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生活城市評價模式建構之研究

The study of Establishment of Assessment Model for Life-City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705013 彭筱涵

指導教授:陳天佑 副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I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題目:生活城市評價模式建構之研究

畢業時間:2009 年(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彭筱涵 指導教授:陳天佑

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的急遽變遷與高度的都市化,永續發展已成為都市發展與管理之全 球性議題。欲將此議題之抽象概念能得以有效落實於實際發展,則必須能就其核 心本質建立起具可操作性的行動模式。建構良好生活環境以有效提昇生活品質、

並強化城市競爭能力之核心價值首先需被釐清;對此,本研究嘗試提出「生活城 市」之方向以資應對。而,由於影響城市生活本質之內容組成廣泛,其本質上係 屬於多屬性決策分析(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MADA)問題。因此,本 研究先行針對生活品質、都市環境品質、都市發展趨勢等相關研究與文獻分析整 理,綜合歸納出安全防護、生活需求、社福教育、與發展潛力等四大評估構面,

以 及各構面下之可能 42 項影響因素。爾後,透過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 FDM)篩選出衡量發展之確切的 21 項依循準則,用以結合待評價之對象 城市,建構評價模式。由於評價本身涉及諸多人類感受之質性認知,為能將主觀、

質化感知問題有效轉化為客觀、量化分析,特援引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EAHP)以整合專家們意見進行評價。研究結 果可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具體可操作的評比模式,其間所呈現的明確數值權重可 為評比之城市提供客觀有效的自我檢測;此結果不但可提供城市未來整體發展之 導引,尚可作為相關政策擬定時之參考。

【關鍵字】:生活城市、都市生活環境、多屬性決策分析、模糊德爾菲法、模糊 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

(3)

 

II

英文摘要

The study of Establishment of Assessment Model for Life-City

Student : Hsiao-Han Peng Advisor : Tian-Yow Chang

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bstract

With rapid social changes and high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global issues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operable action norms from the core nature of the issues so that the abstract conception of issues could be implemented on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inner values must be clarified first in order to establish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by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effectively and intensify the city competitiveness. H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direction of “Life-City”.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s of influence on the essences of city life are extensive, this is intrinsically a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MADA) problem.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relativ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on urban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 quality of lif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re for Life-City. Four aspects are generalized next: saf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life, social welfare and education,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four aspects are 42 possible impact factors. Then,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is applied to extract explicit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Furthermore,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to integrate these aspects and criteria to assess city subjects.

Since the assessment involves numerous qualitative cognition of human reception. The 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EAHP) method, which can integrate experts’

opinions effectively, is employed to transform a subjective and qualitative perception problem into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problem. The results not only can transform the abstract conception into a specific assessment model, but also can provide an objective self-examination for the assessed city subject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can be guidance for policy making and city develop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Life-Cit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MADA);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EAHP)

(4)

 

III

謝誌

即將結束在學生涯,三生有幸得以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在學期間,我向來不是天資聰穎、出類拔萃的學生,真的很榮幸,能夠在經 歷兩年學術研究過程,暫時在學生生涯劃下句點。幸運來自於一分注定、三分善 良和六分努力。研究過程中,我仰賴信仰,度過學習挫折與情緒低潮,重新肯定 自我的價值,這一分注定,我感謝眾神門與御本尊,幫助我克服挑戰意志力的心 魔。

這三分善良,我要特別由衷的感謝所有照顧過我的朋友們,感謝研究室夥伴 子鈴學姐以及新血佳昀,給予我莫大的幫助,感謝我最要好與推崇的上司,Megan 助理與淑琴助理的照顧、感謝研究所同窗、感謝院辦同仁 柏翔、還有 Boris 學長 跟琇琇學姐、感謝 Single Noble 成員:Changyu Ho & Paige Tang,日常生活的扶 持,感謝摯友 Benson, Bonnie, Ed Peng, Justin, Katrina Fann, Miroko, Miyuki, Ranxin, Vicky Hsu, Vicky Wu, Siing Chan& Patini Chan……的加油打氣,最 感謝 Fumi Wang , Maggie Lan Randy , Tuan & hubby,你們所付出最善良的感情 是灌溉我的養分,支持著我!

本研究得以完成,此六分努力,首需感謝 陳天佑主任之指導,亦感謝閻克勤 老師及胡太山老師給予諸多之意見,感謝二十二位專家學者及宗奇學長協助問卷 調查,由衷感謝論文口試委員,郭永傑老師、彭立沛老師、對學生論文的剴切指 正。

最感謝恩師 王維民老師 努力悉心指導研究論文之架構、思考邏輯及研究撰 寫,導引我走過這艱辛路途的陽光。除了研究上的學習,您嚴謹處世之態度,讓 學生受益匪淺。

最後,最感謝 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空氣與水-

努力 讓我在無虞的環境中成長的 爸爸與媽媽。

They support and encourage me by my side, I deeply appreciate them.

I have to thank all of you, being there when I need help. Without you, I may not be able to do things well.

彭筱涵 2009/08

(5)

 

IV

目錄

論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 III

 

表次………...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相關理論 ... 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7 

第三章

 

生活城市評價指標確立………. 24

 

第一節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初擬 ... 24 

第二節  調查計畫 ... 34 

第三節  確立評價因子與模式建構 ... 35 

第四章

 

實證與分析………. 39

 

第一節  權重求取分析 ... 39 

第二節  方案實證評價與分析 ...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 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 ... 63 

參考文獻……… 64

 

附錄一 專家問卷施作名單……….71

 

附錄二 第一階段模糊德爾菲問卷……….72

 

附錄三 第二階段 FEAHP 問卷………...78

 

(6)

 

V

附錄四 論文口試意見回應………. 88

 

(7)

 

VI

表次

表2- 1 生活品質之內涵/定義 ... 8

表2- 2 全球化對都市內部的影響 ... 13

表2- 3 影響生活品質之競爭力定義 ... 13

表2- 4 相關研究指標 ... 15

表2- 5 語意重要性尺度表 ... 22

表3- 1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 ... 28

表3- 2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續 1) ... 29

表3- 3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續 2) ... 31

表3- 4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續 3) ... 32

表3- 5 模糊德爾菲法之篩選結果 ... 36

表4- 1 語意重要性尺度 ... 39

表4- 2(四大構面)模糊成對比較矩陣 ... 40

表4- 3 平均值 ... 41

表4- 4 各準則範圍分析數值-四大構面 ... 41

表4- 5 各準則可能性程度向量 ... 42

表4- 6 解模糊化選取最小值 ... 42

表4- 7 生活城市評價模式之構面及準則權重結果及排序 ... 43

表4- 8 整體模式評價實證 ... 53

表4- 9 構面評價實證 ... 54

附表1- 1 FDM 專家名單 ... 71

附表1- 2 FEAHP 專家名單 ... 71

(8)

 

