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原理探討-兼論臺日青年就業制度之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原理探討-兼論臺日青年就業制度之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原理探討-兼論臺日青年就業制. 立. 政 治 大 度之比較. ‧ 國. y. sit er. al. n. io. ‧. Nat. 學. The Legal Principle of Japanese Labour Market System and A Comparison of Youth Employment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林良榮 博士. 研究生:蕭嫚琳 撰. 中華民國一〇六年七月 July, 2017.

(2) 論文摘要 自 2000 年以來隨資本外移與產變化,我國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青年非典型就 業擴大,隨之而來的青年高失業率與工作貧窮問題也日益嚴重。在此結構性問題 下,除了過去認為在個別與集體勞動法上的欠缺外,更關乎勞動法中另一領域- 勞動市場法制上的不足。 我國當前雖已有就業服務法、職業訓練法、就業保險法等共同構成我國就業 安全體系的三大支柱,惟就勞動市場領域的討論仍多從法政策面出發,自憲法權 利至勞動法的研究相對有限。與此相對,日本則自 1950 年起,即從日本國憲法 第 27 條第 1 項之勤勞權出發,進行勞動市場法制理念之討論。而隨社會經濟變. 政 治 大 用保障法學」至主張市場原理主義之「勞動市場法學」與自其所衍生之「職涯權」 立 理論,以及在國際趨勢及反應日本勞動市場就業品質惡化下所提出之「尊嚴勞動 遷所帶來的勞動市場變化,日本對於勞動市場法制理念之學說,即自早期之「雇. ‧ 國. 學. 權」論。 . 在此學說理念發展下,日本於 2015 年為自長期觀點解決青年就業問題,而. ‧. 制定之「若者雇用促進法」,其內涵亦反映了相關之理念。其中最重要之制度,. sit. y. Nat. 即包含了核心之工作卡制度,以及青年就業資訊開示、公共職業安定所之求人不. io. er. 受理、認證制度之創設等,以保障青年就業之權利。. 在與日本之勞動市場法制與青年就業促進制度相較之下,可發現我國目前,. n. al. Ch. i n U. v. 1.對整體勞動市場法制討論相對有限 2.長期、明確青年就業促進制度理念之差異. engchi. 3.未將非典型就業青年納入視野,而建議我國未來首先應自我國憲法與勞動法出 發,結合國內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探討我國勞動市場法制的理念核心,建 構具有權利保障的勞動市場法制。並在上述理念核心下,針對青年就業問題,則 應以青年為主體藉由立法或於現行法中進行修正,明確化青年就業的理念與目的, 以作為青年就業促進政策的長期指導方針,並建立保障其權利之體制。. 關鍵字:勞動市場法制、勤勞權、職涯權、尊嚴勞動、青年就業、工作卡. I.

(3) 謝辭 此篇論文得以完成要感謝許多人。 首先需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林良榮老師一路以來的支持、鼓勵、建議與 思想上的啟發,謝謝老師每次都能在百忙之中回我的疑問,給予寶貴的建議。隨 著每次與老師的討論,才能使這篇論文最重要的研究架構能逐漸完善,內容也逐 漸豐富,讓我對於日本勞動市場法制有關之議題與脈絡可有更深地掌握,也是老 師給予我鼓勵和信心,才能使我順利走下去。 此外,亦需謝謝邱駿彥老師、林佳和老師,兩位口試委員對於本論文提出的 貴重建議與指摘,讓我得以改進本論文在架構、用語上的不足,亦得自新的面相. 政 治 大. 與層次進行思考本研究議題,使本篇論文可更加完整,亦可增進未來研究的方 向。. 立. 還有需要感謝這學期陪我一起奮鬥的戰友,冠綾與程琇,感謝兩位能常常一. ‧ 國. 學. 起陪我進行討論,解決彼此的疑問,相約放鬆心情,甚至在最後關頭也需要你們 的幫助,謝謝你們一路的陪伴與支持。還有也需謝謝當初能使我進入法科所的貴. ‧. 人之一,馥安,從開頭到結束都要謝謝你給予我的幫助。. sit. y. Nat. 另也需謝謝高中與大學的死黨們及遠在外國的友人們,雖限於篇幅無法一一. io. er. 列舉,但真的很感謝你們在精神上和實體都給予了我無比的鼓勵,在每次寫作低 潮及懷疑自我時,都是有你們的不嫌棄的鼓勵和相伴,才讓我度過這一段漫長的. n. al. Ch. i n U. 歲月,知道自己並不無用也並不孤單,謝謝你們。. engchi. v. 此外,亦要感謝研究所的國考戰友們、法學院的子欣助教、政大身心健康中 心的逸涵老師、洪醫師及劉醫師的諸多幫忙,成為我一路走來的助力。 最後必須感謝的是我的家人們,謝謝姊姊與哥哥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建言,讓 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來面對論文。也需特別謝謝我的父母,抱歉讓您們操碎了心, 千言萬語都不足以表達我的感謝,謝謝您們各種的支持與相伴,衷心地覺得感 謝。 最後借用友人馥安的話,寫論文就像行走在隧道中,一片黑暗不知道盡頭, 當你看見前面有微光時,即使加緊趕路仍覺路途遙遠,但我們終究會柳暗花明。. 2017 年 8 月 新北市家中. II.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一、研究範圍 ......................................................................................................................... 3 二、研究限制 ......................................................................................................................... 4 三、名詞用語與翻譯 .......................................................................................................... 5.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 第四節 論文之章節架構 ........................................................................................................ 6. 立. 第二章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建構、發展與變遷 ............................................... 10. ‧ 國. 學. 第一節 勞動市場法制之概念 ........................................................................................... 10 一、勞動市場之概念 ....................................................................................................... 10 二、勞動市場與法 ............................................................................................................ 11. ‧. (一)前言 ...................................................................................................................... 11. y. Nat. (二)積極主義與消極主義 .................................................................................... 13. sit. (三)內部與外部勞動市場法制 .......................................................................... 15. er. io. (四)勞動市場法制於勞動法領域之討論 ....................................................... 17. al. n. v i n Ch (一)勞動市場中之求職者與求人者 ................................................................ 18 engchi U (二)勞動市場下國家的角色與責任 ................................................................ 20. 三、勞動市場中之主體 .................................................................................................. 18. (三)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 ............................................................................... 22 四、勞動市場法制之目的與體系 ............................................................................... 23 第二節 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 ........................................................................ 26 一、戰前 ................................................................................................................................ 26 二、戰後經濟復興與成長初始期(1945~1960 年前後) ........................... 27 三、經濟高度成長期(1961~1973 年) ............................................................. 30 四、經濟安定低成長期(1974~1990 年前後) .............................................. 31 五、產業構造調整期(1985~1990 年) ............................................................. 32 六、泡沫經濟期(1990~2000 年初期) ............................................................. 35 七、雷曼兄弟風暴(2008~2012 年) .................................................................. 38 八、安倍內閣的新市場自由主義改革(2012 年~現今) ............................ 40. III.

(5) 第三節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變遷趨勢下當今之重要課題 ..................................... 42 一、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之變遷趨勢 ....................................................... 42 二、日本勞動市場當今之重要課題 .......................................................................... 43 (一)非典型就業的增加 ......................................................................................... 43 (二)就業的不安定化 .............................................................................................. 44 (三)孤立化的個別勞工 ......................................................................................... 45 (四)二重勞動市場的擴大 .................................................................................... 46 (五)貧困層擴大與半失業 .................................................................................... 47 三、勞動市場變化下法制理念再檢討之必要 ....................................................... 48 第四節 小結 ............................................................................................................................. 50 第三章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理念與學說論爭 ................................................. 52. 政 治 大. 第一節 勞動市場法制之法理念 ...................................................................................... 52 一、基本問題意識 ............................................................................................................ 52. 立. 二、職業選擇自由 ............................................................................................................ 54. ‧ 國. 學. 三、勤勞權 ........................................................................................................................... 54 第二節 早期學說 ................................................................................................................... 56 一、限定勞動權論 ............................................................................................................ 56. ‧. 二、就勞狀態之勞動權論 .............................................................................................. 57. y. Nat. 三、雇用保障法學 ............................................................................................................ 58. sit. 第三節 晚近「市場原理主義」之提出 ........................................................................ 60. er. io. 一、 勞動市場法學 ......................................................................................................... 61. al. n. v i n Ch (二)對勞動市場法學之評價與批判 ................................................................ 63 engchi U 二、雇用政策法學說 ....................................................................................................... 64. (一)勞動市場法學之發展與內涵 ..................................................................... 61. 三、整體(宏觀)與個人(微觀)勤勞權論 ....................................................... 67 四、職涯權理論 ................................................................................................................. 67 (一)職業、僱用與職涯 ......................................................................................... 67 (二)職涯權之目的與內涵 .................................................................................... 68 (三)職涯權下勞動市場法制的功能與體系 .................................................. 70 (四)職涯權之具體化實踐 .................................................................................... 70 (五)對職涯權理論之評價與批判 ..................................................................... 72 第四節 尊嚴勞動權 ............................................................................................................... 73 一、尊嚴勞動之概念 ....................................................................................................... 73 二、尊嚴勞動權論 ............................................................................................................ 74 (一)尊嚴勞動與日本國憲法 ............................................................................... 74. IV.

