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對facebook接受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對facebook接受度之研究"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屏東教育 大 學 資訊科學系 碩 士 論 文. 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之研究. A Study of Old Adults’Acceptance with Facebook. 研 究 生:葉幼文 指導教授:鄭經文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O二 年 十二 月.

(2)

(3) 致謝 在補教二十多年,從未想過還能重回校園讀研究所,因緣際會認識學長家郡 而接觸到「教育科技」這名詞,也才得以有機會重拾課本當學生。 這兩年多來,既要工作、照顧家庭,還要上課、與同學分組做報告,常常打 報告到三更半夜,雖辛苦卻甘之如飴,因為能再當學生對我而言是非常幸福的。 在寫論文期間,最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鄭經文老師,總是不厭其煩 且耐心的指點我,把一篇原本鬆散的論文慢慢修正到能呈現至堪稱完成,而能順 利完成研究所學位,尤其在我想打退堂鼓時,給我鼓勵與支持,適時拉我一把再 往前進。謝謝您鄭老師!另外也感謝口試委員高義展老師、涂瑞洪老師給予的寶 貴意見,使本論文能更臻完善。 再來感謝上課期間的指導老師,林志隆老師、陳震遠老師,讓我在教育科技 的相關課程中學到很多,感謝田福連老師在教育心理學課程時,讓我學到如何統 整資料報告,還有感謝同學家慧、鹰羽、柏遠、美淞在動畫課時的協助,感謝學 長俊霖在學習心理學作業時的指點,感謝驪臻在高等統計課程時的幫忙,感謝湘 婷常常幫我加油打氣,最感謝的是秉勳在我寫論文統計結果時的大力協助與解 惑,還有俊宏在行政作業上的幫助,謝謝你們! 感謝淑珍、大姊、沁沁,幫我到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班、開平里書法研習 班、陽明國中及高雄市三民二分局勤務指揮中心發問卷,還有感謝麗香帶著我到 岡山勵志新城活動中心、岡山老人晨泳團體及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發問卷,因為你 們的幫忙,才得以完成論文所需的資料。最後感謝我的女兒在我求學期間給我最 大的支持與陪伴,謝謝!. i.

(4) 摘要 本研究為了解高齡者對臉書(facebook)的接受程度,因此以 Venkatesh 提出之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為理論基礎,設計問卷「高齡者對臉書(facebook)的接受度」為研究工具,研究 對象為 55 歲以上之高齡者,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藉以探討不同背景 變項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與接受度為何及 其差異,作為提供網站設計的參考,開發潛在客群,並了解 facebook 對高齡學 習者,是否有幫助,提供給往後高齡教育者做研究參考。. 依據回收之問卷結果分析如下: 1.. 高齡者對使用時下最夯的 facebook 交友社群平台,不排斥且樂於接受。. 2.. 「性別」 、 「年齡」 、 「教育程度」 、 「工作情況」 、 「工作性質」 、 「是否使用手機」 不會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 3.. 每日上網平均時間會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每日上網時間較少 或不上網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比上網時間長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低。. 4.. 第一次使用網路至今的時間會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第一次使 用網路至今的時間較短的高齡者比使用網路時間較長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低。. 關鍵字:高齡者、臉書(facebook)、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i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user acceptance of Facebook among an older reference group aged at 55 and over.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mulated by Venkatesh, is used to carry out user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 The Adoption of Facebook by Older Adults. There are four key constructs: 1) performance expectancy, 2) effort expectancy, 3) social influence, and 4)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to explore how Facebook impacts on this target group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promising frame of reference for website designers to exploit potential markets and for educators to teach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1.The old adults reference group shows no rejection and expresses interest in using Facebook, the most popular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2.Th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experience, employment category and using cell phones or not, do not affect the acceptance of Facebook among the target group. 3.The average time spent being on line per day is a variable to the acceptance of Facebook among the target group. Those who do not go on line or spend less time show lower levels of user acceptance toward Facebook than the others who spend more time on line. 4. How long a respondent has experienced surfing the web since his/her first online adventure plays a large role in user acceptance of Facebook. Those who have a shorter history of experiencing being online express their lower levels of user acceptance toward Facebook than the others with a longer history of it. Key words: old adults, facebook,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iii.

(6)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次 .....................................................................................................................vi 表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三章. 高齡者 ..................................................................................... 11 facebook................................................................................... 14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 ....... 22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 23.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四章.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研究目的 ................................................................................... 7 研究範圍與對象 ....................................................................... 8 名詞釋義 ................................................................................... 9. 研究架構 ................................................................................. 37 研究方法 ................................................................................. 38 研究假設 ................................................................................. 40 研究工具 ................................................................................. 41 資料分析方法 ......................................................................... 46.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4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高齡者基本資料分析 ............................................................. 49 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之現況分析 ........................ 55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分析及差異性分 析 ............................................................................................. 59 科技接受度各構面之間相關分析 ......................................... 77 i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79 研究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7 一、中文部分 ........................................................................................... 87 二、英文部分 ........................................................................................... 93 附錄. 「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之研究」問卷 .............................. 94. v.

(8) 圖次 圖 1-1 facebook 轉型【流行文化】不用就落伍了 ..............................3 圖 1-2 facebook 主導世界社交網路地圖 ..............................................4 圖 1-3 各國社群網站排名 ......................................................................5 圖 1-4 臺灣 facebook 55-64 歲人口比例 ...............................................6 圖 1-5 臺灣 facebook 65-100 歲人口比例 .............................................7 圖 2-1 facebook 登入前首頁 ................................................................14 圖 2-2 臺灣 2013facebook 使用戶數 ...................................................16 圖 2-3 facebook 動態消息 ....................................................................17 圖 2-4 facebook 活動 ............................................................................18 圖 2-5 facebook 尋找朋友 ....................................................................18 圖 2-6 facebook 網誌 ............................................................................19 圖 2-7 facebook 社團 ............................................................................20 圖 2-8 facebook 粉絲專頁 ....................................................................20 圖 2-9 facebook 遊戲 ............................................................................21 圖 2-10 科技接受模型(TAM) .........................................................23 圖 2-1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24 圖 3-1. 研究架構 ..................................................................................38 vi.

(9) 圖 4-1. 性別分布長條圖 ......................................................................49. 圖 4-2. 年齡分布長條圖 ......................................................................50. 圖 4-3. 教育程度分布長條圖 ..............................................................51. 圖 4-4. 工作情況分布長條圖 ..............................................................51. 圖 4-5. 目前或先前的工作性質分布長條圖 ......................................52. 圖 4-6. 是否使用智慧型手機分布長條圖 ..........................................53. 圖 4-7. 每日上網平均時間分布長條圖 ..............................................53. 圖 4-8. 第一次使用網路至今大約多久時間分布長條圖 ..................54. vii.

(10) 表次 表 1-1 facebook 最新註冊人數. (2013)...................................................6. 表 2-1 facebook 的發展事記 ...................................................................15 表 2-2 績效預期子構面、定義與問項 ...................................................26 表 2-3 努力預期子構面、定義與問項 ...................................................29 表 2-4 社會影響子構面、定義與問項 ...................................................31 表 2-5 促成因素子構面、定義與問項 ...................................................33 表 3-1 高齡者個人背景變項 ...................................................................42 表 3-2 預試問卷工具信度分析 ...............................................................44 表 3-3 預試問卷量表工具項目分析 .......................................................46 表 4-1 受試者基本資料統計表 ...............................................................54 表 4-2 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之分析 ..............................................56 表 4-3 高齡者對績效預期構面認同度之分析 .......................................57 表 4-4 高齡者對努力預期構面認同度之分析 .......................................57 表 4-5 高齡者對社會影響構面認同度之分析 .......................................58 表 4-6 高齡者對接受度構面認同度之分析 ...........................................59 表 4-7 不同性別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各構面之單一樣本 t 檢 定分析表 .......................................................................................60 viii.

