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以建築三時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以建築三時期為例"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論文.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以建築三時期為例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Cases in the three periods of architecture. 研. 究. 生. 謝淳鈺. 指 導 教 授. 劉育東. 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

(2) |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中 文 摘 要. 創造力研究在設計領域中一直具有高度的討論價值,有些研究者相信創造力跟個 人特質有關,有的研究者則認為創造力應該建立在社會價值與社會認同之上。然 而,創造力不可單單只放在個人或者社會來討論,創造力還有一個在社會、個人 之外但卻與之絕對相關的觀點,那就是時代性。創造力的時代性:Zeitgeist,在 創造力研究中時有所談,在建築領域尤其重要,像是文藝復興、現代主義,甚至 我們身處的數位時代,在這些特定的時間點上,創造力大量出現,絕非偶然,其 背後存在著隱藏的秩序與架構。 因此,本研究嘗試從心理學、社會學、認知科學的文獻與實驗分析中,尋找出創 造力時代的構成因子,接著,以建築歷史中的三個創造力時期為例,去勾勒出一 個就建築而論的「創造力時代」理論模型,以強化先前研究中創造力具有「時代 性」論述。研究方法共分三大步驟:認知實驗、案例研究、口語分析實驗。首先, 從分析式文獻推導開始,推論出創造力時代形成的八個因子:政治、經濟、群體、 文化、科技、設計方法、媒材、形式,然後以認知實驗驗證之。接著,經由案例 分析推論出六個現象,並將現象整合為初步的創造力時代模型。最後,透過口語 分析實驗再次驗證模型的正確性。. 然而,要驗證「創造力時代」這樣一個新觀點,僅以一博士論文探討之,必然會 產生許多限制,包括研究對象、研究素材等等。本研究於一開始即開宗明義,說 明此為一專注於建築領域的「創造力時代」模型,因而產生以建築設計者為導向 的主觀意識,包括其構成模型因子的比重、關係等等,皆針對建築領域來論述, 其餘領域尚未在本論文的討論範圍內。. 本研究揭示了一個創造力的新觀念:時代性的創造力。並透過「創造力時代」理 論模型的推衍過程,理解一個創造力的時代是如何形成,釐清了「創造力時代」 產生的必要條件。在此,時代性的創造力超越了個人性與社會性的創造力,提供 了一個綜觀時間;屬於建築歷史的創造力史觀,所牽涉的不只是創造力研究,也 暗喻了一個新的建築史,並提供了提升當代建築創造力的機會。. 關鍵字:創造力、建築歷史、科技、社會文化、創造力時代 創造力時代模型. i.

(3) |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 creativity has been always worthy to be discussed and reviewed in the field of design.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The others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creativ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valu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ociety. However, the creativity can not only be examined within the content of personal or social level, but has been viewed significantly in its relation with the current trend through different time of the history. It is also known as Zeitgeist in French. Zeitgeist,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research of creativity,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the domain of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s, in the Renaissance, Modernism, and the Digital Age that we all live in, all these particular ages, creativity has shown its tremendous existence to people. Zeitgeist of creativity has not happened by coincidence. It has its hidden orders and has been well structure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find the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Creative Age” to happen through the researches from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cognition. Next, by showing the examples of the three major ages when creativity took the place, we can build up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reative Age” in order to emphasize on the statements provided reg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ity and different ages. The methodology is separated into three steps: the cognition experiment, case study and protocol analysis. Firstly, it started with the analytical review to infer the eight factors which the creativity is formed by. They are politics, economics, group interaction, culture, technology, design method, media and form. We then used the cognition experiment to prove our presumptions. Next, the six phenomena were analyzed and use them to integrate the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ity age. Finally, the model can be examined and verified by protocol analysis. However, by proving a new idea such as “Creative Age” in a PHD thesis, there would be many limitations existed such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materials. In this case, the study has clearly stressed in the beginning that the model of creative age solely focus on the domain of architecture rather than the other fields. There would be unavoidable subjective ideas including the weight and relation of factors which the model is formed with. The thesis has disclosed a new concept: the creative ag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ferr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reative age, we could comprehend how the “Creative Age” has been created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its forming. In this study, creativity involves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culture processes as well. It refers a concept of Time-Series in creativity,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bout creativity.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is not only about a research in creativity but also providing a proper way to expand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reativity in architecture. Key word:creativity, architectural history, technology, social-culture, creative age. 創造力時代模型. ii.

(4) |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謝. 誌. 於我,謝誌是一向是論文最難以書寫的部份。. 本論文的完成就如同其探討的歷史議題一般,隱晦地記錄了我從 2004 年進入博 士班至今近七年的歲月。感謝指導教授劉育東老師對我的信任與“放任”,他不只 啟發了我對於學術研究的熱忱,肯定了我對未來走向學術這條路的勇氣,並且無 私地,讓我在博士生涯中休息了近兩年的時間,在國外研習,尋找方向,甚至, 在 2008 年回國著手這本論文時,允許我大幅修改論文走向,用比較宏觀的角度, 做一個有趣但卻比較冒險的題目。劉老師亦師亦父的情誼,很難用簡單的言語表 達我的致謝之意,放在心裡,深刻卻長遠。. 再來,要謝謝建築所前所長張基義老師,基義老師是第一個鼓勵我考交大建築所 的人,並且在我進入所上之後,給予許多資源上的分享與幫助。感謝口試委員, 曾成德老師、侯君昊老師、陳俊宏老師、周玟慧老師願意花時間審查如此繁雜與 “冗長”的論文,並提出諸多寶貴的建議,尤其是曾成德老師、侯君昊老師更在本 論文實驗操作有問題時,不厭其煩的被我叨擾,在此向各位致上最深的謝意。. 感謝交大建築所所有的成員(所上助理、學弟妹、學生們),以及和這本論文有所 交集的人、事、物,大家的熱情與歡笑,讓我煩躁的論文書寫生涯,有繼續下去 的動力。.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男朋友,分享快樂與分擔煩惱,允許我在這樣的年紀,還 能如此任性;沒有後顧之憂地追求自我,此刻,願所有榮耀與之分享。. 創造力時代模型. iii.

(5) | 目錄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1.. 2.. 3.. 4.. 緒 論……………..………...………………….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問題與目標. 3. 1.3 研究範圍. 5. 1.4 研究方法. 6. 1.5 研究步驟. 7. 1.6 論文架構. 8. 文獻回顧…………..........…………………....10 2.1 時代與創造力. 10. 2.2 社會與創造力. 17. 2.3 個人與創造力. 22. 因子分析之認知實驗…………….………….29 3.1 分析式文獻推導. 29. 3.2 認知實驗. 35. 3.3 實驗結果. 39. 3.4 三時期因子比較. 45. 3.5 勾選要項分析. 49. 創造力時代之案例研究…………….…….…61 4.1 文藝復興時期. 61. 4.2 現代主義時期. 72. 4.3 數位時代時期. 86. 4.4 創造力時代模型初期架構. 98.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iv.

(6) | 目錄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5.. 6.. 模型驗證之口語分析實驗...……………….110 5.1 實驗說明. 110. 5.2 實驗結果. 113. 5.3 模型討論與修正. 120. 結論...…………………………………….…134 6.1 創造力時代因子 134 6.2 創造力時代模型. 135. 6.3 研究限制. 136. 6.4 未來研究. 137. 6.5 研究貢獻. 138. 參考文獻. 139. 個人簡歷. 148. 附錄 Aˍ因子分析認知實驗問卷範本 附錄 Bˍ因子分析認知實驗編碼 附錄 Cˍ口語分析實驗原稿圖文資料 附錄 Dˍ口語分析實驗編碼.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v.

