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研究"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乃熒 博士. 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 之研究. 研究生 吳怡儂 撰. 中華民國 一○二年 六月.

(2)

(3) 謝誌 這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但如果沒有我的指導老師黃 乃熒教授的督促,我實在無法於碩三這年完成它,若沒有老師不時電話關懷與言 語激勵我,我可能還陷入自我負面否定情緒中,對論文寫作沒有一點動力和信心, 亦感謝老師的協助和指導,讓我戮力於閱讀大量英文文獻,能夠從眾多文獻中歸 納出這本論文最佳的獨創價值,亦感謝我的口委-游進年教授與孫志麟教授的包 容和指導,兩次口試我都匆促上場,沒有掌握好時間於一週前準備好書面資料。 再者,要感謝我研究所同學秋玄,同為黃乃熒老師指導的學生,可以與妳同 一學期口試畢業實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沒有妳的協助和幫忙,我根本無法於兩 天內跑完我的統計結果,真的很謝謝妳,我的論文問題大多都尋求妳的解答。此 外,同為考試好伙伴的至涵與則蓉,沒有妳們聆聽我的苦水,我可能還會蠟燭兩 頭燒,在考試與論文兩者壓力中喘不過氣,無法專心面對它,正視它,處理它。 最後,要感謝我的男友陳奕蒲和我媽媽,多虧有你們的支持,不論是經濟上 還是情感上的,我論文寫作過程中減少了許多壓力,在你們愛與包容下完成這篇 論文。.

(4)

(5)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現況。為達研究目 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相關文獻編製「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的發 展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 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之公立國民中學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 630 份正式問卷,有效問卷為 397 份。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獲得之 結論如下: 壹、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大致良好 貳、男性教師兼主任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的知覺情形較高 參、直轄市、校齡悠久的學校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較為成熟 肆、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成效能促進學校專業成長 伍、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並不彰顯,但仍持續加以改善 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教師彼此善盡其責、型塑共同願景能有效提昇學校績效 柒、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教師共同學習成長、整合教育資源能促進學校教育創新 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塑造共同願景、給予資源支持能打造學校優質氣氛 玖、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態度愈能促進學校夥伴關係的穩定發展. 關鍵字:夥伴關係、學校夥伴關係發展.

(6)

(7)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artnership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method adopted for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the results drawn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 a questionnaire name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develope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school personnel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including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Keelung City,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Hsinchu County. There are 630 questionnaires in the sampling investigation, 39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urther,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major situation of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s fine. 2. Male, and directors’ perception of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is above the average. 3.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artnership in municipalities, and the schools with long history is above the average. 4. The stable developing of school partnershipments can promote the benefits of school partnershipment. 5.The plights of school partnership do not highlight, but still continued to be improved. 6. Teachers fulfill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each other, shaping a common vi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chool performance. 7. Teachers learning with each other,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an promote.

(8) 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on 8. Teachers shaping the shared vision, giving resources to support can create an high-quality school atmosphere. 9. Enhanc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ttitude can promote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operates in a stable process.. key words: partnershipment, schoo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9) 目次 目次...............................................................................................................................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基本概念 ........................................................................................9 第二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28 第三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困境.............................................................................................. 40 第四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相關研究 ......................................................................................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分析與討論................................................................................... 77 第二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83 第三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與效益之關係分析與討論...................................................... 106 第四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與特質之關係分析與討論......................................................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 129 中文部份.................................................................................................................................... 129 英文部份.................................................................................................................................... 134 i.

(10) 附錄 ....................................................................................................... 139 附錄一 ....................................................................................................................................... 139 附錄二 ....................................................................................................................................... 147 附錄三 ....................................................................................................................................... 153. ii.

(11) 表次 表 2- 1 學校夥伴關係之內涵分析表 ......................................................................... 13 表 2-2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特質分析表 .................................................................. 17 表 2-3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歷程分析表................................................................... 27 表 2-4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之分析表................................................................... 37 表 2-5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個人困境分析表 ........................................................... 45 表 2- 6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團體困境分析表 .......................................................... 47 表 2- 7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組織困境分析表 .......................................................... 49 表 2- 8 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國內外相關研究........................................... 50 表 3- 1 北部六縣市不同規模的學校數量統計表....................................................... 64 表 3- 2 各規模學校發放問卷數目一覽表.................................................................. 65 表 3- 3 專家學者一覽表 ............................................................................................ 67 表 3- 4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特質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70 表 3- 5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困境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71 表 3- 6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效益信效度分析摘要表............................................... 72 表 3- 7 有效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 ............................................................................. 74 表 4-1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特質現況分析摘要表.....................................................78 表 4-2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困境現況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效益現況分析摘要表 ................................................... 82 表 4-4 不同性別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 84 表 4-5 不同現任職務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86 表 4-6 不同服務年資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88 表 4-7 不同學歷的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 89 表 4-8 不同規模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 91 表 4- 9 不同校齡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 92 表 4- 10 不同地區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分析 ............................. 94 表 4-11 不同背景的學校成員知覺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之差異彙整表............... 94 表 4-12 不同性別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98 表 4-13 不同職務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99 表 4-14 不同服務年資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100 表 4-15 不同學歷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101 表 4-16 不同規模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 103 表 4-17 不同校齡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 104 表 4-18 不同地區學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之差異分析 ............................ 105 表 4- 19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與其效益之積差相關矩陣摘要表 ....................... 107 表 4- 20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對「學校績效的提昇」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 110 iii.

(12) 表 4- 21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對「學校教育的創新」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4- 22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對「學校氣氛的優質」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 23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對其效益之多元迴歸分析整理表 ....................... 113 表 4- 24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與其特質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 115 表 4- 25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共同願景」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116 表 4- 26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尊重信任」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117 表 4- 27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共享資源」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117 表 4- 28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承擔責任」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118 表 4- 29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其特質之預測力分析整理表 ........................... 119. iv.

(13) 圖次 圖 1- 1 研究步驟圖 ...................................................................................................7 圖 3- 1 研究架構 .....................................................................................................61. v.

(14) v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緒論主要在陳述本研究之動機、列述研究目的,並對本研究主題闡述待 答問題與重要名詞、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後針對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旨在闡述研究動機,藉由現今教育現況與學校尋求教育人員互助合作、 締結夥伴關係的重視,引發本研究開始的契機,並從中具體提出本研究之目的。 壹、研究動機 美國於 2001 年制定「沒有任何孩子落後」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 教育法案,為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充分照顧到每位學生,每個州須評量公立學 校學生的閱讀、數學等學科進步情形,提供家長有關孩子學業的客觀資訊,強調 擴充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希望增進學校競爭力和提供家長必要的教育輔助服務等。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在 2004 年提出提昇教育標 準的五年策略,把建立與家長、利害關係人團體的夥伴關係列為教育改革的五大 原理之一。在小學階段,透過提供更多家庭學習管道,發展全面服務性的延伸學 校模式,建議學校與家長的緊密關係;在中學階段,則賦予家長及學生自我選擇 優秀的獨立專門學校的權利等(吳璧如,2005) 。英國夥伴學校的經驗顯示,政府 為了追求中等教育的多元性,提供學生與家長更多的選擇,甚至創造更適性化的 學習內涵與情境,均一致認為學校夥伴關係之建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反觀國內雖然在教育上也有許多的合作,如:高職的建教合作班或策略聯盟 的運作,但由於缺乏統整性的夥伴關係論述,我國的教育機構的合作關係經常止 於口頭上的「支持」,卻缺乏行動上的實際落實(詹盛如、蔡宜家,2009)。在朝 向競爭、多元、複雜的發展趨勢下,學校教育亦須在此挑戰自我藩籬、跨越邊界、 尋覓合作戰友,建立良好夥伴關係,才能在急遽變化的時局中立於不敗之地。二. 1.

