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高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學校與家庭學習歷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北市高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學校與家庭學習歷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自 1987 年解嚴以來,民主價值的概念已漸深入民眾心裡,而民主價值的 形成,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臺灣在經歷了 2000 年、2008 年的兩次政黨輪替,臺 灣的政治菁英與民眾標誌了民主化的新境界(盧瑞鍾,2008:10) 。但是對於 1990 年代以後出生的下一代,他們的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又是如何形成?對政府與政 治人物的政治信任感是如何?是否現代的高中生受到其它社會成員影響而與父母 有相異的政黨認同?這些政治態度可能是學校的正式教育,也可能是家庭成員的. 政 治 大. 傳承,或是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與同儕團體的交互影響…等,凡此種種都值得我. 立. 們再去深入探討。本論文將探討現代的高中生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政治態度. ‧ 國. 學. 與個人家庭背景、學校機制的關聯性。. ‧. 新北市自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為直轄市,與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 雄市成為臺灣新五都,其中新北市的人口數在各直轄市高居全國第一1;而高中校. y. Nat. io. sit. 數、班級數、學生人數則僅次於臺北市(附錄 1) 。新北市的高中公、私立學校約. n. al. er. 各占半數,而新北市幅員廣闊,私立學校分布較不平均,大多集中都會區,因此 本論文將選擇新北市公立高中做為研究樣本。 一、.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動機 自 1990 年以降,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學生的思想更多元,對公共事務更有. 個人的意見與想法,這樣的轉變,正是政治社會化的一種過程。這些改變,激起 研究者對「政治社會化」這個議題的興趣。研究者在青少年求學階段目睹了黨外 人士抗爭組黨、野百合運動、修憲過程與民主法治下的政黨選舉,了解到民主政 治的形成過程是一連串歷經衝突與妥協所得到的成果。Verba(1965)認為:一個人 要有民主生活的經驗,民主的態度才能根深蒂固。(轉引自陳文俊,1983:3),研 1.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1 年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統計資料。 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asp 1.

(2) 究者自己在青少年的生活經驗觸動了民主自知與覺醒,也形成屬於這個世代的民 主知識與價值。然而,民主價值觀是透過學習和知識在一代一代的傳遞才逐漸成 形,現在的吞世代2較重享樂,根據陳啟榮研究,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受到大眾傳 播媒體與網際網路發達的影響,家庭功能逐漸轉變沒落,師生關係改變,青少年 次文化造成的同儕團體規範具有強大約束力。若同儕團體之間的規範與價值與成 人或教師越相似則學校教育有利於教育目的達成;反之,則學校教育目標難以達 成(陳啟榮,2008:38-51) 。因此,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學校是否仍是政治社會 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其角色又是什麼?另一方面,現代家庭功能的轉變, 是否會對學生的政治態度產生影響,這兩個面向成為本研究想要暸解的問題。. 治 政 大 2012 年 1 月 14 日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選舉議題在報章媒體中一再重覆報 立 導。現在青少年對政治議題是否關心?對政治人物又持何種態度?高中的公民教 ‧ 國. 學. 育課程在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扮演的何種角色?這些都是研究者心中的疑 問。. ‧ y. Nat. 過去與此相關的學術論文,大多探討大學生或國中、小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歷. er. io. sit. 程,較少探求高中階段3。學校是個人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中繼 站,但學校在公民教育的課程中,不只有課程教材的影響,也包括了外環境與內. n. al. Ch. i n U. v. 環境的的差異。 「外環境」包括教師對民主價值的態度、校園內是否建立教師與學. engchi. 生公平對話平台、家長與學校間是否可隨時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社區與學校是 否有意見平台;「內環境」,包括在不同教師的教學下,是否影響學生的民主價值 取向、不同年級對政治認同是否有差異、不同組別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是否有所 差異。這些內、外環境的影響都是學校在政治社會化的角色中所需要留意。. 2. 吞世代是由 teen 和 weens 兩個英文字組成,指現代的青少年迷戀流行文化,對現代社會的資訊 科技掌握更勝於上一世代,只在自己當下的享樂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思想模式具有跳躍性思考, 不重視學習過程,只重結果選擇。在李玉瑞的研究中稱現在青少年世代為「吞世代」(李玉瑞,2007: 6) 3 國家圖書館網站查詢「政治社會化」相關研究論文有 69 篇,其中研究大專學生者有 7 篇,國中、 小學生有 21 篇,課程內容研究有 7 篇,高中學生 7 篇;若查詢「政治態度」關鍵字則有 70 篇, 研究高中學生的「政治態度」者 10 篇;若查詢「公民參與」關鍵字則有 65 篇,研究高中學生的 「公民參與」者僅 3 篇;查詢「民主價值」關鍵字則共有 16 篇,除 1 篇研究大專生,4 篇研究國 中生外,餘大多為探討一般成人民眾之角色(查詢日期:2011 年 12 月 22 日)。 2.

(3) 2012 年總統與立法委員的選舉,首投族約佔 5%,人數約達 120 萬人,這些 90 年代以後出生的青年將在 2012 年選舉發揮重要影響力4。而高中學生即將年滿 20 歲,對社會事務已有基礎判斷能力,政治知識亦有基礎認識,在正式握有投票 權前,他們的政治態度與前一世代是否相同?加深了研究者想對高中學生政治社 會化過程的探討。 在高中的教學實境中,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現象。學生總是喜歡問教師的政黨 色彩,藉以印證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對時事之評論是否對政黨存有刻版印象。而 研究者也注意到在「公民與社會」科目的課程教學時,社會組學生因興趣使然,. 治 政 大 應付考試,被動接受教學,而對時事議題與政治議題較少有興趣。究竟「民主價 立 值觀」的建立是否會因學生就讀組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是本論文研究之重點。 在教學互動中,似乎較會對政治議題感興趣;反之,自然組學生則認為課程僅是. ‧ 國. 學. 另外,在過去的研究中, 「政黨認同」往往是家庭機構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 ‧. 傳承概念5。但它對其它的政治態度影響力是如何呢?在學校擔任教學工作之教. sit. y. Nat. 師,或與學生生活朝夕相處的導師,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是否教師個人的影. io. er. 響力會影響學生的「政治態度」則較少有探討。究竟對於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 家庭成員還是學校機制對「政黨認同」的政治社會化影響何者較為明顯?是否因. n. al. Ch. i n U. v. 學生就讀組別不同,也是影響「政黨認同」之因素?當「政黨認同」與目前執政. engchi. 黨一致時,是否其「政治信任感」也較為正向?上述高中生的「政黨認同」與「政 治信任感」研究,成為本論文另一個要探討的重點。 二、. 研究目的 Almond 和 Verba 在針對美國、英國、墨西哥、德國與義大利等五國的研究中. 印證「教育」是公民學習政治參與與政治知識的重要管道,而青春期對政治的「認. 4. 原文: 首投族在總統選戰中的角色評析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1 年 4 月 29 日助理研究員高 順德,內政(評) 100-071 號。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9106。 5 家庭的「政黨認同」或「政黨偏好」影響學生日後的政治態度或對政府的政治信任感之研究, 在 2000 年後計有葉佳文(2001)、張華娟(2007)、李鳯斌(2007)、李志強(2008)等碩士研究論文。 3.

(4) 知」與「情感」價值取向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王業立等譯,2003:191~194)。 依據 Ranney 的研究發現:學校提供了政府最直接且有效塑造年輕人政治態度與 行為管道(倪達仁譯,1995:75) 。研究者目前為公民教育課程的教師,正是施予 青春期學生「政治取向、價值、態度」的行為人,更想清楚了解,在 21 世紀資訊 發達的現在,高中學生是否如上個世紀 Ranney 的界定「學校」仍是「政治社會 化」重要的機構? 2005 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6(簡稱『95 暫綱』或『95 課綱』),在 2008 年公布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簡稱『99 課綱』)改變了. 治 政 大 行動,廢除了教條式的教義宣導,改以社會學、政治學、法學與經濟學四大領域 立 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做為廿一世紀新時代公民教育的基礎。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新面貌,新的公民教育,重新審視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知識與. ‧ 國. 學. 現代的高中公民教師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對民主政治的課程的講述,從民主. ‧. 制度的類型與思想演進到選舉制度與政府體制都有詳細介紹。因此現代高中學生. sit. y. Nat. 在民主價值觀的學習上,或許比上一代他們的父母在青少年時期所學習的公民知. io. n. al. er. 識來得更多元、更廣闊。. i n U. v.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高中生在政治態度的養成過程中,除了學校教材的影. Ch. engchi. 響外,是否還有其它因素影響其價值判斷?這些因素又是哪些?同世代的青少年 是否因性別、年級、就讀組別(自然組或社會組)而對同一價值之判斷有所不同? 希望經由本研究的探討而達到下列幾項目的。 (一)個人特質或家庭背景之不同,是否會影響個人的「政黨認同」? (二)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校機制三種影響因素中,在建構「民主價值觀」 的過程,何者是重要因素? (三)不同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校機制是否為影響新世代「政治信任感」的 因素? 6.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教司 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03 查詢 日期:2011 年 10 月 18 日 4.

