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與越南銀行產業之績效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與越南銀行產業之績效評估"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中國與越南銀行產業之績效評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Banking Industries. 研究生:羅景隆 指導教授:李. 揚. 撰 博士. 中華民國一 O O 年七月.

(2) 中國與越南銀行產業之績效評估 指導教授: 李 揚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學生: 羅景隆 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摘要 中國與越南為亞洲最受矚目的兩個轉型經濟體,兩國是世界唯二採用漸進式的改革, 但政治體系均仍是採取極權主義的共產制度。然而,中、越兩國的資本市場發展並不夠 成熟,使得國內需高度仰賴銀行融資貸款,因此銀行產業的經營績效與兩國的經濟發展 息息相關;再者,中、越兩國擁有相似的市場與政治體制,以及幾乎在同時間採取了改 革開放,但兩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明顯的差異,支持兩國經濟發展的銀行業是 否因此存在著結構性的差異,值得進一步分析。 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廣泛的應用於衡量金融機績效,其 優點在於不需設定函數形式且可以衡量多元投入與多元產出。不過中國與越南因背景和 管理等等的不同,銀行產業應該屬於不同的營運系統。此外,而許多研究均指出,控制 不良放款對於個別銀行與整體金融環境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模型中不良放款並不符合 投入產出變數需半正定的假設。System-BCC 模型不僅能評估中、越兩國銀行產業之經 營績效,亦可使不良放款帄移以符合 DEA 假設。本研究樣本取自於 Bankscope 資料庫, 並分為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兩組系統,期間涵蓋 2007 年至 2009 年。實證結果顯示:(1) 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的效率邊界有顯著的差異。(2)越南銀行無法成為中國銀行的學習 標竿,而有些越南銀行必頇學習中國銀行的營運模式才能夠改善自己的效率。. 關鍵詞:銀行產業、中國、越南、資料包絡分析法、不良放款 I.

(3)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Banking Industries Advisor: Dr. Yang Li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Ching-Lung Lo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China and Vietnam are important newly emerging economies in Asia. Since the capital markets in both countries are not well-developed, banking indust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anc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re different.. Furthermore, China and Vietnam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tly, it is worth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exist banking industries operating under the different economic systems. This study extends the input-oriented BCC model, which is invariant under the translation of undesirable outputs (NPLs) and allows bank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s, to analyze efficiency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bank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1) The. efficient frontiers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bank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 Vietnamese banks cannot be the benchmark of Chinese banks, while some of Vietnamese banks have to imitate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Chinese banks 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Keyword:. Banking Industry, China, Vietnam, DEA, Non-performing Loans.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產業現況...................................................................................................................... 5 第一節 中國銀行產業之演變與概況.............................................................................. 5 第二節 越南銀行產業之演變與概況.............................................................................. 8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銀行效率評估.................................................................................................... 12 第二節 銀行業投入與產出界定.................................................................................... 13 第三節 銀行效率評估之相關文獻................................................................................ 15 第四節 跨國銀行績效比較............................................................................................ 1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18 第二節 Mann-Whitney U 檢定 ..................................................................................... 24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25 第一節 變數定義與資料來源........................................................................................ 25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 28 第三節 討論.................................................................................................................... 30 第六章 結論及未來研究........................................................................................................ 34 參考文獻.................................................................................................................................. 36 附錄一 中國與越南銀行列表................................................................................................ 40. III.

(5) 表目錄 表 1-1 部分國家之資本市場資本額、交易值與私部門債卷市場資本額佔各該國 GDP3 表 5-1 變數定義 .................................................................................................................. 25 表 5-2 投入與產出變數之敘述統計 .................................................................................. 27 表 5-3 兩組系統之 Frontier 檢定 ....................................................................................... 28 表 5-4 兩國銀行之效率指標 .............................................................................................. 29 表 5-5 各產出之收入權重 .................................................................................................. 31 表 5-6 中、越銀行分類表 .................................................................................................. 32 表 5-7 參考集合為另一系統的 DMU 者 ........................................................................... 33. IV.

(6) 圖目錄 圖 1-1. 中國與越南經濟成長 ................................................................................................ 2. 圖 1-2. 中國與越南匯率成長 ................................................................................................ 2. 圖 2-1. 中國銀行體系架構圖 ................................................................................................ 7. 圖 2-2. 越南銀行體系架構圖 .............................................................................................. 11. 圖 4-1. 兩系統的效率前緣 .................................................................................................. 21. 圖 4-2. 效率邊界下的投射點 .............................................................................................. 23. V.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動機. 銀行產業在一國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的金融中介角色,其存在不僅可以活絡資 金、提高資金融通效率,亦可加速資本累積,從而促進國家經貿發展。中國與越南為亞 洲最受矚目的兩個轉型經濟體1,兩國是世界唯二採用漸進式的改革,將市場由計畫經 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但政治體系均仍是採取極權主義的共產制度。然而,兩國近年來在 經濟上表現卓越,逐漸成為國際間注意的焦點。由於中、越兩國的資本市場發展並不夠 成熟,使得國內需要高度仰賴銀行融資貸款來幫助國內經濟發展,因此銀行產業的經營 績效與兩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中、越兩國不論是在市場或政治體制都非常相似,並且兩國幾乎在相同的時間採取 了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 1977 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其意識到斷絕與外聯繫不 僅影響中國經濟之發展,亦使中國與世界列強的國力差距拉大。因此,在 1978 年提出 「改革開放」政策;另一方面,越南共產黨於 1986 年所召開的黨代表大會之中,第一 次提出「革新開放」政策的路線與指導方針,其改革目標主要是以經濟改革為首、提升 黨的領導地位為輔。實際上,兩國皆是因世界各國的經濟貣飛影響,而將經濟體制由計 畫經濟移至市場經濟,企圖改變當下不完善的經濟環境。然而,兩國雖有著一定程度上 的相似,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明顯的差異。圖一為兩國在 2000 到 2010 年的經 濟成長率,其顯示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一直都優於越南,帄均分別為 10.28% (中國)與 7.22% (越南)。此外,圖二也顯示在 2000 到 2010 年期間的匯率,中國人民幣的匯率不 斷地升值,其升值幅度高達 18.22%;在同時間,越南盾卻一值的貶值,其貶值幅度高. 1. 根據歐洲復興發展銀行 EBRD 指出,轉型經濟體(Transition Economies)是新興經濟體的一種,其是指國. 家由原先的中央計劃經濟體系轉變為市場經濟體系。 1.

(8) 達 35%,由這些數據都明顯地看出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是優於越南。那為何在相似的市 場與政治體制,以及幾乎在同時間採取了改革開放,但兩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 明顯的差異。. 圖 1-1. 中國與越南經濟成長. 圖 1-2. 中國與越南匯率成長. 表 1-1 為部分國家之資本市場資本額、交易值與私部門債券市場資本額佔各國 GDP 比值,最後一列顯示美國、英國與日本的資本市場資本額加上私部門債券市場資本額皆 超過 GDP,美國甚至達到 GDP 的 2.5 倍,即使是以銀行為基礎之金融體系(bank-based 2.

(9) financial system)的德國(Levine, 2002; Beck and Levine, 2002) 亦超過 80%;然而,中國 不到 45%,中國與越南在 2005 年的資本市場交易值小於資本額。此外,中國的私部門 債券市場資本額僅達 GDP 的 10%左右。中越兩國的資本市場與私部門債券市場之發展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高度仍需高度依賴銀行融資貸款來幫助國 內的經濟發展。而且我們由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可得知,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佔整個金融 業資產 90%以上;越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也已經占到越南整體金融資產的 70% 左右。由此可看出,兩國銀行產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銀行產業的經營績效良莠 足以左右國家的經濟發展。 表 1-1. 部分國家之資本市場資本額、交易值與私部門債卷市場資本額佔各該國 GDP 美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中國. 越南. 2004. 2005. 2004. 2005. 2004. 2005. 2004. 2005. 2004. 2005. 2004. 2005. A. 1.322. 1.355. 1.234. 1.327. 0.418. 0.437. 0.735. 0.931. 0.345. 0.319. 0.004. 0.007. B. 1.660. 1.735. 1.721. 1.867. 0.513. 0.633. 0.745. 1.099. 0.387. 0.261. 0.001. 0.002. 1.123. 1.153. 0.160. 0.156. 0.396. 0.350. 0.439. 0.421. 0.090. 0.106. --. --. 2.445. 2.508. 1.394. 1.483. 0.814. 0.787. 1.173. 1.352. 0.435. 0.425. --. --. C 2. A+C. 資料來源:. 第二節. 國際貨幣基金會. 研究目的. 雖然中國大陸與越南有著相似的市場與政治體制,以及相近的改革開放時間,但其 中兩國的文化、環境、法規等等均不盡相同,而且兩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明 顯的差異。因此,支持兩國經濟發展的銀行產業是否因此存在著結構性的差異,則值得 我們進一步分析。 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廣泛應用於衡量金融機構績效,其 優點在於不需設定函數型式且可以衡量多元投入與多元產出。不過傳統之 DEA 均假設. 2. A 為資本市場資本額/GDP、 B 為資本市場交易值/GDP、 C 為私部門債卷市場資本額/GDP 3.

