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張泓平 撰

中華民國 一○二 年 七 月

(2)
(3)
(4)
(5)
(6)
(7)

謝辭

時光飛逝,兩年的碩士學程悄然地接近尾聲,本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需要 感謝許多支持與鼓勵我的師長與親朋好友,由其是我的老婆,願藉此表達由衷無 限的感謝。

首先,要感謝廖本裕教授,在論文撰寫期間悉心地指導與啟發,陳木金老師 於百忙之中抽空審閱論文,施孟隆老師在統計上細心的指導並仔細的逐字校稿,

著實令學生感動,在此,謹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兩年中結交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同窗好友,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的知識啟發與 見聞增長,在此,更要感謝玉美、喜松、至育、定發、有泉等戮力付出,為同學 奔波和服務並帶來歡愉的學涯,同窗情誼及歡樂時光,讓我終生永難忘懷。也期 盼大家學以致用,預祝大家更上層樓,前途光明似錦。

此外,特別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岳父母及內人嘉伶是我重要精神支柱並支持與 鼓勵,讓我在無後顧之憂下,全力衝刺,得以順利完成碩士學程。

最後,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我親愛的家人及所有關心我的師長、同仁與親友。

張泓平 謹誌 2013/7/24

(8)
(9)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

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藉以瞭解地籍圖重測人員面對工作壓力時,能選擇透過休閒參與來降低其對壓力 的感受,並經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以期望本研究結果,俾供我從事地政工作先進及從事地籍圖重測業務主管單位推 展之參考,研究如何改善減輕承辦人員的工作壓力以期達到雙贏之結果。

本研究以相關文獻分析來建立理論基礎,並以問卷調查法來瞭解地籍圖重測 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情形,對地籍圖重測人員採隨機問卷調 查法。研究工具為「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調查問 卷」。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地籍圖重測人員最近三個月來選擇最可以解除工作壓力的休閒活動以「運動 健身類」的為主,並在三個月內參加所選擇之休閒活動頻率在4-6次之間並認 為參與此項活動頻率適中,而在參與此項活動的時間大多以1-2小時的時間最 為適中,也大多在「工作所在的縣市」參與此項休閒活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上部份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在工作壓力上部份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滿意度上部份有顯著差異。

五、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呈現負向關係,顯示休閒參與越高工作壓力就越低。

六、休閒參與對生活滿意度呈現正向關係,顯示休閒參與越高生活滿意度就越高。

七、工作壓力對生活滿意度呈現負向關係,顯示工作壓力越高生活滿意度就越低。

八、工作壓力及生活滿意度會對休閒參與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字:地籍圖重測、工作壓力、休閒參與、生活滿意度

(10)
(11)

The Study of Working Pres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Land Plat Retests Worke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look in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king pres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the for land plat retest worker’s. Therefore, it could relieve through the leisure activeties when feels the stress on the work . Then enhances the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Expects this findings will help me in the future work and this also may be referenced by the manager for service development. May this research would achieve the win-win result.

The rationale is analyzed by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lso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between the working pressu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the for land plat retest worker’s. The stochastic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dure is used for land plat retest worker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peels the woods accumulated rat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1. The major activity for land plat retest workers to loss working pressure would choice movement fitness in recent three months. In this period, the better activity frequency is 4-6 times and each time is about 1-2 hours. All of they will attend activity in the county city where they work.

2.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 the part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3.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 the part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working pressure.

4.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disguised form the part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5.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presents the negative relations to the working pressure.

Demonstrated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higher working pressure is lower.

6.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presents the forward relations to the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Demonstrated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higher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s higher.

7. The working pressure presents the negative relations to the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he demonstration working pressure higher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s lower.

Keywords: Land plat retests the personnel;Working pressure;Leisure participation

;Lif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12)
(13)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之定義及其相關之...9

第二節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及其相關之研究...16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定義及其相關之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圖...32

第三節 研究假設...3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34

第五節 描述實施程序...4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1

(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45

第二節 地籍圖重測人員休閒參與之分析...48

第三節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之分析...59

第四節 地籍圖重測人員生活滿意度之分析...67

第五節 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分析...75

第六節 工作壓力、生活滿意度對休閒參與迴歸分析...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85

英文部份...91

網路部份...93

附錄

附錄一 第一部份工作壓力問卷...95

附錄二 第二部份生活滿意問卷...97

附錄三 第三部份休閒參與問卷...98

附錄四 第四部份基本資料問卷...99

附錄五 問卷使用同意書...100

(15)

表次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之定義表...11

表 2-2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表...17

表 2-3 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表...20

表 2-4 學者對於休閒的定義表...23

表 2-5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與方法表...26

表 3-1 地籍圖重測人員辦理單位及人數表...34

表 3-2 工作壓力各構面問項分配表...35

表 3-3 預試問卷之工作壓力各題項之信度...36

表 3-4 工作壓力構面 KMO 與 Bartlett 檢定...37

表 3-5 生活滿意度各構面問項分配表...37

表 3-6 預試問卷之生活滿意度各題項之信度...38

表 3-7 生活滿意度構面 KMO 與 Bartlett 檢定...39

表 3-8 休閒參與頻率、時間及計分表...39

表 3-9 KMO 統計量判斷原理表...42

表 4-1 基本資料分析表...45

表 4-2 地籍圖重測人員休閒參與之活動特性分析表...49

表 4-3 年齡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1

表 4-4 性別在休閒參與 t 考驗摘要分析表...52

表 4-5 婚姻在休閒參與 t 考驗摘要分析表...53

表 4-6 子女人數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表 4-7 工作年資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 4-8 目前職位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 4-9 每天工作時數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 4-10 每月平均收入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 4-11 年齡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表 4-12 性別在工作壓力 t 考驗摘要分析表...61

(16)

表 4-13 婚姻在工作壓力 t 考驗摘要分析表...62

表 4-14 所示不同子女人數對工作壓力之差異性分析表...62

表 4-15 不同工作年資對工作壓力之差異性分析表...64

表 4-16 不同職位對工作壓力之差異性分析表...65

表 4-17 每天不同工作時數對工作壓力之差異性分析表...66

表 4-18 每月不同收入對工作壓力之差異性分析表...67

表 4-19 不同年齡對生活滿意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 4-20 性別在生活滿意度 t 考驗摘要分析表...69

表 4-21 婚姻在生活滿意度 t 考驗摘要分析表...70

表 4-22 不同子女人數對生活滿意之差異性分析表...71

表 4-23 不同工作年資對生活滿意之差異性分析表. ...72

表 4-24 不同職位對生活滿意之差異性分析表. ...73

表 4-25 不同工作時數對生活滿意之差異性分析表...74

表 4-26 不同月收入對生活滿意之差異性分析表...75

表 4-27 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之相關性分析表...76

表 4-28 生活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性分析表...77

表 4-29 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分析...78

表 4-30 工作壓力各構面對休閒參與迴歸分析表...79

表 4-31 活滿意度各構面對休閒參與迴歸分析表...80

(17)

圖次

圖 2-1 Nash 休閒參與需求理論圖...24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32

(18)

.

