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中學時期藝術類科課程沿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中學時期藝術類科課程沿革 "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理念與特色

本章討論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本章共分為四節,第 一節介紹中學時期音樂、美術課程的沿革;第二節介紹國民中學時期音樂、美 術、鄉土藝術課程的沿革;第三節介紹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的概 況;第四節介紹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特色。

第一節 中學時期藝術類科課程沿革

中學時期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施,從民國三十七年至民國五十七年,此期 間歷經民國三十七年及民國五十一年的課程修訂工作,茲簡要概述課程的內 涵,俾以了解其變革概況,為往後課程發展的重要依據。藝術與人文課程在彼 時,概分音樂與美術課程分科教學,其課程內涵說明如后:

一、中學時期音樂科

(一)中學時期音樂科教學目標

表 2-1-1 中學時期音樂科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年度

教 學 目 標

民國三十七年

1. 訓練歌唱奏弄樂器及辨別音質音高強弱節奏等能力。

2. 灌輸音樂常識,使有讀譜能力。

3. 供給欣賞名歌、演唱用手奏弄樂器機會,激發愛好音樂的興 趣。

4. 涵養合作樂群、奮發進取等優美情感與愛國家愛民族的精神。

民國五十一年

1. 培養學生唱歌及演奏簡單樂器的技術。

2. 增進學生音樂基本知識,使有讀譜能力。

3. 供給學生欣賞高尚音樂的機會,以激發愛好音樂的興趣,並提 高其欣賞能力。

4. 養成快樂活潑、奮發進取之精神,樂群合作、忠勇愛國的情操。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學目標的訂定,可以明確得知中學時期音樂科的教學目標是具有

相當一致性,亦即從認知、技能及情意的範疇加以論述。值得一提的是,欣賞

教學在此時期業已獲致充分的重視與關注,對於愛國的情操與意識,在此時亦

(2)

給予深切的規範,期冀經由音樂科的教學,凝聚全民的愛國意識,達成教育的 階段性目標。

〈二〉中學時期音樂科教學時數

表 2-1-2 中學時期音樂科教學時數

時數 年級

年度

教 學 時 數

一年級 2

二年級 2

民國三十七年

三年級 2

一年級 2

二年級 1

民國五十一年

三年級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學時數的訂定,我們可以明確看出民國五十一年以後的音樂科教 學時間,已逐漸減少,其教學時數由原來的二節(每週) ,在二、三年級時,減 少為一節。對於每小時的教材,於唱歌、樂理及欣賞亦要求做適切的支配,俾 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三〉中學時期音樂科教材大綱

表 2-1-3 中學時期音樂科教材大綱

大綱 內容 年度

教 材 大 綱

一年級 1.讀譜法 2.唱歌 3.欣賞

(3)

二年級 1.樂理 2.歌曲 3. 基本練習 4.欣賞 民國五十一年

三年級 1.樂理 2.唱歌 3. 基本練習 4.欣賞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材大綱的訂定,我們可以明確得知,中學時期音樂科的教材大綱並 無太大的變革,從民國三十七年的教材大綱包括樂理、唱歌、欣賞到民國五十 一年的教材大綱包括樂理,唱歌(或歌曲) ,基本練習及欣賞四大類,從教材大 綱觀察增加了基本練習,此期間教材大綱的穩定性,是可以為大家所共知與認 同的。

(四)中學時期音樂科實施方法

民國三十七年修訂之課程標準,對於初中一、二、三年級的實施方法無論 是基本練習、選材方面、學生之個別差異及音樂常識教學等,皆給予普遍性的 規定。而民國五十一年修訂之課程標準,則進一步對於實施方法有詳細的規範 與說明,其中除一般之教學要點外,亦明列各年級之教學要點,俾為各年級音 樂科教學的重要參考,實乃一進步的舉證。教師經由實施方法的明定,將助益 於教學的實施及教學成效的提昇。衡諸兩次修訂後,茲將其相同處簡要說明如 后:

1. 教學歌曲時應特別注意基本練習。

2. 教學所用的曲譜必須完全採用五線譜。

3. 教師選材時宜多選擇雄壯活潑之歌曲。

4. 選用有伴奏之歌曲。

5. 提供學生欣賞音樂之機會等。

惟在兩次修訂過程中亦有其相異之處,茲簡要說明如次:

1. 歌曲教材之選擇以我國及世界名歌名謠為主。

2. 欣賞教材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認知。

3. 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作簡易樂器之練習。

4. 音樂科教學評量的多元化取向。

總之,中學時期音樂科的實施方法,經過兩次修訂歷程,業已提供教師在

教學上明確的重點與方法,對於彼時的教學確實提供優質的參照。

(4)

二、 中學時期美術科

(一) 中學時期美術科教學目標

表 2-1-4 中學時期美術科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年度

教 學 目 標

民國三十七年

1. 訓練繪畫及切合生活需要各項作圖之能力。

2. 灌輸美術常識使於人物、自然型態有精確的觀察。

3. 指示欣賞各類美術作品使有愛美的興趣與習慣。

4. 鼓勵休閒時習作各種美術以涵養優良品性。

民國五十一年

1. 灌輸審美知識,使瞭解自然美和人工美,以培養鑑賞力 和愛好美術的情操。

2. 訓練繪畫和切合生活需要各項作圖之能力。

3. 增進日常生活有關物品的「美」 、 「實用」 、 「經濟」三者 價值的正確見解。

4. 從家庭、學校的生活美化中,體會美術和國家社會相當 的重要性。

5. 指導鑑賞中西優秀美術作品,使能理解中西美術的特 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學目標的修訂,可以明確得知其變革具相當的程度,惟仍然在認 知、技能與情意的範疇中。惟民國五十一年訂定的教學目標中,業已特別強調 美術鑑賞的重要性,同時在美術教學中,亦把國家與社會的意識,明載其中,

充分呈現愛國情操在美術科教學中所佔有的地位。

(5)

(二)中學時期美術科教學時數

表 2-1-5 中學時期美術科教學時數

教 學 時 數

一年級 2

二年級 2

民國三十七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2

二年級 1

民國五十一年

三年級 1(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學時數的列表中,可以明確得知,中學時期的後半階段,美術科 的教學時數是遞減的,惟在第三學年,為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三年級提供

