙筆 或面談方式,改以即時通訊聯繫。使得溝通更便捷,但也帶來訊息超載的困擾。 為瞭解並試圖找出解決此問題的策略,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來蒐集資料,並 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探討影響學校教師使用即時通訊的因素(以LINE為例 ──臺灣用於溝通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軟體)。本問卷經參酌相關文獻後編修,內 容包括「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訊息超載」、「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 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教 師持續使用意向」等向度。本研究以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 南市、高雄市等六都地區共282位公立國民中學導師為研究參與對象。 本研究將問卷所得資料運用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屬於中等偏高。 二、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 性為中等偏高;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屬於中等。 三、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教師知覺訊息超載屬於中等偏高。 四、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教師持續使用意向屬於中等偏低。 五、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對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情形顯著負相關。 六、教師知覺訊息超載對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顯著負相關。 七、教師知覺訊息超載對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顯著負相關。 八、教師知覺訊息超載對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顯著負相關。 九、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對教師持續使用意向顯著正相關。 十、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對教師持續使用意向顯著正相關。 十一、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對教師持續使用意向顯著正相關。 十二、六都地區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國中導師在各構面均無顯著差異。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盼能解決教師知覺訊息超載問 題,促進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之意願。 一、提升教師創造性教學信念以降低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情形。 二、降低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情形以提升教師達成使用目的性。 三、提升教師達成使用目的性以增進教師持續使用意向。 關鍵字:即時通訊;親師生溝通;創造性教學信念;使用與滿足理論;訊息超載 II.

(5) Information Overloading in Using Instant Messages Predicts the Gratification of Junior High Teachers’ Mentoring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Students. Abstract In this digital age, instant massages (IM) have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communication.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and parents, some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paper notice or face-to-face interviews and switch to instant messaging instead. It makes communication more convenient, but also brings the troubl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To understand this issu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by school teachers, then this study took LINE as an example (i.e., as it’s the most popular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in Taiwan). This questionnaire items adaped from previous study and was edited by domain experts to ensure the face validity; constructs including: "creative teacher teaching beliefs", "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 self-using purpose ", "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purpose", "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urpose", "teacher’s intention to keep using ". In addition, data of 282 were collected from public junior high teachers 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 Applying first-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suitablitty of questionnaire item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questionnaire were examined. Then, model fit and path analysis were taken to verify the research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1. Creative teacher teaching beliefs can negatively III.

(6) predict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2.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 self-using purpose. 3.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purpose. 4.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urpose. 5.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 self-using purpos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eacher’s intention to keep using. 6.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purpos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eacher’s intention to keep using. 7.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urpos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eacher’s intention to keep us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ho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promote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use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for parent-teacher and 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1. Improve creative teacher teaching beliefs to redu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2. Reduce "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to improve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 self-using purpose,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purpose, and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urpose. 3. Improve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 self-using purpose,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purpose, and level of achie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urpose to improve teacher’s intention to keep using.. Keywords: Instant massages, Teachers’ mentoring communication, Creative teaching beliefs, 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overload. IV.

(7) 目次 致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 12.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9. 第一節. 親師生溝通 .......................................................................... 19. 第二節. 即時通訊在教育現場的運用 ............................................... 27. 第三節. 創造性教學信念 .................................................................. 38. 第四節. 訊息超載 .............................................................................. 44.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9 研究架構 .............................................................................. 49 V.

(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樣本特徵分析 ...................................................................... 75. 第二節. 項目分析 .............................................................................. 78. 第三節 構面信效度分析 .................................................................... 88 第四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95 第五節 整體適配度分析 .................................................................. 102 第六節 路徑分析 .............................................................................. 107 第七節 間接效應分析 .......................................................................110 第八節 差異性分析 ........................................................................... 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1. 第一節. 研究討論 ............................................................................ 1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3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 137. 中文文獻............................................................................................ 139 外文文獻............................................................................................ 147 附錄 ................................................................................................... 167. VI.

(9) 表次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表............................................... 22 表 2-2 臺灣常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即時通訊管道 ................................... 28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 .................................................. 30 表 3-1 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對應使用大眾媒體 之四大滿足表 .......................................................................................... 51 表 3-2 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相關因素問卷構面與題目 .... 69 表 4-1 研究參與者基本背景資料分布表............................................... 77 表 4-2 一階驗證性因素項目分析彙整表............................................... 80 表 4-3 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極端組檢定............................................... 82 表 4-4 知覺訊息超載極端組檢定 .......................................................... 83 表 4-5 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極端組檢定 ....................................... 84 表 4-6 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極端組檢定 ................................... 85 表 4-7 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極端組檢定 ................................... 86 表 4-8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極端組檢定 .................................................. 87 表 4-9 問卷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衡量標準 ............................... 88 表 4-10 信度分析彙整表 ........................................................................ 89 表 4-11 收斂效度彙整表 ........................................................................ 91 表 4-12 構面區別效度彙整表 ................................................................ 94 表 4-13 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95 表 4-14 教師知覺訊息超載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96 表 4-15 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97 表 4-16 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98 VII.

(10) 表 4-17 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99 表 4-18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 100 表 4-19 各構面彙整之敘述性統計分析表........................................... 102 表 4-20 模型適配度指標檢核表 .......................................................... 105 表 4-21 整體適配度分析表 .................................................................. 106 表 4-22 路徑分析表.............................................................................. 107 表 4-23 間接效應分析表 ....................................................................... 111 表 4-24 性別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113 表 4-25 年齡單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16 表 4-26 教學年資單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20 表 4-27 學歷單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23 表 4-28 任教區域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 125 表 4-29 學校規模單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28. VIII.

(11) 圖次 圖 1-1 臺灣民眾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或 APP ....................................... 5 圖 1-2 研究流程圖..................................................................................11 圖 3-1 本研究構面間關聯性分析之研究架構圖 .................................. 53 圖 3-2 本研究構面間關聯性分析之研究假設圖 .................................. 56 圖 3-3 本研究差異性分析之研究假設圖.............................................. 66 圖 3-4 驗證性因素分析 (CFA)一因子四指標與六指標模型樣本需求量 比較圖 ..................................................................................................... 67 圖 4-1 路徑分析圖................................................................................ 109.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社會快速變遷,在現今的數位時代,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 (Instant massages, IM) 管道出現,線上即時通訊軟體成為許多人主要溝通的方式。近年來,社交媒體日益普 及,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 (Gan & Wang, 2015)。教師與家長及學生的溝通管道因此 日漸多元,不像過去多僅以紙本通知單或聯絡簿往來,遇特殊狀況才打電話或請家長 到校面談,親師互動若有即時通訊軟體輔助,其關係相較以往將更為緊密。 親師生各方與彼此的溝通、互動,最終無非都是希冀學生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成為未來世界的好公民(許瑋倫,2017)。親師生間的聯繫互動,除了交流情感、培 養彼此間的信任,也可能對孩子學習的諸多面向有所幫助。一項以意大利初中與高中 235 名學生、35 名教師和 175 名父母為對象的研究指出,親師生若能有效地分擔責 任,將能幫助學校建立積極有效的學校與家庭協同合作關係,並將建立起相互接受的 責任框架 (Matteucci & Helker, 2018)。此外,另一項以中國農村近 6000 名學生及其 600 名教師為研究參與對象的縱向研究顯示,家長與老師的互動對提高學生學業成績 和減少學習焦慮有積極作用 (Li et al., 2019)。由此可知,親師生間的良好分工及互動, 對於學生學習的自我責任感、學業成績及減少焦慮情形等,可能都會有正向影響。若 教師希望能有效提升教與學的成效,則教師與家長及學生保持良好互動是不可或缺的。 2019 年一項研究,對香港六所幼兒園的三個重要利益相關群體──即校長、老師 和父母進行訪談,發現三方都始終如一地瞭解家庭與學校合作的重要性。不過,在這 份研究中也提出使得家庭與學校建立夥伴關係容易產生障礙的主要原因,即是現代忙 碌的父母時間有限 (Lau & Ng, 2019)。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許多家長無法親自到校 參加孩子的相關活動。因此,現代忙碌的家長們,對於學校即時傳遞的活動實況直播 影音、相關圖片或文字訊息便更顯依賴。家長與教師互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隨時代 變化,在資訊傳播及社群軟體普及的狀態下,因應需求方和供應方各種因素的不同而 有所改變 (Li et al., 2019)。 1.

