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學習現況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學習現況之個案研究"

Copied!
2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 學習現況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Senior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in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碩士論文 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育組. 研究生:郭怡妏 指導教授:陳曉雰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

(2) 致 謝 在撰寫論文的這段日子,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陳曉雰博士。謝謝老師包容 我很弱的語文能力,還有不合常理的跳躍式思考;謝謝老師一路以嚴謹的態度督促我, 並一再提醒我邏輯思考的重要,更要謝謝老師總是很用心的修改我的論文,總是不厭其 煩的教導我寫作的技巧並鍛鍊我思考的能力;除了課業之外,謝謝老師關心我的生活、 我的教學,也總會叮嚀我處事的哲學。能夠當您的研究生,是我的福氣,謝謝您。 感謝莊敏仁教授、潘宇文教授以及溫賢詠老師在專家效度中提供的協助及建議, 使我的論文更臻完善;感謝我的口委,莊敏仁教授以及林小玉教授,謝謝您們在口試時 提供的寶貴建議,使我的論文在修正後更為完整;謝謝任蓉教授用心指導臺北市立社會 教育館聲樂進階班,每回我在旁彈伴奏,都會被您及學員的努力及進步深深感動;感謝 參與問卷及訪談的叔叔、阿姨們,謝謝您們的分享,使我能將您們學習的點滴心得撰寫 成論文,並將這些珍貴的寶藏與他人分享;謝謝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提供完善的社會資 源,幫助許多人在學校教育後仍能有學習參與的管道,若沒有您們的付出與辛勞,我的 論文便不會誕生。 我親愛的研究所夥伴們,嘉彥、苡安、啟箴、伊娣、琬婷,以及易瑩,謝謝妳們! 七仙女結緣在2009年夏天,懷念那段課前一同準備課業、課後不斷討論的日子,我們一 起參加了許多研討會,還一起參加教師甄試,互相勉勵、打氣,互相分享教案、教材, 有妳們真好;感謝一路上給我許多許多協助的靜雯學姐,特別在寫論文的這段日子,妳 與我分享許多實用的經驗和資源,並不斷鼓勵我,如果沒有妳,我絕不可能這麼順利。 最後,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謝謝您們的用心栽培,讓我能無憂無慮的長大,謝 謝您們一路陪伴我,分享我的喜怒哀樂,永遠都當我的最佳避風港,讓我能安心依靠。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僅以這篇論文,獻給所有愛我、幫助我的人。 郭怡妏 謹誌 2013年2月.

(3)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 的現況,並且探討該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背景變項影響之情形。本研究採用 個案研究法,使用研究者自編之「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之背景與 參與該班學習情況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2012 年春季班)中滿60歲之學員(N=42)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42份, 回收率100%,再從該問卷中篩選訪談對象,藉由問卷與半結構性訪談,以回答本研究 之待答問題。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一)該班銀 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種類,集中傾向歌唱類別; (二)該班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 教育之動機分為五大面向:熱愛音樂、仰慕名師、分享聯誼、自我實現、健康促進; (三)該班銀髮族持續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原因分為五大面向:身心狀況良好、時 間分配得宜、音樂修習偏好、同儕共學努力、授課教師魅力; (四)該班銀髮族參與 社會音樂教育之感受有四項:學習明顯感進步、習唱深具挑戰性、課程有趣不枯燥、 互相幫助向前行。 二、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背景變項影響之情形: (一)性別:男性較不受影響,女性受影響較大; (二)職業、退休與否:與職業之 關係不大,與退休與否關係較大; (三)個性:無明顯受影響。 (四)音樂學習經驗、 舞台展演經驗影響:過去經驗能帶來一些增強功能,但直接影響不大。 三、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授課教師與學員對該班之看法:(一)聲樂「團 體教學」的優勢為:當局迷旁觀清、相互鼓勵切磋、個性得以調整、免去獨唱壓力、 情感聯誼交流、學費便宜親人、他人錯為借鏡;劣勢則為:教材進度規劃困難、學 員程度參差不齊、無法立即得到回饋;(二) 「銀髮族」歌唱學習之優勢為:學習時 i.

(4) 間較充裕、與教師年歲接近情誼佳、不願錯失學習機會而努力加倍;劣勢則為:功 能固著易固執己見、身體機能退化並影響學習參與; (三) 該班學員之習唱動機為: 想學習歌唱技巧、想學習廣泛的發聲技巧; (四)學員感受到的進步與突破有:發聲 法、音樂整體素養、背譜能力;感到困難的部分則有:發聲法、語言咬字、歌曲詮 釋。.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政府機關、授課教師、銀髮族學員及未來研究 者提出建議。. 關鍵字:銀髮族、社會音樂教育、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聲樂學習. ii.

(5) Abstrac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niors’ particip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It also investigated how seniors’ background factors influenced their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Questionnaires, devis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used for collecting data from the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 of the Advanced Vocal Class who are over 60 years old (N = 42). A total of 42 surveys were conducted with 100% response rate. In addition, some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chosen for interviews. Through the conducted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to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situation of seni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could be stated as: (a) Senior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types of music, focusing on the vocal type; (b) Reas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passion for music, reputation of mentor, socializing, self-enrichment and health improvement; (c) The five reasons for silver peer to continue participating included: healthy mind and spirit, adequate time management, self interest in music, desire to sing with others, and mentor’s charm; (d) Overall, the feedbacks from the silver peers who participated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consist of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challenging but yet interesting materials, helping each other and working together. 2. The impact factors between seniors background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a) Gender – easier for ma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female students;(b) Occupation and retirement – less of a factor in occupation and more in whether participant retired or not; (c) Personality influence – not a very influential factor; (d)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stage experience – past experience can help students in iii.

(6) learning, but it was not a significantly influential factor. 3.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 Feedbacks from mentor and students included: (a) Advantages of group learning: a spectator sees better than the chess player, encouragement with each other, self-improvement in personality, avoid solo pressure, friends making, less tuition, learn from others’ mistakes. Disadvantages of group learning included: challenging to put together materials for everyone, different capabilities among students, unable to know self mistakes right away; (b) Advantages of seniors vocal learning: plenty of time for learning,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ntor, and working hard for every opportunity to learn. Disadvantages included: hard to change already developed habits, and deteriorated body functions; (c) Motivations of the students included: improving vocal techniques, learning various methods to generate sounds; (d) Breakthroughs and improvements from students: vocal techniques, overall music quality, and score memorizing.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rom students: vocal techniques, di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facilities, instructor, senior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 on the findings.. Key Words: Seniors,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Taipei Cultural Center Advanced vocal Class, Vocal Learning. iv.

(7) 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銀髮族及其學習理論………………………………………………………….. 11 第二節 社會音樂教育之相關理論…………………………………………………….. 27 第三節 聲樂演唱與教學之相關理論………………………………………………….. 46 第四節 銀髮族音樂學習之相關研究…………………………………………………..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7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7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9 v.