「應用美術」選修課程,提供三年級學生發展性向與潛能的機會。

(三)中學時期美術科教材大綱

中學時期美術科教材大綱概要經過兩次之修定工作,就形式上或表徵性意 義而言,民國五十一年修訂部分,其教材大綱說明極為詳盡,分類項目極為清 晰,對教師的選擇與運用具有相當的助益功效,是極為進步的做法。就實質內 容的變革而言,極大部分(諸如基本幾何形體,簡單靜物形體之描寫練習,位 置、輪廓、筆觸、投影、透視各種方法、簡易單色圖案、色彩構圖等之講解,

特產工藝之設計與改進等)皆無甚大的修正與調整。惟對於鄉土美術品、鄉土 雕塑美術品、鄉土建築美術品的鑑賞及中西美術史蹟概論的增訂,可說是後者 修訂的重大變革。

(四)中學時期美術科實施方法

中學時期美術科之實施方法亦經兩次修訂歷程(民國三十七年及民國五十 一年) 。在兩次修訂的內涵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民國五十一年修訂的部分,

就實質內涵而言極為詳盡,除總則部份外,三個年級各有其不同且特別強調的 實施方法,就修訂的努力與用心是值得信賴與認同,亦充分提供美術科教師教 學時之重要參照。就實施方法的具體面向而言,舉凡繪畫之方法及材料、對學

(6)

生興趣的啟發、練習欣賞教材之選擇、環境的設計與規劃、參觀當地美術品之 展覽等,在兩次修訂過程中,並無甚多的差異性,惟在民國五十一年修訂之實 施方法中增列甚多教師在教學實施時應特別注意事項諸如:

1. 美術教材之選擇應盡量配合時代性和地方性之需要。

2. 美術科教學尤當側重鑑賞和理解的學習,俾以達成美術在普通教育中特殊 的任務。

3. 鑑賞教材以中西名畫為主,對於鄉土建築亦能列入鑑賞範疇。

4. 各年級實施方法皆有其不同的重點,諸如:一年級特別強調美術工具的選 擇及國畫的基本畫法等。二年級其實施重點則在講解色彩的對比、調和、

配色及使用。三年級則非常關注統計圖的運用與設計等。

三、小結

綜觀中學時期藝術類科課程,概以音樂與美術為主體,亦經歷兩次修訂的 歷程。從兩次修訂課程的總綱中,對於本領域的教學皆寄以諸多的目標,期望 每位學生經由音樂與美術的教學,能夠啟發其對藝術的興趣,進而涵育其內在 的情操,裨益於人格的成長與發展。就課程整體內涵而言,亦深受當時社會環 境、政治背景、教育政策的影響。惟在兩次的修訂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第 二次修定工作(民國五十一年) ,其內容之詳實、豐富、具體與可行,實是可以 被大家所理解與認同,對彼時的教學亦發揮相當的效益,當然對於整體性的教 育目標,亦獲致相當程度的功能與績效。

第一節 國民中學時期藝術類科課程沿革

國民中學時期本領域之課程從民國五十七年到民國八十七年期間,歷經五

次的修訂與調整〈民國五十七年、民國六十一年、民國七十二年、民國七十四

年、民國八十三年〉 。其課程內涵的變革,雖處在彼時政治與社會急遽變遷的環

境下,其差異性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惟與中學時期相較,則不可同日而語,課

程內涵包括各科教學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茲分別論述其沿

革,作為比較分析的基礎,亦能探究其課程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有助於課程的

(7)

一、國民中學音樂科

〈一〉 國民中學音樂科教學目標

表 2-2-1 國民中學音樂科教學目標

教 學 目 標

民國五十七年

1.培養學生唱歌與演奏樂器之技能及創作音樂的興趣。

2.增加學生音樂基本知識,使有讀譜能力。

3.輔導學生體認民族音樂的內容(包括傳統的及創新的)。

4.給予學生欣賞高尚音樂的機會,以激發其愛好音樂之興趣,

並提高其欣賞能力。

5.養成學生快樂活潑、奮發進取的精神,樂群合作、忠勇愛國 的情操。

民國六十一年

1.培養學生唱歌與演奏樂器之技能及創作音樂的興趣。

2.增加學生音樂基本知識,使有讀譜能力。

3.輔導學生體認民族音樂的內容(包括傳統的及創新的)。

4.給予學生欣賞高尚音樂的機會,以激發其愛好音樂之興趣, 並提高其欣賞能力。

5.養成學生快樂活潑、奮發進取的精神,樂群合作、忠勇愛國 的情操。

民國七十二年

1. 增進學生愛好音樂,欣賞音樂的興趣,並提高其欣賞能力。

2. 培養學生演唱歌曲與演奏樂器之技能及創作音樂之興趣。

3. 增進學生音樂基本知識,發展讀譜能力。

4. 輔導學生體認傳統及創新的民族音樂。

5. 涵養審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養成學生快樂活潑、奮發 進取的精神及樂群、合作忠勇愛國之情操。

民國七十四年

1. 增進學生愛好音樂,欣賞音樂的興趣,並提高其欣賞能力。

2. 培養學生演唱歌曲與演奏樂器之技能及創作音樂之興趣。

3. 增進學生音樂基本知識,發展讀譜能力。

4. 輔導學生體認傳統與創新的民族音樂。

5. 涵養審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養成學生快樂活潑、奮發 進取的精神及樂群合作忠勇愛國之情操。

民國八十三年

1. 啟發學生熱愛音樂的興趣,激發愛家、愛鄉、愛國、愛世 界的情操。

2. 培養學生音樂的基本知能,增進欣賞的能力。

3. 輔導學生參與各種音樂再現的興趣,提昇藝術休閒文化。

4. 養成修己善群的涵養,增進體能和諧的美德。

5. 從直觀的美感經驗,肯定生命的意義,提升人生的價值。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目 標 內

年 度 容

(8)

從以上表列教學目標的內容可以明確得知,雖然歷經五次的修訂與調整,

惟從內容變革分析得知,民國五十七年、民國六十一年、民國七十二年、民國 七十四年及民國八十三年,各有其不同的基調呈現,換句話說,雖經五次的修 訂,真正的變革就實質性而言,只有三次修訂。就前揭修訂的內容,深究其教 學目標,可概略說明如次:

1.認知方面:在三次的修訂課程目標中,均明定音樂科的教學應增進學生的音 樂基本知識,俾使學生具備讀譜能力及欣賞能力。

2.技能方面:在前兩次的修訂課程目標中,均明定音樂科的教學應培養演唱歌 曲,演奏樂器之技能及創作音樂之興趣,惟在民國八十三年課程修訂中,此 項技能方面的要求則採取弱化的取向,不再明列其中是較為不同之處。