(13) 目前對於校園中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溝通互動的研究多以行政人員或組織為 研究對象,或混雜行政、專任及導師等各類不同職務的教師進行調查,且多以探討教 師與同事間,或教師與家長間之互動為主(傅議鋒、常棕盛、楊豐兆,2017;周照偉、 任秋貴、鄭榮祿,2017;凃保民、顏春枝;2017)。在校園中第一線最常與家長溝通 者為導師,此外,親師互動中,學生亦扮演重要的角色。Evans、Butterworth 與 Law (2019)的研究發現,教師覺察到學生有不良行為與老師負面感受有關。教師們每天在 學校的種種努力與諄諄教誨,無非是為讓學生有更好的表現,無論是課業上或待人處 事上,只要學生有一點進步,都能讓教師感到窩心。教師的心情常受學生的言行表現 所牽動,當師生溝通管道暢通,彼此能友善地互相交流與關心,不僅能促進師生關係, 也能幫助師與生教學相長。因此,不只親師溝通相當重要,導師與學生更是每日都在 進行語言與非語言的緊密互動,師生溝通互動情形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故本研究 將研究參與對象聚焦於擔任導師職務者身上,並將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納入探討元素, 探究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相關因素間之關係。其中, 因目前搜尋相關文獻時,較少見針對學校教師於親師生溝通上的 訊息超載 (Information overload)之相關研究,因此,將訊息超載列為本研究欲探討之相關因素, 盼能對教師親師生溝通上的訊息超載情形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瞭解家長及學生大量圖 文對教師是否造成訊息超載之狀況,以及是否對教師造成教學造成負擔,並嘗試找出 適合使用之資訊管理方法,盼能減少教師應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訊息超載負擔。在本章 節緒論中共分為五節,第一節先敘述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 為研究範圍及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說明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分別是少子化及社會經濟地位提升促使父母更關心. 2.

(14) 孩子學習狀況、手機促使生活大改變、創造性教學信念與新科技的採納態度及資訊管 理解決訊息超載困擾等四項,以下分別敘述之。. 壹、少子化及社會經濟地位提升促使父母更關心孩子學習狀況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2018)推估臺灣出 生率及死亡率趨勢,若排除國際淨遷徙因素,臺灣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將於 2019年交叉,人口由自然增加轉為自然減少。在現今少子化的世代下,父母因為生 得少而對孩子呵護備至,不忍心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較嚴厲的對待,使得許多導師 在與學生及家長互動時皆格外謹慎。 Von Stumm (2017)在英國的研究發現,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在學年初的表 現就比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差,而且這樣的劣勢在義務教育過程中更加劇。在 16 歲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低社經背景的孩子平均成績比來自高社經家庭者平均水 平低一半。在義務教育階段,即使孩子們都會進到學校學習,但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 孩子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Altafim、McCoy 與 Linhares (2018)以巴西 204 位 3 至 8 歲 孩子母親為研究參與對象的研究指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母親較少有與溝通交流及 正向管教等相關的積極做法。行政院主計處(2020)公告臺灣平均每人 GDP 之趨勢 為逐年攀升,尤其城市中的成長更甚於鄉村地區。隨著臺灣城市中產階級家庭社會經 濟地位提高,城市中的家長常會對孩子的學習與管教更加關心,希望能更即時地瞭解 並掌握孩子學習的狀況。因此,即時通訊管道便被廣泛應用在親師生溝通互動,進而 也產生一些對老師與學校的干預及困擾。. 貳、 手機促使生活大改變 十年之前,能拿著沒有網路的手機玩貪吃蛇、跟同學傳幾封純文字的簡訊、用藍 芽與親友互傳音樂,便已是跟上時代最新潮流的象徵。十年之後,幾乎每個人的手機 多已能連上網路,使用社群及通訊軟體傳送各式影音多媒體訊息為親友感情加溫,或 3.

(15) 是一天追好幾部彩色高畫質的影劇、與親友相約連線玩各種不同類型的手機遊戲等, 如今皆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小事。2017 年 3 月於臺灣開通的 Apple Pay,上線 2 天內完成綁定之信用卡數即超過 40 萬張(吳佳翰、林彥良,2017) 。可見有不少民 眾已以 Apple Pay、Android Pay、LINE Pay、Samsung Pay 等行動支付方式取代實體現 金交易,使得手機與生活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項設施及軟體也不斷被改良,因此,讓數位媒體更具便利 性和即時性,這便是大家愛好使用的主要原因 (Bordalba & Bochaca, 2019)。科技部臺 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調查發現,臺灣民眾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或 APP 第一名 即為具有通訊軟體功能的 LINE,如下圖 1-1 所示。從圖中可知,LINE 為臺灣地區使 用較普遍,且使用人口數較多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 的功能多元,包含圖文及影音 訊息傳送、截圖、投票等。周照偉等人(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職場溝通媒 介的研究發現,高雄市國中教師對於使用 LINE 為職場通媒介的知覺易用性得分最高, 顯示其簡單特性受到老師們的喜愛。因此,本研究選用 LINE 作為國中導師進行親師 生溝通互動的即時通訊媒體代表。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與純熟,通訊設備取得成本降低, 即時通訊軟體也越來越容易使用,教師、家長及學生多更樂意以即時通訊軟體做為溝 通互動的橋樑,使其成為學校與學生家庭溝通的新趨勢。 因此,楊麗櫻、陳棟樑與陳俐文(2019)一項以 396 位新北市國小家長為參與對 象的研究便指出,教師除了利用原有的聯絡簿及面談等親師聯絡方式與家長溝通外, 也需嘗試多元溝通媒介來與家長溝通互動,增加親師溝通的便捷性與時效性,提高溝 通協調的效能。因應時代變化,有些導師開始主動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建立班級群組, 透過 LINE 等免費的即時通訊軟體,適時傳遞自身的班級經營理念,也希望能藉由一 對一私 LINE 的方式向家長及學生進一步說明不適合公開討論的個別情形,幫助建立 起親師生間的情感(林慧萍,2019) 。楊麗櫻等(2019)研究發現,在使用 LINE 作為 親師溝通媒介時,家長多能以不干擾老師教師休息時間為原則,溝通的時間長度大多 也僅短短的 1 至 10 分鐘。乍看之下,每位家長都相當貼心,能體諒老師的辛勞,不 4.