VII

圖次

圖1- 1 研究流程圖 ... 5

圖2- 1 生活品質的構成 ... 7

圖2- 2 RIVM 概念模式中生活品質、健康及生活環境基礎元素設計的關係 ... 7

圖2- 3 都市環境三要素 ... 9

圖2- 4 雙三角模糊數圖 ... 18

圖2- 5 三角模糊數 ... 21

圖2- 6 M1 與 M2 之相交 ... 23

圖3- 1 研究架構 ... 24

圖3- 2 初擬評價模式 ... 33

圖3- 3 生活城市評價模式 ... 38

圖4- 1 構面權重分布圖 ... 44

圖4- 2 安全防護構面之準則權重分布圖 ... 46

圖4- 3 生活需求構面之準則權重分布圖 ... 47

圖4- 4 社福教育構面之準則權重分布圖 ... 48

圖4- 5 發展潛力構面之準則權重分布圖 ... 49

圖4- 6 生活城市評價實證模式 ... 51

圖4- 7 構面評價實證 ... 54

圖4- 8 安全防護構面評價實證 ... 55

圖4- 9 生活需求構面評價實證 ... 56

圖4- 10 社福教育構面評價實證 ... 57

圖4- 11 發展潛力構面評價實證 ... 58

圖5- 1 生活城市評價模式 ... 59

(9)

 

1

第一章 緒論

隨著社會急遽變遷與高度的都市化,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品質的需求亦相對地提 高。因此,因應整體發展趨勢、有效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透過建立評價指標可有 效的轉化概念至實際的發展(Spangenberg, Pfahl,& Deller, 2002; Wang, 2008),導引 並創造出良好居住生活環境的參考基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社會環境急遽變遷與都市化,因人口高度群聚所產生的對生活方式、社區、環境、

經濟和政策的影響將是21 世紀人類社會最重大的挑戰之一(陳國華,2006)。高 度的城市發展,將面臨著許多問題(許世雨,2006)。『健康城市』(Healthy City) 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成為都市發展與管理之全球性議題,1984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健康促進的理念,其健康 城市指標包含(1)健康指標(2)健康服務指標(3)環境指標(4)社經指標,WHO 為國際 性衛生組織,因此在內容取樣上較偏重與健康相容的範疇,以健康為出發點,而 生活環境所佔的比重較低(李永展,2005)。1996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 出「健康、安全、平等及永續」為都市發展目標,永續發展為一個多樣性的概念,

涵括環境、社會、經濟、及體制四個面向,實際上並不容易將其具體化或加以評 估(李永展,2001)。由於都市系統的複雜性,都市的永續牽涉經濟發展、居住 空間、土地使用、運輸、能源管理、建築、環境保育、社會公平等眾多問題,難 以作有效的整合(Newman & Kenworthy, 1992;Nijkamp & Perrels, 1994)。生活品質與 永續發展很多的概念是重疊的(van Kamp, 2003)且生活品質是深植於健康的想法中 (van Kamp, 2003),健康城市為一個發展過程之策略而永續發展為迫切卻長遠之發 展目標,兩者均為抽象較不具體之發展概念,因此本研究嘗試提出生活城市之發 展方向,並賦予其內涵為:「奠基生活永續之長遠發展,考量全球化發展趨勢衝擊 與影響,於基本生存與生活條件既以滿足之狀況下,具備優質生活品質能力之城 市。」。

而全球化趨勢使人民生活型態改變,社會需求與價值觀也不斷改變,對都市生活 環境品質要求日益提高;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應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以增進 國民的福祉(孫青雯,1994)。都市環境發展趨勢除了帶來更迅速的資訊及舒適便利

(10)

 

2

的生活外,都市生活環境為滿足居民所需,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與衝擊(曾國雄,

1993;歐陽嶠暉,2001; Friedman, 1993),應省思趨勢對環境的價值與人為活動衝 擊的影響,城市生活品質概念因而更獲得重視(Ülengin et al., 2001)。環境品質、

可居性、及生活品質等概念愈來愈受重視,並且在都市發展中逐漸成為一個重要 課題(van Kamp et al., 2003;Ülengin et al., 2001;Seik, 2000),建立指標、檢視 問題、發展策略、形成計畫與方案為落實,相關環境策略的規劃模式(吳玉成,

2006),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透過生活品質、城市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相關文獻彙整、擬訂生活城市可能影響 因子,爾後透過專家意見整合確立評價準則,求取各準則之權重建立完整評價模 式。本研究以科學工業園區所在之新竹市、台中市及台南市為實證之對象,透過 實證之分析,可診斷城市之生活品質環境,發展優勢得以持續強化,發展劣勢可 獲得具體之方向有效提昇生活品質,以間接強化城市之競爭力。

一、 將抽象、主觀及偏屬質性感知之都市生活品質概念,轉化為具體、客 觀可量化可操作性評價準則,並建立其評價模式。

二、 藉由評價模式之建立,提升生活城市環境品質、逐步邁向永續發展,

提供政府決策之方針策略,進而促進提升城市競爭力

三、 透過生活城市評價模式之實証,城市自我檢核並提供具體強化之方向 資訊。

(11)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針對其理論探討進行文獻回顧,採用專家問卷調查運用多準則決策法,建 構生活城市之評價模式。

壹、文獻回顧

藉由生活品質的內涵、都市生活環境品質、都市發展趨勢、與生活品質相關之 研究及相關研究方法等相關文獻之回顧,並加以彙整、歸納,藉由整合、歸納生 活城市重要影響因子,建構評價模式。

貳、多準則分析 MADA

運用多屬性決策分析將都市生活品質此抽象、主觀及偏屬質性感知之概念,轉 化為具體、客觀可量化可操作性評價準則藉由專家問卷之調查蒐集專家之意見,

進行模糊德爾菲(Fuzzy Delphi Method;FDM)之操作確立準則建立模式,進而使用 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EAHP),

給予準則權重,進一步進行實證:

一、 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FDM):模糊德爾菲法經由傳統德爾菲 法結合模糊理論,運用於專家群體決策上,用以解決專家共識之模糊問題,

利用模糊德爾菲法篩選出確立之評估準則,建立模式(Ishikawa et al., 1993;

Murray et al., 1985)。

二、 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EAHP):模糊分析階層程序法(FAHP)由 AHP 法與模糊理論所整合而成。

模糊分析階層程序法可利用模知糊理論含糊、不明確性之脈絡類似於人類思 維之推理方式、透過語意的分級表述與異於傳統明確二分法之數值區間結合 於簡易的數學運算操作,提供評估決策者在清楚的問題階層化架構作理性且 客觀的判斷(Chan & Kumar, 2007; Bozbura and Beskese, 2007)。應用模糊延 伸分析階層程序法求取模式之各準則權重,評估實證方案。

經由上述之方法,建構一個量化、客觀可操作性之評價模式,可針對城市進行實 證評比,評量城市在各準則其程度,可實際為城市提供未來政策制訂與發展導引 進而擬定策略,逐步提供各城市邁向生活城市。

