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緒論

由於社會、文化、科技的進步,讓人民的壽命逐漸加以延長,也都更加長壽,但更 文明的環境,隨之而來也帶來了文明病,而這些所謂新的文明慢性疾病,就是因為飲食 太過豐盛,運動量不足所造成,也可以說是因為從以前的動態生活習慣慢慢的進入到現 在坐式生活所引起的慢性疾病,而防範重於治療,若能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自己日常 的活動量,並且從小培養運動習慣,推廣體適能,多一點的運動量就可以減少日後的慢 性疾病發生,更能讓自己有更健康、舒適的人生,也能夠大大減少社會醫療成本的支出。 而溫啟邦等(2007)也指出台灣民眾普遍不運動,一半人自稱沒有運動,是美國人的 2.5 倍,運動習慣不到美國的一半,6/7 人口運動不足。 根據教育部對 3393 所中小學,台閩地區中小學生實施體適能檢測,經統計分析結 果發現我國中小學生體適能較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差(教育部,1997b)。六年之後 再一次對中小學生做體適能的檢測,並建立「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台閩地區中小學生體適 能常模」,並比較這兩次調查之差異情形發現:身體質量指數,不論男學童或女學童, 在各年齡層大都呈現增加的現象,而各年齡層男、女學童之瞬發力大都呈現退步現象, 同時男學童之柔軟度亦呈現退步現象。在心肺耐力方面,除了女學童在 12-16 歲外, 其餘年齡層則呈現退步狀況(教育部,2003)。由上述的研究發現,這幾年中小學生體 適能表現似乎沒有太大的進步,因此也讓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關心此議題。 而目前國中小的學童當中,非本國籍的學童的比例也日漸增多,教育部(2008)指 出九十六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十萬三千餘人,較九十五學年成長 29.2% ,由此可預見將來將會有更多外籍配偶子女陸續進入國中、小學。因此也逐漸讓 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外籍配偶子女的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問題。而當今的研究當中,大部 分的研究都針對一般學童做相關研究,鮮少有針對外籍配偶國小學童做研究。是否外籍 配偶國小學童體適能表現也如一般國小學童?兩組學童之間是否有差異?此為研究者 關心之議題。 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南投縣國姓鄉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 量與體適能關係之研究,共分五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 題與假設,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釋義,茲敘述如下:

(2)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台灣成為一個多民族的社會,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數千年的發展結果。從最早擁 有不同語言、文化和社會制度分布在不同區域的原住民族,接著漢人先民渡海來台的開 墾與遷移,並且擁有許多的歷史記載和文物古蹟,都告訴著大家這個小島擁有豐富多樣 的多元文化,以前是如此,當今也是一樣。接著有荷蘭、西班牙、日本不同文化的洗禮, 讓台灣這塊土地留下更多的歷史足跡,也讓這個多元文化調色盤增添了更多色彩,在 1945 年台灣光復以及 1949 年以後中國大陸政局的變化,也使數百萬新移民者移居到 此地,雖然這些人們的語言是差異如此大,但大家還是能和平相處,並且為這塊土地帶 來更多的族群融合和新的文化。 隨著 1994 年台灣經濟「南向政策」近年來中外聯姻結婚人數增加,所引進外籍配 偶逐年增多,以 2005 年國人結婚對象而言,迎娶大陸港澳人士者占 10.36% ,迎娶外 籍人士者(東南亞籍)占 9.78% ,兩者合占 20.14% 。也就是說, 2005 年國人結婚 的對數,每 5 人就有 1 人是迎娶非本國籍的新娘。而外籍配偶(包括大陸及東南亞籍) 所生的子女人數,由 1998 年的 13,904 人,占所有新生兒出生人數的 5.12% ,增加 至 2004 年的 28,676 人,占所有新生兒出生人數的 13.25% , 6 年內成長了 2.58 倍 (內政部統計處,2005)。換言之, 2004 年每 100 位新生兒當中,大陸籍配偶所生之 子女占 5 人,東南亞籍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占 8 人,本國籍配偶所生之子女占 87 人;因此,外籍配偶族群勢將成為台灣繼原住民、閩南、客家、1949 年遷台中國籍之 後的第五大族群。而目前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外籍配偶所生的下一代,也就是外 籍配偶子女,在新生嬰兒中的人口比例已經突破百分之十,甚至遠遠超過台灣原住民新 生嬰兒的人口比例,他們將是台灣未來人口中不容小覷的一部份,因此我們不能再把他 們當作「外來者」,我們必須撇去異樣的眼神,尊重、接納、欣賞他們,讓他們成為台 灣的新元素,並且發揚光大。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體質狀況決定未來國民的健康優劣,教育部有鑑 於國小學童體適能的低落,這幾年逐漸重視學童體適能的成績。鑒於「體力即國力」, 為推廣全人健康的理念,提倡動態的生活型態,教育部在 2007 年推出「快活計畫」, 希望每位學生快樂運動、活出健康,並藉由觀念改革,擴展國民對於健康的理念,提昇 國人的生命品質。

(3)

吳至潔(2004)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外籍配偶比本國籍配偶較易生下低出生體重新 生兒。由於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經常導致較高的死亡率及罹病率,並且伴隨而來的慢急性 健康問題相當多,進而影響到新生兒一生甚至可能會影響至整個家庭及社會,是否長大 之後還是會有其它的問題,是否也會影響其體適能表現,有待進一步探討。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對南投縣國姓鄉外籍配偶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 能的調查,來探討目前的現況與之間的關係,並將所得資料予以整理、分析,提供學校 與教育當局做為參考,以鼓勵學童適度從事運動,提升個人體適能,創造美好的人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南投縣國姓鄉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 量與健康體適能(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和心肺耐力)的現況,並比較外籍 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在身體活動量上之差異,再比較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 國小學童在體適能上之差異,最後探討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間的相關,進而根據研究 結果,引導學童適度從事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體適能。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假設有下列三項: 一、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在身體活動量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在體適能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有顯著相關。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南投縣國姓鄉鄉內十所國民小學,以九十七學年度高年級 學童為母群體,其母親為外籍配偶(包含大陸及東南亞籍)或為研究對象,並於同校、 同班、同性別之學童隨機抽樣選取本國國籍之一般學童為對照組進行研究。由學童學校 之「健康與體育領域」任課老師依教育部規定的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進行測驗,而身體 活動量由研究者實施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PAQ)-學生自填短版臺灣中文版問卷調查。 因此若將所得研究結果推論到不同地區、學校、性別及年齡之學童時,務必格外的謹慎, 須再做更深入的考量。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外籍配偶國小學童 本研究之外籍配偶國小學童乃指其生母為外籍配偶之國姓鄉高年級學童,其對象包 含生母為東南亞籍及大陸籍,其餘地區之外籍配偶學童不在此研究範圍之內。

二、身體活動量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身體活動量是指身體任何骨骼肌產生身體動作所導致能量消耗的量。本研究身體活 動量採用劉影梅(2006)修訂之國際身體活動問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學生自填短版臺灣中文版為評估工具,主要在瞭解受試學童於費 力的身體活動、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走路、坐著和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所參與的 次數與時間。 三、體適能 體適能一般分為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本研究之體適能以健康體適能為主。健 康體適能是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又可應付突 發緊急情形所需的體能。健康體適能包括四種要素:有氧適能(心肺耐力)、肌肉適能 (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與身體組成(方進隆,1993)。本研究以教育部所編定之健康 體適能檢測項目為評估依據,檢測項目內容如下:身體質量指數、一分鐘仰臥起坐、坐 姿體前彎、立定跳遠、八百公尺跑走。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南投縣國姓鄉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 體適能關係之研究,依據所蒐集的資料,分為三節來加以敘述討論。第一節身體活動量 之相關研究,第二節體適能之相關研究,第三節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一、身體活動的定義