(6) (二)標準勞動關係與其放射狀態 ..................................................................... 77 第五節 小結 ............................................................................................................................. 78 第四章 日本青年就業促進與勞動市場法制之新發展-兼論我國當前青 年就業制度之檢討 ..................................................................................................... 84 第一節 日本青年就業促進之法制度發展與法理念 ............................................... 85 一、日本青年就業之現況 .............................................................................................. 85 二、日本青年就業促進法制之建構、發展與目的 ............................................. 86 第二節日本青年就業促進現行制度-工作卡(Job Card) ................................ 90 一、工作卡制度之發展 .................................................................................................. 90 二 、工作卡制度之內容與目的 ................................................................................. 91 三、對於工作卡制度的評價與檢討 .......................................................................... 93. 政 治 大. 第三節 日本青年就業促進制度之新趨勢 ................................................................... 94 一、青年就業資訊之開示 .............................................................................................. 94. 立. 二、公共職業安定所的求材不受理 .......................................................................... 95. ‧ 國. 學. 三、認證制度創設 ............................................................................................................ 96 第四節 我國青年就業促進制度之現況與發展 ......................................................... 96 一、我國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之論述 .......................................................................... 96. ‧. 二、 我國青年就業現況與相關促進制度之發展 .............................................. 99. y. Nat. (一)我國青年就業之現況 .................................................................................... 99. sit. (二)我國青年就業制度之發展 ........................................................................ 101. er. io. 三、對我國勞動市場與青年就業制度之分析與檢討 ...................................... 103. al. v i n Ch 一、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與學理檢討 ........................................................................ 106 engchi U 二、日本青年就業促進制度之分析與檢討 ......................................................... 107 n. 第五章 結論 .............................................................................................................. 106. (一)以職涯為核心的青年就業促進制度 ..................................................... 108 (二)尊嚴勞動權下的青年就業促進制度 ..................................................... 108 三、對我國青年就業促進制度之建議 ................................................................... 110 參考文獻 ..................................................................................................................... 111.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隨著自 2000 年以來的資本外移與產業轉型變化,我國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青 年非典型就業擴大,隨之而來的青年高失業率與工作貧窮問題也日益嚴重。據調. 政 治 大 佳、沒有保障)與「生涯發展困境」 (未遇到適合的職缺、專長技能不合、找不 立. 查統計1,臺灣青年自願性失業的原因中,「勞動市場風險」(待遇不佳、環境不. ‧ 國. 學. 到想做的職業類別、工作無發展前景)為青年會選擇轉離職的二大主因。而另一 方面學生或是低學歷、低技能、長期失業或家庭背景較為清寒的青年,則通常都. ‧. 是非典型就業的主要族群,暴露在低薪、長工時、欠缺職業災害保障的風險下。. y. Nat. 了勞動法中的另一領域-勞動市場法制上的不足。. al. er. io. sit. 而此問題產生之原因除了過去傳統認為在個別、集體勞動法上的欠缺外,更關乎. n. v i n 有鑒於此,於 2016 年新政府上台後,即推出六大勞動政策 ,以「建構更 Ch engchi U 2. 為完善的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促進更為健全的集體勞動與個別勞動關係體系,以 保障所有勞工可以在「尊嚴勞動」的職場環境內持續發展。」為核心,將勞動市 場法制與個別、集體勞動法並列。並以「積極促進就業」為目標,整合「職涯諮 詢體系」、「職業訓練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特別又於青年就業部分欲仿效日 1 期,2011 年 6 月, 頁 15-19;105 年 15-29 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勞動部,2017 年 3 月,載於: https://goo.gl/xpppBF(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1 日);105 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年報民 國 105 年,行政院主計處,2016 年 12 月,載於:https://goo.gl/jLSy8U(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1 日) 22016 年蔡英文的勞動政策六大主張,點亮台灣,載於 https://goo.gl/n8sWof (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3 日) 1李健鴻,當前青年失業的原因、問題與對策,就業安全半年刊,第十卷第. 1.

(8) 本的「工作卡」(Job Card)制度,協助失業青年就業。 然事實上,雖我國於勞動市場法制上已有就業服務法、職業訓練法、就業保 險法等三部主要法律所架構的就業安全體系外,亦有其他如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等其它相關法律,但就勞動市場領域的討論多從法政策面 出發,有關之具體制度研究亦多自勞動經濟及社會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從憲法權 利至勞動法理念的研究相對有限,於勞動法中的定位仍不明確。與傳統個人或集 體勞動法領域不同的是,勞動市場作為整體經濟市場的一部份,其有關的法規範 需自更宏觀的角度考量整體經濟與社會的變遷、國家責任介入的限度,以及牽涉. 治 政 大 更多在於行政及立法論上的討論,於保障勞工權益的同時兼顧整體勞動市場供需 立 的公正與效率,以平衡二者。. ‧ 國. 學. 與我國地緣文化、法律體系都相當接近的鄰國日本,則自 1950 年代開始即. ‧. 從日本國憲法第 27 條第 1 項勤勞權的角度,討論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之法理念。. sit. y. Nat. 其後自 1980 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變遷,進入勞動法規範的規制緩和時期,圍. n. al. er. io. 繞著該「如何平衡勞動市場公平效率與勞工權利保障」的勞動市場法制之討論於. i n U. v. 勞動法領域日益高漲。而隨 1990 年代面臨勞動力流動化帶來的非典型就業問題. Ch. engchi. 日益嚴重,作為勞動市場主體之一的青年就業也越受到重視。對於日益嚴重的青 年高失業率與包含非典型就業之飛特族(フリーター;freeter)3、未就業亦無 接受職業訓練和就學之尼特族(ニート;NEET)4等青年就業問題,開始檢討、 修正過去的青年就業法制與政策,尤其針對從學校到職場的「轉銜」期間,提倡 建立企業外由國家或地區主導的職業訓練及媒合,並陸續提出工作卡、Job Café free(自由)與德文之 Arbeiter(勞動者)結合,依日本平成 15 年「國 民生活白書」中定義,係指 15~34 歲(除去學生與家計勞動者) ,以部分工時(包含派遣等)為 就業型態或有就業意圖但無職之青年。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學館,載於:https://goo.gl/fnsdVn (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3 日) 4為 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NEET)之簡稱,其定義為 15~34 歲未就學亦 未從事有收入之職業之單身青年。大英百科全書(日本版) ,小項目事典,https://goo.gl/5bmwk4 (最後瀏覽日 2017 年 4 月 13 日) 3為一和製英語,由英文的. 2.

(9) (ジョブカフェ) 、青年聲援(ユースエール;youth yell)企業認證制度等。對 於勞動市場法制之法學論述與具體政策實踐有豐厚之經驗及研究資料。. 二、研究目的 據上所述,本文冀希借鑑日本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經驗,有助思考在符合台 灣經濟社會與勞動現況下,該如何與現今多以勞動經濟為主軸的研究有別,從勞 動法甚至是溯及憲法等法學和權利保障的觀點,建構或逐漸修正一個更完整,可 使青年安心就業,並得以尊嚴勞動的勞動市場法制環境。. 治 政 大 就此,本文之研究目的如下: 立. (一)探討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之概念、目的、建構與變遷。. ‧ 國. 學. (二)探討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理念的演變及學說爭議,以及對於現今勞動市場 . ‧. 議題回應的可能。. n. al. er. io. 政策與整體勞動市場法制理念之關係進行討論。. sit. y. Nat. (三)探討日本現今青年就業議題、相關法制及具體政策制度,並就該相關法制 . i n U. v. (四)比較、分析日本與我國青年就業制度,並對我國之未來法制建構或修正提 出方向及建言。. Ch. engchi.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文係自比較法之觀點,希望得綜合、概要性地論述、引介日本勞動市場法 制原理與青年就業制度,並於後半聚焦於該國與我國青年就業促進法制。故研究 範圍係以日本勞動市場與其相關之法制、立法政策、學說討論為主,僅於第四章. 3.