(12)

 

4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主要為生活城市評價模式之建構;其內容包含了生活城市之核 心理論探討、研究方法之應用及評估模式之建立與實證等。其內容可分成五個部 分,分述如下:

壹、文獻理論之探討

透過生活品質的理論、都市環境品質與福祉之文獻、都市環境趨勢之影響與既 有指標之研究,對於都市生活環境品質之影響因素,加以彙整分析,探討生活城 市影響因子,初步擬定評估因子。

貳、研究方法之回顧

就模糊德爾菲法及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了解其原理、特性及操作方式。

參、評價模式之建立

透過專家問卷進行模糊德爾菲篩選出確切之準則,進而操作模糊延伸分析階層 程序法給予權重,建構將抽象、主觀及質化的生活品質概念轉化為明確、客觀及 量化之生活城市之評價模式。

肆、實證分析

運用以上所建立之評選模式,選定科學園區所在地新竹市、台中市及台南市,

進行評價模式之案例實證研究,以確認其可操作性。

伍、結論與建議

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結論並檢討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之流程如(圖1-1)所示,說明本研究所提出之生活城市評價模式所探討之 因素之研究流程架構。

(13)

 

5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內容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素探討 生活城市內涵

生活品質內涵 生活品質影響

因素

都市生活環境 都市環境 社會福祉

都市發展趨勢 全球化的影響 都市永續發展 城市競爭力

相關研究 相關發展指標 生活品質衡量方式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初擬 生活城市評價指標確立

模糊德爾菲

生活城市評價模式建構 案例實證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模糊延伸性 分析階層程序法

圖1- 1 研究流程圖

(14)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文獻回顧,主要分為生活品質之內涵、都市生活環境品質、都市發展趨 勢與相關研究等相關文獻探討。首先了解生活品質之定義與其內涵,探討影響生 活品質之可能影響因素,進而藉由探討都市生活環境之意涵與發展趨勢分析其都 市環境品質之可能影響因素。

第一節 相關理論 

壹、生活品質之內涵

近年來,生活品質議題越來越受到新工業化城市和發展中國家的重視(Seik, 2001;Lee, 2008)。過去對生活品質的解釋較重視物質層面,故常以國民所得之高低 來表示生活品質之高低,但由於都市化與工業化,伴隨著緊張的生活、嚴重的環 境汙染等問題,人們開始體會生活環境為一複雜的問題,單由物質層面無法完全 了解整體生活品質的改變(Zhu, 2001)。人們在 1980 年代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 再只限於基本的物質及人權,而是考慮生活的舒適性(Gyourko & Tracy, 1991)。生 活品質是一個複合的概念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心理的、及文化的各種 層面(Zhu, 2001;林素穗,2004)為具有多面向內涵的概念(Veehoven,2000)。當 城市朝向21 世紀,都市生活品質成為計畫的重要工具和處理適於居住、發展中及 永續的城市,例如:生活品質的研究結果做為政策評估、地方評價、都市計畫的 構想及管理策略之目標(Seik, 2001)。

李永展指出衡諸西方研究生活品質之歷程,在1930 年代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 人員在研究生活品質時嘗試建立生活品質要素並發展生活品質指標,已進行各不 同區域城市、國家間的比較,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DP)以及世界衛 生組織(WHO)也發展出生活品質的量測(Ulengin et al.,2001)。而至今尚未有對都市 生活品質之明確的意義,大部分的研究指出生活品質奠基於生活滿意度(e.g. Diener,

& Suh, 1997; Marans, 2003; Bonaiuto, Fornara, & Bonnes, 2003),吳珮瑛等人分析有 些研究將生活品質定義帶有抽象之內涵,認為生活品質是代表快樂的必要條件、

主觀的滿足、或是適應的潛力(Veenhoven, 1988; Colby, 1987;McCall, 1975),生活 生活品質深深的嵌入在文化與社會脈絡中(Kahneman et al.,1999),生活品質包含了 各人的內在感知與外在環境亦為主觀與客觀,主觀的生活品質因此是指生活「滿

(15)

 

7

意度」的心理狀態而非客觀的條件及環境(例如實質、社會及經濟情況)(Seik,2000),

van Kamp(2003)提出生活品質由健康、物理環境、自然資源、社會發展、個人發展 及安全所構成,可由此構成之因素探討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

生活品質 包含:社會安全(家庭)關係、

職業、活動、消費等 地區環境

可居住性

地區環境 感知健康 物理環境

住宅 空間特徵 環境品質

物理環境

個人特徵 生活型態 社會品質

健康狀態 地區環境品質

圖2- 2 RIVM 概念模式中生活品質、健康及生活環境基礎元素設計的關係 資料來源:van Kamp et al., 2003

生活 品質 健康

精神健康 身體健康

物理環境

自然資源 財貨、照顧 安全

犯罪和安全 的公平管理

個人發展

社會發展

討厭的事物

視覺感官 風景品質 污染 氣候 自然資源

財貨

社會的公共建設和服務

政治 社會網絡和群體關係 參與 社會結構

透過娛樂 和休閒個 人發展

透過學習的 個人發展 住宅

個人經濟安全和生活水準

圖2- 1 生活品質的構成 資料來源:van Kamp et al., 2003

(16)

 

8

WHO 在文化及價值系統的社會脈絡中,個人對期生活所在位階之知覺;個人生活在 這種文化及價值系統中而此系統與人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關懷有關。WHOQOL 分成六個廣泛的領域;實質領域、心理領域、自主程度、社會關係、環境、及精神 領域,每個領域內都包含一系列的次領域,總計有100 個項目衡量生活品質的各 個面向(李永展,2005),(表 2-1)為本研究針對生活品質之內涵,回顧相關文 獻彙整都市生活品質之定義。而本研究針對都市生活品質之定義為一個人對其生 活環境包含外在環境及個人內在生命之滿意度。

表2- 1 生活品質之內涵/定義

研究者 內涵/因素

林素橞(2004) 生活品質是一個複合的概念,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

心理的、及文化的各種層面;可用來量測地方優勢、吸引外 在投資和全球活動,並塑造地方特殊意象和魅力,帶動城市 行銷、吸引資本投入。

Bonaiuto et al.(2003) 都市鄰里環境品質之指標可分為四個因子(1)空間觀點(亦即 建築-規劃空間、空間組織及可及性、綠色空間)(2)人類觀點 (人和社會關係)(3)機能觀點(福祉、休閒、商業、運輸服務)(4) 社會脈絡觀點(生活步調、環境健康、維護)。

陳宜音(2002) 生活品質是一個人對於其生活狀況所做的整體評估,而生活 品質的評估又可分為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兩種。