Caspersen, Powell 與 Christenson (1985) 將「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定義 為「骨骼肌活動導致任何身體移動所引起的能量消耗」,其包含四種特性:(一)經由骨 骼肌導致身體的移動;(二)造成能量的消耗;(三)能量消耗本身是呈由低到高的一種 連續狀態;(四)與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成呈正相關。而 Bouchard, Shephard 與 Stephens (1993) 更進一步指出任何一種會消耗體能的身體動作,不僅包含了日常運動或 訓練,還包含家務、職業和休閒等日常生活中各種消耗體能的活動都是身體活動的範 圍。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USDHHS 〕, 1996) 指出身體活動是身體由於骨骼肌肉收縮而形成移動,其移動產生了基礎代謝 量之外的能量消耗。 而國內學者也對身體活動也有相似的看法,普遍都認為身體活動是一種複雜的行 為,它包含了運動以及各類不同的活動總和,如非運動性的、休閒性的、生活性的各種 活動(黃耀宗,2003;劉影梅,2004;劉影梅等,2005)。曾美娟(2006)則對「身體 活動」的名詞定義為,任何由骨骼和肌肉所超過休息狀態能量消耗的身體移動。蔡杏汶 (2007)則將身體活動定義為,日常生活中,會特意去做任何可以消耗能量的各種活動。 因此綜合以上國內外的文獻我們可以得知,身體活動是一種很複雜很廣泛的行為, 不但包含了運動,並且還包括各種不同活動的總和,身體活動包括了相當多種類的各 種活動。而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與運動 (Exercise) 有些微的不同,這兩者之間 看似好像很類似,但之間還是有些不同,差別只在於,身體活動指任何一種涉及骨骼 和肌肉活動而致使能量消耗的動作,而運動是指一種有計畫、組織、重複性,且有目 的的身體活動,因此身體活動量包括了運動,並且還包括了各種不同的活動總和。

(6)

二、適度身體活動的益處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的成長,人們的生活及工作型態已逐漸從勞力組合的方式轉 向辦公室的坐式生活方式,這也使得人們從事身體活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經濟的成長 也助長了人們多吃少動的情形,而伴隨而來就是現代的文明病。諸如高血壓、心臟病、 糖尿病、骨質疏鬆、癌症、肥胖等等,而目前國內十大死因已由急性傳染病轉變為以慢 性疾病為主(行政院衛生署,2003),而這些現代的文明病,不僅對個人健康產生極大 的影響,更是波及至整個社會與國家,因而國家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社會及醫療成本。美 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 (USDHHS) 於 2002 年的報告中指出,因身體不活動和慢性疾 病有極大的關連,並且需要支出相當昂貴的醫療費用。在處理、保健、預防、診斷等所 花費用在心臟病方面一年需 1830 億美元、癌症需 1570 億美元、糖尿病需 1000 億美 元、關節炎需 650 億美元,還不包括因生病所造成人力資源損失的收入價值,由此可 見,身體因為缺乏活動所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相當可觀的,因為個人的缺乏運動或慢性 疾病,而導致整個社會付出非常可觀的社會成本,因此我們大家必須格外的重視。 遠在古希臘時期,有位名醫西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主張人必須多運動,身體各 部位功能才會健康,而且發育的好,甚至不易老化(曾振峰,2007)。所以適度的身體 活動,可增進人體的體格與身體機能,使個體擁有更充沛的體力,並建立適應各種挑戰 的自信。 而美國運動醫學會認為一個人的健康決定於自己的生活行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從事 預防性的健康行為(規律的運動行為),則會延緩致死的慢性疾病的發生。 因此,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 (USDHHS) 於 1996 年所出版「身體活動與健康」 報告書中清楚的指出,身體活動對健康的重要影響,而身體活動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包 括下列十點: (一)整體死亡率方面:身體活動量愈高死亡率愈低。 (二)心血管疾病方面:身體活動有助於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降低。 (三)癌症方面:身體活動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結腸癌、攝護腺癌、肺癌與肝癌的 機率。 (四)規律的身體活動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罹患率有降低的效果。 (五)骨性關節炎方面:身體活動有益於關節炎患者。

(7)

(六)骨質疏鬆症方面:承載身體重量 (weight-bearing) 的身體活動有益於骨骼正常 發展與達到並維持早期成人的骨骼質量高峰。 (七)跌倒方面:身體活動帶來之肌力改善效應,可以減少老年人跌倒的危險。 (八)肥胖方面:身體活動對體重控制有助益。 (九)心理健康方面:身體活動有助於降低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且改善心情。 (十)透過身體活動可以改善心理福祉與身體生理功能,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而國內學者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不但鼓勵任何人都應該運動,並指出規律運動不但 可以增強心臟機能、提昇氧氣攝取量、舒緩輕中程度高血壓、改善血液的成分、在體重 上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卓俊辰,2001b)。 謝伸裕(2002)指出習慣性運動可以:

(一)降低冠狀動脈危險因子 (reduced coronary risk factors) :規律性運動能降低體 脂肪、血壓、血中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以,可 以降低冠狀動脈危險因子。

(二)改善葡萄糖耐受性 (Improved Glucose Tolerance) :因習慣性運動可以強化身體 對胰島素的使用,維持血糖濃度。

(三)改善骨質密度 (improved bone density) :負重的運動 (weigh bearing exercise) 可維持骨質密度。 (四)心理上的安適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習慣性運動可以提升自我形象和安 適的感覺、睡得也比較好、和較少的憂慮、壓力、焦慮和改善對人生的看法。 1948 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 成立,在其憲章中將「健康」定義為:「健 康不僅是免於疾病和衰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及社會上適應方面的一種完全安適 (well-being) 的狀態」。 綜合上述多位學者的研究可以得知,適當、規律的身體活動量對個人健康有相當的 好處,因此綜合歸納之後可以發現,足夠的身體活動在每個人身體、生理、心理和社會 這幾個方面有明顯的益處。 (一)身體和生理方面:整體而言,適度的身體活動對身體各個器官以及部位都有明 顯的助益,並能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改善現代的文明病, 進而能夠達到預防疾病的功能,並延緩致死的慢性疾病的發生,讓每個人都能

(8)

夠享受真正的健康。 (二)心理和社會方面:適度的身體活動使得身體自我本身的基本功能與能力均會被 提升,因此更能夠增加人們對自己的自信以及自尊心,維持良好的心智功能。 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改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同時可以降低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且改善心情,因此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更高 品質的生活。 而有規律之身體活動幫助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實際上也可減少許多醫療成本的支 出,這更是社會大眾與國家最所樂見的,因為不僅可以減少支出,更可以提升整體的生 產力與能量。研究發現在這當中雇主也能獲得許多利益,工作場所身體活動的鍛鍊計畫 能把短期的病假減少 6%~32% 、降低保健費用 20%~55% 和增加生產力 2%~ 52% ,雇主不但整體生產力上升不少,支出的費用也減少許多,獲益良多 (Freudenheim, 1999) 。由上可知增加身體活動量,不僅促進身心健康,並可預防與減輕許多現代文明 慢性疾病,甚至能減少醫療支出,整體反而不但沒有損失,生產力更有所提升,因此身 體活動之重要性不容忽視。 三、身體活動現況分析及建議量 (一)、身體活動量現況分析 身體活動不足已經被確認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國際針對青少年身體活動相關調 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兒童與青少年並沒有足夠的活動,女孩的身體活動量明顯低於男孩 子的身體活動,且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卻隨之下降 (Stone, Mckenzie, Welk, & Booth, 1998) 。而在國內也有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因此也陸陸續續針對國內學童開始 做研究,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發現, 9 歲以前男童與女童之身體活動量 相近, 10 歲以後男童身體活動量則明顯高於女童,而身體活動量較低的國小男童有較 高的身體質量指數,且肥胖盛行率也較高。 根據劉影梅等(2005)研究顯示,我國從事規律運動或參與規律休閒運動人口 24% ~25% ;運動不足或不運動者有 70% 以上(男性為 71.8% ;女性為 75.1% ),相較 於美國 55% ;加拿大 58% 等都來的偏高現象。溫啟邦等(2007)指出台灣民眾普遍 不運動,一半人自稱沒有運動,是美國人的 2.5 倍,運動習慣不到美國的一半, 6/7 人