(10) 第四節中先提出我國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之論述,並直接介紹分析我國現今及近期 欲實施的青年就業制度5。而因勞動市場法制與立法政策多隨經濟社會變動,著 重於回應現今出現的問題,故雖本文亦會自法制史的角度簡介該國不同時期的重 大立法政策脈絡,然有關之分析論述仍將著重日本近期之法制與立法政策,尤其 該國 1990 年代後至今的勞動市場及青年就業議題與我國相當接近,希望可為我 國未來討論之參考。又於法理念學說的部分,本文將以日本法學界中較具有代表 性及普遍性之學說理論為中心進行討論。. 二、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本文受限於地理限制,無法完全取得所有有關之原文文獻資料,僅能儘量以. ‧ 國. 學. 本國可取得之資料進行分析,並立基於研究主題及架構上進行取捨。又日本勞動. ‧. 市場法制及青年就業法制雖已累積豐富的研究文獻資料,但相較於個別或集體勞. sit. y. Nat. 動法,仍欠缺綜合、概觀性的教科書或專書,多散見於書籍專章或論文資料,故. n. al. er. io. 在文獻搜集及呈現的整體性上亦可能有所欠缺。此外,本文所參考之立法與法政. i n U. v. 策文獻係以寫作時日本政府官方或研究機構網站所發佈之最新資料為準。而雖我. Ch. engchi. 國與日本之國情文化與法律體系相近,但仍有所差異,故本文之研究與建言僅為 比較法上之參考,是否適宜我國,仍需在參酌我國經濟社會環境、實際勞動市場 情況、法律體系、法理與法解釋下於未來進一步進行分析討論。. . 101 年 開始之「15-29 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實施計畫」 ,即以 15-29 歲之年齡人口視為「青少年」; 與此相對,依日本厚生勞動省「青少年雇用對策基本方針」(青少年雇用対策基本方針)(平成 28 年厚生勞動省告示第 4 號)之內涵,其將青少年一般定義為「未滿 35 歲」,另依個別施策或 事業運用情況,亦可能將「未滿 45 歲」之年齡人口視為適用之對象。「青少年雇用対策基本方 針」,厚生勞動省,載於:https://goo.gl/E3BWGp(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0 日) 5此須先敘明者,即我國與日本在青少年勞工之年齡區間上認定之不同。依我國勞動部自. 4.

(11) 三、名詞用語與翻譯 本文主要以日文原文資料為主要參考文獻,然因其法律或部分用語概念所涵 蓋之內涵並不一定與我國相同,故除部分已通用於我國研究文獻之用語外,相關 法律、文件、特殊名詞上如有日文漢字之出現,則儘量尊重其原文之使用,僅替 換部分非繁體中文常用字,並於本文第一次出現時於該用語後以括號註記原文; 另引用文獻與研究者姓氏則完全保留其原文名稱,以便未來研究者得以檢索、搜 集相關資料,對於該國特有之名詞概念,則以引註的方式解釋。. 治 政 大 以下為本文參酌日文原文與我國用語意涵,以及我國有關文獻後,所譯意之 立. 部分共通用語,於本文寫作時將直接使用,並不另外引註說明,於此先敘明。. ‧ 國. 學. 厚生労働省=厚生勞動省. ‧. 雇用形態=就業型態. sit. n. al. er. io. 非正規労働者=非典型勞工 非正規雇用=非典型就業 正規労働者=正職員工. Ch. engchi. i n U. 正規雇用=典型就業 パートタイム=部分工時 有期=定期契約 若者=青少年 キャリア(career)=職涯 ディーセント.ワーク(decent work)=尊嚴勞動. y. Nat. セーフティネット(social safety net)=社會安全網. 5. v.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使用文獻分析比較法,先參考日本已有之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 的部分書籍專章與論文文獻,由原則性、綜合性文獻,建立研究的基礎架構,之 後再逐漸從不同主題的專論延伸發展、串連各章節的內容。 前階段將著重於日本勞動市場法制的法理,提出日本對於勞動市場之概念、 相關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歷史,並歸納、分析日本勞動市場的主要議題與整體情 況變化,其後將進入本文核心之有關勞動市場相關法制理念的討論,探討勞動市. 治 政 大27 條第 1 項勤勞權的不同 場與法的基本問題意識、互動,學界對於日本憲法第 立 法解釋,以及與職業選擇自由等其他憲法權利間之關係。. ‧ 國. 學. 第四部分將蒐集日本厚生勞動省、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等網站所公佈有. ‧. 關青年就業法制與法政策的研究資料庫中之資料,探求日本現行所建構青年就業. sit. y. Nat. 法制與法政策之手段與目的,是否符合上述勞動市場法制之理念。最後亦會參考. al. n. 之情況。. er. io. 我國政府機關或研究機關所發佈之資料,以論述分析我國青年就業促進政策法制.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節 論文之章節架構 本論文之主要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本章將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係為希望能研究、 分析日本於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上所累積的豐富研究資料及經驗,以理解該國 如何形成對於勞動市場法制的理念與基本制度建構,以及如何在該理念下推行青 年就業制度,期盼能作為我國未來於該領域討論、思考上的比較法參考。前半段. 6.

(13) 先藉由對法概念、法制歷史脈絡的變遷與法理念學說爭議的分析先行建立基本的 法制原理,後半部分則聚焦於日本青年就業制度,特別是工作卡及新推動的政策 制度趨勢,並再綜合檢討、比較我國青年就業制度。. 第二章: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建構、發展與變遷 本章於第一節中討論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概念,闡述勞動市場於日本文獻中 的定義,並討論勞動市場與法的關係,後將介紹勞動市場的法律主體-勞工、政 府與民間就業服務事業的角色及責任,及簡介勞動市場法制的目的與體系;於第. 政 治 大. 二節將會論述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整理、歸納自戰前到現今日本. 立. 勞動市場相關的重要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依其經濟社會變化分為八個時期,並. ‧ 國. 學. 對各該時期下勞動市場之情勢與重要問題及與之相應的法制度之制定、修正,法. ‧. 政策之施行等進行概略性的描述。第三節中,將透過觀察上述法制史變遷的論述,. y. sit. io. al. n. er. 之小結。. Nat. 分析、討論日本勞動市場的變化趨勢以及所面臨的重要議題。於第四節提出本章. Ch. engchi. 第三章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之理念與學說論爭. i n U. v. 本章將於第一節中提出基本問題意識,亦即勞動市場與法規範間該呈現如何 的關係,又該如何去探求其法理念,勞動市場公正效率與勞工權利保障間究竟該 如何取捨及平衡等,以回應現今勞動市場所面臨之問題。無疑地,日本勞動市場 相關法制理念之核心為日本國憲法第 27 條第 1 項的勤勞權,雖有關之權利性質 與法律效果已有一定之通說見解,但並非毫無爭議,另在內容解釋亦是如此,故 於後之部分將重點論述日本勞動法學界對於勤勞權在勞動市場法制上的不同法 解釋論,包含第二節早期的限定保障權說、就勞請求權說、雇用保障學派-適職. 7.

(14) 選擇權說;第三節之市場原理主義下的勞動市場法學派、雇用政策法學派、宏觀 與微觀勤勞權論、職涯權論,以及第四節的尊嚴勞動權等。於最後一節將對上述 學說進行一個整體性的觀察與討論,並提出本文之觀點。. 第四章 日本青年就業促進與勞動市場法制之新課題-兼論我國當前青年就業制 度之檢討 本章將承接以上之論述,並進一步聚焦在青年就業的部分,由於青年之就業 議題,尤其是失業率的上升及非典型比例的擴大皆於我國及日本日益受到重視,. 政 治 大. 故本章將特重探討,在上述勞動市場的法理念下日本的青年就業制度之形成與評. 立. 價。首先於第一節將總體性地介紹青年就業之制度史、理念,後於第二節將重點. ‧ 國. 學. 介紹核心制度之「工作卡」 ,就其理念、目的、立法、施行方式進行分析與檢討。. ‧. 第三節的部分則將介紹日本現行的新制度之方向,包含鼓勵企業公開揭露就業資. sit. y. Nat. 訊與提供獎勵青年就業友善企業等。最後一節將回歸我國現況,提出台灣在青年. al. n. 第五章 結論. io. er. 就業制度上之發展與檢討。. Ch. engchi. i n U. v. 總結以上,本章將提出若自憲法的價值出發,該如何建構勞動市場法制的核 心法理念,而認為勞動市場法制作為勞動法領域之一,雖應考量該時的經濟社會 環境,確保勞動市場的公正與效率,但其基本仍先需立基於對於勞工權益之保障, 以追求符合「尊嚴勞動」權的法律制度。 同時亦比較日本與台灣於青年就業制度之異同,並基於上述理念重新思考, 青年就業促進制度是否不應只有就業媒合,更應促進其就業安定、培養貫穿其職 業生涯的職涯,重視非典型青年就業問題,另針對青年就業問題的特殊法規範等. 8.

