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關係之研究"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指導教授:李銘義博士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 師創新教學能力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林怡均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3) 謝. 詞. 從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院畢業後到國小服務已 10 餘年,從沒想過自己還有機會能繼續深造,所幸先生及家 人的支持,還有好友兼學姊如華鼓勵之下,兩年前考上了本 所。 所上每一位教授都是真材實料,讓我獲得許多新知並充 實 自 己 。 其 中 我 要 感 謝 的 是 銘 義 所 長、 官 蓓 教 授 及 靖 文 教 授,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所給予的教誨及指導,是我遇到困境 時最大的動力,其無私的付出讓我深深感動。 也要感謝研究所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鼓勵及學習,在 研究所學習的過程也更有趣了。感謝建伶、暐茹及茂森對我 的鼓勵,喜歡我們一起吃飯、聊天、討論論文寫作問題,互 相督促激勵,使得論文寫作能如期完成,這美好的回憶將留 在我心中。另外也非常感謝秀芬大姊,雖然年齡上大了我兩 輪,但大姊真正實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每堂課 都能認真聽講並提出很棒的看法,而且協助處理班務也非常 熱心,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 此外,也非常感謝振茂校長,校長全力支持我繼續進 修,並協助解決工作上的難題,讓我在上課時沒有後顧之 憂。當然更要感謝我的家人們,老公傑恒、婆婆、我的父母 及弟弟,幫忙我處理家務、照顧昱翰及昱頴,同時也容忍我 寫作論文時的壞脾氣。亦感謝小叔傑聖給予統計上的指導, 並協助到國家圖書館找資料。. ⅠII.

(4) 最後,再次感謝大家,協助我順利完成研究所的課業, 這兩年的點點滴滴是最珍貴的回憶。. 怡均. Ⅱ. 謹誌於 2014.06.22 夜.

(5)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 學能力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 學能力之現況、關係,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 查法,以自編的「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 力調查問卷」作為蒐集資料之工具,以屏東縣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 象,有效樣本共計 540 份。依據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 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線性迴歸等方法進 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以「科技設施支持」之 知覺程度最高。 二、 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以「班級經營創新」程度最高。 三、 年齡較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之知覺程度較 高。 四、 服務年資較資淺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之知覺程 度較高。 五、 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知覺程度與創 新教學實施有差異。 六、 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有助創新教學能力之實施。 七、 大型學校教師之創新教學能力實施程度高於小型學校教師。 八、 一般地區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程度高於偏遠地區教師。 九、 國民小學教師的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知覺與其創新教學能力有 ⅢI.

(6) 相關性。 十、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能有效預測其創新教學 能力實施程度。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 長與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創新教學. II Ⅳ.

(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Ability on Teachers’ Innovative Instruction in Ping Tung County.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relationship, and the difference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ability on innovative instruction.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ability in Ping Tung County.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Ping Tung County and 54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collected data was further process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linear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perception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reached highest level of awareness in the area of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the most competent in “innovative class management” with respect to innovative instruction. 3. Olde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ossessed higher level of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4. Juni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hibited heightened sense of III Ⅴ.

(8)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differ significantly due to teachers’ educational levels. 6.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serve. concurrently. as. administrative staff could ai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7. Large-sc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hieved higher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in innovative instruction than teachers in smallscale schools. 8. Teachers in general service areas possessed higher competency in innovative instruction than the teachers in remote areas. 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achers’ competency in innovative instruction. 1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evel. of. awareness. toward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uld predict the effectivenes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bodi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Key Word :. elementary school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novative instruction. IV Ⅵ.

(9) 目. 次. 謝詞 ……..……………………………………………………………….Ⅰ 論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次…….. ………………………………………………………………..Ⅶ 表次 ……………………………………………………………….………Ⅸ 圖次 ……………………………………………………………….……Ⅹ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的意涵與相關理論……….……………….11 第二節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意涵與相關理論……….……………….24 第三節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58 第三節 研究樣本……………………………………………….……….59 第四節 研究方法………………………………………………….…….64 第五節 研究工具………………………………………………….…….65 第六節 研究程序………………………………………………….…….7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1. V Ⅶ.

(10) 第一節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現況 分析.……………………………….…………………………….8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創新 教學能力之差異分析…….……………………..………………90 第三節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及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現之相關 分析…………..………………………………………………...110 第四節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對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現之預測 情形……..………………………………………………………112 第五節 綜合討論…………..………………………………………..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書目 …………………………………………………………….….133 一、中文部分………………………………..………………..…….133 二、外文部分………………………………..……………………...139. 附錄 ………………………………………………………………………14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14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彙整表………….……………………….…….153 附錄三 預試調查問卷……...…….…………………………….…….163 附錄四 正式調查問卷…...……….……………………………….….169. ⅧVI.

(11) 表. 次. 表 3-12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75 表 2-1 科技領導定義彙整表……………………….……………………12 表 2-2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18 表 2-3 科技領導的研究層面……………………….…………………….21 表 2-4 創新教學能力的定義……………………….……………………25 表 2-5 創新教學層面……………………….……………………………35 表 2-6 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彙整表………………………………….37 表 2-7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相關研究彙整表…………………………….45 表 2-8 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相關研究彙整表…………….…52 表 3-1 102 學年度屏東縣不同規模國民小學預試樣本分層取樣表…..60 表 3-2 預試問卷發放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60 表 3-3 不同規模學校正式樣本分層取樣表 ……………………………61 表 3-4 正式問卷發放學校名稱、數量及回收情形…………………….62 表 3-5 學者專家名單…………………………………………………….65 表 3-6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之衡量構面表……………………………….66 表 3-7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衡量構面表……………………………….68 表 3-8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70 表 3-9 教師創新教學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71 表 3-10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73 表 3-11 教師創新教學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74 表 3-12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75 表 3-13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75 表 4-1 研究樣本個人背景資料分析表………….……………………….83 表 4-2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問卷因素變項描述性統計摘要表……..84 VII Ⅸ.

(12) 表 4-3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5 表 4-4 教師創新教學量表問卷因素變項描述性統計摘要表……..........87 表 4-5 教師創新教學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8 表 4-6 不同性別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之 t 考驗摘要 表…………………………………………………………………………...90 表 4-7 不同年齡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91 表 4-8 不同服務年資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93 表 4-9 不同最高學歷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95 表 4-10 不同職務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94 表 4-11 不同學校規模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97 表 4-12 不同學校所在地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99 表 4-13 不同性別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 t 考驗摘要表……...100 表 4-14 不同年齡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01 表 4-15 不同服務年資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02 表 4-16 不同最高學歷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04 表 4-17 不同職務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05. VIII Ⅹ.

