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宗教/靈性經驗之探討︰當代RERC案例分析與理論反思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宗教/靈性經驗之探討︰當代RERC案例分析與理論反思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博士論文. 宗教/靈性經驗之探討︰ 政 治 大 當代 RERC立案例分析與理論反思 ‧. ‧ 國. 學. An Exploration of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Based Upo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RERC Case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engchi 指導老師︰蔡彥仁教授. 博士研究生︰楊美芬. 中華民國一○八年七月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641.

(3) 摘. 要. 本論文具備三項特點︰關注當代的議題、經驗與理論並重、宗教 性 與 靈 性 流 動 。 具 體 的 研 究 策 略 則 是 從 當 代 RERC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 超過 6000 筆宗教/靈性經驗案例 中,選取約 100 筆資料作為深入分析、探討的對象,依經驗現象的當 代意義以及相關宗教的議題性,選取 4 個主題探究宗教/靈性的世 界,分別是禱告行為、預覽死亡經驗、與大自然通靈的現象、以及密 契的意識狀態。首先從經驗內容分析、歸納出幾個明顯而重要的現象. 政 治 大 並提出筆者的論見與心得。以 4 個章節討論 4 個主題的內容概要如 立. 和議題,針對現象和議題採用當代相關的學術觀點,進行印證或辯駁, 下︰第二章,禱告的行為就是宗教實踐的核心,透過當代禱告經驗的. ‧ 國. 學. 現象,我們看到當代宗教的面貌與社會的處境,也了解人類追求一個 被賜福的生命,必須仰賴某種超越的全能者;第三章,預覽死亡的經. ‧. 驗案例依經驗者的處境分為 4 種類型,從經驗報告的內容,我們發現. sit. y. Nat. 幾個深具意義的現象,也從各領域學者的論述中注意到「靈魂」存在. io. er. 的關鍵性,筆者並提出以「虛/實」取代「真/偽」的研究策略;第 四章,與大自然通靈的經驗案例則是反映當代回歸自然、宇宙意識、. n. al. iv. n 強調知悟的趨勢,經驗者往往繞過宗教,直接訴求靈性的奧秘,因而 C hengchi U. 相信大自然是一個無藩籬的通靈所在;第五章,討論密契的經驗時, 注意到當代宗教/靈性經驗中神聖超越對象的移轉與多樣性,並主張 重新思考「不可言說性」的密契特質,顯然當代人類的心靈屬性已經 不同於傳統的內涵。論文歸結所有類型的宗教/靈性經驗都是「密契 的」 ,當代的宗教/靈性經驗正昭告一種宗教性與靈性之間相互流動, 呈現兩端游移的信仰光譜,這將是未來研究方向的一項重要思考。. 關鍵字︰宗教/靈性經驗、RERC、禱告行為、預覽死亡、與大自然 通靈、密契的、不可言說. DOI:10.6814/NCCU201900641.

(4) Abstract This thesis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contemporary issues, equal attention on both experience and theory, fluidity between the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nature. The specific research strategy is to select about 100 pieces of data from more than 6,000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 reports in the RERC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Based up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enomenon and the topicality of religion, four themes are selected and discussed in four chapters to explore the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s as follows: prayer behavior, experience of previewing death,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nature, and mystic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 We analyzed experiences, and summed up several phenomena and issues, then adopted contemporary relevant academic theories to discuss them, and also to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s and thoughts.. 政 治 大. The content of the four theme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 2, the behavior of prayer is the core of religious practice. Through the phenomena of contemporary prayer experience, we can see the religious and societ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world, and understand when human beings are pursuing a blessed life, they need to rely on a transcendental and omnipotent power. Chapter 3, the experiences of previewing death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experiencers.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ences, we find several phenomena that are meaningful, and we also notice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as a key in the discussion in various academic fields. The author also proposed to replace the "true/false" research strategy with "virtual/real". Chapter 4, the phenomenon of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nature reflects the trend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uch as returning to nature, cosmic consciousness, emphasizing intellectuality. These experiencers often bypass religion and directly appeal to the spirituality, and thus believe that nature is a spiritual garden without barriers. Chaptera5, while discussing the mystical experiences, author v i l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fer of then sacred transcendence in C and diversity and contemporary religious/spiritualhexperiences, e n g c h i Upropose to rethink the feature of the alleged "ineffability".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mind attributes of contemporary human beings are part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s.. 立. n.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all types of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 are mystical, and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 is revealing the mutual flow of religiosity and spirituality, presenting a spectrum of beliefs to and fro both ends, which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n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 、 RERC 、 prayer behavior 、. previewing death、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nature、mystical、 ineffability. DOI:10.6814/NCCU201900641.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7) 目 錄 第一章 序 論 ............................................................................................................ 1 第一節 什麼是宗教/靈性經驗? ................................................................ 1 第二節 為什麼研究宗教/靈性經驗? ........................................................ 5 第三節 如何研究宗教/靈性經驗? ............................................................ 9 第四節 文獻概要回顧與評述....................................................................... 12. 政 治 大. 第五節 RERC 與本文引用之學術觀點 ....................................................... 16. 立. ‧ 國. 學. 一、有關 RERC ...................................................................................... 16 二、本文引用之學術觀點..................................................................... 17. ‧. sit. y. Nat. 第六節 具體策略︰經驗主題的選取與理論應用的原則 ......................... 19. er. io. 第二章 禱告︰有限呼籲無限的宗教/靈性經驗.............................................. 23. al. n. v i n Ch 第一節 前言 .................................................................................................... 23 engchi U 一、宗教就是禱告 ................................................................................. 23 二、直接而真實的禱告 ......................................................................... 24 三、本章內容綱要 ................................................................................. 25 第二節. 案例處境一︰祈求軀體病痛的療癒............................................ 26. 一、6 個當代案例 .................................................................................. 26 二、案例分析 ......................................................................................... 28 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8) 三、檢驗療癒效果的理論與禱告 ........................................................ 30 第三節. 案例處境二︰渴求心靈傷痛的撫慰............................................ 31. 一、6 個當代案例 .................................................................................. 31 二、溝通理論與禱告 ............................................................................. 32 三、案例的療癒分析 ............................................................................. 35 第四節. 案例處境三︰遭遇特別事件的求助............................................ 36. 政 治 大. 一、6 個當代案例 .................................................................................. 36. 立. ‧ 國. 學. 二、案例分析 ......................................................................................... 37 三、當代日常宗教與禱告..................................................................... 38. ‧. 案例處境四︰個人的經常禱告 .................................................... 40. sit. y. Nat. 第五節. er. io. 一、6 個案例........................................................................................... 40. al. n. v i n Ch 二、禱告者的思想與禱告..................................................................... 