(9)

口運動不足。最嚴重問題出現在青壯年、高教育、高收入族群,而且即使有運動的少數, 運動強度及熱量消耗也明顯偏低不足。若以每週達 1,000 kcal 之運動熱量為標準,美國 是台灣的 2.5 倍。在青壯年族群(25-44歲)美國達到標準的有 34.3% ,是台灣的 3-7 倍。高教育美國人達標準的有 40.2% ,是台灣的 2.5 倍。運動盛行率在美國年輕人最 高,隨年齡增加而遞減,但在台灣則呈現『U』字形現象,在老年(> 65 歲)達最高 峰。有運動(每週> 1,000 kcal)的美國人每天運動 40 分鐘,每週消耗 1,083 kcal (每 天 155 kcal ) ,而台灣人只有 20 分鐘,每週消耗 544 kcal(每天 78 kcal),女生比男 生又少 1/3 。 由此可知我國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偏低,運動明顯不足或者不運動者人數較 多,而民眾普遍不運動,更有一半人自稱沒有運動,是美國人的 2.5 倍,身體活動量明 顯的不足。 (二)、身體活動量之建議量 身體活動之建議量,也會隨時朝代時間的不同,而有所更改,或許是人們的生活習 慣以及方式有所改變,也或者人們發現其實不一定需要重度的身體活動,只要中度的身 體活動,而且不一定要持續的長時間運動,也可以短時間間斷累積的運動,一樣可以達 到運動的效果。 1978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即建議健康的成人,每週應執行每週 3~5 天,每次持續 15~60 分,強度達最大心跳數的 60~90% 或最大攝氧量的 50~85% 的 有氧運動。 1991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的運動建議,主要以提升心肺功能, 1995 年美國疾病預防中心 (C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一同提出的身體活動建議則 著重於減少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每週應參與 6~7 天,持續時間可以是間斷的活動,但 累積至少 30~60 分鐘,運動強度要中度以上,也就是說至少快走強度以上的任何身體 活動。至 1998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再提出的建議為:每週 3~5 天,每次持續或間歇 20~60 分,強度達最大心跳數的 55~65% 或最大攝氧量的 40/50~85% 。另外,運 動持續時間在一天當中可以累計(每次最少 10 分鐘),低強度活動應持續較長的時間 (30分鐘或以上),對健康體適能是有幫助的(劉影梅,2004)。 另外,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的身體活動量與強度,不需要如 此激烈,也可以利用零散時間活動,累積適當的身體活動量,如:步行、爬樓梯等,即 可降低 43% 的總死亡率、 32% 的癌症風險、且憂鬱症的罹患率也大幅下降(張紹明,

(10)

2007)。 綜合劉影梅(2004)與謝幸珠(2004)於對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我們可以 1995 年 為分水嶺, 1995 年前、後這兩者最大的差別,第一是運動強度(身體活動程度)由劇 烈程度轉變為適當強度,第二是運動時間由持續狀況改變為累積方式,而任何身體活動 比不動好。劉亦陞、謝伸裕(2007)在單次長時間與多次短時間運動對能量消耗之研究 中也發現,無法找到長時間運動的人,其實多次短時間的運動與單次長時間的運動也有 相同的效果,與上述的研究有類似的結果。 而上述的建議量並不完全都針對國小學童而設計,因此並不完全適合學童遵守,因 此劉影梅、邱豔芬(2005)在建立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中,提到具體區分國小、 國中、高中不同的身體活動建議量,國小學生每週費力身體活動 3 次以上,每次需要 30 分鐘,全體學生每週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達到 210 分鐘,並且要減少課後久坐時間, 每天應小於 2 小時,最後要鼓勵學童走路上下學。與上述國外學者所建議,似乎也有 些微類似,其主要的目的與方向還是要鼓勵人們或學童多參與運動,因此一週最少運動 都是 3 天,但不需要都是非常強度的運動,中等費力以上的運動或者中等強度的運動 都是被建議的,甚至是低強度的運動也是如此,建議的時間大概每天都要 30 分鐘。因 此適度且規律的身體活動不但可以增進健康,並且可以提升體適能的水準,而較好的體 適能水準對於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昇生活品質、減低慢性疾病的發生、降低死亡率 等,均有相當大的助益。 四、身體活動量的評量 身體活動量是一種相當複雜的人類行為,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採用可信又具標準的 評估方式是必須的 (Blair等,1985) 。評估身體活動的方法很多,依據 LaPorte, Montory, 與 Caspersen (1985) 將評估身體活動量的方法共為七類。(一)熱量測定法,(二)工作 分類法,(三)調查法,(四)生理標記法,(五)行為觀察法,(六)機械及電子監測法, (七)飲食測量法。 如何正確測量及評估身體活動,在整個研究當中可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身體活 動評估工具的選擇,通常以下列四個標準來衡量:(一)有效性:工具必須測量出想測 量的。(二)可靠性:在相同情境下,有相同的結果,如果工具可靠、可信,也必須準

(11)

確。(三)實用性:工具的花費需能承擔。(四)無反應性:工具不會影響研究對象行動 的方便性(李碧霞,2001)。 以上七大類測量方法各有其適用時機,其中以調查法最為普遍,調查法 (survey) 又分為日記法、回憶法、量性回顧法、一般調查法。如果是用來測量大群體的對象則 以回憶法最為適宜。使用調查法的成本較低,精確性雖無法與直接測量比較,但近年 隨著調查法的信校度提升及內容發展,已有許多國際組織將此列為國際通用的評估方 式。 關於身體活動的調查問卷種類相當多樣化,而目前用於國內使用較為普遍的的問卷 包括三日記錄日誌 (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Log, 3-d PAL)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 (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 、修正式 MOSPA (The MONICA Optional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魏榆倩,2006)。 IPAQ 國際身體活動量問卷,目前國際間已經發展出共同評估身體活動量的工具-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PAQ) 。 IPAQ 預備試驗期間為 1998 至 1999 年,初期一共發展 出八種版本的問卷,其中四種為電話訪問版、另外四種為受試者自填版,各分長短兩種 版本。目前已經有許多國際組織都將 IPAQ 列為評估身體活動量的共同工具。 此量表之成人自填短版於 2003 年,由國立陽明大學博士取得版權,針對國人身體 活動相關概念、用語及項目等達成共識,也定義國人常見的活動強度,因此完成國內本 土試用之身體活動量問卷共七題,讓受試者自行填寫,以瞭解國人在過去七天日常生活 中,花了多少天,花了多少時間在費力、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走路上,並且回答工作 天坐著的時間(劉影梅,2004)。但原內容的舉例有許多的活動項目並不適合學生族群, 因此 2006 年劉影梅根據國內學生常見活動項目的查證後,做了某些活動項目的修改與 調整,如:原題目裡某些休閒活動,在青少年的族群並不合適,因此以青少年較常從事 的活動取代,例如溜冰、柔道、跆拳道、攀岩、迪斯可、玩滑板、吊單槓、扯鈴、玩飛 盤等。許多的活動項目都經過適當的修改與調整,才能比較適合於學生使用。國小學生 自填短版問卷主要區分為七部分,分別為費力、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走路、上學日及放 假日坐著的時間、睡眠時間、學校體育課及參加運動社團等,修訂完之身體活動量問卷 共 23 題,因此本研究使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學生自填短版」問卷,作為本研究測

(12)