(13) 表 4-18 不同學校規模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107 表 4-19 不同學校所在地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08 表 4-20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積差相關摘 要表…………....................................................................................110 表 4-21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迴歸分析摘 要表………….....................................................................................112 表 4-22. 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的差異分析摘要. 表…………........................................................................................114 表 4-23. 背景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差異分析摘要. 表………............................................................................................118 表 5-1 研究假設實證結果彙整表………….…………………………...123. IX ⅩⅠ.

(14) 圖 圖 2-1. 次. Anderson 和 Dexter 的科技領導模式…………………….….….14. 圖 2-2 Flanagan 和 Jacobsen 的科技領導模式….………………………16 圖 2-3 Csksentmihalyi 的三指標系統模式………………………….…...30 圖 2-4 Simonton 的創造力環境影響觀…………………..………….…...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56. ⅩⅡ X.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 圍與限制等四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 2000 年於白宮新經濟會議中喊出:「以科技當 燃 料 , 以 創 新 當 動 力 」( 智 庫 . 百 科 , 2014 )。 由 此 可 見 科 技 的 重 要 性。21 世紀網路資訊蓬勃發展,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使得數位學習、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為教育的趨勢,亦影響學校行政管理、教學、課程 型態。張奕華(2010a)指出:「應用科技在教學上,對學生的學習、 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能力,及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具有正向的助益。」近年來政府深感資訊科技的重要性及影響力,而資 訊設備是支持資訊科技應用的首要條件;我國自 1997 年的「資訊教育 基礎建設計畫」,1998 年的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到 2001 年的「資 訊教育總藍圖」,中小學的電腦和網路設備已相當普及。雖然硬體設備 建置大致已經完備,但如何充分支援教師教學是一個大問題。故教育部 於民國 98 年提出「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的方案,自 2008 年至 2011 年為期四年的計畫中,著重於提升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 縮減學生資訊科技學習落差、建置數位學習資源…等,以落實科技在學 校的整體發展(教育部,2008)。 美國自 1980 年代開始,校長作為教育領導者的角色與功能非常明 顯。隨著「使用科技支持學習」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校長正扮演的學校 變革的催化者(facilitators of change),致力追求新興科技的進步與革 新,以幫助學生學習與成就(張奕華,2003)。而有不少學者研究觀察 1.

(16) 到科技對於學校教育和行政變革有重大的變革及良好的成效,故提出科 技領導的概念,主張校長應擔任科技領導者(technology leader)的角 色,不僅僅需具備科技方面的領導,使教師及行政人員均能善用資訊科 技,提升教學與行政的成效(葉連祺,2003)。科技領導新典範的出 現,更顯示出校內科技領導與管理的重要性,提昇學校資訊科技專業能 力,以因應資訊社會的來臨,並為學生面對資訊科技時代做好準備,是 學校不可忽視的責任(張奕華、蔡瑞倫,2009)。是故學校領導者應運 用自身資訊素養,提昇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資訊科技能力,使教學與行 政能夠相互支援,增進學校競爭力及效能。因此,本研究欲探究目前國 民小學之科技領導現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資訊科技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但需有「創新」的動力來配合,方 能開創教育新局面。創新能力是提升國民素質之關鍵,更為發展知識之 前提,所以創造力教育亦成為未來教育工作之推動重點(教育部, 2003)。教師創新能力不但可以提升教育品質,亦可滿足社會需求之關 鍵,教師應有的作為,其具體的實踐就是在教學設計中之創意呈現,進 而培養學生創造,這樣的創新是教育界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最重要的貢獻 (史美奐,2003)。故教育部 2003 年所發表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中,期許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大眾都有自我創造的意識,勇於創 新、冒險及超越,並從不斷嘗試創造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建構全 民學習的社會。故教師應具備教材及課程設計之能力,並結合周遭俯拾 即是之素材或媒材,藉由融合、運用與創新,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樂於 學習,進而培養學生之基本能力,激發其創造力。探究國民小學教師創 新教學之現況,以作為各校推動創新教學之參考依據,則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目前少子女化情形及教育環境的變遷,各縣市政府無不研擬各項 對策來緩和減班、減校的壓力。而屏東縣地處臺灣南端,雖擁有特殊的 地理環境及豐富的族群,但南北狹長造成交通的不便、城鄉差距甚大,. 2.

(17) 又加上人口的外移、學校的減班,裁併校的情形更加嚴重;當務之急則 是要發展學校特色並留住學生。故屏東縣政府教育處自 2010 年起積極 規劃推動大學區制及理念學校的設立,希望透過學校課程特色化、教學 精緻化,能吸引外縣市或縣內學生跨區、跨縣市就讀。由此可知,學校 領導者如何建立學校特色、實施創新教學課程實為重要。又教育部 2009 年的「建置國民中小學多功能『E 化專科教室』」的計畫中,補助 國民中小學科任教室數位電子白板、電腦及周邊設備的建置,並陸續辦 理資訊融入教學研習及教學演示,教導教師們使用並透過電子白板設計 創新教學活動,可輕易的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更為增 加。屏東縣近幾年在推動電子白板教學的使用、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立、 理念學校的成立、大學區制的推行,在希望透過資訊科技與創新教學,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並提升教學校能。屏東縣幅員廣闊,濱海、 山區、鄉鎮、偏遠、離島、市區型學校均有;族群多元,有原住民、閩 南人、客家人…等。不同地區校長的科技領導是否有差異?又是否能帶 動學校創新教學的實施,則為研究動機之三。 西 諺 云 :「 有 怎 麼 樣 的 校 長 , 就 有 怎 麼 樣 的 學 校 」( As is the principal , so the school.),學校領導者深深影響學校發展方向。在目前 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學校領導者若能善用自身與每個成員之科技能 力,以資訊科技做為媒介,發展學校創新教學,相信必能提升學生之學 習效能,並增進學校之競爭力。. 3.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有以下四項研究目的: 一、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現 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認知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關 係。 四、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對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 響。. 4.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校長科技領導模式 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共同形塑學校科技發展願景與擬定發展計畫, 爭取相關資源充實校內軟硬體資訊設備,營造友善且完善的科技應用環 境;並運用策略協助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規劃相關資訊能力增能課 程,培養學校科技人才與提高學校成員科技素養,落實定期評鑑機制檢 視教學、行政成效,且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增加學校成員專業對話機 會,藉此提升學校之效能。本研究將「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 與訓練」、「科技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等五個層面,列為科技領導模式之探討範圍:.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 學校領導者能瞭解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凝聚成員共識形塑科技願 景,規劃具體可行之計畫,使成員能夠依循執行,並有效利用資源 及相關管理技巧協助其發展。.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 學校領導者重視學校成員科技素養及能力的訓練及發展,以落實 資訊科技的運用。包含成員發展、生產力、專業實務、科技能力的 訓練與培養等指標,目的在促使成員提升科技相關知能及專業素 養,以力推動資訊科技的運用。. (三)科技設施支持: 學校必須有基本且充足之資訊科技設施,營造友善、方便且資訊 化的校園環境,以利成員進行相關科技活動的進行。. (四)評鑑與研究: 學校領導者應能依據學校屬性建立科技指標標準,對成員實施專 業發展評鑑,並從中檢視與研究出有利於學校發展、成員學習及使 5.

