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H國民中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H國民中學為例 "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 靖 文 博士. 學校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 H 國民 中學為例. 研 究 生:曾 智 鈴 撰. 中. 華. 民. 國. 1. 0. 9. 年. 1. 月.

(2)

(3) 謝詞 詩篇 55:22: 「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扶持你;祂永不叫義人 動搖。」哥林多後書 12:9: 「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 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為了完成論文,希望可以拿到畢業證書,真的是長期的內心煎熬,奮鬥 了很久,在受洗為基督徒後,仰賴上帝的恩膏,向上帝祈求呼喊,請賜給我 寫作的智慧與靈感,請上帝應許神的兒女。或許,神真的聽到應允了,我才 能夠完成論文的寫作。 感謝靖文老師的指導,這麼多的日子裡不厭其煩及細心地教導我寫作及 修改,內心是非常感動及感恩!也感謝教會的巫牧師、師母及弟兄姐妹們的 代禱及鼓勵,使我有勇氣嘗試論文寫作。更感謝 H 國中學校的校長、主任及 辦公室同仁的全力支援,願意提供資料及接受我的訪談,熱心地幫忙我。 在家母、先生及女兒的督促下,加緊腳步寫作,嘗試了人生第一部作品 的完成,其間累積的心血及汗水,點滴永遠銘記在心。 哥林多後書 9:8: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 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最後,是我完成了神所託付的使命,可以放下這 顆心了,千言萬語,感謝耶和華. 上帝,阿們。 曾智鈴. I. 謹誌於 2020, 1.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及文件蒐集分析方式,探討 H 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從研究品德教育的背景與動機、意義、 理論、內涵及相關文獻中,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將資料編號、整理、分析與 歸納,獲致品德績優特色學校實施成效的結論如下: 一、行政與導師之間相輔相成。 二、日常生活中師生關係良好。 三、學生禮節有進步。 四、學校環境及氛圍變好。 五、全校性活動結合多元課程,一起實施。 六、落實品德教育於活動節日中。. 七、品德典範領導於生活中實踐。. 關鍵詞:品德、品德教育、品德核心價值、特色學校、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及成效評量. I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H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analyz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numbering materials data to interprete th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dministration and mentor complement each other. 2.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good in daily life. 3. The student etiquette has improved. 4.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have improved. 5. The whole school's activities are combined with multiple courses and implemented together. 6.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at the festival. 7.. Leadership of moral character is practiced in life.. Keywords: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core values of morality, featured schools, 6E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innovative moral education. III.

(6) 目 次 謝詞…………………………………………………………………Ⅰ 中文摘要………………………………………………………….…Ⅱ 外文摘要………………………………………………………….…Ⅲ 圖次………………………………………………………………….Ⅵ 表次…………………………………………………………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義…………………………………………………..13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理論…………………………………………………...16.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內涵…………………………………………………...23 第四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半結構式訪談法…………………………………….......................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IV.

(7) 第四節. 訪談題目……………………………………………………………4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與討論……………………………………….47 第一節 特色學校品德教育之實施成效…………………………………...47 第二節. 訪談資料分析……………………………………………………...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71. 參考文獻…………………………………………………………….73 一、 中文部分…………………………………………………………………73 二、 外文部分…………………………………………………………………78. 附錄 ……………………………………………………………80 附錄一. 訪談內容整理…………………………………………………………80. 附錄二. H 國中績優學校甄選活動照片翦影…………………………………89. 附錄三. H 國中榮獲特優之獎狀………………………………………………93. V.

(8)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 .11 圖 3-1 6E 品德教育研究架構…………………………………………………..41 圖 4-1 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48. 圖 4-2 落實品德教育於日常-善心拾豆新聞報導……………………………57. VI.

(9) 表 次 表 2-1 有關學校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彙整……………………………............ 30 表 2-2 有關學校 6E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彙整…………………………………36 表 3-1 本研究訪談對象………………………………………………………….44 表 4-1 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之定義與具體行為………………………….50.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在本章中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流程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聖經中箴言 22:6 提到有效的教育目標: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 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聯合聖經公會,2017﹚。這也就是說,教育 的目的,是要把孩子訓練成為具有好品德,讓他們可以堂堂正正在社會 上立足。. 一、研究背景 我國〈國民教育法〉明示「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 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近年來,我國 對於國民教育階段的品德教育,長期以單獨設科(例如國小生活與倫理道德、 國中公民與道德等)為主的品德教育課程組織,到 2004 年九年一貫課程全面 實施後停止。之後教育部公布〈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強調品德教育融入各科 與全面營造校園文化精神。 自 2004 年迄今,我國品德教育的組織方式跟國際趨勢一樣,其重要性亦 增加。美國自 1980 年代以來有三十多年,推動「新品德教育」(new character education),重視當代的核心價值與創新推動方式,美國品德教育推動的民間 組織「品德教育夥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全美過半數州的中 小學推行有研究基礎的「有效品德教育的 11 個原則」推動有十多年。 我國教育部於 2004 至 2008 年公布第一個 5 年計畫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從 2004 年以後,教育部陸續推動設置品德教育資源網、品德教育深耕計畫、 品德教育績優獎勵、品德教育評鑑指標等。第二個 5 年計畫(2009-2013)2009. 1.

(11) 年公布,強調優質化與永續化的發展。第三期的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於 2014 年 3 月 11 日正式公布,執行期間是 2014-2018 年。 十二年國教的總體目標,主要在於培養現代公民素養,提升國民基本知 能,過度升學壓力的有效舒緩,引導國中生五育均衡發展與正常教學。品德 教育的重要性均彰顯於現代公民素養與五育均衡發展中。 目前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108 年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 計畫,其目標有以下四點:一是激勵國中小推動品德教育,深耕品德教育於 校園中。二是精進教師品德教學能力與熱忱,活化教學素養提昇推動成效。 三是依據學前教育署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提供各校參考以瞭 解品德教育推動面向。四是透過友善校園品德教育績優學校評選之議題,以 進行觀摩成果展。 我國品德教育推動近十年來,新的相關法規與政策推動,逐漸趨向英美 國家非正式課程的模式,如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宣導、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的 表揚、品德教育資源網的設置,以及品德教育深耕計畫的推行等,正式課程 的相關改革,如各學習領域與重大議題未具體明確納入品德教育。品德教育 推動的概況,急需深切檢討與反思,該有所因應與調整。 我國品德教育政策的當前困境,2014 年李琪明、方志華、陳延興、劉秀 嫚等學者委員在「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會」中提供以下建議:. (一)、課程方面 品德教育課程零散,缺乏正式課程中有固定時數授課、系統與完整內涵; 沒有出現輔導團的推廣、課程重大議題的融入與關注;僅像煙火式的推動相 關政策與實施。應建立完整課程,兼顧正式與非正式,教研院依照正式課程 與重大議題訂定各級學校品德教育課程綱要/標準/能力指標;國教署設定. 2.