(16) 十一世紀是個開放的社會,學校不能築起圍牆,守在象牙塔內辦教育,它必須結 闔家長的力量和社區的資源,共同致力於校務發展,才能恢宏學校辦學績效。是 故,教育自由化,社區、家庭參與權之抬頭,已成為學校教育時代之潮流,學校 應建立一個開放互動的氛圍,不能排斥家長有參與校務權利,彼此應建立一個良 性的互動合作夥伴關係(吳清山,2004) 。現今教育改革下學校締造夥伴關係的重 要性趨勢,使我們瞭解學校締造夥伴關係的急迫性,本研究欲探討目前國民中學 學校夥伴關係的現況,以瞭解在實際教育場域中,學校是否已融入夥伴關係之相 關理念。 然而,在實際教學現場中,學校成員彼此互動中,雙方可能因溝通問題或理念 上的不同,有了嫌隙與不滿。學校組織中,明顯存在著行政管理與教學兩大系統 (雙重系統),二者之間看似鴻溝深築,實際上卻是休戚與共;然而,不論是學校 行政人員、校長與一般教師,大多認為彼此獨立,互不相干;殊不知,這二大系 統,合則雙贏,分則兩害。在學校中,因分離的教室及角色分工的關係,使教師 成為封閉的孤立個體(範信賢,1994;許育榮,2003)。教師彼此是孤立的,不願 意改變,也不願向外尋求奧援。教師的精力主要用於處理自己的教學事務或班級 事務,且會防止來自外界的幹預。在不與他人討論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自己揣摩 教學策略與方法,並在嘗試錯誤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模式與教學流程。在這種情況 下,不利於教師探討、反思和批判他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缺乏緊密的聯繫 與專業互動(文麗萍,2008;陳志強,2003)。本研究預探究不同學校成員即使個 人利益、角色立場等不同,是否能視彼此為合作夥伴,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其次,伴隨教育改革的浪潮,學校行政多元開放的追求,雖能落實民主機制, 卻也淪為多方勢力的角逐對抗,促使學校人員士氣低落,疲於應付各方聲音,進 而促使教育的服務互動支持愈趨薄弱(秦夢群,2007)。再者,倘若學校行政人員 相信並接受教育工作對人類或社會的重要性,卻基本上侷限於技術的層級,則未 必能深入個人真正價值核心,同樣阻礙夥伴關係的發展(林建福,2005)。綜上所. 2.

(17) 述,學校教育人員在現今的背景脈絡下,面臨體制的變化與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 易造成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困境。而探討阻礙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所面臨的困 境來源,以作為未來洞悉與解決問題的依據,即為本研究所欲研究的動機之三。 最後,有鑑於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角色的多元與權利義務的變革,現今學 校教育政策的執行規劃亦跟隨社會需求而有所轉換。因此,學校夥伴關係議題亟 待深入探討與研究,以找出學校夥伴關係之存在價值。職此之故,冀以能藉本研 究成果,瞭解學校夥伴關係之特質,建立學校內和諧的夥伴關係,塑造積極之正 向氣氛,進而提昇學校組織運作成效。.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現況。 二、分析北部六縣市不同背景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知覺差異情形。 三、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與效益的關係。 四、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與困境的關係。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依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節進一步分析待答問題及名詞釋義,茲分述如下: 壹、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具體問題如下: 一、瞭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特質、困境與效益現況為何? 二、分析北部六縣市不同背景變項學校人員所知覺的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 之特質與困境是否有差異? (一)不同個人變項(性別、現任職務、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學校人員所知覺 3.

(18) 的國民中學內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困境現況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學校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校齡、學校所在地)學校人員所知覺的國 民中學內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困境現況是否有差異? 三、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及其效益之相關性為何? 四、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對於發展效益是否具有顯著 影響力? 五、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及其困境之相關性為何? 六、探討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對於發展特質是否具有顯著 影響力?. 貳、名詞釋義 為釐清研究相關名詞與概念,俾使研究問題更明確,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 界定如下。 一、夥伴關係 夥伴關係係指「兩個以上的個人或團體間,透過合作參與等方式,建造共同 目標,為獲得更大的利益,並提升競爭優勢和達到互利共生。」. 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係指「學校內部兩個以上人員或團體之間,為了特定教育 目標的達成,雙方彼此相互尊重信任,透過共同參與溝通對話的互動歷程,以實 現平等互惠、滿足大眾需求的教育理念,創造學校持續發展的動力。」 而本研究所指的「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係指研究者自編的「國民中學學校夥 伴關係發展之特質量表」 ,以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其對學校夥 伴關係發展的知覺程度越佳,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包括四個層面如下: (一)共同願景:學校成員能共同參與政策決定,以塑造相同的教育目標,從中. 4.

(19) 瞭解認同學校教育理念,使得個人信念需求與組織目標不會有所衝突。 (二)尊重信任:學校成員能關注並肯定他人能力,並採用同理角度去傾聽彼此 心聲,以建立友善接納、坦誠溝通的人際關係。 (三)共享資源:學校成員能與他人分享專業資訊、知能,行政與教學部門相互 支援,以整合校內設備空間。 (四)承擔責任:學校成員為了組織目標的達成,不僅能認真負責作好份內工作, 更願意協助他人共同解決問題,彼此有所精進成長。. 三、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 而本研究所指的「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係指研究者自編的「國民中學學 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困境量表」 ,以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其對學 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的知覺程度越高,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包括三個層面如下: (一)個人困境:係指學校成員個人的價值觀、知能與動機,如成員懷疑排斥的 封閉心態、欠缺溝通協調的技巧、校長統籌領導力不足等問題,影響了學校夥伴 關係的締結。 (二)團隊產生的困境:係指學校團體的交流互動中,遭遇某些特殊情境如:多 方利益的衝突紛爭、未健全的行政支持系統等,影響了學校夥伴關係的運作。 (三)組織困境:係指學校組織結構歷程內部尚未發展成熟,面臨組織體制的僵 化惰性、組織文化的保守封閉、組織權力運用不當等問題,影響學校夥伴關係發 的延續性。. 四、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 本研究所指的「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效益」係指研究者自編的「國民中學學 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效益量表」 ,以受試者在量表的得分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其對學 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的知覺程度越高,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包括三個層面如下:. 5.

(20) (一)學校績效的提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能改善學習成效,滿足師生需求,更 能接納多元價值,以促進學校績效的提昇。 (二)學校教育的創新:學校夥伴關係發展能整合教育知識資源,提昇教育專業 知能,促進教育永續發展,以達學校教育的創新。 (三)學校氣氛的優質:學校夥伴關係發展能凝聚組織向心力,獲得大眾的認同 支持,建構開放民主的組織文化,以創造出學校優質氣氛。.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說明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本 研究之研究步驟。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係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者依據文獻探討 結果,自編「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研究調查問卷」,針對北部六縣市的 國民中學學校人員,包括校長、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導師、專任教師為調 查對象,以進行調查研究。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包含五個部分,茲將各步驟說明如下,於圖1-1所示。 一、確定研究動機與主題 廣泛蒐集及閱讀文獻資料後,逐一整理分析以確立研究架構,與指導教授討 論後,確立研究主題、範圍與對象,並擬定初步研究計畫。 二、蒐集與歸納相關文獻 運用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等各項資源,廣泛蒐集與研讀本研究之相關文獻資 料,歸納建構本研究變項的內涵及構面,以作為本研究理論依據,編製研究工具。 三、編製問卷與實施調查 根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之資料,研究者編製「國民中學內夥伴關係之研究 6.

