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血府逐瘀湯之典籍文獻分析研究;Analy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on Xue-Fu-Zhu-Yu -Tang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血府逐瘀湯之典籍文獻分析研究;Analy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on Xue-Fu-Zhu-Yu -Tang"

Copied!
2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中國醫藥大學 藥學院 中國藥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組別:本草學組 論文編號:ICPS-M351 指導老師 : 張賢哲 教授 論文題目. 血府逐瘀湯之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Analy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on Xue-Fu-Zhu-Yu -Tang. 研 究 生: 許春花 Chun-Hua Hsu. 中國醫藥大學 中. `. 華. 藥學院 民. 國. a. 中國藥學研究所 97 年 0 7.

(2) 謝辭 行醫十年後突然把努力經營七年半的診所歇業去唸研究所,很多 人不解?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行醫的第一年通常戰戰兢兢,深恐治 不好病,或耽誤患者病情;到了第三年會自覺很在行,什麼病都能醫, 直到第十年會突然感覺沒有精進、感到汗顏,希望突破現境,能有更 突出的成績,不能作一個如雷貫耳的中醫泰斗,但至少可以有更多的 治學之道、臨床知識、學術涵養…作一個「現代」的中醫師。就因為 這樣,我毅然決然踏入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 兩年來我覺得我是入寶山滿載而歸!走過傳統再走現代,而且是 真正傳統式的臨床十年後再看現代醫學,真的視野宏觀了,那種體會 感受難以言喻,所以特別珍惜、把握這兩年,也許還覺得欠缺很多, 還有很多不足,很多想學的,很多溜失掉的機會──對知識的一種貪 婪吧!但總之是很滿意了! 在此特別要感謝師長們諄諄教導:首先特別要感謝指導老師張賢 哲教授,在他辛苦指導之下,學會了治學之道,電子化的資料庫,使 我得以穿梭古今浩瀚的中醫學海,並經過兩年的努力,無數次的修 改,終於寫了一本兩百多頁的論文,完成了課業,無限感激之至。同 時要感謝口試委員張永勳及張世良兩位老師百忙之中特地撥冗,蒞臨 斧正指導,使本文更臻完美,謹致衷心謝忱。還有要感謝院長蔡輝彥. `. a.

(3) 及所長陳玉芳、陳勝智老師、郭悅雄老師給予鼓勵;以及謝謝淑玲老 師、春淑老師、彭文煌老師、陳介甫老師、黃冠中老師、吳啟瑞老師、 張淑貞老師、陳緋娜老師、廖江川老師、郭昭麟老師、張文德老師、 何禮剛老師… 同時要謝謝方靜文老師,常給我 e–mail,給我一些勵志、趣味、 可愛的圖文,伴我度過一些煩悶的日子;還有要感謝的是陳俊銘學 長,當我碰到問題時,只要問他,他一定不厭其煩、竭盡所能幫忙; 還有同班同學一起奮鬥打拼,並適時給了我同學情誼;另外要特別感 謝景翔,電腦問題及生活小麻煩,全靠他解決;當然也要感謝我先生, 求學過程不斷鼓勵、加油!──多開心,在人生旅程中我又完成一項 榮耀的紀錄。. `. b.

(4) 論文目錄 論文目錄................................................I 表目錄.................................................IV 圖目錄.................................................VI 醫案目錄..............................................VII 中文摘要………………………………………………………………X 英文摘要……………………………..………………………………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6. 第一節 材料……………….………..…………………………......6 第二節 方法………………….………..…………………………..8. 第三章. 血府逐瘀湯出典及作者論析…………….….…………….14. 第一節 血府逐瘀湯出典及作者.………..………………………….14 第二節 臟腑圖……………….………..………………………….15 第三節 瘀血學說…………….……………………………………16. 第四章. 血府逐瘀湯方名釋意與活血化瘀療法…………………...1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何謂血?……………………………………………….....18 何謂血之府? ……………………………………………...20 逐瘀-瘀血? …………………………………………….....20.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瘀血的外形診斷…………………………………………...22 瘀血臨床症候……………………………………………...22 瘀血的腹診…………….……………………………….....25 活血化瘀療法….…….…………………………………….26. 第五章. 血府逐瘀湯及其衍生方與類方之探討與比較……………33. 第一節 `. 2002、2003 各方健保用量排名……………………………..33 I.

(5) 第二節. 血府逐瘀湯及其類方之出典、組成、主治、功效、方義之比. 第三節. 較…………………………………………………………34 結果…………………………………………………….....42. 第六章. 血府逐瘀湯及類方的歷代典籍研究………………………48. 第一節 血府逐瘀湯歷代出現的典籍及出現頻率………….................48 第二節 歷代書籍運用血府逐瘀湯之部份內文及說明…………………...49 第三節 衍生來源方、及類方的歷代典籍出現頻率及典籍分類……….61 第四節 血府逐瘀湯、衍生來源方、及類方歷代出現書名、作者、朝代、 第五節. 第七章. 成書年……………………………………………………………..65 血府逐瘀湯及衍生方、類方其原書與歷代書籍治證比較………69. 血府逐瘀湯之現代期刊分析……………………...……….71. 第一節 材料與方法………………………………………………..71 第二節 1986 至 2007 年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選 1064 筆作題名分析…72 第三節 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治病之病名數統計………………..82 第四節 冠心病心絞痛之病例數、作者、雜誌、年代統計…………...83. 第八章. 血府逐瘀湯之現代期刊論文治療循環系統疾病分析…...9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西醫循環系統……………………………………………...91 中醫的循環系統…………………………………………...94 循環系統:A.心、B.肺、C.肝、D.高血壓、E.高血脂、F.血管. 第四節. 性頭痛醫案(包刮現代病理分析及作者治病之觀點統合).....97 循環系統醫案之總結(舌脈及治療情況分析)…………….156. 第九章. 有關血府逐瘀湯的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161. 第一節. 材料與方法……………………………………………….161. 第二節 論及血府逐瘀湯之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161 第三節 各書中之組成、功用、主治……………………………….163 第四節 主治分析以 20 個主治為基礎資料分別統計症狀、舌、 脈出現頻率並排序………………………………………..167 第五節 方義、配伍研究、藥理研究……………………………....168.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碩博士論文與衛生署研究案……………………………..184 結果、討論……………………………………………..190. 第一節 結果……………………………………………………………....190 第二節 討論……………………………………………………....192 `. II.

(6) 附錄: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選出「醫案」……………………..195 (並將使用醫案之作者、出版社、書名、年代、加入藥作分類表). 參考資料……………………………………………………...............268. `. III.

(7)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4-1 5-1 5-2 5-3 5-4 5-5 5-6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6-12. 張賢哲自建資料庫中摘下 27 個活血化瘀方.....................31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 2002 與 2003 健保用方排名..........34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出典..............................42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組成之差異比較....................42 血府逐瘀湯十一藥在九個方的用藥排名........................43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功能比較..........................43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主治之差異........................44 血府逐瘀湯歷代典籍出現書名、治證、頻率....................48 歷代書籍運用血府逐瘀湯之內文..............................49 血府逐瘀湯歷代出典(21 章節)分析(以 ICD-9 分析)..........61 桃紅四物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1 四逆散歷代典籍出現頻率................................... 62 身痛逐瘀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2 通竅活血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2 膈下逐瘀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3 補陽還五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4 少腹逐瘀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64 血府逐瘀湯及其衍生方、類方歷代出現書名、作者、朝代、成書年 65 血府逐瘀湯及其衍生方、類方原書與歷代書籍治證比較..........69. 表 7-1. 國際病名分類(ICD-9-CM)的各章名稱及編碼順序................72. 表 7-2. 表 7-4 表 7-5. 1986 至 2007 年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 1064 筆 28719 個病例在 ICD-9-CM 中的分布情況..............................................73 1986 至 2007 年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 1064 筆 28719 個病例在 ICD-9-CM 中病名、筆數、病例數......................................74 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治病之病名十筆以上者有十七種疾病........82 冠心病心絞痛之病例數、作者、雜誌、年代統計.................83. 表 8-1. 心(1-8)醫案...........................................108. 表 7-3. 表 表 表 表. 8-2 肺(9-10)醫案...........................................116 8-3 肝(11-16)醫案..........................................127 8-4 高血壓(17-19)醫案......................................135 8-5 高脂血症(20-24)醫案 ...................................145. 表 8-6. 血管性頭痛(25-29)醫案..................................154. 表 8-7. 循環系統29個收集醫案之舌脈...............................157. 表 8-8. 循環系統疾病的舌脈統計表.................................158. 表 8-9. 29個標題之治療情況分析...................................158. `. IV.