(15) 相關法制的配合亦是不可或缺。. y. sit er. al. n. io. Nat. ‧. ‧ 國. 學. 立. 政 治 大. Ch. engchi. 9. i n U. v.

(16) 第二章 日本勞動市場法制建構、發展與變遷 第一節 勞動市場法制之概念. 一、勞動市場之概念 勞動市場的概念被認為是多義且不確定。據日本厚生勞動省 1998 年 「勞 動省.雇用法制研究會」所提出之《有關今後勞動市場法制之原則》(今後の労. 政 治 大 求才者與求職者的情況下,媒合二者,並調整勞動力供需活動的市場。其作為商 立 働市場のあり方について)報告中,其定義所謂「勞動市場」,係指在有多數的. ‧ 國. 學. 品市場之一環,被認為具有可透過價格(工資)機制,達到對勞動力最適當分配 的機能6。又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觀之,勞動市場可被區分為以企業內部的正職. ‧. 員工為中心,因工作專門化程度較強,要求高度技能而傾向長期僱用,決定工資. y. Nat. io. sit. 等勞動條件及勞動力相關之育成、取得、供給、調整制度的「內部勞動市場」,. n. al. er. 與企業外,進行未受組織、不特定多數的求才與求職者間的媒合,以調整勞動力. Ch. 供需活動的「外部勞動市場」7。. engchi. i n U. v. 然而與一般商品市場不同之處在於,勞動市場中勞動力與勞工之人身及人格 有不可分性,其為不可儲存之商品,亦即必須要被僱用才有價值,此迫使失業者 必須從失業狀態脫離。然此失業狀態會隨著景氣變動或產業構造變化等因素,導 致勞動市場中對勞動力商品供需的平衡崩壞而發生8;亦或因求人與求職者雙方 資訊的不透明導致勞動力供需失衡而產生。另由於勞動力商品的資訊處於不對等 . 4、23-41,2004 年 10 月,轉引自有田謙司,労働 市場法学,日本労働研究雑誌,第 621 號,頁 76,2012 年 4 月。 7有田謙司,同前註,頁 76;菅野和夫,労働法,頁 41,2016 年 5 月,第 11 版;鎌田耕一, 労働市場とは-法学の観点から,日本労働研究雑誌,第 682 號,頁 14,2017 年 4 月。 8有田謙司,第 14 章「雇用保障と労働市場政策」 ,載:新現代労働法入門,頁 304,2009 年 5 月,第 4 版。 6太田聡一、橘木俊詔,労働経済学入門,頁. 10.

(17) 的狀態,因此於締結勞動契約時,求職者通常處於協商的劣勢,為了避免職業仲 介業者從中獲取不當利益或有侵害求職者、勞工人格尊嚴的危險,僅依賴事後的 私法救濟顯為不足9。據上之特徵,勞動市場的市場機能運作不應被視為與一般 商品市場相同。. 二、勞動市場與法 (一)前言 就勞動市場於日本法律用語上,可見於雇用對策法(雇用対策法)第 1 條、. 政 治 大 職業安定法施行規則第 10 條、雇用保險法(雇用保険法)第 43 條、職業能力 立. ‧ 國. 學. 開發促進法(職業能力開発促進法)第 5 條第 3 項、厚生勞動省組織令第 73 條, 然其在法令上並未有明確的定義10。. ‧. 勞動市場所屬之相關法律相當龐雜,一般而言包括了 1.與職業仲介相關的職. Nat. sit. y. 業安定法、勞動者派遣法(労働者派遣法)2.失業對策.就業創出有關之雇用對. n. al. er. io. 策法、雇用保險法、地域雇用開發促進法(地域開発促進法)3.對就業有困難者. i n U. v. 之障害者雇用促進法、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高年齢者雇用安定法)、特定求職. Ch. engchi. 者支援法 4.與職業能力開發相關的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等領域11。 對於上述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之討論,學說上則有「雇用保障法」 、 「雇用政策 法」與「勞動市場法」等不同用語,三者所涉及之對象可謂大致重疊12。 若依其定義區分之,首先雇用保障法雖有所分歧,但通說之見解係指「以保 障勞工之僱用關係成立及維持,並於無法成立僱用關係時施行替代性保障為目的 . 6,頁 76。 7,頁 14 11鎌田耕一,労働市場法講義(上) ,東洋法学,第 57 卷 3 號,頁 337,2014 年 3 月 12諏訪康雄, 「労働市場法の理念と体系」,雇用政策とキャリア権-キャリア法学への模索,頁 16,2017 年 6 月;森戸英幸,雇用政策法—労働市場における「個人」のサポートシステム, 日本労働法学会誌,103 號,頁 3,2004 年 5 月;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8 9有田謙司,同註. 10鎌田耕一,同註. 11.

(18) 之法領域」13,其見解特徵為自勞工的個人權利,特別是憲法第 27 條第 1 項勤 勞權的觀點出發所構想的法體系14。另一方面,雇用政策法之定義則為「以整合 勞動市場(包含內外部勞動市場)的制度環境,影響當事者行動之方式,引導勞 動市場的理想狀態朝向積極性政策目的的法規範」15,亦即為了形成理想狀態的 勞動市場,須由國家對市場進行政策性介入的法規範16。而勞動市場法係指「於 調整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市場中,藉由制定求職者(勞工)與求才者(雇主)及 仲介業務等市場相關服務的提供者(公共職業安定所、公共職業訓練機關、職業 介紹業者、勞動者派遣事業等)於行為時所依據之基本架構與準則,以確保勞動. 治 政 大 市場能有效且公正地發揮其功能的法領域」 ,該學說之特點為為確保個人職業 立 17. 生涯之安定與勞動市場機能之發揮,而針對勞動市場之制度設計與機能營運進行. ‧. ‧ 國. 學. 規範討論。. 就究竟該以何者稱之,有學者18則認為,勞動市場法制有別於個別與集體勞. sit. y. Nat. 動法,其牽涉僱傭關係成立前的就業服務、職業訓練,以及僱傭關係結束後的失. n. al. er. io. 業保險,為促進特定族群(身心障礙者、高年齡者)或特定區域僱用等積極就業. i n U. v. 政策。其區分若自勞動者的角度觀之,其牽涉僱用前提的職業訓練與就業保障,. Ch. engchi. 而表現為雇用保障法。然若自適切地調整勞動市場(特別是外部勞動市場)中之 勞動力供需角度而言,則應表現為勞動市場法。另有學者19則指出勞動市場法與 雇用政策法皆為由國家對勞動市場或僱用體系進行政策性介入,圍繞就業所定之 法規範,然就以勞動市場為對象,於尊重其獨自性、自律性,並以其採取必要的 13林迪廣, 「雇用保障法の研究序説」,載:雇用保障法研究序説,頁 14鎌田耕一,同前註. 12,1975 年 3 月。. 11,頁 338。. 15黒川道代,雇用政策法としての職業能力開発-(一)-日本・スウェ-デンにおける法的シ. ステムとその役割,法学協会雑誌,112 卷 6 號,頁 761-762,1995 年 16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8 17諏訪康雄,同註 12,頁 16 18西谷敏,労働法,頁 51,2013 年 10 月,第 2 版 19諏訪康雄,同註 12,頁 16. 12.

(19) 法政策應對為核心的觀點,則應以勞動市場法稱之。此外,有學者20則主張勞動 市場法制除國家政策以外,亦包含有關求職當事人(求職者、雇用服務事業等) 間的自律活動,並自求職者個人觀點,為追求貫穿其個人生涯職業生活安定的法 領域,故亦採用勞動市場法之用語。 從其結果來看,日本法學界有關勞動市場相關法制之用語仍未統一,端視研 究者欲從以國家之就業政策為中心、以勞工(求職者)之勤勞權為起點,亦或是 聚焦於勞動市場之機構或規則之觀點出發,以討論勞動市場與法之間的關係。. (二)積極主義與消極主義 21. 立. 政 治 大. 勞動市場雖作為經濟體制的一環,但因勞動力具有人身及人格的不可分性,. ‧ 國. 學. 故勞動市場的機能運作與一般市場不同,其需要國家政府一定的政策或立法介入。. sit. y. Nat. 主義。. ‧. 然究其介入之界限與範圍,則隨國家差異與時代的變遷,可區分消極主義和積極. n. al. er. io. 就消極主義的立場,國家不應過度介入市場,於勞動力供需調整功能上基本. i n U. v. 應委由市場機制決定。國家的責任在於整合、完善如契約、資訊公開、機會均等、. Ch. engchi. 公平競爭、獨佔禁止、紛爭處理等有關之基礎條件,以使市場機能得順利、適當 地運作。即使為了補全由市場機制帶來的缺失,就就業相關的法制或法政策應只 限於建立如失業保險制度、職業訓練等社會安全網即可。 另一方面,積極主義者則出於對於市場機制的不信任,主張國家需自勞動法 或社會法的觀點出發,除了社會安全網的建制以外,亦藉由如職業仲介事業活動 之規制、就業維持、就業創出、供需調整、能力開發等多種政策立法,並配合公 20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8. 21本文於此所使用之消極主義與積極主義之用語,為參考學者諏訪康雄於「労働市場法の理念と. 体系」一文獻中所使用之用語。然依其內容定義,積極主義於我國一般理解應為「積極勞動性市 場政策(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ies)」;消極主義則為「新古典經濟學之均衡理論下之勞動市 場政策」。諏訪康雄,同註 12. 13.