3.情意方面:在三次修訂修訂課程目標中,均明確規範音樂科教學應養成學生 快樂活潑、奮發進取之精神,樂群合作忠勇愛國的情操。惟在民國八十三年 的修訂目標,對於情意方面的要求,更加重視與強調,期冀音樂科的教學能 充分發揮學生的美感經驗,肯定生命的意義,提升人生的價值,全面提升音 樂最高的價值與境界,展現藝術與生命的融合。

4.其他方面:在前兩次的修訂目標中,對於民族音樂,無論是傳統或創新的皆

給與相當的重視,畢竟民族音樂是我們生活周遭的文化,就音樂教學領域而

言,給予高度的認同,是有其必要性。惟自民國八十三年的修訂內容中,則

修正為各種音樂,不在侷限於民族音樂,此種進步的理念,值得全體音樂教

師與學生的關注與重視。

(9)

〈二〉國民中學音樂科教學時數

表 2-2-2 國民中學音樂科教學時數

教 學 時 數

一年級 2

二年級 1

民國五十七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1

二年級 1

民國六十一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1

二年級 1

民國七十二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1

二年級 1

民國七十四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2

二年級 1

民國八十三年

三年級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前揭表列中,明確得知,民國五十七年修訂課程時,只延續五十一年修 訂時的教學時數,亦即一年級每週 2 小時的教學時數外,二、三年級音樂科每 週教學時數皆為一小時,自民國六十一年以後,歷經民國七十二年及民國七十 四年的修訂,音樂科的教學時數無論年級,概修訂為 1 小時,直到民國八十三 年再回覆一年級每週教學時數為 2 小時,而二、三年級仍然維持每週 1 小時,

惟音樂科的教學歷經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後,再度獲得深切的重視。

時 數 年

年 度級

(10)

(三) 國民中學音樂科教材大綱

表 2-2-3 國民中學音樂科教材大綱

教材大綱(或教材綱要)

民國五十七年 民國六十一年

一 二 三 年 級

1 樂理 2 歌曲 3 基本練習 4 欣賞

民國七十二年 民國七十四年 民國八十三年

一 二 三 年 級

1 樂理 2 歌曲 3 基本練習 4 欣賞 5 樂器 6 創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前揭表列可知國民中學音樂科教材大綱概分兩階段變革,即民國五十七 年及民國六十一年為第一階段的修訂與調整,民國七十二年、民國七十四年、

民國八十三年則隸屬第二階段的變革。就形式而言,第一階段將教材大綱區分 為四大領域即樂理、歌曲、基本練習及欣賞,第二階段則將教材綱要除前述四 大領域外,特別將樂器及創作明確列出,強調其修正的特色。就整體修訂歷程 而言,其機制是進步的,亦可充分提供教師選擇教材的重點參照。至於前述各 領域的細目及教材綱要亦依年級程度,明列不同層級的教材,提供音樂教師教 學時之重要依據。

大 綱 內

年 級 容

(11)

〈四〉國民中學音樂科實施方法

表 2-2-4 國民中學音樂科實施方法

實 施 辦 法

民國五十七年 1. 一般的教學重點 2. 各年級的教學重點

民國六十一年

1. 教學原則。

2. 教學方式及步驟。

3. 特殊學生之處理。

4. 一般之教學重點。

5. 各學年之教學重點。

6. 成績考查。

7. 教材編輯原則及要點。

民國七十二年

1. 教材編選及組織。

2. 教學方法及教學重點。

3. 教具設備和運用。

4. 各科教材之聯繫與配合。

5. 特殊學生之輔導。

6. 教學評鑑。

7. 其他有關注意事項。

民國七十四年

1. 教材編選及組織。

2. 教學方法及教學重點。

3. 教具設備和運用。

4. 各科教材之聯繫與配合。

5. 特殊學生之輔導。

6. 教學評鑑。

7. 其他有關注意事項。

民國八十三年

1. 教材編選之要領。

2. 教學方法及教學要點。

3. 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4. 各科教材或單元間的聯繫與配合。

5. 教學評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方 法 內

容 年 度

(12)

從以上表列,明確得知從民國五十七年的實施辦法,僅簡要概述一般的教 學重點及各年級的教學重點,民國六十一年修訂課程時則除前? 論述外,另外 加教學原則、教學方式及步驟、特殊學生之處理、成績考查、教材編輯原則及 要點,至於民國七十二年及民國七十四年的修訂內涵,則相當一致性將一般之 教學重點及各年級之教學重點,重新分別調整為教材編選及組織、教學方法及 教學重點,各科教材之聯繫與配合等,至於民國八十三年的修訂工作又將前述 加以歸納與統整為教材編選之要領、教學方法及教學要點、教具及有關教學設 備、各科教材或單元間的聯繫與配合及教學評量等,使得整體教材綱要更具整 體性與周延性。至於三個階段的實質內涵僅列出其要者如下,俾能洞察其變革 的趨勢或取向。

表 2-2-5 國民中學音樂科實施內涵之比較

實 施 內 涵

民國六十一年 民國五十七年

1. 創作練習不必要求成果,只求學生獲得體驗。

2. 為適應天才學生之需要,第三學年加設音樂選修,每週教 學 2 小時予以特別訓練。

3. 本科以採用混合教學法為原則,每一單元教學時,宜以歌 曲為中心,再配以適當的基本練習樂理與欣賞該教材。

4. 每學期的成績考查,除注意形成性評量及總結性評量外,

其方式應是多元化取向。

民國七十四年 民國七十二年

1. 本科以採用單元教學法為原則,每一單元教學時,宜以歌 曲教材為中心,或以創作教材為中心,或以欣賞經典為中 心,再配以適當的基本練習樂理、樂器、樂曲等教材實施 之。

2. 欣賞教學為音樂教育之基礎,也是最終目的。

3. 各科教材應予以適切之聯繫與配合。

4. 對於具有特殊興趣的學生應給予音樂科教學的輔導措施。

方 內 法

容 年 度

(13)

民國八十三年

1. 配合各地區之實際需要,可酌選適當的鄉土歌曲作為補充 教材。

2. 欣賞教學,不僅侷限於課內,可利用社團活動,成果與欣 賞會推銷之。

3. 特別重視各科教材及單元間的聯繫與配合。

4. 音樂科的教學評量明列認知,技能與情意三部分,其比例 應明確規範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前揭列表中,我們可以得知就實質內涵而言,各階段的實施方法皆有其 強調的重點,以民國五十七年及民國六十一年而論,其強調重點是本科以採用 混合教學法為原則,而民國七十二年及民國七十四年,則以單元教學法為原則,