(5) (四)歸納研究結果,提供中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抱持的觀點與態度做為參考,並 在學生「政治態度」的形成過程中,讓民主信念根植於心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項研究範圍以新北市公立高中為對象。根據 2010 年新北市市長選舉資料分 析7,新北市選民結構呈現藍、綠約略各半支持度,泛藍陣營略大於泛綠陣營(附 錄 2)。 其中,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在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淡水區、汐止區等 15 個行政區域佔有優勢,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三重區、新莊區、五股區、蘆洲 區等 14 個行政區域佔有優勢。若交叉比對 2004-2012 年總統選舉資料,近年來, 新北市藍、綠政治版圖為藍大於綠(附錄 3)。. 政 治 大 觀察近年來新北市所下轄各行政區之歷次選舉藍、綠政治版圖,本研究擬以 立. 政治版圖傳統上「藍大於綠」的區域:中和區、永和區、以及傳統上「綠大於藍」. ‧ 國. 學. 8. 之區域:樹林區、鶯歌區、金山區鄰近之公立高中為研究對象9。. ‧. 就新北市公立高中的分布情況來看,市立高中分布於各區,由最北端臨海的. sit. y. Nat. 金山高中到最南端近山的明德高中;也有繁華市區的海山高中,偏鄉的雙溪高中。. io. al. er. 而國立高中,校數約為新北市公立高中總數的三分之一,多集中新北市的南半部。. n. 因此本論文之研究範圍擬選取市立高中三所、國立高中一所做為研究樣本。. Ch. engchi. 7. i n U. v. 資料來源:中選會選舉資料網站。http://db.cec.gov.tw/downLoad/dowmLoads.asp,查詢日期 2011 年 10 月 25 日。 8 藍大於綠:國民黨在行政首長與總統選舉過程中,國民黨之得票數大於民進黨;綠大於藍:民 進黨在行政首長與總統選舉中,民進黨得票數大於國民黨。 9 中和區、永和區鄰近之市立高中,計有:市立海山高中(板橋區)、市立永平高中(永和區)、市立 錦和高中(中和區)、市立清水高中(土城區);樹林區、鶯歌區、金山區鄰近之市立高中,計有:市 立樹林高中(樹林區)、市立明德高中(三峽區)、市立金山高中(金山區)。 6.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論述範圍涉及幾個核心名詞,為維持本研究概念完整性界定其定義如 下述。 一、. 政治系統 在研究個人或群體政治行為,自 1960 年代以來,有兩大分析途徑:結構功能. 分析與系統論,兩大分析途徑互相密切關聯。這兩大分析途徑都把政治現象設想 為:相互聯繫並節制的行動型式,這些型式的焦點是均衡而且都重視維持生存(呂 亞力,2002:221) 。. 立. 政 治 大. 政治系統論的代表人物是 David Easton。他認為實證研究的科學目的在於解. ‧ 國. 學. 釋現象,而要解釋現象只有建構系統理論才能達到。因此 Easton 提出了政治系統 的概念,認為政治系統是各個角色(role)組成,這些角色包括了環境、輸入、回饋. ‧. (轉引自呂亞力,2002:221)。簡而言之,政治系統存在於每一個社會,一個政. sit. y. Nat. 治系統不必然就是一個國家,小到市政府,大到國際體系,只要是「社會價值的. io. er. 權威性分配」的互動體系,都是政治系統。政治系統一如生物系統,最重要的是 維持生存。由於政治系統處於一個環境之中,本身會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又會. al. n. v i n Ch 對這個環境有所回應。環境會對政治系統產生壓力,即輸入項,包括要求與支持。 engchi U 為了延續下去,政治系統須緩和這些壓力。政治系統透過轉換的過程,針對環境 輸入的要求與支持,產生輸出項:權威性的決策及活動。政治系統產生輸出項, 社會成員又對輸出項作出反應,這種反應的訊息回饋為新的要求與支持。最後, 政治系統作出下一步的可能行為。新一波的輸出、反應、訊息回饋,和系統再轉 換而作出的輸出,形成川流不息的回饋圈。 二、. 政治態度 政治態度含括範圍很廣,通常政治分析家用來解釋政治系統中在個體層次的. 政治行為與總體層次政治現象(陳文俊,1983:1)。政治態度的構成部分,包括 7.

(8) 了認知成分、感情成分、行動成分(馬起華,1979:128)。所謂的認知成分又稱 為政治認知,包含了一個人對政治對象的信仰、認識與知識。例如一個人對民主 政治的態度可能包含了他對民主政治的意義、性質等基本條件的了解;對於民主 政治之信仰,例如對於英國、美國的民主體制的認識並認同其理念;情感部分又 稱為政治情感,它是關於個人對政治態度對象的價值反應,喜歡與討厭、支持與 反對、同意與不同意,這些反應分別構成了正向與負向態度;行動成分是有關一 個人對政治對象的可能反應傾向,例如議員支持議案,就會加以討論和表決通過, 採消極態度就會予以擱置或否決(馬起華,1979:128)。. 治 政 大 任感、政黨認同、政治疏離感、民主價值等面向(林嘉誠,1989)。本研究將著重 立 在政治態度中的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與政治信任感的探討,研究政治態度的 關於政治態度的研究與討論通常以政治過程為主。其牽涉部分包括了政治信. ‧ 國. 學. 形成與影響究竟受何影響較大。. ‧. 三、. 政黨認同. y. Nat. sit. Campbell、Converse、Miller 與 Stokes 在 1960 年所發表的”The American Voter”. n. al. er. io. 一書中透過大規模調查美國選民投票行為,從而了解「政黨認同」如何影響政治. i n U. v. 知覺、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一般而言,政黨認同來自早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 Ch. engchi. (Campbell et al.,1960:146-147)。當選民「固著」(standing decision)於某一 政黨時,就會自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政黨的支持者,這種對政黨的支持,會長期持 續到成年,但婚姻、新工作或新鄰居等人際相處的改變,可能也會影響其「政黨 認同」(Campbell et al.,1960:150)。 「政黨認同」在選舉的研究中,有時也以「政黨支持」或「政黨偏好」等名 詞稱之。就實證資料觀察「政黨偏好」與其它政治態度或是選民的投票行為都有 顯著相關(陳陸輝,2000:113-114)。 四、. 民主價值觀. 8.

(9) 關於民主的定義,最早來自於古希臘代表由人民治理的意思。今日我們所說 的民主政治與古希臘時代所說的民主已有很大的差異了。當代美國政治學者 Ranney 就將民主政治定義為「一個依據主權在民、政治平等、人民諮商與多數決 等原則而組成的政府形式。」(盛杏湲,2009:90) 呂亞力認為民主政治的特質包含了以下四種:人民主權、責任政治、多數治 理、尊重少數與個人(呂亞力,2009:118-122)。 (一)人民主權:這是 John Locke 強調政治必須建立在被治者同意的觀念之反 映。一般國家藉由選舉、國會運作與輿論作用來表示人民主權的存在(呂亞 力,2009:118)。. 立. 政 治 大. (二)責任政治:指執政者對政策成敗要負政治責任。責任政治是目前民主國家. ‧ 國. 學. 與非民主國家的一大區別(呂亞力,2009:119)。. (三)多數治理:多數決或多數治理是民主政治運作的基本原則,多數治理或多. ‧. 數決的採用並不是它具有理想性或神聖性,而是因為倘若我們要民主就不. sit. y. Nat. 能沒有多數決。因為要達到全體一致性決定具有相當困難性,因此尊重少. io. al. n. 2009:120)。. er. 與個人的原則是有必要的,否則多數統治,有淪為多數暴力之虞(呂亞力,. Ch. i n U. v. (四)尊重少數與個人:多數尊重少數原則的實踐有兩個層次,一方面為多數的. engchi. 風度與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尊重個人的層次,對政府的組成型態是由政治 體系成員在平等基礎上經由大多數人同意或由多數決方式所產生,這種權 力關係成為政治系統中的成員對政治的普世價值與思想(呂亞力,2009: 122)。 心理學者 Allport 認為: 「價值」是一個人對事件、思想的核心態度與情感(轉 引自楊國樞,1993:336) 。Lasswell(1969:55-56)則認為: 「價值」是行為者所評 估認為值得去執行的目標,它包括了「福利的價值」(welfare value)與「敬意的 價值」(deference value)兩大類;前者是維持人們生活所必需,後者是讓他人重視、 考慮到自己的價值。 9.