(20) 法上如罰則、許可制等手段,以積極介入勞動市場,負起主體責任22。 國際趨勢上,作為國際勞動標準的 ILO 公約,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提出第 96 號公約(1969 年) ,對於勞動市場採取嚴格管制的立場。直至 1980 年代,因 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與就業型態的多樣化,使勞動市場需要更彈性柔軟的立法政 策,故於 1997 年 ILO 廢除了 96 號公約,而改採行 181 號公約,原則上承認民 間就業服務事業者的存在,開始正視勞動市場的機能。然就整體觀之,ILO 在勞 動市場法制上的標準並非完全移向消極主義,自第 122 號「就業政策」公約第 1 條23與第 168 號「促進就業與失業保障公約」第 2 條、第 7 條24的存在,可知其. 治 政 大 之立場更傾向往積極與消極主義中間移動 。 立 25. 而日本方面則與國際趨勢相同,縱觀其勞動市場政策介入的消極主義與積極. ‧ 國. 學. 主義之歷史發展,從反省 19 世紀的過度消極放任,至 20 世紀時改為積極的管. ‧. 制,但於 21 世紀似乎又開始朝向非組織化,非管制化移動,但亦並非完全放任. sit. y. Nat. 市場機制運作,仍採取對勞動市場有一定立法政策管制的立場26. n. al. er. io. 雖消極主義與積極主義之爭論尚未有定論,但兩者並非絕對的極端,其僅為. i n U. v. 介入程度的差異,在實際的運用上,會隨著社會經濟脈絡、國家、文化、政治等 . Ch. engchi. 12,頁 19~20 23國際勞工公約第 122 號第 1 條: 「為刺激經濟成長及發展,提高生活水準,適應人力需要,並 克服失業及不充分就業,各會員國應宣佈並遵循一旨在促進充分的、生產的及自由選擇的就業之 積極政策,作為一項主要目的。」 24國際勞工公約第 168 號第 2 條: 「各會員國應採取適當步驟謀求其失業保障制度與就業政策之 協調。為達此目的,應致力使其失業保障制度(尤其提供失業給付之方法)有助於促進充分、有生 產價值及自由選擇之就業,且不阻礙雇主提供及工人尋求有生產價值之工作。」;同號第 7 條: 「各會員國應宣布一旨在利用一切適當辦法(包括社會安全)促進充分、有生產價值及自由選擇 之就業之政策,作為一項優先目標。此等辦法尤應包括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與職業指導。」 25諏訪康雄,同註 12,頁 18。 26例如 2007 年規制改革會議「第二次答申」中有關勞動法規範的規制緩和提議,厚生勞動省回 應「一般勞動市場中,因僱用從屬關係中的勞工與雇主間在協商能力上的落差與勞工需自雇主受 領工資以維持生計,故若將勞資問題委由契約自由,將如過去歷史事實一般,產生惡劣的勞動條 件或頻繁的失業,對於勞工的健康或生活確保相當困難。因此與他先進國相同,我國也將規範「勞 動市場中的規制」的勞動法,經由立法府的審議進行確立。雖該規制內容應會隨著經濟情勢的變 化,在追求相關者合意形成的同時往合理的方向修正,但將契約內容僅委由當事人勞工與雇主間 的「自由意思」並不適當,自勞動市場基本性質而言,本需進行一定的規制。」。轉引自:和田 肇,人権保障と労働法,頁 243-244,2008 年 10 月。 22諏訪康雄,同註. 14.

(21) 因素維持著動態的平衡27。亦即,即使期待勞動市場可透過求人者與求職者間的 自立活動能有效率的運作,但在防止失業、支持求職者可獲得良好品質的就業機 會等共通的理念下,仍需國家一定的介入,藉由如公共職業安定所等機關提供免 費的職業介紹、防止失業的雇用調整助成金或勞動移動支援助成金、失業所得補 償的雇用保險、個人職業能力開發等公共職業訓練制度28,與民間就業相關服務 事業相輔相成。. (三)內部與外部勞動市場法制. 政 治 大. 如前所述,勞動市場可區分作為跨企業勞動力供需調整的外部勞動市場與企. 立. 業內自行運行勞動力供需調整機能的內部勞動市場。. ‧ 國. 學. 在與內部勞動市場有關的法制上,隨自 1970 年起,包含離校畢業者的整體. ‧. 錄取僱用、正職員工於企業內彈性調動、年功序列的薪資體系、至退休年齡前的. sit. y. Nat. 僱用保障等「日本的雇用慣行」之形成,戰後制定的多數勞動法規範亦係以內部. n. al. er. io. 勞動市場為對象(如勞動基準法、勞動安全衛生法、勞動契約法) 。另工會方面,. i n U. v. 也多以企業內正職員工所組成的企業內工會為主與雇主進行團體交涉,締結僅適. Ch. engchi. 用於該企業內職員的團體協約,並未如歐洲一般有發達的產業別團體協約,此雇 主與工會間的集體勞資關係,亦以內部勞動市場為主。而此亦導致法院或是勞動 委員會於解釋不當勞動行為等問題時,多朝向適合企業內勞資關係的法解釋。 1990 年隨著泡沫經濟帶來的失業率大幅上昇、離校畢業者的就業冰河期等 勞動市場的巨變低迷,又因國家財政緊迫亦未能如前一般展開公共事業等就業創 出政策,進而促使了對外部勞動市場與勞動市場相關法制的討論29,法律學界亦 12,頁 26。 7,頁 15。 29鎌田耕一,同前註,頁 15 27諏訪康雄,同註 28鎌田耕一,同註. 15.

(22) 開始出現提倡運用市場機能,緩和勞動法規制的聲音。與外部勞動市場相關之法 制基本包含了賦予勞工提高其職業能力的訓練機會(職業能力開發法制)、使勞 工得獲得符合其希望與能力的適切職業(職業介紹法制)以及緩和其受到失業之 威脅(失業給付法制)30。 學說上於檢討勞動市場法制的對象時,有論者31提出同時以內外兩者勞動市 場為對象的「廣義的勞動市場法論」。提倡廣義勞動市場法學者認為若將勞動法 在更廣泛的意義下與勞動市場連結,則可將其視為整備勞動市場基礎與有助於其 適切運作的法律,在包含內部勞動市場的整體勞動市場中,作為提供協商交涉能. 治 政 大 力較弱之勞工各項支援的法律體系。其將勞動市場法制整理為以下幾個領域:1. 立 能力養成 2.就業與對應的求人活動 3.勞動關係的成立、進行與終止 4.失業 5.退休. ‧ 國. 學. 6.企業經營;而傳統上,3.與內部勞動市場有關,1.2.4.5.與外部勞動市場相關,. ‧. 6.則處於內外部勞動市場的銜接處。作為做廣義的勞動市場法制則應將上述 1.. sit. y. Nat. 至 6.中與內外部勞動市場有直接或密切關聯之部分都視為對象,即使狹義上,也. n. al. er. io. 係以 1.2.4.為中心,將與內外部勞動市場接合相關之部分亦視為法的對象。. i n U. v. 對此廣義勞動市場法學,有論者32則批判外部勞動市場與以企業組織為主的. Ch. engchi. 內部勞動市場,其市場與組織之基本原理相異,因此以外部勞動市場為對象之法 規範與以企業組織為對象之法規範應依各獨自之法理形成勞動法理論,故將基本 受組織原理所支配之企業組織中的勞動關係法亦包含至廣義勞動市場法的概念, 並不妥適。另有論者33也主張,此廣義勞動市場法學,僅為自勞動市場之視點重 新掌握勞動法全體,發現從前被忽略的現象或給予新定位之試論,故其宗旨並非 30菅野和夫、諏訪康雄,労働市場の変化と労働法の課題―新たなサポート・システムを求めて,. 日本労働研究雑誌,第 36 卷 12 號,頁 6,1994 年 12 月 31諏訪康雄,同註 12,頁 33-34 32島田陽一,労働市場政策と労働者保護,載:労働法の争点,頁 253-254,2004 年 3 月,第 3 版 33荒木尚志,労働法,頁 687,2013 年 5 月,第 2 版. 16.