(1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 究問題、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等部份,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臺灣因政治經濟發展快速都市土地需求日益擴大,人民因有土斯有財 的關念下土地買賣案件增加土地的需求也就相對增加,政府有鑑於土地常因人民 申請測量鑑界儀器不良造成許多土地界址糾紛及臺灣光復始,政府限於人力、財 力、物力,無法重新測繪地籍圖,而沿用日治時期土地測量成果,延續使用迄 今,圖紙因伸縮、破損,誤謬嚴重。而且因施測當時受限於測量技術、測繪設備 及複製等總總因素所限,精度不佳在所難免。

加上近二十餘年來,國家社會政經快速發展、土地分割頻繁、天然地形變遷 及人為界址變動之影響,致地籍圖與實地使用現況未盡一致。內政部國土測繪中 心(2012 年)鑒於原地籍圖破損、滅失、比例尺過小或其他重要原因,對公、私財 產及政府施政建設之影響甚大,為建立新的地籍測量成果,確實釐整地籍,杜絕 經界糾紛,保障人民合法產權,除了於四十五年度至六十一年度辦理地籍圖修正 測量,並於六十二年度至六十四年度試辦地籍圖重測,同時內政部於民國六十四 年間,修訂「土地法」及「地籍測量實施規則」,增列地籍圖重測有關規定,以 為執行地籍圖重測之法令依據。因此,自六十五年度起即分別訂定計畫,利用有 限的國土,提高土地利用,進而發展經濟,改進提升文化及生活環境並積極辦理 地籍圖重測工作。(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2012)

臺灣地區地籍圖重測由於試辦地籍圖重測績效頗佳,經內政部於民國六十三

(20)

年擬訂「台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報奉行政院六十四年核定後,自六十五年度起 分別辦理三角點檢測(三年)、基本地形圖測製(五年)暨地籍圖重測(三期十三年)等 三項工作,以建立完整之土地測量資料。地籍圖重測為「台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

中最繁重的工作,內政部為順利推展本項計畫,於民國六十四年間,修訂「土地 法」暨「地籍測量實施規則」,增列地籍圖重測有關規定,以為辦理之依據。(內 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2012)

由於臺灣土地面積遼闊,地籍圖重測人員的測量人力相對嚴重不足,作者於 民國八十九年參加國土測繪中心招考地籍測量訓練班第二十八期受業結訓,分發 至各縣市政府地政事務所辦理地籍圖重測業務至今,經歷辦理業務有地籍調查 員、地籍測量員、一二級地籍圖重測檢查員、地籍圖重測主辦,其辦理重測人員 一組約需四至五人有地籍調查員、地籍測量員、測量助理員,編制內測量人員大 都屬約聘顧人員較多,因未參加公務人員地方特考或高普考試及格屬於廣義的公 務人員無任何升遷管道,服務地點又因年度計畫執行區域的不同而導致工作地點 不固定,又因加密控制測量常須在山區視線較佳之山林峭壁邊增加其危險性,所 到之處都需耗費體力耐力才能到達,擔任此項工作年齡跟體力會是從事這項工作 最大的考驗。

所以大都為男性較多,而且測量成果重測前後由於各種因素導致面積增減,

又因台灣地區經濟商業發展快速土地買賣頻繁價格高昂,致重測成果公告時,常 有界址雖甚明確,卻因面積減少而仍提出土地界址異議或土地糾紛陳情之情形,

雖經承辦人員逐一予以檢測並詳加說明,在這民意高漲的時代,惟仍有部分土地 所有權人甚難接受,而一再陳情申請國家賠償,不僅增加處理困擾亦對承辦人員 造成工作上極大的心裡壓力及間接影響工作注意力及品質,亦影響重測整體效 率,倘有疏失致發生錯誤時常因行政救濟國家賠償法律法制不夠健全,使主辦人 員遭受極大的心理賠償傷害,雖然多數乘辦人都認為辦理地籍圖重測是一門良心 事業。

因為它無法立竿見影馬上看到成果或錯誤,但其測量成果卻為國家未來國土

(21)

規劃、土地稅收、暨公平課稅、為明確土地所有權人之界址點位及確保其土地權 益,土地申請測量鑑界必需重新建立正確之地籍資料訂定了基石,看是偉大的事 業承辦人卻有背負了許多難以負荷又難以宣洩的壓力極大的無奈常說每完成一年 計畫卻要背負測量成果至退休可見其責任、壓力是一般公務行政人員的好幾倍,

倘如又需負擔損害賠償風險,從事地籍圖重測的工作者常有辦到一半受不了壓力 外調其他機關或辦理離職之情事,致使編制內測量人員缺額情形嚴重,再者約聘 僱人員係一年一僱(聘),流動性大,且常因參加國家考試及格轉任或辭職,離職 率偏高,均嚴重影響業務推動,以上情況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國內學者陳聖芳

(1999)指出工作壓力是在工作環境之中,超過了個人負荷量的要求,進而造成 威脅感,產生緊張、焦慮、挫折、壓迫、急迫或苦惱的反應,這些改變個人正常 身心狀況,引發了消極、無助感,而造成了工作壓力余朝權(2005)年提出曾將工 作壓力的來源分為四類:

1.組織變革:組織策略改變、組織結構、營運地點遷移等。

2.職務:工作負荷量大、工作環境差、工作性質不合法、工作與生活衝突 等。

3.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良、職場壓力、性騷擾。

4.生涯發展:工作保障、遷調、晉升,等因素在在都存在的影響工作壓力 之因素由此可見。

且都市計畫範圍不斷擴大,土地一再細分,多數地區現有樁位成果與實地及 地籍分割不符,清理補建困難,不適合採用航空測量方法等原因都無法改善或降 低工作繁雜及壓力之負擔,僅完成局部地區,為持續推展完成地籍圖重測工作,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12 年 10 月 15 日)政府乃再研訂「臺灣省地籍圖重測後續計 畫」(七十九年度至九十四年度)、「地籍圖重測計畫」(九十五年度至一0三年度),

逐年實施之,並著重測量儀器的更新技術之改進、成果品質之提昇及電腦自動化 之運用,確實釐整地籍,杜絕經界糾紛,有效提昇了地籍管理品質,有鑑於政府 對地籍圖重測工作的重視確無視於地籍圖重測工作執行人員的工作壓力是否影響 到工作執行的情形及測量成果品質,故在此將探討地籍圖重測人員之工作壓力、

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情況,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22)

既然壓力的產生是無可避免的情形,如何將工作壓力降至最低的程度,使地 籍圖重測工作人員有效的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減緩工作壓力增加生活滿意度 保持身心愉快而安於工作。進而提昇服務品質增加工作效能,亦是本研究的動機 之二。

由於工作形態是責任制的工作固有其壓力,所以當工作進度開始就無法於中 途由其他人承辦,所以當承辦人在面對進度落後或遇到工作瓶頸時,常因為了加 緊趕辦業務的進行而放棄了假日及晚上休息的時間加班趕辦,因此忽略了人際關 係的相處及家庭生活,希望了解地籍圖重測人員的工作壓力及生活滿意度對休閒 參與是否有影響,是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希望能藉此研究幫助地籍圖重測工作人員在面對工作壓力時,能選擇透過休 閒參與來降低其對壓力的感受,並經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來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並 提供政府主管單位重新思考基層執行單位工作人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故本研究 希望透過探討、分析地籍圖重測執行人員的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及休閒參與之 現況與其相關情形,俾供我從事地政工作先進及從事地籍重測業務主管單位推展 之參考、研究如何改善減輕承辦人員的工作壓力以期達到雙贏之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目的以承辦地籍圖重測人員為研究對象 探討地籍圖重測人員之工作壓力、生活滿意度及休閒參與情形及其相關係。

一 、希望了解地籍圖重測人員休閒參與的情形。

二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生活滿意度及休閒參與的 是否有所差異。

三 、分析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間是否有所相關 性。

四 、分析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對休閒參與是否有影響。

(2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地籍圖重測人員休閒參與的情形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地籍圖重測人員其工作壓力、休閒參與、生活滿意度是否 有顯著的差異情形?