42 engchi U 三、案例分析 ......................................................................................... 43 第六節. 當代禱告經驗的現象和問題 ........................................................ 44. 一、3 個現象的當代觀點 ...................................................................... 44 現象 1︰禱告的個人化與世俗化 ................................................. 44 現象 2︰禱告中的熱情與虛己 ..................................................... 45 現象 3︰禱告中的靈性.................................................................. 46 I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9) 二、3 個問題........................................................................................... 47 問題 1︰禱告的日常色彩與宗教世俗化 .................................... 47 問題 2︰禱告是否成為人與神的交易......................................... 48 問題 3︰宗教之愛與人性慈悲 ..................................................... 48 第七節. 結論 .................................................................................................. 49. 第三章 預覽死亡的宗教/靈性經驗 .................................................................. 51. 政 治 大. 第一節. 前言 .................................................................................................. 51. 第二節. 預覽死亡經驗 4 種類型................................................................. 51. 立. ‧ 國. 學. 一、類型 1︰當事者的瀕死經驗 ......................................................... 52. ‧. sit. y. Nat. (一)4 個案例 .............................................................................. 52. er. io. (二)案例分析 ............................................................................. 53. al. n. v i n Ch 二、類型 2︰送行者的臨界一瞥 ......................................................... 55 engchi U (一)4 個案例 .............................................................................. 55 (二)案例分析 ............................................................................. 56 三、類型 3︰往生者回報的他界印象 ................................................. 57 (一)4 個案例 .............................................................................. 57 (二)案例分析 ............................................................................. 58 四、類型 4︰生死之際的奇特經驗 ..................................................... 59 II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0) (一)5 個案例 .............................................................................. 59 (二)案例分析 ............................................................................. 60 第三節. 預覽死亡經驗的現象與含意 ........................................................ 61. 一、現象一︰兩種對抗的力量 ............................................................ 62 二、現象二︰療癒人心的烏托邦 ........................................................ 62 三、現象三︰複刻人間、回到從前 .................................................... 63. 政 治 大. 四、現象四︰靈魂的遭遇書寫我的經驗............................................ 63. 立. 相關預覽死亡經驗的學術觀點 .................................................... 64. ‧ 國. 學. 第四節. 一、大腦創作的奧秘情節—神經科學觀點 ....................................... 64. ‧. sit. y. Nat. 二、靈魂才能為死亡開脫—哲學觀點 ................................................ 67. er. io. 三、從死亡恐懼到生死連線—心理學觀點 ....................................... 70. al. n. v i n Ch 四、宗教的經驗與想像—宗教研究的觀點 ....................................... 72 engchi U 五、小結︰死亡可能存在某種奧秘 .................................................... 75 第五節. 以一種經驗詮釋另一種經驗 ........................................................ 76. 一、以語言描述的經驗透露難以言喻的旅程 ................................... 76 二、以身心療癒的經驗回應死亡的恐懼............................................ 77 三、以宗教/靈性經驗透露來世/永生的願景 ............................... 77 第六節. 結論︰人類虛/實經驗的交錯 .................................................... 78 IV.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1) 第四章 與大自然通靈的宗教/靈性經驗 .......................................................... 79 第一節 序言 .................................................................................................... 79 第二節 自然靈性經驗的背景....................................................................... 81 一、性別、年齡、與戶外習慣 ............................................................ 82 二、自然情景和遭遇的時節 ................................................................ 83 三、個人的身心處境 ............................................................................. 84. 政 治 大. 四、宗教和相關思想背景..................................................................... 85. 立. ‧ 國. 學. 第三節 自然靈性經驗的主要內容 .............................................................. 87 一、光的現象 ......................................................................................... 87. ‧. sit. y. Nat. 二、「一」的內涵 ................................................................................... 88. er. io. 三、 跨界與擴張 ................................................................................... 90. al. n. v i n C h ............................................................................. 四、來自遠方的音籟 91 engchi U 五、兩個特別的自然靈性事件 ............................................................ 92 第四節 自然靈性經驗的作用和影響 .......................................................... 93 一、領悟與洞見 ..................................................................................... 94 二、通達的生死觀 ................................................................................. 95 三、宗教和靈性的態度 ......................................................................... 95 四、提問與質疑 ..................................................................................... 96 V.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2) 第五節 自然靈性經驗的思考和討論 .......................................................... 97 一、自然靈性經驗與自然宗教 ............................................................ 97 二、自然靈性經驗與自然密契主義 .................................................... 98 三、自然靈性經驗與靈性主體 .......................................................... 100 四、自然靈性經驗與自然經驗 .......................................................... 101 第六節 結論︰大自然作為一個無藩籬的通靈花園 ............................... 102. 政 治 大. 第五章 密契的宗教/靈性經驗 ......................................................................... 105. 立. ‧ 國. 學. 第一節 有關密契的經驗 ............................................................................. 105 一、所有宗教/靈性經驗都是一種密契經驗 ................................. 105. ‧. sit. y. Nat. 二、什麼是密契的 ............................................................................... 106. er. io. 三、當代不可言說的密契經驗 .......................................................... 107. al. n. v i n Ch 第二節 以「密契」和「不可言說」為題的經驗案例 ........................... 108 engchi U 一、出現「密契主義」關鍵字的經驗案例 ..................................... 108 二、出現「不可言說」關鍵字的經驗案例 ..................................... 111 第三節. 經驗案例中的兩個現象 .............................................................. 113. 一、神聖超越的對象移轉與多樣性 .................................................. 113 二、不可言說性的反思 ....................................................................... 116 第四節. 語言傳遞密契經驗的局限與無限 .............................................. 117 V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3) 一、密契經驗的不可言說................................................................... 117 二、密契經驗的可以言說................................................................... 120 第五節 結論︰密契的宗教/靈性經驗 .................................................... 124 第六章 結論 .......................................................................................................... 125 第一節 研究四個經驗主題的心得 ............................................................ 125 一、禱告︰有限呼籲無限................................................................... 125. 政 治 大. 