(11) 表 4-8 不同性別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各構面之差異比較分 析....................................................................................................61 表 4-9 不同年齡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各構面之單一樣本 t 檢 定分析表 .......................................................................................62 表 4-10 不同年齡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差異比較之變 異數分析表 ...................................................................................63 表 4-11 不同教育程度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之單一樣 本 t 檢定分析表 ............................................................................64 表 4-12 不同教育程度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差異比較 之變異數分析表 ...........................................................................65 表 4-13 不同工作情況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之單一樣 本 t 檢定分析表 ............................................................................66 表 4-14 不同工作情況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差異比較 之變異數分析表 ...........................................................................67 表 4-15 不同工作性質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各構面之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68 表 4-16 不同工作性質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各構面差異比較之 變異數分析表 ...............................................................................69. ix.

(12) 表 4-17 是否使用手機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之單一樣 本 t 檢定分析表 ............................................................................70 表 4-18 是否使用手機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差異比較 之變異數分析表 ...........................................................................71 表 4-19 每日上網平均時間不同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各構面之 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72 表 4-20 每日上網平均時間不同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 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表 ...........................................................74 表 4-21 第一次使用網路至今時間不同之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各 構面之單一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75 表 4-22 第一次使用網路至今時間不同之高齡者對影響接受 facebook 各構面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表 ...............................................76 表 4-23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係數 .............................................77 表 4-24 各構面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檢定表 ......................................78. x.

(13) 第一章. 緒論. 現今是資訊化的世界,不但電腦普及、網路盛行,幾乎人手一智慧型 手機,透過網路能連結到世界各個國家及各個角落,即時呈現最新資訊。 拜科技的進步,得以讓我們和遠方的親朋好友,隨時隨地聯繫,其中又以 facebook 為最夯的網路社交平台,不分年齡、性別,只要具備基本的電腦 操作能力即可輕易上手。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未來 高齡者也將是 facebook 的主要客群。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為何,進而了解高齡者使用 facebook 的需求,可作為提供網站設 計的參考,開發潛在客群,並了解 facebook 對高齡學習者,是否有幫助, 提供給往後高齡教育者做研究參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口高齡化是目前世界一致的趨勢,臺灣在此種人口全球灰色化 (graying world)的浪潮下,自然也出現人口結構朝高齡方向發展的趨勢,而 且伴隨著我國嚴重的少子化問題,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更加快速,這是當前 台灣社會面臨非常嚴肅的課題,亟待全民共同因應 (黃富順,2011)。 一般 將 65 歲 以 上 人 口 占 總 人 口 比 例 超 過 7%的 國 家 稱 為 高 齡 化 社 會 (Ageing society),65 歲以上人口超過 14%的國家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20%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黃富順, 2011;周玟琪,2007)。以高齡化的時程而言,1993 年臺灣地區老人人口 正式超過 7%,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在 2007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也已達 10.1%,預計 2017 年將達 14%,邁入高齡社 會(Aged Society), 而到了 2025 年老人人口比率將超過 20%,達到了超高 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的指標(黃富順,2011;翁嘉苓,2010;岳修平, 2010;周玟琪,2007)。 65 歲以上的高齡人口越來越增長,至 2012 年 3 月底,臺灣地區 65 歲 以上的老人人口為 254 萬 1803 人,占總人口 2323 萬 9268 人的約 10.94%(內 1.

(14) 政部,2012)。 預估至 2015 年,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快速攀升,占 總人口數的 12.6%,至 2060 年更高達 41.6%(黃富順,2011)。 由於臺灣平均壽命的延長,高齡化趨勢將更加快速。2010 年,男性平 均壽命為 76.15 歲,女性為 82.66 歲,平均為 79.24 歲。預估至 2050 年, 男性為 82.4 歲,女性為 88.5 歲,至 2060 年,男性平均壽命將達 83 歲, 女性將達 89 歲(黃富順,2011)。 根據經建會每兩年做一次人口最新推估,2025 年之前,臺灣的老年(65 歲以上)人口比率就會超越美、英等國,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正超歐趕美, 根據 2012 年 7 月 23 日公布至 2060 年的推計報告,目前我國的中年人(年 齡中位數)大約 38 歲,到 2060 年,中年是 57 歲。若與國際相比,臺灣在 2020 年之前,老年人口比率在主要國家中相對較低,2020 年時達 16.1%, 與美國的 16.2%相當,2025 年之後,臺灣老年人口比將超過美國、英國、 挪威(姜兆宇、李順德, 2012)。 研究老人傳播已有十多年的臧國仁教授說,高齡化是目前全球共同的 社會問題,為了因應高齡人口逐漸增長,長期照護、社會福利等政策雖然 開始受到重視,但社會卻仍對老人普遍存在刻板印象,認為老人是三等公 民,只會等吃、等睡、等死,或只愛緬懷過去,而老人和科技更是八竿子 打不著,但隨著網路發達,平板電腦興起,智慧型手機的普遍,有些老人 也學會架部落格,使用 Email 及 facebook,來分享現在的生活點滴和即時 互動,從旅遊、生活到心情,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事,和時下年輕人分享 資訊的方式沒有兩樣 (聯合報元氣周報,2011)。 而 facebook 是目前最夯的社群聯繫橋梁,全球用戶超過九億,自 動連 結功能產生的影響力非常可觀,透過 facebook 不但能拓展人際關係,且可 將自己的即時動態與心情讓朋友知道,而同時也能看到朋友的即時動態, 彼此分享。在不少國際事件及國內社會運動中 facebook 也扮演重要角色, 連政治人物都要上網跟臉友搏感情,在傳播公益訊息,動員群眾的能量上, facebook 的功能不容小覷(徐養齡,2012)。. 2.

(15) 根 據 BloggerAds 所 做 市 調 ,如 圖 1-1, 高 達 65%的 網 友 已 經 在 使 用 facebook,其中天天使用 facebook 的網友佔了 58.1%,更有 6.1%的網友, 每天使用 facebook 8 小時以上,占了一天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多數網 友相當頻繁且長時間使用 facebook (BloggerAds,2009)。. 圖 1-1. facebook 轉 型 【流 行 文化 】不 用 就落 伍了 資 料 來源 : BloggerAds,2009. 根據 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資料指出,2011 年九月時 facebook 達到 8 億使用者,而至 2012 年 facebook 約有 10 億個使用人數,也就是說全世界 已有七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社交網路 (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2012)。facebook 在美國和英國的使用增長已經放緩甚至停止,但是印度和巴西這二個大國 還有數百萬計的潛在用戶尚未登錄到 facebook,而目前印度只有 3%的人 口使用 facebook,巴西只有 16%,相較於美國已有 49%的人使用 facebook 或英國 47%的人口,如果印度和巴西這些國家會增加使用人數, facebook 使用人數將持續增長 (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2012)。 3.

(16) 圖 1-2. facebook 主 導 世界 社 交網 路地 圖. 資 料 來源 : Cacafly 市 場 研 究 中心 ,2012. 根據資訊視覺化地圖的呈現, facebook 在全球社交網路上佔據了主導 的地位。如圖 1-2,義大利社群媒體專家 Vincenzo Cosenza 將全世界最流 行的社交平台,以 Alexa 和 Google Trends 所發佈的網站流量數據為基礎, 放在地圖上, 可突顯出 facebook 是目前的領導平台(Cacafly 市場研究中 心,2012)。 facebook 目前擁有 8.45 億個活躍用戶,在 137 個分析的國家包含美 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加拿到、巴西和印度中, facebook 在 126 個 國 家 中 都 是 佔 有 首 要 的 地 位 (Cacafly 市 場 研 究 中 心 ,2012) 。 北 美 洲 是 facebook 最早的發源之處 (目前有 2.22 億個活躍用戶 ),但歐洲卻是目前 facebook 用戶數最多的地方 (目前有 2.32 億個活躍用戶 ),而在俄羅斯的 Odnoklassniki、 中國 的 QZone 則由 其 他 平台 所佔 領 (Cacafly 市場 研究中 心,2012)。 如果站在 facebook 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到 Twitter 和 LinkedIn 位居 第二,如圖 1-3,在歐洲更是 Badoo 和 Twitter 相互爭雄,而且 Google+沒 4.