(8) 表 9-1 表 9-2. 論及血府逐瘀湯之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161 以 20 個主治為基礎資料分別統計症狀、舌、脈出現頻率並排序..167. 表 10-1 台灣學位論文.............................................184 表 10-2 衛生署硏究案.............................................185 表 10-3 大陸碩博士論文...........................................185 表 10-4 血府逐瘀湯為標題 16 篇整理表格............................188 附錄表 9-3 使用醫案之出版社......................................260 附錄表 9-4 使用醫案之書名........................................260 附錄表 9-5 使用醫案之年代........................................261 附錄表 9-6 使用醫案之加入藥、病例數、總有效率....................261. `. V.

(9)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5-1 6-1 6-2 7-1. 血府逐瘀湯、類方方義之差異.................................47 血府逐瘀湯及類方歷代典籍出現頻率之分類圖..................64 除去四逆散之後分布情形....................................65 1986 至 2007 年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 1064 筆 28719 個病例在 ICD-9-CM. 圖 7-2 圖 7-3. 中的分布情況............................................. 74 以「血府逐瘀湯」為題名治病之病名數統計....................82 冠心病心絞痛之年代統計圖..................................89. 圖 7-4. 血府逐瘀湯歷代典籍與現代期刊(以 ICD-9 分析)比較..........90. 圖 8-1 心臟圖....................................................91 圖 8-2 冠狀動脈..................................................92 圖 8-3 人體循環..................................................92 圖 8-4 肝........................................................93 圖 8-5 腎........................................................93 圖 8-6 人體循環..................................................94 圖 8-7 腎循環....................................................94 圖 9-1 以 20 個主治為基礎資料分別統計症狀........................168 附錄圖 9-2 使用醫案之作者、次數.................................260 附錄圖 9-3 使用醫案之加入藥排名..................................267. `. VI.

(10) 醫案目錄 (一) 頭痛.....................................................195 (二) 三叉神經痛...............................................197 (三) 面攤.....................................................197 (四) 慢性咽炎.................................................198 (五) 哮喘.....................................................198 (六) 耳嗚、耳聾...............................................198 (七) 爆震性耳聾...............................................199 (八) 過敏性鼻炎...............................................199 (九) 眩暈.....................................................200 (十) 耳源性眩暈.............................................. 201 (十一)頑固性口瘡...............................................201 (十二)口臭.....................................................202 (十三)口咽乾燥.................................................202 (十四)頑固性口渴...............................................203 (十五)聲帶小結.................................................203 (十六)胸壁挫傷.................................................204 (十七)肋軟骨炎.................................................205 (十八)氣胸.....................................................205 (十九)胸腹壁静脉炎.............................................206 (二十)上腔靜脈綜合症...........................................207 (二十一)冠心病.................................................207 (二十二)心肌缺血...............................................208 (二十三)肥厚型心肌炎...........................................208 (二十四)病毒性心肌炎...........................................209 (二十五)心肌梗死...............................................209 (二十六)心汗(即燈籠病、怔忡).................................210 (二十七)胸痺...................................................210 (二十八)胸痛...................................................211 (二十九)風心病合並心衰.........................................212 (三十) 高血壓加心衰二度.......................................212 (三十一)慢性肝炎...............................................213 (三十二)治療膽囊炎.............................................214 (三十三)肝硬化.................................................214 (三十四)肝內結石...............................................215 (三十五)慢性萎縮性胃炎.........................................216 (三十六)胃癌...................................................216 (三十七)非特異性結腸炎.........................................217 `. VII.

(11) (三十八)賁門口失弛緩症.........................................217 (三十九)呃逆...................................................218 (四十) 陽萎、陰縮.............................................219 (四十一)不射精.................................................219 (四十二)遺精...................................................220 (四十三)男性不育症.............................................221 (四十四)輸精管結紮術並發陰囊血腫...............................221 (四十五)創傷後急性腎衰.........................................222 (四十六)氣淋...................................................223 (四十七)前列腺肥大.............................................223 (四十八)乳糜尿.................................................224 (四十九)泌尿系結石.............................................224 (五十) 多囊腎合並急性腎功能衰竭...............................224 (五十一)癃閉...................................................225 (五十二)膀胱炎.................................................225 (五十三)急性腎盂腎炎...........................................226 (五十四)痛經...................................................226 (五十五)閉經...................................................227 (五十六)經前浮腫...............................................227 (五十七)崩漏...................................................228 (五十八)盆腔炎.................................................228 (五十九)子宮內膜異位症.........................................229 (六十) 月經性氣胸.............................................229 (六十一)流產後閉經.............................................230 (六十二)中止早期妊娠...........................................231 (六十三)更年期綜合症...........................................231 (六十四)治療乳腺增生...........................................232 (六十五)急性乳腺炎.............................................232 (六十六)缺乳...................................................232 (六十七)乳癖...................................................233 (六十八)蓄血証.................................................234 (六十九)不孕症.................................................235 (七十) 子宮外孕...............................................235 (七十一)動眼神經麻痺...........................................236 (七十二)眼瞼下垂...............................................237 (七十三)玻璃體渾濁.............................................238 (七十四)外傷性黃斑病變.........................................239 (七十五)視網膜炎...............................................240 `. VIII.

(12) (七十六)眼底出血...............................................240 (七十七)幻視落雨症.............................................241 (七十八)低熱...................................................241 (七十九)II 型糖尿病血瘀証.......................................242 (八十)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243 (八十一)嗜鉻細胞瘤.............................................243 (八十二)垂體性侏儒.............................................243 (八十三)失眠...................................................243 (八十四)布魯氏菌病踝關節腫大伴骨質壞死.........................245 (八十五)膝關節結核.............................................246 (八十六)斑禿...................................................247 (八十七)痤瘡...................................................247 (八十八)面部疹塊...............................................248 (八十九)搔癢症.................................................248 (九十) 白疕(銀屑病)..........................................249 (九十一)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249 (九十二)蕁麻疹.................................................250 (九十三)黃褐斑.................................................250 (九十四)結節性紅斑.............................................250 (九十五)紫癜...................................................251 (九十六)梅核氣.................................................251 (九十七)神經官能症.............................................252 (九十八)夜遊症.................................................252 (九十九)癲狂...................................................253 (一百) 外傷性癲癇.............................................253 (一百零一)休克..................................................254 (一百零二)膽心綜合症............................................254 (一百零三)神經根型頸椎病........................................255 (一百零四)靜脈炎................................................255 (一百零五)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255 (一百零六)血栓性靜脈炎..........................................256 (一百零七)上腔靜脈阻塞綜合症....................................256 (一百零八)結節性多動脈炎........................................257 (一百零九)股神經麻痺............................................257 (一百一十)小児呼吸暫停症........................................258 (一百一十一)小児夜啼症..........................................258 (一百一十二)肌衄................................................258 (一百一十三)II0 房室傳導阻滯(病毒性心肌炎後遺症)..............259 `. IX.

(13) 血府逐瘀湯之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許春花 中國醫藥大學 中國藥學研究所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 一個方(血府逐瘀湯)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而且廣被使用,自有他傳沿的 價值存在,我們從方的來源、治療「病」「症」及各各角度去研究它,希 望能得到新的知識領域,在學術及臨床上獲得更多的啟發。同時此方作者 王清任先生被尊稱為近代中國的解剖學家,他特殊的背景,及其突出、勇 敢、認真的態度值得效法。 方法: 結合現代與傳統方式。運用電腦程式系統,有效率的搜尋歷代典籍、現代 期刊、碩博士論文(包刮大陸與台灣)、衛生署研究案;同時也採用人工 搜尋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細讀、拷貝、剪貼、整理,把沒有被蒐集在 電腦的資料,也可一覽無遺;然後再用統計 SPSS、excel、visio…等,歸 納、分析、分類製圖,希望簡要的把要表達的資料呈現出來。 結果: 1.本方由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衍生而來。 2.歷代典籍記載本方有五本書四位作者,出現在 21 個章節中。 3.在北京資料庫中有提到「血府逐瘀湯」字樣的共有 3052 筆,以血府逐瘀 湯題名的有 1097 筆。 4.中國期刊網從 1994 年至 2007 年 11 月記載與血府逐瘀湯相關文章有 1442 篇,而以血府逐瘀湯治療循環系統疾病:血府逐瘀湯+心查尋有 30 篇; 血府逐瘀湯+血管有 87 篇;血府逐瘀湯+瘀血 815 篇… 5.血府逐瘀湯 11 味組成藥中,在類方的出現頻率以川芎、赤、白芍最多。 6.文中收集了一百多個不同疾病的醫案,可見療效之廣泛。 7.本方在治療疾病方面,過去與現代沒有很大的差別,都是與血虛血瘀相 關。主要是循環系統、傷骨科,一些疑難雜症,無論部位如何與血瘀相關 都可用此方加減使用,有一定的療效。此方方簡意賅,療效廣泛。 結論: 主要差異在於過去有疳症、癆症,現代人生活水準高,這些病症已不再發 生。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準、醫療水準的提高,疾病有些不同(例如 現代人生活富裕、勞動少,心血管疾病特多),但舉凡血瘀之症,均可參 酌使用。血府逐瘀湯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劑。 關鍵詞: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心血管。 `. X.