(20) 用的相關策略。.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學校領導者必須經營良好人際關係,透過正確的溝通技巧,協調 學校各處室推展科技政策,並爭取外部的支持與配合,建立共識、 凝聚向心力,提升學校效能及達成教育目標。. 二、創新教學能力 教師能秉持開放、獨創之教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個別 差異與學習需求,運用多元活潑生動之教學方式及內容,引起學生學習 的動機與興趣,啟發創造思維,再透過資訊科技媒材及多元評量方式, 增進學生學習成效,並提升教師教學品質。 本研究將「課程教材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班級經營的 創新」及「教學評量的創新」等四個層面,列為創新教學能力之探討範 圍:. (一)課程教材的創新 課程教材創新係指教師除了使用教科書之內容外,能善用本身教 育專業知能及素養,融入新興社會及教育議題,採用多元教學素材,並 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創新教學課程內容,以提升學生探索與實際操作之機 會。.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指教師能熟悉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合 作學習、討論教學等;並能善用各種教學資源來輔助教學,如資訊科 技、社區資源、家長協助與參與等。進一步以學生需求為教學中心,提 供學生表現之機會,以建立學生學習之自信及成功的學習經驗。. (三)班級經營的創新 班級經營的創新指的是教師運用多元且具創意的方式,營造良好. 6.

(21) 師生及同儕人際之互動,經營民主、開放與和諧之學習氣氛,並創造生 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意願。. (四)教學評量的創新 教 學 評 量 的 創 新 是指 教 師 採 用 多 元 評 量 之 精 神 , 包 含 筆 試 、 口 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等評 量方式,並重視學生之個別差異與身心發展來實施, 以期發揮學生之 潛能及專長,並瞭解學生學習困難之處及學生之成果。. 7.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過程與方法雖力求嚴謹,但仍有無法周延之處,故將本研 究之範圍與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現職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主任、組 長、導師、專任教師,但不包含實習教師、代課教師與專業行政人 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經實地施測蒐集相關資料,並運用統計技 術 SPSS 進行資料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分析校 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情形。.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旨在探討不同「國民小學背景變項」包括:性別 (男、女)、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學 校所在地共七個變項,其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 差異情形;並探討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兩者間的 關係。. 二、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樣本而言 本研究僅以屏東縣 16%之國民小學正式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研 究的代表性難免有所偏差,無法完全符合母群體的特性,所以在推. 8.

(23) 論的適切性,應考量個別的情形,不宜做過度的推論。.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法,利用自陳式量表作為測量工具,進行 相關資料的蒐集,因無法控制受試者填答的情境,故應小心謹慎的 解釋與應用本研究結果。. (三)就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所編制之「校長科技領導模式量表」與「教師創新教學能 力量表」,僅針對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是否影響教師創 新教學能力之關係進行討論,無法涵蓋所有因素,此為本研究工具 之限制。.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 學能力之現況及兩者間的相關性。而本章將藉由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文獻 之探討,成為本研究立論之基礎,以支持本研究問卷的設計與實施之依 據。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校長科技領導的意涵與相關理論探討; 第二節為教師創新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理論探討;第三節為校長科技領導 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美國於 2002 年頒佈《帶起每個孩子法案》(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為落實該法案,美國教育當局陸續推動相關教育 政策,其中「以科技支持學習」(using technology to support learning) 為美國中小學校長所需重視的政策,亦是美國教育部戮力提升每位學生 學習的重要方針(張奕華,2010b)。而我國教育部亦發現資訊科技在 目前教育應用的重要性,故持續補助中小學資訊設備,並推動多項科技 融入教學之計畫,對於學校行政、教學與學生學習皆有很大的影響,資 訊科技亦在學校組織大量被運用。因此,科技領導成為時代的趨勢,而 相關理論也應蘊而生。本節將針對科技領導的定義、科技領導的模式與 科技領導的層面等進行探討。. 一、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 目前數位科技進步,數位產品更新的速度之快;又加上管理領導 觀念已被帶入學校領域運用並重視,因此有許多學者將資訊科技與領導 11.

(26) 觀念加以整合。而科技領導一詞,首次出現於荷蘭湍特大學教授 Betty 與 Collis 所撰述的《電腦、課程與全班教學》一書中(引自張奕華, 2010b)。之後諸多學者針對科技領導提出不同之定義,以下就相關研 究所做的解釋,彙整如表 2-1 所示:. 表 2-1 科技領導定義彙整表 學者(年代) Schmeltzer (2001). 定義 領導者必須瞭解科技如何改善教學,並發展策略以 幫助教師在課堂使用科技,並創造一個持續支持學 校向前使用新科技的系統。. Creighton (2003). 領導者必須設計與運用新策略來幫助教師認知、瞭 解和整合科技於教室中的教學。. 葉連祺(2003). 結合科技和領導,充實科技方面的軟硬體設施和人 員的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 以促使校長、教師及其他學校人員能善用科技,提 升教學和行政效能。. 徐潔如(2005). 領導者具備科技素養、整合資源的能力,運用領導 技巧,協助教師與行政人員適切應用科技於教學實 踐和行政作為。. 吳清山、林天佑 (2006). 領導者能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成員能運用科技, 致力於組織目標的達成。. 張奕華(2006). 學校領導者為了適應教學與學習的需求,透過讓教 職員學習科技,並藉由科技團隊的努力,以建立學 校科技願景的方式,讓學校在開放動態的社會中迎 接科技願景的變革。. Afshari、 Bakar、Luan、 Samal 與 Fooi (2008) 張奕華、張敏章 (2009). 科技領導是經由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以促進學校 的改變,並整合多元解決方案在學習、教學和學校 行政。 領導者能建立科技願景,結合科技與領導,運用領 導技巧並組成科技團隊,使學校成員皆能善用科技 並整合、於課程教學及學習中,以期能因應教育變 革、提升組織效能,進而達成組織的願景與目標。. 12.