量學生身體活動量之問卷,並取得原作者之同意書(附錄一)。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學 生自填短版有良好的內容效度 (0.98) ,及 Actical 空間加速器效標關聯效度 (0.53) ; 與身體活動日誌的同時效度 (0.85) 。可接受的再測信度 (0.31) ;與自填長版有可接受 的同時效度 (0.36)(劉影梅等,2006)。證明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學生自填短版是一份 穩定的問卷,因此,本研究採用此問卷作為評估身體活動量的工具。

第二節 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一、體適能基本概念

「體適能」一詞是由英文 physical fitness 翻譯而來, physical 指的是「身體」或 「肉體」的意思, fitness 則是指「適應能力」或「身體狀態良好」的意思。德國人稱 為「工作能力」 (leistungs fahigkeit) ,法國人稱「身體適性」 (physical aptitude) ,日 本人稱為「體力」,大陸則以體質一詞取代體適能(李晉裕,1992),國人習慣以「體能」 稱之(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黃一昌,2000)。 二、體適能的定義 (一)、國內學者定義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1984)指出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可從不同的層面加 以解釋。從生活面而言,體適能是積極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從人體機能而言,體適能 是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或抵抗疾病的能力;以結 構而言,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好的體適能即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發揮相當有效的機能,也就 是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又可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體能力(卓 俊辰,1992)。而健康體適能是一種動態的生理過程,會隨著個人的生長、發育成熟及 老化而有所改變,亦可能因疾病而降低健康體適能的水準(黃奕清,1997)。因此我們 必須要隨時注意自身的健康體適能,雖然會隨著年齡、時間或疾病有所改變,但還是盡 量維持在一定的均值,不要讓降低自身的體適能,比較能免於疾病。方進隆(1997)指 出體適能乃身體適應的綜合能力,有足夠之體適能才能學習、運動與工作,而且能享受

(13)

休閒生活,不會感覺疲憊或力不從心,對環境之氣候、病毒和壓力,也有較佳之適應或 抵抗能力,而較不會生病或感冒。而其它的學者也提出相同的看法,體適能是身體適應 的能力,是心臟、血管、肺臟與肌肉效率運作的能力,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致過度疲 勞,並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生活,而對於任何外來的刺激,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狀況 處理的能力(林正常,1997;黃文俊,1999;林貴福,2002)。 健康體適能是指存在的身體相關狀態,而不是指一種才能、技巧或能力,其發展與 維持,是一種身體對外在增加的超負荷,所產生的生理適應功能,因此,健康體適能是 會隨著使用或廢棄而產生變化的。其對體適能的廣義定義是指:能勝任日常工作而不勞 累,並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或應付緊急所需。而對體適能的狹義定義是指:因所從事的 規律且充足的身體活動及均衡營養與遺傳體格等的影響,而呈現出來的健康愉快的狀態 (許義雄,1999)。 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之簡稱,從生活面而言,它是人類對於現代生活的一種身體 適應能力;從機能方面而言,它係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 作能力或疾病抵抗之能力;以結構方面而言,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陳定雄等人,2000)。 林晉利(2002)提到體能也叫體適能,主要通過身體活動而獲得,體適能可分為健 康有關的體適能(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及動作技能有關的體 適能(平衡感、反應時間、協調性、爆發力及速度等)兩類。 (二)、國外學者定義

體適能就是滿足執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68)。 Caspersen, Powell 與 Christenson (1985) 提出體適能就是指人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的整體能力。體適能又可分為技術相關體適能,例如:速度、肌力、爆發力、敏捷力、 協調力…等,以及健康相關體適能,包括: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和柔軟 度。Pate (1988) 指出健康體適能基本之定義是指,需具備有執行每天激烈活動的能力。 Casperson (1989) 提到體適能是指人們需擁有或達到的一些要素,例如:有氧能力、肌 肉耐力、肌肉肌力、身體組成與柔軟度。 因此對健康體適能有以下界定:身體組成—構成身體肌肉、脂肪、骨骼與其他系統 組織的相對百分比,一般健康人的脂肪百分比是低而不會太高。心肺適能—心臟、血管、

(14)

血液和呼吸系統供應氧氣到肌肉以維持動力的能力,健康個體能在長時間不過度的情況 下持續運動。肌肉力—肌肉重覆施力的能力,健康的個體能夠長時間重複動作而不會有 過度疲勞的現象。柔軟度—關節可以活動的角度,健康個體能在運動或工作時,使關節 做完整的伸展角度 (Corbin, 1991) 。 Bouchard 與 Shephard (1994) 指出體適能是表現一個人有體力實施每天活動的能 力和展示特性和能力的特徵,指的是運動疾病狀態預防及過早發展的危險性較低的特 性。Gallahue (1996) 提到健康體適能是指存在的身體相關狀態,其發展與維持是一種身 體對外在增加的超負荷,所產生的生理適應功能,因此,健康體適能會隨著使用或廢棄 而產生變化。 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學會和美國總統體適能與競技委員會指出以旺盛的精力執 行每天的事務,不會因缺乏運動而造成任何健康問題,並且有充足的活動參與各種身體 的活動(曾振峰,2007)。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體適能的定義可以得知,健康體適能是指一種動態的生理過 程,或者身體的相關狀態,會隨著生長、發育、時間有所改變,並且能夠勝任日常工作 而不勞累,更有餘力從事休閒活動享受生活,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所需。 三、體適能的類別 早期各學者對體適能的探討,可依其學者對體適能定義,而有多種分類方式如下: 中華民國教育部所編之體育大辭典(1984)則對「體適能」分類如下:體適能為身 體適應能力的簡稱,從不同層面解釋體適能: (一)生活面而言:體適能是積極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 (二)人體機能而言:體適能是指人類身心特質中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工作或 抵抗疾病的能力。 (三)結構面而言: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卓俊辰(1992)指出將健康體能(或稱健康體適能) (Health-Related Fitness) 的要 素分成有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軟性、心血管循環耐力及身體脂肪百分比等五大要素。 而敏捷性、平衡感、協調能力、速度、反應時間、瞬發力則被列為(或稱競技體適能) 的要素。

(15)

方進隆(1993,1995,1997b)亦指出,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 能所構成,而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因對象和需求不 同的比較: (一)競技體適能(又稱運動體適能):往往是體能狀況優異者或運動員所追求的體能, 需要高強度的訓練。 (二)健康體適能:是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 及享受休閒活動所需的體能,並且受身體活動習慣的影響。其構成要素包括: 有氧適能(心肺耐力)、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等四大 要素。 國內多位學者也對體適能的分類提出類似的看法,更對將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 做一區分比較,健康體適能的目標是身體健康,而競技體適能則是打敗敵手,獲得勝利。 健康體適能的對象是全民大眾,競技體適能則是運動選手或運動員。健康體適能的屬性 是任何運動,而競技體適能則是屬於專門的競賽運動。健康體適能的要求是適度要求, 而競技體適能則是非常嚴格的要求。而時間方面,健康體適能是終身都可以參與的,而 競技體適能則只在運動員短暫競賽的歲月裡。健康體適能的組成要素為肌力、心肺耐 力、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競技體適能則是除健康體適能外,還包括平衡、敏捷 性、協調、速度、反應、瞬發力。在訓練方面,健康體適能以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為主, 競技體適能則在訓練的值與量較高外,並且在有氧與無氧與高強度的交互訓練。在感受 方面,健康體適能感覺愉快、自在舒暢、無壓力、肌肉不酸痛、呼吸不會困難、無乳酸 推積,而競技體適能則呼吸常感覺困難、急促,會有乳酸推積與肌肉常酸痛。在收穫方 面,健康體適能比較容易獲得,而競技體適能則較為困難(林正常,1997;謝錦城,1998; 王順正,1999)。吳慧君(1999)則認為健康體適能是運動體適能的基礎,而運動體適 能是健康體適能的延伸。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得知,健康體適能是最基本的適能,目的就是要身體健 康,也比較適合一般大眾,主要目標是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而且難度不難,比較容易 從參與之後獲得收穫;因此本研究也是針對學生健康體適能進行研究。