(16) 會長時間打擾。但該研究也指出,家長們與老師的互動模式仍然以個人和老師互動為 主。雖然每位家長聯絡教師的時間不長,但若家長多以個人和老師互動,教師累計所 需回覆的個人訊息數量及所需花費的時間仍相當可觀。在學校授課及處理被交辦的各 項繁文瑣事之餘,還需找到時間好好回應大量訊息,對教師的確會帶來困擾。 陳美貴與陳純如(2019)探究高雄市國中教師受行動即時通訊 LINE 在師生互動 影響之研究便指出,教師們在繁忙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管理裡,要盡快針對使用即時通 訊軟體的困擾找出因應的方法,以避免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師生溝通時,增加教師 額外的負擔,以及影響教師的生活品質或步調。. 圖 1-1 臺灣民眾最常使用的手機功能或 APP 資料來源: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 。台灣民眾手機使用習慣調查。取自: 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epaper/%E7%AC%AC90%E6%9C%9F20190815.htm. 參、創造性教學信念與新科技的採納態度 Csikszentmihalyi (1996)表明教師是培養學生潛在能力的重要守門人。因此,改變 教師的信念和創造性的教學實踐需要更多的努力和關注。現今教師面對快速變遷的環. 5.

(17) 境,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在創新的實踐,不只在學術領域的新知必須有所跟進,在教學 方法與親師生溝通互動技能等方面也需多費心思學習如何良好的應用。 現代家長知識水平提升,甚至社會經驗比教師還豐富,對於教育更有自己的主觀 性與看法(薛逸珊,2019)。教師必須不斷自我精進,時時自我惕勵,應努力嘗試以 創新思維及方法來面對各種新挑戰。在多元開放的社會中,認真的教師隨時忙於用心 回應每位學生及家長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但也不能因此而怠惰於學習新知能,仍以 傳統價值觀中教師為知識分子故高人一等的想法來進行新世代的親師生溝通,便很可 能會與學生及家長產生許多摩擦。 社會風氣開放,學生問題行為更趨多樣化,教師必須不斷的吸取新知、與時俱進、 適時調整班級經營方式,不能一味使用傳統的方式來與學生及家長互動,而應在觀念 上保持創新,更要在具體作法上有所突破。近年學者研究發現,教師普遍認為憑藉自 己的能力與努力,可以改變教育現況,也因此更加積極投入教學工作(黃美利、柯淑 婷、鄭榮祿,2017)。面對科技快速變遷,許多教師仍不斷自我精進,強化將科技融 入教學或班級經營等事務的能力。面對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進行教學或溝通,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陳美貴、陳純如,2019)。. 肆、資訊管理解決訊息超載困擾 即時通訊固然快速且便利,但數位媒體的必要性和時間花費常是讓大家不想使用 的主要原因 (Bordalba & Bochaca, 2019)。當教師希望在教好學生之餘也能顧及自身的 家庭生活品質,瑣碎的各項訊息對教師們是否有其必要?所需花費的大量時間,教師 們是否有空檔撥冗付出?這都是教師們殷殷企盼能被解決的困擾之處。 許多教師在使用 LINE 與家長及學生互動時,常有相同事件需回覆相同或不同家 長許多次,進而感到增加工作負擔、造成工作時間片段化、工作進度受打斷。凃保民 與黃月琴(2017)探究影響國小教師接受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之正、負 向影響因子之研究也發現,有些教師會擔心隱私風險並有收發焦慮。他們擔心用語不 6.

(18) 夠謹慎將造成誤解,擔心與家長或學生 LINE 的內容被轉載或散佈,因此花費更多時 間斟酌遣詞用字,更有些教師擔心家長易私下串聯,誤解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班級經營方式或管教態度等。 一項以臺灣臺中市政府公務員為對象的研究便發現,線上社交焦慮較高的用戶可 能會感受到較高的訊息超載 (Information overload)。而感知的訊息超載與認知疲勞增 加有關,其認知疲勞會對工作投入產生有害的影響 (Hwang, Hong, Tai, Chen, & Gouldthorp, 2019)。部分教師因為隨時有讀不完的訊息而感到訊息超載,有時可能因 訊息量非常多,而不得不一目十行式地快速瀏覽大量訊息,卻又害怕遺漏重要資訊, 使得教師們對使用即時通訊感到焦慮及疲勞等問題,進一步對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即時通訊大量的訊息,許多人都感到有訊息超載的情況。訊息超載可能造成 教師教學負擔,或影響其情緒與處理教學相關事務的效率,進而對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若能在嘗試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同時,善用資訊管理方法,將能減少訊息超載 情形,增進教師使用即時通訊進行親師生溝通的效益。本研究希望瞭解並整理適合使 用之資訊管理方法,盼能減少教師應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訊息超載負擔。.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究影響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相 關因素間之關聯,包括教師創造性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教師自我達成使用 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以及教師持續使用 意向等,期許能提出建議,幫助發展能解決困擾的未來親師溝通良方,以降低使用即 時通訊對教師的負面影響。 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 (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 UGT)作為研究理論 基礎。使用與滿足理論假設個人對自己的媒體使用擁有控制權,而不是將個人定位為. 7.

(19) 被動的媒體消費者 (Katz, Blumler, & Gurevitch, 1973)。此外,使用與滿足理論也指出 觀眾在選擇媒體時有目標性,並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積極地解釋和整合媒體訊息,從 而達到最佳的達成目的性 (Phua, Jin, & Kim, 2017)。上述理論假設探索了個人如何有 意識地尋找媒體,以滿足其需求或目標,與教師主動、有目標性地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相符。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來建構相關的假設模型,藉以瞭解創造性教師 教學信念、教師感知訊息超載情形、教師知覺對親師生達成目的性、教師持續使用意 向等因素間之相關性,並預測變項關係性。 創造力專家肯‧羅賓遜爵士將創造力視為 21 世紀的關鍵技能。創造力包含批判性 思維、富想像力的見解和新想法。這些能力能幫助人們應對當前挑戰,並將我們以熱 情重新聯繫起來 (Azzam, 2009)。本研究認為,創造力對新世代教師之教學而言相當 重要。創造性教學信念較高之教師,可能較願意以新策略因應眼前的教學挑戰,進而 在應用即時通訊軟體上知覺到較高的達成目的性。因此,本研究將創造性教師教學信 念列為相關因素。 此外,訊息超載是現今科技發達所帶來的資訊爆炸時代下,不容忽視之新興議題。 在應用方便又快速的即時通訊技術時,教師可能會面臨訊息超載之情形,進而對其應 用新科技於教學現場帶來困擾。故,本研究將教師感知訊息超載情形列為相關因素。 使用與滿足理論中強調,影響一個人是否選擇持續使用某媒體之重要因素,即是 該媒體能否讓人達到想要達到的使用目的。本研究將此達成目的性定義為教師知覺使 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之達成目的性。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教師的 創造性教師信念與知覺訊息超載情形對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 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之相關程度。並將探討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 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與教師後續再應用即 時通訊進行親師生溝通之意向間之相關。 本研究盼能透過模型的驗證瞭解目前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對 教師知覺訊息超載之相關性;教師感知訊息超載情形對教師知覺對親師生達成目的性 8.