(7)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第一章 緒 論 創造力是新奇的、創造力是一個過程、創造力是一種社會贊同;創造力與個人息 息相關,又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創造力萬不可單從一方個體討論, 而必須要從其整體性著手,而要研究創造力的整體性,首要則必須站在歷史的時 序上,觀察那個匯流眾多創造力的時代,了解從各個角度所切入的創造力,像是 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藝術科學等包羅萬象的學科,如此一來才能一窺「創 造力」的全貌,並精確地探討該學科(本研究為建築)創造力的發生與成長。. 1.1 研究背景 創造力這個議題在建築領域一直以來都被廣泛地討論,包括了創造力的形式與創 造力形程的過程,有的研究主張神秘主義,認為創造力是一個難解的黑箱 (Ghiselin, 1985),也有從行為分析、精神心理與認知行為等科學方式來解釋創造力 的發生與過程(Guilford, 1950; Torrance,1974),早期創造力的研究傾向著重於找出 能夠提高或增加創造力的因子,該類研究多偏重較為個人特質的新刺激物 (Torrance, 1974;Freud, 1970;Gough, 1979;Miller, Couger and Higgin, 1995),也 有一部分研究將焦點放在創造過程中結果的評估,也就是新的解答方式 (MacKinnon, 1962),另外,有部分學者則認為創造過程中環境因素佔了很重要的 的原因 (Amabile and Gryskiewicz, 1989;Amabile, Conti, Coon, Lazanby and Herrm, 1996),Akin (1996) 曾經回顧各種相關研究摘錄下列幾點創造力的觀點:1.創造力 是由某些特殊創況所引起的。2.創造力可藉由創造物或創造過程顯現出來。3.創造 力跨越了行為及產物,從科學到藝術落實到日常生活中。4.創造力是新奇 (novel) 且獨特 (unusual) 的。5.藉由創造物及其過程可以分辨出創造力的分級程度,例如 社會價值及的持續性。 由上可知,創造力研究的觀點相當多元,大致上可分為個人性質的創造力,跟偏 向於社會性的創造力,個體創造力主要從定義個人特質、創造性人物的認知行為、 以及如何發展跟刺激個人性創造力(Barron & Harrington, 1981;Woodman & Schoenfeldt, 1990)著手,而社會性創造力則探討歷史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對 於創造力的影響 (Mockros and Csikszentmihályi, 1999 ),像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 談公司組織如何影響或提升創造力(Williams and Yang, 1999)、又或者從生物社會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

(8)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學的角度來看合作性所激發的創造力(Barron, 1995),落實到設計的軸向,創造力 不只單純為問題解決的過程,除了必須具備原創性、非常規性等特質,還包括了 問題搜尋、啟發式搜尋、解答搜尋與認知行為(Newell, Shaw and Simon, 1962)。大 多數的研究皆同意,創造力行為具備動機、持續性、原創性以及多樣性 (Gardner 1988;Hayes, 1989;Perkins,1981;Hoftstadter, 1985;Minsky, 1986),然而,不論 從個人的創造力或是社會的創造力談起,都無法全面的理解創造力,也就是說創 造力應該是關乎個人與社會,兩者缺一不可。Stein (1963) 以及 Barnnet (1953) 都 提到創造力不是單一個人與社會下的產物,是兩者間互動所產生的結果,是一種 人類文化的累積,同樣的觀念出現在 Csikszentmihályi(1996)提出的創造力三角形 互動系統,他提出創造力來自一個由三個要素組成系統之間的互動,指出在個人 創造力發展的基礎下,唯有通過相關領域與社會價值不斷考驗而肯定,包含了具 有符號規則的文化、將新事物帶進符號領域的人,以及創造與發明的學科專家, 才是持續的創造力,Gardner (1993) 則延續了 Csikszentmihályi(1988) 的想法,將 創造力區分為小寫 c 創造力-個人創造力與大寫 C 創造力-社會創造力。 也就是說,創造力其實是一個整體時代的成果,是一個人類集體行為,包括了藝 術、科學、知識發展、社會價值等,研究創造力不單只是從個人與社會,而是一 個整體性的「時代」觀點(Boden, 2004)。有許多研究都提到創造力跟「時代」甚 為相關(Kroeber, 1944; Dacey and Lennon, 1998; Gray, 1958, 1961, 1966),並指出成 因來自於某些特定因素,像是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Csikszentmihályi(1996) 的創造力互動模型中也說明西元前的雅典、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以及 二十世紀的維也納與紐約,其大量出現的創新思維源自於當時社會對於創意抱持 著正面的態度,換句話說,創造力需要時間的累積,個人、社會、文化這三個元 素的運作透過時間,讓創造力在某個時期中發酵,就像是達爾文的演化說,透過 時間,文化系統不停改變,而這種改變的動力就是創造力。以建築領域來看,不 同的時代:希臘羅馬、哥德、文藝復興、洛可可、現代主義等等,其創造力皆有 消長,而其中具有關鍵性地位且有大量創造性人物、事件聚集的時代,也就是所 謂創造力的時代。 其實「時代」的說法,在建築歷史中存在已久, 「創造力時代」觀點在建築文獻典 籍中雖沒有具體指出,卻隱含不少這樣的意味,建築領域定義不同時期的建築發 展,往往使用「時代」來區分,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原創性豎立了後世建築發展 的根基(Nuttgens, 1997),堅固、美觀、實用的美學三原則,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停 被引用(Vitruvius Pollio, 1960;Alberti, 1989;Wotton, 1642),文藝復興全人建築師 的發展、透視法、圓頂技術的建立(金恩, 2001),奠定了文藝復興在建築史上的地 位,Wolfe(1981)、Leach (1997)、Vasely(2004b)闡述現代主義創新、生產的思維, 而進入到當前的數位時代,更有許多相關研究證明數位媒材對於提升設計創造力 有絕對性的正面效果(Huang and Liu, 2001;Hsieh, 2004)。這些時代在建築歷史上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2.

(9)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皆可視為創造力的時代,其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條件以及當時創造性人物之間 的互動,造就了該時代之所以輝煌的原因,也是創造力時代議題在建築歷史中, 之所以值得討論的部份,在建築歷史中以時代的角度來觀察創造力,一來可以釐 清 Csikszentmihályi(1988, 1996)創造力系統中「領域」透過時間的累積,到某個時 代上創造力彰顯的過程與成果,在此為建築領域,二來可理解創造力時代形成的 條件,進而預測或者是提高下個時代的創造力。. 1.2 研究問題與目標 創造力研究在設計領域中一直具有高度的討論價值,有些研究者相信創造力跟個 人特質有關,像是某些特定的藝術家或天才性格,有的研究者則認為創造力應該 建立在社會價值與社會認同之上 (Boden, 1991; Kim, 1990; Sternberg, 1988)。就個 人性創造力來說,創造力被定義成是一種新奇、不被預期,且適當、有用的創造 能力 (Lubart, 1994; Stenberg, 1988);而就社會性層面來看,創造力能引發科學發 明、藝術運動、新產品設計以及新的社會體系的發生(Sternberg, 1999)。然而,創 造力不可單單只放在個人或者社會來討論,兩者同等重要(Barron, 1955a),不只如 此,創造力還有一個在社會、個人之外但卻與之絕對相關的觀點,那就是時間性。 Stein(1963)定義創造力就好比“是一種過程,一種在某個時期中,被一群人以某個. 觀點接受其為站得住腳的、有用的、或者是令人滿意的新玩意(作品)”1,Stein 的 定義說明了創造力是一種社會協調過程下的結果,就如同 Barrnett(1953)所說,創 造力來自於是許多想法的結合,是個體與個體心靈傳遞的結果,是整合從個人到 社會全面累積的結果,也就是人類文化改變的利基。Boden (1998)就創造力的時間 性則提出了較為肯定的答案,他將創造力分為 P-創造力 (P-creativity) 以及 H-創 造力 (H-creativity),其中 P-創造力指的是心理性的創造力,與創造性的個體有關; H-創造力則意指歷史脈略的創造力,與過去的歷史有關,是一種人類累積的過程。 Csikszentmihályi(1996)的創造力三角型(person-field-domain)系統中2 ,提到時間在 創造力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認為所有重要的創舉都是透過一段時 期的蘊釀,在個人、社會之外的「文化」範圍,也就是領域(domain)中不斷累積, 個人透過「領域」下原有的抽象符號系統,產生新的概念與模式,最終在某個時 間點上開花結果,這個創造力過程的時間速度取決於領域與社會結構的改變。 轉到藝術、歷史學的論述,Csikszentmihályi 所提的文化累積,到了一個特定的時 間段落所產生的特定風貌,就產生了「時代」性的觀點。Csikszentmihályi 的創造 力系統中曾初步談到「時代」 ,他指出創造力系統模式會隨著「時代」而發生神奇 的變化,創造力會隨著時代浮沉,並在歷史的軌道中一再地被重建,某些特定的 時間點上,某些東西突然變得重要,突然被人引用,創造力大量出現,Montuori and Purser(1999)曾以音樂工作者為例說明創造力具有時代性,他們提到了三個層級的 時代性,1.以樂團來說,音樂創作是一個集體的;也就是社會性的創作。2.音樂創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3.