(14) Analy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on Xue-Fu-Zhu-Yu -Tang Chun-Hua Hsu Institute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Aims This valuable old formula(Xue Fu Zhu Yu Tang)has existed many years and been used extensively. W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such as its etiology, target diseases, symptoms and so on. Our research aims to obtain some new knowledge and inspiration on both academic and clinic. In addition, the author, Wang Ching-jen, was called a “Modern Chinese Anatomist”. His special background and outstanding, courageous ,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s worthy to be our model. Methodology Modern methods we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ones. Computers were used to search for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modern journals, master and doctor dissertation (including China and Taiwan), case studies done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Meanwhile, the experience and formula books written by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were searched, read, copied, pasted and organized. These non-digital data were also studied thoroughly. Then,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s, such as SPSS for window 11.5; Microsoft Excel 2003 and Visio were used to classify and graph these data. We hope to express information concisely. Results 1. This formula was extended from Tao Hong Si Wu Tang and Si Ni San by added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nd Cyathula capitata. 2. This formula was recorded in five ancient books written by four authors, and it was mentioned in 21 chapters. `. XI.

(15) 3. Chinese Beijing medicine databases, there are 3957 materials with the keyword, which is Xue Fu Zhu Yu Tang. After deleting 905 repeated materials, there are 3052 left. 1097 materials are titled “Xue Fu Zhu Yu Tang”. 4. From 1994 to November 2007, in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there are 1442 articles related to Xue Fu Zhu Yu Tang. Xue Fu Zhu Yu Tang was used to treat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Xue Fu Zhu Yu Tang + heart has 30 search results; Xue Fu Zhu Yu Tang + blood vessel has 87 search results; Xue Fu Zhu Yu Tang + extravasated blood has 815 search results. 5. Within similar formulas, the most frequent ingredients of the 11 in Xue Fu Zhu Yu Tang are Cnidium 0fficinale, red and white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6. More than one hundred clinical cases were collected in books. This formula is used extensively. 7. This formula is used in similar treatments for circulatory system problems whether in the past or recent. This formula used to treat some unknown or chronic diseases related to circulatory system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generally. This formula is simple but useful so it is used extensively. conclusion The deficiency disease was existed in the past, but now it is existed in high qualitative modern life.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life standard and medicine, diseases are different from old days. For example, modern people have abundant living supply and less labor work so there are a lot of cases of heart and blood diseases. However, this formula could be used to heal any circulatory system problem. Xue-Fu-Zhu-Yu –Tang is really a good formula. Keywords: Xue-Fu-Zhu-Yu-Tang, silt,Cardiovascular.. `. XII. Invigorating. blood. circulation.

(16)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有關中醫藥知識,歷代典籍源遠流長,汗牛充棟,現存有 12000 多本,欲綜覽研究,浩翰如大海,查尋不易,這是過去醫經醫史本草 研究工作,不能破繭的主因。面對中醫藥典籍這麼龐大的資料庫,過 去人工查尋研究方式,無法獲得良好的成果,必須建立典籍資料庫, 藉用電腦可儲存巨大文獻資料及快速搜尋的功能,來查尋、歸納、整 理、分析研究,才有正確的結果,才能開創中醫藥典籍電腦分析的研 究新領域,為「中醫藥實證醫學」開啟門扉。 有鑑於此,1989 年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開始中醫藥典籍電子書 的資訊化工作,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張賢哲教授即開始參與此項工 程,大陸在 1995 年也列入國家重點規劃項目。台灣在 1999 年,大陸 在 2000 年均出版了光碟版資料庫,提供大家使用。中央研究院世界 聞名的《漢籍電子資料庫》亦有中醫藥專區,大陸及台灣出版商亦出 版清代叢書彙集名著《古今圖書集成》 、 《四庫全書》的電子資料庫, 大型中醫研究期刊論文資料庫也相繼推出。中醫藥電子(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E-BOOK)的時代已然來臨。對於現代中醫藥 研究者的我們而言,如何運用中醫藥電子資料庫,發揮其研究作用, 為時代趨勢所然,成為現代研究者不可避免的責任與任務。. `. -1-.

(17) 方劑學是臨床辨證施治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將理、法、方、藥密 切結合在一起。醫師臨床選方是治病的關鍵,必須對這個處方有很深 刻的理解,才能加減自如巧妙運用。而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張賢哲 (註一). 教授指導學生進行研究中的十大名方. 及其衍生類方,形成非常重. 要的中醫治療體系,運用電腦程式來篩選資料,化繁為簡,最後獲得 我們所需要的結果與數據,以提供醫家、學者、社會大眾對這些名方 更深入的瞭解。 筆者選擇「血府逐瘀湯」方,做為研究有如下四個原因: 一、 「瘀血學說」為中醫學重要理論之一,瘀血證是中醫臨床各科常 見的疾病,其所涉及的病種相當廣泛。而現代人衣食豐厚,活動量少, 瘀血現象普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以致於近幾年來心血管疾病, 成為台灣十大死因排名之前 2、3 名,因此活血化瘀的治療模式被廣 為使用, 「血府逐瘀湯」乃成為此種治療模式的代表方。 二、 「血府逐瘀湯」在臨床上的應用極為廣泛,在 2002、2003 年健保 用方排行榜上列名第 17、健保糖尿病用方則排名第 11。雖遠遜於排 名第二的「疏經活血湯」 ,而「疏經活血湯」往往因為醫師疏於辯証, 取其方便性;且其方名為「疏經活血」,因而成為台灣中醫傷科門診 運用最廣的成方。然筆者以為此方的組合架構本質,並未優於血府逐 瘀湯。所以即使排行落後,但臨床應用上,都值得深入分析與探討。. `. -2-.

(18) 三、王清任對醫方的運用,被醫家認為「以約治博」。即是以簡約的 處方,卻可廣泛運用為其特點。 「血府逐瘀湯」之組成「方簡意賅」, 處方簡單,意義深遠。 《醫林改錯》上卷將之列為可以治療 50 種血瘀 之症的三方之一。筆者以為,「方簡意賅」具有臨床藥方加減運用的 便利性, 「以約治博」則有廣泛治療多種疾病的優越性。因此,選擇 此方作為研究探討的對象,俾能提供中醫學界及臨床醫師的參考。希 望達到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觀究竟,直窺淵海的目的。 四、 《醫林改錯》作者王清任為近代中國醫學解剖學家. (註二). ,以反對. 因循守舊,食古泥經,勇於立新、實踐聞名,其創見、貢獻均值得後 人效法與學習。. `. -3-.