(20) 之相關性;以及教師知覺對親師生達成目的性,對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之相關性。在使 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下,探討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對於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互 動之達成目的性程度,是否會受其創造性教學信念與知覺訊息超載程度所影響。此外, 也探討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知覺到達成目的性的這種達成目的性程度,對教師持續 使用意向究竟有無相關。 本研究為瞭解公立國民中學導師應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之行為, 以 使用與滿足理論探討相關因素,提出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學歷、任教區域、學校規模等背景之公立國民 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感知訊息超載、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 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持續使用意向等各構 面之差異性。 二、探討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 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持續使用意向的關聯性。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即時通訊軟體成為許多教師與家長及學生的溝通管道,教師 與家長及學生的互動不再僅以紙本通知或聯絡簿往來。究竟有哪些相關因素可能會影 響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之意向,目前仍有待探討與瞭解。教育 政策和學校系統的變化總是相當緩慢,但鑑於技術應用將繼續增長,且學生的學習需 求也將持續變化,因此,我們不能蹉跎時光。積極去瞭解影響教師、父母和學生的互 動方式,以及解決教育過程、教學和與家庭聯繫的變化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Patrikakou, 2015)。 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 (UGT)為基礎形成實證模型,透過研究模型的驗證,檢 視影響公立國民中學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之相關因素。透過實證研 究發現,盼能瞭解並提出適宜之策略,以減少教師應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訊息超載負擔, 提升新科技為教學所帶來的正向影響。. 9.

(21) 貳、研究問題 透過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七項研究問題: 一、 不同性別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教 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二、 不同年齡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教 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三、 不同教學年資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 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四、 不同學歷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教 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五、 不同任教區域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 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六、 不同學校規模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在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知覺訊息超載、 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 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性? 七、 創造性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感知訊息超載、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 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持續使用意向等各構面彼此 間是否具有相關?. 10.

(2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壹、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列圖 1-2 所示,首先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並藉研究動 機釐清、界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目的。確定研究問題與目的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 範圍及可能的研究限制,並聚焦於與本研究問題與目的相關之研究進行文獻探討,以 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及擬定研究假設。確定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參與對象後, 設計預試問卷進行預試,並在教授指點下斧正為本研究調查所需使用之正式問卷。待 問卷資料蒐集完畢後,本研究根據各構面之關係,以合宜的統計分析方法與軟體,進 行問卷分析,以驗證本研究之研究假設。最後,根據統計分析結果,回應本研究之研 究問題及目的,提出客觀之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 研究動機 研究問題及目的 文獻探討 研究架構 研究假設 問卷設計 問卷調查 分析調查資料 研究發現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11.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壹、對象僅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未區分年級、對即時通訊喜愛與熟悉程度 一、研究對象僅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 一項以中國山西省 621 名小學教師為對象的研究表明,與郊區和鄉村教師相比, 學生對城市教師的期望更高。因此,城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便更加敏感,並且傾向於 適應他們的行為或引入創新實驗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Huang, Lee, & Dong, 2019)。城 市中的學生與家長因社會經濟背景較佳,多已習慣以即時通訊作為與他人的主要溝通 互動方式,故城市中的教師們常更被期許應積極學習,使自己具備使用相關設備與軟 體的知能,避免成為遭人唾棄的老古板,使個人能力遭受質疑。 本研究因研究相關人力及物力資源有限,考量導師為教學現場中較常需進行親師 生溝通互動的職務,故以導師為研究參與對象。此外,因城市區域的教師更被期待需 跟上新世代的腳步,此次研究僅先以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 高雄市等六都地區公立國民中學中的導師為研究參與對象進行研究。本研究並未針對 其他私立中學或非城市地區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進行調查,因此對於私立中學或非城 市地區的公立國民中學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的情形無法得知, 這是本研究的限制之一。研究結論局限於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 高雄市等六都地區公立國民中學導師,較難以推論至其他地區或私立學校之導師。. 二、未區分六都地區公立國中導師所屬之不同年級、對即時通訊喜愛與熟悉程度 擔任導師職務之教師,在學生不同年級時(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會遇到的 問題可能不同,故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生溝通互動的時機可能不同。導師們平時 對資訊科技的喜愛程度與熟悉程度有個別差異,這也可能會造成導師們將即時通訊軟 體應用於親師生溝通互動的習慣不同。因本研究在收集樣本時較難要求需包含任教不 12.

(24) 同年級的導師,及對即時通訊軟體喜愛與熟悉程度不同的導師,故未將上述不同因素 之導師加以分類進行研究,此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二。研究結論將較難以推論至不同年 級導師、對資訊科技喜愛程度與熟悉程度不同之導師。. 貳、研究對象僅限教師,未從家長及學生角度探討 本研究因相關資源有限,僅以公立國民中學導師為研究參與對象,探討影響教師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進行親師生溝通之因素間的關聯性,未能同時從家長及學生 的角度來探討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意圖、使用情形及感受等。家長及學生與教 師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使得他們的使用情境與達成使用目的可能與教師不太一樣。因 此,這是本研究感到相當可惜的另一個限制。.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壹、 公立國民中學導師 依教育部教師法第 32 條(民 108)規定,教師除應遵守法令履行聘約外,並負有 擔任導師之義務。在學校中,每班皆設有一位導師在第一線協助該班級內所有學生與 家長處理與學校相關的大小事。法規明定體制內的教師負有擔任導師的義務,因此擔 任教職者不得拒絕擔任導師。導師一職被期許應多鼓勵學生、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 處理糾紛務必公平、作業指派及處罰時機等必須拿捏得宜、對班級內學生關係及事件 需有敏感度、再生氣也必須控管自身情緒以平和處事、遣詞用字及語氣需特別留意避 免傷害學生或家長、歡迎家長共同協助班務的同時也需拿捏尺度避免家長過度介入, 此外,更要時時提升自我專業,避免被學生及家長的各種學校相關問題問倒而使其產 生質疑或不信任感(李靜芳,2019)。本研究希望能瞭解最常需要與家長及學生溝通. 13.