(21) 調查問卷」,敦請專家學者提供修正意見,於專家審查及預試後,完成正式問卷 之編製,依本研究選定之問卷對象,實施問卷調查。 四、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 正式問卷回收後,逐一檢視並淘汰無效問卷,再進行問卷編碼、登錄等作業, 並運用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五、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依據文獻探討、資料統計分析結果,提出研究發現、結論及建議。 確定研究動機與主題. 蒐集與歸納相關文獻. 編製問卷與實施調查. 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 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 1- 1 研究步驟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本研究之範圍說明,第二部分為研究之限制。 茲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等兩方面來界定研究範圍,茲分述如下: 7.

(22)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調查對象為公立國民中學之學校人員。在學校層級方面,研究者以 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之母群體,並未包含其他層級學校。至若完全中學及私立中 學,由於兩者在學校人員編制與環境生態上,與公立國民中學不盡相同,是以, 不包含於本研究範圍中。在填答對象方面,本研究之學校人員包括校長、教師與 行政人員,不包括約聘人員、幹事及工友。 二、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北部六縣市的國民中學為主,包括: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 桃園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對於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期之探討,雖力求周延,仍有以下限 制: 一、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及研究,以瞭解國民中學內夥伴關係整體 現況,是以,無法深入瞭解個別學校內夥伴關係發展的脈絡情形。 二、研究對象之限制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範圍,在研究結果推論上會形成以下限制: (一)本研究係以北部六縣市的國民中學為主,包括: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 桃園縣、新竹縣及新竹市,故在推論上無法涵蓋臺灣其他縣市。 (二)本研究對於係以公立國民中學為主,未包含私立中學、國中小學校層級。 是以,無法瞭解其他各級各類學校夥伴關係之現況。 (三)本研究對象,以學校內部成員,教師與行政人員為主,未包括外部成員, 是以無法瞭解社區家長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的知覺現況。.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學校夥伴關係之基本概念進行探討;第二節對學 校夥伴關係之效益進行分析;第三節則對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困境加以探究;第 四節歸納分析國內外學校夥伴關係之相關研究。以下茲依序論述:. 第一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基本概念 夥伴關係這個名號在企業界已聞之多年,在這個市場化的洪流中,唯有透過 夥伴關係集合眾人的力量方能提升競爭力。當此理念拓展到學校教育時,是否完 全適用,亦或是有另一番視野,值得吾人來探討。 壹、夥伴關係之意義 夥伴關係的概念其實起源於企業界,指公司與公司之間成立策略性的關係,享 有共同目標,彼此高度依賴,以邁向憑單一公司無法達成的目標,獲得市場上的 競爭優勢(Bleeke & Ernst,1991) 。希望透過互易成本的交換,多重組織互相合作 可以創造出比單一組織奮鬥更多的績效。 鄭傑榆(2004)定義夥伴關係為:一個或多個以上的組織,由於認同共同的 價值,透過正式的協議機制,在尊重彼此的主體性之下,承諾共同分擔一定程度 的責任與風險,願意長期的提供己方的相關資源,以成就所有參與組織及其社區 的共同利益。 林郁文(2009)指夥伴關係是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共同合作,去追求一 個彼此共同的健康促進目標,互相進行資源交換或創造的過程,並形成持續與正 視的關係。 林鴻儒(2005)認為夥伴關係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自主的個體或組織間 在共同目標與相互依賴下所形成有計畫性的合作互動關係,藉由資源分享、互助 合作的方式,達到擴展資源提昇競爭優勢,擴充彼此發展機會等互利共生的目的。 9.

(24) 夥伴關係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或機構間,形成一種有計畫性的互 動關係,藉由資源交換、互助合作的方式,達到擴展資源、提昇競爭優勢、擴大 發展機會等互利共生的目的(王冠智,2003)。 吳明烈(2007)認為夥伴關係係指存在於個人與個人、組織內部成員、個人 與組織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長短期合作關係,透過夥伴合作關係的建立,促使合 作的對象均能彼此受益,進而提升發展優勢。 夥伴關係的意義其實與「合夥」或「合作」的意義十分相近,均強調個人、 群體或不同機構間的合作關係,雙方可以共用決策和權力,也可以保持各自的獨 立性(吳俊憲、林怡君,2007)。 詹盛如與蔡宜家(2009)亦認為夥伴關係最簡單的定義是:兩個以上的人、 組織或單位,為了共同的目標,形成較為長期的合作關係,藉以從中各自獲取益 處。根據實用主義取向,我們可得知夥伴關係需具備四項要素,即兩個以上的個 體與組織、擁有共同一致的目標、一段時間的合作關係、彼此都能獲益。 綜上學者觀點,我們可以小結,夥伴關係乃是兩個以上的個人或團體間,透 過合作參與等方式,建造共同目標,為獲得更大的利益,並提升競爭優勢和達到 互利共生。. 貳、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意義 就學校層面來講,學校的環境與一般企業環境相較,有其不同之處。就本質 而言,學校屬於服務性組織,而企業則屬於營利組織,在企業追求利益的環境中, 各個組織無不使盡全力地想獨占市場,故其競爭力可想而知,相較之下,學校環 境會比產業環境單純(秦夢群,2007)。 孫志麟(2009)認為在夥伴關係中,學校透過正式的與非正式的、短期的與 長期的、個體的和團體的、有組織的與非組織的等性質不同的關係,就某一教育 議題進行探究、學習、實踐及反思等歷程,期能帶來附加價值的協作效果。也就. 10.

(25) 是說,學校夥伴關係,乃是基於雙方同時獲益的共同體,參與其中者都將有所成 長。學校夥伴關係可視為在共同的願景之下,基於平等互惠的原則,透過雙方共 同的努力實現利益雙贏的活動,以促進學校教育的同步發展。 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背景是學校教育努力打破舊有體制下的教育觀念及機 構、資源、人員之間存在的種種藩籬,謀求一種以互惠合作、共同承擔為特點的 新機制。簡言之,學校夥伴關係是一道橋樑,提供了機會讓原本兩相分立、相互 隔閡的機構、資源與人員能透過合作,達成舊有體制下不能成功完成的目標與使 命。學校夥伴關係是平等且互惠的,是為了雙方的利益,且此種利益是同時發生 的。此外,夥伴關係的合作需要雙方的努力與投入,這種夥伴關係都是建基於非 常具體的學校傳統文化、教師狀況等背景之下,因而夥伴關係須保持某種程度的 彈性和開放性,以便根據實際情況持續進行調整和改進(王建軍、黃顯華,2001) 。 學校夥伴關係建立的最大目的,乃是提升教育品質與學習成效(Butcher, Bezzina, &Moran, 2011)。學校夥伴關係應以互助(support),互動(motivate) 和互補(augment, supplement, enrichment, enhancement)為宗旨,其目的是經由相 互對學生的關懷與輔助,增加學習機會(彭森明,1990)。張佳琳(2002)認為 必須長期省視社會發展變革,結合國家生存目標,因應受教者之需要,故在學校 教育中的夥伴關係至少應該有其「服務性」、「審慎性」、「周密性」等特質。 學校夥伴關係是夥伴們秉持一種理念,認為彼此互相合作追求相同目標,可 以創造新的成長機會、解決現存的複雜問題(Butcher, Bezzina, &Moran, 2011)。 學校夥伴關係可視為一種學校個人與團體為了提昇學生生理、心理、社會、智慧 發展的連結關係,為確保學生需求的滿足(Hands, 2010)。 所謂學校夥伴關係是指為了教育上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尋求相關機構合 作,建立共存共榮的關係,以促進教育品質和教育效能的做法(黃政傑,2000)。 Sedel、Epple 與 Martiniello(2001)認為學校教育夥伴關係有以下內涵:藝 術學校夥伴關係的中心是學生,學生亦是主要的受益者,必須為學生提供真正高. 11.