(23) 勞動法之體系即應如此建構。就此,當前一般對於勞動市場法制之討論多僅限於 外部勞動市場的狹義勞動市場法學34。 然即使勞動市場之立法政策討論上以外部勞動市場為主,其不能忽略者,係 在僱用流動化的社會中內外部頻繁交錯35及對勞動市場整體的觀察,外部勞動市 場之立法可能對內部亦有影響,反之亦然。如於解僱或締結勞動契約之錄用,即 處於此邊界,另對於定期契約勞工而言,其勞動條件並非遵循內部勞動市場之理 論,而是由外部勞動市場之理論所決定36。故於討論勞動市場法制之基礎原理時, 應以整體觀之,涵蓋內外二者。. 政 治 大. 立. (四)勞動市場法制於勞動法領域之討論. ‧ 國. 學. 相較於個別勞動法與集體勞動法,勞動市場法制長期以來並未受到勞動法學. ‧. 界的重視,究其原因,有學者37認為系對於著重於法解釋的傳統法學而言,有關. sit. y. Nat. 勞動市場的規範多半為規制行政組織或民間事業的原則或其運作的法令,其幾乎. n. al. er. io. 不會成為訴訟的對象、亦欠缺裁判判例,並且有關的議論多集中於立法論的層面, 使得傳統法學難以找到施力點。. Ch. engchi. i n U. v. 此外,於日本雇用慣行下雖導致過去有多集中在企業等組織內之內部勞動市 場形成,然法律學者亦多將此視為組織的編成或營運問題,而欠缺其在勞動市場 層面上運作的視野。另外,由於大型企業亦有自己獨自的薪資待遇人事體系,而 較少有與外部勞動市場進行勞動力供需調整接觸的機會,此也是導致在法學方面 討論較為稀少之原因。 直至 1990 年代隨勞動法規制緩和腳步的加劇,與自僱用安定邁向僱用流動 34鎌田耕一,同註. 7,頁 15;有田謙司,同註 6,頁 77. 35荒木尚志,労働市場と労働法,日本労働法学会誌,97 36同前註 37諏訪康雄,同註. 12,頁 109-110 17. 號,頁 70,2001 年.

(24) 的勞動市場政策趨勢,使有部分學者38開始檢視該領域,並意圖自勞動市場的觀 點重新建構勞動法的體系。有關該法領域的議論也益發熱絡39。而有學者40雖同 意勞動市場法制具有需獨自檢討的重要性,但其認為此有關就業政策的法領域仍 與勞動關係有密切相關,故在法解釋與運用上不應與勞動法的其他領域有完全的 區別。另就憲法的層面而言,勞動市場法制不僅止為憲法第 27 條第 1 項勤勞權 保障的具體化,其與同條第 2 項的勞動條件法定的部分亦有相當之重疊,故即使 被分類為勞動市場法制的法律,亦可能有個別勞動法法理的適用。因此,對於勞 動市場法於勞動法中的定位,應有更細緻的討論。. 治 政 大 整體而言,雖勞動市場法制的定義仍為多岐,學說用語上對其稱呼不一 立. 41,. 又在憲法層面的討論以及勞動法中的定位、與勞動法其他領域之關係仍尚未明確,. ‧ 國. 學. 但其作為勞動法中的第三領域之獨立性與重要性顯已為日本勞動法學界所承認. ‧. 42。. y. Nat. n. er. io. al. sit. 三、勞動市場中之主體 (一)勞動市場中之求職者與求人者. Ch. engchi. i n U. v. 勞動市場中之主體首先需論及者,即是形成市場中勞動力供需來源與法主體 的求職者與求人者。依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求職者的定義,係指「為獲取對價而欲 提供自己之勞動力就業,受僱於他人者」;求人者即「支付對價,為自己而欲取. 38菅野和夫、諏訪康雄,同註. 30. 18,頁 52 41 見本節三、 (一),對涉及勞動市場相關法制與法政策之法領域於學說上之名稱不一,包含雇 用保障法、雇用政策法、勞動市場法等。 42 菅野和夫,同註 7,頁;西谷敏,同註 18,頁 51;荒木尚志,同註 33,頁 20、675 以下; 有田謙司,同註 6,頁 76;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2;2001 年日本勞動法學會「講座 21 世 紀の労働法」其第二卷即是以「勞動市場的機構與規則」為題。 39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三節 40西谷敏,同註. 18.

(25) 得他人勞動力之提供,僱用他人者」43。 傳統上,求職者包含離職的失業者、欲轉職者、自學校離開的畢業者等,並 主要以典型就業為中心44。然隨著經濟社會變動,日本由過去以男性、受僱正職 員工、家庭家計主要來源的典型就業,轉變為更多樣、彈性就業型態,如自由工 作者、自營作業業者、獨立承攬或部分工時、勞動派遣等非典型就業的存在,以 及作為女性、高齡者、青年、身心障礙者等特定族群身份參與勞動市場;又人一 生中之職業生活並非固定不變,亦會在「職業勞動者」或「非職業勞動者」45(如 家內照護、主婦、志工、民生委員、兒童委員等特殊公職)中移動,甚至暫時離. 治 政 大 開勞動市場(長期失業),故自個人的職涯生活形成的觀點,應包含各種就業型 立. 態與就業準備狀態。簡而言之,作為勞動市場法主體的求職者,應指不論其就業. ‧ 國. 學. 型態或狀態,只要是表明意思希望透過就業獲得收入而渡過其職業生活之人,不. ‧. 限於是受僱或是職業勞動46。故具體上可指:1.離職並希望能夠就業者 2.不問其. sit. y. Nat. 屬於典型、非典型、僱傭、承攬、公務、自營等何種就業型態,而希望能夠於其. al. n. 場有困難者47。. er. io. 他職業就業者 3.即使希望就業,但因身心狀況、家庭責任等因素而就參與勞動市. Ch. engchi. i n U. v. 另一方面,求人者亦並不限於傳統作為僱傭關係一方當事人之民間企業,如公務 機關、NGO、NPO、工會組織、企業總會等團體亦有提供就業的需求,故應同視. . 1,2017 年 5 月,載於 https://goo.gl/J1KtnO (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22 日) 44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9 45有學者認為,非職業的勞動雖一般未被納入勞動市場,但整體仍有因此勞務之提供而受益者, 此外非職業勞動即使非獲取以薪資為名目的收入但亦可能是透過生活費而生活,故從勞動法及社 會保障法上的觀點,是否應對職業勞動與非職業勞動的保護有所區分,非無疑問。藤本真理,非 「労働者」の保護と保護対象の相対的把握,日本労働研究雑誌,第 642 號,頁 31-33,2012 年 7 月 46丸谷浩介,失業労働法の今日的意義-求職者法試論,載:労働関係と社会保障法-荒木誠之 先生米寿祝賀論文集,頁 135,2013 年 1 月 47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39 43「職業紹介事業の業務運営要領」 ,厚生勞動省職業安全局,頁. 19.

(26) 為勞動市場中的法主體48。. (二)勞動市場下國家的角色與責任 如前所述,勞動市場雖是以求職者或求才企業的自立活動而達成勞動力的最 適分配,但並非完全無須國家的支援或介入。如考量勞動市場中勞資雙方的資訊 不對等所帶來的地位差異及景氣變動所帶來的構造性失業問題,則在立基於勞動 市場之公正性與效率,更甚於在保障勞工之職業生活安定及生活品質提升的角度, 則勢必需由國家以法規範或立法政策進行規制平衡,以補充市場機能的不完全性 49。. 立. 政 治 大. 就勞動市場中國家之角色與責任,究竟該以社會福祉國家出發而進一步介入. ‧ 國. 學. 市場,亦或是委由市場機制而儘量減低國家干預,此二種主張仍有所爭議,但其. ‧. 具體政策手段上並無太大差異(詳見上二、勞動市場與法 (二)消極主義與積. sit. y. Nat. 極主義)。舉例言之,國家需進行如設置免費的職業介紹制度、規制就業服務事. n. al. er. io. 業之活動以使勞工得順利.妥適地進行職業選擇、建立由國家.雇主.勞工所共. v. 同分擔的社會保險制度50,又亦直接或間接作為政策的責任義務主體,在掌握稅. Ch. engchi. i n U. 收與社會保險的財政基礎下(如勞動保險特別會計(労働保険特別会計)之設置) , 對於雇主或勞工施行各種財政性的支援措施,以創造維持就業機會51等種種措 施。 其中國家於勞動市場所擔任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即為職業安定機關的設置與 「公共職業安定所」 ,又名 「Hello Work」 , 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之建立52(日本稱之為 . 339-340 340-341 50同前註,頁 342、370 51毛塚勝利,終章「労働法の動向と課題」 ,載:新労働法入門,頁 409,2000 年 5 月。 52日本政府機關中以厚生勞動省主要擔負勞動市場政策與公共職業安定機關的責任。而公共職業 安定機關依職業安定法第 6~8 條規定,係指職業安定主管局、都道府縣勞動局與公共職業介紹 48鎌田耕一,同前註,頁 49同前註,頁. 20.