RIVM 生活品質是生活的實際物質和非物質設備,它的知覺特徵是 (1)健康、(2)居住環境(3)合法(4)公平(5)工作(6)家庭等。

Shafer et al.(2000) 生活品質包含(1)社會(2)經濟(3)環境三個領域

Mitchell et al. (2000) 生活品質應包括(1)健康(2)實質環境(3)自然環境(4)個人發 展(5)安全

Veenhoven(1999) 認為生活品質就是一個人對於其(1)環境的適居性(2)個 人生命的能力(3)外在生活的效用(4)內部生活的評價。

Rogerson(1999) 生活品質可分成:(1)從環境面歸納出影響生活品質的屬 性,針這些屬性進行評量,即一般所建構的客觀指標體系量 測;(2)在環境屬性量測中加入個人特徵來探討不同特徵 的居民其生活品質狀態(3)探討個人觀點的生活品質滿意 度或福利,即居民對生活品質的主觀評價或經驗。

WHOQL(1999) 在文化及價值系統的社會脈絡中,個人對期生活所在位階之 知覺;個人生活在這種文化及價值系統中而此系統與人們的 目標、期望、標準及關懷有關。

Lehman(1983) 生活品質乃為人們在目前狀態下所體驗到的福利與滿足感。

Coate&Bonner(1973) 生活品質是由經濟、社會、心理以及環境不同生活型態各方 面的綜合評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9

貳、 都市生活環境品質

WHO 定義生活環境為身體安全之庇護的實體結構和其週遭環境,所以生活環 境應該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人文環境」以及「實質環境」。從都市 環境層面而言,都市之構成要如圖素包括「自然環境」、「景觀環境」及「生活 環境」,為構成健全都市最主要因素(歐陽嶠暉,2001)。

環境系統又可分為四生環境,含生態環境、生存環境、生活環境與生產環境,

四生環境之形成主要是人類隨文明的發展,使得存在價值從最基本於生態環境中 求生存的需要擴充至滿足生存、生活與生產的需求 (陳錦賜,2000)。本研究視生 存環境為一基本環境條件,針對都市生活環境進行研究。在都市生活環境,分為 居住環境系統、生活品質系統與生活價值系統(陳穎慧,2002);提供都市社會、

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所需的空間環境,必須具備調節都市居民活動需要與自然 生態滿足的功能與為都市文明發展的具體成果環境。依據歐陽嶠暉提出豐富市民 需求之內涵又可分為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適性、經濟性及文化性。「環 境」由於較關注民眾對於週遭環境狀況之評估判斷,故主要探討「被知覺環境」

涉及價值判斷(Liu, 1987),Bonaiuto et al.(2003) 都市鄰里環境品質之指標可分為四 個因子(1)空間觀點(2)人類觀點(3)機能觀點(4)社會脈絡觀點,而生活環境品質包含 人文環境品質與自然環境品質,人文環境包括(1)經濟環境(2)社會及文化環境(3)公

都市生活環境

安全健全的社會環境 生活方便之社會環境 舒適健康之社會環境

都市景觀環境

都市具個性之街廓 調和平衡及美感的都市 歷史文化之空間塑造

都市自然環境

都市地上環境 都市地面及地下環境 動植物及生態系

圖2- 3 都市環境三要素 資料來源:歐陽嶠暉(2001)

(18)

 

10

共設施環境(4)健康環境(5)其他環境;自然環境包括(1) 有機之組成因素 (2)無機之 組成因素(John, 1972) 本研究建構可促進環境品質之指標,但客觀的條件不盡然可 表達真實的品質(Marans and Couper,2000)。而 Ferrer-i-Carbonell and Gowdy (2007) 分析主觀的福祉與環境面的衡量關係很廣泛的研究資料在都市環境品質與福祉被 提出(Marsman, 2003).從文獻中我們可得知都市環境品質與福祉是非常重要的去獲 得影響健康與正負面的福祉(Marsman, 2003)。

參、都市發展之趨勢

「全球化」概念自1990 年後,成為主導世界的主流趨勢,僅管各界對全球化 的評價不一,但不可否認地,全球化的確對世界造成許多深刻影響,尤其當通訊 技術進步、網際網絡普及,更促使世界成為一體的市場;因此,固定疆域的國家 政府在角色、功能的沒落,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取而代之的國際組織,成為 全球化治理的關鍵所在,也因此,當國際組織落實於空間層面上時,「區域」與

「都市」便是這些國際組織實踐治理的重點所在地(周志龍, 2002)。最初的全球 化概念,意指一種跨越疆界而延伸於社會、政治與經濟活動中的一種概念,由於 這個概念將促使這些活動加速世界某個區域的事件、決策與活動,進而對遙遠區 域外的個人與社群產生重大影響(沈宗瑞等, 2001)。Marcotullio(2000)之研究指出,

為了達到都市的永續發展,地方政府必需提出相關回應政策,以協調全球化對社 會、經濟與環境所造成的衝擊,以因應未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全球化對都市生活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為生活評價重要的課題,亦影響人民生活 形態,全球化造成空間與時間的壓縮,城市居民仰賴科技及通訊設備,亦造成的 城市居民鄰里間之疏離感;且因應全球在地化之思維,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可提 升競爭力(吳松林,2006),友善之國際生活環境也為全球化下生活城市要考慮 之條件。因應全球化對都市產生的影響,本研究之生活城市評價指標應配合此趨 勢,考量提供適宜之都市生活環境,建立指標。周志龍(2002)認為全球化對都市再 結構與都市治理層面上亦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衝擊,郭馨蘭(2005)回顧相關文獻 統整全球化對都市內部之影響,亦為本研究之重要參考依據(見表2-2)。

永續發展是邁入21 世紀後國際間重要的課題,各國政府或組織團體也積極參 與永續發展相關事務,這種趨勢已成為全球的潮流,也成為人類普遍認同的理念 與追求進步的準則。(李永展,2004)《保護地球-永續的生存策略》將永續發展定

(19)

 

11

義為:「生存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容受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IUCN, UNEP, and WWF, 1991)。在全球化變遷,社會結構改變,人口高度群聚城市,許 多不永續的消耗行為在都市中產生,產生了負面的衝擊,應以環境關懷作為出發,

落實永續發展的中心原則──「全球思考、地方行動」(global thinking and local action)。本研究以全球在地化的視野來建構以都市生活環境永續發展之評價指 標。

在強調永續發展的思潮下,已有相當多的注意力在思考全球發展,同時也專心 致力於整體背景下檢查地方活動情形(Roseland,2000)。由過去的研究可知,與人類 基本維生有關的環境品質,比如乾淨飲用水與污水下水道設施等,這類環境品質 在所得提升過程中最先獲得解決,且隨著所得愈高後改善得愈多(Beckerman,1996)

但是另一大類的環境品質與維護生態體系平衡有關者,如二氧化碳之排放與生物 多樣化等環境品質之改善,對大部份國家而言效益極小,因而要由每個國家自發 性地減少排放與從事資源維護的誘因也相對地小,因此在合理可見的所得水準下,

對這些環境品質的破壞乃隨著所得上升而遞增(Cole,2003; Freidl & Getzner,2003;