(12) 固定時數或時間進行品德教育教學;國教署及學務特教司設立品德教育輔導 團。. (二)、師資部分 目前困境是缺乏職前品德教育師資專業培訓;師資培訓應擴大責任式與 點綴式;在職教師與行政人員品德知能培訓效果有限;未能有系統且長期深 度地納入校長與行政人員的培訓。故建議政策為師培與藝術司具體融入品德 教育,重視職前教師必修課程中納入倫理學/道德教育或是五育課程;國教 署在職前與在職的師資專業培訓與道德領導;國教署及國教院在校長與主任 培訓明列品德教育課程;國教署在職教師因應十二年國教五門必修課程之內 涵中納入品德教育。. (三)、成效方面 目前困境是實施與推動缺乏指標,實施缺乏具體目標與內涵;實施與推 動較乏理論基礎與成效檢視機制;相關議題未有深度探究等,品德教育研究 社群日漸萎縮。因此,教育部相關政策宜建立長期且系統的品德教育成效評 估機制,國教署、高教司、學務特教司在各級教育階段推動品德教育宜明列 具體目標與內涵及其成效評估機制;國教院宜延攬學界合作品德教育課程研 發與創新專案;師培及藝術司應鼓勵與獎助校長與教師進行品德教育行動研 究與課程方案/教材教法研發。. 二、研究動機 現在是「資訊爆炸」及「知識競爭」的社會,我們親眼目睹小孩子跟我 們的觀念不一樣,他們是新人類及「新新人類」 ,他們的思想模式、職業觀念、 價值系統完全跟我們不同。而未來的社會是多樣的,變化多;過去在比較封 閉的社會裡,在學校、家長、社會人士或者老師、學生的觀念,對道德觀念. 3.

(13) 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都有統一的看法;但是未來是一個萬花筒、開放多 元的社會,甚至於會造成觀念非常混淆的一個社會,讓我們無所適從。教改 十年後,中學學生的品德教育遠不如十年前,青少年價值觀與偏差行為日益 惡化。國中教師普遍感受到學生行為冷漠、現實、不服從管教、不負責任、 不尊重別人、欠缺口德等,已深有力不從心之感覺。品德的價值,在台灣的 教育體系中較少被強調;在台灣評量學生表現的升學管道中,品德的價值確 實還是太少被納入,學校「品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在培養學生有禮貌、守秩 序、懂尊重和知感恩,期盼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國民。 由於上述提及品德教育之推行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如在課程方面,品德 教育課程較零散穿插,在學校正式課程中並未明顯納入,可讓教師及學生們 深切感受到;師資方面,缺乏職前品德教育師資專業培訓,教師們的個人品 德道德尚不足以完全當學生們的楷模典範;成效方面,實施缺乏具體目標與 內涵;實施與推動較乏理論基礎與成效檢視機制;相關議題未有深度探究等, 品德教育研究社群日漸萎縮,因此引發本研究動機。 根據上述,品德教育對於學校組織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品德教育的推動 與實施成效值得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大眾關心,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品德教育的 意涵,並以屏東縣 H 國民中學為例進行個案分析,H 國民中學制定品德教育 準則、品德教育融入課程、以活動啟發品德、在生活習慣與環境中實踐品德, 都達成具體績效。其創新與特色︰如品德教育社區服務、Smart Life 品德教育 社團、感恩回饋跳蚤市場活動、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活動及成效如典範學 習﹙Example﹚、啟發思辨﹙Explanation﹚、勸勉激勵﹙Exhortation﹚、環境 形塑﹙Environment﹚、體驗反思﹙Experience﹚、正相期許﹙Expectation﹚、 及學校與社區、家長、志工各項人力與物力資源整合及有效運作,使得 H 國. 4.

(14) 民中學榮獲屏東縣 108 年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特優(屏東縣 108 年度友善校 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2019) ,其實施成效值得加以探討。因此,本研究探 討屏東縣 H 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具體作為,並對品德教育進行反思, 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希望能提供教育實務者推行品德教育之參考。.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 H 國中學校品德教育的實施成效。對於前 述研究的背景及動機而言,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 分析屏東縣 H 國中實施品德教育的現況。 二、 瞭解屏東縣 H 國中實施品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三、 探究屏東縣 H 國中實施品德教育的成效與影響。 四、 提供各學校推行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參考。. 6.

(1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品德 中華民國教育部辭典定義品德:品行道德。簡言之,品行是有品格的行 為,道德是人類行為舉止在共同生活時,表現合宜的規範與準則。沈六教授 對「品德」二字的解釋: 「品格和道德合在一起稱為「品德」。它是含有心 理作用和道德層面,個人思想行動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道德成分;道德的 道是真理,是一個人的規範,德是依原理原則去實踐力行,所以道德是一種 修養﹙沈六,2004﹚。. 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指人品與道德的教育,即學校與教師為了建立學生良好道德 行為、生活習慣與反省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公民,所運用的適切教 育內容與方法(吳清山、林天祐,2005) 。品德教育就是要培育現代化學生, 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李高財,2010﹚。. 三、品德核心價值 「品德核心價值」是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之言行,以知善、樂善及行 善為道德原則,去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彰顯個人道德 品質,進一步形塑社群道德文化:如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 信用、自主自律、公平正義、行善關懷等(教育部,2009). 四、特色學校 指長期投注課程、人力、物力在某一事物之教學,學校學生習得之知識 技能或態度,並與其他學校不同,而普遍受家長認同之處的學校。 特色學校(featured school)是教育部於 2007 年「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 暨推動特色學校計畫」中提出,成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學校結合鄰近環境、. 7.

(17) 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資源,提供優質、多元而豐富 的課程,以本位課程為導向,發揮創意經營與實質效益,突破各校發展風格, 形塑品牌特色﹔利用學校在地特色與人文特質,融入校園議題和社區特性, 使在地產業文化、文史工作室、民間業者等異業結盟結合,設計有學習意義 的課程,展現學校的特色課程風貌與多元教學型態,擴大學校空間效益。 (曹俊德,2016)。 從三個面向形塑特色學校:空間活化與環境優化、課程深化與教學創化 及為學習優化的學校文化。我國特色學校的發展在於將教育資源最大化,增 加教育內涵的溫度與厚度(林志成、田育昆,2011)。. 五、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及成效評量 依據「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 年 12 月 16 日台訓(一)字第 0930168331 號函訂定;95 年 11 月 3 日台訓(一)字第 0950165115 號函修訂; 98 年 7 月 29 日台訓(一)字第 0980126708 號函修訂;98 年 12 月 4 日台訓 (一)字第 0980210327A 號函修訂﹚來說明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及成 效評量:. 一、 典範學習(Example) 為了發揮潛移默化之功效,鼓勵學生生活親近之人物如教師或家長等, 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典範。. 二、 啟發思辨(Explanation) 品德教育不能只要求背誦八股、教條規則,而要思辨與對話。鼓勵各 級學校對有品德教育、品德的核心價值與生活實踐之行為準則進行討論、 澄清與思辨。. 8.

(18) 三、 勸勉激勵(Exhortation) 鼓勵各級學校勸勉激勵師生實踐品德核心價值,透過影片、故事、體 驗教學活動及生活教育等來實施。. 四、 環境形塑(Environment) 鼓勵各級學校建立具品德核心價值之校園景觀、制度及倫理文化,透 過校長及行政團隊來發揮典範領導。. 五、 體驗反思(Experience) 鼓勵各級學校實踐品德核心價值,推動服務學習課程及社區服務。. 六、 正向期許(Expectation) 鼓勵各級學校協助學生設定合理、優質的品德目標,透過獎勵與表揚, 自我激勵,並能不斷成長。. 9.

(19)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在質性研究的流程中,提出七個階段供參考。﹙如圖 1-1 所示﹚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形成問題。 三、決定研究對象。 四、探討相關文獻。 五、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六、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七、撰寫論文研究。 本研究主題在確定後,就進行相關文獻蒐集,經過文獻分析、歸納,半 結構式訪談後,對 H 國中學校品德教育的實施成效進行探討與瞭解。. 10.

(20) 一、 研究流程. 研究背景與動機. 形成問題. 決定研究對象. 探討相關文獻. 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撰寫論文研究. 圖 1-1 研究流程. 11.