(25) 互動的第一線教師情況,故以正在帶班或近年曾帶班而具有導師經驗,常需進行親師 生溝通互動者為研究參與對象。. 貳、親師生即時通訊 近年來,部分教師已嘗試在線上分享、自我揭露生活趣事,或與學生互相留 言、按讚,偶爾聊聊近況,增進彼此的交流互動。一項線上師生互動的研究指出, 教師於線上互動中的自我揭露和學生對教師自我揭露的情感反應,增強了師生關係 的滿意度,進而也增加了學生感知知識的獲得和課堂滿意度。可見即時通訊不只能 快速傳遞訊息,也可能因為提供親師生更多互相瞭解的機會,而使彼此的感情更緊 密,進而帶動溝通或學習等的滿意度 (Song, Kim, & Luo, 2016)。在少子化的時代 下,面對學生各個是寶貝的教育環境,即時通訊軟體被期待能促進親師生的交流, 但也難免為教師帶來一些麻煩。本研究盼能透過實證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幫 助發展能解決教師困擾的未來溝通良方。 依據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2019)的調查結果,臺灣民眾最常使用的手 機功能或APP第一名為具有通訊軟體功能的LINE。LINE為臺灣地區使用較普遍,且使 用人口數較多的即時通訊軟體。因此,本研究以LINE作為研究工具,探討國中導師 進行親師生即時通訊情形。. 參、創造性教學信念 每位教師多有自己獨到的教學信念,這將決定教師偏愛的教學方法,並影響其各 面向的教學設計 (Hong, Lin, & Lee, 2019)。蕭佳純(2018)發展教師創意教學信念量 表,將創意教學信念定義為教師在創意教學情境下對創意教學行為內涵的預設,亦即 教師對於創意教學信以為真的觀點。本研究認為創造性教學信念較強之教師,可能較 願意以跳脫傳統媒介的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故將此構面列入研究範圍。 本研究測量創造性教學信念構面之研究工具,編修自蕭佳純的教師創意教學信念 14.

(26) 量表內容(蕭佳純,2018)。並參考 Aljughaiman 與 Mowrer-Reynolds(2005)、Fryer 與 Collings(1991)的研究,經與指導教授討論編修後,讓研究參與教師自評其創造 性教學信念。本研究工具將教師創意教學信念定義為對教師測量其「提升創意意向」 、 「創意認知與態度」及「創意教材與活動設計」三面項題目之得分。得分越高,代表 創造性教學信念越強;得分越低,則代表創造性教學信念越弱。. 肆、 訊息超載 訊息超載即為人們在短時間內收到過量訊息而難以好好吸收、消化並即時處理與 回應,產生超出負荷的狀況。當發生訊息超載 (Information overload)現象時,人們可 能因此不小心忽略重要消息,甚至進而造成工作流程中斷 (Hwang, Hong, Tai, Chen, & Gouldthorp, 2019)。本研究欲探討教師應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時之訊 息超載相關情形及其所帶來之影響。 本研究測量訊息超載構面之研究工具,編修自 Hwang 等人 (2019)的訊息超載量 表。經與指導教授討論編修後,讓研究參與教師自評其知覺訊息超載情形。本研究工 具將訊息超載定義為 LINE 上的大量訊息造成教師無法輕鬆閱讀、收到太多無關資訊、 發送訊息出錯等情形之得分。教師自評得分越高,代表知覺訊息超載情形越嚴重;得 分越低,則代表知覺訊息超載情形較輕微。. 伍、知覺有用性 知覺有用性是指使用者對特定系統能否使其工作更有效率的一種心理認知。當 知覺有用性越高,代表對系統的使用意願也會越高(樓永堅、曾威智,2016)。使用 者亦將主觀相信使用該科技對其工作表現等將有所助益。1986 年,Davis 提出科技接 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並指出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會影響一個人對資訊系統的態度,進而影響其使用意向及實際使用行為。Davis 將知 覺有用性定義為一個人主觀地對使用一資訊科技,能否提升工作績效或對未來有幫助. 15.

(27) 之感受(凃保民、顏春枝,2017) 。劉淑芬、黃維民、高祺凱、蘇雅雯、李淞維、陳佳 群與何聖佑(2018)針對社群網站使用行為意圖之實證研究發現,滿意度會正向影響 持續使用意圖。本研究參考 Mouakket (2019)以使用與滿足理論 (UGT)對使用即時通 訊軟體進行之研究,將科技接受模式 (TAM)中的知覺有用性作為使用與滿足理論的 達成目的性代表。因此,本研究將以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 目的性、教師與學生互動達成目的性進行研究。 本研究測量教師自我達成使用目的性、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目的性、教師與學生 互動達成目的性構面之研究工具,編修自知覺達成目的性相關研究量表(凃保民、顏 春枝,2017;賴宜弘、黃芬芬、楊雪華,2015;吳為聖、張惠博、郭重吉,2007) 。經 與指導教授討論編修後,讓研究參與教師自評其對親、師、生三方分別知覺到的達成 目的性程度。本研究工具將達成使用目的性定義為教師知覺使用 LINE 可以幫助親、 師、生三方迅速傳遞訊息、增進深度溝通與互動、即時溝通以避免誤解、瞭解彼此需 求等程度之得分。教師自評得分越高,代表達成使用目的性越高;得分越低,則代表 達成使用目的性越低。. 陸、持續使用意向 意向或意圖 (Intention)是一個人自我評估表現某項行為的主觀機率。教師自我評 估實際應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生溝通行為的可能性,稱為即時通訊軟體應用於親、 師、生溝通互動之意向,以下簡稱為「應用意向」。選擇應用意向作為依變數的理由 如下(吳為聖等人,2007)。 一、 根據理性行動理論,行為意向比態度對實際行為更有顯著預測能力。 二、 收集教師應用通訊軟體的實際行為,耗時費力且因樣態多元而分析不易。 三、 研究參與者在問卷上自陳的使用意向,與實際行為之間可能產生出入。 本研究測量教師持續使用意向之研究工具,編修自使用意向相關研究量表(凃保 民、顏春枝,2017;賴宜弘等人,2015;吳為聖等人,2007)。經與指導教授討論編 16.

(28) 修後,讓研究參與教師自陳持續使用意向之程度高低。教師自陳持續使用意向得分越 高,代表使用意願越高;得分越低,則代表使用意願越低。. 17.

(29) 18.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論述文獻探討,本研究在探討不同因素對公立國中導師使用即時通訊軟 體進行親師生溝通互動的影響。因此,本章內容共分四節進行說明,分別探究相關文 獻。第一節為親師生溝通,第二節為即時通訊在教育現場的運用,第三節為創造性教 學信念,第五節為訊息超載。. 第一節 親師生溝通 本節從親師生溝通的重要性,進而探究家人適度參與孩童在校事務的必要性,以 及親師生三方溝通合作的影響力,並藉由相關研究加以探討研究。. 壹、 親師生溝通的重要性 陳棟樑、譚得祥與趙明芳(2017)以臺中市完全中學國中部導師為研究參與對象 的研究發現,國中部導師們在班級經營策略各個層面最高的兩項為常規建立與管理及 環境經營,顯示他們最重視班級秩序的維護,也努力營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與班 級氣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得分最低的項目為親師關係策略,顯示國中部導師在親師 溝通合作與運用家長資源方面表現較弱。這可能是因為親師較少互動,除每學期一次 班親會活動外,較缺乏安排。親師缺乏溝通互動及家長資源無法有效支援,是導師們 班級經營上的一大損失。 張偉政、賴姍姍與賴永成(2018)研究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時發現,中 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在「工作負荷」 、 「專業知能」 、 「學生行為」與「親師溝通」四 個構面中,「學生行為」所造成的壓力明顯最高,其中「親師溝通」與「學生行為」 更達到高度正相關,可知親師生三者間互動之息息相關,也足見良好的親師生溝通互 動對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之重要性。. 19.