Lindmark,2002;Wu.1998; Roberts & Grimes,1997;Beckerman,1996)。

新竹科學園區成長快速,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長期來其對所在都市的社會 及環境也造成了重大的衝擊,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政府相關單位也提出了許多 改善的策略,以減少衝擊(何友峰,2004)。被喻為東方矽谷的竹科,自一九九八年 來發生多起水污染、廢氣排放事件,引起周圍住戶抱怨連連,而新竹外海的毒牡 蠣、蚵岩螺變性等事件也在地方引起相當注意。雖然相關單位常以追不到污染源 頭草草收場,但新竹地區的環境亮起紅燈,與竹科所帶來的快速成長有關,卻是 不爭的事實(杜文苓,2006)。

永續發展為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追求社會的進步環境與發展並重(李永展 2004),產業與生活環境是城市得以永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成是創造競爭力的 主要來源,有健全的產業發展條件與美好的生活環境,才能維繫城市的經濟發展、

吸引人定區觀光消費(李永展,2004)。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site of

management, IMD)所公佈的 2005 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一國國民的生活品質與國家 的競爭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國的競爭力影響著國民生活品質的優劣,認為 生活品質提升會提高對生活品質的期望,而生活品質為競爭力提升後的結果

(20)

 

12

生活品質的角色之一就是扮演城市競爭,生活品質是都市的一個利基點,可維 持城市的吸引力。然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城市競爭發展相對而言是困難的,但 卻可以嘗試讓生活品質形成發展有有利可圖的利基(Rogerson, 1999)。最原始的 都市競爭力來源應為都市之生活品質(Rogerson, 1999)。而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定義競爭力為快速而持續改善生活水準之能力,國家競爭 力意指一國快速且持續改善其生活品質,以獲得高經濟成長及高平均國民所得的 能力。而都市競爭力應該是一個都市,依其特有之資源、文化、產業等發展條件,

充分開發以發揮地區競爭優勢,促進經濟成長與社會福祉提昇、改善市民的生活 品質。並推動合乎『永續性』的發展手法(Lever, 1999; 鄧弼文,2001; 張喬峰,

2004)。都市競爭力是都市經濟表現所支持,受到總體經濟部門發展趨勢、企業 特性與環境、創新與學習能力等因素影響,反應在就業情形與生產績效兩方面,

並以生活品質為追求目標(Begg, 1999)。地方之產業經營發展,為該地方創造的 經濟利益,反應於提高就業情形、生產績效、以及地方國民所得之增加,最終目 的為提高地方生活品質。洪于佩,2003)。都市競爭力為都市經濟的表現,最終 目標為提高生活品質(Begg, 1999;洪于佩,2003),都市競爭力與生活品質是雙 向互動的關係。 Lever 認為:都市競爭力應是都市的表現,不但可滿足對內、外 的市場需求,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增加市民收入、生活品質(Lever & Turok, 1999)。

永續發展是一個規範的概念包含了在社會、生態與經濟目標之間的交換,是要求 維持健全的整體系統(Hediger, 2000)。一個都市的表現,不只實現在量性指標上,

質性指標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如政府的競爭策略、環境品質維護等,都應該 被當作是都市表現的依據(黃曣寬,2005)。Rogerson(1999)也提出:都市競爭力 的衡量,其實就是衡量都市生活環境品質的想法,因為當都市之生活品質提升時,

則代表都市具有吸引外資進入的吸引力。

Rogerson(1999)提出截然不同的想法,其認為具有競爭力的都市,即是一個 具有生活品質的都市,因此,若要衡量都市競爭力,則必須從都市生活品質著手,

也就是探討都市的「適居性」。在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MD)的研究報告中,

認為生活品質與競爭力的關係是「競爭力提升會提高對生活品質的期望」。換言 之,IMD 認為生活品質是競爭力提升後的結果,而非構成競爭力本身的因素,在 衡量競爭力指標中放入生活品質是因為競爭力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會同時發生,因

(21)

 

13

此可藉由衡量對生活品質的滿意程度來衡量競爭力的高低,在此情況下,生活品 質不但是競爭力提昇的後果,也是構成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薛立敏、錢玉蘭,

1996)。

Kresl(1995)便提出其對於都市競爭力的詮釋在於都市的經濟、策略表現;

其認為都市發展之所以能在全球經濟中取的競爭優勢,在於都市的生產力及聚集 經濟的作用,因此透過「經濟決定因子」與「策略決定因子」組成都市競爭力。

其中經濟決定性因素包括:生產函數中的勞力、資本、地理區位條件、公共設施、

及穩定經濟結構、都市教育水準等社會資本因素,同時包含國際機場、醫療品質 等相關於環境品質之都市舒適度因素;而策略性決定因素則包括:政府行政效率、

都市策略、公私部門合作、機構彈性等較難具體衡量之因素(黃曣寬,2005)。

表2- 2 全球化對都市內部的影響 面向 都市內部的影響

經濟

1.經濟結構的改變(製造業及其相關汙染性產業移轉、服務業進駐) 2.都市土地價格提升

3.能源短缺

社會

1.貧富差距增加 2.失業率

3.政府財政負擔加重 4.居住問題

5.人口流動問題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6.公共衛生的衝擊

環境

1.經濟結構改變造成空間結構的改變 (土地使用型態的改變、綠地空間 衰減)

2.交通運輸所帶來的環境汙染(空氣、水、噪音) 3.水資源匱乏

4.固態廢棄物的處理問題

5.都市下水道系統與防洪排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問題 6.都市熱島效應

7.整體環境品質因為相關汙染性產業的移轉而有所改善 文化 1.都市意象的瓦解(文化、氣候)

2.都市逐漸國際化及同質化

資料來源:郭馨蘭(2005) 表2- 3 影響生活品質之競爭力定義

WEF 國家競爭力意指一國快速且持續改善其生活品質,以獲得高經濟成 長及高平均國民所得的能力。

Begg (1999) 都市競爭力是都市經濟表現所支持,受到總體經濟部門發展趨勢、

企業特性與環境、創新與學習能力等因素影響,反應在就業情形與

(22)

 

14

生產績效兩方面,並以生活品質為追求目標。

Lever (1999) 都市競爭力應該是一個都市,不但可生產足夠的服務與商品,來應 付區域、國家、國際市場的需求;同時增加地區收入、改善市民的 生活品質,並推動合乎『永續性』的發展手法。

陳冠位(200 在全球化潮流下,一地方在地區互動過程中,以完全開放的基礎、

侵略性的姿態進行競爭比較的能力,使本身能長久具備吸引投資提 供就業、吸引居住擴大消費、改善環境開創永續等特性。

鄧弼文(2001) 地區依其特有之資源、文化、產業等發展條件,充分開發以發揮地 區競爭優勢,促進經濟成長與社會福祉提昇,進而提高民眾生活品 質,創造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洪于佩(2003) 地方之產業經營發展,為該地方創造的經濟利益,反應於提高就業 情形、生產績效、以及地方國民所得之增加,最終目的為提高地方 生活品質。