而前面三階段的教學,皆非常強調欣賞教學,除正課強化外,鼓勵學生利用課 外時間,進行欣賞音樂的興趣並提供適切的機會。對於教學評量而言,三個階 段皆強調評量方式之多元化外,對於評量之規範應詳細說明。前述的說明與規 則,將提供教師於教學時之重要依據,必能裨益於教學成效的增益與提升。

一、 國民中學美術科

〈一〉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目標

表 2-2-6 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年度

教 學 目 標

民國五十七年

1. 順應學生身心發展,指導其各種造形活動,繼續發展 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2. 適合學生程度與需要,授予各種造形與設計之基本知 能。

3. 增進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事物的「美」 「實用」 「經濟」

三者價值的正確見解。

4. 增進美的創造與鑑賞,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5. 激勵並指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使其有發

揚光大的志願。

(14)

民國六十一年

1. 培養學生身心健全之發展,指導其各種藝術活動,以 發展其獨立思想與創造能力。

2. 配合學生程度與需要,授予各種美術之基本知能。

3. 就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事物,透過美的創造與鑑賞,以 陶冶學生的情操及美化生活的技能。

4. 激勵並指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加強民族 精神意識,使其有發揚光大的志願。

5. 促進學生德智體群合一,身心和諧的向上進取精神。

民國七十二年

1. 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輔導其各種美術活動,以培養獨 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2. 透過美術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美的直觀,想像以及自 我完成的喜悅。

3. 就日常生活有關事物,透過美的創造與鑑賞,以陶冶 學生的情操及美化生活的習慣。

4. 激勵並輔導學生認識我國藝術之優良傳統,以加強民 族精神意識及自信,使增強其發揚光大之志願。

5. 以美育,涵括德、智、體、群,促進學生身心平衡發 展,使其具有和諧樂觀、奮發進取的情操。

民國七十四年 1.

2.

3. 同民國七十二年 4.

5.

(15)

總目標

本目標包含表現、鑑賞、實踐三個領域-

一、表現領域:藉由美術創作的經驗,熟悉表現媒材 的特質,增進美術創造的能力,以抒發內心豐富 的情感。

二、鑑賞領域:透過美術鑑賞的活動,體認自然美和 人工美,並領悟中國優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 特質與價值,以培養審美的能力和情操。

三、實踐領域:經由美術經驗的拓展,以美育涵泳德、

智、體、群,提昇生活的品質,促進人類和諧的 關係。

民國八十三年

分段目標

一、第一學年目標

(一) 藉由各種媒材的表現,提高學習情趣,引發 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藉美術創造的過 程,培育思考與表現能力。

(二) 能欣賞自然美與人工美,了解美的形式原 理,培養敏銳的審美能力;藉以體認中國美 術的特色。

(三) 藉表現與鑑賞的活動,引導正確的生活實踐 準則,尊重自己與他人,愛護自然景觀,以 豐富生活情趣。

二、第二、三學年目標

(一) 認識各種媒材的特色,應用各種技巧於美術 創造中,拓展其思考與表現能力。

(二) 鑑賞美術作品之美,了解美的形式原則,激 發審美能力,獲致豐盈美感;能體認中外美 術的特色。

(三) 從美術表現與鑑賞活動中,體認人類文化中 各種藝術的價值,珍視藝術文化;進而創造 美的心靈,豐燦美的人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表,美術科教學目標的論述中,可分兩個階段說明之。 (民國五十

(16)

七年至民國八十三年)及(由民國八十三年以後) 。兩階段的論述中,仍然 隱含著不可分割的脈絡與軌跡。就第一階段而言,其教學目標可以認知、技 能與情意領域分別陳述與表現。第二階段則以表現、鑑賞與實踐分別說明。

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就認知領域而言,強調基本知能及自我實踐的體驗;

就技能領域而言,則關注創造與思考能力的發展與增進;就情意領域而言,

期冀經由美育的涵育,豐富人生的價值與情感。此外對於美術科的教學,更 期待經由日常生活的體驗,達到教學的目標,對於優良傳統,更能以其為基 本內涵,達成教育最終鵠的。至於民國八十三年的教育目標,則將上列論述 的方式全然轉化為表現、鑑賞與實踐三領域。表現領域乃藉由美術創作的經 驗,增進美術創造與思考與表現的能力。鑑賞領域則經由鑑賞的活動,體認 自然美與人工美,增進美的能力和情操。實踐領域則藉由生活的實踐,創造 美的心靈與豐燦美的人生。兩階段的教學目標,皆明確指引美術科教學的取 向與重點,惟第二階段的指引,更能具體呈現美術科教學的基本旨意與特色。

(二)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時數

表 2-2-7 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時數

教 學 時 數

一年級 2

二年級 1

民國五十七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1

二年級 1

民國六十一年

三年級 1

一年級 1

二年級 1

民國七十二年

三年級 1

(17)

二年級 1 民國八十三年

三年級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陳列得知,國中學時期的美術科教學時數,其初期階段是一年級每 週兩節,二、三年級每週一節,其後歷經三次的修訂(民國六十一年、民國七 十二年、民國七十四年)則修改為一、二、三年級每週教學時數為一節,直到 民國八十三年,又回復民國五十七年初期的教學節數,亦即一年級每週兩節,

二、三年級每週一節。從以上教學節數的增減,我們應深切體驗美術科的教學,

在整體教育內涵中,逐漸受到普遍的重視,美術科扮演的角色更是具備統整各 科及其他四育的功能。對於學生內在的情感與人格的形塑備具重要的功能。

〈三〉國民中學美術科教材大網

表 2-2-8 國民中學美術科教材大綱

教 材 大 網

民國五十七年

1. 繪畫。

2. 美術設計。

3. 版畫。

4. 雕塑。

5. 美術史蹟。

民國六十一年

1. 表現(平面表現、立體表現、形與色的練習及設計)。

2. 鑑賞(人工美與自然美的欣賞,形態美及素材美的體 會中國美術之鑑賞、中西美術之鑑賞) 。

民國七十二年

1. 表現(平面:國畫、水彩、素描、版畫、設計 立體:雕塑、立體、造形) 。

2. 鑑賞(自然美與人工美,中外國中生之美術作品,現 代體裁之國畫,形態美與材質美,中國繪畫、西洋繪 畫) 。

(18)