(1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血府逐瘀湯典籍文獻分析研究架構. 中醫歷代典籍. 以方名查中華醫典 等 3部 電 子 資 料 庫. 老中醫經驗及方劑專著. 現代期刊論文. 人 工 查 2百 多 本名著. 中國期刊網及北 京信息庫等. 中醫藥網站、 藥廠資料. 詳讀選取有關內容,刪除次要及無關內容,校對,依出典年代排序. 各 依 特性 分 欄,資 料 格 式 化, 分 別匯 入 分 析 程式, 分 別 粹取 單 欄,排 列, 歸納, 比 較(正比、 反 比、 複 比), 醫 古 文語 詞 注 解. 欄 名 :方 名 、 出 典 、 功 效 、 組成、用法、禁忌、方 義、加減,醫案. 分類,依照論文的性質 ,如臨床、病歷報告, 化學鑑定、製劑等,再 分 (1)共 同 欄 名 , (2)各 別欄名. 組成藥本草考察,現代 研究,古今對照、比較. 共同欄名分析,如題名 題目、關鍵字、作者、 機構單位、年份. 欄 名 :資 料 來 源 、 典 籍 、 病 名 、 病 因 、 診 斷 (脈 象 、 舌 苔 )、 證 候 、 辨 證 、 治 療 (治 則 )、 方 名 、 方 論 (方 義 )、 加 減、醫案、評論等。. 三種數據交 叉、比較. 每一欄為一研究分析單元: 會 整,相關文字染色法、串連 法 、解 離 , 歸 納 、 統 計 、 比 較. 1. 2. 3. 4. 5.. 同名異方、同方異名、延生類方、 傳承、沿革、遞變、比較. 古鏡今鑑,提供研究、臨床、指引 學術研究與臨床結合 發表專題論文 出版專書 培養典籍文獻研究人才. 註一:指導教授規劃研究進行中之十大名方碩博論文。已完成及正在進行之研究 有如下六篇: 1.六味地黃丸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李敏惠,2006.6.) 2.補中益氣湯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莊瓊貴,2006.6.) 3.逍遙散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陳俊銘,2007.6.) `. -4-.

(20) 4.血府逐瘀湯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許春花,預定 2008.6.) 5.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楊欣怡,預定 2009.6.) 6.六味地黃丸衍生方之中醫典籍文獻分析研究 (博士生李敏惠,預定 2012.6.) 註二:一般學界普遍認為中國解剖學的動力來自兩方面,一者為報復洩恨式的剖 解身體,如商紂王擒比干,剖腹取心;紂王剖開孕婦肚子,取出胎兒,觀看是男 或女;王莽剖解王孫慶;歐希範五臟圖繪成等原因。一者由醫者在行醫過程中發 展出來的解剖學,如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言上古名醫:「上古 之時,醫有俞附,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杬,毒熨一拔見病之應, 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瓜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 宋代張機為研究針灸,曾解剖一百七十個屍體。…由此可以得窺中國解剖學史演 變的歷程。. `. -5-.

(21)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材料 一、歷代中醫典籍電子資料庫 1. 中華醫典編委會: 《中華醫典電子資料庫》,湖南電子音像出版 社,嘉鴻科技研發有限公司,(2000 初版,752 本,2006 增訂四 版,1000 餘本,4 億多字),長沙,2006。 2. 朝鮮.金禮蒙等: 《醫方類聚電子資料庫》(1443),嘉鴻科技研 發有限公司,長沙,2005。 3. 其他相關電子文獻資料庫。 二、現代中醫藥期刊論文,電子資料庫 1. 北京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所:中醫藥文獻資料庫 (1949-2007),搜集了八十多萬篇的期刊論文,北京。 2. 北京清華大學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清華同方光盤股份有限公 司、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a)中國期刊網,醫藥衛生輯 (1994-2007),(b)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北京。 3. 北京萬芳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萬芳數據庫,醫藥學位論文全文 (1991-2006) ,北京。 4. 國家圖書館:全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台北,(1970-2007) 5.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台北,(1956-2007) `. -6-.

(22) 6. 日本各種漢醫漢藥研究期刊 1900-2007。 7. 美國 Medline 及 PubMed 資料庫。 三、現代相關中醫藥著作,有關老中醫經驗專輯、方劑、本草、藥物 大部著作。 1. 彭懷仁等:中醫方劑大辭典(1-11 冊),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 1997。收錄九萬餘方。 2. 著名老中醫經驗專輯,二百多本。 3. 中國本草全書(共計 403 卷,24 萬餘頁,約 2 億 5 千萬字。收錄 中國古近代,公元前 220 年至公元 1911 年本草專著 800 餘部), 華廈出版社,北京,1999。 4.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5. 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1-11 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 海,1999-2002。 6. 宋立人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1。 7. 北京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所:中藥方劑、方劑現代應用數據 庫,2003,北京。 8. 私人學術研究自建檔,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張賢哲教授:歷代 中醫名方一萬七千方電子資料庫。以中國醫學大辭典(1970 年)、 歷代名醫良方注釋(1983)、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1991)、實用. `. -7-.

(23) 中醫辭典(1992)、古今名醫名方秘方大典(1993)、中醫歷代名方 集成(1994)、中成藥名方藥理與臨床(1998)等重要七本方劑名 著,每一本書的編纂都匯集了數十位專家才完成之工作,這七本 書代表了近代各專家對方劑的精華選擇。所有的方劑,同組成同 方合併 1 方,共計 16920 方,每方各依「名稱、出典、出處、分 類、習用率、組成、功效、臨床」等分別分欄鍵入,全部 170 多 萬字。(1995 初建 6 本,1998 增補第 7 本,台中)。 第二節 方法 一、歷代醫籍 (一) 查尋《中華醫典》古籍中的單方主題,如血府逐瘀湯的內容: 1. 以方名,為查尋關鍵詞,查中華醫典電子資料庫。 2. 包括目錄區、全文區,得到從方為主體、從疾病為主體的原始典 籍資料。 3. 詳細審讀,無關的內容後標記辨識碼,用程式刪除上下無關的內 容,得到純化的每方基本資料。 4. 校對正確,尤其是各種簡繁互轉的軟體有很多盲點,有很多轉錯 的字,中醫藥造字。 (二)、年代排序 用程式將每筆資料依照出典的年代排序,以理清上傳承沿革遞變. `. -8-.

(24) 的關係,完成各方歷代資料彙集。 (三) 分欄 (A)從方為主體: 依照方劑的特性分別分欄。分:方名、出典、別名、 功能、主治、組成、用法、禁忌、方義、加減、附方、附註。 (B)從疾病為主體:依照疾病的特性分別分欄。分:病名、病因、症 狀、脈象、診斷、辨證、治則、治療、方劑、方論、醫案、醫論、預 後、調護、食療。 (C) 檢查 1. 分欄欄名錯誤 2. 前後字句,有連貫但又有灰色帶,用二段法來解決。 3. 請多人來看,幫檢查。 4. 在分欄的工作上,不能有大錯,會影響往下的分析工作。 (四) 格式化,匯入程式,萃取,解離,分析,統計 1. 內文資料格式化,匯入程式。 2. 依各欄的特性,每一欄為一個研究主題,萃取出來。 3. 以欄為單位,審讀,做歸納、比較、分析。 4. 不同書典,組成有時稍有不同,各藥之劑量,因歷代度量衡的變 異,各有不同。 5. 功能、主治、禁忌、方義、附註等的內容,以單字、單詞、單句. `. -9-.

(25) 為單位,解離,合併,將文字資料量化、統計、群系比較,做撰 寫評述的依據。 (五) 醫古文語詞注解 1. 在詳讀、分欄時,將難懂的醫古文語詞列出。 2. 查醫古文語詞注解工具書,各條文影印,詳讀,針對原文的內容, 融合,寫出最宜的注釋。 (六) 查尋古籍中的主題方、類方、衍生方族群的內容, 1. 用「中華醫典」查尋,其流程如下: ↓從組成藥中,選最少用的藥品,為關鍵字。 ↓得到含此方的各筆書章節,用程式清除無關的內容。 ↓格式化,匯入程式。 ↓用本方所有的組成藥,為查尋集合群,整理出衍生方。 ↓用本方數種主要的組成藥,為查尋集合群,整理出類方。 ↓用類方、衍生方分別做,傳承、沿革、近緣、出典年代、功效比較 等各種分析、比較、統計。 2. 用「中藥方劑、方劑現代應用數據庫」、 「歷代中醫名方一萬七千 方電子資料庫」查尋,其流程分別如上做各種分析、比較、統計。 二、現代期刊論文 這是近代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庫,非常值得去探討。將論文研究. `. - 10 -.

(26) 成果,精華內容等,做歸納、比較、分析,來探索這研究的成果。主 要期刊來源有兩種如下: (一)中醫藥文獻資料庫 1. 以方名血府逐瘀湯為關鍵詞,查北京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所「中 醫藥文獻資料庫」 (1949~2007) 八十多萬篇的期刊論文。內容關 鍵字涉及此方有上千篇,是量很大的研究樣本。 2. 分別做「文獻年代、文獻期刊、文獻副主題詞、文獻類型、文獻 對疾病研究、藥理實驗、化學成分及製藥工藝」等分析。 3. 文獻對疾病研究,再進階做病名與國際 ICD-9 病名碼,對應鑲附, 統計比較。 (二)中國期刊網,全文論文 1. 根據上述題名國際 ICD 病名碼分析統計結果,縮小研究範圍,選 出幾種最重要最常用治療有效的疾病,查出全文論文,做重要治 療專病分析。 2. 查出全文論文,(1)列印全文,(2)期刊網特殊的.caj.檔或.pdf 檔,轉成 word 檔後,錯字很多,依照列印論文全文,校對,更正。 3. 依照論文的年代排序。 4. 臨床治療分欄:詳讀論文內容,分別標記題名、中醫病名、症狀、 證型、中醫病因、治則、治療方法、病例人數及有效率、方名、. `. - 11 -.