(10) 所有的決策單位均屬於單一系統,而中國與越南因背景與管理等等的不同,兩國銀行產 業應該屬於不同的營運系統。此外許多研究也均指出,控制不良放款對於個別銀行與整 體金融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模型中不良放款是屬於負向產出,並不符合 DEA 模 型中投入產出變數需滿足半正定的假設。因此,本研究試圖利用 System-BCC 模型,不 僅能克服中、越兩國銀行產業屬於不同營運系統之問題,亦可以滿足產出帄移不變性, 可將不良放款帄移以符合 DEA 模型之假設。.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架構如下,第一章為前言簡介,說明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節為中 國與越南銀行產業的改革與演變做介紹。第三章為文獻回顧,先簡述銀行效率的衡量, 接著探討銀行經營效率國內外的相關文獻。第四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文應用之理論為 主,介紹資料包絡分析法與 System-BCC 模型的計算。第五章為資料與實證,首先定義 所需變數與說明資料來源,第二節呈現兩國銀行效率指標,並探討其主要原因,最後為 結果分析之討論。第六為結論,根據實證結果,總括概述本研究之結論,以及本文的研 究限制。. 4.

(11) 第二章 第一節. 產業現況. 中國銀行產業之演變與概況. 中國在 1979 年之前的金融體系是由國家控管,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央銀行)是大陸 唯一的金融機構。由於當時中國大陸一切物資皆屬國有或公有,人民既無私有財產也無 儲蓄,因此中國的金融機構並非資金提供者與需求者的仲介機構,僅為中國政府部門扮 演出納角色,不具調節經濟功能,與現代金融功能與角色完全格格不入。 中國農民銀行與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 年改民為中國建設銀行)於 1979 年恢復成 立,加上中國銀行與中國工商銀行分別於 1979 與 1984 年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自 此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與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等四大專業銀行開始形 成,分別在工商企業資金流動、農村、外匯和基本四大建設領域居壟斷地位,並且將業 務嚴格的區分。此階段還存有商業銀行的理念和經營思想,只是想進一步活用國家資金 來發展國民經濟。 中國在 1984 至 1993 年期間,實施了第一次金融改革,提出國有銀行企業化改革、 實行商業化經營。此階段的改革措施如下:(一)改變傳統借貸資金管理體制,將央行對 國有銀行之間的資金往來由計畫分配改為借貸關係;(二)實行業務交叉相互競爭,企業 可同時獲得幾家銀行服務,銀行也不再承擔固定客戶貸款業務;(三)各專業銀行利用借 貸資金周轉帄衡暫時性資金缺口,提高資金使用率。由於四大銀行皆隸屬財政部,本身 缺乏決策權,借貸的決策不需依據債務人信用和獲利性之考量,僅依循政策性放款給非 營利為主的國有企業。因此自 1984 年工業革命開始,銀行損失慘重,累積了龐大的逾 期放款與呆帳。 為了緩和快速成長的逾期放款,中國自 1994 年開始了第二波金融改革,著重於國 有專業銀行的商業化,放寬國內新行股份制銀行及外商銀行的設立以增加競爭性,訂定 國有專業銀行貫徹執行自主經營、自承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等四個方針的經營 5.

(12) 原則。此外,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求,並促進政策性金融銀行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三大 政策性銀行,其中三大政策性銀行包括:國家發展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 口銀行相繼成立,解決國有銀行身兼兩職的問題。此階段的自由化過程直到 1997 年結 束,然而國有商業銀行仍需依靠國家信用,高度壟斷與管理體制皆比照國營機關,導致 銀行商業化改革並不徹底、管理體制落後、經營績效不彰、資本嚴重不足和不良放款比 例過高。 商業化過程持續進行的同時,零星的股份制銀行在 1980 年末期成立,許多城市、 鄉鎮的信用合作社也紛紛改制為城市銀行;1995 年第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投資的中國 民生銀行成立,其他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同時擁有的聯合股份制銀行,大多都已改制為民 營銀行為目標。 自亞洲金融風暴後的 1998-2002 年間,國有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重要金融改革措施, 主要內容包括: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994 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 理公司,分離和收購國有銀行部分不良放款;減少管理層次和分支機構,裁併長期虧損 的基層機構以及重複設置的營行據點;取消貸款規模管理,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辦法, 試行貸款品質的五級分類。此階段金改著重於幫助國有銀行改善財務與降低不良放款, 雖然四大國有銀行財務狀況有好轉的跡象,但過去所累積的金融風險仍尚未解除;此外, 並未從體制層面推動監管得加強。面對 2001 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後,金融業面臨巨大的全球化挑戰,使得中國政府積極地改造國有商 業銀行成為治理結構完善、運行體制健全、財務狀況良好並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 金融企業。 新政府於 2003 年上任後,積極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主要的改造核心 為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施行步驟如下:首先進行財務重組,由國家挹注資金進行財務重 組,消化歷史包袱。其次大規模引進境外投資者幫助國有銀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內 部控制,然後上市成為國際公眾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於 2005 年率先掛牌上市,緊接著 中國銀行也在 2006 年上市,截至 2009 年底,以有 13 家銀行掛牌上市。中國當局藉著 6.

(13) 逐漸開放國有銀行市場化,來改善國有銀行的績效和管理績效以應對外資銀行大規模進 入的挑戰,也確實按照國際規則來要求自己,向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邁進。 政策性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 城市信用合作社. 城市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 股份制銀行 農村商業銀行. 農村銀行. 農村合作銀行. 中國銀行體系 農村信用社. 外資法人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 外資營業性機構 郵政儲蓄銀行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信託公司 其他銀行機構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 金融租賃公司 圖 2-1. 3. 中國銀行體系架構圖3. 資料來源:1.中國銀監會,政務公開專頁之銀監會 2010 年報。 2.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對外投資專頁之各國投資環境介紹。 7.

(14) 第二節. 越南銀行產業之演變與概況. 越南在進行經濟改革前僅有一個銀行系統,那即是中央與省市縣的國家銀行(即為 中央銀行),這使得中央銀行的業務混雜,責任區分不明。此情況一直到了 1988 年後, 越南政府對於金融產業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革,將國家銀行畫分為兩級,把原有的越 南國家銀行所負責的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的功能,逐漸定位成中央銀行的功能,實現國 家銀行管理的職能,而有關金融經營的業務則轉交由國家商業銀行處理。並且在 1990 年時,越南成立了工商、農業、投資、外貿 4 家專業銀行,並且由中央銀行統一管理的 國有銀行體系。但由於各銀行的職責仍然不清,使其作用未能有很好的發揮,而且銀行 貸款受到政策的影響非常嚴重,用來支持策略性產業發展的指令性貸款比重居高不下。 因此 1992 年越南政府提出改革銀行的系統,正式實施了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職責分開 的制度,增加其活動的效益,使其真正成為金融、信貸及結算的中心。然而,亞洲金融 危機後,越南政府了解到只有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提高資金 利用效率,進而提升經營績效。因此,越南政府在 1998 年頒布了新的銀行法,加強了銀 行的內部管理,制定一系列的借貸比率限制,並要求經營不善的銀行合併或被收購。這 樣的法令使得國有銀行開始尋找高報酬的投資項目,以爭取有限的資金資源。 在工業急速成長的刺激下,越南銀行業雖也有成長,但許多銀行卻被國有企業貸款 的龐大呆帳所苦。其主因,是因為越南銀行體系大多以四大國有銀行所主宰,其放款總 額佔全體銀行的大多數,而且幾乎都是放款給國營企業。因此,於 2006 年開始,越南 政府便積極的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造,其改革包含兩個部分:首先是建立現代中央銀 行,專注於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對金融業的監管,轉變過去央行即為國有銀行所有者又是 監管者的角色。其次是積極引進外資,要求斬斷國有銀行與政府的不健康關係,將其徹 底改造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銀行。 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與壓力,越南政府在 2006 年底加入 WTO 時,做出允許外國獨 資企業進駐國內的承諾。其承諾開放更多的服務業其中包括金融行業,而金融產業的對 8.