(31) 貳、 家人適度參與孩童在校事務的必要性 每個孩子從「家庭」開始學習以個人為主的自我探索及與親人的互動,轉眼便要 踏入「學校」學習更複雜的社會化知能,以適應並融入社會。對多數學生而言,家庭 與學校是相當重要的生活環境,因此,家長及教師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家長更 對國中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國中生進入青春期,可能開始將生活重心漸漸轉往 同儕。但 Cakar 與 Savi (2014)以土耳其 252 名高中生為研究參與對象的調查發現,當 遇到困難時,青少年除了從朋友方面尋求幫助外,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相當高,比起 從教師、社工、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和神職人員等管道獲得幫助的比例還高。 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已經是教育改革之重要目標,也是當前教育之趨勢。教育部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發布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實施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參考原 則,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請各國民中、小學應定期邀請家長參與教 師公開授課或其他課程及教學相關活動,增進家長關心教師教學、學校課程及教學實 踐,建立親師生共學之學校文化。. 參、 親師生三方溝通合作的影響力 一、 提升學齡孩童的社會信任 簡毓嫺、王郁婷、王一安、蔡貞慧、張淑慧與陳娟瑜(2019)於台灣公共衛生雜 誌發表一篇探討家庭與班級層級因素對學齡兒童社會信任影響之文章,其中指出父母 曾出席親師會與學童高社會信任程度呈正相關。在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班級中相關性 更高,在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班級較低相關。該研究發現,個人及學校班級環境皆與 學齡孩童的社會信任程度有關,尤其個人家庭特性影響更為重大。這份研究揭示社會 資本為兒童健康發展的保護因子,因此有必要瞭解個體的社會信任於兒童晚期至青春 期時的演變以及在家庭、學校與社區等層級中的可修飾環境因子,以進一步幫助兒童 社會資本的正向發展。. 20.

(32) 二、奠定良好關係以促進孩童正向發展 陳棟樑、陳俐文與張曉玲(2017)以臺中市某國民中學 8 位家長為研究參與對象 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當家長願意長期參與學校事務,多能使親子關係融洽, 且這類家長通常也全面關心教育議題,重視孩子多元發展。面對家長願意積極參與學 校事務,教師應不斷自我進修,提升專業能力,無論是班級經營或教學上,相信只要 能拿出專業態度與家長溝通,家長多能被說服。唯有透過良善溝通,才能獲得肯定, 促使家長成為學校經營發展之助力。 在此同時,也仍有研究顯示部分家長可能因其他因素尚無進行親師溝通的意願。 Wolf (2020)訪談西非農業國迦納 25 名父母和 25 名兒童老師的研究發現,部分父母將 其角色定位為只要能確保孩子滿足基本需求即可,因而與教師管教看法不同。面對這 樣的情況,想促使父母多參與教育,同樣應考量如何提升親師關係。因此,無論家長 參與積極度如何,建立融洽的親師關係都是奠定良好發展基礎的首要任務。 Islam (2019)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實驗,在兩個學年中定期安排教師與家長面對面 開會。教師在會議中提供成績單給父母參考,並一起討論孩子的學業進展。結果發現, 這樣的親師合作,不僅有效提升學生成績,讓學生整體考試成績第一年增加 0.26 SD, 在第二年年底增加 0.38 SD,更改善了學生態度與行為以及教師教學實踐,可見促進 親師互動是具有成本效益的。除親師雙方培養合作關係外,父母及教師與孩子的良好 互動也對他們在學校的參與及動機具有影響力 (Heatly & Votruba-Drzal, 2019)。若家 庭、學校及學生三方能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相信將能為學生各方面的成長與發展帶來 正向影響。本研究茲將近年來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1。. 21.

(33)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表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表 作者(年). 親師生溝通策略. 1. 建立正向的態度是首要之趨,幼兒教師必須將親師互動 所面對的多元現象視為正常、也必須把互動過程中所遭遇 的問題視為挑戰、而非困擾。 林以凱(2015) 2. 每一位家長都有其個別差異,從家庭文化到個人特質, 都存在著多元性,因此必須從觀察、了解個別差異開始, 才能在與家長互動時採用正確的方式。. 1. 建議教師和家長用親師座談會分享自己遇見的感動。 2. 分享內容可以包含班級內師生關係的改變、家長看到孩 子的改變及其對家庭的影響等。 3. 透過分享將使家長對孩子品格教養更具信心,彼此激 勵,增強品德教育實踐之力量。 梁佳蓁(2016). 4. 對於少部分無法共同完成親師聯絡簿的幼兒及家長,教 師宜瞭解家長難處,避免使弱勢族群再次陷入困境。. (續下頁) 22.

(34)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溝通策略. 1. 親師溝通時,教師展現的「熱情」及「關懷」的情意特 質最重要。 2. 避免親師溝通不良的四點建議: (1)辦理教師培能研習及素養工作坊,增進情意知能。 (2)成立專業發展社群或學習共同體,建構熱情及關懷 張裕程(2017) 特質情意。 (3)多與家長溝通接觸,促進信任,亦增進教師分享機 會與經驗。 (4)校長建構支持的行政體系,協助教師解決與家長溝 通的困難。. 1. 親師合作,尊重教師的專業。家長應讓孩子有一致性的 規範準則,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2. 教師不僅是職業更應是志業,除是「經師」 ,更應為學生 表率的「人師」 。教師需有更多專業輔導法寶和耐心來處理 學生問題,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良善的師生 朱依君 (2017). 互動與溝通可以預防惡行的出現。 3. 共同營造溫馨友善校園環境,讓大家打從心底認同學 校、喜歡學校,願付出一己之力,對學校充滿信心,並適 時舉辦親職教育活動與社區得以串聯形塑良好風氣。. (續下頁) 23.

(35)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溝通策略. 1. 親師雙方溝通的方式,可透過:訓練日誌、招生說明會、 比賽、成果發表會、生涯規劃座談、家長後援會、親師生 黃泰益、林暐庭、 聯誼活動等方式來進行。 楊育寧、王鈞逸 2. 讓溝通更通暢的溝通原則:主動積極邀請、守則而不固 (2017) 執、尊重彼此差異、同理對方感受、理性不帶情緒、多元 溝通管道、避免攻擊比較。. 1. 把握「三心二意」 (關心、耐心、用心、善意和敬意)的 溝通態度,尊重和接納家長的個別差異。 2. 親師溝通中再造關懷關係 (1)提供家長適宜的資訊與資源 (2)重整親師生的新關懷關係 鄧素君、方志華 (2018). (3)尋求新的關懷關係管道 (4)發現並展現家長優勢,創造四贏(含全班同學) 3. 親師溝通金三角:啟動源是學生受教權,溝通目的在喚 起家長責任,黃金密碼是教師關懷行動。 4. 由關懷同理發現問題→提供解決策略與資源→看見新 關係轉變→看見學生轉變以保障其受教權。 (續下頁). 24.