張喬峰(2004) 都市具有競爭力除了能創造所得成長的能力外,含必須包含政府效 率的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改善、和永續經營的方式來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肆、 相關研究

由於本研究提出之生活城市發展方向並未有學者相同提出此概念,為建構完 備之操作模式,本研究彙整相關指標系統之規劃準則方向,包含以都市發展、永 續發展、健康城市、社會性指標以及城市競爭力為目標之評估系統,以永續發展 為目標之永續西雅圖提出環境、人口興資源、經濟性、文化與社會,為未來朝向 永續環境發展所依循的指標方向,而台灣針對健康城市,行政院所提出「台灣健 康社區六星計畫」則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

環保生態為考量面項,都市層級指標則參考東京都社會指標及台北市政府GUI 都 市指標系統,而台北市政府GUI 都市指標系統提出住宅、社會發展與消除貧窮、

環境管理、經濟發展、政府、國際合作等面向,東京都社會指標將指標設定為國 際化、資訊化及高齡化,指標含括所得與消費、住居、健康、教育、公共安全、

環境、交通與通信、工作與休閒、社會保障。而UNCHS 聯合國居住組織都市指標 為國際組織之重要指標則以社經發展、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環境管理、地方政 府住宅為評估之方向。WHO 健康城市指標則較注重衛生健康方面,包含健康指標、

醫療服務、環境、社會經濟,而提升城市競爭力,國內學者提出以下提升競爭力 之指標,鄧弼文(2001)提出以社會安全、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教育文化、環 境保護及政府行政作為提升的面向,陳冠位(2002)則以生產環境向度、生活環 境向度及生態環境向度作為指標之建立發展,而細項方向為生產環境向度以理想 投資環境、完善法令體制、健全生產體制度,生活環境向度以安全環境、居住安

(23)

 

15

定、便利交通、文化休閒、健康生活而生態環境向度以永續自然環境、永續社會 發展、永續經濟結構、永續環境管理,張喬峰(2004)則提出評量競爭力的面向 為經濟活力(所得、產業、國際化)、政府效率(財政、公共建設、行政程序)、生活 品質包括(居住環境、知識化程度、公共安全、環境保護),在以上指標均為本研究 之重要參考準則(見表 2-4)。可作為本研究之重要考量依據:

2- 4 相關研究指標

文獻 指標

永續西雅圖社區永續發展指標 系統

環境、人口興資源、經濟性、文化與社會 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

畫」

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

環境景觀、環保生態

東京都社會指標 所得與消費、住居、健康、教育、公共安全、

環境、交通與通信、工作與休閒、社會保障 台北市政府GUI 都市指標系統 住宅、社會發展與消除貧窮、環境管理、經濟

發展、政府、國際合作

WHO 健康城市指標 健康指標、醫療服務、環境、社會經濟 UNCHS 居住組織都市指標 社經發展、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環境管理、

地方政府住宅

鄧弼文(2001) 社會安全、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教育文化、

環境保護政府行政

陳冠位(2002) 生產環境向度以理想投資環境、完善法令體 制、健全生產體制度

生活環境向度以安全環境、居住安定、便利交 通、文化休閒、健康生活

生態環境向度以永續自然環境、永續社會發 展、永續經濟結構、永續環境管理

張喬峰(2004) 經濟活力(所得、產業、國際化)

政府效率(財政、公共建設、行政程序)

生活品質括(居住環境、知識化程度、公共安全、

環境保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而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可分為尋找指標之方式與衡量生活 品質之方式,而運用因素分析法建立指標如:Bonaiuto(2003)在居住環境品質與鄰 里都市環境-羅馬的實證,蔡宗儒(2006)影響台灣人民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相關因素 探討及林晏州(2006)都市居住環境品質堆居住滿意度之影響,李永展則運用了線性 結構關係模式(LISREL),建構台北市生活品質評量體系關係模式與觀察變項架構。

運用多準則決策建構指標:如胡志平(1989)、曾國雄(1990)、劉政樹(1995)。

(24)

 

16

國內不乏有學者依觀察者之知覺判斷來評估環境狀況,如(游元弘、1984)、(許 敏郎,1985)、及(胡志平,1986)等發展有關台灣都會區生活環境品質之評估模式 時,皆強調透過民眾對其環境之主觀意識評估,並瞭解實質狀況指標與居民心裡 感受間之關係,以提供公共決策方面之參考(鄭再福,2001)。而用來衡量生活品質 的模型,利用特徵價格法如Roback(1982),黃台心(1980)、吳珮瑛(1996),本研 究考量生活品質為主觀及抽象之感知,運用多屬性分析建構評價模式。

(25)

 

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建構生活城市評價之模式,其都市生活本質之內容偏屬多屬性決策分析 問題,因此,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初擬相關影響因子,採用『模糊德爾菲法』與

『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整合專家意見,建構整體模式並進一步進行實證。

壹、模糊德爾菲(Fuzzy Delphi Method;FDM)

本研究以『模糊德爾菲法』篩選確切的評價準則,其方法理論及其步驟如下:

一、理論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是專家預測法也是群體決策法的一種。

(Nooderhaven, 1995)。主要目的為獲取專家共識,得到判斷的品質(徐村和,

1998)。但傳統的德爾菲法為蒐及專家意見耗時日久且在求取專家意見一 致過程中,容易扭取專家意見(Hwang & Lin, 1987)。而 Murray , Pipino 及 Gigch(1985)將模糊理論應用於德爾菲法,可修正傳統德爾菲法的觀點與 缺失;它不但能處理人類思維中之模糊語意變數部分外,更可以歸納主 觀者所認定之不確定訊息(蔡秉勳,2005)。Ishikawa 等人(1993)建立 累積次數分配(Maz-Min)與模糊積分(fuzzy integration)之觀念,將專家 之意見整合成模糊數之過程,此即稱為模糊德爾菲法。其優點為(吳弘 毅, 2005):

1.個別專家意見均被考慮。

2.可減少調查次數、降低時間與經費的消耗。

3.預測項目之語意結構明確。

4.個別專家屬性意加入考量。

二、步驟

而透過相關文獻之研析,本研究所使用以Ishikawa 等學者在 1993 年 所提的模糊德菲法將以最大最小值法(Max-Min)為基礎,並援引鄭滄濱,

(2001)所提出之利用「雙三角模糊數」整合專家認知,並藉由「灰色地 帶檢定法」檢驗專家認知是否已達收斂;本研究參考黃燕萍、王維民,

(2006)、Wang et al.,(2007)、Wang(2008)、王維民、吳子鈴(2008),

其相關操作步驟與說明如下:

(26)

 