二、預覽死亡的經驗 ........................................................................... 125. 立. ‧ 國. 學. 三、與大自然通靈 ............................................................................... 126 四、密契的經驗 ................................................................................... 126. ‧. sit. y. Nat. 五、四個主題的內在連結................................................................... 127. er. io. 第二節 使用 RERC 資料的心得 ................................................................. 127. al. n. v i n Ch 一、檔案使用的深度和廣度 .............................................................. 127 engchi U 二、研究系統完備 ............................................................................... 128 三、募集資料的模式 ........................................................................... 128 四、經驗者與研究者 ........................................................................... 128 第三節 有關研究理論 ................................................................................. 129 一、當代經驗與當代學術................................................................... 129 二、跨領域的團隊模式 ....................................................................... 129 VI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4) 三、研究的高度與態度 ....................................................................... 129 第四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 130 參考書目 ................................................................................................................ 13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I.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5) 第一章 序 論. 第一章 序 論 本論文標題為「宗教/靈性經驗之探討︰當代 RERC 案例分析與理論反思」 , 表示內容將具有三項特點︰關注當代的議題、經驗與理論並重、宗教性與靈性流 動,而探討的主要對象正是取自 RERC 檔案資料庫的當代宗教/靈性經驗的案 例,有關 RERC 的介紹請見本章第五節。因此,序論章將針對這個關鍵字「宗教 /靈性經驗」說明其內涵、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概要回顧研究文獻,接著介 紹 RERC 的源起和發展,與本文所應用的各種學術觀點,最後提出具體研究策 略,也就是規劃本文 4 個經驗主題的思考脈絡,以及應用學術理論的主要原則。. 第一節 什麼是宗教/靈性經驗? 政 治. 立. 大. ‧ 國. 學. 「經驗」一詞具有相當廣泛的內涵,可以指涉個人獨特的遭遇,也能夠說明 集體共同的事件;既可以呈現為具體的行為,也常用來表示內在的某種經歷。筆. ‧. 者所謂的「宗教/靈性經驗」基本上指向個人的、內在的、特殊的經驗,它或者 稱之為宗教的,或者是靈性的,這樣的經驗既不能預見,也難以複製,更無法標. sit. y. Nat. 示明確的經驗模式,研究者只能就經驗本身概括出各種類型,諸如瀕死經驗、靈 魂出體、恍惚出神、身心療癒、沐浴靈光、看見某種形象、耳聞某種音聲、似曾. io. n. al. er. 相識、渾然合一,等等,針對經驗者的報告,分析經驗本身的現象和特質,進而. i n U. v. 發現其意義與價值。因此,筆者以「什麼是宗教/靈性經驗」作為這一部分內容. Ch. engchi. 的標題,而非「宗教/靈性經驗是什麼」,希望從資料所及的當代經驗案例,分 析、說明、詮釋什麼是我們當代的宗教/靈性經驗,以及這些經驗事件的當代意 義和價值。接著,筆者將為「宗教經驗」與「靈性經驗」這兩個用語略作說解。 以「宗教經驗」為題進行研究的學者大抵同意,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是第一位以這個辭彙指涉這一類經驗的研究者,而「這一類經驗」就詹姆 斯而言,究竟是什麼樣的經驗?在他《宗教經驗之種種》書中「主題界說」一章 裡,強調他關切的宗教是「個人的宗教」,他研究的是個人對「其所認定的神聖 對象有某種關係」的情感、行為、與經驗,並主張必須將「神聖」一詞作寬廣的 解釋,把它理解為任何與神相似的對象。1 詹姆斯透過直接的個人經驗,提出他. 1 威廉.詹姆斯著,蔡怡佳、劉宏信譯, 《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 ,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1,頁 35-43。詹姆斯同時也希望避免「神聖」一詞被界定得過於寬廣,失去焦點,因此強調. 1.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6) 對「宗教」的詮釋,也藉著書中論及的神聖對象之「種種」,為「宗教經驗」的 研究提供寬廣的視野和內涵。我們縱觀全書,詹姆斯所分析、討論的經驗類型, 以及論述的理路和角度,正清楚地提醒讀者他的關切,也就是這部著作書名下的 副標題︰「人性的探究」。2 人性之中,靈性是其中一個形而上的面向,有別於物質的、形體的、官能知 覺的形而下的層面,從生物學轉向研究宗教經驗的英國學者哈第(Sir Alister Hardy, 1896 -1985),在其《人的靈性本質》(暫譯)(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一 書最後一章「什麼是靈性」 (What is Spirituality?)中,概括說明了宗教和靈性的 經驗,他說︰「感覺到一種非自我可以知覺到的『某種其他事物』(something other); 渴望將這個存在化為其個人的神,透過祈禱與這個神建立『我—祢』的關係。」. 政 治 大 的門徑;或者反過來說,宗教的情懷易於開啟人的靈性覺知,他似乎相信宗教/ 立 靈性這兩種經驗是彼此流通的,或者說是可以相互觸發的。有些研究者則提出其 哈第同時指出,意識到「某種其他事物」的靈性經驗,往往將經驗者導向宗教. 學. ‧ 國. 3. 他的辭彙或概念,取代「宗教的」或「靈性的」這兩個用法,例如塔維斯(Ann Taves, 1952 -)主張「我們應該瓦解『宗教的經驗』這樣的概念,去研究各種被認. ‧. 為具有宗教意義的經驗。」4 塔維斯指出,由於某些不平常的經驗被視為「宗教 的」,並且進一步被納入所謂的「靈性」或「宗教」的複雜結構之中,因此,她. Nat. sit. y. 相信「了解人們如何使用這些被視為『宗教的』事物,去建構更複雜的宗教或靈. io. er. 性體系,將有助於我們研究宗教。」5 塔維斯基本上如同哈第,將「視為宗教的」 經驗和/或「靈性的」經驗一併討論,相信兩者之間可以連通、互換,她更進一. n. al. i n U. v. 步指出對「視為宗教的」經驗事件的探討,將有助於我們對信仰和靈性世界的了 解。. Ch. engchi. 斯馬特(Ninian Smart, 1927 - 2001)則從另一個角度討論什麼是宗教經驗,在 一篇〈了解宗教經驗〉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Experience)的論文中,他強調在這. 2 3 4 5. 「神聖」是人以「莊嚴認真」,而非「詛咒或譏諷的」方式回應原初的實在,因此他討論的宗 教經驗是「莊嚴神聖的宗教經驗」。 Ibid, 頁 589,在書中「結論」一章的開始,詹姆斯說︰「我們對於人性探討的素材,現在全部 呈現在面前。」說明這本有關宗教經驗的著作,同時也是詹姆斯對人性的探究。 Alister Hardy,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A Study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31. Ann Taves, Religious Experience Reconsidered—A Building-Block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Other Special Thing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8. Ibid, p.9.. 2.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7) 第一章 序 論. 個了解之前,必須先區別「宗教」和「一個宗教」的不同,因為「一個宗教指的 是一個宗教的傳統,於是宗教經驗常常被指涉為這個傳統之中人們生活的重要經 驗;但是,有相當的證據指出,這些經驗有時會意想不到地發生在某些人身上, 即使這些人並不屬於任一個宗教傳統。」6 斯馬特提醒我們在了解這些經驗時必 須超越「一個宗教」的界限,但保留了「宗教的」論述空間,的確,我們在當代 的宗教/靈性經驗案例中,發現部分經驗本身無法放在任何宗教傳統的脈絡中理 解,甚至超越宗教的詮釋範圍。在他這一篇論文中,他並不直接定義或說明宗教 經驗,而是從超越、神聖、不可言說、信仰等經驗特質進行討論,以避免排斥或 遺漏任何類似的經驗呈現。事實上,類似的經驗往往有各種形式和焦點,蘭金 (Marianne Rankin, 1948 -)即指出宗教/靈性經驗可以「從一個瞬間的敬畏感, 或『某種超越事物』的意識,跨越到可能是最強烈的經驗形式,所謂的密契經驗。」 7. 政 治 大. 因此,宗教的、靈性的、超越的、不平常的、或高峰的、密契的經驗,以及宇. 立. 宙意識等等,所有的辭彙依研究者探討的細微偏重而被採用,整體而言,之間並. ‧ 國. 學. 沒有明確的差異,都可以視為宗教/靈性經驗的家族成員。8. 為了確定研究的範圍和論述的角度,有些學者傾向一個簡便的說法,例如多. ‧. 諾凡(Peter Donovan, 1940 -)就其個人對「宗教經驗」的研究指出︰「當有一類. y. Nat. 經驗為各宗教們所感興趣,並視為是有價值而且重要的經驗。而要指認哪些經驗. io. sit. 是宗教經驗…我們必須了解我們稱之為宗教的那些信仰和行為體系。」9 藉由「宗. n. al. er. 教們」對這些經驗感興趣,並且重視的態度,多諾凡將宗教經驗與宗教進行連結,. i n U. v. 似乎經驗者與信仰者、或者與準皈依者之間有某種極可能的關係,這個前提可以. Ch. engchi. 為宗教經驗的研究畫出一個宗教性的明確範圍,但同時也可能局限了經驗案例的 類型和特質。以另一個觀點而言,斯坦博克(Anthony J. Steinbock, 1958 -)從現象 學的角度研究這個主題,他關切的並不只是這些經驗之中「有什麼」,而是這些 「什麼」 「如何」呈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就他而言, 「宗教經驗意味著一個方式. 6 Ninian Smart,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Mys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dited by Steven T. Kat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11. 7 Marianne Rankin, An 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pp.11. 8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 - 1951 )在他後期代表作《哲學探討》(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書中第一部分第 66、67 節提出「家族相似」的概念,說明相似點重疊交义 的複雜網絡,有時是全面相似,有時則是細節的相似。宗教/靈性經驗的各種類型有其全面, 或某些細節的相似性,具有「家族相似」概念的內涵。 9 Peter Donovan, Interpret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The Seabury Press, 1979, p.3.. 3.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8) 或一種模式,從中某些事物被帶給我們。」10 以如何將這樣的經驗帶給經驗者來 說,他也同意「宗教領域特有的事件不會來自宗教之外,因此,宗教經驗和它呈 現的常態既不可能由文化、道德、生物、或美學經驗所引起,也不該被化約為文 化、道德、生物、或美學經驗。」11 斯坦博克以現象本身的呈現將宗教經驗歸之 於宗教,否認化約論者的觀點,似乎與多諾凡同一論調,主張宗教經驗就是宗教 的經驗;但是,他也同時說明「有某些宗教經驗專注於我認為最深遠特質的『被 給予』上,那就是密契經驗。…必要的時候,闡釋一個密契經驗不能只給予宗教 面向的特徵,透過它的跡象顯示、對本質的頓悟、闡明個體的要旨、以及面對處 理偶像崇拜,可以就此經驗獲得一個更深入的哲學性說明。」12 依斯坦博克之意, 一個所謂宗教經驗事件的現象,顯然還存在其他的層面,尤其是哲學性的意義, 從現象詮釋的角度,我們無法以傳統宗教的內涵全體概括。. 政 治 大 從多諾凡所持的宗教角度,或是斯坦博克的現象學觀點來看,研究者針對人 立. ‧ 國. 學. 的經驗進行歸類和分析,極可能因解釋或詮釋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結論,「解釋」 經驗的角度和立場所發揮的決定性,正是普勞福特(Wayne Proudfoot, 1939 -)論 述宗教經驗的要點,他認為︰「『經驗』這個字的意義相當模糊,它可以被用來. ‧. 指涉某些事物對一個人而言,似乎或看起來是什麼,而不必在乎那個『似乎是什. y. Nat. 麼』或『看起來是什麼』的確實性。」13 既說明了經驗的主觀性,也強調人面對. io. sit. 經驗時,如何解釋此經驗,將是決定其經驗意義的關鍵,因為經驗者在解釋他們. n. al. er. 的經驗類型時,事實上無法排除他們個人的信仰。普勞福特同時引用詹姆斯在討. i n U. v. 論密契經驗時所提出的「知悟性」特質,主張「這個知悟性的特質,…對一個人. Ch. engchi. 指認其經驗是宗教經驗而言,是更重要於經驗的內容和主題。」14 也就是說, 「宗 教的」這個詞一旦被用來修飾「經驗」時,事實上就不可能脫離宗教的信念和宗 教性的解釋,經驗者或觀察者已經採用了一個特定的解釋,而這個解釋將決定經 驗是否是宗教的。類似的看法也正是凱茲(Steven T. Katz, 1944 -)在討論密契經 驗時所聲明的︰「我們唯一關注的是,藉著理解我們認知的脈絡性,看到在密契 的跡象中可以允許什麼樣合適的哲學意見,…種種的密契經驗,至少在某些明確. 10 Anthony J. Steinbock, Phenomenology and Mysticism—The Verticali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2. 11 Ibid, p.22. 12 Ibid, p.23. 13 Wayne Proudfoot, Religious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229. 14 Ibid, p.231.. 4. DOI:10.6814/NCCU201900641.