(16)

四、體適能的功能 健康的追求與維護從過去採用的疾病和預防,取而代之的是在人們還是相當健康時 採行有助於維護與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藉由規律的運動改善或保持良好的健康體適 能,是健康促進領域中最重要的一環(卓俊辰,2001) 教育部(1999)指出健康體適能具有下列功能: (一)減緩老化、避離疾病:健康體適能佳的人,可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並可預防 疾病的侵襲。 (二)接受挑戰、承受壓力:健康體適能佳的人,具有充足的活力應付工作外,尚有 經營人際關係的餘裕,因此容易接受挑戰對抗身心的鬱抑。 (三)健美體態、優良體質:健康體適能佳的人,體態容易勻稱,健美容易保持,身 體的體質亦會良好。 (四)餘裕休閒、享受人生:忙碌的生活中,健康體適能不佳的人,容易疲累不堪, 無法挪出餘裕的時間從事休閒活動,提昇生活品質,享受人生。 (五)應變危急、反應敏捷:遇到緊急情況時,健康體適能佳的人,具有良好的瞬發 力,以及敏捷的反應,可快速的處理事故的發生。 林正常(1997)指出,運動可以增加心臟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高 血壓、肥胖等)、增加心理上舒適感和對生命品質的提升。運動有助於壓力與情緒之舒 解、人際互動和生活滿足、工作效益與學習成就等變項,間接或直接應有助於健康促進 和疾病預防 (USDHHS, 1996;方進隆,1993;李彩華,1998;林貴福、盧淑雲,1998)。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知道,體適能的確對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的益處,不只是被動 疾病的預防,更能夠主動維護並且增進我們的健康,在許多的層面都明顯的改善,特別 是在身體、生理、心理方面都能夠明顯的助益。 五、我國體適能發展與現況 方進隆(1991)以臺北市國中女生為對象,研究其體能狀況,並將結果與美國同年 齡的女生體能常模相比較,結果發現,臺北市國中女生的心肺耐力、肌耐力,爆發力及 速度上都較美國同年齡女生差。而統計指出,臺灣的學生在體適能評比中,也經常落後 於亞洲其他國家許多,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正視的問題。

(17)

教育部於 1997 年 6 月實施臺灣地區中、小學體適能測驗,經分析統計,建立臺 灣地區 6~20 歲健康體能百分等級常模,以供各相關單位參考應用。翌年,公佈之「臺 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中發現:我國 7~18 歲中、小學生 在各項體適能上均較美國、日本及大陸差(教育部,1997b)。 教育部於 2003 年建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並與 1997 年資料做比較 發現,不論是男學童或是女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在各年齡層都是呈現增加的現象;而 在肌肉適能方面,男、女學童明顯進步;但在瞬發力、柔軟度方面則大都呈現退步的 現象,最後在心肺耐力方面則無明顯的進步(教育部,2003)。 根據林國瑞、浦逸悧、陳堅錐(2006)的研究結果得知,以臺北市 2006 年 10~ 18 歲學生體適能檢測成績與 1997 年及 2003 年全國體適能常模之比較結果:身體質 量指數大部分提高些許;男學童柔軟度退步較多;女學童各年齡上互有消長;男學童 爆發力在所有年齡層均為墊底,女學童在國中階段表現較佳;國小表現均呈現較差狀 態;耐力表現方面則均退步許多。 由以上的文獻發現國內學童體適能的發展似乎沒有明顯的進步,男學童、女學童普 遍都不是很理想,當中有許多項目都呈現停滯或退步的現象,在瞬發力、柔軟度方面似 乎都沒有進步,而在耐力方面也無明顯的進步,因此也引起國內許多學者、專家的注意, 這幾年也有相當多位學者從事體適能方面的研究,畢竟從小的運動習慣與日後的身體健 康有相當的關係,因此著實需要特別的重視。

第三節 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一、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關係 從美國運動醫學會所提出的運動建議中,健康的成人每天身體活動量從 15~60 分 鐘,演進到 20~60 分鐘,到間斷累計至少 30 分鐘,可以發現預防疾病與維持健康的 身體時,重點不在於強度,強度不需要如此激烈,維持健康的身體主要是與運動量成正 比,而非與運動強度成正比。這種看法對體適能教育實施極為重要,因為重視身體活動 的量而非激烈程度,可讓有意願將身體活動融入每日生活的學生有更多的活動選擇(曾 振峰,2007)。

(18)

因此,適度的身體活動對於健康體適能的維持及增進皆有正面的作用,並且在生 理、心理、社會及情緒上的適應亦有提昇的效果。體適能是國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 運動對健康促進及體適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者(丁文貞,2000)。藉由身體活動和好 的體適能可幫助疾病的預防,有不少證據顯示因運動不足而導致的風險,能透過規律的 運動達到好的體適能而大量降低(林晉利,2002)。 卓俊辰(2001)也指出:規律運動可以增強心臟機能、提昇氧氣攝取量、舒緩輕中 程度高血壓、改善血液的成分、體重有效的控制。方進隆(1997)亦說明:現代人缺乏 運動或運動不足 (Physical inactivity) 的代價愈來愈大,依最近流行病學或病理學的研究 指出,缺乏運動者在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發生率或死亡率和高血壓者、抽煙者與高膽 固醇者相近。在方進隆(1997b)及黃永任(1998)的研究中就提到運動、體適能與健 康的關係:只要透過長期規律運動,就可以增進體適能;擁有較佳的體適能,會使我們 更喜愛運動,也由於有了較佳的體適能,身體往往更健康,也就更有能力參與運動。所 以,身體活動與健康體適能和健康三者彼此之間有相關且相互影響,身體活動量愈高 者,體適能愈佳,健康狀況則愈好,如圖 2-1 。

(19)

圖 2-1 身體活動、健康體適能和健康關係圖 (方進隆,1997b;黃永任,1998) 二、身體活動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 只要增加身體活動量,或者從事較多的運動,在健康體適能方面的表現通常都是會 比較好,男女生都有類似的情形,但不一定每個項目都會達到顯著差異。在肌力、肌耐 力、柔軟度、心肺耐力比較有明顯的不同,而在身體質量指數上卻通常會因為身體活動 量的提高,而下降或者沒有任何顯著差異。Ignico 與 Mahon (1995) 以 28 位 8~11 歲 的兒童為受試者,進行十週、每週三天、每天一小時的有氧運動及遊戲,如跑步、水中 運動及腳踏車活動,結果顯示在一英哩跑走時間上明顯縮短,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的 遺傳 體適能 身體型態 肌肉適能 心肺適能 代謝狀況 運動 休閒性 職業性 其他雜事 健康 全人健康 罹病率 死亡率 生活形態 個人態度 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20)