18

【步驟一】:專家問卷設計

請專家對每一評估項目i 給予一可能區間數值。此區間 數值之「最小值

C

i」表示此專家對該評估項目量化分數的

「最保守認知值」;而此區間數值之「最大值

O

i」表示此 專家對該評估項目量化分數的「最樂觀認知值」。

【步驟二】:剔除「極端值」

針對每一評估項i 目,分別統計全體專家所給予之「最 保守認知值」與「最樂觀認知值」,藉由「2 倍標準差」剔 除「極端值」後(Cheng, 2001),分別求算其「最保守認 知值」及「最樂觀認知值」中的最小值 i

( )

Li

L O

C 、幾何平均

( )

Mi i

M O

C 與最大值

( )

Ui i

U O

C

【步驟三】:建立三角模糊數

由【步驟二】建立每一評估因子i 之三角模糊數:最「保 守認知值」

(

Ui

)

i M i L

i C C C

C = , , 、及「最樂觀認知值」的三角 模糊數

(

Ui

)

i M i L

i O O O

O = , , ;此兩者三角模糊數重疊部分稱為

「灰色區域(Zi)」;表示如圖 2-4 所示(鄭滄濱,2001)。

【步驟四】:檢驗專家之意見是否達到共識

由兩三角模糊數之重疊與否,判斷其灰色區域(Z )i 是否存在,與專家之意見區間值是否有共識區段,並求算 共識重要程度值(

G

i):

1.若兩三角模糊數無重疊現象亦即

(

i iL

)

CU O 則表示說各專 家的意見區間值有共識區段,且意見趨於此共識區段範圍

模糊關係之 灰色區域

(Zi)

認知值 隸屬度

圖2- 4 雙三角模糊數圖

i

CL CMi OLi CUiOMi OUi

Ci

G

i Oi

資料來源:鄭滄濱,2001

(27)

 

19

內,因此我們令此評估項目i 的「共識重要程度值」Gi 等於C 與Mi O 的算術平均值,則表示為 Mi

(

i Mi

)

2

i CM O

G = +

2.若兩三角模糊數有重疊現象亦即

(

Lι

)

i

U

Ο

C

模糊關係之灰色地帶 Zi=CUiO 小於專家對該評估項Li 目「樂觀認知的幾何平均值」與「保守認知的幾何平均 值」之區間範圍,Mi =OMiCMi ,則表示各專家的意見 區間質雖無共識區段,但給予極端值意見的兩位專家(樂 觀認知裡的最保守及最保守認知理的最樂觀),並沒有與 其他專家的意見相差過大而導致意見分岐發散。因此,

我們令此評估項目i 的「共識重要程度值 Gi」等於對兩 三角模糊數之模糊關係做交集(min)運算(由方程式 1) 所得的模糊集合,再由方程式2 求出該模糊集合具有最 大隸屬度值的量化分數。

( ) { [ ( ) ( ) ] } j U

x i j

i j

i xj c x o x

F

⎭ ⎬

⎩⎨ ⎧

=

min , ,

(1)

{

x

( )

x

} j U

G i j

i j

F

= max μ ,

(2)

3.模糊關係之灰色地帶 Zi=CUiO 大於專家對該評估項Li 目「樂觀認知的幾何平均值」與「保守認知的幾何平 均值」之區間範圍,Mi=OMiCMi ,則表示各專家的 意見區間值既無共識區段,且給予極端值意見的兩位 專家(樂觀認知中的最保守及保守任之中的最樂觀),

與其他專家之意見相差過大導致意見分歧發散。因此,

將這些意見為收斂的評估項目的「樂觀認知的幾何平 均值」與「保守認知的幾何平均值」提供給專家參考,

並重覆步驟一至步驟四,進行下一次的問卷調查,直

(28)

 

20

到所有的評估項目都有達到收斂,求出「共識重要程 度值 Gi」為止。

【步驟五】:因子篩選

藉由門檻值(S )與各因子 i 之共識重要程度值 Gi比較;凡 Gi<S 者,將予以捨棄,藉以篩選出確切之主要 影響因子。而門檻值(S )之設定,由決策者主觀設定(張 有恆,1997)。

(29)

 

21

貳、 模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Fuzzy Extend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 FEAHP)

模糊分析階層程序法為有系統的方法,使用模糊集合觀念和架構分析 作為替代選擇和證明問題(Bozbura, Beskese & Kahraman, 2006)。模糊分析階 層程序法運作出現在(van Laarhoven & Pedrycz, 1983)比較來自三角隸屬函 數的模糊比率描述。而Chang(1996)則承襲了原始語意尺度比較與三角模糊 數概念,藉由單純的模糊數學運算與數值標準化的反覆操作,建構出糊延 伸分析階層程序法(FEAHP),爾後 Chang & Zhu(1999)調整修正此方法。本 研究參考Bozbura et al.(2007); Chang(1996);Chan and Kumar(2007),…等並援 引王維民、彭筱涵 (2008)與 Wang,et al. (2009),以下為 FEAHP 之模糊集合 與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 TFN)之必要概念、定義與語意尺 度操作詳細說明如下:

一、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 TFN)定義:

{

x x xn

}

x =

1

,

2

,...

為構面之集合,

U = { u

1

, u

2

,... u

n

}

為目標之集合,每一 個構面針對每一個目標各自履行範圍分析,

(1) 1,2,...n i

, ..., , ,

, M M M =

M

1gi 2gi 3gi mgi

當所有Mmgi(j=1,2…,m) 為三角模糊數(TFNs)當因素為 a,b,

c。分別為最小可能數值,可能數值,最大可能數值。三角模糊數 TFN 表示為(a,b,c)

圖2- 5 三角模糊數 a

fry) fl(y)

1.0

0.0 b c

y

a+(b-a)y c+(b-c)y

Bozbura and Beslese, 2006

(30)

 

22

二、採用之Zhu (1999)語意重要性尺度表

三、FEAHP 法之主要操作詳述如下:(Chang,1999; Bozbura and Beslese, 2007;

Wang et al.,2009)

【步驟一】: 各準則之模糊綜合綜合範圍分析值 Si:

綜合各專家之模糊評價求算模糊綜合範圍分析值 Si,運用方程式及 以算數平均數求平均值。模糊綜合分析數值關於ith 構面如下:

[

1 1

]

1

(2)

1

= =

= ∑ ∑

=

m ni mj gij

j gij

i M M

S

在目標求取每一準則對各準則之範圍分析數值∑

= m j

gij 1M

對一特定矩陣的m 範圍分析數值執行模糊加法運算 求取綜合範圍分析值之模糊成對比較尺度∑ ∑ni=1 mj=1Mgij

(

, ,

)

, ,2, , (3)

M m a mi bij mi cij i n

i ij m

i j

gi 1 1 1 1 K

1 = ∑ ∑ ∑ =

= = = =

模糊成對比較尺度方程式(4),

[

∑ ∑= =

]

=

(

∑ ∑= = ,∑ ∑n= = ,∑ ∑ni= mj= ij,

)