(21) 二、 研究步驟 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每個步驟都是一個循環的過程。經由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計畫擬定、研究對象及方法的確定之後,再進行正式研究,最後 撰寫研究論文,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主題確定 依據研究者對國民中學品德教育之研究的相關文獻,瀏覽歸納出大概的 架構,確定研究主題的範圍。. ﹙二﹚研究計畫擬定 基於動機,思考問題及方法,撰寫計畫研究,進入研究現場,不斷修正 問題,研究問題、確定了方法,再擬定完成的計畫,才形成研究的相關問題。. ﹙三﹚確定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考慮到工作時間、地點及人際的方便,選擇自己熟悉的成員作為 研究對象,為了兼顧研究內容的深度及廣度,從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教育現 場探討相關議題,分析發展研究問題。. ﹙四﹚進行正式研究 與屏東縣 H 國中擔任過行政工作的人員及導師溝通完以後,取得同意, 著手進行正式研究,採用訪談及文件分析的研究方法蒐集資料,將訪談內容 錄音轉為文字資料。分析資料所浮現的問題,進入現場蒐集相關資訊,不斷 地蒐集、分析、歸納及整理,以了解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 ﹙五﹚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整理分析的資料,撰寫品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情形,並進一步做 出結論與提出建議。. 12.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義 中華民國教育部辭典定義品德:品行道德。簡言之,品行是有品格的行 為,道德是人類行為舉止在共同生活時,表現合宜的規範與準則。品德教育 是指人品與道德的教育,即學校與教師為了建立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生活習 慣與反省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公民,所運用的適切教育內容與方法 (吳清山、林天祐,2005)。 沈六教授對「品德」二字的解釋: 「品格和道德合在一起稱為「品德」。 它是含有心理作用和道德層面,個人思想行動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道德成 分;道德的道是真理,是一個人的規範,德是依原理原則去實踐力行,所以 道德是一種修養﹙沈六,2004﹚ 。品德教育就是要培育現代化學生,做人有品 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李高財,2010﹚。 品如品格、品性,是人的性格與行為;德是為人之道。品德是人的品格 和道德修養,品德教育是指教導學生樂意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好行為,瞭解鑑 賞、判斷良善行為之可貴。依據方志華、李琪明、劉秀嫚、陳延興(2015) 說明品德是「四維」 (禮、義、廉、恥) 、 「八德」 (忠、孝、仁、愛、信、義、 和、平)和「三達德」(智、仁、勇),合併新生活運動的「禮貌、健康、和 平、整齊、 清潔、守法、軍事訓練」等內容。學校在推動品德教育時,將傳 統固有品德如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 平」、三達德「智、仁、勇」,參考現在學生需求、社區背景及社會文化,訂 定符合學校品德教育的核心德目及行為準則,才可以將品德教育落實。在日 常生活中,責任、誠實、尊重、信賴、關懷、公平、公民品格、仁慈、同理 心、自重、自律與勇氣的品德特質常被強調。品德教育是教師協助學生發展. 13.

(23) 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之活動,此特質包括誠實、管理工作、仁慈、寬厚、勇 氣、自由、正義、平等和尊敬。品德教育是為了品性的良好,而加以培養訓 練的教育。內容包括智慧的啟發、良好習慣的養成等。期望學生成為 心智 習 慣上 懂 得知善、 在 心靈習慣上可以 樂善與 在 行動習慣上會 行善等具 有 道 德 教養成熟的人,並能擁有道德生活 是 良善的。知道如何實踐與人 相處、面對教學問題與學習活動。 Lickona, T.(1991)認為品德教育應有三個好面向:「知道善」(knowing the good)、「渴望善」(desiring the good)及「行善」( doing the good)。協 助學生行為認知變化且習慣內化,在日常生活中自動表現。品德教育應該是 是形成(form)而非本質( substance)﹔是過程(process)而非內涵( content )。品 德教育主要從古代聖賢行誼中逐漸建立,是個人與社會之品德標準,並依此 標準檢定個人而行事。學校之品德教育養成方式也多依此標準而行。 依據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指出培育學生具備知善、 樂善與行善的品德素養,擁有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原則的知能,過幸福、關 懷與公平正義的生活。品德之目的在使個體能具有知善、愛善以及行善的學 習內涵。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來說,就是知道善、愛善,以及做善事 的教育。使學生具有自律、負責和關懷等特質。培養個體對社會有正向的態 度與價值。即個體的培養過程符合社會品格標準之多樣化。 依據台灣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 〈總綱〉)的基本理念,以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 為理念,而「共好」與當代品德教育精神非常一致,強調學生是學習者,自 發主動﹔學校教育應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 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 各種互動能力,引起學習動機與熱情,協助學生體驗生命意義、應用及實踐. 14.

(24) 所學、願意致力永續發展於社會、自然與文化上,彼此的互惠與共好共同來 謀求。我國教育宗旨以德育為目標,可見於國民教育法第一條: 「國民教育依 憲法第一五八條之規定,以培養成德、智、體、 群、美育均衡發展之國民為 宗旨。」教育基本法第二條: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及 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 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了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 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 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品德教育是從小一點一滴於生活中,培養出來的, 品德教育是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 美德是一種卓越的個人特質。擁有良善習性的人格,為人類繁榮或維持 良好生存所需要。此種美德「感恩」為一種跨越時空仍得以維持的永久性感 謝。在眾德性之中, 「感恩」是一種美德。良好品德以感恩為源頭,感恩愈強, 品德愈好。Peterson & Seligman (2004)在《人格長處與美德》(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一書中,將感恩視為是六大美德底下的 24 項長處之一。 藉由感恩心的培養,不僅使國民具有健全人格,達到德育的目標,更可建立 良善的品德,擁有更完善的人際互動關係,增進美好與完善的人類社會進步。 綜合上述分析,品德教育乃是透過此教育活動增進學生個人良好特質, 使之知善、 愛善、行善,進而成為有教養的公民。藉由教育的歷程,促進學 生發展良好的個人習性與社會行為之教育活動。品德教育是為了培養良好的 品行包括智慧的啟發、良好習慣的養成,而加以訓練的教育。共同目標是在 協助學生未來能成為合群、自律、道德成熟、負責任的成人。. 15.

(25)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理論 有四種重要的品德教育理論: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 道德判斷論。. 一、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morality﹚ 弗洛依德﹙Freud, 1922﹚是心理分析論的創始人,他解釋道德行為的建 立歷程為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含有原始衝動「慾力」﹙libido﹚, 以「性衝動」為主。由本我支配行動,只有衝動,沒有道德;個人行為中道 德行為原動力,就是出自超我的支配。而人格是包含本我﹙id﹚、自我﹙ego﹚ 與超我﹙superego﹚。超我包括理想我(ego idea)及良心(conscience),超我 4-6 歲開始發展,一直到青少年才完成,用來控制本能之衝動。超我是「良心」, 是道德行為原動力;個體行動違犯超我意向,就會感覺自責自愧。 隨著成長,與環境中人、事、物交往,學習到滿足衝動的手段。例如, 因為飢餓產生了原始性的求食衝動,個體必須學會何處求食及如何得食的現 實問題,否則無法達到目的;由本我發展到自我,大概環境中可以生存了。 個體生活進入社會化的歷程,必須接受團體規範及社會標準的限制,個體行 為受懲罰與獎勵束縛住,使他慢慢體驗到及學會分辨是非善惡,此就是弗洛 伊德的超我,超我支配個人行動合於社會規範。 艾瑞克森(Erikson, 1959)「人格發展理論」也稱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認為人生有八個階段,將人生全程視 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這八個階段各有不同的危機和發展任務,個體 在不同時期學習適應不同的困難,化解不同的危機,最後才能自我統整。 他認為發展不利會形成固著,有四種層面:(一)前道德狀態(premoral)道德 遲滯-信任感發展不利。(二)無道德狀態(amoral)-自主發展不利;不尊重. 16.

(26) 他人及無恥。(三)反權威(antiauthoritarian)-自動自發發展不利,過度道德 性(hypermoralistic)。(四)道德現實主義(maral pragmatism)-勤勉發展不利, 太強調順應主流之道德規範。. 17.