(26) 素質的教學課程及素材。學校本身的需求也應該是所有夥伴合作首要關心的,並 且讓教師在學校夥伴關係中做專業發展,以及在合作的過程中獲益。 Hid、Sin、Ho 與 Chan(2004)歸納國外學者觀點,提出發展學校夥伴關 係所具備的內涵有下列幾點:1.需求導向:能滿足學校成員的需求,尤其是弱勢 族群;2.品質導向:教育活動的主要目標乃是提升教育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3.交流機會:多舉辦相關教育交流活動,讓教育人員可以彼此切磋,對於教育實 際所面臨的問題有實質的幫助;4.行政與資源支持:若缺乏行政人員的支持和充 足的資源投入,大部分的教育計畫活動將無法成功推行;5.專業導向:夥伴間須 具備相同的有關學生的專業知能和觀念。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學校夥伴關係之闡述,本研究試將要件整理於表 2-1,認 為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應涵蓋下列內涵: (一)是學校兩位以上的成員與團體之間一種基於教育目標的合作關係 學校夥伴關係是學校兩位以上的成員與團體之間,為了提昇學生學習成效、 教育專業品質等教育目標,打破雙方舊有的隔閡,建立起合作關係,希望能讓目 標順利達成,而建立並維持人與人之間良好的和諧關係,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二)是雙方共同合作投入心力,以獲取更大利益的活動過程 學校夥伴關係是學校兩位以上的成員與團體是一種經過相互交流、溝通瞭 解,有目標且不斷的努力活動過程,透過彼此溝通瞭解,促進雙方對於教育目標 的認同、參與、合作、與資源支持,使學校教育符合彼此的需求及利益。 (三)是秉持平等互惠、滿足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 學校夥伴關係的推動,是以學校長遠效能為考量,非僅以為了短期成本效益, 或採取功利導向的。學校夥伴關係乃是服務互助、平等互惠為原則,必須因人事 地制宜,重視社會公平正義等理念,希望照顧到所有學校成員,特別是滿足弱勢 族群的需求。. 12.

(27) 表 2- 1 學校夥伴關係之內涵分析表 內涵 研究者. 兩位以上成. 基於教育目. 共同合作. 獲取更大利. 平等互惠滿. 員或團體. 標的達成. 的關係. 益. 足需求. 王建軍與黃顯華 . . . . . 王冠智(2003). . . . . . 孫志麟(2009). . . . . . 彭森明(1990). . . . . . 黃政傑(2000). . . . . . 張佳琳(2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 Butcher、Bezzina 與 Moran(2011) Hid、 Sin、Ho 與 Chan(2004) Hands(2010) Sedel、Epplem 與 Martiniello(200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茲參考不同學者之見解,本研究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定義為:「學校內部兩 個以上人員或團體之間,為了特定教育目標的達成,雙方彼此相互尊重信任,透 過共同參與溝通對話的互動歷程,以實現平等互惠、滿足大眾需求的教育理念, 創造學校持續發展的動力。」. 13.

(28) 參、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特質 夥伴關係具有理念、知識和資源交換的特徵,其建立必須基於確認接受並行 不悖的目標與策略(王冠智,2003) 。彭森明(1990)認為夥伴關係必須理念一致, 目標相同。良好的夥伴,必須具有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且對各自的權責,也有明 確的瞭解,並能積極執行。Butcher、Bezzina 與 Moran(2011)提醒我們一個概 念,單純的利益交換的夥伴關係,是無法因應新興變化立即滿足雙方需求,惟有 透過共同願景、能力、資源,相互尊重信守承諾,方能在追求夥伴間共同目標時, 透過多元溝通互動,創新出最大成長可能性。 Labonte (1997)要建立一個有效率、可靠的夥伴關係,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 所有的夥伴都要建立他們自己的權力和合法性(legitimacy)。有權力的團體 和沒權力的團體會需要一段時間去重新分配權力、資源,這也許是一段互相衝突 的時間,不過這是必須的。 (二) 所有的夥伴都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夥伴們都要很清楚他們的目的和整個 組織的目標。所有的夥伴有相同的目標、遠景,且都尊重其共同同意的目標,凌 駕於個別組織目標之上。 (三) 學校教育人員承諾用夥伴關係的方式來與其他組織共同合作。 (四) 制定共同認同的明確的責任及規範,並且定期評估調整,承諾用夥伴關係 的方式來與其他教育組織共同合作。 (五) 學校內的教職員應該要努力培養開闊的胸襟、耐心、尊重及體會其他夥伴 的經驗。 Edwards、Goodwin、Pemberton 與 Woods(2000)研究亦指出,學校夥伴關 係需有以下六大關鍵要素: (一)明確的目標:夥伴應瞭解夥伴關係所締結的目標意義為何,有明確的認知。 (二)同質性:夥伴乃一群熟悉彼此的成員,減少衝突產生。 (三)信任:所有夥伴應信任彼此並擁有共同努力的目標。 14.

(29) (四)清楚的認知和角色定位:時間資源有限,一旦夥伴關係彼此工作角色定位 不清,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五)包容多元性:夥伴關係中允許多元觀點看法的存在,非獨大單一觀點、少 數群眾主宰運作方針。 (六)良好的組織:夥伴關係初期締結階段,尚須領導者的指引安排,才能讓夥 伴關係的運作步入軌道。 英國教育部於 2003 年期間,委託相關學者評價學習夥伴關係的利弊,整理出 相關報告書,Rodger、Cowen 與 Brass(2003)提出發展夥伴關係有效運用的以下 八大關鍵要素:1.計畫:建立發展學習型夥伴組織的目標終旨,並制定相關計畫; 2.需求:瞭解問題需求,確定夥伴學習活動的優先考量;3.行動性:列出夥伴關係 中所提供的活動服務;4.檢討性:發展夥伴機制的項目性能,並評估各項目的成 效性;5.協調性;6.資源;7.內部溝通;8.包容性。 國外教育機構NOSCA, ASCA, and NASSP於2009年提出四項相同的關鍵因 素,於增強夥伴關係的緊密度上,分別為(引用Dahir, Burnham, Stone,& Cobb, 2010):1.溝通:夥伴透過溝通共享資源想法;2.合作:夥伴為參與決定並制定策 略者;3.尊重 :夥伴尊重彼此的意見與價值觀。;4.相同願景:夥伴擁有共同的 願景目標。 deFur(2012)認為夥伴乃共同承擔責任角色,他認為建立成功的夥伴關係, 必須包含以下九項要素:1.共同目標;2.同一陣線;3.共用責任;4.相互關懷;5. 相同語言;6.共用權利;7.共用成功;8.共用風險;9.共同解決問題。 Dahir、Burnham、Stone 與 Cobb(2010)研究指出,有效的夥伴關係需要雙 方專業人員有意願建立強而有力的關係,需基於開放的溝通合作管道、相互尊重、 共享願景為改善學生學習成就。一個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的奠定基礎乃是合作, 擁有共同的語言價值,對於角色責任有清楚的認知瞭解,和不斷持續的溝通對話, 並且將焦點放至具體的成果,以及分佈式領導。. 15.