三 、地籍圖重測人員工作壓力、生活滿意度及休閒參與是否有相關性?

四 、地籍圖重測人員之工作壓力及生活滿意度是否對休閒參與有影響?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針對目前正在辦理之內政部國土測會中心及各縣市政府地政事務所 地籍圖重測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探討地籍圖重測人員的 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作為本研究調查的範圍。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來說明:

(一) 研究地點:其範圍為各縣市政府有辦理地籍圖重測的地區辦公室。

(二) 研究對象:本研究調查對象僅限於辦理地籍圖重測人員包括正式編制的 主辦人員單位主管、地籍調查員、測量員、協辦人員、約僱人員及測量 助理。

(三) 研究工具:本研究採隨機問卷調查法,屬自陳量表同時由於工作屬性關 係,受測者填答的真實程度、認真程度及填答時之情境亦會影響問卷的 評估,故僅假設受測人員皆能據實填答。

(2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地籍圖重測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2012 臺灣地區之地籍原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炸燬,

目前本省各縣市地政事務所使用之地籍圖,大部分係日據時期依據地籍原圖描繪 裱裝而成之副圖,使用迄今已逾九十餘年,因年代久遠,致圖紙伸縮、破損,多 數地區已達不堪使用程度,且近二十年來,經濟快速發達,隨著都市建設發展,

土地分割頻繁,坵塊日益細分,致天然地形變遷,人為界址異動,使得土地使用 情形與地籍圖上所記載不盡相符,且原圖施測當時,因技術及設備所限,誤謬在 所難免,及比例尺過小,還原於實地之精度差,據以複丈結果,每有前後結果不 同之情形發生,實無法因應當前高精度地籍測量需求,因此政府為了建立新地籍 測量成果,以切實釐整地籍,保障人民合法產權及配合今後經濟建設規劃種種需 要,即採用最新測量儀器,配合高科技的技術,正確的方法辦理地籍圖重測,重 新測製地籍圖,計算面積,以使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狀、地號、地目、面積等與 地籍圖、登記簿記載內容一致(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地籍圖重測說帖,2012)。

二 、地籍圖重測人員

依土地法第四十六條之一至第四十六條之三之規定辦理地籍圖重測業務,將 人民原有土地所有權範圍,利用地籍調查及提供土地測量技術上服務之人員,係 稱地籍圖重人員。

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來自於工作場所中的某些特性或要求,超過個體本身所能負荷時,

所造成的不適應表現,如生理上的失序及心理上的威脅(左端華,2004)。從上 述可暸解到,工作壓力之來源不僅僅在於工作本身,組織內、外部與家庭等因素 都會對員警造成生理與心理之負擔。

(25)

固本研究對工作壓力之定義為,工作壓力是主觀知覺認知、且複雜多而多 元、可變的狀態。地籍圖重測人員因工作環境的關係造成其壓力,人員必須採取 因應措施以維持其心態上之平衡。所以工作壓力是因其人格特質,工作環境、外 在的總總因素交互影響、且人格特質之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工作壓力狀態上的 反應。

四 、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領域自我感受的滿意程度,其範圍涵 蓋一般生活、自我形象、婚姻、經濟狀況、家庭結構與關係、工作及人際、社會 環境等等各方面的一種幸福、快樂、滿足的評量,這種感受是由非常滿意到非常 不滿意的一種連續向度(王慧姚,1981)。

五 、休閒參與

國外學者 Ragheb 和 Griffith(1982)將休閒參與定義為: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 象徵個體所參與一般的休閒活動類型。高俊雄(2002)則以剩餘時間的觀點定義 休閒參與,即指個人運用可支配自由時間(一天扣除必需時間以及義務時間)從 事休閒活動的情形,可從頻率、類型加以描述。本研究所指之休閒參與含參與的 活動類型與共同參與伙伴及參與時間選擇等之頻率程度。

本研究認為休閒參與是個人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過程、頻率及心理感受等。

總言之,休閒參與係指在自由時間內,個人自由選擇參與某項休閒活動、參與頻 率及實際參與情形。可知從事的休閒活動,不管是動態或靜態,只要能讓身心愉 悅皆可稱之為「休閒活動」,皆屬於休閒活動的範圍,本研究之休閒參與共分為 兩部分,一為休閒參與頻率;二為休閒參與類型,並以大眾媒體(massmedia)、文 化活動(culturalevents)、運動類活動(sportsactivities)、社交活動(socialactivities)、

戶外活動(outdooractivities)、嗜好活動(hobbiesactivities)等類型予以探討,其中「休 閒時間」指的是非工作時間、閒暇時間。

(2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針對工作壓力、生活滿意度及休閒參與三個部份的文獻來加以探 討,首先將探討其定義,再探討各學者所做過的相關研究,分別詳細論述如下。

第一節 工作壓力之定義及其相關之研究

「壓力」(stress)一辭來自拉丁文的 stringere,意指辛苦艱困。而我們今日 所使用的 stress,則是得自 distress(苦惱)的縮寫(Cooper,1997)。Selye(1956)是 最早將壓力概念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加以研究的先驅,他認為「在不同壓力刺激下 所引發的反應,都具有一共同的性質-能引起恢復正常狀態的需求;而壓力源對 個體構成威脅時,個體必須耗費額外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予以因應」。根據 Selye 的 研究,人類在面對壓力時,其生理反應都是一樣的,腦下垂體會分泌某種荷爾 蒙,刺激腎上腺素,幫助身體對外界刺激採取緊急應變措施。而個體對週遭環境 的改變或要求,知覺到具有威脅性,壓迫性,經由個人特質與心理為仲介歷程 後,內心所產生消極與負面的情感(黃義良 1999)。張春興(1995)在其所著「普 通心理學」一書中對壓力下的定義稱壓力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境 中,一時無法消除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Selye(1956)認為壓力是源於個體內在或外在環境刺激後的一種非特定反應結 果,使得個體原本穩定平衡的狀態發生改變,他曾將動物放置於不同的強烈刺激 環境中,觀察牠們的反應,他發現任何類型的刺激均可以使其產生反應,且反應 各 不 相 同 。 Selye 將 此 反 應 統 稱 為 一 般 性 適 應 症 候 群 (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它總共分為三期。

(一) 警告期(the alarm reaction):指身體第一次暴露於壓力源之下所呈現的 反應,個體產生防禦力量並且決定是要戰鬥或是逃跑。

(28)

(二) 抵抗期(the resistance phase):又稱為適應期,乃是個體對壓力適應程 度的一種反應,此時期是很重要的,如果壓力一直持續著,沒有消失或 個體無法有效的抵抗與調適壓力,則將進入第三期反應。

(三) 衰退期(exhaustion):當身體長期不斷暴露於同樣壓力源之下並經過調 適之後,仍無法適應壓力,最後身體的適應能力衰竭而死亡。

針對壓力的定義與其相關研究,從古至今已經有許多學者的研究。張春興

(1991)指出壓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此種緊 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蕭仁釗(1996)強調人與環境 是不可分割,即經過人與環境的交流後,個人知道環境的要求與其生理、心理或 社會系統資源之間有差距,這樣的歷程我們稱之為壓力。林秀靜(1998)認為壓 力是個體面對外界的要求或刺激時,經評估後所作的身心適應的反應。林水木

(2001)則以教師為對象而產生的壓力是學校教師就其本身工作,對於內外環境 之變遷與需求,自我知覺難以既有經驗與資源來加以處理;因而導致身心的干擾 與掙扎,使個體的工作效能產生變化的現象。Lazarus(1966)認為壓力是一種普遍 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現象,其產生強烈及苦惱的經驗,且明顯的對行為有極大的 影響。Cooper & Marshall(1976)認為壓力是表示環境因子衝擊於個人的直接影響 及個人對於壓力源的反應等現象。