(27) 二、社會學習論﹙social-learning theory of morality﹚ 社會學習論最著名的是班都拉﹙Bandura, 1986﹚。個人經由學習的歷程, 在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因受環境的影響,而建立道德行為。透過父母、師長 及重要他人(如偶像)等楷模學習及接受獎懲之增強制約,而漸漸內化成道德 水準可以自我控制。有三種基本概念。. (一)、抗拒誘惑﹙resistance to temptation﹚ 人按照社會規範的禁忌,在有誘惑力的情境中,抑制住慾望及衝動,不 做出違犯社會規範的行為,就是道德;它是道德學習論的基本概念。. (二)、賞罰控制﹙reward and punishment control﹚ 特別強調工具制約學習中增強作用。產生增強作用者為增強刺激﹙或增 強物﹚,增強刺激有正負之分,正者產生獎賞作用,負者產生懲罰效果;以 獎賞的角度來看,道德行為符合預期的標準行為。如果個體某種自發性的行 為,合於預期的社會規範或行為標準,得到獎賞,此種行為若獲得強化,自 然保留;此後情境同樣出現時,個體也出現行為是同樣的。社會上表揚名譽 及獎勵物質給拾金不昧者,就是此道理。 在學校教育中,採取懲罰為手段企圖建立道德行為者更多。使學生在懼 罰中學習到避罰,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規範的適當行為來取代 不適當的行為,達到自己所欲尋求的目的。使用賞罰為手段,這種道德學習 方式開始時是外在因素控制的,久了成為習慣後,發生內控作用;習慣形成 後,雖然懲罰的條件不存在,個體也會表現合乎標準的道德行為。. 18.

(28) (三) 、楷模學習﹙modeling﹚也稱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Bandura(1986)發現楷模示範的效果大於增強作用。未經直接受到賞罰的 人,看到別人因行為表現而受到獎賞或懲罰時,同樣學習到自行加強合於道 德的行為或抑制違反道德的行為。例如,社會上經常表揚 「好人好事」,其 目的是引起大家見賢思賢的心理,向「好人」的楷模行為去學習。法律上對 作姦犯科者判罪公告,目的是警告世人,產生懲一儆百的效果。. 19.

(29) 三、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orality﹚ 近年來道德教育理論上影響力最大的是認知發展論;代表人物是皮亞傑 ﹙Piaget, 1971﹚的二期論。他指的道德是團體規範,有四個特徵: 1. 對是非的判斷需要智能表現於道德上,故道德隨著年齡與智力發 展。 2. 人類智能表現在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隨年齡增長有質與量的變化。 3. 思考方式隨年齡增長而呈一定的順序,階段性,不因外力而踰越。 4. 每一階段的思考表現,代表個體現在成熟程度及過去經驗的累積。 對於道德發展,他分成兩時期:(1)、他律期﹙heteronomous stage﹚: 此時期的道德原則又稱為「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相當於幼稚園 與小學低年級。年齡是 5 到 8 歲之間。此年齡的兒童很少懷疑,接受權威指 定的規範,他們判斷行為的對或錯,是根據行為的後果﹔如打破窗子就是壞 事。不會顧忌到行為的動機或意向﹔如故意打破窗子應與不小心打破窗子是 一樣的。(2)、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道德成熟的標準是獨立判斷, 所以也稱「道德獨立」﹙moral independence﹚。8、9 歲以後,一直到 10 歲 判斷仍不成熟。此時期兒童不再盲目接受權威及紀律遵守,他們開始注意人 我之間的互惠條件,選擇、判斷適切性與可行性的規範,考慮行為後果與行 為動機。做錯事受到懲罰時,自己會辯護說:「我不是故意的。」11、12 歳 之後,才能夠對道德觀念辨是非、判善惡。他們認為應遵守合理的規範,應 該修改或重新制定不合理的規範以適應適時的需要;他們能「守法」、「執 法」及「立法」。. 20.

(30) 四、道德判斷論﹙judgment theory of morality﹚ 代表人物是柯柏格﹙Kohlberg, 1969﹚的認知發展理論—三期六段論:. (一)、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在學前幼稚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階段。兒童們會遵守規範,但沒有個人的 主見。分兩個階段: 1. 避罰服從導向—因恐懼懲罰且缺乏是非善惡觀念,而服從規範,避免 負面的結果。 2. 相對功利導向—自己沒有主觀的是非標準,行為的好壞依照行為後果 帶來的賞罰而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想要得到後續回饋。. (二)、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level﹚ 從小學中年級到青年、成年。個人知法守法,從了解認識團體規範,接 受、支持並實踐規範。個人行為合於社會上公民的要求,分成兩階段: 3. 尋求認可導向—希望從別人的讚許中表現出從眾行為。對於傳統要求 會順從,對於大眾意見會附和,做別人認為對的事。 4. 順從權威導向—尊重法律權威,判斷是非時有法制觀念,嚴守公定秩 序,遵守社會規則及服從團體規範。. (三)、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也是道德成規後 期。 個人思想達到完全獨立自律的境界,行為發展已到超越現實道德規範的 約束。分成兩階段: 5. 法制觀念導向—相信人應該修正不適於社會時的法律,相信情有可原 的情況,即社群合約。. 21.

(31) 6. 價值觀念建立—取決不以現實規範為限,事有所為有所不為,超越法 律的正義原則。即普同原則。 品德教育強調知善、樂善、行善的核心價值,包含教育歷程與結果。引 導學生全人教育,他律及自律;不斷反省與批判有關善的核心價值、原則及 其脈絡,是一種教育動態歷程;對於道德議題有道德認知意識與察覺、理解 道德價值與推理能力、角色取替能慎思與做決定及自我知識統整等;良心、 自尊、同情、珍愛善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等道德情感;實踐德行的能力 與意願、養成良好習慣之道德行動。 我們身為教育者到底給了學生什麼教育,青少年品德的養成單單不只是 學校造成的,在就學階段確實學生的成長和老師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連。如果 我們能幫助孩子品格的成長,使他們正向發展,那未來他們也會正向的回饋 社會,這就是中國俗話說的「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何縕琪(2007)曾經提 過:「對於一個教師,最好的品德教育的教材是『自己』,最好的品格教育的 方法是『示範』 ,教師透過對自己的要求與內省,提供一個理想化的影像,從 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教導學生,讓學生有學習的典範,並提供學生可以與理想 化影像融合的機會,以強化其自體與人格的發展。」. 22.

(32)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內涵 Kohlberg(1969﹚的「美德之人」(bag of virtues) ──誠實、奉獻、自我 控制、友愛,以及其他的美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1992﹚ 在西元前 350 年,則列出節約、寬容、榮譽、好脾氣、正直、與公正(廖申 白,2003;Barnes, 1984)。童子軍認為好童軍應具備誠實、恭敬、純潔、與 勇敢。「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所制訂的德目,共十二個德目:誠 實、愛國、守法、仁愛、孝悌、禮節、勤儉、正義、公德、負責、合作、尊 重 。 Gibbs & Earley (1994)列出十種核心價值:同情、彬彬有禮、公正不阿、 誠實無欺、仁慈、善良、忠誠、堅忍不拔、尊重、負責任。 歐陽教(1997)指出品德教育是由修己、善群,而止於至善,種種大小人 倫或人際規範。雷根總統時代的教育部長班奈特(Bennett, 1993)《美德書》 (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裡談到重要的品格特 質如(self-discipline)、信仰(faith)、負責﹙responsibility)、友誼(friendship)、工 作(work)、勇氣(courage)、堅忍(perseverance)、誠實(honesty)、忠誠(loyalty)、 憐憫(compassion)。 施宜煌(2000)在教人道德認知,知其所以然,使人獲得道德的理念,並 肯定道德的價值。其次在教人道德實踐,身體力行,能自發自律,實施應認 知及實踐一起。傅佩榮(2003)的品德力行有四點:對自己要「約」 、對別人要 「恕」 、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我國教育部(2009)的品德核心價值為:關懷、尊重、負責、誠實、信賴、 公平、正義。. 23.