(10) 民主價值觀則是指在民主政體下,體系成員在角色權力規範所持有的信念。 這種民主政體下體系成員角色權力可分為結構的層次、功能的層次與行為層次三 大項(胡佛,1998:50-56)。 所謂結構的層次是一個體系成員所共同面對的政體的基本建構原則,一個完 整的民主體系建構同時包括了五種角色權力:自由權、平等權、自主權、多元權 與制衡權(胡佛,1998:50-56)。第二個功能層次是指體系成員在面對民主體制 決策過程中所具備的四種角色權力:陳請權、改革權、要求權與干預權。陳請權 是對應於政體體系的輸出;改革權與要求權對應於政體體系的輸入;干預權則是. 治 政 大 所接受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包括了承認他人自主地位、容忍異己、尊重少數、 立 尋求共識、具妥協精神與合作精神、講求程序的正當性(胡佛,1998:109-136)。 對應於政體體系的政策制定。第三個行為層次,係指體系成員在行使角色權力時. ‧ 國. 學. Schumpeter 於 1942 年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定義「民主」的 方法是一種達成政治決策的制度安排,其方式是透過相互競爭人民選票的支持,. ‧. 以取得擔任公職的機會(吳良健譯,2003)。綜合上述各家學者之論述與定義, 「民. Nat. sit er. al. n. 政治信任感. io. 五、. y. 主價值觀」一詞,就是政治體系中的成員對「民主」共同信念。. Ch. engchi. i n U. v. 政治信任感(Political Trust)最早一詞來自美國密西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 1958 年一份問卷資料,一開始是針對美國政治領導人在民眾心中的誠信、公平、能力、 效能等面向的表現評價(盛治仁,2003) 。依 W. Gamson 的用語,也可以定義為: 「政治系統(或系統的某些部份)會產出令人滿意的產品,即使人們不加以關心 留意」 。換句話說,沒有人民的努力,仍然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施政作為(陳文俊, 1995)。 「政治信任感」是指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如果民主的社會中,民眾對政治 權威具有較高的政治信任時,民眾相信政府將會遵守法律並且為人民謀福利。另 一方面,當人民對於政府不信任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被執政者侵犯,因此. 10.

(11) 賦予執政者的自由裁量權相對地縮小。林嘉誠認為「政治信任感」就是對政府官 員或政治人物、公共政策、政治現況或對政治系統、典則、政治結構的信任態度 (林嘉誠,1989:189)。 不論如何,對於政府當局過高或過低的政治信任感,都是不利於正常的政治 運作以及民主體系(陳陸輝,2002)。在彭芸(2002)的研究中,也引用了 Easton (1965)的說法,認為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的基本要素,是任何政體穩定的最重 要決定因子。 臺灣自 2008 年二次政黨輪替以來,經濟情況並不符合民眾期待。根據陳陸輝. 政 治 大. 2003 年研究指出,經濟成長遲緩、政府廉能不彰,會造成民眾對執政當局政治信. 立. 任感的普遍低落,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施的評價抱持較負面的看法(陳陸輝,. ‧ 國. 學. 2003:175-176)。. ‧. 政治信任感之範圍包括對政治人物的主觀評價,也包括了政府的看法或政治 體系產出的支持程度,本論文研究將政治信任感定義為對政治人物與政府的信任. n. al. er. io. sit. y. Nat. 程度。. Ch. engchi. 11. i n U. v.

(1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涵義 個人進入社會的過程中,經由社會互動而學習到社會價值、規範與技能,進 而形成「自我」概念的過程。經過此過程,個人從一個「生物人」轉換成「社會 人」 ,把社會規範透過內化(internalization)10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這樣的過程 稱為「社會化」 。社會化的過程從個人一出生就開始。人生各階段都會學習新事物, 因此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生中持續進行,且時常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蔡文輝、 李紹嶸,2006:55)。. 政 治 大 社會化的重要功能是維持一個人進入群體社會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 立. ‧ 國. 學. 以做?」的一種價值評量。因為這種價值評量,維持了社會的穩定性,而社會規 範也成為每個人的社會人格一部分。. ‧. 「政治社會化」的概念是從社會學者的研究過程中之一個分支,其中有關政. Nat. sit. y. 治知識與學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早期,有關「社會化」的研究只著重在兒童的. al. er. io. 社會學習歷程,而不大注重成年人的社會學習經驗,直至 1950 年左右,由於社會. v. n. 心理學的發展,才發現政治行為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因此才引起了政治學者注 意(袁頌西,2003:340)。. Ch. engchi. i n U. 如同「社會化」一樣, 「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從一出生就開始持續進行著。在 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其它事件或社會化機構的影響,而重建或修改自己的政 治定向與行為模式。這種過程終其一生都將持續進行著,差別只是在不同成長過 程中影響層面之深或淺而已。政治行為的發展研究最早之研究者是 1930 年代的 Charles E. Merriam,他注意到政治學習是一個廣泛的歷程,不但兒童時期的訓練 包括在內,而成年後的影響與學習也會持續不斷進,不過此時他並未發現「家庭」 這一個社會化的機構(袁頌西,2003:341)。. 10. 「內化」指個人經由學習他人或與環境相處後,吸收其社會法則或思想的一種過程。 12.

(13) 直到 1959 年 Herbert H. Hyman 在 Political Socialization: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一書中, 「政治社會化」這個名詞才被正式地被政 治學者定義同時開始了政治社會化的實證研究。1960 年代各政治學者開始在政治 社會化的議題上做一深入研究,在此階段「政治社會化」的界定開始明確,下述 簡略說明 1960 年代國外各學者之界定「政治社會化」的涵義 一、. David Easton 與 Robert D. Hess(1961)的研究中認為「政治社會化」是自其 政治環境中向其他人學習的一種基本政治取向,這種政治取向包括了「政 治知識」(political knowledge)、 「政治態度」(political attitudes)、 「標準價值」. 治 政 大 Fred I. Greenstein (1968) 認為政治社會化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政治學習, 立 這種學習過程涵括了個人的全部階段。而這種政治學習可能是有計劃的學. (standards of evaluation)三面向(轉引自袁頌西,2003:346-347)。. 學. ‧ 國. 二、. 習或非計劃的學習。Fred I. Greenstein 是從單一個人的角度做政治學習歷程 的探討。他認為「個人透過社會生活從事有關政治學習的過程」就是「政. ‧. 治社會化」(轉引自易君博,1993:115)。. Nat. y. Kenneth P. Langton (1969) 就最廣義界定「政治社會化」,認為就是將政治. sit. 三、. n. al. er. io. 文化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過程。政治文化包括了「政治態度」、「政治認. v. 知」、「政治評價」三個層面。至於傳遞政治文化的機構則包括了家庭、學. Ch. engchi. i n U. 校、同儕團體、大眾傳播等媒介物(轉引自易君博,1993:116-117)。 四、. David Easton 與 Jack Dennis(1969:8-9)在 1969 年再度以政治系統論為出發 點,進一步詮釋「政治社會化」是「個人獲得政治行為定向與行為模式之 發展過程」 。在此界定了個人之政治行為定向是一種長期而累進的過程,這 種過程是由個人向家庭成員、教師(學校) 、同儕團體等成員有意識或無意 識的影響、刺激而內化成個人的政治行為定向,David Easton 稱這種有意 識或無意識內化的過程為「獲得」(acquisition)(轉引自易君博,1993: 118-119)。. 五、. Gabriel A. Almond 與 G. B. Powell, Jr. (1966:64) 則認為「政治社會化乃為 政治文化之所以維持與改變之歷程,並形成了他們對於政治事物之取向」。 13.

(14) 同時期另一位學者 Roberta S. Sigel(1965:2)界定「政治社會化」乃是「漸 進學習現行政治系統所接受與慣行的規範、態度與行為的歷程」(轉引自袁 頌西,2003:344)。上述學者採用政治系統中成員對政治文化接收與傳播 的歷程來解釋政治社會化,最終目的是保持政治系統穩定。因此公民們就 必須透過學習利用選舉等方式來達到政治變革,而這些學習的歷程就是「政 治社會化」。 六、. 國內學者研究政治社會化首先從袁頌西與易君博撰文介紹開始。袁頌西曾 在 1971 年至 1973 年分別從兒童與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為出發點,研 究家庭因素對政治效能感的影響。袁頌西認為「政治社會化」是個人學習. 政 治 大 層面(袁頌西,2003:344) 立 。易君博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一個人在政治 成為政治社會一份子的歷程,這種學習歷程包含與政治直接或間接有關的. ‧ 國. 學. 上的行為定向與行為模式,這種行為定向與模式透過實際生活經驗與有形 的學習方式形成(易君博,1993:111)。. ‧.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說法,研究者歸納整理下述基本概念。. sit. y. Nat. io. 括了政治知識、態度、價值與行為的學習。. n. al. Ch. er. (一)「政治定向」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一種「政治學習」, 這種政治學習包. i n U. v. (二)「政治社會化」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歷程。這種「政治社會化」的歷程從幼. engchi. 年階段就開始,在人生各階段都將持續進行。在國內外各家學者研究中, 發現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在每個階段都有可能發生演變。家庭、學校、同儕 團體、大眾傳播媒體、工作場所等機構都是可能影響的因素。 承前所述,個人政治學習的歷程就是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可以促進個人 政治自覺的形成,這種政治自覺讓人民與政府高官知道在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 的。由於這種政治自覺,人民就產生某種程度的政治效能感,感到自己的意見可 以向政府表示並可影響政府決策。同時,在社會化過程中,政治知識逐漸增加, 在民主社會的人民其政治興趣與參政慾望也逐漸培養,人民的基本政治態度也逐 漸形成(呂亞力,2009:374-376)。 14.