因此,壓力可說是個體與環境互動後,對於其所面對的壓力來源,經由個人 的心理認知歷程及經驗所產生生理或心理上的情緒感受,如緊張(tension)、氣憤

(anger)、焦慮(anxiety)等等。

一 、工作壓力之定義

工作壓力一詞源於壓力的定義而衍生,通常是以壓力的理論作為其基礎,但 國內外學者對於工作壓力的定義,常常因為對壓力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因 此對工作壓力的定義眾說紛紜。而 Ivancevich & Matteson(1980)也認為工作壓力是 科學字典中最不精確的一個字詞。以下就工作壓力的定義舉如表 2-1 所示。

(29)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之定義表 作 者 年代 定義

Cooper and Marshall

1976

工作壓力為環境因素對個人直接的衝擊和影響, 及對 壓力源產生的行為反應。

Beehr and

Newman 1978

工作壓力是工作相關之因素與工作者交互影響, 以改 變、破壞或加強他生理及心理的狀況, 迫使他的身、

心偏離正常運作的一種情形, 即工作者心理與生理變 化的情形。

Fleming 1984 工作壓力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 它應含個人對於危險 或威脅等刺激之認知與反應。

Jamal 1990 工作壓力是個人對威脅其本身之工作環境的反應。

邱信憲 1994 工作者為適應工作環境, 對本身產生預期的生理或心 理要求, 所引發的反應。

李明書 1995

工作壓力是指工作相關情境因素與個體產生交互作 用, 促使個體產生交互作用及調適反應的一種狀態,

個體若無法控制這些情境因素造成的不利後果, 便會 產生工作壓力。

陸洛 1997

工作壓力是一個人與環境不斷協調、不斷地互動之後 的特異化結果,主觀性、互動性、立成性和特異性症 是工作壓力的本質所在。

林立曼 2001

工作壓力係為個體在工作場所內外, 所遭遇到與工作 結果相關之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因而形成了個 人生理及心理的調適狀態, 而其結果可能是負面的也 有可能是正面的。

曾守誌 2003

工作壓力乃是個人所面對的工作機會、限制或需求的 動態條件為個人所需要的, 並且察覺重要性但卻未確 定其結果。

洪靜惠 2005

工作壓力是個人人格特質與外在環境需求相互作用後 產生差異, 促使個人在心理、生理上產生一種脫離正 常狀態的現象。

左端華 2004

工作壓力來自於工作場所中的某些特性或要求, 超過 個體本身所能負荷時, 所造成的不適應表現, 如生 理上的失序及心理上的威脅。

簡聰洲 2005 認為凡是足以引發工作者在心理、生理上脫離常軌的 因素, 因而造成工作落差時均可稱為工作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0)

而國內學者朱敬先(1992)曾將工作壓力的的定義可以歸為三類:

(一) 工作壓力是由於工作需要與個人資源不能相配合而造成的。也就是個人 具有的能力、精力、工作技術和時間等,無法因應外在環境需求與自我 需求。

(二) 工作壓力足以干擾個人的工作環境特性,例如:工作環境的溫濕度過 高、噪音過大、主管過於嚴苛、同事相處不睦等。

(三) 工作壓力是個人在煩亂環境之中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也就是工作 壓力是個人在工作環境中所產生的某些反應。

因此,在職場當中任何一種行業、職位及工作場所都存在著一定的工作壓 力,亦即人在其職業生涯中都免不了會有壓力的產生。而此壓力的影響不盡全然 都是負面的,也會有促進個體成長或影響其工作效率的不同作用。若工作者的工 作壓力超過其所能負荷的狀態之時, 就會引發生理及心理的反應。

而工作壓力大致分為突發性和長期性,突發性的工作壓力是指新進發生的事 件是短暫性的,例如機構在政策、程序以及作業等方面,有關變動帶來的壓力。

另外長期性的工作壓力是指長期性、持續性以及慢性之壓力,它也是一種累積性 的壓力,例如工作繁多而時間不足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壓力,或與主管或相關部門 協調不足所帶來的壓力(廖榮利,1989)。

工作壓力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人是主觀的,具有因應與互動的反 應,在協調環境的要求、限制,與環境互動,工作壓力的本質是主觀性、互動 性、歷程性、和特異性所組成,是個人與工作環境互動之後的特異化結果,所以 任何環境或工作對於每個人的影響都不會一樣,有的人在壓力情境中得以發揮潛 能,或處之泰然,有的人卻容易被壓力擊倒(陸洛,1997)。

二 、工作壓力的來源

一般而言,壓力不僅發生在工作上,甚至在生活之中亦會產生壓力,壓力潛 在來源歸納為三種:外在環境、組織與個人等所組成,稱之壓力源(蔡萬來,

(31)

2003)。依據 Brief 等學者(1981)的歸納指出,導致工作壓力的來源,可分為以下兩 類:

(一) 第一類為「依組織特性和程序」其又可分成:

1.組織的政策:不當的工作輪調、不合理的薪資、不公平的績效評估、專 斷或模糊的政策。

2.組織的結構:低度參與和集權化、升遷或發展的機會太少、組織結構龐 大、組織過度形式化、組織中各單位過於相互依賴等。

3.組織的程序:訓練計劃不當、不良的溝通、不當的績效回饋、不明確或 互相矛盾的目標等。

(二)第二類是依「工作要求與角色特性」並可分成:

1.工作環境:缺乏隱私權、不良的空間設計、太擁擠、燈光照明不良、危 險性高、空氣污染等。

2.人際關係:缺乏彼此信任、過度競爭、責任分擔不當、領導者不公平或 不體諒下屬、團體中衝突不斷。

3.工作要求:例行性或單調的工作、時間太短、技巧層次低、需負的 責任較重等。

4.角色特性: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過重或過輕、角色地位不 一致。

Atkinson(1988) 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內在壓力與外在壓力, 內在壓力包括 身體上、行為上、認知上及情感上的壓力,外在壓力包括工作環境、工作特性及 社會文化上的壓力。

Ivancevich & Matteson(1980)將工作壓力的來源分為下述幾種類型:

(一) 實體環境壓力源: 包括燈光、噪音、溫度、通風、機械轉動或震動 等。

(二) 個人方面壓力源: 角色衝突、角色不確定、角色過度負荷、人事上的 責任、事業發展的壓力、工作過度負荷、人格特質及類型等。

(三) 群體方面壓力源: 缺乏群體凝聚力、不適當之群體支持、群體內及群

(32)

體間衝突、群體中之人際關係等。

(四) 組織內之壓力源: 組織氣候、組織活動範圍、工作特性、領導型態、

技術、輪班政策、工作涉入與參與等。

(五) 組織外之壓力源: 家庭、遷居、經濟或個人財務、種族和階級、居住 環境等生活中其他的壓力源。

周淑萍(1994)也提出有關工作壓力的來源大致可區分為工作、非工作及個 人因素等三個類別:

(一) 如工作壓力源(包括個人和群體的特性與期望、組織特性與程序、實際工 作環境的特性與工作特性)。

(二) 非工作壓力源(包括家庭特性、居住區域、社會階級、經濟特性等)。

(三) 以及個人因素壓力源(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之個人屬性及人格型 態、內外控、忍耐力、需求層次等)。