(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問卷之資料分析……………... 89. 第二節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受訪學員與授課教師訪談之資料分析….. 118 第三節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銀髮族學員問卷及訪談資料之綜合分析..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80. 參考文獻………………………………………………………………………………. 183 中文部分………………………………………………………………………………… 183 英文部分………………………………………………………………………………… 189. 附錄…………….………………………………………………………………………. 191 附錄一 專家意見彙整表…….…………………………………………………………. 19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204 附錄三 訪談大綱..……………………………………………………………………… 215 附錄四 訪談資料代碼..………………………………………………………………… 220 附錄五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文化藝術研習班(2012春季班)開設課程一覽表…… 221. vi.

(9) 表目次 表 2-1-1. 老化、老年及老人之概念…………………………………………………. 18. 表 2-1-2. Peck 的人格發展成年晚期三大機……………………………………….. 20. 表 2-1-3. 我國銀髮族教育服務種類……………………………………….……….. 表 2-3-1. 依年齡之發展時期人聲分類表………………………………….……….. 49. 表 2-3-2. 依音域區分之人聲種類…………………………………………..………. 51. 表 2-4-1. 我國銀髮族參與音樂學習之相關研究…………………………………... 63. 表 2-4-2. 我國成人合唱參與之相關研究…………………………………………... 66. 表 2-4-3. 我國銀髮族參與卡拉 OK 之相關研究…………………………………... 69. 表 3-4-1. 專家資料一覽表………………………………………………….……….. 83. 表 3-4-2. 問卷基本資料之題項表…………………………………………. ………. 84. 表 3-5-1. 代碼編排說明…………………………..…………………………………. 88. 表 3-5-2. 訪談資料代碼………………………….………………………………….. 88.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90. 表 4-1-2. 研究對象目前參與之課程/活動種類………....………………………….. 93. 表 4-1-3. 研究對象目前參與之音樂課程/活動種類……...………………………... 95. 表 4-1-4. 研究對象進入本班的原因…………………………..……………………. 96. 表 4-1-5. 研究對象參與該班之習唱動機…………………………..………………. 97. 表 4-1-6. 聲樂進階班學員參與該班之時間……………………………………..…. 98. 表 4-1-7. 吸引銀髮族持續參與聲樂進階班學習的原因………………………..…. 99. 表 4-1-8. 銀髮族如須中斷聲樂進階班學習之可能原因…………………..………. 100. 表 4-1-9. 該班銀髮族參與社群音樂之感受………………………………..………. 101. 表 4-1-10. 研究對象之退休情形………..………. ……..………. ……..……………. 103. 表 4-1-11. 研究對象之個性傾向………..………. ……..………. ……..……………. 104. 表 4-1-12. 研究對象音樂學習經驗之修習管道……………..……………………… vii. 23. 105.

(10) 表 4-1-13. 研究對象在參與聲樂進階班前之音樂展演的舞台經驗………..………. 107. 表 4-1-14. 研究對象在參與聲樂進階班前之音樂展演的舞台次數………………... 108. 表 4-1-15. 研究對象認為在該班學習中對學習有幫助的部分………….……….…. 109. 表 4-1-16. 研究對象音樂學習能力自我評估……………………….……………….. 111. 表 4-1-17. 研究對象認為自己的學習情形…………………………………..………. 112. 表 4-1-18. 聲樂進階班的學習對研究對象的音樂能力提升程度…………..………. 113. 表 4-1-19. 研究對象習唱過程感到最困難的部分…………………..………………. 114. 表 4-1-20. 研究對象對於以團體形式上聲樂課的看法……………..………………. 115. 表 4-1-21. 「團體學習」及「個別指導」對研究對象的幫助………………………. …. 116. 表 4-4-1. 待答問題與施測工具之對應表………………………. …………………. 168. viii.

(11) 圖目次 圖 3-1-1.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組織業務概況……………………………………... 72.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78.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80. i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人口結構轉型中,越來越多國家面臨高齡化帶來的衝擊,臺灣也不例外。人口老 化是一種正面的轉型,是現代科學與醫學進步的結果,但大量高齡人口的出現,也使得 老年族群受到關注,老年之學習或教育因此快速發展,各種型態的高齡教育活動紛紛興 起,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特徵。. 為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現今各國積極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學習社會及開發人力資 源。美國首先在 1978 年召開白宮老年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明確指 出:「教育是所有年齡團體的基本權利,它是使老人能夠享受完美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之一,也是促使老人能夠發揮潛能、貢獻社會的途徑」 (引自白秀雄,1991) 。其 後 ,各 國開始積極推動終身學習的活動,例如:歐盟會員國將 1996 年訂定為「歐洲終身學習 年」(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以及聯合國倡議 1999 年為「國際老人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提出老人接受教育是一種基本人權,其應享有充 分參與教育、文化、休閒及公民活動之機會,並期待各國能共同關注高齡化社會的教育 問題(楊國德,1999)。. 我國教育部審視當前社會發展的程度,於 1994 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提出推展. 1.

(13) 終身教育之議題,建議對銀髮族教育詳加規劃。1998 年,在面對高齡社會建構終身教育 的趨勢下,教育部發表《「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 白皮書》 (1998) , 並於 1999 年公布《教育基本法》,其第四條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接 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黃富順,2008) ,可見終身學習已形成一股時代潮流。國內目 前高齡教育之實施機構,有正規的大學課程與非正式的高齡教育中心,主要有以下幾類 (黃國彥,1994):社會教育館、長青學苑、空中大學、社區大學、民間宗教團體的各 種老人學校等,上述的機構皆屬於社會教育之範疇,並且多數都是以團體的形式實施課 程活動。. 社會教育,是有計畫的輔導社會全民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教育歷程。社會教育必須 是積極的,實施對象則包括社會全體民眾,其施教內容包括生活環境中有組織的社會文 化,而目的則是為了充實個人和社會群體的生活內涵,以促進社會全面向上發展(引自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之目的在於發展社會和教育再分配的策略,以產生一個更公 平、更平等的社會,並促進地方機構更緊密的協調與合作,使教育不但能產生個人自主, 亦可促進社會合作(林楊菁,2006)。我國自2011年起,推動「學習型城鄉-社區永續 發展實驗站」計畫,補助10個縣市,共設置187個社區學習據點,並補助13個縣市設置 27所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辦理藝術文化、生態休閒及在地產業提昇等課程,提供社區 民眾近便學習之機會,足見我國政府在推動社會教育之用心。. 而社會音樂教育,主要藉由團體對個人的情感牽繫,使團體中的個人對團體產生歸 屬感,並透過對生活上及技藝上的學習,達到個人對音樂及團體的認同,使人與人一起 2.