(19) 第一章 序 論. 的方面,是以文化和意識型態為基礎的。」15 這個論點成為脈絡主義者,或文化 決定論者的基本主張,他們相信人的經驗,包括宗教/靈性經驗的發生與詮釋, 都有其背景和脈絡可循。 綜合以上,研究什麼是宗教/靈性經驗,學者們大抵主張不要局限於某一個 宗教傳統,或傳統的宗教範圍,甚至要超越「宗教」的藩籬,朝向另一個人類涉 足尚淺的世界,關注經驗之中顯露的種種不平常現象;而「靈性」一詞或許涵蓋 籠統,但至少明確地自別於物質、形體、官能、日常世界之外,並允許研究者將 它連通到所有精神、超越、覺知、神聖、力量、信仰、啟示等等面向,筆者認為 這是「宗教」和「靈性」兩者可以用「或/與」連結的道理。而種種具備「垂直 性給予」 (vertical givenness)16 的由上而下的經驗,似乎從烏何之鄉而來,瞬間接. 政 治 大 之中,靈魂脫殼而出,出入生死交關,渾然與一合一,藉著種種類知覺或深層意 立 引永恆,渺小的個人旋即彷彿以目而視、以耳聞聽、以靈交通、或己身沐浴光芒. ‧ 國. 學. 識,人因此神入一個奧妙之境,他界之鄉,面對這整個事件過程,人不禁啞然失 語,震撼莫名,但經驗者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這一切卻是比真實還要真實。這 正是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我們稱之為「宗教/靈性經驗」。目前研究者有以「宗. ‧. 教/靈性」為題,也有採「靈性/宗教」的說法,有些簡單以「宗教」或「靈性」. n. al. Ch. engchi. er. io. 第二節 為什麼研究宗教/靈性經驗?. sit. y. Nat. 作為研究的標目。. i n U. v. 斯馬特曾經將宗教研究分為七個面向:實踐/儀式、經驗/情感、傳說/神 話、教義/哲學、倫理/法律、社群/組織、以及物質的面向,針對第二項宗教 的經驗/情感,斯馬特特別強調,正是「情感和經驗餵養了宗教中的其他面向: 沒有情感的儀式是冷漠的;缺乏敬畏和慈悲的教義是乾涸的;而如果神話不能打 動聆聽的人,那個神話是貧弱的。」17 他相信一個信仰者如果不能打從心底充滿 神聖的敬畏,不能深刻感受寧靜的和平,無法體現發自內在的能量與愛,這樣的. 15 Steven T. Katz, Language, Epistemology, and Mysticism in Mys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dited by Steven T. Kat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66. 16 這是 Anthony J. Steinbock 在 Phenomenology and Mysticism—The Verticali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一書中針對宗教經驗的特質所使用的辭彙和概念,表達經驗中向上提升的意義。 17 Ninian Smart, The World’s Reli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14.. 5.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0) 宗教將失去生命與活力。佛陀的參悟、聖保羅的皈依、穆罕默德的蒙啟,都是人 類歷史上強烈而深刻的宗教經驗,並因此開啟神聖的宗教傳統。事實上,見諸世 界各大宗教傳統,無數的宗教/靈性經驗在不同的環境中,藉著各種形式表達或 顯現,或以先知預告人類的遠景,或以洞見加深生命的內涵,更多的是,藉由經 驗所觸及的無限超越與渾融合一,世俗之境因此閃爍點點神聖的榮光,生命得到 安頓,並仰望未來。 很多宗教長期發展出一套靈性傳統,修行者為了獲取靈性超拔的經驗,願意 捨離人世種種牽連,甚至苦行禁慾,困乏肉身,以焠煉其純淨屬靈之心。出生於 西元 480 年意大利一個富裕家庭的聖本篤(St. Benedict, 480 - 547),成年後退避 到羅馬之外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獨自隱修數年之久,傳下一套基督信仰的隱. 政 治 大 的安薩里(al-Ghazzali, 1058 立- 1111),壯年之際毅然捨離他在巴格達學術與宗教的 修者追隨遵循的「本篤會規」 (Rule of Saint Benedict) 。西元 1058 年生於伊朗東部. ‧ 國. 學. 權威和地位,實踐蘇非的苦行和靈修,最終安祥地歸向真主,成為蘇非密契傳統 的一個重要典範。這些修行者脫離塵世,在靈性的經驗中接受神聖的指引,有的 甚至超越自身宗教的藩籬,在絕對的合一之中一切了無區別,正如蘭金在介紹宗. ‧. 教/靈性經驗的密契者所指出的:「很多經驗讓密契者跨越其宗教傳統的界線,. y. Nat. 有時透露更深刻的教義理解,但經常超出一般的說教範圍。」18 這些經驗者往往. io. sit. 基於其不尋常的宗教/靈性遭遇,使自己處於所屬宗教社群的邊緣,甚至被視為. n. al. er. 教內的異端。第 9 世紀時,伊斯蘭世界的蘇非行者哈拉吉(al-Hallaj, c. 858 - 922) ,. i n U. v. 由於宣稱其與神合一的境界: 「我就是真理」 ,而被送上斷頭台;中世紀基督教靈. Ch. engchi. 修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艾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 或稱 Meister Eckhart, 1260 1327/8)則被教會指控為異端。這些雖然都是宗教/靈性經驗的極端事件,但也 因此突顯經驗者往往跨越界限,與修行者的絕無反顧。 跨入 20、21 世紀的一般世界,宗教/靈性經驗依然在人間各個角落,以種 種形式透露一個不尋常的超越存在,人在剎那之際遭遇時空之外難以言說的奧 秘,經驗到另一種無可否認的真實,最重要的是,在此經驗之後,經驗者回到實 際的生活和群體之中,往往展現格外的包容和善意,這些影響和改變既非來自哲 學性的辯證窮究,也不是社會現實所驅迫,而是某種絕大的力量,將一個人徹徹. 18 Marianne Rankin, An 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pp.172-173.. 6.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1) 第一章 序 論. 底底投入存在之上的存在,生命之外的生命,從此找到一種更真實的自我樣貌。 借助以下幾個 RERC. 19. 收集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宗教/靈性經驗所造成的影. 響和改變。案例一,一位 51 歲的女性回憶兩年前的一個夜晚,當時她正凝視著 窗台上一盆「蜘蛛草」,突然感覺她與這個植物互為彼此,並與整個宇宙合而為 一,這個經驗讓她完全體會愛的真諦,她從此了解「生與死其實都無所謂,因為 所有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妥善照料著。」20 就這位經驗者而言,似乎與盆栽植物 合一的經驗消融了她自我的區隔,愛的體會也在瞬間連通生死兩界。案例二,另 一位 55 歲的女性,描述她在 20 年前的不尋常遭遇,當時她「看到」自己身處宇 宙的中心,被金色的光芒完全包圍,在光芒之中愛不斷湧出,這個經驗是如此真 實,她始終不會忘記,之後遭遇各種人生的困境時,這個經驗不斷鼓舞著她, 「如 同我曾經被帶到山的峰頂,看到一處絕妙的地方,然後被推到山底,我知道,如. 政 治 大. 果我渴望居住在那個確定存在的美好境地,我必須努力攀爬而上。」21 一場短暫. 立. 的經驗,如此強而有力地引領整個生命的方向,並注入前進向上的動力。案例三,. ‧ 國. 學. 一位 65 歲的女性,曾經經驗到瞬間被光環繞,當時產生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 之後,她說:「從那一天起,我從不擔心做任何決定,因為我知道展開在我面前. ‧. 的道路,永遠都是妥當的。」22 就以上三個案例而言,有的經驗者對生死的疑慮 瞬間消除,有的可以清楚建構生命的目標,或者因此獲得生活的無比信心,似乎 23. y. sit. 以台灣的 REST. Nat. 經驗本身當下引爆了極可觀的生命能量,經驗者從此坦然、無懼。接著,我們再 幾個案例,了解這一類經驗對不同生活文化的經驗者所起的作. io. n. al. er. 用。案例一,「因為車禍住加護的時候,感覺好像有人拉我的手,想帶我走。由. i n U. v. 於當時父親是走修行之路,所以不斷的為我念經,後來把我從鬼門關救回來,之. Ch. engchi. 後相信了菩薩的力量。」24 生死交關,藉助信仰與修行,經驗者挽回一命,從此 信仰顯得明白而堅定。案例二,「參加 3 月王蟬老子法會,本來心中掛礙家中事 務,在進行跪拜時,突然豁然開朗,感覺萬般皆由命,一點不由人。」25 跪拜之. 19 RERC 是本論文主要採用的經驗資料來源,本章第五節將作詳細介紹。 20 Meg Maxwell and Verena Tschudin ed., Seeing the Invisible, RERC, 1990, p.55, RERC 案例檔案編號 004138. 21 Ibid, p.56-57, RERC 案例檔案編號 004267. 22 Ibid, p.73, RERC 案例檔案編號 002062. 