(27) 組成、加減藥、方義、療效標準、療程、臨床資料、醫案(病例)、 簡介(包括病症、方藥闡述、中醫理論等)、病歷(包括病人個人情 況、症狀、檢查指標等)、治療(包括用藥、療效指標、效果等)、 醫論、討論等。 5. 如上述,內文資料格式化,匯入程式,依各欄的特性,歸納、萃 取、比較、分析。 6. 特別對於複雜的專欄內容,以單字、單詞、單句為單位,解離, 合併,將文字資料量化,統計,群系比較,做撰寫評述的依據。 7. 從 1994~2007 年止,在 1993 年以前的期刊論文,如有需要的,則 請北京協助,查出原文,影印,寄來。 三、現代中醫臨床及方劑專著,著名老中醫之臨床經驗專輯相關方劑。 1. 研讀各書,就有關研究主題方劑,有記載的內容,逐頁影印下來。 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2. 選擇有關內容,打字,分欄:資料來源、典籍、病名、病因、診 斷(脈象、舌苔)、證候、辨證、治療(治則)、方名、方論(方義)、 加減、醫案、評論等。 3. 以方為單位,格式化,匯入程式,就其內容歸納、比較、分析。 四、網站資料分析 1. 搜集五百多家中醫藥網站資料,整合、薈萃,歸納、分析。. `. - 12 -.

(28) 2. 但網站大都是商業性質,以淺易知識來介紹,沒研究的價值。 五、用 Excel、Visio,繪製統計圖、關連圖 讓大家見圖很快就瞭解研究各單項統計成果,如類方體系、沿革 傳承圖、類方衍生圖、樹狀關連圖、類方族群圖、組成藥品導向圖、 臨床檢索表、從疾病選方、類方檢索表等等。功效評比,醫案評比, 方藥架連圖等等。繪統計圖,那些功能較重要,就一目了然。 六、軟體程式系統 中醫藥典籍電腦分析研究程式系統,這是張賢哲教授自費所開發 的,從提出架構、單一主題的研究流程、思考邏輯、需要處理的問題 等等;16 年來,請多位電腦工程師寫的軟體,初版遠在 Dos 時代的 1992 年,就曾發表「本草備要解析之電腦資料庫設計」(中國醫藥學 院雜誌,1994; 3(1),51-56),因這是智慧財產,1995 後,雖繼續 研發,便不再投稿發表程式內容。本系統從 DOS 到 Windows,電腦語 言從 D-Base, Clipper, Visual Basic C,改進到現在用的 Fox Pro, 資料檔從每筆只能 500 字,增至 3 萬多字,一步一腳印,經年累月, 16 年來,迄今一共改了 36 次,克服很多困難,才能發展完成這一套 非常成功的歸納分析程式系統,也因此奠定了往後研究典籍文獻分析 的新思維、新模式。 其他運用相關軟體如 SPSS, Meta-analysis, Rev Man 等。. `. - 13 -.

(29) 第三章 血府逐瘀湯出典及作者論析 第一節. 血府逐瘀湯出典及作者. 「血府逐瘀湯」出自 1830 年完成的《醫林改錯》卷上。作者王清 任(1768-1831,即清乾隆 33 年至道光 11 年)又名全任,字勳臣, 河北省玉田縣人。有關他的生平,文獻記載有限,光緒十年出版的《玉 田縣志》記載他曾做過武庠生,納粟得「千總銜」一職,性真誠磊落, 精歧黃之術,至北京行醫,開設「知一堂」藥舖。是嘉慶、道光年間 的名醫。 《醫林改錯》是他的唯一著作,雖僅有薄薄數十頁,卻是十 (1). 九世紀中國出版醫書中,最具享譽的名著之一。. 王清任認為,歷代醫書對人體臟腑大小、位置及形態的描述多不 正確。而古人所以錯認臟腑,皆起因於未嘗親睹肉體臟腑所致。於是 不避污穢,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親賭當時鄉民以草蓆裹埋,且掩埋不 深意做犬食,稱之為「下胎不死」的兒童屍體;赴刑場勘驗屍體,觀 看全屍約 30 餘人;並做動物實驗;且以不恥下問的精神,訪驗四十 二年,王清任於其書中談及留心四十年,未能明確審驗隔膜之事,在 聽到「恆敬公」知之最詳之後,喜出望外,立即拜叩而問之,至此才 能完成心願,繪製臟腑圖。以其修正古代醫書對人體的認知,故將書 (2). 名之為《醫林改錯》。. 王清任雖處清朝中、晚期「西學東漸」,然以天文曆法而非醫學. `. - 14 -.

(30) 為主的時代氛圍之中,卻是一位勇於衝破封建社會思想,不怕殺頭之 罪,具革新精神的醫學家。他認為「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 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因此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抱持 「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的心境,寫成《醫林改錯》一書。 書成之後,1894 年英國醫生貞德將其著作翻譯成英文,刊登在「博 濟會刊」上,此舉引發醫學界對中國醫學解剖的認識。百多年來, 《醫 林改錯》在中國醫學界廣為流傳,其影響力至今猶存,在促進人類醫 (2). 學進步上卓有貢獻,有其一定的影響力。 。 綜觀《醫林改錯》全書,其主要重點如下: 一、全書臟腑圖共 25 幅。 二、提出氣虛與血瘀(含氣瘀、寒瘀、熱瘀、瘟毒瘀等)的理論。 認為致病的原因多起因於「虛中夾實」 ,因此「正虛」必補之; 「邪實」 則瀉之,所以要補氣活血,活血化瘀為治病之法。 三、全書共 33 方,活血化瘀 22 方,有「逐瘀」、 「活血」字樣者共 9 方。 第二節. 臟腑圖. 《醫林改錯》一書為作者集數十載心血所成,改正數千年醫家遺 誤,即便經過後代醫家檢核,證實其理論未必全然正確,然其改革精 神至為可佩,其書中提供臟腑圖及瘀血學說之闡述,至今仍發人深思。. `. - 15 -.

(31) 《醫林改錯》對中國醫學的貢獻,在於將古代肉體解剖學中的兩 個隔膜、三個體腔(三焦) ,修正為由膈膜分成的胸、腹兩腔;他認 為肺有左、右兩大葉,改正古圖中肺有六葉、兩耳、二十四管的錯誤; 提出肝為四葉,膽則附於肝右第二葉,將古圖肝為七葉的錯誤加以修 正。他認為人的思維來自於「腦」而非「心」 。且兩耳、兩目、鼻皆 通腦,諸多看法都與現代解剖、生理學較相近。並且對張仲景等古代 醫家思想提出評論。然亦有其誤認之處,例如:王清任認為肝是堅實 的,非腸胃膀胱可比,絕不能藏血是錯的;另外由於其所見皆為屍體, 因之將右頸總動脈誤認為行氣的管道…等。 第三節. 瘀血學說. 王清任在《親見改正臟腑圖》中說: 「胸膜以上,滿腔皆血,故 名血府」 ,而胸膜以上所指的是心肺、左右氣門;又說「血府即人胸 下隔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 上,順長如坡,前高後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 血府」。此敘述在解剖學上顯然有問題,然而他的活血化瘀法,及方 劑的創建、療效,卻有很大的成就。 在《醫林改錯》方敘中,他說: 「余不論三焦者,無其事者也。 在外分頭面四肢 、周身血管。在內分隔膜上下兩段,隔膜以上,心 肺咽喉,左右氣門,其餘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立通竅活血湯,治頭. `. - 16 -.