(14) 形成音樂,並帶領他人主動享受及參與音樂。我國社會教育機構近年來在推廣社會音樂 教育上不遺餘力,提供國人多元選擇之機會,而音樂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可以交流溝通、 宣洩情感、表達自我等(郭美女,2000) ,特別喜歡音樂藝術的人,多半都接觸過歌唱, 歌聲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樂器之一,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黃錦玫,2002)。. 從音樂教育的觀點,有多位學者強調歌唱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性,如:柯大宜(Zoltan Kodaly,1882~1967)明白指出,歌唱是一切音樂教育的基礎,是人類天賦的樂器。綜觀 我國的音樂教育,歌唱占有極大的份量,對多數人而言,接觸音樂最大的樂趣不只在於 觀賞音樂的演出,更在於能夠親身體驗音樂,甚至能夠展演。歌唱,是一項讓民眾容易 親近的藝術活動,因為歌唱具有普及性、方便性與獨特性,因此擁有大量的學習人口, 也是在社會音樂教育中最普遍實施之項目,因此在音樂眾多的學習種類中,如:演奏、 演唱、欣賞、創作等,演唱仍是在社會音樂教育中最常見的活動。. 研究者於 2009 年七月至今,受聘於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擔任鋼琴伴奏, 該班的學員多半為已退休之銀髮族,這些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相當積極,並且進步的幅度 非常可觀,令研究者感到好奇。同時,因研究者深感銀髮教育推行之勢在必行,但國內 銀髮族在歌唱教育領域的相關文獻卻相形缺乏,而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為國家實施社會 教育的主要機構之一,在研究取樣上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者欲採用個案研究法,以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學員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及訪談,探討該班 「銀髮族團體聲樂教學」之社會音樂教育參與情形,並藉由授課教師的訪談內容作為三角 檢測之用,以檢驗研究的信效度。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 二、探討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背景變項影 響之情形。 三、瞭解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授課教師及學員對該班教學之看法。.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為何? 1-1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種類為何? 1-2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動機為何? 1-3 銀髮族持續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原因為何? 1-4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之感受為何? (二)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背景變項影響之 情形為何? 2-1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性別影響之情形為何? 4.

(16) 2-2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職業影響之情形為何? 2-3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個性影響之情形為何? 2-4 銀髮族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受到音樂學習經驗與音樂展演經驗之影響情形為何? (三)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授課教師及學員對該班之看法為何? 3-1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授課教師對其教學及學員學習情形之看法為 何? 3-2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學員對授課教師之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之看法 為何? 3-3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學員對自己及其他學員學習情形之看法為何? 3-4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授課教師及學員對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開設課 程之看法為何?. 5.

(1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銀髮族(Senior) 「銀髮族」一詞經常與「老年人」或是「高齡者」劃上等號。「退休」長期以來都被視作 老年的起點,但目前由於壽命普遍的增長,以及越來越早停止工作的現象,退休已不再 具備此方面的意義。所謂銀髮族,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劃分標準也不相同。黃國彥 (1994)認為老年人的判定應該從下列各項標準來探討:生物上、社會上、法律上、年 代上、心態上、心 理情感上、經濟上等。學術界通常對於老年的定義是 65 歲以上人口, 但這個年歲並未受到世界各國所公認,因為老化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目前人口學的分 析開始將 60 歲以上人口稱之為老年人口(蔡文輝,2003),並且基於對銀髮族族群的 尊敬,1980 年在國外文獻中首次出現 Silver Peer 之詞彙來尊稱銀髮族。. 根據定義,本研究以年滿 60 歲者為銀髮族,並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 中 60 歲以上之銀髮族學員及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 二、社會音樂教育 (Music Education in Society) 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指一切具有發展社會文化作用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 而狹義的社會教育,則是指正式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以全民為施教對象,以提升國民 文化水準為目標(孫邦正,1968)。《社會教育法》(1953年公佈,1959、1980、2002、. 6.

(18) 2003、2011年修正)第二條規定:社會教育是指在學校所實施之正規教育外,對全民所 提供之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我國目前實施社會教育的八大目標分別為:成人教育、休閒 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藝術教育、技職教育、科學教育,以及生態教育。其後政 府在1997年頒布《藝術教育法》,而社會音樂教育屬於其中之藝術教育,藝術教育能提 供國民接觸音樂、研討音樂、學習音樂,並具備使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之功能,是 延長或彌補學校或家庭音樂教育之管道,亦能提供社區民眾高層次的休閒文化。. 根據上述定義,本研究將社會音樂教育定義為正式學校教育之外的音樂教育,以臺 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為研究場域,以該班年滿60歲之銀髮族學員為研究對象, 並以授課教師之訪談作為三角檢測之用。. 三、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開設文化藝術研習班,於每年春、秋兩季分別開課。2012 年春 季所開設之歌唱類型班級共有 11 班,其中的聲樂進階班,自 1993 年創班以來,已有近 二十年之久(現任授課教師自 1996 年起接任之)。相較於一般之聲樂課程,該班的主 要特色是授課教師將每堂課的授課時間分為前後兩半,前半段團體練唱,後半段個別指 導。團體練唱是以團體形式教授聲樂,有別於聲樂課傳統一對一授課的型式,課程內容 包含發聲法、練習曲、歌曲教唱以及季末歌曲總複習等,習唱曲目種類眾多,舉凡藝術 歌曲、歌劇選曲、各國民歌等;個別指導則是由學員輪流上台接受授課教師以一對一的 形式單獨指導,其餘學員旁聽,每人每次十分鐘;並於每期的最後一堂課舉行期末成果 7.

(19) 展演,展演地點在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一樓大廳,有意願的學員可自由報名參加。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之銀髮族學員為研究對象, 並以授課教師之訪談作為三角檢測之用,該班課程內容實施不同於其他歌唱類型班級之 特色為:1. 該班採團體教學與個別指導兼具,而非全程團體教唱或僅有一對一型式之個 別指導;2. 不論學員為男女老少,教師全程以美聲唱法教學,而非通俗唱法;3. 學員 演出的形式皆為聲樂獨唱而非重唱或合唱。因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具有上述 之特色,且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為我國推行社會教育的主要機構之一,具代表性,因此 研究者選取該班作為研究之場域,以該班年滿 60 歲之銀髮族學員為研究對象,並以授 課教師之訪談作為三角檢測之用。. 8.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2012年春季班學生中,年滿60歲之銀髮族 為研究對象,並以授課教師之訪談作為三角檢測之用。該班60名學員中,共有42名符合 資格。. (二) 研究地區: 由於本研究以開設於「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之課程為例,參與的學員多數為設籍於 臺北市之市民,其中有少數學員來自鄰近的外縣市,如桃園或基隆。本研究整體仍以臺 北市地區為主要研究範圍,並不因部分研究對象之設籍地不在臺北而影響研究結果。. (三) 研究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進階班中年滿60歲之銀髮族及授 課教師為例,共42位學員及1位教師為樣本,使用研究者自編「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聲樂 進階班銀髮族學員之背景與參與該班學習情況之調查問卷」,及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要收 集資料之方法。. 9.