民國七十四年

1. 表現(平面:國畫、水彩、素描、版畫、設計 立體:雕塑、立體、造形) 。

2. 鑑賞(自然美與人工美,中外國中生之美術作品,現 代體裁之國畫,形態美與材質美,中國繪畫、西洋繪 畫) 。

民國八十三年

1. 表現領域:心象表現(純粹美術) 技能表現(應用 美術) 。

2. 鑑賞領域: (美感認知) 、 (美感判斷) 。

3. 實踐領域:鑑賞並愛護自然資源,激發環保意識,主 動實踐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以提高生活 品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列表中可以明確得知,國民中學時期美術科教材大綱,在初期階 段,乃以具象為基本取向,其教材大綱涵括繪畫、美術設計、版畫、雕塑、

美術史蹟等五大項,其後民國六十一年、民國七十二年及民國七十四年的 修訂工作,則將教材大綱加以歸納為兩大項,即表現與鑑賞,其中表現領 域則涵括前述的教材大綱,而鑑賞領域則另闢內涵,包括人工美與自然美、

型態美與素材美、中國美術,及中西美術等,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對於教材 大綱的修訂與調整,又做出大幅度的變革,其領域概分為表現領域、鑑賞 領域與實踐領域,此其中與前述最大的不同處,乃在於實踐領域的增列,

而表現領域及鑑賞領域亦做抽象化的提昇,表現領域以心象表現及技能表

現為範疇,鑑賞領域以美感認知與美感判斷為依歸。心象表現意指學生透

過各種感官,心智成長文化背景,生活經驗與體認,從事平面、立體或綜

合媒體的美術創作活動。技能表現意指創作合乎生活目的性的作品,涵蓋

平面或立體等造型,且重視「設計性」和「機能性」之表現,激發並發揮

其想像力、創造力及獨立思考能力。美感認知,乃藉由對美的原理原則之

了解與美術作品之探討,體會美術對文化發展及人生幸福的關聯。美感判

(19)

(四) 國民中學美術科實施方法

表 2-2-9 國民中學美術科實施方法

實 施 方 法

民國五十七年 1. 總則〈共有三十四項說明〉 。

民國六十一年

1. 教學原則。 2. 教學過程。

3. 教學要點。 4. 教學設備。

5. 特殊學生之處理。 6. 成績考查。

7. 教科書編輯原則及編輯要點。

8. 各科聯繫與配合。

民國七十二年

1. 教學原則。 2. 教學過程。

3. 教學要點。 4. 教學設備。

5. 特殊學生之輔導。 6. 教學評鑑。

7. 教科書編輯原則及編輯要點。

8. 各科聯繫及配合。

民國七十四年

1. 教學原則。 2. 教學過程。

3. 教學要點 。 4. 教學設備。

5. 特殊學生之輔導。 6. 教學評鑑。

7. 教科書編輯原則及編輯要點。

8. 各科聯繫與配合。

民國八十三年

1. 教材編選之要領。

2. 教學方法(表現領域、鑑賞領域)。

3. 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4. 各科教材或單元間的聯繫與配合。

5. 教科書編輯要點。

6. 教學評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方 法 內

容 年 度

(20)

從以上表列可以了解國民中學時期美術科之實施方法,從初期(民國五 十七年)的總則規範(共三十四項說明),逐漸進入中期階段(民國六十一年、

民國七十二年、民國七十四年)的修訂,使得實施方法,逐次加以歸類使成 為八大項目:諸如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要點、教學設備、特殊學生 之輔導、教學評鑑、教科書編輯及編輯要點、各科聯繫與配合,提供本科 教學時之參照依據。惟自民國八十三年後,整體課程修訂又簡化為六大類,

如教材編選之要領、教學方法、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各科教材或單元間 的聯繫與配合、教科書編輯要點、教學評量等。而在教學方法上特別對表 現領域及鑑賞領域,給予詳細的詮釋與說明,俾使本科教師得以掌握教學 的精神與旨意,同時在課程統整上,不但強調各科教材的聯繫與配合,更 期待單元間的整合,俾使學生獲得橫向與縱向的學習效果,實屬進步的修 正與調整。以上列表謹就形式上或表徵性的說明實施方法,至於其實質內 涵,茲列舉其重要性且具特色者說明如后:

表 2-2-10 國民中學美術科實施內涵之比較

實 施 內 涵

民國五十七年

1. 美術科教材的選擇,應儘量配合時代性和地方性的需 要。

2. 應用美術的指導須合生活上的需要,使與工藝、家事及 其他相關科目配合。

3. 美術簡史應與鑑賞配合進行。

4. 美術設計,應配合實際需要,務使其充分表現美、經濟 和實用的價值。

5. 統計圖應予以適當的練習,應用於設計,作優美的表現。

民國六十一年

1. 美術教學應以表現為主,鑑賞及講述為輔。

2. 配合其他學科之教學單元,使學生有計畫性及組織性的 群體表現機會。

方 內 法

容 年 度

(21)

民國七十二年

1. 美術教學應以表現與鑑賞相輔進行。

2. 養成學生專心創作的習慣,並力求個性的表現。

3. 舉行討論會,使學生發表意見,得以充分溝通觀念。

4. 配合重要節日,與音樂、工藝、家政等科目的教學單元 密切聯繫。

民國七十四年

1. 美術教材應儘量選擇新穎和能引起學生興趣者。

2. 在學生美術活動中應隨機提示鼓勵,隨時引發學生的興 趣。

3. 評量的範圍與內容:

(1)表現作品 (2)美術知識 (3)學習態度。

4. 教師應隨時收集各項教學媒體,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料。

民國八十三年

1. 教材應以社會為取向,配合社會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需 要。

2. 教材應從生活周遭,地區性文化中去選取。

3. 教材組織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經,以材料、技法及工具 使用難易先後為緯,注意順序性、繼續性及統整性。

4. 機能表現的教學方法,應明確提示「製作的目的和條 件」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實施方法內的具體要項裡,我們可以充分體察,從教材的編選、教學方 法的提示、相關教學活動的配合、教學設備與情境的規劃教學評量的說明等,

皆為相當簡明易懂的說明與概述,對本科實際教學,將有相當的助益。

三、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

(一)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學目標

表 2-2-11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學目標

內容 目標

年度

教 學 目 標

民國八十三年

1. 增進對鄉土藝術活動的認知,進而瞭解鄉土文化。

2. 瞭解鄉土藝術對現代生活與社會文化之影響,及鄉土

藝術工作者對文化的貢獻。

(22)