(27) 本文下如於日本法制之脈絡論述,皆以「公共職業安定所」稱之)。有論者53認 為公共職業安定所之建立,係為了避免市場的失敗,而從社會政策的角度,由國 家負起部分責任,透過經營免費的職業仲介的方式,確保勞動市場供需得靈活運 作的機能與民間事業互相輔助補充。而另有論者54則自社會安全網的角度出發, 指出公共職業安定所作為勞動市場中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係以公共制度減輕「個 人風險」,回避因顯著風險所對市場經濟活動造成的阻害,使各種擴張市場機能 之政策得更順利運行。 對此公共職業安定所作為勞動市場中社會安全網的功能,有學者55亦表贊同,. 治 政 大 然其主張公共職業安定所之設立與運行係出自於勞動市場中對勤勞權與職業選 立. 擇自由之保障。其56認為由公共職業安定機關所提供之服務係為「侍奉公共」 (職. ‧ 國. 學. 業安定法第 1 條)之行政服務,與使用者間依一般契約建立之任意服務不同,故. ‧. 其必須受理所有的求人、求職請求,並進行公平的服務。. sit. y. Nat. 自 1974 年職業安定法制定以來,隨多次的立法修正(包含職業安定法的後續修. n. al. er. io. 正、失業保險法(現雇用保險法) 、雇用對策法、職業訓練法的制定等) ,日本公. i n U. v. 共職業安定所在厚生勞動省的直接管理下,執掌包含 1.免費的職業介紹(職業介. Ch. engchi. 紹、職業商談、企業求人開拓、職業訓練課程的斡旋)、2.雇用保險(失業之認 定、給付等事項) .求職者支援(職業訓練受講給付金) 、3.雇用對策(青年、婦 女、障礙者、高齡者、非典型就業等就業輔助指導、維持就業之指導與支援、對 求職者的住宅、生活支援)等三項主要業務,並建構了以雇用保險為第一層,求 所,其中由公共職業介紹所負責現場第一線之職責 53諏訪康雄, 「労働市場と法-新しい流れ」 ,載:雇用政策とキャリア権-キャリア法学への模 索,頁 94-95,2017 年 2 月 54鎌田耕一,第 4 章「公共職業安定機関の役割と課題-新たな労働市場機構をふまえて」 ,労 働市場の機構とルール(講座 21 世紀の労働法),頁 75,2000 年 5 月 55菅野和夫,同註 7,頁 65;伍賀一道,I 章「変貌する労働市場」 ,載:劣化する雇用-ビジネ ス化する労働市場政策,頁 39,2016 年 7 月 56菅野和夫,同註 7,頁 65. 21.

(28) 職者支援制度為第二層,與福祉事務所合作的生活保護制度為第三層的社會安全 網絡。其服務對象相較於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特別以離職者(尤其是就業有 困難的特定族群) 、中小企業為中心,並分佈在全國範圍57,扮演支援就業媒合、 維持僱用、創出就業,提升勞工職業能力,保障其職涯與生活的主要角色。. (三)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 戰後日本長期以來對於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相近於我國私立就服機構業 者)進行嚴格的管制,直至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為了因應就業型態之變化與企業. 政 治 大. 經營需求,自 1985 年制定勞動者派遣法、1997 年批准 ILO181 號公約,承認民. 立. 營事業機能、1999 年勞動者派遣法放寬限制,使派遣對象業務原則自由化,同. ‧ 國. 學. 年職業安定法修正,建立公共職業安定所與民間事業者的共通行為規範,正式進. ‧. 入了官民共存的就業相關服務體制。. sit. y. Nat. 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包含付費、免費職業介紹事業、勞動者募集事業、. n. al. er. io. 勞動者供給事業、勞動者派遣事業、求人求職資訊提供事業、求職者支援事業58. i n U. v. 等。與擁有社會安全網功能的公共職業安定所不同,其係為了勞動市場機能的順. Ch. engchi. 利運作,調整勞動市場勞動力供需與媒合需求,服務對象多以服務業、白領階級、 大型企業,並多聚集於大都市59。 近來隨著 2013 年「日本再興戰略」之提出,日本政府逐漸加重「人才商業」 的政策,欲提升對民間就業相關服務事業的利用,除開放公共職業安定所的求職、 求人者資訊、將希望求職者引導致人才商業、將職業輔導委託民間、活用介紹預. . 年 11 月,載於:https://goo.gl/D2EfDW(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20 日) 58針對無法受領雇用保險的求職者,由公共職業安定所給付職業訓練受講給付金與各種就業支援, 並由民間教育訓練機構提供實踐或基礎訓練課程的綜合性制度 59同註 21 57「公共職業安定所(ハローワーク)の主な取組と実績」 ,厚生勞動省職業安全局,2016. 22.

(29) 定派遣之青年就業支援等,於擴大人才商業規模外,亦使其更多樣、複合化60。. 四、勞動市場法制之目的與體系 參酌日本雇用對策法第 1 條之規定、職業安定法第 1 條、雇用保險法第 1 條之規定,勞動市場法制的目的包含以下三項:職業之安定、勞動力供需適當正 確.順利地調整、完全雇用之達成。而為達成上述目的之勞動市場法制體系,則 依目前之學說大致上包含了職業安定制度、職業能力開發制度、與失業對策(此 含有失業保險與失業防止、再就業促進兩項內涵)93. 政 治 大. 而有論者94則自以外部勞動市場有關之法領域為對象,將勞動市場法制之體. 立. 系分為:. ‧ 國. 學. 1. 勞動力供需結合之機關或法規範,特別是有關民間就業服務事業的市場參加 . ‧. 規制與活動之法規範(職業仲介的規整). sit. y. Nat. 2. 失業者之所得保障與再就業機構(雇用保險制度)之管理. io. al. er. 3. 為使勞工可習得就職所必需技能而建立之職業能力開發制度與個人職涯形成. n. 支援(職業能力開發). Ch. engchi. i n U. v. 4. 防止失業或實施促進勞工順利進行勞動移動的就業政策,特別是針對在勞動 市場中相對弱勢之失業者或特定勞工族群(例高齡者、女性、青年、身心障 礙者)所制定之積極就業促進制度. 60然有論者則對此人才商業政策之現況提出批判,其指出除有關之機能不彰以外,該政策使民間. 事業與公共職業安定所產生競爭關係,甚至將公共職業安定所置於其下屬地位。河村直樹,「人 才ビジネスの「活用」政策の広がり」,載:劣化する雇用-ビジネス化する労働市場政策,2016 年 7 月;秋山正臣,拡大する人才ビジネス業界,載:同前書 93林迪廣,同註 13,頁 10-12,除傳統的職業介紹、職業訓練與失業者保護外,亦將解僱、轉調 等個別勞資關係的法領域也包含在內;學者諏訪康雄,則將勞動市場法制之體系分為:1.能力養 成 2.就業與對應的求人活動 3.勞動關係的成立、進行與終止 4.失業 5.退休 6.企業經營。諏訪康 雄,同註 12,頁 33-34。學者丸谷浩介,則將勞動市場法制視為求職者法體系,分為 1.勞動市 場法 2.生活保障法 3.就勞支援法 4.苦情處理.權利救濟法。丸谷浩介,同註 46 94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62。另學者西谷敏亦提出近似的分類。西谷敏,同註 18,頁 52. 23.