(30) 學校夥伴關係的要件,包括承諾、尊重、信任、平等、合作和彈性對話,而 溝通和建立共同願景可以減少歧義、不確定性、衝突和迷惑,此外,資金的投入 可以舒緩有限時間所帶來的壓力(Lee & Walker, 2004)。 黃淑卿(2006)認為學校夥伴關係的基礎是平等、長期約定、信任、尊重、 互惠。即站在平等的立場,彼此共同參與、信任、尊重與互惠,且由此出發建立 的夥伴關係經得起問題、衝突、爭論的挑戰。而夥伴關係的長期約定更代表成員 間發展的夥伴關係是經得起考驗且一同持續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學校夥伴關係不僅是一個技術過程,夥伴雙方對於合作目標和願景的共識、 價值觀念的交流與磨合、角色與權力關係的重構等,不但是夥伴關係的組成部份, 亦是保證合作得以成功的關鍵特質(王建軍、黃顯華,2001)。 奠定夥伴關係的基礎乃是夥伴間彼此信任、尊重與認同,並可承擔團體責任 風險。學校夥伴關係的推展,必須指向於學校的教育實踐,鑲嵌於學校教育的真 實脈絡之中,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協同合作中創造知識、培養能力。 這種夥伴關係需要學校夥伴彼此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孫志麟,2009)。. 16.

(31) 表2-2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特質分析表  特質 共同願景. 尊重信任. 共享資源. 承擔責任. 研究者 王冠智(2003). . . . . 孫志麟(2009). . . . . 彭森明(1990). . . . . 黃淑卿(2006). . . . . Butcher、Bezzina 與 Moran. . . . . . . . . DeFour(2012). . . . . Edwards、Goodwin、. . . . . . . . . . . (2011) Dahir、Burnham、Stone 與 Cobb(2010). Pemberton與Woods(2000) Labonte (1997) Lee與Walker(2004) Rodger、Cowen 與 Brass. . (200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國內外學者研究,我們可以歸納出建構出學校夥伴關係的四大特質構 面,並整理於表2-2,以下茲就內涵進行探討如後。. 17.

(32) 一、共同願景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共同願景構面包括成員能共同參與政策制定,建立共同 的教育目標,認同理解教育理念等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共同參與政策決定 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學校成員皆有參與決策制定的權利,教育活動內容是 全員共同管理的(Bake,2007)。唯有如此,才足以凝聚成員共識,形成共同的 信念與態度,並據以規劃共同努力的方向與具體目標。然而,這一切都不可偏離 「關注學生的學習」(教育部,2009)。 (二)建構共同的教育目標 學校成員之間的關係可以增強對彼此的認識及努力實現學校的共同目標 (Alberta Education,2008)。教師間建立共同願景、價值觀,並深植在成員的內 心與心智,是成立學校夥伴關係的首要條件。為了凝聚學校團隊的向心力,學校 校長要與成員建構共同的願景,排除潛在的恐懼,築造共同的希望,建立策略性 的夥伴關係,奠定雄厚的信任資本,方能減低團體合作的困難(Murrell &. Meredith, 2000)。 (三)認同瞭解教育理念 然而,光抱持相同的組織目標是不夠的,學校成員對於目標理念必須要有一 定的瞭解,方能規劃適宜的教學活動,才能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Bake,2007; Harris & Wilkes,2013)。所有的夥伴都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夥伴們都要很清 楚他們的目的和整個組織的目標。所有的夥伴有相同的目標、遠景,且都尊重其 共同同意的目標,凌駕於個別組織目標之上。這需要花費一段時間去建立共同的 議題(王佩如、胡淑貞,2002)。 歸納而言,研究者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共同願景」構面定義為: 「學校成 員能共同參與政策決定,以塑造共同的教育目標,從中瞭解認同學校教育理念, 使得個人信念需求與組織目標不會有所衝突。」. 18.

(33) 二、尊重信任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尊重信任構面包括關注肯定他人能力、同理聆聽彼此需 求、誠信友善接納差異等內涵,茲說明如下: (一)關注肯定他人能力 尊重是指關注或體貼考量到別人,試圖瞭解並欣賞他人。尊重須從瞭解自己 的長處,懂得欣賞自己的特點開始,進而接納欣賞他人。尊重也是一種繼續不斷 學習的過程,也是對待自己、他人與生活環境偏見態度的改變。 教師間願意接受教學觀察與回饋,分享成功與失敗經驗,都必須優先建立在 社群成員間相互尊重與信任、願意坦誠溝通的基礎上(教育部,2009)。學校夥 伴關係的六種參與類型的基礎乃是成員間相互信任與尊重(Epstein, 2010)。建立 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要對雙方有所信任和尊重,雙方關係的緊密度需要時間和投 入心力去提昇(Jacoby, 2003)。 (二)同理聆聽他人需求 然而,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架起了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橋樑,形成 緊密的網絡關係,為夥伴關係協作成功提供了穩定的力量(孫志麟,2009)。在 信任的建立下,學校成員能自由地表達意見想法與需求,不受外在壓力所束縛。 信任感的建立可以助於降低不同文化和期望誤會的產生,夥伴間能樂於站在他人 角度去思考,從不同觀點去看待事物,降低衝突(丁一顧,2011;Hid et al., 2004)。 (三)誠信友善接納差異 學校成員彼此誠心對待,互相尊重、互信互惠,可以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一旦組織內每個人能彼此尊重對方,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和諒解別人不周或不妥之 處,這樣就容易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化解人與之間的矛盾,人際關係就可以 變得更加和諧,學校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就會由此而不斷增強。當然,要尊重與 接受他人不同的觀點,要懂得學習傾聽,唯有表現出傾聽的態度,才算得是真正 「接納異見」的夥伴合作學習。. 19.

(34) 歸納而言,研究者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尊重信任」構面定義為: 「學校成 員能關注並肯定他人能力,並採用同理角度去傾聽彼此心聲,以建立友善接納、 坦誠溝通的人際關係。」. 三、共享資源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共享資源構面包括交流分享資訊知能、行政教學協助支 援、專業知能相互激盪等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交流分享資訊知能 個人願意與他人締造夥伴關係的原因,莫過於相信整合他人的力量,創造出 新的可能性,增進自我專業知能。雙方的思想、知識、情感,經過表達、溝通後, 必能產生激盪和影響。雙方要活用這個成果,就要進入「分享」的階段,分享就 是把雙方各自獲得的經驗、見解或資訊,分送大家享用。不用計較經驗有無成敗、 見解有無對錯,資訊是否有用途皆無關係,分享就是從同儕的互動中,找出成功 的經驗,正確的見解,有用的資訊,供大家共同享有(教育部,2008) 。新知的分 享、激盪及討論,對積極思維的養塑,樂觀意識的滋生,肯定行為的扮演,對於 建構夥伴關係的促成,均會有極大的助益(林水波,2005)。 (二)行政教學協助支援 然而,學校教育資源有限,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個人無法完善因應處理時, 在有限資源教育環境中,學校期望能藉由夥伴合作關係的建立,以提供彼此資源 相互輸送的管道與相互利用的功能,進而促使學校資源運用的效率與效能,可以 視問題本質的不同,透過增進組織間的整合來達到減少資源重複所產生的浪費(李 長晏、鄧怡婷,2004)。透過學校教育專業社群的成立、夥伴教師的協同合作、 教育與行政人員的協作互動等,能整合群體的資源知能,並加以充份運用,不僅 增進個人的專業知能,並能提昇整體的工作績效,避免資源成本的不當浪費。. 20.