(33) 依據薛仁明﹙2012﹚說法,當前教育部推動品德教育的缺失在過於偏重 西方觀念,建議返回我國「敬天畏人」的文化傳統。 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的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Lickona, T.(1991)將 Aristotle 的倫理思想詮釋為知善(knowing the good)、欲善(desiring the good )及行善 (doing the good )三個相互關聯的層面。指出道德教育的目標在於具備心智習 慣(habits of the mind)、心靈習慣(habits of the heart)、與行動習慣(habits of the action)兼具成熟品格,意即兼具知情意行的人。所提出道德三層面的觀點內 容綜合如下:. 一、認知(知善)層面 對道德議題之意識與察覺、理解及推理能力、能慎思做決定及自我統整。 意即以理性思辯與批判反省為基礎,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在不同情境中 表現不同的道德價值、角色取替、道德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斷能力。. 二、情感(好善)層面 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來回應外在情境的內在氣質﹔具有良心、自尊、同 情、珍愛善價值、自我控制與謙遜之道德情感。意即展現正向情感,表達良 知、自尊、同理心、愛善、自我控制和謙遜。. 三、行為(行善)層面 實踐德行之能力、擁有實踐之意願以及養成習慣之行動。意即結合了認 知和情意層面,包含道德實踐能力,懂得做出合適的反應動作。. 24.

(34) 依據教育部﹙2014a﹚對社會參與面向所列三個核心素養:. 一、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具備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素養可以實踐道德,從個人小我循序漸進 到社會公民,養成社會責任感可以關注公共議題﹔擁有公民意識,積極參與 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 二、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具備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 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發展團隊合作的素養。. 三、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具備認同自我文化的信念,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價值觀,理解國際發展、 與擁有世界和平的胸懷。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 際情勢。 依據教育部(2014b)的說法是引導學習者朝向知善、樂善與行善的歷程 與結果。依據千代文教基金會(2015)的說法,是誠信、廉恥、仁慈、羞恥、 尊重、公德、守法、責任、勤奮、自律、感恩、助人、公平、勇氣、包容、 禮節、謙虛、知足。 對廣大青少年來說, 「感恩」應該是社會上做人最起碼的修養與常情,每 個人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目前社會上一些不良信息和落後思潮,正腐蝕著 人們的心靈,一些年輕人變成自私冷漠,一味的索取不知回報,道德水準下 滑。感恩意識是一種責任、自立及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絕不是簡單 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當人面對欲利薰心,品德基石不穩固時,知識的堤防 是會潰決的。. 25.

(35) 人是社羣性動物,其行為有公私之分,其德行亦有公私之分。公德是在 和他人相處時,該具有的行為規範;私德影響層面僅及於其自身及家庭,例 如孝順、簡樸等,而私德的養成,實影響著孩子公德心的建立, 《孝經.開宗 明 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在幼兒的階段,須教導的 是自律、自我訓練,良好德行的養成,植基於健全的家庭教育。到了少年、 成人的階段,就須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學校該讓學生學習什麼樣 的品德教育呢?. 一、 尊重 校園是一個特殊場所,它是由一羣追求特殊目的的人集結在一起,亦形 成了校園倫理,而校園中首須學習的就是「尊重」 。校園中的兩大角色是師、 生,知識的傳遞接收是媒介,學生對自身學習態度的尊重,不遲到、早退, 不在課堂上做出干擾上課的行為,這是基本自律。對師長態度的恭敬,對別 人意見的包容,是對他人的尊重。. 二、 誠信 學生在學校能如期完成老師交代作業,考試不舞弊,遵守校規,行為中 規中矩即是誠;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僅贏得了友誼,也獲得了他人的信任。. 三、 公德心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未來有品德的好公民。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1992﹚認為「公民」須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將公 共利益或公共善置於私利之上的氣質傾向; 二是能獨立思考(廖申白,2003; Barnes, 1984)。以此來檢視學生的行為會發現,獨立思考有待訓練,公德心 有待加強。例如:學生習慣帶食物餐點在教室食用,剩餘殘渣或包裝紙袋, 任意留置座位上,造成髒亂;不慎飲料打翻,地上溢流污漬,下課後一走了. 26.

(36) 之,不顧下一位使用者的權利;離開教室也未能順手關閉電源開關;課後獨 自留在教室休息,電燈、冷氣全開,造成資源浪費;對於公家器物亦少有愛 物惜物之心。所以,公德心的培養,不僅是公民品德建立的第一步,也是累 積社會資本最根本有效的方法。. 四、 仁義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1992﹚說: 「品德是一種習慣和氣質 傾向」 (廖申白,2003;Barnes, 1984) 。他認為道德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 好的品格,至於實施道德教育的方式,Aristotle 提出「習慣先於理性」原則。. 馬科倫理學. ︾. 成,更重要的是兩種特質-抉擇、以及穩定的品格狀態。Aristotle 在. ︽. 認為品格卓越就是一種氣質傾向,道德德行即是靈魂的品格狀態。德性的養 尼各. 中直接對道德德行提出如斯定義:道德就是與抉擇相關的品格. 狀態,呈現為相對於吾人的中庸,而這是由理性原則所決定的,也就是由具 有實踐智慧的人所決定。Aristotle 說: 「實踐智慧的原則是依據道德德行而來 的,而道德的正確性也是仰賴於實踐智慧(Aristotle, 1992;陳伊琳,2004)。 即此意。孩子若能從小養成仁義之心,長大自能有遇事當仁不讓及濟弱扶傾 的觀念。培養子女優良的德行及宏遠的器識,就像讓他們擁有一座寶庫,可 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聖賢的智慧就是開啟寶庫,通向幸福之門的金鑰 匙。 西方教育,尤其美國社會,在民主社會價值的引導下,重視學校教育的 人格品德內涵,在公共團體生活中,不脫離個人相互協調的民主基本價值。 重視人格品德教育的內涵:﹙一﹚、人格即重視個人獨立、自主、公民責任、 自由、權利、平等、相互尊重、公平競爭、不重情感等。﹙二﹚、品德即 重視誠實、友善、禮貌、尊重、公平理性與寬容等。. 27.

(37) 傳統中國實踐人格品德教育理念: ﹙一﹚ 、人格即要求高尚、無私、無己、 無欲、清高、有情有義、成熟懂事等。 ﹙二﹚ 、品德即要求忠厚、老實、誠心、 同情、忍耐、可靠、謙虛、辭讓、含蓄、文雅、敬老尊賢等,以上乃根據傳 統儒家思想影響下之傳統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與意義,可歸納為修德進業的功 夫與其型塑而成的人格特質。 本研究綜合教育部﹙2014a﹚及﹙2014b﹚及其餘學者的研究整理出我國 品德教育的內涵主要是誠信、孝順、公德、守序、感恩、負責、尊重、關懷、 寬恕、勤勞、自省、合群、服務等十三項核心價值﹙內涵﹚與行為準則。. 28.