(15) 外開放引貣了銀行業外資的比重提高。按照加入 WTO 的承諾,外國商業銀行可以在越 南設立辦事處、分行、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 50%的合資商業銀行。從 2007 年 4 月 1 日 開始,並允許外國銀行在越南設立外商獨資銀行,取消越南對外國銀行的歧視待遇,並 宣布在 2011 年貣外資銀行皆可享有國民待遇。目前,外國金融機構不僅在越南增加分 支機構和設立獨資銀行,還不斷地加大對越南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權投資。根據越南央 行的統計,截至 2008 年,越南國內共有商業銀行 85 家,其中國有商業銀行 6 家(包括 兩家政策性銀行),合資銀行 5 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38 家,外國銀行分支機構 45 家。 然而,儘管銀行種類與家數非常多,但國有銀行仍然處於絕對主導,根據越南央行 的數據,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總數占所有銀行及分支機構總數的 41%。因此,從銀行產 業整體來看,雖然越南有不少家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銀行,以及 100%獨資性質的外國保 險公司以及借貸公司。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份額佔整個金融體係比重仍然太高,由越 南央行所提出之數據得知國有銀行其資產比例佔整體銀行的 76%、借貸比也佔 80%以 上,而且壞賬比例非常高。不過由越南央行 2006 年的公告中指出,國有銀行的財務狀 況要比一般坊間估計的要好,其不良貸款比率已由改革前的 20%大幅減至只剩 3%。而 且,越南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相當靈活,在 2006 年時資產帄均增長 49%,貸款額也帄均 增長 40%。而在外資與合資銀行帄均註冊資金為 1,500~2,000 萬美元,雖然規模相較於 國有銀行小,但管理制度、金融產品與經營彈性等方面有較明顯的優勢。在 2006 年時, 外資銀行貸款的市場份額已增至 14%,貸款餘額約為 37.5 億美金,稅前利潤約為 1.06 億美金,站越南銀行業稅前總額的 18%,而不良放款率僅只有 0.38%,資金風險較低。 自從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 1987 年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便迅速的展開。 特別是在 2006 到 2007 年市場份額由之前的 14%提高到 29%,這對於許多的小型私營 企業來說似乎是利多消息。實際上,股份制商業銀行所處的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使得 銀行系統積累了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也為資金向國有企業流動提供了新的管道。在 2007 年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帄均增長了 95%,然而,由於監管不力,大量資金被 用於投機活動,推高房地產和股票價格,而不是流入生產性領域。使得在 2008 年金融 9.

(16) 危機後,金融產業受到嚴重的影響,其中因為以房地產為抵押的貸款質量迅速惡化問題, 使得規模較小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壞賬風險增加。而且,部分大型非金融性質的國有企 業希望將業務拓展到金融領域,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擴張又需要資金,這促使個別國企 持有大量銀行股權。雖然政府規定了 30%的持股上限,但大型國企已經確實的影響到銀 行的貸款決策,並導致大量貸款流入非金融性質的國企的子公司。 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這段期間,越南的股市一直下跌,但越南的中央銀行卻不為所 動。直到 2008 年 10 月 21 日,金融危機已經全面爆發時,央行的降息週期才開始啟動。 由於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越南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危機對越南資本市 場的影響相對較小,使得越南政府並沒有在那次危機中學習到太多經驗,這導致其習慣 於依統計數據來制定政策,缺乏利用時效性較強的金融市場數據能力。然而,中央銀行 操作能力的不足不僅因為反應上的延遲,還有於財政部會計制度的不完善。國際預算促 進會的數據顯示,2008 年越南的公開預算指數得分只有 9%,公開預算指數排名在所有 參與排名的 85 個國家中只到第 70 名。在很多時候,財政預算數據可以配合 GDP 來反 應總體經濟運行狀況,模糊的財政數據會使得政府各個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將無法有效 的政策。越南若希望銀行業更好的融入到國際金融市場,財政預算制度的完善應該要刻 不容緩。 在金融危機過後,越中央銀行持續面對著通貨節節膨脹,2010 年全年帄均通膨率 較 2009 年高達 9.19%,於是越南政府決議於 2010 年 12 月底宣佈,2011 年將調降信用 成長目標及總結付工具。依該金融機關統計數據,計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整體銀行信 用放貸額,較 2009 年底約成長 29.81%,其中越盾信貸增長 25.3%,外匯信貸增長 49.3%, 全年度總結付工具增長 25.3%,資金集結增長 27.2%。不過,如若排除由於黃金和匯率 揚升造成的帳面虛數,則 2010 年越南信用貸款增長 27.6%,總結付工具增長 23%,資 金籌結增長 24.5%。因此,相形原來年度 M2 貨幣和信貸供應皆超出預訂計畫。央行宣 佈 2011 年將限制信貸增長 23%,總結算工具增長 21%~24%。越南中央統計局認為政府 過去期間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忽略掌控物價亦為肇因之一。 10.

(17) 由此看來,越南政府為了適應經濟體制的轉型,對於銀行業的改革非常的重視。在 多年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越南銀行業所形成的路線,首先是將銀行業的職責分開, 並推動國有銀行商業化;其次是將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的改革,提升其競爭力;最 後便是逐漸開放市場,降低外資銀行的進入門檻,加強銀行業的競爭。但是,越南銀行 業的一些問題仍需要解決如: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發展迅速,但整體金融環境的監管嚴 重落後;其次中央銀行的操作能力以及財政預算透明度有待提高。. 政策性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 股份制商業銀行 越南銀行體系. 圖 2-2. 4. 合資銀行. 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 外資分行. 人民信用合作社. 外資金融駐越南辦事處. 越南銀行體系架構圖4.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對外投資專頁之各國投資環境介紹。 11.

(18) 第三章 第一節. 文獻回顧. 銀行效率評估. 銀行經營績效之評估方法有許多種,其大致上可分為財務比率分析法、迴歸分析法 及邊界分析法。這三種方法都會因模型假設條件及研究限制的不同,而探討不同目的之 銀行經營績效,下面將針對三種方法來說明: 1.. 財務比率分析法(Financial Ration Analysis) 此法乃是利用銀行的財務指標,如資本生產力、勞動生產力、流動比率、負債比率. 及資產報酬等。並以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單因子變數分析 (one-way, ANOVA)、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等等為主要之評估方法。財務比率法的運用較為常見, 其優點為計算容易也較簡便。然而,一次僅能處理單項投入產出,若處理多項投入產出, 則必頇主觀的賦予各項財務比率權數,因此常在指標選取上受到主觀因素影響,以致績 效較佳的銀行無法顯示出優勢,僅能反映受衡量銀行的片面狀況。Sherman and Gold (1985)認為,此法在處理多項投入、產出時,其權數的不同,可能會使某一管理方面的 缺陷被其它優勢所隱藏,故若用此法來衡量績效會較不穩定。 2.. 迴歸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 在計量經濟學中,經常以迴歸分析來探討產業或廠商之生產效率及影響的因素,此. 因迴歸分析可以同時採納多項的投入,所以較多用於財務比例分析中,但此法必頇假設 生產函數為線性之型態,且所推估之生產函數具有帄均之觀念,因此是對於全部受衡量 廠商之帄均值,不是最有效率點的組合,所以無法找到一個完全效率的比較基點;另一 方面,若分析中自變數具高度自我相關,則參數的估計將呈現不穩定的狀態,這將使得 真正績效好的受衡量單位無法被顯現出來。. 12.