(10)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作必須通過樂評與社會大眾的檢驗來証明成功與否。3.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和音樂 創造力有絕對的影響,以 1970 到 1980 年代倫敦的音樂發展為例3。可以說,70 到 80 年代倫敦音樂的創作成功,非那個年代、那個時間點不可,是一個天時、地利、 人合下的結果,是一種時代性的創造力。然而,Csikszentmihályi 的創造力系統論 述中,僅提到創造力會以這樣的系統運作與發生,卻沒有指出在這個系統中,當 哪些因素出現或者提升的時候,創造力會大量衍生,產生某個時期創造力繁盛的 狀況,換句話說,造成創造力是時代產生的因子與過程,在 Csikszentmihályi 創造 力系統中,其實是相當不清楚且有待被離清。. 因此,站在 Csikszentmihályi 提出創造力模型同樣的基礎上,本研究藉由建築歷史 的時代區分為案例,來尋找創造力在某個時段蓬勃的發展原因與過程。回顧建築 歷史,有某些特定時代在史學上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劉育東(2007)指出文藝復 興是西方歷史發展中的一股洪流;建築與藝術發展的某段高峰,也是建築思考與 形體創造歷程中具有革命性地位的一個大時代,Vesely (2004a)談到二十世紀初現 代主義時期,由於科技的發展,傳統建築的創造力逐漸轉移到材料(making)與工具 性思考(thinking),當時的建築領域為了獲得更高程度的解放與自主,而啟發了全 新的建築可能性,可視為創造力,Hsieh (2005)以 Csikszentmihályi 的創造力三角形 為架構,驗證現今因為數位媒材引發的新建築作品確實通過了社會的檢驗,成為 具有創造性的作品。這些時代的重要性,從建築的觀點來看,可以肯定這些時代 是具有創造性的4,但卻沒有確切的研究指出,從創造力研究的方向像是心理學、 社會學、行為分析學,來闡述這些時代的確是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時代。況且, Csikszentmihályi 的創造力系統所提的時代,僅僅勾勒出其位於文化系統下的框 架,沒有細節的部份,他說用的用語也大多是以時間跟文化來取代「時代」 ,不符 合建築設計的創造力實際上發生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從藝術、建築、設計的 領域,文化系統的累積會有所謂「時代性」的消長,不同於科學、社會學其他領 域,我們往往在創造的歷史中談到「時代」 ,一個後人所肯定且被歷史紀錄下來, 釋放出大量創造能量的時期,這就是本文認為需要被探討的「創造力的時代性」。 所謂創造力的時代性:Zeitgeist,在創造力研究中時有所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Simonton,他針對歷史上的創造性人物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從其年紀、童年影響、 教育、該創造性人物所面對的經濟因素、文化環境來了解這些因素與創造力的關 係,他認為創造力跟創造力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涵構,在歷史上有時間上的序列 與消長(Simonton, 1975a),整理出政治、意識型態、經濟、文化,此四要素對於該 時代創造力的成長具有關鍵性的地位(Simonton, 1999a),Gray(1958, 1961, 1966)也 說明人類歷史時期中的社會(social)、經濟(economic)、文化(cultural)與政治(political) 發展的週期影響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這些從社會心理學觀點來討論的創造力時 代因子,放到建築領域中,似乎就不只是大環境的問題,而應該更貼近創造力個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4.

(11)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體,像是設計過程的改變、科技的發明,設計媒材的應用,因此,構成建築創造 5. 力時代的因子囊括社會性創造力與個人性創造力 ,兩者兼備,假設我們同意這些 一直以來創造力研究中不斷提及的論點,構成了「創造力時代」的形成,然而, 他們彼此是如何組構、如何互動、如何運作,在上述的創造力研究中卻尚未討論。 所以,本研究問題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 這些創造力研究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學科所提到的「時代性」, 是否可以建築歷史的角度,找出形塑屬於建築領域的創造力時代關鍵 因子? 第二, 這些因子,在建築歷史案例中,其成為創造力時代的歷程為何?是否 有一定的理論模型? 本研究的目標在於釐清 Csikszentmihályi 創造力系統中的時代性,從心理學、社會 學、認知科學的文獻與實驗分析中,尋找出創造力時代的構成因子,接著,以建 築歷史中的創造力時期為例,藉由分析的過程分析了解其彼此間的共通性、差異 性,以勾勒出就建築而論,一個能引發高度創造力的環境、社會的面貌及其應具 備的條件,最後,提出一個形成建築創造力時代的理論模型,以強化先前研究中 創造力具有「時代性」論述。 要強調的是,本論文以專注於建築領域為前提,包括其研究範圍、研究對象,因 此,所提出的模型無可避免的,會有站在建築師角度的主觀意識,而其構成的因 子比重、關係目前也假設僅適用於建築領域,應用在其他領域還需要有更多的佐 證,也並不在此論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1.3 研究範圍 本研究想求得一個創造力時代的理論模型,因此從建築歷史中挑選出三個時期以 為研究範圍。圖 1-1. 標示了三個軸向,黑色軸為一般歷史年表,以西元年為單位, 綠色軸則詳列出在整個歷史流程中,在建築歷史角度中的幾個重要時期6,最後, 以紅色軸統整出本研究要分析的主要三時期:文藝復興、現代主義、數位時代, 這三個時期選定的原因與論述請參閱第二章的 2.1 節:時代與創造力。 第一個本文討論的重要時期,著重在以義大利佛羅倫斯為中心,新生活與建築藝 術新觀念興起的兩百年(十五、十六世紀),這段時間歐洲北邊的英法仍重疊了哥德 時期的後半部,但義大利卻因為地處貿易樞紐,加上鄰近羅馬古城,而引發了一 系列影響後世深遠的建築理論新觀念,稱之為文藝復興。第二個現代主義則從十 九世紀;西元 1800 年開始,當時工業革命影響使得鋼鐵工業進入建築,並牽涉到 兩次大戰;1914 (WWⅠ)、1945(WWⅡ),與社會主義興起的影響,使得建築在觀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5.

(12)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念、技術、美感上產生前所未有的大躍進(吳煥如, 1998),這股風潮延燒到 1960 年之後式微,Jencks(1987)7在 “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一書中以 1972 年美國聖路易市 Pruiet Igoe 住宅區炸燬說明現代主義之死,後現代來臨, Venturi(1977) 8 年 著 述 “ 建 築 的 複 雜 與 矛 盾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抨擊現代主義生硬、毫無意義的建造模式,加上,1966 年後 Derrida 倡議的解構主義風潮席捲世界,現代主義的尾端到了 60 年代可說眾議紛歧,有解 構、有高科技、有後現代、有機械未來派,甚至因為電腦的興起,設計方法與繪 圖技術的改變,而逐漸形成了本文第三個要探討的數位時代,因此,本研究基於 現代主義後期多元發展,而結束年代又一直曖昧且具爭議,決定以 1960 年電腦圖 學開始輔助建築設計為劃分年,將 1800 年至 1960 年間訂為現代主義時期,其後 1960 年開始至現在訂為數位時代。. 圖 1-1. 三個建築時代案例歷史年表. 1.4 研究方法 創造力的研究方法多變,各學門領域也多有不同,主要可歸納出四種主要的研究 方法(表 1-1)。實驗法、心理測量法、案例研究、歷史測量法。其中心理測量法大 部分是在測試受測者在做所謂的 “創造力測試”時的表現 (Barron and Harrington, 1981),受測者最好是領域表現上優異,社會認可較具有創造力特質的個體;歷史 測量法9 (Simonton, 1999b)則是一種介於質與量分析的中間方法,其對象是在人類 文明史中,已經被寫入歷史(gone down in history)的創造力大師,也就是說,這些 人,像是牛頓、笛卡爾之輩,研究方式有從自傳、歷史文獻、個人產出分析,從 個人特徵到當時社會文化狀況都可是研究的資料10。 本研究介於建築歷史與心理學研究之間,探討的是建築歷史中;幾個建築領域所 認可的創造力時代,其形成原因是否有一個共通的創造力時代模型可供解釋,屬 於理論建構的研究,研究面向則傾向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而非片段的事實, 這些都屬於質姓研究的特質,就表 1-1 所歸納出的四種創造力研究方法,案例研 究(傳記式研究)符合歷史類且為質性研究,最適合做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然而, 透過幾個創造力時代中的案例人物來分析其當時時代的大環境與創造性;其文獻 大多為二手資料,且透過研究者主觀意識分析,未透過工具性準確的測量,此為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6.

(13)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質性研究的缺點,為求更客觀與嚴謹,加入第二種研究方法—實驗法,利用實驗 設計控制變項、因子,先從認知實驗來確立創造力時代模型的構成因子,再用案 例研究推論因子互動的方式,以求得創造力模型,最後以口語分析實驗這種“類 統計分析"(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的研究方法驗證。 表 1-1. 創造力研究方法比較 類 別 方 法 名 稱 對 象 過 程. 優 點 缺 點 採 用. 心理學類. 歷史類. 非計量性. 量性. 非計量性. 量性. 實驗法 (experimental studies). 心理測量法 (psychometric studies). 案例研究 (Case studies). 歷史測量法 (historiometry). 符合實驗條件受測者,大 符合實驗條件受測者,最 當代創造力個體與歷史 多來自學生 好是領域認可較具有創 中創造性個體皆可 造力的個體 以一系列特定實驗,如認 測量的認知實驗、生平研 偏向質性研究,包括有比 知、發展心理學、口語分 究、訪談,目的在找出個 較對照分析法、歸納法、 析等,最後由特定機制以 體差異以預測真實世界 內 容 分 析 (content 實驗目的來做結果評估 創造力的發生 analysis)、編輯分析等 受測者配合度高,資料容 研 究 對 象 較 具 有 公 信 著重在事件發展的動態 易掌握 力,且為正在發生事實 過程,且經由歸納由下而 上的建立理論 受測者創造力缺乏公信 與歷史測量法比較,其個 較為主觀,未透過工具性 力 體創造力尚未受到驗證 準確的測量. ˇ. 歷史中創造性個體. 將科學(量化)研究應用 於史料中,以發現創造者 如何對歷史造成影響 研究對象最具有公信 力,研究內容全面 資料查找較難. ˇ. 小結,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為表 1-1 中的實驗法與案例研究法,內容如下: 案例研究(傳記分析法)。 本研究方法是當創造力研究涉及質性研究 11 時,最常用也直接的方式(Gruber & Davis, 1988),這種非計量型的研究與計量研究最大的差異就在其著重在創造力個 體自身,透過創造力個體,以微觀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描述與分析,研究比較 深入,便於理解事物的複雜性,而非以大量的統計資料來界定某一種通則。 實驗法。 這類研究方法通常在實驗室裡面進行,利用實驗室裡易於控制各項變因與條件的 優勢,來理解創造力這樣複雜的人類行為,像是研究創造者如何以某種天份或洞 見成功地解決問題(Sternberg and Davidson, 1995)。.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7.