能力也明顯改善。 沈樹林(2000)以 二、三、四年級為研究對象進行十週的跳繩教學活動,研究結 果顯示體適能測驗項目在柔軟度、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的前後測達到顯著水準。陳 仲義(2001)以 122 位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增加體育課時數對學童體適 能的影響,為期三個月的外加體育課教學實驗,研究結果指出,增加體育課教學時數對 男女學童健康體適能的柔軟度、肌力肌耐力與心肺耐力均其有顯著效果,對身體質量指 數則無顯著效果。沈建國(2001)以國小五年級 115 位學童,男學童 54 位、女學童 58 位為研究對象,探討為期九週不同訓練頻率的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其健康體適能的影 響。研究結果指出,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男女學童的柔軟度、瞬發力、肌力肌耐 力與心肺耐力均有顯著效果;對男女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則有不同的效果,女學童三組均 有顯著效果,而男學童僅有實驗組無顯著效果。蘇國興(2002)以 90 位國小六年級學 童為研究對象,探討練習大會舞增加身體活動量對學童體適能的影響,為期六週的大會 舞練習活動,研究結果指出,增加活動量對男女學童健康體適能之柔軟度、肌耐力與心 肺耐力有顯著效果;對男學童身體質量指數無明顯效果,對女學童身體質量指數則有顯 著效果。宋文龍(2002)以 236 位國小六年級男女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為期 12 週 的足球教學組、羽球教學組與一般體育課程教學組,三種不同的體育教學對學童健康體 適能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不同的體育教學活動(足球教學組)對柔軟度、肌耐力、瞬 發力與心肺耐力具有顯著效果,對身體質量指數則無明顯效果。 而上述的研究當中,大部分都符合身體活動量大,體適能成績表現就比較好的規 則,但在身體質量指數方面,通常比較不容易達到顯著差異,因為在國小階段的學童, 目前仍在發育階段,因此外在的運動與刺激,正常來說應該會降低身體質量指數,但必 須考慮到發育、飲食、遺傳以及男女生發育早晚等的因素,因此在身體質量指數上,似 乎比較難看出統一的現象,而上述後三篇研究在女學童方面身體質量指數皆達到顯著效 果,推論可能是國小高年級女學童開始發育,身體重量明顯比男童增加不少,而透過運 動可以減輕體重,因此則在身體質量指數上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黃世銘與謝錦城(2005)研究也指出: (一)下課運動次數高的學童,其肌耐力、瞬發力及心肺耐力顯著優於下課運動次數 低的學童。

(21)

(二)看電視時間較少的學童,其身體質量指數、肌耐力及心肺耐力方面的表現顯著 優於看電視時間較多的學童。 (三)住在需要爬樓梯住宅的女學童的心肺耐力顯著優於住在不需要爬樓梯住宅的女 學童。 由上面的研究可以得知,身體活動量會影響體適能表現,越多的身體活動量,體適 能成績越好,但坐式生活靜態的時間較少或較長,一樣也會影響體適能成績,如:看電 視較少的學童,其體適能表現較優。而學童的上課方式,或一些外在環境也是必須納入 考量。彭鍬穩(2004)與黃文俊(1999)也進行身體活動量與通學方式之研究,也發現 相似的結果: (一)身體活動量較多之學童在腰臀圍比、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適能方面優 於身體活動量較少之學童。 (二)步行或騎乘腳踏車通學之學童在腰臀圍比、肌力、柔軟度及心肺適能方面優於 搭乘公車或家長接送通學之學童。 (三)身體活動量多與步行、騎乘腳踏車通學之高中男生在各項健康體適能方面會有 較優的成績表現。 而不同性別與不同區域的學童,在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的研究中發現,男學童的身 體活動量普遍大於女學童,鄉村的身體活動量普遍大於都市學童,而身體活動量愈大, 體適能成績一樣是有較好的表現。 林孟輝(2004)以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得知: (一)學童在例假日從事中、重度身體活動量及身體活動頻率顯著高於非假日,而且 男學童身體活動量明顯大於女學童,國小男學童之健康體適能表現比女學童佳。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學童之健康體適能未達顯著差異。 (三)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上: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肌肉適能、瞬發力、 心肺適能呈正相關,與身體組成呈負相關,且達相關顯著。亦即身體活動量較 大者,其肌肉適能、心肺適能、瞬發力都呈現較佳的狀態,可知身體活動量深 深影響著健康體適能的表現。 而王喬木(2004)對城鄉原住民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研究結果得知: (ㄧ)鄉村原住民男學童在身體活動上顯著高於城市原住民男學童,鄉村原住民女學

(22)

童在假日身體活動量上顯著高於城市原住民女學童。 (二)鄉村原住民男、女學童坐姿體前灣、一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及八百公尺跑 走成績顯著高於城市原住民男、女學童。 綜合以上相關文獻可以發現: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無論研究 對象的年齡為何,只要增加身體活動量、增加運動時數,或是變化體育教學設計或是從 新式建身操、跑走、跳繩、通學方式增加日常的身體活動量,體適能或多或少都會有更 佳的表現,對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提昇均有明顯之效果。而對於學童的幫助更是不言而 喻,透過身體活動量的增加,以及運動的介入,運動習慣的養成,對於學童的生長發育, 以及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預防上,都有很顯著的幫助。雖然只是簡單的增加活動量, 但對於每個人的身心健康,卻是有很大的助益。而每個人的運動習慣與興趣,皆是從小 就開始養成,若能及早鼓勵、建立與介入,相信日後都能擁有相當健康的身心。

(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方法與步驟。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 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以下分別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 並分析比較之差異。本研究架構,請見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學童背景變項: 外籍配偶國小學童 一般國小學童 體適能 身體組成(身體質量指數) 有氧適能( 800m 跑走) 肌肉適能(仰臥起坐) 柔軟度(坐姿體前彎) 爆發力(立定跳遠) 身體活動量

(2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確定了研究主題及方向,之後蒐集國內 外相關文獻,確立研究的範疇,之後選取適合的問卷進行調查。接下來將所得資料予 以彙整,並依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圖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及方向 國內外相關文獻 蒐集與探討 確立研究的範疇 實施問卷及體適 能檢測 回收問卷及資料整理 統計分析、討論 論文撰寫 體適能檢測 方法之選取 身體活動量 問卷之選取

(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抽樣母群 本研究以九十七學年度南投縣國姓鄉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 10 間 國民小學,抽樣母群學生人數總共為 1348 名。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以高年級學生為抽樣對象,以其母親為外籍配偶(包含大陸及東南亞籍)為 研究樣本,並於同校、同班、同性別之學生隨機抽樣選取其母親為本國國籍之學生為對 照組進行參與實驗,而參與實驗學童總人數彙整如表 3–1 ;並委託受試學童學校健康 與體育領域教師協助檢測體適能項目,而身體活動量問卷由研究者進行施測,並由導師 及研究者共同檢測問卷填答之正確性。 表3–1 參與實驗學校及人數摘要表(人) 類別 外籍配偶子女 一般學童 編號 學校名稱 男 女 男 女 1 國姓國小 6 8 12 16 2 北山國小 6 7 12 14 3 北港國小 4 5 8 10 4 福龜國小 1 2 2 4 5 長流國小 3 3 6 6 6 南港國小 2 1 4 2 7 育樂國小 2 0 4 0 8 港源國小 3 2 6 4 9 長福國小 2 2 4 4 10 乾峰國小 1 1 2 2 總計(人) 30 31 60 62

(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一)調查法:由受試者填寫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PAQ) -學生 自填短版之問卷;(二)體適能檢測:依據教育部民國 1995 年公佈,中華民國學生體 能測驗手冊方法內容執行,測驗項目共有五項。 一、研究問卷的選取與編制 本研究身體活動量調查乃採用劉影梅等(2006)發展出之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PAQ) -學生自填短版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Adolescence in

Taiwan-Short form self-administration, IPAQ) ,做為身體活動評量工具。並在取得原作 者的授權同意後使用(附錄一),卷首將簡要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及對受試者私密性 (Confidentiality)的保障;問卷填答時間約十分鐘。問卷中並將「費力的身體活動」、「中 等費力的身體活動」作簡單的定義,其中身體活動將以每週活動分鐘數 (min/week)呈 現。而透過此問卷可以得知學童過去七日在費力、中等費力、走路、坐著的身體活動 的次數和時間,將次數和時間相乘之後就可以知道各項目的每週活動分鐘數,接著將 費力、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次數和時間相乘加總之後,便可以得到中等費力以上的身 體活動時間,亦謂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 = 費力+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問卷主要 內容如下: (一)個人屬性:包括性別、年齡等人口統計變項。 (二)身體活動評量: 二、體適能檢測 依據教育部 1995 年公佈,中華民國學生體能測驗手冊方法內容執行,測驗項目共 有五項,分別為身體質量指數 (B.M.I) 、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 800 或 1600 公尺跑走等五項。本研究根據中華民國學生體能測驗手冊(教育部,1997b) 及教育部研訂之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測驗項目進行測驗。 三、測驗方法 (一)身體質量指數