(21)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作答之準確度:.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年齡較高之銀髮族,在問卷填答時,銀髮族可能較容易遇到文 字閱讀的困難,或對於語意及填答方式不了解而影響作答結果。研究者為避免此因素影 響研究結果,因此在研究對象填答過程中,研究者將逐題講解並全程陪伴,如有問題立 刻協助處理,並在研究對象交回問卷時,從頭至尾檢查是否有漏題之現象,但仍難完全 避免研究對象因誤解題意而影響研究結果。. (二) 研究對象之作答情形:. 據研究者觀察,該班學員與授課教師之情誼濃厚,因此認為研究對象在參與研究時 可能因不好意思填答較為負面的選項,而影響研究結果。研究者將在逐題講解的過程中 提醒銀髮族選填最合適的選項,但仍難完全避免研究對象因人情顧忌而影響研究結果。. (三) 研究者之主觀:.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為研究工具之一,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難免因個人學習經 驗,而對訪談資料分析產生主觀判斷。研究中,研究者將透過資料的信效度檢測,以降 低影響,但仍難完全避免。. (四) 個案不能推論.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因樣本數小,其研究結果僅代表該班之學習情形,不能推論至 其他相同性質或相同名稱之課程或活動。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的主題與其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銀髮族 及其學習理論與現況;第二節探討社會音樂教育之相關理論;第三節討論聲樂演唱與教 學之相關理論;第四節為銀髮族音樂學習之相關研究。以下分述之。. 第一節. 銀髮族及其學習理論. 一、銀髮族之定義 基於對銀髮族族群的尊敬,銀髮族一詞是 1980 年代首次出現的詞彙;此外,尚有 智者、高齡群、長者、資深公民等稱呼(陸美婷,2008)。有些學者認為老年並非全以 年齡來界定,而應將「生理」、「心理」,及「社會」三種情況合併考慮,並從生物學、 醫學、社會學與老年學等角度來界定。以下為不同專業為銀髮族所下的定義(陳英仁, 2005):. (一)人口統計學家. 人口統計學家將人分為三階段的人口類型:15 歲以下和 65 歲以上者為經濟依賴人 口;16 歲以上至 64 歲之間者為經濟勞動人口;銀髮族則是定位於 65 歲以上之依賴人口。. (二)心理學家. 11.

(23) 至於心理學家將人分為八個時期:產前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年期、成 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其中,老年期是指從 65 歲到死亡的時期。. (三)社會學家. 社會學家分別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個層面來界定銀髮族,分別說明如下: 1. 生理的老年:因身體上機能殘障,缺乏正常活力,不能工作者謂之老年。 2. 心理的老年:因精神活動能力頹喪,心理失常,意志消沉,沒有奮鬥創造精神之人。 3. 社會的老年:根據退休年限之標準而訂,依產業不同從 55 歲至 65 歲皆有之。. 如以各國相關法令之退休年齡探討,以新加坡 55 歲為最低;韓國、法國、中國大 陸、俄羅斯等為 60 歲;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瑞典、西班牙等皆為 65 歲;以歐洲的丹麥、挪威、冰島與瑞典之 67 歲為最高。而以 65 歲做為職業退休年限, 及做為社會安全福利給付之標準最為普遍(陳英仁,2005) ,如我國公務人員即以 65 歲 為退休年限。通常學術界對於老年的定義為 65 歲以上人口,但這個年歲並未被世界各 國所公認,如目前人口學的分析便是將 60 歲以上人口定義為老年人口(蔡文輝,2003)。. 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訂定之標準,一個 國家 65 歲以上之銀髮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在百分之四以下者為「青年國」;未滿百分 之七者為「成年國」;超過百分之七者為「老年國」,意即已達到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但由 於現今社會銀髮族人口逐漸增加,老年群體便再被細分,依據 Atchley(1989, 1993)認 為六十五歲至七十五歲者為「年輕老人」(the young-old);七十五歲到八十四歲者為 「中 銀髮族」(the middle-old);年齡在八十五歲以上者稱為 「老老人」(the old-old)(引自蔡 12.

(24) 培村,1996)。根據人口學家 Anstee(1989)的分析,在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當中, 以「老老人」年齡層的人口成長數字最為迅速,並稱這種現象為「老年的老化」(the aging of the aged)(引自蔡培村,1996)。. 二、銀髮族之學習理論 (一)銀髮族之學習特性. 由於銀髮族面臨社會生活轉變、生理變化及智力衰退等變化,最明顯的三種心理特 性為:低自尊、學習信心低,及友誼的需求(楊欣恩,2002)。黃國彥(1994)認為, 相較於青壯年人口,銀髮族的學習特性也有較明顯的特色,以下簡要說明之:. 1. 學習速度較慢:銀髮族學習時強調正確性第一、速度第二。隨著年齡增長,反應速 度變慢,因此學習新知需花費的時間,相較於年輕人較長,銀髮族喜歡花較多時間 去研究教材,因此在時間的壓力下學習效果較差,如能在面對銀髮族的教學上加長 反應時間,則可減少學習成效不佳之比例。. 2. 缺乏彈性:銀髮族較以過去經驗作為參考,因而容易缺乏彈性,銀髮族的學習經驗 大多決定於早期的教育經驗,因此在學習新經驗時會受舊經驗干擾而導致反應僵化, 銀髮族受故有習慣牽制的情形比年輕人嚴重,功能固著的現象也會隨年齡而增加。. 3. 自我觀念較低落:社會之刻板印象對銀髮族的智力有較負面的印象,造成銀髮族在 學習中自我觀念較低落、缺乏自信心、害怕學習,試誤學習的機會降低,是阻礙學 13.

(25) 習的一大因素。. 4. 喜歡實用的內容:銀髮族喜歡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議題,對實用的內容較感興趣, 對於無意義且不熟悉的學習材料較無學習動機。此外,對於增進生活情趣、提高文 化水準、增進身心健康等事物特別喜愛,且對於可立即運用於生活情境的學習內容 有所偏好。. 5. 喜歡不費力的學習:希望教師能安排學習順序,並能提供足夠的線索與提示,避免 「 非學習因素」之干擾,使之能較不費力的學習。. (二) 銀髮族之背景變項與學習行為. Robinson(1998)認為以下的因素可能影響銀髮族參與學習之行為(引自吳老德, 2003):. 1. 個人背景因素: (1) 參與行為與性別:男生大部分參與職業取向課程、女生則多參與和家庭生活相關 的課程;(2)參與行為與年齡:教育參與行為與年齡成負相關,年紀越長,參與行為 越低;(3) 參與行為與教育程度:教育參與行為與正規教育水準有正相關,教育水準 越高者參與程度亦越高;(4) 參與行為與職業類別:與收入高低有密切的關係,收入 高者參與程度較高;(5) 參與行為與婚姻狀況:有婚姻者須做較全面的考量,通常受 家庭之限制較低者參與程度較高;(6) 參與行為與健康:銀髮族參與程度和健康條件 有穩定性的正關係,越健康者參與程度越高,且健康壓力會隨年齡增加而擴大;(7) 參 14.

(26) 與行為與居住地區:其便利性影響是否方便去上課,越方便者參與程度越高。. 2. 規劃性因素: (1) 近便性:銀髮族參與學習活動,以距離近且容易到達之環境為優先考量;(2) 涉 入程度:銀髮族參與學習活動之涉入程度越高者,其參與動機越強、持續性也越強; (3) 有意義的課程:銀髮族對較感興趣且覺得有意義的課程參與動機較強;(4)教學 效能:教師的教學效能越明顯,對銀髮族的吸引力則越大;(5)參與成就:越能獲得 成就感之課程,越能激發銀髮族學習的慾望。. (三) 銀髮族之學習效益與困難. 1. 銀髮族之學習效益. 從銀髮族參與或不參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可發現:銀髮族參與學習活動者,在自 我概念、自信心、生活滿意度、生理功能、情緒狀態、人際關係、生活充實感、生活情 趣、休閒與生活知能、充實幸福感等方面,皆明顯高於不參與學習活動者(簡素枝,2003; 魏秋雯,2002)。. 徐立忠(1997)指出銀髮族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六點:(1) 「寓教於活」,教 育即生活,接受教育可使銀髮族生活有規律朝氣;(2) 「寓教於長」,教育即進步,教育 就是成長,接受教育可以使銀髮族成長而不與社會脫節;(3) 「寓教於用」,接受教育可 使銀髮族更有能力、工作更勝任愉快;(4) 「寓教於為」,接受教育能使銀髮族更能運用 智慧、有所作為;(5) 「寓教於樂」,接受教育可使銀髮族更快樂、生活更有趣;(6) 「寓 15.