(30) . 就職業仲介法制的部分,其作為達成調節勞動市場勞動力供需機能及職業安. 定之手段,包含了職業安定法與勞動者派遣法,以規制職業之仲介與規範官民共 同之就業服務。 而雇用保險法制,除了保障失業者的生活安定與促進再就業的社會性功能外, 亦有作為失業預防、勞動移動的經濟性功能。其下之失業等支付體系包含求職者 給付、就職促進給付、教育訓練給付、及雇用繼續給付等四大項。此外於 2008 年雷曼兄弟風暴後,針對無法受雇用保險之求職者,亦另開創了求職者支援制 度。. 治 政 大 職業能力開發法制,依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與雇用對策法之規定,係透過綜 立. 合性、計劃性地採取確保勞工自行接受教育訓練或職業能力之機會以及充實強化. ‧ 國. 學. 職業能力或職業訓練的措施,以提升促進勞工之職業能力,達到在職業安定與勞. ‧. 工地位提升的同時,亦可增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相關法制中則可區分為由企. sit. y. Nat. 業主所進行的職業能力開發促進與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所進行者95。. n. al. er. io. 雇用政策法制,則係由國家為達成完全雇用,以政策性手段介入勞動市場之. i n U. v. 法領域。其具體措施包含 1.針對勞動市場中之特定族群,如障礙者、青年、女性、. Ch. engchi. 中高齡等之就業促進及 2.自失業預防之觀點,針對暫時不景氣的僱用維持與支援 地區僱用的特別措施 然若自現有有關之法律規定為區分96,則首先可從明示基於憲法勤勞權之國 家勞動市場政策基本方針的「雇用對策法」一窺其全貌。其第 4 條第 1 項各款 中列舉了國家勞動市場施行方向性的綱要,其中第 1 至 4 款為貫穿全體勞動市 場的一般性通則,包含職業安全、職業能力開發、雇用保險等,與有關之「職業. 95菅野和夫,同註. 7,頁 71 以下 54 以下. 96參考自同前註,頁. 24.

(31) 安全法」 、 「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 、 「雇用保險法」97等共同為全體勞動市場法制 之基本支柱。而於該項第 5 至 12 款則為針對如特定對象(中高齡、身心障害者、 非典型就業、男女僱用均等、青年等)、地區發展或其他職業安定、僱用改善或 勞工能力發展等個別議題的個別施策,並隨日本勞動市場之發展逐漸制定了個別 之專法。 職業安定法. 失業等給付 雇用保險法 雇用保險2事 業. 雇用保險 求職者支援 法. 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 雇用均等. 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育兒 介護休業法、女性活躍推進 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対策推 進法. 身心障礙者. 特定對象. 障害者雇用促進法. sit. y. Nat. 勞動者派遣法、部分工時法. 非典型就業. io. al. n 雇用對策法. ‧. ‧ 國. 中高齡. 學. 勞 動 市 場 法 制 體 系. 立. 政 治 大. er. 職業能力開 發促進法. Ch. 青年. engchi. i n U. 外國人. v. 若者雇用促進法 外國人技能實習法. 地區發展. 地域雇用開發促進法. 其他. 中小企業勞動力確保法介 護勞動者雇用管理改善法 港灣勞動法、建築勞動者 雇用改善法等. 圖 1 日本勞動市場當前法制體系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97於日本雇用保險制度下,除原既有之雇用保險法外,另設有以無法請領雇用保險為對象的求職. 者支援法,在得接受免費之職業訓練外,亦於滿足一定條件下,得受有職業訓練受講給付金。而 一般保險法下,除有一般之失業等給付外,也包含為在產業構造變動下維持雇用或支持勞動力移 動、提升勞工職業內力開發而支付給事業主助成金的雇用安定等 2 事業 25.

(32) 第二節 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 勞動市場法制與其法學理論的發展,相較其他的勞動法領域,與該時代勞動 市場的情況、政府的經濟、就業政策的變化習習相關,因此本節將從各該時代勞 動市場、經濟、就業政策、企業與工會間的發展與連動,概略性地梳理日本勞動 市場相關法制與法政策的歷史變遷,以達承先啟後之作用,對後續勞動市場相關 法制之理念的論述有更好的掌握。下將依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大略分成:一、 戰前、二、戰後經濟復興與成長期(1945~1960 年前後) 、三、高度經濟成長期. 治 政 大 年前後)、五、產業構 (1961~1973 年) 、四、經濟安定低成長期(1974~1990 立. 造調整期(1985~1990 年) 、六、泡沫經濟期(1990~2000 年初期) 、七、雷曼. ‧ 國. 學. 兄弟風暴(2008~2012 年)、八、安倍內閣的新市場自由主義改革(2012 年~. ‧. 現在)等八個時期98,並於下一節整理並分析日本勞動市場法制與法政策的變遷. sit. n. al. er. io. 一、戰前. y. Nat. 趨勢以及當前日本勞動市場所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日本戰前的勞動市場相關法制與法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勞工或失業者在勞 動市場中遭受到職業仲介業者的不當榨取,而對於民營的職業介紹事業或委託募 集99進行規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因經濟不景氣產生大量的失業者,延續 . 7,頁 36-53;荒木尚志,同註 33,頁 676-682, 2013 年 5 月,第 2 版;高梨昌,雇用政策,ジュリスト,第 1073 號,頁 197-200,1995 年 8 月;脇田滋,労働を考える-この国で人間を取り戻すために,頁 128-153,2009 年 3 月;濱 口桂一郎,労働法政策,頁 29-45,2004 年 6 月;鎌田耕一,同註 11,頁 342-348;有田謙司, 同註 6,頁 76;松淵厚樹,戦後雇用政策の概観と 1990 年代以降の政策の転換,JILPT 資料シ リーツ,NO.5,2005 年 9 月,載於:https://goo.gl/xY5wSd (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15 日) 99 依日本厚生勞動省之定義,委託募集,係指欲僱用勞工者,以使受僱者以外之第三人從事勞 工招募之形態所進行的勞工招募方式。載於:https://goo.gl/ZCIQgY(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5 日) 98本節以下之論述,參考整理自:菅野和夫,同註. 26.

(33) 1919 年的《救濟事業調查會答申》 ,日本政府於 1920 頒布了失業對策相關措施 之行政規則(通牒)「關於失業保護之法令」(失業保護二関スル件),要求地方 政府必須導入公益職業介紹制度。在此法令下,地方政府開始設置免費的職業介 紹所,但由民間經營的公益職業介紹所在當時卻仍占多數。 為因應設置國營職業介紹所的強烈需求,日本於 1921 年制定了「職業介紹 法」 (職業紹介法) ,被認為是日本近代勞動市場相關法制的開端。然雖該法中將 職業介紹歸屬於國家責任,但實際上仍由各地方的縣市自行設立介紹所,而非由 國家主導營運。此外,從整體法政策觀之,也尚未制定失業保險或職業訓練等制. 治 政 大 度,於整體的勞動市場相關法制與法政策上依然相當不足。 立. 直至 1937 年,為當時中日戰爭備戰,在 1938 年的「國家總動員法」 (国家. ‧ 國. 學. 総動員法)下,由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勞務統制法令,並施行特殊的積極市場政策,. ‧. 於同年亦修正了職業介紹法,將職業介紹所國營化,以確保軍需產業的勞動力。. y. Nat. n. al. er. io. sit. 二、戰後經濟復興與成長初始期(1945~1960 年前後). i n U. v.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由於戰爭帶來的產業崩壞,以及從軍需產業解放出來的. Ch. engchi. 勞動力及海外歸來的復員軍人,日本國內產生了大量的失業者;同一時期 GHQ (駐日盟軍總司令)亦推動經濟社會的民主化,鼓勵勞工的權益保護與工會組織 成立。引導該時期的勞動市場相關法制與法政策,以失業救濟體制與勞動關係的 民主化為中心。 隨 1946 年日本國憲法頒布,明示人民的勤勞權與職業選擇自由等民主化理 念;同時由失業者與日雇勞動者100所組成的「自由勞動組合」等工會活動也日 100意指與企業逐日訂立僱傭契約之勞動者。依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或「就業構造基本調. 查,其將日雇定義為「以逐日或未滿一個月雇傭契約受僱者」與「以一個月以上一年以內僱傭契 約受僱」之臨時僱用區別,但實際上兩者區分相當不明確。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學館,載於: https://goo.gl/mWbhE2(最後瀏覽日:2017 年 4 月 7 日).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第 54 條、第 55 條及第 57 條等 4 項規定。缺一 者不列計。. ⑤聘僱外籍勞工工作或生活管理須知:至少包

第 54 條、第 55 條及第 57 條等 4 項規定。缺一 者不列計。. ⑤聘僱外籍勞工工作或生活管理須知:至少包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15 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50505497 號 令修正發布第 5、7 條.. 第一條 本辦法依信託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03年1月27日勞動2字第1030130119號函訂定 勞動部105年 8月16日勞動條1字第1050131695號函修正 勞動部106年

一、為辦理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一)具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 13 條之 3 各款情形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第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