23 REST, Religious Experience Survey in Taiwan 是 2008 年 8 月到 2009 年 12 月在台灣各地進行的一 場宗教訪查,其中問卷第 59 題獲得大約 150 份簡短的文字報告,記錄來自台灣各宗教信仰者 的宗教經驗,包括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傳統信仰等,雖然數量較少,文字簡略,但由於 宗教背景相對多元,值得研究者關注。 24 REST 案例樣本編號 12211. 25 REST 案例樣本編號 15644.. 7.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2) 際,人經驗到真正的解脫,似乎就像靈光一現,一切了然。案例三,「兩次火災 逃過一劫,都是在緊要關頭,受到不知名的指示與警告,在最危急時逃過一劫, 26. 讓我深深體會神秘力量的神奇。」 意外的神奇救援永遠是刻骨銘心的經驗,有 此經驗,我們很難拒絕神秘力量的存在。這三個宗教經驗都表現出一種苦難和救 助的連結,正是台灣宗教的特質,也是所有宗教關切的議題。 詹姆斯在其宗教經驗的經典之作中最後「結論」一章,堅決而篤定地說: 「當 我們面對的是宇宙和普遍的事物時,我們處理的只是現實界(reality)的象徵,但 是,當我們面對的是私我與個人的現象時,我們處理的就是『現實』這個名詞最 完全意義之下的現實。」27 詹姆斯的「現實」充滿哲學思維和心理學的內涵,雖 然前後兩句同樣使用「現實」 (reality)一詞,但他顯然要對比出普遍事物的現實. 政 治 大 命啟示,是完全的真實。從生物學的角度,哈第也相信,當人面對超越個人意識 立 象徵意義,與個人經驗之中的完全真實,對任何個人而言,經驗是無可取代的生. ‧ 國. 學. 自我的神秘時,心中充滿敬畏和虔愛,不自覺地屈膝而下,「這樣的行為在人類 生物性的發展歷史中,已是根深蒂固。」 28人類整體的發展進程中,隱藏在可見 的生物性演化現象背後,哈第堅信人類靈性的本質也克盡其功,當人類面對神秘. ‧. 的存在,情不自禁地在敬畏之下尋求安頓,在虔愛之中渴望生存,靈性絕對是人. y. Nat. 類進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即使一生窮究科學的天才愛因斯坦也承認,「就意識. io. sit. 到任何能被體驗之隱藏起來的東西而言,宇宙中存在著一些我們智能上無法掌握. n. al. er. 的重要東西,其美妙與卓越之處有如一種微弱的舒發,只能間接地觸動著我們,. i n U. v. 這就是宗教。」29 面對巍然的宇宙,愛因斯坦驚嘆的是人類智能上無法掌握的奧. Ch. engchi. 秘。宗教/靈性經驗是一種奧秘,也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本性,具有最完全的 真實意義。職是之故,研究工作雖然長路漫漫,卻是刻不容緩。. 26 REST 案例樣本編號 16412. 27 威廉.詹姆斯著,蔡怡佳、劉宏信譯, 《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究》 ,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1,頁 596。 28 Alister Hardy,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A Study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135. 29 Michael White & John Gribbin 著,容士毅譯, 《愛因斯坦—A Life in Science》 ,牛頓出版公司, 1995,頁 367,這是愛因斯坦 1932 年在一場名為「我的信條」 (My Credo)的演講中的一段話。. 8.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3) 第一章 序 論. 第三節 如何研究宗教/靈性經驗? 斯馬特提出研究宗教/靈性經驗的兩方面條件,一方面是「存在性的理解」 (existential understanding) ,也就是研究者對實際存在的經驗本身的了解;另一方 面則是「研究理論的理解」(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當研究者要知性地、客觀 地進行這些經驗的分析和論述時,必然要具備理論基礎和學術訓練;而至於經驗 本身的了解,則始終存在一個問題︰假如一個人不曾有過任何一類宗教經驗的 話,他如何能夠了解這樣的經驗?30 針對這個質疑,斯馬特提出一個研究的策 略︰想像。由於經驗本身具有一種模糊性,因此,一個人對屬於他人的經驗的了 解,往往只是不同程度的差別;但是人應用想像所得到的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觀 性和個別性,必有對他人經驗的誤解或偏離之處,顯然,斯馬特的「想像」仍然. 政 治 大. 牽涉方法的問題。同樣地,哈第談到研究者對宗教經驗報告的了解時,他坦白地 說︰. 立. ‧ 國. 學. 「對某些經驗報告,我們毫無困難地就了解經驗者的感覺中某些細微 的差異,但另有一些經驗文字,我們卻很不容易知道如何適當地解讀,這 些文字可能大部分語焉不詳或前後矛盾,但它們無論如何指示著某些真實. ‧. 而深刻感受的經驗。我們必須坦白承認,這些經驗案例確實留給研究者很 大的空間,各自進行主觀的判斷,或是同情的想像,我們的確看到兩個不. y. Nat. io. sit. 同的觀察者針對同一個案例,卻取得極不相同的解讀。」31. al. n. 進行討論。. er. 對他人內在經驗的了解和詮釋永遠存在爭議,在第五章將從經驗的言說角度. Ch. engchi. i n U. v. 想像,即便是同情的想像,仍然存在個別了解上的可能出入,哈第的解決之 道是,成立一個研究組織 RERU(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Unit)32,一方面收 集更多經驗案例,在案例之間我們可以互相推敲,彼此參酌,更深入掌握經驗本 身的特質;另一方面開放這些第一手經驗資料,鼓勵更多學者投入這個領域的研 究工作,並發表學者的研究成果,召開研討會議,交流觀點和意見,希望在資料 和研究的量的基礎上,萃取出論述和觀點上質的精進和超然。本論文著眼於當代. 30 Ninian Smart,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Mys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dited by Steven T. Kat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15-18. 31 Alister Hardy,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A Study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5. 32 Alister Hardy 於 1969 年首先成立 RERU 於英國牛津大學,目前位於威爾斯大學,稱為 RERC。. 9.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4) 宗教/靈性經驗,當以發生在現代的經驗案例為主,記錄這些經驗的檔案文字將 是重要的研究資料,本文將借助 RERC 開放的檔案資料庫作為經驗案例的來源。 RERC 的文字報告大抵來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宗教/靈性經驗,目前資料已經超 過 6000 筆個案,在數量上足以提供有意義的分類、歸納、分析、和比較的研究 需要。如何在龐大的案例資料中,選取本論文聚焦的經驗主題,筆者將擬定具體 的研究策略,在本章第六節中詳細說明。 在分析和討論經驗的理論上,可以簡單歸納歷來研究宗教經驗者,大抵有兩 大論述的理路,依塔維斯的類別方式是: 「獨一無二模式」 (sui generis model) 與 「歸因模式」(ascription model),前者意指宗教/靈性經驗是非比尋常的,不可與. 治 政 大Nelstrop)和其他兩位學者 以歸之於某些因素的作用。如果以奈爾史洛普(Louise 立 合著,以基督教密契主義為主的當代研究理論而言,主要的研究進路分別是長青 其他經驗類同比較,而後者則主張這樣的經驗在生活文化當中有跡可尋,甚至可. ‧ 國. 學. 主義 (perennialist) 和脈絡主張 (contextualist) 兩者。另外,普勞福特則以獨立或 非獨立發生此經驗作為理論區別。基本上,所有的分類一方主張宗教/靈性經驗. ‧. 乃是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個人內在事件,並傾向於主張這是宗教的本質,極重. io. y er. 的產生與詮釋造成影響。塔維斯提醒我們︰. sit. Nat. 要的信仰元素;另一方則認為經驗者的所有生活背景,各種文化元素都將對經驗. al. v i n Ch 的探討時,他沒有像很多他的追隨者一樣,聲稱宗教經驗是獨一無二 (sui engchi U generis)的,他們因而拒絕用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辭彙去解釋它。事實上, n. 「當詹姆斯以很多方式將宗教心理學和宗教研究開始導向宗教經驗. 身為一位心理學家,詹姆斯以心理學的用語去解釋宗教經驗,在這同時, 已經開啟了其他更多解釋的可能性。」33 心理學是一條進入經驗世界的門徑,那麼,哲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 等等,是否也可以提供不一樣的進路?