(27) 表 2-1 科技領導定義彙整表(續) 張奕華、蔡瑞倫 (2009) 陳鈞泓(2011). 領導者結合新穎的科學技術和必要的領導技巧,使 組織和世界接軌,不和潮流脫節,保持旺盛的競爭 力,能夠善用科技增進教學和行政成效。 領導者將領導與科技資源加以整合利用,並透過資 訊科技從中促進組織成員與團隊的學習,進而改善 教學品質及提升行政效能,以達成目標與願景。.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科技領導是結合科技資源與管理,以促進致力達成組 織目標。因此本研究將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利用資訊科技當作媒介 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透過資訊科技促進組織成員學習成長、提升資訊 素養及能力,進而引導組織成員將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行政方面,以 促進組織目標之達成。 而校長是教育體制中的領導者,亦是教學者與管理者,校長的態 度對於學校成員將資訊科技能力運用在教學、行政上有很大的影響。故 就校長是學校科技之領導者而言,將校長科技領導定義為:校長帶領學 校成員共同形塑學校科技發展願景與擬定發展計畫,爭取相關資源充實 校內軟硬體資訊設備,營造友善且完善的科技應用環境;並運用策略協 助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規劃相關資訊能力增能課程,培養學校科技人 才與提高學校成員科技素養,落實定期評鑑機制檢視教學、行政成效, 且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增加學校成員專業對話機會,藉此提升學校之效 能。. 二、校長科技領導模式 科技領導的任務在於藉由領導策略來推動科技應用於教育實務。在 實施科技領導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者應倡導科技文化的重要性;而促使 學校成員願意使用科技,則是奠基於創新的信念。美國維吉尼亞教育科 13.

(28) 技. 委. 員. 會. (. Virgini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VETAC)在 2004-2005 年度報告書中提出「行政人員之教育 科技領導知能」(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for Administrators),作為學校領導者必備的科技技巧與知識,據此提供學 校可以實施的科技領導模式,而該委員會針對模式聚焦於六方面: (1)領導與願景;(2)教導與領導;(3)生產力與專業實務;(4)支 援、管理和操作;(5)評量與評鑑;(6)社會、法律和倫理議題(轉 引自張奕華,2010a)。 此外,Anderson 和 Dexter(2005)的研究發現,科技領導模式的 指 標 包 含 :( 1 ) 學 校 設 有 電 腦 或 科 技委 員 會 ;( 2 ) 學 校 編 列 科 技 預 算;(3)學區支持科技的成本;(4)校長定期使用電子郵件與教師、 行 政 人 員 、 學 生 和 家 長 溝 通 ;( 5 ) 校 長 每 學 年 奉 獻 於 科 技 的 時 間 ; (6)學校定期提供與科技有關之教職員發展政策;(7)學校近三年來 獲得的特別補助金;(8)學校重視智慧財產權政策,該模式如圖 2-1 所 示。 科技領導. 基礎建設. 科技成果. 網路使用. 科技委員會. 電子郵件與網路使用. 科技整合. 學校科技領導. 科技與課程結合. 學生使用工. 學區支持. 學生使用電腦. 具. 校長定期使用電子郵件 校長科技日 教職員發展政策 補助金 智慧財產權政策 圖 2-1. Anderson 和 Dexter 的科技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R. E. Anderson and S.L .Dexter(2005).School technology eader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effec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41(1),p.56.. 14.

(29) Anderson 和 Dexter 針對上述科技領導模式進一步指出,科技設施 需要透過上述的科技領導指標,才能影響到科技成果。該研究顯示,科 技領導與科技成果有顯著的正相關,科技領導者在科技成果上扮演著關 鍵角色,並能改善科技在學習上的角色。 再者 Flanagan 和 Jacobsen(2003)認為有效的 ICT(資訊通信科 技)整合能正面影響學生學習,並促進學校改革計畫的擬定;而有效的 ICT 整合包括五項元素:(1)學生主動參與;(2)發展共同願景;(3) 機會取得公平性;(4)有效的專業發展;(5)無所不在的網路,這五 項元素亦可轉換成科技領導者的目標。而校長為了達成目標,所扮演的 角色責任為:(1)學習領導者:校長必須透徹瞭解 ICT 研究計畫,特 別是高層次技巧的成果;(2)學生權力的領導者:校長需確保每位教 師提供學生適當機會以發展科技技巧;(3)能力建構的領導者:校長 需擔任建設性的變革推動者,並督導科技執行的願景發展;(4)社區 領導者:校長應參與社區已達成科技整合目標,並向社區傳達學校的成 就與挑戰;(5)資源管理的領導者:校長需管理科技整合資源,包括 發展經費使用的優先順序;該模式如圖 2-2 所示:. 15.

(30) 評估 能力建構的領導. 管理. 學 習 的 領 導 者. 有效的 ICT 整合. 社 區 的 領 導 者. 機會取得公平性 學生主動參與 共同願景 不所不在的網路 有效的專業發展. 學生權利的領導者. 引入. 資源管理的領導者 導者. 圖 2-2 Flanagan 和 Jacobsen 的科技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L. Flanagan and M. Jacobsen(2003).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ip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41(2), p.132. 經由上述相關學說之論點,可見校長科技領導對於教師的科技素 養有很大的正向影響,也直接影響教師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上的運用,進 而增進教師創新教學、教學效能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及學校改革。. 三、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 國內外研究者對於科技領導層面切入觀點不一,因此將相關看法. 16.

(31) 說明如下: Ray(1992)認為優質的教育科技包含三個層面: (1)願景:建立共同的發展目標。 (2)誠信:以誠實的心態與成員進行溝通,獲得成員的信賴與支持。 (3)知覺:對科技的發展與科技對教學的影響有敏銳的知覺,因地制 宜隨時修正,以確保科技願景的發展方向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的需求。 Aten(1996)認為科技領導有四層面: (1)共同領導:領導者與成員共同合作一起決定,同時能夠依成員能 力的不同提供適宜的任務。 (2)額外補償:除了應負的學校責任外,對於在運用科技方面表現優 異的成員應給予獎勵。 (3)科技整合:將科技整合進課程中、支持學校運作與教學使用科 技、瞭解未來的趨勢。 (4)人際關係技巧:學校能夠持續和其他群體聯繫,包含家長、社群 組織和支持學校科技發展團體。 國 際 教 育 科 技 協 會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 在 2001 年 公 布 了 學 校 行 政 人 員 科 技 標 準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TSSA),包含六項層 面的科技標準(ISTE,2001): (1) 領導與願景(leadership and vision)。 (2) 學習與教導(learning and teaching)。 (3) 生產力與專業實務(produ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4) 支援、管理操作(suppor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5) 評量與評鑑(assessmsnt and evaluation)。 (6) 社會、法律和倫理議題(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在此六層面之下又分為三十一項績效指標,如表 2-2 所示: 17.