(27)

1.測驗目的:利用身高、體重之比率來推估個人之身體組成。 2.測驗器材:身高器、體重器。 3.測量前準備:身高、體重器使用前應校正調整。 4.方法步驟: 身高: (1)受測者脫鞋站在身高器上,兩腳踵密接、直立,使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踵 四部分均緊貼量尺。 (2)受測者眼向前平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成直角。眼 耳線和橫板平行。 (3)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體重: (1)受測者最好在餐畢兩小時後測量,並著輕便服裝,脫去鞋帽及厚重衣物。 (2)受測者站立於體重器上,測量此時之體重。 (3)測量結果以公斤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5.記錄:將所得之身高(換以公尺為單位)、體重(以公斤為單位),代入下列公式 中:身體質量指數 BMI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 圖 3-3 測量身高、體重 (二)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1.測驗目的:評估身體腹肌之肌力與肌耐力。

(28)

2.測驗器材:碼錶、墊子或其他舒適的表面。 3.測量前準備:準備適合測驗之墊子。 4.測驗時間:一分鐘。 5.方法步驟: (1)預備時,請受試者於墊上或地面仰臥平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輕放肩上 (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屈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平貼地面。 (2)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其穩定。 (3)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動作, 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4)聞「預備」口令時保持 (1) 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一分鐘內做 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結束,以次數愈多者為愈佳。 6.記錄方法:以次為單位,計時六十秒,記錄其完整次數。 圖3-4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測驗 (三)坐姿體前彎 1.測驗目的:測驗柔軟度,評估後腿與下背關節可動範圍肌肉、肌腱與韌帶等組織 之韌性或伸展度。 2.測驗器材:布尺或膠布、固定膠帶。 3.測量前準備: (1)將布尺放置於平坦之地面或墊子上,布尺零點(起點)那端朝向受測者,用

(29)

膠帶將布尺固定於地面或墊子上,並於 25 公分處劃一與布尺垂直之長線 (以有色膠帶或粉筆皆可)另於布尺兩邊 15 公分處各劃一長線或貼有色 膠帶以免受測者雙腿分開過寬。 (2)測驗時,為保持受測者膝蓋伸直,除主測者外,可請人於旁督促提醒,但 不得妨礙測量。 4.方法步驟: (1)受測者坐於地面或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避免雙腿分開過寬),膝蓋 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雙腿之間)。 (2)受測者雙腿腳跟底部與布尺之 25 公分記號平齊(需脫鞋)。 (3)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抖動) 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二秒,以便記錄。 (4)兩中指互疊觸及布尺之處,其數值即為成績登記之點(公分)。例如:中指 指尖觸及 25 公分之點,則登記為 25 公分,中指指尖若超過腳跟,所觸 及之處為 27 公分,則成績登記為 27 公分,若中指指尖觸及之點小於腳 跟,若在 18 公分處,則登記為 18 公分。 5.記錄方法: (1)嘗試一次,測驗二次,取一次正式測試中最佳成績。 (2)記錄單位為公分。 圖3-5 坐姿體前彎測驗

(30)

(四)立定跳遠 1.測驗目的:測驗瞬發力。 2.測驗器材:石灰、皮尺。 3.測量前準備: (1)準備適合測驗之平坦不滑地面。 (2)劃一條起跳直線。 4.方法步驟: (1)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雙臂 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2)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3)每次測驗一人,每人可試跳 2 次。 (4)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5.記錄: (1)成績記錄為公分。 (2)可連續試跳 2 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3)試跳犯規時,成績不計算。 圖 3-6 立定跳遠測驗

(31)

(五)八百公尺跑走 1.測驗目的:測量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2.測驗器材: (1)計時碼錶、石灰、哨子、信號旗、號碼衣。 (2)田徑場或空曠之地面。 3.測量前準備: (1)測量之空地或場地於測量前要準確丈量距離,並畫好起、終點線。 (2)測量場地要保持地面平整。 4.方法步驟: (1)運動開始時即計時,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以跑步完成測驗,如中途 不能跑步時,可以走路代替,抵終點線時記錄時間。 (2)測驗人數過多時,可訓練或安排協測人員或穿戴號碼衣。 5.記錄: (1)記錄完成 800 公尺時之時間(分與秒)。 (2)記錄單位為秒(幾分幾秒)。 圖 3-7 八百公尺跑走測驗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受試者所填答之問卷資料中,刪除不完整之答題,以及不能接受健康體適能檢測之 受試者外,將其餘所得問卷之數據資料予以編碼、登錄,並利用 SPSS Windows 12.0 版 統計套裝軟體及 Excel 軟體,進行比較分析,所採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以描述統計 (descriptive statistic)—百分比及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來建立各項 基本資料。 二、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相同性別在外籍配偶與一般國小學童兩組學童身體活動量之 差異。 三、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比較相同性別在外籍配偶與一般國小學童兩組學童健康體適能之 差異。

四、以皮爾遜積差相關 (Pearson’s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考驗全體學童身體活動量 與體適能是否具有顯著相關。

(33)

第肆章

結果

本章將依據研究目的,將所得到的研究資料以統計的方法加以整理分析,其結果 分為以下四個部分來加以說明:第一節為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 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現況;第二節為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相同性別之身體 活動量之差異;第三節為外籍配偶國小學童與一般國小學童相同性別之健康體適能之 差異;第四節為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之相關。

第一節 外籍配偶與一般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現況

一、 問卷回收及體適能測驗 本研究自民國九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起至九十七年十月十二日止共計十四天,對 南投縣國姓鄉十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共發出 183 份問卷,外籍配偶國小男學童 30 名、女學童 31 名;一般國小男學童 60 名、女學童 62 名。扣除問卷填寫不完整及 未接受體適能測驗或測驗不完全者 2 份(一般男學童 2 人),實際有效問卷共 181 份 (如表 4-1 ),有效問卷比率達 98.91%。在將受試者所填答之問卷加以編號後,將其 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各項資料輸入電腦,並運用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與比較。 表 4-1 受試者性別摘要表 男學童 女學童 共計 外籍配偶 30 31 61 類別 一般 58 62 120 總計 88 93 181

(34)

二、受試者基本資料 以下將受試者之年齡、身高、體重分列於下,如表 4-2 表 4-2 受試者之身高和體重摘要表 人數(位)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141.51±7.22 37.53±10.91 一般男學童 58 146.83±7.15 43.59±10.56 外籍配偶女學童 31 142.90±7.12 34.94±8.05 一般女學童 62 143.76±7.44 38.26±9.11 三、受試者身體活動量狀況之描述 本研究採用劉影梅授權使用之國際身體活動量表中文版 (IPAQ) -學生自填短 版,了解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量狀況,以該量表測量受試者之費力的活動、中等 費力的活動、走路、坐著、中等費力以上的身體活動平均花費時間,依序來做陳述。 首先我們先了解受試者過去七天是否有與過去三個月比較起來有不同之活動量, 由表 4-3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男學童有 80%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量與過去 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在一般男學童中有 58.62%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量與過 去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整體來看,在兩組男學童中大部分的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 動量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是呈現差不多的現象。

(35)

表 4-3 男學童過去七天與過去三個月身體活動量摘要表 外籍配偶男學童 一般男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比較多 3 10 21 36.21 比較少 3 10 3 5.17 差不多 24 80 34 58.62 總數 30 100 58 100 由表 4-4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女學童有 80.65%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量 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在一般女學童中有 67.74%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 量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整體來看,在兩組女學童中大部分的受試者過去七天 身體活動量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是呈現差不多的現象。 表 4-4 女學童過去七天與過去三個月身體活動量摘要表 外籍配偶女學童 一般女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比較多 5 16.13 15 24.19 比較少 1 3.23 5 8.06 差不多 25 80.65 42 67.74 總數 31 100 62 100

(36)