(36)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溝通策略. 1. 以孩子最大利益為考量,互相同理,真誠溝通。 2. 建議教師: (1)保持正向情緒,增加思維彈性 (2)增進專業,理解問題背後原因並提出策略 (3)善用技巧,以情況描述取代主觀評價、我訊息、同 蔡君萍(2018) 理心、重視多元智力、詢問家長等 3. 建議家長: (1)參與親師活動,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及互動 (2)瞭解孩子興趣性向與能力,協助適性發展 (3)營造溫馨家庭氛圍,適當表現對孩子的愛. 面對教育市場化與家長選擇權帶來教育場景的活絡與競 爭,針對教育工作者提供具體建議如下: 1. 強化全球視野的教師專業知能 2. 建立互信合作的正向親師關係 陳安琪 (2018). 3. 營造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情境 4. 顧及教育機會與資源的均等分配 5. 落實學校行政的溝通協調機能. (續下頁) 25.

(37) 表 2-1 親師生溝通策略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溝通策略. 1. 以 1209 名五年級升六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發現, Gasser,. Grütter,. Buholzer , & Wettstein (2018). 師生關係的關鍵在於學生對老師的關懷及正義之感知。 2. 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對教師關懷的感知下降。 3. 學生的學業風險與對教師關懷和正義的感知呈負相關。 4. 老師的情感支持能減輕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研究之論述,可知親師生溝通互動之重要,本研究亦歸納出能有效促進 親師生正向溝通互動的建議方式如下: 一、認知方面:親師合作提供一致的規範 為維護學生受教權,教師應以關懷行動喚起家長責任(鄧素君、方志華,2018) 。 這將促使學校與家庭共同營造溫馨友善環境,提供具一致性的規範準則(朱依君, 2017)。學校與家庭齊心協助孩子探索並瞭解自己的興趣性向與能力,協助其適性發 展(蔡君萍,2018)。讓學生及家長打從心底認同學校,對學校充滿信心,並能與家 庭及社區串聯形塑良好風氣(朱依君,2017)。. 二、態度方面:保持熱情關懷的正向態度 正向的態度能幫助親師生增加思維彈性(蔡君萍,2018) 。將互動時所面對的多 元現象視為正常個別差異而非困擾,並能幫助彼此主動積極觀察、瞭解個別差異,進 而採用尊重、同理、理性不帶情緒、避免攻擊比較等較合宜的方式來互動,更能避免 使弱勢族群再次陷入困境。 26.

(38) 三、作法方面:善用多元方式以交流感動 可透過日誌、說明會、比賽、成果發表會、生涯規劃座談、家長後援會、親師生 聯誼活動等方式鼓勵親師生勇於多溝通接觸(黃泰益等人,2017)。增進彼此分享機 會,也藉由他人的正向經驗交流,讓親師生對於彼此的關係有更多正向期待與具體作 為努力方向,促使彼此互相激勵並增強互動信心(張裕程,2017)。. 四、學校資源方面:校方行政支持與協調機能 校長帶領學校行政團隊建構支持的行政體系是相當重要的(張裕程,2017) 。學 校行政能提供親師生適宜的資訊與資源,增進教師專業能力,也幫忙協調、解決親師 生溝通的困難,並協助發現並展現家長優勢以創造親、師、生及全班或全校同學四贏 (鄧素君、方志華,2018)。. 第二節 即時通訊在教育現場的運用 本節從即時通訊為教育現場帶來改變,以及即時通訊對親師生溝通互動帶來的影 響探討相關文獻,並藉由相關研究加以研究。. 壹、 即時通訊為教育現場帶來改變 在現今科技技術的幫助下,親師生溝通互動方式已有些轉變。父母不需實際到學 校也能積極參與,家庭與學校溝通的即時性更加提升。想促使父母瞭解班級和家庭作 業以及孩子的進步情況等,都在技術幫助下變得更加有效 (Patrikakou, 2015)。 現今的教育現場中,校長、行政及親師生間已開始運用許多不同的即時通訊管道 或方式來進行溝通與互動。在中國、新加坡等鄰近的華人地區,常使用的即時通訊軟. 27.

(39) 體包含 QQ、WeChat、微博等。而在臺灣常被使用於親師生溝通互動的即時通訊管道 則有 Messenger、LINE、LINE@、Instagram 及 Facebook 等。 茲說明各類管道之常用功能如下表 2-2。. 表 2-2 臺灣常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即時通訊管道 臺灣常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即時通訊管道 管道名稱. 類型. 常用功能 1. 一對一私人或多人共組群組發布訊息。 2. 可傳送文字、圖片、影片、貼圖、語音訊. 即時通訊 Messenger. 息、連結網址、文件或各類檔案等。 聊天軟體 3. 限時動態限時分享圖文、抒發心情。 4. 免費語音或視訊通話。. 1. 一對一私人或多人共組群組發布訊息。 2. 可傳送文字、圖片、影片、貼圖、語音訊 即時通訊. 息、連結網址、文件或各類檔案等。. 聊天軟體. 3. 免費語音或視訊通話。. LINE. 4. 可創建記事本或相簿保留資料。 5. 具投票及決定日期等功能。. 1. 功能與 LINE 大同小異。 即時通訊 2. 若欲避免家長私下互加好友串聯攻擊教師及. LINE@ 聊天軟體. 學校,可藉此改良版功能發布訊息。 (續下頁). 28.

(40) 表 2-2 臺灣常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即時通訊管道(續) 管道名稱. 類型. 常用功能 1. 以發布圖片搭配文字的貼文為主。 2. 一對一私人或多人共組群組發布訊息。. 即時圖文. 3. 可傳送文字、圖片、影片、貼圖、連結網址或. 分享軟體. 影音檔案等。. Instagram 4. 限時動態限時分享圖文、抒發心情。 5. 免費語音或視訊通話。 1. 可發布圖片搭配文字的貼文。 2. 可傳送文字、圖片、影片、貼圖、語音訊息、 連結網址、文件或各類檔案等。 即時圖文. 3. 可創建公開或不公開的社團或粉絲專頁,公告. 社群網站. 相關圖文、影片或各類檔案給在社群內者知悉。. Facebook 4. 可創建相簿將照片分類。 5. 可建立活動提醒成員時間與地點。 6. 可舉辦投票或徵求推薦等。 1. 較正式的重要資訊常以電子信件傳送。 gmail. 電子信箱. 2. 可夾帶圖片、文字或其它各類型檔案,檔案較 大時也能使用 google 雲端連結傳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表可知,臺灣常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即時通訊管道相當多元,功能也相當豐富, 能有效節省教育現場的行政夥伴或親師生間進行各項資訊交流與統計所需的時間或. 29.

(41) 金錢成本。教育現場中的活動訊息不再一定要有紙本通知單的大量印製方能宣傳,想 讓家長獲得孩子的照片也不必再一張一張篩選才能決定哪張照片應該洗出幾張,且應 發給相片中的哪幾位孩子,甚至想辦理投票瞭解群體中夥伴的意見,也不必再發下選 票後再收回來慢慢統計,只要在線上點選便能即時統計,更能隨時查閱,瞭解每位夥 伴個別的傾向為何。. 貳、 即時通訊對親師生溝通互動帶來的影響 究竟親師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互動對三方之間帶來哪些影響?本研究茲將 近年來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3。.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該研究評估師生 FB 互動的目的,研究參與 對象都是具有與學生 FB 交流經驗的老師。分析 結果產生五個因素,包含:更好地監視和瞭解 學生的世界(20.72%)、改善與學生的人際關係 (12.42%)、改善教師的地位(11.90%)、學術 (學習)目的(18.57%)以及管理和組織. Asterhan & Rosenberg (2015) (12.71%)。 2. 研究結果表明,師生的 FB 接觸有社會目 的。這種直接接觸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並 對課堂氣氛和團隊凝聚力產生積極影響。改善 人際關係不僅被視為目標,而且被視為提高教 與學效果的一種手段。 30. (續下頁).