(14)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1.5 研究步驟 本研究共分三大步驟:認知實驗、案例研究、口語分析實驗。 步驟一:認知實驗—因子 第一個步驟分成兩部份:分析式文獻推導(analytical review)與認知實驗。分析式文 獻推導的會根據創造力研究的先前文獻,推論出形成創造力時代的因子,而認知 實驗則是將文獻推導所獲得結果,再次以「實驗」之方式,放置到本研究範圍; 也就是建築中的三個創造力時代(文藝復興、現代主義、數位時代)脈落(context) 中,以再次確認此創造力時代因子在三個建築時代中所具的必要性與不可取代 性,並根據實驗結果決定是否需重新調整因子,並進一步證明這三個時代與創造 力的關係。 步驟二:案例研究—初期模型 確立創造力時代因子之後,本研究的第二大步驟要透過創造性人物案例研究,深 入了解步驟一所求創造力時代因子在每個案例中的互動情形,以找出初步的創造 力時代模型的流程架構。本研究的創造性個體研究會各在三個時代選出具代表性 的人物,每個時代兩位,從三個方向著手文獻蒐集:1.個人傳記、年表 2.個人著 述,包括作品集 3.他人論述,包括書籍、手抄文書、照片、模型遺跡、報紙、雜 誌等等。 步驟三:口語分析實驗—最終模型 本實驗接續步驟二案例研究,希望從既有文獻典籍分析之後,再次以口語分析的 實驗方式驗證步驟二所推論出的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其目的是跳脫研究者本身 觀點,用他者觀點了解某個特殊時代當時創造力的構成,以修正跟確認步驟二所 推論出的創造力時代模型。. 1.6 論文架構 本論文的寫作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背景、研究問題與目標、研究 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等。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分成三大主題,分別為 1.時代與 創造力,這部份首先定義了創造力時代,接著以先前對於創造力時代的定義,選 出了三個在建築領域中具有創造力的三個時期,並分別論述其具有創造力的原 因。2.社會與創造力,在此談的是社會性的創造力,區分為群體性創造力、社會 環境下的創造力、以及文化影響下的創造力。3.個人與創造力,此部份談到設計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8.

(15) | 第一章 緒論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過程、媒材、科技以及形式與創造力的關係。第三章因子分析之認知實驗,從分 析式文獻推導開始,推論出創造力時代形成的八個因子,接著以認知實驗驗證之, 並透過實驗結果,推論出這八個因子的特性與相對關係。第四章案例研究,以三 個時代;六個代表性人物做案例分析,分別論述每個案例中符合八個創造力時代 因子的部份,並經由論述方式,推論出六個現象,並將現象整合為初步的創造力 時代模型。第五章口語分析實驗,以影片觀賞的方式,紀錄受測者實驗中的圖文 資料與口語資料,以口語分析的編碼方式驗證第四章整合出的創造力時代模型是 否正確。第六章為結論,包括本研究之結論—創造力時代因子、創造力時代模型, 研究限制、未來研究以及研究貢獻。. 1. Stein, M. (1963) "A transactional approach to creaticity" In C.W.Taylor & F.Barron (Eds.), Scientific creativity. Its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pp.217-227). New York: Wiley 2 參閱第二章文獻回顧 2.2.3 節 pp.21 3 Montuori and Purser(1999), "Social Creativity: Introduction " Social Creativity Vol.1. (pp.4). New Jersey: Hampton. 4 有關這些建築時代具有創造性的文獻說明可參閱 2.1.2 節 5 這些因子的相關文獻論述細節可參閱 2.2 社會性創造力 2.3 個人性創造力 6 參考 Nuttgens, P (1997), “建築的故事”一書的建築時代劃分。 7 原書出版於 1977 年 8 原書出版於 1966 年 9 心理學家可以藉著對已知毫無疑問被視為創造者的個體(因其對人類之原創性貢獻所招致的持續性名聲)之研 究來測量創造力,此種方法稱為歷史測量法(historiometry)。這些傑出人物的傳記及自傳可以文件分析法來探索 其人格特質及社會環境是如何促成其於社會文化上的成功(Simonton,1984)。 10 Simonton(1999b)曾定義的歷史測量法必須有三項特點,首先這類研究試圖在找種人類行為的通則;一種統計 學的關係,其跨越人名、日期、地點,且優於一般史料紀錄僅為某些特定原因所著的特定性。其二,這類研究 必須有某種量性的分析,可分為兩層次,一開始研究者必須將大量的、模糊的質性資料轉化成精確、清楚、可 計算的資訊,接著,將這些可變資訊透過統計分析,來回應最初研究者設定的假設是否正確。其三,這類研究 對象皆為歷史上著名人物,大部分的對象有可能都已經過世,但也並不盡然。 11 質性分析方式包括了:a.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這類分析法又常被稱之為 “類統計分析”(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口語分析(protocol analysis)就屬於此類 b. 樣板式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 c.編輯式分析法(Editing analysis) d.融入/結晶化分析(Immersion/Crystallization analysis).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9.

(16)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影響創造力除了心理學上的個體、社會學上的文化、政治經濟,其他如哲學思想 (Klingemann et al., 1982, Simonton, 1975a)、科學與科技的發展、以及當時主導的藝 術風格都對創造力產生重大影響。本章集合了上述各學科對創造力的先前研究整 理,包含了三個部份:1.時代與創造力—敘述關於時代與創造力兩者在各學科與 建築領域上的探討。2.社會與創造力—創造力的社會性,包括了群體、社會環境 甚至文化對於創造力的影響。3.個人與創造力—針對單一個體所探討的創造力, 尤其是以設計領域為對象,像是設計過程、媒材以及形式與創造力的關係。. 2.1 時代與創造力 2.1.1 定義創造力時代 從字源上探討創造力(creativity)一詞,西方辭源像是英文或者大部分的西方語言, 其源自於拉丁文「creatus」 ,意味著有所成長(to have grown),在此,創造力有進 步、生產、茁壯的意思,較廣義來說,創造力代表著一個具有創造性作品的產生, 如 學 術 上 新 科 學 或 新 藝 術 作 品 的 問 世 , 且 其 作 品 有 用 (useful) 且 具 原 創 性 (original),從心理學的角度,創造力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心靈;而就歷史學的角 度,創造力是在整體人類歷史中被景仰的某個新的事物(Boden, 2004),它可以是 某個作品、事件、人物,甚至某段時間,Runco(2004)將創造力一詞定位成四種意 義:創造性人物(person)、創造性產品(product)、創造性過程(process)、創造性環 境(press or environment)。因此,就簡單的字面上意義,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創造 力時代」定義,首先以「時代」來說,它必須是一段時間,因為是一段時間,所 以它必須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如 Boden(2004)所說在人類歷史中被景仰;充滿著 新事物的一段時空,再者,這段時空除了有大量創造性的作品外,還必須聚集著 創造性人物,有某種新的創造過程,而該段時空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環境,因 為這樣的環境影響了這些人、事、物的發生。創造力時代探討的不是單一事件、 單一個體,創造力時代的定義遠遠凌駕於每個微觀事物的片段,它是一個宏觀的 觀察,是該段時間真實世界(reality)創造性的總合。.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0.