(32) 表 2-2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 科技 標準 倡導 與 願景. 學習 與 教導. 生產 力 與 專業 實務. 支 援、 管理 與 操作. 績效指標 1. 促進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溝通,以期共同發展科技使用的 願景。 2. 維持高度參與的過程,並發展、執行與監控動態、長期和系 統性的科技計畫,以實現科技願景。 3. 促進與培育負責任的冒險文化,並提倡以科技促進持續創新 的策略。 4. 利用數據資料成為領導上做決策的參考。 5. 倡導研究導向、有效實務科技使用。 6. 倡導州層級和聯邦層級的政策、計畫和資助機會,以支持地 區科技計畫的執行。 1. 確定、使用、評鑑和提倡適當科技,以強化和支持教學與標 準化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 2. 促進與支持合作、饒富科技的學習環境,以助於學習上的革 新。 3. 提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境,並運用科技以符合學習者特別 與多元的需求。 4. 促進科技的使用來支持和強化教學方法,以發展較高層次的 思考、決定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5. 提供並確保教職員利用優質專業學習機會,並運用科技以改 善教學。 1. 示範例行、目的取向、有效的科技使用。 2. 使用科技以做為同事、員工、家長、學生和社區之間的溝通 與合作。 3. 創造和參與學習社群,以激勵、培養和支持教職員使用科技 來改善生產力。 4. 使用科技資源,致力於持續、工作相關的專業學習。 5. 保持對新興科技的意識及其在教育上的潛在用途。 6. 使用科技來提升組織改造。 1. 2. 3. 4.. 發展、執行和監控政策及指導原則,以確保科技的相容性。 執行與使用科技導向的管理和操作系統。 分配財政和人力資源,以確保科技計畫的完整和持續執行。 整合策略性方案,以及其他改善計畫和策略,以確保人員能 遵循相同的程序與擁有相同的期待,並善用所獲得的資源。 5. 執行標準程序,以促進科技系統的持續改善,並支持科技的 淘汰循環。. 18.

(33) 表 2-2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續) 評量 1. 使用多元方式來評量與評鑑科技資源的適切使用,以利於學 與 習、溝通和生產力。 評鑑 2. 利用科技來蒐集和分析資料、解釋結果和公布研究發現,以 改進教學實務和學生學習。 3. 評量職員在科技使用上的知識、技術和表現,並根據結果來 促進優質的專業發展與人事決策。 4. 使用科技來評量、評鑑與管理行政和操作系統。 社 1. 確保取得科技資源的公平性,以強化學習者和教育者的能 會、 力。 法律 2. 確認、溝通、示範與力促社會、法律和倫理層面的實務,以 與 促進使用科技應負的責任。 倫理 3. 促進與加強有關科技使用的隱私、保密和網路安全等議題。 議題 4. 促進與加強科技使用環境的安全和健康實務。 5. 參與政策的發展,以明確的執行著作權法,並明定地區資源 的智慧財產所有權。 資料來源:ISTE(2001).. 張 奕 華( 2003 ) 經 由 文獻 探 討 歸 納 科 技 領 導 層 面 如 下:( 1) 願 景、計畫與管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4)倫理與法律議題;(5)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6)科技與基本 設施支持;(7)評鑑與研究。 Anderson 和 Dexter(2005)在其研究中提出科技領導變項是八 個層面的總和: (1)成員發展政策:支持成員學習科技並利用科技進行創新、教學及 高階思考,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科技需求。 (2)科技委員會:學校是否承諾運用科技的指標,並透過科技委員會 整合成員並推動政策。 (3)智慧財產權政策:指學校建立宣導智慧財產權,做為學校成員與 學生使用網路與科技的引導。 (4)校長科技日:校長於一整年中至少選擇五天,專注於學校科技的 領導、規劃與推動。 19.

(34) (5)科技預算:要建立基本的預算給予科技使用,並以最有效的方式 用。 (6)輔助金:只學區及校外所提供做為學校科技相關的設施使用。 (7)學區對科技的支持:指校長爭取學區對學校發展科技的支持。 (8)校長使用電子郵件:校長定期使用電子郵件與行政人員、教師、 學生與家長等學校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 徐潔如(2005)歸納出校長須具備的科技領導知能層面:共擬願 景和計畫、行政規劃、評鑑與教學領導、專業發展和示範、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支持管理與運作。 秦夢群與張奕華(2006)抽取台中市國民中小學 700 名教師,檢 測校長科技領導之層面,研究指出科技領導層面如下:(1)評鑑與研 究;(2)願景、計畫與管理;(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4)科技與 基礎設施支持;(5)成員發展與訓練。 吳聖威(2006)研究指出,校長科技領導應包含:(1)發展科技 願景、計畫與管理;(2)學校成員發展與訓練;(3)學校科技設施與 融 入 教 學 的 支 持 ;( 4 ) 評 鑑 與 研 究 ;( 5 ) 社 會 、 法 律 和 倫 理 議 題 ; (6)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高上倫(2007)指出,校長科技領導應包含:(1)願景計畫與管 理;(2)成員發展與訓練;(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4)社會、倫 理和法律議題評鑑與研究;(5)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6)科技與 基本設施的支持;(7)評鑑與研究;(8)實際操作與示範;(9)社區 關係。 林彥宏(2009)對於科技領導相關層面的界定為:(1)學校願景 形塑;(2)資源充實規劃;(3)人員培訓發展;(4)成效評鑑發展。 近幾年來科技領導層面有很多不同的界定,綜觀上述研究者之觀 點,可發現相關研究對於科技領導層面的描述,多數認為應透過計畫管 理來引導組織成員資訊科技的運用、訓練及進行相關評鑑機制。為了進. 20.

(35) 一步界定本研究科技領導的內涵,茲將上述各研究者對科技領導的相關 研究層面歸納整理如表 2-3:. 表 2-3 科技領導的研究層面 科技領導層面. 研究者(年代). 願 景 、 計 畫 與 管 理. 成 員 發 展 與 訓 練. 生 產 力 與 專 業 實 務. 科 技 與 設 施 支 持. 評 鑑 與 研 究. 社 會 、 法 律 和 倫 理 議 題. 人 際 關 係 與 溝 通 技 巧. 整 合 科 技 於 課 程 與 教 學. 社 區 關 係. 其他. 誠信與知覺. Ray(1992). ◎. Aten(1996) ISTE(2001). ◎ ◎. 張奕華(2003) Anderson 和 Dexter(2005) 徐潔如(2005). ◎ ◎. ◎. ◎. 秦夢群與張奕華 (2006) 吳聖威(2006). ◎. ◎. ◎ ◎. 額外補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上倫(2007) 林彥宏(2009). ◎ ◎. ◎ ◎. ◎. ◎ ◎. ◎ ◎. ◎. ◎. ◎. ◎. 小計. 10. 7. 2. 9. 7. 5. 6. 2. 2. ◎. ◎ ◎. 校長使用電 子郵件. 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諸位研究者對於科技領導層面來看,科技領導所包含的層面 相當懬泛,其中以「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設 施支持」、「評鑑與研究」及「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五個層面,說明 21.