(38) 第四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 壹、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表2-1所示。由表2-1可看出,關 於學校品德教育之相關文獻大部份是採取質性研究,研究範圍大多以國內學 校尤其是國中階段來闡述,如探討滑世代品德教育立論基礎、經典閱讀、一 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屏東縣之亞國中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 研究、品德教育績優與深耕學校剖析與反省、品德教育轉型與困境及歷史脈 絡剖析、品德教育實施、以莊子觀點看品德教育走向和出路、文化價值觀論 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教學轉化與實踐影響因素以聯絡簿為例、品德教育現況 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導師教室互動「品德教育」之個案研究、 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自我檢核表、品德教育對十二年基本國教之啟示、正向心 理學的新詮釋及對品德教育的啟示、品德教育融入巧固球及拔河運動及遊戲 中,闡述在現今的中學透過品德教育經典閱讀、績優與深耕學校剖析與反省、 個案研究、行動研究、實施現況之研究、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自我檢核表、古 代學者觀點及運動遊戲中學習,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品德實踐。 另外。有幾篇探討國外品德教育之推動與發展,例如陳伊琳(2015)歐 美國家品德教育發展趨勢與中學概況;陳聰文、林重岑(2006)美國的德育 取向及其對台灣品德教育推動的意涵;陳延興(2014)當前英國品德教育之 研究與啟示,闡述國外中學品德教育的推動趨勢與概況、啟示、意涵對國內 的影響,探討該國品格與價值教育之作法與研究,採取有效的教學資源及教 育方案,及該國的情緒、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與趨勢,以供台灣 在推展品德教育時參考與省思。. 29.

(39) 品德教育的實施可以透過學校教學活動實施、個案研究處理、行動研究 過程、拔河比賽活動、巧固球運動競賽、遊戲闖關學習等,讓學生們從中領 會「誠信」 、 「孝順」 、 「公德」 、 「守序」 、 「感恩」 、 「負責」 、 「尊重」 、 「關懷」、 「寬恕」 、 「勤勞」 、 「自省」 、 「合群」 、 「服務」等十三項品德核心價值的內涵; 經由競賽學習規則,教師於課程活動中融入品德教育相關議題,引導學生培 養正向品德觀念與行為。人人皆可透過努力於品德教育而獲得幸福,品德教 育應在開放互信的教育氛圍中,引導學生知善、好善、樂善及行善,在觀念 灌輸上,理性論辯上、生活經驗上都能獲致良好的結果。. 表 2-1 學校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主題. 陳聰文 林重岑 (2006). 美國的德育 取向及其對 台灣品德教 育推動的意 涵. 李高財 (2010). 從學習觀點 評析品德教 育的實施. 研究重點 1.教育部在 2004 年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期望 在 2008 年時,每一個學生都擁有「關懷、尊重、責 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 2.瞭解美國的品德教育發展對臺灣正要推展的「品德 教育促進方案」可以有些啟示,故介紹美國的情緒、 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歷史演進與趨勢,以供台灣在 推展品德教育時參考與省思。 品德對學生未來的人格發展相當重要,但因九年 一貫課程實施後,品德 教育未獨立設科,造成中小 學的品德教育改為融入式的教學方式,形成很大的爭 議,加上學校、社會時有所聞的脫序現象,使品德教 育的實施備受關注。 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學習的觀 點對品德教育進行評析。從品德的有關爭議以及是否 可教進行論述。 1.從品德教育學習理論觀點談起,論述學習理論中與 品德教育有關的意涵要旨,包含: 道德發展論、社會 學習論、油化理論、鷹架理論、做中學,再進行品德 教育現行作為之分析。 2.從品德教育的學習觀點提出省思建議,作為將來品 德教育實施的參考。 30.

(40) 陳素華 (2010). 淺談經典閱 讀與品德教 育. 蕭美齡 (2010). 品德是可以 教的嗎? ──從《莊 子》的觀點 看當今品德 教育的走向 和出路. 張翡珊 (2011). 一位國中老 師品德教育 施行之行動 研究. 郭慈文 ﹙2011﹚. 屏東縣之亞 國中品格教 育實施現況 之研究. 「. 閱讀」可以淨化人心,是持續強化品德教育的利 器;而「經典閱讀」可開發生命,提供高度的智慧指 引,更是奠定品德教育的良方,故欲挽救人心的頹 喪、社會的沈淪,正本清源之道,就是推廣經典閱讀。 1.品德教育應著重在場域中不同的個體,人格的互相 感應互相交通,並通過靈活自然的教化方式,使品德 教育深入人心。 2.品德教育應建立在開放互信的教育氛圍之中,在觀 念灌輸、理性論辯、生活經驗學習等教學方式上,順 利內化於受教者。 3.通過自我覺察,受教者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及自我實 現的過程,建立堅實並能創新反省的道德人格。 研究者於前置作業階段試做的「關懷」 、及學生選 出的「尊重」、「負責」、「誠實」、「口德」、「同理心」 六個品德主題進行課程設計,並施以品德教育之行動 研究。經由為期約六個月的品德教育行動研究,獲致 以下結論: 一、擴展師生對品德意涵的認知。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與施行,提升學生 的參與度。 三、行動研究的螺旋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四、課程施行的影響。 (一)對學生的影響: 1. 品德教育的施行有其意義與價值。2. 培養學生上 台的膽識。3.「日行一善」專欄有助學生自我反省。 4. 品德的學習與實踐,有助班級氣氛的融洽。 5. 動人的文章,能啟人心智。6. 有助國文寫作能力 的提升。 (二)對教學者的影響 1. 豐富了表演藝術課的教學。2. 提升運用資訊科技 的教學能力。3. 師生互動的改善。4. 提升了班級經 營的成效。5. 提升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 探討屏東縣之亞國中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分析,以 屏東縣之亞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品格教育實 施現況。 在研究發現與結果方面,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 (一)是品格教育運作分析。根據問卷結果與訪談資 料分析得知,教師們最常利用課堂時間實施品格教 育,每週至少實施 16-30 分鐘。多數教師常使用是隨 機教育來教導學生「尊重」的觀念。品格以教師觀察 是最常見的評量方法。學生若有良好表現,教師都會 31.

(41) 李宜麟 張碧如 (2014). 國民中學 導師課室 互動中 「品德教 育」之個 案研究. 陳延興 (2014). 當前英國 品德教育 之研究與 啟示. 陳姵君 (2014). 感恩策略 在品德教 育之應用. 給予立即性的口頭獎勵。 (二)是品格教育的實施成效分析。老師們認為品格 教育的實施對於學生自我品格認知與學生常規的表 現有顯著的提升,有助於師生互動與提升學生的人際 關係。實施品格教育對於教師本身品格檢視亦有相當 大的助益,也提升了校園整體教學氣氛。 (三)是品格教育實施的困境與限制分析。1.在教材 層面,老師們認為品格教育要融入課程,對於某些學 科,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度。2.在時間層面,教師們認 為實施品格教育實施的時間不足與不固定。3.在學校 層面,大多數教師認為學校品格教育的實施流於形 式,在計畫與執行上常有力不從心之感。4.在教師層 面,大多數教師認為少數學生的偏差行為會打擊教師 實施品格教育的信心。5.在社會層面,品格教育的實 施常會受到媒體不客觀的報導所影響,也難以獲得社 區與家長的全力支持。 1.導師在課堂中,施行「品德教育」活動時的互動內 容:價值觀與待人處事的培養。互動方式:敘說自身 經歷故事與他人故事。 2.在導師課中,教師主動引導,學生被動接受。 3.導師充實相關輔導知能與技巧,時刻省思自我價值 觀,與同事組成討論會對學生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應 該減少個人主觀意見或組織思維暴力對學生的傷害。 4.導師對學生的品德觀影響極大。導師應時時省思自 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逐漸轉變成學生主動。 1.目前在國內,較少從社會、文化脈絡、家長與教師 立場思考如何培養良好品格,而是透過學校教育進行 品格與道德之涵養,近年來英國伯明罕大學等研究中 心重視學校家長、學生與教師觀點研究發現該國品格 與價值教育之作法可借鏡,提供給我國進行品德教育 研究與實踐之參考。 2.對於我國的品德教育政策與研究提出四點啟示:研 訂關注學童福祉與品德教育相關的報告書、成立品德 教育研究中心進行相關研究與推廣教學實務、強調以 臺灣華人文化為核心的品德教育研究、側重以臺灣學 童觀點為主體 的品德教育研究。 1.西賽羅(Cicero, 106-43BC)說「感恩」是最偉大 的德行,更是眾德行的父母。 2.感恩是品德之母,學會感恩,才能進一步展現良好 之品德。 3.探討培養感恩心之各種策略,藉此提升品德表現。. 32.