(17)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從學術的角度回顧關於創造力時代的研究,Kroeber(1944)指出天才人物並不會以 規律的方式出現,他們總是群聚在某個時間點,甚至群聚在某個特定的領域,他 舉了一個例子 “基因,這個因素對於天才人物的養成佔了極小的可能性,能讓 1450. 年至 1550 年間的英國都沒有天才產生,而卻在 1550 年到 1650 年間大量出現了不 論在文學、音樂、科學、哲學都絕對出色的創造性人物”1( Kroeber, 1944, Dacey and Lennon, 1998),他因而推論,創造力不可單從個體研究出發,文化因子對於創造 力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典希臘(Classical Greece)、印度笈多王朝(Gupta India)、 中國盛唐(Tang Dynasty China)、以及西班牙日不落帝國(Spain’s Golden Century)都 可稱之為創造性的時代(Simonton, 1999a)。人類學者 Gray(1958, 1961, 1966)延續此 觀念提出圓周理論(epicyclical theory),說明人類歷史的時期分為四種型態的圓 圈:社會(social)、經濟(economic)、文化(cultural)與政治(political),每個圓圈皆有 消長,彼此間獨立卻相互影響,而當這四個圓圈其中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在 同一時期達到巔峰,則該時期的創造力大幅增長,這是創造力具有時代性的另一 例證。Simonton(1999a)就此觀點近一步強調,以創造力的社會層次觀點,量性討 論上,綜合先前實驗結果,結論四點影響創造力的因素:政治(politics)、意識型態 (ideology)、經濟(economics)、文化(culture),這四點的相互作用與消長,使得在某 一個時期中會有大量的創造性人物聚集,而形成具有創造力的時代,這些皆說明 創造力的形成除了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單一個體(Freud, 1910, 1964),或者站在 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觀察天才背後的社會脈落(Csikszentmihályi, 1988, 1996),更 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了解在時間洪流中創造力的消長,就如同中國古諺云: 時 勢造英雄,創造力時代具備了所有創造力以及創造性人物聚集的隱性因子,使得 該段時間因而輝煌、因而不朽、因而重要。 根據上述小結,所謂的創造力時代初步勾勒五點要向: 1.具某種程度的重要性。 2.當時的時代精神標榜為原創(original)或者創新(new)。 3.大量創造性人物聚集。 4.大量創造性物件產生或者事件發生。 5.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至少有其一高度發展。. 當然,這樣的創造力時代會因為研究的學門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社會學、經 濟學、人類學的時代劃分各有不同,本研究專注於建築歷史上的創造力時代,因 而從建築歷史的角度作畫分,探討的是在建築歷史的軸向上,哪幾個時期可做為 創造力時代的研究代表。首先,要追溯整個建築歷史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表 2-1 取自 Nuttgens, P., 1997 的分類):.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1.

(18)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表 2-1. 時間. 時期. 西元前 4000 年-4 世紀. 史前時期. 西元前 5 世紀-1 世紀. 希臘時期. 西元前 4 世紀-5 世紀. 羅馬時期. 4 世紀-15 世紀.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9 世紀-12 世紀. 羅馬風建築. 12 世纪-16 世紀. 哥德時期. 14 世紀-16 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17 世紀-18 世紀. 巴洛可與洛可可. 18 世紀-19 世紀. 浪漫時期. 19 世紀-20 世紀. 現代主義時期. 21 世紀迄今. 近代之數位時代. 不可諱言,每個時期對建築的定義各有優缺,也反映當時對於「美」這件事的不 同觀感,而上述的區分也只是大致的區辨,若要細分到每個時期中的思潮、流派, 那又是更細瑣、更繁複。然而,熟知建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這些時期中,有幾 個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時期,對建築人來說很重要,在建築史中反覆引用,甚至 到現在,建築的風格轉了又轉,都還能被拿來做轉譯;以為根基的時期,此符合 創造力時代的第一特點「重要性」 :第一是建築美學百花齊放的文藝復興時期,第 二是建築形式功能大躍進;論述百家爭鳴的現代主義時期,第三是許多創造力研 究都認為不可不提的數位時代(Lynn, 2001; Huang and Liu, 2001;Hsieh, 2004, 2005)。 這三個時期,雖然時空各有不同,起源也差異甚遠,卻有一個相同處:它們都想 要「創新」,這是代表創造力時代第一個關鍵字(key word),而這種創新在當時皆 因「自覺」於不足(自覺是創造力時代第二個關鍵字),而促使建築開創了一個「新」 的里程,此符合創造力時代的第二要點,劉育東(2007)談建築歷史,即特別點名了 此三時期的重要性,文藝復興人文藝術的高峰;接續到十九、二十世紀鋼鐵科技 突破全新的建築發展;以至於二十一世紀之後,數位建築的完全解放,隱喻了這 三個時期的創造性。當然,這三個時期究竟是否可為研究創造力時代性的適當案 例,以上述的定義來說,我們還無法完全肯定,下一個章節,即針對這三個時期, 說明其具有創造性的已知相關文獻回顧。. 2.1.2 建築的創造力三時期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在建築上發生了劃時代的創造性發展,大多數人皆同意,文藝復興是充 滿創造力的,除了該時期聚集了大量的創造性人物可為指標 Simonton(1999a),文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2.

(19)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藝復興最重要的貢獻需要回歸到其在美學發展上的地位。Michael(1998)即同意在 文藝復興,似乎所有藝術表現的原則在那個時期都被建立,文學、美術等從十四 世紀到十六世紀末,人們一方面藉重科學論述像是透視法的建立,創立新的美學 法則,一方面回歸到人本主義(humanism),強調科學與人文的併重,並基於當時 人們對於發明能力的重視,“創造力”一詞成為了當時哲學思考的中心思想,也就 是說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在哲學上對於創造力的探討,在文藝復興時期 成為顯學。Csikszentmihályi(1996)在其著作創造力一書(creativity)針對文義復興時 期的創造力有以下論述,他認為文藝復興的時代性極其重要,尤其是十四世紀前 半段佛羅倫斯的崛起,奠定了其後兩百年創造力的發展: 1400 年到 1425 年是文藝復興創造力的黃金年代,一般認為某些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創作是在那. 四分之一的世紀創造出來……就專業領域來說,文藝復興之所以可能,部分原因在於古羅馬的建築 與雕刻術,在歷經幾中古世紀黑暗時期的師傳後又被重新發現……布魯內勒斯基的大圓頂豎立的一 個新典範,讓當時的社會為之傾倒,而當時佛羅倫斯經濟貿易的興盛,以及當時的城市領導人想要 讓佛羅倫斯成為基督教世界最美麗的城市,這種種造就了文藝復興的盛世。2. 文藝復興另一個令人激賞,或可歸類在創造性的地方,在於它對於當時中世紀處 於基督教教會以及封建思想的壓抑,力求解放與突破的革新,Prina and Demartini (2006)在 “遠古、現代、古典 (Ancient, modern, classical)”一文中談到“Modern”一 辭時(此 modern 是就西方辭源的意義來談,而非 20 世紀初所談的現代主義),即 提到文藝復興與其他建築時期的不同,他們說:“Modern”這個詞源始於 5 世紀末,. 人們用來定義當時的基督教時代(Christian present)與古羅馬(Roman past),是人們 自覺於與「先前」、「傳統」兩者間的不同而發生,而所謂的自覺在文藝復興出現 的最明顯 3。劉育東(2007)指出文藝復興是西方歷史發展中的一股洪流,也是西方 史學家自覺其為現代文明史開端的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一種對照於現狀不滿的 改革創新,這個時期,建築無論在架構上或構思上,都朝向複雜且精緻的方向發 展,因而這時期從事建築的人,都必須具備廣博的學識與素養,以及對美感的敏 銳度,於是,一些與從前那些擁有專門技術的工匠全然不同的「藝術建築家」出 現,也開始有所謂的「全人藝術家」像是米開朗基羅,自此,設計者與施工者開 始分離開來(鍵和田務等, 1993)。文藝復興時期的創舉繁不及載,文藝復興雖說是 古典的「復興」 ,實際上每個古典風的表面都隱含著新的思考因子,每個為了展示 古典所做的努力都引動了新學科的發展(如考古學),這些累積將人類歷史帶入現代 化的「新世界」 ,它將歷史的軌跡脫離出以「神」為主的單一思考,引入多重思考 邏輯中,如果我們讚揚現代化的複雜多重與風華無數,則文藝復興扮演了推手的 角色(褚瑞基, 2000).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3.