(35) (三)專業知能相互激盪 傳統以來強調教師間的競爭,造成教師孤立隔閡的文化。然而,教師間夥伴 關係合作學習,成立專業學習社群,把同儕觀課與回饋、同儕檢視教學檔案,視 為社群成員進行專業成長與學習的必要內容,透過彼此的教學觀察與「同儕互助」 的歷程,持續不斷改善教師個人與學校整體的教學效能,以便確保學生接受到質 量一致的教學(教育部,2009)。 歸納而言,本研究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共享資源」構面定義為: 「學校成 員能與他人分享專業資訊、知能,行政與教學部門相互支援,以整合校內設備空 間。」. 四、承擔責任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承擔責任」構面包括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積極態度共 同學習、認真負責專業成長等內涵,茲說明如下: (一)協助他人解決問題 教師、行政人員與校長為相同地位的決策參與者,擁有為自我權利發聲的機 會,此外,透過共同參與決策的過程,夥伴成員共用風險、成功,甚至於在執行 時可以做到「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不僅能成就自己,更能成就他人。學校每位 成員皆是影響學校教育發展的關鍵人物,應背負起自身之責,彼此若都能做好份 內的事,並且願意協助他人共同解決問題,便能讓彼此的關係能得到良好的對應 與互動,擁有高度凝聚力與向心力的團體精神,便可以形成一個和諧的人性倫理 網、穩定的組織結構,使得學校組織可以穩定永續發展。 (二)積極態度共同學習 Bake(2007)提到學校夥伴關係的成功要素,其中平等型的夥伴關係是非常 重要的,平等並不代表相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教育專業和價值觀,為了共同教 育目標的達成,夥伴要有共同參與合作學習的意願,透過這些學習活動融合這些. 21.

(36) 差異,以創造出有別以往的教育活動內容。不同的學校夥伴關係,在運作模式上 會呈現多元的樣態,重要的是,成員能以樂觀、熱情等正向態度,去戮力於對於 學校教育有所助益的活動(Alberta Education, 2008)。 (三)認真負責專業成長 Dwyer(1987)將承諾責任定義為:對持續夥伴關係的一種外顯或內隱的保 證。然而,當夥伴雙方覺得相互關係是重要的情形下,雙方的承諾才會存在,且 為了維持長久的關係,雙方會更有意願去經營彼此的關係(趙正敏、鄭博文, 2012) 。為了組織目標的達成,學校成員能奉獻心力和時間去從事教育活動,以精 進自身專業知能。 歸納而言,本研究將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承擔責任」構面定義為: 「係指學 校成員為了組織目標的達成,不僅能認真負責作好份內工作,更願意協助他人共 同解決問題,彼此有所精進成長。」. 參、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 透過前述之歸納顯現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特質,而當中的利害關係人夥伴關 係能否長期維繫卻是相當具有不確定性,而伴隨時間累積與學校教育人員溝通, 學校夥伴關係可視為一個生命週期,合作的過程有其階段性與週期。以下列舉國 內外學者的觀點,並統整研究者的見解於後: Lowndes 與 Skelcher(1998)亦指出,多重組織的夥伴關係可依其生命週期, 大約分為四種階段:夥伴合作關係的前期階段、夥伴關係已建立且穩固階段、夥 伴關係運作方案階段,以及夥伴關係終止或持續階段。上述四個階段都各有其特 徵、適用的治理模式,以及特有的利害關係者之間的關係,茲分述如下(江岷欽、 孫本初、劉坤億,2004;李長晏、鄧怡婷,2004): (一)夥伴合作關係的前期階段:這階段夥伴間彼此的互動比較偏向非正式或個 人間的關係,合作特徵主要是一種相互協力合作的網絡形式。而學校成員彼此關 22.

(37) 係的緊密度與相互信任程式深淺有高度相關,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則更能涵容越 多樣的因素,亦能更有效率地運用彼此資源。 (二)夥伴關係建立且穩固階段:此一階段夥伴關係已具備高度結構化和制度化, 前階段網絡式的動態平衡結構已經瓦解,組織間的利害關係已經由正規化的程式 和決策模式來決定,夥伴關係的打造,常是因應團體方案的需要,有些則是組織 內部運作中自然轉變而成的發展。 (三)夥伴關係運作方案階段。此一階段夥伴關係中的各個組織,在協力合作服 務的過程中進入市場競爭的狀態,夥伴間彼此競爭尋求創新、謀求自身利益等, 注重成本績效的達成,在此同時,也會藉由網絡的非正式協定,建立以信任為基 礎的合作契約。然而,在市場化與網絡共存的運作模式中,亦可能對夥伴關係造 成程度上的損害,原本依賴彼此信任與相互關係的網絡模式,會因市場化競爭追 求自身利益而受到威脅,阻礙了夥伴間合作的發展。 (四)夥伴關係終止或持續的階段。在此一階段,倘若無法維持寬鬆的網絡合作 關係,組織間的夥伴關係即告終止,反之,如果由網絡合作關係中,再度強化組 織間的相互承諾,則夥伴關係將持續存在。 吳明烈(2007)參考國外國者 Farmer 的見解,亦認為夥伴關係並非是靜態的, 就如同其他關係,會經歷成長、成熟與改變,夥伴關係的生命週期,可分成五個 階段: (一)開始發展期:夥伴關係的建立係一種力量的結合。開始階段正考驗著彼此 的人格、團隊合作、信任及可靠性。在此階段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基礎,而非 僅是一次的努力就足夠。 (二)建立規範期:夥伴關係的成員彼此協商可被接受的規則與行為包括確定有 哪些限制及可能性、哪些行為與態度需要改變,以及應達成何種效益等。 (三)處理衝突期:夥伴關係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常規可能會受到破壞,並且 可能導致衝突。衝突能否解決或避免,取決於夥伴關係的程度與耐久度。. 23.

(38) (四)成熟關係期:一個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每位夥伴能彼此適應得宜。在此 過程中,所有夥伴能感受到舒坦愉快,這也促成了夥伴關係的長期發展。 (五)關係再造期:假如新理念與行動並無法融入到夥伴關係中,將會導致成長 僵化而緩慢。 Edwards(2005)認為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形成、衝突、 規範、執行、解散階段,可將各發展階段視為各類型夥伴關係,對於實際夥伴活 動會有更深刻的體認。 範揚松(2004)將學校夥伴關係劃分成五個階段,分別為:孕育階段(彼此 吸引)、初期階段(追求短期利益)、中期階段(建立信任)、夥伴式階段(共同目 標價值)和協作式階段(共創價值) ,他認為五個發展歷程中都有機會出現關係裂 變或恢復。 黃惠穗(2006)亦認為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可視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 共識形成前、創始、正式化、運作、終結等五階段。夥伴合作關係可能會在任何 一個階段夭折,各階段當中會出現不同治理模式,包括市場競爭模式、科層體制 網絡等。 莊明貞(2004)和顧瑜君(2007)參考國外學者Trubowitz將成員心態納入夥 伴關係的發展歷程的劃分考量,因而將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如下: (一)敵意與懷疑階段:夥伴關係雖已互相認識,但學校代表很擔心專家學者以 學校作為實驗場所,為解決學校問題而進行具創意的試驗,蒐集資料後便不顧離 去。 (二)缺乏信任階段:如學校教師覺得自己的教學專業受到他人質疑,抗拒家長 或其他教師參與課程教學,在這種缺乏信任的氣氛下,除非雙方以雙贏的原則進 行協商,否則夥伴關係很難建立。 (三)休戰階段:此階段裡,初步信任得以確定,如教師開始覺得學生家長並非 只是提供意見,而是互相學習和提供支援,家長亦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與學校. 24.