(17) 有出現在 Google Trends 的網站中,所以,相信在未來很難有其他的社 交 網路有機會勝過 facebook(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2012)。. 圖 1-3. 各 國社 群網 站排名. 資 料 來源 : Cacafly 市 場 研 究 中心 ,2012. 根據創市際市場調查數據統計,台灣地區目前社群網站使用者人數約 有 1,249 萬,2011 年 7 月份社群網站到達率高達 95.98%,顯示社群網 站已經是人們上網時必停留的平台 (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2012)。另外,人 們花費在社群網站上的時間,從 2008 年 9 月,每位使用者每月平均花費 3.2 小時,至 2009 年受 facebook 遊戲爆紅影響,到了 2011 年 7 月, 使用者每月幾乎平均花費 9.6 小時在社群網站上,成長率高達 204%,並 佔整體上網時間的 1/3,也就是說,使用者每上網 3 分鐘就有 1 分鐘是 在使用社群網站,比起美國 comScore 的數據,美國人每上網 6 分鐘就有 1 分鐘是花在社群網站上,顯示台灣使用者社群網站黏性極高 (Cacafly 市 場研究中心,2012)。至於在使用者停留時間最長的社群平台方面,facebook 5.

(18) 穩居第一名,使用者每月平均停留 7.9 小時, 7 月份到達率 90%;第二 名無名小站,到達率雖然仍有 80%,但使用者停留時間平均每月只有 1.4 小時,跟 facebook 簡直天差地別;第三名痞客邦,到達率為 66.95%,使 用者每月平均停留時間更只有 41.1 分鐘(Cacafly 市場研究中心,2012)。 根據 facebook 統計網站 checkfacebook.com(2013)的統計結果,facebook 最新註冊人數如表 1-1,台灣人數有 13,303,940 人,55 歲以上的高齡者就 佔了 3.7%,而 55-64 歲者佔了 2.6%,如圖 1-4,65 歲以上者占了 1.1%, 如圖 1-5,可見高齡者使用 facebook 的人口比例亦很多。 表 1-1. facebook 最 新 註冊 人 數. 全球人數. 981,128,360 人. 台灣人數. 13,303,940 人. 55-64 歲. 占 2.6%. 65 歲以上. 占 1.1%. (2013). (男:女=1:1). 圖 1-4 臺 灣 facebook 55-64 歲 人口 比 例 資 料 來源 : checkfacebook.com,2013. 6.

(19) 圖 1-5 臺 灣 facebook 65-100 歲 人口 比例 資 料 來源 : checkfacebook.com,2013. 科 技的進步讓 高齡者 有了跨越科技不便的 契機,高齡者同樣能 夠使用 與享受數位時代科技的產物,高齡者利用科技工具學習新知,充實老年生 活,讓自己跟以前一樣活得獨立,不再依賴子女,追求自我實現。但有多 少高齡者知道 facebook,有多少高齡者會使用 facebook,或有多少位高齡 者有 facebook,因此觸發了本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希望能了解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為何?與 年輕族群有何差異,透過問卷調查,性別、年齡與職業是否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使用的介面對高齡者是否容易…等等,這些結果可提 供網站參考,並進而針對高齡者的需求作設計與改善,且了解 facebook 對 高齡學習者,是否有幫助,提供給往後高齡教育者做研究參考。因此,本 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認同情形,提供往後 facebook 學者建 議。 二、 影響高齡者對 facebook 接受度的因素,提供後續研究的基礎。 三、 驗證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7.

(20) 基於以上研究目的,提出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的績效預期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的努力預期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的社會影響為何? 四、 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對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 是否有關連? 五、 個別構面之間的相關性是否與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相 符合?.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設定為台灣南部高雄市地區之高齡者。高雄市 101 年總人口數有 2778659 人,其中 55-100 歲人口總數為 673950 人, 占有 24%的比例(內政部戶政司,2012)。.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有正修科技大學推廣教育音 樂欣賞班的學員、 開平里書法研習班學員、陽明國中及高雄市三民二分局勤務指揮中心 的志工媽媽、岡山勵志新城活動中心學員、岡山老人晨泳團體及高雄 市立空中大學進修之同學,以立意抽樣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對象來 自於高雄各個地區,以退休人士居多,且大多為高齡者,適合本研究 之施測對象。. 三、 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內容,研究者主要以文獻探討的方式與問卷調查後所蒐 集的資料來進行分析,藉以了解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情形,提出 討論與建議,供日後其他研究者近一步探究之參考。. 8.

(2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高齡者 出 版 各 國 的 「 老 齡 化 和 就 業 政 策 」 (Age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曾將高齡者的年齡訂為 50 歲及以上,以利比較與探討各會 員國的高齡者的就業政策,而日本 1976 年規定企業必須僱用定額的 55 歲以上高齡勞工,韓國也在其 2006 年總統令第 19367 號規定第二條指 出,高齡者係指 55 歲以上,而將 50 歲以上視為準高齡者(周玟琪, 2007)。「美國高齡社區就業服務方案」(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 Employment Program, SCSEP ) 為 依 據 「 高 齡 美 國 人 法 案 」 ( Older Americans Act)而推動的方案,專門針對 55 歲以上、且收入未超過貧 窮線收入一定比例者屬於高齡(周玟琪,2007)。因此,以日本與韓國的 例 子 而 言 , 可 發 現 共 同 的 地 方 是 將 55 歲 以 上 視 為 高 齡 者 ( aged Workers),在韓國將 50-54 歲視為準高齡者(semi-Aged workers); 而日本則將 45-54 歲以上視為中年齡者( moderately aged),將 55 歲 及以上視為高齡者( aged workers)(周玟琪,2007)。在臺灣勞基法亦 規定勞工之強制退休年齡為 65 歲,得自請退休之條件為 15 年以上年 滿 55 歲者(陳郡昀,2011)。因研究目的不同,對高齡的定義也有所不 同,綜合上述,在各研究領域對於高齡者之年期無法以明確或適當的 年齡定義之,但在現行法令多以退休或領取年金津貼之歲數,即 55 歲 至 65 歲此一年齡期間認定為高齡者。本研究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 度則以 55 歲以上為研究對象,故定義 55 歲以上為高齡者。. 二、 facebook facebook 起初是哈佛校園內學生間的社交網站,隨後麻省理工學 院、史丹福大學、紐約大學、西北大學和所有長春藤名校陸續加入, 後來又開放給全美各大學和高中生,最後演變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 台,只要有電子郵件信箱的人都可註冊,在 facebook 可以透過各種條 件來搜尋、邀請親朋好友加入,可建立高中、大學或公司的社群網路, 形 成 自 己 的 個 人 通 訊 錄 ( 顏 伯 霖 , 2010 ; 陳 品 宏 , 2009) 。 Mark Zuckerberg(2009)曾說:「facebook 不是網路交友工具,而是讓真實的 9.