(20)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由上所述,創造力時代的五項要素,文藝復興時期初步符合。首先,佛羅倫斯政 治、經濟的成熟富足成為建築美學發展的基石(要項五),成就了文藝復興的創造 力,許多研究亦皆指出其為一具有創造力的時代(Michael,1998; Csikszentmihályi, 1996),這導致在建築史上,它是一個重要的年代(要項一),再來,該時代創立了 許多與建築、藝術相關的新技術、新原則(要項四),社會上高舉著自覺與創新的大 旗 ( 要 項 二 ) , 像 是 透 視 法 、 圓 頂 技 術 的 建 立 ( 金 恩 , 2001) 、 Brunelleschi 、 Michelangelo、Palladio……等建築藝術大師的匯集 Simonton(1999a)(要項三),這種 種讓文藝復興整體看來就是一個具備創造性的時代。 現代主義 十七、十八世紀的建築發展,基本上延續了文藝復興後期,米開朗基羅等帶動的 手法主義(mannerist),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引發了誇張的巴洛可(Baroque)與羅可 可(Rococo)建築,這時期的建築雖不可稱之為沒有創造性,但仍還是停留在對古 典尊崇與架構中,及至十八世紀後期的浪漫古典主義,更是放棄了巴洛可與羅可 可的華麗奔放,回歸到更嚴肅與沉重的古典主義建築,於是,另一次建築的大變 動,就到了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的興起與其時代背景緊緊相扣,起源於工業革命鋼鐵技術的發展,以及 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的興起,大約從 1750 年開始醞釀、十九世紀開花、二十世 紀結果,這長達二百多年,可廣泛而稱的現代主義運動4,建築的進步與發展遠遠 超過先前的所有世紀,中國的建築理論學者吳煥如(1998)即說,二十世紀的建築在 建築史上有五大躍進:技術大躍進、功能大提高、觀念大轉變、設計大進步、藝. 術大創新 5,這前所未有的轉變,使得「現代主義」這個名詞對建築領域,產生 巨大的貢獻,符合創造力時代的第一要項,該時期具某種程度的重要性,而現代 主義亦成為認識建築學門不可不知的一種特殊風格、定義、時期、與潮流。 創造力時代的第二要項—創新的時代精神,也可在這個時期被找到,其來自於一 種思考性的自覺所引發。由於工業革命引起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關係的變 動,加上建築創作的重新定義,使得千年相沿的傳統建築發展模式被打破,轉上 自覺創新,這種「自覺創新」可追溯到先前提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自覺,對於 “遠 古與現代”(the ancients and moderns) 的討論(Prina and Demartini, 2006),同樣的自 覺卻有兩種不同的啟發:文藝復興時期自覺而想重新恢復古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 美學觀,現代主義時期自覺卻揚棄了古典,尋找另外一種新的建築美學,一種影 響當前建築最重要的美學觀,Michael(1998)認為現代主義重新開啟了對自柏拉 圖、亞里斯多德起始擬真繪畫為美學表現這件事的非議,人們不再想要把外在世 界的真相原始地呈現,而傾向於對特殊媒材與藝術形式的研究,可視為一種創新 的表現,這樣的創新思維延燒到建築上,則更加激烈地以「宣言」(manifesto)方式.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4.

(21)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大聲疾呼,Wolfe(1981)陳述在二十世紀以前是沒有任何藝術宣言的,這種群起信 仰式的宣言,其來源跟宗教信仰雷同,只是宗教信仰的是神祇,而藝術家信仰的 是 “創造力”,他們相信「新」事物的美好,在二十世紀初期那個巨大變動的社會 環境中,現代化的衝擊下,創「新」(The NEW)是一切的中心思想(Leach, 1997)。 於是,創於新、始於新的時代精神從歐洲吹向了美洲,而後蔓延到全世界,創造 力時代的第三與第四要項伴隨著這股風潮而生,建築成為顯學,新的建築大師紛 紛崛起,起始於前期的葛羅庇斯(Walter Groupius, 包浩斯(Bauhous)學院的創辦 人)、柯比意(Le Corbusier)對「新」建築的大聲疾呼,以學院方式在建築學門上紮 根,灌輸,而後有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Mies van der Rohe)、甚至延續 到更近的路易斯康(Luis Kahn)、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他們皆可稱之為受現 代主義影響至深;定位為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創造性人物,至於他們在建築上所做 的創造性物件與創造性的思維,所帶動的其他創造者對於現代主義時期建築的推 崇,在質與量上,建築在現代主義時期都可稱之為一個可以繼往開來的時期, Corbusier (1960)即說到: “這是一個新時代開始,存在著一種新精神……在此,工業,如同洪水般淹沒我們,供給我們適應新. 世代的新工具 …… 建築今天不再只是為了實踐簡單的形式,建築今天懼怕僅是表面的幾何型態 構……我們需要一個新形式,我們正再等待一種新類型的住宅與城市規畫(plan)……這是一種懷抱著 新精神的建築量體,這樣的創作必定符合所謂的工業生產。”6. 可見到當時整個建築環境籠罩著變法圖新的氛圍,不管在形式上、設計規劃上、 甚至建築本質上都力求創新,而這一切創造力的來源,主要歸功於工業技術,而 工業技術的開發跟當時的戰後復甦潮與鋼鐵經濟更有著環環相扣的關係,不只是 建築,整個藝術的大環境皆面臨新的跳躍,不同學門間的刺激影響,提升了 20 世 紀初的創造力,反饋回建築,Vesely(2004b)闡述在現代主義時期,這個以生產為 主的年代,創造力與生產力密不可分,高速的生產力意味著創造力的提升,而科 技是推動生產力的最重要推手,這符合了創造力時代的第五要項,一個以資本主 義為體、生產為用的快速經濟發展,活化了現代主義的創造性,新工具、新技術 帶動新的建築形式,解放了自希臘羅馬、文藝復興以來具有裝飾、語法的建築風 格,建築繼文藝復興之後,又大幅度的創新了一次,而再次的大變革就要到一百 年後數位時代的開始。 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在建築上可定位為創造性的時代,開宗明義;電腦的介入扮演著整個創 造性發生的核心,資本主義帶動經濟高度發展,數位文化自西元 1946 年,美國第 一部電腦的發明,帶領著人類邁向數位化的道路,至今未停,可以說從 1960 年開.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5.

(22)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始 ,電腦圖學的發展、人工智慧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啟發,網際網路的發明與多 媒體技術等數位科技媒材,讓建築領域開啟了嶄新的世界,其所帶來的衝擊,已 經對傳統建築價值、型態,甚至於操作方式產生巨深的影響,此為建築數位時代 的背景,也是建築數位時代創造力第五要項的根本。因為數位文化高度發展所產 生的創造性,以建築來說又可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形式美學上的突破、其二為設 計方法過程的突破。 美學巨擘“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 1952)對創造力一詞有所評斷:所謂的. 創造力、天才、才華;是一種賦予藝術新規則的狀況,因為新規則藝術作品有了 新方法,因而使之產生了新的形式風格。7 康德所言,對應到目前數位影響下的 建築變革,即為數位文化帶給建築的第一個突破:形式。這可對應到創造力時代 的第三與第四要項,創造性人物的聚集與創造性物件的產生,而在建築領域就是 新建築的產生,我們看到應用電腦為媒材的新一代創作者,如 Greg Lynn 的胚胎 住宅、UN Studio/Ben van Berkel 梅氏住宅,以及 Neil Denari 提出的連續性建築等 新建築案(包括虛擬與實體),皆證明設計者的確已經離開了自希臘、文藝復興建立 的製圖體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建築形式,除了以電腦輔助設計勾勒理想,也開 始使用電腦思考,建立不一樣的設計思維,這就是數位文化帶給建築的第二個突 破,幾位建築界的大師對電腦與創造力的關係有以下觀點: ……電腦是一種工具,它的不預期性開拓了創造性思考的視野…..借用電腦,設計者可以累積思考程. 序,藉由記憶的串聯發展到最後具高度創意的設計。(Eisenman , 2000, pp.18-20) ……電腦是一種新的媒材,藉由電腦控制系統呈現新的設計方式、新形式以及新的構想,這些都是. 創造力的來源 (Lynn , 2001, pp.21-23) ……創造力是一種「失去控制」 ,也就是不在預期下發生的結果,而電腦是多種思維的發動機,與電. 腦的互動意味著設計者將主控權交出,這樣的激盪,使得創造力得以發揮。8 (Liu, 2005, pp.68-73). 數位時代下的建築,站在現代主義;受到人文與哲學思潮影響的肩膀上,又轉到 了一個新的領域,那就是電腦、資訊工程、數位影像、認知心理學等傾向數理科 學的發展,創造力這個議題,因而有了新的啟發。1950 年杜林(Turing)提問:電腦 可否思考?開啟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也衝擊了設計者對於電腦在設計過程中創造 力的提升,帶來的疑問與大量的研究,如從電腦運算的領域切入,以運算方式模 擬創造力的產生(Gero, 1994, 1995),或者以電腦提供大量的視覺回饋、替代方案來 輔助創造力的發生(Boden, 1998),甚至開始有以提升創造力為主要目標的電腦系 統產生—CCSS (computerized creativity support system)( Torgerson, 1990;. Finn,1993;Thierauf, 1993)。.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6.