(42)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願意與學生聯繫和不願意與學生聯繫的教師 群體,對師生關係的理解沒有顯著差異。. Forkosh-Baruch, Hershkovitz, &. 2. 與不願意與教師聯繫的學生相比,願意與教師. Ang (2015) 聯繫的學生,其對師生關係的滿意度和對工具幫 助的感知都較高。 1. 在線交流使參與者能夠認識到其他人在支持 和改變他們的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Hou (2015). 2. 在線交流使人們欣賞和擁護自己所扮演的多 重角色。 1. 睞──「免費又快速」是受到教師青睞的因素。 2. 徠──指對投奔而來者加以照料和安慰。若家 長能相互取暖,教師能發揮主動角色善用家長資 源,對班級經營和教學均能有助益。唯須留意是 否有人因數位落差而被冷落? 3. 賴/籟──過分依「賴」讓老師在萬「籟」俱寂. 吳麗君(2015) 的深夜永無下班,方便之餘的畫界是項藝術。 4. 癩──建構班級群組,班親會便能常在雲端召 開,但需留意家長迅速串連的群眾效應,才不會 在親師對峙的情況下長出一身「癩」痢。 5. 瀨──比起面談,其想像空間易造成誤會,若用 語欠周將使教師在水勢湍急的「瀨」上求救。 (續下頁) 31.

(43)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社群媒體症候群指每隔一小時就無法忍受不 得不上 LINE 或上 FB 多次,必須加以治療。 2. 社群媒體症候群對老師教學的不利後果: (1)上線時間太頻繁,影響備課或休息時間。 (2)群組人數過多,造成訊息膨脹,無法及時閱 讀,引起家長的誤解。. 丘昌泰(2015) (3)看文字無法體會親師生心態,是一大盲點。 3. 治療「社群媒體症候群」之建議: (1)多實施戶外教育,減少使用社群媒體。 (2)FB 僅適合分享成果,教學以實際體驗為主。 (3)LINE 只公布重要事項,避免亂發垃圾訊息。 (4)遇危機以電話快速溝通,LINE 不會比較快。 1. 從 435 名臺灣在職中學教師的自我報告決策 行為調查,探究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不同請求者 (例如:相識時間長短不明、不熟悉的學生)在 社交網站 (Social network site, SNS)的交友請求。 Kuo, Cheng, & Yang (2017). 2.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根據性別和請求者身份做 出不同的交友決定,但教師基本角色沒有差異。 3. 男教師比女教師對陌生學生、班上學生和行政 同事交往意願更大。總體而言,非行政同事是最 可接受的,而未知的學生則是最不利的請求者。 (續下頁) 32.

(44)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許多組織主管習慣用即時通訊在非工作時段 交辦工作,容易使人產生無形壓力,且在使用習 慣上的不同易造成誤解,若影響成員心理,將造. 傅議鋒、常棕盛、楊豐兆 成效率降低。 (2017) 2. 即時通訊可能是組織溝通的干擾工具,組織不 宜過度依賴使用。 3. 即時通訊的優勢在於溝通成本和時間的降低。 1.針對 2014 年以色列-加沙戰爭中師生進行研究, 探討在危機時期師生社交網路科技技術 (Social network technology, SNT)交流的組成部分以及這 Rosenberg, Ophir, & Asterhan 些組成部分如何對學生帶來影響。 (2018). 2. 結果發現,持續在線上的接觸被視為一種重要 的支持形式。保有在線上的關係使學生感覺老師 隨時都在,感覺離老師更近,使他們感到更安全。 1. 學生每天處理大量數位訊息,他們需要能夠進 行評估。在促進學生對數位訊息的評估中,教師 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Hatlevik & Hatlevik (2018). 2. 以挪威 116 所學校的 1158 名教師為研究參與 對象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評估數 位訊息的技能是教學重點,尤其在評估準確性、 可信度和相關性方面。 (續下頁) 33.

(45)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即使現今資訊科技普及,但仍有經濟弱勢家庭 或家長非本國人而言語不通者,以至於無法全面 使用雲端服務平台。 陳美純、范足玫(2018) 2. 現代家長因工作忙碌,常有無暇登入雲端平台 瀏覽之情形,故仍須以紙本或請孩子回家代為傳 達,才能減少聯絡事項的遺漏。. 1. 該研究以臺灣桃竹苗地區四縣市國民小學六 年級 695 位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 2.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知覺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 學習表現有顯著影響效果,亦透過資通訊科技運 用的中介效果,間接對學生學習表現產生正向影 劉美鈴、謝傳祟、翁暄睿 (2018). 響,但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之直接影響 效果高於透過資通訊科技運用之中介效果。 3. 無論是辦理班級分享會、一人一菜活動、使用 班級網頁或 LINE 群組等,建議以建立班級正向 能量網絡與支持鼓勵的文化為主,促進親師生正 向關係與正向溝通。. (續下頁) 34.

(46) 表 2-3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文獻彙整(續) 作者(年). 親師生即時通訊相關發現 1. 針對科威特高中師生的研究發現,在教師採取 更具指導性的方法下,學生傾向於與老師互動而 不是與同伴互動,因而是自己一個人寫作。. Alghasab, Hardman, & Handley. 2. 若教師採用更多的對話方式,則學生與學生間. (2019). 的互動和協作會更多,從而促進共同編寫教材。 3. 教師互動方式顯著影響學生學習和寫作行為。 師生間更多的對話參與往往會引起富有成效的 談話,並對學生的協作寫作過程產生積極影響。. 1. 該研究以西班牙 11 所不同學校中 30 個家庭家 長和 35 位教師為研究參與對象進行調查。 Bordalba & Bochaca (2019). 2. 研究結果發現,學校管理團隊若提倡使用電子 郵件或線上平台進行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將促使 親師使用態度更積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縱觀以上研究之論述,可知親師生即時通訊有以下特點: 一、受青睞的主因: 免費又快速,大幅降低親師生溝通互動的金錢成本並縮短訊息傳遞所需時間(吳 麗君,2015)。.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REDITS: This presentation template was created by Slidesgo, including icon by Flaticon, and infographics & images from

• The purpose of the teacher questionnaire is to solicit views of teachers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ubject lev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隨著 TAM 陸續的修正,知覺有用性和知覺易用性還是影響資訊科技採用的兩項 重要因素,但過去研究顯示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兩項因素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行 為意向(Venkatesh &

「Web Service 是一種介面,能夠使應用軟體相互溝通的一個平台,它以和程式語言無 關的方式描述一組可經由標準 XML 訊息存取的網路操作;Web Serv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