(36) 如下:.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 學校領導者能瞭解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凝聚成員共識形塑科技願 景,規劃具體可行之計畫,使成員能夠依循執行,並有效利用資源 及相關管理技巧協助其發展。.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 學校領導者重視學校成員科技素養及能力的訓練及發展,以落實 資訊科技的運用。包含成員發展、生產力、專業實務、科技能力的 訓練與培養等指標,目的在促使成員提升科技相關知能及專業素 養,以力推動資訊科技的運用。. (三)科技設施支持: 學校必須有基本且充足之資訊科技設施,營造友善、方便且資訊 化的校園環境,以利成員進行相關科技活動的進行。. (四)評鑑與研究: 學校領導者應能依據學校屬性建立科技指標標準,對成員實施專 業發展評鑑,並從中檢視與研究出有利於學校發展、成員學習及使 用的相關策略。.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學校領導者必須經營良好人際關係,透過正確的溝通技巧,協調 學校各處室推展科技政策,並爭取外部的支持與配合,建立共識、 凝聚向心力,提升學校效能及達成教育目標。. 四、小結 由上述文獻歸納,目前數位科技產品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的盛行, 科技的發達也影響學校教育的創新與進步,各國亦紛紛提倡科技運用於 教學、學校行政工作,以提高學校效能及學生學習成效。. 22.

(37) 本研究將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定義為: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共同形塑學 校科技發展願景與擬定發展計畫,爭取相關資源充實校內軟硬體資訊設 備,營造友善且完善的科技應用環境;並運用策略協助教師將資訊融入 教學,規劃相關資訊能力增能課程,培養學校科技人才與提高學校成員 科技素養,落實定期評鑑機制檢視教學、行政成效,且建立良好溝通管 道,增加學校成員專業對話機會,藉此提升學校之效能。 至於科技領導模式層面,本研究則分為「願景、計畫與管理」、 「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設施支持」、「評鑑與研究」及「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等五個層面,以作為科技領導問卷編制之基礎。. 23.

(38) 第二節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教育部於 2003 年公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提到,創新可視為 一系列知識生產、知識利用及知識擴散之歷程,而創造力是維持創新的 動力,故創新能力為知識經濟發展之前提。可見創新對於教育及學生學 習有極大的影響力,藉由創意及新穎的想法及教學方法增進教學成效及 提升教學品質。本節將透過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定義、教師創新教學相關 理論及創新教學相關層面進行探討。. 一、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的定義 經濟學家 Shumpeter 首先以經濟學角度將創新(Innovation)定 義為:「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 求,從而創造利潤」。創新就是由原有事物透過創意的發揮加以改變, 創新是為了追求更好而改變,並非為了改變而改變。而教育部 2003 年 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提到廣義的創新能力包括創造力、創新機制與 創業精神,具體成果就是社會大眾在各領域之創意表現。狹義區分,創 造力(creativity)是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創 造力」與「創新」為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創意的產生,有賴創造力智 能的發揮;創意的績效,取決於創新成果的展現。因此,創造力教育須 兼顧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並在激發創造力之餘,著重創新之具體 實踐。 創 新 的 概 念 運 用 在 教 學 方 面 , 有 許 多 相 似 用 語 , 如 :「 創 新 教 學」、「創意教學」、「教學創新」、「教學創新行為」…等,其用意都是在 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創意思考能力,增進教學成效。為了對創新. 24.

(39) 教學的意義有充分的了解,研究者將與創新教學精神接近的文獻一併探 討。本研究不論是「創新教學」、「創意教學」、「教學創新」、「教學創新 行為」,只要其目的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能,均將其納入 研究,皆稱為「創新教學能力」。 研究者將各家學者對於創新教學能力之定義及相關研究之看法, 彙整如表 2-4:. 表 2-4 創新教學能力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林生傳(1998). 吳清山(2002). 林奕民(2002). 史美奐(2003). 游弋珊(2007). 蔡孟芳(2007). 定義 創新教學係指引進新的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 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學到方法、技巧,以及 相關的態度、觀念、理想。 創新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元化活潑 的教學方式,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 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提 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新教學意指教師能秉持開放的胸襟,並具備反 省的教學能力,能運用反省、質疑、解構與重建 的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批判思考及創造 能力;教師也能使其本身所體驗的德性涵養與正 面積極的人性特質,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 用,進而建立學生良好的品德與積極進取的人生 觀。 創新教學為教師能加以改善的教學行為與實際教 學上問題,更是將教學設計的能力做更有效的運 用,以新穎及價值兩個向度來評量教學設計之結 果。 教師在教學時注入新的觀念、方法與設備,然後 評估學生的特質、需求與學習狀況後,所採取不 同以往的、創新的教學方法與內容。 教師具有前瞻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新 穎的方法、多元活潑的策略,使教學能夠生動而 豐富有變化,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 效能的一種教學習行為。. 25.

(40) 表 2-4 創新教學能力的定義(續) 研究者(年代) 謝寶毅(2009). 洪中明(2010). 邱淑媛(2010). 定義 教師有系統、有組織的運用自己或群體的專業知 識,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為核心問 題,思考改善教學工作手冊或群體常模上既定的 策略,以更有效率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品質 為目的。 創新教學在於教師運用創意將不同的教學方法、 教學評量整合實施,除讓學生獲得許多寶貴知識 外,更讓學生在品格及人格上產生質變,塑造出 認知、情意、技能兼具之優秀公民。 教師在整個教學流程中,能夠改進不適宜的傳統 教學方法或程序,採用新策略或新觀點,以多元 新穎的教學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來增進 學生的有效學習,以符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起哈 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 蔡佳宏(2011). 教師具備新穎的教學理念,發揮教育專業素養, 設計優質、創新的課程與教材內容即能提高學生 學習動機的教學方法,並配合學生程度及教學情 境,調整或轉化教學策略,採用多元評量方式, 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依據教學的需要,選擇 不同教學場地與環境布置,提供學生不同層次的 學習協助,以達成教學目標和提升教學效能的一 種教學行為。 劉 俊 傑 、 劉 威 教師會隨時反思教學的過程,對原有的知識進行 德 、 羅 宏 仁 省思與超越,以創新教學理念及理論為基礎,結 (2012) 合時事與生活經驗的課程內容來加以變化,配合 學生不同的程度及適合的教學情境,靈活運用不 同的教學策略與使用時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創新教學應該著重於學生,考量學生之需求及生活經 驗,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運用自身專業知能,並善用多元、新 穎且活潑之教學方法,而學校整體環境也需相互配合,方能促進學生提. 26.