(39) 教師平等相處。 (四)混合接受階段:學校教育人員與社區家長以無威脅的方式共同工作,逐漸 成為教師的擁護者,並協助教師倡議校內的改革。 (五)接納與認可階段:雙方合作進入一個穩定的階段.雙方人員亦覺得夥伴合 作為各自的組織帶來好處。可是有時候學校方面的人事會生變化(如校長退休), 雙方夥伴關係亦因而產生新的變化。 (六)退化與停擺階段:除非雙方注入新的力量,隨著人事的變動,夥伴的合作 亦會邁向失敗的境地。 (七)重生復甦階段:新意念、新人事、新經驗等為計畫注入新的能量,彼此雙 方達成繼續討論合作的可能。 (八)持續發展階段:雙方恢復合作的熱誠,對發展前景充滿希望,雙方人員亦 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意關心他人的需要。.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本研究試就將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歷程分為建立階 段、運作階段與延續階段,並將各階段的學校夥伴關係特質表現,統整於表 2-3, 茲分析如後: 一、建立階段 在面對包括許多不同領域其專業複雜的教育議題下,反映出學校組織內部彼 此間應建立夥伴關係連繫的重要性,並經由不同的資源提供者的參與努力,以期 解決許多跨領域教育議題的困難。經由彼此夥伴關係的聯繫,互相的溝通協調, 以期形成一完全的整合體制以解決問題(李長晏、鄧怡婷,2004)。 學校夥伴關係的孕育,通常始於短期合作或偶爾不定期的連繫,像是學校運 動會的舉行,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透過相互合作,以增進 效率,獲得更大效能。經歷一段時間的合作關係,雙方便開始產生友誼和信任感 (Hid et al., 2004)。. 25.

(40) 在學校夥伴關係建立階段,學校成員的互動比較偏於非正式或個人間的合作 關係,透過非固定頻率時間、次數的溝通對話,夥伴間分享個人資源訊息,相互 合作協助,共同完成教育目標。然而,這種互動關係容易出現排他的現象,因為 學校成員依藉彼此的友誼、信任,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源連繫,使新來成員較 難加入。此外,學校教師、行政人員、校長所擁有的資源不同,容易導致學校內、 外部團體利益區分的出現,易使弱勢族群的聲音被邊緣化的情形發生。. 二、運作階段 在學校夥伴關係的運作過程中,學校成員間已意識到共用責任的重要性,在 夥伴關係初步建立階段,夥伴間已共享願景、建立了關係橋樑。然而在接下來歷 程中,每個夥伴在不同教育活動中會有不同的工作權責,認清到自我角色定位和 組織資源的限制,希望將誤解阻礙最小化,學校教育成效最大化(Hid et al., 2004)。 多面向的夥伴關係有助於解決多元複雜問題,學校教育人員有不同領域的專 業知能,學校夥伴關係的運作試圖統整各個夥伴獨特的長處,讓每位成員皆能付 出個人心力,為學校教育目前去努力,討論出相關策略,以解決複雜多變的教育 問題(Jacoby, 2003)。 此外,學校組織文化環境具有開放多元,欣賞接納多元文化的特點,並確保 學校夥伴關係所推行的活動計畫能對師生都有所助益,且成員間進行雙向有意義 的溝通對話,給予彼此相關建議與回饋意見,促使不斷反思修正相關策略內容 (Butcher, Howard, Labone, &Breeze, 2004)。. 三、延續階段 在學校夥伴關係的延續階段,學校夥伴關係必須能因應社會變遷而改變,組 織架構亦能因人時地制宜而有所革新,結合更多元的知能,創造出更大的公共效. 26.

(41) 益,能提供更多合作機會以增進夥伴間的信任關係(Hid et al., 2004)。 學校成員關係具有專業化的態度,學校成員間能高度尊重他人、能發展創新 的專業互動,能抱持主動積極心態地去客觀分析研究過往的成敗經驗之要素,以 修正學校夥伴關係的未來發展。穩定成長的夥伴關係不是偶然,而是需要個人與 組織目標進行連結,共同引導學校教育願景,建構完善的體制方能達成。 此外,學校成員透過共同參與學校願景的制定,相信學校夥伴關係的維持是 相當重要和有其功效的,並願意付出自身最大的努力去維持,有強烈的意願去經 營彼此的關係,學校成員關係可能會因此產生新的互動網絡,如學校教師和行政 人員的工作角色互換、新的社區家長的加入參與等。. 表 2-3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歷程分析表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 特質表現. 共同願景. 尊重信任. 共享資源. 責任承擔. 歷程階段 教 育 價 值 觀 和 透 過 短 期 合 作 分享資訊,基本 相互合作,提供 建立階段. 規範的共識. 初步建立關係。 對話。. 知能。. 認同學校,關注 平等關係,友善 分享權力,提供 雙向溝通,提供 運作階段. 學生學習狀況。 關懷。. 實質協助。. 回饋。. 共 同 引 導 學 校 坦誠對話,同理 客觀分析,評鑑 基 於 承 諾 積 極 延續階段. 願景未來發展。 思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7. 成效。. 參與政策決定。.

(42) 簡言之,學校夥伴關係為一個動態有生命週期的歷程,並非是按照固定順序 的直線歷程,端視其學校成員合作的內容和程度而有所改變,學校夥伴關係有機 會在任何階段無預警的夭折或消逝,惟有透過瞭解各階段特徵與困境,學校成員 方能運用不同的策略去經營維持,連繫彼此的關係。. 第二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 學校夥伴關係的對象不限於單一角色,不同角色夥伴關係發展帶來其效益亦 有所不同,故本節分為兩個部份,探討學校夥伴關係的類型重要性及學校夥伴關 係發展之效益,茲分述如下。. 壹、學校夥伴關係的類型與重要性 在終身學習社會中,夥伴關係的行動,打破了人們及各組織之間缺乏互動的 局面,並且融入真實與動機到學習過程中。夥伴關係的本質乃是一種多項溝通的 過程,在此過程中所有夥伴表達及討論各自的角色,並且貢獻彼此的想法,進而 進行真誠、無脅迫的合作(Longworth, 2003: 100) 。不論教育情境中夥伴關係的形 式為何,殊無二致的目標是改善制度效率、效能、品質、公平與績效(La Roche, 2008: 8)。 然而,夥伴關係的對象其實不侷限於不同組織之間,可以從個人層次之間的 互動關係,向上擴大到機構內部門之間,一直到機構、組織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 Hall(1999)從不同組織層級的角度,區分出以下五種不同夥伴關係: (一)個人層級:以個人的偏好來決定合作。 (二)機構內同僚的合作:學校內部的同事關係。 (三)機構內不同部門之間:例如總務處對教務處。 (四)不同的學校或機構間:例如中學與高等教育機構。 (五)與其他公家、私人或非正式組織之間的結盟:例如與地方當局、私人企業 28.