(15)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研究理論 政治社會化的研究理論大體而言可區分為從個人之人生各階段之歷程研究與 從政治系統穩定及系統成員互動關係研究兩大部份。Jaros(1973:13)將前段有關 個人歷程的研究稱為「微觀層次」(micro level theory);後段有關系統成員互動與 政治系統穏定關係則稱為「鉅觀層次」(macro level theory)這樣的分類模式過於簡 略了「政治社會化」的模式。因此有些學者如 Hess 與 Torney 再依政治學習模式 加以分類(Hess&Torney,1967:19-26)。亦有如 Richard E. Dawson 與 Kenneth Prewitt(Dawson,1969:63-80)依政治社會化進行方式區分為「直接型態」或「間. 治 政 大 整體觀點來看待政治社會化的過程。 立. 接型態」(李志強,2008:9-12)。Easton 與 Dennis(1969:19-70)則由政治系統的. ‧ 國. 學. 基本上 Hess 與 Dawson 以政治成員的行為模式來看待政治社會化的歷程,較 傾向 Jaros 所定義的微觀層次;而 Easton 與 Almond 以政治系統來看待政治社會. ‧. 化整體穏定性、變遷問題,因此較傾向 Jaros 所定義的鉅觀層次。國內學者易君. sit. y. Nat. 博則從個體的政治行為、政治系統的穏定現象與政治系統的穏定與變遷現象區分. io. er. 為系統論、功能論與行為論三種。研究者根據上述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先以鉅觀 層次之政治系統理論簡述分類如(一)所述;次將微觀層次之行為論之理論模式. n. al. Ch. i n U. v. 論述於分類(二) 。因本研究在於探討高中生個人生活背景與學校教育對政治學習. engchi.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之研究途徑將著重於微觀層次之行為探討。 一、. 以鉅觀層次分析. (一)系統論 系統論基本概念,認為政治系統限制在某個範圍,這個範圍有內環境和外環 境的交互關係,所謂的內環境通常指的是國內政治、經濟等內政條件,外環境指 的是國際間的經貿外交往來狀況。而在政治系統的內在與外在之間,有輸入與輸 出的關聯作用, 「輸入」包括「需求」與「支持」 ; 「輸出」則是指政策與法案,輸 入與輸出就是政治系統的內在與環境的關係。在輸出後,另有「回饋」成為新的 15.

(16) 輸入,而系統若維持穏定,則政治系統的統治者的政策輸出必須得到政治系統成 員的支持,同時政治系統成員的需求也要能獲到重視與滿足,也就是政治系統的 決策與法案,必須配合一般人在政治上的行為定向與行為模式,才能得到普遍的 支持(易君博,1993:132)。反之,則政治系統就會呈現不穏定因而產生變遷。 系統論的基本模型如圖 2-1 所示。 依照 David Easton 與 Jack Dennis(1969:17-70)的看法,認為政治社會化可分 為三種理論。首先是分配理論(allocation theory),該理論強調政治系統之政治價值 如何分配給系統成員過程。第二種理論是系統維持論(system-maintenance. 治 政 大 persistence theory)這個理論著重系統穩定與變遷的原因,政治社會化的作用就是 立 如何處理回饋機制的過程(陳陸輝,2009:367)。 analysis),該理論重視政治系統的穩定性。第三種理論是系統持續論(system. 需求. y. Nat. io. n. al. sit. 政治系統. er. 輸入. 支持. 決策與行動. 環境. ‧輸出. ‧ 國. 學. 環境. Ch. 反饋. engchi. i n U. v. 環境. 環境 圖 2-1 政治系統 資料來源:轉引自易君博,1993,頁 131. (二)功能論 Almond(1978:13-16)將政治系統功能之觀察,分由系統、過程、政策三層面 進行研究。功能論者建立在一個前提:假如政治社會化對政治系統產生整合作用 或維持作用,那麼二者之間必然有功能關係(易君博,1993:129),因此在此前 16.

(17) 提下 Almond 做了一連串的觀察(Almond,1960:27),他認為任何一個政治系 統要維持穏定,不單只靠武力而已,還要依靠政治系統內部成員的向心力,這個 向心力就是所有成員有大部分相同的政治取向與行為模式11。而要維持大部份成 員可以有相近似的政治取向與行為模式,就須依靠「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因此 功能論主要強調政治系統的每個歷程的功能與整體政治系統穩定的相關性。功能 論與系統論的最大不同,是功能論重視政治系統的穩定,而不重視政治系統的內、 外環境關係;同時功能論所要解釋的現象是政治系統穏定或不穏定的原因,而不 討論「變遷」的現象(易君博,1993:129-131)。. 治 政 大 (political socialization)、政治溝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三項(Almond,1978: 立 13-16)。政治甄補是指政治系統中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為維持政治系統的存續, 功能論在系統層次面上,強調政治甄補(political recruitment)、政治社會化. ‧ 國. 學. 而引進新的成員進入政治系統,並使新成員與舊成員產生對政治系統共同的認 知;政治社會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維持與傳遞過程;政治溝通是指成員各階層彼此. ‧. 間的政治對話。. sit. y. Nat. io. er. 在過程層次方面,功能論著重政治系統的輸入與輸出之間關係。主要功能包 括了利益的滙集、利益表現、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這樣的轉化過程由政治系統. n. al. Ch. i n U. v. 的輸入端輸入政治成員的利益,經過政治系統的轉化成為政策輸出。. engchi. 在政策層次方面,功能論探討政策被執行的可能性,探究政策輸出後對政治 成員的影響與反應,而這些對政策的反應部分又回到了政治系統的利益彙集的輸 入端,而對政策產生了修正或增強作用因而維持了政治系統的穏定。 二、. 以微觀層次分析 研究政治社會化的最早論述可以說從行為論開始,代表人物如 Charles E.. Merriam 早在 1925 年即認為研究兒童參與政治行為與政治理論的發展過程,可以 11. 維持政治系統的穏定性,除了武力之外,還需靠政治系統成員的「向心力」。這樣的力量,易 君博稱之為「人心的歸順」 。而形成「人心的歸順」的動力又必須依賴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因此政 治社會化與政治系統關係密切。 17.

(18) 有助於系統性與科學性地了解成年人的價值取向(Merriam,1925:85)。而 Merriam 的學生 Harold D. Lasswell 也主張研究各個年齡層的政治社會化過程 (Lasswell, 1948:156-157)。唯這個時期之研究較為分散且無系統著作,主要仍是以社會心 理學為研究主流。而對政治社會化的行為歷程開始有科學性與系統性研究的代表 人物首推 Fred I. Greenstein 與 Herbert H. Hypman,他們的基本假設都是認為「人 的政治行為係通過學習過程而獲得」 (易君博,1993:128)。 行為論重視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政治成員如何將政治文化傳遞給下一代的過 程。行為論是從心理學領域發展而來,K.Lewin 認為人類行為的形成受到兩個構. 治 政 大 會產生行為的變化(Lewin,1936:12)。因此行為論者認為一個人的政治行為與政 立 治態度來自於個人的認知取向,這個認知取向受到個的成長環境如家庭、學校或 成因素影響,一個是人,另一個則是人所面臨的環境,只要其中一個因素改變就. ‧ 國. 學. 「人」如家庭成員、教師的影響。. ‧. 另一個研究行為論的重要學者則是 Kenneth G. Langton。Langton 認為研究政. y. Nat. 治社會化就是一種研究個人如何取得政治取向的歷程(Langton,1969:8) 。至於. er. io. sit. 政治社會化要研究什麼?Greenstein 則借用 Lasswell 的研究而得到的下列研究命 題:誰是學習者?學習什麼?政治社會化機構的種類?政治社會化的情況?政治. n. al. Ch. i n U. v. 社會化的效果為何(袁頌西,2003:349-352)﹖就微觀層次之行為論者主要學者. engchi. 為 Hess & Torney 與 Dason & Prewitt 為代表人物,茲將其論點分述如下: (一)Hess & Torney 的四種政治學習模式 Hess 與 Torney(1967)以政治學習的四種過程來說明政治態度的獲取、穩定與 變遷(陳義彥,1979:13)。. 1. 累積模式:兒童經由片斷的知識、訊息與活動的累積而逐漸形成政治態 度。這種模式著重兒童的參與學習,成人的直接教導會形成兒童將來的 政治行為與態度。. 2. 人際關係轉移模式:此模式認為幼年時期在家庭、學校與父母、師長等 18.