(22) 人際關係延展到網路上。」所以 facebook 在朋友搜尋功能上比一般社 交網站更強大,不但能夠搜尋特定的朋友,還可看見彼此間共同的朋 友,推薦給使用者,將朋友之間重疊的生活圈描繪得更清晰,除此之 外,facebook 的小遊戲、送禮功能、心理測驗、粉絲團等功能,都是 facebook 與 其 他 社 交 網 站 更 顯 不 同 的 特 色 (凌 筠 婷 , 2011; 宣 佩 涵 , 2011;顏柏霖,2010;陳品宏,2009)。. 三、 整 合 性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Venkatesh、Morris、Davis 與 Davis 等人(2003)將過去與資訊科 技 接 受 度 相 關 的 幾 個 模 式 , 包 含 理 性 行 為 理 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動 機模式、(Motivational Model, MM)、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的結合模式 (Combined TAM and TPB,C-TAM-TPB)、個人電腦使用模式(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社會認知理 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經過重新整理及全面探討後,提出了 整 合 性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Venkatesh et al., 2003)。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較前 八個模式具有更高的解釋力,高達 70%(Venkatesh et al.,2003;陳秉秝, 2009;蔡佳玲,2011))。 此模式中對使用者接受度與使用行為的決定性構面有四個,分別 為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 、努力預期(effort expectancy)、 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促成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及另 外 四 個 關 鍵 的 控 制 變 數 , 包 含 性 別 ( gender )、 年 齡 ( age )、 經 驗 (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of use) (Venkatesh et al., 2003)。 四 個 構 面 中 的 績效 預期 ( performance expectancy)、 努 力 預 期 ( effort expectancy)、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這三個構面影響使用者選 擇採用資訊科技的行為意圖,而促成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則 會影響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陳秉秝,2009;蔡佳玲,2011)。.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研究者想要了解現今資訊科技時代的高齡者,對現代社群網路 facebook 的接受度為何,進而了解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需求,可作為提供 網站設計的參考,開發潛在客群,並了解 facebook 對高齡學習者,在生活 上是否有所幫助,提供給往後高齡教育者做研究參考。. 第一節. 高齡者. 人口的高齡化,是世界各國的一致趨勢,且隨著目前社會的進步與發 展,其增長速度正急遽的加快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高齡人口老化報告書 指出,超過60歲高齡人口從2006年的6億5千萬人口,推估至2050年將成長 至20億人口;我國自1993年底,65歲以上人口達到149萬人,佔全國總人口 的7%以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達到聯合國所訂定高齡化社 會標準,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至2008年9月,65歲以上高齡人口為239.7 萬人,預計於2014年左右,當1949年左右出生之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65歲 時,高齡人口將達283.1萬人,預計於2041年左右第二次嬰兒潮世代(1976 年 左 右 出 生 高 峰 ) 進 入 65歲 時 , 高 齡 人 口 將 達 702.9萬 人 ; 於 2056年 ,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再增加為761.6萬人,約為目前的三倍之多(翁嘉苓,2010)。. 根據聯合國在2007年的人口統計資料,2005年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數 為4億 9千5百萬人,占全球人口約 7.5%。而我國在 1993年已進入高齡化社 會,且正逐漸轉變為與日本相同的高齡社會 (岳修平,2010)。.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2004年全球近64億人口,65歲以上老年 人口占7%,全球老化指數23.3,亦即兒童與高齡者之比約為4:1,依聯合 國估測至2050年全球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將上升至22%,首次達到與幼 年(14歲以下 )人口比例相當;而臺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在 2009年公佈 的資料顯示,在2008年底老化指數已達61.5;此外,行政院主計處在2008 年人口推估統計報告指出,臺灣在 2016年高齡人口比例將與幼年人口比例 11.

(24) 相當,人口老化指數為100,至2055年,人口老化指數將高達 369.7,即幼 年人口與高齡者之比約為0.3:1,由於臺灣幼年人口續減及高齡者續增, 若與全球平均老化程度相比,臺灣老化指數程度急速加快,高齡人口占總 人 口 比率將由2008年10%,於2017年增加為 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 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於2025年再增加為20%,邁 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翁嘉苓,2010;黃富順, 2011; 岳修平 , 2010; 周玟 琪, 2007))。估 計由 高齡化 社會 ( Ageingsociety) 轉 變為高齡社會約需24年,而由高齡社會轉變為超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更縮 短 為8年,顯示臺灣地區人口高齡化之歷程將愈來愈快,於 2055年,高齡人口 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三分之一(約 38%)(翁嘉苓,2010)。. 在美國的社會安全法、日本老人福利法及臺灣的老人福利法均依照世 界衛 生 組織 (WHO)的 定義 所 界定 的老 人 , 即以 65歲為 高齡 的 界 線 (陳 郡昀 2011)。但也有依照時期區分老年,如連惠君,潘婉如將高齡者分為老年前 期(60-69歲)、老年中期(70-79歲)、老年後期(80-89歲)、非常老 (90歲以上) 四個階段(連惠君、潘婉如,2001;陳郡昀,2011)。涂淑芳在翻譯休閒與 人類行為一書中將老年人劃分為: 65歲至74歲之間的老人為「年輕老人」 (the young old),再將75歲以上的老人分類為「老年老人」(the old old)( 涂 淑芳,1992/1996;陳郡昀,2011)。在國際上,將年齡層超過一定年齡者, 稱 為old age(老齡),但也有稱為 senior citizens(資深公民)或是 elderly people (高齡者)或是silver people (銀髮族)等(周玟琪,2007)。而隨 著平均餘命的延長,65歲以上的老人,又分為年輕老人( young old,65-74 歲)、中老人(middle old,75-84歲)、與老老人(old old people,85歲以 上)(周玟琪,2007)。考量到各國資料取得的可行性,因此將高齡勞動力 定 義 為 50-64歲 。 而日 本 1976年 規 定 企業必 須 僱 用 定 額的 55歲以 上 高 齡 勞 工。韓國在其2006年總統令第19367號規定第二條指出,高齡者係指55歲以 上;而將50歲以上視為準高齡者 (周玟琪, 2007)。「美國高齡社區就業服 務方案」(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 Employment Program, SCSEP)為依 據「高齡美國人法案」(Older Americans Act)而推動的方案,專門針對 55歲以上、且收入未超過貧窮線收入一定比例者幾歲開始屬於高齡,是一 個相對與主觀的概念 (周玟琪,2007)。因此,在政策領域中建議宜參考本 國人口與勞動力結構與發展趨勢而定。以日本與韓國的例子而言,可發現 12.

(25) 共同的地方是將55歲以上視為高齡者(aged Workers),在韓國將50-54歲 視為準高齡者(semi-Aged workers) , 55歲以上為高齡者;而日本則將45-54 歲以上視為中年齡者(moderately aged),將55歲及以上視為高齡者( aged workers)(周玟琪,2007) (周玟琪,2007)。在臺灣公務人員屆齡退休的年 齡為65歲,可自願退休年齡為任職五年以上年滿60歲者或任滿25年者;勞 基法亦規定勞工之強制退休年齡為 65歲,得自請退休之條件為 15年以上年 滿55歲者、工作 25年以上者及工作10年以上年滿60歲者(陳郡昀,2011)。 因研究目的不同,對高齡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在各研究領域對於高齡者之 年期無法以明確或適當的年齡定義之,但在現行法令多以退休或領取年金 津貼之歲數,即55歲至65歲此一年齡期間認定為高齡者。本研究高齡者對 facebook的接受度則以55歲以上為研究對象,故定義55歲以上為高齡者。. 高齡者人口的擴增,對社會將會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除了必須規劃 建立完整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使高齡者生活健康外,高齡學習權概念 也漸漸受到重視,高齡者透過學習,使其可以面對高齡生活的改變與適應, 並建立自信及面對新階段的挑戰。面對高齡者人口日益增多,有兩項課題 值得關注:一為如何讓高齡者可以享有愉快的高齡生涯,即如何使他們過 得健康快樂;其次為高齡者的人力如何有效的運用,以助於順應社會整體 的發展,這兩個課題均與教育或學習有關(黃富順, 2004)。而目前是資 訊化的世界,不但電腦普及、網路盛行,幾乎人手一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 腦,透過網路能連結到世界各個國家及各個角落,即時呈現最新資訊。其 中又以facebook為最夯的網路社交平台,不分年齡、性別,只要具備基本 的電腦操作能力即可輕易上手。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未來高齡者也將是 facebook的主要客群,高齡者自己也能經營社群網站, 透過facebook可獲得最新資訊,不至於跟社會脫節,且透過 facebook粉絲專 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文章與內容並與好友分享,讓高齡者利用科技工具幫 助老年生活,活得獨立,不依賴子女,擴大社交圈,追求自我,可以享有 愉快的高齡生涯,過得健康快樂。. 13.

(26) 第二節. facebook. 1990年末期社群網站興起,至2002年的Friendster網站出現,社群網站 開始受到注意,之後,Myspace和facebook繼之而起(劉靜怡,2012)。facebook 是起源於美國的一個虛擬社群網路服務網站,於美國時間 2004年2月4日下 午3點上線,至2012年已擁有超過10億活躍用戶(維基百科,2012)。用戶可 以建立個人專屬頁面,再加入其他用戶作為朋友後可隨時交換訊息,包括 自動更新及即時通知對方專頁 (維基百科, 2012)。此外,用戶還可以加入 各種群組,例如工作場所同事、學校同學、或其他團體朋友。 由於facebook沒有官方中文名稱,不同華語地區的使用者社群便各自 發展出不同的譯名,如中國大陸的「臉譜」、香港的「面書」或「面簿」、 台灣的「臉書」、馬來西亞的「面子書」等 (維基百科,2012)。 一、 facebook概述 facebook的 名 字 是 源 自 於 傳 統 的 紙 質 「 花 名 冊 」 ( 也 稱 作 「 通 訊 錄」),是美國的大學為了協助新入學的學 生和新入職的教職員認識 學校內其他成員,而發放這種印有學校社區所有成員的冊子。最初, facebook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但卻在短短的兩個月內,註冊 擴展至波士頓地區的其他大學, 任何人只要有電子郵件信箱的都可註 冊(陳品宏,2009;顏柏霖,2010;宣佩涵,2011;凌筠婷,2011;維 基百科,2013),登入首頁如圖2-1,只要填好資料即可上線。. 圖 2-1. facebook 登 入 前首 頁.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14.