3. 鼓勵參與鄉土藝術活動,進而培養欣賞、保存及傳承 鄉土藝術能力。

4. 關懷鄉土藝術活動,陶冶學生愛家愛鄉、愛國的民族 文化情操。

5. 培養對鄉土藝術活動的興趣,充實休閒生活。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學目標,明確得知鄉土藝術活動課程,係以鄉土意識為基調發展 學生的藝術知能與情感,統整歸納其內涵,皆可以認知、情意與技能規範之。

而在三者之中,情感的體驗與圓融,乃是本科課程的核心要務,從藝術的學習 領域中,感受鄉土意識,進而產生情感是本科的預期目標。教師在擔任本科教 學時,就此理念而言,應可深切掌握其旨意,方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二〉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學時數

表 2-2-12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學時數

時數

教 學 時 數

一年級 1

二年級 0

三年級 0

民國八十三年

備註 1. 每學期每週教學一節。

2. 視課程活動需要隔週連排或集中排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表列中,可以明確看出鄉土藝術活動課程乃在國中一年級時進行 教學,每週一節,而國中二、三年級則不再明列此課程,此課程的安排為配 合實際教學需要,可以隔週連排或集中排定,俾以發揮最佳教學效果,其彈 性措施是可以被本科教師充分的肯定。

內容 年度

(23)

(三)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材大綱

表 2-2-13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教材大綱

綱要 內容 年度

教 材 大 綱

民國八十三年

1. 鄉土藝術活動簡介(4∼6 節) :

包括:民俗節日、民間禮俗、原住民儀式與祭典。

2. 鄉土造形藝術(12~14 節) :

包括平面造形藝術、立體造形藝術、原住民造形藝 術。

3. 鄉土表演藝術(12~14 節)

包括地方民歌、視唱音樂、民間樂曲、鄉土戲曲、

傳統舞蹈、原住民表演藝術。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教材大綱,我們可以深切體察,其教材的大綱,皆以鄉土意識為

基調,配合音樂、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外在形式與表徵進行教學,教師可依據

教材大綱,廣泛蒐集資料,進行生動活潑之教學,啟發學生愛好鄉土藝術的

興趣與情感,俾以達成本科目的教學目標。

(24)

(四)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實施方法

表 2-2-14 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實施方法

實施方法

年度

實 施 方 法

民國八十三年

1. 教材內容之編選可因地制宜,著重地方性、獨特 性與時宜性。

2. 教材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但以欣賞為主。

3. 教學實施應求生動化、活潑化、趣味化、多元化,

俾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4. 本科教學應配合音樂、美術、家政與生活科技、

體育、認識台灣、歷史、地理及其他相當科目進 行教學。

5. 本科之學習評量應涵蓋認知、情意與技能之方 面,並兼顧學生之個別差異,其中尤應重視欣賞 能力之評量。

6. 評量方式則得以問答、演示、實際操作、測驗、

作業及活動報告等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實施方法的說明,大致可以理解,與一般藝術學科的策略是相互一致 的,舉凡教材的編選、教學方法的生動化與其他學科的配合及教學評量的實施 等,皆明確規範與說明,足供本科教師之重要參照。

內容

(25)

第三節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概要

我國課程發展歷經中學時期及國民中學時期的變革,已為課程實質內涵奠定 良好基礎。然而隨著國際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急遽蛻變與多元化之取向,

我國藝術課程在政府、學術單位與民間人士共同期待下,近年來亦做多次的修訂 與調整。其中民國八十七年頒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民國 八十九年頒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民國九十二年頒佈「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等。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是藝術教育的重大改 革,在形式方面結合了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在內容方面將自主、開放、

彈性的「人文素養」視為教學的主要核心內涵,亦即透過藝術陶冶及涵育人文素 養的藝術學習課程。本次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改革從基本理念、課程形式 與實質內涵做大幅度的修訂與調整,以符應時代的需求,掌握藝術教育的旨意與 精神,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精髓,為藝術教育奠定更為優質的基礎。本次課程改 革,就本領域而言,概分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教學時數、能力指標與基本能力 的關係、實施要點分別論述,亦為本領域的實質性與表徵性的課程內涵。經由下 述課程內涵的深入探究與剖析,進而與國民中學時期及中學時期的課程內涵相互 比較將能體察我國現階段藝術教育發展的課程特色。以下首先闡明藝術與人文領 域課程的實質內涵,其次呈現本領域課程的特色,俾能符應本研究的基本目的。

亦為本領域教師教學時的重要參照。

一、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質,是經由藝術陶治,涵育人文 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 。

本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 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治生活情趣,並以 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更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種完整教育的根本。藝術以 其專門的術語,傳達無可言喻的訊息,提供非語文的溝通方式,進而提升人們 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意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與情 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所有的人都需要機會學習藝術的語言,以 領會經驗和瞭解世界。

透過廣泛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參與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

(26)

藝術等活動中,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分析、了解、批評、反省其作 品涵蓋的感受與經驗所象徵的意義,進而認識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 使藝術學習能夠促進聯想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習。現今的藝術教育逐漸脫離技 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而邁入以更自主、開放、彈性的 全方位人文素質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藝術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因此藝術教育 應提供學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觀賞與談論環境中各類藝術 品、器物及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

訪問藝術工作者,了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也要提供學生 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的表現與技巧,鼓勵他們依據個人經驗及想像,發展創 作靈感,再加以推敲和練習,學習創作發表,豐富生活與心靈。

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精神,在於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 人我之間與環境之諧和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 整的肇始,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創新藝 術,培養文明且有素養的國民,重視並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教育部,2003)。

二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

表 2-3-1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

課 程 目 標

民國八十九年

(一)探索與創作: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 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創作,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思辨:

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活動,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值,珍 視藝術文物與作品,提昇生活素養。

(三)文化與理解:

使每位學生能瞭解藝術的文化脈絡及其風格,熱忱參與 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擴展藝術的視野,增進彼此的尊

目 內 標

年 度 容

(27)

民國九十二年

(一)探索與表現: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 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理解:

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的價 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 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三)實踐與應用:

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透過藝術活動增 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 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可以明確得知,前揭論述業已統整視 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範疇的實質目標,實有別於民國八十三年國民中學 時期藝術領域分科揭示目標的具體表徵,就藝術的本質性而言,備具統整的意 義與價值。其次就目標的實質內容分析而言,民國八十九年公佈之暫行綱要與 民國九十二年公佈的課程綱要,就整體結構面向而言,亦有諸多的差異性。蓋 民國八十九年公佈的課程目標,以「探索與創作」 、 「審美與思辨」及「文化與 理解」為主軸,期冀學生達成「從事藝術創作,豐富生活與心靈」 、 「透過審美 活動,提昇生活素養」及「瞭解藝術的文化脈絡,增進彼此的尊重與理解」的 終極目標。而民國九十二年公佈的課程綱要,則以「探索與表現」 、 「審美與理 解」及「實踐與應用」為基調,全力關注前揭論述外,特別重視「實踐與應用」

於生活體驗中,使領域在未來的進程上確能達成「藝術生活化」及「生活藝術

化」的理想境界。就目標的內涵而言,民國九十二年公佈的課程目標,其周延

性與縝密性堪稱備至。進一步回顧與省思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與國民中學時期

的課程目標,尚可充分理解九年一貫本領域課程目標,仍以國民中學時期美術

科的課程目標為實質基礎,加以充實與調整,是可以被印證的事實。惟對於音

樂科及鄉土藝術科的目標,則論述上較為匱乏。再者,本領域的課程目標與前

揭基本觀念是相互呼應,充分展現藝術教育的核心議題與價值。對於藝術與人

文教師在教材及教法上的選擇與運用,必能發揮諸多的效率與效能。誠然藝術

教育從「探索與表現」為出發點,進行「審美與理解」的歷程,進而達到日常

生活的「實踐與應用」 ,具備完整的邏輯思維,必將裨益於藝術教育的功能性與

(28)

發展性。

二、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節數

表 2-3-2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節數

學習總節數 領域學習節數 彈性學習節數 七 32-34 28 (2.8-4.2) 4-6 八 32-34 28 (2.8-4.2) 4-6 九 33-35 30 (3.0-4.5) 3-5

1.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時節佔領域學習節數的 10%~15%。

2. 學校應依據前述比例,計算各學習領域之全學年或全學期 節數並配合實際教學需要,安排各週之學習節數。

3. 每節上課時間為四十五分鐘。

4. 從前列表中國中一、二年級,本領域每週的教學節數為 2.8 至 4.2 節,國中三年級每週的教學節數之為 3.0~4.5 節。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前列表中得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節數,國一及國二為 2.8 至 4.2 節、國三為 3.0∼4.5 節,與國民中學時期教學節數相較,分析如後,國民中學 時期,音樂與美術兩科合計,國一每週為 4 節,國二及國三則為 2 節,從數據 分析,明確理解,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本領域的教學節數是顯著增加。從兩 種面向而言,一則本領域的範疇由原來的美術及音樂兩科增加為三科,即美術、

音樂與表演藝術,另則就九年一貫整體課程的變革而言,強化藝術教育促進人 文涵養的功能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重點。因此,在教學節數的增加上有其必 要性和需求性。此外,在此必須特別強調之處,乃本領域的教學節數,是深具 彈性,除領域學習節數的規劃與設計外,另外安排彈性學習節數,俾供各校發 展學校本位課程。此點在國民中學時期的藝術教育課程是無法獲得的取向或目 標。

節 數

年 級

(29)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編號,其解讀方式如下:

<編號說明>「a」代表主題軸的編號。本學習領域分為三大主題軸:探索與表 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所以 a 的編號是由 1∼3 號。「b」代表學習 階段的編號。本學習領域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學習階段為小學一二年級,

第二學習階段為小學三四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小學五六年級,第四學習階 段為國中一二三年級,所以 b 的編號也是由 1∼4 號。「c」代表能力指標的 流水編號。

以下各項「能力指標」中的動詞(如描述、舉例、欣賞、認識、蒐集、

辨識、整理、知道等等)只呈現該項能力的某一面向,然每一項能力的培養 均應透過學習者「從容地實踐所知,建構個人的意義,表達自己的體驗」而 落實:

(一)探索與表現 (二)審美與理解

(三)實踐與應用

國中屬第四階段,其能力指標共 11 條,如下所列。

表 2-3-3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

能 力 指 標

國中七、八、

九年級

探 索 與 發 現

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的思考 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

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 環境的生態。

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 差異。

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 息的作品。

(30)

審 美 與 理 解

1.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 文化特質。

2.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3. 感受及辨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 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 價值觀。

4. 運用資訊科技收集中外藝術資料,了解當代藝術生 活,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實 踐 與 應 用

1.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2.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 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3.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 學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以上能力指標的敘說,以及課程目標的比較分析,讓我們深切瞭解其論

述的範圍概屬探索與發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等領域,為課程目標的說

明概屬質的描述,而能力指標則趨近於量化的說明,其具體化不言可喻。能力

指標顧名思義為能力導向的目標說明,就探索與發現而言,以探索為策略,則

發現為其能力的外在表徵;就審美與理解而言,以理解為歷程,則其終極目標

乃對美術作品的鑑賞的意欲表達,就實踐與應用而言,則本質於生活的實踐與

應用,其內涵包括內在的外表的涵育與陶冶。因此能力指標充分指引本領域教

師在教學的方法或策略上、甚或選材上,皆須以其為標的,方能確實達成預期

的目標。

(31)

五、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與基本能力的關係

表 2-3-4 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與基本能力的關係

能 力 指 標

一、了解自我 與發展潛能

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思考能力,嘗 試多元文化的藝術創作。

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 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 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

二、欣賞、表 現與創新

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立思考能力,嘗 試多元文化的藝術創作。

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 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 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 特質。

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與媒體的特性。

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 格和差異,體會不同的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三、生涯規劃 與終身學習

1.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

2 .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繼續學習。

(32)

四、表達、溝 通與分享

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特的思考能力,

嘗試多種的藝術創作。

2. 觀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 生活,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巧選擇適合個人或團體情感與 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3.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4.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形式與媒體的特性。

六、尊重、

關懷與團隊 合作

1.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 特質。

2.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 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 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六、文化學習 與國際瞭解

1.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瞭解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2.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 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藝術生活與價值觀。

3.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 勢,? 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七、規劃、組 織與實踐

1.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2. 透過有計畫的集體創作與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 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八、運用科技 與資訊

1.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2.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

勢,? 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33)

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3.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 特質。

4. 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中外藝術資料,瞭解當代藝術生活趨 勢,? 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

十、獨立思考 與解決問題

1. 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表現獨特的思考能力,

嘗試多種的藝術創作。

2. 觀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 生活,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巧選擇適合個人或團體情感與 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3.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 品。