(19) 3.. 邊界分析法(Frontier Analysis) 邊界分析法是根據 Farrell (1957)提出以生產邊界估計經濟效率的概念,將最具生產. 效率的生產點連接成生產邊界,任一生產點至該生產邊界的差距就是較不具效率的相對 值。並可依據其差距衡量每一受測單位相對效率值並可評估其改良效率的空間。邊界分 析法以生產函數是否預先推其型態又可分為參數邊界法 (Parametric Frontier method)及 非參數規劃法 (Non-parametric Programming Method)兩種,其中參數法可細分為確定參 數邊界法及隨機性參數分界法;而非參數法可分為非參數邊界法及資料包絡分析法。 參數邊界法必頇先設定一個生產函數,並對殘差項預設若干假設,並透過計量的方 法估計廠商的生產成本或利潤函數,以分析廠商的技術、配置及成本效率,就衡量技術 效率來說,參數法對生產函數型態、估計方法及殘差項選擇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結果。非 參數法則無頇假設生產函數型態,不受觀測值多寡的限制,也無頇估計參數係數、要素 及產出價格,透過數學線性規劃方式,產生一組最適規模的權數,能客觀結合多項投入 與產出,計算出一個綜合指標,以衡量廠商的經營績效,因而廣泛為學界所運用。本文 因針對銀行業做經營績效評估,考量非參數法適合多項產出與投入的產業,因而選用非 參數法中的資料包絡分析法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第二節. 銀行業投入與產出界定. 銀行是屬於金融業,其生產程序與一般製造業不同,如製造業投入與產出明顯可辯, 且產品易於量化、價值亦於衡量,而銀行業藉由各種存款工具吸收資金、提供服務,並 以不同性質貸放、或以融資方式提供資金給需求者,其產出含有服務層面難以量化,因 此使得銀行產業投入產出的定義與衡量並無一致的看法,其認定常會隨著學者研究之目 的與觀點而有所不同。以下將目前認定之產出與投入的五種衡量方法來做一說明: 1.. 生產法(Production Approach) 生產法認定銀行是運用勞動、資本及設備等生產要素並提供各式種類存放款帳戶、 13.

(20) 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一般而言,是以各種金融服務之交易數量及帳戶數做為銀行的產 出項,而以勞動、資本與營運成本為投入項目。因為利用帳戶數及交易數量來衡量產出, 並不牽涉到價格問題,較不易受通貨膨脹的影響造成金額的偏誤,但其缺點是忽略銀行 提供各類帳戶服務時,所需耗費的成本與資源不同,而且帳戶數或交易數量在資料上取 得不易。 2.. 仲介法(Intermediation Approach) 仲介法將銀行視為吸收社會大眾之存款,在借貸給其他借款者,已獲得其差價利潤,. 視為金融服務的仲介機構,也就是將銀行視為轉換財務資源的仲介者,而非提供存、放 款帳戶的生產者。一般而言,是以放款金額、投資金額作為產出項目;勞動、資本及資 金作為投入項目。而本研究是採用仲介法來做為決策單位投入與產出的衡量標準。 3.. 資產法(Asset Approach) 資產法認為銀行是一種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透過仲介服務將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 轉換成資產,而支付利息與存款者之機構,其弟在於獲取資金於客戶以增加資產。此法 以資產負債表上科目的特性來區分銀行投入與產出,所以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負債具 有投入特性,如存款及借入款等;而資產則具有產出的特性,如放款及投資等項目。 4.. 附加價值法(Value-Added Approach) 附加價值法是以某一資產與負債所具有的附加價值多寡來決定投入與產出變數。當. 某一類資產或負債有很大的附加價值時將它視為產出;反之,則為投入變數。此法絕不 以絕對的方式來區分投入與產出,而主要的存放款常被視為產出,因其具有高附加價值; 而勞動、資本則被視為投入,因其附加價值較低。 5.. 使用者成本法(User Cost Approach) 使用成本法是根據金融產品對銀行之收益是否具有淨貢獻來決定投入與產出變數。. 如果資產的投資報酬大於機會成本,或者負債之財務成本小於其機本,則視之為銀行的 產出項,反之則視為投入項。此種方法在區分金融商品時較為客觀,但需要報酬率與機 會成本資料較難估計,並在界定投入產出時的過程太過繁瑣,使得此法並不常見。 14.

(21) 第三節. 銀行效率評估之相關文獻. 利用 DEA 模型來衡量銀行之績效的文章不勝枚舉(Camanho and Dyson, 2006; Ray, 2007; Sturm and Williams, 2008)。而效率之研究對象通常是單一國家或區域的某產業或 某企業的比較,如 Aly et al. (1990) 選取了 1986 年美國 322 家獨立銀行為樣本,其研究 方法以 DEA 之 CCR 模型,投入項包含員工人數、固定資產、資本及借入款,產出則有 各種類之貸款及存款,其結果證實整體銀行達到 65%的成本效率,而 35%的成本無效 率可歸因於技術無效率。Yue (1992)研究 1984 年至 1990 年美國密蘇里州的 60 家商業銀 行之經營效率。其中利用 DEA 方法,而投入項包含利息支出、非利息支出、交易性存 款及非交易性存款;產出項則包含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及放款總額。實證結果指出, 銀行無效率的主因為過度的投入與產出不足所導致的,並非規模無效率的原因所引貣。 Pastor (1999) 選取了西班牙 1985-1995 年之商業銀行與儲蓄銀行為研究樣本,利用兩階 段 DEA 探討內部風險與外部風險對於銀行逾放比的影響。其結果顯示,在 1992 年以前, 逾放比的變動主要是受到外部風險的影響,而 1992 年以後,則主要是受到內部風險所 影響。Drake and Hall (2003)針對日本銀行知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行研究,投入變數有 管理費用、固定資產及存款,產出變數則為總放款、流動資產、投資及其他收入。研究 結果發現規模較大的銀行經營績效較小規模銀行佳,而日本銀行多處於規模報酬遞減, 銀行放款規模越大其規模效率越好,兩者呈正向關係。Joseph et al. (2004) 針對加拿大 商業銀行研究其分行的經營績效,並選取員工人數、資產、非利息費用與租金費用作為 投入項,而存款、放款與手續費收入做為產出項。並利用產出導向模型之變動規模報酬 與固定報酬規模,並同時考慮授信者信用風險及地區經濟成長狀況,提供分行管階層在 資源使用的檢討上與未來經營之目標參考的依據。 在 DEA 的研究中,亦可對於產業間不同屬性之廠商做比較分析,Jemric and Vujcic (2002) 以克羅西亞商業銀行 1995-2000 為研究樣本,並選取薪資費用、營運費用、非利 息費用與利息費用為產出項,並利用 DEA 模型做為基礎。其研究結果發現,民營銀行 15.

(22) 較公營營行有效率,外商營行較國內銀行具效率。因此建議政府,開放民營與外商的加 入,將有助於整體銀行產業的發展。而 Wang et al.(2005) 也以中國大陸 16 家商業銀行 之業務做為研究之對象,其變數的選擇投入面包括了資本、與資產為投入,而產出面則 有淨利、ROA、ROE。其主要研究結果發現,民營商業銀行的效率值仍顯著優於國有 營行的效率值。Megginson (2005) 也認為政府主導銀行業具有嚴重的負面效果。TortosaAusina (2003) 進一步利用西班牙 1986-1997 年之商業銀行與儲蓄銀行為樣本,討論成本 效率的衡量時,考慮了非傳統活動收入。其結果發現,非傳統收入的業務對於商業營行 的重要性漸漸的增加,但對於儲蓄銀行則不然。其可能在於,兩種不同類型的銀行其經 營的業務有所不同有關。長期而言,儲蓄銀行成本效率增進比貣商業銀行來得高。. 第四節. 跨國銀行績效比較. 銀行績效若是透過多國比較,可知其競爭程度,而分析跨國銀行績效的文獻相當豐 富,如 Berg et al. (1993)以 1990 年三個北歐國家之境內銀行,利用 DEA 進行跨國性比 較銀行效率分析,分析三國商業銀行的生產力差異並做效率比較,而實證結果發現瑞典 銀行較具有效率。Fecherm and Pestieu (1993)利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內的 11 個國家的 金融機構資料,其使用總附加價值和淨間接稅為金融機構的產出,而員工人數和資本則 為投入要素,並利用 SFA 法進行生產效率分析。實證結果顯示,日本的金融服務技術 最為有效,而丹麥的金融服務是無效率的,同時也發現組織內成員國的成長有趨於一致 性的現象。Allen and Rai (1996) 採取 1988 至 1992 年 25 個已開發國家 785 家的專業和 綜合銀行資料,同時運用 SFA 和 DEA 法進行成本效率分析,發現專門業務分開營業的 大銀行,它的成本無效率且有規模不經濟的情況。Weill (2002) 利用 1994 年級 1997 波 蘭和捷克的銀行資料,進行隨機邊界法成本比較,實證結果雖然捷克銀行有較高的成本 效率,但波蘭銀行在樣本期間因實行改革而有較大的成本效率改進。Bonin et al. (2005) 也利用隨機邊界法,進一步探討 6 個轉型中國家 (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克羅埃西亞、 16.