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指出, 在工作場所中的壓力源包括以下六項:工作量與工作速 度、工作流程、角色壓力源、職業安全因素、人際關係因素、工作背景等。職業 壓力指標(Occupation Stress Index, OSI),由 Copper 等人學者於 1988 年中所發展 出來衡量壓力源與工作壓力結果的一套工具,是基於個體與環境互動的觀點所發 展出來的。當中考慮到工作環境所潛在的壓力源和工作者的特質及習慣性。其中 工作壓力的來源包含工作本身的因素、經理角色、與他人的關係、生涯與成就、

組織結構與氣氛、家庭與工作者的互動等等;工作壓力的反應或結果則包括工作 滿意度、心理健康、工業傷害事故、缺勤等。

三 、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有關工作壓力的研究,針對不同的主題與研究對象都有許許多多相關的研 究。像是以公務人員、教師和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教師在學校工作情境 中感 受 到的負面情緒 ,反應 在教師個人生 理 與心理 的現象或 狀態(蔡孟翰,

2001)。教師從事教學相關作時,面對工作困境威脅,無法滿足內在自我期許時,

(33)

感到緊張、威脅、苦惱、焦慮或不愉快致生負面情感,影響其工作表現的一種行 為、精神或生理上反應之歷程(李彥君,2002)。江鴻鈞(1995)研究台灣省初任國小 校長,其主要的工作壓力源較偏重在「內在衝突」,其餘依次為:工作負荷、人 際關係、學生訓導、角色期許等。而因應方式對工作壓力之預測時,發現:「解 決行動」與「延宕處理」較具有預測力。

郭怡慧和蕭佳純(2011)研究指出工作壓力會對教師的職業倦怠產生影響,而 當工作為主要變相加入探討時,則會對職業倦怠產生差異的效果。在工作壓力及 工作自主的交互作用下,工作壓力對職業倦怠的效果被工作自主所調節,呈現負 向調節,表示教師的工作壓力雖會產生教師的職業倦怠,但若教師的工作自主程 度高時,則這種職業倦怠情形應可減緩。而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和黃孟立 (2010)以幼教老師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發現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 心健康、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間有正相關。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的交互作用有 助於身心健康的提升。

王伯頎(2000)研究發現,工作壓力變項群如生活休閒、上級關係、同事支 持、組織氣氛、工作適應、角色壓力、工作時間、工作負荷等,與壓力反應變相 群包括沮喪分數、怒氣分數、心肺功能、腸胃與皮膚等有顯著正相關。Anderson 則提出當個體面對壓力持續增加時,個人為了脫離壓力引起的身心症狀,其因應 方式會由「問題解決」,而轉向「情緒取向」的因應方式。

李瑞文(2002)也提出性別與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男性人事人員「人際關係」

層面的工作壓力感受程度高於女性人員。陳葦諭(2003)的研究發現,臺北市基層 警察具有積極正面的休閒態度,但同時亦具有相當大的休閒阻礙存在。休閒參與 的頻率偏低,且偏向靜態、室內的休閒活動;休閒參與構面與工作壓力構面具有 部分相關性存在。

陳乃禎(2005) 的研究發現性別與工作壓力有顯著差異,其研究發現男性行政 人員的知覺工作壓力程度高於女性行政人員。蔣瑋琳(2006)指出空服員認為空服 工作不適合作為長久的生涯規劃工作,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及發揮各自長,

若有其他較優的工作機會或因家庭因素,就會產生離職的念頭。

另外,李立良、陳科嘉和賴正全(2012)在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

(34)

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現況與關連性研究發現,(1)竹科勞工工作壓力高且休 閒參與及幸福感較低,(2)竹科勞工知覺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會因不同背 景變項而有顯著差異。(3) 竹科勞工知覺的工作壓力及休閒參與、幸福感皆呈顯 著負相關;而休閒參與及幸福感則呈現顯著正相關。(4) 增加竹科勞工休閒參與 有助於工作壓力之緩解及幸福感之提升。

而陳忠正(2006)對於學校行政人員的研究發現,行政人員在工作壓力之表現 屬於中等以下程度,惟在工作負荷部分層面的感受比較大。而性別、年齡、服務 年資、婚姻狀況和擔任職務對於工作壓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且行政人員的工作 壓力會與其人際關係和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關係。

第二節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及其相關之研究

生活品質的概念起源可追溯 到古稀臘時期,當時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

「生命就是許多的活動,每一次生命的實現會產生快樂的感受」。生活滿意和生 活素質的核心是「人」,人們如何在個人、家庭、社會環境中得到主觀情緒的滿 足,這些課題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也是現代社會最為重視的領域(陳慧芳,

2006)。

一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

近年來,有許多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對於生活滿意度越來越重視。有研究指 出生活滿意度被視為是一個直接、穩定和精確的方法,用以界定是否適應良好 (well-being)的感受,並做為生活品質好壞的指標。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於生活 的滿意程度,包括對自己及對生活的幸福感受(Young et al., 1995),如此的感受是 存在於個人心中的抽象的概念(簡春安,1991),複雜而且主觀,不是絕對的事 實,而是以個人主觀經驗為標準的認定(柯瓊芳,1998;陳儷文,2006;Young et al., 1995)。故本研究將整理列於如表 2-2 所示。

(35)

表 2-2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表

作者 年代 相關定義

Shichman 和

Cooper 1984 生活滿意是指個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有愉快的生 活及較優的生活品質。

Kelly 1992 自我表現、人際互動、健康、休閒娛樂、體驗自然及 家庭關係是影響生活滿意的重要因素。

Young et al. 1995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於生活的滿意程度,包括對自 己及對生活的幸福感受

黃心珍 1995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足快樂的程 度,及其所追求的目標是否達成之主觀評量結果。

林佳蓉 2001 生活滿意是指個人的生活能夠過得好,有愉快的生 活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林麗惠 2002

生活滿意度係指高齡者對目前生活的主觀評估過程,

包括高齡者對整體生活適應感到滿足快樂的程度,

及其生命過程中期望目標和實際成就之間的一致程 度,以瞭解老年階段的生活品質,進而 協助高齡者 成功地因應老化。

簡素枝 2004

生活滿意度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對目前生活感到 滿足及快樂的程度,透過內在的感受及主觀的評估,

藉以了解個人期望目標和真實情況之間的差距程度。

尤逸歆 2004 生活滿意是一種心理上的幸福滿足感,也是個體主觀 對自我生活的評價。

余郁雯 2006 幸福感係指一個人的生活滿意、正向情緒、負向情緒、

身體健康、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自我接納等。

許僑祐 2008 生活滿意度為生活品質主觀性的感受內涵稱之。

李威駿 2009 個體對目前生活狀況的幸福感與滿意程度得主觀感 覺,亦是對日常生活各層面的調適情形。

曾思宜 2010 生活滿意度係指老人自我主觀評估對目前整體生活 滿足、快樂的程度。

洪晟惠 2010 生活滿意度係指個體對自己與生活整體滿意程度的 主觀認知、評價或感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Shichman 和 Cooper(1984)認為生活滿意是指個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有 愉快的生活及較優的生活品質。Kelly(1992)在研究中提到,自我表現、人際互 動、健康、休閒娛樂、體驗自然及家庭關係是影響生活滿意的重要因素。

此外,黃心珍(1995)也指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整體生活感到滿足快樂 的程度,及其所追求的目標是否達成之主觀評量結果。

簡素枝(2004)指生活滿意度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對目前生活感到滿足

(36)