(19) 相處而習得的生活經驗與人際對應模式會移轉予日後對權威人士的應 對關係。因此,政治學習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轉移。. 3. 認同模式:該模式認為政治態度、行為與觀念的產生是由於兒童受到重 要他人如:父母、師長或同儕團體的影響所致。這種認同可能是模仿若 干細節也可能是全面性、深入性的認同。這種認同模式常用來解釋兒童 的偏好為何與父母有高度一致性的緣故(鍾勤昌,2010:11)。. 4. 認知發展模式:認知發展模式認為兒童心智的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因 此兒童對政治知識之了解會受限於其心智發展過程。因此,兒童未到達 瞭解某一概念之適當發展階段時,概念將無法被兒童所學習與固著。. 治 政 (二)Dawson & Prewitt 的間接與直接政治社會化 大 立 ‧ 國. 學. 1969 年 Dawson 與 Prewitt 在「政治社會化」一書中,說明政治社會化主體 使用何種方式促使其成員完成政治社會化。所謂「直接型態」是社會化機構以直. ‧. 接方式如公民課程教學,傳遞政治性的內容; 「間接型態」則是透過個人的非政治. sit. y. Nat. 性學習,也會影響個人政治自我的發展(蘇澄鈺,2004:19)。. er. io. 1. 間接的政治社會化不單只發生在家中,學習方式又可分為下列三種. al. n. v i n Ch (1) 人際關係遷移模式:兒童早期與父母、師長良好的互動模式會轉化為將來 engchi U 與權威人士的接觸關係。這種「人際遷移模式」與 Hess 與 Torney(1967) 的「人際轉移模式」相近似。 (2) 見習模式:藉由非政治性學習的經驗中,學習到在政治世界中知識與技 能,如參加班級幹部選舉、參與社團等。 (3) 類化:由於個人政治自我潛藏於整體信仰體系中,由於信仰體系形成相當 複雜,因此其它一般社會價值的學習經驗經由轉化擴展至其政治事物(鍾 勤昌,2010:11)。. 2. 直接的政治社會化,Dawson 與 Prewitt(1969)指出有四種方式達成. 19.

(20) (1) 模仿:透過日常生活所見所聞,經由有意或無意的仿效他人價值觀或行為 模式而得。如兒童對政黨的偏好受其父母影響很深(李志強,2008:14)。 (2) 預期政治社會化:對未來所希望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職業,其角色所需要的 價值與特質,開始學習與接受並適應這樣的行為模式。 (3) 政治教育:政治系統有計劃地主動透過教育、傳播或儀式等方式直接將政 治知識、政治行為、信仰等價值觀傳遞給政治系統成員。 (4) 政治經驗:個人學習的政治知識與活動,來自對實際政治結構、政治人物、 政治事件的互動模式與觀察。. 治 政 大 都著重政治社會化是否會給政治系統的穏定或者政治系統的變遷;而行為論則重 立 視個人政治學習經驗取得的歷程。因此研究政治社會化的效果,必須兼及探討整 綜合上述,從政治系統論體系來探討政治社會化,不管是系統論或功能論,. ‧ 國. 學. 體政治系統的穏定與否的影響因素也須注意個人的學習歷程方能一窺政治社會化 的研究全貌。本研究基於上述論證,將就微觀層次行為論之理論架構基礎上,探. ‧. 究政治成員行為定向與行為模式與個人學習歷程的關聯性。. y. Nat. er. io. sit. 在 Dawson 與 Prewitt(1969)的研究發現經由「教育」兒童,學習到的政治知 識、政治行為,伴隨真實社會中發生政治人物與事件,這些在成長過程中,都將. n. al. Ch. i n U. v. 內化成個人的政治態度。教育學者 Apple 也認為: 「偶然的學習」對於學生政治社. engchi. 會化的貢獻比起公民課或是其它刻意的價值教學要來得有用的多了。透過學校中 所接觸的互動型式,學生學習如何與自己所屬的集體中權威結構相應對(王麗雲 譯,2002:129)。因此,本論文將從個人特質出發,觀察家庭背景與學校機制如 何影響個人的政治態度?尤其是學校機制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將 成為本論文研究的一項重點。. 20.

(21)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有關學生政治學習過程之研究,始於民國 60 年代。其中以陳文俊在 1990 年 代分就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做一連串研究是較有貢獻者(陳陸輝,2009:376)。 本研究擬對政治態度與民主價值的學習過程中,學校與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分析 比較,茲探討自西元 2000 年以來研究我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學位論文做一 歸納如表 2-1。 表 2-1:21 世紀以來我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之學位論文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曾欣儀 (2001). 台北市公 立高中學 生政治態 度與班級 氣氛之相 關研究. 台北市公立 高中學生. 1、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之政治態度 呈現積極、正向的反應。政治信任 感、政治效能感偏低。 2、自然組與社會組學生之政治態度 無顯著差異。女學生政治態度較男 學生積極但未達顯著差異。 3、客家族群與外省族群之族群意識 高於閩南族群;客家、外省、閩南 族群之民主態度較原住民族群高。 4、社經地位不同與政治態度無相 關;高社經地位家庭在國家認同優 於低社經地位家庭,在民主態度部 分則低於中、低社經地位家庭。 5、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呈向正相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葉佳文 (2001). 臺灣高中 職學生政 治社會化 --以桃園 地區為例. Ch. engchi. 桃園縣公私 立高中職學 生. i n U. v. 1、父母政黨認同與學生政黨認同呈 正相關 2、學校民主氣氛與政治信任感呈正 相關;同儕團體對政治知識影響有 較大相關;大眾傳播媒體則對政治 參與、言論自由度有較大關聯。 3、對政府施政滿意度愈高則政治參 與傾向愈高。 4、受測學生普遍社團參與度不高;民 主價值取向制衡觀因素在學校與 同儕團體兩因素比較下,同儕團體 影響力較大。 21.

(22) 陳穆瑩 (2002). 國中生政 治知識與 民主態度 之研究-以台北地 區國三學 生為樣本. 台北地區國 三學生. 陳怡伶 (2003). 台北縣高 中職學生 自我概念 與政治態 度關係之 研究. 台北縣公私 1、女學生政治態度較男學生較高的 立高中、職高 政治態度。年級高低與政治興趣呈 一與高二學 現負相關。政治態度包括:政治信 生 任感、政治疏離感、民主態度、公 民責任感及政治效能感五個分量 表。 2、高中生較高職生有較高政治興趣。 3、家庭氣氛、教師領導、同儕關係與 政治態度有正相關因素。. 政 治 大. ‧. sit. io. 1、女學生公民知識較男學生佳;擔任 幹部經驗與公民知識呈正相關;智 育學業成績與公民知識呈正相關。 2、高社經家庭公民知識較中低社經 地位學生佳;民主管教方式、家庭 政治化程度與公民知識呈現正相 關。 3、同儕團體互動愈密切、愈常收看新 聞節目公民知識普遍較高;教室民 主氣氛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且 呈現正相關。 4、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間關聯性 呈顯著水準。. y. 高雄市國中 學生. n. al. er. ‧ 國. 學. 國中生的 公民知識 與態度之 研究--以 高雄市國 三學生為 對象. Nat. 江美慧 (2003). 立. 1、國三學生對於課本中的政治知識 並不十分熟稔,只屬於中等程度。 2、不同性別之台北地區國三學生在 政治知識的得分上並無顯著差 異;但在民主態度的得分上有顯著 差異,女性優於男性。 3、台北地區國中學生的政治認知與 民主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亦即政 治認知愈佳,其民主態度愈正向積 極。. 顏秀美 (2003). Ch. engchi. 公立高中 學生新聞 媒體閱聽 行為與政 治信任感 之研究-. i n U. v. 1、現階段台北市高中學生的新聞媒 體閱聽行為並不積極。 2、影響台北市高中生新聞媒體閱聽 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有性別、家庭 社經地位與政黨支持傾向。 3、台北市高中學生對政治的信任程 22.

(23) 度偏低,對於政治抱持消極、不信 任的態度。 4、影響台北市高中生政治信任感之 背景因素為籍貫與政黨支持傾向。 5、台北市高中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 與政治信任感之間具有顯著之關 聯性。. 我國高中 職學生政 治態度之 研究-以 台中地區 為例. 台中縣、市之 1、女生較男生有公民參與感;高中生 高中、職高二 政治態度優於高職學生;學校聲望 學生 高低與政治態度有顯著相關,聲望 中者優於聲望高與低。政治態度包 括:公共事務態度、公民責任感、 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感四個分量 表。 2、教師教學、班級氣氛、社團活動與 政治態度有正相關。 3、公私立學校之學生之政治學習與 政治態度無顯著差異;高中學生之 政治態度高於高職學生。. 立. ‧. io. 1、影響學生家庭政治社會化因素,在 學生特質上以父母親職業與父母 親省籍為主要關聯。學校社會化因 素與性別及年級較有關聯。 2、在學生背景與民主價值上,性別與 政治平等、多數統治;年級、父母 親職業與民主信念、政治平等、多 數統治、政黨競爭、政治信任等有 關聯。 3、學生背景與民主態度上,性別與政 治參與,年級與政治功效、公民責 任、政治知識有關聯。;整體而言, 學生背景與民主態度的差異並不 若民主價值來得有較多關聯。. y. 高雄市國中 學生. sit. ‧ 國. 學. 高雄市國 中學生政 治社會化 之研究. Nat. 陳佳璟 (2005). 政 治 大. n. al. er. 蘇澄鈺 (2004). 以台北市 為例. 余俐薇 (2006). 國民中學 學生政治 知識與民 主政治態 度之關係. Ch. engchi. 臺中縣后里 鄉之國中學 生. i n U. v. 1、性別與居住地之不同,並未造成政 治知識或民主政治態度上之差 異,但年級不同則有差異,國三學 生民主政治態度最高,政治知識也 最高。 23.