(27) 教於群」,接受教育可使銀髮族更合群並能改善人際關係。. Snodgrass(1995)的研究則指出,豐富生活有益於銀髮族,並且透過此學習活動可 以幫助銀髮族達成下列狀態:(1) 刺激智力,使銀髮族持續成長,並在社會中扮演好市 民之角色;(2) 透過與他人之互動,可調節身心,進而對自我生活的目的與意義有所認 知;(3) 透過藝術表現或是志工參與,可自我實現達成生活目標,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4) 瞭解學習是永無止盡的(引自賴奇旻,2008)。. 上述相關研究與學者對銀髮族學習功能的看法,大致可分為三方面 (林麗惠,2001) : (1) 銀髮族本身方面:銀髮族學習既能引導老人學習新知與新事物,以提升適應社會生 活與變遷之能力,並能激發潛能,安享休閒生活,進而追求自我實現,發展生命意義; (2) 社區家庭方面:混齡教學的靈活運用下,可消除代間疏離,使彼此更進一步瞭解, 以落實親子教育。此外,銀髮族新知識與技能之習得,使高齡人力獲得應用,有益於社 區與社會,亦可降低社會成本的支出;(3) 社會發展方面:高齡者老化情形如適應良好, 則其累積多年之經驗、技能、智慧等,將可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貢獻於社會,且可成為 社會之生產者,扮演退而不休、老有所用的積極性角色。. 2. 銀髮族之學習困難 (1) 生理方面:老化. 老化,是一種持續一生的過程,其發展不會停止。黃富順(2004)認為老化是身體 結構或功能的一種改變過程,通常等到身體組織功能出現問題時,才會有所警覺。「老 16.

(28) 化」可由下列四點作為指標(黃富順,2008) :① 生殖能力喪失-以婦女而言就是停經, 約 50 歲左右;② 頭髮變為灰白-這項指標,個體的個別差異較大,每個人轉為灰白髮 的速率也不相同;③ 生理功能的減退-如視聽能力衰退、呼吸短促、平衡力減弱、肺 活量變小等;④ 慢性病的產生-通常也列為邁向老化的象徵之一。 生理的老化,洪錫井(1994)認為可分為三個方面(引自陳英仁,2005): ① 感覺器官:主要在於視覺及聽覺。視覺方面,人類在 50 歲之後,須有較強的光線 才看得清楚,且清晰度亦越來越低,視野也逐漸縮小;聽覺方面,人類在 45 歲過後, 對於高頻率的聲音之聽力開始下降,到 70 歲時更明顯。因此與銀髮族對話時,說話 者必須提高音量,且速度宜減緩,重要的字句應重複敘述,並注視銀髮族的臉,以 便提供表情線索。 ② 大腦和神經系統:從斷層掃描來看,人類大腦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明顯縮減的現象, 從 30 歲開始到 70 歲,大腦組織的損失將達 20%,且大腦裡傳遞訊號的某些化學濃 度大量降低,腦中的慢速腦波亦會增加,使腦組織的血流更低、新陳代謝減緩,影 響大腦及神經功能。 ③ 疾病的發生:銀髮族身體機能逐漸喪失功能,疾病也隨之增加,一些慢性病,如高 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以至癌症皆為常見疾病,。. 銀髮族的生理狀況會隨著年齡而衰退,是自然現象,也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老化 現象雖然有差異性、持續性、多面向性、可延緩性,卻是無法避免的過程。胡淑慧(2008) 就老化、老年以及老人的概念作一簡要分析,如表 2-1-1:. 17.

(29) 表 2-1-1 老化、老年及老人之概念. 意涵. 老化. 老年. 老人. 動態的過程. 發展的最末階段. 發展至老年階段族群-銀髮. 兼具發展及衰老. 族. 區分. 無法以年齡區分. 通常以年齡區分. 通常以年齡或功能區分. 分類. 初級老化-生物基因. 統整老年. 初老. 次級老化-外在因素. VS. 中老. 絕望老年. 老老. 三級老化-生命將結束 成功老化-擁有活力 時態. 現在進行式. 未來式或現在式. 未來式或現在式. 階段. 涵蓋生命全程. 人生後半段. 人生後半段. 特性. 差異性、持續性、. 差異性、多面向、. 主體性、差異性、. 多面向性、可延緩性. 普遍性. 互動性. 傾向對自己老化的看法. 是社會既存之看法. 對他人的老化看法. 看法 共同特點. 時間:與生命歷程的發展相關 層面:具心理、生理、社會等層面 層次:個人層次-邁向全人的成長;社會層次-利他主義及增能改變 廣度:受生活型態、社會階級、文化、時代與公共政策所影響 過程:皆須主動規劃追求與掌握 學術:皆強調以跨學科之整合 趨勢:老化的正向觀點及老年卓越理論的興起. 共同問題. 老化不等於老年(人) ;老年(人)不一定老化 老化、老年、老人常被視為相同概念混為一談 具有刻板印象及呈現病理化、問題化、負擔化等年齡歧視的意識形態 缺乏政策的積極面向,大多以社會福利為典範. 可行途徑 目標 相似概念. 終身學習與積極參與 成功老化. 統整老年. 幸福老人. 順利老化、圓滿老化、健康老化、積極老化、活躍老化. 資料來源:胡淑慧(2008)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 臺北市某技術學院進修專校成人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 版。. 18.

(30) (2) 心理方面:害怕. 心理的老化,指的是個體對老化過程的知覺,在逐漸變老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反應。 人文主義的教育老年學代表人物 Cole(1992)認為老化充滿著未知、恐懼和神秘,唯有 以愛、熱情和接納才能成功的渡過(引自黃富順,2004)。. 徐立忠(1989)認為銀髮族退休的前後時期,最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失調,並將其心 理的調適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①樂觀階段:個人沉醉於職業角色解除後,享受 退休後之愜意生活;②沮喪階段:個人在退休後的生活情形與退休前所憧憬的生活有差 距,因而心理產生失調;③調適階段:個人透過再進修的方式,接受老人角色,並糾正 其老人生活的價值觀;④ 適應階段:接受老人角色,並適應其社會角色,直到生命終 止。. Peck(1964)針對成年晚期的發展任務,提出必須加以解決的三大危機,分別為: 自我分化與工作角色偏執;身體超越與身體偏執;以及自我超越與自我偏執(引自梁譯 云,2010)。而成功處理此三大危機的情形如下:自我分化良好的銀髮族,價值感的建 立完善,較不易因離開工作岡位而感到價值感喪失,並因此失去自尊與信心,相反地, 因為過去成功經驗之累積,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感,並能對老年生活感到滿足;身體超 越良好的銀髮族,不會因生理功能日漸減退,而產生失落感,反而能將價值觀由身體層 面轉移到人際關係或心智活動的層面,更能體驗生活的滿足與實踐;自我超越良好的銀 髮族,能從容地接受死亡,認清自我的意義以及個人的成就並不因死亡而消失(梁譯云, 2010)。詳見表 2-1-2。 19.