(32) 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 症。立膈下逐瘀湯,治肚腹血瘀之症。」從其敘述中,我們無法明確 區分他所謂的「血府」為何?書中提到他是因著《醫林改錯》臟腑圖 記後,將平素所治氣虛、血瘀之症,記數條,作為醫者學習的範例。 所以他的重心在臟腑圖,然而他所謂「示人以規矩」的「規矩」 ,其 實亦不明確。從《醫林改錯·卷上》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來看,他 認為屬「血府血瘀」的病證很多,臨床表現不一,但都有瘀血症狀, 皆可用血府逐瘀湯,活化氣血,令其調達,以致平和。是以「血府」 的範圍是否又擴大?從書中可知王清任所要表現的是解剖圖的創 建,然而後來最大的成就卻是在「血瘀論」及方劑的運用,這是他始 料所不及的。 《醫林改錯》全書活血化瘀共有 22 方,其中有「逐瘀」 、 「活血」 字樣的共有 9 方。張賢哲教授搜集一萬七千方劑中,收集到 417 個活 血化瘀方,其中含有「逐瘀」的類方計有 31 方。在組成方面的類方: 含有當歸、芍藥、地黃、川芎者,共計 442 方;含有桃仁、紅花、當 歸、芍藥、地黃、川芎者,共計 27 方;含有桃仁、紅花、當歸、芍 藥者,共計 29 方;含有桃仁、紅花、當歸、地黃、川芎者,共計 24 (3). 方;含有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牛膝者,則有 6 方。 府逐瘀湯」之組成 11 味藥臨床活血化瘀還蠻常用的。. `. - 17 -. 因此「血.

(33) 第四章 血府逐瘀湯方名釋意與活血化瘀療法 第一節. 何謂血?. 傳統說法: 一、血之釋義︰血是由食物中的精華經過物質、能量轉化處理之後, 所形成的液體。脾胃是它的生化之源,從脾胃而來的養份,循環運行 於脈道,以供養全身。 《靈樞‧決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 ( 4). 《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 泌其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 莫貴於此」。 (5). 又有「奪汗者無血」. (5). 《本臟篇》 「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素問‧五臟生成篇》 :「諸血者皆屬於心」。按:血為人體流質之ㄧ 種。灌注經脈之中。營養身體各部。且能排泄廢物之液體。其色鮮紅 (5). 或暗赤。比水濃重。又有「奪汗者無血」. 二、血之功能:血有臭氣,有鹹味。由紅血球、白血球及血漿所形成。 在血管及心臟之中,周流全身,謂之血液循環。 《素問》說:血有臭氣味鹹,性能凝結。性質鹹平有毒,功用治羸弱 病人。所以「皮肉乾枯,身起麩片」 ,則刺血熱飲。「吐血不止」,則. `. - 18 -.

(34) 以吐出血塊炒黑為末,以麥虋冬湯調服。 「衂血不止」 ,則用白紙接衂 血,令滿,於燈上燒灰,新汲水下,且勿與病人知;或用本衂血,紙 撚蘸點眼內,左點右,右點左。 「婦人產乳血暈」 ,則取釅醋和產婦血 (註一). 服。 「小兒赤疵」. (註二). ,則鍼父腳血貼。「疣目」. ,則鍼其四邊取患. 瘡濃敷之。「療金瘡內漏」 ,即取瘡內所出血和水服。 「狂犬咬寒熱預 (6). 發者」,則取血熱飲。. 三、血與氣的關係:氣屬陽,血屬陰;陽氣是種動力,陰血賴陽氣以 運行,供給全身臟腑組織養分,維持身體生理活動。血為氣母,血是 氣的物質基礎,換言之氣的功能是推動、溫煦;血的功能是營養、滋 潤,血與氣互相依附。血虛氣少,血竭氣脫,血凝氣阻,血虛氣陷。 因此,在治療上補氣、行氣常結合養血、活血同時進行。 三、血與臟腑關係:血與所有臟腑均相關。故《素問‧五臟生成論》 說: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握,指受血而能摄。…」 四、血可代表溫病辨證的一個過程或病證:營者血也,衛者氣也,營 行脈中,衛行脈外。血分證相當於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到最嚴重時, 傷陰,耗血,動血。臨床症狀有高熱、夜熱、煩躁、斑疹、舌色深絳 或紫晦,脈細數、甚至神志不清、譫語狂妄或昏迷抽搐,或吐血、衂 血、便血等症狀。. `. - 19 -.

(35) 第二節. 何謂血之府?. 傳統醫家認為脈. (註三). 、脈管、經脈、脈絡皆是血之府。故《素問‧. 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又說:「夫 脈者,血之府也」 。《靈樞‧本臟》云: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 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而王冰注《素問‧五臟生成論》說: 「肝 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何者?肝主 (4). 血海故也」。 ,也就是脈乃氣血運行的通道。周身營養依賴血,血 行的隧道為脈,血受心氣的推動,方能發揮它的作用。而王清任的血 府是「胸膜以上,滿腔皆血,故名血府」 。 「血府即人胸下隔膜一片, 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 前高後低,低處如池,池中存血,及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與傳統 醫家說法,雖有所不同,但並無法全然釐清其差異之處。也許王清任 的「血府」範圍較小,可是在治療、治證上其範圍又相當廣泛,其血 府又似乎不限於其所述範圍內。 第三節. 逐瘀-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運行遲緩或阻滯的病徵。人之導致瘀血的因素有很多。 一、外因方面: 外因一般認為寒邪和熱淫均可導致瘀血。 A.寒會收澀凝結,使血瘀不行。. `. - 20 -.

(36) 《素問.調經論》 「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素問.舉痛論》 「寒氣客則脈不通。」 B.熱會煎熬血液導致血凝瘀而不行。 《傷寒論》、《溫病》中的蓄血狂證、紫斑證等均是。 二、內因方面: A.通常瘀血以氣虛和氣滯最常見。「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 行,氣滯則血滯。」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血液不得運行。如七情 所傷(喜、怒、憂、思、悲、恐、驚) ,日久之血行不暢,血脈瘀阻。 (註四). B.「衃血」. (註五). (《素問.五臟生成論》); 「惡血」. (《靈樞.邪氣. 臟腑病形篇》) 。 「留血」 (《素問·調經論》曰:孫絡外溢,則經有留 血,血瘀痹阻,導致離經之血…)等都是產生瘀血之因。 三、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疼痛、有斑、腫塊、硬塊等。 脈多呈現弦、遲、澀、緩、結、代。 舌質多見黯紫、瘀點、瘀斑。 治法:用活血化瘀,才能祛瘀血生新血。 四、由《醫林改錯》書中得知王清任的看法是:人體的損傷,不論內 因外因,皆為氣血所傷。他認為瘀血是因氣虛而不能推動血行,故瘀 血證皆屬虛中夾實。所以倡導「補氣活血」(如補陽還五湯因氣虧虛. `. - 21 -.

(37) 一半剩五成,人體左右兩邊各得兩成半,若向一邊歸併,則一邊無氣, 故半身不遂。是以補陽還五湯中以黃耆為主藥,以補氣活血)和「逐 瘀活血」 (血府逐瘀湯以行氣藥加活血逐瘀)兩大法則。 第四節. 瘀血的外形診斷:. 一、血瘀之問診. (7). A.寒、熱史:寒邪或熱邪均能導致血瘀。 B.外傷史:問是否曾跌打損傷過,包括內傷、外傷和手術史等。 C.出血史:問是否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D.老年血瘀:年老氣衰,心氣虛乏力推動血行,血行不暢,日久成瘀。 E.久病史:如有慢性病則會日久成瘀。 F.七情史:七情之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日久亦會成瘀。 G.婦女病:經閉,經塊,經痛,產後惡露不盡,血瘀之月經過少等。 H.風證:風證與血瘀息息相關。分內風與外風。內風與肝有關,肝屬 木、主藏血、肝血不足以養筋,則筋脈失養肝風內動,臨床症狀頭痛 頭暈、口眼歪斜、心悸動、抽搐、甚至昏迷不醒等。應以養肝活血為 主。外風侵襲經絡、引起氣血循環不暢、治法當兼行血活血。故有「治 (8). 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 第五節. 瘀血臨床症候. 1.疼痛:唐容川《血證論》中對於疼痛與瘀血凝滯有詳細說明。 《血. `. - 22 -.