(43) 或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所以,夥伴關係可以從個人層次之間的互動關係,向上擴大到機構內部門之 間,一直到機構、組織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長久以來,校園的藩籬深鎖於社區 之外,少數尋求合作也侷限於建教合作上,新興的學校夥伴關係的議題、對象和 層面是相當多元的,不再如過往只侷限於建教合作上。事實上,學校能建立維繫 長久的合作互惠關係的教育夥伴相當多元,以機構而言,包括企業界、社區、政 府機構、職業訓練學校等;以人為對象而言,則有校內教職員生、校外的家長、 社區人士等(張佳琳,2002)。 學校夥伴關係是以學校內部為核心,向外尋求組織或個體進行教學學習的活 動。學校夥伴關係之對象包含社區、家長與其他學校或其他對象的參與,其間的 關係不只是由「學校」出發的單向連結。學校夥伴關係中,協作範圍與項目各有 其強調的重點及特色,且可能因發展的階段、夥伴對象、地理位置和學生背景的 不同,其夥伴關係協作的內容、目標及運作亦存有差異(陳又慈,2006)。 學校夥伴關係是透過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與家長三者共同合作與努力,以達 成學生的成功(吳彣雪,2003)。學校夥伴關係的參與者可包含教育人員、學生、 家長、社區專業人員和志工,他們相互合作,透過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目標 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人員的培訓、課程發展和研究品質等方式,進行學校教育 與教師教學品質的革新(Osguthorpe, Harris, Black, Cutler, & Harris, 1995) 論述學校夥伴的相關文獻中,有些認為夥伴純指教師同儕夥伴,有些則包括 行政(或專業發展促發者)與教師夥伴,另則有指稱教練(coach)、教師領導者 (如教學輔導教師、社群領導者等)與教師間的夥伴關係(丁一顧,2011)。 本研究者乃探討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是以學校內部成員作為學校夥伴關係的 主體,故將學校夥伴關係類型依夥伴對象分為:教師間夥伴關係(教師-教師) 與教師與行政人員夥伴關係(教師-行政人員、校長),茲就各類型的意義與其 重要性說明如下:. 29.

(44) 一、教師間夥伴關係 學生處於身心急速發展的青春期,學校更有迫切需求與相關專業人員成立夥 伴關係,與有經驗的資深教師或輔導教師共同討論瞭解國中學生於青春期面臨的 困境,校內辦理相關研習工作訪去充實專業知能增進協助學生增進自信心和自我 價值(Lee, Lo, &Walker, 2004)。 然而,提高教學和教師素質,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著重於事,一是著重於 人。前者意指加強權責、提高標準等;後者即突出中小學校長、教師在教育中實 際扮演的關鍵角色,從提高人的素質入手,最終使教育素質提昇。 從著重人的角度出發,學校教育改革的精力將會集中於強化教學專業的知識 基礎,鼓勵教師對學校決策的參與,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從事教育探 究等。此種視野,大多為眾多學者接受倡導,更在教育實踐中實際推行(王建軍、 黃顯華,2001;李子建,2006)。 Lieberman & Miller(1992)指出學校夥伴關係中教師專業合作可運用的專 業發展途徑有相當多種方式,如:教師研習小組、課程編寫、教師進行研究專案、 教師同儕間相互觀課、建立教師資源中心、鼓勵教師參與校外專業活動和專業團 體等,然而這些方式策略是否能達到一定成效,端賴學校文化是否以達到合作、 開放與互信的氛圍。 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目的希望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以學校為本位,以關注學生學 習為主體,採同儕合作方式,重視結果取向,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 依據整體學校發展方向,所形成的不同專業學習社群,促使學校成員在共同願景 和目標的指引下,共同關注和學習如何改進教學實務,並結合集體智慧與力量, 透過具體的行動方案,一起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努力(教育部,2009)。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興起,即是想改變學校教師由上而下、被動聽令行事的 文化,企圖將學校組織變成專業學習型組織,從學校內部形成由下而上的教育改. 30.

(45) 革與進步的力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前提是改善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在 於教育工作者需持續不斷地專業成長與學習(DuFour, Eaker, &Many, 2006)。 綜上所述,本研究綜合學者的看法,說明發展教師間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一)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 教學工作充滿變化性與創新性,每位教師難免遇到困難與障礙,若透過教師 夥伴關係之成立,教師互相支援和打氣,不僅增進彼此情誼,且形成集體智慧, 減少教師間的孤立與隔閡(教育部,2009)。 (二)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學習 傳統學校由於科層體制或文化氣氛不佳的關係,教師多不願意提出與行政不 同的觀點,以免被視為問題老師。教師們的共同產生對話有助於對教師們更深 入地瞭解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動,以及與學生學習問題的交互作用,可利用省 思來慎思問題的「what、how、why、who」等概念,深層思考問題的優缺點(對 問題認同或不認同處)、困境之調整與改善策略、未來發展與應用等,以提升教 學專業,及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丁一顧,2011;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 ,2009; 教育部,2009)。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能 在教師夥伴關係中,經由觀察他人的優點與對教育的熱忱,讓其他教師見賢 思齊。另外,透過集體合作,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教師們不會各行其事, 分散彼此的力量。像是不同領域專長的教師組成教學夥伴團隊,共同分擔教學工 作,彼此截長補短,讓教學活動可以更多元化、涵蓋更豐富的範圍。不僅能讓教 師素質提升,亦促進學生學習成果好(教育部,2009;鄭嘉淩,2008)。 (四)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真正的對話其實是在於糾集同儕夥伴,平等分享理念、產生新知識、進行學 習,以追求教學的多種可能。在教師夥伴關係中,教師的學習係圍繞在教學實踐 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合作發展課程、共同設計教材、討論教學問題的過程中,. 31.

(46) 分享成功與失敗經驗,並更新他們對教學的認識與理解(林淑梤、張惠博、段曉 林,2009;教育部,2009)。 簡言之,建立教師間夥伴關係可以打破教師間的隔閡,增進彼此的情誼,透 過相互對話,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促進教學實踐知識的創新,進而提高教師 自我與集體效能。. 二、教師與行政人員夥伴關係 學校夥伴關係成功的關鍵在於成員本身的態度與行動,以及學校行政的支持 系統兩個層面。其中,前者包括參與夥伴關係的教師要有正確的心態;後者則包 括學校行政單位建立制度與支持性環境,以及校長須能授權賦能,將權力下放(教 育部,2011;Dahir, Burnham, Stone, &Cobb, 2010;Lloyd, 2002)。 柯佳伶和李麗日(2011)的研究發現,學校行政事務的遞增,讓教師與行政 人員比以往承受更多的壓力,學校教師們常會採取敷衍或推託的態度去應付學校 行政事務,學校行政人員依公務繁忙的理由欠缺給予教師實質的支持與協助,校 長在處理學校內部人員紛爭時,亦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缺乏良好的溝通關 係。如此一來,學校內部容易出現衝突和紛爭,皆嚴重影響低落其團隊向心力、 士氣、工作效能。 綜上所述,茲就學校組織行政層面,探究教師與行政人員間夥伴關係的重要 性: (一)促進學校組織民主化 目前校園民主化的訴求甚囂塵上,有鑑於此,行政者應調適自我的觀念,多 採納組織成員的意見,面對未來行政領導的變革,行政者應鼓勵成員主動敏捷的 行政決定參與:利用集思廣益方式,鼓勵成員主動參與,以建立共識(吳清基, 1992)。.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02 臺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 翻「閱」時空,悅「讀」人生 A03 桃園市立建國國民中學 流動的饗宴-讀出建國真滋味 A05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1.8 Teachers should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attend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special needs and

(provides student activities,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assessment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 Youth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re,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 Diversifie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parents of NCS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2020/21 school year to help them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ir

 For students of other class levels, arrangements of reading out the papers / using screen readers / asking for pronunciations of words are only applicable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e tested way to raise responsible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