(31) 表 2-1-2 Peck 的人格發展成年晚期三大危機 階段 自我分化與 工作角色偏執. 危機說明 一般成年人的自我價值感大都來自工. 發展順利的特徵 若銀髮族能夠有良好的「自. 作角色或職業的肯定,因此一旦退出工 我分化」,可由其他的角色中 作岡位(退休),釋放了權力,原來自. 取代已失去的工作角色,超. 於工作的成就感會急遽下降瞬間失去. 越工作外的個人價值感,擁. 了工作與權力而感到不安,容易覺得生 有些嗜好或興趣來界定自我 活變得毫無意義,此即為「工作角色偏. 存在的價值,對銀髮族的心. 見」的結果。. 理發展將有所助益。. 身體超越與. 因生理功能日漸減退,而面臨伴隨而來 銀髮族若能將價值觀由身體. 身體偏執. 情緒的沮喪或失落感,會導致生活的滿 層面轉移到人際關係或心智 意度降低和快樂的情緒驟減,當這樣的 活動的層面,更可以經驗到 情形無法排除時就會有所謂的「身體偏. 生活的滿足與實踐。. 執」,即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身體功能 中。 自我超越與. 當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問題時,個體若 所謂「自我超越」是視死亡為. 自我偏執. 拒絕接受,或雖知死亡的必然性,但內 人生無法避免的命運,並能 心仍然拒絕死亡而造成內心衝突、恐懼 夠從容接受,且主動思索死 與焦慮,即可視為「自我偏執」。. 亡的意義,認清自我的意義 以及個人的成就並不因死亡 而消失,個人對社會的貢 獻,可以經由子女或所愛的 人薪火相傳,而超越死亡的 限制,坦然面對死亡。. 資料來源:引自梁譯云(2010)。高齡者參與業餘合唱團之個案探究—以高雄市漢聲合 唱團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20.

(32) (3) 解決之道 黃國彥(1994)對銀髮族學習心理特徵提出了因應之道:①銀髮族的智力並不因年 齡的增加而顯著改變,教學者應強調學習者的潛能;②教學者須明白銀髮族的記憶並沒 有降低,只是對記憶訊息編碼不同;③在思考與問題解決上,銀髮族較不習慣以邏輯上 唯一正確的途徑來思考;④學習材料呈現時間的長短與進度必須富於彈性;⑤隨時給予 讚美與鼓勵,鼓勵學習者盡量反應作答;⑥避免銀髮族過去的知識與經驗造成的記憶干 擾而影響學習。. 蔡培村(1996)則從三個面向提出因應之道:A. 感官功能衰退方面-可增加刺激 程度,並給予足夠時間察覺刺激,讓學習者調整自己的速度學習;B. 心理調適方面- 宜安排合適的程度,並鼓勵成人參與或自行設計學習活動;C. 教學設施方面-應消除 或減少干擾,並改善硬體設備等。. (四) 我國政府機構對銀髮族之教育推廣. 1. 我國政府實施之教育政策. 先進國家為使銀髮族重新建立美滿充實的第二階段人生,紛紛辦理及推廣各種老人 教育機構,以及不拘形式的各種非正式推廣教育機構,提供銀髮族再學習的機會。例如: 歐美的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日本的 「老人大學」、韓國的「高齡者教室」;法 國的「第三年齡大學」(University for the 3rd Age) ,或專為銀髮族而設立的空中教學等(吳 老德,2003)。 21.

(33) 我國有關銀髮族教育的相關法令規章,有內政部 1980 年頒訂、1997 年、2006 年修 訂的《老人福利法》 ;教育部在 1985 年公佈、1995 年修訂的《空中大學設置條例》 ;1991 年至 1995 年辦理的《老人教育實施計畫》 ;以及 1990 年公布的《社會教育工作綱領》 (教 育部,1996)。我國銀髮族教育是依據《老人福利法》第 19 條規定:「有關機關團體應 鼓勵老人參與社會、教育、宗教、學術活動,以充實老人精神生活。」相較於其他先進 國家,我國的銀髮族教育起步較晚,教育部於 2006 年制定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 策白皮書》 ,推動老人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1) 保障銀髮族學習權益,以提升其 生理及心理健康,促進成功老化;(2) 提升銀髮族退休後家庭生活及社會的調適能力, 並減緩老化速度;(3) 提供銀髮族在教育與社會參與的機會,降低被社會排斥與隔離的 處境;(4) 培養國人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老化現象,建立一個對銀髮族親善且無年齡歧視 的社會環境。. 2. 我國政府辦理之教育機構. 臺灣目前銀髮族的教育機構,涵蓋官方及民間團體。主要銀髮族的教育機構分成三 類:(1) 教育機構與組織:非營利的、獨立的教育組織;(2) 社區機構:地區性的老人 組織、自願性組織;(3) 社教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音樂廳、戲劇廳、紀念 館、社教館、廣播電台、劇團、資料館、文物館、文化中心、兒童及青少年音樂設施等 (吳老德,2003)。我國目前對銀髮族提供的教育服務種類,如表 2-1-3 所示:. 22.

(34) 表 2-1-3 我國銀髮族教育服務種類 銀髮族教育服務種類. 說明. 長青學苑或公民大學. 成立退休人員大學或社區學苑、大專院校開設適合銀髮族進 修或選修課程、安養機構附設老人大學、老人空中大學等。. 銀髮族職業學校. 各縣市職業學校提供銀髮族進修、習藝機會。. 銀髮族講座或補習教育. 定期或不定期演講或上課,提供銀髮族專業或專門知識. 銀髮族圖書館或銀髮族圖 各級圖書館提供銀髮族圖書服務,或設立銀髮族專用圖書 書車. 館,或提供銀髮族巡迴圖書車供偏僻地區使用。. 銀髮族教室. 銀髮族活動中心或社區活動中心,以及各級學校提供銀髮族 唱歌、作詩、繪畫、插花等之趣味教室,供銀髮族使用。. 銀髮族社團. 輔導服務熱心與學有專長之銀髮族,參加長青志願服務隊, 使其經驗、知識繼續貢獻於社會。. 社區學苑. 環保教育、社區婦女讀書會、銀髮族社區學習活動等. 老人文康中心或松柏書院 配合不同需求之銀髮族,開設書法、國畫、太極拳、其意、 健身韻律操、外語、電腦、園藝、歌謠以及各種銀髮族教育 講座。 福利服務設施. 老人福利中心、老人靜養人家、老人休閒中心、老人工廠、 老人旅社、老人安養機構、老人療養院所、老人復健或休養 之家等。. 老人推廣教育. 各級學校推廣教育或成人教育班,民間團體、企業或文教基 金會網站,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據吳老德(2003)製表. 23.