(38) 證論》說:「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或 骨膊胸膈頑硬刺痛;…瘀血在中焦則腹痛脅痛,腰臍間刺痛;……瘀 血在下焦則季脅少腹脹滿刺痛」 。瘀血痛有定點,痛如針刺,拒按, 按之加重,或按之有硬塊,反覆痛。如腫瘤等。 2.出血:如衄血. (註六). 、吐血、便血、尿血等。血色暗紅紫黑或有血塊;. 出血時間久,或雖微出血但時間長;當以瘀血治之。 3.燥渴:瘀血內鬱生熱,也會口渴,欲潄而不欲咽。《血證論》 :「內 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日血渴,瘀血 去則不渴矣。」 4.咳喘:古人云「五臟皆令人咳」。人身氣道有阻塞、瘀血不通,不 得升降,會引起咳嗽。 《血證論》: 「瘀血乘肺,欬逆喘促」 。 5.精神症狀:瘀血多狂、鬱、痰濁、健忘、失眠、夢遊等。是以《傷 寒論》:傷寒外證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躁 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 《醫林改錯》:「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 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惱氣與臟腑氣不接,如 同作夢一樣。」 《諸病源候論》:「夫有瘀血者,其人喜妄,不預聞物 聲…。」 6.心悸怔忡:瘀血阻滯,敗血上沖,心失所養,導致心悸怔忡。 《血 證論》:「有瘀血亦怔仲」 。. `. - 23 -.

(39) 7.低熱:不明原因的低熱通常與瘀血有關《金匱》 : 「病者如熱狀,煩 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 。 《醫林改錯》 : 「晚發一陣熱…兼皮膚熱一時…血府逐瘀湯治之」 。 8.少腹脹滿:少腹逐瘀湯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疼痛而 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痠,少腹脹,或月經不調,其色或紫 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9. 舌紫:《諸病源候論》 :「夫有瘀血者…舌紫」。紫舌表示寒、熱、 瘀,急性瘀血見於舌面,慢性者見於舌邊。心肝血瘀見於舌尖。 10.鞏膜瘀斑:皮膚、鞏膜色澤晦黯,或面色黧黑,或皮膚搔癢…舌 質淡紫或有瘀斑、瘀點為氣滯血瘀。鞏膜色深黯多為慢性瘀血證,且 (9). 多見於老年人或高血脂症。. 11.口唇及下瞼青紫;舌有瘀點、瘀斑;舌背兩路青筋;面色黯黑; 皮膚暗紫等。皆為瘀血之象。 12.脈象多為沉、細、弦、滑、沉澀、細澀、沉結、沉緊、沉遲、沉 細等。大多左脈比右脈細或右脈沉弦,左側無脈。(左屬血). (10). 13.癥瘕積聚:《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症目中: 「氣無形不能結 塊,結塊者必有行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 塊」 。唐容川: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為瘀血內積所 致。如同各種腫瘤,甲狀腺瘤、肝腫瘤、子宮肌瘤等。. `. - 24 -.

(40) 14.血管異常:《素問、調經論》曰:「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即血 瘀痹阻,導致血之離經…《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所治症目: 「青筋暴 露非筋也,現於皮膚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血也。」認為血 管異常,是為血瘀。如肝硬化蜘蛛痣、紅斑性狼瘡、下肢靜脈曲張等。 15.月經病:經塊、月經後期而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不孕等。 (11). 16.肢體麻木、偏癱:瘀血阻滯經絡,筋脈肌肉失養,中風等。. 17.肌膚甲錯:即皮膚粗糙、青筋暴露,膚色晦暗無澤,是因瘀血久 (12). 滯,精血不能濡養肌膚所致。. 18.黑便:大變色黑,或伴有隱痛者為血瘀症。 19.毛髮: 《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所治症目: 「傷寒溫病後,頭髮脫落, 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裹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髮,故 髮脫落。無病脫髮,亦是血瘀。」 20.理化檢查:檢查高脂血症、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乳酸血症及 是否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減少等。 第六節. 瘀血的腹診. (13). 腹診主要分為「難經派」(以《內經》、《難經》為理論基礎) 與「傷寒派」(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為理論根據)。經過長 期發展,日漸完善。腹診是日本漢方醫學診斷技術的特色之ㄧ。 無論那一派,現代醫學腹診應結合觸、叩及四診望、聞、問、切,. `. - 25 -.

(41) 檢查腹肌的彈力、厚度、加壓後的抗力、皮下脂肪如何?其腹皮枯而 無澤、腹皮拘急,及如板者為內有瘀血,又如腹中有塊,應手不溫, 亦為內有瘀血。除此之外還可結合醫療器械及化驗檢查作輔助診斷, 使腹診內容更豐富,診察更精準化,不僅寒熱虛實得以辨識,也著重 於疾病的發生、發展,既能治病,也能防病,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瘀血腹診區域分為心下、大腹、胸脅、少腹、小腹。 心下症狀-常見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支結、心下悸、心下滿等。 心下為胃脘所居之處。 大腹症狀-包括腹滿、腹脹、腹痛、繞臍痛、時腹自痛、腹中急痛、 裡急、內拘急等,如是腹膜炎、腸粘連、腸梗阻等必須小心區別。 少腹症狀-包括少腹硬滿、少腹裡急、少腹急結、少腹滿等。相關病 為盲腸炎、結腸炎、痢疾、疝氣、子宮、泌尿系感染等 胸脅症狀-胸滿、胸中窒、胸中痛、胸脅苦滿、脅下痞硬、胸脅下滿、 脅下痛等。為胸、肝、膽、脾、胰等疾病。 小腹症狀-小腹脹滿拘急疼痛,乃膀胱疾病,用八正散等加減治之。 第七節. 活血化瘀療法. 活血化瘀療法,是治療血瘀病之法,對於瘀血的治法各家不一, 筆者以為:就是和血或活血或破血之療法。和血→藥必活血兼養血, 以調和血分,例如四物湯之類;活血→作用介於和血與破血之間,例. `. - 26 -.

(42) 如桃紅四物湯;破血→乃攻逐瘀血之法,抵當湯等。臨床上,活血化 瘀法不僅運用於內、外、婦、兒、皮膚、感官、腫瘤各科,同時在預 防與治療諸多老年病、久病、疑難雜証及某些危急重証,都可收到滿 意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故本法的研究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茲將治療方法整理細分以下幾種:(此部分收集資料很廣, 包括顏德馨的書籍及數篇相關文章,還有網站,閱讀文章後經過歸納 整理完成,並沒有特定用某一種資料,當然分類也還不夠詳盡。) 一、補氣活血法→用於氣血不足、氣虛血瘀、脾胃虛弱、老年久病等。 若氣虛多,以補氣為主,活血為輔;補氣用黃耆、白朮、人參、茯苓、 黨參等;如血瘀為主而兼氣虛者,以活血為主,補氣為輔。活血以當 歸、川芎、川七、地龍、桃仁、紅花等。以補氣為主加活血藥,代表 方補陽還五湯。組成為:黃耆、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歸 尾。功能,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後遺症。 二、行氣活血法→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為代表方;血府逐瘀湯既 行血分之瘀滯,又解氣分之鬱結也。膈下逐瘀湯組成:牡丹皮、桃仁、 赤芍、五靈脂、 川芎、香附、枳殼、牡丹皮、桃仁、紅花、烏藥、 延胡索,功能:祛瘀活血,行氣止痛。 三、溫經(陽)活血法→代表方溫經湯、少腹逐瘀湯、急救回陽湯。 溫經湯組成:吳茱萸、桂枝、當歸、川芎、芍藥、人參、甘草、生薑、. `. - 27 -.

(43) 半夏、阿膠、牡丹皮、麥門冬。出自《金匱要略》 。能溫經散寒,養 血祛瘀。少腹逐瘀湯組成:當歸、蒲黃、赤芍、五靈脂、川芎、肉桂、 沒藥、延胡索、乾薑、小茴香。功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急救回 陽湯出自《醫林改錯》 ,由黨參、附子、乾薑、白朮、甘草、桃仁、 紅花組成,主治: 「若吐瀉一見轉筋,身涼汗多,非此方不可。莫畏 病人大渴飲冷不敢用。」 四、解毒逐瘀法→代表方仙方活命飲、解毒活血湯、通經逐瘀湯。解 毒活血湯(《醫林改錯》) :活其血、解其毒,瘟毒吐瀉轉筋初得者一 藥而癒,若汗多、肢冷、眼塌不可用。通經逐瘀湯(《醫林改錯》): 治痘瘡作癢,瘀血凝滯,藥性不大寒大熱、不大攻大下,是良方。仙 方活命飲:為「瘡瘍之聖藥」臨床常用方。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為君; 當歸、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防風、白芷、疏散外邪… 五、涼血活血法→主治血熱血瘀。代表方犀角地黃湯組成:犀角,生 地,白芍,丹皮。治熱病之出血症,如吐血、鼽血、便血、尿血等。 或瘀血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嚥…本方主治血分熱毒熾盛。 六、清熱通瘀法→主治瘀熱在裡。代表方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大黃 牡丹皮湯。桃核承氣湯組成:桃仁、大黃、甘草、桂枝、芒硝。功能 活血化瘀、通下瘀熱。主治,下焦蓄血證。下腹拘急硬痛、小便自利、 夜晚發熱,譫語…抵當湯組成:桃仁、炙水蛭、大黃、炙虻蟲;功能. `. - 28 -.