(41) 升學習之興趣。 因此,本研究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定義為:教師在教學流程中, 能用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能,改進不適宜的傳統教學方法,採用新策略或 新思維,以多元新穎的教學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增進學生有效 學習,並提升學習興趣,並能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啟發學生創意思考 能力,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學習更有效率及意義。. 二、教師創新教學的理論 教學創新的理論,各家解釋觀點不同,大多強調個人創造力,人 格特質或內在能力,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將個體內在創意與外在環境之 知識互動下的產物。以下就學者針對創造力或創新所提出之相關理論論 述整理如下:. (一)多元智力論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 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多元智力理論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 MIT ) 的 觀 點 , 他 認 為 人 類 的 智 力 (intelligence)是用來學習、解決問題及創造的能力,它是每個人必備 的基本能力和工具。因此,他認為人類的智力基本上是多元的,任何人 皆有其優勢的智力及弱勢的智力存在,以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提出新問題來解決、並在自己所屬文化中從事創造和服務的活動。而教 育的目的即在開發個人的優勢智力,並使人人皆能適性發展(余民寧, 2003)。 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多少都有具備八 種智能: 1.語文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內涵文字思考、語言表達和欣賞 語言深奧意義的相關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內含計算、量化 27.

(42) 及命題式思考和假設的相關能力。 3. 空 間 智 力 ( spatial intelligence ): 內 含 能 在 三 度 空 間 中 進 行 思 考 活 動、感知外界與內在影像、並能隨心所欲的各種訊息產生因應行為的相 關能力。 4.肢體運作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內含能巧妙的處理 物體和調整身體各項技能的相關能力。 5.音樂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內含對音階、旋律、節奏、音質的 敏銳度等的相關能力。 6.人際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含能夠善解人意、與人有效 互動的相關能力。 7.內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內含正確建構自我知覺的能 力,並運用此能力去調適、引導人生的相關能力。 8.自然觀察者智力(naturalistic intelligence):內含觀察大自然、辨認 與分類環境物種及其產品,與生態環境和平共存的相關能力。. (二)Csiksentmihalyi 的系統觀點 Csiksentmihalyi 認為創造力不是獨特人物或產品的某種特質,而 是個人、產品與環境的產物,因此對創造力提出三指標系統模式,此三 個指標為個人(individual)、領域(domain)及學門(field)等,其理 論架構如圖 2-3,針對內容說明如下: 1. 個 人 : 與 創 造 力 有 關 的 個 人 重 要 成 分 有 :( 1 ) 系 統 內 化 (internalizing the system):個人將領域的規範、內容、選擇標 準、學門偏好等內化於心中。(2)動機:個人能於創造歷程中感 到「樂在其中」,也就是「福樂經驗」(flow experience);福樂 經驗為促使個人追求更好、更進步的內在動機,可將個人能力發 揮到極限。 2. 領 域 : 係 指 知 識 系 統 與 象 徵 符 號 系 統 。 Sternberg & Lubart. 28.

(43) (1995)認為「知識」是創造的重要元素。個人需要學習與具備 領域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方能創造出新產品。領域知識在文化上 是否能不斷的創新進化,有賴於「創造」這關鍵性的角色;而領 域知識是否能保存並傳承下去,則與其之「可進入性」 ( acessible ) 及 「 可 提 供 使 用 性 」( available ) 有 關 。「 可 進 入 性」是指個人是否容易進入該領域;「可提供使用性」是指這些 領域知識是否能提供個人容易學習、獲得與使用。 3. 學門:相對於領域而言,學門就是行業;通常一個領域都有其相 對的學門或行業,每個領域可能會組成幾個學門或行業,一個專 業組織也可能會包含幾個領域的人。學門也就是屬於某一領域的 社會組織,通常其中包含了領域中的專家、批評者、有成就的先 進…等。這些人扮演了守門角色(gatekeeper),他們以領域中所 共識的標準(criteria),對於個人所提出的新觀念或新產品進行 批判,如能被接受,則形成該領域的知識或產品。對學校學生 言,教師是其主要守門人;而對教師而言,學校、同儕、主管及 其上級主管機關則成為其守門人。因此學門或行業亦扮演了激發 創造力及抑制創造力的角色(Csiksentmihalyi,1999)。. 29.

(44) 圖 2-3 Csiksentmihalyi 的三指標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Csiksentmihalyi & Wolfe(2000).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ivity :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In Heller, K.A., Monk, F.J., Sternberg, R.J. & Subotnik, R.F. ( eds. )( 2000 )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p.84.. (三)Sternberg 與 Lubart 的投資理論 Sternberg 與 Lubart(1995)以投資理論來解釋創造力,他們認為 創造就是「買低賣高」(buy low and sell high)的行動;也就是個人應 該逆向操作,追求新穎或不看好的觀點(買低),以增強創意產品產生 的可能性(賣高)。而決定個人創造力的產生需匯集六種不同卻相互關 聯的資源,即個人的知識(knowledge)、智能(intelligence)、思考型 態(thinking style)、環境(environment)、動機(motivation)及人格 (personaluty)。. (四)Simonton 的環境影響模式 Simonton(1999)是以歷史測量法來研究創造力,他以歷史、傳. 30.

(45) 記等檔案資料,運用因素分析法及貫通歷史的時間序列法,來探討傑出 創意人物的時代、文化、個人背景對於創意的影響。Simonton(1999) 提出「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架構(如圖 2-4),包括個體發展因素及 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因素,創造是受個體與情境交互作用影響才發生 的,其中包含的因素有: 1. 發展心理學方面:歷史測量需聚焦在六個變項,包括出生序別、 智慧早熟、童年創傷、家庭背景、教育與特殊訓練及角色模範與 導師。 2. 社會心理學方面:來自時代精神非個人的重大影響,可概分為四 個範疇,包括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及政治因素。. 圖 2-4 Simonton 的創造力環境影響觀 資料來源:Simonton, K.D.(1999).Creativity form a historiometric perspective In R.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p.116133).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