(35) 三、 銀髮族之休閒活動與藝術教育. (一) 銀髮族之休閒活動. 賴奇旻(2008)將許多學者對銀髮族休閒偏好的研究整理為四種類型:(1) 嗜好型: 看電視、聽音樂、唱歌等;(2) 運動型:游泳、打球、跳舞等;(3) 社交型:親友聚會、 聊天、聚餐、社會服務等;(4) 戶外型:散步、郊遊、逛街購物等。. 學者黃國彥(1994)特別將我國銀髮族的休閒活動細分為六項:(1) 社交活動:圍 棋、象棋、聯吟、飲茶聊天等;(2) 文化活動:祭典、節慶活動的參與、展覽、音樂、 戲劇、廣播、電視的欣賞、閱讀書報雜誌、攝影等;(3) 體育活動:散步、登山、羽球、 乒乓球、太極拳等;(4) 郊遊活動:成群結隊到處遊玩如垂釣、旅遊等;(5) 居家活動: 養鳥、飼魚、園藝、含飴弄孫等;(6) 其他活動:小部分喜歡諮商服務、喜歡年輕人向 其請教、參與宗教活動、社會服務工作、諮商服務工作等。. (二) 銀髮族之藝術教育. 藝術的本質,其實就是心靈中一種最自然的感情表達,被認為具有提升一般感情之 效果,藉由藝術本身之美,可以引起聆賞者種種相關聯的情緒或心靈感應,因此藝術可 說是具有高度的精神性價值。葉長海(1991)認為藝術活動與其他活動不同,具有其獨 特性,因為它具備以下幾項特性:1. 藝術是具有自我目的性的活動;2. 藝術具有傳達 結構之功能;3. 藝術是內在性象徵;4. 藝術是人類的精神性創造;5. 藝術具有高級精 神性價值內容。 24.

(36) 此外,美國史丹佛大學艾斯納教授(Elliot W. Eisner,1990)提出透過優秀藝術作品 的學習所能培養的八項主要認知能力:1. 藝術能增強感受事物的關聯;2. 藝術能訓練 關注細節變化;3. 藝術能強化問題的答案與多重的解決辦法;4. 藝術創作能培養一個 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改變目標的能力;5. 藝術能增強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做決定的能 力;6. 藝術是培養想像力的一個資源;7. 藝術培養在一定的媒介中表現的能力;以及 8. 藝術培養一個人從美學的角度觀看世界的能力。藝術被認為是一種昇華的情感表現, 必須藉由教育的方式來傳遞(楊欣恩,2002)。. 藝術教育對於銀髮族而言,具有下列之功效(白秀雄,1991):1. 增進適應變遷能 力之功能,以協助銀髮族成功扮演生活的新角色;2. 充實生活情趣的功能,並提升精神 生活;3. 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功能,幫助銀髮族認識自我、接受自我,並追求個人成 長;4. 促進社會參與的功能,透過互動切磋,能增進人際關係;5. 增加再就業知能的 功能,有助發揮高齡人力資源潛力,創造成功幸福的第二生涯;6. 增加參與志願服務知 能的功能,使銀髮族更加肯定自己的價值,是國家社會的重要資源;7 具有休閒活動的 功能,同時可增進學習效果以及聯誼;8. 具有提高銀髮族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地位,藉由 不斷學習吸取新知,增進溝通能力。. 我國教育部在 1984 年訂定《加強推行藝術教育與活動實施要點》,並於 1991 年六 月修正,其目標有二:加強推行全民藝術教育與活動,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提昇國民生 活素質;以及發掘與培育各類藝術優秀人才,策辦各項藝術展演,提倡正當休閒活動, 改善社會風氣。教育部隨後於 1997 年 3 月訂定之《藝術教育法》 ,將藝術教育分為五類, 25.

(37) 分別為表演藝術教育、視覺藝術教育、音像藝術教育、藝術行政教育,及其他有關之藝 術教育,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及必須性。. 目前我國銀髮族接受藝術教育的方式,一般皆採非正式、無學分、短期課程的成人 教育方式。黃國彥(1994)將之分為三種方式:1. 學校教育-到校上課;函授方式;2. 社會教育-空中教學、專題講座等;3. 社區教育-老人教室、俱樂部、老人專用圖書館、 出版社區性報紙刊物等。近年來,老年化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政府也仍在積極擴充 銀髮族參與藝術教育之管道。. 人口老化已是一種趨勢,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種種問題,教育被認定是最佳的解決 之道,再加上終身教育的推廣,帶來了銀髮族學習族群的興起。教師在面對銀髮族群的 學員時,須先瞭解其生理、心理與年輕人之差別,以及學習的障礙與困難,才能在課程 設計與教材教法上加以調整,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如調整授課之進度,讓課程保持彈性, 並且對銀髮族表示尊敬,多使用讚美以增進銀髮族之自信心;在課程規劃方面,應多提 供實用的授課內容,在授課時將學習順序安排好,並提供足夠的線索與提示等,皆為有 效協助學習之策略。. 26.

(38) 第二節. 社會音樂教育之相關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社會音樂教育之相關理論,首先解釋社會教育之定義與法規,並說明 社會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功能;其次分別從政府機關及地方相關活動探討我國社會教 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與實施機構;再次探討社群音樂之定義與發展;最後探究終身 教育之發展與意涵,茲說明如下。. 一、社會教育 (一) 社會教育之定義. 社會教育,是有計畫的輔導社會全民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教育歷程。社會教育必須 積極的實施,實施對象則包括社會全體民眾,其施教內容包括人類共同生活環境中有組 織的社會文化,而目的則是為了充實個人和社會群體的生活內涵,以促進社會全面向上 發展(林勝義,1993)。. 有關社會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教育學者Adolf Diesterweg(1835)的論文中, 其主張傳統教育應該擴大到國民各個階層,並注重社會生活的革新,於是創辦社會教育 機構(引自周思恩,2008)。我國在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時,於教育部下設立社會 教育司,此為我國官方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之始,而今日,社會教育一詞已成為國內 學者界定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的一個普遍名詞。 27.

(39) 孫邦正(1968)曾針對廣義及狹義的社會教育提出論點,他認為,廣義的社會教育 是指一切具有發展社會文化的作用,包含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意即教育全體之意涵; 而狹義的社會教育,則是指正式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以全民為施教對象,以提升國民 文化水準為目標。楊國賜(1987)認為社會教育必須是:1. 能提供學習活動的計畫;2. 能規劃、進行評估成人學習活動的過程;3. 為社區發展的行動方案或自助方案的一種社 會運動;4. 是一項學門或一項專業的研究領域。. 陳益興(1992)則提出社會教育的意義,是指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以外,所有對兒童、 青少年及成人所實施之任何有系統、有組織的教育。含以下之規準:1. 非正規學制的教 育;2. 有認知性意義的教育;3. 有價值的活動;4. 自願的參與;5. 有系統有組織的學 習安排。林勝義(1993)則認為社會教育是學校或社教機構,在教育制度下,依學術研 究所獲得專門知識,以適當的教育方式為全民提供各種學習活動的過程。因此他認為社 會教育是協助全民學習的一種教育過程、教育活動、教育方針、教育學科以及教育制度。. (二) 社會教育之法規. 根據《社會教育法》(1959)第二條規定:社會教育是指在學校所實施之正規教育 外,對全民所提供之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這是我國法制上首次對社會教育提出法定界說。 《社會教育法》並強調社會教育是一種有規劃、有系統、有目標的教育活動,並明訂社 會教育之任務如下:1. 發揚國民精神及國民道德;2. 進行文化建設及心理建設;3. 訓 練公民自治及四權行使;4. 普及科技知能及國防常識;5. 培養禮樂風尚及藝術興趣; 28.