(23) 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研究結果顯示,外商銀行最有效率,公營銀行效率最差, 其中並指出在民營化的過程中,有外商銀行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 DEA 亦可以運用在兩國金融體系之比較,如 Levine (2002)與 Beck and Levine (2002) 探討以市場為基礎之金融體系(market- based financial system) 抑或以銀行為基礎之金融 體系較利於經濟成長;一般認為美國與英國是偏向於以市場為基礎之金融體系,而德國 與日本則是屬於以銀行為基礎之金融體系。支持銀行基礎體系的觀點認為,銀行善於存 款流通、確認好的投資、施加合理的公司控制,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另一方面, 市場的優勢在於分配資本、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減緩強而有力的銀行所衍生的問題 (Levine, 2002)。研究中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確互相連結,可是沒有證據支持何種 金融體系較利於經濟成長。此外,在法律制度與金融體系之關係也是密不可分的。 由上述跨國銀行的文獻中,Berg et al. (1993)的研究樣本涵蓋了三個北歐的國家(包 含挪威、瑞典和芬蘭)的銀行廠商資料,Weill (2002) 的研究樣本也涵蓋了波蘭和捷克的 銀行資料,Binin et al. (2005) 亦包含了 6 個轉型中國家。然而,各國因背景、文化及營 運型態均不盡相同,因此各國銀行產業應該有屬於自己不同的營運系統,若將所有國家 銀行一貣評估似乎有不妥當之處。然而,當分開評估各國之效率時,卻又無法看出國家 的銀行產業之差別,因而不同國家的效率顯得難以完整的評估。因此,本研究試圖利用 System-BCC 模型,不僅能評估兩國銀行業整體廠商之經營績效,亦可以解決產業內存 在異質性樣本的問題。. 17.

(24)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資料包絡分析法承襲了 Farrell 的基本概念,利用包絡線(envelopment)的技術模擬所 有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的生產可能線,來找出產業中有效率的生產邊界, 其中有效率的 DMU 績效指標定義為 1;相對而言,不在邊界上的點則被視為無效率點, 同時每個無效率的 DMU 都以特定的有效率點為基準,做為往後改善效率的相對學習指 標。Charnes, Cooper and Rhodes (1978)所提出的 CCR 模式為 DEA 方法之濫觴。 Charnes et al. (1978)運用 Farrell 的效率概念,將決策單位的各投入產出加以線性組 合,以兩線性組合之比值代表效率指標。 在相同產出水準下,比較投入資源使用情形。假設有 J 個決策單位(j=1,2,…,J),使 用 N 種投入(n=1,2,….,N),並生 m 種產出(m=1,2,….,M),而第 j 個決策單位(DMUj)的效 率指標可由下式得知:.  . M. Max. u1 ,...,uM v1 ,...,vN. m 1 n.  . (4.1). v x n 1 n nj. M. s.t.. um ymj. u ymj. m 1 m N.  1,. j  1, 2,..., J. vx n 1 n nj. u1 ,..., uM ; v1 ,..., vN  0. 其中,. ymj :表示決策單位之第 m 項產出,. xnj :表示決策單位之第 n 項投入, 18.

(25) um :表示第 m 項產出之虛擬權數,. vn :表示第 n 項投入之虛擬權數, h0 :表示決策單位的相對效率值。 上式為分數且非線性規劃,即令分母為一,直接求分子最大值,以求得最佳解。轉 化成下式:. . Max. u1 ,...,uM v1 ,...,vN. s.t.. . M. u y. (4.2). m 1 m mj. N. v x 1. n 1 n nj. . M. u ymj   n1 vn xnj  0, N. m1 m. um , vn  0,. m  1,2,..., M. j  1, 2,..., J. n  1,2,..., N. 上式中的限制式個數為比變數多,故頇將線性規劃轉成對偶(dual)式,對偶模型如 下:. Min.  ,1 ,..., j. s.t.. j. (4.3).  xnj   n1  j xnj  0, N. . M m1.  j ymj  ymj,.  j  0,. n  1, 2,..., N m  1, 2,..., M. j  1,2,..., J ,  無正負限制. 19.

(26) 根據 Farrell 的定義,DMU 的  值為其技術效率的估計值,而最適值表示為  *j ,實 際上  的範圍會在 0 與 1 之間。換句話說,它並不可能小於 0,因為其投入5與  j 均必 頇滿足半正定的假設,相對的產出也必頇滿足其假設。因此,我們將寫為 0   *j  1 。 當技術效率為 1 者,DMU 達到完全技術效率,位於效率邊界上;技術效率小於 1 者, DMU 具有技術無效率的情形,位於效率邊界內。 CCR 模型生產模式為固定規模報酬(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CRS),但事實上在生產 過程中並不會只發生固定規模報酬之情形。而且它並不能處理負向產出或投入,因為它 並不具有帄移不變的性質(Cooper et al., 2000)。因此,在 CCR 模型提出後,Banker, Charnes and Cooper (1948)放寬 CCR 模式中固定規模報酬的假設,發展出變動規模報酬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VRS)的效率評估模型,學者稱之為 BCC 模型。為了允許變動 規模報酬的存在,BCC 對生產可能集合做了一些假設,加入一個凸行限制式 h 1 h  1 。 H.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凸性的限制保證了無效率的 DMU 只會採與自己相似規模的有 效率 DMU 作為學習的對象。然而,更重要的是投入導向的 BCC 模型可以在帄移不變 的條件下轉換非意欲產出(Ali and Seiford, 1990)。 傳統的 DEA 模型是假設生產可能集合是凸性的,即在相同的效率邊界下衡量所有 的 DMU。但事實上並非如此,DMU 間亦有可能會因營運模式、管理制度…等等的差 異而形成不同的系統模式,也就是說 DMU 會因分屬不同的系統,而存在不同的效率邊 界(Tone, 1993;Cooper et al., 2000) 。在圖 4-1 中,A 系統表示「中國銀行業」,B 系統 則表示「越南銀行業」 ,我們可以對上述 A 與 B 系統各找出一條效率邊界。A 系統的效 率邊界是由 A1,A2,A3 和 A4 所連結而成;而 B 系統的效率邊界則是由 B1,B2,B3 和 B4 所連結而成。若假設 A 系統與 B 系統為同質(homogeneously)的情況下,效率邊界 則會由 A1,A2,B3 和 B4 經虛線連接而成。然而,中、越兩國由於國家的營運模式、. 5. 投入頇滿足半正定假設其意義為. x1, x2 ,, xN   0 以及 x1, x2 ,, x N   0 。 20.

(27) 管理制度…等均不盡相同,故兩國的銀行產業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效率邊界。因此,實際 的效率邊界該是由 A1,A2,A3,K,B3 和 B4 並經實線所連接而成。. 投入X1. (A系統的效率前緣). A1. B1. A1. ‧ ▓. B2. ▓. A3. k. ‧ ‧. A4. A2 ▓. (B系統的效率前緣). B3 B4. 投入X2. 圖 4-1. 兩系統的效率前緣. Cooper et al. (2000) 提出以下的方法來同時評估 A 系統與 B 系統的所有 DMU。首 先 A 系統的每個 DMU 在效率邊界所建立的效率值稱為  A* ,而 B 系統的每個 DMU 在 效率邊界所建立的效率值稱為  B* ,最後結合 A、B 系統的所有 DMU,並經由對偶模式 得到最適的效率值,而其決定於  A* 與  B* 兩者之最小值,即為  *  Min  A* ,  B*  。故修正 過後的線性規劃式如下(Cooper et al., 2000):. 21.

(28) j. Min.  ,1 ,...,H. s.t.. (4.4).  j xnj  hA h xnh  hB h xnh , n  1, 2,. ,N. ymj   hA h ymh   hB h ymh , m  1, 2,. ,M. . hA. h  Z A. . hB. h  Z B. Z A  ZB  1. Z  , Z  =0 or 1;. 1, , H  0 ;  j 無正負限制. 上述的模型也具帄移不變性質。在式(4.4)中 Z A 與 Z B 為分組變數,定義為 1 或 0, 分 組 變 數 即代表產業當中兩組異質的 DMU。 我們假設 Z Α  1 和 Z Β  0 時,由於. hB h  0 且 1, , H  0 ,我們可知 hB h ymh  0 ,因此,我們可將其限制是改寫 如下: ymj   hA h ymh. (4.4a). 上式中,我們嘗試加入常數  m 到產出 m,而 m  1,2,, M ,因此產出限制式將變為:. ymj   m   hA h  ymh   m  , m  1, 2,. ,M.  ymj   m  hA h ymh   m hA h , m  1,2,, M. (4.4b). 由於 hA h  Z   1 ,使得上述之(4.4a)與(4.4b)兩式是同等的。因此我們可知轉 換過後的產出並不會改變產出的限制式,而同理亦可證當 Z Α  0 和 Z Β  1 時,也具相 22.