(24) -以台中 縣后里鄉 國中學生 為例 高中職學 生政治態 度之研究 -以台中 市為例. 台中市高 中、職學生. 立. 政 治 大. ‧. io. 1、性別與學生的政治態度無關。 2、年級與學生的「政治認知」及「政 治行為」表現均達顯著差異。 3、籍貫與學生的「政治認知」無關; 但個人的「政治行為」表現卻受到 籍貫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 4、政黨傾向方面,學生普遍對「泛藍」 較有好感;惟學生的政黨傾向與整 體政治態度並未達顯著差異。 5、不同社經地位學生整體政治態度 表現均未達顯著差異 。. y. 金門高中學 生. sit. ‧ 國. 學. 金門高中 學生政治 態度之研 究. Nat. 李鳳斌 (2007). 1、在「政治信任感」上,高中職學生 因對媒體的興趣程度不同具有顯 著差異。 2、高中職學生因性別、政黨偏好、父 母親教育程度、公立、私立、高中、 高職學校、同儕團體互動、對媒體 的興趣與接觸時間不同具有顯著 差異。 3、在「政治效能感」上,高中職學生 因性別、政黨偏好、家庭收入、公 立、私立、高中、高職學校、同儕 團體互動、對媒體的興趣與接觸時 間之不同具有顯著差異。民主態 度、政治信任感、政治效能感三者 有顯著相關呈向正相關。. n. al. er. 張華娟 (2007). 2、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之關 係,呈現正相關。. 李志強 (2008). 台北市高 職學生政 治信任感 之研究學校社會 化機制觀 察之角色. Ch. engchi. i n U. v. 台北市公立 1、政治信任感普遍偏低,性別不會造 高職學生,高 成信任感差異。 一與高三學 2、不同政黨偏好,政治信任感不同, 生 偏藍者政治信任感低;偏綠者政治 信任感高。 3、年級別愈高與政治信任感成反比 關係;學校申訴管道有無、學生自 主性與政治信任感成正比關係。 24.

(25) 4、至於教室民主氣氛、學校控制度、 科別、學校則無顯著相關。 許國興 (2008). 臺灣中部 三縣市高 中職進修 學校學生 公民參與 態度之研 究. 中部地區三 縣市之高中 職進修學校 學生. 吳明峰 (2008). 國中生家 庭機制與 民主價值 之關聯性 研究. 台北市所國 1、家庭民主化與政治化程度與學生 中 7-9 年級學 政治興趣有正相關。 生 2、年級高低與政治興趣有正相關;男 學生較女學生有較高政治興趣;政 治興趣與民主價值正相關。政黨認 同與政治興趣無關聯。 3、家庭社經地位、組合背景與民主價 值無相關。. 政 治 大. 高雄市高 中、職學生. 1、政治態度傾向於正向積極,但在 「政治信任感」及「政治效能感」 的態度反應上則表現較不理想。 2、不同學校屬性的學生之政治態度 有顯著差異,且高中生政治態度表 現顯著高於高職生。 3、教師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學校組 織氣氛、社團活動、父母管教方式 等五方面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 呈顯著正相關。. n. al. er. io. sit. y. Nat. 高雄市高 中職生政 治態度之 研究. ‧. ‧ 國. 學. 胡中中 (2009). 立. 1、女學生較男學生公民知識佳;已滿 18 歲與未滿 18 歲則無顯著相關。 2、家庭管教方式愈民主公民參與愈 正向積極;不同家庭社經地位、族 群省籍則與公民參與無顯著差異。 3、參與社會服務性社團與擔任班級 幹部公民參與態度較積極,不同職 場經歷則無顯著差異。. 鍾勤昌 (2010). 原住民國 中生民主 價值觀之 研究-家 庭及學校 社會化之 觀察視角. Ch. engchi. i n U. v. 新北市烏來 1、教室民主氣氛有助於原住民國中 國中等 7 所原 學生政治知識的提升。 住民地區學 2、教室氣氛愈民主、同儕團體討論愈 校之學生 熱烈,對原住民國中學生民主價值 觀愈有正面的影響。 3、原住民國中學生的政治知識與民 主價值觀有顯著正相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26) 由上述近十年研究國、高中生「政治社會化」之學術論文著述觀之,大略以 Ranney12所提出的政治社會化機構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大眾傳播媒體等 為研究自變項(倪達仁譯,1995:73-78)。而依變項則是觀察其「政治態度」等行 為。近年來,國內對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首推陳義彥、陳陸輝於 2004 年~2007 年所主持的大型研究計劃。主要方向為探討大學生政治價值與態度的轉變。就微 觀層次之行為論而言,也就是觀察「政治態度」的型塑現況,是否因為學校民主 氣氛、家庭管教方式、同儕團體影響或其它研究之自變項之影響程度不同而有所 差異。就西元 2000 年以來關於青少年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受影響因素分析,大. 治 政 大 實有相當影響效果。茲就上述學術著作之研究發現,整理如表 2-2 所述。 立. 部份論文著作,都認為「性別」、「家庭背景」、「學校教育模式」、「同儕團體」確. ‧ 國. 學. 表 2-2:相關文獻之研究發現 政治社會化影響因素. 文獻研究成果. 性別. 女性較男性之政治知識較為佳. Nat. y. al. n. 同儕團體. sit. io. 學校教育氣氛與教師領導風格愈民主,學生民主價值與民 主態度較為積極,而學生參與社團幹部經驗也是公民參與 的重要指標之一。. er. 學校教育模式. 家庭社經地位較高者,父母管教方式較民主者,政治知識 較其它社經地位者更佳。. ‧. 家庭背景. i n U. v. 與同儕團體之互動與政治興趣、政治態度有正相關傾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Ch. engchi. 綜合上述論文發現,青少年階段政治社會化功能漸由家庭擴展至學校、同儕 團體與大眾傳播媒體,但上述研究缺少高中生就讀組別與家庭背景之關聯性探 討。認知發展科學家皮亞傑(J.Piaget)認為青少年要達到形象操作和認識個人文化 與真實世界的差異性,青少年會質疑當前的法律與秩序,他們會想要親自去驗證, 拒絕加在他們身上的道德規範與價值,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 訊息、學校教育與同儕團體活動之間有密切關係(劉玉玲,2005:121)。. 12. 政治社會化的機構有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大眾傳播媒體。有的學者認為工作場所、重大事 件也是政治社會化的機構之一。本研究採用 Austin Ranney 的定義為主。 26.

(27) 青少年階段在質疑現實世界中的政治系統運作時,他們透過家庭、學校的教 育是增強還是減弱他們對政治系統的支持?認知發展心理學者所觀察到,青少年 階段會「驗證」幼年期的「價值」 。那麼青少年於家庭、學校教育耳濡目染之下, 他們的「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是否會有影響?本論文基於 上述論點,選擇以高中生階段的學生做為研究主題,探討學生就讀組別、家庭背 景與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之間的關聯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n U. v.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著重在高中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隨著年齡增長,分析性別、年級之 差異、就讀組別(社會組、自然組) 、家庭背景與學校機制,對其政治態度的「政 黨認同」、「民主價值觀」與「政治信任感」之影響與關聯。.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一、. 研究方法 本論文方法使用調查研究法,透過問卷設計與施測取得初步原始資料後,使. 政 治 大. 用 SPSS 統計軟體分析與整理資料以驗證本研究之假設是否成立。. 立. 研究對象. ‧ 國. 學. 二、. 以新北市公立高中,高一至高三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因部分學校設有「體育. ‧. 班」 、 「美術班」 、 「原住民班」等特殊班級,本論文只以普通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Nat. sit. y. 普通班級之定義為高中入學新生於高一入學時依入學成績以 S 分配方式編入各. al. n. 組或社會組之班級。. er. io. 班。學生就讀至高二(含高三)時,各學生依個人志趣或性向測驗結果編入自然. Ch. engchi. 28. i n U. v.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一、. 抽樣方法 根據教育部中教司 99 學年度統計資料顯示,新北市公、私立高中有 1,363 班,. 學生數 54,543 人,其中市立高中有 14 校13,366 班,學生數 13,413 人;國立高中 8 所,434 班,學生數 17,226 人14。受限於經費、時間與人力,本研究之調查無法 對母體做全面性調查。因此問卷調查法之抽樣採用「集群性抽樣」(cluster sampling)。. 政 治 大 sampling)(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230)。首先,依新北市各選舉區藍、綠分配 立 「集群性抽樣」也稱為「區域機率抽樣」(area probability)或「區域抽樣」(area. 選出樣本研究範圍。然後依選舉地區選出不同的公立高中為樣本。最後再由各高. ‧ 國. 學. 中進行簡單隨機樣本。. ‧. 市立高中為社區型高中,與學生所住區域有較高重疊性,因此就現有 14 所市. sit. y. Nat. 立高中(100 學年度為基準)抽樣 3 所市立高中,學校抽樣比率為 21.43%;每所. io. er. 市立高中各年級抽樣 2 班,每校抽樣 6 班,全市抽樣 18 班,佔新北市立全部高中. al. 班級數約為 4.92%。國立高中學生抽樣 1 所,學校抽樣比率為 12.5%,每年級抽. n. v i n Ch 測 2 班,全校抽測 6 班。本研究總計抽樣新北市公立高中 e n g c h i U 4 所。. 依 2009 年之新北市市長選舉與 2012 年總統大選資料15,金山區、樹林區、 鶯歌區等歷次選舉,綠略大藍,依「集群性抽樣」選取市立樹林高中、市立金山 高中等二所高中學生為為問卷資料訪察對象;板橋區、土城區、永和區等選舉概 況為藍略大於綠,選取國立板橋高中、市立清水高中生為問卷資料訪察對象。每 校各年級簡單隨機抽樣 2 班。其中,高一選取 2 班,高二與高三之自然組、社會 13. 教育部中教司資料統計至 99 學年度止。依據新北市教育局資料,市立高中 14 所,其中市立丹 鳯高中於 98 學年度開始招生,新設高中部 7 班(含體育班 1 班)。 14 新北市區域內之國立高中計有國立板橋高中、國立華僑實驗中學、國立泰山高中、國立林口高 中、國立新店高中、國立三重高中、國立新莊高中、國立中和高中等 8 所。 15 請參考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 http://db.cec.gov.tw/downLoad/dowmLoads.asp。查詢日期 2011 年 2 月 10 日。 29.