(42) 方志華 李琪明 劉秀嫚 陳延興 (2015). 李奉儒 (2015). 臺灣 1949-2014 年品德教 育沿革剖 析及其對 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 育之啟示 滑世代品 德教育立 論基礎之 探微. 林美香 (2015). 從文化價 值觀論人 格品德教 育. 徐俊斌 許銘津 林清達 潘文福 (2015). 學校本位 品德教育 實施策略 自我檢核 表之研究. 陳伊琳 (2015). 歐美國家 品德教育 發展趨勢. 1.為了回應大眾期望和世界各國趨勢,在總綱層級宣 示。 2.為了課程有效融入與適切轉化,在各領域課程綱 要納入品德教育具體內涵。 3.為了充分落實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未來推動 品德教育課程須兼顧社會正義與多元發展。. 1.美國在1980年代之後,「品格教育」隨著種種的社 會道德問題之日益惡化而重新復甦。 2.我國教育部於2004年12月開始推動實施期程為5年 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9年提出「第二期」促 進方案;2014年進行「第三期」計畫。 3.品格教育在學校中重新受到重視,品格教育的立論 基礎為德行倫理學、新德行倫理學(及社群主義)、 關懷倫理學,以及儒家的德行倫理學等。 1.多年來,我國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們的社會與教 育價值觀念產生了多標準混淆、是非不分的現象。我 國原本以追求心靈價值、倫理道德之文化內涵,但民 國以後強調個人獨立價值觀的學習心態,「取他人之 長,補一己之短」的文化調和產生了主觀思想價值上 的衝突與矛盾。 2.國人對自己早年環境背景型塑出來的文化價值,是 不解、誤解、否定、與放棄,但真正要徹底脫去本有 文化價值的底色,並非易事,本有底色是否應該除去 或切斷,有關人格品德教育、道德教育、或生命教育 等課題,必須有思考與反省之處。 1.藉由在個案學校推動的過程與經驗,希冀能以此策 略選擇之發展歷程,提供其他學校參考。 2.歸納出三十四項準則,提供個案學校選擇優先用於 實施學校本位品德教育之參考策略。發現最重要的前 八項準則策略依序為:公開表揚學習楷模(19.6%)、 學生實踐品德機會(19.5%)、品德課程教材自行設 計(16.6%) 、落實品德實踐的重要(13.2% )、培養 領域教學觀念之融入(11.3%) 、學生表率之身教言教 (8.4%)) 、宣導品德教育利用機會(6.8%) 、優質校 園環境文化營造(4.6% )。 3.完成適合個案學校之實施學校本位品德教育策略 選擇建議表。 1.臺灣現行採取的融入式品德教育做法與英、美兩國 相同,建議可廣泛參採兩國已證實有效的品德教育方 案與教學資源。 33.

(43) 與中學概 況 陳馨文 (2015). 品德教育 這樣「玩」. 劉秀嫚 李琪明 陳延興 方志華 (2015). 品德教育 現況及因 應十二年 國教課程 改革之調 查研究. 薛慶友 (2015). 我國中學 品德教育 績優學校 與深耕學 校的剖析 與反思. 余興劼 (2016). 拔河運動 中所蘊含 的品德教 育. 陳伊琳 (2016). Aristotle 幸福論觀 點下的致 福之道與 幸福的脆 弱性:幸 福、運氣 與品德教 育 重訪德與 福的關 係:正向 心理學的. 陳伊琳 (2018). 2.英、美兩國發現教師普遍在品德教育上的教學效能 感低落,這有賴師資培育單位對職前教師進行充分培 訓。 將品德教育融入在遊戲中,在期末統籌及規畫全園 性品德教育闖關活動,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體驗 不同的品德教學活動。. 1.. 1.品德教育多元但隨機之實施,個人品德修養與團體 規範的教育成效尚佳,但缺乏養成公民意識與道德思 辨之能力。 2.實施主要困難來自媒體與家庭負面影響,及師生未 予以積極重視;對於應著重的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 題有共識。 3.單獨設科之品德課程模式為多數教育人員與家長 期望。 4.配套措施含師資、教材、網路資源、行政支援與親 職教育等是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須強化的。 1.中學品德教育採融入各課程與融合各活動加以實 施,形塑學校成為一道德社群予以推動,以及整合校 內外資源協助發展。 2.中學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推動、品德目標擬定、品 德價值選擇、道德氣氛營造、品德課程實施、品德方 法運用、品德成效評估等方面仍有若干不足與待改進 之處。 1.學校的教育除了固有的品德教育之外,也要符合趨 勢加強學生的品德。 2.藉由分析方式,及觀察我國拔河運動訓練與比賽過 程中,參與人員之品德表現,並找出拔河運動與品德 教育之相關性,進而分析如何透過拔河運動進行品德 教育之策略。 1.藉由「修德」與「行德」來「致福」,人人皆可透 過努力而追求幸福。 2.運氣因子涉入個體修德與行德的過程,幸福無法受 限於命運的影響,個體在致福過程中,因運氣介入而 顯現脆弱性。 3.當代品德教育致力於「德行陶養」,可視為協助受 教者幸福論意義上的致福之道。. 1.正向特質―品格優勢與德行,在促成真實的幸福中 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2.當前品德教育單純側重於「道德德行」之涵養是否 不夠完整與適當的問題。 34.

(44) 阮孝齊 高新建 侯一欣 (2019). 徐瑄苓 黃永旺 (2019). 新詮釋及 其對品德 教育的啟 示 品德教育 教學轉化 與實踐影 響因素之 研究:以 新北市品 德教育聯 絡簿為例 品德教育 融入巧固 球運動之 探討. 1.教師的工作負荷對於教學轉化及品德教育實踐之 間存在負相關;教師專業成長與親師溝通及教學轉化 具正相關;親師溝通對教學轉化與品德實踐具正相 關;教師教學轉化對學生品德教育實踐具正相關。 2.依據結論,建議對學校投注相關資源,以促進品德 教育之實施。. 1.品德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引導 學生知善、號善、樂善及行善,學校、家庭與社會需 關注落實良好的品德教育。 2.透過巧固球運動屬性與品德內涵之分析,巧固球運 動重視禮讓而不侵犯,友愛而有競爭,合作而不取巧 的運動精神,兼具技術訓練與品德培養之教育意義, 故推展巧固球運動與品德教育之融合。 3.巧固球運動蘊含公平、禮讓、 信賴、合作、守法、 誠實等品德核心價值,藉由學習巧固球運動的規則與 競賽,教師可於課程中融入品德教育相關議題,引導 學生在學習運動之餘培養品德發展,同時,校園一是 良好的品德教育推展場所,結合行政、師資、設備、 課程及資金等資源,有助巧固球運動及品德教育之永 續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5.