(一)過去七天中,有多少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 由表 4-5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 比率最高者為 5 天有 7 人佔 23.33%,其次為一週只有 2 天和 7 天都是 6 人佔 20%;而在一般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比率最高者一樣為 5 天有 20 人佔 34.48%,其次為一週只有 2 天和 7 天都是 7 人佔 12.07%。 表 4-5 男學童從事費力身體活動天數分佈摘要表 外籍配偶男學童 一般男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0 天 0 0 3 5.17 1 天 5 16.67 5 8.62 2 天 6 20 7 12.07 3 天 4 13.33 6 10.34 4 天 0 0 4 6.90 5 天 7 23.33 20 34.48 6 天 2 6.67 6 10.34 7 天 6 20 7 12.07 總數 30 100 58 100 由表 4-6 可以知道外籍配偶與一般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 數,外籍配偶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3.93±2.21 天,一般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4.10±2.02 天。 表 4-6 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數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3.93 2.21 一般男學童 58 4.10 2.02

(37)

由表 4-7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女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 比率最高者為 3 天有 7 人佔 22.58%,其次為一週只有 1 天有 5 人佔 16.13%;而 在一般女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比率最高者一樣為 3 天有 12 人佔 19.35 %,其次為一週只有 4 天有 11 人佔 17.74%。 表 4-7 女學童從事費力身體活動天數分佈摘要表 外籍配偶女學童 一般女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0 天 3 9.68 3 4.84 1 天 5 16.13 6 9.68 2 天 2 6.45 8 12.90 3 天 7 22.58 12 19.35 4 天 4 12.90 11 17.74 5 天 4 12.90 8 12.90 6 天 2 6.45 7 11.29 7 天 4 12.90 7 11.29 總數 31 100 62 100 由表 4-8 可以知道外籍配偶與一般女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 數,外籍配偶女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3.42±2.20 天,一般女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3.76±1.99 天。 表 4-8 女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數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女學童 31 3.42 2.20 一般女學童 62 3.76 1.99

(38)

(二)通常一天花多少時間在費力的身體活動上 由表 4-9 可以得知外籍配偶與一般男學童一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在 外籍配偶男學童中,一天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31.17±39.43 分鐘,在一般男學 童中,一天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32.50±43.91 分鐘。 表 4-9 男學童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31.17 39.43 一般男學童 58 32.50 43.91 由表 4-10 可以得知外籍配偶與一般女學童一天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 在外籍配偶女學童中,一天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17.42±19.87 分鐘,在一般女 學童中,一天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30.32±39.71 分鐘。 表 4-10 女學童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女學童 31 17.42 19.87 一般女學童 62 30.32 39.71

(39)

(三)過去七天中,有多少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 由表 4-11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 佔比率最高者為 3 天有 13 人佔 43.33%,其次為一週只有 1 天有 6 人佔 20%;而 在一般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比率最高者為 2 天有 21 人佔 36.21 %,其次為一週只有 7 天有 13 人佔 22.41%。 表 4-11 男學童從事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天數分佈摘要表 外籍配偶男學童 一般男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0 天 0 0 0 0 1 天 6 20 4 6.90 2 天 2 6.67 21 36.21 3 天 13 43.33 9 15.52 4 天 1 3.33 5 8.62 5 天 2 6.67 6 10.34 6 天 3 10 0 0 7 天 3 10 13 22.41 總數 30 100 58 100 由表 4-12 可以知道外籍配偶與一般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 均天數,外籍配偶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3.40±1.91 天,一般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3.69±2.08 天。 表 4-12 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數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3.40 1.91 一般男學童 58 3.69 2.08

(40)

由表 4-13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女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 動所佔比率最高者為 1 天有 9 人佔 29.03%,其次為一週只有 3 天有 6 人佔 19.35%;而在一般女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所佔比率最高者為 5 天有 16 人佔 25.81 %,其次為一週只有 1 天有 14 人佔 22.58%。 表 4-13 女學童從事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天數分佈摘要表 外籍配偶女學童 一般女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0 天 2 6.45 0 0 1 天 9 29.03 14 22.58 2 天 4 12.90 9 14.52 3 天 6 19.35 7 11.29 4 天 2 6.45 5 8.06 5 天 4 12.90 16 25.81 6 天 0 0 2 3.23 7 天 4 12.90 9 14.52 總數 31 100 62 100 由表 4-14 可以知道外籍配偶與一般女學童過去七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 平均天數,外籍配偶女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2.94±2.16 天,一般女學童一週平均天數 為 3.68±2.09 天。 表 4-14 女學童過去七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天數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女學童 31 2.94 2.16 一般女學童 62 3.68 2.09

(41)

(四)通常一天花多少時間在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上 由表 4-15 可以得知外籍配偶與一般男學童一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 間,在外籍配偶男學童中,一天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46.17±48.13 分鐘, 在一般男學童中,一天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25.09±24.02 分鐘。 表 4-15 男學童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46.17 48.13 一般男學童 58 25.09 24.02 由表 4-16 可以得知外籍配偶與一般女學童一天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 間,在外籍配偶女學童中,一天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28.23±37.43 分鐘, 在一般女學童中,一天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為 38.71±44.51 分鐘。 表 4-16 女學童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平均時間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女學童 31 28.23 37.43 一般女學童 62 38.71 44.51

(42)

(五)過去七天中,有多少天從事走路的身體活動 由表 4-17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走路的身體活動所 佔比率最高者為 7 天有 12 人佔 40%,其次為一週只有 5 天有 7 人佔 23.33%;而 在一般男學童中,過去七天中從事走路的身體活動所佔比率最高者一樣為 7 天有 17 人佔 29.31%,其次為一週只有 6 天有 10 人佔 17.24%。 表 4-17 男學童從事走路活動天數分佈摘要表 外籍配偶男學童 一般男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0 天 1 3.33 0 0 1 天 3 10 4 6.90 2 天 2 6.67 7 12.07 3 天 5 16.67 7 12.07 4 天 0 0 5 8.62 5 天 7 23.33 8 13.79 6 天 0 0 10 17.24 7 天 12 40 17 29.31 總數 30 100 58 100 由表 4-18 可以知道外籍配偶與一般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走路的身體活動平均天 數,外籍配偶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4.70±2.32 天,一般男學童一週平均天數為 4.79±2.03 天。 表 4-18 男學童過去七天從事走路活動平均天數摘要表 類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外籍配偶男學童 30 4.70 2.32 一般男學童 58 4.79 2.03

數據

圖 2-1 身體活動、健康體適能和健康關係圖 (方進隆,1997b;黃永任,1998) 二、身體活動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 只要增加身體活動量,或者從事較多的運動,在健康體適能方面的表現通常都是會 比較好,男女生都有類似的情形,但不一定每個項目都會達到顯著差異。在肌力、肌耐 力、柔軟度、心肺耐力比較有明顯的不同,而在身體質量指數上卻通常會因為身體活動 量的提高,而下降或者沒有任何顯著差異。Ignico 與 Mahon (1995) 以 28 位 8~11 歲 的兒童為受試者,進行十週、每週三天、每天一小時的有氧
表 4-3 男學童過去七天與過去三個月身體活動量摘要表 外籍配偶男學童 一般男學童 項目 樣本數 百分比(%) 樣本數 百分比(%) 比較多 3 10 21 36.21 比較少 3 10 3 5.17 差不多 24 80 34 58.62 總數 30 100 58 100 由表 4-4 可以得知,在外籍配偶女學童有 80.65%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量 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在一般女學童中有 67.74% 之受試者過去七天身體活動 量與過去三個月活動量差不多,整體來看,在兩組女學童中大部分的受試者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ocke, 1632~1704) ,主張心物兩 種實體均存在,認為物體本身具有 性質(quality),如硬度、形狀、動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多元智能課 肢體覺動、空間、音樂等小組 P.1-P.6 活動組 校隊及學會 各類體藝校隊及學會(拔尖小組) 體藝尖子 活動組 科主任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