當「宗教/靈性經驗」被研究,或許誠如 斯坦爾(Frits Staal, 1930 - 2012)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概念︰「我們探討的對象不 必然是理性的,…但並不表示這些對象就不可以被認知,或是不能被理性探討。」. 33 Ann Taves, Religious Experience Reconsidered—A Building-Block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Other Special Thing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p.5.. 10.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5) 第一章 序 論 34. 我們必須承認宗教/靈性經驗將面對當代學術的關注與涉入。 筆者個人的理解,這兩方見解並不衝突。因為研究者往往將研究分為經驗本. 身,以及經驗之後回憶式的描述文字,35 前者確實無從查證其究竟,不僅他人無 從斷其真偽,經驗者也可能記憶錯誤,理解偏差,但一般都同意它是內在事件的 一種可能性,難以言說,不可預期;因此,研究工作大抵只能針對經驗者的記憶 和描述,而這必然涉及報告內容的文字表達、教育水平、生活環境、歷史傳統、 宗教背景等因素,各種脈絡的考慮都不宜忽略。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應用同情的 想像去了解經驗本身,但也必須善用理性和知性的能力進行經驗報告的相關研 究。同情的想像與合理的推論,始終是人文學領域的必要工法,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 1916 - 2000)即主張宗教研究應該屬於人文學的領域,而所謂人文. 政 治 大 在的探索,單從學術的角度切入必有所不足,因此,史密斯強調「要進入這個研 立 知識,也就是人理解人的知識,尤其宗教經驗的研究,更是人對一個人最微妙內. ‧ 國. 學. 究領域,必須帶著誠惶誠恐的態度。」36 事實上,這樣的戒慎恐懼也是人面對未 知世界最自然的回應。斯馬特曾經中肯地說︰. ‧. 「我們必須能夠處理種種宗教經驗,擁有詮釋這些經驗文字某種程度. y. Nat. 的直覺,看得出經驗存在的意義,將這些宗教經驗置入經驗者的生活脈絡. sit. 之中。針對宗教經驗進行科學性的人類探索,我們還處在一個極早期的階. al. n. 成負面影響。」37. er. io. 段,如果我們急於將這些探討帶入神學和價值的問題上,將對這些研究造. Ch. engchi. i n U. v. 直覺與情感始終是斯馬特強調的宗教特質,同時也是研究者理解宗教經驗本 身的不二法門;而針對研究方法和態度,他贊同經驗脈絡的主張,也強調我們試 圖將宗教經驗的研究導入科學性的探索,一切行動才正起步,我們必須以開放的 態度,讓當代人的內在經驗與不斷發展的客觀知識系統充分對話。. 34 Frits Staal, Exploring Mysticism—A Methodological Essa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p.4. 35 這個觀點將在第五章「密契的宗教/靈性經驗」中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36 Wilfred Cantwell Smith,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Harper&Row Publishers, 1978, p.8. 37 Ninian Smart,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Mys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dited by Steven T. Kat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20.. 11.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6) 第四節 文獻概要回顧與評述 研究宗教/靈性經驗的學者在追溯這個研究領域的發展與成果時,往往從施 萊爾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 - 1834) 談起。18-19 世紀的德國基督教哲 學家施萊爾馬赫在其早期著作《論宗教》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一書中,否認科學地認識世界根源的可能性,而以宗教的情感與直觀代 替,他希望把當時的文化人對宗教的理解,或誤解,從教義和哲學的認知轉移到 信仰上的情感與直覺,也就是個人內在的宗教經驗。之後,19-20 世紀的宗教現 象學家奧托(Rudolf Otto, 1869 - 1937)承續這個主張,他在施萊爾馬赫的《論宗 教》再版的引論中說:「假如一個人由於感受到世界的永恆本質而被深深打動,. 政 治 大 行為還要有價值得多。」 奧托特別論述宗教的「非關理性因素」,所謂的「非 立 關理性」的特質,希望補強傳統理性觀在神性問題上的不足。在他的 The Idea of 以致激起諸種情感,像虔誠、畏懼、崇敬,那麼,這樣一種情感狀態便比知識和 38. ‧ 國. 學. the Holy 一書中,他並從拉丁文 numen 這個字創造出一個廣為後人沿用的形容詞 numinous:神祕而又神聖的,這是一種個人內在獨一無二的狀態,只能透過宗教. ‧. /靈性經驗才能體會如此超越的力量,以及人生而為人,純然受造的感覺,因而. y. Nat. 產生對神聖的敬畏之心。依據奧托著作的英譯者哈維( John W. Harvey)之見,. sit. 「numinous」已不限於個人主觀的情感,更指涉一種意識的形態。19-20 世紀初的. er. io. 詹姆斯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在個人的心理狀態中,感覺、經驗到與其信仰的超. al. v i n Ch 經驗、情感、以及因之而產生的行動,就是宗教。詹姆斯以這樣的「個人宗教」 engchi U 對比「制度宗教」,而在研究中特別關注前者,他在《宗教經驗之種種》這部宗 n. 越實在有某種連結時,這就是宗教最動人、最有力的部分,甚至可以說,這樣的. 教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中,引用大量的宗教/靈性經驗案例的第一手資料,論述宗 教的本質和特徵,指出「那是在別處我們無法遇到的元素或是性質。」39 在詹姆斯之後,強調宗教/靈性經驗的學者,始終不乏有力的論述與深入的 觀點,如安德希爾( Evelyn Underhill, 1875-1941). 40. 指出神祕經驗中的合一狀態使. 38 引用張志剛所著《宗教學是什麼》書中 208 頁介紹奧托的引述部分。 39 威廉.詹姆斯著,蔡怡佳、劉宏信譯, 《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的探索》 ,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1,頁 51。 40 Evelyn Underhill 除了最著名的 Mysticism(1911)一書外, 還出版了 Practical Mysticism(1915) 、 The Mystic Way(1913)等等。. 12.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7) 第一章 序 論. 人逐漸接近絕對的存在;布伯 ( Martin Buber, 1878 - 1965). 41. 主張人除了與世界和. 他人的關係外,更需要與神的連結;赫胥黎( Aldous Huxley, 1894 - 1963). 42. 相信. 所有宗教都具有智慧的根本核心,但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布列德斯( Lynn Bridgers, 1956 -). 43. 則呼籲教會應該更關切神祕的經驗。這些學者除了肯定宗教存. 在的意義,更進一步強調宗教/靈性經驗在宗教和生命中的價值。特別值得一提 的是,1969 年投入宗教/靈性經驗研究的英國生物學家哈第,他接受達爾文的生 物進化論,但是更相信「生物學家所忽視的人類靈性,在物種的生存上扮演了極 重要的角色。」44 在他論述宗教/靈性經驗的著作中,清楚說明他本身學術研究 轉向的實質意義:「我基本上關切的是人共同的靈性感覺,了解更多這個知覺意 識,並發現更多它對一個人生命的影響。」45 除了自己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哈 第更四處籌募經費,向大眾徵求宗教/靈性經驗的個案報告,成立研究中心(即. 政 治 大. 是目前的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 RERC)46長期收集各種案例,提供研. 立. 究者第一手資料,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分析和論述,目前世界各地呼應這個中心. ‧. ‧ 國. 具遠景。. 學. 的宗旨所陸續進行的個案收集和理論研究,47 將使宗教/靈性經驗的議題研究更. 另一方面,在 20 世紀後半,主要由凱茲開啟了另一個研究宗教/靈性經驗. y. Nat. 的主張,一般稱之為「脈絡主義」(contexualist approach)48,或是如塔維斯所區別的. er. io. sit.