(30) 組各 1 班。預計受測班級數 24 班,受測學生人數 960 人16。 二、. 問卷設計 本論文之問卷設計採用封閉形式。內容區分為「個人特質」 、 「家庭機構」 、 「學. 校機制」、「政治態度」等四大部分。 (一)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主要為:性別、年級、就讀組別等資料所組合。 (問卷題目:51、52、 52a). 立. (二)家庭背景. 政 治 大. ‧ 國. 學. 在家庭背景設計「父、母親省籍」 、 「父、母親教育程度」 、 「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親政黨認同」等四個面向說明家庭背景。. ‧. 1、. 父、母親省籍:本問題面向在分析「省籍」之差異性。在本問題中區分為. y. Nat. n. al. er. io. 卷題目 53、54). sit. 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大陸各省(市)人、原住民、外國人等指標。 (問. i n U. v. 2、. 父、母親教育程度:以父母之學歷做為觀察面向。(問卷題目 56、57). 3、. 家庭社經地位:指家庭的社會階層,在本論文以家庭經濟程度做為判斷指. Ch. engchi. 標。(問卷題目:60) 4、. 父、母親政黨認同:父母對政黨喜好做為家庭成員的政黨認同指標。(問卷 題目:47、48). (三)學校機制 一般而言,學校的公民教育、政治知識學習是顯性的政治社會化;家庭生活 的過程、宗教信仰的孕育、同伴團體的參加則是隱性的政治會化(易君博,1993: 16. 依照高級中學施行細則第 11 條之規定, 「高中班級人數以不得超過 45 人為原則」;實務上,新 北市市立高中班級人數約 40 人。本研究之受測樣本數依此數值推估而得。 30.

(31) 121)。因此除了個人家庭背景因素外,學校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知識傳遞的自變 項。在此項目,設計多項指標做為分析面向,本論文選取「師生互動」、「教師影 響力」、「學校效能感」做為研究指標。 1、. 師生互動:指教師上課時與學生互動形式、教師對學生意見採納的程度與 包容程度做為指標。(問卷題目:20、21、22). 2、. 教師影響力:教師在教學現場的潛移默化之態度,是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 重要的部分。在此設計了教師與學生對國內外政治新聞的關心程度、學生 對政治議題與公共政策的敏感程度做為指標。(問卷題目:13、14、15). 治 政 大 度。(問卷題目:23、24、25、26) 立. 3、. 學校效能感:指學生對校務的參與程度,對學校政策影響力的自我感覺程. ‧ 國. 學. (四)政治態度. ‧. 本論文以政治態度的「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做 為研究重點。. sit. y. Nat. 政黨認同:指個人對政黨的偏好、政治行為傾向等指標。(問卷題目:44、. io. 45、46、49). er. 1、. al. n. 2、. v i n Ch 民主價值觀:對民主的信念,不同價值觀的尊重與包容、對民主制度的政 engchi U 治知識的認知等多個問題選項構建成「民主價值觀」指標。(問卷題目:27、 28、28a、29、29a、30、31、31a、32、33、34、35、36). 3、 政治信任感:對政治人物言行與政府施政滿意度做為政治信任感指標。(問 卷題目:41、42、43) 三、. 問卷預試與施測 在問卷初步完成後,即於 2012 年 3 月中旬進行問卷預試,預試對象為避免干. 擾正式施測樣本,故由臺北市立松山高中高一至高三班級進行預試。預試之樣本 為高一兩個班級,每班 7 人;高二自然組 1 班 7 人、社會組 1 班 8 人;高三自然 31.

(32) 組 1 班 8 人、社會組 1 班 7 人,合計預試人數 44 人。 預試完成後,首先於 2012 年 4 月 14 日以 SPSS 進行統計分析,但因樣本過 少,故資料僅做參考,主要目的為建立日後正式施測時之量表模型。問卷部分, 則針對學生預試時所提問之問題再加以文字修正。 2012 年 4 月 18 日起,本研究陸續於新北市立清水高中、國立板橋高中、新 北市立金山高中、新北市立樹林高中展開問卷調查。其中市立金山高中、市立樹 林高中兩校,各年級抽測兩班,但因學校位處郊區,學生班級人數較少,以市立 金山高中為例,部分班級人數尚不足 35 人,故補抽測市立清水高中一個班級。問. 政 治 大. 卷回收後,進行統計分析,收回問卷共 940 份,扣除無效問卷兩份,實際有效問. 立. 學. 表 3-1:各校受測年級與問卷統計表. Nat. 高二. 119. 高三. 75. 高一. 84. 高二. 79. io. 國立板橋高中. 86. n. al. 高三 高一. 市立金山高中. 市立樹林高中. 高二. Ch. 1. 82 63 e n73 gchi. i n U. 實際有效數. 問卷有效比率 86. 100.00%. 119. 100.00%. y. 市立清水高中. 高一. 無效問卷數. 75. 100.00%. sit. 年級 問卷份數. 84. 100.00%. 78. 98.73%. 82. 100.00%. 63. 100.00%. 73. 100.00%. er. 學校. ‧. ‧ 國. 卷為 938 份。各校受測年級與問卷統計表如表 3-1。問卷調查表詳見附錄 7。. v. 高三. 68. 68. 100.00%. 高一. 74. 74. 100.00%. 高二. 62. 62. 100.00%. 高三. 75. 74. 98.67%. 938. 99.79%. 總計. 1 940. 32. 2.

(3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基於過去文獻發現與研究之目的,本論文提出下列九個假設: 假設一、. 不同個人特質的學生,其政黨認同有顯著差異。. 1-1 性別與政黨認同有顯著差異。女性較傾向泛藍政黨。 1-2 年級與政黨認同有顯著差異。高年級較傾向泛綠政黨17。 1-3 就讀社會組的學生政黨認同較傾向泛藍政黨。 假設二、. 政 治 大.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其政黨認同有顯著差異。. 立. 2-1 省籍為「大陸各省、市人」的政黨認同較偏向泛藍政黨。. ‧ 國. 學. 2-2 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其政黨認同較偏向泛藍政黨。 2-3 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政黨認同較偏向泛藍政黨。. ‧. 2-4 父母的政黨認同與學生的政黨認同有顯著正相關。. y. Nat. io. sit. 不同個人特質的學生,其民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er. 假設三、. al. v i n Ch 年級與民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高年級之民主價值觀較高。 engchi U n. 3-1 性別與民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女性的民主價值觀較男性高。 3-2. 3-3 就讀社會組的學生,民主價值觀較就讀自然組學生高。 假設四、.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其民主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4-1 父母省籍為「大陸各省、市人」的民主價值觀較高。 4-2 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其民主價值觀愈高。 4-3 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民主價值觀愈高。 假設五、. 學校機制的教學氛圍與民主值觀有顯著差異。. 17. 以 2012 年為基準,國民黨為執政黨,民進黨為在野黨,本論文以泛藍政黨表示偏向執政黨,泛 綠政黨表示偏向在野黨。 33.

(34) 5-1 師生互動愈高,學生的民主價值觀愈高。 5-2 教師影響力愈強,學生的民主價值觀愈高。 5-3 學校效能感愈高,學生的民主價值觀愈高。 假設六、. 不同個人特質的學生,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 6-1 性別與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女性的政治信任感較男性高。 6-2 年級與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高年級之政治信任感較高。 6-3 就讀社會組的學生其政治信任感較自然組高。 假設七、. 政 治 大.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其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 立. 7-1 父母省籍為「大陸各省、市人」的政治信任感較高。. ‧ 國. 學. 7-2 父母的政黨認同為泛藍政黨,其政治信任感愈高。 7-3 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政治信任感愈高。. ‧. 假設八、. 學校機制的教學氛圍與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 sit. y. Nat. io. al. n. 8-2 教師影響力愈強,學生的政治信任感較高。. er. 8-1 師生互動愈高,學生的政治信任感愈高。. 8-3. i n C 學校效能感愈高,學生的政治信任感愈高。 hengchi U. 假設九、. v. 民主價值觀與政治信任感有顯著差異。. 9-1 學生的民主價值觀愈高,則其政治信任感愈高。. 34.