(46) 綜上所述,創新及創造是個體與環境或其他個體相互影饗發展而 成,又個體本身之專業知能及經驗,也間接影響創造之產生。是故,教 師進行創新教學時,需考慮學生之人格特質、生活經驗及個別差異,並 須熟悉多元優質的教學方法,做好全盤之教學規劃才進行教學,教學後 亦需實施多元評量方式來檢視學生之學習成效,並隨時檢視修正。而學 校領導者、同儕及組織氣氛亦影響教師創新教法之意願,營造校園學習 型組織,與同儕進行教學分享與專業對話,以促進自我成長,方能提高 教學成效,豐富學生學習內容,進而提升學生之競爭力及學習成效。. 三、教師創新教學的層面 教育部 2003 年的公佈之《創造力白皮書》中提到,我國創造力發 揮之社會條件已成熟,但對於創造力的認知仍嫌偏狹與不足;又教育政 策雖強調創造力,但相關法制亟需整合及加強,相關推動教育創新之資 源也普遍不足。故教學創新雖是強調變化與創造,但並不是盲目的變動 與改變,是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長…等相互配合進而發展 符合學生所需、因應社會變遷之創新、創造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必 須改變舊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方面都 要求新求變,採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及方法,協助學生獨立學習、多元 思考並培養問題解決之能力(劉金輝,2009)。而教師亦須在教學的各 層面有所創新及相關專業知能,方能引導學生創意之發揮、多元之學 習,以下就創新教學的層面說明之。 陳淑惠(1996)提出教師的教學創新行為可以表現在教學的各個 層面,包含:1.教學目標;2.教學歷程;3.課程設計;4.學習評量;5.教 室環境佈置;6.班級氣氛;7.人際互動。 Mayer ( 1999 ) 認 為 教 學 創 新 可 視 為 教 學 歷 程 中 所 創 造 出 的 產 物,包含:1.創新的教學想法或觀念;2.創新的教材或教學內容;3.創. 32.

(47) 新的教學方法或策略;4.創新的教學計劃;5.創新的教學模式落理論; 6.創新的問題解決策略;7.創新的班級經營方法或策略;8.教學資源的 創新運用;9.創新的評量方法或技術;10.創新的教具或輔導教材。 高強華(2002)指出,教師應針對以下五大層面來思考教學創新 的問題:1.教學目標的選擇與決定;2.教材內容的增刪與詮釋;3.教學 方法的多元與適性;4.學習策略的運用;5.學習評量的多元規準。 吳清山(2002)提出教師採用創意教學之具體作法包括:1.了解 學生需求;2.營造班級學習風氣;3.善用現代資訊科技;4.活動多樣教 學方法; 5.使用多元評量; 6.運用產生創意方法; 7.鼓勵學生分組討 論;8.正確使用發問技巧。 王涵儀(2002)指出,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可以表現在教學的各 個層面,包含:1. 教學目標;2.教學歷程;3.課程設計;4.學習評量;5. 教室環境佈置;6.班級氣氛;7.人際互動。 李惠敏(2002)認為教學創新的層面包含課程、教材教法、教學 改變、資源流通、評量與多元呈現,教師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 而調整改變,教師是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的關鍵人物。 吳靖國(2003)將教師創新教學內涵分為以下三大面向:1.思維 的創新:是教學哲學、教學理念上的改變;2.規制上的創新:是課程規 劃、師生互動上的改變;3.材料上的創新:是教材教具、硬體設備上的 改變。 Ritchort(2004)以較為全面的觀點詮釋創意與創新教學,指出了 解教學實務,要分為「課程」、「教學」與「學生」三大層面:1.從課程 層面來看:創意教學尋求轉換學生課堂上的經驗;2.從教學層面來看: 創意教學必須有助於技能、知識的取得與了解,也就是說,不僅要創新 還要有效能;3.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學習的並不限定只有課堂或書本 上的知識。 史美奐(2004)指出教師從事創新教學,必須分成下列三種型態 33.

(48) 與層級來觀察,以助於教師體認本身平時的教學: 1. 改善:教師依照教科書,擬定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方式,透過上 課與學生進行實際的互動,在課程結束後對內容與方式進行局 部的修正,以期提高教學成效。 2. 超越:從原本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中,尋找其他可能的教 學方法或調整教材內容,以期學生能提升思考層級的方式,擁 有更好的學習技能,並改變其學習態度。 3. 創新:調整課程內容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再侷限於教科 書,並視學生的情況運用更多種教學方法,或從全新的角度來 進行教學,以期提升學生之學習興趣,刺激學生進行思考。 蔡宜貞(2005)指出教師在一般教學情境中,所能展現的個人創 意教學內涵分為:教學與課程設計、教學技巧與方法、學生學習成效、 班級經營理念等四個面向。 吳雪華(2005)認為創新教學分為五大層面來探討:1.教學理念 和思維上的創新;2.課程與教材內容上的創新;3.教具和教學媒體設備 上的創新;4.教學方法或策略上的創新;5.評量方式及技術上的創新。 馬世驊(2006)歸納出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的六大層面,分別為:1. 教師創新能力;2.班級經營創新;3.教學內容創新;4.教學方法創新;5. 學習策略創新;6.評量方式創新。 游弋姍(2007)將教學創新習為分為四個層面來探討:1.教學準 備:分為課程設計、環境佈置與教學資源的收集;2.教學活動進行:教 學媒體使用、教學方法與師生互動;3.教學評量;4.教學回饋與省思。 蔡佳宏(2011)歸納文獻將創新教學分為五個層面來探討:1.教 學理念創新;2.教學內容與教材創新;3.教學方法創新;4.教學評量創 新;5.教學環境創新。 研究者歸納上述學者之看法,將創新教學的相關內容層面彙整如 表 2-5 所示。. 34.

數據

表 2-2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標準與績效指標  科技 標準  績效指標  倡導  與  願景  1.  促進所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溝通,以期共同發展科技使用的願景。 2.  維持高度參與的過程,並發展、執行與監控動態、長期和系 統性的科技計畫,以實現科技願景。  3
表 2-6 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吳怡佳 (2007)  國 民 小 學校 長 科 技 領 導 、 知 識 管 理 與 學 校 效 能 關 係 之 研 究  1.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均屬良好程度。 2.職務為教師兼任行政與資訊組長的教 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程度高於級任教師。  3.學校歷史為 10 年含以下及 21-40 年的教 師,知覺程度高於學校歷史為 41 年以上的 教師。  4.學校地區為偏遠地區的教師,知覺校長
表 2-6 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李映嵐 (2010)  雲 林 縣 國民 小 學 校 長 科 技 領 導 與 學 校 創 新 經 營 之研究  1
表 2-7 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相關研究彙整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馬世驊 (2007)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 師創新教 學實施現 況之研究  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均屬良好程度,其中以「學習策略創新」實施現況最高。  2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A stud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se and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Texas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