(44) 逐瘀血;主治,少腹硬滿,小便自利或澀痛,身黃有微熱,或躁狂, 或善忘,及癥瘕痞…大黃牡丹皮湯組成:大黃、牡丹皮、桃仁、芒硝、 冬瓜子。功能瀉熱破瘀、消腫散結。主治腸癰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 甚則局部腫痞,按之痛…。 七、祛風化瘀法→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代表方身痛逐瘀湯(《醫 林改錯》 ) 。治療痹症有瘀血者,以其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八、行水化瘀法→代表方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組成:當歸、 川芎、 芍藥、茯苓、白朮、澤瀉。功用:補血養肝,健脾滲濕。 九、祛痰活血法→血證論‧卷六:「有痰血作咳。其症咳逆倚息。而 不能臥…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宜代抵當丸。加云茯苓法半夏。輕 則用血府逐瘀湯加草蘑蘇子。」及《醫林改錯》中的癲狂夢醒湯均為 代表方。 十、活血止血法→血證論‧卷二、吐血: 「其有被庸醫治壞。而血不 止者。延日已久。證多雜見。但用以上諸方。未能盡止血之法。審系 瘀血不行。而血不止者。血府逐瘀湯治之。」 十一、通竅活血法→代表方通竅活血湯( 《醫林改錯》 ) :通竅全憑好 麝香,桃紅大棗老蔥薑,川芎黃酒赤芍藥,表裡通經第一方。…治頭 髮脫落、眼疼白珠紅、酒糟鼻、年久耳聾… 十二、軟堅活血法→代表方為金匱鱉甲煎丸、宣明三棱湯。 金匱:…. `. - 29 -.

(45) 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及宣明三棱湯等。常用 藥物為三棱、澤蘭、海藻、鱉甲… 十三、養陰活血法→代表方會厭逐瘀湯、通幽湯。通幽湯出自李東垣 的《蘭室秘藏》 ,主要用於潤燥滋陰、治療便秘。組成:甘草、紅花、 生地、熟地、升麻、桃仁、當歸、檳榔。而會厭逐瘀湯(《醫林改錯》) 現代臨床有用於治療食道癌。會厭逐瘀湯組成:桃仁、甘草、紅花、 生地、桔梗、當歸、元參、柴胡、枳殼、赤芍,治痘五六天後,飲水 即嗆。皆陰虛血瘀。 十四、補腎活血法→多用於中老年人,絕經後婦女,久病虛弱等。臨 床症狀為腰背酸痛、足酸、目酸澀、骨質疏鬆…。補腎活血方,通常 是菟絲子、淫洋霍、肉從蓉、杜仲等,再加活血藥如桃仁、紅花、丹 參、當歸等。臨症加減,各依病徵。 十五、衡法→衡法的倡導者是顏德馨,他是一位功力很深的醫家,生 於 1920 年,江蘇省人,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得過多種獎。依他的 說法是:人之老化是從血管開始,血管所以會老化,就是血粘度變高、 血脂變高,導致血管不通暢、阻塞,血管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 以要它不要老得太快。採用活血化瘀、適當的對身體進行平衡調養, 是可以達到延緩血管衰老的目的。這種方法叫做「衡法」 。概括的說: 「生命在於流動」 。他的流動還包括看電影、散步、旅遊、交友,甚. `. - 30 -.

(46) 至減肥等活動,也就是保持生命的常流;並且還要保持思想的年輕 化。即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滾動的石頭不生苔!他的衡法藥用: (14). 紅花、桃仁、丹參、赤芍再加點柴胡之類,很普通的藥物。 以上活血化瘀療法如辨證正確,取方合適,則效如桴鼓。 表 4-1 張賢哲自建資料庫中摘下 27 個活血化瘀方 朝代. 作者. 書名. 方名. 西元 215 漢 張機(張仲景)《傷寒論》. 127D 抵當湯、171A 桃核承氣湯. 西元 219 漢 張機(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 034D 大黃牡丹皮湯、157A 桂枝 茯苓丸、364F 大黃蟅蟲丸、246B 溫經湯 西元 1110 宋 陳承、陳師文等 《太平惠民和劑局 041C 小活絡丹、378C 失笑散、 方》 145C 活絡丹 西元 1237 宋 陳自明. 《婦人良方》. 西元 1251 金 李杲. 《醫學發明》卷三 223C 復元活血湯. 西元 1253 宋 嚴用和. 《濟生方 1253》. 095C 生化湯. 西元 1587 明 龔廷賢. 《萬病回春》. 211A 疏經活血湯. 西元 1607 明 王肯堂. 《證治準繩‧女科》265C 過期飲、278D 調經丸 卷一. 西元 1742 清 吳謙等. 《醫宗金鑑》. 172B 桃紅四物湯、086B 正骨紫 金丹. 西元 1801 清 陳修園. 《時方歌括》. 卷下 367D 丹參飲. 西元 1830 清 王清任. 《醫林改錯》. 108A 血府逐瘀湯、119B 身痛逐 瘀湯、214D 通竅活血湯、264B 補陽還五湯、063B 少腹逐瘀 湯、270C 膈下逐瘀湯. 西元 1841 清 謝元慶. 《良方集腋》. 351C 七釐散. 西元 1983. 楊蘊祥、劉翠榮 《古今名方》. 036C 女科柏子仁丸、067C 仙方 活命飲. 276C 複方丹參片. ※方前數字即英文字代表張賢哲自建資料庫中活血化瘀方排名及用 `. - 31 -.

數據

表 5-1 血府逐瘀湯、衍生方、類方 2002 與 2003 健保用方排名 健保方  用量排行  91+92 年用量(g)  疏經活血湯   2 79,290,245  血府逐瘀湯  17 34,562,738  身痛逐瘀湯  59 14,740,147  四逆散  81 10,486,794  補陽還五湯   89 9,105,298  桃紅四物湯   90 8,779,836  少腹逐瘀湯   98 8,087,801  膈下逐瘀湯  187 2,279,821  通竅活血湯  242 631,720
表 5-4 血府逐瘀湯十一藥在九個方的用藥排名           川芎  赤、白 芍  桃仁  當歸  紅花  牛膝  甘草  生、熟地  枳 殼、實 柴胡  桔梗  8  8  7  7  6 4 4 3 3 2  1  由此得知川芎,赤、白芍,當歸,桃仁,紅花,五種藥常用於活血藥 中,川芎和赤芍在九個方的用藥排名第一,在降脂作用方面,兩藥沒 有協同作用,但在抗氧化及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方面,產生協同作 用。川芎和赤芍做為藥對配伍,不僅有降脂作用,在提升血管內皮細 胞抗氧化能力及促進 NO 釋放方面,還
表 6-3 血府逐瘀湯歷代出典(21 章節)分析(以 ICD-9 分析)                  名稱  筆數  百分比  1.感染病及寄生蟲疾病  1 1%  2.腫瘤  1 1%  3.內分泌、營養及新陳代謝疾病與免疫性疾患 5 5%  4 血液及造血器官之疾病  0 0%  5.精神疾患  3 3%  6.神經系統及感覺器官之疾病  5 5%  7.循環系統疾病  37 37%  8.呼吸系統疾病  10 10%  9.消化系統疾病  13 13%  10.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4 4%  1
表 6-5 四逆散歷代典籍出現頻率  分類  出現頻率  傷寒論類  158 綜合本草  14 綜合方書  20 方論  13 醫方歌訣  8 針灸推拿類  1 金匱要略類  4 溫病類  11 綜合醫書類  205 疏經活血湯歷代典籍出現點:1 次  醫論醫案類‧醫案‧北山醫案‧卷下  表 6-6 身痛逐瘀湯歷代典籍出現頻率  分類  分科  書名  治證  傷寒兼證‧風濕傷絕 傷寒金匱類  傷寒論 重訂通俗傷寒論  傷寒夾證‧夾血傷絕  溫病類  溫病通論  重訂廣溫熱論  驗方妙用‧消化法  表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