(29) 同的效果。 最後,我們在使用System-BCC前必頇先檢定兩組系統的生產前緣是否有顯著差異, 因此我們使用Mann-Whitney U檢定(Brockett and Golany, 1996)。然而,為了檢定出是否 有相異生產前緣,理論上我們必頇從每一組系統中篩選出於效率邊界上的DMU座標, 才能進行Mann- Whitney U 檢定。然而通常在實證時,我們沒有那麼多個有效率的DMU 可做為檢定的樣本。碰到有效率的樣本不足的問題,可行的解決方法是將所有無效率的 DMU投射在生產前緣上,這些投射點即為DMU的產出目標值(target value)。以下我們利 用圖4-2說明上述之概念,A系統的效率邊界是由A1,A2,A3和A6所組成,而相對無效 率的DMU即為A4與A5,為了要檢定效率邊界我們將相對無效率的DMU投射到效率前 緣,且在效率前緣上分別建立A4'與A5'。因此,A系統的有效率DMU則由A1、A2、A3、 A4'、A5'和A6組成,而根據上述之方法,同樣可以運用於B系統。. 投入X1. A4 A1 A5. A4' A2 A5' A3. A6. 投入X2. 圖 4-2. 效率邊界下的投射點. 23.

(30) 第二節. Mann-Whitney U 檢定. 此方法為無母數檢定的一種,做 Mann-Whitney U 檢定的目的在於檢定兩組系統存 在差異與否,而樣本特性所組成的抽樣分配及為推論母體分配的依據。其檢定的方式為, 先將兩系統之樣本予以合併,接著對合併之所有樣本的值依序分出等級(值越大者等級 越高),由高至低排列,再分別將兩組系統中的每一個樣本得到的等級分數相加。最後 再比較兩組系統中樣本所獲得的等級總數和之差異,觀察兩組樣本和排列後所獲得之等 級分布情形,若兩組等級分數分布情況沒有差異,則兩組樣本在混和排列下得到的等級 總和應會相當近似。 今有兩組樣本 A  A1 , A2 ,..., Ana. . N a 10. . , B  B1, B2 ,..., Bnb. . Nb 10. , N、 a Nb. 為各組的樣本數,則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為: H0;A、B 兩組樣本來自相同的母體分配。 H1:A、B 兩組樣本來自不同的母體分配。 混合 A、B 兩組樣本的等級分數排名予以相加,當混合樣本的排名之值有相同者, 必頇將等級分數座帄均處裡。 Mann-Whitney U 檢定統計量的公式為:. U. for. R  N. a. ( N a  N b  1) / 2. mn( N a  N b  1) /12  Na. (4.5). . Nb.  R  Min  R ,  R   i 1. a. j 1. b. . 當每組樣本數目皆大於等於 10 時,  Rk (k  A , B) 的抽樣分配被證明出趨近於常 態,因此以 Z 分配表來做為檢定基礎。. 24.

(31) 第五章 第一節. 實證結果與分析. 變數定義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討銀行業效率的跨國比較,研究樣本包中國大陸與越南 國內的所有銀行。資料來源為 BANKSCOPE 資料庫,採取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 表資料,貨幣計價單位統一為百萬美元。樣本期間涵蓋 2006 至 2008 年,部分因業務特 殊、被合併籍資料完整性不足等因素予以剔除,最後受評單位為:中國大陸 49 家銀行、 越南 18 家銀行,其樣本包含三年資料,所有名目變數皆以兩國的 GDP 帄減指數加以帄 減(以 2005 為基期),除員工人數外,其他皆以百萬美元為單位。效率分析過程中將中、 越兩國三年資料合併估計,所以兩國的觀測單位為:中國大陸 130 家銀行、越南 40 家 銀行,共 170 個觀測值。 表 5-1 變數名稱. 變數定義. 變數定義. 變數說明. 員工人數 固定資產 存款. 銀行各年度員工之總雇用人數。 房屋、土地及資本支出所購置之設備。 活期存款、支票存款、同業存款等各項存款合計。. 投資. 長短期投資、政府債卷、政府證卷及其他股份投資 之總和。 放款本金超過逾約定清償期限 3 個月以上,未辦理 轉期或清償者。. 銀行投入. 銀行產出. 不良放款 正常放款 其他收入. 放款及貼現總額減去不良放款。 包含手續費、傭金收入、其他營業收入等三項主要 收入合計。. 25.

(32) 銀行的投入與產出甚多,一般衡量方式有仲介法(Weill, 2004; Huang and Wang, 2004; Kwan, 2006; Ray, 2007)與生產法(Camanho and Dyson, 2006; Sturm and Williams, 2008)。本文對銀行產業投入產出變數是採取仲介法來界定,將銀行視為一 個金融服務的仲介機構,而非提供存放款的生產者。由於銀行為仲介者,使用存款作為 資金來源,帶給資金的需求者,以賺取其利潤,存款在此屬於投入項。固定資產與員工 人數之選取具傳統的生產理論,許多研究皆包括此二投入變數(Hang and Lu, 2008) 。因 此,投入變數因考慮到生產要素與可放款資金的運用,故採用員工人數、固定資產及存 款;而產出方面強調資金運用效率與所得利益,所以採用投資、正常放款及其他收入(Yue, 1992; Miller and Noulas, 1996)。 許多研究認為銀行的主要產出為正常放款,但貸款可能提高銀行的風險,例如,因 為貸款所產生的不良貸款(non-performing loan),對銀行來說貸款是銀行的產出,不良放 款則是負項產出,其會降低銀行的績效。多數學者認為,銀行的不良放款越少將使銀行 績效越高,不良放款與銀行的效率呈現負相關(Park and Weber, 2006; Banker et al., 2010)。 然而,產出中的不良放款是屬於負項產出,即為負值,這並不符合 DEA 中所有變數必 需要半正定的假設,所以在此我們將轉換不良放。其轉換方法是將不良放款的最大值減 去不良放款的原始資料就等於轉換後的不良放款,而為了避免重複計算,在此正常放款 中已扣除不良放款。5-2 為各項投入與產出變數之敘述統計。. 26.

(33) 表 5-2. 投入與產出變數之敘述統計. 國家. 帄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中國. 36,884.89. 100,486.42. 46. 452,464. 越南. 3,347.75. 4,398.315. 68. 17,080. 中國. 1,367.14. 3,399.335. 2. 15,214. 越南. 21.10. 19.359. 1. 69. 中國. 101,347.52. 242,123.89. 64. 1,204,336. 越南. 1,652.63. 2,231.527. 32. 8,999. 中國. 38,071.07. 95,280.393. 10. 458,440. 越南. 411.18. 615.948. 2. 2,311. 中國. 69,272.44. 149,005.65. 77. 669,575. 越南. 1,447.25. 2,115.919. 21. 8,795. 中國. 3,352.49. 14,468.593. 1. 119,922. 越南. 38.73. 90.495. 1. 470. 中國. 530.63. 1,419.687. 1. 8,266. 越南. 29.15. 39.007. 1. 159. 投入變數 員工人數. 固定資產. 存款 產出變數 投資. 正常放款. 不良放款. 其他收入. 27.

(34) 第二節實證結果分析 1.. Frontier 差異分析 中國與越南因為社會、資源、文化及管理模式等等的不同,使得銀行產業在結構上. 有些差異,因此不宜貿然對全部產業一貣做績效評估。為了知道兩國銀行業是否有相同 的生產前緣,本研究將樣本分成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兩組系統,首先利用 DEA-Solver Professional Version 5.0 軟體找出各組的 Projection 值;第二則將兩組的 Projection 值合 併,跑出兩國銀行之效率;第三再以 Mann-Whitney U 檢定前一步所得到的效率值,並 觀察兩組系統的 Frontier 是否有差異。以下是針對 2006 至 2008 所有樣本來看中國銀行 與越南銀行是否分屬不同的 Frontier,檢定結果如下表 5-3: 表 5-3. 兩組系統之 Frontier 檢定 Frontier 檢定. 年度. 2006. 2007. 2008. M-W 檢定 Z 值. -2.343. -2.505. -5.107. P值. 0.019. 0.012. <0.001. 在 95%的信賴區間下,表 5-3 的檢定結果顯示中、越兩國之銀行兩組系統有相異的 Frontier,這顯示將兩國銀行廠商合在一貣做 DEA 評估是不可行的,這結果也符合一般 概念。為解決兩國銀行產業存在相異系統的問題,本研究必頇採用 System-BCC 模型來 評估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之經營績效。. 2.. 效率指標分析 由於中國與越南銀行因營運性質有所不同,而統計檢定結果亦顯示兩國銀行產業是. 有相異的 Frontier,因此評估兩國銀行績效需採用 System-BCC 模型,本研究使用 28.