及快樂的程度,透過內在的感受及主觀的評估,藉以了解個人期望目標和真實情 況之間的差距程度。

尤逸歆(2004)也提出生活滿意是一種心理上的幸福滿足感,也是個體主觀 對自我生活的評價。它是一個整體全面性的主觀評價,也是個體對目前生活狀況 的主觀認知感受。當一個人的生活滿意高時,其快樂幸福的感受也較為強烈。

而余郁雯(2006)認為幸福感係指一個人的生活滿意、正向情緒、負向情緒、

身體健康、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自我接納等。由於諸多學者對生活滿意度有不 同的定義方式。

綜合論之,國內外學者對於生活滿意度之界定,均極為強調主觀評估過程、

內在感受、整體生活適應、期望目標和實際成就之間等要素。整體而言,生活滿 意度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做整體的評估及判斷,包括個人對 自己目前在物質生活與精神層面上,感到滿足及快樂的情形,並透過自己內在感 受及主觀評估個人期望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大小,作為決定自己對生活的滿意 程度,當個人目標與實際成就間的差距越小,代表其生活滿意度越高(王文志,

2010)。

二 、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生活滿意度是 Diener 等人為了測量全球生活滿意度而發展,以五個問題「在 大部分的情況下,我的生活接近我的理想」、「我生活真是棒透了」、「我對生 活感到滿意」、「我已經獲得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可以重新過生活,

我幾乎不需要改變什麼」,以同意或不同意來測量,該研究並指出這種測量方式 不能反映個人的感覺,如孤寂感(Diener, Emmons, Larsen &Griffin, 1985)。而 Zabriskie 和 McCormick 將其改良為家庭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 Scale, 以下簡稱 SWFL),以「大部分的情況下,我的家庭接近理想狀況」、「我的家庭 生活狀況很完美」、「我對於家庭生活很滿意」、「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獲得家 庭生活中我所想要的收穫」、「如果家庭生活可以從頭開始,我認為不需要改變 現 況 」 等 五 個 問 題 進 行 測 量 , 並 將 答 案 分 為 七 個 尺 度 來 詢 問 (Zabriskie &

(37)

McCormick, 2003)。

由上述回顧可知,利用 SWFL 可以測量家庭生活滿意度,並可應用到各種地 區,且經由尺度的變化可以獲得更多種分數的家庭生活滿意度。人們願意工作其 實是在追求一個好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方式,而生活滿意度便是用來測量個體對各 層面主觀性的感受與想法。

因此,生活滿意度可以用來表示個人對生活所表現的整體幸福感受,並作為 全面生活品質預測因子(黃璉華,1992),而對於過去與現在生活的滿足感、生活 調適情形、心理幸福的程度,都是其對個人對生活滿意狀況的結果。

涂依宸(2009)的研究發現實際工時與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負相關。當實際工 時愈長,則生活滿意度愈低。

林麗惠(2002)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學習活動的頻率、時數、態度和成效等層 面,與生活滿意度均有顯著的正相關。且就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形來看,老 人教育機構實在有必要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課程,以吸引高齡者多參與學習活動,

並藉由參與過程豐富晚年生活,進而提高其生活滿意度。

楊淑琴(2009) 研究在了解熟齡單身者休閒生活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和其之間 相關性,以臺北地區 35~55 歲之未曾結婚、離婚及鰥寡者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發 現不同單身狀況之熟齡者分別與性別、年齡、有無宗教信、是否獨居、居住區對 休閒生活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均無顯著差異,但休閒生活滿意度越高者顯示其生 活滿意度相對越高。而關於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不勝枚舉,固本研究將整理列 於如表 2-3 所示。

(38)

表 2-3 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表

作者 年代 研究發現

何麗芳 1992 其研究發現老年休閒計劃程度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

Kelly &

Godbey 1992

生活價值的意義詮釋、較高的生產力、與他人分享自我等可 以提高生活滿意度,而自我表現、人際互動、健康、休息、

娛樂、認識新朋友、體驗自然及家庭關係等則是影響生活滿 意的重要因素。

李素菁 2002 研究指出國中生在幸福感的「自尊滿足」有差異存在。

吳珩潔 2002

針對在台北縣市活動之十五歲以上民眾為研究對象,結果發 現: 大台北地區民眾幸福感之生活滿意度方面得分略高於中 等滿意。

林麗惠 2002

參與學習活動的頻率、時數、態度和成效等層面,與生活滿 意度均有顯著的正相關。且就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形來 看,老人教育機構實在有必要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課程,以吸 引高齡者多參與學習活動,並藉由參與過程豐富晚年生活,

進而提高其生活滿意度。

孫碧津 2004 警察人員的幸福感偏低, 女性之幸福感顯著高於男性; 警 察人員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略高於中間數,滿意程度「尚可」。

邱翔蘭 2004

在其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中發 現, 高雄市退休老人其休閒活動參與與幸福感之間存有正相 關的。

Peterson, Park&Selig man

2005 發現快樂、承諾與意義傾向性較低時,會同時呈現較低的生 活滿意度

林欣怡 2005 不同教育程度的教師在「婚姻與家庭」層面上的生活滿意度 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洪家興 2007 在彰化縣國中兼任行政教師個人特質、休閒參與及工作滿足 對幸福感之影響中發現, 休閒參與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

蔡幸璇 2008 年齡較長者在「家務分工、經濟負擔」層面的滿意度較高。

林宜蓉 2008 「核心家庭」的國小已婚教師家庭滿意度顯著高於「通勤家 庭」者。

韋淑美 2008 國小行政人員其工作壓力愈高,相對家庭生活滿意就愈低;

工作壓力愈低則反之。

續下頁

(39)

表 2-3 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表(續)

作者 年代 研究發現

涂依宸 2009 實際工時與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負相關。當實際工時愈長,

則生活滿意度愈低。

楊淑琴 2009

不同單身狀況之熟齡者分別與性別、年齡、有無宗教信、是 否獨居、居住區對休閒生活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均無顯著差 異,但休閒生活滿意度越高者顯示其生活滿意度相對越高。

靳文穎 2010

家庭結構為「大家庭及其他」的國小已婚教師在整體層面及

「親職能力」的家庭生活滿意度顯著高於「核心家庭」者,

而在「夫妻關係」層面上則「大家庭及其他」者家庭生活滿 意度高於「核心家庭」及「折衷家庭」者。

王以仁 2012

探討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正向心理特質與其生活滿意度之相 關情形。以台中市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國小教師的生 活滿意度現況呈現中上的程度。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服 務年資、擔任職務與部份生活滿意度之層面達顯著性。

陳語婕 2012

研究目前育有國小學齡兒童的雙薪家庭婦女為研究對象,其 研究結果發現雙薪家庭婦女對家庭生活滿意度為中等偏高程 度,雙薪家庭婦女親職壓力感受程度愈低,家庭生活滿意度 的感受也愈高,呈現低度負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定義及其相關之研究

休閒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人們在生活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開始追求更高 水準的生活,於是工作時間逐漸減少,自由時間相對增加,休閒的風氣開始盛 行。因此,休閒將如同工作一樣,同時反應人們的生活型態,但如何維持工作與 休閒的平衡,對現代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休閒在心理方面的表現是以心靈上的 自由,感覺的愉悅與精神的放鬆為主。綜觀上述,雖然學者們對休閒的定義不 一,但都肯定休閒的正向功能是使人們能擺脫掉工作中的疲憊、枯燥與單調,更 重要的是可以使人轉移目標,脫離工作之壓力。

一 、休閒之定義

休閒的英文寫法是為「leisure」,係從拉丁文中 licere 演變而來的,意指「被

(40)

允許」(to be permitted)或是「自由」(to be free)(Kraus, 1990),其指的是 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 而在法文之中亦有 loiser 一字,意 指是自由利用的時間。