(4)

i m

j ij n

i m

j ij n

i m

j j

gi a b c

M 1 1 1 1 1 1

1 1

求取反向向量如下(5):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n

i m

j ij n

i m

j ij n

i m

j ij n

i m

j j

gi c b a

M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步驟二】:求取可能性程度向量

M2=(a2,b2,c2)M1=(a1,b1,c1)的可能性程度可視為

(6) )]

( , ) ( ( min [ sup )

(M M x y

V y x

μ

M

μ

M

2

1 1

2≥ = ≥

用方程式(7)得到可能性程度

表2- 5 語意重要性尺度表

語意重要尺度 三角模糊尺度

(l,m,u) 三角模糊倒數尺度 (1/u,1/m,1/l)

絕對同等重要 (1,1,1) (1,1,1)

同等重要 (1/3,1/1/5) (3/5,1,3) 稍微重要 (4/3,2,8/3) (3/8,1/2,3/4)

很重要 (7/3,3,11/3) (3/11,1/3,3/7) 非常重要 (10/3,4,14/3) (3/14,1/4,3/10) 極度重要 (13/3,5,17/3) (3/17,1/5,3/13)

(資料來源:Zhu et al.,1999)

(31)

 

23

(7) otherwise

), (

) (

if 0,

b if 1, ) ( )

hgt(

) (

1 1 2

1

1 1 2 1

⎪⎪

⎪⎪

− ≥

=

=

=

a b c

b

c a

c a

b M d

M M

V M M

2 2

2 2

1

2 I

μ

2

【步驟三】:求算權重向量

當d 是最高的交點於μM2與μM1如圖2-6,比較M1M2需要V = (M1 ≥ M2)與 V = (M2 ≥ M1)的數值

V (M ≥ M1, M2, …, Mk) = V [(M ≥ M1) and (M ≥ M2) and … and (M ≥ Mk)]

= min V (M ≥ Mi), i = 1, 2, …, k (8) 假設d' (Ai) = min V (Si ≥ Sk) (9) For k = 1, 2, …, n; k

i.求算出權重向量為

W' = (d' (A1), d' (A2), …, d' (An))T (10)

【步驟四】:求取權重

藉由標準化,將權重向量轉換為權重

W = (d (A1), d (A2), …, d (An))T (11) 圖2- 6 M1 與 M2 之相交

(Bozbura and Beskesk;2007)

M2 M1

0 a2 b2 a d c2b1 C1

V=(M2 M1)

(32)

 

24

第三章 生活城市評價指標確立

藉由生活品質、都市生活環境、都市發展趨勢應用於生活城市之相關文獻之回顧,

歸納彙整出安全防護、生活需求、社福教育、與發展潛力等四大評估構面,以及 各構面下之可能42 項影響因素建立其層級模式。爾後,透過模糊德爾菲法整合專 家意見,篩選確切的準則,建構評價模式,此部分為下一章節進一步運用模糊延 伸分析階層程序法實證分析之依據。

第一節 生活城市可能影響因子初擬 

藉由相關文獻中生活品質、都市環境與福祉、城市發展趨勢之概念彙整其可能影 響因子,整合目的、構面與影響因子之層級關係。

壹、操作內容

本研究之目的為建構生活城市評價模式,研究操作內容為藉由相關文獻理論之 回顧,釐清生活城市之需求與內涵,匯整其生活城市之可能影響因子,初擬層級 模式。爾後透過模糊德爾菲法整合專家意見,篩選衡量發展之確切的依循準則,

進一步運用糊延伸分析階層程序法,建立其評價模式。研究架構如(圖3-1)所示。

文獻回顧

生活城市之可能影響因子初擬

生活城市之可能影響因子篩選

生活城市之評價模式建立 模糊德爾菲

模糊延伸性分 析階層程序法

篩 選 生 活 城 市 之確切準則 釐 清 生 活 城 市 之需求與內涵

建構各準則之權重

圖3- 1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25

貳、生活城市評價模式初擬

依據第二章之文獻回顧,釐清都市環境所包含之系統,所需提供之功能性及考 量未來環境之發展趨勢,訂定安全防護構面、生活需求構面、社福教育構面及發 展潛力構面歸納以下可能影響因子:

一、 安全防護構面

在生存的安全系統,提供安全的生活及健全的社會環境,陳冠位(2002) 所提出的競爭優勢評估體系,在生活環境之安全環境則提出天然災害、

意外災害、犯罪事件、犯罪預防及公權力執行等。WHO(1994)健康城市 指標中提出「醫療服務指標」;本研究在此構面提出以下因子及釋義:

自然災害防護,加強救災救護功能、強化區域排水疏浚,以及加強水土 保持系統性。人為災害防護指降低暴力案件、竊盜案件、意外災害及侵 擾案件,應定期檢查環境安全及針對發生因素嚴密改進。市民隱私保護,

政府保護市民隱私,重視個人資料外洩的問題及規範各業別保護個人資 料。安全生活宣導,舉辦交通安全宣導、瓦斯安全宣導及校園安全…等 宣導建立全民危機管理意識。『醫療品質監控』,該城市的醫療資源是 否可以滿足市民且落實醫療分工健全醫療保證制度並要求醫療人員的專 業能力。『健康照護服務』,加強醫療人員照護品質、強化醫療衛生宣 導,以及增加醫療就診診科的諮詢專線為主。社區守望相助,社區發展 協會巡守社區安全維護、加強防災應變效能及倡導家暴及兒少虐待防範 觀念,建立家暴防範系統。社會治安維護,加強查察十大行業、落實警 勤區查察工作、以及增加街巷路口錄影設備為主。社會抗爭處理,抗爭 事件加強戒備防護現場安全、避免抗爭活動擴大及公權力涉入處理。

二、 生活需求構面

生態環境的考量永續發展、基礎的建設,便利交通及良好的生活空 間。本研究在此構面提出以下因子及釋義:自然環境保育,自然環境管 理強化空氣品質監測、強化道路沿線環境整潔、加強自來水水質抽檢。

生態環境復育,復育長久被人類活動所干擾的生態系例如環境污染、氣 候變遷等建構降溫多透水之環境並提供生態教育空間。景觀植栽綠化,

綠美化市容景觀加強綠帶規劃、行道路的種植與維護,形成生態綠網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ey words: travel agency, service quality,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ality Function

Keywords:Balanced scorecard (BSC), Collaborative desig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zzy Delphi,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誌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Social Indicators, Housing Community, Factor Analysis (FA), Fuzzy Exten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Into Teaching,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The research is firstly conducted in FDM (Fuzzy Delphi Method) to discuss the key items of evaluation influencing merit evaluation operation; then in FAHP (Fuzzy Analytic

Keywords:Long-distance Steep Turn Pipe Impelling Construction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echnology transfer, Delphi Method, assessment standards... 誌

Through tradition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 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to evaluate

Carrying on the analysis by the expert fuzzy Delphi method regarding this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research seeks and induces the most suitable weight of the leading behavior