4.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 特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次課程改革就整體綱要內涵而言,明確得知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學 生適應人生歷程的十項基本能力,亦即一改以往「目標性質的論述」 ,就藝術與 人文學習領域而言,又從十項基本能力發展衍進出能力指標,作為未來教學及 評量的重要依據,其明確程度足供本領域教師的導引與思維,裨益於教學績效 的提昇。能力指標與基本能力環環相扣,本領域的能力指標又以本領域課程目 標相互依循,脈絡相傳,就目標性而言是周延、縝密及合乎邏輯性的,而十項 基本能力又與整體綱要課程目標相互輝映與依存,達成整體性與分段領域充分 的配合。因此,本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是密切的,亦為本 次課程修訂的重要特色。

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實施要點

就九十二年修訂之課程綱要實質內涵而言,概分為兩大部分,一為目標的

訂定與調整,另一為達成目標的具體作為。前者在前面章節中已詳細論述與說

明,後者將在本段中詳加剖析。就達成目標的實施要點而言,可分為下列取向

與範疇討論之。

(34)

〈一〉 課程設計方面

本領域課程設計所揭櫫的目標為協助學生在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 面的發展與成就,促進自我概念,自我紀律及理解與人合作關係的發展,

鼓勵發展語彙、建立概念、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力,以達成上述目標。

就行政組織而言,應成立本領域課程研究小組,研訂周延之課程實施計畫。

就策略或方法而言,除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俾以學習、研究或創作藝術 外,課程設計原則以「主題」統整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及其他領域 等方面的學習,統整課程可就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主題軸教 學設計、行動研究教學設計、獨立研究教學設計等。因此,課程設計的核 心價值乃在於課程的設計統整,俾使每位學生經過本領域的學習歷程,獲 致統整的效果與能力,達成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教材編選方面

為達到本領域的課程目標,除課程設計必須充分達成其統整原則外,教材 編選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與課題。蓋教材編選略分為兩領域加以說 明,一為教材之實質內容,一為教材編選之原則。前者教材之內容,明確 規範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之創作,及其 與歷史、文化的關係。其教材又細分如下:

1. 視覺藝術:包含媒體、技術與過程的了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功 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

2. 音樂:包含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等。

3. 表演藝術:包含肢體與聲音的表達與藝術展演等範疇。

4. 其他綜合藝術之基本教材等。

至於後者攸關教材編選原則,茲列舉其要者,條列於後:

1 . 教材編選依據課程總綱、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其他 相關資料為參考原則。

2 . 教材編選應考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等條件。

3 . 教材編選時應把握統整原則,配合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統整的概念

(35)

6 . 本領域教師應適切體察教材之實質內容,更應注意教材編選之原則,

俾能充分理解課程改革的精神與旨意,達成教改的預期目標。

〈二〉 教學設計方面

教材編選與教學設計泛屬一體兩面的問題,教材編選趨向合理性與周延 性,教學設計更應符合教學原理,方能達到課程預定目標。教學設計宜 考慮學生之學習動機、興趣、能力及程度等個別差異。在統整過程中更 應設計生動、活潑、趣味、有變化,並掌握生活化原則的活動,俾能符 合本領域的基本理念與目標。

〈三〉 教學方法方面

教師在進行本領域的教學方法時,應多元且具彈性,包括各種視覺藝術 教學法、音樂教學法、表演藝術教學法等。對於學習情境、發展技能、

教學概念、態度培養等方面,亦應秉持教育理念,分配於教學方法中,

使得整體教學方法,確能引導學生作最有效率與效能的教學,同時在教 學歷程中亦可與其他領域、搭配社團、綜合活動、觀摩文化活動等方式,

進行統整式的教學,達成本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與旨意。

〈五〉教學評量方面

教學評量的目的在判斷教學活動是否達成目標,教師必須蒐集資料加以 客觀評量,以正確了解課程設計的適切性,並評估每位學生的學習預備 狀況。

第四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特色

由於社會急遽的變遷,教育改革的需求受到各方的期待與關注。九年一

貫課程的推動,即在因應世界各國教改的脈動,也期冀透過此次的教改能培育

出二十一世紀的健全國民。從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頒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

貫課程總綱綱要」 ,民國八十九年教育部頒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

綱要」 ,及民國九十二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整體內涵

中,經深入的剖析與探討,同時與國民中學時期的課程相互比較,可以瞭解本

領域以全新面貌呈現, 本節針對課程目標、教材大綱(或能力指標) 、教學方

法、實施方法、教學時數等幾個面向,以民國三十七年為基準來看我國近五十

年來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變與不變之處,分別敘述之。

(36)

壹、美術、音樂、鄉土藝術活動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比較 一、課程目標的比較

(一)中學時期本領域之課程目標,以提升學生對藝術的基本認知,增進學生 藝術表現能力,及促發學生對藝術作品欣賞的能力與興趣,從而涵育學 生優良的品性與愛國情操。

(二)國民中學時期本領域之課程目標,除前論重點外,格外重視以美育融合 德、智、體、群等四育,促進學生身心之平衡發展,推進直觀的美感經 驗,肯定生命的意義,提昇人生的基本價值等,皆給予深切的關注與重 視。

(三)九年一貫時期本領域之課程目標,則以從事藝術表現,豐富生活與心靈;

透過審美與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值;使學生瞭解藝術與生活的 關聯達成藝術生活化的目標。

從以上分析得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其基調深具穩定性與一致 性,而其對象是具生命的個體,對於人的認知、技能與情意的激發、啟迪與涵 育及使生命充滿活力與情感是本領域的重要職責,經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的陶 冶,人類的生命更為充實與圓融,人類的情感更為豐碩與昇華。

二、 課程內涵的比較

就課程內涵發展的歷程而言,本段著重於鄉土藝術活動課程部分,中 學時期音樂科的課程內涵,並無鄉土教材的呈現。而美術科在民國五十一 年依修訂的課程標準中,則明確說明重視鄉土美術品、鄉土雕塑美術品、

鄉土建築美術品等之鑑賞。國民中學時期,就音樂科而言,提及對於傳統 與創新音樂的重視;對美術科而言,則對於鄉土並無論述與說明。惟在民 國八十三年修訂的課程標準中,特別在國中一年級增列「鄉土藝術活動」

類科,其基本內涵含括鄉土藝術活動簡介,鄉土造形藝術及鄉土表演藝術

等。鄉土藝術活動發展至九年一貫時期,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除視覺藝術

與音樂外,增列表演藝術。就課程發展的本質而言,表演藝術乃從鄉土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你的生活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