(27) facebook自2004年至2013年的發展事件,整理如表2-1 表 2-1. facebook 的 發 展事 記. 時間. 發展事件. 2004/03. 哈佛大學的學生Mark Zuckerberg創辦facebook,僅限於哈佛學 院的學生。. 2004/12. 全球會員數達100萬戶。. 2005. 其他學校也被邀請加入,只要有一個大學電子郵箱的人 (如.edu, ac.uk等)都可以註冊。. 2006/08. 推出facebook記事本功能,是一個可以加標籤、插入圖片、評論 的部落格服務。同時用戶可以從其他部落格服務中加入。. 2006/09. 任何用戶只要輸入有效電子郵件位址都可申請。 facebook在全美網站中的排名第60名。. 2006/12. 全球會員數達1200萬戶。. 2007/07. 全球會員數達3400萬戶(包括在非大學網路中的用戶)。. 2007/09. facebook在全美網站中的排名上升至第7名。. 2007/11. 全球會員數達5000萬戶。. 2008/03. facebook相繼推出了德語版、西班牙語版和法語版。. 2008/06. 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服務中國大陸使用者及 2個繁體中文版本服 務香港和台灣使用者。. 2008/08. 全球會員數達1億戶。. 2008/12. 台灣會員數達11.3萬戶。. 2009/04. 全球會員數達2億戶。. 2009/07. 台灣會員數達70萬戶。. 2009/09. 全球會員數達3億戶。. 2009/12. 台灣會員數達500萬戶。 榮登2009網路十大新聞冠軍。. 2010/03. facebook在美國的訪問人數超越Google,而成為全美存取量最 大的網站。. 2010/07. 全球會員數達5億戶。. 2010/12. 台灣會員數達975萬戶。. 2012/10. 全球會員數突破10億,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 15.

(28) 2013/01. 台灣會員數達1330萬戶,如圖2-2。 資 料 來源 :凌 筠 婷, 2011; 維 基百 科, 2013(本 研究 整 理 ). 圖 2-2 臺 灣 2013facebook 使 用 戶 數 資 料 來源 : checkfacebook.com,2013. 二、 主要功能 (一) 塗鴉牆(The Wall)與狀態(Status) 塗鴉牆就是使用者個人檔案頁面上的留言板,與留言板不同 的是,使用者在自己的塗鴉牆上發表一些最新狀態內容會被同步 到各個朋友的首頁,但也可以設定為不同步給所有好友。使用者 可以在塗鴉牆上留訊息,讓較私密的交流通過「訊息」 (Messages) 進行,訊息發送到用 戶的個人信箱,就像電子郵件,只有收信人 和發信人可以看到。狀態是讓使用者向他們的朋友顯示他們現在 在哪裡、做甚麼。2007年7月起,使用者可以在牆上貼附件,除 文字發布外,可佐以照片、影音或連結,顯示使用者的近況、心 情、資訊的分享,然後讓好友看到這些狀態後,回應你的狀態或 按讚 (劉靜怡,2012;宣佩涵,2011;楊淇淯、于富雲, 2011; 維基百科,2013)。 16.

(29) (二) 動態消息(news feed) 動態消息是以時間序摘錄最近更新的動態與消息,如圖 2-3,多以使用者的狀態發布為主,狀態的更新可以讓使用者跟 朋友分享、告知與宣洩。所以動態消息是facebook最熱門的功能 (宣佩涵,2011;維基百科,2013)。. 圖 2-3. facebook 動 態 消息.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三) 活動(Events) 活動的功能是幫助使用者通知朋友們將發生的活動,如圖 2-4,是一種邀請朋友的機制,幫助使用者組織各式各樣的社交 活動。除了可以先諮詢朋友參與該項活動的意願外,也可以記錄 參加者的意見與各式相關資料。使用者可以選擇完全開放,讓所 有facebook的使用者參加或討論,所以在進行大型活動時是很好 的宣傳方法(凌筠婷,2011;宣佩涵,2011)。. 17.

(30) 圖 2-4. facebook 活 動.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四) 相片 使用者可以將生活照片上傳,儲存在相簿裡,分享給朋友觀 賞,也能透過點擊相簿裡的照片,直接連結到該張照片使用者的 facebook頁面(凌筠婷,2011;宣佩涵,2011)。 (五) 尋找朋友 如圖2-5,使用者可以透過尋找朋友這項功能,輸入其他使 用者的名字或E-mail,來搜尋自己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邀請 他 們 加 入 自 己 的 facebook, 讓 自 己 的 交 友 圈 範 圍 擴 大 (凌 筠 婷 , 2011)。. 圖 2-5. facebook 尋 找 朋友.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18.

(31) (六) 網誌 如圖2-6,除了使用文字撰寫訊息外,還提供使用者匯入圖 片、短片及音樂功能,豐富使用者的網誌內容。facebook屬非完 全公開的頁面,若觀看者與使用者為非朋友關係,無法順利看到 文章內容,除非先將文章權限設為完全公開 (宣佩涵,2011;維 基百科,2013)。. 圖 2-6. facebook 網 誌.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七) 社團 使用者可以透過社團這項功能,建立各種社團,聚集擁有共 同興趣、嗜好的朋友,進行資訊交流及意見交換 ,如圖2-7。使 用者也可以藉此搜尋有興趣的社團,加入討論及按讚 (宣佩涵, 2011)。. 19.

(32) 圖 2-7. facebook 社 團.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八) 粉絲專頁 使用者可以透過搜尋找到喜愛的主題後,按下按鈕即可加入 粉絲頁,並收到相關訊息,如圖 2-8,粉絲頁的擁有者會更新跟 主題相關的訊息,同步到動態的地方,讓粉絲隨時看到,即時互 動會帶動親近感,更容易獲得支持,並可隨時提出問題而得到回 應,比起E-mail更快速更人性化。粉絲頁中的粉絲們也可以互相 討論,並針對主題進行分享(宣佩涵,2011)。. 圖 2-8. facebook 粉 絲 專頁.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20.

(33) (九) 即時通 是以簡便的文字訊息傳送為主,沒有視訊或音訊的功能。即 時通的功能表會顯示目前在線上的朋友,可點擊朋友的名字後一 起交談,交談的方式是一對一,無法多人交談 (宣佩涵,2011)。 (十) 遊戲 facebook有許多的小遊戲,是建立在相識的朋友群上,且都 設 計 成 非 使 用 者 獨 自 進 行 的 , 而 是 能 與 朋友 有 所 互 動 的 , 如 圖 2-9,藉由遊戲讓實際關係更緊密,或是用來打發時間, 享受短 暫的開心(宣佩涵,2011)。. 圖 2-9. facebook 遊 戲. 資 料 來源 : facebook,2013. (十一) 戳(Pokes) Pokes 戳 一 下 的 用 意 其 實 就 是 希 望 能 引 起 對 方 注 意 。 facebook提供一個「戳一下(Poke)」功能,是使用者和朋友互 動的一種方式。沒有明確目的的功能,只是讓使用者能引起別的 朋友的注意(凌筠婷,2011;宣佩涵,2011)。 (十二) 讚(LIKE) 使用者針對朋友發表的文句、影音按讚,代表告訴朋友,已 看過並喜歡該則發表,表達對內容的支持。按讚的數量越多時, 會讓使用者更勤於發表消息(宣佩涵,2011)。 21.