從中文的字面意義來看,林東泰(1992)指出「休閒」包含了「休息」和「閒暇」

兩個層面的內涵,所以它包括了「閒暇的自由時間」,同時也指涉從事足以「令 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息活動」。

Kraus(1990)將休閒歸納為下列意涵:

(一) 休閒為內心層面的需求;

(二) 休閒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

(三) 強調休閒和工作呈對立狀態,亦即乃不必負有任何責任的閒暇時間;

(四) 休閒是一種活動的形式。

Kelly(1983)認為休閒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一種健全的心理狀態,最終目的 是為了改善或建造更有效的精神生活,強調休閒的意義是在非工作時間,參與特 殊型態的活動,並造成一種消費。Brightbill(1960)指出,不管我們怎樣去界定休 閒的概念,時間是休閒的核心,然而休閒就被界定為滿足生存(existence)以及維持 生活(subsistence)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

而 Dumazedier(1967)指出,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等種種義務之外,

個人依其所好所從事的活動。Stokowski(1994)則認為休閒是活動的主張,其重 要的優點為客觀,因為休閒活動可被計算、量化且可作比較,但其也指出這種定 義的主要缺點是它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休閒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會隨人、地方和 時間而不同。劉子利(2001)認為休閒是在卸除責任義務後的非工作活動,個體 可自由選擇各式的休閒活動實際參與,以達到鬆弛、娛樂、消遣、心靈平靜,及 自我充實、自我提昇、自我滿足、潛能發揮等目的。有關國內外學者對於休閒的 定義將整理如表 2-4 所示。

(41)

表 2-4 學者對於休閒的定義表 學者 年份 休閒的定義

Kraus 1990 休閒是內心層面的需求、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強調休閒 和工作呈對立狀態,是一種活動的形式。

Kelly 1983 休閒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一種健全的心理狀態

Brightbill 1960 休閒就被界定為滿足生存以及維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 量運用的時間

Dumazedier 1967 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等種種義務之外,個人依其 所好所從事的活動

Parker 1983 以工作為出發點,強調休閒是工作之餘的時間,以從事或 投入與工作不同的事務

林東泰 1992 休閒包含了休息和閒暇兩個層面,所以它包括了閒暇的自 由時間,和令人恢復精神或體力的休息活動

劉子利 2001 休閒是在卸除責任義務後的非工作活動,個體可自由選擇 各式的休閒活動實際參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此可知,休閒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對地籍圖重測人員而 言,在面對龐大的工作份量外,休閒參與是更具意義且重要的,透過休閒活動的 參與來有效地釋放平時所累積的工作壓力、進而提升工作品質,並可以促進身、

心健康而達到生活的滿意。

二、休閒參與理論

人們之所以需要從事休閒活動,是因為休閒活動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人本 心理學家 Maslow(1970)對人類的動機,持一種整體的看法,認為各種動機是彼此 關聯的,各種動機間關係的變化又與個體生長發展的社會環境具有密切的關係,

當個人滿足某一需求後又會有另外一種需求,因此人類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所 以 Maslow 提出層次需求理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 個層次:

(一)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維持個體生存 所需的各種資源, 滿足人類免於饑餓、口渴, 如食物、水、性、睡眠 等。

(二)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主要在於免於焦慮、恐懼、危險, 使自己能 有保護、依靠而感到安全, 包括安全感、穩定性; 秩序與在社會環境

(42)

中的人身安全。

(三) 愛與隸屬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主要是要接近他人、團 體, 能為他人接受, 與他人互相關懷與愛護, 包括社交、情感、愛 與被愛和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四) 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要尊重自己, 也要獲得別人的尊重, 以 使自己感覺有價值, 如成就感、成功、自重等。

(五) 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主要在求完全及展現自己的 特質,以實現自我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發展自我。

而 Nash(1960)提出休閒理論,將休閒參與價值分層級,區分成 0 至4層級,

如圖 2-1 所示。

圖 2-1 Nash 休閒參與需求理論圖 資料來源:(Nash, 1960)

行為表現違反社會準則 傷害自己行為 娛樂、尋求刺激、

擺脫無聊、消磨時間 情緒的參與

積極的參與 創作 的參與

0 以下 0 1 2 3

4 創造家、發明家

追隨者、表演者

欣賞者、嗜好者

放鬆自我、消除無聊

放縱自我(過度)

不良行為(違法 犯罪)

(43)

(一) 0 以下層級是危害社會的參與:由於個人不當的行為表現,造成社會的 危害及社會秩序的混亂,形成個人的違法犯罪;事實上,違法也是參 與,不過是在 0 以下的層級。

(二) 0 層級是危害自身的參與: 最常見的就是吸毒、酗酒、抽煙、飆車等。

(三) 1 層級為旁觀的參與: 是指跟隨大多數人的活動參與,是被動的參與,

因大多數人似乎滿足於消極的參與,因此稱之為觀賞者,最常見的就是 看電視,以排解多餘的時間。

(四) 2 層級為情緒的參與:是指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觸動內在心靈,或 聯繫到一些有意義的經驗,而產生了情緒上的共鳴。例如當你曾是一位 棒球愛好者在看到一場偉大的棒球比賽時,會產生共鳴。

(五) 3 層級為積極的參與:開始參與休閒時從不會到會, 或者具備些微的基 礎想要更進一步的瞭解, 藉由休閒參與以獲得滿足。

(六) 4 層級為創作的參與:在這層級的參與者,他們以創作、發明、製作典 範,他們從個人的經驗或印象中獲得創作的靈感。例如:藝術家、科學 家、哲學家、發明家或創造者。

三 、休閒活動的類型

休閒活動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其分類的標準依其研究的目的或時間的演 進,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而有不同的類型出現,可依項目、內容、場所、負責機 構、時間、對象及性質等加以區分(謝政諭,1990)。每個人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 型差異很大,因此,過去相關學者在進行休閒活動的實證研究中,經常會將受訪 者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加以整理及歸類,並且對於休閒參與的頻率做量化的計 算。

針對休閒活動的類型之分類方式有下列三種。

(一) 主觀分類法:此種分類法依研究者個人主觀的判斷,對休閒活動進行分 類並加以命名,但此方法因係受到個人主觀的因素影響,會使分類的結

(44)

果顯得較不客觀。但若為因應研究探討之進行亦有其必要性。

(二) 因素分析法:此方法最為常見,是利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來進行休閒 活動的分類,是針對像是參與的行為、參與次數、參與程度或參與頻率 等,從問卷的結果中萃取出有顯著代表性的因素,並依其代表性因素中 所包含的特徵加以命名。

(三) 多元尺度評定法:此法是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並由受試者依自身對此 成對活動相似性的感覺加以評定,並由受試者說明其相似處。運用此種 方法所得的分類結果較為簡單,且係由受試者本身來分類,其效度會較 高,但是由於採用了兩兩配對的方式,使得問卷變得較為複雜也較難填 答,且可分析的項目相當有限,所以較少人使用。