(23)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總而言之,回應 2.1.1 對於創造力時代定義的五大要項,數位時代可被定義為創造 性的時代,是因為數位文化的高度發展(要項五)導致新的建築形式與新的設計方法 產生,大量新一代設計者、研究者投入建築的創作、研究(要項三、要項四),例如 Greg Lynn、UN Studio、Peter Eisenman、John Gero,使得建築設計從現代主義之 後、再次有了全面性的翻轉,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對建築的重新定義,一種符合創 造力時代要項二的精神,在形式上不同於古典、不同於現代的規則幾何,主張自 由與開放;在思考上則跳脫了傳統全面以建築師為思考中心的設計方法,創造出 電腦與人腦結合的思考模式,這些導致數位時代成為建築領域中重要的時代(要項 一),人類思維、人類創造力,因為數位媒體走的更遠,站的更高,更是一個研究 創造力不可忽視的年代。. 2.2 社會與創造力 一直以來,創造力研究大多著墨在定義個人特質、創造性人物的認知行為、以及 如何發展跟刺激個人性創造力(Barron & Harrington, 1981;Woodman & Schoenfeldt, 1990),像是創造性個體個性、價值觀、發現問題、以及新刺激等等,然而,基於 本研究探討的是創造力的時代性,加上,許多研究皆開始表示,個體性創造力的 研究對於歷史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對於多樣生活經驗以及創造力經驗的關 注皆過於表面且有某個程度地忽略(Mockros and Csikszentmihályi, 1999 ),因此, 本章節想要以社會性的創造力為開端,循次在下一個章節再回顧個人性的創造力。 綜觀所有的社會性創造力研究,共分三個方向:首先,是群體性的創造力,例如 Parmeter and Garber(1971)以及 Amabile(1999)所說的同儕、同事的影響,談的是創 造力存在的集體組織與環境因素,再來,環境與外在刺激下所引發的創造力,像 是 Simonton(1999a)談到政治性的戰爭、經濟發展(Davies, 1969);以及 Arieti(1976) 說到的社會階級壓抑,以當時的大社會架構為分析主體。最後,則是一整體氛圍 或說意識形態,Arieti(1976)所列舉的九大影響創造力的社會文化因子,其中的文 化接受度與自由度是其一,Csikszentmihályi(1988)所談到社會(field)的評價則是其 二。這三個方向總的來說,皆可稱之為創造力的社會性,彼此互為因果、相互影 響,且密不可分。. 2.2.1 群體性的創造力 人類一直以來都為了創新而汲汲營營(Barlyne, 1960),因此人群聚之處—社會—對 於「創新」一事具有其重要價值也就理所當然。1880 年心理學家開始將創造力的 探討從個人擴張至社會,認為創造性人物群聚彼此間的互動可提高創造力的發生 (James, 1880),也開始有許多文獻將研究重心轉向群體間創造力的產生(Hare, 1982;.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7.

(24)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Isaksen, 1988; Nysttrom, 1979; Stein, 1975),Amabile(1983)結論出多種影響創造力 的社會性因子,像是可效仿的對象、良師益友、以及社會週遭的輔助,對於激發 創造性個體內在的潛能至關重要,說明個人創造力必須要在群體中更能發揮, Simonton(1988)強調社會化的互動以及群體間的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是創造力 來源的大本營。群體性的創造力,跟個體所在環境、組織有密切關係,展現的是 個人與大環境集體營造出來的結果,圖 2-1 為 Woodman, Sawyer and Griffin(1993) 所提出的群體創造力模型,該模型說明個體性的創造力凝聚為群體後,他們當時 身處的環境、情況與社會涵構,對創造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好的影響帶來創造性 的結果,不好的影響導致創造力的衰退。. 圖 2-1. An interat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from Woodman, R. W., Sawyer, J. E. &Griffin, R. W.(1993)(SC p129). 根據 Paulua, Brown and Ortega(1999)的區分,群體性的創造力可分為三種:腦力激 盪 (brainstorming) 、 電 子 腦 力 激 盪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 以 及 小 組 合 作 (teamwork)。研究中顯示,雖然群體創作對於創造力的提升有好有壞,但是對於生 產構想的數量、一些基礎性的評估以及整個自由思考的流暢度,群體性創作的確 有正面影響(Osborn, 1963;Parnes & Meadow, 1959),甚至在大量替選方案的生成 上,電子式腦力激盪,也就是與電腦互動9代替人腦互動,修正了傳統腦力激盪的 缺點,比較於傳統腦力激盪,得到使用者更高的讚賞與滿意度。從認知角度觀察 群體性創造力,其研究重點主要來自“聯想”的觸發(Mumford & Gustafson, 1988; Mednick, 1962; Mendelsohn, 1976),這類研究指出個人在群體中表達想法的同時, 會帶動群體中其他個體的新創意發生,越多新想法就產生越多聯想的機會,這是 創造力的流動性(fluency),而想法的範圍也遠比單一個體所想的廣泛,這是創造力.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8.

(25)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的靈活性(flexibility),也因此會有更多產生新奇、特殊聯想的機會,這就是創造力 的獨創性(originality),這些恰好符合 Guilford(1967)提出判定測量創造力的四大因 子:流動性(fluency)、靈活性(flexibility)、獨特性(originality)、精細性(elaboration)10, 換句話說,這種群體中的相互學習影響,對於創造力的提升有絕對性的幫助,也 是探討創造力議題不可忽視的一環,重要的是這類群體性創造力的激發,以相關 領域的人群聚效益最為明顯,Mednick, S. A. & Mednick, M. T. (1976) 即補充說 明,群體性的創造力激盪,彼此間需要某種程度在語義及知識系統上的共同認知, 他們一方面要從彼此的領域中吸取精粹,一方面也要有能了解彼此的主旨與基本 知識,才能在這樣的工作模式中得到最大的啟發,而建築學門間跨領域的互動, 正是這類創造力最好的藍本。. 2.2.2 社會環境下的創造力 如前所述,社會性的創造力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如上個章節談到的群體性 創造力,再來為整體大社會架構的影響—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階級結構的改 變等等,本研究稱之為社會硬體因子。 從 1970 年後,歷史評論家就常提到戰爭衝突對創造力的不利影響(Norling, 1970), Price(1978)和 Simonton (1976a, 1980)認為戰爭對創造力來說有某種指標性的關 聯,有兩點可供討論:1.戰爭衝突會短暫的壓抑創造力,但當和平來臨暴力平息 的那個時間點,創造力會回升,甚至增加。2. 戰爭的種類至關重要;國際間的戰 爭會造成創造力衰退,是對創造力最明顯也最強大的打壓,例如第一次與第二次 世界大戰,而國內發生類似革命、抗爭、反對、刺殺活動雖說沒有國際戰爭來的 強大,但對於人民的影響卻較為長遠,甚至超過 20 年之久。有趣的是,一些對一 般人民影響較小,屬於文明上的革命、衝突,卻對創造力有正面的影響, Simonton(1999a)稱之為文明騷動(civil disturbance),而這種騷動持續發生約 20 年 後,似乎就會看到一些顯著的創造性人物在數量上的成長,也就是說當一個壓抑 性的國家開始對不同或者外來文化、制度抱持自由與接受開始,該國的創造力就 會達到一個高點,這與 Arieti(1976)談到影響創造力的九大因子的其中一點不謀而 合,他說:在強大的壓抑或者被排外之後,重獲自由或者是減緩迫害,其創造力 得以提升,並建議可以以猶太人的經驗來做驗證,Dacey and Lennon(1998)針對 Arieti 的建議以小篇幅的論述證明了這個說法。 經濟是另一個影響創造力的社會環境因素,Davies(1969)、McClelland(1961)、 Norling(1970)及 Rainoff(1929)皆說明過經濟繁榮是創造力的基石,生活在困頓與 缺乏中的人民,不會有心力與時間創造不朽的作品。Simonton(1999a)認為經濟與 創造力的關係至為複雜,舉出下列三點現象分別討論:.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19.

(26)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1.. 經濟發展能夠支持科技創造,而科技的進步又能再次刺激經濟與人口的. 成長,這些成長又回過頭來成就科技發展。 2.. 經濟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是創造性社會的根本卻不只在於經濟。經. 濟成長到某個點之後,創造力的成長幅度並不會與經濟成長成等比發展,甚 至有可能反而衰退。 3.. 經濟衰退對創造力會有影響,而這影響並不會單純因為經濟回溫而逆. 轉。其主要原因不在於經濟衰退造成當時生活水準降低,即便物質環境轉 好,人民因為長期處於生活的威脅下喪失了冒險精神,使得當時人民的心態 轉向較為固執與獨裁(Doty, Peterson, & Winter, 1991; Sale, 1973),視創造力為 神秘主義而非理性的、心理分析可操作的學門,同樣的,也影響了創造力的 發展。 除了政治、經濟,還有許多其他的社會環境因子會影響創造力,尤其是在於創造 力質性的提高上,像是 Klingemann 等(1982)和 Simonton(1975a)都有提到的哲學系 統的改變,以及特殊科學與科技的新發現(Simonton, 1975b, 1976b),這些都對創造 力的提升有正面的影響。. 2.2.3 文化影響下的創造力 本章節討論的是在社會環境架構下的內涵,本研究稱之為抽象的社會軟體因子, 像是意識形態與文化導向,也就是我們說的 “文化”;談的在某個歷史時段中,在 那些天才人物聚集時期中的 “文化特質”。這裡的文化特質,與創造力個體身處的 某個特殊領域較為相關,相較於上個章節的社會環境,更靠近創造性個體的專業。 Csikszentmihályi(1988)所談,針對創造性個體所身處的社會結構,就傾向於以個體 專業領域為出發的創造力系統,有以下論述:創造力的發生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互 動系統下的產物,該系統的問題在於它涵蓋了三個面向;個體(person)、範疇 (field)、領域(domain),同時也包括了社會與文化的驅動來影響這三個面向的次系 統(圖 2-2)。其中「個體」代表了創造性個體所成長的環境、性格養成並受到其身 處領域的薰陶, 「範疇」意指當時該領域有名望的評論家、報章雜誌以及具公信力 的組織單位,而「領域」則涵蓋了從古到今該專業領域的所有知識。 以圖 2-2 來說,範疇與領域都屬於本章節的文化特質,其決定了創造性個體發展 的適應性與方向,「範疇」表達當時社會篩選的機制,也就是社會強化(social reinforcement)與社會競賽(competition),說明了當時社會所賦予的榮譽會激發創造 性個體創造的動機(Simonton, 1977),進而提升創造力, 「領域」則意指該專業當時 的意識形態,架構了當時該專業的中心思想,也是個體創造力來源的根基,.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20.