(34) (十三) 打卡 使用者透過定位服務與手提裝置設備,在內建或自建的地標 打卡後,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消息,如所在的地方、同行的朋友, 或正在進行的活動,也可以尋找正在附近的朋友 (宣佩涵,2011)。. Facebook的整合性功能,雖無法完全取代其他社群所具備的功能,但 因為功能齊全,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的互動模式,拉近彼此關係,藉由對朋 友的關心及互動的樂趣,讓使用者不自覺的將空間拉近了。.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 科技接受模式由Davis 在1989年提出,依據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為基礎發展出來,其目的在於解釋或預測使用者 對於資訊科技接受程度決定性因素。. TAM 承接了 TRA的精神, 希望提供 一個基礎,用來探討 外部因素對 使用者的內部信念(beliefs) 、態度(attitudes) 、意願(intentions)的影響, 進 而 影 響 資 訊 系 統 使 用 的 情 形 ( Davis, 1989 ), 其 理 論 之 觀 點 乃 是 信 念 (belief)會影響態度(attitude),透過態度引導意願(intention),而意願則會影 響 最 後的行為 (behavior)。如 圖 2-10,以 TRA 為基礎並 導入兩個 知覺信念 元素:認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 與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TAM 認為實際使用行為是由行為意願所決定,行為意願則由態度 與認知有用性二者所共同決定;使用態度則由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共 同影響。認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應用系統有助於工作表 現與未來的助益;而認知易用性則為使用者認為使用此系統的容易程度, 也就是當使用者使用此系統時,既省時省力又容易操作,且又可提高工作 效率,則此系統被使用者接受的程度將更為提高。 TAM 中其它構面包括 使用態度與行為意願,使用態度是指使用者使用特定資訊系統的態度,主 要衡量個人對使用特定資訊系統正面或負面的感受與評價;使用意願是指 個人將會使用特定資訊系統的意願強度。而外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 則會影響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這些外部變數包括使用者特性、使用 22.

(35) 者涉入、認知型態、系統設計特性、系統開發型態、使用的環境、任務特 性(蔡佳玲,2011;林志隆,2010;陳秉秝,2009;增旭民,2009;吳怡馨, 2007;楊瑞寬,2007)。. 圖 2-10. 科技 接 受模 型( TAM). 資 料 來源 : Davis, 1989. 第四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Venkatesh 等人認為 TAM 只是一種基礎架構,必須配合主題特性來選 擇不同的外部變數以探討這些變數的影響。因此 Venkatesh、Morris、Davis 與 Davis 等人(2003)將過去與資訊科技接受度相關的幾個模式,包含理 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動機模式、(Motivational Model, MM)、計畫行 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的 結合模式(Combined TAM and TPB,C-TAM-TPB)、個人電腦使用模式(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 、 創 新 擴 散 理 論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經過整理及全面探討 後,提出了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Venkatesh et al., 2003),以解釋資訊科技如何被接受 與使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整合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變數,是科技接受度 相關研究裡比較完整的理論模型,能更完整且有效地 解釋科技接受使用行 為,較前八個模式有更高的解釋力,高達 70%(Venkatesh et al.,2003;陳秉 秝,2009;蔡佳玲,2011)。此模式中對使用者接受度與使用行為的決定性 構面有四個,分別為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預期(effort expectancy ) 、 社 會 影 響 ( social influence ) 、 促 成 條 件 ( facilitating 23.

(36) conditions) ,及另外四個關鍵的控制變數,包含性別( gender) 、年齡(age)、 經驗(experience)、自願性(voluntarinessof use) (Venkatesh et al., 2003)。 四 個 構 面 中 的 績 效 預 期 ( performance expectancy ) 、 努 力 預 期 ( effort expectancy)、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這三個構面影響使用者選擇 採用資訊科技的行為意圖,而促成條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則會影響 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蔡佳玲,2011;陳秉秝,2009;吳怡馨,2007; 楊瑞寬,2007)。其研究模型如圖 2-11 所示: 績效 預期 performance expectancy. 行為 意圖. 使用 行為. 努力 預期. behavioral. use. effort. intertion. behavioral. expectancy 社會 影響 social influence 促成 因素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性別. 年齡. 經驗. 自願 使用. gender. age. experience. voluntariness of use. 圖 2-11. 整合 性科 技 接受模 式. 資 料 來源 :出 自 Venkatesh et al,2003. 針對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四個主要構面與調節變數說明如下: 一、 績效預期(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績效預期 定義為:個人認為使用該系統能協助改善或提升工作績 效的程度(Venkatesh et al., 2003)。資訊科技要為使用者接受,必須 讓使用者相信此資訊科技能發揮功效,個人在工作表現上能帶來顯著 的績效改善或提升,或因資訊科技的使用,可以節省更多的工作時間, 進而採用資訊科技。例如,補習班做招生簡章時,可利用電腦裡的繪 圖軟體及各式表格,快速完成,節省很多工作時間。因此,此構面是 24.

(37) 探討個人在工作中融入資訊科技的使用,對其工作績效提升程度為何 (蔡佳玲,2011;陳秉秝,2009)。 其子構面可區分為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fulness, TAM / TAM2 / C-TAM-TPM)、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MM)、工作相關(job-fit, MPCU) 、 相 對 優 勢 (relative advantage, IDT) 、 結 果 期 望 (outcome expectance, SCT),如表2-2。而以「認知有用性」是最能預測使用者使 用某特定系統的使用意圖,認知有用性是使用者認為某特定系統會提 升工作績效,進而認同其系統而更願意使用。「外在動機」是指使用者 認為使用某特定系統可協助改善工作效能、薪資或升遷。「工作相關」 是指如何運用系統的能力增強使用者的工作表現。「相對優勢」是指使 用者會在較先前的系統裡,選擇使用對自己較有幫助且創新的系統。 「結果期望」是與行為的結果有關聯性,結果期望包含工作表現期望 和個人期望(蔡佳玲,2011;陳秉秝,2009)。績效預期構面會受到性別 與年齡變數的調節作用,其中男性的影響較為強烈,特別是年輕男性 的效果更為強烈(Venkatesh et al., 2003)。. 25.

(38) 表 2-2 績 效預 期 子構 面、定 義 與問 項. 子構面. 定義. 認知有用性. 使用者認為使用. Perceived. 某創新系統會提. Usefulness. 昇工作績效的程. 問項 1. 在我的工作中使用此系統,將能使我更 快完成任務。 2. 使用此系統將可以改善我的工作表. 度. 現。 3. 在我的工作中使用此系統將可以增加 我的產能。 4. 使用此系統將增強我的工作效率。 5. 使用此系統將使我更容易做我的工 作。 6. 我將找到此系統對我的工作有可用之 處。. 外在動機. 使用者認為使用. 外在動機與以上六項「知覺有用性」問項相. Extrinsic. 某系統有助於改. 同。. Motivation. 善工作效能、薪資 或升遷的期望. 工作相關. 系統的功能可增. Job-fit. 強使用者的工作 表現. 1. 使用系統將不會對我的工作表現象 有影響(反向題)。 2. 使用系統可以對重要的工作可以減 少時間花費。 3. 使用系統可以大大的提升我的工作 品質。 26.

(39) 4. 使用系統可以增加工作任務的表現 效率。 5. 使用系統可以在相同的時間產出更 多的產量。 6. 整體而言,使用系統可以協助工作。 相對優勢. 使用者會比較先. 1. 使用系統可以使我更快完成任務。. Relative. 前的系統裡,選擇 2. 使用系統改善我的工作品質。. Advantage. 使用對自己較有. 3. 使用系統使我更容易做我的工作。. 幫助且創新的系. 4. 使用系統使我工作更有效率。. 統。. 5. 使用系統增加我的產能。. 結果期望. 與行為的結果有. 如果使用系統…. Outcome. 關聯性,成果預期 1. 我將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expectations. 包含工作表現期. 2. 我將花更少的時間在例行公式上。. 望和個人期望. 3. 我將提升我的工作產出品質。 4. 我將在相同時間花費下提升產量。 5. 我的同事認為我是能幹的。 6. 我將提升獲得升遷的機會。 7. 我將提升加薪的機會。. 資 料 來源 : ( Venkatesh et al., 2003). 27.