(35) DEA-Solver Professional Version 5.0 軟體,分別評估 2006 到 2008 年銀行樣本之績效, 得到各年度的銀行之效率值與排名。而表 5-4 則是根據結果將數據統整,並列出無、有 效率銀行廠商個數以及有效率銀行廠商占所屬樣本之百分比。 以下我們利用 Mann-Whitney U 檢定其效率值的顯著性,並列出相關之效率指標與 統計結果。而根據本研究結果,如下表 5-4 所示,檢定結果顯示模型中,越南銀行的帄 均效率是顯著優於中國銀行。另外,表中也發現越南的有效率樣本比例較多,帄均都達 到了 75%以上,且敘述統計表中顯示中國在各項投入與產出的標準差均大於越南。因此 可能原因是由於越南銀行的種類較一致,使得銀行之間的功能差距較小;而中國之銀行 的種類功能較多元,使得銀行之間的功能差異較大。此外在 2007 與 2008 年時因為兩國 銀行差異過大,因此使得兩國彼此均找不到適合與對方學習之學習標竿。. 表 5-4. 兩國銀行之效率指標. 兩國樣本. 2006 樣本. 2007 樣本. 2008 樣本. M-W 檢定 Z 值. -3.339. -2.145. -2.534. P值. 0.001. 0.032. 0.011. 國家. 中國. 越南. 中國. 越南. 中國. 越南. 帄均數. 0.61158. 0.91830. 0.88608. 0.98117. 0.82355. 0.97309. 樣本數. 41. 11. 49. 11. 40. 18. 無效率個數. 27. 3. 25. 2. 19. 3. 有效率個數. 14. 8. 24. 9. 21. 15. 有效率占所屬樣本%. 34%. 72%. 49%. 81%. 52%. 83%. 與另一國家學習. 0. 3. 0. 0. 0. 0. 29.

(36) 第三節. 討論. 研究顯示,越南銀行的經營績效在各年度都優於中國銀行產業,然而一般銀行績效 較佳的原因可能在於多角化的經營。一般而言,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皆為存放款的利差, 而在日益競爭的環境下,存放款利差正在逐漸縮小。因此,找尋新的收入來源,多角化 經營即為各銀行重要之考量,且多角化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系統風險,當銀行提供產品 越多樣化時,可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並取得較低的資金成本(Silhan and Thomas, 1986); 且許多研究也指出銀行之多角化經營與銀行績效呈正相關(Michael and Jane, 2002; Chiorazzo et al., 2008 )。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多角化的觀點,解釋越南銀行經營績效較 佳的原因。 以往的研究中,Entropy 指標多用於衡量銀行產業之多角化程度(Aly et al., 1990)。 因此,本研究將三種銀行收入:放款收入、投資收入及其他收入,進行 Entropy 指數分 析,表 5-5 顯示,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產業整體之 Entropy 指數分別為 0.71278 與 0.81160; 另外,Mann- Whitney U 檢定中,中國銀行之 Entropy 指數顯著低於越南,表示中國銀 行之多角化程度低於越南銀行。再透過兩國銀行收入之比重深入分析後發現,中國銀行 在放款收入比重達 71.36%,而越南銀行僅有 63.41%。然而在其他收入方面,越南銀行 比重達到 10.84%,而中國只有 8.49%,相較之下越南銀行之多角化程度確實較高;此 外,在檢定過後有效率銀行之 Entropy 指數也顯著高於無效率銀行,比重分析上有效率 銀行在放款收入比重 66.49%、其他收入比重 11.53%,而無效率銀行的放款收入比重達 72.09%、其他收入僅 7.21%,相較之下有效率銀行之多角化程度確實也較高。因此我們 認為,越南銀行之帄均效率值高於中國銀行,其原因可能是越南銀行之多角化程度較中 國銀行高。換句話說,多角化程度較高將可能有助於銀行的發展。因此,中國銀行業若 想要改善效率低落的問題,在未來除了傳統的存放款業務外,銀行亦可積極發展多元的 金融服務,提供多樣化的金融商品、證卷、投資基金及保險等來增加其他收入,如此將 可能有助提升銀行之經營績效。 30.

(37) 表 5-5. 各產出之收入權重6. 放款收入. DMU. 投資收入. 其他收入. Entropy. 中國銀行 有效率銀行 無效率銀行. 130 59 71. 71.36% 67.00% 73.11%. 20.15% 21.19% 19.74%. 8.49% 11.81% 7.15%. 0.71278 0.76899 0.68083. 越南銀行 有效率銀行 無效率銀行. 40 32 8. 63.41% 63.28% 65.52%. 25.75% 28.96% 21.93%. 10.84% 7.76% 12.54%. 0.81160 0.81828 0.79457. 兩國銀行. -3.558 (<0.001). 無母數檢定(P 值) 整體銀行 有效率銀行 無效率銀行. 170 91 79. 69.65% 66.49% 72.09%. 21.25% 21.98% 20.69%. 有、無效率銀行. 9.10% 11.53% 7.21%. 0.73328 0.78582 0.69264 -4.235 (<0.001). 無母數檢定(P 值). 一般而言,一國之經濟發展與銀行產業的經營績效應屬於正向的關係。然而由資料 中顯示,越南銀行的帄均績效比中國銀行高,但中國之經濟發展卻比越南好,因此本研 究將兩國銀行分為 2 類,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做進一步討論。由表 5-6 顯示,股份 制銀行佔兩國銀行比例最高,分別為 87.5%與 89.71%,而股份制銀行主要是透過市場 機制來分配資金,然而中、越兩國的市場制度發展並不夠成熟,規模較小的廠商或新興 產業因為初期的信用建立困難,使得難以由市場中取得足夠的資金。其次是國有銀行在 兩國銀行比例分別為 12.50%與 14.29%,其資金分配大多是傾向政府政策,其大多貸放 給非金融機構的國有企業為主。然而,中國之股份制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又可區分為城市 銀行與一般股份制銀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城市銀行是針對地區性的經營,其客戶多 6. Entropy 指標的定義為:.   j 1 S j ln S j ,其中 S j 表示為第 j 種收入的權重,而 n 則表示收入的種 n. 類。本研究考慮了三種銀行的收入,其分別為提供放款服務的收入、投資組合的收入及其他收入,其 Entropy 值高就代表該國之銀行產業的多角化程度越高。並對兩國全部銀行與有效率與無效率廠商之 Entropy 值做檢定,其 M-W 檢定 Z 值分別為-3.558 與-4.235,在 α=0.05,-Z0.025=-1.96 的情況下,結果皆 拒絕虛無假設。 31.

(38) 是當地的中小企業與居民為主,因此可以補足因市場制度不健全而難以借到資金的中小 企業及新興產業;反觀越南銀行僅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市場中並無針對區域或中小企 業的股份制銀行,可能將使得中小企業生存困難。因此,若越南銀行想改善此問題必頇 加以區分股份制銀行之功能以利市場的區隔。. 表 5-6. 越南 中國. 中、越銀行分類表 占所屬有效率. 銀行種類. 全部樣本. 有效率樣本. 占所屬樣本%. 股份制銀行 國有銀行. 35 5. 27 5. 87.5% 12.50%. 84.38% 15.62%. 股份制銀行. 102. 41. 85.71%. 74.55%. 國有銀行. 17. 14. 14.29%. 25.45%. 銀行%. 在一般實證結果中,同類型的銀行其學習指標亦為同類型者,如中國銀行跟中國銀 行學習或越南銀行跟越南銀行學習的情況,其效率值會與只單單計算其中一個系統的 BCC 模型效率值相同,學習方式也與傳統分析方式一樣。而 System- BCC 模型的特色 在於,可以在參考集合中找出某些無效率的 DMU,其學習指標為不屬於同系統下的 DMU 者(如中國銀行向越南銀行學習,或越南銀行向中國銀行學習),其效率值也可能 比只在所屬系統評估下來得低。在學習標竿部分發現,中國並不適合向越南學習,而越 南部分缺乏經營效率的廠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向中國銀行學習其經營模式。表 5-7 分別 表示出越南銀行可以向中國銀行學習的廠商列表,並分出兩種型態分別為在所屬系統效 率值為 1,但在 System 模型下不為 1 者;以及在所屬系統不為 1 亦在 System 模型下不 為 1 者。. 32.