(40) 6. 保護歷史文物及名勝古蹟;7. 輔導家庭教育及親職教育;8. 加強國語教育,增進語 文能力;9. 提高生活智能,實施技藝訓練;10. 推廣法令知識,培養守法習慣;11. 輔 助社團活動,改善社會風氣;12. 推展體育活動,養成衛生習慣;13. 改進通俗讀物, 推行休閒活動;14. 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我國教育部於1990年頒布《社會工作綱要》 ,其中列舉九項社會教育活動工作領域, 包含成人教育、家庭教育、文化教育、藝術教育、大眾科技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圖書 館教育、博物館教育、視聽教育等。社會教育屬於全民終身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 國家依法所進行的一項有計畫、全面性的終身教育。. 目前我國實施社會教育的八大目標如下:1. 成人教育-推廣成人終身教育之概念; 2. 休閒教育-提倡正當之休閒活動;3. 文化教育-提升人民之人文素養;4. 家庭教育 -增進兩性及親子關係;5. 藝術教育-陶冶藝文素養,美化人生;6. 技職教育-充實 職業之能;7. 科學教育-傳播大眾科學新知與方法;8. 生態教育-加強生態環境之認 識與維護。. 社會具有穩定的結構,包括角色、團體及機關,彼此間形成密切互動的網絡,林振 春(1995)定義社會教育的基本理念如下:1. 結合地方生活經驗與教育需求,建立一個 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之社會教育環境,創造終身學習機會;2. 發展多元學習 策略與網路學習平台,融合社教機構與基層社會學習資源,以共同推動全民終身學習活 動;3. 提供豐富化的網路即時學習內容,排除弱勢族群的學習障礙,保障終身學習之權 利;4. 發展地方文化創意的學習內容,開創生活化的學習管道,全面營造嶄新的社會學 29.

(41) 習文化。. 林振春(1995)並將社會教育歸納如下:1. 社會教育是一種教育或學習的過程;2. 社會教育是一連串正規或非正規、無形或有形、具體或廣泛性的學習活動;3. 社會教育 是一個工作或理念的園地,只是人們通常較少去開墾它;4. 社會教育是一門專業。欲使 社會得以正常發展,且使社會中之民眾獲得較好的學習,必須設計較為彈性之方案,社 會教育必將成為一門專業。. (三) 社會教育之功能. 社會教育的主要功能如下(關華山,1992):. 1.. 補救教育:意即針對基本與識字教育,此為所有社會教育之必備條件。. 2.. 職業技術與專業能力的教育:社會教育為成人增強工作技能,或為提供成人吸取新 的知能而提供的繼續或擴充教育。. 3.. 健康營養福利與家庭生活的教育:為提供健康、家庭、計劃家庭、衛生、家人關係、 兒童照顧等。. 4.. 公民政治與社區能力的教育:包括有關政府、社區發展、公共與國際事務等各種教 育活動。. 5.. 自我實現的教育:包括各種教育活動如:音樂、藝術、舞蹈、戲劇、文學、技藝等 短期或長期的教育活動。其實施之目的為使個人對生活感到滿意與自由,而非為他 人、社會取向之目的。 30.

(42) (四) 社會音樂教育之功能. 在社會音樂教育上,許多學者曾提出社會音樂教育之價值與功能,如 Allan P. Merrian(1978)提出音樂對社會教育的十個目的如下:1. 音樂提供各情緒表達機會; 2. 音樂在社會藝術、美學、美感方面有其功能;3. 藉著旋律、歌詞,可發揮情感與意 識等方面的溝通功能;4. 有激發生理反應的功能;5. 可確立社會制度與宗教儀式;6. 有 象徵意味的功能;7. 對文化的延續與穩定具有功效;8. 具有整合、團結社會團體的功 能;9. 具有休閒、娛樂的價值;10. 能使人們遵從社會道德規範。. 張大勝(1978)認為社會音樂教育之價值與功能為:1. 良好的音樂環境有益於國民 之身心健康;2. 社會上的音樂風氣高雅興盛,國家的文化水準勢必提高;3. 好的音樂 可以移風易俗。. 邱垂堂(1991)認為社會音樂教育是:1. 提供社區民眾接觸音樂、研討音樂、學習 音樂,並使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2. 延長或彌補學校或家庭音樂教育;3. 轉移不 良社會風氣或不當活動;4. 提供社區民眾高層次的休閒文化;5. 發揚光大地區性文化 特色。. 姚世澤(1993)認為社會音樂教育能:1. 維護傳統文化、道德及宗教力量;2. 具 有娛樂與休閒的功能;3. 能提升音樂文化及休閒文化水準;4. 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教功 能;5. 提升道德文化;6. 傳承固有民族音樂文化;7. 落實全民音樂教育的理想。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最終價值與功能建立於社會的文化根源,並期能提升人民教化 功能以及建立生活素質為三大目標。音樂是一種美感教育,藉由音樂抒發情感、表達思 31.

(43) 想與時代精神,所呈現的便是一種社會文明的象徵。. 二、 我國社會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之現況 (一) 我國實施社會教育與音樂教育之政策. 近年來,國人對本土文化以及社區營造日漸重視,使政府、文化團體以及社會大眾 開始瞭解文化、藝術與音樂是社區經驗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並逐漸重視與推廣社區藝 文活動。從地方文化活動的形式來看,可分為表演、展覽與研習三大類。文化活動的類 別很多、範圍很廣,可分為四個層次:1. 國際性活動(如:國際小型展演活動) ;2. 全 縣(市)性活動(如:全國文藝季);3. 推廣性活動(如:藝文研習);以及4. 社區性 活動(如:各社區自行舉辦的活動)。四個層次所強調的重點不同,但目的皆以提升地 方文化藝術內涵、塑造地方文化特色為主(姚佳君,2005)。我國政府機關及社區舉辦 之社會音樂教育活動如下:. 1. 政府機關. 近年來政府為了藝術教育之普及以及推廣,積極推動 「音樂下鄉以及向下紮根」之文 化推廣活動;各級縣市政府配合政府「藝術、文化、音樂下鄉」之政策,推動全國演藝團 隊鄉鎮巡演、傳統藝術藝人住校傳藝、偏遠學校校園音樂欣賞等,深入臺灣民間,以推 廣音樂風氣並落實音樂教育,以發揚及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張育紋,2009)。. 2. 地方相關活動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