(40) 二、 努力預期(effort expectancy,EE) 努 力 預 期 定 義 為 : 使 用 系 統 的 相 關 容 易 程 度 ( Venkatesh et al., 2003)。就資訊科技的導入而言,使用者抗拒是主要的因素。對 使用 者而言,新的資訊科技若操作介面或功能與先前工作習慣的差異性很 大、難度較高,需花費額外的時間來熟悉,易因心理上產生負擔而抗 拒、排斥。因此,此構面在探討資訊科技的使用介面是否能讓使用者 輕易上手,若資訊科技的操作介面與環境是相當複雜、難懂的,反而 加重使用者的負擔,進而不願意使用該資訊科技。例如,現代智慧型 手機,不斷研發簡單易懂的介面,讓忙碌的現代人操作方便又快速, 讓高齡者也願意嘗試使用它。 其 子 構 面 可 區 分 為 認 知 易 用 性 ( perceived ease of use , TAM / TAM2 ) 、系統複雜性(complexity , MPCU )與操作簡單性( ease of use , IDT )三個構面,如表 2-3。「認知易用性」是指使用者相信使用系統 可以免於花費心力的程度。「 系統複雜性」是指對系統的了解與使用的 困難程度。「操作簡單性」是指使用者感覺操作創新系統的難易程度。 當使用者接觸新的資訊科技時,該科技需要具有良好及友善的人性化 設計以及使用者可容易清楚明瞭操作方法,才會被使用者接受進而去 使用該科技(蔡佳玲,2011;陳秉秝,2009)。努力預期構面會受到性別、 年齡與經驗變數的調節作用,其中女性的影響較 為強烈,特別是使用 系統經驗較少的年輕女性最為顯著(Venkatesh et al., 2003)。. 28.

(41) 表 2-3 努 力預 期 子構 面、定 義 與問 項. 子構面. 定義. 問項. 認知易用性. 使用者相信使用系統. 1. 學習操作系統對我是簡單的。. perceived. 可以免於努力的程度. 2. 我發現我可以隨意操作系統。 3. 我可以清楚明瞭的與系統互動。. ease of use. 4. 我發現語系統互動的彈性。 5. 使用系統對我來說說越來越熟練。 6. 我發現這系統是容易的。 系統複雜性. 對系統瞭解與使用的. complexity. 困難程度. 1. 使用系統會花較多的時間在我的 日常工作。 2. 使用系統是複雜的,很困難瞭解發 生了什麼事。 3. 使用系統花費太多時間在機械性 的操作(如:資料輸入) 4. 花太多時間學習如何使用系統。. 操作簡單性. 使用者感覺操作創新. 1. 我清楚明瞭語系統互動。. ease of use. 系統的難易程度. 2. 我相信我可以隨意操作系統。 3. 整體而言,我相信系統是容易操作 的。 4. 學習操作系統對我而言是簡單的。. 資 料 來源 : Venkatesh et al. ( 2003 ). 29.

(42) 三、 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SI) 社會影響定義為:對個人而言,視為重要的他人認為應該使用新 系統的程度為何(Venkateshet al., 2003)。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進行策 略或行為決策時,易受到周遭重要他人的影響,包含個人對新的資訊 科技是否接受與採用亦是如此,當重要他人認為個人在此工作環境 下,本就應當使用此資訊科技,或個人在看到重要他人採用此資訊科 技後,使得績效或形象上的改變等,都會對其是否採用的意向上產生 影響,這些重要他人包含家人、親朋好友、職場同事或主管等(蔡佳玲, 2011;陳秉秝,2009)。例如,現在同事、親朋好友都在使用facebook 或line互動,若要跟得上潮流,自己就得嘗試使用才不會脫離社交圈。 其子構面可分為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TRA / TAM2 / TPB / DTPB / C-TAM-TPB)、、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 , MPCU )與形象 (image,IDT),如表2-4。「主觀規範」是指使用者感受到他人認為使 用者是否應該使用某特定系統。「社會因素」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使用 者與團體的其他人共同產生的主觀文化與特定協議。「形象」是指使用 者認為使用某創新系統提升自己的形象或地位的程度。 社會影響構面 會受到性別、年齡、自願性與經驗變數的調節作用,影響對行為意圖 的關係。其中女性的影響較為強烈,特別是年紀較長且非自願又經驗 不足的女性(Venkatesh et al., 2003)。. 30.

(43) 表 2-4 社 會影 響 子構 面、定 義 與問 項. 子構面. 定義. 問項. 主觀規範. 使用者感受到他人認. 1. 影響我的行為的人認為我應該使用. subjective. 為使用者是否應該使. norm. 用某特定系統. 社會因素. 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者 1. 我使用系統是因為大部分的同事都. social factors. 與團體的其他人共同. 系統。 2. 對我重要的人認為我應該使用系。. 產生的主觀文化與特 定協議. 在使用。 2. 使用系統企業中較高階管理主管是 有幫助的。 3. 我的上司非常支持我使用該系統。 4. 一般而言,組織支持使用該系統。. 形象. 使用這認為使用某創. 1. 在組織內使用系統的人較有威望。. image. 新系統提升自己的形. 2. 在組織內使用系統的人較高姿態。. 象或地位的程度. 3. 在我的組織裡,系統就如一種象徵。. 資 料來 源 : Venkatesh et al. ( 2003 ). 31.

(44) 四、 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 促成條件 定義為:個人認為現有組織與相關技術性的基礎建設對 系統使用的支援程度(Venkatesh et al., 2003)。此構面探討的是,組 織與現有的技術對於在使用資訊科技系統上所能提供的協助,讓使用 者在使用資訊科技上可以減少所面臨的阻礙,或者在使用資訊科技時 可以增加效率。 其子構面可分為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TPB / DTPB / C -TAM -TPB )、促成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 , MPCU ) 與相容性(compatibility , IDT ),如表2-5。「知覺行為控制」是指使 用者感受內部與外部的行為限制與自我勝任感,也就是說使用者對自 己是否能操作系統的行為判斷。「促成條件」是指提供電腦支援使操作 更容易的客觀環境,如是否能提供使用系統的說明書或者有特殊人員 或 團 體 可 尋 求 協 助 。「 相 容 性 」 是 指 使 用 者 感 受 某 創 新 系 統 與 存 在 價 值、需求及經驗的程度,例如使用的系統是否可以適合使用者的工作。 因此,使用者的操作系統的知識、組織內的技術支援及是否適用於工 作都是影響使用者使用系統的因素 (蔡佳玲,2011;陳秉秝,2009)。促 成條件構面本身對使用意向並不會產生顯著影響作用,對使用者的實 際使用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且在影響關係中會受到年齡與經驗變數的 調節作用,其中年長的工作者影響較為強烈,特別是在經驗增加的時 候(Venkatesh et al., 2003)。. 32.

(45) 表 2-5 促 成因 素 子構 面、定 義 與問 項. 子構面. 定義. 問項. 知覺行為控制. 使 用 者 感 受 內 部 與 外 1. 我可以控制使用系統。. perceived. 部 的 行 為 限 制 與 自 我 2. 我有必要的資源去使用系統。. behavioral. 勝任感,是否能操作系 3. 我有必要的知識去使用系統。. control. 統. 4. 特定的資源、機會和知識將會使我 更容易使用系統。 5. 該系統與其他系統不相容。. 促成條件. 提 供 電 腦 支 援 使 操 作 1. 使用手冊是隨手可得的。. facilitating. 容易的客觀環境. 2. 有提供給我關於系統的專業指示。 3. 當系統遇到困難時,有特定的對象(或. conditions. 團體)提供諮詢。 相容性. 使 用 者 感 受 某 創 新 系 1. 使用系統是和我所有的工作。. compatibility. 統與存在價值、需求及 2. 我認為使用系統是我喜歡的工作方 經驗的程度. 式。 3. 使用系統符合我的工作風格。. 資 料 來源 : Venkatesh et al. ( 2003 ). 33.