(3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依上述研究問題與假設,本論文設計各變項以驗證假設,茲說明其關係: 一、. 自變項. (一)個人特質:包括性別、年級、就讀組別等三項。 (二)家庭背景: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省籍、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的政黨認同 等四項。 (三)學校機制:師生互動、教師影響力、學校效能感等三項。 二、. 依變項. 立. 政 治 大. 政治態度中的「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做為本研究的依. ‧ 國. ‧. 三、. 學. 變項。. 變數之間的關係. y. Nat. io. sit. (一)自變項中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可能會影響依變項的政黨認同。. n. al. er. (二)自變項中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學校機制可能會影響依變項的民主價值 觀。. Ch. engchi. i n U. v. (三)自變項中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學校機制可能會影響依變項的政治信任 感。研究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35.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依變項. 自變項. 個人特質 1.性別 2.年級(年齡) 3.就讀組別. 立. 政 治 大 政治態度 1.政黨認同 2.民主價值觀 3.政治信任感. ‧. ‧ 國. 學. 家庭背景 1.父母教育程度 2.省籍 3.家庭社經地位 4.父母政黨認同. n. er. io. sit. y. Nat. al. 學校機制 1.師生互動 2.教師影響力 3.學校效能感. Ch. engchi. 36. i n U. v.

(37)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之調查問卷資料回收完成後,以 SPSS 中文視窗版進行資料分析,統 計方法敍述如下: 一、. 次數分配 主要目的在了解受測樣本之背景、家庭機構、學校等自變項與民主價值、政. 治信任感依變項之整體樣貌並檢視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反應型態(潘明宏、陳志瑋 譯,2003:435)。. 立. 卡方檢定. 學. ‧ 國. 二、. 政 治 大. 卡方檢定目的在於決定在類別尺度中兩個變數之間是否有統計上的顯著關聯 性(莊文忠譯,2006:179)。本研究透過卡方檢定來了解個人特質與政黨認同之間. ‧. 的關係。. y. Nat. io. sit. 獨立樣本t檢定. n. al. er. 三、. i n U. v. t檢定是用來檢視兩組資料之間的平均數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本研究藉由t. Ch. engchi. 檢定分析來了解個人特質如性別、就讀組別在民主價值、政治信任感上有無差異。 四、. 變異數分析(ANOVA 檢定) 變異數分析是比較一個變數的平均值或等級在另一個變數的不同類別上是否. 有顯著差異(莊文忠譯,2006:199)。本研究藉由變異數分析來了解家庭背景如省 籍、家庭社經地位在民主價值、政治信任感上有無差異。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 五、. 透過相關係數,以探討本研究自變項中的連續變數與民主價值、政治信任感 之間的相關程度。 37.

(38) 六、. 廻歸分析 多元廻歸分析為檢驗每一個自變數X在預測依變數Y最可能的數值上的貢獻. 程度(莊文忠譯,2006:229)。在本研究中將探討家庭背景與學校機制中何者為民 主價值與政治信任感之重要影響因素。 七、.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用來顯示測量時之變動誤差的程度(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 231),目的在於考驗量表內部的一致性。本研究將透過信度分析檢驗「民主價值. 政 治 大. 觀」、「政治信任感」、「師生互動」、「教師影響力」、「學校效能感」等量表。.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8. i n U. v.

(39) 第六節 建構量表與信度分析 本研究在資料分析前,先就所得之數據建構量表,隨後進行信度分析。依其 所得之數值再進行量表之微幅調整,以達到量表內部的一致性。 一、. 量表之建構 依所得之數據,本研究即建構「民主價值觀」 、 「政治信任感」 、 「師生互動」、. 「教師影響力」、「學校效能感」等量表。各量表之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四點計分 法,每個題目以選項:非常不同意(非常不相信、從來不會(能)、從不接受)、. 政 治 大 (能) 、有點接受) 、非常同意(非常相信、經常會(能) 、經常接受)做為測量的 立 不太同意(不太相信、很少會(能)、很少接受)、有點同意(有點相信、有時會. 等距尺度。選項等距由「非常不同意」的最低分 1 分至「非常同意」的最高分 4. ‧ 國. 學. 分為計算基準。量表分數加總後,再計算各量表之平均數,分數分布為 1~4 分。. ‧. (一)「民主價值觀」量表. y. Nat. io. sit. 設計有 13 題組合成一個量表。本量表總分為 52 分,再將受測學生回答分數. n. al. er. 予以除以 13,平均數 3.145 分。「民主價值觀」組成的 13 題目分述如表 3-2。 (二)「政治信任感」. Ch. engchi. i n U. v. 「政治信任感」量表的設計採用對政府當局與政府首長的信任程度,設計由 3 道題目組成一量表。「政治信任感」量表的總分為 12 分,將受測學生回答分數 予以除以 3,平均數 1.916 分。「政治信任感」量表之構成題目如表 3-3。. 39.

(40) 表 3-2:「民主價值觀」量表題目組合說明 題號. 題目. 27. 每個國民都有同等的機會來影響政府的決策。. +. 28. 意見不同的少數人,也應有自由表達的機會。. +. 28a. 政府無權限制人民閱讀他所要看的政治刊物。. +. 29. 政府首長等於是大家長,國事宜聽從他的決定。. -. 29a. 政府需要多的權力,來處理人民生活上所發生 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 30. 向度. 政 治 大 好的法律與制度比優良的領導人更重要。 立. +. 社會上如果只有一種聲音與意見,社會就不會 進步。. 31a. 執政黨如果沒有反對黨的強力監督,就會為所 欲為。. 32. 一個社會如果有許多不同的團體,就會影響政 治安定與和諧。. 33. 司法機關在處理重大案件時,應該尊重行政首 長的意見。. 34. 政府如果時常受到議會的牽制,就不可能有大 作為了。. 35. 政府自然會為人民解決困難,我們人民不要發 表太多意見。. -. 36. 女性不應該像男性一樣參加政治活動。. -. +. ‧. io. sit. y. -. n. er. Nat. al. +. 學. ‧ 國. 31. Ch. engchi. i n U. v. -. 表 3-3:「政治信任感」量表題目組合說明 題號. 題目. 向度. 41. 請問您相不相信政府首長在電視上或報紙上 所說的話?. +. 42. 有人說: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請問 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43. 有人說:政府官員常常浪費老百姓所繳納的稅 金。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40.

(41) (三)「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由 3 道題目所組成,量表總分各為 12 分,將受測學生回答分數 予以除以 4,平均數 2.953 分。「師生互動」量表之構成題目如表 3-4。 表 3-4:「師生互動」量表題目組合說明 題號. 題目. 向度. 20. 在上課時,老師會鼓勵學生發問或參與課堂上 的討論嗎?. +. 21. 如果同學意見合理,老師通常會改變意見接受 學生的建議嗎?. +. 22. 如果與老師意見不合時,同學都能毫無困難地 向老師表達嗎?. +. (四)「教師影響力」.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教師影響力」量表也是由 3 道題目所組成,量表總分各為 12 分,將受測學. sit. y. Nat. 3-5。. ‧. 生回答分數予以除以 4,平均數為 2.976 分。「教師影響力」量表之構成題目如表. 表 3-5:「教師影響力」量表題目組合說明. er. al v i 平常老師會在上課時談論一些國內外大事、政 n Ch 治方面的問題嗎? engchi U n. 13. 題目. io. 題號. 向度 +. 14. 同學們經常會從老師那裏獲得一些國內外大 事、政治方面的消息嗎?. +. 15. 一般而言,您會接受您的老師對公共事務與政 治問題的看法嗎?. +. (五)「學校效能感」 最後為「學校效能感」量表設計由 4 道題目所組成,量表總分為 16 分,將受 測學生回答分數予以除以 4,平均數 2.312 分。「學校效能感」量表題目組合見表 3-6。.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生源主要來自屋邨,家庭 社經地位不高,但絕大部 分學生品德純良,喜愛學 習,家長願意與學校携手

年齡階段 N(2-3歲班) K1(3-4歲班) K2 (4-5歲班) K3 (5-6歲班) 生活經驗 家庭與學校 家庭與學校 學校與社區 家庭、學校與社區. 重點培養 孝 禮

專業選修 至少應選修28學分(含模組選修10學分) 模組類別 社會照顧服務、兒少與家庭社會工作 自由學分

Third, during period of DPP as ruling party, little evidience shows that connecting with DDP increases dividend, yet there is significanc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H., “Notes on the Religious, Moral, and Political State of India before the Mahomedan Invasion, Chiefly Founded on the Travel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Priest Fa Hian

Harvey Michael & Novicevic Milorad(2002), “The role of political competence in global assignments of expatriate manag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Volume: 8,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