目前已有相當多研究針對其研究主題運用不同的休閒類型分類出許多休閒類 型,以下將一些研究者的分類與方法整理如表 2-5 所示。

表 2-5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與方法表

研究者 年份 分類法 休閒類型

Kaplan 1960 主觀分類法 社交性活動、遊戲和體育活動、藝術性 活動以及靜態性活動

Mckenchnie 1974 因素分析法

機械性、手藝活動、知性活動、緩慢性 活動、鄰居活動、特殊設備運動、快速 活動

陳彰儀 1989 因素分析法

手藝性、娛樂性、文藝性、社交性、知 識性、一般運動性、休憩性、與小孩有 關性、逛街性、農藝性

張坤鄉 1991 多元尺度評定法 主動-被動性活動、個人-團體性活動、

心智-非心智活動、戶內-戶外活動 張少熙 1994 因素分析法

刺激性、交誼性、娛樂性、戶外活動、

觀賞性、音樂性、消遣性、藝能性、休 憩性

鄭順璁 2001 主觀分類法 大眾媒體類、文化類、運動類、社交類、

戶外類、個人嗜好類 陳惠貞 2002 主觀分類法

知識型、閒逸型、觀賞型、運動型、戶 外遊憩型、社交型、藝文手工型及嗜好 遊戲型

續下頁

(45)

表 2-5 國內外學者休閒活動分類與方法表(續)

黃元田 2003 因素分析法

技藝與美術類型、特殊育樂類型、消遣 性類型、健身活動類型、閱讀與寫作類 型、運動類型、社會服務類型、音樂類 型、博奕類型

左端華 2004 主觀分類法 消遣性、知識性、藝文性、娛樂性、運 動性、社交性、技藝性

房家儀 2007 主觀分類法

美容保養類、運動健身類、戶外遊憩類、

視聽娛樂類、社交聚餐類、逛街購物、

其他

翁宗慶 2008 因素分析法 藝文休憩型、社交參與型、自我娛樂型、

戶外健身型、消費娛樂型、流行隨俗型 張澤君 2012 主觀分析法 視聽活動、文化活動、運動活動、戶外

活動、社交活動、其他嗜好活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述的休閒活動的分類方法並沒有一定的用法,不同的分類方法會產生不同 的分類結果,而每種分類方法皆有其參考的價值及優缺點,研究者可根據本身的 研究主題來選擇其是用的分類方法。

此外,對於一個人在一天 24 小時所必須使用的時間及義務時間之外,所能支 配的自由時間從事參與活動的情形,衡量一個人休閒參與的基本量化的計算方 式,有下列兩種:

(一) 時間運用法(Time utilization or Time budget)

是指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將每一個時段所從事的活動自行填上活動名 稱並加以記錄。另一種方式則是將活動項目預先歸類作為橫軸,並將預 先設定時間單位作為縱軸,受測者就某一個時段及預設分類活動知覺時 間項目進行打勾之調查方式。

(二) 休閒參與頻次(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將一個人在某一段時期與某一種活動的頻率,以數字或描述差異等方式 表達。又可分為實際頻率與知覺頻率,前者以數字表達某人在某段時間 內所參與某項活動的頻率,例如每月 5 次;後者則是使用語意差易法表達 某人在某段時間內所參與某項活動的頻率之自我感覺數量,例如非常

(46)

多、很多、普通、很少、非常少等。

而本研究將以休閒參與頻次的計量方式,請受測者將本身參與休閒活動的頻 率分別以實際頻率和知覺頻率來表達。

四 、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Godbey (1994) 認為休閒對個人的幸福感有相當的助益,可以降低生活或工 作所導致的壓力,因此休閒參與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缺或的一部分。陳彰儀 (1989)對已婚職業婦女做研究顯示休閒參與的類型分為知識性、體育性、藝術 性、作業性、社交服務性、娛樂性、休憩性、與小孩有關之活動。

韓惠華(1997) 對電子業的女工做研究顯示的結果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間有 正向的相關,但其需求滿足與休閒生活滿意兩者間無關聯,且其休閒活動參與程 度最高的是看電視、錄影帶。劉佩佩(1999)對未婚的女性做研究顯示的結果歸納 出其休閒參與與程度較高的三項依序為聽音樂、看電影與錄影帶、聽廣播節目。

陳中雲(2001)研究指出,男性教師在體能性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明顯高於 女性教師,而女性教師在知識性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明顯高於男性教師。朱俶儀

(2003)研究指出台北市公立國中教師較常從事知識型、家庭型、休憩型的休閒 活動,整體休閒參與頻率稍低。李美萱(2005)以護理人員為對象的研究指出由於 其受制於輪班工作型態及工作量之因素,其最常從事參與的類型偏向靜態活動,

其次依序為藝文型、知識型及社交型;同時,其參與休閒活動最主要以放鬆、抒 解壓力為主,該研究也顯示出護理人員不僅藉由休閒活動來愉悅身心、增進知識 也獲得不同於工作的人際互動。林佳蓉(2000)對老人做研究顯示休閒參與對生活 滿意度有顯著正面影響。

賴家慶(2012),針對現職國籍空服員進行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幸福感研究 調查發現,空服員在休閒參與類型中,以視聽活動的參與程度最高,以文化活動 的參與程度最低。而且空服員參與運動活動可有效降低工作負荷與焦慮感,且提

(47)

高休閒參與的頻率可增進幸福感受,惟從事過多的視聽活動則會增加工作壓力與 降低幸福感受。

蔡如珮在 2008 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國稅稽徵人員在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以大眾媒 體類之參與最高。且為減輕工作倦怠,其研究實證發現國稅稽徵人員在參與靜態 之休閒活動與工作壓力之憂鬱的交互作用之下,對工作倦怠之個人成就感低落及 情緒耗竭感受有顯著降低之效果;另參與動態之休閒活動與工作壓力之不滿足的 交互作用之下,對工作倦怠之個人成就感低落及互動疲乏亦有顯著降低功效。

(48)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之研究方法與步驟,共包括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

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對象與工具;第五節描述實施的程序;第六節資料 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圖,主要是探討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關係,

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休閒參與 1. 地點 2. 種類 3. 知覺時間 4. 知覺頻率 5. 實際時間 6. 實際頻率 背景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婚姻 4. 子女數 5. 家庭經濟 6. 工作時數

工作壓力 1.人際關係 2.上司賞識 3.工作家庭平衡 4.組織氣氛 5.工作瑣事 6.個人責任

生活滿意度 1.人際關係滿意 2.休閒滿意 3.家庭生活滿意 4.社會關係滿意 5.工作與自我實 現

數據

圖 2-1 Nash 休閒參與需求理論圖.......................................................................................24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之定義表  作    者  年代  定義  Cooper  and  Marshall  1976  工作壓力為環境因素對個人直接的衝擊和影響,  及對壓力源產生的行為反應。  Beehr and  Newman  1978  工作壓力是工作相關之因素與工作者交互影響,  以改 變、破壞或加強他生理及心理的狀況,  迫使他的身、 心偏離正常運作的一種情形,  即工作者心理與生理變 化的情形。  Fleming  1984  工作壓力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  它應含個人對於危險
表 2-2 生活滿意度之定義表  作者  年代  相關定義  Shichman 和 Cooper  1984  生活滿意是指個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有愉快的生活及較優的生活品質。  Kelly  1992  自我表現、人際互動、健康、休閒娛樂、體驗自然及 家庭關係是影響生活滿意的重要因素。  Young et al
表 2-3 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表  作者  年代  研究發現  何麗芳  1992  其研究發現老年休閒計劃程度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  Kelly &  Godbey  1992  生活價值的意義詮釋、較高的生產力、與他人分享自我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而自我表現、人際互動、健康、休息、娛樂、認識新朋友、體驗自然及家庭關係等則是影響生活滿 意的重要因素。  李素菁  2002  研究指出國中生在幸福感的「自尊滿足」有差異存在。  吳珩潔  2002  針對在台北縣市活動之十五歲以上民眾為研究對象,結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ometric design of curvic couplings and their formate grinding wheel selection, and discuss the geometric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of privatization nursery, discussing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and finding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