(46) 五、 控制變數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有四個顯著的控制變數,分別為性別、年齡、 經驗與自願性。其中,因 Venkatesh 等人採用的資料收集,是針對不 同時間點進行使用者反應檢驗,包含使用者在受過資訊科技的培訓 後、使用一個月後與使用三個月後等時間點( 高秋娟,2011;Venkatesh et al., 2003),故經驗變數主要是針對使用者從引進資訊系統到具有最 佳經驗的期間,對某資訊科技所累積的使用看法。就考慮單一控制變 數影響下,性別因素在績效預期、努力預期與社會影響對使用意向的 影響間,都具有調節作用;年齡因素在績效預期、努力預期對使用意 向的影響間,年紀較輕的使用者具有顯著調節作用,就社會條件對使 用意向及促成條件對實際使用行為的影響上,則是年紀較長的使用者 會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經驗因素對努力預期、社會影響與促成條件 都具產生調節作用;就自願性因素而言,在社會影響對使用意向上產 生調節作用(高秋娟,201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更進一步進行變數之間的交叉分析,發現兩 個以上的變數所產生的複合作用會使得調節作用更加顯著(高秋娟, 2011;張志光,2009;Venkatesh et al.,2003)。例如,在績效預期對使 用意向的影響上,同時考量性別與年齡因素時,則年輕男性的影響更 為顯著;在努力預期對使用意向的影響上,同時考量性別、年齡與經 驗三個控制變數時,則是 缺乏使用經驗的年輕女性其影響更為顯著; 就社會影響對使用意向的影響上,在考量年齡與經驗變數時,對於年 長的使用者之影響會隨著使用經驗的累積而逐漸遞減(高秋娟,2011; 張志光,2009),若同時考量性別、年紀、經驗與自願性控制變數時, 則是在非自願性的情況下,缺乏使用經驗的年長女性其影響更為顯 著。因此,在使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對資訊科技的接受 程度時,除四個主要構面的影響外,對於控制變數與其之間的交互作 用影響,也應當一併考量,才能對此科技接受度模式分析出更完整、 更準確的影響因素,以便做為日後修改的參考依據。此外,Mathieson 與 Chin(2001)認為資訊科技的行為模式本身具有不挑主題、未針對個 別主題特製的衡量方式特性(引自施學琦、陳怡蓁, 2010;高秋娟, 2011),加上運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對新資訊科技接受 34.

(47) 度的解釋力較一般模式要高(Venkatesh et al., 2003),故本研究以整 合性科技模式為研究基礎,探討高齡者對使用 facebook 之接受度為何。. 35.

(48) 36.

(49)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 科技接受模式是一個經過驗證的模式,它用來解釋使用者對資 訊科技 的採用行為(Davis,1989; Davis,Brewer,&Atkin,1992);其主張是使用者對於 新資訊系統是否採用取決於使用者對於該系統的信念,即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及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陳秉秝,2009)。 認知有用性是指一個人認為使用特定系統可以強化其工作績效的程度;認 知易用性則是指一個人認為使用特定系統的容易程度,而且,在模式中認 知易用性會影響到認知有用性(陳秉秝,2009)。Moon和kim(2001)認為影響 新資訊科技的因素可能會隨著不同的科技類型、目標、使用者以及使用環 境而有所不同 (陳秉秝,2009)。因此,傳統的科技接受模式變數可能無法 完 全 解 釋 高 齡 者 對 facebook的 接 受 度 , 因 此 , 本 研 究 構 面 架 構 修 改 自 以 Venkates et.al., (2003)所發展出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 (UTAUT)為基礎,並 參考陳秉秝(2009)所研究的「影響屏東縣國小教師使用網路銀行因素」及 蔡佳玲(2011)所研究的「數位學習平台於英語教學之科技接受度」的研究 架構。在UTAUT方面主要探討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是否會影響 高齡使用者對facebook的接受意願,而在UTAUT的控制變數方面,本研究 設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情況」、「工作性質」、 「是否使用手機」、「每日上網平均時數」、「第一次使用網路至今大約 多久時間」、等變數。 在績效預期方面,主要探討高齡者以 facebook社群平台交友、分享資 訊是否有提升交友助益,在努力預期方面,主要探討 facebook的操作介面 對高齡者而言,是否簡單容易操作的,在社會影響方面,主要探討高齡者 的親朋好友影響其使用facebook的程度為何。. 37.

(50) 績效預期 對 Facebook 的 接受度. 努力預期. 社會影響. 大 約 多 久 時 間. 八 、 第 一 次 使 用 網 路 至 今. 圖 3-1. 第二節. 七 、 每 日 上 網 平 均 時 數. 六 、 是 否 使 用 手 機. 五 、 工 作 性 質. 四 、 工 作 情 況. 三 、 教 育 程 度. 二 、 年 齡. 一 、 性 別. 個 人 變 項. 研究 架 構.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又稱為直接實地調查法,是實證研究中的一種,使用方式 是透過嚴謹的抽樣設計來發掘探討事實,以驗證社會上的現象相關變數間 的關係;它可運用於社會學與心理學中各種大大小小的群體,舉凡任何可 以觀察的事物、個人或群體事件的發生、分配及種種變數之間彼此影響情 形、 分配 關係 及相 互 關係 ,皆 可透 過群 體 中選 取樣 本予 以深 入 研究 (林東 清、許孟祥,1997;林生傳,2005;陳秉秝,2009)。從 1950 年代開始, 調查研究方法就已經成為近代科學研究的最主要 方法之一,此種方法已廣 泛的應用於各種社會科學研究議題 (Grover,Jeong,Kettinger & Lee,1993; Pinsonneault & Kraemer,1993;陳秉秝,2009),本研究調查模式採取問卷 調查方式,在限定的時間內,收集可供研究分析樣本的數量,以降低因時 間或偶發的特殊事件對研究主題造成不可避免之決定性的研究干擾。它的 38.

(51) 特徵是(陳秉秝,2009;張紹勳,2000;席汝楫,1997;Pinsonneault & Kraemer, 1993): 一、 調查研究具決定論之意義:調查研究者主要 探討社會現象所提出 理由、資料來源、特性及相關,並擬定一個可驗證的假設,利用 回收資料證明其「真偽」以追求「普遍性」的事實,相對於概念 描述的研究,主因概念的解釋往往因人而異,因此調查研究法可 以獲得標準化的答案,通常以數字呈現,並有助於日後登錄方便。 二、 調查研究追求普遍性的事實:調查研究可以針對研究的目的設計 出相當多的問卷題目,從樣本所顯示的情況來了解樣本由來之母 體,而不是描述所研究的個別樣本,相對於其他的研究法 (如實驗 研究法)的嚴謹操作定義,調查研究法的概念描述較具有現實性。 三、 調查研究是計量的分析:調查研究是從研 究母體來分析變數之間 的統計關係。 四、 調查研究是化繁為簡:調查研究是以量化統計分析方法從母體抽 取具代表性的客觀樣本,以所選定的樣本為對象,再由研究者透 過事先編好的問卷,藉由郵寄、個別訪談、電話訪談、電腦網路 調查等方式,蒐集所要的資料,並從所選取的研究變數中,分析 資料進而探索、驗證人類社會現象中,各種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或 建構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假設。 五、 調查研究是可驗證的:調查研究得到的結果,能推論至母群體的 特徵,也就是說其外部效度是所有實證研究法中最高的。. 調查研究法的優點是經濟方便、成本較低、地理位置彈性大、可配 合 受訪者在其指定的時間或地點來作答、標準化程序問卷容易獲得、可減少 受訪者因情緒困擾影響作答內容,只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可能出現問卷回收 率較低的問題(陳秉秝,2009;林生傳,2005;張紹勳,2000)。 故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法,蒐集高齡者與 facebook 相 關研究並編製成「高齡者對 facebook 的接受度」之問卷,利用問卷調查法 可以方便取樣,以期在限定的時間內取得足以進行研究分析的樣本數量之 量化統計資料,並應對母群體採取立意抽樣,再根據回收的問卷製成資料 進行分析。 39.

數據

圖 1-2    facebook 主 導 世界 社 交網 路地 圖   資 料 來源 : Cacafly 市 場 研 究 中心 ,20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經向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或徵授信過程中知悉其有債務本

一、 勞動部(以下簡稱本部)為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二)經向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或徵授信過程中知悉其有債務本

叁、依「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第 40 條規定,雇主連續僱用同一領有僱用獎助推介 卡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應於滿 30

(二)經向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查詢或徵授信過程中知悉其有債務本

企業/機構/團體/本人 參加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單 位及人員選拔表揚計畫,對於下列事項均已確實知悉並同意遵守,特此

3.非自願離職失業者如同時具有獨力負擔家計者、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 民、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長期失業者、二度就業婦女、家 庭暴力被害人、更生受保護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