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49,前者主張宗教/靈性經驗的發生有其脈絡可循,. al. n. v i n C h 年的 Ich und Du.(1937 U 被譯成英文 I and Thou) 41 猶太宗教哲學家 Martin Buber 寫於 1923 i e h n c g 42 Aldous Huxley 的代表作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出版於 1944 年。 43 Lynn Bridgers 以現代的研究和理論重新看待 William James 的作品, 於 2005 年出版 Contemporary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一書。 44 Meg Maxwell and Verena Tschudin ed., Seeing the Invisible, RERC, 1990, p.6. 45 Alister Hardy, The Spiritual Nature of Man—A Study of Contemporary Religious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2. 46 有關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er RERC 的源起和發展,請見本章第五節。 47 如伊斯坦堡大學 Cafer Sadik Yaran 教授於 2006-2007 在土耳其所進行的穆斯林宗教經驗的調 查,Jonathan Robinson 在 2006 年於南印度的 Tamil Nadu 所開始的宗教經驗的研究計劃。 48 凱茲區分密契經驗研究的兩種路徑,一個是「本質模式」Essentialist Model,另一個是「脈絡 模式」Contextualist Model,前者主張密契經驗乃獨立於社會文化、歷史傳統、宗教信仰之外, 它的發生具有一種共同的本質;後者則認為密契經驗的發生,受到經驗者的期待與各種觀念 背景的影響與型塑。凱茲一向以脈絡理論詮釋密契主義,主張經驗者的生活或生命之中的種 種元素,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影響其密契經驗的內容,與其描述經驗的報告,這個模式也 可以稱之為「文化模式」。 49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早已為社會心理學所採用,觀察者從一個人行為的發生推論行 為的原因,或其間的因果關係。塔維斯強調當代宗教的研究必須重視認知科學的理論基礎,. 13.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8) 觀念、信仰、儀式、習俗等,後者則將這樣的經驗歸之於種種因素的作用,這兩 個辭彙不同,但指涉的內涵一樣。凱茲堅持沒有純粹的宗教/靈性經驗,任何對 這樣經驗的描述與詮釋不只影響經驗後的評估,甚至影響經驗本身,而一個經驗 者的前處境更將決定他的經驗類型;也就是說,一個宗教/靈性經驗之前、之後, 以及經驗的當時,經驗者都不可避免地置身於某種處境或脈絡之中,並因此作出 呼應。凱茲在 Language, Epistemology, and Mysticism 一文中清楚而有力地論述語言 特質、文化脈絡、意識型態,以及生活中種種不露痕跡的因素,都在一個宗教/ 靈性經驗的發生、描述、和詮釋之中扮演了不同程度的重要角色。與凱茲同時或 之後不少宗教學者,透過不同宗教傳統中的靈性經驗,一方面進行比較,指出不 同宗教背景所醞釀而發生的經驗確有差異之處,由此印證脈絡主義的觀點,但同 時也發現某些共同的,或雷同的特質。如斯馬特所指出: 「我們常看到學者宣稱,. 政 治 大. 在世界各宗教不同的神祕經驗中,顯露一個主要的相同點,有些主張比較徹底(如. 立. Stace、Smart) ,有些態度比較溫和(如 Zaehner、Underhill) ,另有一些人則否認有. ‧ 國. 學. 真正的類同之處,他們主張各種不同的脈絡,將造成經驗的實際差異。」50 麥克 金(Bernard McGinn, 1937 -)也有類似折衷的論點: 「神祕者所陳述的事件脈絡和. ‧. 神學觀點不能和他們的經驗分開,也不應該被視為不重要或是偶然的因素。」51 但他同時也相信存在著發生「前語言」 (pre-linguistic)52 純粹神聖經驗的可能性,. sit. y. Nat. 也就是說,他兼採長青主義(Perennialist 或稱 Experientialist)53 的立場和脈絡主 張兩種觀點。宗教/靈性經驗既發生在人的內在,必然是獨一無二的個人事件,. io. n. al. er. 但並不意味普天之下、古往今來不能找到共同的特質,顯然地,西方宗教學者們. i n U. v. 大抵同意,經驗容有細節差異,人心總有相通之處,只是,主張的立場有程度上 的不同。. 50 51 52 53. Ch. engchi. 應用所有研究的新發現,在宗教經驗的研究上,指向一個經驗發生的原因推論。 Ninian Smart, Choosing A Faith, Bowerdean Publishing Co. Ltd., 1995, p.43 引文中的括號內,斯馬 特以四位宗教學者的主張為例,大致區別他們之間觀點的不同。 Louise Nelstrop, Kevin Magill, and Bradley B. Onishi, Christian Mys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p.13. 「前語言」一般指嬰兒出生到可以發出有意義語言之間的階段,在這裡指涉一個經驗本身超 越語言表達的局限與功能,表示一種本質性的,無需語言仲介的內在事件。 在以上註 11 所提的書中序言,作者基於神祕主義在哲學文獻上的普遍理解,以 Perennialist「長 青主義」一詞取代 experientialist「經驗主義」 。 「長青哲學」或「長青主義」是宗教哲學的一種 觀點,認為世界上所有宗教傳統都分享一個共同的超越神聖,源於這個形上的真實和根本, 發展出各宗教傳統的內隱知識與外顯教義。在此,麥克金試圖兼顧一方面是脈絡主張或歸因 理論,另一方面是本質論或長青主義的觀點。. 14. DOI:10.6814/NCCU201900641.

(29) 第一章 序 論. 以台灣的宗教研究而言,一方面基於整個社會呈現宗教多元,信仰自由的氛 圍,學者可以關注的研究素材極為豐富,包括各種宗教傳統與宗教文化,相對地, 宗教理論的研究和著作尚未蔚為風氣。另一方面,台灣大多數的宗教信仰者普遍 呈現混融的狀態,各方神明可以並列共祀,多數信徒的認同也無法明確定位,宗 教活動甚至與民間習俗、文化傳統難以區隔,這些現象也對宗教經驗理論的建構, 形成極大的挑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幾年來,台灣社會對靈修活動的熱 衷與投入,使宗教心理學和靈性的議題有了理論發展的機會,在結合靈性與心理 兩個面向的超個人心理學領域中,發展出以經驗為主的各種修行法門,以及靈修 活動的論述基礎。跨心理學專業與宗教研究的余德慧教授更將這樣的心靈觀照與 意識覺醒推到「生死」的終極了悟,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針對「宗教療癒與生 命超越經驗」(同時也是他的著作之一的書名)的長期研究,指出存在著「另外. 治 政 大 把它當成不存在……療癒本身正是反常現象,是反現實的現象,療癒的出處在你 立 的現實裡面看不到,也就是說,療癒本身不是現實的產物。」 這個反常、反現 一個存在」 ,他說: 「對人類而言,凡是自己意識所抓取不到的東西,人通常就會 54. ‧ 國. 學. 實的存在,他稱之為「他界」,他界正是人最後的去處,當與所愛的人的連結破 裂,導致存在此世的人成了「殘片」 ,余教授進一步提出: 「殘片本身的奧妙就在. ‧. 這裡:一定是殘片本身的分子,透過呼喚的機制,召喚來虛擬的東西,且變成真 實。」55 這個研究方向著重宗教/靈性經驗對人內在的療癒,與死亡斷裂的撫慰,. Nat. sit. y. 直接指出經驗的產生與其功能。長期研究台灣宗教的鄭志明教授也將宗教經驗和 生死觀結合起來,他認為:「任何宗教面對死亡的悲傷療癒功能大致上是相類似. io. n. al. er. 的,是以提高自我的生命精神能量,以靈性的形上體驗幫助人們從痛苦與煩惱中. i n U. v. 超克出來。」56 心靈療癒與生死觀都是宗教/靈性經驗的一個面向,我們需要從 更多角度切入。. Ch. engchi. 職是之故,宗教/靈性經驗的研究值得台灣宗教學界進一步開展,我們可以 參考 RERC 長期經營的作法,一方面持續收集經驗者的報告,另一方面開放收集 的第一手資料,鼓勵學者從不同領域分析、研究這些經驗的本質和意義。事實上, 這樣的研究計畫早在 2008 年底已經開始,宗教學者蔡彥仁教授在當時國科會的 支持下,組成一個「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的研究團隊,進行問卷調查 和經驗訪談等工作,並在 2013 年出版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54 余德慧著,《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 ,心靈工坊,2014,頁 242。 55 余德慧著,《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心靈工坊,2014,頁 61。 56 鄭志明著,《宗教生死學》,文津出版社,2009,頁 7。. 15. DOI:10.6814/NCCU201900641.