(27)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Simonton(1999a)強調了意識形態在創造性社會中的位置,他所說的意識形態泛指 整體的信念系統,包括了宗教、哲學、以及政治,等同於 Csikszentmihályi 在「領 域」之上所談的文化符號系統,講的是該時代的「整體氛圍」,Sorokin(1937-41) 稱之為文化「精神狀態」(culture mentalities),說明人類文明取決為這樣的文化精 神,該文化精神是一個關於真實世界、知識基礎、道德標準、以及一種個體面對 面的社會(individual vis-à-vis society)之下的連貫系統,而創造力的型態(type)與量 (amount)就由該時代主要的文化精神主導著,這種說法,除了大量以歐洲時代為背 景的案例可為驗證之外,Simonton(1992a)亦以日本為例,討論日本的創造力來源 與文化發展,大多以當時的武士道與相撲精神為藍本,也因為這樣的意識形態導 致對婦女的壓抑,連帶影響了婦女在文學、藝術上創造性的發展。. 圖 2-2. 創造力之動態架構 (取自 Csikszentmihályi, 1988). 影響時代下創造力的文化因素,除了上述領域內的符號系統以及大範圍的精神層 面,或可說是所謂的社會風氣之外,Arieti(1976)更具體地列出促進創造力的社會 (Creativogenic Society)該有的九大因子(有許多人相對 cite 此九點):1.可利用的文 化工具11 2.開放性的文化刺激12 3.強調改善而不安於現狀 4.文化傳播媒材對所有 人民皆開放,沒有區別13 5.在強大的壓抑或者被排外之後,重獲自由或者是減緩 迫害14 6.相異的、甚至於逆向的文化刺激15 7.對於不同於俗的想法、思維的容忍 度 8.重要(創造性)人物間彼此互動的機會 9.倡導創造力的鼓勵與回饋16。這九點其 中第五點屬於 2.2.2 節社會環境的刺激,第八點屬於 2.2.1 節群體性創造力,其餘 皆歸納為本節的文化氛圍,可以見得文化對於創造力時代(社會)具有決定性的意 義。 Arieti 的九大因子為我們勾勒出創造性社會該有的輪廓,而針對文化對於創造力時.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21.

(28)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reative Age. 代的影響,還有其他說法,像是 Kroeber(1944)舉了羅馬歷史學家 Velleius Paterculus 的一段話來強化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取決於當時社會內在趨動(文化氛圍)所衍生的 一系列事件,他說: 天才是在某種社會競爭下養成的,它可以是一種妒忌、一種野心抱負,一種競相效尤的熱誠與追求 完美的精神……然而,當這樣的完美到達高點時,自然而然地會開始衰退……人們對於原有創造性 感到失望,繼而尋找「新」的發展,是為創造力。17. Simonton 同意這種創造力會跟著文化發展波動的說法(Simonton,1984, 1992b, 1992c) 並基於此來解釋創造力具有時代性,特定時代下某種特有的才能智慧會滋 養相同或類似的天賦,創造性人物彼此合作、激勵、互動讓某種特定學門或創造 力大放異彩,牛頓就是因為身處於理性時代,才能站在哥白尼、笛卡爾和伽利略 的肩膀上而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2.3 個人與創造力 創造力研究不能單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探討,Arieti(1976)將過度強調文化影響的創 造力研究,稍微拉回,提出了創造性人物的養成源自於三個並列的因子,而非單 純的外界文化,此三因子為 1.對的文化 2.對的基因 3.對的互動;其第一因子談的 是創造性人物的外在環境,第二點為創造性個人的天生特質,而第三個因子所說 的就是 2.2.1 節中討論的群體性創造力,因為天才與天才間的互動所共鳴出的火 花。Arieti 的建議提醒了我們,儘管創造力與社會息息相關,但是畢竟是「人」在 創造事物; 「人」才具備有創造的能力,個體就好像是創造力在創造性社會裡的「代 理人」(agent)一般(Simonton, 1999a)。因此,本章節將從大範圍的社會性創造力縮 小到個人性創造力,回到創造力一直以來立足於心理學或認知心理學的論點,又 基於此研究為以建築為導向的研究,談的是 1.設計過程與創造力 2.媒材、科技與 創造力 3.形式與創造力,這三個面向皆間接或直接影響到建築師、設計師的創造 力。. 2.3.1 設計過程與創造力 設計過程與方法一直是創造力研究的重點,Zeisel(1981)論述在設計過程中具有許 多無形因子像是「創造力」、 「直覺」 、 「想像力」有助於設計品質的提升,也就是 說設計過程有無創造性對於創造結果有至關性的重要,原則上創造力與“原創 性”、“直覺性”有很大的關係,關乎創造者個人,與其基因、智力相關,屬於生物 學、精神醫學的範疇,在此不談,而單就設計的範疇,就創造過程來說, Koestler(1964)曾將創造過程區分為「常規式」以及「創造式」的思考,常規式思. 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 22.

數據

表 2-1  時間  時期 西元前 4000 年-4 世紀  史前時期  西元前 5 世紀-1 世紀  希臘時期  西元前 4 世紀-5 世紀  羅馬時期  4 世紀-15 世紀  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建築  9 世紀-12 世紀  羅馬風建築  12 世纪-16 世紀  哥德時期  14 世紀-16 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17 世紀-18 世紀  巴洛可與洛可可  18 世紀-19 世紀  浪漫時期  19 世紀-20 世紀  現代主義時期  21 世紀迄今  近代之數位時代  不可諱言,每個時期對建築的
圖 2-1. An interation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from Woodman, R. W., Sawyer, J
圖 2-3.  基於非常規性思考衍生的設計創造力模型  (取自 Suls, 1972 )  圖 2-4.  創造力雙重衍生模型  (取自 Liu, 2000)  2.3.2 媒材、科技與創造力  如前所述,創造力是一種思考流程,創造力是一種內心意念的展現,那設計者藉 以表達、溝通、再現的媒材,對刺激創造力的發生,就不得不相對重要,根據 Mitchell(2003)所提出的說法,媒材與創造力有絕對相關的關係,就好比科學與工 程;使用工具是影響藝術設計的重要因素,而資訊科技與創造力訓練 (information
圖 3-1.  實驗素材文藝復興時期  (附錄 A)  素材(二):現代主義時期(1800-1960)  第一部份:社會事件  第二部分:設計者行為  事件[1]:1914-1918 WWI 第一次世界大戰  行為[1]:各建築師提出對於建築的不同宣言理念  事件[2]:1851 年世界博覽會  行為[2]:鋼鐵使用  事件[3]:工業革命  行為[3]:Sullivan 提出形隨機能  事件[4]:1932 年 MOMA 國際現代建築藝術展  行為[4]:鋼筋混凝土的使用  事件[5]:1919 包浩斯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八、全期訓練時數四百五十小時以下之訓練班次,於開(參)訓日起三

(二)半年期(900 小時)4,400 元;一年期(1800 小時)8,800

本天皇在位的時段來當作分期的依據而被分為三期,分別是前期(1895-1911 年) 、中 期(1912-1925 年) 、後期(1926-1945 年) 。1895 年至 1925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建模時,若我們沒有實際的物理定律、法則可以應用,我們 可以構造一個經驗模型 (empirical model) ,由所有收集到

Original plan and elevation of the Teatro Sabbioneta, Vincenzo Scamozzi.. 文藝復興時期劇場

訓練課程需符合全日制訓練(訓練期間 1 個月以上、每星期訓練 4 日以上、每日 訓練日間 4 小時以上、每月總時數 100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