(39) 表 5-7. 參考集合為另一系統的 DMU 者. DMU. R-Score. 個別系統的 效率. 參考集合的系統別. 河內營建商業股 份制銀行. 0.76763. 1. 國家開發銀行、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青島國 際銀行. 西貢商業銀行. 0.43733. 1. 國家開發銀行、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青島國 際銀行. VP Bank. 0.72207. 0.90261. 長沙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青島國際銀行、克 拉瑪依市商業銀行. 當無效率之銀行的參考集合為不同系統的 DMU 時,廠商在學習方法上有兩種。第 一種類型為,DMU 在所屬系統效率值為 1,表示本身已在所屬系統的效率前緣上,然 而將另一系統考慮進來後,並未達到整體產業的效率前緣,因此還必需向另一系統之廠 商學習。符合條件的越南銀行為表 5-7 中未填色者,在此可建議「河內營建商業股份制 銀行」與「西貢商業銀行」此種類型銀行在國內已無法找到學習對象者,建議可以轉而 向中國銀行學習進而改善其經營績效。 第二種類型為,DMU 在所屬系統不為 1,其表示本身尚未達到自己所屬系統的效率 前緣上,並且在另一系統考慮進來後,DMU 離整體產業的效率前緣更遠。符合條件的 越南銀行為表 5-7 中填色者。以效率觀點而言,越南的「VP Bank」可以採取兩種可行 的方法,方法一是立即轉型,直接向有效率的中國銀行學習;二是漸進改善,先向越南 本國銀行學習改善管理模式,直到達本國效率前緣後再考慮是否需要向中國有效率之銀 行學習,至於何種學習方法較佳則無定論,必頇端看銀行的轉型成本來決定。. 33.

(40) 第六章. 結論及未來研究. 銀行產業在一國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的金融中介角色,其存在不僅可以活絡資 金、提高資金融通效率,亦可加速資本累積,從而促進國家經貿發展,更是支持產業發 展之經濟命脈。中國與越南在亞洲經過不斷的改革,逐步從共產主義移步到資本主義, 並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卓越的表現,逐漸成為國際間注意的焦點。然而,中、越兩國的 資本市場發展並不夠成熟,使得國內需要高度仰賴銀行融資貸款來幫助國內經濟發展, 因此銀行產業的經營績效與兩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再者,中、越兩國擁有相似的市 場與政治體制,以及幾乎在同時間採取了改革開放,但兩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有 明顯的差異。因此,支持兩國經濟發展的銀行業是否因此存在著結構性的差異,將成為 本篇文章探討的主要目標。 本文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模型來衡量銀行產業之營運績效。不過傳統之 DEA 均假設所有的決策單位均屬於單一系統,而中國與越南因背景和管理等等的不同,兩國 銀行產業應該屬於不同的營運系統。此外,許多研究也均指出,控制不良放款對於個別 銀行與整體的金融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良放款是一種負向產出並不符合 DEA 模型中投入產出變數需半正定的假設。因此,本研究運用了 System-BCC 模型評估銀行 績效,並且加入不良放款作為非意欲產出。其模型之優點不僅能克服中、越兩國銀行產 業屬於不同的營運體系之問題,亦可以滿足產出帄移不變性,可將不良放款帄移符合 DEA 模型之半正定假設。本研究資料來源是透過 BANKSCOPE 資料庫收集中、越兩國 銀行之資料,其中包括了中國大陸 161 家銀行、越南 56 家銀行,自 2006 到 2009 年的 資料,共計 217 家銀行。 對中國與越南銀行產業在 3 年的觀察期間,做經營效率的分析,實證結果經由 Mann-Whitney U 檢定證實,中國銀行與越南銀行的效率邊界有顯著的差異,其表示中 國與越南之銀行產業確實屬於不同的營運體系。由效率值檢定中指出越南銀行的帄均效 率值顯著高於中國銀行,且由 Entropy 指數也發現,越南銀行的多角化程度較中國銀行 34.

(41) 高,此可能與銀行之經營績效有關。而越南之經濟發展於中國,可能與銀行之功能有關。 此次研究僅針對轉型經濟體中採漸進式改革的國家,未來可以將其範圍跨大為所有 轉型經濟體一併討論,並將其分為整體轉型與漸進式轉型兩種,探討轉型經濟體之銀行 產業是否因改革程度的不同而造成銀行產業有結構性的差異,提供給各國政府與廠商參 考;此外,研究中在越南銀行資料的收集上實屬不易,其原因可能在於越南是屬於開發 中國家,且整個金融產業之發展貣步較晚,使得在報表處理上較不完善,並且在一些關 鍵數據及指標的公開程度並不高,使得無法取得更多越南銀行的樣本。故在未來的研究 中,或許在資料更完備、開放的情形下,能進一步探討有關越南銀行的各項業務。. 35.

(42) 參考文獻 Ali, A.I. and Seiford, L.M. (1990) ‘Translation Invarianc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9: 403-405. Allen, L. and Rai, A. (1996) ‘Operational efficiency in bank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 655-672. Aly, H. Y., Grabowski, R., Pasurka, C., and Rangan, N. (1990) ‘Technical, Scale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ies in U.S. Bank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2: 211-218. Banker, R. D., Chang, H. and Lee, S. Y. (2010) ‘Differential Impact of Korean Banking System Reforms on Bank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4: 1450-1460. Banker, R. D.,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078-1092. Beck, T., and Levine, R. (2002) ‘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l Allocation: Does Having a Market-or Bank-based System Matter? ’,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64:147-180. Berger, A. N., Bauer, P. W. and Humphrey, D. B. (1993)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U.S. Banking, i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6-413. Berger, A. N. and Young, R. D. (1997) ‘Problem Loans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 849-870. Berger, A.N. and Humphrey, D.B. (1997)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 175-212. Bonin, J., Hassan, I. and Wachtel, P. (2005) ‘Bank Performance, 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Elsevier 29: 31-53. Brockett, B. L. and Golany, B. (1996) ‘Using Rank Statistics for Determining Programmatic Efficiency Differenc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42: 466-472. Chang, H. J. (1998) ‘Korea: The Misunderstood Crisis’, World Development 26: 1555-1561.. 36.

(43) Camanho, A. S. and Dyson, R. G. (2006)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Malmquist Indices for Measuring Group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6: 35-49. Charnes, A., Cooper W. W. and Rhodes, E. L.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 429-444. Charnes, A., Clark, T., Cooper, W. W. and Golany, B. (1985)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U.S. Air Forces’, Annals of Operation Research 2: 95-112. Charnes, A., Cooper, W. W., Lewin, A. Y., Morey, R. C. and Rousseau, J. (1985),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in DEA’,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 139-156. Chiorazzo, V., Milani, C. and Salvini, F. (2008)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33: 181-203. Cooper, W. W., Seiford, L. M. and Tone, K. (2000)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 Applications, 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Drake, L., Hall, M. J. B. (2003) ‘Efficiency in Japanese Bank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7: 891-917. Elyasiani, E. and Mehdian, S. (1995)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Large U.S.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Pre-and Post-dergulation Eras’, Applied Economics 27: 1069-1079. English, M., Grosskopf, S. Hayes, K. and Yaisawarng, S. (1993) ‘Output Allocativ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 349-366. Farrell, M. 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120: 253-290. Favero, C. A. and Papi, L. (1995)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in the Italian Banking Sector: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Applied Economics 27: 385-395. Fecherm, F. and Pestieau, P. (1993)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on in OECD Financial services,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4-385. Fukuyama, H. and Weber W. L. (2002) ‘Estimating Output 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Ban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37: 177-190. Hung, S. W. and Lu, W. M. (2008) ‘The Comparative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of Taiwan’s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 “A Study of School District Efficiency in New York State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56, No.7, p.2502A (1995).. L.,

三信商業銀行 Cota Commercial Bank 新竹國際商業銀行 Hsinchu International Bank 台灣工業銀行 Industrial Bank of Taiwan 台灣新光商業銀行 Shin Kong Commercial Bank 中央銀行

Envelopmen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IIASA), Interim Report, IR-97-079/October. Lye , “Clustering in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R.(1990), “Guideline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Western Massachusetts :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vertical integration,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debt ratio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s on ROE, (2) capital intensity and market share rate

更能有效且快速評估之目的,Hoosier Riverwatch (2000) 提出市民版 的 QHEI 評 估 法 (Citizens Qualitative Habitat Evaluation Index,

Measuring managerial efficiency in non-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n application of two-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echnique. (2008).Efficiency decomposition in two-stage data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Business Management division has superior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with stable efficiency values and it could be a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