(30) and China 一書,呈現調查所得的資料與研究成果的論文,這是目前我所看到台 灣宗教學界針對宗教/靈性經驗,所進行最有系統的集體研究,包括案例收集與 理論分析,跨領域學者的共同參與。台灣宗教心理學者蔡怡佳教授,2016 年發表 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修行心理學」的概念,也是透過其專題研究計畫,收集跨宗 教的祈禱經驗案例,進一步以宗教心理學論述這些經驗的特質,探討台灣佛教徒 與基督教徒的祈禱修行體驗。57 研究似乎正要展開,誠如蔡彥仁教授所言:「我 們很清楚這些分析的成果只是抓取相關議題,或收集來的資料的表面,我們的結 論也只能是暫時的。儘管如此,我們很樂於公開這些資料給所有對宗教有興趣的 學者,進行更多比較研究。」58 的確,學術研究始終是匯聚無數心力的長期精神 工程。. 第五節 RERC 與本文引用之學術觀點 治. 立. 一、有關 RERC. 政. 大. ‧ 國. 學. 1969 年,英國生物學家阿利斯特・哈第(Alister Hardy, 1896 -1985)從海洋生. ‧. 物的專業領域轉向宗教經驗的研究,他雖然接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但不滿 意這套理論對人類演化過程機械式的觀點,哈第認為生物學家完全忽略了人類的. y. Nat. sit. 靈性在物種生存進化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身為一位生物學家,哈第展開研究. er. io. 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收集樣本」,他積極呼籲社會大眾提供自己的經驗,透過報. al. v i n Ch 某種不平常力量,不管稱之為「神」或別的,請將這樣的特殊經驗寫下來,寄到 engchi U 哈第當時成立於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學院的 AHRC (Alister Hardy Research Centre), n. 紙、雜誌、宣傳單、廣播、電視訪談的機會,邀集任何曾經意識到,或被影響的. 也稱之為 RERU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90 年代改名 RERC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2000 年 7 月,研究中心遷往威爾斯大學,蘭彼特,正 是目前的 RERC 所在。 哈第強調經驗案例的收集,其研究策略具有 20 世紀初期西方學術的背景, 當時針對宗教經驗的研究,出現一種科學取向的觀念,這裡的「科學」並非要以. 57 蔡怡佳,〈與佛相應、與神相契:台灣佛教徒與基督徒的祈禱修行體驗〉 ,台灣宗教研究,第 15 卷 1 期,2016,頁 51-78。 58 Yen-zen Tsai ed.,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Taipei, 2013, p.13.. 16. DOI:10.6814/NCCU201900641.

(31) 第一章 序 論. 物理、化學、或數學的科學名詞或脈絡去分析、詮釋宗教經驗,而是以另一種科 學精神的心智態度,更詳細而深入的探討這樣的內在經驗,以獲得更真實的結論。 19、20 世紀以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 -1910)、愛德溫・史塔伯克 (Edwin Starbuck, 1866 -1947)、W. T. 史泰司(W.T. Stace, 1886 -1967)等學者作為 宗教經驗研究的先驅,發展出一套具有理性、客觀、科學精神的研究範式,尤其 是積極收集經驗案例,並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詮釋、探討的研究策略。在如此研 究的趨勢下,哈第採取類似生物樣本的收集模式,使 AHRC 成為當時一個宗教經 驗的研究資料庫,並進一步發展為團隊研究的平台。目前 RERC 已經擁有超過 6000 筆經驗案例,除了定期研討會,同時出版大量宗教經驗相關研究的單篇論 文,並以跨領域的模式結合相關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究當代靈性與宗教經驗,同 時也和其他研究團體合作,展現對當代社會議題的關注,深入探討靈性在教育、. 政 治 大. 醫療保健、以及商業等各種領域的影響。. 立. ‧ 國. 學. 哈第邀集經驗報告的聲明中,既不指向「宗教的」或「靈性的」,也沒有任 何性別、年齡、生活背景、宗教傳統和教派的強調或限制,因此,所有報告都是 自發地來自各種經驗者,甚至包括不可知和無神論者的經驗,報告者以自己的角. ‧. 度和文字真實呈現相當豐富而多樣的經驗內容。由於缺乏數據式的資料,很難進. y. Nat. 行量化的研究,但卻足以提供質性的豐富內涵。在所有案例的整理過程,中心的. io. sit. 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的經驗報告來自西方英語世界的猶太-基督教文化,經驗. n. al. er. 中的神聖超越往往指涉一神信仰的上帝,這是 RERC 檔案資料的一大特色,但也. i n U. v. 是研究貢獻上的一個局限。我們了解東方與西方,非一神信仰文化與一神信仰傳. Ch. engchi. 統的宗教/靈性經驗,必然具有不同的神聖對象與經驗內涵,因此,在參考和運 用 RERC 的檔案資料與研究模式時,面對不同文化主體與宗教背景的經驗研究, 勢必要有整體條件的思考。. 二、本文引用之學術觀點 除了基本上認同詹姆斯、哈第、凱茲等學者在宗教/靈性經驗研究上的主張, 因而採用較多他們的看法與論述,針對本文不同的經驗主題,筆者將採用不同領 域的學術觀點,不同立場的研究主張,一方面配合經驗內容的現象與特質的討論, 另一方面正反映宗教/靈性經驗具有多元面向,涉及各類議題,如詹姆斯從心理 學的進路,史泰司運用哲學的訓練,哈第關切生物演化過程的靈性角色,從各自 的學術專業投入宗教/靈性經驗研究的世界;特別一提的是,屬於當代的經驗已 17. DOI:10.6814/NCCU201900641.

(32) 經不再是傳統神學、哲學、心理學、或宗教研究的專屬領域,而是所有當代學科 共同的關注,研究者勢必要擴大探索的眼界,接納更多元的觀點。 在第二章「禱告」的經驗主題中,針對禱告者熱切的祈求,是否實質上得到 神的回應,是否真有顯跡的事件,筆者以坎迪・岡瑟・布朗檢驗禱告成果的研究心 得進行討論;而以詹姆斯・巴耶斯勒的「溝通」理論詮釋禱告的行為,也透過其 他學者的觀點深入說明禱告經驗中神與人的關係,以及透過禱告行為所建立的默 契與連結,同時,針對禱告經驗的日常性與世俗化,提出人與神是否利益交換的 宗教議題,並以學者各自觀點進行對話。第三章「預覽死亡」的經驗報告中,呈 現人類根深蒂固的死亡恐懼、來世永生的期盼、靈魂存在的信仰,等等現象,因 此,本章借助心理學的觀點、宗教研究的論述、哲學的剖析、以及當代神經科學. 政 治 大 的詮釋模式呈現生命的真實面貌。而在第四章「大自然通靈」裡,基於這個主題 立. 的實驗報告,指出發生「預覽死亡經驗」的內在意義,筆者並試圖以虛/實交錯. ‧ 國. 學. 的經驗報告中比前兩個主題,更具有當代社會特有的靈性關懷與環境意識,例如 回歸自然、宇宙意識、靈性取向、以及經驗者明顯的年輕特性與哲學思考的偏好, 本章乃以經驗者的幾項特質舖陳這類經驗討論的背景,並提出自然宗教、自然密. ‧. 契、自然經驗、以及靈性主體與此經驗的學術對話,探討經驗者與大自然靈性連. y. Nat. 結的獨特現象。最後,第五章有關「密契經驗」的討論,筆者聚焦於詹姆斯為如. io. sit. 此極致的宗教經驗所作的特性定義之一,所謂的「不可言說性」,以及密契經驗. n. al. er. 中的神聖超越者,這兩個議題。透過當代密契經驗的實際案例,我們除了發現經. i n U. v. 驗中神聖對象的轉移與多樣性的當代意義,同時也借助學者不同的觀點,一方面. Ch. engchi. 闡釋密契精神的不可言說,另一方面肯定宗教/靈性經驗可言說的範疇,為這個 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學術定位。. 宗教/靈性經驗並非當代的新鮮課題,西方三大一神信仰固然發展了靈性傳 統,東方的宗教也透過神乎、聖乎的各類歷史文獻留下精神面向的閃爍靈光,顯 然地,這樣的經驗是人類不曾間斷的內在精神事件。論及當代宗教/靈性經驗的 理論發展,我們可以在西方現代學科中,看到各領域學者依其專業知識的進路, 試圖探索宗教/靈性經驗的神秘堂奧,從案例收集、分析,到理論建構、論辯, 將這樣的經驗帶進現代的知識系統與世俗潮流之中,同時賦予如此神秘又神聖的 經驗更多貼近現代生活處境的詮釋與論述。詹姆斯指出其著作《宗教經驗之種種》 正是一部「人性的探究」之書,而哈第也相信,宗教/靈性的面向影響著人類進 化的整體發展,從心理學、生物學者的角度已經看到宗教/靈性在人類生存之中 18. DOI:10.6814/NCCU2019006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Steen 等人(2001)所領導的量化素養設計團隊在某種程度上視 quantitative literacy 和 numeracy 為相似詞,不過和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theoretical and reflexive study on cultivating literacy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by using lesson plans from humanistic mathematics.. 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S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or the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Ethics and Religious Studies Curriculum Enhancement of Assessment Literacy:?. Designing and Marking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n religious laws is a result of his long term 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al observation in religious legisla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of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