(45) 貳、6E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 關於 6E 品德教育之研究大部份是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國內學校 之國中階段來闡述,如國中品德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笑得 好》及其在國中品德教育之應用研究、6E 教學在品德教育上的應用、以 6E 教學法及十大行動策略落實品德教育之推動:以一所學校為例、國民中學推 動品德教育之個案研究、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情緒智能影響之研究,闡述 在現今的中學透過 6E 品德教育,學生的品德認知學習及行為學習有具體成 果;教師也藉由品德教育教學活動的行動研究獲得了成長。 只有一位學者魏意文﹙2015﹚採用實驗法來說明 6E 品德品格教育課程 對國中生情緒智能的影響。有關學校 6E 品德教育之相關文獻探討,其研究 結果彙整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學校 6E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主題. 研究重點. 王全興 ﹙2012﹚. 6E 教學在品 德教育上的 應用. 學校要推動品德教育時,若能將各式活動 與措施作有系統的整合,並透過 6E 創新教學 策略,統整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 等,便可發揮言教、身教與境教功能,讓親師 生共同體現品德核心價值,建立品德本位校園 文化之特色。. 王全興. 以 6E 教學. 1.本校品德教育具有高度成效,深獲全校親師. ﹙2013﹚. 法及十大行 動策略落實 品德教育之 推動:以一 所學校為例. 生及社區肯定。 2.本校品德教育採高倡導、高關懷、高授權、 創造戚動的課程領導策略。 3.本校品德特色課程立基於多元活動與落實 班級教學優勢上。. 36.

(46) 4.品德校園文化的形塑需由基本假設指引﹙6E 教學法+十大推動策略﹚,落實至器物創設。 5.與家長社區及聯盟學校建立夥伴關係﹙光明 里、大平境教會、台南聯青社、大光國小、紅 瓦厝國小、德高國小﹚是本校推動品德教育的 策略聯盟方法。 6.本校採行互動式行銷並加深加廣現有教學 活動,以達品德資源整合目的。 7.透過多年期教學與研究,以驗證本校品德課 程與教學領導團隊所規劃 6E 教學法及十大行 動策略,確實為有效可行之品德教學策略。 林安琪 ﹙2013﹚. 國中品德教 育教學活動 設計與實施 之行動研究. 一、品德教學活動設計 (一)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國中一年級品德教 學活動之意義與調整。 (二)品德教學活動設計可包含七個步驟。 二、品德教學活動的成果 (一)學生的品德認知學習成果 1.學生能了解同理心的意義。 2.學生能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異。 3.能了解對他人實踐同理心的具體行為。 (二)學生的品德行為學習成果 學生能對家人、同學、老師及社會他人實踐同 理心。 三、教師藉由品德教育教學活動的行動研究獲 得了成長。. 陳慈芝 ﹙2013﹚. 國民中學推 動品德教育 之個案研究. 校長領導以學校願景及條件為基礎,發展 品德教育之策略。 二、個案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策略:(一)組成品 德教育推動小組;(二)透過會議積極進行溝 通;(三)共同訂定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四) 6E 策略融入教學與活動;(五)辦理教師專業成長 研習。 三、個案學校透過融入各領域教學、各處室舉 辦品德教育活動、導師班級經營落實品德教育 於校園。 四、從學生生活表現與活動表現展現推動品德 教育之成效。 37.

(47) 五、個案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所面臨困境來自社 區與家庭教育、教師知能、實施成效及行政業 務量。 六、面臨困境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一)主動作 為彌補社區與家庭教育缺席;(二)安排教師們 分享時間降低知能落差;(三)以質性工具進行 長期評估;(四)整合校內行政業務推展重點工 作。 七、個案學校教師對品德教育未來展望為: (一)核心價值與具體行為內涵應採納學生意 見;(二)品德教育融入生活教育;(三)強化學 生學習動機及探索自我機會;(四)重視教師專 業對話及持續品德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之作 法。 劉嘉怡 ﹙2013﹚. 《笑得好》 及其在國 中品德教 育之應用 研究.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之二的「啟發思辨(Explanation)」 :品德教育不能八股、教條,或只要求背誦規 則,而要對話與思辨。本論文所研究的對話啟 發方式,乃以《笑得好》為素材。笑話書首端 便題字云:「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 雖然遊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國中生在人 際互動上亦常陷於看不見自己的迷思中,因而 偏差思想與行為層出不窮,品德教育便是一門 潛在的課程,可搭配笑話文學,天天啟發,日 日思辨。笑話暴露人性上「貪」 、 「吝」 、 「偽」、 「鄙」 、 「迂」的五大缺失,不分古今皆然存在, 提供教師在教育場所進行討論、澄清與思辨, 在「誠實」 、 「尊重」 、 「寬恕」 、 「感恩」 、 「自律」 、 「責任」的品德價值核心上有主題式的素材可 參考運用。. 38.

(48) 魏意文 ﹙2015﹚. 品格教育 課程對國 中生情緒 智能影響 之研究.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品格教育課 程對國中生情緒智能的影響。研究者以台中市 某國中二年級學生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組 學生 31 人,控制組學生 30 人,實驗組接受品 格教育課程為期十二週,每週一節,控制組則 無實驗處理;採用鄭聖敏與王振德(2009)修訂 Bar-On and Parker (2000)編製的《情緒智能量 表青少年版》作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t 檢定與變異數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 示,實驗組接受品格教育課程後,在「情緒智 能量表」中的「內省量表」 、 「人際量表」 、 「壓 力管理量表」 、 「適應量表」 、 「情緒智能總分量 表」、及「一般心情量表」各分量表的後測得 分較前測均有顯著進步;而實驗組在「情緒智 能量表」中的「內省量表」 、 「人際量表」 、 「壓 力管理量表」 、 「適應量表」 、 「情緒智能總分量 表」、及「一般心情量表」各分量表前後測得 分的差異量均顯著高於控制組。此外,品格教 育課程對實驗組學生情緒智能影響在性別上 只有在「內省能力」男女有差異,其餘皆無顯 著差異;在家庭社經背景上無任何顯著差異。 結論是:品格教育課程能促進國中生情緒智 能的提升﹔實施品格教育課程與否,會影響學 生情緒智能之發展;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家 庭社經地位)對於學生情緒智能之影響則沒有 差異。. 謝賢羲 ﹙2019﹚. 國民中學 推動品德 教育之個 案研究. 一、學校以品德為先發展主題與架構圖,在親 師生認同有品生活下推動品德教育。 二、校長樹立典範與行政深耕規畫,積極營造 品德校園,唯核心價值未全面宣達。 三、教師經驗交流善用 6E 教學表現專業;學 生自律有禮樂於分享、有團隊精神。 四、提供學生多元展現機會,隨時融入品德教 學,校園洋溢關懷祥和的品德氛圍。 五、結合社區資源,精進檢核以發展永續,雖 遇困境,然品德教育落實值得肯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9.

(49) 40.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蒐集行政人員及導師參與 品德教育實施成效的研究,透過訪談逐字稿的歸納與分析,以檢核訪談資料, 多方了解學校對實施品德關懷行動的回應、 品德關懷活動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實施品德關懷活動所面臨的挑戰。本研究主要依據 2009 年修訂「教育部品德 教育促進方案」之 6E 的內容,包含典範學習、啟發思辨、勸勉激勵、環境 形塑、體驗反思、正向期許,運用 H 國中的案例來說明創新品德教育教學方 法及實施成效。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典範學習 Example. 正向期許. 啟發思辨. Expectation. Explanation. 品德教育 6E 體驗反思. 勸勉激勵. Experience. Exhortation. 環境形塑 Environment. 圖 3-1 本研究架構 41.

數據

圖 4-2    落實品德教育於日常-善心拾豆新聞報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候用校長、候用主任、教師 甄選業務、考卷業務及試 務、教師介聘、外籍英語教 師及協同教學人員招募、推

青松侯寶垣中學 陳志成老師丶蕭偉權老師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陳偉倫老師丶陳國基老師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黄棣珊紀念中學 徐崑玉老師丶梁浩權老師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 方子聰老師 匡智屯門晨崗學校 陳璧君老師 救世軍石湖學校 黃俊珊老師 路德會救主學校 黃慧貞老師. 輕中度智障兒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